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材料采购质量控制

2024-06-21

原材料采购质量控制(精选9篇)

篇1:原材料采购质量控制

复混肥料原(辅)材料采购控制制度

1、原材料和辅助材料(包装物等)等的采购由采购部负责,其他各类非生产性原料由使用部门负责人根据库存情况填写《采购计划单》,经总经理批准后进行采购,采购人员应按计划,及时准确保质保量的组织货源,保证供应。

2、采购人员如错采、错购,规格质量不符合规定要求,造成积压,影响生产和造成经济损失的,按规定处理。

3、签订的供货合同中,应明确规定原材料的种类、式样、等级,以及技术要求、检验规则、检验合格证、供货时间、运输方式和价格等。

4、原材料、辅助材料进厂验收由质量管理部负责验收,对不能检验的原材料必须索要供方质量证明等有关材料。包括质量检验报告或合格证书等,否则,不予验收。

5、主要原材料采购进厂后,须有质检人员对原料进行检验,检验后填写原材料检验报告,检验报告要及时上报所有相关部门。仓库管理员根据原料检验报告验收入库,不合格原料要分别存放,由质量管理部上报总经理后进行处理。

6、未经检验合格或未经质量认定的原材料,没有质检部开具的验收单不准入库。仓库管理员要加强原材料管理,做到防火、防潮、防漏、防鼠等工作。物资摆放整齐,不混放、乱放。

7、材料、物资入库要验收品种、规格、质量和数量。做到帐、物、卡相符,坚持先进先出的原则,当日收发当日结清。

8、原材料采购人员必须熟悉所采购的原材料的标准、性能、使用注意事项、用量定额情况以及检查、检验标准。

9、采购活动必须对不同的供方进行考察,从供货能力、信誉、质量、价格等方面考察了解。

篇2:原材料采购质量控制

中铁四六广梁[2006]14号

关于印发《中铁四局六公司广州制梁场原材料 采购质量控制制度》的通知

梁场所属各部室、班组:

为加强广州制梁场采购原、辅材料、零部件的质量控制,确保进场材料质量达到规范要求,保证产品的质量。特制定中铁四局集团第六工程有限公司广州制梁场“原材料采购质量控制制度”,现予以印发,请遵照执行。附:原材料采购质量控制制度

二00六年九月二十五日

中铁四局六公司广州制梁场原材料采购

质量控制制度

物资机械部长:负责本工程的物资管理工作。

材料工程师保存公司和局项目经理部发布的合格物资分承包方名录,并从中选择合格物资分承包方,采购所需物资。

做好物资采购计划,明确质量、技术要求和供应日期要求,填写《物资申请计划表》、《物资采购计划表》,根据所采购物资类别权限报局项目经理部和六公司,经审批后实施。

进场原材料由物资机械部进行适当的标识,以防止不同规格的材料混用,可采取区域存放的方式进行标识。

对箱梁预制所用的钢筋、预应力材料、水泥、外加剂及防水材料等物资由物资机械部建立追溯表,追溯表应表明生产厂家、生产批号、发料单号、使用部位。

主题词:原材料质量控制

抄送:公司生产部、中铁四局新广州站经理部、存档。

篇3:采购质量控制要点与方法

一、采购的内涵

(一) 采购的定义

至今为止, 没有一个定义能把对采购团队的一整套技能的要求完全包含进去, 采购随情景而言是多样性的。狭义的采购是买东西, 就是企业根据需求提出采购计划、审核计划、选好供应商、经过商务谈判确定价格和交货条件, 最终签订合同并按要求收货付款的过程[1]。简而言之, 采购, 是企业在一定条件下, 从供应市场获取产品或服务作为企业资源, 以保证企业生产及经营活动正常开展的一项企业经营活动。

(二) 采购与外包的区别

采购和外包, 都是从外部获取资源, 为自身服务;为了确保自身利益, 都要对采购和外包进行控制, 这是两者的共同点。但两者控制的区别在于: (1) 采购的对象是经权威机构审定、有产品标准号的批量生产的成熟产品 (也称货架产品) ;外包的对象是新开发的尚未成熟的产品或产品形成的全过程或某一中间过程。 (2) 采购质量控制是指为达到质量要求所采取的作业技术和活动。 (3) 采购控制的重点是控制供应商和进货检验。

