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山水四年级语文教学教案

2024-07-25

桂林山水四年级语文教学教案(精选13篇)

篇1:桂林山水四年级语文教学教案

【学习目标】:

1.通过观看图片,感情朗读,说出桂林山水的特点。

2.模仿课文例段,学习用相同的方式写话。

【学习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桂林山水》这篇课文的第一句话是什么?(桂林山水甲天下);甲是什么意思?(第一)

本课最后一句话是什么?是什么意思?(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下面我们就来观赏桂林的山是什么样的山,水是什么样的水。

二、学习新课

(一)学习第二自然段

1、请学生单独读课文,并请同学回答:这一段讲了什么?(漓江的水)(板书)(老师让该同学自我评价,读得好不好?)

2、教师引导:学生自由发言(一边观赏影片,一边进行。)

(1)作者一开始就直接写漓江的水吗?(没有),先写什么?(大海西湖)为什么这样写?(对比)(板书)相比较:结果是什么?(还是漓江的水美)(指出前半句用赞叹的口气,后半句用惊奇、惊讶的语气)

(2)漓江的水这么迷人,它究竟美在什么地方呢?(特点)

a:静(板书)静到什么程度?(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感觉)

b:清(板书)清的怎么样?(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视觉)

c:绿(板书)绿成什么样子了?(一块无瑕的翡翠)(想象)

出示卡片,讨论:什么是翡翠?无瑕又是什么意思?这是一个什么句?(玉石;没有斑点;比喻句)

(3):真静啊……都用了三个真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真清啊……(热爱、赞美)句式相同又是一组什么句式?(排比句)

真绿啊……强调漓江水的特点,读的时候一定要读出赞叹的感情来。(让学生轻声读、找感觉)(板书:对比、排比、比喻;热爱、赞美)

(4):指导背诵(图画法、串连法)

(5):小结:这样的水只有漓江有:看!作者观察的多么仔细呀!表达的多么生动具体呀,同学们不妨也学学他的这种表达方法,相信会收获不少。

(二):学生用同样的方法学习桂林的山

1:作者用了什么样的方法写桂林的山。

学生讨论后自由回答(可适当动笔操作画出直观图)

2:指导朗读(惊奇的语气)

3:指导背诵。

三、总结

多美的山呀!奇、秀、险,再加上又静又清又绿的水环绕其中,中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整整83公里,一路如此,荡舟其中,就像走进了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

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除了桂林,还有许许多多的名胜古迹,像长城、故宫等等;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要想建设祖国,为中华民族争光,我们能做的就是好好学习。

这样静、清、绿的水,绕着这样奇、秀、险的山,让人领悟的是桂林挡不住的诱惑。同学们,让我们怀着无限的向往齐读《桂林山水》。

四、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完成思考、练习2、3题。

篇2:桂林山水四年级语文教学教案

2.桂林山水

诸城市龙都街道孔戈庄小学罗敏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2、积累课文优美的语段,初步体会排比句式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初步认识分号。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通过看图、学文,感受桂林山水独特的风景,感受大自然的美,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感受桂林山水独特的风景,感受大自然的美。

课前准备

1、教学课件。

2、搜集图片。

3.教师准备:桂林山水风光片,各种形态的漓江水、桂林山的图片资料

第一课时

引导学生进入图文描绘的桂林山水的美景之中

出示挂图或放映课件图像,同时播放课文朗读录音,或教师进行范读,对图文进行整体感知,然后让学生谈感受。

导入(学习第一自然段)

导语:让我们根据图片读一读,课文是怎样评价的?(出示桂林山水的图片)“甲天下”是什‘么意思?(天下第一的意思)桂林山水天下第一,那将是多么美的景象啊,让我们和作者一起荡舟漓江,(出示漓江水图片)去观赏名甲天下的桂林山水吧。

一、自读全文,学习字词。

二、读准字音,画出新词,不懂的词句,可以联系上下文理解或者在小组内讨论理解。观赏漓江的水(学习第二自然段)

导语:我们先来欣赏的水。请同学们观察图画或观看课件中的漓江水,用自己的话来描述。

1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齐读课文(根据课堂读的实际情况,可以让学生个体再读,请同学们投入自己感情品读),找出概括漓江水的三个特点的词。

品读作者怎么写出漓江水与众不同的“静、清、绿”?

(生:特点之一“静”。课文用“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从感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静”)

(生:特点之二“者”。课文用“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从视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清”)

(生:特点之三“绿”。课文用“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这一形象的比喻,从色彩和品质上突出了漓江水的“绿”和“纯”。

师:什么是翡翠呢?请同学们看图片。(师出示图片并加以解释)

翡翠:绿色的硬玉,有光泽。无瑕:没有斑点,非常纯净)

根据课堂实情,教师点拨:为什么开头先提、?在读

议中让学生体会,用对比的方法突出漓江水的三个特点和作者的赞美之情。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并感受。读出漓江水的静、清、绿,读出对漓江水的喜爱之情。

3、引导学生“发现这个句子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让学生谈对排比句的感性认识)注意通过范读指导读好“真静啊”“真清啊”“真绿啊”三个“啊”的变调。能背的可以看着画面当堂背诵。

三、巩固识字,练习书写

漓:注意右边的写法。

澜:前鼻音。右边“门”里面是“柬”。

瑕:可与“假”进行比较。注意右上方。

翡:上下结构,下边是两个“习”,整个字要写紧凑。

峦:前鼻音,与“澜”比较读音。与“恋”比较字形。

篇3:小学语文《桂林山水》教案设计

(1) 小学学科:语文。

(2) 课时:两课时。

二、教材分析

《桂林山水》是一篇精读课文。作者按总—分—总的写法, 抓住桂林山水的特点, 以优美的语言, 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桂林山水的美景, 表达了作者对桂林山水自然风光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难点: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 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

四、教学准备

老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课前准备:初读课文, 了解课文大意, 标画出自然段;自学生字新词, 读准字音, 理解词意。

设计说明:本课教学, 要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 树立“教是为了学”的观念。在重视改进教法的同时, 更要重视学法的指导;在让学生“学会”的同时, 更要指导学生“会学”。本课教学, 要重视语言文字的学习。抓好语言文字的训练, 做到因道学文, 以文悟道, 把语文课上成真正的语言文字课。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启发谈话, 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一定喜欢旅游吧, 现在老师就和大家一起去桂林, 看看那里的山水。桂林是我国广西的一座美丽的城市, 也是著名的游览胜地。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游客前往参观旅游。为什么呢?因为桂林山水素有“甲天下”的美称 (出示多媒体课件, 边看边思:桂林山水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

(二) 切入中心, 突出重点, 教给方法

1.学习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齐读, 提问:谁知道文章中的“桂林山水甲天下”是什么意思呢 (桂林山水的美居天下第一) ?这里“甲”是什么意思?和全文存在什么关系?

过渡句:既然桂林山水天下第一, 我们就随着作者陈淼先生乘着木船荡漾在漓江上去领略一下桂林的美丽景色吧!

2.作业

(1) 朗读课文, 把你认为好的词句, 抄在本子上并且背下来。

(2) 阅读与本文类似的写景的有关“桂林山水”的文章。

第二课时

(一) 检查复习, 导入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桂林山水, 共同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 畅游桂林山水。

(二) 抓重点, 读课文

重点指导品读二、三两个自然段。

1.品读第二自然段

(1) 请大家一边读一边画出描写漓江的水的特点的词语, 用直线画出具体描写的句子, 一边读一边想象桂林水的美。

(2) 作者写漓江水之前为什么要写到大海和西湖呢?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波澜壮阔、水平如镜) ?教师运用多媒体播放大海和西湖的照片, 使学生进一步地理解这两个词语。

师:我们继续来学习描写漓江的水的特点的三个分句。

教师提问:这几个分句各写出了水的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静、清、绿) , 再读“漓江的水真静啊, 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 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 课文用“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从哪方面突出了“静”? (生答:感觉) ;用“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 从哪方面突出了“清” (生答:视觉)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生答:这样写能使我们进一步感受到漓江的水静、清的特点。) ?

