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2024-07-07

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共10篇)

篇1: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1、能说出动物在生态平衡中的重要作用。

2、能说出动物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特点。

3、能说出动物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的情况。

教学重点:

1、动物在维持生态平衡,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等方面的作用。

2、认同动物是生物圈中重要成员的观点也是本可课的一个重点。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理解生物圈中的各种生物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

2、生态平衡和物质循环的概念是本课的另一难点。

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学生阅读《寂静的春天》第一章 明天的寓言。

提问:人类为什么可能将面临一个没有鸟、蜜蜂和蝴蝶的寂静世界?

再介绍唐代诗人杜甫和杜牧笔下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千里莺啼绿映红”。使学生产生比较,突出动物和这个大自然的关系。

合作探究:

1、整体感知:动物在生物圈中是一个重要成员,生态系统的平衡离不开动物的存在。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动物在自然界中所起的作用,使它们更好的为人类服务。

2、四边互动

(1)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明确:在植物部分里我们知道绿色植物养育着地球上的其他生物,起着不可缺少的作用。那么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又如何呢?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44-46。从三个方面讨论、分析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①在生态平衡中起着重要作用

②有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作用

③动物能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

再组织学生交流、总结出以上结论。

(2)动物在生态平衡中的重要作用

指导学生分析、讨论课本上的资料。以小组为单位分析时。建议各小组应把一种动物放到生物圈中去考虑。因为每一种动物都是生物圈中食物链和食物网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如果这个环节断了,就会影响食物链的其他生物的生存。

出示食物链图例

引导学生总结:食物链和食物网中的各种生物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列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现象叫生态平衡。

(3)动物在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提供一幅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组成的食物网的图。

引导学生分析其中吃与被吃的关系,从而知道生态系统内的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网传递、在生态系统内形成循环的情况。

(4)动物能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

明确: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制造了有机物。给动物提供了丰富的食物。可以说:植物时动物最大的“恩人”那么动物也不能做“忘恩负义”的小人呀!就寻找一切机会去报这个大恩大德。其中就有动物能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

引导学生分析ppt上四幅画中动物如何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的。

再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动物帮助植物的行为是不是一种“报恩”行为?

总结:这是生物圈中常见的生物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

3、达标反馈:

为了防止鸟吃草籽,有人把人工种草的试验区用网子罩起来,过一段时间发现,草的叶子几乎被虫子吃光了,而未加罩网的天然草场,牧草却生长良好。请解释其原因。

4、学习小结:学生表述当堂所得,并补充。

5、巩固练习

篇2: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一、教学目标

1)举例说明动物在生态平衡中的重要作用;(2)分析动物如何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3)总结动物如何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

2、能力目标:通过资料分析、小组讨论等活动,提高能力,5.3.1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教案。

3、情感目标:认同动物是生物圈中的重要成员,辨证的认识动物与人类的益害关系。

二、重难点:1、重点:动物在生态平衡中的重要作用。2、难点: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三、课前准备:课件及讨论、合作容师生互动[|动教师活动导入新课观看动物图片,思考《寂静的春天》,关注自然界中的各种动物,教案《5.3.1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教案》。教师播放动物图片,用生动、激情的语言描述自然界中的.动物。与《寂静的春天》进行对比。发问引出新课。创境激趣、设疑引思温故知新:

讲授新课:

动物在维持生态平衡有 重要作用

分析并答疑

体会动物在生态中的作用1.结合草)、蝗虫、麻雀、野兔、狼几种生物间的食物解决思考题

通过资料分析,启发中起重要作用,达成共识。

为分析资料奠定基础

理解动物在维持生态平衡中的重要作用

通过资料分析、小组讨论等活动,提高能力

动物能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由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动物呼吸作用和分解作用

体会出动物在物质循环中的重要作用

统的物质循环

承接上面食物和分解作用

启发物质循环途径

教师引导与分解作用为植物提供的物质

找出由动物参与的物质循环途径

理解动物能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

植物的繁殖和分布等方面的作用。

解答。

教师引导 ,动物如何帮助传播种子的过程。

教师给出思考题

总结动物在植物的繁殖和分布等方面的作用。

生物防治1.害虫?

教师引导 害农林业。

教师播放生物防治的视频并启发 识。加深 对动物在自然界中作用的认识

达标测试完成析,给予适当点评巩固本节况

六、板书设计:第一节 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1、动物在维持生态平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2、动物能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3、动物能够帮植物传粉、传播种子;4、生物防治

篇3:《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说课稿

(一)教材简析。

义务教育阶段生物课程的内容标准有10个一级主题,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三章第一节《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虽然编排在第6个主题“动物的运动和行为”下,但是本节内容与第3个主题“生物与环境”和第8个主题“生物多样性”密切相关。本章节站在生物圈的高度,对动物的作用进行概括,在整套教材中也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本章节的学习离不开第一单元中生态系统相关知识的铺垫,同时又为第六单元中认识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奠定基础。人教版生物学教材的编写突出了人与生物圈的关系,本节课对于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生物圈是一个统一整体的认识具有重要的意义。本节内容看起来知识点很少,主要是动物能维持生态平衡,能促进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能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等三个作用,但是教学素材很多,何以取舍,给老师留有很多发挥的余地,能充分体现教师教学的独特性。

