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税收环境存在的问题

2024-07-26

当前我国税收环境存在的问题(通用8篇)

篇1:当前我国税收环境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税收环境存在的问题

一、税收政策环境方面的问题

1.税收负担缺乏公平性

税负公平是各个国家在各个时期制定税收政策的基本要求和准则之一,它包括税收的横向公平和纵向公平。我国现行税收制度和税收政策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初期形成的,税收负担在当时虽存在某些不公平现象,但矛盾并不显得十分突出。随着市场经济逐步走向成熟及对外开放程度的扩大,宏观经济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而我国现行税收政策却未能适应这一要求作出相应调整,不公平性的矛盾日益突出。

生产型增值税造成资本有机构成不同的企业税收负担不同。由于生产型增值税对企业购进的固定资产所含进项税额不予抵扣,使资本有机构成越高企业税收负担也就越重,严重阻碍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影响了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

内外两套所得税制度并存,使内资企业在国内外的市场竞争中处于极为不利的地位,民族工业发展受到阻碍。

个人所得税的分类课税模式及不合理的费用扣除制度,难以发挥税收的收入分配作用,致使收入分配差距拉大,分配不公矛盾突出。

多层次税收优惠政策不仅杂而乱,而且加大了地区之间经济的不平衡发展。

2.税收政策缺乏相对稳定性

这主要表现在税收政策在制定过程中,由于对经济形势估计不足,缺乏深入调查研究和论证,常常是一个政策刚出台不久,不仅纳税人甚至税务机关还未见到正式的红头文件,政策又被重新调整,令人们措手不及,应接不暇。另一方面就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现象比较突出。

二、税收管理环境方面的问题

1.税收征管手段落后,信息化建设水平低

税收制度和税收政策对宏观经济调控的有效性,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取决于税收征管水平的高低,而征管水平又取决于信息化技术的运用程度。信息化技术有助于加强税务机关与协税护税单位的.信息交流与共享,形成税收管理合力,实现对税源的严密监控和管理。目前我国税收信息化建设比较落后,一是税收信息化水平低,税收征管信息化含量不高,借助信息技术进行税收管理的比例偏低;二是税收信息网络化水平低,税务与银行、工商、国土等部门普遍未实现联网,税收信息渠道单一,信息系统开放性差。

2.社会化税收监控体系不完善

严密的税收监控体系是保证税收制度实现的关键。虽然我国也很重视社会协税护税网络建设,但是很少从立法的角度明确规定各协税护税单位的责任和义务,因此许多部门和单位往往因自身利益需要不愿意承担协税护税义务。同时我国市场机制不完善,个人信用制度还未建立,银行结算相对落后,司法保障体系还未形

[1][2]

篇2:当前我国税收环境存在的问题

浅析当前我国税收检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只有保证财政收入的可持续增长才能切实保证国家财政项目的可持续性,保障经济政策履行的效果。税收征管是实现税收收入、调节收入分配的基本手段,而税收检查是税收征收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当前我国税收征管部门税收检查还存在不少问题,其作用也未得到充分有效的发挥。本文对此进行了初步分析并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税收检查存在问题对策建议

在老师们口中经常听到这样一句话:人活在这个世上,有两件事是不可避免的,即死亡和税收。税收不仅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也是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资金来源。没有税收,就没有国家的正常运转,也就没有那么多的公共服务可供我们使用,我们的生活也将不再方便,可见税收对我们而言是如此的重要。然而从税收诞生之日起,在新旧模式的更替过程中,由于受多方因素的制约,税收检查的管理中的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日益显现。虽然,我国理论界和税务部门围绕如何加强税收检查的管理做了大量的研究和探索,并在工作中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始终还存在一些不尽人意之处。

一、当前我国税收检查存在的问题

(一)税收检查工作缺乏法律依据,检查工作未能得到充分发挥。

在有关税收检查的法律依据方面,目前征管法及实施法则均无有关税收检查的规定。仅有一个2005年3月国家税务总局下发的试行的规范性文件,且检查通用的分析指标较为复杂、繁锁,无统一标准,操作难度大,对中、小企业帐务核算不健全的难以适用。致使检查工作处于劣势一方,对检查工作的进行有很大的阻碍。

(二)对税收检查工作存在观念认识上的偏颇。

税收检查工作缺乏统一认识,多数的税收管理员对税收检查工作的内涵、作用认识不足,对如何开展税收检查工作在概念上、方法上发生模糊认识,对这项工作重视程度出现了参差不齐的现象,致使检查工作流于形式,检查工作 1的质量不能全面提高。另外对税收检查执法方式认识不一致,未能正确认识税收稽查与管理评税的区别,检查工作不能有效开展。

(三)检查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直接约束了税收检查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税收检查是涉税资料和相关信息进行分析的一项综合性、系统性、复杂性的业务工作,必须要求我们检查人员,既要懂税收政策,又要懂财会,特别要懂会计实务操作,还要懂计算机操作技能,而实际上这三方面都具备的税收管理员都已经很缺乏,甚至还需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全貌及纳税人的详细情况和特点,掌握审核、评析、测算、取证、质询的全部技能。但目前的税收检查人员均为一人多岗,除正常的税收检查工作外,还须承担企业的各类涉税管理事项,日常管理事务较多,难于确保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去专门从事税收检查工作。

(四)纳税人涉税信息不全,导致检查工作“效率低、效果差”。

税收检查资料信息的完整真实直接影响着检查工作的效率和成果。税收检查工作的基础是对纳税人信息、资料的采集、整理及分析,它是一项整体工作,是需要多部门协同合作,同时辅以信息化建设在技术手段上提供足够的支持。目前,检查信息来自三方面:一是税务机关内部筛选出的比对信息,对比对信息未作认真的分析和处理;二是银行、工商、地税、统计、海关等所提供的信息,这些部门的信息由于缺乏信息交换必要的保障机制,也影响信息的完整性、充足性;三是纳税人提供给税务部门采集的信息,由于纳税人提供的信息普遍缺乏真实性、准确性。以这样的信息进行检查,必然导致检查的效率低、效果差。

(五)监督考评机制不到位。

由于人员配备不足,且工作任务较重,还没有实行纳税检查复评制度,缺乏必要的监督机制。税收检查的质量难以量化考核,经评检查的纳税人的实际状况到底怎样,除了直接参与检查的人员,其他人很难搞清。导致实际工作中,为完成个案任务和检查税款任务存在造假现象,将企业正常缴纳的税款作为检查税款入库,且检查的企业不少,但检查有问题、有税款的很少。这就使得确定检查税款的偷税与否,以及应补税款的多少难以逐一考核认定。

二、完善税收检查工作的对策

(一)提高思想认识。

当前,我国的税收征管水平与市场经济和现代税制的要求还很不适应,在经济发展迅猛的今天,矛盾十分突出。在人力资源无法到位,在考虑纳税成本和社会效益。因此,目前需要拿出一个比较科学的方法帮助税务机关了解哪些税源有问题,需要重点监管。税收检查体系就是通过建立不同的评价标准和体系,对纳税人或者税务机关可能存在的问题。利用税收检查体系可以使税务部门对企业的发展和税源情况心中有数,是为适应市场多样性,以及经济全球化,多元化,是税收征管适应经济发展的一种趋向,是在新的经济环境中的产物。也已经被许多发达国家在税收管理和税源监控中得验证,是一个行之有效,可以节约人力资源的有效途径,各级税务机关应统一思想认识,加强对税收检查的组织领导。

(二)切实提高税收检查工作人员综合素质。

提高检查人员分析问题的能力,让其熟悉企业经营情况和操作流程,提高其财务会计管理水平,培养和造就一批精通财务知识和税收理论,熟练掌握法律法规、信息技术与应用技术,以及了解与约谈相关学科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开展经常性的税务综合业务培训,定期对税收检查人员通过以会代训、以老带新等多种形式开展业务培训,有效地带动税收管理员业务水平和工作技能的提高。同时定期组织税收检查专业人员深入工作一线,下基层体验工作实际,这样才能确保我们的税收检查人员对我们当前的税收征管工作有一个实际、全面的了解,才能保证税收检查工作的正确、及时、有效开展。

(三)依托计算机网络,提高信息收集能力和质量。

以多元化电子申报为切入点,加强检查所需信息的电子转换能力,减少人工输入信息量,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重视信息的管理和应用,集中人力、物力、技术,改变信息处理各自为战的分散局面,实现信息处理的集中加工与广泛共享,提高信息的加工能力和利用效率。在一定时期内,要针对某一类纳税人或某一专项内容进行专项统计分析,不断探索,丰富、补充和完善分析体系,更好地发挥审核分析在税收检查中的导向作用。