教师继续提问:谁能描述一下我们平常的水是什么样子的?学生议论, 这两种水一对比使学生清晰地感受出桂林漓江的水静和清的特点。

最后, 学习“绿”的特点, 先让学生齐读这个句子, 教师提出问题:无瑕的翡翠是什么意思?怎么理解 (生答:无暇是没有瑕疵) ?教师用多媒体出示翡翠的图片, 用翡翠比喻漓江水的特点, 可见漓江水具有什么特点 (生答:绿) ?

2.指导朗读

采用研读法, 即该怎样读, 为什么这样读, 让学生真正做到由感而发。描写漓江水特点的句子, 读时语气要缓, 要轻。“真静啊、真清啊、真绿啊”读得稍重些即可, 不要过分强调重音, 以免使得整体不和谐。“静”字读得稍慢, “清”略显示轻快, “绿”读得更加明快。读这一段, 整体感觉轻缓, 富有起伏。

指名读——师生评价 (问:这里为什么这样读?怎样读更能体现漓江水的这一特点呢?你认为他哪里读得好, 请说说理由。你能试一试吗?评价中穿插自由读、指名读、范读等形式的朗读) ——自由读想象体会漓江水之美。

3.仿写句子

(1) 公园里的花真美呀, 美得……

(2) 会场里真静啊, 静得……

(3) 以“漓江真美啊!”作为总起句, 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说段写段。

及时运用课堂上刚刚学过的句式, 很好地做到了知识的迁移, 把课内和课外的知识更好地结合起来。

通过刚才对这一段的学习, 使学生真正感受到了桂林水的静、清、绿的特点, 特别是通过图文对照, 仿佛自己正置身于桂林, 看到了桂林水的美, 激发了学生们对桂林山水的热爱之情, 同时, 进一步激发了学生们对祖国壮丽山河的无比赞叹之情。还让学生学到了读段的方法和写的练习。

4.学习第三自然段

(1) 比较二、三两段, 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 让学生比较衬托的写法并注意分号的用法。

(2) 把教学重点放在理解词语的意思上。借助多媒体课件播放老人山、骆驼山、巨象山, 让学生形象地感受桂林山的奇的特点。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从而加深学生对桂林山的美的感受和热爱。

(3) 多媒体放映桂林的山的资料。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想象力的丰富, 用词的精妙之处, 进而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4) 运用多媒体课件, 引导学生认真观察, 并选一座山峰, 发挥想象说话。

5.学习第四自然段

以读代讲, 理解“舟行碧波上, 人在画中游”的意境。

(三) 研讨写法

这样的美景可以说在天下是绝无仅有的, 所以, 在文章的第一段才说“桂林山甲天下”。引出本文的写法。

第一段总的说人们赞美桂林山水甲天下;第二、三两段分别描写漓江水、桂林山, 并抓住了水静、清、绿的特点和山奇、秀、险的特点;最后将桂林的山水联系起来, 突出桂林的山水美如画。

(总—分—总)

(四) 朗读全文, 整体背诵

(1) 在了解句与句关系的基础上, 一个自然段一个自然段地练习背诵。

(2) 了解自然段之间的关系及自然段与全文之间的关系, 练习背诵全文。

(五) 总结方法, 自学感悟

思考题:从哪些词句中能看出桂林的山美得“甲天下”?课文写了桂林山的哪些特点?用什么方法写的?

自学后讨论, 教师引导, 结合进行朗读指导, 明确:

(1) 作者先用“比较”的方法写出桂林的山胜过泰山和香山, 说明桂林的山“甲天下”。

(2) 再用生动的比喻描写出桂林的山“奇” (结合看图, 理解“像老人, 像巨象, 像骆驼, 并理解“奇峰罗列, 形态万千”的词意) 。

(3) 同样, 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描写桂林的山“秀” (结合看图解释:翠绿的屏障) 。

(4) 桂林的山很“险”, 抓“危峰兀立”, “怪石嶙峋”等词语, 领会山势之险。

(5) 结合学习比喻句, 分别说出在这些比喻句中各把什么比作什么?

(6) 反复诵读课文, 特别注意三个“啊”的读音:真奇啊 (ya) , 真秀啊 (wa) , 真险啊 (na) 。

(六) 布置作业

(1) 完成“思考?练习3”抄写句子, 注意分号的用法。

要求:以标点为标志, 看半句抄半句, 不可看一个字词写一字词;格式要正确, 字迹要工整;想想分号的用法 (长句子中有三个并列的分句, 每个分句中已经用了逗号, 并列的分句之间要用分号。这样, 可以把一个个意思分得很清楚) 。

(2) 背诵课文。

摘要:《桂林山水》是一篇精读课文。在以往教学方法的基础上, 辅以多媒体手段的运用, 扫除学生的认识盲区, 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篇4:《桂林山水》教学实录及评析

生(齐读):桂林山水。

师:好,下面伸出你的右手来,跟老师一起写课题。板书:桂林山水。

师:同学们,知道要讲这篇课文,我昨天晚上读了好几遍,越读越有滋味。今天特别想在这儿读给同学们听听,看看你们听后有什么感受,好吗?

师范读课

师:同学们,你们想不想也读读课文啊?你们自己也来放声自由朗读,注意把课文中的生字读准确,难读的句子要多读几遍。

生自由朗读课文。

师:课文读完了,课文中的生字你们都能读准确吗?

师出示词语“波澜壮阔”“无瑕的翡翠”并请学生读。

生:波澜壮阔

师:我想问问你,读这个词的时候,你眼前仿佛看见了什么情景?

生:我眼前仿佛看见了非常雄伟的山,非常广阔的海。

师:这么壮阔的景象,是吗?把这种壮阔带到词里,再读。

生:波澜壮阔。

师:课文中是用它形容波澜壮阔的大海,那你好像又看见了什么?你们看看那个“澜”字,它是大波浪的意思,想想“波澜壮阔” ,在你的眼前仿佛看见了什么?

生:我仿佛看见了无边的大海。

师:还看到了海上……

生:还看到了海上滚的 波涛。

师:一个字仿佛让我们看到了这样的景象,带着这种感受,再来读读这个词。

生(齐读):波澜壮阔。

〔点评〕教师抓住“波澜壮阔”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广阔无边的大海,适时地抓住生字“澜”的理解,将想象的内容更加具体化。教师善于抓住关键字词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在朗读中体悟并想象。

师:看那个“澜”字,这是我们本课要写的一个字,三点水加一个“夜色阑珊”的“阑”字,怎样才能把这个字写好呢?

生1:右边的门字框要写得宽一些,中间就可以写得下了。

师:要做到左窄右宽。

生2:门字框上面与下面基本上要一样宽,这样写出来的字才对称美观。

师:里面的“阑”字笔画比较多,要注意它的末笔变成了一个点。谁愿意到黑板上写写这个字?

生上台书写。

师:请其他同学在生字栏的旁边,把这个字工工整整地写一遍。写好后,对照生字看看自己写对了没有。

师:我们来看看黑板上这位同学写对了没有。写对了。谁给她提提意见,怎么写就更美观了?

