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大学生社会实践报告

2024-08-27

分析大学生社会实践报告(共8篇)

篇1:分析大学生社会实践报告

暑假社会实践活动心得

作为即将上大三的大专生的我,2011年的是我人生学习生涯的最后一个暑假!转眼间,很快就要毕业面临就业的压力!而当今很多公司招聘都要求应聘者有工作经验,作为当届毕业生的我们只懂“纸上谈兵”,缺少锻手能力,更何况是工作经验呢?“纸上学来终觉浅,凡知此事需躬行”!——刚好有2011年这个漫长的暑假作为契机,我选择到韶关市290核工业研究所实习作为我此次的暑假社会实践,打工当中的酸甜苦辣,让我这一朵大学里的温室花朵有了一次完美的蜕变——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此次我暑假社会实践活动的时间为:2011年7月6日到8月23日,为期17天。

通过这次的实习习,我第一次感觉到实际工作的感受——那与平时在实验室动手操作甚至在课堂上听老师讲授是完全不一样的。

在研究中心站,由于其工作范围遍布空气、水、土壤等对象,故所接触的仪器以及使用功能多样。而所使用的仪器功能虽与所学的仪器分析中的仪器用途没有太大的区别,但明显更具有针对性——个别仪器可能一般只用作某物质的检验。

而研究所则相对涉及的范围比较窄。它主要是与核工业相关的物质检验,如镭、α、β、γ放射线、矿石样、铼等等。

所选的见习单位无论在专业知识和技能上,还是操作环境和仪器运用上,都与本专业的知识内容以及操作技能非常对应与贴合。不仅使我们了解到实际工作与理论操作的相似之处和区别,而且让我们真正地走进环境之中,切身地深入体会作为本专业人员所需的素质与技能要求。

这次社会实践活动的磨练,让我深深地认识到社会实践是一笔人生难得的财富。在实践活动中我可以学到在书中无法学到的知识,它让我开阔视野、了解社会、深入生活、回味无穷。让我这个准毕业生,有了一次动手的机会,事先体会工作的苦辛,让我备受在校得更加好好学习,掌握好专业知识本领,才能胜任更高薪,工作量更少的工作。

在这段实践活动时间内,我感受着工作的氛围,艰受着时间的考验,体验着工作的辛苦与快乐。让我这一个即将毕业的准大学生,有了一次身体上的磨练,心灵上的洗涤与震撼!让我这一个大学里的温室花朵有了一次质式的飞跃!这些都是我在学校里无法学到的,而且很多时候,我要不时做一些工作以外的事情,有时还要做一些清洁的工作,在这里,没有人会告诉你要做什么,你必须自觉地去做,而且要尽自已的努力做到最好,一件工作的效率就会得到别人不同的评价。在学校,我们只有学习的氛围,因为毕竟学校是学习的场所,每一个学生都在为取得更高的成绩而努力。

而这里是工作的场所,每个人都会为了获得更多的报酬而努力,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都存在着竞争,在竞争中就要不断学习别人先进的地方,也要不断学习别人怎样做人,以提高自已的能力!

相信,经由这次的实习,不仅仅有助于我们认识了解本专业,更重要的是,为即将毕业的我们提供对应专业的就业方向,也为有向此发展意向的同学提出一定的要求和了解。

篇2:分析大学生社会实践报告

近年来,高等教育加快了从“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的步伐,各大高校不断扩招,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凸现,毕业生就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形势不容乐观。通过本次实践调查,我们进一步了解分析了08级大学生就业状况以及大学生为就业所需要提高的素质能力和就业工作指导,寻求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的途径。

随着我国现阶段毕业生数量急剧增长,社会可提供的就业岗位增长缓慢,因而造成就业矛盾十分严峻。同时,毕业生就业市场化与毕业生滞后的就业观之间的冲突显得十分突出,毕业生到经济欠发达地区和基层就业的态势尚未形成,人才供需结构性矛盾仍然存在,这些都影响着高校毕业生的就业。

时下已是大三的我们,就业问题不容回避。为了更好的了解大学生的就业心态和对目前就业形势的认识,我们组织了此项调查,由此进一步分析大学生的就业前景,以便为学校提供未来就业指导工作的资料与对策依据,也使在校大学生在整个大学学习期间进行以提高就业竞争力为目标的就业准备,培养大学生追求最优选择和最佳就业的精神与品质。

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针对西安市高校进行抽样调查,预计完成300份问卷,回收了288份,其中合格277份,合格率为96.4%。样本中男、女分别占62%和38%。文科生76人,理科生91人,工科生123人,其他音、体、美学生10人。对此次调查收集的数据,运用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

一、就业形势分析

1.大学生普遍认为就业形势严峻,但半数以上认为就业前景较为乐观

对于当前的就业形势,82.37%的大学生认为形势严峻;而大学生在对自己发展前途的态度上,一半以上选择很乐观或比较乐观,占57.47%;在问及求职中最困扰的因素时,7.93%认为学校就业指导不够;16.76%认为信息量少;21.91%认为对企业岗位专业知识缺乏了解;10.30%认为能力不足;8.99%认为优势难以发挥;16.52%认为求职方法技巧欠缺;16.27%认为对社会缺乏了解。

2.大学生在提升自身素质上已从传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转向相关工作经验或实习

大学生对于自身所欠缺的素质,9.75%选择基本解决问题的能力;13.07%选择沟通协调能力;13.28%选择承受压力、克服困难的能力;30.08%选择相关工作经验或实习经验;22.2%选择专业知识和技能。面对名牌高校的毕业生,很多普通院校的毕业生都会有些自卑心理,那么当大家同台竞技争夺工作岗位时又会如何?大多数大学生认为有压力,占72.2%。

3.被调查的大学生认为自身周围的毕业生就业率普遍低于60%,大薪酬的期望也普遍降低

在被调查者周围毕业的与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平均就业率上,46.47%认为就业率在50%以下;24.9%认为就业率在50%-70%;6.22%认为就业率在70%-90%。大学生认为目前毕业生的平均就业率偏低,形势不是很乐观,大部分人认为就业率在60%以下。对于大学生毕业参加工作的初期月薪,7.35%选择1000-1500元,50.46%选择1500-2500元;33.06%选择2500-4000元;选择4000元以上的占9.13%。对求职薪酬(试用期后的工资)主要集中在1500-3500之间。

二、就业倾向分析

1.西安市高校毕业生七成人想到国企工作,实际却有八成以上在非公单位工作,就业地区主要集中在经济较发达的城市或东南沿海城市。

大学生毕业后的行业类型:从百分比上看,在国企就业的占17%,在外资企业就业的占11%,到内资非公企业就业的占72%。也就是说,就业到非公有制性质单位的比率占总人数的83%,非公有制性质单位就业成为接收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要渠道。

调查发现,从就业意愿上来讲,选择到国有企业就业的占到了近70%,30%的毕业生想考公务员或事业单位,28%的毕业生希望到外企工作,想进民营企业的仅占到14%。

但实际上,由于机关事业单位及国有企业的招聘岗位有限,80%以上的毕业生最终还是选择了到非公有制性质的企业就业。

西安吸引西北及中南部地区生源。西安市作为西部经济发展的桥头堡,同时也是众多毕业生就业的首选之地。调查显示:除西安外,陕西省内渭南、咸阳、宝鸡的毕业生在西安就业的人数位列前三位;省外生源中,河南、山西、甘肃、河北、湖北等西北、中南部地区的毕业生位列前五位。

市人才服务中心认为,西安市高速发展的区域经济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毕业生来西安就业,其中,西安对西北及中南部地区的生源毕业生更有吸引力,这与地域、地缘亲近关系以及西安近几年快速发展的经济分不开,同时也与国家鼓励到中西部地区就业的就业政策有一定的关系。

2.大多数大学生想过自主创业,但资金和经验成为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瓶颈

在自主创业这个问题上,70.12%表示想过自主创业,大学毕业生不应该仅是社会现有岗位的竞争者,挤占就业机会,而更应该是新岗位的开拓者,为社会带来就业的机会。但是资金和经验仍是制约大学生自主创新的主要瓶颈,占65.56%;认为自主创业最需要的是政策支持和技术的分别占10.17%、14.17%。3.大多数大学生的择业观是先就业后择业,超过半数的认为专业对口对未来选择工作比较重要