(四)简化工作程序,规范检查运作。

简化工作程序和文书数量,提高检查工作的可操作性。要本着简化、实用的原则,结合各地工作实际,合理确定工作程序和文书,增强检查方法的可操作性,以免检查工作流于形式。规范检查运作。通过制定相应的制度和方法,加强对检查工作质量的全过程控制,明确检查工作中征收、管理、稽查的相互协作关系,使各环节、各项工作互相紧密衔接,保证检查管理操作行为规范运行。

(五)健全税收检查岗位责任制和考核机制。

科学合理设置考核指标,将检查工作列入岗位责任考核内容。一是建立税收检查台帐备查制。主要登记内容可以设定为:检查对象概况、检查中确认的纳税差异、结论、纠错结果、移送情况、整改意见、整改结果等。二是是建立税收检查工作定期报告制。要求税收检查人员定期报告当期检查工作概况,着重于提炼类型性问题、纠错结果和管理建议,为及时掌握征管现状、调整征管思路,提升管理水平提供即时分析资料。三是加强执法责任过错追究,强化对税收检查工作的质量考核。

税收检查对于综合利用征管信息,提高税源监管能力,堵塞管理漏洞,从根本上解决“淡化责任、疏于管理”问题,提高管理质量和促进税收收入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在城区局,在没有稽查职能的情况下,税收检查就是我们强化税源管理的主要手段。因此,重视和加强对税源的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全面掌握税源信息,实施税收检查,就成为我们强化税源管理的合理的、也是必然的选择。

参考文献:

[1] 熊伟,李雪峰.浅议影响税收检查的非财务因素.江西财税与会

计.2002,(01)

[2]刘奎杰.在税收检查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吉林财税,1998,(09)

[3]刘兰花.税务管理的原则和重点.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

版.2003,25(3).60-63

[4]谭荣华,徐夫田等.我国税务管理的七大重点.涉外税务.2002(10).26-30

[5]张彩娟.加强税务信息化建设 构建科学税收征管体系,华东经济管

篇3:当前我国税收环境存在的问题

环境监测是指通过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的测定, 确定环境质量 (或污染程度) 及其变化趋势。对环境进行监测是保护环境的最直接方式, 在当前形势下, 我国环境监测制度还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1.1 监测质量制度不够完善

当前但是, 在一般的环境监测工作中, 这一标准很难实现。具有环境监测工作能力并不代表具有较高的工作水平, 因此, 这种考核结果无法保证其精确性和代表性, 说明质量控制制度不完善。

我国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有很多, 但只有《环境监测管理方法》一部法律法规正在执行。国家环保部门对环境监测质量的管理、职责等方面的内容进行了规定, 使环境质量监测工作日益制度化。大多取用的是上级对下级部门的监测质量进行评估和政绩考核, 同时需要具有专业素质的技术人员和精密仪器的配合, 对环境监测质量工作有进一步的提高。但这部法规的内容不够系统, 没有标注具体的管理事项。对于当前的环境形势没有太大的实用性, 环境监测质量制度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当前没有一部相对统一、系统的法律法规来规范环境监测制度, 使得环境监测质量制度不够完善。

1.2 管理制度不健全

当前我国除国家检测局总站, 环保部、水利部、一些大专院校及监测工程部门也开展过监测、调查研究活动, 但标准和规范程度各不相同。现在环境监测管理制度还处于一个多管理、无法律、多部门的不同的管理规范之中, 导致了国家检测关于环境监测管理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这种环境监测管理制度的不健全现象, 无法跟上社会经济发展的脚步, 也不能为当前的环境问题的解决贡献力量。

随着经济的发展, 当前对环境保护领域也增加了力度, 已经初步建立了以常规监测、自动监测为基础其中包含技术装备、技术标准、技术人才在内的整体环境监测体系, 但是由于环境监测管理制度的不完善, 环境监测在硬件设施方面和技术方面无法发挥有效的作用, 优势资源得不到有利利用, 从而制约了环境监测这一领域的发展。直接导致了无论从监测方法的类别、数量, 还是从监测方法的体系、技术平等方面, 都与实际需求有很大的差距。在环境监测管理制度工作中, 其不完善之处主要表现在:政绩考核不明确、责任制未充分体现、数据审核不严密等。同时, 我国环境监测的机构主要是政府部门, 因其浓厚的社会背景对环境监测的管理及结果也有一定的行政色彩, 增加了环境监测的数据和环境监测的结果的差距, 直接影响了环境监测的监测数据的真实性。

1.3 环境监测质量过程中人为因素

1.3.1 人员的认知能力不足

对于环境监测工作的重要性, 人们还没有足够的重视。目前, 就室内、室外环境监测工作比较而言, 人们对室内进行的环境监测工作已经相当成熟, 但室外的环境监测工作还没有得到有效进行。对于室外的环境监测工作主要表现在没有投入足够的人力和物力。尤其在那些不发达地区, 牺牲环境来发展经济这种现象较为普遍。这些地区环保部门没有相应的监测仪器和具有较高专业能力的工作人员, 根本无法有效地进行环境监测工作。因此, 在这种环保意识缺乏和人力、物力不足的情况下, 环境监测工作无法得到进一步的开展。

1.3.2 工作人员采样的样品质量没有保障

在环境监测的过程中, 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相当重要。如在收集样品时, 工作人员缺乏专业素质, 不添加保存剂, 不能保证样品的稳定性或在采集样品时找不到具有代表性的样品。就会对环境质量监测的准确性产生消极的影响, 无法对治理方案提供有效地帮助。

2 对当前我国环境监测制度现存问题的应对

加大环境监测制度的立法力度和能力建设, 使环境监测工作得到社会普遍的认可和重视。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出台环境监测制度的专属法律法规并出台相应的配套政策, 完善环境监测制度, 加快环境监测技术规范的研究和编制, 使环境监测制度更加制度化, 更加规范化, 使各个部门的环境监测更具有真实性, 从真正意义形成全国环境监测网络。

2.1 我国应该加强立法, 提高环境监测的重要地位

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 使得环境问题迫在眉睫, 因此我们应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 从根本上解决当前的环境监测制度的问题。首先我们应尽快的建立系统的关于环境监测制度的法律法规, 。在此前提下, 颁布一些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为依据的环境监测的专属法律, 完善环境监测制度, 让环境监测的相关部门和从业人员都有法可依、有法可执。

2.2 建设完整的环境监测体制

环境监测工作想要得到进一步的开展, 需要一个完善的监测体系。一个完善、科学的监测体系在环境监测工作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即能保证监测的质量, 又能降低人力、物力的投入成本。

在工作中, 要明确责任制, 做到职责划分, 加大对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的考核及审查要对其工作及时地做出评价, 规范职责与义务的统一;采用科学的方式方法加大对工作环节的帮助;增强工作人员的自我责任意识, 不断提高自身素养并与具体实践相结合, 保证各个监测环节高标准、高效率的进行, 以此提高工作质量。

准确定位环境监测机构的性质和工作标准, 区别对待监督性监测和服务性监测。在现行的环境监测体制中, 可以将新的环境监测体制中一些服务性监测转由社会环境监测力量承担, 由环保部门监督其环境监测的服务质量。这样有利于环境保护部门集中主要精力做好环境保护监督执法工作, 提高环保部门的监督执法力度;有利于明确环境监测部门的责任, 形成高效的环保体系, 有效地发挥各部门积极性和作用, 保证环境监测体系的完整性、统一性。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合作, 提高工作效率, 更快更好地促进环境保护的发展。

2.3 加大对环境监测工作的人力和物力投入

环境监测制度的完善需要一定的人力和物力投入, 但一些监测站缺乏足够的专业从业人员和运行资金, 无法高效率地开展工作。为解决这一问题应有相对的措施:

在人力方面, 政府应该重点培养具有高技术素养的专业人员, 为环境监测工作提高人力保障, 特别要进一步加强基层监测站的人员培养与待遇。

在物力方面, 为监测结果的准确性, 应增加必需的设备仪器, 并给予资金支持, 保障环境监测工作的有效开展, 最大程度地完善环境监测制度, 使之在保护环境方面发挥更大的积极作用。

3 结语

环境监测是环境保护工作顺利进行的保障, 环境监测数据的真实性是环境管理与决策的基本依据。可以说, 离开了环境监测工作的支持, 整个环保工作都将陷入被动的僵局, 因此当务之急一定要建设完善的环境监测制度。当前我国环境监测工作虽已初步形成了具有我国特色的环境监测技术和相应的管理体系, 为我国的环保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但与此同时, 我们也应该清醒的认识到, 当前的环境监测制度仍存在很多不足之处。环境监测工作关系到环境问题, 环境的恶化制约着我国的经济发展, 同时环境监测也关系到我国的民生问题, 我们要以改善民生问题为根本, 做好环境监测工作, 建设和完善环境监测的体系。

参考文献

[1]李守春, 于凤, 陈国美.关于环境监测实验室质量体系建设的几点建议[J].中国计量, 2007, 10.

