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非公企业建立和谐劳动关系的思考

2024-08-25

关于非公企业建立和谐劳动关系的思考(精选8篇)

篇1:关于非公企业建立和谐劳动关系的思考

关于非公企业建立和谐劳动关系的思考 敦煌市总工会马仁发

进一步做好非公企业和谐劳动关系的工作,既是工会履行表达和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基本职责的必然要求,也是推进构建和谐企业和谐社会的切入点。对此,我们结合非公企业实际谈点粗浅认识。

一、工会做好稳定劳动关系的必要性

利益格局的多元化趋势,需要工会建立和谐劳动关系中发挥作用,随着非公有企业的日益状大,必然打破旧的管理体制,生产关系的变革必然带来劳动关系的日益多元化,不同利益的主体之间就会不断出现矛盾,这就要求工会在整体与局部、企业与个人、长远与眼前利益矛盾中发挥“稳压器”的作用。

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明显增加需工会在稳定劳动关系中发挥作用。当前由于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势必产生贫富差距的日益扩大。因此,由利益关系引起的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也在明显增加。特别是一些非公企业经营者,劳动法制观念不强导致职工权益受损等问题都可能是造成利益矛盾的主要原因,这就要求工会在为职工说话办事中发挥“代言人”的作用。

二、建立和谐劳动关系必须形成社会合力

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非公企业建立和谐劳动关系,离不开

政府的主导作用,劳动关系双方的协调迫切需要政府加强宏观管理,严格执法,采取必要的宏观调节手段,规范企业行为,保障职工权益,实现劳动关系双方权利义务走向公平合理。这是建立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职工群众机制的重要内容,是政府履行社会公共职能的内在要求,更是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政府的职责所在,要采取积极的措施对社会弱势群体特别是农民工权益予以保障。

企业要增强社会责任。作为社会的细胞,社会企业必须承担社会责任,这既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也是现代企业发展的必备素质。工会要积极做好宣传引导工

作,帮助企业建立和完善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加强源头维护。要通过发挥职代会的作用,监督企业经营者遵守国家有关规定,防止侵害职工权益企业内部管理制度草率通过而成为既成事实的发生。

劳动者要增强维权意识和维权能力。劳动者的权利意识、法律意识是劳动权实现的观念基础。劳动者充分认识自己所享有的权利,珍视自己的劳动权,并自觉地拿起维护权利的武器,劳动权益的实现才能获得内在动力。劳动者要增强团结意识,要主动加入工会组织,依附工会更好地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因此,工会组织必须通过舆论宣传、普法教育、专题培训等措施,不断增强广大职工的维权意识和维权能力,为他们自主、依法和维权能力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三、建立和谐劳动工会应对的对策和措施

工会组织在构建和谐企业建设中发挥作用,必须始终坚持

“以人为本、主动依法科学维权”的工会维权观,加大协调劳动关系工作力度,为发展和谐劳动关系作出积极的努力。

一是团结广大职工,为推动企业发展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企业工会要组织广大职工踊跃投身创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我们要最大限度地将职工组织到工会中来,使他们在推进发展,维护权益上由单一走向整体联合,成为党最可靠的阶级基础。在非公有制企业已成为我国企业主体的同时,工会工作的重心必须从国有、集体企业向非公有制企业转变。同时要把关注的视点和主要精力以及时间转移到非公企业上来,尽快探索非公企业工会工作的新体制和新方法,以更好地指导非公企业工会各项工作,努力开创工会工作新局面。要搭建平台,通过深入开展劳动竞赛、评先评优、创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等,充分尊重职工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最大限度地激发职工群众参与热情和创造活力。

二是要引导职工。进一步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紧密联系实际,充分认识新形势下职工队伍的结构和思想状况,努力增强新时期职工思想道德建设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切实提高非公企业职工思想道德建设的时代性和针对性。通过现代教

育观念,引导职工群众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之间的关系以及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要正确协调处理非公企业经营者与职工的关系以及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要正确协调处理职工队伍不同群体的利益关系,维护工人阶级的团结统一。当前,非公企

业工会要搞好源头参与,企业在制定收益分配制度时要充分表达职工的意愿,推动解决收入分配差异过大等问题,让广大职工尤其是低收职工能共建共享和谐社会。

三是要坚持以人为本服务职工,切实为职工办实事。关心非公企业职工生活,解决职工民生问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着力点。要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能力,完善服务手段,拓展服务领域,努力为职工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使非公企业工会真正成为职工群众信赖的“职工之家”。非公企业工会还必须增强创新意识,从工作内容适应形势求新变到活动方式灵活务实积极创新,再也不能按国有企业老办法来开展工作,县市工会要建立一套非公企业工会工作的考核体系,在创新中推进工会服务群众工作健康发展。