关于择业观调查数据显示,21.25%的被调查者希望毕业后一步到位,有稳定的收入;55.83%希望先就业后择业;16.67%不打算直接就业而是继续深造;6.25%打算自主创业。一个人的职业发展应该是呈阶梯型的,根据自身发展的水平,抓住各种各样的机遇,通过一个又一个岗位不断成长。所以在当前获得一个理想职业的时机还不成熟时,可以采取“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办法。也就是说,在择业时不要期望太高,可以先选择一个职业,不断提高自己的社会生存能力、增加工作经验,然后再凭借自己的努力,通过正当的职业流动,来逐步实现自我价值。超过半数的大学生选择工作首先考虑经济收入因素,达55%;考虑自身兴趣和工作环境的分别占35%、32%;43%考虑对事业发展是否有利。58.13%认为专业对口对未来选择工作比较重要;8.75%认为很重要。在所学专业前景的看法上,认为所学专业前景较有前途的占大多数,比例为65.15%;7.68%觉得自己所学的专业很有前途。

三、就业工作指导

1.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及就业质量最有帮助的因素分析

对应届高校毕业生问卷的数据进行分析(如图13所示),认为高等院校在大学生培养过程中较突出的问题是:

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是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及就业质量最有帮助的两大因素。在被调查的大学生中,在对就业及就业质量有帮助的因素中,“个人能力”被赋予了最高的评价,占46.60%,说明了人力资本的重要价值,“社会关系”是一种社会资本,同样作为重要的资源影响着毕业生的就业及就业质量。此外,所学专业、学校性质、应聘技巧等也不同程度对就业质量产生影响。2.在校期间对大学生工作影响最大的教学环节是专业知识

38.72%认为专业知识对工作影响最大,27.78%的大学生认为社会实践很重要,23.65%选择了职业资格认证,9.85%认为其他方面的教学环节。

3.对今后就业最为重要的素质和能力培养还是社会交际能力,最需要的就业指导是就业面试的指导

在选择哪些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对今后就业最为重要这个问题上,选择社会交际能力的占75.52%,其次是心理素质和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分别占71.16%、70.75%,也有49.38%认为组织管理能力很重要,46.47%选择创新能力。这表明现在的大学生需要提高自身综合素质,逐步向复合型人才发展。75.3%的大学生认为他们最需要的就业指导是就业面试的指导;54.4%最需要的是就业信息的获取;41.7%最需要的是推荐就业岗位;40.7%最需要的是国家就业政策;18.9%最需要的是关于创业教育方面;17.2%需要的是就业派遣的程序;还有17%最需要的是就业指导材料的制作。

4.大多数大学生认为职业生涯规划很重要

67.01%的大学生觉得职业生涯规划很重要,而不太确定是否重要占了18%,有将近十分之一觉得职业生涯规划不重要,没有考虑过职业生涯规划的占5%。5.54.3%的大学生对学校就业指导工作持基本满意的态度

对学校就业指导工作持基本满意态度的占54.3%;有相当一部分认为不太满意,占27.3%。这表明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还存在诸多不足,需要进一步提高学校就业指导工作的质量。

6.大学生获取就业信息的主要渠道还是专业求职网站

25.2%的大学生获取就业信息的主要渠道是学校或院系就业信息栏;27.1%认为是人才招聘会;35.6%认为是专业求职网站;从辅导员及任课老师或亲朋好友方面得到就业信息的,分别占2.3%、8.1%;也有少部分通过电视报纸等或其他渠道获得。

7.大学生希望企业人士、成功的校友来学校做就业报告的主要内容分别是企业需要的人才类型和在校期间应为就业做何准备

11.4%表示希望企业人士来学校做就业报告的主要内容是生涯规划;55.6%希望是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8.7%希望涉及该企业的发展前景和规划;6.4%希望应涉及市场经济基本规律;12%希望讲解关于员工的职业素质。

四、对策与建议

有效地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帮助学生顺利就业,已成为社会、学校、学生及家庭共同关注的焦点,认真分析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寻找相应的对策,是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市场经济条件下,寻找解决问题的路径和方法,扩大大学生就业,需要政府、社会、高校以及大学生等共同努力。

1.政府:创造良好的就业创业环境

首先,政府应加快经济发展,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其次政府需继续重视和推进社会就业,进一步理顺毕业生就业体制,始终坚持市场取向,提高劳动力市场的流动性。淡化户口对劳动力市场供需双方自主选择的约束,淡化单位的福利保障功能,在户口、档案管理和劳动保险等方面给予相应配套的社会保障。同时提供优惠政策,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和西部地区就业,通过城市社区和农村基层岗位补贴、助学贷款代偿、考研究生、考公务员加分,以及扩大“三支一扶”、“大学生村官”等计划,多种手段鼓励毕业生去基层工作。第三,鼓励自主创业。大学毕业生不应该仅是社会现有岗位的竞争者,挤占就业机会,而更应该是新岗位的开拓者,为社会带来就业的机会。调查资料显示:182人认为自主创业最需要的是资金,占样本量的37.76%,资金不足仍然是制约大学生创业的主要瓶颈,政府应出台鼓励各种资本对毕业生新创高科技实体进行投资的倾斜政策;设立大学生创业基地,并为创业大学生提供专业指导、法律咨询、市场分析等服务;对自主创业的大学生在审批手续、金融贷款、工商登记、税收等予以特殊优惠。第四,扩大毕业生入伍人数,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让部分优秀毕业加入人民解放军,既有利于提高军队素质,同时解决部分大学生就业。2.社会:加强政府就业政策的落实力度

我国社会对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势在必行,必须彻底摆脱长期以来固存于人们头脑中的人分五等、官分九级等封建思想的束缚,真正认同劳动者无高低贵贱之分的观念,形成行行出人才的社会意识。同时实实在在地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更多的服务。

就业指导、就业推荐、毕业生推介、专场招聘会、自主创业等等,都是政府为了促进高校毕业生更好地就业推出的就业政策,这些政策是人才公共服务机构做好就业工作的前提和依据。需要在政策落实力度上下工夫,切实将好的政策宣传出去,组织更多形式多样的促进各类型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活动,提高毕业生就业政策知晓度,让就业政策落实到广大未就业高校毕业生身上。3.高校:教育改革刻不容缓

发展职业培训机构,大胆尝试校企联姻。刚从学校里出来的学生除了动手能力弱外,表达沟通能力也普遍存在问题。学校应增设职业培训机构或增加职业素质教育课程,包括商务礼仪、心理健康、与人沟通、融入团队等内容。将职业素质培训与实习结合起来,真正使毕业实习起到缩小、弥合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之缝的作用。

高校应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新时期创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手段;系统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够为学生找到适合个体发展的职业目标,而且通过细化过程分解目标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信;另外,良好的目标意识促使学生充分利用时间资源进行有益的活动,从而可以减少他们接触不良信息的机会,这在信息化社会的今天尤为重要。在高等院校中构建适应社会发展的就业指导体系,建立完整的就业指导目标、指导内容,形成有效的就业指导方式和手段,逐步推进在整个大学期间的就业指导,并且在就业指导的同时推进对学生的人生教育,提高学生对素质教育的认同度和参与的积极性。4.大学生:自强自立,努力增强综合素质,树立科学就业观

首先,努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当代大学生必须有把自己事业与国家进步、社会的发展及人类的文明融为一体的品格,崇尚真善美,坚持真理,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并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大学生要争取知识广博,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素养,具有创新精神,随机性、灵活性的思维方式,做到因人、因时、因事而异。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面临更加激烈社会竞争,能视变化为机遇,视困难为坦途,有顽强的自制力,坚定的信念,及对生活充满期望,充满热情。同时,要有良好身体素质,健康欠佳会减弱人才的决策能力,因为如果要达到目标需要体力与耐力,一个人就可能因体力不支而放弃。除素质外,还需要注重能力的培养,能力是一个人素质的外在表现,是在社会中直接产生作用的那部分内容,当前社会大学生必须尽可能培养自己,处理信息的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系统看待事物的能力、处理好人与资源的能力、运用技术的能力等。其次,加强社会实践。大学生可利用假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提高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积累工作经验。第三,正确就业定位。当前大学生求职择业应当面对现实,根据市场实际状况更新观念,转换思路,到最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工作,而不应过分关注工资水平及地理位置等,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最终实现人生价值。第四,借助各种渠道,把握就业机会。当前大学生可利于人才交流会、网络资源等途径,寻找合适就业岗位,主动大胆把自己真实才干推销出去,珍惜和抓住来之不易的就业机会。第五,先就业后择业。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不得已时,大学生应转变就业观——先就业后择业,求职择业不可再像过去那样追求一步到位,如果斤斤计较眼前的职业岗位是否理想,那就会失去许多起步的机会,可以在先就业过程中积累工作经验,使自我价值得到较大的提升,为以后找到理想的工作奠定基础。5.用人单位:科学用人,善于成为伯乐

