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高等院校非学历教育管理模式的变革探析论文

2024-07-19

浅论高等院校非学历教育管理模式的变革探析论文(精选5篇)

篇1:浅论高等院校非学历教育管理模式的变革探析论文

论文摘要:非学历教育是高等院校继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继续教育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社会的不断发展对非学历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迫使其只有不断变革才能获得长足发展。而管理模式的变革因在各种变革中处于核心和基础地位而得到重点关注。文章主要分析了非学历教育中管理模式变革的重要性、现行的管理模式以及对未来管理模式变革的展望,即通过新理念的引导来加强内部管理和外部监控,以实现非学历教育管理模式的成功变革。

论文关键词:非学历教育;管理模式;变革

非学历教育是我国高校开展继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全民对终身学习和建立学习型社会的呼声越来越高涨,因此,大力发展非学历教育,满足群众不断高涨的学习需求,为新时期社会快速发展,培养大批应用型人才。这不仅适应时代的要求,也是当代高校继续教育获得长足发展的必由之路。

本文中的非学历继续教育是指我国境内普通高校继续教育学院(成人教育)、网络教育学院及其他相关院(系)开展的不授予学位学历的继续教育项目、培训项目,以及在国内以非学历形式举办的涉外教育培训项目。近年来,随着继续教育的发展,成人学历教育在高校继续教育的发展过程中逐渐萎缩,取而代之的则是非学历教育的蓬勃发展。非学历教育以其周期短、见效快、针对性和适应性强等特点逐渐受到高校和社会的青睐,部分高校从战略性的角度出发,制定并出台相应的政策支持并鼓励非学历教育的发展。但从整体来看,非学历教育仍然处在探索和发展阶段。为适应社会对非学历教育发展的需求,各高校也在不断的进行改革和探索,在各项教育改革中,管理体制的改革居于核心与基础地位,关系到整个继续教育的生机与发展。

一、管理模式变革的必要性

(一)社会的发展与变革对继续教育提出新的挑战

我国社会处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变革时期,知识更新的速度超越了以往任何时代,新思想新事物层出不穷。社会发展的这种特征对劳动者素质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劳动者需要不断接受新知识、新技能、新理念才能应对工作带来的新挑战。普通高校作为我国人才培养高地,依托其优越的人才资源,加快发展非学历教育,为劳动者提供新的学习机会,满足劳动者不断增长的学习需求,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必由之路。

普通高等学历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理论素养,而对社会实践技能培养不够,这就导致高校培养的人才不能完全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在步入工作岗位后需要不断“充电”来提高胜任工作的能力,此类群体的继续学习不再是单纯的接受理论知识,而更多的是人际关系,工作能力等各方面综合素质的学习要求。

社会变革与发展带来的另一个变化就是,在分工越来越细致的同时,各行业内部的联系变得更加紧密,行业内部人员需要紧随行业发展步伐,密切把握发展态势,才能始终处在行业发展的最前端,非学历教育培训可以提供这样一个平台,在各类高端型培训中,把行业内专业人员聚集在一起,共同学习,互通有无,优势互补。社会发展的种种特征要求高校继续教育特别是非学历教育的发展要不断调整战略,以契合社会需求,举办真正满足群众需要的教育培训。

(二)终身学习型社会构建的必然要求

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标志就是建立全民学习和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社会的高速发展使高新技术渗入到工作生活的各个领域,这不仅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力,同时也为劳动者带来了新的学习机会。劳动生产率提高,大大缩短工作时间,这使得劳动者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来进行继续学习;在物质生活得到极大满足之后,劳动者又产生了学习、休闲、娱乐等新的精神需求;社会的快速发展、收入提高也为劳动者接受再教育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在全民呼吁构建学习型社会的今天,人们的学习热情和学习需求不断高涨,人们也对学习的方式和内容不断提出新的要求,这为继续教育提供了极大的发展空间,同时也迫使我国的继续教育不断改革旧模式,尝试并探索新模式,开展各式各样适应不同学习人群的教育培训,从而积极服务于终身学习型社会的构建过程中来。

二、现行管理模式

在深化高校非学历教育体制改革,建立新的创新型管理模式的诸多探索和尝试中,有多种模式可以借鉴,目前高校普遍采用的主要有两种管理模式:“管办合一”,“管办分离”。

(一)“管办合一”的管理模式

在这种管理模式中,各高校继续教育的运行与发展主要由继续教育学院来主导。继续教育学院作为学校继续教育发展的行政管理部门,同时又是继续教育开展的主要办学实体。继续教育学院下设多个教育培训中心,并以中心为单位开展各式培训。各专业学院也依据自身的专业优势和特点,自行开展培训。从整体来看,各专业学院的非学历教育归为学校继续教育学院引导和管理,但在实际实施过程中,这种管理和领导职能并不明朗。而与专业院校相比,继续教育学院作为行政管理部门,在非学历教育的舞台上就扮演者更重要的角色。

1.学校职能。学校对非学历教育进行宏观的指导和管理,出台相应的政策措施和管理规定,协调和解决办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不参与具体的办学和管理事务。各办学单位依据自身实力,在具备一定基础的前提下开展非学历培训,其开办的培训班要与专业对口或接近,在举办培训班之前,需向学校提交审批表进行申报,经学校审核批准后才可实施办学。学员完成学业考核合格后,部分院校由继续教育学院统一发放非学历继续教育的结业证书,或者由学校颁发相应的结业证书,在一小部分院校中,举办非学历教育培训的专业院系也可以颁发院系的结业证书。

2.合作办学管理。高校继续教育学院与校内或校外进行合作办学的现象比较普遍。合作对象主要是校外单位或者是校内专业学院,而与校外力量合作占大部分比例。

在与校外力量合作办学的过程中,继续教育学院充分发挥校外单位在策划、宣传、和招生方面的优势,进行宣传招生。在教学环节,部分班次在场地、设施等方面由继续教育学院联系提供,通常借用校内场地实施办学;部分班次完全委托给外单位,继续教育学院只给与宏观监控。部分高校在与校外合作办学方面具有相关的政策规定,但不够明朗,若对校外办学质量监控不力,极易造成“贴牌”隐患,给学校声誉带来负面影响,也不利于非学历教育的长期发展。

部分高校的继续教育学院也会和校内专业学院进行合作办学,但在具体实施中,这种合作关系并不理想。各专业学院一般倾向于进行独立办学,而继续教育学院对其行政干预不明显,造成对各专业学院的非学历教育管理模糊而混乱的局面。

3.经费管理。关于非学历继续教育的经费管理问题,大多数院校采用的是学校提取培训收入管理费,其余部分由举办培训的相关院系自行支配。不同的院校在经费提取比例及提取方式上有所不同。大部分高校提取比例为学费总收入的20%到30%,其余由各办学单位办班支配;若有合作办学单位,合作经费也会由学校按照协议比例从总账上统一划出;部分大学也采用目标管理的分配机制,即大学给继续教育学院设定当年上缴学校的培训收入所得。

4.师资管理。继续教育学院作为一个独立的学院,拥有一定的师资力量。其师资构成主要有两个方面: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

继续教育学院有一部分教师进入学校编制,按月发放工资,还有一定比例的教师不进入学校编制,有较强的流动性,此为专职教师。这类教师一般作为行政管理人员或者从事非高端类的培训,比如职业资格证书类的培训等。

继续教育学院兼职教师比例较高,在进行高端类培训时,多采用高薪聘请校内或校外专家学者的方式,以此来吸引学员。

(二)“管办分离”的管理模式

在非学历继续教育蓬勃发展的战略转型期,各高校也在积极探索新的管理模式,其中部分高校在对继续教育的发展做了重大的战略调整后,剥离了原继续教育学院的行政管理职能,而把他作为一个纯粹的办学实体,在此之外又成立继续教育管理处或者继续教育工作委员会等一种专门的主管部门,代表学校统领全校继续教育的发展,以此来把学校继续教育的发展统领到全校的发展高度,并参与到学校的战略发展中来。

在此管理模式中,继续教育学院与各专业学院相比,都是作为一种办学实体,而不再有管理职能。继续教育学院拥有更加丰富的培训门类,而各专业的培训则朝着高精尖的方向发展。二者都归口学校统一的继续教育主管部门。虽然对于一些已经改制的学校来讲,这些主管部门还未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管理职能,继续教育学院仍然承担重头戏,但这仍然是继续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中迈出的重要一步。

1.学校职能。改制后代替学校行使管理职能的是学校统一的主管部门。其主要职责包括:制定学校继续教育发展规划,制定非学历教育、成人学历教育和自学考试等的相关政策;负责成人学历教育招生计划拟定、协调审核;非学历教育审批立项,协调组织各相关单位共同开拓培训市场;代表学校统一颁发各类培训证书、成人学历教育和学位证书;监督和规范各院系和相关办学实体的办学行为,查处违规办学活动;负责学校非学历教育、成人学历教育及自学考试的质量监控,对各院系及相关办学单位进行教学评估和认证;负责组织协调学校非学历教育、成人学历教育和自学考试等方面的理论与科学研究,代表学校参加各类协会、学会活动等,以使学校的继续教育在管理上更加明确有效。

2.合作办学管理。参与合作办学的主要是继续教育学院。一般情况下,继续教育学院下设若干个培训中心,各培训中心依据自身情况,与校外单位建立合作关系,充分发挥校外力量进行招生和宣传,这也是继续教育学院主要的办学方式。为保证教学质量,部分高校还规定:在与校外力量进行合作办学时,不能将办学权限无限外扩,要保证学校作为办学的主体。

3.经费管理。在经费管理方面,改制后的管理模式与管办合一情况下无明显差异。仍是各高校根据实际情况抽取一定的管理费用,其余的交由办学单位支付办班花费。总体来讲,经费管理和收入分配机制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各办学主体的积极性和活力,经费政策的适当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继续教育的发展规模和速度。

