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学案总结与反思教学案例

2024-06-27

导学案总结与反思教学案例(精选10篇)

篇1:导学案总结与反思教学案例

10﹡幸福是什么

留楚中心校

四年级一班

李二红

学习目标:

1、我能认识本课的6生字词。

2、我能朗读课文,还能懂得幸福要靠劳动,要靠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

3、我能和同学合作表演课文内容。

学习重点:了解三个牧童对幸福各有怎样的体会,从而懂得真正的幸福是什么。知识链接:关于“幸福”的名人名言

人类的一切努力的目的在于获得幸福。──欧文

你想成为幸福的人吗?但愿你首先会吃得起苦。──屠格涅夫 想不付出任何代价而得到幸福,那是神话。──徐特立

教材分析

《幸福是什么》是一篇童话故事,按照故事发展的顺序先讲三个牧童发现树林里一口老泉已经不涌泉水了,他们主动带来锄头、铁锹,疏通泉眼,开沟引水,砌井加盖。他们这样做是为了让人们能喝到干净的泉水。再讲智慧的女儿看见了他们的所作所为,称赞他们做了一件好事,并祝他们幸福。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了解故事内容,懂得幸福是什么,培养独立阅读的能力;同时使学生进一步感受童话在人物形象、故事情节、语言表达上的一些特点。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具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感悟能力和语文综合运用能力,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选择这篇课文一方面考虑到学生喜欢读童话故事,另一方面则是故事富有哲理,可以引发学生对幸福的思考,对生活的理解,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幸福观。上课时主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渲染、激活课堂氛围。为学生提供广阔的自主学习空间,达成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

预习任务:

1、了解故事内容,积累一些好词好句。

2、三个牧童挖小水井的目的是什么,由挖小水井引出了一个什么问题。

3、想想三个牧童分手后,各自都做了些什么。

自主、合作、探究:

1、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划出智慧的女儿两次说的话,结合结合三个青年的体会说说幸福是什么?

3、表演这个故事。

我来闯关:

1、读句子,联系课文回答问题

“幸福要靠劳动,要靠很好的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

文中三个孩子各自对人们做了什么有益的事情?你认为幸福是什么?

2、照样子,写句子。

例:医生说:幸福是我能给病人治病,他们恢复了健康,多么幸福。我能帮助别人,因而感到幸福。

老师说:幸福是。

说:幸福是。

板书设计:

劳动

10幸福是什么

尽自己的义务

做对别人有益的事

10幸福是什么教学反思

留楚中心校

四年级一班

李二红

反思本节课,我把这篇阅读课文的教学重点定为:三个牧童是怎样弄懂幸福以及理解幸福的含义。课文浅显易懂,教学时,我没有作过多的讲解。在学生默读全文后,要求找出重点句(智慧女儿的话)并理解这句话的含义,然后抓住文中三个孩子是怎样寻找和认识幸福的。通过朗读、交流,感到了只有付出劳动,做对别人有用的人,才是幸福的。接着我让学生联系他们平时看到的,听到的,做过的,说说自己对幸福的看法。课后要求学生回家与父母交流,然后让他们动手写下自己对幸福的理解。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寻找幸福不一定要走很远的路,要经历很长时间,只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随时伸出自己的双手,就可以抓住幸福。

教学永远是一项遗憾的劳动,每次课后自己总能够从课堂中发现不足之处。我觉得对词句的展示检查还不突出。总之,教学本课后,我深深地认识到:我们不但要教给孩子们知识,还要教给孩子们做人的道理,让学生的人生更为灿烂,更有意义!

四年级语文导学案使用反思

饶阳县留楚中心校 四(1)李二红

社会在不断发展,教育改革在不断深入,教学方式也将不断更新。我校开展导学案的教学模式也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从这学期开始我也有计划地在所授班级进行这种导学案模式的教学。学案教学确实有它独特的优点并且是顺应课改精神的一种较好形式,但我们还是应该根据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选择的借鉴其中的优点,从而创造出一套符合我校学生实际的导学案教学模式。

1.实施学案导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导学案抑制了自主探究

常见的语文预习学案由以下内容组成:预习题、探究题、巩固题、拓展题、检测题。当然,每个教师都有属于自己的不同版本的预习学案,但呈现的都是一片试题的“泥潭”,学生拿到学案导学往往不是首先去认真看书,而是浅尝辄止,急于做题,在概念原理都不甚理解的情况下对照例题等直接解题。

2).课堂失去应有的魅力

实施学案导学,更多的使得学生与学生之间有了更多的交流、表达各自的意见,但同时,这样的课堂变成了师生核对答案的讲堂,学生失去了知识的一个形成过程,减少了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而数学一旦失去头脑的思考,必然变得乏味。

3).师生精神失去了家园

较长时间(如一个学期或一个学年)内,使用同一种形式的导学案,学生的兴趣和潜能会受到挫伤和压抑。长此以往,师生的激情消磨殆尽,课堂气氛再度沉闷,持着对“导学案”的怀疑,教学方式很有可能重回原点。

2.实施学案导学的有效策略 1).设计主观的导学学案

课标是教学的依据,预习应该按课标要求去掌握理解课文、会模仿课文内容完成练习题。应使应试式的学案回归生态化的学案,使试题式的学案回归问题式的学案。更多的时候,主观一点的问题,更容易让人发挥大脑的思考,尤其在小学生“减负”永远完成不了的情况下,问题式的学案可以使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使身心得到放松。

2).传递知识的同时培养能力

在“学案导学”教学方式中,学案设计的最高境界就是不但通过学案直接传递有形的知识,而且还要把尽可能多的无形内容调整在有形知识之上,传递给学生。学案除了为学生疏导知识、辅导探究外,还应该具有指导学法的作用,这也是学案导学的预期优势。体现在指导学生在关键和重点处有所突破,在学案中往往以“建议”“注意”“提示”等加以提醒。

3).学案导学要与课堂教学完美结合

虽然学生的预习是一个自主化的过程,但由于思维受到学案导学以及书本的禁锢,会使他们产生共同的视角和基本知识的把握。所以,学生预习中产生的新奇的想法或问题,都可以预料。因此,教师们可以利用课前的几分钟时间了解学生学案完成的“成果”,做到 “心里有谱”。课堂上面对学生的“超前”生成,最好利用学生的发言,“相机行事”,智慧引申,使教学过程成为多向交流互动、充满活力的过程。①.教学流程与学案导学相顺应

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学流程与学案相顺应,不仅能极大地推动学生的预习,而且能点燃学生自主探究的热情。反之,学生通过学案获得的成就感将消减。

②.教学流程因学案导学而调整

学生之间是有差异的,预习后差异更大,因此,教师要“以学定教”,把握好教学的起点、内容、要求和节奏。对于预习之后就能掌握的,可以少讲甚至忽略,而对于一点就通的可以以点拨为主的指导,把最多的时间用在有一定难度的知识面上。

3.教学反思

学生不是玩偶,让做什么就只做什么,没有主动性;学生也不是容器,让装什么就装什么,没有思维。学生,尤其是小学生,他们是天生的学习者,有能力也必须学会自己预习属于他们的书本。学生预习的成效决定了课堂教学的效率,而学案导学能够达到辅导学生自学的效果,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提高的能力,并把学习知识的过程转化成一种学习知识的能力。