首先,用人单位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改变唯经验论、唯学历论,摒弃用人歧视,鼓励人人都作贡献,人人竞相成才。其次,选人标准要合理。用人单位要根据自身规模、性质、发展状况、岗位实际,制定相关岗位说明书,细化岗位职责,按照岗位的要求,制定合理选人标准,确定招聘人员质与量。第三,确定科学招聘程序。要确定招聘考核的程序,制定考核内容,在按程序进行考核后,择优录用。

五、总 结

本次调查仅局限于西安地区的个别高校,时间仓促,收集的数据虽不能全部体现中国当今大学生的就业状况,但是这些数据基本反映了大学生就业形势的严峻。大学生就业难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这种情况下调查分析大学生就业状况,从中探讨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方法。缓解和解决大学生就业难不仅需要依赖经济发展,也离不开体制改革和观念更新。解决毕业生就业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政府、社会、学校、学生自身和企业单位等各个方面,需要政府管理部门、高校、社会、企业,包括毕业生本人的共同努力。政府应重视研究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社会分工。继续推进就业体制改革,明确国家、高校和劳动人事等政府部门的职责和管理权限。确立学校在学生就业过程中的地位及应承担的权利义务。加快适合我国国情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使毕业生就业工作摆脱目前困境,走上正轨。、、、、、、、、、2012年3月24日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实践课“调查报告”

大学生就业实践调查报告

篇3:分析大学生社会实践报告

当前我国大学生的价值观现状总体上呈现出积极、健康、向上的良好发展态势, 但是随着改革开放事业的不断深入, 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价值观的反思、裂变、更新和塑造也处于活跃时期。由于受到不良社会思潮的影响, 加上社会阅历浅、接受磨炼少等原因, 大学生的价值观、价值取向容易被外界左右, 陷入迷茫、困惑和疑问之中。因此大学生的价值观念、价值取向等方面也呈现出不同以往的时代特征。在这种情况下, 迫切需要认真研究和解决新形势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这一重大课题, 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课题组以华南农业大学为例, 对当前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和取向开展了专题研究, 通过对影响大学生价值观现状的原因分析, 提出针对性的引导策略。

一、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为了更好地了解当前大学生普遍的价值观取向以及造就其现状的诸多因素, 以华南农业大学在校本科生为调查对象, 在人文与法学学院、工程学院、食品学院、艺术学院、动物科学学院、外国语学院六个学院中的大学一至四年级学生中分发调查问卷, 进行抽样调查。在问卷调查中, 抽样科学、合理, 共发放调查问卷600份, 回收问卷574份, 其中有效问卷554份。问卷回收率为95.66%, 有效率为92.33%。接受调查问卷中, 来自城镇的学生占48.1%, 来自农村的占51.9%;男生占51.8%, 女生占48.2%;党员占15%, 非党员占85%;担任或曾担任学生干部的学生占73.6%, 未担任过学生干部的占26.4%;大学一年级的占18.3%, 二年级占38.3%, 三年级占33.4%, 四年级占9.9%;在学科分布上, 文科占47.2%, 理科占11.9%, 工科占25.4%, 农科占12.2%, 艺术占2.0%, 其他占1.3%。

二、当前大学生价值观现状

调查表明, 当前大学生价值观是整体健康向上的, 他们热爱祖国、关注时政, 关心民生、肯定善行, 有较强烈的是非观念和道德观念, 普遍认同社会主义价值观体系, 追求美好的理想生活, 符合时代和社会的要求。同时, 我们也应清楚地认识到, 各种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影响是巨大的, 导致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复杂化、个性化、多元化。

1.大学生普遍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1) 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大部分大学生持赞同态度。“对以‘社会主义荣誉观’作为我国社会生活的主流价值观念, 您的看法是”, 21.2%、60.1%的学生选择“非常赞同”、“基本认同”。54.4%的学生认为“马列主义没有过时”, 43.1%的学生“同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这说明大学生对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具有较强的认同感, 表现出当代大学生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意识, 充分地说明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较高赞同, 表现出积极、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和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 (2) 理性爱国, 关注民生, 具有较高的社会责任感。调查显示, 当前大学生热爱祖国, 对祖国具有强烈的自豪感和归属感。绝大部分学生理性爱国、珍惜和平, 在“您对国人拦截日本驻华大使汽车、拔走国旗的行为的看法”此题中, 44.4%学生选择“非常愚蠢的行为, 并非真正的爱国”, 32.8%的学生选择“野蛮的行径, 严重违背国际法, 让国家蒙羞”。另外, 大学生对于民生社会新闻、国家大事表示十分关注, 选择最感兴趣的信息时, 45.7%学生选择民生社会新闻, 20.5%学生选择国家大事。在最关心的事件中, 占前三位的分别是“社会就业与物价房价”63.5%、“中日关系、钓鱼岛局势”37.6%、“反腐倡廉问题”35.1% (见表1) 。其中, 大学生对“社会就业与物价房价”、“社会治安与综合治理”等社会民生问题的关注度非常高, 说明当代大学生具有较高的社会责任感, 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他们充分地关心社会民生, 关注经济转型时期社会各阶层的发展。

2.大学生价值取向趋向个性化、多元化。在“您认为人生在世应能”问题中, 大学生选择最多的是“生活安排得多姿多彩”45.1%及“博得社会尊重”41.1%, 第三是“为追求崇高理想不怕吃苦”39.5%。对于“您上大学的目的是什么?”, 44.0%的学生选择“提升个人素养”, 37.5%学生选择“找更好的工作”。大学生的主体意识显著增强, 他们崇尚自由, 追求个性和独立的人格, 主张独立思考、自主判断和自我选择, 不愿意充当顺从的角色。正如调查中反映, 当代大学生以自我实现为主要价值目标和价值评价标准, 向往自己才能的充分发挥, 提升个人的素养才能, 希望有所作为、有所成就。

3.多元化的社会思潮对大学生价值观有较大影响。当今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 随着思想的解放、社会的发展及中西文化的碰撞, 传统的价值观不再独领风骚, 大学生的价值观也在由单一化走向多元化。“您认为在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条件下, 大学生的价值观”这一题中, 46.0%的学生选择“已经多元化了”, 38.4%的学生选择“比较混乱”。其中, 我们调查了几种社会思潮对当前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评价 (见表2) 。

大部分学生认为西方自由化社会思潮 (59.8%) 、拜金主义思潮 (50.7%) 对当前大学生价值观影响最为显著, 而新自由主义社会思潮、历史虚无主义社会思潮、极端民族主义思潮对当前大学生价值观产生了较大影响, 分别有43.6%、21.9%、16.9%的学生认为这三种思潮影响显著。大学生正处在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 各种社会思潮极易对他们产生影响, 如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中的各类社会思潮, 让大学生能够辨别良莠, 对于大学生的成长, 对于我国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意义重大。

三、调查中值得重视的问题

1. 个别学生缺乏政治敏感性, 对党和国家政策方针关心不足。

调查中发现, 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是”仅有13.4%学生选择“很了解”, 分别有40.3%、46.3%的学生选择“一般”及“不清楚”。说明相当一部分学生缺乏政治敏感性, 对党和国家的政策方针存在认识不足、缺乏了解的情况。

2. 个别学生持消极的社会价值观, 对他人和集体冷漠。

少数大学生持有消极的社会价值观, 他们对现实和将来抱着无所谓的态度, 更多地关注自己, 对他人、集体、社会表现冷漠, 对个人价值日益看重, 对与自己无关的事物毫不关心。部分学生对一些引起争议的社会道德缺失行为态度模糊。在“如果自动取款机出错给您带来一笔意外之财, 您认为大部分人会”这一题中, 25.4%学生选择“高高兴兴地拿走”, 46.3%学生选择“很犹豫, 不知道怎么处理”, 只有28.3%的学生选择“立刻上交”。在“您是如何看待拾金索酬行为的”这一题中, 43.9%的学生选择“那是个人选择, 与我无关”, 甚至19.8%的学生选择“认为这是应当的”。这说明我们部分大学生对于民生、民风, 整个当前社会道德表现持消极态度, 部分甚至大部分学生对社会荣誉观认识不明确, 对社会上的一些丑恶的社会行为表示冷漠。