4.师资问题。继续教育学院和个别专业学院都是作为一种办学实体,因此,部分高校鼓励各专业院校充分利用自身的专业优势和师资优势,同继续教育学院一起开展非学历教育,这给本来就存在严重的师资问题的继续教育学院带来更大的挑战。继教院的专职人员主要是从事管理或者是非高端的培训工作,一些高校也引进各专业院校的离休教师作为专职讲师来充实自己的师资力量,在对兼职人员的聘请上,因为各专业学院的积极参与,对校内教师的聘请面临很大压力,因此主要集中对校外优秀教师的聘请。而对于专业学院来讲,在师资方面就像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它的师资力量同样分为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学院内部的优秀教师都可以作为培训师资,甚至在一些非高端培训中,学院内的硕士生和博士生都可以作为教学力量;在对兼职人员的聘请上,专业学院课依托于良好的专业背景,在行业内部聘请名师。

三、管理模式变革展望

非学历教育作为高等院校继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各级各类应用型人才的使命,它的发展状况不仅体现了高校的社会服务能力,也反映出了高校的办学水平。非学历教育的大力发展在创造大量的社会效益的同时,也给高校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但若只把获得经济创收作为衡量非学历教育发展状况的唯一指标是缺乏长远眼光和战略意识的。因此高校要树立科学开放的管理理念,以服务社会为基本使命,这对非学历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创新具有指导性意义。对非学历教育改革的展望从两个层面展开:

(一)加强内部管理

内部管理的改进主要是在学校内部展开,从办学权限,管理维度及运作方式等多方面来进行改革创新。

1.适度放权。管理过紧是国内很多事业单位普遍出现的问题,管理机制滞后跟不上教育的快速发展。对于很多高校来讲,对非学历教育的管理很容易出现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情况,对其管理的度也很难把握。高校目前实行管办分离是在管理机制上迈出的重大一步。

对继续教育的管理需要从学校的高度展开,由学校进行宏观指导,制定相应的办学指导意见和办学规定,在学校宏观政策的领导下,充分发挥各办学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其办学活力。在经费管理上,经费的管理和灵活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非学历教育的发展,部分高校表示没有独立的经费账号已成为非学历教育发展的阻碍因素,经费上使用和支取过程比较繁琐,有时经费不能顺利到位甚至可以影响到整个办班的进程。另外,由于继续教育学院在合作办学上有着丰富的经验,因此学校也可尝试在对继续教育学院进行严格质量监控的基础上鼓励其积极进行校外办学,拓宽其办学空间,给继续教育的发展注入新鲜的血液。

2.加强管理。学校要加强对非学历教育培训质量的监督与管理,质量是非学历教育的立足之本,保证质量是保证其发展的核心,这是由其市场特征决定的。社会对非学历教育培训质量的日益关注也激励学校要在不断提高培训质量上下工夫,高校要依托自身良好的信誉和品牌,从培训计划、培训内容、培训时间、培训师资等方面,加强对教学质量的监管力度,严把质量关,提高教育培训质量,这是非学历教育获得长足发展的立命要素。

学校办学秩序也同样影响到继续教育的蓬勃发展。在多数高校,由于对继续教育管理不力,存在很多违规办学的问题,这不仅不利于整个继续教育市场发展,也有损于高校的社会声誉。因此高校要加大审查力度,制定相应的规定和处罚措施,对违法乱纪现象要给与严厉查处,保证继续教育市场的良性运作,为继续教育的长足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3.按市场化规律运作。非学历教育与学历教育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其突出的市场化特征。目前大多数高校的非学历教育也正在朝这个方向转型或已经转型成功,完全进入市场化运作,这也是我们整个继续教育未来的发展方向。从招生、上课、评估等一系列流程都运用企业化运作,学会对教育培训进行品牌包装、品牌推广、品牌经营等,通过市场机制不断给非学历教育的发展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

非学历教育采用市场化运作的另一个重要标志就是突出服务思想。由于非学历教育培训对象的特殊性,服务质量的好坏也直接影响到继续教育的发展,因此在对学员的课程及食宿安排上要考虑到学员的特点,并坚持用服务的理念来进行非学历教育。

(二)加强外部监控

加强外部监控主要是从非学历教育的社会认可度出发进行考虑的,这同样是由非学历教育的市场化特征所决定。监控主体是学员及整个社会。通过参加培训,学员是否有所收获?学员所收获的是否可以运用到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并对其产生影响?这些问题在每次培训后都应该通过与学员的长期交流与联系获得反馈,并及时指导于现有培训,保证学员满意度。通过获得学员和社会的认可,非学历教育的发展才有强大的动力和广阔的市场。

高校作为科技、教育和人才培养的集聚地,拥有丰富的教学和人才资源,面对当前社会对非学历教育的热切期待,唯有高校继续教育的大力发展才能满足人民群众这种日益增长的学习需求,因此高等院校应充分把握好机遇,从管理模式的改革创新入手,充分发挥各办学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利用学校的优势资源,响应时代号召,结合时代需求,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大批应用性人才,为终身学习型社会的构建发挥出应有的中坚作用。

篇2:浅论高等院校非学历教育管理模式的变革探析论文

由于我的一篇博文引起了两位老师就会展教育和培训话题的讨论,所以我想就此再发表一些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使大家更多的了解一些有关德国会展教育方面的情况。

首先“会展者”将我的博文冠以了“德国会展教育的特点”,这个不是我文章的原题目,将我那篇短文冠以这个题目是不太恰当的,容易引起误解,因为那篇文章介绍的情况只是反映了科隆大学会展教育的情况,具有个案性质,不能简单代表整个德国的会展教育。

1.产学研结合与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是德国会展学历教育的基础

谈德国的会展教育,我觉得首先要简单介绍两个大背景,一个是德国大学的产学研结合情况,第二是德国的职业教育情况。谈这两方面情况我们是脱离开会展教育本身泛泛而谈的。

企业为什么需要和大学合作,因为他需要大学对学科前沿领域的把握(教授,研究所),需要大学的廉价劳动力(学生,研究所工作人员),需要挖掘和培养后备人才,需要合理避税,这就是德国企业尤其是大企业热衷于产学研结合的原因。比如,企业有一个新的项目或者工艺,他需要做很多基础性的前期工作,仅靠自己的研发部门,不仅周期长,而且成本高,转而与高校合作,他可以从高校研究机构层面获得更多的理论支持,可以通过高校为该项目雇佣临时工作的学生,而作为高校从接近实践的层面,从获得企业资金支持的层面也很乐意和企业合作,而企业支付给大学研究机构和临时雇佣的学生的费用肯定低于完全靠自己研发该项目的投入。这是从企业本身层面来看。从政府层面来看,政府通过税收的杠杆鼓励这种合作,企业通过这种合作,通过临时雇佣高校学生可以获得减税的实际利益。与此同时,在该领域和行业后备人才最集中的地方──大学,又可以为自己的企业在形象和品牌层面加分,以上这些就是德国企业热衷于产学研结合的原因。

另一方面,德国具有完善的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其模式大致是,学生在学校注册学习期间,大致一半时间在企业实习,另一半时间在学校上课,如果是中等学历层面的职业教育,其在企业实习的时间更长些,企业之所以这么做,同样是从降低人工成本,储备后备人才,减少税收开支三个层面考虑的,同时政府在这方面也有明确政策支持,多大规模的企业每年必须有多少个实习生的工作位置,少于规定的基本数量,企业必须缴纳更多的税,让企业感觉与其这样还不如多雇几个实习生划算,政府的该项政策支持长期保障了德国成熟的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体系的建立。

2.产学研结合的案例──科隆大学展览经济研究所

之所以谈以上两方面的内容,是因为德国会展教育方面最有名的两所学校,科隆大学和瑞文斯堡合作教育大学(BA Ravensburg)正是以上两种模式在会展的学历教育层面的最好案例。

科隆大学展览经济研究所是1999年由科隆展览公司资助与科隆大学经济系共同成立的,2000年夏季学期开始正式开设相关课程,是德国综合性大学中第一个展览经济研究所。科隆展览公司之所以这么做,除了以上德国企业热衷于产学研结合的基本原因之外,其主要目的是将该研究基地建成其自身的后备人才培养基地和企业的外围研发部门,客观具备的条件有两个,一个原因是是科隆大学经济系的综合实力在德国高校中长期排名第一,在学术研究层面有很好的人才基础,该所从一开始建所的时候,就结合展览经济本身具有的复合性的特点,设置了三个教授席位,因为德国大学一般是一个研究所一个教授席位,两个已属少见,3个的模式更是凤毛麟角,这3个分别来自企业规划与物流,市场营销与市场研究,国际贸易,此种模式就很好的应对展览经济研究的特点。第二个客观原因是科隆大学和科隆展览公司地理位置相对较近,不仅是同一个城市,交通也非常方便,两者之间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单程时间最多也就半小时,这也给日后的课程和教学安排提供了极大便利。

正因为两个客观条件以及科隆展览公司和科隆大学合作的长远目的,所以这个共同拥有的研究所的合作项目已经超越了一般意义的产学研结合的范畴,科隆展览公司在该项目人财物方面的投入是巨大的。