学案导学是教学大纲的指南针,以导学案为纲,可以达到对学情的及时诊断和有效指导,师生互动,智慧共生,这样的课堂,才是我们追求的高效课堂。

篇2:导学案总结与反思教学案例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核心策略是“以学生为本”努力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新理念的树立,最终成效不是教师教了什么,而是学生学会了什么,所以课堂教学理所当然地要转向以学习者为中心。我校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我校学生实际情况,为了大面积提高我校教育教学质量,更好的促进有效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出了尝试“教案学案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三案一体”指预习案、导学案、巩学案合一,其中供学生使用的是预习案和巩学案,导学案只是教师备课用的方案。“三案一体”教学模式有利于激发、利用学生的心理本能,通过小组交流、互动探究及自我展示以激活其思维,满足其表现欲和成功欲。学校各年级课堂教学全面实施“三案一体”教学模式已经多年,采取了4个步骤:试验→研讨→推广→总结。全体教师认真学习这一模式的具体内容和精神实质,及时更新教学观念,大胆实践,积极研讨,勇于探索,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这一模式促使学生通过学案的引导,以备课的态度去自学、去思考。学生为讲而备,为展示而学,变被动为主动,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教案学案一体化”的教学突破了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把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师生合作机制引进教学过程,使教学结构发生质的变化,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发展。下面结合教学实际谈谈这种教学模式实施以来我的心得:

一、从教学方式上看,学案教学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

1、学案的编制为课堂教学设计了明确的方法流程,老师上课是按学案设计的几个环节规范而有序地进行。我们的教学是以课前自学,根据学案提供的方法和点拨去阅读课本的,做到自主读书,自主解疑,自主提出疑问。在自学的过程中学生对新知识有了一个总体的把握,对自已困惑的问题,经过预习这个环节,他们自己就找出了文中的重点和难点,这样听课的时候,对重难点的突破很有帮助。

2、课上实现小组合作、交流讨论,这时要发挥小组长的作用,做到培优辅差带中等的目的。这就要有一个优秀的小组长,培养和锻炼小组长的自主能力,把自已的知识传送给其他的同学,也就是说一般性的疑难问题,可以在小组的交流争论中得到解决。无法解决的问题,由老师辅导点拨。

3、教师对学生的辅导点拨非常的重要,教师要成为学习讨论中的一员,要参与到学生学习之中。学生在自学讨论时,教师可以在课间巡视中深入学生,对个别学生或小学给予适当的指点帮助。

二、实施教学案一体化学生的变化。

1、我觉得学案教学最大的收获就是收获了学生的积极性。课堂不再是老师的一言堂,学生真正的参与到了学习中来。以前总是感觉课堂有些沉闷,课堂往往是老师和几个优秀学生的表演场,举手回答问题的总是那几个学生,其他学生像看表演一样。在学案教学中,每个学生都参与到了学习中来,课堂真正成了每一个学生的课堂,老师是引导者。特别是部分差生,从一个旁观者成了学习的参与者,并能代表小组发言,给了他们一个展示的机会。其实,每个学生都有展示的欲望,当这部分学生也参与进了学习中来,课堂气氛就更活跃了。防止了教学过程中的两级分化过于严重的现象。

2、学案给了学生一个路标,让学生知道要往哪里去。学生看了学案就知道这节课该把握什么内容,并且知道应该怎么去学,这样学习效率也就提高了。

三、学案教学对教师的要求提高了。

1、每一份学案都凝聚了集体的智慧,是我们老师集体备课的结晶。

2、学案中设置的问题富有启发性,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领悟知识的奥妙。在学案编写过程中我们应做到以下几点:(1)、学案的编写设计要与学生的自学探究统一同步。

(2)、学案的题例设计必须少而精。

(3)、学案必须收回来教师进行抽批。学案学习是个过程,教师抽批可以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情况,作针对性指导。

四、学案教学中的一些困惑。

1、在学案教学中,有些学生没有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很多学生还依赖教师的“讲”,没有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质疑能力差,提不出问题或提出的问题质量不高,这就需要教师去科学的指导。

篇3:导学案总结与反思教学案例

2007年初, 我们开始进行“学案导学”高效课堂的尝试。试验之初, 我们先进行教学效果比较, 选择同水平教师、同类班级进行试验, 一个班使用“学案导学”, 一个班不使用。经过学期成绩测试, 使用“学案导学”的学生成绩明显好于不使用的班级。2008年, 我们开始在全校推行“学案导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实践表明, 我们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一、“学案导学”的实施意义

“学案导学”是指以学案为载体, 以导学为方法, 教师的指导为主导, 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 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学案导学”的着眼点是以人为本。“学案导学”主要从学生的角度、从学生学习实际出发, 帮助并促进他们自主学习, 解决的是“学什么”、“怎样学”的问题。这与新课程理念正好吻合。

二、学案设计的类型

1. 点拨式学案:

根据教学内容, 设计资料库、例题拓展园, 以补充教材内容的不足, 对学生的预习有引导作用。

2. 图解式学案:有些知识内在联系较强, 可制成图解式学案, 帮助学生在预习时理解掌握。

3. 填空式学案:

如某些概念、原理、定义等, 知识点较为分散, 学生难于系统掌握, 这时可将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点设计成填空式学案, 学生在预习中填写。

4. 问题式学案:

依据学生的实际水平, 按课堂思路和知识梯度设计具有针对性和综合性的习题,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三、学案的具体要求

1. 设计要求。

(1) 整体设计要求:规范具体, 栏目齐全, 应有学习目标、学法指导、重点点拨、课前预习、课堂探究、课外拓展等一些基本栏目。基本栏目与自创栏目相结合。个性明显, 新颖别致, 内容和形式体现创造性。

(2) 导学方面要求:设计的着眼点是以人为本, 树立“先学后教”的先进教学理念, 学案要以“学”为中心。主要解决学什么、怎样学的问题。

学案点拨、指导性的导学内容应占1/3以上, 补充教材内容, 进行有效点拨, 帮助学生预习。

问题设计体现课堂思路、流程, 注重学习活动的设计, 做到步骤清晰、有操作性。

(3) 导练方面要求:反映学科前沿动态, 与学生生活接轨, 与考试趋势接轨。

问题设计关注细节, 精益求精。问题设计具有启发性 (提倡“温馨提示”) , 问题内容注意深度、广度与梯度。

2. 其它要求。

(1) 数量要求:语、数、英学科每星期学案不少于2张, 其它科目一般不少于1张。

探索学案的教师可用学案代替教案和作业, 也可和教案、作业结合起来。

(2) 批改要求:有发必做, 有做必收, 有收必批, 有批必评, 有评必改。教师注意“发———做———收———批———评———改”一系列过程中的督促与调整。

(3) 存档要求:学生最后认真改正学案上的错误 (预习填写时用黑或蓝色笔, 改正错误时用红色笔) , 整理完毕后存入学生各科学案文件夹, 以备复习时用。

四、“学案导学”课堂操作流程———“十六字教学法”