3. 一些不良的社会思潮、社会风气对大学生价值观影响较大。

“您认为个人的价值观受什么因素影响最大”此题中, 41.6%学生选择“社会风气”。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 社会中一些人焦躁疑惧、迷茫失落、拜金主义, 社会心态产生失衡之势。传统规范和伦理道德遭受冲击, 社会贫富差距拉大, 竞争与压力日趋升温。这些大众情绪虽未成为社会思潮的主流, 但却对大学生产生负面的影响, 正在以不同的方式反映到了校园。“您认为, 在现在社会拜金、利己、崇洋、享乐”有49.0%学生选择“是价值观扭曲的表现”, 有25.4%学生选择“是人之常情”、32.7%选择“是符合人性的”, 57.4%选择“是大多数现象”。 (见表3) 近半大学生认为这些不良的社会思潮是价值观扭曲的表现, 而大部分大学生认为这些不良社会思潮“是符合人性”、“是人之常情”、“是大多数现象”, 足以证明这些思潮在大学生群体中已经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4. 多数学生对于个别大学生价值取向表示不满。

在“您对当前大学生的价值观状况”的问题中, 60.7%的学生选择“不满意”, 21.9%的学生选择“无所谓”, 仅有17.4%的学生表示“满意”。这表明多数学生对现今个别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持不满意态度, 也有部分学生对大学生价值观的相关问题毫不关心, 说明当前高校中的价值观教育还未落到实处, 取得长足的效果。

四、几点建议

根据对当前大学生价值观的现状调查及分析, 对大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加强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进一步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功能。

对大学生进行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 能促使大学生在面对社会转型所出现的种种新价值取向时, 面对种种社会思潮冲击时, 进行正确的鉴别和选择, 吸取健康有利的价值观, 坚决抵制有害错误的价值观成分。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 引导大学生正确分析和认清社会主流价值取向的变化, 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各种社会思潮的实质和危害, 为实践活动提供理论参考, 达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深化认识。

2. 创新方法大学生的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工作方法。

“您认为个人的价值观受什么因素影响最大”此题中, 41.6%学生选择“社会风气”, 33.0%学生选择家庭教育, 仅有15.8%和9.5%的学生选择“学校教育”和“其他”。表现了现今的高校教育对学生个人价值观的影响力度不足。“您认为现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作用”中, 仅有9.1%、1.1%的学生认为“作用比较大”、“作用非常大”, 表明现在高校中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作用不大, 大学生群体对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有极大的需求。

对大学生的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工作必须加强, 必须改进目前的工作方式, 适应改革开放和建立市场经济的大环境。“您认为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中, 47.9%的学生认为“非常必要”。而且形式必须创新且结合实际, “对大学生进行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48.4%学生认为“应该联系社会实际”、45.7%学生认为“应该贯穿于日常教育之中”。高校应不断改革内容与方法、创新经验。从实际出发, 有针对性地结合大学生关心的热点、焦点问题, 联系社会与大学生思想的实际, 以情助教, 寓教与乐, 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教育活动并贯穿于日常教育之中, 努力提高核心价值体系的实效。3.整合社会各方力量,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外化于行。培养大学生良好价值取向并不只是高校和教育部门的工作, 需要全社会的关心与支持。因此需要整合各方力量,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外化于行。正如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在国家层面上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在社会层面上要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在个人层面上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应加强对社会舆论环境的建设, 积极弘扬和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占领宣传思想文化阵地, 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性。[3]整个国家、社会及个人各司其职, 各尽其责, 营造一种良好的社会氛围, 对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4. 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是学生自身修养、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力量等多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 同时必须要有健康、和谐的价值教育环境和正确、正义的舆论导向作保证。所以, 必须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积极引导作用, 力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要内容, 为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注入时代的鲜明特色和蓬勃生机。以潜移默化的方式、丰富多彩的形式,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 才能真正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综上所述, 当代大学生做为文化知识较为丰富的青年群体, 已经成为社会主流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之一, 他们的价值观蕴纳着独特的内容, 从某种意义上说代表着当代中国社会价值观变化发展的趋势, 是社会价值观发展的缩影和折射, 关乎到国家、民族、学校教育、家庭及社会多方面的发展。因而, 如何认识和探究当前社会转型过程中大学生价值观, 值得我们每个公民思考。

摘要:我国大学生的价值观现状总体上呈现出积极、健康、向上的良好发展态势, 但随着社会背景的多元化发展及不良社会思潮的影响, 大学生的价值观、价值取向容易被外界左右, 陷入迷茫、困惑和疑问之中, 呈现出不同以往的时代特征。本课题组以华南农业大学为例, 对当前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和取向开展了专题研究, 通过对影响大学生价值观现状的原因分析, 提出针对性的引导策略。

关键词:大学生,价值观,社会思潮

参考文献

[1]陈彦珍.文化多元化背景下大学生价值观的现状及教育对策[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9, (3) .

[2]周祯宇.论社会转型时期大学生价值观嬗变的现状及对策分析[J].理论观察.2008, (4) .

篇4: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案例分析报告

大学生社会实践案例

一、指导思想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现代社会在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各个方面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大学生已经从以往的社会精英逐渐成为广大劳动团体的一部分,大学教育也从精英教育向公民教育和职业教育转型。作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生力军和新时代城市的主要劳动力团体,大学生在职业规划、职业选择和劳动价值观方面的特点尤其值得辅导员老师们研究和探讨。因此,如何结合学生的个体情况,了解他们,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确立其与未来发展相适应的社会能力,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公民意识和劳动价值观,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任务。

二、案例概述

本着上述指导思想,我院以大学生志愿者组织为依托以系志愿者部为平台,构建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一年来,通过电子信息系广大志愿者的共同努力,在院领导的支持下,志愿者部共组织支援者参与志愿服务23次,服务总时长达247小时。在实践中,我们建立起了“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彩色粉笔支教组织”,参与了支教、环保、敬老等活动,成为我校志愿者的先锋队伍。其中,以“彩色粉笔组织”为主的支教实践活动尤其具有教育意义。

三、案例分析

1.理论依据

公民意识是指公民个人对自己在国家中地位的自我认识,它围绕公民的权利与义务关系反映公民对待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他人之间的道德观念、价值取向、行为规范,等等。它强调的是人在社会生活中的责任意识、公德意识、民主意识等基本道德意识。大学生作为特殊的社会群体,在中小学教育中已经掌握和学习到了一定的理论知识,但是在个人责任意识、对社会的奉献意识和对其他社会成员的公德意识方面欠缺具体的认识,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其缺乏参与社会,进行社会实践,了解社会、了解民情的机会。因此,如何动员社会各界力量,科学合理的为大学生创造社会实践的条件,是亟待大学解决的问题。

劳动价值观是马克思的基本观点,马克思认为,劳动不仅是谋生的手段,更是通向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的媒介,也是实现人性至美至善、彻底自由的必由之路。由于长期处于学习状态,大学生对劳动、金钱、劳动力、责任、奉献等关系的认识比较模糊,他们对于劳动的了解就是一种谋生的手段,并没有实践机会了解社会个体劳动对于整个社会及其他社会成员的意义所在。因此,为他们创造适当的劳动参与机会,让他们深入到广大劳动者当中,能够逐渐培养起他们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2.组织形式

通过问卷调查,在大学生中搜集其对于劳动、个人价值、公民意识等方面的资料,并向其征集实践活动的方式、地点等,然后综合分析其心理特点,初步确定活动形式。

(1)结合上述问卷中所反应出的大学生思想状态,联系社会热点问题,确定活动主题。

(2)利用走访调查、网络搜索等方式确定实践活动的地点。

(3)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

(4)收集来自于实践地的信息反馈、组织学生进行座谈、撰写实践心得,总结活动成果,以确定今后活动目标。

3.活动内容

深入农村,实地考察希望小学。通过走访调查、问卷调查以及网络搜索等方式,找到了九门口希望小学。通过实地考察,我们看到了九门口希望小学的艰苦环境以及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望。当看到一双双饱含对知识渴望的眼睛时,我们决定对他们进行长期帮扶活动。

开展支教活动,落实帮扶计划。在确定地点之后,我们制定了一套支教方案,并开始着手准备。在不到两学期的时间里,以“彩色粉笔”爱心支教组织名义先后进行了5次支教活动,分别教授了体育、音乐、美术、社科等课程。同时,通过与孩子们一起做游戏,拉近距离,深切了解了他们对支教活动的内心感受。

筹集活动资金,延续支教活动。为了能够长期对九门口希望小学支教,完成帮扶计划,我们通过在校内外收集废品、呼吁社会爱心人士等方式来筹集我们的活动资金。同时,也会定期在市中心等地进行宣传,呼吁爱心人士捐书。至今,已筹集教育帮扶活动资金5512.7元,书籍213本。