科隆展览公司企业规划和发展部具体负责该研究所的大部分教学工作,该部部门经理亲自全程授课,每星期一次,每次1,5小时。

以下是本学期展览经济概论课程的课程大纲,我详细罗列如下

1)展览经济的宏观和微观概论1 授课 科隆展览公司企业规划发展部经理

2)展览经济的宏观和微观概论2 授课 科隆展览公司企业规划发展部经理

3)展览主办者的竞争力分析及展览公司之间的合作 授课 科隆展览公司企业规划发展部项目负责人

4)展览公司运营管理(IT技术在展览公司运营管理中的运用)授课 科隆展览公司企业规划发展部经理

5)展会的组织与规划

授课 科隆展览公司Spoga-gafa展会项目经理

6)展会项目现场讲解:INTERZUM展 授课 科隆展览公司INTERZUM展负责人

7)展会观众营销体系的建立 授课 VNU欧洲公司部门经理

8)展览公司的战略管理1 创新管理──展览公司新的展会项目及服务模式的研发 授课 科隆展览公司企业规划发展部经理

9)展览公司的战略管理2(小组作业演示和讲评)创新管理──展览公司新的展会项目及服务模式的研发 授课 科隆展览公司企业规划发展部经理

10)展览公司如何应对全球竞争 授课 科隆展览公司总裁

11)展览公司国际化拓展的特点和模式

案例分析 科隆展览公司承接2010年上海世博会德国馆的组织和管理工作项目分析 授课 科隆国际展览公司总裁(科隆展览公司的子公司)

12)展会项目的全程服务模式和工作流程

授课 科隆展览服务公司总裁(科隆展览公司的子公司)

13)展会招展工作及代理招展业务的模式及流程分析 授课 科隆展览公司营销部经理

14)展览公司的品牌管理

授课 科隆展览公司企业规划发展部经理

15)展览公司新产品的研发战略分析 AMR企业战略研究咨询公司部门经理

16)展览公司其他相关层面的工作任务及特点 授课 科隆展览公司企业规划发展部经理

基于以上的情况,科隆大学和科隆展览公司的此种合作模式不仅在中国,即便在德国国内也不具有整体推广意义,这也是我刚开始提到的“会展者”将我的博文冠以了“德国会展教育的特点”可能会引起误解的地方。

正因为产学研的紧密结合,所以研究所自成立以来除了教学工作外,研究成果也很丰富,从去年8月份开始还在现任UFI主席,也就是科隆展览公司总裁的直接支持下,与UFI合作创办了International Summer University for Trade fair Management,去年首届为期5天的研讨会,就有来自19个国家的50余名展览行业人士到会,今年还将举办第二届。其实该研究所创办到现在也只有8年的时间,德国大学层面将展览经济作为一种特殊的经济现象开展理论研究也是近几年的事情,从时间上来将并不比国内早多少,国内一直在提会展理论研究滞后,其实相比德国的展览行业发展程度,它的理论研究才叫真正滞后。但其发展很快,除了其行业自身的基础外,产学研的紧密结合是重要的原因。

我个人总结,科隆研究所对于科隆展览公司的意义在于:在培养后备人才的基础上,将自身的经验和数据到研究所经过系统化的整理和行业理论高度的回炉后再返回给企业进行再利用。

3.受益于德国职业教育体系的会展学历教育──瑞文斯堡合作教育大学会展管理专业

瑞文斯堡合作教育大学的会展专业全称为会展与节事管理专业,该专业开设有近20年的历史,的确在德国会展行业有很大的影响力,毕业生遍及德国各大展览公司,包括前AUMA总裁。该专业的教学内容是模块化设置,但并不是模块化教学,所有课程都贯穿在三年的学习过程中,而且并不是平均分配比例,专业基础课,即经济管理类基础课程占60%的比重,比如企业经济学类,宏观经济学,法律,数据处理,经济数学,统计学,财务管理,外语(非英语)等等,每阶段实习与上一阶段理论学习的主题基本是对应的,以便于加深对所学内容的认识,每部分内容都是逐渐的拓展和细分。目前该专业在节事管理方向增加了课程量。

除了国内熟知的这两所学校外,德国很多的大学,尤其是应用技术大学都在某些具体课程设置上有会展或者节事管理方面的侧重,比较典型的是目前与上海外贸学院合作的奥斯纳布吕克应用技术大学,该大学开设的节事管理学历教育相对比较完整和系统,但不面向全日制学生开放,只面向在职人员,要求在该行业有工作经验,利用晚上及周末时间授课,毕业颁发应用技术大学毕业证书。一般来讲,德国各大展览公司的企业员工内训都由企业自己主持完成,其他一些社会或者行业协会的培训类课程一般都面向大众开放,不是针对企业员工内训,对受训人员有很明确的工作经验要求。在职业认证方面最权威的是德国工商大会的会展与节事管理认证,利用业余时间需要一年学习时间,然后参加统一的认证考试,通过后由德国工商大会颁发证书,参加该项认证必须有至少2年以上的行业工作经验。

4.几点建议

许老师提到的几点困惑,主要是说的课程教学安排和经费方面的问题以及产学研的结合模式。

首先产学研的提法国内早就有,只是基本是高校一头热,企业热衷的不多,这里面原因很多,而且所存在的问题也并不只在会展教育学科,就象我说的“所有的课题来源都是展览公司内部正在进行中的项目,就是该项目的一个课题或者一个子课题,研究成果会直接被科隆展览公司运用。”这种模式在德国也绝不是只在会展教育方面,其他学科和专业里此种模式也被广泛运用。所以这个问题是个综合问题,讨论这个问题就基本超越了会展教育本身的话题了。至于教学安排,我说的现场教学,这边也是一学期也就一次,即便这边没有象国内那么多公共课程,但在该学期该课程固定的授课时间以外的时间找到所有学生共同的时间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所以现场授课是自愿参加的,不在必修范围内。至于路费,午饭一类问题,这个是学生自行解决的,大家只是在展览馆门口按照约定时间集合。参加人员需要预先登记,人员规模大致在20人左右,现场教学由参观展会项目指派专人负责现场讲解,展场本身的服务流程及展馆功能的讲解由实施课程教学的科隆展览公司企业发展部派人到场讲解。由于课程就是科隆展览公司开设的,那么相关协调和配合问题都比较好解决。整个参观活动时间大致在2小时左右。

无论是科隆特色还是瑞文斯堡特色,都因为国内与德国不一样的整体背景,产学研的结合紧密程度及职业教育的培养方式的不同,使得我们无法照搬其模式。虽然大模式学不了,具体方法还是有借鉴意义的,比如现场教学,无法利用平时时间,可以利用周末时间,一学期的教学过程中总有某些展会在周末举行,提前联系,分批的组织参观,或者学生以小组形式自行参观,在参观前定好参观主题和计划,那么无论是组织参观还是鼓励学生自行参观,都能达到一定目的,还可以从不同角度鼓励学生拍一些反映展会服务,展商营销,展台搭建不同层面的照片,回来后无论是以小组为单位做相关演示还是做些评比都是挺不错的学习方式。在专家讲座方面,请不到经理,总裁级别的,也可以请些一线项目执行人员,甚至可能是学校以前该专业的校友,目前在从事这方面工作的,这些都可以,形式上可以多样灵活,不要搞的好象学术报告一样那么正式,动辙上升到很高的理论高度或者行业前沿,我觉得这是不必要的,完全可以因地制宜。

还有就是小组作业的方式,比如我们在上到展览公司创新管理时候,留的作业就是完成一份新展会项目的商业计划书,分成四个小组,每个小组4到5人,给出两个行业的主题,每两个小组用一个主题,这样最终可以进行比较,最终每个小组上台演示自己的商务计划书,每个小组演示时间不超过15分钟,整个作业的时间是3周。在模式上,根据课堂上讲的展会项目的前期调研,策划,风险分析,竞争分析,概念和主题策划等模式自行完成。教师只限制了上台演示时间,作业完成周期及每个小组作业所涉及展会的行业主题。此种模式国内也完全可以借鉴,比如小组作业占平时成绩的多少,而平时成绩又占期末成绩的多少比例,以此来鼓励和督促学生。

以上我主要还是谈的是德国会展学历教育方面的内容,至于会展培训,由于涉及篇幅过长,以后再找专门时间总结。以上的观点和看法也仅是我个人的观点,包括对德国会展教育的概括,所以仅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对大家了解德国该领域情况有所帮助。我个人的博客地址是 http://blog.sina.com.cn/ybexpo

篇3:浅论高等院校非学历教育管理模式的变革探析论文

(一) 高等教育大众化

根据马丁·特罗的观点, 适龄人口中接受高等教育的占15%-50%为大众化教育阶段。我国高等教育2002年就突破15%的毛入学率, 2005年达到21%, 到2006年, 全国普通高校招生540万人, 是1998年的5倍, 规模居世界第一。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中, 我国提出了大力发展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 而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重头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这是我国在高等教育大众化上迈出的重要一步。从教育类型来看, 普通高等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是多样化高等教育中最重要的两翼, 当普通高教处于有限发展或相对饱和状态时, 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任务更多地落到了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肩上。世界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大众化也主要是通过建立独立于传统普通大学系统之外的“第二种高等教育” (以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为主的其他形式的高等教育) 来实现, 故而, 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目标的实现, 有赖于高等职业教育的大发展。

(二) 经济的全球化与高等教育的国际化

20世纪70年代以来, 全球一体化是世界经济发展最重要的趋势, 各国经济的增长越来越依赖于参与国际经贸大市场的程度。对117个国家的抽样调查表明, 比较开放的国家在1970-1989年间的年增长率为4.8%, 而相对封闭的国家仅为0.7%。进入90年代以后, 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更为加快。经济全球化有利于资源和生产要素在全球的合理配置, 有利于资本和产品在全球性流动, 有利于科技在全球性的扩张, 有利于促进不发达地区经济的发展, 是人类发展进步的表现, 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经济贸易的全球一体化趋势要求各国的高等教育系统必须培养越来越多的熟悉世界经济贸易及生产和管理的人才, 由此而成为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推动力。①当前, 我国经济飞速发展, 对外技术合作及交流日益频繁, 但具有国际观念、开放意识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亟缺。因此, 构建适应国际化的教学、课程体系和师资已成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使命。

