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节日多

2024-06-22

少数民族节日多(通用8篇)

篇1:少数民族节日多

第4课有趣的多民族节日

一、放歌曲《爱我中华》

师:从刚才的歌曲中,你听到了什么?我们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56个民族像兄弟姐妹一样生活在祖国大家庭中,每个民族形成了自己不同的名族节目。我们应该了解我们国家的民族节日,对不对啊?今天就跟老师来了解一下我国“多彩的民族节日”吧。二讲授新课

师:老师这儿有一些各民族欢庆节日的图片,你们想看吗?看后,说一下,你都知道了哪些民族节日? 播放课件图片

教师提问节日名称,学生回答

课件总结节日名称 不熟悉的教师介绍

师:这些节日,有各民族特有的,也有大家一起过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我们汉族特有的传统节日。

学生齐读汉族传统节日:春节、元宵节、中秋节、清明节、端午节…… 师:这么多节日,你最喜欢哪个节日,就到哪个组去过节吧!学生分组学习节日习俗、传说。

师:现在春节组的同学已经准备好了。其他组的同学充当小记者,采访一下春节组的吧!学生提问、汇报交流,教师点拨。生:春节有哪些习俗? 生:压岁钱该怎么花?……

师:你们说春节表达了人们什么样的心愿?生:团圆喜庆 师:我们感受一下春节喜庆的气氛吧!放春节图片,学生观看。

师:我们刚刚过完了一个愉快的春节,但也有人说,不过完十五没过完春节。正月十五也就是元宵节,它跟着年就来了。大家看元宵节来了——放元宵节图片 听元宵节组的同学汇报,学生读搜集的资料。

师:除了元宵节,还有一个传统节日,也表达了人们团圆的心情,这就是中秋了。我们说中秋节吃什么?

老师这儿还有月饼,你们想吃吗?在吃之前,老师想问一下,有了好东西自己吃还是先给别人吃?在这儿你想给谁? 生:给朋友 生:老师 生:给听课的老师

师:我们不能只送月饼,还要送上一句祝福的话。你能做到吗?一会儿老师放音乐,你们就送月饼。音乐一停,我们就回到座位上,好吗? 学生活动

师:中秋节除了吃月饼,还有什么习俗呢?我们请中秋节组的同学介绍一下吧!生:我给大家介绍中秋节的习俗 生:我讲一个关于中秋节的故事

师:通过同学们的汇报交流,你知道了什么?老师要了解一下 放课件问题:嫦娥的故事是真的吗?你还知道哪些现代节日?

总结:这一节课,我们过了三个愉快的节日。下一节课我们再过其他的节日。课后选一个自己喜欢的少数民族节日搜集资料吧!

有趣的多民族节日(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能通过多种方法搜集各民族节日的相关资料,体会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并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学习收获。

2、用合适的方式调查调查和本班的少数民族同学,了解其民族习惯,能在交往中尊重他们的习惯。

3、能与同学合作整理资料和发表交流,能同参与活动的人积极交往。

二、教学重、难点: 通过学习了解少数民族节日习俗、来历,通过看视频、听故事、谈感受、唱歌曲……增强民族自豪感,加强民族团结意识,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三、活动准备:

学生:通过读书、看报、上网等形式,搜集有关少数民族节日的资料。教师:

1、收集少数民族节日的相关资料。

2、制作课件:那达慕大会视频 ;泼水节视频;演示文稿。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山川秀美,五十六个民族都有自己古老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其中汉族是我国人口最多的民族,有许多传统节日,你知道汉族的传统节日有哪些吗?最好能按照时间顺序来说。

生汇报: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元宵节”、“中秋节”等等。师:除了汉族以外,各少数民族也有许多风格各异的传统节日,每逢节日来临,人们就盛装打扮、载歌载舞,同学们,你们想参加这样的节日活动吗?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丰富多彩的民族节日(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节日导入课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一)“民族风俗总风情园”

1、“猜猜看”观看图片,猜一猜,从图片中你可以认出哪些少数民族?学生汇报,教师适时表扬。

2、“说一说” 师:其实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除了那达慕大会,其他民族还有许多形形色色的节日习俗,有趣极了,想了解吗?现在就让我们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个你们最感兴趣的节日,学生们事先搜集和整理有关少数民族的资料(图片、文字资料都可以)

介绍傣族,观看“泼水节”的视频。傣族的风俗禁忌大多与佛教有关,到西双版纳旅游应该注意的有以下几点:遇上傣族群众在祭祀寨神时,千万别进寨子。不能摸小和尚的头。进寺庙参观一定要脱鞋。看到了这激动人心的场面,你想说些什么?(学生说)

师:是呀,泼洒的不是水而是吉祥、是祝福、是健康。(板书贴条:期盼健康)接着播放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的视频,蒙古族热情好客,讲究礼貌。他们以蒙古包为中心的待客礼仪,主客之间都要有许多规矩,要分别遵守。主人迎客要立于门外西侧;要“浅茶满酒”;佳宴是手抓肉或全羊席;送客要送到包外或边界,要扶客人上马,目送客人走出一段后方可返回包房。师:通过看表格我们清楚了那达幕大会是蒙古族的传统节日,每年七八月间举行,主要有赛马……真清楚呀!(板书贴条)

师:那达慕大会是草原人民最有特色的传统节日,除了刚才我们说的,你对那达慕大会还有哪些了解? 学生回答:

(1)摔跤是那达慕的主要内容,摔跤手上身穿牛皮背心,下身穿肥大的摔跤裤,脚蹬蒙古靴,他们高唱摔跤歌,跳跃出场。

(2)在比赛中最有成就的人将被授予“达尔罕”的终身荣誉称号。

师生互相交流。(使学生在了解这两个少数民族的服饰、风俗、节日等知识。)

3、“跳一跳” 先介绍藏族风俗:献哈达:献哈达是藏族最普遍的一种礼节。婚丧嫁娶、民俗节庆、拜会尊长、拜佛,迎送宾客等等场合,通常都要献哈达。哈达是一种生丝制品,长短不一,献哈达是对人表示纯洁、诚心、忠诚的意思。自古以来,藏族认为白色象征纯洁、吉利,所以哈达一般是白色的。敬酒茶:到藏族人家做客,主人便会敬酒,一般是青稞酒。青稞酒是不经蒸馏、近似黄酒的水酒,度数十五度至二十度。敬献客人时,客人须先啜三口,每喝一口主人都要掺满,最后再喝干一满杯。喝茶则是日常的礼节,客人进屋坐定,主妇或子女会来倒酥油茶,但客人不必自行端喝,得等主人捧到你面前才接过去喝,这样,才算懂得礼貌。

藏族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在文学、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建筑艺术等方面,都有丰富的文化遗产。锅庄舞是藏族三大民间舞蹈之一,现在我们请一些同学上来跟老师一起跳跳“锅庄舞 ”好吗?

