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的智慧 范文

2024-07-22

生存的智慧 范文(精选9篇)

篇1:生存的智慧 范文

孝感亲恩身体力行

感恩,不仅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行为表现,是以“寸草心”报“三春晖”的赤子之举。

我们班霍楠楠同学在传统文化的滋养下,将孝亲感恩,身体力行在每一件小事中。她学习勤奋刻苦,课堂上总是能见到她专心致志听讲,积极思考回答问题的身影。每次的功课她总是按时、认真地完成。当有同学在生活或学习上遇到困难时,她总是毫不犹豫地全心全意帮助他们。

在家中,她又是妈妈的好帮手。照顾弟弟的生活起居,为弟弟辅导功课,帮妈妈料理家务,每件事情都做得一丝不苟。每次吃完饭,楠楠同学总是让父母休息,她自己一人将锅碗洗净,将桌面、地面打扫干净。在自己做完所有的事情后,她最喜欢为父母捶背,洗脚。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与细微处见真挚,孩子的一言一行无不体现着孝亲感恩。

亲爱的同学们,让我们一起以霍楠楠同学为榜样。在我们成长的日日夜夜中,去静静地感知亲人给予我们的爱,向亲人诉说我们对他们的爱,用语言和行动去报答对亲人的爱。

鲜花可以枯萎,沧海可以变桑田。但我们孝亲感恩的心不能变,让我们从一点一滴做起,身体力行去感恩父母,孝亲敬老!

三一班班委宣

篇2:生存的智慧 范文

勤奋是懒惰的反义词,是成功的基础,是传统的美德。文学家说勤奋是打开文学殿堂之门的一把钥匙,科学家说勤奋能使人聪明,而政治家说勤奋是实现理想的基石。世界上最宝贵的除了良好的心理素质,还有一个东西,就是勤奋。最宝贵的勤奋,不光是身体上的勤奋,而是精神上的勤奋,勤奋靠的是毅力,是永恒。

对一个领导者来说,勤奋是至关重要的。有的人可能在比较低的职位时做事勤奋努力,但是一旦到了比较高的位置以后,就会松懈,就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千万不要这样,对于一个想把自己位置做稳的官员来说,时刻保持向上的劲头是必备的素质。古代的帝王臣子在从政方面都有勤勉的故事,我们来看一个臣子勤奋的故事。

贾谊是汉初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河南郡洛阳人。18岁便以饱读诗书、善写文章名扬郡中,为郡守吴公召于门下。后荐于汉文帝,任博士,年仅20多岁。他参与朝政议论,见识超群,一年间越级升为太中大夫。

贾谊在政治上有远见卓识,能洞察隐微,善于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他抓住当前社会主要问题、预见未来隐患,作出精辟分析,提出有效对策。

后来,贾谊因建议改定制度法令及命列侯就国,遭到守旧派周勃、灌婴等人谗害,被贬为长沙王太傅,抑郁悲愤,写出著名的《吊屈原赋》。数年后被召回长安,任梁怀王太傅。先后多次上疏,提出重农业、行仁政、削弱诸侯势力、制服匈奴侵扰等重要政见和具体措施。后梁怀王堕马而死,贾谊因为忧伤过度也死了,年仅33岁。

身在官位除了勤奋外,还要随机应变,处事机敏,这也是你稳居高位的必修课。在复杂激烈的政治斗争中,如若不知进退,不知如何在错综的人事纠葛中把握自己,那是相当危险的。憨直也好,忠厚也好,这都是应该提倡的。

勤奋首先要有一个前提,即能够正确地估量形势。我国历史上许多文臣武将的成败荣辱,究其根本原因都在于此。韩信与张良这两个人的命运结局就说明了这个道理。

韩信在秦末战争和楚汉之争中,不能不算是一个叱咤风云的人物,只因不懂得功成身退的道理,不能“学道谦让,不伐其功,不矜其能”,反而居功自傲,结果不能见容于刘邦,最后被迫图谋造反,落了个身首异处、宗族夷灭的可悲下场。

张良呢?自辅佐刘邦定鼎天下以后,“乃学辟谷,道引轻身”,自动地退出政治漩涡,实可谓善始善终。

篇3:气球果的生存智慧

气球果为萝藦科气球果属的常绿灌木,又由于气球果的外皮上长满了软刺,就像用钉子钉进去的一样,所以有人管它叫“钉头果”。

气球果的果实为什么要长成这种模样呢?这可能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不过,科学家还是给出了答案,那就是为了保护果实里面的种子。也许,别的动物看到这种奇特的果实,就会觉得浑身是“尖刺”的家伙一定不好惹,因此就会望而却步了,这样自然就达到了保护果实里面种子的目的。

看来,气球果还够聪明的。其实,气球果的智慧还远不止这些。对于大部分动物来说,真要咬上一口气球果也不是没有可能,但那软塌塌的“口感”也会让其敬而远之的。更何况气球果还有最后一个“杀手锏”呢,“你真要是敢吃我的果子,那我会毫不客气地动用我的化学武器来对付你!”

气球果的化学武器就是它分泌的毒液。如果你好奇地摘下一个气球果的果实,就会发现从断枝上会流出一种乳白色的汁液,那就是气球果的毒液。这是气球果为保护里面的种子不被食草动物吃掉而设置的最后一道防线。

需要强调的是,气球果是一种有毒的植物。因此,气球果是不能食用的。同学们千万不要误食气球果的果实啊!