篇2:关于非公企业建立和谐劳动关系的思考

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曾经这样认为,“师生之间是一种互相有好感、互相尊重的和谐关系,这将有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古人也曾有“亲其师,信其道”的名言,它深刻而精辟地点明了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在教学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在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在教育教学中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对新课程的实施和时代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而,教育要取得成功,必然要使教育主体(学生)之外的各因素和谐统一于教育主体。

一、传统师生关系的弊病

传统教育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传道、授业、解惑”,学生则要亲师、尊师、忠师,强调知识的传授,忽视人格的培养,强调品性的修炼,忽视个性的发展。人们理想中的教师,或说社会对教师的要求,除了学问渊博,道德高尚外,还要“尊严而惮”。这样形成了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轻视学生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重视教师的讲解,轻视学生的动手操作;重视集体教育,轻视个别差异,重视教育结果,轻视教育过程等影响学生健康成长和发展的弊端,造成了师生关系中的不民主,不平等,学生主题性的丧失等。这样师生关系下的学生往往表现为逆来顺受,麻木不仁,少了学习的兴趣,少了生活的乐趣,多了一些价值观的叛

离。

二、师生关系和谐的重要性

1、从学生的角度谈师生和谐的重要性

师生关系作为学校生活的最基本人际关系,是开展教学的主要心里背景,对 教学活动具有重大的影响。师生关系作为学生的学习环境和成长氛围的构成因

素,对学生影响是全面而深刻的。

2、从教师的角度谈师生关系和谐的重要性

对教师而言,作为职业的需要,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助于自己的身心健康和工作效率。

三、如何建立和谐师生关系

1、树立新型的适合当前学生心理的教育观。

现在学生“独立性”增强,于是就产生了加强自我教育的内心需要。他们相信“我能行”。他们反感说教,不服管教。而成人有常常把他们当小孩看,有时还行使“监护”他们的权力。这对他们来说就是伤自尊。所以往往引起他们对家长、对师长的顶撞,有时粗鲁放肆。或者是表面服从,内心抵触。因此,教育者要善于引导,扬长避短,投其所好。让他们自己管理自己,何乐而不为呢?当然,这种教育方式,是有条件的。离开了和谐的环境,也

许就没有这种效果,甚至还有反作用。

2、树立新型的适合当前学生心理的教师观。

如今的学生见多识广,在许多方面比老师强。过去那种靠经验教书并且能师道尊严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作为老师应及时地调整自己的心态,尤其在认知学生的时候,一定

要注意反省自己的看法是否正确,以免带来消极影响。

3、教师要在学生中树立一个良好的形象使自己成为学生敬佩和崇拜的人。学生觉得老

师好伟大,对老师有好感,才愿意亲近老师,融洽的师生关系才可能建立起来。

4、民主平等地师生交流,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重要途径。

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师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形成的。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有了初步的分析能力和是非判断能力,特别是高年级的学生,他们已不再盲目地崇拜教师,对老师的一

言一行已有了自己的看法,对老师的要求接受程度也不同。

5、爱是建立和维持和谐的师生关系的桥梁和纽带。

“感人心者,莫过乎情”。寓情于教,以情动人是教学中教师经常采用的教学方法之一。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学的双向活动,也是师生之间通过活动进行情感、兴趣、能力的心理交流。爱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桥梁,只有师生关系处在关爱,平等的和谐氛围之中,学生才能直言面对教师,大胆地投入到学习之中,去体验、去完成教学任务。根据不同的对象应有多种

表达爱的方法。

和谐产生美,和谐是一切美好事物的最大特征。和谐是最佳组合,和谐是事物的最佳状态,和谐是人们的追求。新时期下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内涵十分精妙,途径方法颇多。但只要我们从“心”做起,拥有一份爱心,一份童心,一份诚心,一份宽容的心,和谐

篇3:企业如何建立和谐劳动关系

一、倾斜立法, 保证利益平衡

劳动关系应该是一种平等的契约关系, 但在现实生活中却是用人单位天然的强者地位和劳动者的弱者身份, 用人单位在招聘、劳动报酬、签约、离职等方面都处于决定性地位, 所以, 劳动关系的调整并不能将劳动关系的双方当事人简单地看做平等的主体, 而是必须通过倾斜立法使两者之间的力量对比达到平衡, 这样才能建立公正、公平、和谐的劳动双方。

目前, 现行劳动关系调整中存在的问题是无法摆正利益平衡与倾斜立法之间的关系。虽然1995年施行的《劳动法》确立了“保护劳动者”的原则, 各地都制定了高于国家标准的地方法规, 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 这些超过国家标准的部分逐步显现出其不合理的地方。为实现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的利益平衡, 倾斜立法是必须采用的手段, 但倾斜立法应当适度。过分倾斜保护只能造成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的利益失衡, 会使劳动关系僵化, 市场自我调节的能力减弱, 劳动力资源优化配置的效率下降;同时坚持利益平衡这个原则, 使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劳动关系具有鲜明的平等性和灵活性, 但对劳动者的倾斜保护并不是给其提供一个“铁饭碗”。