二、采购的风险识别

风险管理是通过风险的识别、预测和衡量, 选择有效手段, 尽可能降低成本, 有计划的处理风险, 以获得企业安全生产的经济保障。

随着现代化专业生产的发展, 一般企业常用集成的方法组合成自身出品的新产品, 因此, 产品组成中多达的60%~70%的组件 (包括零、部、整件、标准件、原材料等) 是通过采购获取的。所以, 产品的质量更多地体现在控制供应商提供的组件质量中。其次, 产品质量直接影响销售业绩和企业效益。同时, 与企业的信誉也密切相关。这三者均是采购带来的风险, 为了企业的生存和良性发展, 规避这些风险不得不引起企业家的高度重视。

(一) 采购组件质量风险

在采购组件过程中, 由于采购的物资质量不符合要求, 而导致加工产品的性能达不到顾客需要的质量标准, 从而给采购方的生产带来严重损失, 并给用户造成经济、技术乃至人身安全等方面损害的可能性, 这就是采购质量风险。

采购质量风险主要来源于供应商。目前, 社会上存在不少假冒伪劣产品, 一些不法商贩者以次充好, 提供不合质量标准的组件。如果企业内部管理不严, 不能及时识破, 或放松警惕, 或违反检验程序验收, 就很可能被蒙混过关, 造成质量风险。

(二) 企业效益风险

企业以效益而生存, 以效益而发展。这是人们都能理解的, 也是企业家们通晓的道理。但企业在运行过程中, 因采购失误给企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的教训并非鲜见, 因此规避效益风险, 必须引起企业家的重视。

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市场竞争从国内延伸到国际, 更加如火如荼。这就要求企业在规定的时间之内 (或最短时间) , 以最佳的质量来完成项目, 节省运营成本。同时, 要求企业从源头上控制采购成本, 不断创新, 增添企业活力, 增加企业效益。采购成本的管理已提高到至关重要的位置。因此, 利用现代管理方式来进行采购成本的控制与规划, 不仅可以提升管理效率, 最大化地保留经济实力, 还可以降低采购成本为企业留存更多的资金。只有这样, 才能克服效益风险, 使企业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 乘风破浪, 永往直前。

(三) 企业信誉风险

企业信誉是企业取得社会认可, 从而取得资源、机会和支持, 去完成价值创造的能力的总和。1996年斯特恩商学院的名誉教授查尔斯·韦布兰 (Charles Fombrun) 给出的企业信誉定义是:“企业信誉是一个企业过去一切行为及结果的合成表现, 这些行为及结果描述了企业向各类利益相关者提供有价值的产出的能力。”企业信誉包含了企业的产品质量、服务、竞争、财务、商业、银行等信誉。其中, 产品质量信誉无疑是各种信誉中最重要的一项, 而采购质量又直接与产品质量有关。因此, 要克服企业信誉风险, 必须重视采购质量。

三、采购质量控制要点

(一) 提高采购人员的素质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告诉我们, 任何时候, 做任何事, 都要依靠人。因此, 人的素质高低与他从事的工作质量的好坏密不可分。采购工作的质量高低也一定符合这条规律。

责任心和事业心是采购人员首先要具备的基本素质。责任心源自于对事业的热爱和忠诚。但凡成功人士, 必定是高度负责的人;负责是一种职业精神, 缺乏这种精神的人, 即便是从事自己最擅长的工作, 也会做得一塌糊涂。选拔的采购员必须有强的责任心和事业心, 绝不能让损害集体的利益的“蛀虫”进入采购员的队伍。

其次, 要对采购人员加强培养。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他们学法、知法、懂法。重点是学好产品质量法、合同法等相关法律, 充分发挥法律法规的约束作用。按照《产品质量法》《合同法》诚实信用的基本原则, 要求供应商必须按照合同规定, 提供合格的产品, 若违背合同规定, 就必须承担违约责任。采购人员要懂得合理合法、有利有节地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

第三, 采购人员要掌握与本企业相关的基础技术, 这对采购工作顺利开展会大有帮助。如:电子整机行业的采购人员, 除了知道本行业整机的基本性能外, 还应熟悉本企业常用电子元器件的品种、等级;熟悉本企业常用金属材料、绝缘材料的性能、规格;熟悉本企业常用电线、电缆的性能、规格等。