树上结“河豚”

在喜欢吃河豚的日本人看来,“气球果”的果实简直就像一个生气的“河豚”,因而日本人把“气球果”称为“河豚果”。

河豚鱼又名气鼓鱼或气泡鱼,大概就是因为河豚鱼会“生气”的缘故吧。“生气”的河豚把肚子鼓得大大的,看上去倒是十分可爱。而气球果简直就像树上结的“气球”,除了美丽动人之外,更重要的是一种虚张声势,从而让别的动物望而生畏。

气球果株身高约1米,上面结满翠绿色的果实,有拳头般大小,表面长满刺,轻轻一捏, 手感柔软。果实内除了种子之外,中空没有任何果肉,稍不留神还很容易把它弄破。因其果实空心形如一个充满气体的气球而得名。

搭乘“降落伞”去远方

气球果原产热带非洲,华南植物园已有引种栽培。它是一种既可观花又可观果的植物,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

气球果株高2m~3m,自然分枝多,体内有白色乳汁;秋至春季开花,垂悬的伞形花序顶生或腋生,每个花序有五星状小花十余朵,花白色至淡黄色,花瓣长椭圆状卵形,非常美丽。

气球果的花期很长,常可见下面的果实已经成熟,而枝头上还在开花。10月中旬以后形成成串的幼果,常见花果同株。因此,气球果是一种奇特而有趣的观赏植物。近年来,气球果因其株形秀丽、花色淡雅、果形奇特,既可用于园林绿化又可用于盆栽观赏,而深受人们的喜爱。在我国北方常用作盆栽,以布置客厅、阳台等处;在南方则可以露天栽培,以点缀庭院。

气球果的果实一旦成熟之后,它的果皮就会自动爆裂,待在里面的种子就会迫不及待地挤出来。这些轻盈的种子,会急忙带上一副自备的“降落伞”,开始它们的传播旅程。

篇4:生存的智慧

———题记

天高任鸟飞

盛夏的午后,蝉歌嘹亮。浓荫密缀的小树林,风吹动叶子,发出沙沙地响声,如同一群绿色的蝴蝶边舞边歌。几声清脆的鸟鸣引起了我的注意,我循声观望,绿叶间两只麻雀时隐时现。我毫不犹豫地认定那是母子俩———从那只成年鸟儿的眼神和动作中我感受到了一种无可替代的关爱。它的嘴里含着一条青虫,正慢慢地靠近它的孩子———一只小麻雀拼命张大嫩黄的嘴巴,不断抖动娇小的双翅,嘴里发出稚嫩的、没有任何顾虑的喊叫声。

我的迫近引起了老麻雀的警觉。它用严厉的目光呵斥住孩子撒娇般的声音。我的动作已经够轻够慢,我的注视足够温暖柔和,为何它仍然怀有如此的敌意?

我继续挪动脚步,仰头费力地观看———我几乎和它们处在了垂直的位置。这时,意想不到的一幕出现了,那只老麻雀竟然像一朵被风吹落的花,扑棱着双翅斜斜地向前坠入草丛。是一只受伤的鸟儿!这个念头迅速在我的脑海闪过。难道是因我的打扰让它受到惊吓而掉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我没有选择离开,而是继续靠近欲探究竟。在我再次靠近后,草丛中的麻雀再一次艰难地贴着地面飞逃,几次起落,小树林已远远地落在了我的身后。就在这时,那只再一次跌落草丛的麻雀,突然间就恢复了往日的神勇和矫健,双翅一抖,瞬间消失在了前方。

我的内心慢慢地蓄满哀伤:是怎样的经历,让一只鸟儿挖空心思,欺骗一个对它没有任何设防的人?

我饲养的一对直立形卷毛金丝雀,作为观赏鸟,算是比较高档的一个品种了。但它们在产卵、孵化、育雏等方面,相比普通的品种却处于明显的劣势。为了提高繁殖数量,我准备了几对普通种群充当保姆为其代孵。

对于我来说,这是一件新奇、有趣的事儿。在卷毛产卵以后,我适时将卵取出,放在正在孵蛋的普通金丝雀巢内,这不由得让我想到了把卵产在其他鸟巢的杜鹃。

可卷毛不是杜鹃,它在发现丢失蛋卵后焦急地四下寻找,不停地哀鸣,满眼的悲伤,让我终感不忍———我有什么资格剥夺一只鸟儿做母亲的权利?于是半日之后,那枚蛋卵又重新回到了卷毛的巢内。

鸟类是建筑领域里的艺术家。园丁鸟、织布鸟、喜鹊、燕子……它们运用非凡的智慧,将自己的住所建造得让人叹为观止。可是,一旦被人类驯化,它们在“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中将很快把祖传的技艺抛弃。然而有这样一只鸟儿,却大大出乎了我的意料。

那一日,我照例到阳台看望一对即将产蛋的牡丹鹦鹉,却发现了一个意外的现象:其中一只鸟儿羽毛蓬松,身上沾满木屑,像一个蓬头垢面的病孩子。莫非是发生了什么状况?看到我的靠近,那只鸟儿迅速钻进了事先为其准备好的箱巢内。几分钟后,就在我仍然为它担心时,那只鸟儿又从巢内出来了,这次却是羽毛紧束,神采奕奕。到底是怎么回事?我退出阳台,躲到暗处,总算看清了事情的真相。那只浑身金黄、面色桃红的鸟儿,用它坚硬的喙,将木质的栖杠撕扯下如牙签大小的一段,别到翅羽中间。它锲而不舍地重复同样的动作,不一会儿,它就把自己变成了一只长着羽毛的“刺猬”。然后,它艰难地回巢,带着这些精心选制的建筑材料。

这只鸟儿让我充满了由衷的敬意。我甚至想,将来它的孩子,或许可以重回自然的怀抱。

阳台外的窗棂上落着一只红嘴相思鸟,羽毛蓬乱,目光呆滞,如同一个迟暮、落魄的美人。我打开窗,它就迫不及待地飞了进来,抢着吃我手心里的米,看不出丝毫的戒备。和谐只是一种假象———这是一只被养熟的鸟,已失去了在大自然中的生存能力。

当学者、专家四处奔走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时候,当作家将故乡写到书里的时候,人们是否意识到,已忘记了祖先的容颜,已找不到返回故乡的路。