(三) 国际职业高等教育的发展

各国职业教育竞相改革, 职教发展的基本战略不断调整, 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与创新提出新的命题。美国于1982年制定了《职业训练合作法》, 强调职业教育“有效性”与“合作关系”; 1988年颁布了《美国经济竞争力强化教育、训练法》, 进一步突出职业教育训练的现代性质; 1990年《珀金斯职业教育法》规定了州的职业教育训练实施具体标准和评价方法。②《俄罗斯联邦教育法》中赋予俄罗斯职业教育全新的概念、组织方式和管理制度。俄罗斯把建立国家教育标准体系的工作置于职教系统工作的首位, 已推出30多种主要职业的国家标准。1994年, 德国教育部与科学部也推出了强化职业教育的五项重点措施:①经济界必须在德国所有的地区提供良好的职业培训位置;②发展和拓宽职业教育、传统教育的新形式;③提高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④增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通融性与互补性;⑤提高青年人职业教育的比例。90年代, 世界银行以世界职教实践的经验教训为基础, 提出了全新的职教发展战略:职教主要职能为“根据劳动力市场的实际需要组织培训, 满足需要, 适应于经济发展”;职教的主要办学模式, 由原来的“学校为本的职业教育”变为“企业为本的职业培训”;职教与普教的关系由原来的“替代”变为“互补”, 提出在扎实的普教基础上实施职业教育。

(四)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现状

《职业教育法》由全国人大常委会于1996年5月通过, 并已于1996年9月正式实施。 1999年6月, 党中央、国务院颁发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指出“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要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 培养一大批具有必要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 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和农村急需的人才。”截至2007年, 全国高职高专院校已接近1 200所, 占普通高校的60%, 700多种专业, 800 万在校生, 涵盖了一、二、三产业和新兴产业, 在新型工业化、劳动力转移与再就业、新农村建设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逐步转向“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 走产学研结合发展道路”, 正在形成有鲜明中国特色的高职教育体系。③但与此同时,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还存在着如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课程体系及专业设置偏重理论传授, 轻视能力培养、师资队伍结构失衡尤其是缺少“双师型”教师等问题, 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对高职教育的改革已势在必行。

二、变革的思路

(一) 明确培养“复合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职业技术教育的建议》中指出:“为就业作准备的职业技术教育, 应当为卓有成效地愉快满意地工作打下基础。为此, 使受教育者获得在某一领域内从事几种工作所需要的广泛知识和基本技能, 使之在选择职业时不致受到本人受教育的限制, 甚至在一生中可以从一个活动领域转向另一个活动领域。”培养适应“广泛就业需要”的复合应用型人才, 是新世纪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也是世界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

在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大力发展的初期都把“岗位实用型人才”作为培养目标。但随着经济体制的转轨, 生产的自动化、智能化、综合化程度越来越高, 单一职能岗位向综合职能岗位转变, 简单工种向复合工种发展, “岗位实用型人才”已不能适应未来相关职业的需要。

“复合应用型人才”目标一般由职业知识、职业能力、职业伦理三个子目标构成。职业知识包括专业知识、基础知识、人文科技综合素养等。职业知识结构的优化要适应信息化社会的要求, 适应未来社会职业科技含量高、技术密集等特点。职业能力是指从事某一社会职业所须具备的综合能力, 其核心是以创新能力为主体的工作能力。这需要我们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主性或独创性的能力, 承认和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 关注受教育者的本质力量。职业伦理属职业道德教育目标, 表现为某一职业者在职业活动中的客观状态和主观态度, 它包括责任感、自尊、自我管理、合作精神、社会道德等个性品质。

(二) 以“能力本位”“人格本位”理念创新课程体系

职业技术教育具有高度的实践性特点。“能力本位”模式是不同于传统的“知识本位”课程模式而流行于西方的一种职教课程模式。“知识本位”模式以学科课程为中心, 以传授经验、知识为主, 同时注意通过一定的活动课程培养职业技能, 偏重理论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 轻视理论知识的实践性和实用性;而“能力本位”模式是以某一社会职业或职业群的知识、技能与态度为目标取向, 在进行职业分析的基础上, 将职业能力进行分解和量化, 然后进行课程组合。职业技术教育极富实践性和实用性, 强调在知识和技能基础上形成能力, 故而能力本位能体现职业教育的职业性、技术性的本质特点。如何在实践中培养创造能力, 已成为现代教学理论的核心问题, 也是一项系统工程。近年来, 国外职教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等多种渠道, 培养学生吸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及职业上的应变能力和创造能力。前苏联开设的“职业创造”课程, 日本职教学校的课题研究活动等, 都属于培养能力的有关探索和实验。

虽然能力本位职业教育课程明显优于知识本位的职业教育课程, 但这一课程需要向受教育者个体人格的目标拓展。于是世界职教界便出现了“人格本位”的概念。人格本位可视为职业课程目标中一个宽泛的概念。它除涵盖能力本位的内容外, 更多的是指职业心理和职业伦理道德等精神范畴。

根据经济、社会、教育、科技发展的总趋势和新时期高职人才培养目标, 构建“能力本位”和“人格本位”课程体系, 要着重处理好公共基础课与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关系, 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关系, 理论课与实践课的关系, 职业性课程与非职业性课程的关系, 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关系, 注重课程之间的渗透与综合。同时, 根据信息社会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特点, 还要不断改革和调整教学内容, 增加新技术、新知识、新成就的含量, 充实学科前沿基本内容和发展态势, 加强科学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 市场导向的专业设置

目前不少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仍然偏向学科本位, 讲究系统的完整性, 知识分割细, 知识面窄, 影响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改革原有专业结构, 建立新的专业体系, 已成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关键。

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 要促进学科之间的相互依托、相互渗透, 促进新学科或学科新生长点的产生。专业结构的调整应保持与国家产业政策相适应, 和劳动力流向相一致, 从总体上保持人才培养适销对路。同时, 要真正突破以学科本位设置专业的传统, 根据职业岗位或职业岗位群不断拓宽专业口径, 重视现代科技知识的交叉渗透和人文综合素质的培养,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与适应能力。专业的调整与设置, 要充分考虑实际需要, 增强针对性。专业设置要满足市场要求, 实现校企合作, 形面专业特色鲜明, “拳头”“主打”专业优势明显的专业特点。

(四) 在教学上应改“理论—实践”模式为“实践导向制”模式

“理论—实践”模式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模式, 但往往是造成理论和实践的脱节与分割状态。相比而言, “实践导向”模式更适应现代高等职业教育基本规律和特点, 是实现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主体。实践性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技能以及各种综合能力而言, 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它将实践性教学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 通过实践导向, 形成师生之间的互动, 传递现代教学内容。实践导向强调学习是一种在行动中理解的行为。通过实践性教学导向, 保证学生一旦得到新传授的信息时就能与所得到的信息相互作用, 产生共鸣。学生是通过自身的体验和应用来学习新的概念、原理和知识的。实践导向模式的特点和优势在于:①发挥每个学生的主体作用, 积极参与教与学的全过程, 充分挖掘学生内在潜力;②在学习任务和目的明确的前提下, 以实践性教学为载体,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 具有针对性强、学习效率高的特点;③具有知识整合特点, 教学过程中不讲究完整性和系统性, 而注重相关学科的相互关系, 具有跨学科性的特点, 能有效地培养综合分析能力;④实践性教学环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组织能力;⑤在实践导向模式中, 教师处于“导师”地位。

(五) 加强“双师型”人才建设。

教育部《关于支持第二批示范性职业技术学院建设有关问题的通知》中提出职业技术学院要具备一定比例的双师型教师。在教育部高教司的评估体系中, 要求一所高职院校至少应有20%的双师型人才。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相对于普通高等教育, 更注重实践, 故而师资队伍应以“双师型”为主, 即教师既要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知识, 又要具备该专业领域的技能。但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和社会之间存在明显的脱节现象。目前我国我国大部分高等职业学院的师资队伍较为薄弱, “双师型”教师仍落后于高职教育的发展要求, 与教育部门有关“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中‘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要达到50 %”的合格要求对照, 仍存在较大差距。其一, 由于高职院校多为中专升格, 师资主要是由升格教师及新进毕业生组成, 学历结构与学缘结构不尽合理, 其二, 多数高职院校照搬普通高等教育的教学、科研评价标准, 特别是教师职称评定和业绩评定, 出现了职业教育学术化的现象, 这种现象客观上造成了重理论而轻实践的后果, 致使教师将精力放在学术研究上, 陷入重学术、轻实践的怪圈。其三, 由于人事制度改革的不彻底, 优秀的技术性人才难以进入高校, 也导致不少学校的实验、实训课程根本无法满足学生技能训练需要。近几年, 不少高校加强了对在职的教师技能培训, 但也有走过场之嫌, 首先, 培训基地大部分还是在学校, 培训多以课堂或会议形式进行, 很少在企业展开。其次, 双师型资格主要是通过参加社会上的各类考证或是假期在企业兼职的途径获得, 并不是真正有良好专业技术能力和熟练技能的师资。④规范“双师型”教师的资格认定, 加快“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已经成为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1]赵蒙成, 周川.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新趋势及我国的对策[J].扬州大学学报 (高教研究版) , 2000, (3) 8-11.