(二)学情分析。

经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以及保护生态平衡的意义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而且很多学生对这部分知识具有较浓厚的兴趣,教师可以此为基础,联系生活实际,精心设计资料分析、问题讨论、图表设计、角色扮演等活动,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爱护动物的情感共鸣,从而使学生对动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形成理性和概括的认识。

(三)教学目标。

1. 知识方面

能举例说出动物在维持生态平衡,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等方面的作用。

2. 能力方面

通过资料分析、图表设计等活动促进学生主动开展探究性的学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比较、归纳的能力;通过问题讨论、出谋划策等活动,培养学生表达、交流的能力;通过音像、图片资料的享用,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分析和解决某些生活、生产或社会实际问题。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

通过问题分析,辨证地认识动物与人类的益害关系;认同动物是生物圈中重要成员的观点,激发学生关注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参与意识。

(四)教学的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三个作用:维持生态平衡、促进物质循环,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确立的依据:教材条理清晰,对动物在自然界中的这三个作用进行了描述,版块分明。第一部分“在生态平衡的重要作用”中,提供的资料和设计的讨论题比较凌乱,缺乏逻辑性,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所以我对资料和问题进行了重新选择或重新组合。在第二部分“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文字的表述显得单调苍白,我设计了一个活动,让学生把文字转变成图表,使学习内容变得生动形象,加深理解。第三部分“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教材上提供了图片,但是录像资料更生动活泼,更能满足学生的视觉享受,所以我选用了教材配套的录像。

2. 教学难点

理解动物在生态平衡中的作用;辩证地认识动物与人类的益害关系。确立的依据:这两个难点在知识的分类中属于概括性知识,“是把各种事实、现象以及观念组织起来的知识,它集合了大量的具体事实,描述了这些具体事实之间的关系,经过一定的科学思维方式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抽象知识”。生态平衡是比较抽象和复杂的知识,在教学设计中我通过资料分析、问题讨论、出谋划策、整理归纳等几个连续的步骤,引导学生逐步深入,自主得出结论;在怎样正确对待动物的益害问题方面,在问题讨论的基础上,播放相关录像《动物危害植物》,引发学生的矛盾心理,鼓励学生展开进一步的质疑和思考,对动物对人类的益处与害处形成综合的认识,并能进行理性的决策。

二、教法和学法

我认为,“教”和“学”是一个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的发展,帮助学生建构“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生物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三个理念:面对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我在本节内容教学设计中也有所体现:(1)引导并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动物能维持生态平衡”的教学中,给学生创设情境,提供资料,引导学生发现问题,鼓励学生自己思考、推理,让学生主动探究。(2)面对全体学生:资料分析、问题讨论等活动可以给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使每位学生都有表达和交流的机会,在“合作”中体会乐趣。但是小组讨论往往会流于形式,空洞的说理只会形成肤浅的认识,我想采用学案的形式,对学习的内容提出具体明确的要求,让学生不仅可以说说,而且可以写写画画,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突出学习的“自主”性。(3)提高生物科学素养:人类对动物的认识过程也是科学与技术发展的过程,选用的素材中有很多人类对麻雀、狼、害虫等动物的态度转变的例子,启发学生辩证地看待动物与人类的关系,在学习中有效地落实科学、技术和社会相互关系(STS)的教育,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

三、教学程序

(一)导入。

在导入部分列举作家对春天的两种描述,一种是热闹非凡、生机勃勃的,另一种是美国科普作家蕾切尔·卡逊在《寂静的春天》中的一段,形成鲜明的对比,利用文学的感染力激发学生关注生活、珍爱动物的情感体验。让学生选择喜爱的春天,他们会选择有动物活跃的春天,因为动物是人类的朋友,缺少了它们,人类的生活将变得单调、寂寞。但是动物的作用不仅仅是这些,那么动物在自然界中有哪些作用呢?这就提出了要探究的问题。学生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能说出一些,但是肯定不够系统或者理解不够深刻,教师在展开教学时要尊重学生的经历,好好运用新旧知识的迁移。

(二)动物在维持生态平衡中的重要作用。

这是第一个知识点,也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我安排了四个连续的学生活动。

1. 资料分析

资料一:麻雀啄食和糟蹋农作物,曾被列为主要的害鸟。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开展了“剿灭麻雀”的运动。可是现在专家发出了“保护麻雀”的呼吁,这是为什么?

资料二:呼伦贝尔草原是我国最大的牧业基地。过去那里有许多狼,对牧业的发展构成严重的威胁。为了保护人畜的安全,当地牧民组织了大规模的猎捕狼的活动。但随后野兔却以惊人的速度发展起来。野兔和牛羊争食牧草,加速了草场的退化。想一想,野兔的数量会不会无限增加?为什么?

请你选择其中一个资料,列举该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用食物链或食物网表示各种生物之间的关系,并根据你的图解解释上述问题。

此处选用的资料,是人类对所谓害鸟、害兽态度变化的经典事实,让学生针对自己画出来的具体的食物链,分析各种生物数量的消长关系,知道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比例处于动态变换之中,对生态平衡形成感性的认识。

2. 问题讨论

以往人们习惯把对人类有益的动物成为益鸟、益兽,加以保护,而把对侵犯人类利益的动物称为害鸟、害兽,不断地猎杀。你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

在资料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这个问题,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对人类错误的行为进行反思。此处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开展,利用学生的差异性,让不同的观点碰撞,从而形成比较统一的认识。小组讨论不能流于形式,问题过于简单,或者只有唯一答案的讨论,就没有意义,教师预设的讨论题一定要能生成多样的答案,让学生在讨论中学会表达,学会倾听,学会辨别,学会采纳或否决。

3. 整理归纳

通过前面的分析和讨论,结合图片“跷跷板”(生态平衡示意图),你得到什么启示?(你认为自然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动物有什么作用?)