广泛宣传,吸引各大媒体关注。在对小学支教期间,得到了秦皇岛市电视台、秦皇岛日报、长城网等媒体的跟踪报道。同时,在太平洋保险公司庆典活动上,也受邀前去宣读倡议,吸引社会的关注,呼吁更多的爱心人士去帮助希望小学。

爱心支教,永不停歇。我们的支教活动,得到了很多爱心人士的关注,同时,来自台湾的林珍珠老师捐赠给我们2000元的活动资金,以表示对我们的支持,支教活动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四、经验与启示

实践活动是思想道德品质形成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人的道德品质只有在实践中才能体现,只有在生活中才能得到培育和发展。学校在道德教育上的目标就是完善学生的道德品质,而要做到这一点,非常重要的是要把学生引向社会,把丰富的具体的社会生活纳入他们的视野。离开了参与社会生活,就失去了道德教育的目标。社会实践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发挥了他们的主体性,鼓励他们积极地、创造性地从事自己的活动,參与社会实践,使之在社会实践中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自己的生活世界形成促进自身发展,同时也满足社会道德的需求。只有了解社会、融入社会,大学生才能了解作为一名社会成员应该具备的责任意识与公民意识。此外,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对于社会中的风俗习惯、文化传统和法制规范等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同时对于个人劳动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形成了初步的认识,明确了劳动不只是获取金钱和个人生存的一种手段,更是为社会服务和做出贡献的一种方式,从而逐渐建立了作为一个社会劳动者的劳动价值观。

参考文献:

[1]赵世浩,张海清,谢明凤.论本科生的定型提高期[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08).

[2]刘妍君,李昀.理工科新生大学适应性调查及其教育[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1,(04).

[3]张颖,宋翌铎.在创先争优中加强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的几点思考[J].华章,2011,(13).

[4]邱淑岩,岳道刚.教育孩子应在不经意间[J].基础教育,2005,(02).

[5]王蕾.爱的力量[J].基础教育,2005,(11).

[6]王开东.教育是什么[J].班主任之友(小学版),2011,(05).

篇5:分析大学生社会实践报告

按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当前的小学作文教学不能适应社会和教育形势的发展要求,也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在作文教学观念上,我们的作文教学存在“文学性写作”倾向,“训练文体单一,不重视实用文体的写作,使作文变成脱离社会需要的教学”(祝新华《从学生作文心理角度开展作文教学改革》 原载《课程.教材.教法》.3p21)。在对待作文的态度上,我们的教学仍然停留在一种“为写而写”的层面,教师的教学为了学生“写好作文”;学生的“写”──包括观察、实践、体会生活、文字表达、读书学习等,都是为了一个“写好”的目的。作文教学没有能够为学生创设“真实的交际情境”,学生的“作文”也没有真正成为“交际的工具”──用语言文字的表达来交际、学习的工具。

课题假设

“小学研究性作文教学”能够切实为小学生创设真实的、需要书面交际的情境,激发起学生书面表达欲望,促使学生在参与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同时积极主动地、自主从事写作交际实践,切实促进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同步发展。

课题的界定

“小学研究性作文教学”是一种基于学生研究性学习活动的作文教学;是将学生研究性学习活动中的“提出问题、观察、读书求知、实践探索、产生生活与情感体验”的过程转化为学生“主动搜集、积累作文素材和体验、产生写作冲动与书面交际需求”的过程的作文教学;是将“研究性学习的主动探究新知、有所发现、产生新体验后主动进行表达交流、展示成果”的过程转化为“小学生写作需求产生的环境和主动作文运用书面语言进行‘真实的交际’”过程的作文教学;是不但发展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还切实将“作文”转化为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工具、有效培养学生“关注生活、探究生活的意识”,发展学生“实践能力和 创新能力”的作文教学。

与本课题相关的国际国内研究现状及其分析

国外

美国的小学作文教学理论提出:“写作教学要让学生由为自己写逐渐转化为为读者而写作”(《美国小学作文教学一瞥》张良田),提出了学生习作要考虑读者、考虑对象的生活化要求。美国还兴起了一种新的写作实验方案“为学习而写作”,(《美国小学作文教学的一些特点》张孔义)把写作作为其它课程的学习工具。该方案认为,写作不但是写作课上的一种练习,而且是学习其它课程的一种手段。

日本语文教学界“生活作文”思想代表人物村山俊太郎提出了调查作文的概念:即作文不仅在于观察自然,还应以社会为对象。他指出:儿童的生活作文必须是使学生科学地认识生活现象、因而应重视观察、调查、分析、比较、考察等方法。具体包括:自然观察、.生活调查等,以社会科学的方法,调查农村和现实社会的关系,从中取得认识。野村芳兵卫从课程的角度考察学科教学,把生活作文的思想和方法扩展到整个学科教学,认为通过生活学习,就

是要让学生写出“我们的理科”、“我们的算术”、“我们的地理”、”我们的历史”等等的书,这是学生自身体验、自我思考、自己掌握而产生的记录。(《日本教育中的“生活作文”思想》方明生 《外国教育资料》)

学习总结报告 ·学习工作报告 ·公司学习报告 ·交流学习报告 ·出差学习报告 国内

叶圣陶老先生在《叶圣陶论语文教学》中指出:“写作的根源是发表的欲望,正如说话一样,胸中有所积蓄,不吐不快”,强调了作文的两个前提:一是有所积蓄,打算发表;二是交际环境的需要。

魏占峰在《真实的写作:作文教学改革的根本出路》中强调:作文时“学生为真情而写作,为兴趣而写作,为交际而写作,为实用而写作。

上海、江苏、浙江、山东、辽宁等地研究性课程的开发与研究,从理论到实践都已经探索出成功的经验。其中,书面表达交流是重要环节之一。

实验的基本思路

在单元教学之初,先安排基于学生兴趣、指向学生生活问题解决的“小学生研究性作文学习”活动。在活动当中, 指导学生观察探究生活、解决问题,积累写作素材、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指导学生为表达交际而完成作文。

实验的阶段性成果

一、探索出了小学生“研究性作文学习活动内容”的基本类型

我们组织学生开展的研究性作文学习活动的内容类型如下:

对感兴趣事物现象基本情况的了解、把握。如:“我们的长辈住什么样的房屋?”等。这类问题多以“是什么样的?”的问题形式出现,需要学生通过观察、访问、查阅资料等方式来完成。

对感到新奇、疑惑的各种自然、社会和生活中各种现象的解释。比如“彩虹为什么是圆的”等,问题多以“为什么”的方式出现,研究的结果是对“疑问”的解释,具有一定的知识探究性,一般可以通过查资料的方式来完成。

对自然、社会和学习生活中的各种问题的解决。比如“怎么样才能去掉铝壶里的水垢”等,问题一般以“怎么办才能达到某一目的”的方式出现,研究的结果是解决了自然、社会或生活中的某个问题,有一定的功利性。

对自然、社会或学生生活中所遇到的多种对象之间关系的解释。本类问题需要对多个(至少是两个以上的对象进行观察、甚至反复试验、经过探求多方面的原因才能得出结论)如“怎样才能让爸爸妈妈高兴?”等。

知识产生背景与过程探究。如:“是谁发明了造纸术,他是怎样发明的?他为什么发明造纸术?”等。这类问题多源于课堂知识,随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也逐渐产生于学生的课外阅读之中。

专门知识实践应用。这类内容有几种情况:a、学生学了课外内知识,由于对其感兴趣,自觉地运用知识进行课外的试验、制作;b、教师在引导学生学过了某些知识以后,以“实践应用的作业的方式布置给学生,要求学生从所布置的多项作业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来完成。”c、学生所学知识诱发了学生对解决过去问题的兴趣。这几种类型的学习结果有一定的成品性。(自本网,请保留此标记。)

综合类型。学生要解释的现象、要解决的问题、要探求的知识背景、要应用某种知识在某一次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可能是一种甚至几种类型的综合。

二、探索出“小学研究性作文学习活动”基本模式流程

教学过程中,我们一般选择学生能够在短期(一般两周)完成的“项目”,并按照分四个阶段对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活动进行指导。

进入问题情境阶段。按照研究性学习活动要求,在教学开始,通过开设讲座,组织学习参观访问、进行信息交流、介绍案例等方式,做好背景知识的铺垫,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提供研究范围,激发研究动机,选出全班同学或小组同学共同感兴趣、有能力开展研究的问题。