4、做游戏:“找朋友”

教师给几个学生,发一张标有少数民族的名称和他们不同节日的卡片,在规定时间内两人为一组“找朋友”,先找对的同学为胜。回族 “开斋节”

藏族的“雪顿节” 傣族的“泼水节”,蒙古族“那达慕大会” 彝族“火把节”

壮族——“三月三歌会”,(二)民族节日知多少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了解了几个少数民族的节日,你们还知道哪些少数民族有什么节日吗?生踊跃发言。

五、总结

师: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都知道了什么?(学生说)

师:你说的很好,其实还有的节日是祈求团圆的,如汉族的传统节日中秋节。师:每个节日的背后都蕴含着各民族丰富的文化底蕴。不但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繁荣了当地的社会经济,也增进了各民族人民的团结。节日是一种民族文化,我们要了解各民族的节日,尊重各民族的习俗,弘扬民族文化精神,让我们的民族文化发扬光大。......最后整堂课在师生同唱《爱我中华》中结束。

篇2:少数民族节日多

一、教学目标:

1、能通过多种方法搜集各民族节日的相关资料,体会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并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学习收获。

2、用合适的方式调查调查和本班的少数民族同学,了解其民族习惯,能在交往中尊重他们的习惯。

3、能与同学合作整理资料和发表交流,能同参与活动的人积极交往。

二、教学重、难点: 通过学习了解少数民族节日习俗、来历,通过看视频、听故事、谈感受、唱歌曲……增强民族自豪感,加强民族团结意识,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三、活动准备:

学生:通过读书、看报、上网等形式,搜集有关少数民族节日的资料。教师:

1、收集少数民族节日的相关资料。

2、制作课件:那达慕大会视频 ;泼水节视频;演示文稿。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山川秀美,五十六个民族都有自己古老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其中汉族是我国人口最多的民族,有许多传统节日,你知道汉族的传统节日有哪些吗?最好能按照时间顺序来说。

生汇报: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元宵节”、“中秋节”等等。师:除了汉族以外,各少数民族也有许多风格各异的传统节日,每逢节日来临,人们就盛装打扮、载歌载舞,同学们,你们想参加这样的节日活动吗?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丰富多彩的民族节日(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节日导入课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一)“民族风俗总风情园”

1、“猜猜看”观看图片,猜一猜,从图片中你可以认出哪些少数民族?学生汇报,教师适时表扬。

2、“说一说” 师:其实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除了那达慕大会,其他民族还有许多形形色色的节日习俗,有趣极了,想了解吗?现在就让我们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个你们最感兴趣的节日,学生们事先搜集和整理有关少数民族的资料(图片、文字资料都可以)

介绍傣族,观看“泼水节”的视频。傣族的风俗禁忌大多与佛教有关,到西双版纳旅游应该注意的有以下几点:遇上傣族群众在祭祀寨神时,千万别进寨子。不能摸小和尚的头。进寺庙参观一定要脱鞋。看到了这激动人心的场面,你想说些什么?(学生说)

师:是呀,泼洒的不是水而是吉祥、是祝福、是健康。(板书贴条:期盼健康)接着播放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的视频,蒙古族热情好客,讲究礼貌。他们以蒙古包为中心的待客礼仪,主客之间都要有许多规矩,要分别遵守。主人迎客要立于门外西侧;要“浅茶满酒”;佳宴是手抓肉或全羊席;送客要送到包外或边界,要扶客人上马,目送客人走出一段后方可返回包房。师:通过看表格我们清楚了那达幕大会是蒙古族的传统节日,每年七八月间举行,主要有赛马……真清楚呀!(板书贴条)

师:那达慕大会是草原人民最有特色的传统节日,除了刚才我们说的,你对那达慕大会还有哪些了解? 学生回答:

(1)摔跤是那达慕的主要内容,摔跤手上身穿牛皮背心,下身穿肥大的摔跤裤,脚蹬蒙古靴,他们高唱摔跤歌,跳跃出场。

(2)在比赛中最有成就的人将被授予“达尔罕”的终身荣誉称号。

师生互相交流。(使学生在了解这两个少数民族的服饰、风俗、节日等知识。)

3、“跳一跳” 先介绍藏族风俗:献哈达:献哈达是藏族最普遍的一种礼节。婚丧嫁娶、民俗节庆、拜会尊长、拜佛,迎送宾客等等场合,通常都要献哈达。哈达是一种生丝制品,长短不一,献哈达是对人表示纯洁、诚心、忠诚的意思。自古以来,藏族认为白色象征纯洁、吉利,所以哈达一般是白色的。敬酒茶:到藏族人家做客,主人便会敬酒,一般是青稞酒。青稞酒是不经蒸馏、近似黄酒的水酒,度数十五度至二十度。敬献客人时,客人须先啜三口,每喝一口主人都要掺满,最后再喝干一满杯。喝茶则是日常的礼节,客人进屋坐定,主妇或子女会来倒酥油茶,但客人不必自行端喝,得等主人捧到你面前才接过去喝,这样,才算懂得礼貌。

藏族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在文学、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建筑艺术等方面,都有丰富的文化遗产。锅庄舞是藏族三大民间舞蹈之一,现在我们请一些同学上来跟老师一起跳跳“锅庄舞 ”好吗?

4、做游戏:“找朋友”

教师给几个学生,发一张标有少数民族的名称和他们不同节日的卡片,在规定时间内两人为一组“找朋友”,先找对的同学为胜。回族 “开斋节”

藏族的“雪顿节” 傣族的“泼水节”,蒙古族“那达慕大会” 彝族“火把节”

壮族——“三月三歌会”,(二)民族节日知多少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了解了几个少数民族的节日,你们还知道哪些少数民族有什么节日吗?生踊跃发言。

五、总结

师: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都知道了什么?(学生说)

篇3:少数民族节日多

XML(Extensible Markup Language)可扩展标 记语言 。 XML文档是一种半结构化数据,允许用户自定义标记描述内容和显示格式。XML具有层次性,具有扩展性和易用性。已经成为WEB数据表达和交换的标准。

本文以贵州少数民族节日为研究对象,通过提取重要的文化特征和关联,设计了基于XML的贵州少数民族节日模型,实现了对少数民族节日的转换存储,为下一步运用数据挖掘等技术发现民族文化的传承规律,展示内涵奠定基础。

1贵州少数民族节日的数据描述

贵州现有少数民族49个,民族节日有1000多个。少数民族节日数量众多、内容丰富,是最具特色的文化现象之一。由于贵州的地形特点,民族节日最大的特点是场所选择性、地方性、时令性[1]。根据这一特点,建模过程如图1所示,1) 提取出能表达少数民族节日特点的重要文化特征;2) 利用XML的半结构化特点对贵州少数民族节日进行完整描述和表达,生成相应的XML文档;3)根据XML文档生成XML文档树;4)设计符合民族节日XML文档特点的聚类算法,挖掘文化内涵。