生:我认为,她的门字框右边有些写得靠上了,如果把门字框往下拉一点,里面写得瘦一些,就更漂亮了。

师:接受这位同学的建议,回去再好好练练,把它写得漂亮一些。

〔点评〕写字指导充分尊重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怎样才能把这个字写好呢?”、”谁愿意到黑板上写写这个字?”、”对照生字看看自己写对了没有。”、”谁给她提提意见,怎么写就更美观了?”、”接受这位同学的建议,回去再好好练练。”教师的评价和点拨均站在学生的角度,学生成为真正的主人。同时,教师在学生容易写错的地方加以提醒,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师(指“无瑕的翡翠” ):我们来看看下面这个词,谁来读?

生:无瑕的翡翠。

师:读得准不准?跟她一起读。

生(齐读):无瑕的翡翠。

师(出示一张翡翠实物照片):我们来看看,要是翡翠一点杂质都没有,可以把这样的翡翠称为是……

生(齐答):无瑕的翡翠。

师:你们注意了吗?“瑕”字是什么部首?

生:王字旁

师:在古时候用上这个偏旁的时候,它大多和玉有关。《三国演义》里周瑜的“瑜”就是王字旁,它就表示是美玉的意思。你们看,用王字旁就表示与玉有关,把它换成日字旁就表示与什么有关了?

生:那个字是“假日”的“假”。

师:“假日”的“假”是什么偏旁啊?我们放假了,你是小学生,什么旁?

生:单人旁。

师:对,单人旁。

生:把它换成日字旁应该是“闲暇”的“暇”。

师:对了,与时间有关,是不是?

〔点评〕 “无瑕的翡翠”的理解,从实物照片的直观感受,到对“瑕”字的拓展练习,教师抓住字词教学不放松,教得扎实。

师:你们发现了这两个字在课文中都是形容水的,再看看在课文的哪个自然段?谁来读一读?请你来读,其他同学想一想这个自然段写了什么?

生读第二自然段。 师提醒不要读断句,不要加字,读准确字词。

师:这一段写了什么?

生:写了桂林的水。

师:确切地说,是写桂林……

生:桂林漓江的水。

师出示一组词:峰峦雄伟骆驼危峰兀立

师:我们再来看看这组词,第一个词谁来读?

生:峰峦雄伟。

生(齐读):峰峦雄伟。

师:在课文中,它形容的是泰山。泰山是五岳之首,它是东岳。你们还知道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吗?

师:自古以来泰山天下雄。读出它的雄壮来,谁来读?

生:峰峦雄伟。

师:这山好像矮了点。

生:峰峦雄伟。

师:多高大的山啊!

师范读:峰峦雄伟。

生(齐读):峰峦雄伟。

生:骆驼。

生(齐读):骆驼。

生:危峰兀立

师:形容山很险,危峰兀立。

生:危峰兀立。

师:读出了山的险,一起读。

生(齐读):危峰兀立。

师:刚才那两个词都是形容水的,你们发现这三个词都是形容什么的?

生:都是形容山的。

师:文中哪个自然段又写了山?谁来读一读?

生读第三自然段。

师:读得真好!这个自然段中还有一些描写山的词语,找出来读一读。

生1:怪石嶙峋。

生2:奇峰罗列。

生3:形态万千。

生4:拔地而起。

生5:屏障、竹笋。

师:这两个词都是同“骆驼”一样,打了个比方。

生6:各不相连。

生7:老人、巨象。

师:这两个词也是打比方形容山的。

师:课文中还有两个自然段写了什么?

生:写了我们坐着木船在漓江上观赏桂林的水。

师:被称作是……

生:甲天下的桂林山水。

师:什么是甲天下?

生:在以前“甲”是第一的意思,“桂林山水甲天下”就是桂林山水天下第一。

师:这里的山水、这里的景色是……

生(齐答):天下第一。

师板书:甲天下。

师:最后一段谁来读?

生读最后一段。

师:这个自然段写了什么?

生:这个自然段总体写了桂林的山和水,写了山围绕着水,水倒映着山,像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

师:是啊,像是走进了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

师板书:画卷。

师:我们读了好几遍课文了,如果请你用一句话概括这篇课文,你会用哪句话?

生1:我会用开头第一句话“桂林山水甲天下”。

生2:我会用课文最后一句“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师:桂林山水,这山这水构成了一幅甲天下的山水画卷,如果走进这样的画卷中,会带给我们怎样的感受呢?接下来请同学们读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让我们去欣赏桂林山水。静静地想,默默地读。使你产生感受的词或句子,用笔划出来,也可以把你的感受用简练的语言在相关的语句旁作上批注。

生默读第二自然段。

师:如果划好了,可以向周围的同学读一读你的句子,说一说你的感受。

师: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谁来说说你有什么感受?

生:我把“从未见过”划下来了,因为这个人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玩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说明他的游历还是很丰富的,但他却从未见过漓江这样的水,说明漓江这样的水举世无双。

师:这个词用得真好。他从这里一个“从未”感受到了作者赞叹、惊讶,把这种感受送回到这句话中读一读。

生读。

师:我看见过……,齐。

生齐读第二自然段。

师:还有什么不一样的感受?

生:我划出了“才”字,从“才”让你感受到船在前进,岸在后移,就是漓江的水非常地静,船桨激起的微波才能让你感到船在前进。

师:一个“才”让你感受到这种静,静得仿佛让我们都陶醉在其中了。看到这个微波才感受到了它的移动。好,还有吗?

生:我划下来的是“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当然它也联系到上下文,如果这个水不静,像长江里那种江水滚滚,怎么能看见江底的沙石呢?江底的沙石在阳光的照耀下,发出了淡绿色的光。

〔点评〕教师在引导学生品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时,不仅指导学生默读勾画还让学生写上批注。引导学生运用恰当的学习方法读书体会,这是提高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读书交流,进一步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

师:他眼前仿佛出现了这样美丽的画面。孩子们,这水是这样的美妙。刚才你们产生这样丰富感受的语句,如果连在一起就仿佛是一首有节奏有韵律的诗。

师出示:

我看见过

波澜壮阔的大海,

玩赏过

水平如镜的西湖

从没看见过

漓江这样的水

漓江的水真静啊

静得

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漓江的水真清啊

清得

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

漓江的水真绿啊

绿得

仿佛那是一块

无瑕的翡翠

船桨激起的微波

扩散出一道道水纹

才让你感觉到

船在前进

岸在后移

师:课下同学们可以把它读一读,感受一下这篇文章,这充满韵律、充满节奏的诗的味道。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总评:王传贤老师在短短的30分钟教学时间内引导学生走进《桂林山水》优美的情境之中学习语文给听课者留下深刻印象。他根据文章特点,抓住关键的字词句,引导学生在读中揣摩、品味语言;他在高年段教学中仍能适时地抓住写字教学不放松。王传贤老师的教学非常扎实,值得青年教师学习。王老师还通过自己的范读和适度的讲解、学生的想象及交流、引读改变的小诗等手段引领学生进入文本所展示的情境中,学生学得生动。

(杨昱婷,山东省文登市试验小学教师

篇5:四年级下册语文《桂林山水》教案

学习目标

1、品读桂林之“山”的段落,背诵课文三、四自然段。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或用课文新出现的语言现象赞美桂林的其他美丽的景象。

3、拓展积累课外自然风光图片的词句说明。

教学过程:

一、学习语言引入

上节课,我们留下了一个如何使语言表达更流畅的悬念,王澈同学敢于向书本的语言挑战,认为课文的最后一句话应该搬到漓江的水“静”的内容后面,语言才连贯,是不是呢?