会有那么一天,经过驯养的鸡鸭牛羊,甚至是狮子老虎,将无法摆脱逐渐走向消亡的命运。那是因为,它们所依赖的人类,已先于它们在地球上消失。

海阔凭鱼跃

和空中展翅的鸟儿一样,畅行在水中的鱼儿在另一个世界里自由遨游。

几年前,我和朋友合伙承包了两块鱼塘,面积大的那块放养鲤鱼,我们称之为大塘;面积小的那块放养鲫鱼,我们称之为小塘。大塘是小塘的3倍。当然,大塘里也掺杂了少许鲫鱼,小塘里也混养了部分鲤鱼。一年后清塘捕鱼,大塘的鲤鱼每尾一斤左右,小塘的鲫鱼每尾重约半斤,达到了我们预期的产量。但有一个现象出乎了我的意料:大塘的那少量鲫鱼和小塘的鲫鱼大小相差无几,但小塘的鲤鱼却只比鲫鱼稍大,比大塘的鲤鱼足足小了一半!思索良久,“鲤鱼跳龙门”的故事给了我答案———鲤鱼不断跳跃寻找更宽阔的水域,鲫鱼却按兵不动,是因为它们深知怎样的环境更适合自己的生存。

混有大量植物蛋白纤维和各种腥、香、甜等味道的饵料,包裹着一枚尖锐、坚硬的钩。像一颗用溫柔覆盖着的险恶的心,被一根极易忽略却韧性十足的细线操纵着。鱼饵入水后,迅速溶解成轻柔若彩云般的絮状物。诱惑看似不动声色,却暗藏杀机。弥散开来的味道让鱼儿身不由己地靠近,无须刻意地抢夺,仅是一张一翕的瞬间,“云朵”已飘进嘴里。这样的过程,让人想到灯红酒绿里的红颜———没有语言的交流、肢体的接触,只是一个眼神,已让对方陷入深渊无法自拔。

装饰和欺骗之间从来就没有一条明显的界线。电视里天花乱坠的广告,生活用品中金玉其外的包装,假冒伪劣产品的日益泛滥……装饰能够带来视觉的美感,欺骗只能造成身心的双重伤害。垂钓现象折射出的,是鱼儿的无知,还是渔者的高明?

被丑恶所掌握了的智慧,制造出了更加不同凡响的效果。2009年,报社的一位编辑约我写一篇关于“钓鱼执法”的评论。可怜我整日呆坐家中,已到了“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地步,哪里知道执法还能和钓鱼扯上联系?只好红着脸到网上查询,如同寻找当事人孙中界的那半截手指。

如果有一天,你在大街上遭遇“被车祸”,你的信用卡被透支,你的网络被黑客攻击……请不要意外和愤怒,善良往往会为它的对立面埋单———这难道就是达尔文所述的“适者生存”的法则吗?

春风花草香

我是那样惊叹植物的生存能力和存在历史。早在25亿年前,地球上就出现了藻类和菌类植物。植物凭借进化过程中不断增长的智慧,成为地球上最强大的生命体,它们为地球生命的延续提供了最根本的保障。

秋风萧瑟,草木凋零,寒冷的日子越来越近了。我缩着脖子,裹紧了身上的衣服,抬头看阴冷的天空,却发现枝头一片片枯黄的叶子从从容容地飘落下来,那样沉着,那样安详。年少的时候,我总是不明白,为什么在人们不断往身上添加衣服的时候,大树却脱下昨日的盛装,赤裸着身体在寒冷中颤抖?长大以后我终于懂得,落叶的树,在艰难中选择放弃,是为了更好地感受前路的春暖花香。

冬天里,当我们躲在屋内享受现代科技进步带给我们的温暖的时候,是否听到,窗外银色的世界里,正传来一曲迎接春天的歌。

一棵主干须几人合拢才能围起的千年古树,如果连根拔起,不伤之毫厘,其延伸到达的范围必然超出了我的想象。植物依靠强大的根系,得以挽留住土壤和水分,并从中获得生存需要的营养供给。这些上帝的好客的孩子,招呼蚯蚓、蚂蚁和它们做邻居,收留无家可归的鸟儿,邀请斑斓的蝴蝶参加集体舞会……

也正是有了这些看似柔弱的根,让它们坚强地面对残酷的烧杀掳掠。

苍耳躲在大动物温暖的背上长途旅行,蒲公英在风的吹拂下飘向远方,果实利用甘甜引诱动物并使种粒在动物排出的粪便中萌芽,花朵散发香气招来蜂蝶并在蜂蝶的帮助下完成受孕……

相对于人类,植物的生存、繁殖方式是那样地充满智慧又温文尔雅,它没有排他性,没有侵略性,在互利共荣的基础上实现了最持久的生存。

善待生命,尊重生命,敬畏生命。这是人类得以继续生存的大智慧。

篇5:动物的生存智慧

人类常称自己为“万物之王”,视自己为世界上最聪明的动物。殊不知,有许多比人类低一等的动物也显得极为智慧。它们觅食、生存的种种表现,都可以让自视清高的人们大开眼界,赞叹不已。

黄鼠狼爱偷鸡那是天下有名的。不了解它的人都认为它只是用力量来抓鸡罢了。其实不然,黄鼠狼是利用鸡有“夜盲症”的特点,钻了空子。在夜晚,黄鼠狼算好时机,跳到鸡背上,一把咬住鸡的脖子,使鸡发不出声,黄鼠狼立马再用尾巴使劲地拍打着鸡屁股,把六神无主、惊得发抖的鸡赶到没有猎狗的地方,把大自己二倍的鸡一口咬死。

海癸和寄居蟹是一对好朋友。它们友好的生活在一起,天敌群群,自己又弱小的寄居蟹在有毒的海癸的保护下,再也没有生物敢吃它了。而海癸在寄居蟹的移动中,也能更好吸食到更多的食物。它们双赢了。