第四, 采购人员要掌握与本企业相关的关键和重要件的采购聚道。首选信誉好的大品牌的厂家, 与他们建立良好的供求关系, 以便采购的产品质量、供货进度有相对可靠的保证。采购人员还要学会谈判技巧, 如进货量大, 应降低价格;进货量少, 应提前供货等。

(二) 控制采购信息

采购质量源自于准确的采购信息。采购任何一件物品, 都必须明确它的唯一性采购信息, 否则都有可能出现误购。唯一性信息, 一般不可能简明表示, 而往往由各种复杂因素组成。以螺丝钉为例:有螺纹形式 (三角形螺纹、梯形螺纹) , 螺距大小 (单头还是多头, 普通、粗牙、细牙) , 螺头形式 (圆柱头、半圆头、沉头) , 材料 (不锈钢、普通钢、铜) , 表面镀复 (镀铬、镀镍、镀锌) …如再细分, 不锈钢、普通钢、铜材因成分不同又有好多种。如果表述不准, 很容易购错, 造成不能使用或库存积压。

某企业曾出现购错氧气瓶的典型事例:采购表中的采购信息只写了“40L氧气瓶”几个字, 没注明标准号, 结果采购回来的氧气瓶装车时才发现放不下, 经检查, 外型尺寸不对。再查阅氧气瓶标准, 即GB5099-94《钢质无缝气瓶》。而该标准规定:40立升的气瓶, 外径有三种尺寸:219mm、229mm、232mm;而瓶底型式有5种 (a、b、c、d、e) 型式, 瓶体材料又有三种 (碳锰钢、铬钼钢或其他合金钢) 。这样三个要素组合, 40立升气瓶共有45种, 所以只写“40L氧气瓶” (40L是指容量为40立升) , 只有1/45购对的可能, 而44/45会购错。

控制采购信息, 一是要求设计师在原始设计文件中就要写全;二是采购员对采购信息不全或有疑问, 一定要反馈到设计部门追根查底;三是从设计文件转化至采购文件时, 一定要仔细核对, 避免转化错误。

(三) 完善采购制度

选拔高素质的采购人员和完善采购制度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制度应具有规范性、可操作性和指导性。例如:“采购管理制度”, 规定了采购申报审批流程, 防止个人说了算。“合格供方名录”, 限定了采购厂家, 防止随意选择供应商的行为。“进货检验制度”, 规定了检验不合格的物品不准入库、不得报销等。

一项好的制度, 能够对人们的行为作出具体、明确、可供操作的规定, 指导人们做什么、不做什么。加强制度建设, 是逐步实现采购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管理的重要方面。同时还要注意那些“增删制度, 随心所欲;藐视制度, 执行不力;执行制度, 网开一面;会议决定, 绕开制度;各搞一套, 常换制度”的错误倾向, 把建立起来的制度真正落到实处, 确保企业在采购工作中不受损失。

(四) 供应商的控制

控制供应商是采购控制的又一重点之一。采购是以购买的方式获取产品的行为过程, 这些活动包括购买、接收、进货检验等。控制供应商:主要是在采购前, 对供应商进行调查评价, 可以从网上了解, 从同行了解, 从试用其供货产品的质量、周期、经费、售后服务态度和能力等方面了解。对经过考查评价符合要求的供应商, 才能初步列入合格供应商名录。对初步列入合格供应商名录中的供应商, 还应进行周期性考评, 实施动态管理 (主要考评产品合格率、供货周期、价格的合理性等) , 以确保具有持续质量保证能力。在采购后, 应对供应商提供的产品进行质量跟踪, 随着使用年限做跟踪记录, 可以更深层次了解该产品的质量情况, 为企业提供进一步合作的可行性。

根据外购器材质量特性的重要程度, 应对供应商质量保证能力分三类进行控制:一类是提供合格证明;二类是提供具有合格的检验系统证明;三类是应对其进行质量体系考察、监督。如果该供应商己通过国际或国内有认证权的机构认证, 则可免去对其考察。

(五) 进货质量控制

进货检验是检查供应商提供的货物是否符合相应的标准 (国标、行标、企标) 等技术文件的要求。是把好采购产品入厂的重要环节, 但如何把好这一关口, 却大有文章可做。除大型或特大型企业有较全的检测手段外, 一般企业, 特别是中小企业, 不具备进货检验手段, 只能信任供应商, 检查其提供合格证书或合格检验记录, 观察型号、名称、规格的正确性及外观、外形、尺寸的符合性。

