中学生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原因分析及其对策

2024-07-25

中学生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原因分析及其对策(通用11篇)

篇1:中学生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原因分析及其对策

中学生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原因分析及其对策

英山县第一中学 胡冰心

作为一名高中教师经常会遇到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情况,通过认真调查分析,总结归纳我认为学生情况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原因:

1、不了解自身潜能优势——“不是我不想学,而是我看不到希望”

这类学生因为基础落后成绩不理想,看不到自己有多大希望,表面在学,心中却在放弃的边缘。根源于对自己能力的评价往往不客观,仅仅因为一两次的失败就全盘否定自己的能力,在逆境中的抗挫折能力低,有些人甚至对自己绝望。学生个体存在差异性,学习基础和能力也存在差异,在差异当中成绩落后学生往往看不见自己的长处而总是盯着自己的短处。进入高中之后每隔学科都有频繁的周考月考,在不断的和同学进行比较分数的时候,这部分学生的自信心也在不断的受到打击,最后完全丧失自信。作为教师或者班主任针对这部分学生最好的方法是在日常学习生活中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不断的发现他们的亮点,并在合适场合让他们能感知到。当他们慢慢发现自己也有很多可取之处,他们就会慢慢恢复信心。有希望才有未来。曾经有这样的一个例子,一名同学进入高中成绩比较落后,情绪低落比较消极,还有退学的念头。我通过观察发现他的同学关系很好,协调组织能力强,因此班级的组织协调任务就交给他,每次出色完成任务都给予表扬或者奖励。以前讲课时,他很害怕教师点他回答问题,因此我从容易题目入手,经常向他提问,后来他慢慢习惯,并且回答的问题难度越来越大,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他对学习的兴趣明显提高,回答问题和完成作业都比较积极,而且班级组织管理也更加出色。

2、目标不明确——“不是我不想学,而是我不知道为啥而学”

现在的学生一出生就在优越环境中成长,他们不会也不需要思考我将来怎么生活,他们大多数感觉这样的条件是与生俱来的,不知道学习的真正目的是什么,多数是为父母、为老师、为考上好大学而学,对自己未来的发展更没有思路和方向,只是随大流,过一天算一天,这样学习往往成了他们的负担,学习越久负担越重,久而久之就出现厌学情绪。要解决这样问题,首先要帮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是需要靠自己努力才能生活,目前优越的条件是父母努力的结果,而自己将来要想过上优越的生活就要努力付出,读书是为了将来生活展开铺垫,而不是为了父母和老师。其次就让学生离开父母进行一些社会实践,学生接触一些社会生活让他们能明白要在社会上有一席之地是很不容易的,需要自己的努力和付出而不是靠别人去完成。最后就是和家长沟通,和家长协作帮学生树立正确的目标。

3、学习技能低——“不是我不想学,而是我不会学”

这类学生的学习技能发展滞后,学习方法不得当,学习任务经常完不成、容易陷入书山题海、产生知识漏洞。学习是有一定的技巧性和诀窍,很多学生也想努力搞好学习,但是就是不知道怎么去学习。要改变这些学生状况我觉得要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应该提高他们学业目标的管理能力。学习落后实质就是基础落后,帮助他们制定合适的学习目标,并制定相应计划去完成和实现。其次就是提高他们时间管理能力,很多学生并不是真正不会学,主要是在学习上投入不够,他们没有完整的规划学习时间,而是被动接受。学习有很大部分靠课堂之外的自主学习,很多学生除了课堂之外其他时间就无所事事,不知道怎么去安排自己的学习,只有把课内课外时间管理好,他们才能提高学习。其他还有就是课堂效率、各科技巧等方面,可以让他们向其他同学借鉴或者自己总结反思提高课堂效率掌握一些各科学习技巧。

4、认知能力低——“不是我不想学,而是我学不会” 这类学生与学习有关的基础认知能力,比如:工作记忆能力、思维转换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等有待提升,这些能力有一项不足则直接影响学习效率,且学生尽管在学习上付出很多努力,但收获甚微,还会严重影响其学习积极性,并且这类问题不容易被发现,无论是学生自己,还是教师。要想改变这种现状,我认为首先要让学生全面认识自己,让学生了解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要能扬长避短。其次就是要多给予鼓励,让学生看到自己努力的收获,这类学生由于刻苦认真但是经常感觉收获小或者没有容易丧失信心。只有不断鼓励让他看到希望,才能具有学习动力。最后就是让学生树立正确的评价观点,不能一直把自己和成绩好点学生比较,应该和自己过去比这样容易看到自己的进步,一味额别人比往往觉得自己再怎么努力也是白费的感觉,容易泄气。

5、情绪不稳定——“不是我不想学,而是我没法学”

这类学生容易受周围环境、人际交往等因素影响从而无法安心学习。比如常见的考试焦虑、失眠、注意力不集中、坚持性差、厌学、抑郁等等,这些困扰过度地消耗了学生的心理资产,纵使潜能再好也得不到最大的发挥,最终学习也受到严重干扰。还有些学生自制力差,周围一些同学上网、玩游戏等,他们也会跟着做。要解决这样的问题我觉得首先要搞好学校和班级管理,树立良好的学习风气,让班级同学都在积极向上有很浓的学习氛围,用良好的环境来改变这些学生。再次就是和家长沟通,实时掌握学生的动向和想法,通过谈心聊天座谈等方式帮助学生及时走出困境。

学生的学习动力不足是学校的普遍现象,我们要了解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并找出解决的办法是每个教师的重要教学内容之一。我相信只要我们认真分析和研究一定能帮这些走出困境较好的完成学业。

篇2:中学生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原因分析及其对策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遇到最头痛的问题是:现在学生的学习动力越来越感到不足,教学效果不明显,但没有较好的解决问题的办法。现将这个问题的原因和解决办法进行分析说明,和大家共同商榷,共同进步。

学生学习动力不足主要原因是以下几个方面:

一、应试教育体制的问题。在应试教育体制下,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增长学生的真才实学,而是为了应付考试,考试怎么考,教师就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学习每个知识点的时候,首先先分析一下这是不是考试要考,是不是常考点,而不是这个知识点学生学习后能解决什么样的问题,对学生智力和思维能力有何帮助。

二、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脱节。学生在学校学的知识不能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而且也没培养出能力来。使学生感受不到学习的作用。如果感受到它的作用的话,就是小考、中考和高考,分数低的学生被档在了上一级学校的门外,失去了进一步学习的机会。

三、学生对学习缺乏兴趣。每天学生从早上六点到晚上九点,有的甚至到十点。一天的绝大部分时间被限制在教室里,与外界隔离。学生学的知识不知道要解决什么问题,没有激发出学生学习的欲望。

四、教学手段与方式落后。现在教学手段应该来说要比十几年前好多了,但是这些手段老师不积极的去利用,认为这在学浪费时间。只要紧扣知识点,学生能把知识点记住而且会做题就行了,因而在教学中少用多媒体等更多手段,上课就是梳理知识点,讲解知识点和训练知识点。这使学生感到枯燥而不愿学习。

由于上述原因,学生现在是在要我学的背景下去学习,而不是我要学,那怎么能提起兴趣,怎么能有动力呢。

针对上面分析的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一、国家要改革应试教育的弊端,制定真正能培养学生能力和思维的素质教育的政策。我们现在的教育体制培养不人才,而是培养的是奴才。随着学生越往高处升,学生的活力越在减退。到高中毕业只知道能考上好大学,而不知道将来自己要干什么和能干什么。

二、教学内容更加接近生活,和学生认知水平相一致。现在的教学内容应该说比以前枯燥抽象的内容来说有了进步。现在的问题是知识系统性不强,说理说不透。要讲清一个问题时间不够。这样蜻蜓点水,生不能真正培养能力。我认为这还是应试教育的思维在分析问题。还是在追求结果,而不追求过程。也就是说知识点过多过泛,教师总感觉时间不够而掐断思维。

三、少一些课堂时间,多一些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真正感受到学习的必要性,产生我要学的心理需求。

篇3:中学生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原因分析及其对策

关键词:中学数学,学习动力不足,学习兴趣

在中学从事数学教学工作的许多老师, 或多或少有过这样的感慨:一个数学问题反反复复讲了多遍, 但是依然还有学生不能掌握, 这是为什么?这主要是因为现阶段学生学习基础薄弱, 但是, 这和教师的教学方式也不无关系。在素质教育的当代, 我们的教师应当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 不断创新教学方式, 使得学生充分认识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并在学习数学中得到乐趣, 不断增强学习信心。