解决问题,进行实践体验、获取作文素材阶段。

引导学生自主地查资料、阅读、书籍、实地考察、参观访问、调查、动手操作实践、记录、比较、思考、想象、交流讨论,与所制定的目的计划进行对照,解决问题,总结整理资料,形成纪录实践过程的文字、音响、制作等多种形式的作品。

书面作文,整理自己的研究心得或成果。

将自己或小组经过实践、体验所取得的收获进行归纳整理,总结提炼,形成实物和书面材料。 全班交流展示阶段。

包括:研究报告或研究体会的张贴(在班内墙上的固定位置)、固定时间的宣读交流、出版学生个人、小组和班内的研究报告与研究体会专辑、推荐发表等。

三、摸索出了比较有效的小学研究性作文学习活动的指导方法

1.指导学生合作学习,发挥合作的优势,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活动,个人的观察、资料查阅、试验、操作、思考要以笔记的.形式做好记录,小组内各成员定期围绕共同的专题,进行研究过程中的交流研讨。

2.教师对学生的“笔记”进行随机性的“检查”,针对笔记对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进行指导,这样,笔记成了“求得教师指导”的一种凭借。

3.针对学生完成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写的困难’,有针对性地进行“专项写作技能训练”和个性化的指导。。

具体操作时,我们重点采取以下方式:

(1)在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针对学生的资料笔记,与学生进行交谈,挖掘学生活动过程中没有记录的闪光点,指导学生记录下来。

(2)针对学生笔记出现的“内容与问题单一性”问题,指导学生换个角度思考。如学生过于单一地记录试验的现象、数据等,教师题是学生记录以下研究过程、如何操作、态度、情感变化等。

(3)在学生进行成果加工的过程中,教师针对学生的实际进行写作指导。

4.采用多元评价的方式,注重过程评价,使每一位学生都产生成功感。

(1)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学生作文的评价者有教师、学生个人、学生小组,也有家长,还有与研究性学习开展内容相关企业、社区或有关部门等。

(2)评价内容的丰富性和灵活性。学生作文过程中,评价的内容通常要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参与研究性作文活动的态度;在研究性作文活动中所获得的体验情况;研究和作文学习的方法、技能掌握情况;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情况。

(3)评价手段、方法的多样性。学生的作文评价采取教师评价与学生的自评、互评相结合,对小组的评价与对组内个人的评价相结合,对书面材料的评价与对学生口头报告、活动、展示的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四、学生作文能力提高较快,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逐步形成

第一,丰富了学生习作的内容,作文使学生有话可说。

以小学语文第六册《记一种小动物》。教学为例。实验班学生用研究性作文教学的方法县组织学生开展了研究性活动,然后写研究报告;对比班只布置学生观察,然后课上指导学生作文。(两个班均为50人)。结果,实验班学生人均观察笔记7篇,查资料1.8篇,对比班人均记观察笔记0.6篇,查资料0.4篇;作文字数,实验班在600以上的12人,400-599的26人,200-399的12人;对比班,400-599的6人,200-399的,15人,200以下的 29人。

第二,丰富了学生的个性体验,激发了学生的习作欲望,学生习作表达了真情实感。 四年级实验班教学《写一种工具》,教师让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一种工具进行调查,邱江同学专门回到农村老家调查“镐头的变迁”。在调查笔记中,他有这样两段话:“(4月13日)听说我要调查镐头的变迁,老叔马上对我说:‘现在谁还用这个,都用拖拉机了!’是啊,农村的变化可真是太大了──镐终于可以进博物馆了!”“(4月14日)我不知道全中国的农村究竟有多少镐头,在我的老家,我发现了三种:窄刃镐、双叉镐、宽刃薄镐。他们各有各的用途。这不能不说明我们的农民祖辈是那样的能发明,值得自豪。但是,自豪之余,我想到了它们在种地方面的作用越来越被现代化的机器取代──我们的自豪将被外国人的发明取代。这又不能不感到一点心酸。我想对我们的同辈说──我们有责任呢!”

我们对三所学校五年级实验班共160学生进行了这样一项调查──从实验开始到第六次研究性作文实验中,作文课前,哪些学生能够先将作文写下来。结果如下:第一次:0;第三次,20;第六次;108。以上数字说明,仅仅经过几个月的实验,在研究性作文教学中,“写”已经成了全班大半数以上的学生想做、愿做,能主动来做的事情。

第三,激发起了学生读书、探究生活和写作的兴趣。

下面一组数据是以所实验学校小学三、四、五年级五个试验班实验前期和实验四个月后几项调查数据对比:平时自觉主动坚持写日记:34:158;平时自觉、主动坚持坚持读课外书:94:166;平时总能在生活中发现一些问题:68:128;发现问题以后,能够主动思考并想办法解决:67:123。

在实验班级,学生写日记的习惯、读书的习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正在以良好的势头发展。而且,我们所期待的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也随着研究性作文教学的开展而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参考文献

篇6:分析大学生社会实践报告

现在的大学生创业是非常不容易的,在各方面都显示出了不足,没有丰富的社会经验,不了解市场的行情,创业的项目不知从何入手,最主要的是创业的资金该从何而来,大量的人脉该到哪去找,面临了太多的问题,每一步都需要去解决,这对于想要创业的大学生来说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面对着大学生创业是如此的困难,我想通过设计调查问卷的方式,来更直观的去了解大学生创业所真正面临的问题。我设计的调查问卷是关于大学生创业的,问卷设计的题型分为单项选择题和多项选择题两种题型,一共设计出了十道题。我将设计出的调查问卷发布到QQ空间里和微信朋友圈里,主要面对的是大学生,通过大学生填写问卷,来了解大学生在创业的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在大学生填写问卷的过程中,我发现大多数大学生对自主创业都很赞成,但是创业所面临的困难也是非常大的,缺乏资金,缺乏相应的知识和能力,缺乏社会资源和人脉,这些都足以考验大学生创业是否具备足够的基础和能力。

截止到目前我的调查问卷回收量是47份,我调查的时间是2016年11月14日,在问卷回收的过程中我发现了很多的问题,我的问卷设计的有很多不足的地方,设计的题型不够新颖,设计的内容不够全面。我想将设计的模式改变一下,增加一些题型,像思考题,问答题,这样就会更全面的了解大学生在创业的过程中的一些想法。

篇7:分析大学生社会实践报告

改革开发以来,我区的农村产业结构经历了计划指导到市场选择的多次调整,产业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实现了由总量不足到丰产自给有余的转变,但把平凉放在全省乃至全国的大格局中比较,全区农村经济的发展仍然是局部的,低层次的。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农业的持续发展遇到了困难。平凉的农村产业结构虽然有一定的变化,但仍不适宜农业持续发展的要求。特别是今年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而农产品的销售价格受市场供求的影响基本平衡,部分产品的降价幅度还比较大,比如近几年的烤烟,苹果,猪肉降价幅度比较大。出现卖难的情况。这一方面与产品的质量有关,另一方面在于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产品的卖难现象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影响了农民对农业的投入,农业的持续发展面临着巨大的考验。

2》农村三次产业间的结构不合理,经济结构层次偏低。据《平凉论坛》的数据,从整体上看,截止1999年底,全区一,二,三产业在宏观经济总量中的比例从1978年的64:36:0调整到1999年的36:30:34。由此可见,平凉产业结构的总体特征为:第一产业仍占重要地位,二三产业的发展严重滞后,直接影响我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总之,从农业结构内部看,种植业比重占80%以上,养殖业基础差,林业经济产出低,农业经济整体尚呈跛足运行;从农产品品种结构上看,结构单一。粮食,畜牧,蔬菜等产业名,优产品少,基本不适宜市场多元化的需要,又出现部分产品结构性,区域性的暂时过剩,从而造成价格下跌,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产品中大多数产品的生产规模较小,产品附加值极低,没有明显的规模效益。

3》农村工业有很大的发展,但还存在很多的问题:一是农村工业和城市工业重复率非常高,二是农村工业和农业的关联非常的低,三是农村工业存在着许多十分严重的自我制约因素,比如粗放经营,污染环境,浪费资源等,四是技术装备落后,且地区发展不平衡。

上述情况表明,由于三次产业发展不平衡及各产业内部构成不合理,农村产业结构不合理问题仍然存在。其主要原因是首先,二元经济结构矛盾,决定我区农业产业结构容易形成不合理状况。其次,市场经济配置资源的不均衡是农村产业结构不合理的经济原因。再次,政府行为中的不合理因素是造成结构失衡的主要原因。