对于关键件、重要件, 为了防止无法进行进货检验而带来隐患, 可以采取到制造方或第三方进行检验, 但应在合同条款中予以注明。对电子元器件都应进行二次筛选来进行入厂验证。

四、结束语

控制采购风险, 加强采购质量控制, 不仅仅是采购人员、检验人员的责任, 也是分管采购、质量工作领导的责任。企业一把手更要时刻关心采购工作, 加强采购、检验队伍的管理、培训、提高, 建设一支思想过硬、技术精湛的采购、检验队伍, 必然会促进企业的良好发展。

摘要:产品的研制生产离不开采购, 采购的质量与研制生产出的产品质量密切相关, 本文重点就采购定义、采购与外包的区别、采购风险, 采购质量控制要点等几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产品,采购,质量控制,要点,方法

参考文献

[1]李夏, 唐立新.采购质量控制[J].物流工程与管理, 2009, (05) :51-52.

[2]梁素娟, 王艳明.德鲁克管理思想大全集[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 2010, 7.

[3]朱景钦.控制物资采购质量的思考[J].企业研究, 2012, (02) :51.

[4]钟黎红, 张丽丽, 叶渭川.论外包和外购的差别与控制[J].市场周刊, 2014, (08) :31-32, 61.

篇4:原材料采购与使用成本控制分析

关键词:原材料;采购;成本控制;管理

中图分类号:F2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6.07.020

1 原材料采购和使用成本分析

(1)原材料采购成本控制是在成本控制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是按照一定的标准和方法通过一定的程序对企业的原材料采购的批量及成本所进行的控制。在成本的控制过程中,原材料采购成本的控制关键在于加强原材料的采购过程控制。传统的原材料成本管理的“降低成本”只是站在某一企业的角度,加强成本管理使其成本最低,但是成本最低并不代表企业能够在竞争中获得成本优势。如采取替代性原材料的方式削减原材料单价以达到采购成本的降低,将有可能导致所生产的产品质量下降。虽然企业在原材料采购上所耗费的虽然在表面上被减少了,但实际对企业的长期经营发展是非常不利的。所以企业只有更多的在原材料的采购环节中做出最大的努力以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对采购过程实施战略化成本管理并未实行严格的监控将成本有效的控制。促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获得更大的成本优势,取得更广阔的市场。

(2)原材料使用上的不合理和浪费无疑也会增加企业的经营成本,加重企业的负担。许多的企业往往只注重了原材料采购上的成本控制而忽视了在使用上的控制,殊不知除在原材料采购过程的控制以外,合理有效地对原材料使用过程中的控制也十分的重要。

2 影响原材料采购和使用成本的因素分析

2.1 引起原材料采购成本变动分析

采购方式不合理会加大企业的原材料采购成本。采购可分为即需即买和远期购买。即需即买是根据当前的实际需要进行的,而不是按最经济数量进行采购的。但对于很多企业来说,实行即需即买政策意味着临时紧急购买,则将会付出必远期购买更多的成本。与即需即买相比,远期购买使用于所有为了在满足正常生产所需的最低库存数量以外增加存货的采购类型,它建立在平均交货时间的基础上,可以获取经济批量带来的利益。当价格预料会有大幅度提高时,远期购买所节约的费用会大大超过增加库存所造成的利息损失,从而降低采购成本。同时也可以确保未来寻求机会来临时对原材料的供应,省去了紧急采购所带来的额外成本。因此对于企业来说确定合适的采购量,不仅要满足企业日常生产经营所需,也不能导致原材料积压。很多的企业把采购只归于采购部门独立的工作,并未将其于企业的整体发展战略相结合起来,同时也不注重了部门间的团体协作。采购部门在采购预算上就与生产相脱节,由此采购回来的原材料很容易过多,这样很可能造成原材料浪费,或者生产出来的产品供过于求导致产品过剩。为降低成本,在采购过程中极易选择低价位的货源减少开销,所选择的价格虽然让成本变低了,但是一旦购买到低劣质的原材料致使不能顺利生产,需反复筛选加工或是重新购买都无疑会使企业的成本不但没有降低反而增加。另外,在采购人员的选择上同样是采购成本控制的重要因素。采购人员的知识素质和道德素质对采购来说尤为重要。