咱们读一读,出示: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船浆激起的微波,扩散出一道道水纹,才让你感觉到船在前进,岸在后移;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暇的翡翠。

姜波同学认为:这样一改,意思到连贯了,但是不如书中的原句有情趣,不如书上的句子整齐,读起来朗朗上口。

高鹏飞同学则结合他们两人的意见,对课文作了这样的变动:我们来读读感受感受。

出示: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船浆激起的微波,扩散出一道道水纹,才让你感觉到船在前进,岸在后移;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水中的鱼儿在欢快的游泳,才让你感觉到你置身水边,真令人心旷神怡;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暇的翡翠,巨大的宝石,熠熠闪光好一幅清幽恬静的画面。

这三位同学的创造性读书的精神实在令人钦佩。咱们学语文,就是学他人的语言,形成自己的语言。

(语文课是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的言语学习和实践活动。语文课的根本宗旨是要促进学生听说读写等言语能力的发展。利用学生中出现的对课文原有言语的评价这一契机,组织欣赏学生自己创造的言语,可有助于提高言语感受能力)

二、桂林之山语句的品读

1、让我们继续走进课文描述“桂林之山”的这部分语言。

出示:选择学习

1、练习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细细品味哪些语言写得特别有魅力。

3、可以是其他的`学习方式(如导游介绍等)。

(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无论选择哪种学习内容,均围绕语文的学习目标――学习言语来进行。)

2、反馈学习情况。

(1)哪些语言写的特别有味道呢?在学生的品味词语中教师版图。

出示:桂林的山真险啊,一座座把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像,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桂林的山真奇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到下来。

(2)在学生展示朗读情况时结合具体的指导。

朗读的形式可以是想象情景读、找个对手比赛读、配上音乐美美的读、无论是何种形式强调的是读书的质量有没有提高。

(3)学生展示除朗读、品词品句外的学习情况。

3、学生背诵课文的“山”之内容。

(一个优美生动的排比句,通过一次又一次饶有趣味的品读,让学生品出味儿来,读出情来,并熟读成诵。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深入体悟,不断吸收,体现“读”中有教,寓教于读的语文教学思路)

三、读最后一段

师:从课文的语言中我们感受到桂林的水以他的“静”、“清”、“绿”闻名于世。“桂林的“山”又以他“奇”、“秀”、“险”闻名遐迩。重要的是“山”美得不孤独,“水”美得不寂寞,山中有水,水中有山,山水相依,情谊绵绵。正如课文最后一段所说的……

1、齐读课文最后一段。

2、指导读。用读的好的同学介绍经验等方法进行读的指导。

1、背诵自己印象最深的一句话。

四、拓展延伸

1、这么美的“山”,这么美的“水”,另多少文人,心驰神往。怪不得伟大的诗人贺敬之看到这奇妙的景象由衷的发出感叹:

云中的神啊,雾中的仙,神姿仙态桂林的山!

情一样深啊,梦一样美,如情似梦漓江的水!

水几重啊,山几重?水绕山环桂林城……

是山城啊,是水城?都在青山绿水中……

……黄河的浪涛塞外的风,此来关山千万重。

马鞍上梦见沙盘上画:“桂林山水甲天下……”

2、最近,我也去了趟桂林,我记下了这样的话语

音乐响起时展示图文并茂的桂林山水图。

画1――一水遥伸万山间;

画2――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zan);

画3――千峰环野立,一水抱城流;

画4――无数青山浮水出;

画5――山在虚无飘渺间;

画6――青山耸翠白云飞;

画7――神秘风彩诱人醉;

画8――兴坪晚霞瑰丽景;

画8――浓淡相间景有致;

画9――江峰回转玉水带,悠悠闲处有奇峰

画10――青峰倒影山浮水,漓江渔火唱晚归。

3、学生写话。你们想到桂林看一看迷人的山水吗?

放一小段录象,用你们的笔抒你们的情。可以用课文中出现的语言现象,也可以像贺敬之一样写一首小诗,当然也可以和老师一样写一句诗。

4、学生展示自己的语言内容)

(一个个典型的画面,融言语的意义蕴涵、形象内涵,情感内涵于一体,是教师在言语作用下调用自己库存的表象进行心灵重构的结果。除了能把学生带进一个美好的山水世界,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感悟言语的丰富性,体会同一种景象可以用不同的语言来表现,学生在吸收课文语言、贺敬之语言、教师的语言的基础上不断的生成新的言语。)

四、课外学习

篇6:桂林山水四年级语文教学教案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二课《桂林山水》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学习,认识生字、新词,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二课《桂林山水》教案。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读中入景,读中悟情,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感受桂林水的美,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4.通过自读自悟,领悟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漓江江水、桂林山水独特的美。

教学难点:通过自读自悟,领悟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准备:桂林山水的挂图或有关录象等。学生外出旅游拍的风景照。

教学设计:

一、故事导人,激发兴趣;

1.同学们,去年暑假,老师有幸去广西桂林游玩一趟,那满眼的画山绣水,真是大自然的千古杰作,使人心旷神怡。那里的山石、河流、小桥、树木几乎都流传着一段段动人的神奇故事。如父子岩,据说古时候有姓龙的父子两人,他们的造船手艺非常高超,造的船不但粮食装得多,行驶起来也跟箭一样快。不料,一个姓万的员外看中了他们的手艺,死逼着他们替他赶造一条大船,准备搜刮老百姓的粮米,用来献给皇帝买官做。粮米被他搜刮空了,岂不要饿死老百姓吗?龙家父子不肯干。他们听说“桂林山水甲天下”,就慕名来到桂林,藏到这儿的岩洞里,因为缺吃的,最后饿死了。父子岩就这样得了名。另外,桂林山水的绮丽景色中还有象鼻山、斗鸡山、磨米山、寡婆桥、望夫石„„同学们有没有兴趣去欣赏呢?再听听那神奇的故事呢?

2.今天,老师要和你们一起去观赏桂林山水,去领略它独特的美。坐稳你们的小船,我们出发了。

二、整体感知,带人情境。

1.范读课文。(播放桂林山水的录像)

2.此时,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让学生说出自己真实的感受)

3.小结,并引读第一节。怪不得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板书:甲天下)

三、精读第二节,体会感情。

1.自由朗读。

要求:把最吸引你、最美的地方用笔划出来,好好地练一练,把感受到的美用朗读表达出来,说说你为什么这么读。

2.交流朗读,在读中体会水的:“静”、“清”、“绿”。

出示文字: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1)通过范读、指名读、齐读等形式,突出漓江水的静、清、绿。(“静”这句读得轻而缓慢,让人感到水在轻轻地慢慢地流;“清”这句读出惊喜,读得让大家都看见江底的沙石;“绿”这句读出赞叹之情,教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二课《桂林山水》教案》。)

(2)感悟作者表达“绿”的精妙。

引导学生把“无瑕的翡翠”与“碧绿的草坪、“绿色的玻璃”加以比较,体会作者描写的形象性和对漓江水的喜爱之情。

(3)读了这句话,你对漓扛的水有怎样的印象?请概括地说。(板书:静清、绿)

1.中体会作者具体形象描写景物特点的方法。

(1)出示文字:漓江的水真静啊!

漓江的水真清啊!

漓江的水真绿啊!

这样概括地写,不是也能把特点写明白吗?

(2)和原句对比读,说说哪句话给你的印象更为深刻?

小结:是的,我们写作文的时候,不仅要说出景物的特点,还要作具体、生动、细致的描写,这样写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3)出示文字#p#副标题#e#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漓江的水很清,还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呢!

漓江的水可真绿,多像一块无暇的翡翠。

和原句对比读,你有什么感觉?