[2]戴欢.环境监测质量控制问题与对策探索[J].中国科技博览, 2010.

[3]彭刚华, 梁富生, 夏新.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现状及发展对策初探[J].中国环境监测.

[4]罗孝高.关于环境问题的哲学思考[J].湖湘论坛, 2004, (02) .

[5]李迪斌.中国环境问题备忘录[J].瞭望, 1988, (46) .

篇4:对我国当前税收征管问题的思考

为进一步体现税收管理的公平、科学、规范、严密、高效原则,我国在近年确立了“以纳税申报和优化服务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集中征收,重点稽查,加强管理”的税收征管模式,这种模式的建立使我国走上税收管理信息化的进程,税收收入逐年增加,但是具体的实施过程中,由于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出现了一系列的不完善的地方。因此,必须依照“平等、节省、便利”的原则,不断创新征纳制度,提高征纳流程的顺畅度,加强征纳双方素质培养,明确征纳双方各自的主体地位,形成互动关系,从而不断提高我国的税收征管水平。

一、税收征管的相关概念

1.税收征管的概念。税收征收管理主要是稽核税额和征收税款过程的管理活动,是征收机关行使征税与管理税收权力的日常征收管理工作。它是国家行使政治权力的体现,是对纳税人应纳税额征收入库过程进行组织、计划、指挥、协调、监督和控制的一种行政管理活动。

2.我国税收征管改革现状。第一,纳税申报和税款收方式逐渐多元化。在新《税收征管法》中,税务机关依据保证国家税款及时足额入库、方便纳税人、降低税收成本的原则,纳税申报有直接申报、邮寄申报、数据电文申报等,税款征收方式多样化,根据不同纳税人可以实行灵活的查账征收、查定征收、查验征收、定期定额征收等方式。第二,征管质量和效率不断提高。主要税种与各地区收入均呈现协调增长态势。随着税收征管改革深入和加强,各级税务机关加强了税源管理,征管质量和效率不断提高,初步实现了从单纯考核收入任务向收入任务与征管质量双重考核的转变。第三,税收管理科学化、信息化逐步推进。实施金税工程后,增值税、个人所得税等税种管理系统的建设取得了重要进展。第四,明确了税收征纳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关系,促进了纳税人自觉纳税意识的形成,也促进了纳税人服务体系的建设。

二、我国税收征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我国税法体系不完善,税收管理缺少良好的税收法制环境。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建设,税收收入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税收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对税收立法的要求也就越高。但目前我国税法体系不健全,未设立《税收基本法》。税收法规的不完善,税收政策又经常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调整,征纳双方对税收法律法规的了解和认知水平不同而产生对同一纳税事宜,双方会有不同的意见,税务机关执法行为不够规范,容易造成税务机关与纳税人之间的征纳矛盾。

2.纳税申报的效果不理想,流于形式。建立纳税人纳税申报制度是税收征管运行机制运行的基础,也是深化征管改革的主要内容。由于纳税人的知识水平和素质各不相同,对税法和税收计算方法的了解程度不够,从而建立自己申报纳税的意识还不成熟。另外,税务机关对纳税人提供的纳税申报资料的审查监控不严格,纳税人纳税申报不真实,少报虚报问题严重,使纳税申报在流于形式。

3.发票管理不到位,致使税款流失严重。发票管理是税收征管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尤其是普通发票的管理。我国纳税人主动开具发票的意识薄弱,或者是为了得到商场或餐馆的优惠而放弃开发票,这是现代纳税人最普遍的偷税行为。这种行为严重的造成了国家税收的流失,扰乱了正常的经济的秩序。

4.税法普及力度不够,税收征管效率低。虽然我国把每年的四月作为税法宣传月,但是税法的宣传范围太窄,大都是在城市进行,而且过于形式化。因此纳税人不了解税法,更不懂税收的计算,自觉纳税意识还很低。另外,从总体上看,我国税务人员素质偏低,依法行政观念淡薄。所以征纳双方之间缺乏一种互动关系,这将成为整个税收征管工作的薄弱环节,最终会导致税收效率的下降。

三、优化税收征管的对策建议

1.加快税收法律体系的完善,尽快推出我国的《税收基本法》。《税收基本法》是税收领域的根本大法,在整个税收法律体系中居于母法地位,对各实体法和程序法起着统帅作用。同时,制订《税收基本法》也是规范中央和地方税收权限、协调税法与其他法律体系、实现依法治税、进一步深化税制改革的需要。因此,制定税收基本法是我国税收法制的重大事件,对于完善我国税收法律体系和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完善具有重大意义。

2.进行纳税人诚信建设,提高纳税申报质量。要不断地加强税务工作人员和税务干部的业务素质培训,通过对计算机系统、税收法律法规和各种反偷税、避税手段的不断学习,练就税务人员的“火眼金睛”;税务工作人员应该不断改进服务态度,认真回答或帮助解决纳税人在纳税申报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困难。要切实提高纳税申报材料的可信度,税务机关应该建立纳税人的诚信档案,应将纳税人的纳税行为录入诚信档案中。

3.夯实发票的管理,严防税款流失。发票有奖制度各个相对于餐馆、商场的优惠策略而言已经逐渐失去吸引力,因此我们必须在发票管理方面进行创新性的改革,防止税收的大量流失。第一,可以将发票与商家的收据、小票联系起来,实现发票与收据一体化;第二把发票与商品的售后服务联系起来,购买商品没有取得正规发票的,一律不给予提供售后服务;第三,把发票与消费者权益的保护联系起来。

4.加强税法的普及,建立纳税人与税务人员之间的良性互动。我国税收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将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纳税人因纳税而减少的那部分收入在他所得到的公共服务中体现出来,应该加强普及税收知识,提高纳税人作为纳税主体的光荣意识以及纳税人的税收计算能力。提高税务人员的基本素质和业务素质,强化监督,实现税收征管工作中各个环节之间的互动。

[1]吴旭东.税收管理[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篇5:当前我国税收环境存在的问题

周群艳 周德群

[摘 要]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随着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提出,加强工业界的环境管理已迫在眉睫,本文从目前工业环境管理现存若干问题出发,提出解决问题的一些设想与建议,即:完善各种法律法规;加强清洁生产的立法;利用各种经济手段;依靠科技进步等。[关键词]工业环境管理;清洁生产;经济杠杆;科技进步 [中图分类号]X3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3-3920(1999)03-0031-04

一 引 言

工业革命以来,由于人类活动造成的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而在所有影响环境变化的因素中,工业对环境的作用最为直接和最为重大。工业迅速发展所产生的对原材料、能源以及各种矿产资源的强大需求以及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和排放的大量废弃物导致的环境污染给工业环境管理带来很大的挑战。本文通过对工业环境管理现存若干问题的分析,试图从中提出解决问题的一些设想和建议,这对于完善工业环境管理、提高工业界的环境表现会有一些实际意义。

二 对工业环境管理现存问题的思考

我国目前的工业环境管理政策主要利用命令与控制的方法,即以通过罚款及其他惩罚执行法律上强制的标准为基础,同时也逐渐采用了排污收费和排污许可证制度等经济手段。尽管过去对保护环境也确实起到了十分有效的作用,但目前在实际实施中遇到了许多困难,出现了若干问题。通过有关案例分析和问卷调查可知,虽然企业环保意识有所提高,但实际行为与他们的认识存在一定的差距,问题主要表现在:

1.“谁污染谁治理”的环境管理原则无法得到真正落实

首先,资金匮乏或严重不足已成为企业的拦路虎。目前企业普遍亏损,有限的治理污染设备运转不足普遍存在。迫于“三同时”的要求,有些企业不得不兴建治理设施,但为了降低成本,往往不运转,有的甚至连试运行都没有进行过。其次,有污染治理能力的企业一般在处理“三废”问题上也难以完全达标。因为治理污染的设备技术不过关,管理水平不高,从而治理效果不佳、浪费严重,以及使“三废”处理完全达标的边际成本很高,企业难以达到也不愿负担。所以大多数企业是治理一部分污染,同时再交一些超标排污费。全国工业废水处理设施运行情况调查表明,报废设施的80%、停运设施的67%是全部或部分地由于技术因素造成的。可见,处理设施技术不过关、设计不合理、工程质量差已成为环保设施不能发挥效益的重要原因。上述两方面也是建设项目“三同时”管理难执行的重要原因。

另外,现有排污收费制度存在缺陷,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排污费征收范围落后于形势的需要,我国目前只对“废水”“废渣”及“环境噪声”收费,而对环境的危害性越来越大的放射性污染物及其他污染物的排放未纳入征收排污费的范围。排污收费采取的“浓度指标”法使一些只顾经济利益而轻视环保工作的企业利用稀释排放来降低浓度,逃避交费或少交费;单因子收费法也使一些企业把部分责任转嫁给了国家和社会。排污收费标准也严重偏低,远远低于对环境造成的实际损失,而且也低于企业治理污染的设施运转费用,是一种“超欠量收费”,严重制约着企业治理污染的积极性。就拿污水处理厂来说,造纸厂处理1吨中段废水需要运转费1元,而每吨废水的排污费仅0.1元。有的企业宁愿任罚,也不采取措施防止污染,导致了一种“缴排污费,买排污权”的现象,使环境更加恶化,完全背离了排污收费的初衷。

2.环境管理法规不健全,执法不严

环境管理对国有大中型企业要求严,对其他企业要求松,某些大型企业成为监测、收费和罚款的重点。周围的小企业以它为挡箭牌,逃避责任,一些污染严重的小型企业也乘此漏洞肆意排放。而国有大中型企业治理污染大大增加了产品成本,造成了不公平竞争,严重影响了其治理污染的积极性,又不能促使污染严重的小型企业治理污染、改善环境。同时执法力度小,对违法者没有威慑作用,执行起来困难,起不到作用。在执法中,执法人员的随意性和人为因素以及有些领导的以权代法行为助长了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现象的发生。长期以来,由于国家和地方各项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规章没有规定如何处分对环保违法行为负有责任的政府或部门负责人,致使违法行为时有发生,支持、包庇违法行为或放任违法行为的政府和部门负责人往往受不到处分。监管不力导致环保违法问题在许多地方查不胜查,限期治理企业久拖不决治理无限期现象比较普遍。

3.资源、能源、原材料利用效率不高,浪费严重,对生态环境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据估算,1990年美国每耗一吨标准燃料所创造的产值是我国的5倍,印度也为我国的3倍多。现阶段我国有限资源的加速消耗和巨大浪费对生态环境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多方面:(1)企业生产技术落后,设备陈旧,生产与管理粗放,致使有限的资源能源得不到有效利用,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2)我国目前的价格体系依然存在着严重的扭曲现象。突出表现在原材料、能源价格偏低,一些环境资源低价甚至无偿使用,这使得企业以低效率方式大量使用,不进行深加工和回收利用,造成严重浪费。(3)虽然法律规定资源归国家所有,资源有偿占有和使用,但资源产权界定不清,所有权和使用权相混淆。产权虚置的问题是资源利用中短期行为及伴生的资源滥用的重要根源。

4.工业污染的治理基本上停在末端治理的模式上,清洁生产的实施缺少强制力和约束力

目前我国对工业污染主要采取“末端控制”,这一被动的管理模式需要投入大量资金,给政府和企业带来沉重负担。这种治标不治本的方法不能解决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的根本问题。因而有必要将清洁生产作为工业污染防治的根本性策略。然而实践证明,清洁生产在推行过程中明显地表现为缺少规范与强制性,企业决定是否采用清洁技术主要取决于经济考虑而非环境考虑;采取何种技术才能符合清洁生产的要求,也缺乏统一的尺度;同时中小企业参与清洁生产需获取信息、技术和财力来调节它们的生产,这又容易造成清洁生产实施的困难。

三 改进工业环境管理的对策

由于上述问题的存在,工业环境管理政策远远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为了改善工业界的环境表现,达到预防污染,提高环境质量的目的,笔者认为应主要采取以下对策:

1.完善各种法律法规制度,加大执法力度

首先,扩大环境管理范围,确保执法力度的一致性,使国有大中型企业和乡镇企业公平竞争,调动它们预防治理污染的积极性。

其次,完善排污收费制度,扩大排污收费范围,及时将放射性污染物及其它污染物的排放纳入征收排污费的范围。改进收费依据,由浓度收费过渡到排放总量收费并采用多因子叠加收费取代单因子收费;提高排污收费标准,保证它略高于治理设施的运行费用,这需要应用费用——有效性敏感分析,在不脱离技术经济的可能性情况下,制定合理可行的收费等级。并且随着经济进一步发展,相关条件具备时,根据各种排污行为对环境造成的实际损失,向排污者征收全额费用。

再次,执法力度要大,方法要具体可行,执法部门要从严执法。对违反规定、造成污染事故又不去积极治理且拒不交纳罚款的企业,在勒令其停止施工后仍不执行的,应诉诸法律,追究企业责任人的行政或法律责任。这方面应该借鉴“环保大国”德国的经验。近年来我国政府越来越重视加强执法工作,因环境污染而受到法律制裁的事例越来越多。比较典型的如:1998年9月,重庆市奉节康乐火电厂因造成重大环境污染和破坏事故而受到了罚款5.3万元,赔偿9.8万元的处分,其厂长徐万华也被革职。政府通过加强执法能起到很好的教育和警示作用。同时,要坚决杜绝执法者在执法过程中的随意和人为因素,这可以通过建立对环境行政的群众监督制度,把企业排放物的量和排放物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定期或不定期地向社会公布,使企业在接受各级政府和监督机构监督管理的同时,接受公众的监督。全国第一个《违反环保法规行政处分办法》最近在山西出台,这是该省为切实改变在查处环保违法问题时只罚民、不罚官的状况采取的一个重要措施。目前该办法已在山西全面实施,全国环保总局最近决定在全国推广山西这一做法。

2.加强清洁生产的立法工作

禁止那些工艺已过时、污染环境严重、浪费资源能源的生产工艺和行业;提倡推广和采用具有高效、节能、减耗的清洁生产工艺并制定相应的推广措施;鼓励能明显带来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清洁生产技术,措施包括奖励、贷款有限、扩大生产优先审批等;强制和帮助那些因各种原因仍沿用已淘汰的轻效益重污染的工艺技术的企业进行技术改造,采用新工艺。另外,要改进中国的信息基础设施,包括通讯、决策支持系统和基础数据库等项内容,保证信息系统的通畅,使信息能方便、快捷、多渠道地输送给公关和决策者,以促进清洁生产的推广。

3.利用市场机制,采用各种经济手段,发挥经济杠杆的作用

今后,要逐步把各种环境资源和能源直接投入市场,依靠价格规律和供需关系调整资源价格,最终建立一个可持续的环境资源和能源价格体系。逐步将环境代价纳入成本,把资源的稀缺性表现为成本,把环境成本计入产品价格。这需要借鉴国际经验,从我国实际出发,研究探讨一些切实可行的环境成本内在化理论和方法,逐步推广和实施环境内部化。我国的低环境标准实际上是一种隐含的补贴,逐步提高环境标准是一种比较可行的环境成本内在化方法和途径。

在环境成本内部化的基础上,研究和建立环境资源税。企业的税务负担要从劳动和资本要素转移到不可再生的资源的使用和治理各种污染行为上来,即加大资源使用和污染的税收负担,同时使更理想的生产要素——劳动和资本减轻同等的税收负担,使总税收负担不变,只是改变各企业的内部成本结构。这样,环境成本作为商品价格的一部分转嫁到消费者身上,既能刺激企业为提高竞争优势,降低成本,对少污染技术的开发和资源节约型经济的实现,又遵循了“污染者负担”和“使用者负担”的原则,没有过多地增加企业的负担,因此可操作性强。