篇4:浅论高等院校非学历教育管理模式的变革探析论文

关键词:成人高等教育类型;在线学习;学习成果评价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成人高等教育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因此成人高等教育必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进行相应的变革。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和网络走进千家万户的今天,在线学习、网络化教学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在国务院办公厅2014年2月15日发布取消“利用互联网实施远程高等学历教育的教育网校审批”后,理论上讲,目前全国所有高等院校,将来都能从事远程学历教育。除了已有远程网络办学经验的68所高校外,目前仍然以传统方式从事成人高等教育的高校,应如何应对这一变化?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放权后,如何做好服务与监管工作?何时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这些都是今后成人高等学历教育中必须探讨的问题。

一、成人高等教育现状分析与比较

当前成人高等教育的类型有三种:一是通过成人高考入学的函授或业余教育;二是自学考试;三是现代远程网络教育(含电大教育)。不同教育类型之间责任利益不对等的恶性竞争,加剧成人高等学历教育文凭含金量的急速下降,这三种类型成人高等教育的优势与弊端都十分明显。

(一)入学方式比较

函授或业余教育有入学考试要求;自学考试没有入学考试要求;现代远程网络教育报名后由学校组织入学考试、自主划线、择优录取,这样的入学考试只起到了测试摸底的作用。但是随着参加成人高考报名人数逐年下降,在招生计划不减的前提下,函授或业余教育的入学要求已经很低了。清华大学严继昌教授就曾说过:“相当多省份的成人高考招生计划多于报名人数,分数线一降再降,以至于无法再降,统考已经失去了选拔性意义。”

(二)教学过程分析

函授或业余教育是自学与面授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学生面授过程有教师指导,有情感交流和教学互动的。但是随着企事业单位改革深入,各单位实行定员定岗,在职成人离岗学习困难,集中面授学员到课率低,而且自学是通过传统纸质媒介进行,学习难度很大。加之工学矛盾突出,函授或业余教育中的自学往往流于形式。“自学不学、面授不到”这已经成为函授或业余教育的常态。自学考试没有教学过程,整个学习都是通过自学完成,虽然学习时间可以自主掌握,但是孤独的学习历程需要坚强的毅力,而且传统学习媒介自学难度很大,加之自学考试一考定胜负,学员以应试为目的学习而忽略对知识体系本身的学习与整体把握也成了常态。

现代远程网络教育顺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学习过程不受时空限制,学生可以把碎片时间充分利用,大大降低工学矛盾的冲突。另外网络电子课程声、图、画、视频并茂,通俗易懂,降低了学习难度,遇到问题还可以通过网络答疑和学习中心辅导解答,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但是目前能从事远程教育的高校有限,这直接导致远程网络教育的招生规模巨大。据教育部公布的年度教育统计,2012年全国67所高校的网络学院共有在校生5704112人,当年注册入学本专科生1964468人,当年毕业本专科生1360870人,校均在校生8.5万,校均年招生数近3万人。如此大规模的在校生数和招生数,必然导致管理半径超长、管理宽度超宽,这种状态下的教学过程也就只能停留在学生点播电子课件的阶段,学生与老师很难实现有效的互动交流。

(三)学习成果评价

函授或业余教育的学习成果评价,是由主办高校任课教师或主办高校聘用的教学点教师命题、监考和改卷,这种教考一体化的评价方式及格率和毕业率相当高,非常受学生欢迎。但这样的毕业生在社会上的信任度不断下降。自学考试教育的学习成果评价,是通过参加由各地教育考试院或自学考试办公室组织,统一命题、统一阅卷的教考分离的评价体系,学生课程通过率普遍在50%以下,毕业率较低,平均学习周期较长,这种学历社会的信任度和美誉度较高。但是低毕业率打击屡次通不过的人自信心,也打乱了他们的人生规划。现代远程网络教育的学习成果评价,部分课程由主办高校统一命题,试卷寄或送至各学习中心进行统一考试,答卷由主办高校统一批改;部分课程由主办高校命题远程网络机考,还有三到四门公共课实行全国统一命题网络机考。这样的方式本身没有问题,也适应当前成人高等学历教育的发展要求,但是由于网络远程教育学院管理人员少、学习中心分散,只能过多地依赖学习中心的管理和学生自律。因此出现了招生广告中“选择远程教育:最简单,最容易获得国家承认学历,选择远程教育,就是选择了轻松”这些不符合教育规律的宣传语。以上种种导致目前远程网络学历社会认可度不高,国内已经有知名高校为了维护学校声誉,主动停止招收远程网络成人学生。从事移动学习资讯网的研究员李晟说:“如果不能妥善解决好远程学历教育的含金量问题,这一模式只能是自毁长城。”

二、未来成人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方向探索

通过对三种教育类型的入学方式、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评方式三个方面的比较,可以看出成人高等学历教育类型从多元到统一的时机已经到来,成人高等教育应实行三教合一,取各种教育类型所长,建立符合现阶段社会发展需要的成人高等学历教育、教学与评价体系,使成人高等教育的文凭与水平高度契合,不断探索提升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路径。

(一)成人高等教育办学形式由多元走向统一

第一是在入学方式上,要实行标准一致的注册入学制。这需要教育行政部门和各地教育考试院出台相应的政策和规定,在制度上保证入学门槛的一致性。第二是在教学过程中实行远程网络学习与定期答疑面授辅导相结合的学习模式,为学习者提供内容生动声、图、画、视频并茂的网络学习资源,解决成人学习中的工学矛盾,降低学习难度。同时实现师生互动和教师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积极影响,这样的教学过程需要全国所有从事成人高等学历教育的机构积极行动起来,建设有各自特色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和辅导答疑平台。第三是在学习成果评价上,要借鉴自学考试中成熟的做法,即大部分课程实行教考分离评价机制,实践性和个性化课程由主办高校自行评价或委托社会第三方机构进行评价。虽然教考分离会增加课程考试通过的难度,降低学生课程考试通过率和毕业率,但是由于每门课程有网络教学课件和配套的学习辅导,通过率会比完全靠自学高得多。同时在没有其他成人高等教育类型可以选择的情况下,学生也会大大增加学习的时间与精力的投入。这样既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又能培养出特色鲜明的个性化人才,重塑成人高等学历教育的社会信誉度,让那些获得成人高等教育学历的同时也拥有相应的高等教育水平。

(二)成人高等教育学习成果互通互认互换

在成人高等教育类型统一的情况下,学习成果管理也要作出相应的变革。成人高等教育应该实行学分银行管理制度,学分终身有效,不同学校间可依据一定的条件进行学分转换与互认。此外,全国统一组织的等级考试、职业技能考试或竞赛,也可以转换成相应的学分。学习者达到一定的学分要求之后,可以颁发相应的成人高等教育学历文凭,使得各种教育学习成果互通互认互换的终身教育体系建立成为一种可能。

(三)努力构建成人高等教育新体系

成人高等学历教育改革发展之路,是相当复杂和漫长的。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需要从事成人高等学历教育的办学机构、研究者和教学工作者共同努力。要建设一整套适应成人教育的数字化教学资源;要厘清数字化教学资源最大化利用与版权所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研究出调节机制杠杆,来合理调控各个高校成人教育招生规模、招生范围、在校生规模。只要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就一定能构建出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成人高等教育新体系,成人高等学历教育也必将为全民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完善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北京教育考试院:2013年北京成人高校招生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EB/OL].http://www.chengkao365.com/web/ck_fenshu/ zh2013120411115070017416.shtml.

[2]教育部:2012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http://www. 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7567/index.html.

[3]领秀国教育:领秀远程教育[EB/OL].http://www.rztchuiyi.com/ yuancheng.html.

[4]高毅哲:放权后的远程学历教育变局[EB/OL].http://www.jyb.cn/ crjy/cjsd/201407/t20140716_590497.html.

篇5:浅论高等院校非学历教育管理模式的变革探析论文

沪教委终„2009‟2号

政局

文 件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民政局关于印发《上海市

民办非学历教育院校(机构)审批和管理办法(试行)》和《上海市民办非学历教育院校

(机构)设置标准(试行)》的通知

各区县教育局、浦东新区社会发展局,各区县民政局:

为了进一步规范本市民办非学历教育机构的审批和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等法律法规规定,现将《上海市民办非学历教育院校(机构)审批和管理办法(试行)》和《上海市民办非学历教育院校(机构)设臵标准(试行)》(附件1,附件2)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附件:1.上海市民办非学历教育院校(机构)审批和管理

办法(试行)

2.上海市民办非学历教育院校(机构)设臵标准(试

行)

上 海 市 教 育 委 员 会

上海市民政局

二○○九年五月五日

主题词:终身教育

非学历

机构

管理

设置

通知 抄送:市政府办公厅,市政府法制办。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办公室

2009年5月19日印发

(共印85份)附件1:

上海市民办非学历教育院校(机构)审批和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制定依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和《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国务院第251号令)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适用范围)

本市行政区域内举办的民办非学历教育院校(机构)(以下统称“民非院校”)的审批和管理,适用本办法。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本办法所称民非院校是指:本市行政区域内,经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审批,由国家机关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面向社会举办的,主要开展文化教育类非学历教育的民办学校及其他民办非学历教育机构。

第三条(指导思想)

贯彻国家对民办教育“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依法管理”的方针,依法规范和完善本市民办非学历教育的管理,促进本市民办非学历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第四条(管理部门)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以下简称“市教委”)负责制定规范性文件和政策,实施宏观管理和综合协调;负责指导和监督各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实施审批、管理工作;各区县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对本行政区域内民非院校的举办,实施规划、审批、管理、督查和评估等工作。

市和区县民政部门,是本级政府民非院校登记管理机关(以下统称“登记管理机关”),负责本市民非院校的法人登记和管理。

第二章 机构设立

第五条(审批权限)

民非院校的设立,由办学所在地的区县教育行政部门(以下简称“审批机关”)负责审批,报市教委备案。

第六条(申办条件)

举办者申请设立民非院校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一)举办者应符合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要求;