(4)指导朗读,把你感受到的美读出来。

(5)再次播放录象,音乐伴奏,学生有感情朗读。

4.激情点拨

既然这一节写的是漓江水的静、清、绿,为什么这节开头,还写大海和西湖呢?这不是多此一举吗?

(让学生理解对比写法可以衬托漓江水独特的美。)

5.理清叙述顺序,指导学生背诵。

(1)这段话共三句。先用大海、西湖引出漓江的水,再具体写漓江水的特点,最后一句是感受,也写出了水的静。

(2)播放画面,音乐伴奏,学生试背。

四、学法迁移,自学课文第三节。

1.小结学法。

刚才,我们感受了漓江的秀丽风光,是通过读读、划划、练练、说说的方法来学的,下面请同学们用这种方法以小组交流的形式自学第三节。

2.出示要求。

出示文字:读读:读第三节。

划划:划出最美的句子。

练练:读出美的感受。

说说:值得学习的写法。

(扶放结合,注重学法的迁移。)

3.朗读比赛。

要求:①把感受到的美读出来

②读给一个老师或同学听

③记住他们对你朗读的评价。

4.全班交流,并请进步特别大的同学为画面配音,其他同学欣赏。

(让学生读给老师或同学老师听,恰似给疲劳的学生注入了兴奋剂,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朗读兴趣,课堂气氛瞬间进入了高潮。与老师或同学一对

一、面对面的交流,其效果不言而喻。另外,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待人接物、语言交际、心理素质等综合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真可谓一举多得,设计绝妙。)

5.谈谈值得学习的写法。

(对比;抓住特点具体地写;用整齐的句式)(板书:奇、秀、险)

(围绕教单目标,读写结合。让学生悟出写作方法。)

五、以读代讲学习第四节。

1.范读。播放录象,音乐伴奏。

2.激情点拨。

是的,桂林的水美得就像幅画,这幅画有83公里,所以说是连绵不断的画卷。这幅画是谁画的?(生答:大自然)大自然可真是神奇,它用手中的彩笔把桂林山水描绘得这般如诗如画、如梦如幻,让我们感到如痴如醉。(板书:美如画)

3.出示动画,文字,生齐读最后一节,音乐伴奏。

让我们把美景深深地印在心里吧!

(对于《桂林山水》这样的精品,只有多读,方能领悟文中之意,体会文中之情,让学生在情感上和作者共鸣,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六、读写结合,延伸课外。

1.其实,同学们也游览过很多名胜。让学生交流所带来的风景照或自己所了解的名胜古迹。

2.说一说,仿照第2、3节的写法,抓住景物的特点,学习用整齐的句式具体地描写。

教后记: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提到听故事,可能没有一个小孩是不感兴趣的。在授课前,花极短的时间,用绘声绘色的语言,讲述一则引人人胜的小故事,学生的注意力定会一下子全部集中起来,同时也缩短了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

篇7:桂林山水四年级语文教学教案

教学目标

1.仔细看图和理解课文,使学生了解桂林山水独特的美,引导学生感受祖国锦绣河山的壮美,陶冶爱美的情趣,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掌握本课主要词语:无瑕、峰峦雄伟、奇峰罗列、形态万千、危峰兀立、连绵不断等。认识排比句。注意分号的用法。

3.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进一步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并在观察中展开合理的想象。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桂林山水独特的美,理解课文的中心思想。

2.进一步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并在观察中展开合理的想象。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祖国的山河非常秀丽,在祖国的大地上有许多名山大川。你们去过哪些名山大川?没去过听说的也可以。(请同学们说)你们听说过我国广西省内有个桂林市吗?有谁知道这里最吸引人的是什么?为什么?的确,桂林山水比我们刚才说的这些名山大川更有一番独特的美,她是世界闻名的游览胜地。这里的山青、水秀、洞奇、石美,那么究竟山有多青、水有多秀、洞有多奇、石有多美?今天,让我们通过《桂林山水》这篇课文的学习,来领略一下桂林风光吧!

(二)出示课件观察彩图。

老师来给同学们做导游,让我们一起来游览桂林山水吧!请同学们看图回答下列问题:(1)这幅图的主体是什么?

(指导学生在观察中要分清主次,能抓住主体进行重点观察。)(2)应该按怎样的顺序观察画面?(由远及近、由主到次。)

(3)按观察顺序说说画面上有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看到这些景物使你产生了哪些联想?有何感受?

(引导学生抓住桂林山水的特点进行观察,注意水的清澈、山的奇特,边观察边想象,使学生的形象思维得到发展。)

(4)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请二三名同学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观察后的感受,教师给予适当的指点。

(三)教师范读课文。

(四)学习课文第1、2段。1.学习生字、新词。

1(1)拼读,记住不好读的字音。如:“峦” “翡”。

(2)分析字的结构,记住容易写错的字形。如:“瑕” “筏”。(3)查字典,理解字义。(4)读课后词语,了解词意。2.默读课文,说出各段段意。3.学习第1段。

人们说“桂林山水甲天下”。“甲”是什么意思?(板书:甲天下)“甲”是第一位的,超过其他的。桂林山水天下第一。4.学习第2段。(1)默读并思考:

桂林的水有什么特点?(边默读边画出描写桂林水的特点的句子。)①“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说说你是怎样体会这句话的?

(听不到水流动的声音,看不到水流动的样子,好静啊,使人感到周围一片宁静。)②怎样描写水清的?

③描写水绿时,文中怎样比喻的?(板书

水:静

绿)

(2)指名读课文第2段,体会桂林水的三个特点。(3)认识排比句。

(文中描写桂林水的三个特点,运用了三个分句,这三个分句都是写桂林的水美。课文把这些意思密切关联的句子排列成结构相同的一串句子,我们管这样的句式叫排比句。)请同学反复读排比句。

齐读。(女生读第1分句;男生读第2分句;男女生齐读第3分句,逐渐加强语气,体会排比句的作用。)

请同学说说排比句的作用。

(加强句势,给人的印象鲜明、深刻。)(4)讲分号。

(这三个分句是并列的,所以中间用分号,分号的停顿时间比句号稍短一点。)(5)指点烘托的写作方法。

第2段开始,作者先写大海、西湖,再写漓江,这一段主要是写桂林的水美,为什么要写“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玩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波澜壮阔”是雄伟壮丽的美,“水平如镜”是宁静柔和的美,两者都很美。而漓江水更有它独特的美,它的静、清、绿,是其他江湖无法相比的,所以作者说:“从来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突出了桂林的水甲天下。

(五)齐读第1、2两段。

(六)作业:读课文,找排比句。

第二课时

(一)老师引导学生,仿照学习第2段的学法自学第3段。

1.学生默读课文,看彩图,思考:桂林的山怎么美?(边读课文边用“——”在书上画出不懂的语句。)

2.学生质疑,老师解释。

(引导学生结合观察图画,联系生活积累理解“拔地而起”“奇峰罗列”“形态万千”“各不相连”“危峰兀立”“怪石嶙峋”的意义。)3.为这段分层,说出每层的意思。

4.画出描写山的特点的句子,反复读,理解句子的意思。5.小组讨论:

(1)读出描写桂林山的特点的三个排比句。说说对排比句作用的理解。(2)课文是怎样描写桂林山的“奇”的?

(3)“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鲜丽”,你是怎么理解的?