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现阶段, 社会生活越来越丰富, 人们的思想也呈现多样化发展, 许多人不能很好认识到学习数学的用处, 认为数学无用。尤其在初中数学方面, 由于生活中很少具体运用到初中数学方面的知识, 有好多学生认为学习数学无任何意义, 根本起不到作用, 加上数学比较难学, 好多学生对数学存在抵触心理。这种消极的学习观念, 严重阻碍了中学数学的教学工作, 数学的教学目的很难实现。针对这一现象, 教师应当主动和学生进行交流, 走进学生的内心, 帮助学生走出误区, 让他们清楚认识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逐渐形成热爱数学的正确的学习观, 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态度, 由被动抵触到主动学习转变。

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众所周知,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 它能给学习带来十分巨大的动力, 是支撑不断学习的不竭源泉。现实教学中, 笔者发现好多学生对于数学根本没有任何兴趣, 看到数学课就唯恐避之不及, 甚至有些学生对上数学课产生了恐惧心理。因此, 要想做好中学数学教学工作, 提高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 至关重要。笔者认为可以从如下方面,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1.关心学生, 做学生的知心朋友。现实中, 好多学生之所以不喜欢数学, 和老师不正确的教学方式也是息息相关的。有些教师缺乏耐心, 某个知识点一旦讲授了几遍后, 学生还没有完全掌握, 便会严厉的批评学生, 甚至对学生进行体罚。久而久之, 学生见到老师就产生害怕的心理, 对学习更加散失兴趣, 而老师对学生的惩罚也更加严厉, 这样恶性循环, 严重影响数学教学顺利进行。在教学中, 教师首先应当关心爱护学生, 帮助学生摆脱学习困难, 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学生一旦喜欢自己的教师, 自然会热爱老师所教授的课程。

2.改进教学方式, 寓乐于教。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十分强的学科, 比较抽象, 好多学生学起来觉得很无味, 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对教师的教学方式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老师应当在熟练掌握教学知识的基础上, 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尽可能活跃课堂气氛, 使得数学学习变得生动有趣。例如, 当讲到“游戏公平吗”这节课时, 可以先让学生自己讨论, 发表自己的看法及说明理由, 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 然后再由老师告诉结果, 长此以往, 学生将会逐渐产生对数学的兴趣。

3.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 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中学生正值豆蔻年华, 处于对任何事物都特别感兴趣的年龄阶段, 有着极强的好奇心。好奇心对于数学学习是把双刃剑, 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 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做贡献。在讲解乘方的时候, 可以先让同学猜想一下, 假如有一张纸足够大, 对折40次后会有多高。问题一抛出, 同学们会觉得一张纸再怎么折叠也搞不到哪里去, 老师在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猜想后, 告诉同学具体的结果。这样在学生心理就会形成极大的反差, 对结果表示很惊异, 从而对数学产生兴趣。

三、增强数学读、写能力的培养

1.加强数学“读”能力的培养。

日常教学中存在这样的误解, “读”是语文、英语等学科的事情, 和数学没有什么关系。其实, 这是一种十分严重的错误, 数学同样离不开“读”。我们所说的“读”是指学生通过阅读熟记并掌握数学概念以及相关定理。数学概念以及定理作为整个数学知识体系的核心部分, 是数学思维的细胞, 是学生进行数学做题的工具。当然, 数学中需要学生记忆的内容, 相比较语文等学科, 要少好多。数学中的“读”, 并不强迫学生死记硬背, 应该鼓励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做到灵活运用于数学解题过程中去。

中学学生由于年龄尚小, 逻辑能力相对较差, 数学学习过程中会比较困难, 尤其是在数学概念以及定理的理解运用上。因此, 教师应当因地制宜, 充分利用中学的现有条件, 摸索出一套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 帮助学生理解记忆。例如, 在三角形的教学当中,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木条、树枝等简单的道具, 现实操作给学生看, 帮助学生直观地认识三角形, 理解三角形定理。

2.强化数学“写”的能力的培训。

我们所说的数学的“写”的能力, 是指数学的解题能力。现实中, 好多教师依然实行题海战术, 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其实, 教师应当充分认识到, 学生的解题能力与做题数量多少, 没有必然的联系, 关键是解题的质量和技巧。

现如今, 中学生家长迫于生活和工作的压力, 很少有精力督促学生回家后自主学习。因此, 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在学校的上课时间, 努力强化学生学习。例如, 在一堂课的开始前5分钟, 重点对上节课的知识进行巩固复习, 进一步强化知识记忆;课末利用5分钟, 就本节课新讲的知识点, 出几道题目, 加深巩固知识, 并布置课后习题, 督促学生课后自主学习。

四、结语

综上所述, 面对当前中学生数学学习动力不足的状况, 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的过程中, 要全方位地考虑学生以及学校等多方面的情况, 因地制宜地改善教学方法, 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刘兼, 孙晓天.数学课程标准解读 (实验稿)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2]张晓华.以探究性问题学习为主的课堂教学研究案例[J].中小学教学·教师版, 2004.

篇4:中学生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原因分析及其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学习动力;对策

一、学习动力问题的研究背景

学生的学习动力主要由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态度等要素组成。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态度三者既相互区别,又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学习动机是产生学习兴趣的基础,学习动机与学习兴趣共同作用而决定学习态度,学习态度又影响着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因此,我们对学生学习动力的分析要从这三个方面入手。学生经历了十几年过于严格的基础教育,进入大学后对过于自由的大学学习环境不能很快适应,学生一下子脱离了严格的束缚和管理,这时如果我们不能对他们进行正确的引导,就会使学生陷入迷茫不知所措的状态。同时,学生刚刚经历了高考残酷的竞争,再加上考入大学后失去了奋斗的目标,因而造成了学生考上大学后的“动机落差”。这些都会使初入大学校门的学生在内心深处产生复杂的矛盾冲突,如果处理不好就会影响学生第一学期的学习乃至整个大学生活。通过资料查询,我们了解到现在大学生普遍存在学习动力不足的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通过平时对学生的接触和了解,对大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问题有了初步的认识,并制定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二、学习动力问题的现象及原因分析

通过对我院学生学习动力现状的分析,我认为造成当代大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原因主要有:1.因为近几年高校非常规的扩招,使更多的适龄学生进入了大学的门槛,享受到高等教育的权利,但这对于学校来讲,生源质量降低了不少,甚至可以说降低了一个层次,所以教职工认为学生学习的热情不如从前了。2.在高中阶段,学生以考上大学为唯一的学习目标,一旦目标实现,学生就会容易产生松懈心理,没有了在大学再接再厉刻苦学习的心理准备。3.现在的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思想很不成熟,在家长无微不至的呵护下,缺少独立思考的能力,对自己的前途、未来也没有很好的设计,得过且过,随遇而安,学习上也就缺少了刻苦学习的动力。4.有些学生认为高中阶段只忙于应付各种考试了,进了大学,学习一般就可以了,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发展个人特长上,好为将来找工作做好准备。5.当今社会大学生容易受到各种事物的诱惑,自制力较差的学生不能集中学习的注意力。6.有些学生进入了大学不能很快地适应大学的学习,常常感到课程进度太快抓不住重点,渐渐地跟不上进度而失去信心。7.当今的大学生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容易受其他人的影响,从众心理较浓,个别学生的不良行为容易带动部分甚至整个宿舍的学生沾染上不良嗜好。

在社会高速发展的新时期,在如上众多因素的影响下,学校学生教育管理的方法不能适时更新,不能与时俱进,跟不上学生的思想变化;而现在高校的理想信念教育更显得苍白无力;教师的积极性也不如从前,没有尽到教书育人的责任,诸多因素体现在学生身上就表现为学生学习动机不明确,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态度不端正,对大学生活没有很好的设计,得过且过,没有高尚的追求和刻苦读书的精神,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学习动力不足的问题。

当前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大学生的学习动力严重不足,但现代社会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我们的任务更重了,我们应该更努力地工作,针对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采用积极的应对措施,从而使高校能够培养出更加优秀的人才。

三、改进的措施

学习动力不足是大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因此学生工作者应把解决这一问题作为主要工作之一,认真研究,制定措施。我通过对这一问题的深入思考,对改进学生的学习动力问题提出了如下几种措施。

(一)加强理想与信念教育,制定正确的学习目标

对于刚刚跨入大学校门的学生来讲,他们对将来自己所从事的事业知之甚少,在思想上没有充分的准备。因此,学校要在学生入学时加强思想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清晰的人生目标,明确自己的使命,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从而使他们热爱自己将来所要从事的职业,爱因斯坦说过:“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只有使学生有了这份责任心和使命感,才能充分挖掘出学生主动学习的内在动力。