在资料分析和问题讨论的基础上,给学生一个缓冲思维的过程,结合“跷跷板”的图片,整理思路,自主归纳动物在维持生态平衡中的重要作用。

4. 出谋划策

(1) 2001年9月,重庆壁山古老城遭受了罕见的蝗虫灾害,铺天盖地的蝗虫像收割机一样把当地近千亩的农田和果树林蚕食得面目全非。请你出谋划策,帮助古老城和其他相邻地区躲过蝗灾。

(2)美国阿拉斯加的涅利钦自然保护区,保护着4000多头鹿。为了使鹿的数量进一步增多,人们把鹿的天敌———狼消灭得一干二净,鹿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10年以后,鹿群的总头数猛增到42000余头,鹿群吃掉了牧场上的草,破坏了整个鹿苑的植被,鹿因缺少食物开始大量死亡,出现濒临灭绝的危机。如果你是一名生态学家,你会给出什么建议?

此处模拟决策的活动,既是对所学知识的运用,又能激发学生关注与生物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

这连续的四个活动,遵循儿童认知规律,层层深入,同时也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地开展学习。

(三)动物能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在生态平衡中我们强调的是植物和动物,即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但是生态系统中还有别的成分———分解者,即细菌和真菌,非生物因素如阳光、空气、水等。那么在生态系统中它们是怎样密切联系的呢?学生回答。

请你用图表的形式描述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将文字转化为图表来学习,能使知识要点一目了然,形象、直观,便于理解,易于记忆,能简捷地展现完整的知识结构,有助于培养和发展想象、联想、推理能力,开发智能。但是对学生来说,也有一定的难度,可以示以范例,给予铺垫,鼓励学生勇于创新。

选派两位学生展示自己的图解。

提问:如果没有动物,这一过程会受到影响吗?可见,动物有什么作用?

这个问题是承上启下的,如果没有动物,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在短时间内还能继续,只不过植物的分解过程,物质循环的速度会减慢,所以说,动物能“促进”物质循环。但是时间长了,也会影响植物的生活,因为很多植物的繁殖离不开动物,自然地过渡到下一个知识点。

(四)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

本知识点不是难点,可先让学生举例,挖掘生活、经验中的学习资源。然后播放录像《动物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形象生动的影片可加深学生的体验。补充渡渡鸟和大颅榄树的故事(印度洋毛里求斯岛上,渡渡鸟曾是当地的国鸟,由于肉质鲜美被人类猎杀,于300年前灭绝,后来岛上的大颅榄树的种子不再发芽,生物学家发现,原来只有渡渡鸟吃大颅榄树的果实,大颅榄树种子外坚硬的外壳在渡渡鸟胃中消化后才能发芽),让学生介绍,如果学生不知道,就由老师介绍,同时链接相关网页,让学生了解网络学习的快捷方便。

动物并不总是那么讨人喜欢,比如下面录像中的动物就让人类很头痛。播放录像《动物危害植物》,以往遇到这样的情况,人们是怎样应对的?(使用杀虫剂。)杀虫剂的使用带来什么后果?(寂静的春天)惨痛的经验教训给人类带来怎样的启示?怎样寻求更合理的解决办法?(生物防治)什么是生物防治?(P47科学·技术·社会)

本环节的设计旨在渗透STS教育,引导学生关注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辩证地看待动物与人类的益害关系,尊重生态系统的发展规律。

(五)课堂总结。

请你以动物王国中鲸博士的身份,给人类写一份倡议书,表明动物在自然界中的重要作用,恳请人类还以生存的权利,对人类行为提出具体的规劝,并表达愿与人类和平共处,繁荣昌盛的美好憧憬。

篇4:论自然元素在建筑设计中的作用

关键词:自然元素;建筑设计;风格;作用

中图分类号:TU-8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5-0197-01

随着人类对审美的变化,自然生态意识在建筑设计当中得到了空前绝后的发展,这使得人们开始对原来的设计形态重新进行审视,开始将设计向着自然元素倾斜。在建筑设计当中融入自然元素最具代表性的要数有机建筑,其设计主要是以自然元素来突出和谐。

一、自然元素的内涵

从广义上来讲,自然元素指的就是和大自然息息相关的所有元素,首先其包括了阳光、植物、空气等在内的所有自然生态元素;其次自然元素包括了由自然过渡来的元素,体现的是生命现象和自然现象;再有自然元素还包括了具有自然意向类的元素。

二、自然元素在建筑设计中的作用分析

1.连接作用。

当建筑和自然环境割裂开来后就会使得建筑设计的实体性更强,这对于人类和自然之间的相互接触是非常不利的。如此这样就和建筑设计本社应该具有的关联性的要求相悖,建筑实际上是一种能够将人和周围环境连接起来的桥梁,那么建筑自然元素则起着关键的作用。例如在设计的过程中,植物、石头等可以营造出一种自然景观,这就能够将建筑内外连接起来,同时还能够营造出一种自然的意向,再有在建筑设计当中融入自然元素还能够加强人与建筑的互动性,做到人、建筑、环境的相互连接。