1.1文化特征提取

文化特征指一种文化组成分子所具备的特征。文化特征主要分为四类。 1) 规范特征;2)认知特征;3)艺术特征;4)器用特征。通过对大量有关少数民族节日的文献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分析出各类节日的基本文化特征。如nation(民族)、hname(节日名称)、data(节日日期)、duration(持续天数)、property(节日性质),activity(节日活动),legend(节日传说),region(节日地点)等。

这些文化特征中很多用单一的数据无法表述。如data(节日日期),节日时期各地不一,受地方性影响较大。如苗族的苗年,在贵州的台江、剑河、榕江地区在十月,雷山在十月下旬至十一月上旬之间,威宁、松桃、铜仁等地区在十一月。同样activity(节日活动),legend(节日传说)这些特征也会由于地区性的问题存在很大的差异。

为准确详细地对各个节日信息进行建模,需要对提取到的文化特征进一步处理,处理的方式主要有:1)添加属性;2)添加子元素。例如data(节日日期)和地方性密切相关。需要把re-gion(节日地点)转换为data(节日日期)的子元素,并为data添加属性area(地点名称)。对同一个节日来说,通常会有多个不同的传说,legend(节日传说)也需要添加多个子元素story(传说)。 对于activity(节日活动) 节日内容多样,涉及服饰文化、歌舞文化、和饮食文化等,需要为其添加子元素clothes(服饰)、diet(饮食)、dance(歌舞)、content(活动)。

通过对文化特征的筛选和细化,提取到到如下文化特征, 如表1所示。

1.2贵州少数民族节日的XML文档

每个少数民族节日建立一个XML文档,表1中提取到的少数民族节日中的文化特征,生成XML文档中的相应元素,并根据每个元素的特点,为其添加的属性和子元素,生成的XML文档详细记录了有关节日的基本信息,同时强调了对少数民族节日的场所选择性、地方性、时令性的表示。

少数民族节日的XML结构如下:

1.3 XML模型

为了便于内涵挖掘,需要将XML文档装换为对应的XML树模型,XML文档中的元素和属性转换成树的节点,XML文档中的元素之间的关系转换为树的边。

XML文档的树模型[2]的表示为T=(N,P,V,nr)其中:

1)N是有限的结点集合,树中的每个节点对应XML文档中的一个元素,树节点名与XML文档相应元素的标签名相同。

2)nr∈N, 表示树模型的根结点,且唯一;

3)P是N中结点到后续结点的映射,对于一个p=(n’,n)∈P, n∈N(n≠nr),n’≠n,n’为父结点,n为子结点,边(n’,n)表示XML文档中元素的父子关系。

4)V表示赋值的集合,对于每一个叶结点n∈N,有v=(n,s),s为简单类型的值。

1.4内涵挖掘

通过XML模型完成了贵州少数民族节日的XML存储,生成了民族节日的XML文档。在此基础上,根据XML文档的特点,设计了一种基于划分的增量式聚类算法来挖掘更深层次的文化信息,以揭示各个民族的文化共性与特性,发掘贵州民族文化的交流和融合的轨迹。该算法可以随时处理新的XML文档,通过动态调整聚类的簇心,提高聚类内部的相似度,降低聚类间的相似度,以保证高质量的聚类生成。具体挖掘算法与实验将在后续文章中介绍。

2结束语

基于XML的贵州少数民族节日半结构化模型的建立,实现了少数民族节日的XML半结构化存储,为民族节日的内容检索提供支持;设计XML聚类算法挖掘贵州民族文化的传承规律和内涵,,模型为数据挖掘提供了数据支持,

摘要:通过分析贵州少数民族节日的特点,提取出少数民族节日的文化特征,提出了一种基于XML半结构化数据的少数民族节日模型,有助于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发现民族文化的传承规律和内涵,实现民族文化的数字化建设。

篇4:缤纷十月节日多

While the earth is covered in autumnal colors after September's nature show, October calmly sets in, almost unnoticed it seems. In a pensive1) mood energized by the sun and colorfully blanketing onset2) of autumn, the earth quietly prepares for a cycle of cool weather and light rains from the heat of summer.

October announces the coming state of nature with festivities such as the joyful riots of Oktoberfest, when beer flows across the terrains3) of Munich, Germany and elsewhere. Oktoberfest in Munich started in the 1800s when Joseph Maximilian of Bavarian married Princess Therese of Saxony. To commemorate the marriage, he called a certain place "Therese's meadow" to celebrate his wedding with horse races. Horse racing, however, proved to be uninteresting to local Germans and the race tracks instead became a happy gathering point for beer drinkers and rowdy4) celebrations. Beer drinking and raucous5) events became such big hits that the usual celebrations and horse races were never again seen. Oktoberfest has been celebrated every year since that year, interrupted only by wars and a cholera epidemic6). A special brew7), stronger than usual, is prepared for Oktoberfest, with other beer brands from all over the world brought to Munich for the affair. Early morning parades, with large decorated horses and colorfully costumed ladies and escorts riding floats, ceremoniously open the event as the Mayor hammers on the bent bronze spout8) of a beer keg9) with wooden hammer to declare the festival open, careful not to spill any of the brew to gain the respect of the crowd and avoid ridicule. Wooden mega10) tents are set up, and about 70,000 seats are sold to local and foreign tourists, while local breweries vie11) for a place in the beer hall to sell their beer. Songs and dances with beer mugs on hand enliven12) pubs and beer halls. About 7 million folks a year drink about 500,000 pitchers13) of beer and eat huge amounts of fried chicken, grilled venison14) from deer, fish or beef from about 700 cows.

In Brazil, during the Círio de Nazaré festival in October, when goods, products, farm crops and fruits are set up in tables at country fairs, candles light up streets and mark processions15) in rituals. In Japan's Kyoto, Jidai Matsuri in every October is a procession of historical costumes that dates back to the first emperor.

Music and the arts are not forgotten in the festivals of October. In Chicago, the birthplace of jazz, the oldest children's film festival is held. Besides Half Moon Bay Art and the Pumpkin Festival, the Shakespeare festival at Bruns Amphitheater16) honoring the literary legend is held in Orinda, California. In Korea, the Paekche cultural festival relives Korean culture and history. Towards the end of October, the US prepares for Halloween, while the Jewish communities celebrate Yum Kippur festival as a period of atonement17) for sins committed in the past years. In Mexico, the Michoacan people mark Dia de los Muertos on the last day of October, when folks flock to the cemetery to await the homecoming of the spirits of the dead.

nlc202309030927

In the Philippines, where the Blessed Mary18) is well-loved, October is the month of Our Lady of the Holy Rosary19), when her feast20) day is observed21) in many churches with the praying of the Holy Rosary by devotees and their families. In Manila and Quezon City, processions and church services gather the faithful in thanksgiving for the defense of Manila Bay from Dutch naval invaders in the 17th century. In the rural areas, farmers quietly work on rice fields, bent to harvest golden rice grains, while some rake22) the rice grains to patches of golden carpets along cemented23) rural highways with hopes that wheels of passing cars and buses will help grind the husk24) off the grain. In the evenings, farmers then gather to quietly enjoy the golden harvest.