(二)引导和管理相结合,重在管理

中学阶段,在教师的严格管理和升学压力下,学生不得不学;进入大学,教师管得少了,升学的压力没有了,学习成绩也不是就业的唯一条件,这样学生对自己专业学习方面的要求也降低了。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要做到以下几点:1.在入学时加强学习方法介绍和大学生管理办法的解释,促使他们尽快完成角色的转变,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2.加强课堂纪律等学风管理。学生在中小学学习阶段都是在教师的严格管理和引导下学习的,已形成定势,现在一下子放开,强调大学生的自我管理,其结果只能是增加他们的散漫。

(三)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给有能力学好但不用功的学生一种压力

如我们可以采用学期考试进行班级排名等形式,鼓励先进,鞭策后进,从而形成一种竞争的压力。同时,还可以在班主任、辅导员的帮助下,发挥班团干部的作用,帮助后进学生,在班集体内部形成一种爱学习的氛围。我们还可以利用学生的从众心理,如果一个宿舍、一个班级大多数学生都认真学习,就会带动其他学生的加入,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气氛。

(四)提高教师素质,做好教书育人工作

教师要以身作则,提高对自身的要求,以自己的行为和学识感染学生,做学生效仿的对象。良好教风的树立,对学生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

(五)严格考试制度,使学生以扎实的功底迎接考试

现在大学没有了期中考试,不能对学生平时的学习进行有效的监督。所以,高校应增加期中考试和适当的平时小测验,适当提高学生学习的紧张度,避免学生平时不学,期末根据任课教师所划的重点,集中突击复习,考后全忘光的情况的出现。

实践证明,以上几点能够有效改善大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问题,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四、结语

通過对当代大学生学习动力的分析,我们认为现在大学生学习动力不足问题比较严重,对于问题的改善我们认为对学生要主要从思想教育、严明纪律入手;对教师要主要从授课质量、教材更新角度入手。全院师生员工齐努力,通过改善教风、学风、校风、系风、班风,促进学生学习动力的提高。而对于提高大学生学习动力的问题,我们还将进行进一步研究。

作者简介:

篇5:中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对策

(一)通过激发中学生的理想目标,打开他们的心锁。

如果心中没有目标,没有梦想,就像走路的人,不知道目的地,越走越消沉,越走越懒散。高目标、低要求,让学生把大目标化解成可胜任的小目标,跳一跳,够得着,不断强化胜任感、成就感,从而燃起自信的火焰,重新启动发动机。要加强对中学生成就发动机的教育。追求成功使人振奋、积极进取、乐学好学,学习效果就好;回避失败使人忧心仲仲、焦虑压抑、消极被动、怕学厌学,学习的效果也就不好。因此,中学生应以学业进步、求知成才为奋斗目标,而不应以考试过关为学习目的,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成就发动机。

(二)“以德促学”,激发学习动力。

1.唤醒学生的责任意识。让学生明白一个有作为的人,首先是一个有责任感的人,要懂得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不能唯我独尊,我行我素,学习是自己的事,不应该由教师、父母替自己负责,通过体验,唤醒学生心中的“责任感”。要让责任感成为学生的一种行为习惯,成为生命的组成部分,成为自觉的行为,成为潜在的内部动力系统。使学生将已养成的责任感迁移到各种活动中并内化为自身品质,使学生能随时随地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并有较强的自我学习、自我平衡、自我调控能力,具有强烈的“自立、自尊、自信、自强”意识。学生责任心强,做任何事情都很自觉、认真、负责,做事情就容易成功。呼唤学生的责任意识,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要让学生做一个 1

有责任心的人。在他们心中播种责任心,给学生一个信念——我要做一个有责任心的人,对自己、对他人负责,将来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二是教育学生明确作为一个学生最主要的职责就是学习,努力做好作为学生应做的每一件事情。

2.使学生有一颗感恩的心。唤醒学生心中的爱。懂得父母之爱的博大、无私,让每个学生“爱”的幼苗在内心长大,学习动力训练就是要唤醒学生心中的那份爱。感恩教育是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从认知层面、情感层面、实践层面,通过行之有效的措施对学生进行识恩、知恩、感恩的教育,使学生知恩于心,报恩于行。人生的杠杆是精神,精神的支点是感恩,只有有了感恩的思想,人才能形成一种感恩的心态、品质和责任,进而显示为感恩的行为,才能焕发出无穷的力量。把这种情感迁移到教师所教的科目,使学生对该学科产生学习兴趣,可以由此引发出良好的学习效果;迁移到渴望回报父母,又会激发用一流的学习成绩报答父母的需求,使它变为学习的内在力量。

3.健全学生的人格。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健全的人格有助于学生正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培养自己高度的学习责任感,使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成为自己强烈的愿望。我们在以德促学的实践中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引导学生树立强烈的上进心。当学生的追求进取心成为他们内心的需要,就形成了一种强大的内驱力。学生树立“以学习为荣”的意识,自觉地见贤思齐,勤奋不辍;

二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发现、学会创新,使他们终身热爱学习、勤于思考,并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增强学生人际沟通、合作的能力。

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人,不能顾及他人心中的感受,再加上不懂得看别人的优点、长处,缺少包容心,总是带着嫉妒、自私的性格特点,只能使自己的人际圈越来越小,从而使自己缺少朋友,导致情绪状态不佳,影响学习动力。缺少友情,就会影响到学生的心情,心情影响到学习动力。

(四)改变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学习方法不当严重影响学生的源动力。有的学生想学好,但没有好的学习方法,又缺少科学的引导,耗费了时间,成绩并不理想,久而久之,会产生自我否定,产生挫败感,丧失自信心。学习不是简单的“做题”、“背”就可以了,在学习中找不到快乐,就是不得法。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借助各种途径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感悟与体验,使学生发自内心地体会到学习策略的重要性,从而使学生主动、自觉地学习和运用学习策略。要特别关照那些智力一般的学生,对他们的努力与勤奋着重给予鼓励和信任,用以引发及强化他们内在的勤奋性格和顽强毅力。要让学生知道,勤劳的品质、良好的心理素质在智力发展中能起到以“勤”补“拙”的特殊作用,持之以恒同样可以使他们在事业上获得了巨大成功。

(五)增强耐挫力,激发上进心,从而激发学习动力。

篇6:中学生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原因分析及其对策

10级英教四班 姓名:邹楚敏 学号:2010154432

当代大学生精神动力不足的原因极其对策思考

摘要:当代大学生存在着精神动力不足,究竟何谓精神动力?是什么原因导致精神动力不足呢?我们有什么对策解决呢?这些都值得我们思考。关键词:

大学生精神动力

原因

对策思考

当高三这个艰苦岁月过去的时候,当我们揣着自己梦寐以求的大学录取通知书来到大学时,很多人都认为自己的享受时刻将要带来。苦尽甘来的那份喜悦决不能用言语来表达,那么进来的人有的继续孜孜不倦的在追求自己的理想,而相反有的人进来却放松自己,逐渐开始颓废,每天混混沌沌地过日子。这一群人就在我们中间,我们能真切地感觉到他们的存在。有些人为了奖学金,为了以后的职业而努力表现自己,有些人上课却迟到,无故旷课,抄袭作业,考试作弊等。这个反映出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精神动力不足。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精神动力不足的呢?