2.调和作用。

人的生理和心理都会受到自然元素的影响,在建筑设计当中合理的应用自然元素还能够让人身心愉悦,营造出舒适的环境氛围。再有建筑环境和自然元素之间的关系往往是动态变化,所以在建筑设计的过程当中将利用自然元素将建筑和周围的环境连接于一体,当自然元素发生变化的时候,建筑就会与外界的环境融合在一起,而在这一过程当中自然元素的调和作用是毋庸置疑的。

3.具有生态以及人文意义。

在建筑当中添加更多的的自然元素后就使其更为环保和节能,在人群密集的城市当中,建筑空间是人类主要的活动场所,这对于城市当中生存的人来说影响非常大,故将自然元素应用到建筑设计当中有着非常重要的生态意义。现代建筑理念力求以人的需求为主,力求创设出舒适性好、亲和力高的宜居环境,建筑做为承载了文化和生命的艺术形式,自然元素的运用则能够打破建筑内外之间的格局,增进人文了解,为人与人创造出更多的情感交流空间。

三、自然元素应用于建筑设计中的案例

1.水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案例。

水做为自然元素当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在建筑设计过程当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水具有灵动、浩瀚等人文底蕴,人类自古对水的感情就非常深。例如我们熟知的“水立方”,整个建筑给人的感觉是一个天然的有机细胞当中许许多多的水泡泡漂浮在其中,整个设计围绕着水,将水可能形成的形态和可能产生的变化融入到了建筑当中,从外观来看,“水立方”的建筑看似有着很多变化的可能,而整个建筑用的颜色也是比较单一的,这样的设计让人能够感受到水运动的种种形式以及水波的流动。

2.光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案例。

光有反射、透射的特性,和人类的生活密切相关,光在塑造建筑设计的时候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使人在心理、视觉上得到满足,给人心灵上的慰藉。光这是利用其特性,将其斑驳的光影在建筑物的地面上、墙面上留下一定的印记,这就无形当中给予建筑物以活力。在现代建筑当中对于阳光的表现越来越重视,二者的结合也被更多的设计者所重视。建筑结构、建筑材料、建筑构建等当中都有对光的应用,将光这种自然元素以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就会形成一种独特的语言,也会使得各个建筑物有所区别。我们以西方教堂为例,其建筑物的彩色玻璃窗的设计就是对光应用的典型案例,日光在照到玻璃后就会发生微妙的变化。例如我们的房间当中若没有需要特别突出的器具,则可以采用漫反射来光来进行照明。这样就能够以柔和的光来照遍整个房间。在自然光方面,建筑设计的首先要考虑的是窗户的面积和方位,利用采光窗来和建筑的风格形成一致,设计在保证舒适的同时,还需要考虑光的功能发挥,侧窗、天窗、反光板等都可以应用到其中。

结论:

自然元素应用到建筑设计当中,营造出了自然意向,建筑设计中合理的应用自然元素能够有效的缓解建筑设计和自然之间的矛盾,其所发挥的作用是不能替代的。光影、色彩、风等自然元素的设计应用,在体现自然元素动态变化的同时,还做到了生态设计理念的贯穿始终,既起到了连接人、建筑、环境,调和建筑内外的作用,同时还是得建筑更具生态和人文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小红.自然设计的理论研究及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运用.[D].东北林业大学,2009.

[2]冯路.自然形态在建筑设计中的转换与应用.[D].大连理工大学,2009. 6.

篇5: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学习过程

一、情景导入:

简介自己查阅的《寂静的春天》一书,谈谈如何保护野生动物、如何保护环境等。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学习任务一:掌握动物在生态平衡中的作用

1、分析教材中P44资料,思考其中的问题

2、小组讨论“资料分析”中的问题。

(明确: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消长对其它都有影响,食物链食物网中的各种生物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从而明确动物在维持生态平衡中的作用)

3、拓展反思:

解决教材p47练习题1

学习任务二:理解动物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1、回忆生态系统中植物、动物各自的作用及呼吸作用的概念

2、自学教材P45最后一段,动物作为消费者,如何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学习任务三:动物如何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

自学:分析教材中的插图,总结动物如何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

三、系统总结

引导学生对本节内容进行总结,构建知识体系

四、尝试应用

篇6: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1.举例说明动物在维持生态平衡、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等方面的作用。

2.认同动物是生物圈中重要成员的观点。3.辩证地认识动物与人类的益害关系。

二、教学策略

本节内容是让学生通过分析图文资料,来认识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教师应从生物圈是统一整体的高度,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活动,在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从学生熟知的热点话题入手,创设良好的学习开端

学生对保护生物,禁止滥捕乱杀动物有一定的思想认识,但为什么这样做,为什么对人类和牲畜有危害的野生动物,如狼,也不能滥捕乱杀?对这些问题学生并不完全理解。教师可从学生感兴趣的事例如“生物圈Ⅱ号”实验失败的原因或以简介《寂静的春天》一书来引发问题;也可以通过生物小组的学生展示课前制作的小生态瓶,提出:“为什么动物是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成分?”“动物在自然生态系统中有什么作用?”等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探求欲望。

2.引导学生从生物圈是统一整体的高度分析资料,得出结论

学生在学习中往往是就事论事,不能抓住事物的本质。教师应引导学生从食物链和食物网的角度,来认识某种动物数量的消长对其他生物的影响。教材中提供的有关人类滥捕乱杀青蛙、麻雀和狼对生态环境影响的资料,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认识某种生物与其他生物以及整个生态系统的关系,还能使学生学会用辩证的观点来认识动物对人类有利或有害。