(4)“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作者为什么要这样描写? 6.老师小结:桂林山的特点:奇、秀、险。(板书山:奇 秀 险)

(二)学习最后一段课文。1.指名学生读最后一段。

2.“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是怎样的一种景象?(山水相依,互相辉映,美如画卷。)

3.想一想,这段与课文开头第1段有什么关系”?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4.齐读最后一段课文。

(三)再读课文、评议欣赏、领悟意境美。

1.看图,再次听配乐录音,展开对桂林山水无比美好的想象。2.讨论。

你觉得课文中哪些地方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为什么?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指导背诵课文。

(四)作业:背诵课文。【板书设计】

桂林山水

总: 甲天下

分:

水: 静 清 绿

山: 奇 秀 险 总:

篇8:《桂林山水》教学建议

《桂林山水》是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2课。课文共有4个自然段, 第一自然段引用名句“桂林山水甲天下”点明桂林是闻名遐迩、令人神往的游览胜地。第二自然段写漓江的水。作者并不先直接写漓江的水, 而是从波澜壮阔的大海和水平如镜的西湖娓娓道来, 后用一个“却”字转折, 说明这些美景虽美, 但都无法与漓江水相媲美, 显示出漓江之水更加迷人!接着运用排比、比喻等修辞方法, 准确而鲜明地渲染了漓江水的三大特点:静, 清, 绿。用“感觉不到流动”凸显“静”;用“能看见江底的沙石”体现“清”;用“一块无瑕的翡翠”形容“绿”。第三自然段以同样的手法写桂林的山, 先以峰峦雄伟的泰山, 红叶似火的香山, 来衬托桂林的山是那么别具一格。随之写出桂林的山所具有的奇、秀、险的特点, 并运用十分贴切的比喻和恰当的形容给人以亲临其境的感觉。文章的末段以“舟行碧波上, 人在画中游”的诗句收尾, 既画龙点睛地概括全文, 又与首句“甲天下”遥相呼应。

教学建议:

一、自主预习, 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

《桂林山水》一课文字优美, 想要使课堂教学灵动、艺术, 具有感染力, 课前预习必不可少。预习课文看似简单, 要做到高效预习是需要教师具体指导的。结合本课教学目标, 可以提出以下预习任务:

1.标出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

2.自学生字新词。 (1) 认真拼读带拼音的生字, 进行扩词练习。 (2) 用自己喜欢的符号画出带拼音的生词, 多读几遍。 (3) 用自己喜欢的符号画出有积累价值的词语、短语, 认真练读。 (4) 碰到不会读的字词, 查询工具书并标注出字音, 简单记录字词的意思, 在旁边写出形近字加以辨别, 认真练读。

3.自读课文, 把课文读正确, 读通顺。

4.教师要对预习任务认真检查, 给予评价。 (1) 检查生字。拼读“澜、瑕、翡、峦、骆、驼、兀、绵”等生字并扩词, 提醒诸如“澜、峦、兀”等字的拼音, 讲解容易与其他字混淆的“瑕、翡、绵、兀”等生字。 (2) 检查生词。先让学生认读, 再请学生说说预习时自己弄懂意思的词语并交流理解词语的好方法。重点介绍是如何借助工具书和联系语境弄懂“甲天下”、“怪石嶙峋”等词语的。 (3) 同桌学生互相抽读部分段落。要听清楚是否读正确, 互相评价朗读预习是否过关。

通过学生的认真预习, 教师通过检查并进行激励性评价, 《桂林山水》的新授课一定能最大限度扫清学生的字词障碍, 使课堂教学顺利推进, 提高课堂学习的效度。

二、自主初读, 培养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把握能力

学生经历过预习关后, 通过自读课文, 就能对课文内容进行感知, 为深入理解课文奠定基础。《桂林山水》初读程序可以设计如下:

1.把课文读正确、流利。在预习的基础上, 让学生读课文时尽量做到不加字、不漏字、不错字、不结巴。

2.练读“障碍句子”。一篇课文中总有那么几句话会让学生读得冒汗, 课文中含有“啊”音变的短语是学生的朗读障碍, 需要多练读几遍:漓江的水真静啊 (nɡa) ;漓江的水真清啊 (nɡa) ;漓江的水真绿啊 (呀) ;桂林的山真奇啊 (呀) ;桂林的山真秀啊 (哇) ;桂林的山真险啊 (哪) 。在练读过程中, 要引导学生总结一些简单的音变规律。

3.说一说课文中让自己印象最深的地方。让学生在表达与倾听中再次熟悉课文内容, 理清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头绪, 降低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难度。

4.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像《桂林山水》这样文路清晰、结构明了、篇幅不长的课文, 学生有了“畅谈自己印象最深的地方”这一环节的过渡, 概括课文内容也就水到渠成了。

三、自主悟读, 培养学生对课文的感悟能力

提高学生自主悟读的能力, 培养学生自主悟读的习惯, 就要让学生在“自主”悟读的过程中夯实文字基础, 获得阅读方法, 体验阅读乐趣, 收获阅读成果。

1.让学生标注已读懂和读不懂的词句, 记录产生的疑问, 铭记“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古训, 在动口、动手、动脑的过程中收获知识、收获方法、收获智慧。

2.积累精彩句子, 让学生把最喜欢的句子尝试背下来, 养成“每日一诵, 每课一诵”的习惯, 提高学生的背诵能力, 丰富知识的积累。自主悟读完成后, 先让学生和同桌交流自己读懂的地方, 可以交流读懂的字、词、句, 也可以交流对某段话的理解和作者的写作方法给自己带来的启发;接着, 学习伙伴之间互相展示自己背下来的精彩句子。

3.交流互动, 质疑解难。学生同桌互相质疑、解疑, 简单的疑问同桌讨论, 更难的问题留待小组内提出讨论, 若小组内还解决不了的疑问, 就在全班交流环节中提出来, 综合大家的想法, 形成自己的理解。对重点句子的理解, 可以贯穿在引导学生质疑、解疑的过程中。例如: (1) “漓江的水真绿啊, 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无瑕的翡翠”是说十分纯洁, 没有任何斑点的绿色宝石。把漓江水比作是“无瑕的翡翠”是因为漓江水深、水清, 水深使水面呈现绿色, 加上两岸青山的映衬, 更是一种深绿的颜色。由于水清、水绿, 映入作者眼帘的漓江水似乎是一块纯粹的碧玉。这句话抒发了作者对漓江水的赞美与珍爱之情。 (2) “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 各不相连……奇峰罗列, 形态万千。”这句话写出了桂林一带的山别具一格, 山与山之间各不相连, 正如文中以新生的竹笋为喻, 好像是从地下突然冒出来的感觉。山的形状各异, 无法说尽, 因而用“奇峰罗列, 形态万千”来概括, 恰到好处。 (3) “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真是‘舟行碧波上, 人在画中游’。”诗句的意思是“我们坐上小船在碧波上游荡, 看到两岸美丽的景色, 我们就像在美丽的画中游览一样”。这两句诗的出处说法不一, 一说出自唐代诗人王维的《周庄河》, 一说是本文作者境由心生的创作。理解课文, 诗句的出处不重要, 但是要让学生感受到以这两句诗收尾毫无唐突之感, 能起到画龙点睛作用, 概括全文, 照应开头。

学生通过自主悟读, 对课文描述的情景产生了切身的体验, 也就对课文生出了喜爱之意, 对作者生出敬佩之心, 对桂林山水生出热爱之情, 从而激发了积累美文中精彩句段的热情, 迸发出创作美文的愿望。

四、合作探究, 培养学生的积极思维习惯

问题是探究学习的灵魂。如何设置阅读课的探究问题, 关系到小组合作探究的有效性。

1.出示合作问题。《桂林山水》一课中需要探究的问题不多, 从难度系数来讲, 值得探究、适合探究的问题是:作者为什么用波澜壮阔的大海和水平如镜的西湖与漓江的水对比?为什么用峰峦雄伟的泰山和红叶似火的香山与桂林的山对比?