供应商管理。选择合适的供应商,最基本的目标是可以为企业提供不间断的原材料和服务,以保证生产的正常运转。由于原材料的缺货造成生产的延误而无法向顾客兑现交货承诺,不仅会给企业带来经济损失还会让企业的良好信誉受创。选择的供应商是否合适,会直接影响企业的利益。原材料的运输成本在原材料采购中占据相当一部分支出,对原材料进行采购后如何保证原材料安全按时抵达企业,是物流所必须要关注的问题。对物流管理的成本控制主要在原材料购买批量上进行调控,运输过程中对原材料保护,既能使运输成本降到最低且较少原材料在路途上的损耗。

2.2 影响原材料使用成本的因素分析

使用过程监控不到位,制度不完善。企业在原材料使用过程中的控制尚未落到实处,大部分的企业对原材料的使用都缺乏制度上的管理控制。仅仅是简单的要求员工要节约原材料而未在具体使用中让员工学会如何节约原材料,也没有严格的使用制度约束。因而在使用过程中就会是原材料没有得到充分的使用产生大量的废料和浪费,则原材料的使用成本就会提高。与企业文化和节约意识有关。良好的企业文化可以使人形成一种自然的行为习惯指导人们的行为。

技术水平低。在生产制造过程中,生产设备的水平和员工的技能水平影响着原材料投入多少。先进生产设备对原材料的消耗会相对较少,但产出却会增加,而落后的生产设备不仅工作效率低下也会加大原材料的消耗。员工的技能水平不止表现在产品的质量上,技能相对较好的员工可以更好的做到节省原材料。

3 原材料采购和使用成本控制措施

在市场竞争中获得成本优势。成本优势,是关于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如何与竞争对手抗衡的基本战略之一,同时也是企业针对来自各方面的许多冲击、压力、威胁和困难,迎接这些挑战的行动方案。大多数企业传统的做法只是单纯的改善企业的现状、增加经济效益,而并未将外部环境因素与企业自身情况相结合。最佳的办法是把成本管理工作与强化企业竞争力和迎接挑战紧密联系起来,将原材料采购成本的管理向前延伸至采购环节,乃至产品的研究开发和设计环节。过往的成本管理主要针对的是企业内部的生产过程,而对企业的原材料采购和使用环节考虑相对较少,更忽视了企业外部的价值链。这样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很难获得成本优势,所以必须把企业原材料成本管理纳入整个市场环境中予以全面考察。因为只有当企业对自己所处的大环境做出正确的分析和判断,才能预测和控制采购风险。根据企业自身的特点与市场环境作出就具体分析,积极主动的适应和驾驭外部环境,然后确定和实施适当的管理战略,在竞争中争取主动地位,才能最终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在原材料的采购过程中实施战略成本管理,优化管理机制,实施严格的过程控制。在采购之前采购部门应当首先与企业的战略目标相结合并对企业的生产能力进行合理的预估,确定原材料的购买数量然后选择合适的采购方式。

采购过程全面控制。采购预算时要与生产部门进行充分的沟通,共同合作,制定出合理的采购计划。预估是还要与企业所制定的发展战略相契合,不能盲目扩大或减少采购量。在采取批量折扣模式时应当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因为批量折扣采购的数量较大可以获得产品价格的降低,但不能忽视了企业对原材料的持有成本。其次,过量的采购会占用企业的现金流,影响企业的日常运营。企业在采购时应注重采购标准化,既有利于提高可靠性又可以降低成本。在采购过程中不能只单纯在乎价格,更重要的是对质量进行严格把关。由此建立价格审核体系就显得十分必要了,严格的过程控制使采购价格进一步降低成本。企业在制定具体的采购规范时,明确采购人员职责,使采购工作做到职责分工明确,不是将职权集中在少数领导人手中。同时还需要培养采购人员的知识和道德素质,提高采购人员的业务能力与增强采购人员的责任心。采购人员的成本分析能力和市场预测能力对原材料的买入成本高低产生直接影响。购买适合企业需求的原材料数量,减少不必要的成本支出。最后,采购组织的职能管理部门应定期对采购人员的业绩、供应商业绩进行比较评估,再配以相应的奖惩制度。对采购进行绩效测评,通过排行榜方式奖励先进、鞭策后进。