在农村生活的朋友们也许看见过老鼠偷鸡蛋。别看老鼠那一脸坏笑,就认为它本领大,很聪明,实际上它的能力很小。小小的四肢,小小的爪和张不大的牙齿根本无法把圆溜溜的美味取回家。但老鼠也有它的狩猎智慧。老鼠家庭中的其中一只老鼠用力地把蛋给夹住,其余的老鼠就使劲地拉抱着蛋的老鼠的尾巴,连“人”带蛋一起把它们拖进洞里,这样它们就可以在自己安全的洞中享受美味了。

使用工具和人海战术也是许多生物生存觅食的惯用手段。比如虎鲸就用鲸群包围金枪鱼和沙丁鱼;虎皮鹦鹉白天围居在一起,迷乱天敌的眼睛,从而降低自身的伤亡;水獭很喜欢用锋利的石头把海胆“开肠破肚”,吸取它的汁液。

人类无时不刻因为动物们的智慧而惊叹,而形成这种智慧的原因是它们不断的学习和适应环境产生的进化,这奇妙的一点还需要人们不断的研究,才能

篇6:生存智慧(读物的)

生存智慧(读物的) screen.width-300)this.width=screen.width-300“ border=0 twffan=”done“>相关附件

人人都能成功 screen.width-300)this.width=screen.width-300” border=0 twffan=“done”>相关附件

生存是需要智慧的。。希望我们在生活中。。。胜利

绝对精彩,看完后对人生的认识更深刻!

篇7:生存的智慧作文

古人云,“壁立千仞,无欲则刚。”一个人的欲望像一张无形的网,让人玩物丧志,贪欲败身。生活中贪财,贪权,贪色的人,没有不迷失心智的,没有不以失败告终的。一个人如果不以事业和修养为重,不懂得节制欲望,随时都会陷入可怕的危机。没有自制力的人不足以谈人生。话说万事万物有时运,有天运,有定运。势是一种可怕的东西,所谓“天时地利人和”,“运”是天时,地利;人和是人的受用。“势”是势的所在,势越大,能量越大,犹如瀑布,自高而上的冲击。天时地利人和统称为命。命好的人,可以得到更多的优势。知道自己的命,知道别人的命,从而知道天命。

“人有千算天则只有一算”,听命于天,则每个人心中的小算盘自然拨不响。算计别人的人,终究会算计到自己头上,而天的算,是在于每个人的因果报应,每个人的德行。虽说是人善人欺,但是天的眼睛是睁着的,人间的正道才是沧桑。计算着别人收益的人,也许自己也常常被他人所算计了,天地是无私的,多积累一点德行,就多积累一点财富了。恶人,往往会迎来恶贯满盈的恶果,天道循环因果不爽,真是很有道理。

人情世态不需要也不适合所有人。撕掉温情脉脉的面纱,我们每个人都是动物。世俗的人根据事态的变迁,查看人情冷暖,孤独的人寻找着自己的终身伴侣。真诚待人是根本,真面目可以让你与人为善,处处左右逢源,是否真诚,力量是正反都有的双面剑。所以“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篇8:生存的智慧 范文

徐江先生以全国语文教学大赛一等奖获得者的获奖教学课堂 (教师与学生共同解读茨威格《伟大的悲剧》) 作为切入点。当时的场景是讨论斯科特接受第一位登陆南极点的挪威人阿蒙森留在南极极点的信———希望后来者将它转交给挪威国王, 以证明他是第一位来到南极极点的人。斯科特感到很沮丧, 因为他非常希望这是他留给后来者的信, 然而这是挪威人阿蒙森到达南极后写就的。但作为探险界的同行, 他不得不“忠实地去履行这一最冷酷的职责”。在解读这一感人的场景时, 有学生说:“其实斯科特在这时候可以完全不接受为阿蒙森作证的要求, 他甚至完全可以把挪威的国旗拔掉, 换上英国的国旗。”在这样的课堂对话中, 没有人给学生指出来, 这是“完全不可以的”, 包括授课教师及评委, 都忽略了这样一个细节, 并且认为学生这种理解是对的。

徐江先生请在场的学生思索以下两个问题:假如斯科特没有罹难, 他安全返回并把阿蒙森的信交给了挪威国王会怎么样呢?学生都明白, 斯科特等人肯定会受到挪威人乃至全世界人的尊敬。同时, 这个举动也实实凿凿地证明了斯科特等人是“伟大的第二”。

假如斯科特按学生所说, 遗弃了阿蒙森的信, 拔掉了挪威国旗, 那么他回到英国会怎么样呢?对于这个问题, 很显然, 在场的学生不能回答, 他们有些茫然。徐江先生说, 如果这样的话, 到达南极点的事情, 也就只有凭他自己说了。且莫说第一, 他连第二的证明都没有。因为失去了与阿蒙森组成的互证关系。人们不相信, 他又该如何回答呢?只有等待他留在南极的信, 由第三位去南极探险的人捎到英国来。然而第三位登陆南极极点的人, 他同斯科特一样, 也是毁掉了前者的信, 拔掉了前者的旗……这样循环下去, 就像我们的“国故”所说的那样, 螳螂捕蝉, 黄雀在后, 雀的后边, 又跟着鹞……一个比一个具有侵害性, 这些探险者在没有现代化科技手段的情况下, 岂不什么都完了吗?拿什么证明呢?既毁了别人的事业, 又失去了自己的证据。损了人, 也没有利己。这就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看, 失去了正义和道德, 只想着算计别人, 自己同样遭到算计。更何况那南极也不是谁都能去的。所以, 遵守正义和道德, 求是、求实、合作, 保持科学的纯洁, 这是科学家令人崇敬的基本品质。弃信、拔旗的事是万万不可以做的, 这是十分愚蠢的事。知善恶, 知是非, 是大智。

徐江先生认为教师不能简单地指责学生:拔掉别人的旗是不道德的。而是如上所述, 要向学生讲清大家应该遵守的正义的社会契约的内涵———“社会合作使得所有人都有过更好的生活的可能”。我们缺少这种意识的教育。