学生对动物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的有关事例比较熟悉,在此教师不能只满足于学生能说出或明白动物是如何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的,更重要的是使学生理解生物圈中的各种生物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为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这方面的内容,教师可例举“设施农业”(见背景材料)因缺乏自然界的虫媒传粉而影响农作物结实的事例等,来说明动物与植物间协同发展的观点。

3.运用新旧知识的迁移,突破难点

生态平衡和物质循环的概念比较抽象,教师可在复习七年级上册教材中的有关食物链和食物网等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分析一条典型食物链中各种生物数量的消长关系,来认识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比例是处于动态变化之中的,建立生态平衡概念。然后,帮助学生认识动物在吃与被吃的关系中,生物体内的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从一种生物流向另一种生物。这样有利于学生理解物质循环的概念。4.适时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在课前组织生物小组的学生调查自己家乡或社区中动物种类和数量的变化情况,然后在课上汇报交流,讨论分析其原因,提出保护动物栖息环境的措施,使环境保护、爱护动物的教育引向深入。

三、参考答案 资料分析

1.不能。因为在生态系统中,某种动物与其他生物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当某种动物被灭杀后,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其他生物的生存,以致影响该动物所生存的整个生态系统。如“剿灭麻雀”,会使一些农作物害虫的数量增加,从而使农作物受到危害。

2.不能。因为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之间存在着直接或间接的营养关系。当某种动物数量增多时,以该动物为食的动物也会增多,从而限制了这种动物的数量。此外,动物因生存所需的空间和食物有限,其数量不可能无限制地增长。例如,野兔数量增加,会使以野兔为食的狼的数量增加,而狼的数量增加又反过来限制了野兔的数量增加;野兔还要与牛羊争夺生存的空间和牧草,所以野兔的数量不可能无限增长。

3.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活动应从维护生物圈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按照生态系统发展的规律办事。各种动物在自然界中各自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应用辩证的观点来看待动物对人类有利的一面和有害的一面,合理地保护和控制、开发和利用动物资源。

练习

1.在天然草场中存在着由草→食草昆虫→食虫鸟组成的食物链。当实验区的草场被网子罩上后,这一食物链被破坏,虫子因不能被食虫鸟所食而大量繁殖,最终将草的叶吃光。而未被网子罩上的草场,因食物链未被破坏,牧草生长良好。2.提示:有些动物可以改良土壤,如蚯蚓具有在土壤中钻洞的习性,并且以土壤中的枯叶、朽根和其他有机物为食,使土壤疏松且有机肥料增多,利于植物的生长;蚂蚁等动物也有在土壤中钻洞、修坑道的习性,它们的行为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对土壤有改良作用。

有些动物是人类某些害虫的天敌,它们可以对害虫的数量起到一定的控制作用。例如,蛙类和蟾蜍类常以严重危害农作物的蝗虫、蚱蜢、黏虫等为食。一只大蟾蜍在3个月中的灭虫量可超过上万只。

四、背景资料 生态平衡的原理 生态平衡是指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上的动态平衡。生态系统之所以能够保持动态的平衡,关键在于生态系统具有自动调节能力。比如一个池塘生态系统受到轻度污染后,通过生物的分解和物理的沉降等作用,就可以恢复到污染前的状态。再如,在某一地区,由于雨量充沛,气候适宜,草木繁茂,使兔的数量剧增。如果兔的数量无限制增长下去,草地和灌丛就会因兔的取食而破坏和减少,该生态系统就有崩溃的危险。但是,兔的数量增多,捕食兔的狐、鹰等动物就有了足够的食物,数量也增多了,结果兔被大量捕食后,数量又会随之减少,整个生态系统仍处于相对稳定状态。这只是用来说明生态系统具有自动调节能力的简化例子,自然界的实际情况要复杂的多。

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有大有小。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的大小,有赖于生态系统内部生物的多少以及食物链、食物网、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复杂程度。在生物种类多样,食物链、食物网、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复杂的情况下,生态系统一般比较容易保持稳定,如果使生态系统内部某一部分的功能发生障碍,这种障碍也会因其他部分的调节而得到补充。相反,生物种类单一,内部结构简单的生态系统,其内部自动调节能力就较差。例如,马尾松纯林容易发生松毛虫的爆发性危害,而在混交林(与单纯林相反,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乔木树种组成的森林)中,这种单一性的虫害就不容易大发生。这是因为混交林内的物种较多,食物链、食物网的结构比较复杂,可以有多种天敌来控制一种害虫数量的发展。

一个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无论多强,也总是有一定的限度,如果外来干扰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平衡就会遭到破坏。

观察和制作小生态瓶

活动目的:初步学会制作生态瓶的方法,认识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活动建议:

1.模拟小生态瓶的类型,最好是池塘生态系统,也可以是陆地生态系统。2.制作生态瓶的要求

(1)在制作完成的小生态瓶中所形成的生态系统,必须是密封的。(2)设计制作能够进行对照观察的各种小生态瓶。3.制作生态瓶的方法步骤(以池塘生态系统为例)(1)选择三个同样大小的透明的玻璃瓶(最小为1 000 mL),分别标注甲、乙和丙。