二、消除各类歧视, 平等保护劳动者

劳动者是相对的弱势群体, 根据我国《宪法》“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 所有的劳动者都平等地适用《劳动法》。但是在实践中, 许多劳动者不能得到平等保护, 从而受到各种歧视待遇。

目前我国存在的各种就业歧视大约分为两类:一是制度性歧视。这方面多是基于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的, 劳动关系调整的对象主要是国有和集体企业的职工 (简称体制内职工) 与体制外职工之间。我国人口多, 劳动力资源丰富,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确立, 大量的体制外职工出现了, 多数是户口不在当地的人员, 如私营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的职工以及大量涌入城市的外来务工人员, 这些企业为了降低这部分员工的用工成本, 对体制内职工与体制外职工实行差别待遇。各地还制定了许多针对这些体制外职工的规定, 从而固化了这种制度性歧视, 建议最好形成一个企业可以普遍接受、统一的标准, 这样企业就没有必要再区分所谓体制内、体制外的职工, 从而对劳动者做到一视同仁。

就业歧视中的另一类是非制度性歧视。非制度性歧视的范围更广, 不仅出现在体制外职工中, 也存在于原来的体制内职工中, 包括年龄歧视、身高歧视、血型歧视、姓氏歧视、性别歧视、地域歧视、容貌歧视、对乙肝病毒携带者的歧视、对刑满释放人员和解除教养人员的歧视等, 这些歧视现象的产生与我国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以及长期以来人们的思想意识有关。这是我国反歧视立法的缺失, 虽然《宪法》和《劳动法》中有针对就业歧视的条款, 但过于原则并且缺少司法救济的途径, 使得我国现有的反歧视规定操作性不强。

就业歧视是建立和谐劳动关系亟待解决的重要方面。当前社会对于非制度性歧视的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 尤其是立法部门应制定反就业歧视方面的专门法律法规, 界定就业歧视的种类, 对于法律责任问题做出明确规定, 建议同时成立专门机构负责公平就业方面的管理, 并且可以代表受歧视的劳动者提出诉讼。作为人力资源部门, 在招聘过程中应身体力行, 反对就业歧视;在制定相关规定时应消除就业歧视观念, 对所有员工做到一视同仁。

三、加强协商、协调, 共建和谐关系

劳动关系的核心主体是用人单位与劳动者, 而其他主体则涉及集体劳动关系、劳动行政等关系中的主体, 如工会、劳动监察、仲裁、法院等, 对于这些主体, 应加强协商、协调。

目前绝大多数实行市场经济的国家调节劳动关系主要采取三方协商机制, 以三方协商机制的形式解决劳动关系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有利于兼顾国家、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三方利益。我国2001年修改后的《工会法》首次以法律的形式明确要求建立劳动关系的三方协商机制。从劳动关系的发展趋势来看, 我国的劳动关系呈现出多层次性、复杂性, 涉及多方主体, 牵扯多方利益。大量所谓体制外的劳动者 (包括下岗、协解、外来民工等) 始终不能得到与体制内职工平等的待遇, 如大量通过劳务输出方式到外地打工的劳动者, 越来越多地依赖劳务公司在劳动关系中的协调作用;非正规就业的劳动者由于没有正式的用人单位, 因此无法被纳入传统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之中, 这就需要建立多层次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尤其是我国的国情和体制与发达国家不同, 这就决定了我国的“协调”不只是“三方”, 我们应该探索有中国特色的“多方协调机制”, 其主体不仅包括政府、工会和用人单位, 还应该包括企业、监察、仲裁、法院等各个部门。因此, 与劳动关系调节有关的各个主体应各司其职、恪尽职守、相互衔接、相互配合, 在劳动关系协调的各个阶段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篇4:关于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思考

1.教师层面

(1)责任心不强。一些青年教师走上工作岗位后,工作敷衍了事,使学生得不到应有的教育和尊重,这正是造成师生关系紧张的导火索。

(2)工作方法简单、粗暴。部分教师不仅独霸课堂,而且还主宰学生在校园的一切活动。遇到学生犯错误,就“当头棒喝”,使学生满腹的委屈不能表达,久而久之,就造成了师生关系的紧张。

(3)与学生缺乏交流。平等的交流与沟通是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的桥梁。但部分教师就是放不下“师道尊严”,学生的建议听不进去,人为的在师生之间垒起了一道墙。

2.学生层面

(1)健康心理教育不到位。青春期的中学生没有足够的社会经验,但有了一定的自理能力和独特的个性,喜欢对一些事情说“不”,骄傲而不自信,自尊而不自强,向上而不努力,做事情没有科学的定位,易浮躁,易冲动。教师的心理健康辅导又没及时跟进,使其很难明辨是非,无法选择正确的学习道路。