为了让学生体验“反事实假设论证法”, 徐江先生出了两道作文题:“假如那位‘不食嗟来食’的饥者‘能食嗟来食’———谈人的蒙耻承受力”;“语文教科书要搞一点儿‘甲流疫苗’———向人教社语文教科书编辑说点想法”。要求文章必须从“假如语文教科书不都是今天这样的‘精品’”话题写起。这是两道既有现实性又有挑战性的作文题。它们不仅从内容上规定了对传统思维的反思, 而且在论证上也规定了特定的写作方法。作为教育过程中的写作训练, 它不允许学生“自由”地写作, 而必须严格地按照教学目标有理性地进行。否则, 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就脱节了。很显然, 怎样围绕理性的教学目标去设计写作训练题目, 本身又是对教者智慧的考验。

对话徐江

记者:您在课堂上以两个“假如”的反事实推论, 对这堂全国语文教学大赛一等奖参赛课程予以了否定, 对学生那种理解给予了引导性批评。您将这种说理方法称为“反事实假设论证法”。您能具体解释一下吗?

徐江:所谓“反事实假设论证法”, 就是以“反事实”的思维方式, 对已经发生的客观事实作假设性推断, 用一句富有代表性“句式”来表示的话, 是这样的———“假如不……而是……, 那么就会……。”以这种假设的方式, 对已经发生的事实作出其他可能性的想象, 从而在与事实的对比中, 对已经发生的事实作出评析。

反事实假设论证, 虽然是客观事实与假设推断之间的比较, 但通过假设情景与现实情景的比较可以促使人们从客观现实的对立面去评价现实, 去认识现实。这种论证方法具有鲜明的对比性, 同时也具有强烈的反思性。

人们的社会实践, 是个人和社会整体行动的巨大复合体。实施某一具体的行动, 即一个事件从诞生至结束, 可以从其初始状态会有两种及两种以上的可能的结束。为了认识已经成了现实的这个事实, 我们不仅要知道世界实际发生了什么变化, 而且应该知道与实际事实相关的其他可能性。把“已然”和“可然”作对比认识, 从而对“已然”形成衬托, 形成评价, 特别是在这种比较中认识“已然”的得或失、成功与教训。这是一切具有辩证思维能力的人认识事物必然采取的正确方法。英国哲学家怀特海这样说过对滑铁卢战役的思索——“譬如, 以滑铁卢之战为例。这场战役以拿破仑的失败而告终, 并且以这场败仗为基础, 建构了我们的现实世界。但是, 那些表达了由他的胜利可能会导致另一种历史路径的抽象观念与那些现实发生的事实是密切相关的。”怀特海的话, 就是在告诉人们, “善于想象的著作家们”都会对世界“已然”的“存在”的“可然”性作充分思考的。

记者:在这里对经典课文的解读和传统的讲解有很大的不同, 您认为如何看待和培养“反事实假设思维”?

徐江:请注意, 这一环节的讲述不仅仅是以经典例文解释“反事实假设论证法”的, 同时也是以新的论证理论为指导示范议论文课文的解读。“反事实假设思维”不仅对论说文写作有意义, 对记叙文写作也同样重要, 它对于拓展文章思维境界的作用是很大的。比如事情已经这样发生了, 可是你却想到“假如他不这样……, 而是那样……”的话, 不就一下子把文章的思想内涵又扩展了一层吗?

以苏洵的《六国论》为例, 《六国论》具体体现是“赂秦”而“亡”的事实是不可更改的, 但苏洵反其道而提出若“不”这样, “而是”将“赂秦”之地封赏天下将士, “那么”局面会怎么样呢?正如文中所说:“问使三国各爱其地, 齐人勿附于秦, 刺客不行, 良将犹在, 存亡之理, 当与秦相较, 或未易量。……呜乎以赂秦之地, 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并力西向, 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这种“反事实”思维只是就事实的相反情况作出一种假设推断, 然而让人们觉得, 如果按这种“反事实”情况应对的话, “未发生”的事情本来也可能成为世界现实的一种, 大大加强了文章的震撼力量。所以, 人们需要一个“外部的”评判标准, 即从客观已然的事实外部构建另一个甚至一组可供选择的假设, 那是梦幻的世界, 把它们同我们的现实世界作比较, 从而更清醒地认识这现实世界的一切特点。这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思维方法, 千万不要认为这些善于想象的论说家们纠缠这些假设的可能性没有什么意义。在任何特定历史时刻, 现实都有各种可能的真实的替代项。如果因为它们没有成为现实而予以排除, 只看到已经发生的事情, 从不考虑它们的替代项, 不考虑促成事件的整个压力结构, 也就不能有力地解释“发生了什么以及为什么发生”。苏洵把事物放在“可能的空间里”思考, 会使对问题的分析更准确, 凸显了“赂秦”的消极作用。因为“反事实”思维赋予存在的事物一个非存在的对立面, 作者在思维的过程中把原事物的组成要素和组成方式作另一种特殊的调整, 比如把“赂秦”的财物作为招募抗秦队伍的资本, 与秦死战, 这就向非存在注入了存在性, 把非存在变成了“可能的存在”, 这就是一种可贵的创造思维。

通过改变或排除事物中的某个因素而去预想事物运动的趋向或结果, 事物的运动轨迹就会呈现“树”形结构样式, 那里面会有很多可能性供作者去选择。当代的认知研究表明:智商的一个重要成分是进行反事实推断, 更宽泛一点儿说, 就是对可能性的各种想象。在这种思维过程中, 一定要突破“唯一”的“线性”思考模式, 即事物被确定沿着某一方向单线前进。即便最终的因果关系可能是一致的, 但由因到果的过程并不是规定好了的。打个比方说, 正被牧人追赶的羊, 最终的结果一定要回到牧民设定的羊圈, 然而某些羊却可能短时间离开羊群, 或在路边啃几口小树的嫩叶, 或在小河边喝几口水。规律性就是这样, 事物将依照事物各种因素的关系前进、运动, 但前进过程的路线并不是被规定死了的。有了这种思维意识, 你就会根据自己的生活积累去编织各种可能的故事, 在比较中去思索已经成为现实的事实。

记者:“反事实假设论证法”和一般的“假如”性的假设想象有何区别?为什么把它作为一种论证方法提出来呢?