对“学案导学”的课堂操作流程, 我们提炼出“十六字教学法”, 即“自主预习———合作探究———导学导练———展示提高”。

课堂理念:把时间交给学生, 把课堂还给学生。

课堂目标:让教师走下来, 让学生动起来, 让课堂活起来。

课堂特点:大容量、高效率、重学法、有收获。

具体环节是:

1. 自主预习。

学生自学教材, 完成学案中的“课前预习”问题。它要求教师将预先编写好的学案课前发给学生, 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带着问题对课文进行预习。

2. 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是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 由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学案中的有关问题, 对一些简单、易懂的内容教师只须一带而过, 而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则应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交流, 形成共识。

3. 导学导练。

导学导练是教师根据教学重点、难点及学生在自学交流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重点点拨。教师在导学导练过程中, 力争做到以下几点:首先, 导学导练的语言、内容要精。其次, 导学导练应具有针对性, 切忌面面俱到, 应根据学生自学、讨论交流过程中反馈的信息展开。再次, 导学导练应具有启发性。学生经过老师的适当点拨能解决的问题应尽量让学生自主解决, 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4. 展示提高。

展示的形式有:板演练习、背诵默写、示范实验、课本剧表演等形式。让学生在展示中巩固和提高学习成果, 获得进步和成功的快乐, 提高了讲、说、写、算、演等综合素质。

我校积极倡导教师按“十六字教学法”进行教学, 并突出学案的导学导练, 营造出高效课堂。在学校的号召下, 全校教师投入到编制学案、使用学案、批改学案的一系列工作中。通过使用, “学案导学”让教师把教学重心从研究教法转变到研究学法上。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编导、引导、指导上。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 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自学习惯, 教会学生怎样学习。

五、“学案导学”的反思和对策

通过对“学案导学”的实践操作, 我们切身感受到“学案”比“教案”有更多的优势:

从指导思想出发, “学案”为学生自学提供导学、助学, 为教师施教提供蓝图;从学习目标出发, “学案”坚持三维目标统一, 实现学会和会学;从学习内容上讲, 明确有关知识结构, 力求知识规律化、系统化, 思路条理化;从学习方法讲, 重在指导学生如何学好,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习惯。

在老师方面, 避免了授课的随意性, 功夫下在了课前, 课堂上有精力关注学习状态, 随时进行点拨和指导。对学生来说, 拿到学案后, 对本节课要达到的目标很明确, 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合理安排, 在这样的课堂上, 学生主要是在进行自主学习, 课堂容量大大增加。

当然, 在实践操作中, 也暴露了我们还有失误及不足之处。

1. 对学生课前预习指导不到位, 课前预习效果不太显著。

由于对这一环节上疏忽, 以致课前预习收效甚微, 对“学案”各个环节的操作起到了很大的阻碍作用。

2. 设计“学案”中最欠佳的是学生合作探究这一环节。

由于缺乏对小组合作的重视, 缺少对各小组采取有效、及时的管理措施。因此, 在这一环节上没有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合作激情。

3. 在教学过程中, 只为完成教

学任务, “学案”中的拓展延伸部分没有完全发挥出它的作用。虽然教师备课中投入了很大的精力, 但由于操作中的失误使这部分内容大打折扣, 蜻蜓点水, 没有起到拓展延伸的真正实效。

4. 使用“学案”时, 容易导致学

生在“学案”、“课本”和“多媒体”之间频繁转换, 精力难以集中。

针对以上问题, 我们采取的整改措施如下:

1.一种新事物在刚产生、推广使用时, 必然要经历被人怀疑的过程, 必然有阻力, 学案导学也不例外。为了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适应并接受这种教学模式, 导学问题的设计就显得至关重要了。导学问题要设计得具体, 要有启发性和趣味性, 特别是在刚开始使用学案时, 要让学生能“跳一跳摘到桃子”, 品尝到成功的体验, 逐渐接受学案, 只有这样才利于学案的长久使用。

2.学生适应了“教师讲, 学生听”的传统课堂模式, 他们不敢突发奇想, 不用发散思维, 因为有老师为自己准备好的标准答案。但学案导学提倡的是学生自学, 鼓励学生思考, 无论什么问题都不是把现成答案捧给学生, 而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因此在使用学案导学时就要鼓励学生发言, 当发现学生发言出错时, 不必忙于纠正, 而让他讲完, 然后请别的学生继续发言, 最后引导学生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要鼓励后进生参加讨论, 把一些易答的问题留给他们, 让他们品尝成功的喜悦, 鼓起学习的信心。

3.由于学案导学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提倡学生质疑求问, 允许学生各抒已见, 所以课堂上学生的回答或提问往往出乎教师的意料, 因此教师要有较高的课堂驾驭能力, 对教师的课堂调控能力及知识修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我们在课堂中要善于处理放与收、问与答、个体与全体、学生与教材等几方面的关系。

“风正一帆悬”, 相信在我们的努力下, “学案导学”模式将在我校课程改革中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获得更加丰硕的成果。

摘要:为了落实新课程理念, 优化课堂教学模式, 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我们借鉴“学案导学”教学模式, 取得了较好成效。一些教学模式有着多种优势, 但具体操作必须结合实际, 不断探索、完善。

篇4:运用导学案教学的实践与反思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预习导学”内容要能够充分引导学生“先学”。

预习导学是要求学生根据学案中的学习目标、導学问题、学习方法,独立自主学习教材并完成相应的练习。学生在学案导学的引领下自学教材,独立思考、探究,尝试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去“同化”教材知识,通过“自奋其力”达到“自致其知”。但大部分学生由于学习习惯、态度、自学能力等影响,自学时并未仔细研读教材、深入思考,而是粗略的浏览、解答或借助资料、网络查找答案。这种假学现象在课堂上教师被蒙蔽,忽略了对一些基本知识点的点拨,影响学习效果。因此,在使用导学案时一定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方法,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和技巧,逐步语规范言表述,养成书写工整、独立思考的习惯。正如魏书生老师说:“学生一旦养成了这种良好的习惯,就像冲破重重阻力进入空间轨道的飞行器,基本可以靠惯性自行运转了。”

二、预习设计要有层次性,要以提高自学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前提。

导学案题目设置不能太简单,否则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不到提高;也不能太难,不然会挫伤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时间久了会厌烦,甚至不做。如:“给加点字注音、解释加点字词意思、查资料了解作者”等之类的题目设计太简单,不利于引导学生熟读文本,有效把握课文内容,也不利于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语言表述能力。教师应该设计一些有关课文内容理解的问题,例如:熟读课文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本文内容及中心,或谈谈你读了这篇文章的感悟(或收获),文章标题如何理解等问题。深层次的问题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仔细阅读课文、分析、判断、概括、表达等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教师也能够掌握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情况,为课堂高效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教师要建构以学生为中心的语文教学观,课堂一定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对教师而言就意味着要把“课堂”变为“学堂”。 运用导学案教学最大的特征就是让学生真正成为主人,给学生以充分的思考和创新空间,切实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要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做到:

1、教师要为学生营造自主的环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人格,要平等教学,用自己的热诚帮助学生、爱护学生,用实际行动感化学生,绝不能因为学习成绩的好坏而歧视学生。