4.依靠科技进步,增加科技投入,从根本上解决工业的环境污染问题

知识创新和科技进步已逐步成为现代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资本不足、资源能源的有限性以及环境污染问题最终要靠科技来解决,依靠科技进步,大力开发新材料、新能源,寻找紧缺资源的替代品。实践证明,知识创新和科技进步可使几年前人们还难以想象其利用价值的自然物成为今天宝贵的资源。因此,要加强科研部门对治理污染技术和设备的研究与推广;研究和开发能充分利用资源或能源的生产工艺,无废或少废的工业生产技术,对工业废弃物回收利用技术等,如加快清洁生产工业技术的开发和利用;研究并广泛应用工业生态学于工业生产,实现生态工业,达到最大限度地充分利用资源和减少负面的环境影响,产生更高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从而实现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 结束语

我国的工业化一直伴随着环境质量的迅速恶化,加强工业环境管理,提高工业界的环境表现已成为日益重要的问题。但是目前的环境管理政策已不适应经济形势的发展,在实施过程中遇到很多问题,出现了西方国家所说的“政策失效”现象,所以迫切需要从实际出发采取上述切实可行的对策来改进工业环境管理,解决国内环境问题。

篇6:当前我国税收环境存在的问题

内容提要

讷河市国税局 封安烈 孟凡荣

我局于近期就税收工作情况特别是税收执法情况进行了调研。了解了基层国税机关在税收收入、征管改革、干部队伍建设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对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进行了探讨。

一、当前税收执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税收执法责任的推行仍存在误区和薄弱环节;

(二)基层法制工作机构职能未完全落实,执法监督力度有待于加强;

(三)稽核评税存在一些问题,其效能未能得到充分发挥;

(四)现行税收政策存在一些盲点或违反上位法的现象,背离了税收法定原则;

(五)税收新政策、新业务培训不能满足执法需要;

(六)基层国税工作条件差,环境艰苦,基层国税机关和广大国税干部还存在一些实际困难,亟待加以解决;

(七)基层国税机关各种税收业务外的活动太多,干部 负担较重;

二、对当前执法中存在问题的建议

(一)采取有力措施,消除税收执法责任制推行中存在 的认识误区和薄弱环节;

(二)增强基层法制工作的独立性,加强对基层法制工作的指导;

(三)完善稽核评税制度,充分发挥其对纳税人申报的监控作用;

(四)对执法依据严格进行把关,坚决制止违法违规涉税文件、规定出台;

(五)加强基层一线执法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其执法能力;

(六)人财物向基层倾斜,改进抓基层的方法。

全市税收理论研讨会论文

当前税收执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建议

讷河市国税局 王 力 孟凡荣

我局于7月中旬就税收工作情况,特别是税收执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了解了基层国税机关组织税收收入、征管改革、干部队伍建设等基本情况,对国税机关特别是基层国税机关反映的执法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调查、分析,并对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进行了探讨。

一、当前税收执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基层国税机关反映强烈并普遍存在的与执法有关的问题归纳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一)税收执法责任制的推行仍存在误区和薄弱环节近年来,我局先后下发了税收执法责任各项具体工作规程和制度,通过对基层分局所的调查,我们发现当前税收执法责任制推行还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是有少数税务干部至今对执法责任制还存在模糊认识,做事畏首畏尾;二是有少数税务干部不会执法。执法责任制对执法岗位、执法内容、执法程序、执法要求都作了严格规定,但由于少数税务 干部文化水平低,接受能力差,一时很难掌握岗责体系的要求,特别是在执法信息化水平越来越高的情况下,不能正常按章操作。这些税务干部大都在40岁以上,80年代初期以合同制转干、军人转业等形式进入税务系统工作的。如某分局40岁以上共3人,占分局80%,他们平均年龄45岁,无一人能熟练运用计算机;三是执法岗位之间缺少传递程序,对上下岗位文书传递的责任未明确;四是执法岗位与不执法岗位责任和利益不平衡。由于工作需要,各级国税机关一般将业务精通的骨干力量安排在重要执法岗位,这些业务骨干一般一人身兼数岗,工作繁重,责任大,但同时被追究执法责任的可能性和机率也大。而非执法岗位尚未建立责任追究制度,也未能与个人利益挂钩,不少执法岗位人员对此有不同想法,影响了执法队伍的稳定;五是执法评议考核未能有效开展,执法评议考核仍是推行执法责任制的难点和薄弱环节。

(二)基层法制工作机构职能未完全落实,执法监督力度有待于加强

今年机构重设时,各级国税机关普遍加强了税收法制组织机构的建设,强化了执法监督,规范了执法行为,积极推动了依法治税的进程。但基层法制工作还比较薄弱,法制工作机构职能设臵和作用有待进一步完善。一是执法监督职能未完全落实。基层国税机关未设专职法制机构,一般设在综 合管理部门并指定专职人员。但由于综合管理部门业务较多,人手较少,往往冲淡了法制工作职能。讷河市局去年才审理3起税务案件,今年到目前为止,市局还未审理一起重大税务案件;二是基层法制工作机构未独立于其他部门,不利于法制机构全方位开展执法监督。如讷河市局的法制工作由征管部门承担,但征管部门同时又承担了税务登记、停歇业、非正常户认定、个体定额核定、延期缴纳税款审核上报、呆帐税金审批上报等执法事项。对上述执法事项的监督职能同时又由征管部门承担,这就形成了一个“自己监督自己”的格局,外部监督的作用不能有效体现出来。

(三)稽核评税存在一些问题,其效能未能得到充分发挥。

2005年上半年我局共对 687户纳税人进行了稽核评税,发现问题的有 43户,纳税人自行补申报税款12.6万元,转稽查部门2户。目前稽核评税主要存在下列问题:一是稽核评税中发现一些纳税人有偷税嫌疑应进入稽查程序,有的并未进入稽查处理程序;二是稽核评税中发现问题,一般只要求纳税人补申报,实际造成了延期缴税,但未办理缓缴手续,也未加收滞纳金;三是在稽核评税中发现疑点时,有时只是按纳税人约谈说明所作的有关解释进行判断和处理,没有足够的证据,处理依据不足;四是申报准确率考核对稽核评税有一定关联影响,申报准确率是以申报的税款为分子,拟申 报的税款加上稽查查补的税款为分母,查补税款越多,申报准确率就越低,因而稽核评税一般不愿意将稽查评税中发现的案件移交稽查部门查处,客观上抑制了稽核评税功能的发挥。

(四)现行税收政策存在一些盲点或违反上位法的现象,背离了税收法定原则

基层国税机关特别是执法一线的分局在严格落实现行税收政策的同时,也反映现有的一些税收政策存在疏漏和不当,影响到国税机关的执法形象。一是部分税收政策存在盲点,执法时无据可依。如破产企业所欠税款的滞纳金的法律性质不明确,其是否属于破产企业所欠税款的必要组成部分,是否享有优先受偿权;二是有些规定不尽合理,致使难以操作或纳税人反响较大。如一般纳税人认定要求纳税人提供房产证明、土地使用证明,但在乡村特别是在经济较为落后的农村,产权、土地使用管理比较松弛,不少企业未办理土地使用权和房产证明,难以满足办理一般纳税人认定的法定要求。再如要求纳税人电子申报和纸质申报并行,增加了纳税人的负担;三是有些要求与法律法规规定不一致。有基层国税干部反映,省局规定只有达到一定数额以上的批缓税款申请才能报省局,这一做法在某种程度上剥夺了征管法赋予纳税人的合法权益。四是税收征管法实施细则与一些新税收征管情况有所剥离,征管法中规定的一些新制度、措施一 时执行缺乏细致的操作指导性,如工商银行的配合问题、纳税担保制度、代位权、撤销权的行使问题等。

(五)税收新政策、新业务培训不能满足执法需要。近年来,新的税收政策不断出台,与税收执法相关的法律法规也不断变化,这就要求广大国税干部要不断充实新的业务知识,以满足执法的需要。被调查单位反映,现阶段业务培训存在不及时、质量不高的问题。一是培训不及时,有的新业务已开始执行,但执法人员尚未受过专业培训,一时难以适应新业务的要求,影响了办事效率,纳税人对此颇有微词。二是培训质量不高,不少培训时间短,内容多,走马观花,有的培训不能切合实际需要,培训效果不理想;三是领导干部培训的多,基层业务人员培训的少。一方面基层业务人员平时工作多,空余时间少,自学时间有限,另一方面大多数税收工作是由基层国税干部承担的,基层国税干部需要不断更新知识,提高业务能力。