供应商管理。在采购原材料之前必须先对供应商进行考察,增强对供应商的基本生产情况了解。作为采购方在合理的范围内对供应商的潜力进行调查,以提高交货的准确性和缩短订货期。通常要维持到两到三个供应商,避免断货、缺货、紧急采购的附加成本,也便于减少专业供应商的依赖性,为商务谈判提供更大的选择余地。当所有潜在的供应商都对原材料报价时,可以对报价做精确的比较,对比选择符合企业对原材料质量要求和价格相对实惠的供应商。除此之外,最好选择综合性供应商。在原材料采购品种较多的情况下,合并采购项目可以形成采购上的优势。在对综合性供应商进行采购时,庞大的采购量往往能够获得特别的折扣,从而降低原材料的采购成本。与此同时,作为采购方还可以要求供应商储备一定的库存量,由此将自己的库存削减最小,这样企业在原材料的供应上就有了保障,减少了持有成本。采购部门在进行批量折扣模式采购时应当考虑多方面因素,针对运输成本控制需借鉴现代管理理念。对运输过程做到时时监控,确保原材料安全抵达企业,降低原材料在路途上的损耗。运输成本控制是其中最主要的部分,降低成本的主要途径是提高物流速度和优化物流服务水平和成本水平。通过建立完善的物流体系,以达到运输快捷高效低成本的目的。

使用过程成本控制对策:

在原材料的使用上应按到货先后,做到先到先用,防止久放变质,造成原材料的浪费。建立一套完整的严格的领用管理制度,再配用相应的奖惩制度,保障使用制度贯彻实施。保管和领用成员都必须严格遵守原材料领用管理制度,杜绝无单据交接原材料。如因特殊情况未能及时提供凭证者,管理人员随后要负责跟踪并将手续补办完整。通过原材料的历史使用数据分析,制定企业的原材料使用规划表,在原材料的使用过程中做到使用成本的控制。对原材料的使用节省的生产部门和员工予以一定的奖励,而对超过原材料正常使用量的部门给予相应的惩罚。一方面用制度来约束,另一方面缔造一种责任心,让员工树立节约意识,缔造良好的企业文化。

提高技术水平,注重产业创新。一个企业长期发展的核心动力源于技术的创新,提高产品的生产技术对于节省原材料减少使用成本是非常有利的。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原材料的使用成本会逐步降低,达到较低消耗生产出最佳的产品。另外企业可以加强对原材料的再利用,通过回收使用也可以减少原材料的使用成本。

4 总结

篇5:物资采购质量控制

第一节

物资采购质量控制目的为保证公司所采购的物资符合规定要求,对采购进行控制。

第二节

物资采购各部门的职责

一、财务部对项目部材料室的采购活动进行监督指导和检查。

二、项目部料室负责编制物资采购文件,并负责采购的谈判签约,保存物资采购文件,负责所采购物资中发生质量争端的处理。

三、工程部参与采购物资中发生的技术性较强的质量争端的处理。

四、项目部经理负责对采购工作的监督,并审批采购计划。

第三节

物资采购的工作程序

一、编制完善采购资料

1、项目部材料室根据技术部门物资需要计划编制工程项目主要物资申请计划,施工过程中所需物资按材料申请单进行采购。工地急需物质,按特殊情况解决。

2、编制物资采购计划应包括以下内容:

物资名称、品种(牌号)、规格、型号、等级、计量单位、数量;

质量标准、技术规范要求(有国家、行业标准的物资应注明);

包装、交付、时间、地点。

3、项目部材料室对报送的物资需用计划及时审核、编制采购文件。采购文件应由项目部经理审批下达执行,并由项目部材料室妥善保管。

4、对特殊材料、机具设备及重要器材的采购,由项目部技术主管提出需用计划,项目部材料室编制采购计划,报项目部经理批准,交项目部材料室作采购准备,采购计划应报财务部存档。

5、因设计变更或其他原因,须调整物资需用计划的,项目部分管技术人员应正式提出调整物资需用计划,经项目部技术主管审核并经项目部经理批准交项目部材料室处理,同时提供有关变更设计文件或说明变更原因的有效文件。

二、物资采购

1、采购人员在执行采购任务之前,应首先检查采购资料是否齐备,采购要求是否明确。

2、采购人员执行采购任务之前,必须在主认定的合格供应商中以质量为前提,综合价格、交货期、售后服务、运输等因素选择最优方案。应尽可能直接从生产厂进货,减少中间环节,避免购入假冒伪劣物资,因条件需要另行选择供应厂商时应先按《合格供应厂商评估程序》对新供应商进行评估。