什么是精神动力呢?“所谓精神动力, 是主体为了生存和发展, 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 主要由精神因素激发产生, 以精神满足为直接目的, 导致主体有目的的行为的精神力量。”[1]

当我们了解精神动力的概念后,我们来了解精神动力不足的原因,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对大学的理解存在误区

很多人认为上了大学就是一种解脱,就有“跌饭碗”,就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就能有一个很好的未来。因为高中老师为了使应付高考的学生更有动力,老师经常会说大学就是一个天堂,进入大学就不用愁了,可以尽情的玩,可以在想看电影的时候就看电影,而且大学生谈恋爱是允许的。所以老师们的一番苦心,就令到同学们对大学产生一个误区,一个玩的天堂,一个享乐的公园。进来混混沌沌拿个毕业证就会有份好工作等着,因为“我是大学生”这个观念贯穿头脑,直插心房。所以来到大学,心情开朗,想着享乐四年,快活逍遥,不管外面就业形势多么严峻,他们都毫不在乎,因为太自以为是了。

(二)目标的缺失

在高三,几乎每位同学都在为着自己的理想大学而奋斗,争分夺秒,珍惜一点一滴的时间。失败了,哭过就得爬起来。因为有着远方的导航灯—理想支撑着。无论再苦再累,也要坚持下去。这就是高中学子的真实写照。可是一旦上大学了,同学们就会发现一直追求的目标得以实现,留下的只有内心里头的空虚。年少无知的我们忽然迷失了方向,何去何从,无法预测。心里深处那块石头被释放,谁还想再装进一块重重的负担呢?这些同学们没有自己的明确目标,详细的计划,坚定的意志,他们就没有前进的方向。目标的缺失使一个人精神动力不足。这就验证了一句托尔斯泰所说的话: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

(三)对大学生活的不适应

以前的一贯学习方法都是以老师说教,学生笔记的方法为主,来到大学主要以自主学习为主。没有老师的约束,一些人就会逐渐失去勤奋的动力,逐渐发展为惰性,终日无所事事,上网聊天,女孩喜欢看韩剧,男孩喜欢玩游戏,萎靡地度过日子。以前是给别人约束着,今天却给你自由,但不好好珍惜这份自由就会导致整天看起来精神不足似的,越来越颓废,结果害了自己。还有大学生活的多姿多彩,会容易让你逐渐迷失方向。倘若经常沉迷于KTV,各种各样的社交活动,你就会发现心力交瘁,最终无心向学。(四)周围环境的熏陶

经历了高考那段艰苦岁月,来到大学有不少一些同学抱着“六十分万岁”的观念,得过且过地过日子。理想信念、精神追求都变得虚无缥缈起来,金钱、享乐成了主宰, 出现了“金钱至上”、信仰偏差的状况。这种思想易在一个人中扩散,一个宿舍蔓延,逐渐影响到一个班级,一个群体。因为大家生活在一起,很容易受到耳濡目染的影响,一种不好的精神状态蔓延了,那么一个群体就极其有可能面临着精神失落,理想缺失等精神动力不足,慢慢失去了激情的局面。就例如:在一个班集体里,一个人上课时觉得无聊就玩手机,那么其他人看见后,有些人觉得他可以玩,我也可以玩吧。这就是这种环境的熏陶。况且现代社会是个开放的社会, 学生的交往对象已不再局限于校内师生、亲朋好友, 更多是通过互联网、广播影视等途径来与交往。如此, 人际交往范围扩大, 获取信息也多, 每个人不同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作为“精神原料”摆在他们面前,如何辨别选择、如何内化到自我意识形态中并形成稳定的观点, 这不仅需要时间更需要一番激烈甚至痛苦的挣扎。在没有正确引导教育和足够意志力的前提下, 他们往往陷入矛盾困惑中, 无从选择, 找不到目标, 理想信念多样化、价值多元化、信念不坚定, 最终导致精神动力不足状况的出现。在社会学校的大熔炉中,要能把握住自己,不受不良思想的影响,避免精神动力不足的情况发生。

我认为加强大学生精神动力的对策思考有以下4点:

(一)对大学生加深对大学的理解

在学生进入大学的时候应注重对学生加深对大学的理解,安排一系列讲座。让学生全面了解大学,应该在大学四年中要学会那些基本技能。可以邀请一些比较优秀师兄,师姐来给大一新生进行“洗脑”,例如讲一下现在的就业形势,四年执着追求的梦想,四年奋斗的历程。还可以通过观看视频来了解比较优秀的师兄师姐们大学四年可以怎样有意义地度过的,可以怎样活得有声有色。

(二)树立远大的目标

法国的蒙田曾说过:灵魂如果没有确定的目标,它就会丧失自己。可知要确立一个目标是多么的重要,只要有远大的目标作指引,那么你的路才会有前进的方向。我们其实可以叫每一位大学新生在进学之前写一篇关于自己的目标文章或者长远一点,可以做一个职业规划。来到大学后就要交的第一份作业,这样子他们可以利用假期来搜索资料,尽快把目标确立下来。从而找到自己航行的方向,不至于四年混混沌沌就过去了。当然,在平时也可以开展关于理想的征文比赛或者演讲比赛。从各方面来确保每一位同学都树立起远大的理想,朝着自己的方向迈进。充满动力的我们会冲得更远。

(三)逐步引导同学适应大学生活

进入大学主要一个靠自主学习来培养自我,再不同于高中那种学习方法。可以的话,我们应该提供一些大学的学习方法,他们告诉自主学习为主,要求他们提高自我控制能力,可以要求他们每天把自己的不良习惯,行为记录下来,可以把自己每天进步的空间记录下来,这样好好约束自己,不至于过上颓废的,萎靡腐烂的行尸走肉生活。助理班主任可以以自己为例子,讲述自己的大学学习方法。任课老师也可以涉及一些大学学习方法。让他们自动的都把心思放在学习上,就不至于要经常去KTV,去逛街来消磨时间。(四)构建良好的校园氛围

一个良好的校园氛围,需要大家来齐心协力来构造。校园各种氛围变好,那么你就会受到耳濡目染的影响,不知不觉中在改变着自己。就例如:一群人在晨读,你就无法安心地坐在那里玩手机。构建良好的校园氛围,可以开展各式各样的学习活动,丰富大学生的生活。让大学生投身到实践之中,因为精神动力的形成离不开实践活动, 有计划、目标而无实际行动称不上精神动力的调动。调动起大学生的精神动力要通过社会实践和科技创新等活动,所以开展一系列的学习活动,实践活动是很必要的。参考文献

篇7:中学生学习动机不足原因及对策

---《教育心理学》感想

在当今教育改革与转型的背景下,在学生因各种原因学习动机有所下降的情况下,重拾这本大学时期的课程《教师心理学》,获益匪浅。一方面,对当今中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心理特点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与认识。另一方面,对教师职业的深刻理解和教师教育智慧的技巧把握有了深层次的思索与挖掘。在此,我想分享一下我的个人感悟:中学生学习动机不足的原因及其对策,以促进今后的教学工作,让良好的学习动机成为学生的生活惯性!

《教育心理学》有关学习动机的章节详细阐述了学习动机的基本概念和重要作用以及学习动机的相关理论,同时,也简要分析了学生制约学习动机缺乏的主要原因并相应的讨论了解决方法。

何谓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习活动以达到一定目标的内在心理动因。学习动机是在学习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一个人如果没有学习的需要,如同生理活动中没有食欲一样。

学习动机总是指向一定的学习目标。如果学习没有目标,活动就会失去方向和重要的诱因。所谓学习目标就是学习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和客观标准。学习目标有激活的功能,能够使潜在的动机变成活跃的动机;导向功能,能够使学习活动沿着确定的方向进行;调整功能,能够起到维、增加或停止、减弱学习活动力量的作用。学习目标的适当与否,常常影响学习动机的发挥是否得当。

在学生的学习中,动机对学习活动有直接推动作用;学生学什么,为什么学,都受到学习动机的制约;动机影响着学习效果。动机水平和学习成就存在着正相关。根据叶克思-道得生(Yerkes and Dodson,1908)定律,作业效率随动机强度增加而提高,达到最佳水平后,又随后者增强而降低,即作业效率在适中的动机水平上最高。

在我看来,学生的学习动机大致有以下内容:实现家长的要求,为了报答父母,履行教师的要求,为了将来的好工作,对学习活动或者某一学科产生兴趣,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同鼓励或避免责备,对集体的荣誉感、责任感和对社会建设的向往,为了个人的前途、名誉和地位等。

然而,学习动机遵循着以下理论:强化理论,即动机可以由外部刺激引起一种对行为的冲动力量;成就动机理论,即成就需要使人表现出追求较高的目标、完成困难的任务,竞争并超过别人的行为;归因理论,即人的行为归结于能力,努力,机遇和任务难度;自我效能感理论,即人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如果灵活的掌握以上理论,将有可能对学生的行为有进一步的认知。

那么,影响中学生的学习动机的原因主要有哪些呢?暂且我将其简要分为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

一、客观因素

1、社会影响:学习动机的产生离不开一定的社会生活条件。马克思主义认为,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社会存在,而是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社会通过各种渠道和形式对学生提出正面积极的学习要求,如电视,报纸,书刊,戏剧等。然而,当今消极的社会舆论如“读书无用论”“知识贬值”等对学生积极性产生不良影响。

2、家庭影响 在家庭中,父母的期望和教育对学生学习动机影响莫大。家庭关系比较和谐,父母关心子女学习并适当机遇鼓励比家庭关系紧张,父母对子女期望过高、干涉过多或者莫不关心、只是加大物质需求等更有利于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