(六)基层国税工作条件差环境艰苦,基层国税机关和广大国税干部还存在一些实际困难,亟待加以解决

一些基层分局还存在一些实际困难,给执法造成不便,也分散干部不少精力。一是基层征管硬件差,执法效率很难进一步提高。目前我局由于机构重设,4个农村分局辖区幅员较大,征管工作有一定的实际困难。尤其是每个分局配备的办公用车多为性能较差的老化车辆,给征收管理造成了一 定制约。分局配臵的计算机也是逐级淘汰的,性能比较落后,远远不能适应快速发展的现代化信息征管需要。二是基层分局人员知识结构有一定欠缺,有的干部对计算机、法律、财税知识了解较少,一些分局干部中无一人是英语、计算机或法律专业,第一学历是本科学历更是寥寥无几;三是干部在医疗、住房子女就业等方面存在后顾之忧,从走访的几户农村分局国税干部家庭情况看,他们的医疗、住房、子女就业情况较差。特别是干部的医疗问题严重困挠了基层国税干部,由于工作、生活环境相对较差,一些干部患有慢性疾病,加之国税系统没有定期体检的规定,外出医疗也影响了干部工作精力。

(七)基层国税机关各种税收业务外的活动太多,干部负担较重。

据调查了解,近年来各级国税机关利用各种考核评比活动,不断推动文明行业建设、党风廉政建设,在规范执法,优质服务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是基层国税机关各类学习、活动、考核评比太多,上级国税机关各部门对基层工作都有各自的要求,最终都要在基层落实,使之应接不暇,牵扯精力较大。目前一些分局按上级布臵的各种活动就有十几种,如每月两次的政治学习,每月四次的业务学习,两月一次的廉政检查日活动,每月一次的工会活动,每季一次的业务研讨会、思想分析会,按月一次的税法宣传、税务公告、安全检查,每月不少于四次的会议记录,每年不少于两次的文体活动,半年一次的民主生活会、领导班子党风廉政建设专题研究分析会。上级要求进行适时记录的还有人民来信来访记录、文明行业创建记录、礼品上交记录、税收执法过错追究记录等。一些分局不少国税干部也坦言,为应对各种形式的活动、记录要求,分局一般在上级检查前,对上级要求的台帐、记录,平时又没有时间按要求开展活动的,集中予以补登、补记。这种形式上的要求,在基层并未取得实际效果,同时又增加了基层国税干部的负担。

二、对当前执法中存在问题的建议

(一)采取有力措施,消除税收执法责任制推行中存在的认识误区和薄弱环节

一是要加强培训,对执法一线人员尤其是重点执法岗位应有针对性地重点培训规范执法的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大量的税收执法工作是由基层具体实施的,其执法水平直接影响全省依法治税的进程,因此要大力加强基层干部的法制培训工作,要在各项规范执法的制度措施细化分解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的工作岗位,有针对性的开展培训,让他们知道自己应当做什么,应当怎样做,做错了会带来什么后果;二是推行非执法岗位的责任制,研究制定非执法岗位的责任考核制度,规范非执法岗位工作人员的行为,强化非执法岗位的责任,使执法岗位、非执法岗位的责任和利益取得相对平衡,保护执法岗位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三是立足实践,利用各种业已生成的执法结果开展执法评议考核。充分利用执法检查、大要案审理、行政复议、外部审计等结果,并结合抽查,组织以执法行为是否合法适当、是否严格履行法定职责为主要内容的考核评议。

(二)增强基层法制工作的独立性,加强对基层法制工作的指导

市级国税机关的法制工作职能目前是“自己监督自己”的局面,且由于基层自身方方面面的关系,执法监督工作力度不能全面到位。一是可考虑在综合业务部门内确定固定的人员,专门负责法制工作,不参与综合业务部门的对外执法工作;二是对基层的法制工作职能准确定位,要强化其监督职责,将其工作重点应主要放在各种监督制度的贯彻落实和上级检查发现的问题的整改方面;三是要加强对基层法制工作的指导和监督,指导其全面开展法制工作,基层国税机关应当按要求积极开展执法检查、大要案审理、过错责任追究等工作,上级国税机关要及时掌握基层国税机关法制工作的开展情况,督促其按要求完成上级布臵的工作。

(三)完善稽核评税制度,充分发挥其对纳税人申报的监控作用

一是完善现有的稽核评税制度。稽核评税是在申报与稽 查之间增设的税收管理环节,依目前稽核评税的有关规定,稽核评税的法律地位不明确,缺乏必要的稽核评税的手段,稽核评税的结果处理责任不确定;二是要协调好稽核评税与稽查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稽核评税的日常监控作用,发现纳税人异常行为,为稽查提供有效的线索。

(四)对执法依据严格进行过关,坚决制止违法违规涉税文件、规定出台

一是要进一步做好规范性文件清理工作,对违反税收法律法规和规章的涉税文件一律不得执行,并要向上级国税机关反映;二是严格会议传达规则,无法律法规和规章依据的规定和要求不作口头传达,否则,下级国税机关一旦执行,将来有可能招致纳税人的起诉,很有可能导致国税机关败诉;三是对上级国税机关制定的不符合税收工作实际的税收政策或税收工作中需要明确但未明确的情况,省局可向总局有关部门反映,希望早日得到完善或明确。

(五)加强基层一线执法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其执法能力

一是增强培训的时效性、针对性,对一些新业务应在开展前,提前对有关执法人员进行培训,如出口货物免抵退、金税工程、网上申报、纳税评估等;二是加强基层国税干部的业务技能培训,基层国税干部的业务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国税系统的执法形象,各级国税机关应当加强基层国 税干部业务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执法水平,以适应不断发展的国税执法工作的需要。

篇7:当前我国税收环境存在的问题

当前,伴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管理理念的不断更新,我国原有的税收征管模式正发生着深刻的变革,“以纳税申报和优化服务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集中征收、重点稽查”的新的税收征管模式已初步确立。

然而,在新旧模式的更替过程中,由于受多方因素的制约,税收管理中的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日益显现,特别是在目前工作实践中所隐含的征管脱节、管理缺位以及由此衍生的管理失控等现象,或多或少地影响了税收职能作用的充分发挥和依法治税目标的全面实现。对此,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认识,正确看待目前的征管现状,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完善管理体制、加强税收征管、堵塞税收漏洞。

一、当前基层税收征管中存在的问题

(一)税务机关内部职责不清晰,业务庞杂,管理缺位 基层税务分局是负责对纳税人实施日常税收征收管理的机构,主要的人员和精力应为深入实地的开展管理工作,但征管模式变化后,除稽查职能划归稽查局外,其他并无太大变化,大多税务分局内部结构仍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同时,随着管理要求的日益提高,目前基层管理分局又新增了纳税评估、金税工程管理、“一窗式”票表稽核、管理性检查、“四小票”采集稽核等,在管理职能之外兼有了检查性质的职能,业务庞杂且考核标准非常严格。比如纳税评估,我省要求每月评估面不得低于一般纳税人总数的8%,这也就意味着所有一般纳税人一年基本都得评估一遍。再加上实行撤消税所合并分局后,基层特别是山区的税收管理明显弱化,主要表现在征管力量单薄,路途边远,管理水平低下。

同时在人才建设方面,队伍人员的年龄普遍偏大,业务骨干相对偏少等问题也严重制约了征管质量的提高。再者,随着“管户制”向“管事制”的转变,有些同志对新的工作流程、业务操作规范比较生疏,索性无所事事、流于应付,或畏首畏尾、躲避职责,或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或干好干坏一个样、多干多责任、少干少责任,从而产生了“疏于管理、淡化责任”的问题。加之内部各级的指令性工作和上级各业务职能部门的“报表工作”日渐增多,减少了基层管理员深入企业、了解实情的时间和精力,只停留于机内数据的静态掌控,而忽视对机外情况的动态管理,管理分局真正的本职管理工作反而成了配角,“管理缺位”的现象日渐严重。

(二)办税员素质参差不齐,极大地制约了税收征管水平的提高

近年来,随着税务部门征管改革的不断深入,税收信息化与专业化建设迅猛发展,金税工程、网上申报、税银联网、远程认证等一系列现代化的管理措施的推行使得原有的管理模式、征收方式等发生了显著变化,由此也带动了纳税人的一系列变革,而其中作为税企联系纽带的特定群体——办税员,其地位日趋重要,作用日趋明显。新的形势对企业办税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新的挑战,特别是对法律知识、计算机应用等能力的要求日益提高,但目前在基层分局特别是在山区分局辖管的企业中,办税人员的综合素质普遍较低。