九月的自然风景秀过后,大地被一派缤纷秋色所笼罩,似乎在不知不觉中,十月平静地登场了。在秋日的阳光和初秋五彩斑斓的景致共同营造出的引人遐思的氛围里,大地从夏日的灼热中静静酝酿着一轮凉爽的天气与一场场细雨。

十月用一系列节庆活动宣告了自然界这些变化的到来,慕尼黑十月啤酒节就是这样一个狂欢盛会,节日期间,啤酒流动在德国慕尼黑以及其他一些地方的大街小巷。慕尼黑十月啤酒节始于19世纪巴伐利亚公爵约瑟夫·马克西米利安和萨克森公主特雷莎举办婚礼的那个时候。为了庆祝这场婚礼,约瑟夫将一片草地命名为“特雷莎草坪”,并在此地举办赛马为婚礼助兴。谁知当地人却对赛马提不起兴趣,反而把赛马场当成了一处畅饮啤酒、喧闹庆祝的欢聚场所。喝啤酒和各种欢庆活动十分受欢迎,以至于寻常的庆典和赛马活动从此便不再举办。从那时起,当地每年都会庆祝十月啤酒节,期间只因战争和霍乱中断过。十月啤酒节有自己专属的特酿,其酒劲比普通啤酒大;此外,世界各地其他品牌的啤酒也会齐聚慕尼黑,参加这场盛会。开幕式从清晨的花车巡游开始,高大的马匹披挂整齐,花车上的女郎和护花使者们也身着鲜艳的节日盛装;慕尼黑市长用一把木槌把弯弯的铜制水龙头敲进啤酒桶内,宣布十月啤酒节正式开幕。敲水龙头时,市长得特别小心,不让一点儿啤酒溅出来,这样才能获得围观者的尊重,免得被人取笑。人们搭起一个个巨大的木棚,木棚中约有七万个座位供当地居民和外国游客付费使用。本地的啤酒厂商争相进驻啤酒棚,销售自家产品。人们手举酒杯载歌载舞,令酒馆与啤酒棚中的气氛欢快热烈。每年约有700万人喝光约50万罐啤酒,吃掉大量炸鸡、烤鹿肉、鱼肉或大约700头牛的牛肉。

在巴西,十月份有拿撒勒圣像节。节日期间,人们在乡村集市上摆好一桌桌的各色商品、农产品、粮食和水果,并点燃一支支蜡烛,让烛光照亮街道和举行宗教仪式的人群。在日本的京都,每年十月都要举行时代祭,人们身穿各个时代的服装列队游行,其中最早的可以追溯到首位天皇当政的时代。

在十月的众多节日中,音乐和艺术并没有被遗忘。在爵士乐的诞生地芝加哥,人们会举办历史最为悠久的儿童电影节。而在加利福尼亚州,除了半月湾南瓜艺术节之外,奥林达的布伦斯露天剧场还会举办向文学巨匠莎士比亚致敬的莎士比亚戏剧节。在韩国,百济文化节再现了韩国的文化和历史。临近十月底,当美国人都在为万圣节做准备时,犹太人则会过赎罪节,在此期间为往年犯下的过错忏悔。在墨西哥米却肯,人们在十月的最后一天迎来亡灵节,成群结队前往墓地等待亡灵归家。

在圣母马利亚受到特别尊崇的菲律宾,十月是属于玫瑰圣母的月份,虔诚的信徒们携家人到教堂诵读《玫瑰经》,庆祝属于她的节日。在马尼拉和奎松城,信徒们聚在一起,参加列队游行和教堂礼拜,感谢玫瑰圣母在17世纪帮助击退荷兰海上侵略者,保卫马尼拉湾。在乡村地区,农民们在稻田中默默劳作,俯身收割金色的稻穗。在乡村水泥公路上,有些人用耙子把稻谷铺成一块块金色的地毯,希望借助过往车辆的碾压为稻谷脱壳。夜幕降临后,农民们聚在一起安静地享受丰收的果实。

1.pensive [?pens?v] adj. 冥想的,忧虑的

2.onset [??nset] n. 开始

3.terrain [t??re?n] n. 地形,地势

4.rowdy [?ra?di] adj. 喧闹的

5.raucous [?r??k?s] adj. 喧闹的,闹腾的

6.cholera epidemic: 霍乱流行

7.brew [bru?] n. 啤酒

8.spout [spa?t] n. 喷嘴,喷口

9.keg [keɡ] n. 小桶

10.mega [?meɡ?] adj. 巨大的

11.vie [va?] vi. 争,竞争

12.enliven [?n?la?vn] vt. 使有生气,使活跃

13.pitcher [?p?t??(r)] n. 壶,罐

14.venison [?ven?sn] n. 鹿肉

15.procession [pr??se?n] n. 【宗】列队行进

16.Bruns Amphitheater: 布伦斯露天剧场,是莎士比亚剧院的表演场地。amphitheater [??mf?θ??t?(r)] n. 圆形(露天)剧场

17.atonement [??t??nm?nt] n. 赎罪

18.Blessed Mary: 圣母马利亚,耶稣的母亲

19.Our Lady of the Holy Rosary: 玫瑰圣母,是圣母马利亚的一个化身。

20.feast [fi?st] n. 节日(尤指宗教节日)

21.observe [?b?z??v] vt. 庆祝,过(节日、生日等)

22.rake [re?k] vt. 用耙子耙

23.cement [s??ment] vt. 铺水泥于

24.husk [h?sk] n. 外皮,壳

篇5:少数民族节日

怒族:主要节日有:仙女节,又称鲜花节,是居住在贡山一带的怒族的传统节日,节期为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至十七日。回族:回族有三大节日,即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满族:正月十五过灯节,正月二十五祈求来年过“添仓节”,农历二月二是“锁龙”的日子,还有五月端五,六月六“虫王节”,八月十五日中秋节;添仓节,每年正月25日

黎族:就黎族来说,过得最隆重和最普遍的节日是春节和三月三。

纳西族:纳西族也有火把节。而本民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是骡马会、农具会、龙王会和朝山会。

乌孜别克族:主要有开斋节、古尔邦节,诺鲁孜节。藏族:传统节日中以藏历新年、沐浴节、雪顿节和望果节最有规模、最具特色。此外还有达玛节、赏花节、上九节、郎扎热甲节、俄喜节、罗让扎花、沐浴节、驱鬼节、响浪节、酥油花灯节、望果节、转山会等等。

侗族:姓氏节及赶歌会、姑娘节、斗牛节、花炮节等。傈僳族:主要节日有澡塘会、收获节、过年节等。每年农历二月初八举行传统的刀杆节,阔什节,相当于汉族的春节。维吾尔族:传统节日有肉孜节(即开斋节)、库尔班节(即古尔邦节)和诺鲁孜节节。