(二)学校董事会或理事会或其他形式的决策机构(以下统称“校董会”)及其章程,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要求;

(三)具有必备的开办资金和稳定的经费来源;

(四)具有与办学规模相适应的办学场所;

(五)配备能满足教育教学活动需要的设施设备,以及必要的生活与安全保障设施;

(六)配备符合条件的专职负责人(院校长);

(七)配备符合条件的专职教育教学管理人员队伍;

(八)配备符合条件的专兼职教师队伍;

(九)具有相应的教学计划、大纲和教材;

(十)具有健全的管理制度。

具体要求遵照《上海市民办非学历教育院校(机构)设臵标准(试行)》(以下简称《设臵标准》,见附件2)的规定执行。

第七条(学校筹设)

(一)(筹设申请)

申请筹设民非院校,由举办者向审批机关提出书面申请。

(二)(筹设申请材料)

申请筹设民非院校,举办者应当向审批机关提交下列申请材料,并对申请材料的真实性负责:

1.申请报告。内容主要包括:举办者(校董会)、办学经费和经费筹措与管理使用、学校章程、教育教学管理与师资队伍、学校管理体制等。

2.申请者填写签章的《上海市民非院校筹设审批登记表》(另行公布)一式三份和举办者资质资格证明材料。其中:(1)国家事业单位投资办学,须提交上级主管单位同意其办学的证明文件;

(2)国有企业、国有控股企业和国资参股企业投资办学,须提交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备案证明文件;

(3)公民个人申请办学,须提交申请人符合法定要求的证明材料、户籍或居住证原件及其复印件、身份证原件及其复印件。

3.举办者的投资来源、投资数额和投入方式,以及相关有效证明文件(资信证明或验资报告,由境内会计师事务所或金融机构出具),并载明产权归属。

4.属捐赠性质的校产,须提交捐赠协议,载明捐赠人的姓名、捐资数额、用途和管理方法,以及相关有效证明文件。

5.两个及以上举办者联合筹设民非院校,须提交《联合办学协议》,其中应载明各方出资的方式和数额、各方的权利和义务(包括相应的法律责任),以及变更联合办学规则和程序等。

(三)(筹设审批)

审批机关收到筹设申请后,应依法对申请材料进行审核,在5个工作日内,告知是否受理申请,不受理申请的,应当说明理由;受理申请的,自申请受理之日起30个工作日内,以书面形式作出是否同意筹设的决定,并送达申请者。

审批机关同意筹设的,发给同意筹设批准文件,并对同意筹设的民非院校所拟定的名称,提出意见后,函送登记管理机关核准。

审批机关不同意筹设的,应当说明理由。

(四)(筹设期限)

民非院校的筹设期限,一般不得超过三年。超过筹设期限的,举办者应当重新提出申请。筹设期内,不得以任何名义开展招生办学活动。

第八条(正式设立)

(一)(正式设立申请)

在筹设期内完成筹设后,举办者可向审批机关提出正式设立民非院校的书面申请。

无需筹备已具备办学条件,达到本《暂行办法》和《设臵标准》规定要求的,举办者可向审批机关提出直接正式设立民非院校的书面申请。

(二)(正式设立申请材料)

1.完成筹设后申请正式设立民非院校,举办者除需提交第七条第二款所列最新材料外,还应当向审批机关提交下列申请材料,并对申请材料的真实性负责:

(1)审批机关的同意筹设批准文件;

(2)筹设情况评估报告(由具有相应资质的教育评估机构出具);(3)登记管理机关的校名核准通知书;

(4)申请者填写签章的《上海市民非院校设立审批登记表》(另行公布),一式三份;

(5)校董会首届成员构成情况及其变动情况;

(6)学校章程。应当包括学校名称、注册地址、办学地址;办学宗旨、办学条件、办学层次、办学类别、办学形式、办学内容、招生对象与规模等;学校资产数额、来源和性质;校董会的产生方法、人员构成、任职期限和议事规则;学校法定代表人;投资人是否要求取得合理回报,回报方式和数量(或比例);学校自行终止办学的事由条款和善后处理规则;学校章程修改规则和程序。

(7)学校办学场地和教育教学设施设备的有效证明文件。其中:自有办学场地和教育教学设施设备,须提供产权证明材料;举办者租赁办学场地和教育教学设施设备,须提供与产权人(或授权使用人)签订的《租赁合同(协议)》;办学形式中有全日制办学(或向学生提供食宿)的,须提供与其招生规模相适应的住宿和餐饮等生活设施设备相关有效证明文件;如住宿和餐饮等生活保障委托第三方提供服务的,须提供与受托服务方签订的《承包合同(协议)》。

申请者须提供办学所使用校舍资源的配臵情况,以及相应的安全、消防等合格证明。

(8)拟任学校负责人(院长、校长)的身份证、学历证书和专业技术职称证书原件及其复印件,以及从事教育和学校管理工作经历的有关证明材料。

(9)拟聘请的学校专兼职教师名单和教师的身份证、学历证书、教师资格证、专业技术职称证书原件及其复印件;拟聘请学校财会人员的身份证、从业资格等证明文件原件及其复印件。

(10)申请开设非学历教育培训的教学计划、大纲和教材。2.直接申请正式设立民非院校,举办者需向审批机关提交上述第七条第二款所列材料和本条第二款第一项所列(3)、(4)、(5)、(6)、(7)、(8)、(9)、(10)目所规定的申请材料,并对申请材料的真实性负责。

(三)(正式设立审批程序)1.(受理申请)

审批机关收到举办者报送的正式设立民非院校的办学申请后,应对申请材料进行审核,依法作出是否受理申请的决定,并书面告知申请人。

(1)申请材料不齐全或者不符合法定要求的,应在5个工作日内一次性告知申请人需要补正的全部内容,逾期不告知的,自申请材料收到之日起即视为受理。

(2)申请材料齐全、符合法定要求的;或者申请人按审批机关的要求提交全部补正申请材料的,审批机关应当受理,并在自受理申请之日起3个月内,以书面形式作出是否同意正式设立的决定,并送达申请者。

2.(审核批准)

审批机关受理办学申请后,应当在规定的审批期限内,组织专家或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教育评估机构,对举办者提供的办学申请材料以及实际办学条件和办学能力,进行审核评议或评估论证,由专家或评估机构出具《审核评议意见》或《评估论证报告》。审核评议或评估论证费用由审批机关承担。

审批机关依照法律法规和本办法规定以及《审核评议意见》或《评估论证报告》,作出“批准设立”或“不予批准设立”的审批决定,并将审批决定以书面形式在规定期限内送达申请人;作出不予批准设立决定的,应当说明理由并告知救济途径和有关权利。

3.(备案公告)审批机关作出批准设立决定后,应及时将民非院校有关申请材料(复印件)和批准设立决定书,送市教委备案。

审批机关应将批准设立的民非院校的名称、办学地址、办学条件、办学层次、办学类别、办学形式、办学内容、招生对象与规模等信息,通过政府网站等媒体向社会公告。

4.(核准发证)

批准设立的民非院校,由审批机关核发《民办学校办学许可证》正本和副本。《民办学校办学许可证》正本和副本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第九条(法人登记)

民非院校取得《民办学校办学许可证》后,应当依据《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的规定,到登记管理机关申请办理法人登记;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到政府相关行政管理部门办理税务等登记手续。法人与税务登记等完成后,方能开展办学活动。

第十条(学校名称)

民非院校只能使用一个名称,外文名称应与中文名称言义一致。民非院校的名称一般由“地域名(上海市××区县)、特殊名(两个以上汉字组成)、层次名(进修学院、专修学院、进修学校、业余学校和培训中心)等三个部分组成。

民非院校的名称应当符合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不得冠以“中国”、“全国”、“中华”、“国际”等字样;不得有损于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不得与本市区域内已经批准设立的教育机构名称相同或相似;不得与终止或停用不满三年的教育机构名称相同或相似;不得带有中外国家(地区)、国际组织、政党、社团组织、军队编号的名称;不得违背社会道德风尚和带有封建迷信色彩;不得带有可能造成误解误导的文字、内容或简称。

第十一条(不予批准)

申请设立民非院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审批机关不予批准:

(一)举办者不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要求;或举办者自身不具备出资条件,以他人名义提出办学申请;

(二)向学生、学生家长筹集资金举办民非院校或者向社会公开募集资金举办民非院校;

(三)未达到《设臵标准》规定的办学条件;

(四)学校章程不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要求,经告知仍不作修改;

(五)校董会人员构成不符合法定要求;或者民非院校负责人、教师、财会人员不具备法定资格,经告知仍不改正。

第三章 办学变更

第十二条(举办者变更、办学层次和类别变更)(一)举办者变更

民非院校举办者的变更,须按《学校章程》规定的议事规则,并在进行学校财务审计清算后,由校董会作出变更决议,由原举办者向审批机关提出变更申请。

审批机关应当按本办法规定的正式设立民非院校的审批要求和程序进行审批。经审批机关审核批准、登记管理机关办理变更手续后,新举办者方可开展办学活动。

申请变更民非院校举办者,应当提供下列申请材料: 1.原举办者提交的《变更举办者申请》;

2.校董会同意变更举办者的决议、方案和《学校章程》修改决议; 3.学校《财务审计报告》和《清算报告》; 4.资产变更验资报告; 5.举办者变更的有关协议书;

6.举办者变更后新举办者的相关资质资格证明材料; 7.举办者变更后新决策机构成员名单及其备案报告; 8.举办者变更后的新《学校章程》。

(二)民非院校办学层次和类别的变更

民非院校办学层次和类别的变更,由校董会作出变更决议,由学校向审批机关提出办学层次和类别变更的书面申请,审批机关按照本办法的规定和《设臵标准》进行审批。经审批机关审核批准并办理变更手续后,学校方可按照变更后的办学层次和类别开展办学活动。