3、现货采购时,必须及时检验物资质量、点收数量、核对规格型号和单证是否相符。并索取有关技术证件、产品合格证、生产许可证以及税务部门正规发票。禁止购买技术证件不全,没有生产厂家,不提供正规发票的物资。

4、订货采购时,必须签订“产品购销合同”,内容可包括:

A

产品名称、商标、型号、数量、价格、金额、供货时间及分批交货数量;

B

产品技术标准或质量要求、验收方式和提供产品质量的文件以及供方责任期限;

C

计量方法;

D

理损耗计量方法;

E

随机备件、配件、工具数量和备品供应方式;

F

交提货期限、提出异议期限;

G

产品包装标准、回收及费用负担;

H

结算方式;

I

运输方式;

J

交提货地点、方式和到站费用负担;

K

违约责任;

L

担保及解决合同纠纷方式;

M

其他约定事项。

5、物资定货采购合同的签订,除应符合相应的合同条款的有关规定外,应由项目部经理批准。

三、采购物资的验收

1、采购员的供应厂商货源处、车站、港口提货时,应对物资进行验收(数量验收、质量验收、外观包装验收)。

2、采购物资进入库房或施工工地时,由库管进行验收,对新材料、特殊材料、机具设备及重要器材等物资应由工程部参加验收。

3、对采购物资进行验收,应按采购文件要求进行,并检查包装及外装是否完好,有无受潮受损情况、随机备件、配件、工具、产品说明书、质量证明文件等是否齐全,并按实际状况填写验收记录。

4、对采购物资除按3验收外,还应执行《进货检验及试验程序》对采购物资进行检验及试验。

5、对采购物资未经验收前应挂“待检”标牌,经验收合格的物资管库员应按《采购物资搬运、储存管理程序》进行保管,经验收不合格的物资应挂警示标牌,隔离存放,严防误用不合格物资,并执行《不合格品的处理程序》。

6、物质进货验收或使用保修期内发生质量问题,验收人员或使用部门应及时作好记录,并将存在问题的物资做好标识,隔离存放,同时通知项目部材料室进行处理。

7、确认物资质量问题后,项目部材料室立即通知供应厂商共同按“购销合同”或“质量保证协议”协商处理,及时办理退货或更换。

8、为了减少因退货过大损失,对可以降级使用的物资可执行《不合格品的处理程序》。

四、业主对供应厂商产品的验收

1、当合同有规定时,业主或其代表有权在收货地点或供货地点验证进场物资是否符合要求,当业主或其代表有要求对供应厂商产品进行验货时,项目部材料室应组织安排业主对供应厂商产品的验收活动。

2、业主或其代表的验证不能减轻本公司的责任,也不能视同本公司对供应厂商的物资质量进行了有效的控制。各项目部仍需严格执行本程序规定。

五、财务部对项目材料部进行监督和检查

财务部应对项目部材料室在采购活动中是否按《物资采购控制程序》执行并进行监督和检查。即每年应检查一次项目部材料室的采购计划。采购物资质、采购物资的验收等项工作,每次检查后,应将检查记录保存,如果发现有不符合规定的,应局面通知项目部材料室主管进行纠正,纠正后的结果报物资管理部存档。

篇6:《采购质量控制管理制度》

为严格检验采购物资的质量标准,确保订购物资符合公司质量标准和要求,杜绝不合格物资入库,现结合公司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第一条:适用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所有公司采购物资的质量检验。

第二条:职  责

采购员负责对订购物资送货前的质量监督和检验,负责对供应商提供样品质量的验证工作,并负责所有采购物资质量信息的收集、分析、反馈和处理工作。

第三条:采购质量控制的基本原则

1.必须向评定合格的供应商采购;

2.采购前应提供有效的采购文件和资料;