瑶族:瑶族的民族节日较多,主要有盘王节、达努节等。此外还有“耍歌堂”节,又叫“耍望”节、晒衣节、干巴节、月半节、祝著节等。

佤族:佤族和汉族一样过春节。还有插种节、新米节。仡佬族:祭山、吃新、过年,是仡佬族普遍过的三大节日。鄂温克族:腊月二十三日要祭火神。牧区五月二十二日要过“米阔鲁”节。这一天,要统计牲畜的数目,给马剪鬃尾、打烙印。牧区还有“祭敖包”,这是从宗教祭祀演变成的节日,要举行赛马等活动。苗族:传统节日有苗年、四月

八、龙舟节、吃新节、赶秋节、花山节、晾桥节等。其中以过苗年最为隆重。苗年相当于汉族的春节,一般在秋后举行。

白族:主要节庆活动有大过年、三月街、绕三灵、火把节、耍海会、拜日望等。其中三月街、火把节饶有特色。锡伯族:传统节日有春节、端午节等,其中最具民族特色的要算是抹黑节和西迁节。

彝族:此外还有跳公节、插花节及二月八年节等。土家族:土家族的传统节日中,“以赶年”最为隆重,土家族过“小年”,也要比汉人提前一天。还有土牛毛大王节。阿昌族:耍白象是阿昌族传统节日。

壮族:三月三歌会、陀螺节、陇端节、吃立节、娅拜节等。布依族:查白歌节是布依族的重大节日。此外还有布依族的大年辰、布依族三月

三、布依族四月八、六月六等。羌族:“祭山大典”,又称祭山会、山神会等。

篇6:少数民族节日作文

少数民族节日作文

(一)古尔邦节对于维吾尔族来说,有如汉族的春节,是最隆重的节日。

去年夏天,妈妈带我到喀什游玩,正赶上古尔邦节。那天早晨8点多钟,爸爸就和一些老乡们成群结队地到艾提朵清真寺参加一年一度最隆重的仪礼去了。不一会儿,寺内外就人山人海了,仪礼开始了,此时听不见往日城市的喧闹声,只有大阿旬诵念古兰经的浑厚的男中音在空中回荡。在这庄严而又肃穆的气氛中,成千上万排列成行的爷爷、叔叔们同时屈膝跪下来向安拉祈求平安。

一个小时后,仪礼的各项仪式结束了,这时,一队鼓乐手们在艾提杂清真寺的门楼上吹起了咬呐,敲起了阿格拉鼓,弹起了冬不拉。一群梳着辫子,穿着五颜六色连衣裙的小姑娘们和成百上千的其他观众都围在艾提朵清真寺前,我怀着好奇心挤进人群,原来一群小伙子正在那里跳沙玛尔舞,欢乐的曲调把节日的气氛带到了大街小巷,带到了每个家庭。

我跟随着妈妈去亲戚朋友家拜节,家家户户的桌上都摆满了鲜美丰富的食品。有烤镶、炸傲子、手抓羊肉、葡萄瓜果„„我们来到叔叔家拜节,一进门,展现在眼前的是一派华贵的景象,地上铺着地毯,墙上挂着壁毯,炕上铺着床毯,五光十色、风格各异。这时好客的主人端上来了一盘烤羊肉串,羊肉串上撤着孜然、盐末和鸡蛋等作料。看起来肉色酥黄,闻起来香沁心脾,吃起来外焦里嫩,风味独特,我边吃边赞不绝口。

古尔邦节过去了,我也该回去了,可是我永远忘不了在喀什度过的别有特色的古尔邦节。

少数民族节日作文

(二)泼水节是傣族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阳历四月十三至十五日)。傣语叫做“楞贺尚罕”,即“六月新年”或“傣历新年”。实际上泼水节就是傣历的元旦,因为傣文历法,新的一年是从六月开始计算的。

可是泼水节由来的传说却有两种。:很早以前,一个无恶不作的魔王霸占了美丽富饶的西双版纳,并抢来七位美丽的姑娘做他的妻子。姑娘们满怀仇恨,合计着如何杀死魔王。一天夜里,年纪最小的姑娘侬香用最好的酒肉,把魔王灌得酩酊大醉,使他吐露自己致命的弱点。原来这个天不怕,地不怕的魔王,就怕用他的头发勒住自己的脖子,机警的小姑娘小心翼翼地拔下魔王一根红头发,勒住他的脖子。果然,魔王的头就掉了下来,变成一团火球,滚到哪里,邪火就蔓延到哪里。竹楼被烧毁,庄稼被烧焦。为了扑灭邪火,小姑娘揪住了魔王的头,其他六位姑娘轮流不停地向上面泼水,终于在傣历的六月把邪火扑灭了。乡亲们开始了安居乐业的生活。从此,便有了逢年泼水的习俗。现在,泼水的习俗实际上已成为人们相互祝福的一种形式。在傣族人看来,水是圣洁、美好、光明的象徵。世界上有了水,万物才能生长,水是生命之神。

而位于丽江华坪地区的傣家泼水节的>故事却独具特色。这里的傣族人是中国乃至亚洲纬度最北的傣族部落。他们的故事是这样的:

相传在很久以前,金沙江边一个聚居在密林深处的傣族村寨,因树林起火,村民处在被大火吞没的危难之中,一个名叫李良的傣家汉子,为保护村庄,不畏危险,冲出火网,从金沙江里挑来一桶桶江水,泼洒山火,经过一天一夜的劳累,山火终于被泼灭,村民得救,李良因为劳累流汗流干了,渴倒在山头上。村民打来清水给李良解渴,但喝了九十九挑水也解不了渴,后来,李良一头扑到江中,变成一条巨龙,顺江而去。有的人说,他变成了一棵大树。傣族人民为了纪念李良,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之一天,每家房屋清扫一新,撒上青松叶,并在选定的江边或井旁,用绿树搭起长半里的青棚,棚下撒满厚厚的松针,两旁放上盛满水的水槽,午间太阳当顶时,众人穿行于棚下相互用松枝蘸水洒身,表示对李良的怀念和对新年的祝福。这项活动延续至今,成为傣族人民辞旧迎新、祝福吉祥的节日--泼水节。

少数民族节日作文

(三)壮族在八月十五这天,除了要赏月和吃月饼外,一项重要习俗活动就是“闹哥孩”,因为组织者和参与者都是女性,闹的对象是男性,所以叫“闹哥孩”,其实就是对歌,内容一般不涉及爱情,多是有关史实、社会一类的,尽兴方散。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畲族把这天视为走亲访友的好日子,而陪客唱歌又是畲族的独特习俗。中秋歌节不但要陪客唱,还要集中到县城去对歌。对歌的时候,男女各站一边,女的还特别喜欢挤在一起,不参加唱歌的妇女,也要和歌者挤在一起,以壮声势。