2、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素养。只有用你精湛的教学技艺 让学生真正喜欢你,喜欢听你的课。如一手好字,一口标准流利的普通话 ,厚重扎实的语文功底等,让学生对你产生敬佩、感叹,然后去模仿。达到“亲其师,信其道”,进而“乐其道”。

3、让学生自己获得实践与经验。实践与经验得来的知识才是最难忘却的,也是最易把握理解、并能付之应用的。例如:课堂上处理预习内容时,教师不能越俎代庖,直接告诉答案,而应该通过广泛交流发现问题、启发思考、点拨引导,进而解疑答惑 ,自主学习、交流汇报、探究发现自然贯通,实现了“内化”过程的高效,达到了“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4、享受成功,激发兴趣。及时有效的对学生的发现、收获、交流探索予以肯定,使他们感受成功,享受成功的快乐,即可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挑战困难的勇气,更能激发特你们学习的兴趣,这是高效课堂之所以高效的关键。

四、课堂检测一定要紧扣教学的重难点设计,形式要多样化。

课堂检测是考量师生交互行为结果的一种有效形式,是课堂绩效最终体现。检测题一定要体现目标,学生在完成的过程中就会明确这堂课学习了什么,这类知识怎样去解答应用。如果题目设计粗制滥造,则会背离高效课堂的初衷,高耗低效。同时导学检测题形式不宜单一呆板,形式要灵活多样,有梯度,可以是片断练习,可以是演讲,可以是口头表达,可以是欣赏画面,可以是几个人一组的小活动等。根据课文重点不拘一格,既激发学生的兴趣,亦可达到检测的目的。

总之,导学案的设计和使用,教师一定要树立学生自主学习的理念,巧妙引导,趣味设计。那么语文课就会充满活力,课堂就会成为学生乐学好学、展示自我的舞台,语文课就会充满生命的涌动,导学案也才能大放异彩。

篇5:运用导学案教学的实践与反思

宜春五中王隆裕

【内容摘要】为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实现质量提升方式的根本转变,全面落实市教学工作会议精神,认真分析存在问题,制定破解方略,强化工作落实。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以及积极打造“自主、互助学习型”型课堂生态的远景,构建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已刻不容缓,势在必行,实行“导学案”教学,提高课堂效率。

【关键词】初中语文运用导学案教学反思

为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实现质量提升方式的根本转变,全面落实市教学工作会议精神,认真分析存在问题,制定破解方略,强化工作落实。学校2010年9月成立了课堂教学改进研究领导小组,校长胡其生率先垂范,以自己的行动影响和带动教师;挤出经费,派多名教师先后到宁达、杜郎口学习先进经验,回来后先临摹、再创新。积极上研究课、观摩课。根据“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教学要求,通过汇集教师集体智慧,构建了“二惟、四步、三查”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我们初初中部作为开路先锋,首先实行“导学案”教学,为真正实现“高效课堂”做最初的尝试。

一、转变观念,构建高效课堂

所谓“万事开头难”,在实行“学案导学”之初,所有的领导老师都只能一路摸索前行。通过吸收宁达、杜郎口中学成功经验并结合我校实际,教学领导制订了符合我们学生学情的“构建高效课堂实施计划”,并将学案的设计分为学习目标、预习导学、展示交流、反思测评、巩固拓展五部分,同时结合“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的思想,为我们实施导学案教学提供具体的理论服务。

在新理念的指导下,“导学案教学”便在我们学校有声有色的开展起来。而在学案使用过程中,多位教师由学校组织到宁达、杜郎口、杨思中学学习,并将自己的收获以导学案教学的方式全部展示给我们,使我们对学案教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而我们语文组在学习之后,为切实提高课堂效率,根据语文学科特点,将我们的改革重点确定为:紧抓课堂,向45分钟要效率。

课堂教学是关系教学改革成败的关键,在语文课上实施学案教学,我们的原则是:以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促使课堂高效为目标,重点改革课堂教学结构,优化课堂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

教学活动,营造师生、生生互动的开放性课堂,充分利用45分钟,消化所学新知识,在做到“堂堂清”的同时基本完成“天天清”任务。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一)搞好集体备课,形成高质量导学案。

1、学案编写:每周设一固定教研时间,组内两位成员轮流主备导学案并形成初稿,集体备课时两人本着“统一教学目标、统一重难点、统一教学过程、统一检测题”的原则,共同探讨,相互补充,形成定稿,在教学中同步应用。

2、学案设计:根据语文学科特点,在设计过程中主要从两个部分来提高教学效率。

一是精彩导入提高兴趣。

兴趣是一剂良药,足以医好学生的厌学之症。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新课内容的巧妙导入,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能动性,创设和谐的教学情境,有效提高课堂效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如何做到成功地导入”,我们在语文教学中的一些体会就是:

1、课件导学:一堂课的开场白很重要,有经验的教师往往用个性化的语言导入,相机引入课件。用多媒体等丰富多彩的形式,可以创造与学习相关的教学情境,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这对于活泼好动的初中学生更为适宜。

2、提问导入:学生在上课的注意力往往受到无关刺激的干扰,造成注意力分散,其注意力维持时间也不持久。教师如运用精彩的导入,有利于把学生的注意力从课前的某个对象转移到课堂上来。老师在导入的时候可以设计几个与教学有关的问题,学生能明确这一节课的学习目标,逐渐的使学习需要转化为学习动机,并且能有意识的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注意力和学习。如教学《看云识天气》时,可以这样导入:天气与我们人类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其中云就可以帮我们识别天气的变化,那么云是怎样帮我们识别天气的变化的呢?这样问题一提出来,自然而然的,学生在转移注意力的同时也注意到了老师提的问题,明确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与学习重点,在听讲的时候也能做到有的放矢了。

3、作者简介导入:中学课本里,有一部分的课文是一些有名的作家的作品,对于这类的课文,我们可以通过对作者的简介来对课

文进行导入。如学习《生命生命》这篇课文时,我们可以先向学生介绍一下这篇文章的作者杏林子,这位女作家12岁的时候就染上了类风湿关节炎,后来病情还恶化了,可是她并没有放弃自己,还是忍着病痛,写了四十多个剧本和许多散文。像这样的一位作家,她对生命肯定有异与我们的,通过对作者做了这样的介绍,学生就不难理解作者为什么能如此强烈地呼喊出“生命,生命”了。又比如说,在学习居里夫人写的《我的信念》这篇课文时,我们也可以运用这种方法来对课文进行导入。运用这种方法来导入,往往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了解课文的内容。

4、审题解题导入:有些课文的标题就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课文的内容,这些课文我们不妨先让学生自己去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对于自己提出的问题,让他们先通过自己看课文,看看课文里有没有他们提出来的问题的答案。如我在教《山中访友》这篇课文时,我首先就对学生说,你们看到这个题目,你们会提出什么问题呢?大部分的学生都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作者到山中访问什么朋友呢?看到学生有了这个问题以后,我就让学生先不要看课文,先想想如果你是作者,你会写你到山中访问什么朋友呢?然后才让学生去看课文,看看作者和你们想的一不一样,这样学生很快的就进入到课文中去了,对课文的内容也更容易把握了。