(2)挫折教育不够。中学生由于长期的“圈养”,尤其是教师对一些成绩好的学生过度包容,使他们产生了特定的“优越感”和“成就感”,整日“信心满满”,一旦遇到“风吹浪打”,就垂头丧气,自暴自弃,甚至滋生了对社会的仇恨和报复的心理。这也是造成师生紧张关系的诱因之一。

(3)家长的因素。现在的中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是“宝贝疙瘩”,家长是“含在嘴里怕化了”,对孩子言听计从,过度溺爱。面对社会严峻的就业压力,家长“望女成凤,望子成龙”的欲望又那么强烈,只要孩子成绩好,生活中有些过失大都采取了容忍和放纵的态度,这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埋下了“定时炸弹”。

(4)社会的因素。生活中懵懵懂懂的中学生面对不良的宣传和诱惑,缺少坚实的“防火墙”,有的只是潜移默化的接受,不自觉地走上了生活的另一面。

二、应采取的对策

1.拓展活动,提高教师素质

实践证明,培养师德高尚、业务精湛、乐于奉献、健康向上的教师队伍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开始。实践活动让教师素质的自我培养成为行动的自觉。加里宁曾说,教师仿佛每天都蹲在一面镜子里,外面有几百双精细的、富于敏感的、善于窥测教师优点和缺点的孩子的眼睛,在不断地盯着他。学生就在这种“盯视”的过程中,与公共道德相对照,从而做出对教师品格的评价,在渐进中受其影响。基本途径是:

(1)加强政治理论学习,为工作“把舵”。

(2)加强职业道德的修养,使其敢于担当学生的楷模;开展丰富的教育活动,使其完善人格,为学生输送精神上的营养。

(3)加强爱心教育。

(4)增强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每一位教师必须有历史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敢于担当,勇于负责,在困难面前,不推诿,不退缩,以自己的模范行动影响和感化学生。

(5)加强自律教育。自律,是教师走向成熟的关键。学校要结合实际开展富有成效的教育活动,提高广大教师的自律意识和服务水平,树立教师良好的社会形象。

(6)强调工作方式和方法的转变。转变工作方式和方法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教师自我完善的要求。

2.转变工作策略,完善学生人格

新时期德育工作的重点应是培养学生具有高尚的品德、广泛的兴趣、健康的心理、强健的体魄和坚强的意志。要想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我们必须围绕这一工作重点,创新德育教育途径,转变教育方式,拉近师生的距离。

(1)在学生心里播下爱老师的种子。教师要结合实际,依据德育教育的新要求,充分利用一切教育资源,把学生推向前台,使学生在快乐成长的同时在自我管理、自我剖析的进程中体验成功的快乐和教师工作的艰辛,悄悄埋下热爱老师的“种子”。

(2)激励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飘荡奔逸,终亦何望底乎?”学生有且只有树立了远大理想,才会在教师的关心呵护下志存高远,才会心无旁骛,才会在成长的过程中真正地感受到师爱的力量。

(3)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尺有所长,寸有所短。”要让每一个学生善于发现自身的优点,也要让学生面对自己的不足,在实践中慢慢培养自信,找回自信的“明灯”。教师的信任会迸发出“春风化雨”的力量。

(4)绝不让一个学生掉队。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均等的机会,让学生扬起生活的风帆,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体验,绝不让处于弱势的学生把自己的心灵之门封闭起来。教师要及时启动“破冰之旅”,挽起学生天天向上的小手,使其不会沉浸在冷漠的空间里迷失方向。

篇5:关于非公企业建立和谐劳动关系的思考

公司是由事业单位改制为民营股份制性质的企业,刚刚改制时由于业务比较单一,员工心态较差,对企业的前途感到渺茫,针对这种状态,公司经过认真仔细的分析思考,给改制企业的定位是以物业管理市场化为导向,加速角色转变,尽快改变老单位员工的思想观念和工作作风,开展多种经营。经过几年的探索追求、业务领域的拓展,物业管理业务范围也从改制初期单纯的住宅小区管理发展到目前的办公楼宇及商业街管理。几年来,认真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团结群众、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适应形势的发展,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和完善自己,稳中求进,着力解决物业服务存在的突出问题,努力提升物业服务水准。下面向大家汇报我们的一些具体做法和工作体会。

一、坚持“两个同步”,共促党建、企业繁荣。

1、坚持党建和企业发展同步。企业改制后在上级党组织的关心与指导下,及时组建了新的支部班子,调整和完善工作机制,持之以恒地开展党建工作,使党支部在推进公司经营发展过程中,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并从本单位经济发展的长远规划确定党建工作目标,两者相互渗透、有机结合。同时把企业经营活动中的热点、重点问题,由党支部通过各种形式的党建活动和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化解各种矛盾,理顺职工情绪,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确保企业的经营服务活动顺利进行。

2、坚持党员培养和人才培养同步。实施党员、人才双向培养机制,将党员安排到各个项目、各个层面的岗位中,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带动员工积极进取、勇于创新,从而培养出适合企业发展需求的管理型人才。公司与区劳动局挂钩,建立创业者见习基地,从大专院校吸收优秀毕业生,充实到员工队伍,为企业发展注入新鲜血液,让他们的创新意识和活力完全嫁接到企业发展上来。