朝鲜族则用木杆和松枝高搭“望月架”,先请老人上架探月,然后点燃望月架,敲长鼓、吹洞箫,一起合跳《农家乐舞》。

黎族称中秋节为“八月会”或“调声节”。届时各集镇举行歌舞聚会,每村由一“调声头”(即领队)率领男女青年参加。人员到齐后,大家互赠月饼、香糕、彩扇和背心,成群结队。入夜便聚集在火旁,烤食野味,痛饮米酒,开展盛大的对歌,未婚青年趁机寻找未来的伴侣。

每到中秋之夜,苗族全家团聚后,要到山林空地上载歌载舞,举行“跳月”活动。男女青年在“跳月”中,相互寻找心上人,吐露爱慕之情。

台湾高山族同胞每到中秋之夜,都要穿起美丽的民族服饰,齐聚在日月潭边的月光下,男男女女玩起“托球舞”的游戏。

瑶族在中秋之日举行“舞火狗节”,舞火狗意在驱邪避邪。是日,姑娘们叩拜完祖先,然后舞蹈,青年男子则在一旁燃放鞭炮。待姑娘们玩够后,男女开始对歌。按照当地习俗,姑娘必须参加三次以上的舞火狗活动,才能结婚。

篇7:少数民族传统节日

1、泼水节

泼水节是傣族最隆重的节日,也是云南少数民族中影响面最大,参加人数最多的节日。泼水节是傣族的新年,相当于公历的四月中旬,一般持续3至7天。第一天傣语叫“麦日”,与农历的除夕相似;第二天傣语叫“恼日”(空日);第三天是新年,叫“叭网玛”,意为“岁首”,人们把这一天视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

百度知道 英文:Water-Splashing Festival 泼水节在傣历六、七月,这天清晨,傣族男女老少就穿上节日盛装,挑着清水,先到佛寺浴佛,然后就开始泼水节。

互相泼水,互祝吉祥、幸福、健康。人们一边翩翩起舞,一边呼喊:“水!水!水!”,鼓锣之声响彻云霄,祝福的水花到处飞溅,场面真是十分壮观。

泼水节期间,傣族青年喜欢到林间空地做丢包游戏。花包用漂亮的花布做成,内装棉纸、棉籽等,四角和中心缀以五条花穗,是爱情的信物,青年男女通过丢包、接包,互相结识。等姑娘有意识地让小伙子接不着输了以后,小伙子便将准备好的礼物送给姑娘,双双离开众人到僻静处谈情说爱去了。

泼水节期间还要进行划龙舟比赛,比赛在澜沧江上举行。一组组披红挂绿的龙舟在“堂堂堂”的锣声中和“嗨嗨嗨”的呼喊和哨子声中,劈波斩浪,奋勇向前,把成千上万的中外游客吸引到澜沧江边,为节日增添了许多紧张和欢乐的气氛。

2、侗族花炮节 各地侗族大多要过春节,时间也是正月初一。有些地方在10月底或11月初择日过侗年。4月8日或6月6日为祭牛节,节日时不准使用牛。此外,还有抢花炮的花炮节,吃新米的吃新节,停止生产活动,以及各姓氏自己过的姓氏节及赶歌会、姑娘节、斗牛节、花炮节等。侗族一年一度的花炮节,各地举行的日期不同。拿三江侗族自治县来说,是正月初三(农历,下同),梅林是二月初二,富禄是三月初三,而林溪却是十月二十六。花炮分为头、二、三炮,包炮都系上一个象征幸福的铁圈,外用红绿线包扎。燃放时以火药铁炮为冲力,把铁圈冲上高空。当铁圈掉下来时,人们便以铁圈为目标,蜂拥争夺,谓之“抢花炮”。据说,谁抢得花炮,谁在这一年里就能人财两旺,幸福安康。集会地点还唱侗戏、演彩调、吹芦笙、“多耶”、打篮球等助兴。花炮节是侗族人民最热闹的节日。

3、4、火把节 火把节是彝族、白族、纳西族、基诺族、拉祜族等火把节民族的古老而重要的传统节日,有着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蜚声海内外,被称为“东方的狂欢节”。不同的民族举行火把节的时间也不同,大多是在农历的六月二十四,主要活动有斗牛、斗羊、斗鸡、赛马、摔跤、歌舞表演、选美等。在新时代,火把节被赋予了新的民俗功能,产生了新的形式。[1]

5、蒙古族白节

现在蒙古族人也把白节作为最隆重的节日。腊月三十日晚上,全家即穿上节日盛装,欢聚一堂,拜贺新年,彻夜不眠。通常全家老少先烧香拜佛,然后晚辈向家长献哈达、敬酒、礼拜。初一凌晨,全家老少以及族人走到蒙古包外,在长者的主持下举行向长生天祈祷仪式。据说这是蒙古族信萨满教遗留下来的传统。然后家族亲友开始互相拜年,直到正月十五或月底才结束。

除节日间人们互相拜年,敬酒,聚餐、纵情歌舞、赛马,娱乐以祝贺全年纳福、吉祥如意外,佛教传入后敬献洁白的哈达,待续至今。

整个白月期间,草原上的男女青年纷纷骑上骏马,带上崭新的哈达和美酒等,三五成群,挨家挨户给各浩特(定居点)的亲友、家长拜年。不过现在,草原上看到的更多的是骑摩托车或开吉普车的男女青年。拜年的路途,是青年男女赛马、追逐、嬉戏的绝好机会。身临其境的人无不感到马背民族不拘一格的生活情趣和粗犷豪迈。

6、高山族 “丰收祭”

“丰收祭”又称 “丰收节”、“收获节”等,相当于汉族的春节,是高山族最盛大的节日。节期在每年农历七八月间的秋收季节,为期6-10天。由于各支系居住的环境与种植的作物不尽相同,所以农作物的成熟期、收获期及由此而决定的节期也不尽相同。其共同特点是:在收获的各个环节(收割、尝新、入仓等)开始或结束时,都要举行相应的祭祀仪式,主要是向祖先神灵祷告,祈求保佑农作物顺利收获,并预祝来年五谷丰收、人畜两旺。祭礼之后,举行聚餐、歌舞、游戏及篝火晚会等,人们举杯同饮,欢歌共舞,沉浸在节日的喜庆与欢乐之中。

7、朝鲜族

流头节上,村民身穿民族节日盛装,在白衣老者的带领下,高举“

流头节中进行顶水罐比赛

农者天下之大本”的旗帜,举行流头荐新仪式,并进行东流水头沐浴仪式。村民们表演流头舞,进行顶水罐、跳板、摔跤、荡秋千等个人项目比赛、以及拔河等集体项目的比赛;还有制作打糕和各种鲜族泡菜的表演和比赛。各式各样的食品充分展示朝鲜民族饮食风格的食品,体现了“流头宴”的特色。同时,周边的友邻村屯还有民族特色的歌舞节目、篝火晚会,以及足球、篮球、排球、接力打靶、吊桶投毽子等体育比赛。