第十三条(学校名称变更)

民非院校的名称变更,由校董会作出变更决议,由学校向审批机关提交名称变更的书面申请,经审批机关审核同意和登记管理机关办理变更登记后实施。学校名称变更不改变其办学层次和类别。

民非院校变更名称,应提交下列申请材料:

(一)《学校名称变更申请》;

(二)校董会《同意变更学校名称的决议》和新《学校章程》;

(三)登记管理机关出具的新校名核准通知书。第十四条(学校注册地址变更)

民非院校应在经批准的学校注册地址开展办学活动。民非院校在原注册地址所在区县范围内变更注册地址,应当向审批机关提出申请,经审批机关核准,并经登记管理机关办理变更登记后,方可在变更后的注册地址开展办学活动。

民非院校在本市范围内跨区县变更学校注册地址,应当向原审批机关和新注册地址所在审批机关提出申请。经原审批机关和新注册地址审批机关批准同意,并依据《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的规定,办理法人登记变更和税务登记变更等手续后,方可在变更后的注册地址开展办学活动。

民非院校跨区县变更注册地址后,按照属地化管理的原则,由新注册地址审批机关负责管理。

第十五条(其他变更)

(一)民非院校法定代表人的变更

由校董会作出变更决议,学校向审批机关提交学校法定代表人变更的书面申请,并附《校董会决议》和相关资质资格证明材料,经审批机关核准和登记管理机关办理变更登记后实施。

(二)民非院校负责人的变更

由校董会作出变更决议,学校向审批机关提交学校负责人变更的书面申请,并附《校董会决议》和相关资质资格证明材料;经审批机关核准后实施。

(三)民非院校校董会或董事长的变更

由原校董会作出变更决议,学校向审批机关提交校董会或董事长变更的书面申请,并附《校董会决议》和相关材料,经审批机关核准后实施。

(四)民非院校办学内容的变更 由民非院校向审批机关提出书面申请,经审批机关核准后实施。

第四章 办学终止与机构注销

第十六条(办学终止的情形)

民非院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终止:

(一)根据《学校章程》规定应予终止,并经审批机关批准;

(二)被吊销办学许可证;

(三)资不抵债无法继续办学。第十七条(终止办学)

(一)民非院校终止时,须妥善安臵在校学生;

(二)民非院校终止时,须依法进行财务审计和清算。1.民非院校自行要求终止的,由学校组织审计和清算; 2.民非院校被依法撤消的,由审批机关组织审计和清算; 3.民非院校因资不抵债无法继续办学而终止的,由人民法院组织审计和清算。

审计和清算期间,民非院校不得开展审计和清算以外的活动。

(三)民非院校清算后的财产按下列顺序偿付: 1.应退学习者的学费、杂费和其他费用; 2.应发教职工的工资及应缴纳的社会保障费用; 3.有关债务。

民非院校偿付上述费用后的剩余财产,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处理。

(四)终止办学的民非院校,由审批机关收回《民办学校办学许可证》。

审批机关应将准予民非院校终止办学的批准决定书,及时报送市教委备案和抄告登记管理机关,并通过政府网站等媒体向社会公告。

第十八条(注销登记)

终止办学的民非院校法定代表人或者负责人,应当自收到审批机关准予终止办学的批准决定书后的15个工作日内,向登记管理机关办理注销登记。办理注销登记时,须提交注销登记申请书、民非院校证章以及学校的财务审计和资产清算报告。登记管理机关准予注销登记的,发给注销登记证明,并收缴登记证书、印章和财务凭证,并予以公告。

第五章 教学点备案

第十九条(备案受理)

(一)民非院校应在审批机关批准的办学地点开展办学活动。

(二)办学条件等符合规定要求、财务状况良好、诚信守法、管理规范、声誉较好的民非院校,可根据需要申请设立教学点。

民非院校的教学点不是独立的办学机构,其办学活动和教育教学管理须由设立教学点的学校统一实施,并承担责任。

民非院校不得以联合办学的名义,在不具备相应办学资质资格和条件的机构中设立教学点。

(三)民非院校教学点的办学场所和办学条件,须符合《设臵标准》的规定要求。

(四)民非院校跨区县设立教学点,事前须分别向本校所在地审批机关和拟设教学点所在地区县教育行政部门(简称“备案机关”)备案。审批机关和备案机关应及时受理民非院校设立教学点的备案申请,并予答复。

民非院校设立的教学点符合规定要求的,备案机关应予以备案并将备案情况告知审批机关。

第二十条(备案材料)

民非院校设立教学点,应提供下列备案材料:

(一)设立教学点《备案报告》(包括:教学点地址和教学条件、教学层次、教学形式、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学生规模、可行性分析等),并附《备案登记表》(另行公布);

(二)拟设立教学点的场所和设施的产权证明材料或《租赁合同(协议)》以及其他应符合《设臵标准》规定要求的证明材料;

(三)学校须对所设教学点实施“教育教学统一管理,师资和教育教学资源统一调配,收费和财务统一管理”的制度与措施;

(四)《民办学校办学许可证》等证明文件和学校财务审计报告。

第六章 办学规范 第二十一条(办学许可证)

民非院校应当按照《民办学校办学许可证》载明的机构名称、办学地址、办学类别和层次、办学项目和内容等开展办学活动。

民非院校的《民办学校办学许可证》、《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证书》和《税务登记证》等证照,应当放臵在学校主要公开场所(如招生点、收费点、报名点等)的明显位臵,做到亮证办学。

民非院校遗失《民办学校办学许可证》的,应当立即公告,并及时向审批机关提交补办申请(随附公告原件)。审批机关经核准后予以补发。

民非院校不得以联合办学(或授权办班)等名义,出租出借《民办学校办学许可证》;不得委托(或授权)不具备办学资质资格的机构(或单位、个人)办学、办班。

第二十二条(教学管理)

民非院校应当按照经审批机关批准的办学层次和办学内容,以及确定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组织开展教学活动,不得随意增减改变课程、课时和内容。

第二十三条(教职工聘用)

民非院校应配齐配好合适的专兼职教师队伍,聘用的教师应当具备相应的教师任职资格。

民非院校应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等有关法律法规,与被聘任的教师签订聘任合同,依法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

民非院校应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等有关法律法规,与被聘用的职工签订劳动合同,依法保障职工的合法权益。

第二十四条(招生简章和广告)

民非院校的招生简章和广告,须在发布前向审批机关申报备案,填报《备案表》(另行发布)。

民非院校发布招生简章和广告的内容,应当合法、真实、准确,须与申报备案的内容一致。

民非院校发布招生简章和广告,应当载明学校名称、办学许可证号和广告备案号,以及学校地址、教学地点、办学层次、办学内容、招生对象、教学条件、师资情况、学习期限、收费标准、证书发放、食宿条件、退学退费等事项。

第二十五条(收费和退费)

民非院校制定的收费项目、收费标准和收费办法,应当依法向审批机关和同级物价主管部门申报备案,并向社会公告。

民非院校应以学期为单位收取学费,不足一学期的教育培训,应以教育培训周期为单位收取学费。

民非院校在招生收费时,应当按照已向审批机关和同级物价主管部门备案的收费项目、收费标准和收费方法,收取费用,并须开具本校的合法收费凭证(发票);不得收取未经审批机关和同级物价主管部门备案,以及未向社会公告的任何费用。

民非院校须遵照有关法律法规,制定退费办法和标准,向社会公告后执行,并在招生收费时履行告知义务。

第二十六条(资产与财务管理)

民非院校应当依法落实学校法人财产权,建立健全学校资产和财务管理制度。学校出资人应按时、足额履行出资义务,投入学校的资金和资产须经法定机构验定,并计列在学校法人名下,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截留、挪用或侵占。

民非院校应当遵照有关法律法规,建立和实行相应的学校会计制度。应当在每个会计结束时制作财务会计报告,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会计事务所依法进行审计,并公布审计结果。

民非院校有虚假出资、抽逃办学资金、财务管理混乱等情形的,审批机关可以委托专门审计机构进行专项审计,并依法处理。

第二十七条(专项检查、评估和年检)

市和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加强对民非院校的日常监督管理,根据本市民非院校的办学状况和社会反映热点问题,依法定期组织开展专项检查活动,发现违法违规办学行为,依法予以处理。

市和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应当根据民办非学历教育事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建立和完善民非院校办学水平的社会评价机制。鼓励和支持民非院校通过委托具有教育评估资质的社会中介机构,对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进行社会评估,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全面提高。

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应当积极配合登记管理机关,做好民非院校年检工作。

第二十八条(法律责任)

(一)民非院校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等法律法规的,依法予以处罚。

(二)民非院校存在以下违法违规办学行为的,依情节轻重,责令限期改正、停止招生直至吊销办学许可证,并没收违法所得;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1.擅自分立、合并民非院校;

2.擅自变更民非院校名称、办学层次和举办者; 3.发布虚假招生简章或者广告,骗取钱财;

4.非法颁发或者伪造学历证书、结业证书、培训证书、职业资格证书;

5.提交虚假证明文件或者采取其他欺诈手段隐瞒重要事实骗取办学许可证;

6.伪造、变造、买卖、出租、出借办学许可证; 7.恶意终止办学、抽逃资金或者挪用办学经费;

8.管理混乱导致严重影响教育教学,有下列情形之一,并产生恶劣社会影响:

(1)校董会未依法履行职责;

(2)办学条件明显不能满足教育教学要求、教育教学质量低下,未及时采取措施;

(3)校舍或者其他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存在重大安全隐患,未及时采取措施;

(4)未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进行会计核算、编制财务会计报告,财务、资产管理混乱;