二、和谐劳动关系,促进企业发展。

改制后企业正确自我定位,力求为广大员工提供一个稳定的工作、稳定的收入,工作中尊重员工,把握和充分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员工提供展示个人能力和发展空间的平台。公司与所有职工签订劳动合同,按规定缴纳社会保险金,人力资源部设专人负责劳动合同的签订、续订、解除、终止等相关事宜。公司不断健全企业内部收入分配机制和职工工资增长机制,在维修中心和物业收 费员中实行工效挂职钩及收费提成制度,形成员工肯干活、抢干活,按劳取酬,多劳多得的良好局面。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不断提高职工工资收入水平,面对金融危机,企业不裁员、不减薪,工资逐年增长比例在8%以上。遇有职工或家属得重病住院治疗,发动职工捐款献爱心,激发员工从心灵深处迸发出对企业的热爱。

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职工,表彰先进,对不良现象开展批评,积极组织开展技能练兵和岗位竞赛,全面推进和谐创建,促进读书学习、钻研业务知识,相互交流,共同促进,共同提高,共同唱响“和谐创建”的主旋律。

三、树立品牌意识,提升服务质量。

我们根据管理物业涉及类型的要求,运用国际先进的标准化管理模式推行精细化运作,以提升物业服务质量,门岗保安、巡逻保安、保洁工、会务接待、维修工等各岗位均建立岗位操作流程,明确员工在规定的时间、规定的区域完成规定的工作任务,每天由项目经理进行监督检查,每半年由公司总部进行考核评级。

四、承担社会责任,发展多种经营。

居民对物业管理的要求越来越高,使公司的管理经济效益面临重重困难。但我们及时调整经营思路,从服务社会、造福于民的高度出发,以创造社会效益为先,解决居民居住困难为重,甘愿承担亏损,不让居民对物业管理失去希望。我们管理的5个小区,由于收费标准低,小区出入口多,再加上近几年最低工资和社会福利的逐年提高,公司每年要亏损二百多万元,但我们坚持不降低服务标准,努力按行业要求提供管理和服务。

为了弥补老城区售后公房小区物业管理的亏损,改善企业经营状况,公司不断拓展业务范畴,开展经营房地产开发建设、绿化种植养护、工程咨询服务、综合整治项目等业务,确保企业经济不断发展壮大,使职工有一个持久稳定的岗位,有一份逐年递升的工资收入。

篇6:关于非公企业建立和谐劳动关系的思考

——

一个企业不仅体现在管理上、技术上、文化上的进步,从劳动关系和谐的建立上也充分体现了一个企业的进步。如果说,一个企业的劳动关系很紧张,就会导致很多劳动纠纷,如果纠纷很大,就会影响企业的进步和发展,从而走向衰落。随着在企业的改制和改革中出现的新情况,企业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和新的挑战,从当前人民内部矛盾出现新动向来看,“无直接利益冲突”的矛盾越发增多。企业的和谐劳动关系的建立也显得十分重要和紧迫,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的《决定》强调“发展和谐劳动关系”要做到:“完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全面实行劳动合同制度和集体协商制度,确保工资按时足额发放。”如何在新型的劳动关系下建立和谐氛围,改善企业和员工之间的关系是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当前一件不可忽视的重要工作,应引起企业领导的足够重视。影响劳动关系和谐的原因有:

1、突出矛盾是收入差距在不兼顾公平中的拉大。

从企业管理和绩效分配的角度来看,在工资分配中适当拉开差距是有利于员工积极性的调动和员工技能水平的提高,但由于企业一些部门在绩效分配中,滥用权力,并没有按照企业的要求去落实推动薪酬体制改革,而是把绩效分配作为人情手段,造成了新的分配不公,从而影响和打击了员工的积极性,影响了企业和员工之间的劳动关系。

2、用人的随意性导致员工的失落感。

随着企业的体制转换,企业用人权增大,企业的用工制度、人事制度应该逐步走向完善,成为推动企业人才的不断发掘。但是由于一些部门不是从改革的需要,实际的需要出发,而是从一些个人私利的需要出发,或是在用人方面随意性,还是有个人说了算的现象,造成用人不当给企业带来损失,真正的人才反而得不到重视,使优秀人才的价值难以体现,引起一些优秀员工的失落感,这也同样影响企业和员工之间的劳动关系。

3、违反《劳动法》的规定,超时加班现象比较普遍。

由于企业一味追求企业效益而不顾员工的利益,违反劳动法规定,要求劳动者超时加班,并且不付加班工资。这本身就是一种侵权行为,而员工只好忍气吞声,不敢提出要求。虽然口头上没有说,但心中难免产生不满情绪,从而影响企业和员工之间的劳动关系。