8、藏族花节

篇8:云南省少数民族节日名称英译研究

1研究现状述评

近来,除阅读各种书籍、政府出版物和外宣资料之外,笔者还通过百度、Google等搜索引擎以及中国知网CNKI全文数据库以“云南少数民族节日+翻译”进行主题检索,调查数据显示: 我国目前这方面的专门性研究成果只有一篇,即便去除此处的地域限定,以“少数民族节日+翻译”再度进行主题检索,国内相关研究文献也仅为11篇,全部为学术期刊论文,文献数量和种类过少,视野不广、挖掘不深,在对外传播和研究上长期处于一种被忽视和边缘化的状况,这与弘扬和交流少数民族节日文化的核心目标差距甚远,很难满足当今外国读者的期待视野和选择需求,还有很多跨学科研究领域尚待开拓,但从发展趋势来说应是大有可为的。

郭晋勇等人(2010,2011,2012)在六篇文章中着重讨论了对云南省红河州哈尼族“祭母节”、“苗爱拿”、“昂玛突”和“里玛主”、苦聪族“畲皅节”以及傣族关门节和开门节文化内涵的充分理解和翻译。2011年,杨玲玲提出,跨文化视阈下的译者应尽量采用音译加注、音译与意译相结合、音译加解释等异化策略翻译我国少数民族节日名称;陈萍认为,保护、继承和传播云南独有少数民族节日文化是云南口译员义不容辞的任务,口译策略和方法(直译、解释性音译和意译)的正确选择和使用是成功传播云南这些独有文化的关键。陈玉堂(2012)在跨文化交际中将羌族节日名称英译的处理步骤主要分为音译、意译、加注和琢磨四步。2014年,李晓滢以其自建的民俗文化双语平行微型语料库为例分析了广西民俗节庆名的音译法和直译法。 王晓辉遵循“关联理论”中的最长认知语境原则,用英文示例对朝鲜族节日的翻译过程加以呈现。

上述文献梳理表明,部分国内学者已开始了一些有益的少数民族节日文化英语译介探索并做出突破性的进展和成就。 他们主要将国内外已取得的相关研究理论或理念尝试性地应用于少数民族节日文化英译的实践操作之中,这为此专题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可已有研究的局限也很明显,情况不容乐观:理论建设和方法论探索尚远远不够,通过被引频次可以发现这些成果的学术影响力有限,受众面较小,影响甚微。此外,云南省少数民族节日名称翻译的相关研究内容也散见于一部分国内书籍论著和各类资料里,它们有着高低不等的借鉴价值,当中自然也不乏一些真知灼见。

2云南少数民族节日名称的英译探析

翻译策略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为解决特定问题而制定的方针,涵盖翻译过程中那些能够包含多种方法的术语,诸如直译、意译和音译、变通、释义和达旨、归化、异化和杂化、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解释性翻译、深度翻译、陌生化、译前处理,等等。作为翻译研究链条上的中间环节,中外学术界对于翻译策略的争论由来已久,对理论和实践层面的探讨可以说从未停止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翻译策略(方法)的选取并非完全是由自己决定的,而是要受到翻译的历史背景、当下译文读者的期待视野、译者的文化立场、社会环境这些社会历史语境中多个因素的影响和制约。翻译界长期以来多研究译语的忠实通顺却较少顾及源语的文化个性,这种倾向具有严重的误导性和危害性(杨玲玲,2011)。

云南省少数民族文化翻译的用意在于使外国友人了解云南省少数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对外推介和弘扬少数民族文化,实现跨文化交流的目的。然而,云南少数民族文化的多样性、独特性和地域性与国外语言文化存在着较大差异,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翻译(方法)策略选择与质量保证的难度,云南省少数民族文化对外翻译的策略(方法)选择与质量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民族文化推介与传播的具体效果;翻译策略的甄选或权衡如若把握不当,可能导致源语文化信息的过分缺失或文化传播指向体的接受障碍,继而难以实现通过翻译传递少数民族文化信息的初衷(彭杰,2013)。

鉴于此,少数民族节日名称的翻译策略或方法的选择和文化信息的处理必须妥善地把控住两个节点:一是源语和译入语语言文化维度上的精准程度,这涵盖文字语法上的得体性、原文词义内涵的贴近性以及译词的紧凑性,以便国外读者能够花费最少的努力来获取适量确切的信息和最大限度的认知效果; 二是译入语读者的接受程度,既关注译文的传播效果和读者反映,又要最大限度地恰当保留少数民族文化异质韵味,树立正面的固有民族身份和民族形象。

因此,云南省少数民族节日名称的对外翻译就很有必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一系列灵活变通的策略和手段,才能真正有效地实现对外宣传与交流。下面,笔者将结合现今一些典型的少数民族文化对外宣传文献资料和相关中外翻译理论,针对云南省少数民族节日名称依次阐述如何英译的常见实例。

2.1三月街

白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和街期,也是白族传统的民间物资交流和各种文娱活动的盛会。每年农历三月十五至二十一日举行,流行于云南大理等地。

(1) (Dali) San Yue Jie——《大理攻略》

(2)(The) March Street——《云南旅游导游词》、《中国少数民族图典》和《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大理》

(3) March Street Festival——“跨文化视阈下少数民族节日名称的异化策略”

(4) (The) Third Month Fair——“云南独有少数民族节日的文化内涵及其口译处理对策”、《云南英语导游》、《云南特有民族文化知识》和《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第一卷)》

(5)(The)March Fair——《云南:云天之外的香格里拉》

(6)Third Month Street Fair——《中国节日》

(7)The Third-Month Street Fair——《中国民间风俗》

(8)San Yue Jie(the March Fair)——“跨文化视阈下少数民族节日名称的异化策略”

译文(1)直接将三月街依照汉语拼音进行音译转写,并未考虑到外国读者的文化背景知识,造成了跨文化理解上的障碍, 根本达不到有效传递少数民族文化的目的。译文(2)、(3)直接按三月街(节)的字面意思进行翻译,曲解了其含义,很易误导外国游客,使他们认为这是一条名叫“三月”的街道或为在其上举行的节日庆典。译文(2)、(3)、(5)和(8)中的“March”意为“(公历) 三月”,这与原文不符。译文(6)、(7)类似,但“street”一词较易引起误解。译文(8)采用了音译与意译相结合的方式,但还不够简洁。仅有译文(4)准确体现了本节日名称的文化内涵,不失为一种较佳的译法,能够成功实现跨文化交际。

2.2目脑(瑙)纵歌

亦称“目瑙节”,景颇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意思是“大伙跳舞”、“欢聚歌舞”,誉为“万人舞会”,一般在农历正月十五日至十八日举行,流传于云南德宏州。