一方面是因现有企业财会人员聘用制度不尽完善,竞争择优、任人唯贤的市场机制尚未健全,部份企业老板因自身利益驱动,任人唯亲,办税人员的工资、福利等依附于企业,对老板只能言听计从,又因社会中介机构刚刚起步,技术力量不够,个别企业为了节省开支,聘用无证人员或临时人员,“优价”但不“优质”;另一方面,客观上基层培训条件较差,知识更新远远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实际工作中往往是“一问三不知”,“糊里糊涂”办税。而作为企业与税务部门日常交往的“主角”,办税人员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征纳双方的信息由其传递,涉税事项办理由其完成,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还决定着税务部门一些单项工作的推进成效(如金税工程、网上申报等)。但因财会人员资格认定不在税务部门,聘用关系取决于任职企业,税务部门日常管理只能偏重于业务宣传辅导。

(三)信息化建设与征管实际需求相游离,增值应用水平不高

征管改革依托于计算机网络,这是发展的必然趋势。而现阶段征管各辅助系统开发应用还停留在各省、市级税务机关自行开发的阶段。当前在计算机开发应用中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缺乏统一性。由于各地征管基础和原先计算机应用程度不一,数据库结构不一,兼容性差,使得改革后计算机开发应用软件难以统一。(2)在软件开发应用维护上相互脱节。使得软件很难满足征管工作的需求。(3)缺乏长远规划。虽然计算机在税收征管上应用至今已接近二十年时间,但应用的广度和深度还仅能勉强满足现状,开发相对滞后,有些功能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缺乏长远的发展规划。(4)各辅助操作系统之间跨平台数据共享、增值应用水平差,存在多次采集、重复统计、浪费严重的现象。

二、推进征管基础和基层建设的基本思路和具体方法 上述问题的存在,严重地制约着新的征管模式效能的充分发挥,影响着征管质量和效率的全面提高,亟待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因此,在征管改革尚未完全到位,新的运行机制尚未有效运转的情况下,应按照统一协调、专业制衡、属地管理、集约高效的原则,积极探索务实之路。

(一)加强税法宣传工作,优化外部征管环境。

1、面向全民加强税法知识普及和教育宣传。使纳税人知法、懂法,是提高全体公民的依法纳税意识的重要途径。开展全民性的税法知识普及和教育宣传,提高全民的依法纳税意识。同时,定期发放或出版最新的税收法律法规宣传资料。

2、丰富税法宣传方式。目前的宣传方式略显陈旧、内容生硬,不能真正贴近生活,达到吸引人、教育人的目的。今后要在继续利用好现有的传统媒体的基础上,积极运用多媒体技术、INTERNET技术进行宣传,如设立网址、注册域名、公告信息、设置电子邮件信箱等方式为供纳税人咨询等服务。此外,还需要与地方党政机关的密切配合,形成征管的合力,优化外部的征管环境。

(二)加强基层建设,提高征管质量。

要解决基层税收管理缺位的问题,首先是要加强基层建设,特别是加强征管人员的队伍建设,调整管理人员结构,加强人员的轮岗,充实业务骨干、征管尖子从事基层税收征管工作。其次是建立激励机制,要从物质、精神两方面鼓励从事基层税收管理的干部,要专项设立基层税收管理优胜奖项,对在基层税收征管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干部予以嘉奖。第三是适当提高基层(特别是山区)同志的福利。第四是要健全考核考评制度,要针对基层税收的管理特点,制定相应的、符合基层实际的征管考核办法,适当提高奖罚标准,使每一位基层税务干部既有光荣感又有危机感。第五建立完善“税收管理责任区”制度,明确管理责任人、落实管理责任制,实施有效税源管理。第六是要健全护税协税网络,依靠当地政府、社会力量来协助税务机关提高征管质量。

(三)推进信息化建设,提高税收征管的科技含量。

1、全面提高税收征管信息的管理和应用水平,逐步规范软件的开发与应用。

一是实行征收流程的计算机网络信息处理,重点把握税源的信息监控,对所有纳税人的申报资料进行规范化设计和登录,以满足征收管理和稽查系统联网接口的需要。同时在运用计算机自动控制征管业务流程的基础上,加快计算机辅助决策系统的开发,充分运用网络实时传输的优势,加强对经济税源的监控、预测,提高信息数据和网络资源的使用效益。

二是软件的开发应用要牢固树立“一盘棋”的思想,加快推广应用全国统一征管软件的步伐,最终达到全国使用统一标准的,覆盖征收、管理、稽查各环节的,集征收、监控、考核、决策于一体的税收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征管软件的全面、规范和兼容功能。

2、加强信息交换,充分发挥共享的作用。一是利用信息系统加强信息交换,在加速国税、地税系统信息共享的基础上,有计划、有步骤的实现与政府有关部门的信息联网,重点应放在与工商、银行、财政、金库、审计、统计等部门的联网上,实现信息共享,提高税款解缴入库、纳税户控管等环节的质量和效率。二是加强与社会护税协税网络的沟通,使计算机信息处理的优势与人工信息收集处理的优势有机结合起来,使税收征管资料更准确,税收征管的基础更加坚实。

(四)制订规范统一的办税员管理制度,提供制度保证和执行依据

1、建立办税员管理信息档案,加强对办税员综合办税能力的绩效考核考评,通过友情提醒、等级评定、综合评价等措施,为企业办税员提供现实的办税资历依据。

2、简化办税流程,缩减办税资料,改善基层办税条件,深化“一窗式”、“一站式”管理服务,缩短办税时间,提高办税员工作的积极性。

篇8:当前我国税收环境存在的问题

城市环境治理是指各级政府管理者依据国家和当地环境法律、环境政策和标准, 限制人类损害城市环境质量, 协调城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与环境保护、环境治理之间的关系及有关活动行为的总称。党的十八大把城市环境保护与环境治理视为今后城市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 要求各级党政机关保持城市环境质量的稳定, 改善城市环境质量, 进一步提高城市综合防治污染的能力, 使祖国的山是绿莹莹的山, 水是清澈碧绿的水, 天是晴朗朗的天, 让人民群众生活在青山、绿水、蓝天之中。

但是, 在现实生活之中, 许多城市的政府机关及社会公众对城市环境保护、环境治理的认识还达不到发达国家的高度。许多城市的政府机关没有充分认识和正确处理好环境保护、环境治理与经济发展局部与全局、当前与长远的关系。有些地方政府的主要领导为了获得本地经济发展、提高个人业绩而忽视对环境的保护, 甚至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还有一部分领导干部对城市环境保护、环境治理与经济建设的关系认识不清晰, 认为加大环境保护、环境治理就会影响地方的经济发展, 他们为了发展地方经济而吸收重污染企业在城市中进行作业生产。这些重污染企业为了提高产值获取最大经济效益, 丝毫不考虑城市环境的承受力, 任意排放废气、污水和工业垃圾, 给城市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其实, 这种重经济发展, 轻环境保护的现象恶性循环后, 又严重滞后了经济发展。

一、剖析当前我国城市环境治理存在的问题

1. 用电量猛增是引发雾霾天气的主要原因。

业内同行都很清楚:空气中的PM2.5等颗粒物主要来自于化石燃料的燃烧, 机动车在道路上行驶扬起的灰尘和金属冶炼厂排除的废气经过二次转换悬浮在大气层中, 从而产生了雾霾天气。没有冷空气形成的大风降温是消失不了的。由此可见, 雾霾天气的形成与燃煤电厂发电猛增有着密切的联系。据笔者调查获悉:2012年10月份以前, 我国城市用电量增速呈放缓趋势, 10月份以后开始增速回升。由于11月份全国平均气温为近28年同期最低, 使得全国用电量大幅增加, 迫使发电厂开足马力生产;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随着枯水期的到来与受大范围低温天气导致的城市供暖压力剧增, 火电发电进一步回升。笔者调查了解到:2013年元旦过后, 我国发电量持续保持高位, 其中, 中华电网、西北电网最大用电负荷均创历史新高。

据环保专家透露:我国主要是以火电发电为主, 用电量的猛增, 会使前一批雾霾刚刚散去, 后一轮的雾霾再卷土重来。1952年有1.2万英国人在雾霾中丧失了生命, 真不知道2012年的雾霾天气会使多少人的身体受到损害?