4、个别管理者的简单粗暴造成员工心理不满。

企业的和谐应当建立在尊重人、关心人、培养人、教育人的基础之上,但有些管理人员认为他们是企业老大,或者是以老大自居,对员工出现的失误,或是由于个人的心情不好,不是循循善诱和善意批评,而是打击挖苦,大发雷霆。这样严重伤害员工的自尊心,从而影响企业和员工之间的劳动关系。

5、干部和管理者不廉洁自律,对员工的情绪影响很大。

一些干部和管理人员在成绩面前居功自傲,自以为是,利用职务便宜干一些违纪违法的事情,在个人行为上不廉洁、不检点,严重影响管理人员形象和员工情绪,使员工产生厌恶感,从而影响企业和员工之间的关系。

从以上这些现象看来,如果不改进和制止,势必在员工中间造成极坏的影响,最终影响企业和员工之间的和谐。要实现企业和员工之间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企业员工的思想,将企业员工中蕴藏的巨大积极性和创造性调动起来,促进企业的良好发展,应当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把企业和员工的和谐关系建立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

企业在生存和发展的每一过程中,都需要人、财、物等资源,在这里人力资源是处于首位的。企业应清楚地认识到人是企业最重要的能不断开发的资源,在实际中应改变过去那种视人力为成本的观点,而应将人力看作是企业资本,科学的开发、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用这种具有创造性的资源,为企业创造财富。因此,必须信赖和尊重企业员工,使其愿意工作,有成就感、自尊感和自我实现等高层次需求的激励,进一步实现他们的进取心、创造性和人生价值,使他们感到工作有信心,有干劲,从而进一步增强企业和员工之间和谐的劳动关系。

二、以领导干部和管理人员的人格的力量推动和谐劳动关系的进步。

领导干部的行为对员工的情绪、心理影响极大。领导干部只有在德、能、绩、勤和社会生活诸方面起到表率作用,凡是要求员工做到的首先自己要做到,要求员工不做的首先自己不做,做到表里如

一、言行一致。以实际行动树立起廉洁、务实、公正、奉献的形象,才能树立威信、更好调动员工团结向上的工作积极性,才能进一步推动企业和员工劳动关系的和谐。

三、尊重员工的民主权利,保障员工的合法权益。

员工只有感到自己的民主权利得到认可时,积极性、聪明才智和创造精神才能充分得到发挥。要建立健全各项民主管理制度,重大问题交由员工代表大会或发动广大员工群众进行讨论,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对群众的合理化建议一定要高度重视,做到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答复,对有价值的合理化建议一定要认真组织实施并给予奖励,这样员工才能觉得这样的企业值得自己为之而付出,使员工和企业的劳动关系更加和谐。

四、积极营造城信友爱和谐共事的氛围。

要尊重员工的人格、权利、尊严与爱好,平等待人,化解干群之间、群众之间的对立情绪,创造宽松和谐的人际关系。以开展各种有意义的文化、体育、娱乐活动为载体,让员工在活动中交流沟通,在交流沟通中建立友谊、增进感情。还要从细微之处关心员工,以激发员工的责任感和事业心。

五、建立有效的竞争激励机制,使员工之间形成良好的有序的竞争。为了增强企业的吸引力,增强员工的竞争意识,除了应用高薪激励外,企业还应当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舒适的工作环境、竞争力及发展前景等也能对员工产生极大的吸引力。建立有效的竞争激励机制,就是要真正根据每个人的努力程度和绩效大小,把奖惩落到实处,使员工有一定的危机感和压力感,迫使员工努力工作,不断产生新的绩效。建立有序的竞争激励机制是挖掘员工创新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员工人性化竞争意识。通过给予员工选择岗位的自主权,发挥个人主动性和积极性,员工根据自身的具体条件,凭实力竞争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只有这样,建立的激励机制才会达到企业的期望值,从而“促进企业价值观和标准的提升”实现员工和企业之间劳动关系的和谐。

六、给员工创造实现自身价值的机遇,使人才有用武之地。

为了使企业员工有更多的发展机会,应真诚地帮助他们不断的自我学习、自我提高。在择人、用人方面应充分挖掘内部人员的潜力,努力发现人才、培养人才。而且,通过对参与竞争者进行全面的了解,给予竞争者充分展示才能的天地。另一方面,要防止“任人唯亲”等不良现象。在实施过程中,应把握公平竞争的原则,使每一位员工都有晋升的机会,以促进企业内部人员的合理流动。随着企业的发展和进步、企业对员工素质要求的越来越高,这种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在员工们心目中的地位愈来愈高。在实际工作中,领导不仅要想方设法营造一个公平竞争、尊重人才的环境,同时也要经常创造机会让员工承担一些具有挑战性的工作、指导员工参与企业决策、鼓励员工为企业发展献技献策、提供更多的培训机会等等,为员工发挥个人才能提供更多良好的条件。