徐江:“反事实假设推论”是假设推论思维中的一个特殊的种类。论证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在写作的书中是阐述不尽的, 在课堂上是讲不完的, 我们必须要有选择。之所以把“反事实假设论证法”作为一种论证方法, 而且与培养学生的“生存智慧”联系起来, 其突出的目的就是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已经发生的各种问题。对这些已然的情况, 从相反的情况思考一下, 看还有其他什么样的“可能”, 在这样的比较中提高认识以及处理问题的能力。而且这种思考从方法本身就规定了着眼于生活中的现实问题, 从而减少作文教学中的空谈习气。而且这种辩证思维习惯的养成直接关系到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面对问题时会有多种的思考与选择, 这就是生存智慧。

“反事实假设论证法”的基本特点是对已经发生的事件作出反事实假设, 这是它不同于一般的假设性思维的地方。有许多人认识不到这一点, 比如德国总理默克尔在中国访问时, 把掉在地上的面包片捡起来吃掉了, 新闻媒体报道了这件事。有人写评论《假如捡起面包的不是默克尔》, 意在说这就不是新闻了。有人把这篇文章作为反事实假设论证例文。不是的, 从反事实角度评论就是《假如默克尔不捡起那片面包》, 这才是反事实假设论证。

后记:徐江对于广大的中学语文教师而言并不陌生, 几年前写了《中学语文无效教学批判》、《评语文“课标”的缺陷》、《论语文教育的哲学盲点》、《从“述而不作”到“述而能作”》、《也对中学作文作一点儿文化观察》和《克服中学语文教学的“愚化倾向”》等批判性的文章, 对此, 很多一线的教师读完感到很不舒服, 认为徐江先生的观点太偏颇, 对中学语文的具体情况不了解, 是“站着说话不腰疼”。此后, 徐江先生的锋芒并没有减弱, 依然将矛头直指中学语文, 但发生了一些变化。发表了很多富于建设性的文章。仅2007年, 就发表了《叙述意识重构》、《描写意识重构》、《论证意识重构》等多篇文章, 2009年6月, 他主编的《新课程议论文写作实验教本》出版, 标志着徐江先生初步完成“论证”方面的系统阐述, 为了将理论付诸于实践, 徐江先生身体力行, 多方奔走, 和中学语文教师一道付诸实践, 多次深入课堂, 亲自给学生上课, 这种精神和做法是十分可贵和可敬的。同时, 徐江先生的文章和做法也使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重新审视中学语文教学并开始行动起来, 这应该是我们都愿意看到的结果。

链接:徐江对“论证”的一些观点:

●彻底改革旧的论证话语体系, 扩展的是学生的思维视域, 改善的是学生的思维质量。

●打个通俗的比喻, 证伪法好比中学生选班长。大家经过初步协商后推举三个同学作候选人。在投票前, 同学们会对三个人进行深入的比较思考, 我把票投给谁呢?有的人会着重对他们的缺点一一分析, 最后淘汰那两位缺点较大的同学, 而选择相对来说负面因素较少的同学担任班长。这种选择思维就是“证伪论证法”。

●关于议论文写作, 一讲“论证”, 大家就会说“用论据证明论点”。其实, “论证”绝不是“用论据证明论点”。“用论据证明论点”是“论证”的一种, 或者说是“论证”的一部分。中学老师讲议论文写作, “用论据证明论点”显然是用“部分”的论证取代了“整体”的“论证”, 这就压缩了学生的论证思维, 因而导致学生论证视域的狭隘。

篇9:课程:生存的智慧

[关键词]课程;生存智慧;课程论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717(2008)03-0016-04

课程论总是跟随哲学的知识论的变化而变化。当代中国的课程论中有一种跟随后现代的非理 性主义者反对现代理性主义的倾向。当今中国确实存在夸大理性,特别是夸大技术理性作用 的问题,这是我们必须警惕的,但我们更应该警惕的是对后现代非理性主义的崇拜。本文提 出一个带有调和性质的课程定义,认为课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体验、选择和创造的生存 智慧。这一定义试图将前现代、现代与后现代课程观打通,并展现笔者个人对课程的理解。

一、课程是生存的智慧

课程是生存的智慧,而不仅仅是理性的知识。所谓生存的智慧是人们在生活过程中体验、接 受、感悟和认识到的,能让人过一种自主、自由、自在生活的生活经验、理性知识、感受能 力、交往能力、创造能力和精神信仰的总和。

大体说来,在西方现代观念中,生活经验是指那些感性知识,是一些粗糙的、杂乱的、易变 的意见和感受;只有理性知识才是精确的、永恒的、普遍的,唯物论者认为它来自感性知识 ,是感性知识的升华和抽象,唯心论者认为它是先验的存在;理性知识又分工具理性和实践 理性,前者是那些教人做事的科学知识,后者是那些教人做人的行为规范。后现代主义反对 将感性知识与理性知识分作两样,认为生活经验既是感性的,同时又包含了生活的本质。现 代主义认为理性知识是最重要的,后现代主义认为生活经验是最重要的。在西方,知识论与 实践论密不可分而有所不同。经验和知识来源于实践,即使是唯心论者,也认为知识来源于 反思或回忆等“实践”活动。实践能力需要经验和知识,但经验和知识并不构成实践能力的 全部,感受能力、交往能力和创造能力与某些先天的器质性特征有关,是以先天的素质为基 础,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形成的。在西方还有一种难以证知的生存智慧,那就是精神信仰, 包括对理念的信仰、对伦理价值的信仰和对神的信仰。