3、学校教育 在学校里,学生学习动机有可能会被教师的教学水平有限,学校的学习风气不足,课堂气氛不佳和同学的不正确的行为评价等相应减弱。

二、主观因素

1、认知因素

学生的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缺乏主观认识,缺乏自我定位和对自身发展的预期和远见。

2、情感因素

学生由于求知欲的不足和对学科知识的反感而又惧怕和老师和家长交流的恐惧,厌烦情绪导致学习动机不足。

3、意志因素

学生尚未制定明确可行的学习目标并且对课程难易程度抱有侥幸心理或因为难度较大,主动放弃或难度较小,主观轻视的态度造成挫败感,今进而影响饱满的学习动机的持续。

4、个性因素

随着中学生年龄的增长,一方面有了自己的见解、不再对老师的看法表示理解和赞同,产生逆反心理,另一方面,性格原因会使自觉性和自制力较差,纪律性和积极性不足的学生在相对困难的条件下,无人监督的情况里,产生懒惰,马虎,散漫的态度,进而影响学习动力。

一直以来,广大教师乃至家长,都在为“如何激发与培养孩子的学习动机”这个难题所困扰。诚然,解决这一问题,不仅仅靠减轻学生学业负担,而在于正确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

实际上,一个人的学习动机一旦被激发出来,就有可能爆发出来惊人的潜能,取得可观的学习成果,甚至会创造奇迹!战国的苏秦“头悬梁锥刺股”,晋代的车胤“囊萤映雪”,汉朝的匡衡“凿壁偷光”,学习习近平达到“疯狂”的境界,原因在于他们非常渴望通过读书改变自己的命运,而正是因为这份学习动机的强烈让他们如愿以偿。而在当今,也许是时过境迁,当今中学生基于以上原因,普遍学习动机不足。作为老师,任重而道远却又责无旁贷!

从学校角度:

1,对教师进行专业培训,提高教师专业技能和心理辅导能力; 2,合理选择教材,确定相应培养计划: 3,开展学科趣味活动,增加学习兴趣。

从学生角度:

1,积极参加各种学科趣味活动;

2,按时完成相应的作业

3,加强同学合作,相互督促和提醒,塑造良好的个性。

从家长角度:

1,正确引导孩子的学习兴趣,培养正确的专业取向观念 2,尽量增加陪伴孩子的时间,了解学习生活状况;

3,加强和老师的沟通交流,及时了解孩子动向并给予帮助。从教师角度: 1,生活中:

(1)心灵教育:平等对待学生,不分性别男女,相貌美丑,成绩优劣,出身好坏,关系亲疏,都一视同仁;勇于向学生道歉,由于年龄增长和时代变化,学生逐渐拥有自己的个性,可能不再盲目顺从。如果强加观点,甚至呵斥,必然产生隔阂和逆反;控制自己的情绪,教师的感情世界的核心是爱,但有时爱与恨是分不开的,“恨”可能是对学生爱极了而学生的行为达不到教师的预期目的引起的结果。如果教师如暴风雨似的发泄,虽可解一时之气,但会使学生自尊心受挫,同时使自己闷闷不乐。

(2)赏识教育:赏识教育是指依据人渴望得到赏识的本质需求,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施以信任,理解,尊重,提醒的教育理念或教育行为。陶行知说:“不要你的钱,不要你的金,只要你的心”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见解,同时放大后进生的优点,善待后进生的缺点。

(3)目标教育:诸葛亮说;“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弃疑滞。使庶几之志揭然有所存,恻然有所感。忍屈伸,去细碎,广咨问,除嫌吝,虽有淹留,何损于美趣,何患于不济”,选择正面的榜样,在班级教育中,根据学生表现,可相应建立“卫生标兵”“纪律模范”“积极小组”“活雷锋”等,激发学生树立合理的目标。2,教学上:

(1)开展自主学习:一直以来,“封闭式教学”表现出教师讲授,学生听从的格局,这种“满堂灌”“题海战术”的进行,一定程度上造成课堂学生学习动机的减弱。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老师引导学生思考并留下课堂质疑空间。

(2)加强课堂教学技巧:尽量避免单一口授的模式,合理使用图画,音乐,实物,生活体验等手段激发兴趣,寓教于乐。

(3)加强课堂语言表达:因为语文水平相对较高,老师需要掌握正确的文字读音,尽量减少方言并适当幽默、并且正确提问,鼓励质疑,开展讨论,活跃课堂气氛。

(4)开展活动教学:针对课堂气氛沉闷的情况,合理设计游戏、开展学科竞赛或者角色扮演等活动,让学生充分调动积极性,增强学习动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好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作为教师,在深感树人育德的光荣之时,也需要背负记忆的行囊,一路采撷他人的野果琼浆,不断充实自我,提高自我,让自己能够成长为教坛的一颗长青之树,让学生有勇气走上这条学海无涯的道路,踏着荆棘,不觉得痛苦,有泪可落,却不是悲凉。

也许,工作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面对淘气任性学生,身为人师的我会告诉他:不要放弃!每一朵花都有盛开的季节,每一颗草都有泛绿的时候。野百合也有美丽的春天。面对自暴自弃的孩子,作为老师的我会告诉他:不要忧伤!谁说我们只是星星,永远长不成太阳,我们的每一个梦想都会熠熠闪光。

篇8:中学生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原因分析及其对策

现阶段职业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普遍面临生源质量较差、教育教学质量难以保证的问题, 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就业率。我课题组从2011年3月—2012年9月以整群抽样方式抽取了我校和伊犁第二师范学校2012届、2013届不同专业学生共计570人进行问卷调查。通过此次对我校与伊犁第二师范学校学生开展学习特点的研究与分析显示, 现阶段中职学校学生不仅在学习方面整体落后于期望水平, 而且相当一部分学生存在学习动力不足的问题, 现将伊犁州中职学生学习存在的问题、学习动力不足的成因分析和对策介绍如下。

1 存在问题

1.1 学习动机不明

由于受多重因素影响, 部分学生学习动机不明, 主要表现为:在求学过程中, 学生在思想上不求进取, 在学习上不求进步;有的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 无远大志向, 进中职学校只想混个文凭或满足父母的心愿;有的学生对专业课, 尤其对实践课比较感兴趣, 对部分文化基础课和专业理论课的认识不足, 认为学了也没用, 结果导致学习缺乏动力, 不愿意学习。

1.2 学习兴趣不浓

学生缺乏学习兴趣, 主要表现为:有的学生在选择专业时对专业情况并不了解, 或未按自己的意愿选择专业, 结果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 导致学习兴趣降低;有的学生本身基础就差, 再加上对课程认识不足, 导致跟不上学习进度, 从而逐步对学习丧失信心;有的教师课堂教学不生动, 理论知识讲解抽象枯燥, 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1.3 学习热情不高

部分学生缺乏积极的学习情感体验, 在学习中产生焦虑、紧张、害怕的心理, 感觉不到学习的快乐, 主要表现为:部分教师的教学方式不当, 缺乏对学生的关心、交流与沟通, 使学生感受不到教师的关爱, 导致学生产生了厌学情绪。如有的教师上课习惯采用“注入式”、“满堂灌”的教学模式, 使许多学生“雾里看花”, 久而久之, 学生就不再乐意学习。

1.4 学习习惯不好

部分学生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及有效的学习方法。主要表现为:有的学生学习不主动, 课前不预习, 课上不认真听讲, 课后不复习总结, 作业不能独立完成;有的学生遇见问题不请教, 不懂装懂, 不求甚解, 缺乏责任意识;有的学生不善于安排和调整学习时间, 整个学习过程缺少计划, 无目标、无措施;有的学生不会理论联系实际、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2 成因分析

2.1 家庭教育的不当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 而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 因此, 家庭教育不当, 将会使学生产生不良的学习心理。一是父母教育的缺位, 未尽到教育责任, 使孩子逐渐形成一些不良的心理及习惯;二是问题家庭较多, 学生享受不到家庭的温暖, 他们感到自卑、压抑, 学习精力分散, 进而对学习丧失兴趣;三是家庭教育方法不当, 对子女过分溺爱或过于严厉, 致使学生上进意识不强或产生较强的逆反心理, 从而对学习产生厌倦。

2.2 学校教育的滞后

当前, 中职学生产生不良学习心理与现行的中职教育也有着直接关联。一是教育教学改革尚未完全到位, 不能适应中职学生多元化、多层次的需求;二是部分教学内容脱离实际, 缺乏新意, 对学生没有吸引力;三是部分教师忽视学生的心理特点, 教学方法单调呆板, 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导致学生失去了学习动力。