2.小组合作。 (1) 小组分工。 (组长负责组织和发言, 其他组员谈自己看法, 副组长负责评价倾听情况。) (2) 按分工展开讨论。

3.全班探究。 (1) 小组长发言。 (2) 教师引导其他同学补充。

4.教师评价各组合作成效并总结探究成果, 学生记录探究成果。从作者以大海、西湖对比漓江的水, 以泰山、香山对比桂林的山, 更加衬托出桂林山水的美丽迷人的写法, 指导学生运用对比衬托的方法突出写作主体, 表达自己的情感。

篇9:《桂林山水》语言教学片段赏析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0A-0050-01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课文《桂林山水》以优美、简练的语言,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桂林山水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对桂林山水的喜爱之情。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展示文本语言魅力,引导学生学习语言特点,提高语用水平,这是语文课堂教学重要的目标。特级教师李吉林在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时,通过巧妙引导,让学生快速启动语用思维,获得显著的学习效果。以下是李吉林老师教学《桂林山水》一课的片段。

师:现在我们来观察一下漓江的水。先看大屏幕,再读读书上的相关内容。看看漓江水怎样美,有什么样的特点?大家读书的时候要学会抓住文本的主要意思。这一篇课文有哪些词语把桂林的水的特点集中表现出来?请找出来并画上着重号。(生自主阅读学习,师巡堂)

师:找好了吗?找好的请举手。

生1:静。

师:你找到了桂林的水的一个特点:“静”。其他同学还有补充吗?

生2:还有清、绿。(板书:静、清、绿)

师:漓江的水静、清、绿。请同学们用几个词把这三个字连起来,也就是把描写漓江水的字词连成一个句子。

生3:漓江的水又静又清又绿。

师:还有其他说法吗?

生4:漓江的水很静,而且又清又绿。

生5:漓江的水很静,很清,还很绿。

师:刚才同学们用一些词把几个词连成一句话,这几句话就是课文这一小节的内容。如果我们告诉人家:漓江的水又静又清又绿,能让人感受到漓江水很美吗?假如我们把“静、清、绿”三个字重叠起来,怎么说?漓江的水——

生6:漓江的水静静的。

生7:漓江的水清清的。

生8:漓江的水绿绿的。

师:把静、清、绿几个字重叠起来,语气加重,就使人觉得漓江的水很静、很清、很绿。我们看到漓江的水这么美,用感叹的语气怎么说?

生9:漓江的水真静啊!

生10:漓江的水真清啊!

生11:漓江的水真绿啊!

师:大家说得很有感情。如果进一步拓展,将这三句话进行细化描写,可以怎么操作呢?

生12:漓江的水真静啊!水面纹丝不动,可以当成镜子照。

生13:漓江的水真清啊!清澈见底,里面的游鱼清晰可见。

生14:漓江的水真绿啊!像透明的翡翠,令人神往。

师:同学们说得特别棒,用上多种修辞手法,使句子语言丰满了,情感丰富了。我们看看课文吧,体会一下作者是如何进行描绘的,能不能给你带来更多的启迪呢?

……

上述教学过程环环相扣,将学生的学习思维一步步引入佳境。学生从中学习到了语言运用的奥妙,由单字词到叠词、由词到句、由句到段逐渐拓展,结合描写对象展开引导,学生在体验式操作中使语用学习能力实现了三次升华。首先,教师让学生阅读文本找出关键字词,这是语用学习思维的发起点。学生顺利找到“静”“清”“绿”三个关键词,教师引导学生将这三个词连接成为一句话,由词到句,再到多种句子组合,用不同句子来表达同一个意思,以丰富语言应用形式。这是学生语用学习的第一次升华。其次,教师给出具体语用标准和要求:将这三个词用重叠的方式进行展示,学生很快给出组合结果:静静的、清清的、绿绿的。由单字词到叠词,再到叠词句式,学生的认知感悟不断加深,实现了语用学习思维的第二次升华。

最后,学生对叠词的应用已经取得不错的表达效果,教师继续深入引导,让学生利用感叹句来抒情,学生自主感悟:“漓江的水真静啊!”“漓江的水真清啊!”“漓江的水真绿啊!”在学生掌握感叹句表达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拓展,采用多种修辞手法对漓江的水进行细致描绘,学生通过运用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对漓江水的特点展开深入细致的描绘,实现语用学习思维的第三次升华。

总之,李吉林老师从单字词入手,让学生连句、选句、制作叠词句、感叹句,最后展开描写,展现了丰富的教学语言运用技巧,让学生从中收获感悟和启迪,提高了语言运用水平。

篇10:桂林山水四年级语文教学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孩子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使孩子感受桂林山水的独特风光,培养孩子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3.了解作者的语言表达特点,学习运用相同的句式写作。【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漓江的水、桂林的山的独特之美。【教学难点】

1.培养通过丰富想象、反复朗读来体会作者对桂林山水的喜爱之情。2.了解作者的语言表达特点,学习运用相同的句式写作,逐步提高孩子的写作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教师运用声情并茂的语言,导入新课。

2.板书课题(提示“木”做偏旁时书写注意事项)。

二、整体感知桂林山水美景,体会作者表达的丰富多彩。

1.播放桂林山水视频,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感知桂林山水美景。

(设计意图:课堂开始播放桂林山水美景图片,伴着悠扬的乐曲,加上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让孩子对桂林山水有了整体的感知,并对后面的学习课文,产生强烈的兴趣。)

2.朗读课文词语,初步体会作者表达的丰富多彩。

(设计意图:词语归类学习,让孩子初步体会了作者表达的丰富性,积累词语,对学生的写作提供了帮助。)

3.指导“澜”的书写,回忆汉字字型记忆方法、书写规则。

三、走进文本,感悟漓江水之美、山之美。

1.感悟漓江水之美。

(1)自由读课文第2自然段,思考:漓江的水有什么特点?(学生读文,画出描写漓江水的句子)

(2)汇报交流,教师结合孩子的汇报引导学生体会漓江的水静、清、绿的特点,感受作者的喜爱之情。

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漓江的水静?该怎样朗读呢?

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漓江的水清?引导学生想象,进行说话练习。(播放音乐,师:此时,我们跟随着作者一起荡舟于漓江之上,青山绿水,美不胜收。低下头,我们看见了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可以看见……可以看见……)

从“无瑕、翡翠”感受漓江水绿,感悟作者的赞美之情,体会作者用词的丰富多彩。

(3)总结,激发学生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4)积累语言,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小结学法----“四读学习法”:初读、精读、悟读、诵读。

3.出示学习提示,小组合作自学第3自然段,感悟山之美。

(1)读“温馨提示”。

(2)小组合作学习第3自然段,教师巡视指导。

(3)汇报交流:(教师补充“象鼻山”的传说,感悟山的“奇”,进行说话练习。)

(4)朗读体会。

(设计意图:“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习的最终目的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这一环节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体现了“由扶到放”的过程。)

四、以读代讲,体会山水交融之美。

1.齐读第四自然段。

2.质疑:如何理解“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五、总结全文,了解文章结构(总-分-总),体会文章表达特点。

六、学习致用,练笔模仿:

请同学们模仿课文的写作方法,进行练笔:

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清得(),清得()。

桂林的山真奇啊,奇得(),奇得(),奇得()。

世园会的花真香啊,香得(),香得(),香得()。

(设计意图:语文学习离不开语言文字的训练。在这个环节中,巧借文本,有意识地在课堂上为学生搭起了写话的平台,这样既帮助学生走进文本,还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七、拓展研读,感受文化。

1.阅读《浓碧》,懂得多种形式描绘同一景物的特点。

2.阅读其他文人墨客游览过桂林以后留下的足迹,再次感受桂林山水独特的魅力。

(设计意图:再次了解关于桂林山水的作品,让学生对桂林山水有了更多的了解,更深的向往,同时体会到了同一事物可以运用不同的表达方法。)