(2)向甲、乙和丙三瓶中,分别装入约1 cm厚的沙子,再注入河水或池塘水(约占瓶子容积的4/5)。(3)向甲瓶中放入水草和以水草为食的淡水螺类等动物,动物和水草的生物量比(或重量比)约为1∶10~1∶20。

(4)向乙瓶中只放入水草。丙瓶中只放入淡水螺类等动物,放入量与甲瓶相等。(5)密封甲、乙和丙三瓶,并贴上标签,写上制作者的姓名、日期,然后将甲、乙和丙三瓶放在有较强的散射光的地方。

(6)定期观察记录甲、乙和丙三瓶中水质变化及生物生存状况,分析三瓶产生差异的原因。

(7)得出结论。设施农业与虫媒传粉

设施农业是指具有现代化农业生产设备和技术管理的大棚农作物养殖业。近年来,我国设施农业发展很快,由于温室(大棚)中的植物缺少虫媒传粉,影响农作物的受精结实。为了提高设施农业的经济效益,科学家开发和研究利用昆虫帮助植物传粉。近二十年来,欧洲、北美的许多国家以及新西兰、日本等国,已经选育出优质品种的熊蜂,应用设施农业中,帮助植物传粉。

熊蜂与蜜蜂相比,它具有较长的口器和旺盛的采集力,能抗恶劣环境,对低温、低光密度适应力强,对设施农业授粉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例如,经熊蜂传粉的植物坐果率达99%,特别是熊蜂对温室内蜜蜂不爱采集的有特殊气味的番茄,效果更加显著,增产幅度高达30%以上。欧洲目前约有近万公顷的温室利用熊蜂传粉,并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

篇7: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1、食物链 举例

2、食物网 举例

3、生态平衡 举例

4。动物在维持生态平衡中的作用

二,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三,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

1、传粉

2、传种

3、某些动物对植物有害

七、课后反思

篇8: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1 动物疫病监测的主要作用及发展现状分析

1.1 动物疫病监测的主要作用分析

我国在动物的疫病预控方面有了明确的规定, 要对重大的动物疫病免疫工作完善做好, 对免疫效果的评估工作得到有效落实。加强动物疫病的监测是科学免疫程序的重要依据, 通过动物疫病监测能够对母源抗体的影响有一个充分重视, 可以采取血清的监测方法准确把握对动物免疫时机。同时, 动物疫情监测是对动物的防疫及对动物免疫质量提升的重要保障, 在这一基础上能够将重大的动物疫病得到有效控制, 全面提升全县的动物疫病防控的水平[1]。

1.2 动物疫病监测在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的发展现状

现阶段, 从我国的动物疫病监测的实际情况来看, 还有一些地方有待解决, 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对动物疫病监测的化验设备需要得到更新。一些兽医站的化验设备都存在着老化的问题, 有的已经不能正常使用, 与国家要求的仪器标准要求不符。再有就是监测实验室的人员整体素质还需要进一步的加强, 在动物疫病监测预防控制中心的在编人员当中, 有的监测人员的专业技能不熟练, 只能够从事血样的采集和血清分离等简单的工作, 在化验分析等工作程序上不能有效顺利的展开, 从而影响了监测的工作的效率。

另外, 一些群众对动物疫病监测的工作不能理解, 有的动物养殖户拒绝采样。还有是基层的监测人员对一些动物流行病的调查工作没有全面的了解。例如, 对病原学的调查工作展开的程序不清楚;同时, 还存在着监测工作的经费不足, 监测宣传工作不到位及对监测工作不重视等一系列问题。

2 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动物疫病监测作用发挥策略

第一, 要想将动物疫病监测的作用在动物疫病预控中得到作用的发挥, 就要从多个层面实施措施。首先, 要构建一个新的动物疫病监测网络体系, 将区域控制作为重点, 将社会散养和规范饲养相结合, 对全县进行覆盖。这样在整个监测的网络系统下, 科学化地实施监测工作, 集中化的进行检测。对动物疫病诊断实验室的建立方面要能充分重视, 对动物疫情监测网络的建设要能规范化的进行管理, 在相应的规章制度建设方面也要能够重视, 只有在这些基础性的设施建设上得到完善, 才能有利于后续工作的顺利开展。

第二, 要将跟踪监测的工作得到有效落实, 对于一些重大的动物疫病提供指导, 对疫苗免疫的效果要能跟踪监测, 并对免疫效果做出评估, 然后对监测的数据信息加以汇总, 选择免疫效果最好的厂家, 这样就能够逐渐摸索出科学化的疫病预防的措施, 进行科学化的技术指导[2]。对于一些监测没有达到合格的动物要再次实施监测, 加强免疫之后观察是否达到了国家标准。此外, 对动物疫病的监测计划方面也要充分重视, 在监测计划的制定过程中, 要与国家及省级的兽医主管部门的监测计划作为理论依据, 然后结合本地区的动物疫病流行的特征针对型制定相应计划。从制定的内容上要有监测的范围, 即在免疫的强度以及监测的比例和监测的时间等方面。在具体的监测过程中要将常规的监测和应急监测得到结合实施, 这样才有助于预期目标的实现。