在古代中国,君子和小人有不同的生存智慧,需区别而论。先看君子与小人的区别。在孔子 以前,君子就是君之子,即贵族子弟,小人则是贵族统治下的劳动者。孔子之后,小人通过 学而入仕,也可成为君子。到了孟子时代,君子与小人的区别是劳心与劳力的区别,劳心者 是君子,劳力者是小人。汉以后兴太学,举贤良,读书蔚然成风,读书人就是君子,其他的 是小人。宋以后理学兴起,遵从天理的就是君子,被人欲所驱使的就是小人。君子与小人所 应具有的生存智慧是不同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君子怀 德,小人怀土。”(《论语•里仁》)“君子谋道不谋食。耕者,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 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论语•卫灵公》)君子懂得道义,小人懂得利益。君子心 中装的是道德,小人心中装的是土地。小人要学习和掌握耕种土地、获取利益的生活经验。 君子要学习六艺六经,格物致知,止于至善。总之,君子追求的是精神境界,学习的主要是 以礼为核心的为政、做人的知识和本领;小人追求的是物质利益,学习的主要是稼圃之类的 做事的知识和本领。

中国古代教育更重视培养君子,对小人之学并不重视。中国古代的士人追求一种精神境界, 并且通过立德、立言、立功表达自己的精神追求,因而我们所见到的精神文化大都是君子之 学。科学技术(天文、历算、医药除外)在中国古代属于小人之学,不登大雅之堂,只在劳 动人民之间通过带徒学艺的方式传授,因而流传至今的古代科技大都是些经验性的技术,中 国古代缺少高深的科学理性知识。西方人则努力探寻科学理性知识,他们的精神追求是一种 宗教或类似于宗教的信仰,而不是中国人那种有着极其丰富的精神内涵的,以道德实践和审 美体验为核心的精神境界。

前现代、现代和后现代知识观略述于上,如何打通?我不想卷入哲学的讨论,只愿陈述个人 的“意见”。我认为,我们的生存智慧中应包含后现代所强调的生活经验、现代所推崇的理 性知识和前现代所追求的精神境界。

生活经验是人们为人处世时所运用的规范、技能和技巧,需要、欲望、态度、体验、情感、 情操、意志、决心、希望、感觉、思索、想像等一切心理活动包含其中并与具体的情境结合 在一起。生活经验既是感性的,也是理性的,既是属于群体的,又是具有个性特征的,既能 从中抽象出规则和规范,又离不开具体的情境和条件,是一种完整的、真实的生存智慧。生 活经验虽为后现代思想家所推重,却是中国人从古到今最重要和最主要的生存智慧。后现代 所推崇的知识对于中国人来说并不神秘,它就是我们的古人一直在探索,并且取得了丰硕成 果的知识,没有哪个国家的“原始叙事”有古代中国那么丰富。

课程:生存的智慧中国人所缺少的是西方人从古到今所不懈探求的理性知识,这种知识是从感性经验中归纳出 来的,或是根据普遍法则推导出来的。中国还没有现代化,如果追随西方后现代理论家批判 现代理性主义,那又是一场“大跃进”。中国的科学技术还很落后,我们需要工具理性。中 国的市场规则、法制体系和民主制度还很不健全,我们需要规范理性。后现代批判的是夸大 理性作用的理性主义而不是理性本身。当今中国确实存在夸大理性,特别是夸大技术理性作 用的倾向,这是在强调理性知识重要性的同时必须警惕的,但我们更应该警惕的是对后现代 非理性主义的崇拜。

生活经验存在于生活情境中,理性知识存在于书本中。精神境界既存在于生活情境中,也存 在于书本中。某些生活情境因为有高尚灵魂的介入,动人心魄,净化心灵;经典作品中承载 着人类的精神文化和先哲往圣的伟大人格,能引发读者对事物本原和人生意义的深刻反思。 精神境界在动人心魂、引人沉思的生活情境和经典作品中,但它又不是这些情境和作品本身 ,它不是一种知识,它是孔颜乐处,是孟子所说的比生命更重要的、不可移易的人间道义, 是文天祥所说的赋于万事万物的天地正气,是陶渊明所说的难以言说的此间真意,是李白身 上那种天子呼来不上船的饮者风度,是毛泽东身上那种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英雄豪气。

二、课程是学生体验、选择和创造的生存智慧课程是学生体验到了的生存智慧,是经过学生选择的生存智慧,是学生创造的生存智慧;体 验、选择和创造是在教学过程中完成的。要让学生体验课程,否则学生就是接受知识的机器 。要让学生选择课程,否则学生就是听从指使的奴婢。要让学生创造课程,否则学生就是困 于传统的庸人。后现代课程观特别强调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创造课程和体验课程,反对把课程 理解为学科知识的做法,这种观点是值得借鉴的。

人有需要和欲望,有这样或那样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因此人有所好所恶,有所善所不善,有 所美所不美。所好、所恶、所善、所不善、所美、所不美是人对物、对人、对事的不同态度 。对这些态度的体验就是人的情感。体验是生命的体验,也是对生命的体验,只有体验到了 的生存智慧才真正与人的生命结合在一起,须臾不离,终身不去。现代课程主要是一些价值 中立的学科知识和一些关于价值观、审美观的学科知识。学生在课堂上主要是思考,而很少 有体验。体验总是对置身于其中的情境的体验,要开发被学生体验的课程,就要回到被理性 层层抽象掉了的生活情境中去。

人置身于生活情境中就有相应的感受和体验。在同一生活情境中,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和 体验。体验的不同取决于理性知识、价值观念和审美观念的不同。对置身于其中的情境,我 们不能选择如何去感受和体验,但我们可以通过选择理性知识、价值观念和审美观念来改变 我们对于周围世界的感受和体验。要把选择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承担起对于自己生命的 责任。孔子总是鼓励学生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七十二贤人各有所能。