篇7:关于非公企业建立和谐劳动关系的思考

近几年来,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推动企业和谐发展,成为当代企业制度改革不断深化的根本。在变革的过程中,对劳动关系、劳动用工方式的探讨也随之进入到一个全新的领域:构建和谐企业,关键在于调整好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利益关系,最大限度地减少矛盾。劳动关系作为基本的社会经济关系,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基础,因此,建立稳定的劳动关系对推动企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007年6月29日,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了《劳动合同法》,自2008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过程中贯彻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和谐的一个重大步骤,对劳动合同的订立、履行、变更、解除、终止、监督检查、法律责任等进行了全面规范。根据法律法规的要求,我们应在劳动关系领域加大工作力度,建立以利益调节为核心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这主要包括建立员工利益的表达维护机制、劳动关系监督机制、价值引导机制和利益冲突化解机制。

一、稳定劳动关系对推动企业和谐发展起重要作用

劳动关系是构建和谐企业的基础。建立和谐企业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不断地协调解决企业与员工之间利益关系的过程。

企业的各项改革发展日新月异,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使员工对经济利益的要求也逐渐提高,同时追求在利益关系中的相对公平。要推动企业和谐发展,就必须正确对待这些矛盾和问题,妥善协调好

三、建立劳动关系协调机制,推动企业和谐发展

构建和谐企业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把劳动关系纳入和谐企业发展中,用稳定的劳动关系推动企业和谐建设,是这项系统工程的重要内容。我们要在劳动关系领域加大工作力度,建立起以利益调节为核心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

1.建立员工利益的表达维护机制。建立相应的利益表达维护机制是公正合理地协调企业与员工之间利益关系的前提。所以,应站在维护用工双方权益的高度,建立和完善员工利益的表达维护机制。在宏观层面上,通过建立和发展工会与公司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劳动关系三方协商机制和加大企业职工代表大会提案递交及督办力度等途径,形成员工利益表达维护的有效渠道和工作载体。人事部门要根据新形势下劳动工作的需要,积极协助企业制定表达员工利益的制度性文件;在微观层面上,要坚持和完善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大力推进劳动合同制度和平等协商、签订合同制度。要建立劳动争议调解组织。通过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的努力,形成员工利益表达维护的参与机制、政策执行的监督机制、法律援助机制和社会援助保障机制。

2.建立劳动关系监督机制。建立与社会经济协调机制相适应的监督机制是构建和谐企业的重要条件之一。要建立劳动法律监督制度,确保工会对劳动法律、法规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更好地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3.建立价值引导机制。劳动关系是社会经济关系的重要方面。引导广大员工正确认识和对待与企业的利益关系,对建立和谐稳定的劳

对可能发生员工集体上访、怠工、停工等突发性事件,找出不稳定的原因。

2.人事部门应提前介入企业改革方案的制定和论证,参与方案制定的全过程。通过审议,确定这些方案内容、程序是否符合法律和政策,防止员工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

3.对于劳动争议、员工上访等不稳定因素应及时通过信息渠道,使劳动部门及时掌握企业劳动关系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以采取相应的对策。

4.劳动关系预警机构人员应注重劳动法律法规的学习,通过疏导、调解、援助等方法,化解矛盾,避免企业与员工之间矛盾化。当出现劳动关系不稳定因素时,相关部门要及时深入到员工中去,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引导广大员工依法维护企业与自身的合法权益。

此外,建立健全企业劳动争议调解机制是完善企业劳动关系协调机制的重要保证。劳动争议调解是处理劳动争议的基本方式,通过调解把大量纠纷解决在企业内部,有利于保护争议双方的合法权益、维护正常的生产和工作秩序、促进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和谐相处。

当发生劳动关系矛盾时,调解委员会要主动同员工沟通,发现有违反劳动法律法规、违反企业规章制度等问题时,要及时纠正;对员工因违纪问题受处罚而发生的争议,要进行调查核实,并员工要进行疏导工作,教育其正确对待企业的处理。

篇8:对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的一点思考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不仅有助于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课堂教学的内容, 更有利于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 能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这样的目的, 仅靠教师的讲授是无法达到的。经过几年的教学, 我对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作了以下几点思考:

一、努力提高个人专业知识水平

自古以来, 教师扮演的是“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 老师的一言一行更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尤其在中国, 父母给孩子自小灌输的思想就是:要听老师的话。在许多孩子的心中都有这样一种观念:老师都是对的。然而, 随着电视、网络, 现代传媒的高速发展, 学生看到的, 听到的越来越多, 他们开始思考, 他们开始怀疑, 再加上十六七岁学生所特有的性格特征——求知欲强, 叛逆等, 如何更好地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 用他们乐于接受的方式引导他们正确地学习就成为关键。正因为如此, 对老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单纯的道理、平实的语言已经不能满足孩子们强烈的求知欲。每年, 我都会作一些小小的“民意”调查——你对上英语课有什么要求, 你对英语老师有什么要求?几乎一半以上的学生都希望老师在课堂上运用幽默的语言, 具体的事例, 丰富的活动来进行教学, 希望老师设计一些与他们生活相关的话题。在上课的过程中, 学生也会时不时冒出许多与本身教学计划无关的, 但他们很感兴趣的话题, 这就要求教师除了认真备好自己授课的内容之外, 还必须要深入学生, 关注整个社会的活动、发展, 使两者有机结合。只有这样, 才能让学生感受到老师讲的是他们需要的, 是他们感兴趣的, 也只有这样才能把他们吸引到课堂中, 才能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讨论中, 真正坦言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使心理健康课生动有趣, 做到师生互动。他们也会为此, 愿意接受老师, 接近老师, 不再是单纯的敬畏, 更多的是主动的接近和交流。