第三, 对动物疫病监测的相关法律层面要能得到强化, 并要有效加强对市场的监管力度, 做到以检促防的效果。从法律层面来看, 主要是对动物防疫法以及相关管理办法等得到有效落实。将动物疫病防控的重要性及法律知识加大宣传的力度, 得到动物饲养者的支持。同时, 在市场监管层面也要能进一步加强, 对动物的防疫合格证要能进一步加大, 发现没有免疫标示的及没有免疫合格证的要严肃处理, 按照法律进行处罚。此外, 可建立动物疫情举报的制度, 在各种方式下建立重大动物疫情举报制度, 这样就能够有效地将动物疫情的危害和波及的范围得到有效的处理。

第四, 对基层的兽医实验室要能够得到完善建立, 将监测的水平进一步的提升。基层的兽医实验室是动物监测的重要基地, 所以要能对实验室的相关监测设备得以完善具备, 监测人员的整体素质也要能进一步提升, 加强对监测人员的培训工作[3]。对监测人员的配备方面也要能够得到充分重视, 动物疫病的诊断实验室工作过程中有着比较严格的要求, 所以相关的监测人员配备也要能在学历以及技能层面得到保障, 定期的对新技术进行更新及加强监测人员自身的问题分析能力。按照动物的监测数量逐渐的扩大监测的范围, 在抽样监测中要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减少误差, 只有提升动物疫病监测的水平, 才能真正完善动物疫病预防控制工作。

3 结语

我国对于动物疫病的预防控制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而在动物疫病的监测层面也需要得到进一步强化, 疫病监测是疫病预防控制的基础, 只有将基础工作得到了完善, 才能为预防控制打下基础。通过加强对我国的动物疫情监测作用发挥的理论研究, 能从很大程度上加强人们对动物疫情的进一步了解, 这对执行相关的政策顺利性层面也能得到有效推动。此次主要就动物疫病监测的相关问题及对策进行了简要分析, 由于篇幅限制不能进一步深入探究, 希望对实际发展起到一定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郭四保.加强免疫抗体监测确保动物防疫质量[J].中国畜禽种业, 2013 (5) .

[2]任光文, 柳培基.对当前基层动物免疫抗体监测工作的思考[J].农业开发与装备, 2013 (11) .

篇9:浅谈大自然在审美教育中的作用

关键词:大自然;美育效应;审美教育

青少年审美教育可以促进青少年审美发展、培养健康人格,审美过程是激发和升华情感、激荡生命活力、启智养性的活泼生动的体验过程。青少年美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素质教育需要德智体美四方面教育的合力才能完成。其中,审美教育尤其占有重要的地位。

大自然不仅指自然界的气候、物体和现象,还包括被人类按照美的规律改造过的“人化的自然”。大自然与人是和谐的共生关系,这种关系是文化的基本点。在自然世界中作为审美对象而呈现的事物,首先是以赏心悦目的、各不相同的直观形式引发人的注意力、想象力和情感,物态万千吸引着人的心灵对无限自由的渴求。自然的这些美的特性,使它成为审美教育最方便、最丰富、最易于为人接受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自然丰沛的活力和无穷的变化深深地吸引着人,有力地影响着人的意识,激荡着人类的情感,使人身心畅快,神思飞跃,情感解放而精神提升,从而产生独特的审美教育效应。

一、自然的独特美育效应

(一)内涵丰富的自然的美在陶冶青少年的情感方面,具有巨大的影响力

美丽的风景是人的教师,在青少年的发展上所具有的巨大影响即使是教师也很难与之竞争。长江黄河千里滔滔东归大海、百折不挠一往无前的宏伟气魄孕育中华儿女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进取精神;“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韩愈)的清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的苍凉,“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王维)的清幽,如此等等。大自然丰富的内涵和情调,有力地触动并激活人的心智和灵感,当人置于其中,近观远望,身心开放,倾情投入,个体完全解放的情感自由奔放地与自然进行生命信息和力量的交流,从自然中获得理解、沟通和抚慰。自然也是人类托付自身感情的可靠对象,人在自然中处处能看到自己的影子,处处能得到情感的启迪与回应。

(二)自然地美可以全面启迪人的感性

蓝色的大海,绿色的草原,金色的太阳;粗粝的岩石,柔滑的水波,滚烫的沙粒;还有草的清新,花的芳香;蜂蜜香甜,海水咸涩。更不要说每一件自然事物永远处于变换不定的运动之中,自然的美形态万千,色彩斑斓,有声有色,变幻无穷,可远观近察,可呼吸触摸,闻其声,品其味,能使人得到丰富的感知,培养人的形式美感,全面启迪人的感性。

(三)对自然的体验可以唤起人的爱心

自然的美是可感知的活的形象,使主体易于与之沟通,形成一种亲近的关系。许多人都有这样的经验:面对心爱的花草动物时常常将人世间的烦恼一扫而光,情不自禁地与之喃喃细语,犹如面对知心的朋友;当远离尘世的喧嚣,来到绿草茵茵、一望无边的大草原,人们往往像孩子扑向亲人一样投入草原的怀抱。自然的美总能拨动人们内心爱的心弦,使人心与天地共鸣,产生对天地万物的理解、同情与赞美,爱大好河山,爱祖国和人民,爱生活,爱人类自身。

(四)对自然的体验引发对人类自身的深切关注

自然的美澄澈清朗,活力四溢,自然永恒的美好与和谐能引发人类对自身生存状况的深切关注和深刻反思,关心人类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增加使命感。使人洗心涤虑,返璞归真,远离尔虞我诈,修炼淡泊高远的品性,改造扭曲或失意的人生,追求生命的质感。