2.3 社会不良环境的影响

由于社会的复杂性, 中职学生长期受社会上一些不良因素的影响。一是社会上一些人对中职学生存在偏见和歧视, 使他们出现自卑心理;二是不良媒体诱惑, 尤其是某些网络游戏、暴露文学、暴力影视等对中职学生的影响和危害极大, 使一些学生沉迷其中不能自拔, 无心学习。

3 对策及措施

3.1 加强教育引导, 激发学习动机

布鲁纳曾说:“学习是一个主动过程, 对于学习最好的激发乃是对所学材料的需要。”学习动机可以加强并促进学习活动, 激发学习动机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发挥载体作用。充分利用入学教育、班会、板报等形式, 加强教育引导,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确立切合实际的个人目标;二是发挥激励作用。教师要学会欣赏学生, 在批改作业、课堂提问及技能训练等活动中, 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点滴进步, 并给予表扬和鼓励, 使他们得到心理上的满足, 树立学习的信心和勇气;三是营造和谐氛围。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 热情关怀每一位学生, 让学生在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中产生学习动机。

3.2 运用各种手段, 激发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生自觉性的起点, 是学习动机中最积极、最活跃的成分, 是推动学习的直接动力。学习兴趣的激发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切实推进教学方法改革。教师要使用幽默诙谐的语言和新颖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尽量把枯燥无味的学习变为生动有趣的学习;二是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 要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 注意深入浅出, 突出职业教育的特点, 加强实践性教学, 强化对学生专业操作能力的培养, 实行“做中学, 学中做”;三是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结合学生的特长, 搭建才华展示平台, 让学生在实践中产生学习兴趣, 进而树立信心、坚定信念,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从而实现“乐学”。

3.3 排除消极影响, 培养健康心理

学生的消极情绪严重影响和阻碍了其学习。教师可通过以下几种方法排除消极影响:一是教师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通过课程和讲座等形式, 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 使其形成乐观进取的态度, 进而产生开拓创新的行为, 并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学习和生活;二是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 学会理解、信任、关爱、赏识、宽容学生, 帮助其树立信心, 让他们学会分析、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 增强学习的动力和社会责任感;三是教师要加强家校沟通, 通过开家长会等途径, 引导和帮助家长树立正确观念, 优化家庭教育环境, 使家长以自身的良好行为和正确方式影响和教育子女。

3.4 注重平时积累, 养成良好习惯

好习惯是开启成功的钥匙, 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一是养成惜时守信的习惯。帮助学生树立时间观念, 做到今日事今日毕;二是养成勤于思考、善于动脑的习惯。注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提供适时的引导, 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 让他们在教师的指导下, 发挥个人见解, 主动探索新知, 多渠道、多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促使思维水平的逐步提高;三是养成事先计划、事后总结的习惯。引导学生制订学习计划, 对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 并加以分析, 指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确立改进方向;四是养成自主学习、与人合作的习惯。

3.5 加强分类指导, 塑造良好个性

篇9:中学生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原因分析及其对策

【关键词】高职学生 学习动力不足 学习动机 外部学习条件

在目前的高职课堂教学和学校工作中,教师经常会面对一些学习动力不足、没有学习兴趣或缺乏学习动力的学生,以及由于各种原因在学习中产生挫败感,甚至出现退学念头的现象。如何提高这类学生的学习动力,是教师面临的一个普遍也是感到非常棘手的问题。经笔者探索,找出了学习动力不足的主客观原因,并探索出端正学生学习动机、完善外部学习条件,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

一、高职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主要表现

经笔者对一所高职院校的初步调查了解,高职新生中有27.8%的学生是自觉自愿选择高职学校就读、21.8%的学生是被迫选择高职、50.4%的学生是稀里糊涂的来到高职就读。大多数学生都存在自卑感与学习习惯差、厌学心理与恐惧共振的共存体,学习动力不足表现尤为突出,主要为三个方面:一是情绪低落,不能很好处理学习中的问题与要求,表现出倦怠、沮丧、缺乏兴趣等情绪特征;二是行为不当,厌倦学习而表现出逃课、不听课、迟到、早退、不交作业等行为特征,甚至出现退学念头的现象;三是成就感低,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低成就的感受,或指完成学习任务时能力不足所产生的学习能力上的低成就感。

二、高职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原因

高职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原因,包括主观及客观两方面。

(一)学生学习动机不够端正,是高职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内在主观原因

一是在多数学生还不能形成对整个就业形势和社会需求的正确认识前提下,片面把就业作为学习的最主要动机,使学生的学习带有过强的功利性特征,导致部分学生片面选择自己认为对个人就业有关的知识来学习,而对社会责任的关注、对个人兴趣爱好的关注明显较弱。

二是高职学生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个人功底差、付出与成绩不成正比等,都可能成为高职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主观原因,甚至他们不能正确归因,认为是自己学习能力的问题,产生力不从心之感,失去自信。

三是部分高职学生的知识价值观出了偏差,部分学生片面理解学以致用,重物质之用,轻精神之用;重即时之用,轻未来之用;重显性之用,轻隐性之用。其结果,只要他们自己认为没有作用的,就不愿去学习。

(二)外部学习条件不完善,是高职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外在客观原因

一是教育背景不成熟。高职教育从本科压缩型向就业服务型转化,其转化过程的不成熟,给高职学生留下了一个客观原因。

二是教学改革不够深入。学习内容和讲授方式缺少相应的吸引力,尽管最近几年高职高专教育加大了教育教学改革的力度,在学制和人才培养方案以及学生能力培养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在过程培养和课程改革方面还没有彻底摆脱“本科压缩型”和学科教育的传统教育模式,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衔接不够紧密,对学生学习的吸引力不够强。

三是家庭贫困,学生容易产生自卑心理。有些学生不能正确对待家庭贫困问题,为此产生自卑心理,又把这种自卑的情绪带入到学习中,影响了完成学业的信心。

三、提高高职学生学习动力的主要途径探索

经笔者探索,端正学生学习动机、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动力,完善外部学习条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是提高高职学生学习动力的主要途径。

(一)端正学习动机,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动力

一是帮助学生树立理想、信念及信仰,明确学习动机是推动学习的一种内在动力,明确高职学习的社会意义,充分了解和评价自我,塑造学生学习信心。通过调查和个别访谈,了解学生需求、兴趣,结合他们的兴趣给学生提供明确而具体的目标,以及达到目标的方法。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兴趣和目标进行自我评价,以促进其自我意识、自我理解、自我监控和自我管理等认知过程的发展,让学生充分认识学习的意义,端正学习动机。

二是增加社会交流与实践机会,使自己早日进入社会角色。主动到对口单位去见习、实习、调查,积极参加有实践经验的企事业人员来校讲学,使自己提早进入“角色”,从而激发学习兴趣。

(二)完善外部学习条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首先,培养学生专业或学科兴趣,调动学习的内在积极性。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当作专业教学改革和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把吸引学生学习当作专业教学改革和课程改革的重要评价指标,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和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

第二,要依托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改革教育教学的内容使之更适应职业教育的需要。改革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和手段,使教学更具有生动性、灵活性和趣味性,变沉闷枯燥的被动学习为主动积极的自觉学习,真正调动学生学习的内在积极性,明确高职学生肩负的责任与义务,树立为城市和社会服务的自信心和责任感,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需求。

第三是根据学生需求,建立不同学习激励机制。高职教育与本科教育直接在教育中对接,为有潜力的学生提供更大的职业空间,是高职教育激励机制的一个重要途径;积极开展带有较大普遍性的专业能力测试和专业竞赛活动,使多数学生都能参与其中,并体会专业能力和专业知识对于将来就业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主动需求;因材施教,使处于学习弱势的学生,分成学习提高小组,指定教师专门负责组织和开展活动,使他们能够扬长避短,有所成就;强化奖学金的激励力度,大幅度提高奖学金的标准和级差,增加奖学金对于学生学习的吸引力。

【参考文献】

[1]齐平,李东月,黄紫华等.大学生学习动机干预的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4).