选择的是已有的知识,是传统,是前人所创造的生存智慧。人类是在创造中进化的,每一代 人都会创造出前人所没有的生存智慧。农业社会创造的少,人们主要依据传统生活,悠闲自 得,日子很长很长。现代社会是创新的社会,创新能力在生产和生活中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 ,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能在现代社会中求得更好的生存和发展。把课程理解为学生所创造的 生存智慧,是现代社会所提出的要求。个人是在创造中完成自己的生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 值的。创造得越多,限制人的外在力量的改变就越大,人所获得的自由就越多。因此,把课 程理解为学生所创造的生存智慧也是个体的成长、个性的发展所提出的要求。

三、课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体验、选择和创造的生存 智慧学生的体验、选择和创造都需要教师的指导。这

话若在30年前说是很少有人提出异议的,今 天仍这么说,则要与后现代主义有一番讨论才行。

后现代主义批判现代的理性主义,认为理性主义的教育中由于突出了教师的权威,从而忽视 甚至取消了学生的主体性,因而提出“双主体”的概念。教师和学生都是平等的主体,谁也 不是什么权威,事情要商量着办;谁的观点也不是绝对正确的,要讨论,要对话,要交流, 最终所形成的意见无非一种“主体间性”。在多尔的后现代课程观中,教师、学生、文本是 课程的三个要素。教师这一要素并不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在反思性对话中,教师对学生的 观点作出考察和评价,但教师的评价与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是一样的,不具有特别的权威性 。在师生共同建构课程的过程中,教师仅仅是参与者之一。[1]

罗素说过:“自从公元前600年直到今天这一全部漫长的发展史上,哲学家们可以分成为希 望加强社会约束的人与希望放松社会约束的人。与这种区别相联系着的还有其他的区别。纪 律主义分子宣扬着某种或新或旧的教条体系,并且因此在或多或少的程度上就不得不仇视科 学,因为他们的教条并不能从经验上加以证明。他们几乎总是教训人说,幸福并不就是善, 而惟有‘崇高’或者‘英雄主义’才是值得愿望的。他们对于人性中非理性的部分有着一种 同情,因为他们感到理性是不利于社会团结的。另外一方面,则自由主义分子,除了极端的 无政府主义者而外,都倾向于科学、功利与理性而反对激情,并且是一切较深刻形式的宗教 的敌人。这种冲突早在我们所认为的哲学兴起之前就在希腊存在了,并且在早期的希腊思想 中已经十分显著。它变成为各种形式,一直持续到今天,并且无疑地将会持续到未来的时代 。”[2]西方哲学的问题简单说来就是如何对待理性与激情的问题,而二者之间始 终没有 调和过,思想家们至今还没有找到理性与激情之间的张力,后现代主义无非是非理性主义的 一种新的形式。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国家,理性主义与非理性主义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中世 纪的非理性主义源于柏拉图的人性论,认为人有欲望所以需要纪律的约束,人有激情所以需 要英雄主义的气概。因此,中世纪的非理性主义者虽然反对科学理性,却极力推崇规范理性 ,是一种纪律主义的非理性主义。近现代的非理性主义源于卢梭的自然主义,他们既反对科 学理性对人的异化,也反对纪律对人性的约束,向往自然和自由,是一种怀旧的浪漫主义思 潮。后现代的非理性主义源于胡塞尔的现象学,认为本质就在现象中,没有外在于活生生的 人和人的生活世界的规律、原理、教条、规范、规则。因此,后现代的非理性主义者既反对 科学理性,又反对规范理性,还反对权威和偶像。

明白后现代的非理性主义只不过是西方现代理性主义的反动,我们才能作出正确的选择。当 一个时期的思想走向僵化,需要来一次思想创新的时候,我们要警惕矫枉过正。当我们敞开 胸襟学习西方思想的时候,首先要反思中国的传统并认清中国的现实需要。理性主义崇尚权 威,理性主义的权威是那些拥有丰富的理性知识,具有理性的思考能力,行为堪为世人准则 的人。理性主义的权威走向极端必然导致专制,导致对普通人思想的禁锢。非理性主义关注 个人的情感,其实非理性主义同样可以导致对他人的统治,它不能创造权威,却能制造偶像 。非理性主义的偶像是那些充满激情,具有宣泄激情的表演才能,行为敢于冲破现有规范的 人。非理性主义的偶像崇拜走向极端必然导致堕落,必然伤害普通人的情感和身心健康。看 看我们身边那些令人痛心的事例,就会明白这一道理。

要理性主义还是要非理性主义?要专制还是要堕落?要禁锢思想还是要伤害感情?显然都不 能要。要什么呢?要孔子所说的“文质彬彬”,要情感与理性的和谐统一。让学生体验课程 ,选择课程,创造课程,是对学生个性、需要、情感的尊重,但学生的选择和创造需要教师 理性的指导。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学生更要尊重教师的权威。从课程目标的确定,到课 程内容的选择,到教学过程的组织,到教学效果的评价,无处不存在教师的权威。

[参考文献]

[1]小威廉姆 •E.多尔.后现代课程观[M]. 王红宇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 社,2000.248-261.

[2]罗素. 西方哲学史(上卷)[M]. 何兆武,李约瑟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22- 23.

(责任编辑 徐 丹)

Curriculum: the Wisdom of Existence

JIANG Guo-jun

(Institute of Educational Science, Hunan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 410082, C hina)Abstract: The paper defines curriculum as the wisdom of existence of the student s' experience,choice and creation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ir teachers. This d efinition tries to combine the views of curriculum in the pre-modern and the mod ern times with that in the post-modern times.The author holds that our wisdom ofexistence should include the life experience emphasized by the post-modern time s, the rational knowledge highly esteemed by the modern times and the spiritualstate pursued by the pre-modern times. The paper also reveals the author's under standing of the connotation of curriculum.

上一篇:关于开展岗位廉政风险教育工作的实施方案下一篇:眼科常识:浅析上班族的护眼小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