5、以情导入: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学时,注重以情感感人,用情意盎然的导语导入新课,能感染学生,让学生产生共鸣,从而产生学习动机。如教学《散步》这篇课文时,我们可以这样来导入:一家人散步是很平常的事情,然而这平常的小事,却能体现出一家人的浓浓亲情,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散步》,看看课文里给我们讲述了一个怎样动人的故事,这样以情入情,学生的情感也得到了熏陶,学习的效果,也就不言而喻了。

6、故事导入:可以说很多的童话故事和神话故事都是陪伴着我们成长的,像《白雪公主》、《丑小鸭》、《宝莲灯》......这些都是家喻户晓的故事,而在我们初中的教材当中也有很多这种类型的文章,如《皇帝的新装》、《女娲造人》......我们在讲这些课文的时候,我们就可以让学生先来讲讲他们所知道的童话故事和神话故事,因为学生能够讲出来的,绝大部份都是他们所喜欢的,这样他们的兴趣一下子就来了,这样讲起课文来就更轻松、更容易了。

二是引导学生“在做中学”。

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要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或用眼睛看科学。”因此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科学,在教学过程中,最好以学生的现实生活和既有经验及社会实践为基础展开,创设一种学生能够独立探究的情境,让学生在“动手写”、“动口说”、“动脑思考”等一系列的活动中体验、感悟,乃至发现和解决问题。例如 ,在教授《孔乙己》时,学生产生了很多阅读障碍,我针对实际提炼出了两个问题:①为何说“孔乙己是站着喝酒穿长衫的唯一的人”?②你是如何理解“孔乙己是这样使人快乐,但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这句话的?第一问使学生意识到孔乙己既生活窘迫又竭力维护读书人体面的尴尬处境,而且这两点在下文多次照应、点染,在孔乙己出场伊始就勾勒出他的个性轮廓;后一问让学生明了孔乙己是一个可笑可悲的失意人,一个受人嘲讽、可有可无的多余人。这两个问题都是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得以落实,都提纲挈领足以使我们更深切地理解孔乙己的悲剧命运。这样提问,既能牵一发而动全身,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完整的认识,又能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的教学既抓到了学生的好奇心理,又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效提高课堂效率,就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洋思中学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在课堂上要尽量做到三不讲即学生会的不讲,不是重点的不讲,过于难的不讲。到底哪些知识学生可以自主学会,哪些知识需要老师指导呢?针对这一问题,我们结合导学案设计,把新授内容分为两部分——根据自学提纲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困难问题精讲点拨。首先,老师通过精彩导入创设生动活泼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问题情境的提出要有针对性,要有利于发挥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习过程变成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然后结合老师设计的自学提纲,认真阅读课文找出自己能解决的和不能解决的问题,在学习小组内进行集中讨论、分析解决问题,使学生的认识得到逐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完成后不能解决的问题反馈上来,老师在就这些问题进行精讲点拨。在老师点拨过程中要充分启发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来解决存在的疑难点,对同一问题认识有争议时,可以让学生各自阐述自己的观点,然后由大家评判比较,从中选出最优的答案。这样通过比较分析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问题解决后及时的进行基础训练,以检测学生理解掌握的情况,对于检测中暴露出的问题再进行及时更正,以努力确保每节课都能做到“堂堂清”。

二、存在的问题及困惑

“构建高效课堂”及“导学案教学”在我校实行已有将近一年多的时间,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初见成效,但在学案的使用过程中,我们仍有许多困惑及无法解决的问题存在。如,实行“学案教学”与学生的管理存在一定的矛盾。因为本校学生的学情是:不同的学生知识水平及认知能力相差较大,如果统一实行一个导学案,必将“顾此失彼”,如果设计层次偏低,能力较强者就容易产生厌烦情绪;如果设计层次偏高,能力较差者就容易厌学、弃学,最终造成课堂教学无法统一进行,统一管理。针对这一情况,我们也尝试了分组教学,但运用起来并不是很理想,不能完全按照预期设想有序进行,甚至会占用较长时间,导致课堂训练无法当堂完成,也就不能真正做到“堂堂清”。另外,我们认为对于语文这门基础学科来说,如果有足够的条件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加入朗读竞赛、课本剧表演、辩论赛、多媒体,会使教学设计变得更加精彩,同时也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兴趣,为构建高效课堂做出积极的贡献。

所以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还希望得到各位领导老师的指导与帮助,以促使我们语文教学向达成“构建高效课堂”这一目标快速行进。

【参考文献】

(1)宜春五中“二惟四步三查”高效课堂模式解读

(2)“学案导学式”教学探究∕孙晓红.《信息技术教育》,2007年第7期。

(3)浅谈“学案导学——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实施∕张秀芬.《新课程(教育学术)》,2010年第2期。

篇6:导学案总结与反思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积累品味文中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

了解大熊猫的特点和习性及成为国宝的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大熊猫的生存现状提高保护动物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大熊猫的特点和习性及成为国宝的原因。

难点:积累品味文中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

【导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联系北京奥运会吉祥物导入新课(生回答五个吉祥物)

教师过渡:五个吉祥物中,晶晶便是一只憨态可掬的大熊猫。大自然界中众多动物,为什么要将大熊猫作为吉祥物之一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国宝--大熊猫》

二、走进作者:

叶永烈,男,笔名萧通、久远、叶杨、叶艇。汉族,1940年8月30日生,一级作家、教授、科普文艺作家、报告文学作家。浙江温州人。196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上海作家协会一级作家、教授。以儿童文学、科幻、科普文学及纪实文学为主要创作内容。曾任中国科学协会委员、中国科普创作协会常务理事、世界科幻小说协会理事、中国作家协会荣誉理事。

三、预习检测:

请同学们自主完成下列生字词的注音。

嬉()戏憨()态可掬()濒()危獏()

上林苑()璀璨() 岷()山 邛()

秦岭南麓()浩瀚()北碚() 栖()息

孤僻()分娩()翌()日繁衍()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收集有关大熊猫的资料。

2.查阅工具书,能够顺畅地熟读课文。

3.熟读课文,学生自己概括大熊猫的外形、分布、生活环境、习性、繁殖、现状等知识。

4.画出有代表性的能表现大熊猫特点的句子。

5.编写课文结构提纲,理清思路,了解大意。

五、合作探究:

1、文章从各方面向我们介绍了大熊猫,如果让你来介绍,你会选择哪方面?结合课文内容,选择你比较感兴趣的内容向大家陈述一下。

2、文章是如何来说明大熊猫的可爱和珍贵的?

3、分析大熊猫被称为国宝的原因

4、请你谈一谈大熊猫的生存现状?