篇10:中学生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原因分析及其对策

大学生缺乏学习动力的分析与优化对策

学习动力是大学生学习中的核心问题.本文指出把握学习动力系统内涵,深入分析、积极探索,增强当前大学生学习动力对高校的学风建设和长远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 者:张彦博  作者单位:沈阳工程学院管理工程系 刊 名:法制与社会 英文刊名:LEGAL SYSTEM AND SOCIETY 年,卷(期): “”(5) 分类号:G420 关键词:大学生   缺乏学习动力   原因   对策  

篇11:中学生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原因分析及其对策

[摘 要]学生学习负担过重是关系能否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一代新人的重大问题。近些年来,各地教育部门虽然采取过一些措施,但成效并不显著,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这种状况,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许多家长、专家和有识之士,都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声。本文分析了中小学生学习负担过重的原因,针对这些原因提出减轻学生学习负担过重的一些对策。

[关键词] 学生 学习负担 原因 对策

第一章 绪论

当今,正处于转型时期的社会,竞争的激烈,传播媒介的影响。再加上学校过于强调升学率,致使家庭、学校只重视对学生的知识传授和智力因素的培养,而忽视了学生心理因素的发展。尤其是现在的中小学生基本上是独生子女,父母望子成龙,盼女成凤的心情急切,子女的升学、分数成为父母心理平衡的滋养品,不能客观实际地给孩子制订目标。这些因素的影响,使中小学生们面临着非常大的心理压力,他们对许多问题感到困惑和迷茫,但又不知道如何解决。

第二章 现状

学生减负被提了许多年,遗憾的是,问题非但没有得到解决,反而越减越重。学习负担已经让孩子们无法承受。如果这个问题长期不能得到真正的解决,轻则影响到年轻一代的健康成长,重则影响到我们国家全民素质的提高。自从大家把中小学生学习负担过重这个话题搬到桌面上以后,不断的有人去质疑、去研究、去调查减负的实施情况,但是大家得到的结果却差强人意。

第三章 表现

我国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怎么样? 近年来,许多学者对其进行了大量的随机抽样调查,得出的结果着实令人担忧。调查表明:“小学有10%的人有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20%的人有轻微的心里健康问题;而初中有4.5%的人有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20.5%的人有较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小学生的主要健康问题表现在强迫他人化和自我摧残化。父母对他们的疏忽、缺少照顾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心理健康。这些孩子都爱哭泣、情绪不稳、注意力不集中等。而初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强迫症状、忧郁、焦虑和敌对等方面。教育方式、人际关系、学业压力、信息刺激和社会环境是影响初中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主要症状表现为:缺乏耐力、思想不集中、缺乏自信心、缺乏观察力、过于担心将来的事、容易动怒、缺乏判断能力等。从我调查接触过的学生中,让我感受到他们心理健康存在以下三方面的缺陷。

一、学习方面

调查表明,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是:20%注意力不集中;63%缺乏克服困难的精神,没有恒心和毅力;6%受到家长、学生和教师的责备、嘲笑、歧视而引起心理紧张;9%基础比较差;2%智力因素。可见学生的学习品质是学生学习困难的主要原因,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和学习习惯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而使学生整天处于高度紧张状态之中的主要杀手则是较大的心理压力。这较大的心里压力会使孩子们记忆力减退、注意力涣散、神经衰弱、或是一些异常的学习行为与习惯,2

从而产生厌学情绪,调查显示中小学生中度和中度以上的厌学情绪的高达21%。

二、人际交往方面

学生一些不好的人格特征和个性心理的造成是由于他们不良的人际关系,如:自卑、自傲、过于内向、心胸狭窄、仇视等,有的学生甚至会产生消极悲观的情绪,并且个别学生有时会有轻生的念头。学生的不良人际关系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同学间的关系问题。调查表明68%学生之间的关系比较好,27%的学生与同学的关系一般,有6%的学生与同学的关系不好或不太好。据有关的调查和讨论,由于同学之间的关系不太融洽,有的关系甚至会变得很紧张,有的同学还会流露出一种孤独感,他们很想恢复与同学的关系,但是不知道该怎么去挽回。

(二)与父母的关系问题。调查表明67%~82%与父母的关系比较好,有6%~8%的学生与父母的关系不好或不太好。与父母的关系不好便会产生矛盾,产生分歧。引起矛盾的原因主要有三个:父母教育方法不恰当,简单、粗暴、不理智、父母与子女之间不能进行正常的沟通,以至于孩子孤僻、专横、与父母有敌对情绪,这是产生矛盾的第一个原因。第二,父母关系处理的不好,这对中小学生的心理伤害非常大,他们会有被抛弃的感觉,并且容易出现愤怒感;严重的孩子有可能会患上抑郁症,且敌视他人,对于不满自己意的事物产生想要破坏的念头„„他们潜意识会认为他们现在变得如此不堪是父母带 3

来的,是父母的做法让他们制造了痛苦,所以他们憎恨父母、家庭。最后一个原因,学生自身童年时期和青春时期出现的不良心理情绪。

(三)与教师的关系问题。调查表明有50%的学生与教师的关系好或很好,43%的学生与教师的关系一般,有7%的学生与教师的关系不好或不太好。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不够好的原因主要是学生自身的因素,但是如果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缺乏,或是对学生的不理解、不信任、不够耐心,或是在处理一些问题上不公正,或是讽刺、挖苦学生等不尊重学生的做法和态度也是造成以上现象的原因,同时也会给学生造成心理伤害,这样会让师生关系变得紧张,严重的话会导致学生产生对抗心理。

三、童年时期及青春期心理方面

(一)个性方面。这方面主要表现为任性,自大、爱逞强、看不起他人,过度的抬高自己,以自我为中心,用片面的观点看问题,太强势,太爱妒忌。

(二)行为方面。第一方面,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不够成熟,没有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引导,缺少经验与锻炼,还有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和行为能力等;第二方面,拥有强烈的自我表现意识,主要体现为爱逞强、爱跟他人争个高低、做事不知轻重、不想后果,有强烈的逆反心理,对父母或老师有较强的抵触情绪。

(三)情绪方面。童年时期是孩子心里最脆弱的时期,他们头脑简单,没有安全感。每当自己想要什么的时候就会问身边的人要,得到了就开心,得不到就会伤心,以哭闹来要挟自己的父母。当父母不

在身边时就会很烦躁,心里会产生一种无助感,对身边的人就会不那么友好。调查表明:20%的学生有心理方面的问题。青春期是人由童年到成年的“过渡期”,情绪不稳定,情感虽丰富但很脆弱。遇到刺激就会变得爱哭、爱笑,非常喜怒无常;其次,易急躁、易冲动,并且自我失控;再者,过度焦虑紧张、自私、狭隘、对他人不友好;意志薄弱、承受挫折的能力比较差,遇到困难呢就容易灰心丧气,容易自暴自弃。调查表明:30%的学生有情绪方面的问题。

第四章 成因

一、心理健康问题

随着严抓教育的同时,中小学生面临着许多心理健康问题。那就是压力。压力也称为“应激”“紧张”,是指个体的身心在感受到威胁时所产生的一种紧张状态。如果个体长期处于一种高度的应激状态,就会对身心造成严重损害。导致中小学生学习压力的原因比较复杂,从前对其归因主要是从它内部因素(学生自身对学习结果的认知与对学习的投入)和外部因素(社会、学校、家庭等)入手,且大多数侧重于后者。我试着从影响学生产生学习压力的个人及他人的心理因素做分析,主要体现在学生自身的自我实现心理,家长、教师、周围亲友的期望心理以及大众的竞争心理。

(一)期望心理。当代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指出:不仅个体的期望对个人本人的行为有关系,期望也可影响他人的行为与举动。父母都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急切希望,他们把自己的全部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放学给孩子请家教,周末、假期会给孩子增加许多补习

班、特长班,希望他们能出人头地,高人一等,为自己争光;其次,教师也是对中小学生报以期望的另一重要群体,升学压力与考评制度使得教师把自身的发展都寄望于学生身上,学生成绩的提高进而给自己带来奖金增多、职称提升的骄傲,因而教师会给学生增加课业负担,严加管教学生;周围亲友的期望也是不容忽视的群体。这一系列的期望全都压在学生自己身上,从而导致其不堪负重,引发身心疾病。

(二)竞争心理。当客观存在的竞争力度被激烈化、生活节奏被快捷化、信息传媒被多样化时,这些会使得人们认为必须始终跟上时代的脚步,生怕被社会淘汰。这种现象表现在中小学生身上演化成了学习成绩一定要比别人好的扭曲状态。当老师表扬同学时,当父母夸奖他家孩子时,当过年过节亲友问起学习成绩时,成绩好的学生会引以自豪,而成绩落后的中小学生的内心就会产生低人一等,自卑的感觉。