(5)侵犯受教育者的合法权益,产生恶劣社会影响;(6)违反国家规定聘任、解聘教师。

第二十九条(审批机关和有关部门的法律责任)

审批机关和其他有关职能部门有下列行为之一的,按行政隶属关系,由上级机关责令其改正;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造成经济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已受理设立申请,逾期不予答复;

(二)批准不符合依法筹设和设立条件申请;

(三)疏于管理,造成严重后果;

(四)违反国家有关规定收取费用;

(五)侵犯民非院校合法权益;

(六)其他滥用职权、徇私舞弊。

第七章 附则

第三十条(按照执行)

本市普通高校(含民办高校)、成人高校、中等职业学校等学历教育机构,在校界之外开展非学历教育培训,按照本办法执行。

由政府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注册的教育咨询公司等企业,向办学所在区县审批机关申请开展文化教育类非学历教育办学许可的,按照本办法执行。

外省市教育培训机构,在本市申请开展文化教育类非学历教育办学许可的,按照本办法执行。

第三十一条(不适用范围)

依据原上海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颁布的《上海市民办职业培训机构审批和管理暂行办法》(沪劳保技发„2006‟23号),由政府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审批设立的民办职业培训机构,不适用本办法。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境外教育培训机构与国内教育培训机构在本市行政区域内开展的中外合作办学,不适用本办法。

第三十二条(实施日期)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实施。本办法实施前已经批准设立但未达到本办法规定和《设臵标准》的民非院校,一般应在办学许可证期满换证时达到《设臵标准》的规定要求。具体措施和实施办法,由审批机关根据本区县的实际情况确定,并经公布后实施。附件2:

上海市民办非学历教育院校(机构)设置标准(试行)

第一条(机构界定)

《上海市民办非学历教育院校(机构)设臵标准》(以下简称《设臵标准》),所称“民办非学历教育院校(机构)”(以下简称“民非院校”)是指:本市行政区域内经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审批,由国家机关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面向社会举办的,主要开展文化教育类非学历教育的民办学校及其他民办非学历教育机构。

(一)从事以高等非学历教育为主的民非院校,一般应以“进修学院、专修学院”冠名(以下简称“学院”)。

(二)从事中等及中等以下非学历教育的民非院校,应以“进修学校、业余学校或培训中心”等冠名(以下简称“学校”)。

第二条(举办者)

申请举办民非院校的社会组织(单位),一般应当具有本市独立法人资格。其中:国家事业单位投资办学,需经其上级主管单位批准同意;国有资产控股企业投资办学,需向对其国有资产负有监管职责的机构履行备案手续。非本市法人机构(单位或组织)申请办学,应提供本市法人机构(单位或组织)的办学担保,担保金额应不低于申请举办的民非院校的开办资金(额)。

具有政治权利和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个人申请办学,应提供本市法人机构(单位或组织)的办学担保,担保金额应不低于申请举办的民非院校的开办资金(额)。

两个以上社会组织(单位)或者个人联合举办民非院校,应当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第二章第四条的规定要求,签订《联合办学协议》。

第三条(办学规模)

申请举办学院,所开设的高等非学历教育项目(或专业)应不少于3个;基本办学规模全年应不少于600人次。

申请举办学校,所开设的非学历教育项目(或专业)应不少于2个;基本办学规模全年应不少于400人次。第四条(办学经费)

民非院校举办者应当按时、足额履行办学出资义务,并出具有效证明文件。开办资金应存入学校的开户银行,并提供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验资报告开户银行出具的资信证明。

举办者应根据申请办学的规模足额提供相应的开办资金。

(一)申请举办学院的开办资金最低不少于100万元人民币,其中:以举办者自有办学场所的房产、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和图书资料等与办学有关的财物,作为办学经费出资的(经本市具有相应评估资质的资产评估机构评估,并提供资产评估报告),其所占比例应不超过申请办学资金最低限额的50%。

(二)申请举办学校的开办资金最低不少于50万元人民币,其中:以举办者自有办学场所的房产、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和图书资料等与办学有关的财物,作为办学经费出资的(经本市具有相应评估资质的资产评估机构评估,并提供资产评估报告),其所占比例应不超过申请办学资金最低限额的50%。

第五条(办学场所)

举办者应提供与办学项目和办学规模相适应的办学场所(校舍、办公用房、教学用房和其他必备的教育教学场地)。举办者自有办学场所,应提供办学场所的房屋产权证明材料;租用办学场所,须提供与产权人或由产权人授权的使用人签订的具有法律效力的《租赁合同(协议)》,租赁期一般不少于3年。

(一)办学场所实际使用面积

申请举办学院,须具有实际使用面积不少于1000平方米且独立使用的办学场所(其中教学用房不少于2/3);

申请举办学校,须具有实际使用面积不少于500平方米的办学场所(其中教学用房不少于2/3);

申请设立教学点,须具有实际使用面积不少于300平方米的办学场所(其中教学用房不少于2/3)。

(二)租用公办学校(如:中小学、幼儿园、中职校等)校舍的,须出具学校上级主管部门(如:区县教育行政部门等)同意租赁的证明。

(三)租用非学校校舍办学的,须有消防和相关职能部门出具的教学用房安全合格证明。

(四)举办寄宿制或向学生提供食宿的民非院校,须提供卫生、消防等相关政府职能部门的“食品卫生合格证”和学生宿舍“安全和消防合格许可证”。

第六条(教学设施设备)

民非院校须自行购臵和配备与办学层次、办学类别、办学项目和办学规模相适应的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和图书资料等。

申请举办民非院校所需的贵重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和资料,可向其他单位(社会组织)租用,但须提供书面《租赁合同(协议)》,租赁期限不少于3年。

第七条(决策机构)

民非院校应当依法设立由举办者(或其代表人)、办学机构负责人(院校长)、教职工代表等人员组成的学校董事会或理事会或其他形式的决策机构(以下统称“校董会”)。

(一)校董会成员应不少于5人,其中1/3以上的人员应当具有5年以上教育教学经验。校董会设负责人1人。

(二)民非院校的法定代表人,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第22条规定,由校董会负责人或民非院校负责人担任。

(三)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不得担任民非院校校董会的成员。第八条(办学机构负责人)

(一)民非院校应配备具有政治权利和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品行良好,身体健康,能胜任办学机构管理的专职负责人。

(二)担任民非院校的专职负责人(正副院长、正副校长)应具备下列基本条件:

院长(含副院长)应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和高等教育管理能力,并具有5年以上高等院校或院系领导岗位的工作经历;大学本科以上学历;且年龄一般应在70周岁以下。

校长(含副校长)应当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和学校管理能力,并具有5年以上的学校领导岗位的工作经历;大学专科以上学历;且年龄一般应在70周岁以下。

(三)民非院校的专职负责人应当定期参加校(院)长岗位职务能力的培训和继续教育进修活动,提高管理能力和素养。第九条(专职管理人员)

(一)民非院校应根据办学规模配备专职管理人员,负责校务管理和日常教育教学管理工作。民非院校的专职管理人员应当定期参加岗位职务培训和继续教育进修活动,提高管理能力和素质。

1.申请举办学院,应配备的专职管理人员应不少于3人。担任学院教育教学专职管理人员应具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和5年以上高等院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经历;

2.申请举办学校,应配备的专职管理人员应不少于2人。担任学校教育教学专职管理人员应具有大学专科及以上学历和5年以上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经历;

(二)民非院校聘请在职人员担任学校的专职管理人员,需经该在职人员的人事关系所在单位同意。

(三)民非院校聘用的财务管理人员应具有财会人员从业资格证书。

第十条(师资队伍)

(一)民非院校应配齐配好合适的、具有相应教师任职资格和任职条件的专兼职教师队伍。其中专职教师数量一般应不少于专兼职教师总数的1/4。

民非院校开设的高等非学历教育项目(或专业),每个项目(或专业)至少应配备1名以上具有副教授职务及以上的专职把关教师;各门课程应配备1名以上讲师职务及以上的专任教师。

(二)民非院校应当依法聘用具有相应教师任职资格的教师任教(职业技能培训课程教师,可根据职业技能培训需要,聘用技师、高级技师及具有特殊技能的人员担任),并建立专兼职教师业务考核档案,定期进行业务考核。不胜任教学要求的教师应依法予以解聘。

(三)民非院校应当规范学校师资队伍管理。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与被聘用的专兼职教师签订聘任合同或劳动合同,依法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

(四)民非院校应当建立教师继续教育制度,并按规定组织和支持专职教师参加继续教育进修活动,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

(五)民非院校聘任外籍人员任教(或任职),须遵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第十一条(教学文件)

民非院校应具有明确的办学宗旨和培养目标,开设非学历教育项目(或专业)应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大纲和配备相应教材(或讲义)。

教学计划、课程教学大纲和使用的教材(或讲义)需符合国家规定的要求,并需经2名以上具有本专业(项目)副教授职务(称)及以上的专家的审定和论证(参与办学和拟任该民非院校专兼职教师的专家应予以回避)。

民非院校制定的教学计划、大纲和教材(或讲义)应报审批机关备案后组织实施,其中:涉及“卫生、公安、司法、师范”等特殊类教育教学内容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或讲义),应符合政府相关主管部门的规定。

第十二条(职工聘用)

民非院校应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与聘用的职工签订“劳动合同”,依法保障职工的合法权益。

第十三条(管理制度)

民非院校应当建立学校章程、教育教学管理制度、教职工管理制度、学生管理制度、学校资产和财务管理制度、收费和退费办法、教育教学设施设备管理制度、校长和教师继续教育制度等各项学校内部管理制度。

第十四条(学校安全)

上一篇:师德师爱心得体会下一篇:基础知识考试卷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