二、如何体验自然

(一)选取典型,亲临实景,实地体验

在自然生生不息的造化过程中,在人对自然的漫长认识过程中,总有一些地方钟灵毓秀、格外突出和集中体现着造物之神奇和美妙,形成旖旎多姿、引人入胜的风光。这些风光因其独特和集中而对人的审美感觉具有超强的冲击力,激发人心灵深处的情感,使人获得深刻的审美体验。面对如画的风景,人们顿时会眼睛一亮,瞬间血液沸腾,情感如潮,热泪盈眶,以致相对无语,物我皆忘。这种非凡的体验会长久冲击着内心,启迪心智,升华感情,成为人生的不竭动力。

(二)与欣赏艺术相结合

自然丰富的美的内涵,吸引着古今中外的艺术家的审美之眼,他们运用非凡的艺术想象力、创造力和多种多样的艺术表现手段来讴歌自然、赞美自然、表现自然,创作了难以计数的以自然为表现对象的艺术作品。这些作品融聚了艺术家的独特感受、发现、创造和情感,把欣赏艺术作品同身临其境联系起来,可以增加审美对象的韵味,并加深自己的体验。艺术家的创作可以激发人们对自然之美的热爱,艺术家的视角也可以提供体验自然的借鉴和启发,同时二者的结合则更能使人们获得深刻的双重美感享受。例如当我们来到黄河边,面对凝聚着中华民族精神的母亲河,心中轰响着冼星海气势宏大的《黄河颂》,会加倍地感觉到对黄河的热爱。

(三)热爱生活,投身于火热的生活,用爱美的眼睛发现身边的美

我们每时每刻都在生活,在生活中体验自然的美,可以使审美体验在更大的视野范围内、更切实、更方便、更容易地操作进行。投身实实在在的生活,对身边生活的热爱会引导青少年在看似平常的生活环境中去发现美、体味美,因为热爱是最好的老师。

(四)联系人文历史,启动联想和想象,扩大审美体验

在对青少年实施审美教育的过程中,学校、老师应该充分利用自然的美育效能,综合运用各种方法和活动使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体验自然。自然是人生命活动的场所,人类社会的活动会历史性地在自然界留下痕迹,因此,自然的美本身凝结着人类文化的历史,并因此而显得更为饱满、深厚。例如登泰山,联系到泰山作为历代封建帝王封禅的圣地所享受的“五岳之尊”的崇高地位和象征意义,再联想到中华民族几千年沉浮奋进的辉煌历史,一种贯通古今、超越个人的崇高感会充塞心头,强烈而持续地在心中激荡。

篇10: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说出细菌和真菌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2、运用所学的细菌和真菌的知识,列举它们对动植物及人类的影响。

3、通过对细菌和真菌与动植物和人类关系的认识,体验从正反两个方面辨 证地看问题。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本章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2、通过观察,培养学习良好的观察、分析、思考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本章的学习,培养学生辩证观点,树立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2、激发学生爱护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教学重点:

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物质循环过程中的作用;

细菌和真菌对人和其他生物既有有利的一面又有有害的一面。教学难点:

理解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物质循环过程中的作用 教学内容分析:

细菌和真菌与自然界的动植物和人的关系非常密切,人们往往都有这样的印象,细菌和真菌对人类都是有害的,可是本节教学内容通过一些图片和具体的事例,引导学生逐步分析逐渐形成更新的观点,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的物质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没有了细菌和真菌,自然界也就基本停止了物质的流动,生物遗体就会堆积山,人们就会没有了生存的空间,甚至让我们找不到立足之地。细菌和真菌对人类和动植物的作用是两方面的,既有有利的一面,又有有害的一面,从而使学生逐步形成了正反两方面辩证分析问题的观点。教学方法:

讨论、交流、多媒体演示、观察等方法相结合。教具准备:

A有关细菌、真菌在自然界中三大作用的多媒体片段。B相关图片。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想象:没有植物,世界会怎么样

没有动物,世界会怎么样

没有细菌和真菌,世界又会怎么样

一、作为分解者参与物质循环

观察雪梨腐烂图(1)、学生相互讨论:

A、它们为什么消失了?

B、它们消失后什么都没有留下吗?

影片:“细菌和真菌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2)、讨论:

A、枯草杆菌使梨和香蕉腐烂,它与水果有怎样的关系? B、细菌和真菌在物质循环中起什么作用? C、细菌和真菌是怎样生活的?

腐生的特点:从动植物的遗体上分解有机物

(3)、完成相关的练习。

二、引起动植物和人患病

故事:图坦卡蒙的咀咒

(1)、观察影片,了解细菌和真菌会使植物患病。

展示有关寄生菌的图片

(2)、菌类引起动植物和人类患病时,自身是如何生活的?

寄生的特点:从活的生物体内或体表得到有机物(3)、完成相关的练习

三、与动植物共生(1)、影片:共生

展示有关共生菌的图片

共生的的特点:共同生活彼此有利

(2)、请同学说一说细菌和真菌对动物和人类有哪些好处与害。(3)、完成相关的练习小结:(略)作业布置: 练习册 板书设计:

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的作用

一、作为分解者参与物质循环

腐生

二、引起动植物和人患病

寄生

三、与动植物共生

共生

上一篇:通用技术学考试题下一篇:我的幸运一天幼儿园大班绘本阅读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