(三)自我实现心理。作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不成熟的中小学生来讲,他们尚没有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当他们考试成绩不理想或排名靠后时,他们的自尊心就会受挫,自我优越感消失,自信心下降,从而导致学习压力。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理论阐明了我们天生的除基本需要外的另一种心理需要,这是对存在价值的需要,虽然不强烈,但如果失去,就会导致超越性精神疾病或“灵魂病态”。虽然他们没有意识到这一高级需求,可是他们也会在取得优异成绩后感到欣慰,可以看出自己自身的卓越表象,从中得到满足。

二、教育体制问题

“熟能生巧”的传统思路,是造成题海战术和作业负担加重的主要因素,这是不正确的教学方法,当中最为典型的表现是不注重学生智力开发的传统教法。目前有些地方出现的只重视作业的量,并不重视作业的质的做法,耗费了学生大量精力和时间,结果事倍功半;教师和家长不重视情感教育,实行“师道尊严”的做法,对学生进行讽刺、挖苦、甚至体罚打骂学生的举措。而他们却认为这些打骂的举动都是出于“爱心”,是“恨铁不成钢”,其实不然,爱与打骂是无法相提并论的。

第五章 对策

一、提高心理素质

学生自身心理因素是导致学习压力的主要原因,那么社会文化因素是引发学习压力的直接原因。学习压力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题目,有些是不能控制的,比如大的环境,如考试频繁、优胜劣汰,我们没有太多的左右能力,唯一能控制的是父母、教师该如何对待这个问题。事实上,压力本身并没有什么,关键就在于这个压力给孩子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只有学生在教师与家长的密切有效配合下才能真正达到缓解他们学习压力的锦囊妙计。

(一)创设无压环境。“时间就是金钱”、“时间就是生命”的呼声一直响彻于我们耳边,每个人都在与时间赛跑。我们都是处于社会这个“大染缸”内,它的任何变化都会使我们的生活随之改变。要说人们没有压力是不可能的,各种压力困扰着生活中的每一个人,进而也影响了我们天真烂漫的中小学生们,他们稚嫩的心灵是承受不了

各种压力的,他们需要的一片属于他们自己的蓝天,为此我们全社会应该共同努力为中小学生创设一种无压的氛围,一片自由的天空。让他们的童年不再恐慌,让他们的生活不再总是灰暗。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复杂的、长期而艰巨的工作,它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任务的。但是我们坚信,只要有责任、有计划地分步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能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使他们在未来的社会生活中能够具备较强的心理适应和心理承受能力,能够适应高风险、快节奏、强竞争的环境,使之成为心理健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增强自我认知。许多研究显示认知评估与自主神经系统唤起的程度有相当密切的关系,正确的对学习中各种心理压力作主观积极的评估,可以降低人的心理压力,所以教师应指导学生科学地认识自己的心理压力。自我认知是个体对本人价值观念的认识,也是对周围环境和社会关系的认识。中小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能够确立他们对学习有更加正确的认知和评价,开展有意义的学习活动,对学习结果也有正确的判断与赋值。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有着积极正确评价的学生更富有自信,在学习上也更容易成功。中小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还不成熟,教师应该时刻关注他们的自我认知倾向,使其顺着正确的轨道前进。归因是作为一种认知变因对缓解学习压力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引导学生从自身内部因素寻找原因能够使学生更加清晰的认识成功与失败,增强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完成学习任务,从而达到缓解学习压力的显著效果。

(三)培养耐挫能力。当中小学生遇到学习挫折时,他们没有能力自我控制、自我解压、自我放松来化解不良情绪,他们心情会变得急躁,使情况进一步恶化,从而导致心理问题。这是因为中小学生大多没有心理保健方面的知识,没有防患于未然方面的意识。所以,教师应该做学生的心理咨询师,时刻提供一些心理保健知识、传授一些心理保健方法,以使学生能得心应手地面对到来的每一个挑战。培养学生耐挫能力是增强他们心理保健意识的主要途径,较强的耐挫能力能使学生变压力为动力,正确地看待每一次失败,认为这就是成长的恩赐,永远保持积极乐观心态。

(四)降低过高期望。家长、教师或周围亲友的家长的期望若不是立足中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只是盲目地为了各自的目的一味加压的话,只会导致他们沉重的心理负担和情绪上的压抑,进而使他们在失败的阴影中显得无助和无能,丝毫不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降低期望并不是对子女放任不管,而是既要对子女的日后成功有信心,同时又不设置超越子女自身能力的任务难度,减少不合理的心理暗示。适中的期望值是建立在教师、家长或其他人们了解中小学生身心承受能力现状的基础上的,在他们的“最近发展区”内寄托希望,一步步地帮他们设置目标以实现他们的自我价值。降低过高的期望也是使学生无太多牵挂地进行学习活动,在敬与静的状态下开展各自的学习活动。

二、改进教育方法

(一)以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水平为限施教法。反对实施“题海战术”,这是前苏联的苏霍姆林斯基为代表提出的“和谐教育”法。摆

正作业的质和作业的量之间的关系。作业的量表现在作业的数量、学生被消耗的时间量以及学生身体和生理所承受的作业劳动强度;作业的质则表现在学生智力和心理所承受的作业劳动强度。我们是否应高度重视作业的内涵,即作业的质的问题,要根据各学科的具体情况,少布置和不布置课外作业,以灵活多变、丰富多彩的作业形式,让学生去理解和揭示知识的内涵,引发学习兴趣,激活思维,有效地进行注意力和创造力的培养,以调动和挖掘绝大多数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潜能。

(二)以课本为主,参考书为辅助施教法。目前,学生所需的参考材料种类繁多,市面上的一些参考材料却复杂多样,瑕瑜互见。有不少是盗版的材料,错误很多,它会耗费学生不必要的精力和时间。这些“书耗子”全然不顾学生的利益,是以盈利为目的,不择手段地推销,一些人还因此发了迹。事实上,参考书应采取“少而精”的原则,择优选用,并将主动权放给学生。并且教师应该对历年高考、中考试题要进行细致的分析研究,对知识的深度和宽度做到心中有数,从而用于指导帮助学生选择合适与适量的参考书。所以,由教师推荐或由学生自己选择参考书作为对课本知识的补充和训练是有益的。

(三)推广情感教育施教法。我们可以借鉴外国的一种好的教学模式,就是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倡导的“非指导性教学模式”,它是说从新的师生关系、人际关系入手,以人际关系中真诚、接受、理解等要素的实现作为教学的充分必要条件,试图求得学生在主动、解放、自由的状态下以积极的情感作为动力来推动认真学习的方法。快乐、愉悦是人类最主要最普遍的情绪,是最有价值的情绪。通过改进教学方法、改善师生关系、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增加学生对自然、社会和人的直接感受,致使学生促成了学习的兴趣、体验了成功的快乐,将会打破负情绪与学习不良之间的恶性循环,理顺情绪、情感与认知的关系,师生互相尊重,心灵沟通,情感交融,达到感情上的共振,一同进入教与学的自由王国。这正是引发学生学习动力的有力保证。因此,摒弃“说教”“管教”“体罚”等暂时见效的治表教育,施行“把情作为人的发展的重要领域,调度人的情绪、情感机制和心理潜能”的情感教育是我们今后努力的方向。因为,一切教育活动的成败都源于学生自觉的内化活动。

(四)运用科学性和多变性等生动灵活的授课法。注重启发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想品德和个性品质,创设出一种民主、和谐、积极与活泼的教学气氛这不失为一个好的建议。在课堂教学中,应把学生放在中心,以人为本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如果教师是导演,学生就是演员。学生以自学为主,老师则掌握火候及时的画龙点睛,以最通俗最简洁的语言把知识点点透,揭示其内涵,一节课一气呵成,以求得最好的授课时效。并且学生上课认真笔记,思维跟着老师走,及时把握一堂课的精髓,与老师成为好的搭档,真正做到了师生结合。但如果学生基本能形成独立思考和自觉刻苦学习的风气,并能较好地当堂完成学习任务,而教师在培养和启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上着实下了功夫,就没有必要去布置大量的课外作业和补课了。

第六章 总结

教育是塑造人的巨匠,对人类和社会进步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一个国家教育水平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其发达程度。我们的教育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由于几千年的封建制度对我国教育有着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八十年代以来,应试教育的长期推行,使升学竞争不断加剧,造成中小学生学习负担过重和学生整体素质下降。某些地方的中小学教育已走入误区。尽管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已经提出,但应试教育仍依赖社会的惯性和人的惰性在推行着。上述状况已成为教育界存在的共性问题和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因此,我呼吁,中小学生学习负担过重的这种现象不能再继续下去了,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是当务之急。参考文献

上一篇:二年品德教学工作计划下一篇:广东省党章知识测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