八、布置作业,延伸课外。

1.阅读《徐霞客游记》,感受我国大好河山之美。

2.仿照本文的写法写一写你喜欢的地方。

(设计意图:新课标倡导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这里推荐相关资料,就是要将学生的阅读引向深入,将学生的认识引向深入。)

【板书设计】

2、桂林山水

(总)

甲天下

(分)

水:静

绿

比喻

山:奇

排比

(总)

画中游

篇11:桂林山水四年级语文教学教案

①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②积累课文优美的语段,初步体会排比句式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初步认识分号。③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④通过看图、学文,感受桂林山水独特的风景,感受大自然的美,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课前准备:

教学课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揭题。

二、朗读感悟。①展示课件,让学生欣赏画面,听课文录音朗读。②伴随录音,轻声朗读课文。③学生自由朗读。④小组内轮流朗读,相互评读.帮助正音和顺句。⑤师生引读。以第二自然段为例:师:漓江的水真静啊──生: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师:漓江的水真清啊──生: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师:漓江的水真绿啊生: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暇的翡翠。师生合:船桨激起的微波扩散出一道道水纹,才让你感觉到船在前进,岸在后移。⑥小组内学生相互进行引读。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让学生畅谈桂林山水的美。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做适当的评价和点拨。

三、理清文章思路。师:读了这篇课文,你能察觉到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吗?能不能给课文列出一个写作提纲?②学生浏览课文,动笔列提纲。②归纳。

四、根据上述提纲练习背诵。

五、质疑问难。引导学生从字词的理解、文章的表达等方面提出疑问。

六、师生共同解决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学生可能会提出下列问题:①“甲天下”“翡翠”“瑕”等词语的意思是什么?②为什么在写漓江水和桂林山之前要先写“大海”“西湖”“泰山”“香山”?根据问题引导学生共同对话,在对话中解决问题。

第二课时

一、品味词句和表达方式师:桂林山水风光秀美,作者描绘的语言也美,你能感觉到哪些词句特别能引起我们欣赏的兴趣?学生浏览课文,动笔圈点批注。学生相互交流。交流前,教师做一次示范;“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一句,作者连续用了三个相同的句式,读起来有一种节奏感、音韵美,听着这些句子真让人陶醉。还有,作者用了很多确切的比喻,用无暇的翡翠来比喻水的绿。学生自由发言,师生点评。

二、积累和运用。

①摘录自己喜欢的句子。②仿照课文,写句子。如: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真___________啊,________得____________________。③背诵课文。

三、拓展延伸。

1.自由读,读课后阅读材料《浓碧》,稍做指导:与课文比较,体会不同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

篇12:四年级语文桂林山水教学反思

1、图片展示意境美。

课前了解了一下,有2个学生去过桂林,让他们说说桂林风光,可是他俩谁都说不出来。看来,看风景只是看热闹了。但美丽的桂林,网上却不乏她秀丽的倩影。我精心挑选了几张图片,配着音乐播放给学生,让他们在头脑中产生桂林的优美意境,带着美好的情感去品读,去感悟。

2、品读感悟语言美。

优美的散文总是适合朗读的。教学中,我抓住“静、清、绿” “奇、秀、险”六个字以一个游览者轻松、欣赏的气慢慢朗读,文中几个感叹句,突出强调重音,反复品读。学生边读边想象,感受到一连串意象的美。

3、配乐读出音乐美。

美丽的语言就是一首悠扬的乐曲。配上舒缓的音乐去朗读,更容易感受到语言文字的美丽,在品读中享受音乐般的美景。

4、动手绘制图画美。

篇13:桂林山水四年级语文教学教案

《桂林山水》语言优美简练形象, 孩子们由于缺乏一定的生活阅历, 很难通过抽象的语言文字去领会形象的山光水色的美。根据这一特点, 我借助于观察栩栩如生的桂林山水图, 通过娓娓动听的导语, 按由近到远的顺序, 抓准观察的重点, 把学生带进那甲天下的桂林山水中, 如近处的绿树、小舟, 江底的沙石, 水中的倒影;远处千奇百怪的峰峦, 山间的绿树红花, 空中迷蒙的云雾。这样使学生的情感逐步与作者的情怀产生共鸣, 如身临其境, 感受到呈现于眼前的不是单纯的山水画面, 而是一个实实在在的迷人境界, 激发学生强烈的审美感受和情操。

教学《秋天的雨》中关于描写菊花的一句话——菊花仙子得到的颜色就更多了, 紫红的、蛋黄的、雪白的……美丽的菊花在秋雨里频频点头。为了表现菊花的色彩多, 可请孩子们看菊花的图片, 以加深对色彩的认识, 教师可适当地补充一些描写色彩的词, 然后帮助他们在朗读中感受色彩, 边读边指出相应的色彩, 在孩子们心中埋下“色彩斑斓”的感觉。使得孩子们真正地走进菊花中, 在秋天的菊花中体验这种色彩冲击带来的美的感受, 从而对菊花这种形象产生更深的理解。

二.指导朗读, 感悟美的意境

《桂林山水》语言简练, 生动优美, 抒发的感情纯美。如何使这种感情进入学生的心灵, 使学生产生共鸣?这就要通过有感情朗读去揣摩、品味课文, 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教学时, 采用跟录音轻读, 听老师范读、引读, 全班或小组齐读, 指名个别读。指导朗读时, 先让学生听录音, 领会朗读时的声调和语气。如:读到“漓江的水真静啊, 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一句时用轻、低声调朗读, 给人以幽静的感受。又如:读到“漓江的水真绿啊, 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一句时要用响亮的声调朗读, 给人以充满生机的感觉。读后, 师生共议, 反复朗读, 直至绘声绘色, 声情并茂, 使得学生不知不觉进入“角色”。这一点在《秋天的雨》教学中也能得到运用。在学“果树”一句时, 教师可先示范朗读, 让孩子们闭上眼, 静静地体会教师的朗读语速快慢、语音轻重带来的不一样的感受, 然后请男孩子们模仿读一读, 最好以男孩子的那种活泼好动表现“你挤我碰”, 这样, 孩子们就能较快地读好这句话了。在示范朗读的基础上, 教师再采取齐读、小组读等方式读, 让其他孩子点评。我想这不失为一次对美的亲密接触。

三.展开想象, 体味自然动态美

《桂林山水》所描述的优美意境是“山青、水秀、人怡”。意境之美, 除朗读感受外, 更重要的是联想和想象, 再现想象化的意境画面, 让学生陶醉于迷人景色中, 达到最高境界———人在画中游。如:教完本文后进行师生暇想———游览山水, 伴随着优美的乐曲, 观赏长幅彩色山水图片。老师边播放图片, 边以满怀赞美之情旁白:“小船在漓江中慢慢行驶。哇!这里的水真清啊!可爱的小鱼快活地在水里游来游去……”孩子们在教师有意识的引导中慢慢进入想象的状态, 从而产生联想和想象, 以达到欣赏美、想象美的目的。

同样地, 《秋天的雨》教学中想象也是十分重要的。描写银杏树的一段, 可让孩子自由揣摩, 教师从旁引导, 想象秋日里银杏叶渐渐发黄, 清风吹过, 叶子轻轻摇曳的景象, 从而读好“扇哪扇哪”, 让孩子们体会到秋天的动态美。边想象画面边朗读的方法能让孩子们更好、更快地进入情境, 更自然地表现文章优美之处。

上一篇:高考状元复习经验下一篇:欢迎词,欢送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