六、精读品析:

比较课文和《辞海》对大熊猫形体的不同说明,比较一下两段文字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效果,可以各抒己见。

大熊猫体态丰满,四肢粗壮,尾巴短秃,毛色厅特,头和身躯乳白色,而四肢和肩部黑色,头上有一对整齐的黑耳朵,还有两个黑眼眶,很像戴着一副八字形的黑眼镜。大熊猫长相俊俏,神态温驯,给人以优美、活泼的感受。

--《国宝--大熊猫》

体肥胖、形似熊而略小,长约1.5米,肩高66厘米、尾很短。毛密而具光泽,眼周、耳、前后肢和肩部黑色,其余均为白色。

--《辞海》

七、拓展延伸:

根据你现有的知识及参考有关资料,写一篇保护大熊猫的倡议书,谈谈应当如何来保护我们的国宝--大熊猫?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今天上了国宝大熊猫之后,觉得深受启发,以后我得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来提高自己的课堂,来提高学生的习惯养成了。

一是觉得学生在提出问题方面得有章法。今天课堂之上,我让学生分小组提出自己不会的问题,然后展示在黑板之上,可是发现学生的热情很高,却提出的问题五花八门,这也难怪,因为是第一次嘛,不不守细细分来,发现学生的涉及的面还是很全面的,有文章思路的,有写作特点的,有文章说明中心的,还有文章说明语言的,不过也个别学生提出的问题没有什么价值,如果是学生个人的事情也就罢了,但是这是一个小组的意见啊,可见这也反映了小组在讨论的时候没有达到一定的深度啊!这也是今后需要引导的。

二是觉得学生的勇于表达的能力也要训练。学生面对听课的教师,自然是有些紧张,这也是人的正常反映,不过原来一些很优秀的同学也不敢站起来回答问题了,这就是一个问题了,说明了我在平时的训练还是太少了,这也是我有所忽视的内容啊,今后就得注意了!我想今后在上课之前的几分钟拿出来让学生来谈感想,讲故事,荐精文都是可以训练他们的能力的,相信学生,他们一定是最棒的!

三是小组的评价差得仍然太大。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评价的好处不用多说了,但是我觉得自己做得不够好,今后一定得注意这个问题了!可以在上课时采用记五星的形式来表现,对于评价的结果要做好利用,除去在班上应该有一个好的表现外,在学校的层面上也应该体现,比如可以评选优秀小组、小组长、发证书奖品、计入综合素质评价、举行优胜小组野游、电影会等,让学生有一个小组活动的动力。毕竟孩子们都是喜欢争强好胜的啊!

深感教无止境啊!自己除了要多反思外,也要向各位同行们认真学习啊!

篇7:导学案总结与反思教学案例

为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高效性,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我们学校审时度势,推行了导学案式教学模式。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导学案编制使用过程中的几点认识和体会。

虽然是初次尝试使用导学案教学法教学模式,在实际运用中也仍有诸多的困惑和迷茫,但我们很多老师们确实已经感受到:导学案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又因为准确地完成了某部分练习内容,学生也有了更大的自信和把英语学好的勇气。因此,导学案式教学在培养学生自主性和积极性以及自信心上表现出了它充分的优越性。

导学案是教师通过对教材、学情的深入研究,精心编制的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的材料依据,它包括每章节的学习目标、学习重点难点、疑难信息点引、学习探索的过程学法指导、拓展提升练习等环节。这种以导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教师的指导为主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生生小组合作完成学习任务的导学案教学模式一改过去老师单纯的讲,学生被动听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主导作用和主体作用和谐统一,发挥最大效益。在这种模式中,学生根据教师设计的导学案,认真阅读教材,了解教材内容,然后,根据导学案要求完成相关内容,学生可提出自己的观点或见解,师生共同研究学习。

导学案把教案学案融为一体,以“导学、诱思”为基点。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较,其突出优点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突出学生的自学行为,注重学法指导,强化能力培养,并注重学生间的互助交流,把学生由观众席推向表演的舞台。通过对导学案的使用创造人人参与的机会,激励人人参与的热情,提高人人参与的能力,增强人人参与的意识,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同时导学案运用中应体现教师必要的指导和要求。教师指导既要有学习内容的指导与要求,又有学习方法的指导和要求。如学生在自主学习时,教师要明确具体地告诉学生看教材哪一页的哪一部分,用多长时间,达到什么要求,自学完成后教师将采取什么形式进行检查等;

导学案的核心是要求教师将预先编写好的导学案在课前分发给学生,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带着问题对内容进行预习。同时,教师在学生自学过程中应进行适当辅导,使学生较好地掌握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学生自学过程中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第一、要指导学生自学的方法。如告诉学生注意文中的短语,一些关键的句子,要掌握的语法等。第二,教师应要求学生把预习中有疑问的问题作好记录,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向课堂。这样做,一方面能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另一方面,又能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和正确的自学方法。

篇8:导学案总结与反思教学案例

一、“学案导学”模式简介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总体思路为:突出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主体参与意识和自主发展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加强能力培养,增加课堂教学的科技含量.以学案为载体实施对学生自主探究、主动学习的指导,将课下与课上相结合,学案与教案相结合,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讲解诱导相结合,课本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知识技能与能力素质的培养相结合,形成全方位、多渠道、多角度的“立交桥”,让学生自主探究主动学习,亲身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经过一个学年的教学实践,形成了以学生、教材学案、教师为中心的三条主线贯穿课堂的教学基本模式.

1. 展示学习目标,以案导学

学期初下发“学案”后,学生根据展示的学习目标进行预习自学,课上教师可根据学生自学“学案”的信息反馈,准确把握教学目标和学情,学生以“学案”为依据,以学习目标、学习重点、难点为主攻方向,主动查阅教材、工具书,做实验,思考问题,分析解决问题,在尝试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

2. 依据疑难信息反馈,以案论学

在课堂上,教师要组织学生交流课前的预习情况,了解学生在预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尝试中遇到困难会积极主动地寻求他人的帮助,依靠合作探究解决问题.教师可针对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个体发言、小组讨论、全班辩论等多种方式,互相启发,消化个体疑点.

3. 教师精讲点拨,启发引领,以案点学

课堂上,教师则可根据学生的信息反馈,准确把握学情,进行精讲点拨.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教师要针对其疑点,精讲思路,从个别问题中推出解题的一般规律,以达到触类旁通的教学目的.例如,在学习酸、碱、盐的复分解反应时,可以点拨学生推导出复分解反应与其他三个反应的特点.这样,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归纳出新旧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构建知识网络,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在学生相互讨论解决疑点的过程中,教师参与其中,适时点拨,启发引领.

4. 扣标整合,形成网络,以案促学

课后,让学生归纳总结本节课所学的重点内容、规律和解题的思路、方法、技巧,把知识梳理成线,形成网络加深记忆;教师及时归纳本节中易错、易混、易漏的知识点,从而对学生的学习起到导向作用.例如,在学习酸、碱、盐时,要经常让学生归纳总结,形成物质间联系的网络,让学生归纳总结本节课所学的重点内容、规律和解题思路、方法、技巧.

5. 当堂达标训练,知识迁移拓展,以案考学

教师利用学案上设计的典型习题,对学生进行当堂训练.搜集答题信息,师生点评,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教师可及时补充练习题,给学生内化整理的机会.布置适当的课后练习或课外实践活动,挖掘每名学生的最大潜能,立足教材,超越教材,以开放的学习思路,拓展知识,促进课前、课内、课后学习活动的一体化,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品质,从而把新知识纳入到个体的认知结构,进而形成个体的创新能力.

二、“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优点

(1)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最大限度地挖掘每名学生的自学能力,让他们在按“导学案”的要求预习、探究的过程中,自学能力得以提高,自我价值得以体现,学习品质得以优化,学习方式得以转变.