(1) The Eye-Brain Festival——《云南旅游导游词》

(2) Eye Brain Singing Festival——“跨文化视阈下少数民族节日名称的异化策略”

(3) Munao Festival——《中国少数民族图典》、《中国节日》 和《中国民间风俗》

(4) (The) Munao Zongge Dance Festival——《云南英语导游》、《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第一卷)》和《采风昆明》

(5) Munao Zongge (Song & Dance) Festival——《云南:云天之外的香格里拉》

(6) Munao Sing Heartily——“西南民族文化对外宣传中的几个典型误译辨析”

(7) Munao Zongge Dance festival, a carnival of the Jingpo—— “西南民族文化对外宣传中的几个典型误译辨析”

(8) Munao Zongge Dance festival (a carnival of the Jingpo)——“跨文化视阈下少数民族节日名称的异化策略”

(9) Munao Singing Festival——“跨文化视阈下少数民族节日名称的异化策略”

译文(1)、(2)的“眼睛-大脑节”、“眼睛大脑歌唱节”真是不知所云,对“目脑纵歌节”似懂非懂的译者将相应的英文词语进行了罗列堆砌,纯粹属于不负责任的胡乱翻译。译文(3)、(4)、(6)、(7)、(8)和(9)均存在文化信息欠额现象,并未精准传递原义,译文(6)的译者将“目脑纵歌节”理解成了“目脑尽情地歌唱”,译文(7)、(8)则稍显繁琐。译文(5)能够较好地表达源语含义,使外国读者头脑中产生相同或相近的文化意象,但也有着一点瑕疵, 最好改译为“Munao Zongge Singing & Dancing Festival”。

2.3三月三

也称“歌圩节”和“歌仙会”(壮族)、“干巴节”(瑶族)、“对歌节”和“山歌会”(水族)。汉族及云南多个少数民族的传统重大节日,时在农历三月初三。汉族水边饮宴、郊外游春的节日。 布依族年节和最盛大的节日。

(1) San Yue San Festival——“跨文化视阈下少数民族节日名称的异化策略”

(2) The Song Festival——《中国少数民族图典》

(3)Double Third Singing Carnival/Festival——《中国节日》

(4)Double Third Festival——《中国民间风俗》

(5) San Yue San/March 3——“跨文化视角下的少数民族特色词汇翻译——以广西水族、回族和侗族特色词汇为例”

(6) San Yue San Song Contest Festival (a festival celebrated by Zhuang people to express love to their lovers and their life)—— “跨文化视角下的少数民族特色词汇翻译——以广西水族、回族和侗族特色词汇为例”

(7) March Third Festival——“跨文化视阈下少数民族节日名称的异化策略”

译文(1)、(5)针对“三月三(节)”进行了简单的翻译处理,对于外国读者基本上没有意义,只会让其一头雾水,自然唤不起他们的兴趣。译文(2)、(4)采用了不同的意译法,但都产生了文化信息的缺失。译文(6)过于啰嗦,而译文(7)的译者明显缺乏对 “三月三”名称所涉及有关文化内涵及背景的深入了解,仅凭一知半解就草率翻译了事。译文(3)确为较好译法,可笔者更倾向于“Double Third Singing Festival”的表达。

2.4尝新节

俗称“吃新节”、“新米节”和“新禾节”,云南苗、彝、布依、布朗、白、瑶、壮、佤、哈尼、景颇、阿昌、拉祜、傈僳、基诺等各民族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六七月间新谷收获时择日举行。

(1) The New-rice-tasting Festival——“云南独有少数民族节日的文化内涵及其口译处理对策”

(2) Enjoying the Fresh Festival——《中国少数民族图典》

(3) New Rice Festival——《中国少数民族图典》、《云南英语导游》和《云南:云天之外的香格里拉》

(4) (The) Harvest Festival——《中国少数民族图典》、《云南英语导游》和《中国节日》

(5) Harvest Ceremony——《中国节日》

(6) Eating New Things Festival——“云南少数民族特色文化词汇翻译研究”

(7) Tasting Ripening Grain Festival——“云南少数民族特色文化词汇翻译研究”

译文(2)、(6) 根本未顾及“尝新节”名称的少数民族节日文化内涵,将其直译而成了“吃新东西的节日”,这就会给外国朋友造成误导。而译文(4)、(5)与原文含义严重不符。译文(1)、(3)和(7)的意译表达才准确切意,可使境外读者能够快速、准确地理解这一节日的文化含义,即“品尝刚成熟的新米或谷物的节日”。

2.5火把节

又称“星回节”,云南彝、白、纳西、基诺、拉祜等各少数民族古老而重要的传统节日,誉为“东方狂欢节”,多在农历六月二十四日或二十五日举行。

(1) (The) Torch Festival——“云南独有少数民族节日的文化内涵及其口译处理对策”、《云南旅游导游词》、《中国少数民族图典》、《云南英语导游》、《中国节日》、《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第一卷)》、《中国民间风俗》和《采风昆明》

(2) Torchlight Festival——《云南:云天之外的香格里拉》

(3) New Year of the Yi People——“攀枝花旅游文化英语译介研究”

译文(2)中的“torchlight”意为“火炬(把),手电筒;火炬(把) 光,电筒光”,这与“火把节”的含义有所出入。卢丙华提出,火把节如果单用译文(1) 就不够,需要在其后加上解释,说明这个节日的特征,也可以采用译文(3)中的类比翻译法,把它比作彝族的新年,以期引起外国游客的共鸣。对此,笔者不能苟同:第一,译文(1)准确表达了“火把节”的文化要义,但因其仅为庆祝一天的节日,宜修订译成“(The) Torch Day”即可;第二,对于少数民族节日名称的英文,解释性词语过多则会显得不简洁;第三,译文(3)中的类比淡化了“火把节”的独特文化魅力,会扼杀非国外游客了解少数民族节日文化的机会,极为不利于跨文化传播和弘扬,理应谨慎使用。

2.6泼水节

傣族新年和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一般在公历四月中旬举行,盛行于云南西双版纳州和德宏州,阿昌、德昂、布朗、佤等民族亦过此节日。

(1) The Water Sprinkle Festival——《云南旅游导游词》

(2) the Dai Year——《中国少数民族图典》

(3) The Water Splashing Festival——《中国少数民族图典》、 《云南英语导游》、《中国节日》

(4) (The) Water-Splashing Festival——《中国节日》、《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第一卷)》、《全景中国——云南:

云天之外的香格里拉》、《中国民间风俗》和《采风昆明》

(5) Water Splashing Festival(a big festival for the Dai nationality to wish everyone happiness by splashing water to one another)——“‘大旅游’时代旅游英语翻译策略研究”

(6) Water-sporting Festival(a big festival for the Dai nationality to wish everyone happiness by splashing water to one another)——“旅游宣传资料翻译中文化因子的移植”

上一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读书报告下一篇:浅析提高中小学教师专业知识素养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