二、积极关注身边的每一个学生

人性中最本质的需求之一是渴望得到赏识, 人的生理生命需要蛋白质、需要脂肪, 而最不可缺的营养却是常常被人们忽视的阳光、空气和水。赏识是精神生命的阳光、空气和水。教育学家指出, 家长和老师对孩子的态度能对他们学业和人格的发展起很大作用。作为一名英语老师, 我告诫自己, 要不断鼓励学生, 使他们超越自己的限度, 帮助他们发挥学习的潜力, 转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以及自信心。

首先, 我做到记住每个班级每一个学生的名字;其次, 通过一两个星期的课堂教学和课后的了解来熟悉每一个学生;在课上, 除了那些积极举手发言的学生, 我还会特别关注那些平时不太爱回答老师问题, 或是思维游离在课堂外的学生。在教学计划中, 我也会刻意安排一些全班共同参与的游戏, 让这些平时不太受到关注的学生得到发挥。通过不断地积极关注, 让每一个学生感受到他的重要性, 他是不可缺少的。这样就会拉近他与心理老师的距离, 有问题也会首先想到我这个十分重视他的老师, 愿意把自己的想法跟我交流, 探讨, 不论是快乐的, 还是痛苦的事情, 都愿意与我分享。

三、合理控制好个人的主观情绪

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 人们的情绪和情感伴随着人的全部活动, 良好的情绪、情感和心境给人以活力, 有利于提高活动的效能。作为老师, 当踏进课堂的那一刻起, 我就告诫自己, 要把之前的任何情绪都抛开, 把对任何学生的偏见都消除, 即使这个学生是一个经常破坏课堂教学、影响其他学生正常学习、在其他人眼中的“坏孩子”, 我也必须要用一种全新的、积极的心态来看待他, 来教学。作为学生, 正处于心理敏感时期, 教师的一举一动很容易对他们产生巨大的影响。在课堂上, 用简单粗暴的语言或行动来压制学生的思想和行为, 只会使学生从心底产生反感。或许当时的纪律是保证了, 教学计划是完成了, 但也由此失去了学生对老师的尊重和信任, 就不是疏而是堵了。同时, 把个人的主观情绪带入课堂, 最终只会让学生对老师失望, 并最终慢慢疏远你。因此, 我们一定要以积极的心态来完成教学, 要控制自己的主观情绪, 用正确的方法去引导学生, 让学生跟老师达到和谐统一。

四、用课外交流弥补课内的局限

针对青春期青少年反复多变的心理特点, 在课外还要经常与学生沟通交流, 运用咨询、座谈了解学生心理特点, 便于课堂上直接有效的启发与引导,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中明显感受到, 有很多学生不愿意在课堂上给予真实的思想反馈, 他们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 他们羞于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 往往说的和做的完全是两回事。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我觉得, 就需要在适当的时候放下老师的架子, 用微笑去面对他们, 有时应该主动和他们打招呼。只有真正帮他们解决了问题, 他们才能对老师有更深的关注。而且, 不得不承认, 现在有很多学生, 他们会因为喜欢这个老师而喜欢这门学科, 会因为喜欢这个老师而在课堂上给予高度的关注。因此, 在课外适时地给予沟通和交流将大大有助于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更重要的是, 通过课堂外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来吸引学生聚焦课堂, 学会学习与生活。

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而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当前正进行的课程改革, 更需要教师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是否和谐, 对提高学生的素质教育有着重要的作用。关系融洽的师生相互畅所欲言, 学生的思维会紧跟着教师走, 动口, 动脑, 动手, 正好锻炼了学习的能力。再者, 学生肯与教师说心里话、实话, 又为教师的针对性教育提供了依据。和谐的师生关系有益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 有益于师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有益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有益于学生智育的形成和提高, 有益于班风、学风的建立, 有益于学生身心全面的发展。作为教育教学工作者, 都有责任、有义务, 力争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使我们的工作朝着良好、健康的方向发展, 使我们的学生朝站着文明、民主、向上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扈中平.现代教育学 (第2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05月.

[2]叶澜.教育学原理.人民教育出版.2007年07月.

上一篇:试论企业管理中的激励机制下一篇:学校安全月度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