二,优化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的总体构想

农村经济发展的实质是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和提高的过程。面对目前买方市场出现的新形式,必须以市场为向导,按照新的思路,真正从质的层面上对农村产业结构实施战略性的调整。这既是市场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的重要内容。

首先,要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的基本方向。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科技为突破口;要继续稳定粮食生产面积,扩大经济作物和饲料作物的比例,提高畜牧业在农业经济中的比例;同时要发展农业产后领域,增加商品批量;还要注意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其次,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要注意一些规则,一是市场导向原则,根据市场的需求合理安排各产业的生产和生产规模。二是协调发展原则,即各行业间要互相支持,共同发展。三是与生产力水平相一致的原则。四是因地制宜原则,发展自己的优势产业。五是量的扩展与质的提高统一的原则。再次,农村产业调整的重点内容是四个,一是按市场变化,不断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二是要因地制宜,优化调整区域结构。三是促进农产品加工和流通,增加农村二,三产业的比重。四是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大力发展优质农产品的生产。

三,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措施

我区的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主要是随着买方市场的出现而开始的,必将随着整个市场的完善而不断推进。我认为,加快调整的步伐,应实施以下的措施:

1》转变观念,加强领导,加大农村产业结构战略调整工作的力度。政府要充分发挥宏观调控力度。

2》建立健全我区的农业产业体系,保证农民的收入增加。我们的农业至今没有摆脱单一的生产环节的束缚,在总体上存在着与加工,流通环节脱节的结构缺位,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农业产业体系。所以推进调整,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要解决结构缺位问题,逐步建立农产品的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联成一体,协调运行的产业体系。一是要发展农业产业化,二是要大力发展畜牧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多层次提高初级产品的附加值,三是要创造能够充分体现农民利益的分配关系,建立确保生产,加工和流通企业经济收益增加的利益机制。

3》坚持以市场为导向,遵循经济规律。政府部门要自觉顺应市场经济发展趋势,运用经济手段,市场手段指导生产,尊重农民的意愿和生产自主权。另外,政府部门还要做好政策引导,信息服务和技术支持工作,当好产业结构调整的领路人。

4》以科技为先导,坚持在品种,质量上下工夫。为此,一要积极推进农产品的品牌战略,加速更新品种,提高优质品率;二要大力的推广模式化栽培,节水农业,高效饲料和无公害农药,提高农业科技含量;三要提高农产品的加工,储藏,保鲜和分级处理技术,实现加工增值;四要加快乡镇企业的技术改造步伐,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五要大力发展农民的职业技术教育,促进农业科技人才的开发和培养。

篇8:分析大学生社会实践报告

长株潭城市群于2007年12月被批准为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湖南的经济社会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重大战略机遇。而“两型社会”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建设主体上应该构成“政府、企业、居民”相结合的体制机制,既需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也需要企业和居民的积极支持和参与。为此,应在全社会加强“两型社会”建设的宣传力度,帮助民众形成“两型理念”,从而使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

在湘高校大学生是当前“两型社会”建设主体的一支重要力量,而且他们当中的大多数,是未来服务湖南社会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和建设“两型社会”的生力军;同时,大学生思维活跃,批判精神强烈,传播信息的意愿度高,充分利用好大学生的这一特点,可以让他们为“两型社会”摇旗呐喊,从而发动更多的民众支持和参与“两型社会”建设。大学生对“两型社会”的认知高度,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两型社会”建设的推进力度与进度。

二、研究背景与调查方法

(一)研究假设

1. 不同调查对象对“两型社会”的认知度有所不同。

根据研究需要,本次调查从性别、所学学科、学校办学层次和学校所在地四个维度,对调查对象进行划分。并认为男生、文科生、本科生和长株潭城市群高校学生,对“两型社会”的认知度分别高于女生、理科生、专科生和省内其他地区高校学生。

2. 大学生对“两型社会”的“认知”、“态度”与“行为”存在较大差异。

大学生对“两型社会”的认知度,无疑会影响其对“两型社会”的参与度。我们假定大学生对“两型社会”的“认知”、“态度”与“行为”,并非简单的正相关关系,而是存在较大的差异。干扰因子可能使行为与认知产生偏差,甚至完全脱离,大学生对待“两型社会”建设,存在着知行不一的现象。

3. 针对大学生“两型社会”的宣传教育尚不到位。

当前针对大学生的“两型社会”宣传教育尚不到位,未能较好地满足大学生获取“两型社会”知识的需求,是导致大学生对“两型社会”认知度低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采取分层抽样方案,从学校办学层次的维度,抽取6所长株潭城市群高校和4所省内其他地区高校,从学校所在地的维度,抽取了本科院校和专科院校各5所;从性别维度,抽取男生与女生各500名;从学科维度,抽取文科生和理科生各500名。总共选取湖南省内10所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每所高校抽取100名大学生,共计1000名在校大学生为本次调查的样本。调查共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949份,其中有效问卷877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87.7%。

(三)调查方法

本问卷主要用于收集标准化的定量资料,共设置了25个选择题和一个开放式问答题,内容涉及大学生对“两型社会”基本认知程度、所持态度与评价、行为参与状况以及大学生获取“两型社会”知识状况四大方面。访谈则主要用于收集非标准化的无结构的定性资料,根据具体情况分别采取了个别访谈和集中访谈两种方式。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大学生对“两型社会”的基本认识程度

1. 大学生对“两型社会”概念的知晓度。

当问及“你知道‘两型社会’的内涵吗”,有近1/4的大学生选择了“完全了解”和“比较了解”,超过半数的大学生只是大概知道,但认识比较模糊,有1/4的大学生表示不了解。这说明大学生对“两型社会”的知晓度较高,但认知质量并不高,多数为认知比较模糊,真正了解的比例并不高。

进一步分析显示,不同类别的大学生对“两型社会”的知晓度,呈现出具有较大的差异。长株潭城市群高校学生、本科生和文科生,对“两型社会”概念的知晓度,分别要高于其他地区高校学生、专科生和理科生,并且优势十分明显。男生与女生的知晓,也呈现出差异性,只是差异相对较小,但也较为复杂,男生的“完全了解”和“知道一点”两项上,高于女生,而女生在“比较了解”和“不了解”两项上,又高于男生。(见表1)

2. 大学生对“两型社会”内涵的理解度。

为了进一步了解大学生对“两型社会”内容的认知准确度,我们设置了问题“‘两型社会’具体是指哪两型”,并提供了“环境友好型”与“资源节约型”两个正确答案和“生态良好型”和“生活富裕型”两个干扰项。结果显示,67.8%的能够准确理解“两型社会”内涵,还有32.2%的并不清楚“两型社会”的真正内涵。

进一步分析显示,长株潭城市群高校学生、本科生、女生和文科生,准确回答出“两型社会”内涵的概率,要大大高于其他地区、专科生、男生和理科生。这说明不同类别的大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在准确认知“两型社会”内涵上,表现出更加明显的差别。(见表2)

(二)大学生对“两型社会”建设的态度和评价

1. 大学生对“两型社会”建设的关注度

当问及“你关注湖南省开展‘两型社会’建设动态吗”,有11.5%表示“非常关注,与自己息息相关”,有41.4%选择了“比较关注,可能对自己产生影响”,有39.1%则是“偶尔关注,毕竟是省内一件大事”,而只有8%选择“从不关注,与自己没什么关系”。这说明绝大部分大学生对“两型社会”建设较为关注,也就是说,大学生对“两型社会”的态度较为积极。但“偶尔关注”的比例接近四成,说明相当部分的大学生对“两型社会”的关注不够持续连贯,更不会全面系统,而这也正解释了大学生对“两型社会”较为积极的态度,却未能带来高的“两型社会”概论知晓度和内涵认知准确率。

相对而言,长株潭城市群高校学生、本科生和文科生,对“两型社会”的关注度要远远高于其参照对象,而男生除了“非常关注”上优势明显之外,其他与女生的差异不大。这一结果,也和前面大学生对“两型社会”基本认知程度的调查结果相呼应,亦即大学生对“两型社会”的关注度,与大学生对“两型社会”的认知度,基本上呈正相关性。(见表3)

2. 大学生对“两型社会”建设的评价。

受访对象“评价当前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成果”时,“满意”的有效选择率为16.1%,“不满意”的有效选择率则有43.7%,还有四成多大学生,选择“说不清楚”。这说明:第一,大学生对当前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建设,总体评价不高;第二,由于对“两型社会”的认知不够系统深入,未能形成个人的“两型社会”观点与看法,相当部分的大学生对“两型社会”建设的态度不够鲜明。