2. 城市水质污染使子孙万代生命失去保障。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贫乏的国家。目前, 水资源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所以, 在21世纪对我国城市污水处理问题的研究和探讨是有着深远意义的。城市污水是指制药厂、造纸厂、化学材料厂等重污染企业和市民生活用水排入城镇地下深水井和江河中污水的统称。这些污水通过城市排水网汇集并运送到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因此, 城市污水治理是当前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的一个最重要问题。目前, 各个城市的环保部门与环保专家都在为解决排污问题进行研讨, 力求找到一条解决问题的新路子。同时, 制定了很多政策来遏制重污染企业肆意排放污水, 并加大了违规污水排放的处罚力度。但是, 仍然有一些企业为了追求生产利润采取各种方式违规排放污水。在我国南方某城市的一个造纸厂为了逃避缴纳污水排放款, 私自在厂内挖了深水井, 将污水排放到深水井中。环保专业人士指出:这种行为是祸国殃民、祸害子孙的行为。因为, 地下水是流动的, 污水排放到地下水中, 会流到全国各地, 靠饮用地下水而生活的民众长期饮用被污染了的水, 就会诱发各种疾病, 严重危害身体健康, 这种后果真是令人毛骨悚然。另外, 我国城市污水处理设施严重滞后和不足, 污水处理能力和运作水平偏低, 污水处理厂建设资金短缺等问题都严重制约了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前进步伐, 这些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3. 城市工业垃圾是环境恶化的主要因素。

从事城市环境保护的业内人士都很清楚:人类活动一开始就污染了环境, 伴随着科学技术和经济生产的迅猛发展, 我国城市人口急剧增加, 自然环境受到的污染也就越来越严重。而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和生活影响已超越“卫生”一词的含义, 工业污染也就成了当前我国城市最主要的污染。伴随着工业发展, 城市固体垃圾也在逐年增加。这些垃圾不仅占用土地影响城市形象, 还给人体造成极大损害。塑料袋、废旧电池被埋在土壤中, 极大地损害了土壤质量, 在这些土壤中长出来的农作物被人体吸收后又严重损害了人体健康, 这样的恶性循环严重影响了和谐社会的建设和发展。

二、探析当前我国城市环境治理的整改措施

所谓环境治理是指为维护城市区域的环境次序和环境安全, 实现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 城市各级政府依据国家和当地环境政策、环境法规和标准, 运用法律、经济、行政、技术和教育手段调控人类生活行为, 限制人类损害城市环境的有关行为的总称。针对城市的大气污染、水资源污染、工业固体垃圾污染等问题。笔者认为应采取以下三个方面的措施来进行城市环境治理。

1. 科学利用环境容量改善燃料构成, 努力开发新能源。

众所周知, 大气污染是由多种污染源造成的区域性污染, 并受到所在地区地形、气象、绿化面积、工业结构、建设布局、工业布局、人口密度、交通状况等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综合影响。因此, 城市各级政府部门、环保部门要合理利用自然环境的自净能力, 运用各种防止污染的技术措施, 有效控制大气污染。首先, 要科学利用大气环境容量, 根据大气自然规律如:大气中的稀释扩散、降水洗涤、氧化还原等, 定总量、定时间、定地点的向大气中排放污气, 从而合理利用大气环境的自净能力。其次, 要改善燃料构成, 尽快开发新能源。城市各级政府机关、环保部门可以考虑使用清洁的气体或液体燃料来代替化石燃料发电, 这样可以显著降低大气中的降尘和飘尘。城市环保部门和从事环境保护的专家要加紧对无污染燃料的研究, 尽快改善燃料构成, 以此来解决大气污染的问题。同时, 加快开发太阳能、水能、风能、地热能、潮汐能、生物能、核聚变能等新型能源来减少燃煤、燃油的用量。还可以通过技术革新、改善汽车发动机和燃料使用工艺技术等方法达到节约能源, 提高能源利用的目的。然后, 采取限行、停产等权宜之计。目前, 我国很多城市政府机关对大气污染以“限制”为主, 即:限制机动车出行、限止重污染企业排污等。笔者认为, 在城市调整交通方式、提高公共交通运行质量, 提倡市民出行尽量乘坐公共汽车等措施也是有十分必要的。这些措施在治理大气污染工程中能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2. 使用科学的污水处理方法, 保护水资源。

妥善处理城市污水对城市环境保护是十分重要的。城市污水处理水平反映了城市发展的进程。目前, 我国城市污水的排放量始终居高不下, 再加上一些人的节水意识不强, 他们认为水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 所以造成的浪费是十分惊人的。因此, 摆在城市各级政府机关、环境保护部门、环保专家一道十分重要的研究课题就是, “如何创新城市污水的回收以及再利用, 探讨解决我国水资源危机的有效途径。”笔者认为, 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创新和探讨。

(1) 采用活性污泥法处理污水。活性污泥法是一种推流式的生物处理方法。这种方法可以根据具体需要采用不同的负荷, 使污水处理达到最佳效果。比较适用于对水质要求低的城市, 目前, 这种方法是城市污水处理普遍使用的方法之一。

(2) 采用间歇式活性污泥法处理污水。间歇式活性污泥法简称为SBR法, 这种方法能够实现高浓度进水、高容积负荷和高去除污水率。这种方法适用于对水质要求较高, 水量水质波动较大的旅游城市进行污水处理。

(3) 实施对环保部门的“垂直”管理。笔者感到:城市污水排放监管不得力, 一些重污染企业违法排放污水的行为屡禁不止的主要原因是得到当地政府的暗中支持和保护。由于环保部门是在当地政府的管辖下进行环境监理的, 尽管环保部门积极努力地进行监管, 对重污染企业加大了处罚力度, 但政府部门为了保证当地的经济发展和提高经济效益, 暗中默许重污染企业超量排放污水或将污水偷偷排放在地下深水中。环保部门对这种现象只能是“隔靴搔痒”, 发挥不出监管的威力, 起不到震慑作用。笔者认为, 对环保部门的责、权、利以及人事安排都实行“垂直”管理, 各省市的环保部门脱离当地政府机关的管辖, 直接归属于国家环保部管理。这样就可以履行职责, 大刀阔斧地实施各种措施限止重污染企业排放污水, 以保护我国的水资源。

3. 采用科学的环保方法处理城市工业垃圾。

城市工业垃圾处理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 也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随着人们对城市的环保居住理念深入人心, 新型环保城市更加注重的是如何让城市垃圾污染无害化、资源化。目前, 此项工程已成为工业垃圾处理技术发展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首先, 采取卫生填埋式处理工业垃圾。卫生填埋式的步骤是:垃圾堆放———铺平———碾压铺平———再碾压——喷药———填埋, 最终对整个垃圾填埋场进行封场绿化。这种处理方式最大的好处是可以使周围环境影响减少到最小程度。同时, 还要建立垃圾填埋场防渗系统。由于垃圾填埋场渗滤液产量较大, 建立垃圾填埋场防渗系统可以防止对地下水和地表水的污染。其次, 对垃圾填埋后进行环境监测。对垃圾场环境监测是垃圾填埋场环境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也是确保填埋场正常运作和环境评价的重要手段。进行垃圾填埋场监测的内容有:渗滤液、填埋气、地下水、地上水、土壤、垃圾等有关参考数的测定。对垃圾填埋场测定可以为今后的处理技术进行改进及环境评价提供重要依据。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 城市经济建设发展需要各级政府关注城市的长远利益与整体利益, 政府机关既要关注地方经济发展、文化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 更重要的是要重视环境保护和环境治理, 这样, 才不至于让城市建设发展付出巨大代价。一个城市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决不能以牺牲城市环境保护为代价。笔者希望城市各级政府、环保部门、环保专家上下齐心合力, 共同创建城市的美好环境, 尽职尽力治理城市的废气、污水和工业垃圾, 有效避免不必要的污染和环境问题出现, 为城市的发展建设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姜爱林.当前我国城市环境治理存在的主要问题.重庆三峡学院报, 2008 (5)

[2].区荣汉.浅析城市环境保护的污水治理问题与对策.科技信息, 2009 (29)

[3].王舞燕.加强城市环境保护, 实现可持续发展.科技信息, 2008 (35)

[4].牛建平.基于城市垃圾处理措施探析.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2011 (17)

上一篇:幼儿园小班下学期体育教案《可爱的小鸡》及教学反思下一篇:中华传统文化班会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