(2)保证了课堂教学的大容量,切实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一本学案在手,目标明确、问题集中,学生思维容量大,不必忙于抄写,围绕问题专注思考和讨论,学与教、做与思配合紧密,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以学定教”,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解决学生自学后的疑问,课堂上的生成会远远大于预设,这就要求教师的备课比以往要更精细,更全面,让“每节课都是精品”成为可能,在学案导学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加快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4)实现了学与教的统一,教与学的“相长”.教师课后在学案的有关栏目或空白处根据课堂学生的学习反应和出现的问题填写课后反思.真正实现了学与教的统一,教与学的“相长”.

(5)能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结构体系,形成自己的学习资料库.每节课的学习目标明确,知识点条理清晰,掌握起来更系统;笔记本、练习本、作业本合为一体,还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学习方法指导,复习时一目了然,系统的学案就是一个很好的学习资料库.

三、“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实施中的困难

(1)编写学案,说起来简单,真的要做好困难很多.“学案”,实际上就是教学内容的深化与延伸,它源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并可超越教材构成知识网络,使知识的网络构成体系,它体现的是师生共同探索知识、方法、规律和被优化了的过程.教师教学任务重,教学风格各异等都是困难.

(2)“导学案”的编写没有最好,只有更好.随着“导学案”的实施,问题不断地暴露出来,学案的设计有问题,例如,版面不美观,留给学生的做题空间太小,学习反思的空间也太小等.尽管教师充分利用教研会和寒暑假期,提高自身水平,加强集体备课,发挥集体力量,但在实施的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这在学生对学案的评价中也充分体现出来了.解决的办法如增加生活中的化学知识的拓展、精选适合学生的探究性问题等.

(3)怎样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上课怎样讲解?与以前授课的具体区别在哪里?这些都在不断讨论,不断总结,不断地实验.同时,我们了解到,现在大部分学生离开教师的指导就不知道该学什么,该怎么学.主要表现在:坐等上课,课前不预习,或预习得不认真,对教师要上课的内容不了解,上课忙于记笔记,不认真听讲、不积极思考问题,学生的课堂笔记几乎就是教师上课的“实况录像”.

篇9:导学案总结与反思教学案例

【关键词】学案导学  高中化学  误区  反思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5-0145-01

在教育工作者提出的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中“学案导学”凭借很高的实用性以及效用性被大多数的化学教师喜欢并用于化学教学中。但是大多数的教师对其都缺乏正确的理解,只是盲目的借鉴,没有取得高效课堂的效果,使得自主学习成为了纸上谈兵。下面就针对教师在“学案导学”中存在的一些误区展开阐述。

一、五大误区

1.“学案”的内容太过习题化,忽视了“导学”的作用

目前,很多教师把教材的内容编制成一道道的习题,就作为学案在课前和课上进行使用。课前发给学生一系列的预习题让学生去完成,这就是所谓自学的部分;在课上教师每讲解完一定的知识点,就要求完成学案上相应的题目,这就组成了“导学”的部分。其实他们根本不清楚他们所认为的及时巩固,落实提高,根本起不到“导学”的作用。

2.“学案”的内容设计过于极端化

“学案”的设计应该基于教材、紧贴教材、源于生活;“学案”是帮助学生更好的进行教材知识学习的载体;是教师为了更好的讲解教材知识的工具;是连通“学”和“教”的桥梁。在现实的化学教学中就出现了两种极端的“学案导学”理念,一种是“激进派”,他们一味的追求所谓的创新,抛开教材,任意的自由设计,用他们的话说就是:“学案”不应该是教材的复制品,只是简单重复教材,就失去了“导学”的意义。如“氨气溶于水的喷泉实验”,当演示实验完成后,我设计问题:(1)水为什么会由低往高处流?动力是什么?(2)为什么开始要挤入少量的水?目的是什么?(3)如果不用胶头滴管能否完成喷泉实验?你有什么更好的方法?这样提出问题,既明确了实验操作中的关键之处,又让问题层层深入,学生的思路也很清晰,能较有序地重新组合已有的知识经验,找出解决答案。

3.“学案”导学在提问的设计上太过于问题化

“学案”导学在问题的设计上主要存在着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在学案中列出的问题难度没有梯度性。有的问题太过于简单,缺少引导学生思考的效果;有的问题难度就太大,没有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尤其在预习的时候,学生根本无法入手,从而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是,“学案”的内容变为一系列封闭式问题的罗列。表面看起来是教师通过精心的准备,在课堂上以为学生为主,而实际上是教师将学生一步步带入自己“精心”准备的“陷阱里”,最终说出想要的答案。

在利用“学案”进行教学时,可以提出问题,但是如果问题步入一个极端,就会背离设疑、激发学习动力的初衷。老师提出的问题要从多个角度和方面考虑,要有针对性、渐近性。问题要更多的源自于生活,让学生在回答问题的同时能够提出新的问题,还能够学到新的知识。在“学案导学”中不能够“满堂问”,也不能一个问题也没有,设计的问题要有一定的高度,可以开放学生的思路,有利于教材重、难点的解决,最大程度的发挥“导学”的作用。

二、“学案导学”的使用条件

1.教师要转变观念

“学案导学”要求老师从以前的一堂课的主讲中,变为现在的配角,这听起来貌似是减轻了老师的压力,但是要从思想上真正转变过来还是具有很多困难的。首先,学生在自主讨论中会有很多的不确定性。其次,学生在讲的时候难免会出现一些错误的观点和回答,这时候就要求老师克制自己,不去纠正,而给学生足够的信任。最后,也是最主要的一点,高考制度和教学任务的压力,让老师不敢去尝试,他们在有限的课堂上都是不停的讲,反复的讲,只怕时间不够。

2.要做好分组工作

一个讨论小组的人数最好在六到八个人为最佳,因为人数过少就可能会出现冷场现象;而人数过多的话就会带来组织上的无序性。同时分组时要注意把不同成绩的学生分在一个组,甚至可以考虑把不同性格,不同学习习惯的分在同一个组,这才可以达到分组合作的理想效果。并且为了保证组内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事情做,能够积极的参与,做好组内的分工工作也同样重要。

3.“学案”导学内容的精心设计

“学案”的设计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最严苛,最难完成的。这就需要多人的合作,反复的实践论证。首先一定要控制好总量,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引导,必然会带来时间的不可控性,这就要求老师要把握核心、突出重点、合理延伸,要懂得舍弃,不能够说什么都想要,结果说什么都没讲好。其次,“导学”中提的问题一定要认真设计,提出的问题要有一定的高度和开放性,而又不可以跑题。问题如果太难和太简单都会让学生失去兴趣,而问题太随意又不能起到很好的带动效果。最后,就是把课堂让给学生为主体,老师就要做好完整周全的准备,来应付各种可能的突发状况,比如:意见不统一出现争执、冷场、跑题等。

总的来说,“学案导学”是一把双刃剑,应用的不好就会出现:课堂时间安排不合理,教学任务无法按时完成、脱离教材、大量的预习和复习题,增加学习负担;而应用的好就可以高质量的完成教学计划、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降低学生的学习压力等。所以教师们在利用“学案导学”的教学方法时,一定要精心设计,因人、因地、因课做出不同的变化,一定不能生搬硬套,要合理,合“度”的运用。

参考文献:

[1]陆建军,赵华.厘清化学学案导学的几个问题[J].化学教育,2012,33(3):4-7.