进一步分析长株潭城市群高校学生的“满意度”和“不满意”的比例,均高于其他地区高校学生,而“说不清楚”的比例仅为其他地区高校学生的一半。这说明,由于对“两型社会”的认知度较高,以及近距离接触“两型社会”建设,长株潭城市群高校学生对“两型社会”建设持更为鲜明的态度,而其他地区高校学生对“两型社会”的态度就显得更为模糊。而在性别、学科和学校办学层次三个维度,大学生对“两型社会”建设的态度同样也表现出这一特征,只是差异相对较小,究其因,可能是本科生较专科生、男生较女生和文科生较理科生,对“两型社会”的认识更宏观、更深入、更独立。(见表4)

(三)大学生参与“两型社会”建设的行为

1. 大学生参与“两型社会”主题活动的情况。

当问及“你的学校组织过‘两型社会’主题活动吗”,有12.6%回答“有,并且参加过”,有41.4%回答“有,但没有参加过”,没有参加过活动的比例是参加过活动的3倍多。这说明,大学生对学校组织的“两型社会”主题活动的参与积极性普遍不高。另外,有46%的调查对象表示,学校从没有举办“两型社会”主题活动,而在我们与校方的实地访谈中,超过九成的学校表示组织过“两型社会”主题活动。这说明,当前学校组织的各类“两型社会”主题活动开展效果不够理想,未能对大学生形成深刻影响。

比较分析,长株潭城市群高校和学生组织参与“两型社会”主题活动的比例,要高于其他地区高校和学生;本科院校与专科院校组织“两型社会”主题活动的比例相当,但专科生较本科生,活动参与度更高。男生和文科生参与“两型社会”主题活动的比例,也分别高于女生和理科生。(见表5)

2. 大学生主动获取“两型社会”知识的行为情况。

为了解大学生参与“两型社会”建设的行为自觉性,我们设置了两个连环问题。首先,设计了“你知道长株潭两型社会展览馆吗”的问题,用于测试大学生主动获取“两型社会”建设信息的行为表现。结果显示,20.7%的大学生表示知道,79.3%的大学生则表示不知道。这说明大学生“两型社会”的信息获取,不够主动,目的性也不明确。其次,追问“你会去参观长株潭‘两型社会’展览馆(免门票)吗”,表示“已经去过”和“会特意去”的为21.8%,说明主动愿意拿出时间去学习“两型社会”的学生并不多。

四、问题与讨论

(一)多浅层认知,少内涵理解

调查发现,大学生对“两型社会”的认知,多停留在浅层概念识记上,对“什么是‘两型社会’”和“如何建设‘两型社会’”的理解与把握不够准确,甚至产生方向性的错误。如大学生多将“两型社会”建设,等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经济发展。“两型社会”建设,当然也要促进地方经济增长,改善居民收入和福利水平,缩小贫富差距以及降低失业率等,但其重心是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始终贯穿生态文明建设。

(二)多理念识记,少行动自觉

大学生对“两型社会”建设的概念、重要性以及措施等,均具备一定的认知度,但在各类“两型社会”建设的实践中,缺乏行动自觉性。究其因:一是“两型社会”的内容不够具体实在,未能对大学生参与“两型社会”建设的行为提供示向性的指导;二是大学生对“两型社会”建设主体的认知偏差。如近八成的大学生认为“两型社会”建设主要是政府部门的事情,而只有两成的大学生认为企业和居民也是“两型社会”建设主体。正是这种“无为”理想,导致了大学生对“两型社会”建设的“不作为”行为表现。

(三)多被动接受,少学习主动

大学生对“两型社会”的认知,“知道分子”多,“知识分子”少。当前大学生获取“两型社会”的行为较为被动,并且具有很大的偶然性和随意性,较少有目的地主动学习。这固然与当代大学生的自由随性、不够严谨等特点有关,但更与当前“两型社会”宣传教育知识内容的趣味性与吸引力、传播方式的多样性与创造力以及话语说服技巧等相关。因此,如何激发大学生学习“两型社会”知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好地满足大学生对“两型社会”的学习需求,是政府、学校、新闻媒体以及大学生自身需要解决的问题。

(四)多否定批评,少中肯建议

大学生无论对“两型社会”建设的重要性及影响力的态度,还是对当前“两型社会”建设成果的评价,消极批评立场偏多,认可支持立场偏少。如超过七成的大学生对长株潭“两型社会”综合配套试验区的建设现状不满意,而在访谈中问及对该如何建设“两型社会”的看法与建议时,多数则是泛泛而谈,不能提出建设性的观点与意见。这固然与作为年轻群体的大学生的批判思维与知识结构有关,同时说明大学生对“两型社会”的认知不够全面深入。

五、对策与建议

(一)发挥大学生“两型社会”建设的主体性

首先,吸纳大学生成为“两型社会”的设计主体,在“两型社会”相关制度设计、政策制定等,积极听取包括大学生在内的全社会的意见与建议,只有被大学生认同的“两型社会”的制度设计,才能得到大学生的行动响应;其次,号召大学生成为“两型社会”的建设主体,使大学生成为“两型社会”理念的最先行动响应者,将“两型社会”理念落实到其学习、生活中;最后,鼓励大学生成为“两型社会”的宣传主体,让大学生为“两型社会”建设的推进摇旗呐喊,为“两型社会”代言,进而形成其他人的影响,发挥其二次传播效应。

(二)增强“两型社会”宣传的针对性

不同类别的大学生对“两型社会”的认知,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其原因,一方面与大学生自身的兴趣爱好、知识结构特点,以及对“两型社会”学习需求相关另一方面,也与当前“两型社会”宣传教育活动内容千篇一律,目标针对性不强有关。这就要求我们的“两型社会”宣传教育,要因“群”施教。根据不同的目标对象群体的学习习惯、知识结构等特点,对宣传内容进一步精细化和个性化,采取或严谨或轻松或说理或说情的多种传播方式,实施男生版和女生版的“两型社会”宣传教育。唯有增强与目标对象的针对性,才能切实有效地提升“两型社会”宣传教育的效果。

(三)增加“两型社会”内容的吸引力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两型社会”要想突出重围,吸引大学生的关注,就必须从自身内容的吸引力着手。一是内容要有“料”,就是内容要引爆关注,以各种新奇、生动、有趣的“两型社会”内容吸引大学生眼球;二是内容要有“用”,就是内容要具体实在,能为大学生参与“两型社会”建设提供行动指导;三是内容要有“我”,就是内容要有大学生,让大学生走进“两型社会”,从而真正使“两型社会”走近大学生;四是内容要有“情”,就是内容真情实感,引起大学生对“两型社会”的共鸣。

(四)提升“两型社会”理念的行动力

第一,加强“两型社会”内涵的学习力度,只有在理论上明白“为什么要建设‘两型社会’”,才可能全身心地参与“两型社会”的建设中;第二,让“两型社会”理念落到实处,“两型社会”建设既是政府决策部门的宏观发展战略,也是日常生活中注重环保、厉行节约的生活习惯,所以,贯彻“两型社会”理念,从小做起,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第三,将“两型社会”理念升华,“两型社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发展之路,更是人类探索未来的生存哲学,只有对“两型社会”的认识上升到这一境界,“两型”行为才会成为一种习惯。

(五)拓展“两型社会”传播的新路径

为了使大学生更加充分了解“两型社会”,必须熟悉大学生媒体使用特征,聚合各类大学生媒体的传播力量,构建大学生“两型社会”全媒体传播体系。第一,创新传统媒体平台。通过传播内容与形式的创新,吸引大学生对传统媒体“两型社会”宣传传播的关注与兴趣。第二,开发新兴媒体平台。了解大学生新媒体使用情况与特征,及时开通“两型社会”新媒体传播渠道。第三,发展创意媒体平台。创造性开发和使用一切能与大学生接触的人、事、物,将其发展为“两型社会”传播渠道,如将“两型社会”主题植入专业竞赛之中、设置“两型社会”课堂与课程等。

摘要:调查发现,不同类别的大学生对“两型社会”的认知具有较大差异,其“认知”、“态度”与“行为”之间差异较大,对大学生的“两型社会”宣传教育尚不到位。大学生对“两型社会”的认知主要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可从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提高宣传的针对性、增加内容的吸引力、提升理念的行动力和拓展沟通的新路径等五个策略,提升大学生对“两型社会”的认知度。

关键词:大学生,“两型社会”,认知,态度,行为

参考文献

[1]欧阳峣.两型社会试验区体制机制创新研究[M].湖南大学出版社,2011.

上一篇:行政学名词解释1下一篇:小学知识与能力模拟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