[2]李军.实行“学案导学五步教学法”的几个先决条件[J].科教文汇 ,2013,(11):140-141.

篇10:导学案总结与反思教学案例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们送英雄出征太空的点面结合的场面描写。

2、指认并体会文中恰当的议论抒情。

过程与方法

1、在课前准备的基础上,用多媒体展示照片和录象,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本文充满民族自豪感,描写、议论、抒情中洋溢豪情,学习时应当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3、可以 借助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写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中国航天事业飞速发展的形势,认识中国首位航天员出征太空的意义,激发学生为中华民族的崛起的而勇攀科学高峰的决心和信心。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人们送英雄出征太空的点面结合的场面描写。

难点:学生收集并交流航天资料,办手抄报,激发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探索宇宙的热情。

【导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0月15日上午9时,中国历史上的第一艘载人太空船“神舟五号”成功发射升空,这标志着中国正式加入了航天大国的行列。作为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中国人,38岁的杨利伟成为第431位进入太空的地球人。这一天,多少 炎黄子孙翘首以盼!

10月12日上午9时整,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基地用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了“神舟六号”载人飞船。

二、走进作者:

廖文根,江西樟树人,毕业于武汉大学生物学专业,获理学学士学位;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专业,获文学硕士 学位。208月进入人民日报社。现为教科文部编辑(记者)并担任中央常备记者,主要负责科技新闻和中央重要时政新闻报道工作。人民日报记者。

三、预习检测:

给加点字注音。

瞩目(      )     绥中县(      )     浩瀚(      )    蕴含(      )

载人(      )     翟志刚(      )     瞬间(      )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朗 读基础较好的2-3位学生模仿记者的语音语调朗读课文,其余学生合上书本,凝神谛听,让那一激动人心的场面再现于脑海。

2、请学生用一句话概括这一则新闻的主要内容,并说说听完这则新闻之后的感受。

(交流明确:内容--“神舟”五号飞船航天员杨利伟出征场面。感受--重在激发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学生快速阅读文章,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加以分析,作好圈点勾画。

4、同桌交流讨论,教师巡视,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切忌对句子架空分析,每一种结论都必须有依据和自己的分析。(重点在“受命”、“踏上征程”两个场面中)

5、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杨利伟作为中国航天第一人的风采。

6、教师总结归纳:虽然课文中没有多少直接赞扬杨利伟的话,但从细微处看,他从容稳健的步伐,他微笑的神情,他对国旗深情 的注目都显出了他的精神气质。这种从细微处着手写人物的方法值得我们借鉴。

(先组织学生自读勾画,再同桌相互交流,畅谈自己的想法,最后班级交流,组织学生互评。教师应鼓励大胆发言,提出看法。只要言之成理,就应给予肯定。)

五、 合作探究:

1、此文与我们所读过的消息、通讯相比,有何独特之处?这种独特性赋予了这则新闻什么样的优点?

讨论明确:既非一般意义上的消息,也不是典型的通讯;它比消息要更丰富、生动,又比通讯 更集中。作者抓住一个场面的速写的形式对这件事情进行了更集中报道,表现手段和表达方式更为丰富多样。

2、文章8-11插叙交 代有关的背景资料,你能 分别用一句话概括各段的主要内容吗?这些插叙的内容在文章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讨论明确:

第八段:简要介绍宇航员的挑选。

第九段:介绍杨利伟的简历。

第十段:介绍人类的飞天历史。

第十一段:中国人也将飞向太空。

这段插叙,既提供了读者渴望知道的有关信息,也使文章的内容更为丰富;从行文看,也使文章的节奏更富有变化。

(第一问需结合学生的学习经验,教师可作引导,例如从消息的结构五部分、通讯的篇幅长短和表达方式等方面作些提示,唤起学生的旧知。若时间允许,可让学生将文章改写为一则100字左右的消息,加深学生对本则新闻专注于场景描写的独特构思的理解。第二问重在考察学生概括能力及理解“插叙”这一种叙事手段的功能,教师也可适当举例文。)

六、 精读品析:

1、教师展示例句,让学生好好揣摩,可从句子蕴含的情感、表达方式、修辞、语言的精炼等角度来赏析 。

例句:

①“快看!我们的航天员来了……”

这一句普通的话语却饱含了丰富的情感,“我们的”这一个限制语中充盈着无比的自豪和激动。

②随着杨利伟标准的军礼,中国第一代航天员的夺人风采,瞬间 便定格在记者们的镜头里,定格在共和国的航天员上,定格在人类征服太空的篇章中。

这是一个记叙、描写和抒情、议论高度融合的句子,三个“定格”构成排比,一层进一层地揭示了杨利伟这个军礼所象征的历史意义。

2、学生再读课文,勾画优美的语句,与同学交流。

3、反复诵读,含英咀华。

(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握赏析要旨,让学生有“法”可依,当然也鼓励学生有新颖的角度。对学生的评价,只要言之成理即予以肯定,以激励性评价为主。对精彩的点评要毫不吝啬地表扬,好词好句可让学生反复诵读,培养对优美语言的感觉能力)

七、拓展延伸 :

描写一个场面,要求:

①要写出场面的特点;

②注意点面结合,于细微处写人物;

③注意借鉴本文语言特色。

板书设计:

“神舟”五号飞船航天员出征记

记叙、描写、议论、抒情

一、评价出征意义

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

以时间为序

二、交代时间、地点与场景

(插叙)

三、杨利伟奉命出征场面

四、杨利伟踏上征程

教学反思

“神舟”五号飞船的成功发射是20的一件盛事,本课牵涉到很多航天方面的知识,学生学习的激情也比 较高,在预习过程中,就有几位学生向我提出关于航天方面的种种疑问, 这在从前是没有的现象,于是我因势利导,立即让他们进行相关书籍阅读,网络阅读并做好整理,这样既积累了知识,又提高了他们搜集阅读的能力。课堂上我多穿插鼓励性的引导语和评价语,果然学生们较从前都愿意发言了,课堂气氛活跃得多!另四人一组品人物形象,两人一组模拟现场采访,三人模拟新闻报道等,这些安排让学生的自主合作交流能力得到了提高。还有课堂评价方式多样化,模拟新闻报道时,评价形式有两人互评,大家评,自评,提高了大家的表达能力,参与能力和上课的积极性。 遗憾的是本课的失误也不少:

1.课前的准备时间失误

这堂课我本着学生基础薄弱,知识面狭窄的实际情况,让学生在课前的准备时间充裕,做学案,读课文,搜集资料几乎用去两堂课。学案内容也是充实而详尽,课上完后才发现学生准备得太“充分”,以致课上所提问题回答的准确无误(照参考书答),作为老师都无需点拨,无法点评,目前最让人担心的便是“他们真正理解了没”。

2.课堂时间安排失误

课堂时间安排有误差,重点研讨“走近英雄”时间过短,这部分本来安排的角色朗读也未展示,反而课堂延伸的“现场模拟采访”部分安排时间较长。严重的后果便是重点突出不明显。

雷真民

[神舟五号飞船航天员出征记 导学案与教学反思]

上一篇:国家审计促进社会治理下一篇:校园生活的优美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