3.对突发所需的特殊物资和急用物资,可向未评定过的供应商采购,由采购部进行物资的验证,验证合格后,即可进行订购。

第四条:采购物资的检验

1.采购物资送货前,采购员应以书面形式通知采购部进行检验,2.检验员负责对订购物资的抽样检验,按《产品检验控制标准》的规定进行检验,并填写相应的产品检验报告。

3.采购物资检验合格后,方可安排送货。

4.若采购物资检验不合格,采购部应及时与供应商进行沟通处理。

5.公司各有关部门配合采购部收集、分析和反馈采购物资质量信息,必要时对供应商提出改进建议。

第五条:采购物资检验的依据

1.采购部与供应商签订的采购合同。

2.供应商出示的质量认证。

3.供应商出示的产品合格证。

4.采购物资技术标准。

5.物资工艺图纸。

6.供应商提供的样品和装箱单。

第六条:影响采购物资检验方式、方法的因素

1.采购物资对产品质量、经营活动的影响程度。

2.供应商质量控制能力及以往的信誉。

3.该类物资以往经常出现的质量异常情况。

4.采购物资对本公司运营成本的影响。

第七条:采购物资检验方式的选择

1.全数检验

适用于采购物资数量少、价值高、不允许有不合格品的物料或企业指定进行全检的物料。

2.免检

适用于大量低值辅助性材料、经认定的免检厂采购货物以及因生产急用而特批免检的物资。对于后者,采购货物检验专员应跟踪生产时的质量状况。

3.抽样检验

适用平均数量较多,经常性使用的物资。一般物资采购均采用此种检验方式。

第八条:技术部编制《采购物资质量标准》,由技术部经理批准后发放采购检验人员执行。

第九条:质检部编制《采购物资检验控制标准及规范程序》,经质检部经理审批后发放相关检验人员执行,检验的规范包括货物的名称、检验项目、方法、记录要求。

第十条:采购部根据到货日期、到货品种、规格、数量等,通知仓储部和质检部准备检验和验收采购物资。

第十一条:采购物资运到公司后,由仓储部库管人员检查采购物资的品种、规格、数量(重量)、包装情况,填写“采购物资检验报告单”,并通知检验人员到现场抽样进行检验,未经检验合格的物资不得用于生产。

第十二条:采购检验人员接到检验通知后,按相应的标准对采购物资进行检验,并填写“采购物资检验报告单”,该单作为检验合格物资的放行通知,交库管人员办理入库手续。库管员对采购物资按检验批号标识后入库,只有入库的合格品才能由库管员控制、发放和使用。

第十三条:检测中不合格的采购物资根据公司制定的《不合格品控制程序》的相关规定处置,不合格的采购物资不允许入库,由采购人员移入不合格品库,并进行相应的标识。由采购部办理善后处理相关事宜

第十四条:如果是紧急采购物资,来不及检验和试验时,需经法定代表人书面批准方可执行。

第十五条:本制度由采购部、质检部共同制定。

第十六条:本制度经总经理审批后实施,修正、废止时亦同。

END

篇7:采购和材料控制一览表

采购和材料质量控制一览表
序号 1 控制环节 采购控制 控制点 1 供方的评价与选择 2 采购信息 控制人员 控制依据 图纸要求 工艺技术要求 控制见证 合格供方档案 原材料外购外协件清单

2

材料检验

材料责任工程师 焊接责任工程师 采购人员 3 外观质量几何尺寸检查 检验员 4 质量证明书检查、审核 材料责任工程师 5 复验 理化责任工程师 6 复验报告审核 7 不合格品控制 8 合格材料分区,码放整 材料责任工程师 齐 材料保管员 9 标记移植确认—标识入 检验员 库号 10 材料建帐、保管与发放 检验员 11 材料代用申请及批准 材料责任工程师 工艺责任工程师 材料责任工程师 检验员 12 收集、整理材料资料 仓库材料保管员

3

验收入库

进货申请检验记录单 国家或行业材料标准 质量证明书 检验标准 力学性能及化学试验委托 不合格品控制程序 单 复验报告 不合格品评审记录 材料标记移植规定 受压元件材料检验合格通 储运部物资管理制度 知单 焊材一、二级库管理 产品材料清单 制度 焊材出库单 材料代用单 竣工图纸变更 材料质量证明书台帐 仓库材料发放台帐

4

材料代用

《容规》

5

材料资料 归档

采购与材料控制程序

7


篇8:我国材料采购会计信息质量研究

1. 近年来我国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比较严重, 会计界多强调会计信息可靠性的重要。

正确认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与可靠性, 对于迎接知识经济对财务会计的挑战, 完善会计准则, 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等问题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 相关性的涵义

相关性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 很难具体说明, 会计理论界对其尚存在多种不同的理解。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认为:“当资料通过帮助使用者评估过去、现在或未来的事件或通过纠正使用者过去的评价, 影响到使用者的决策时, 资料就具有相关性。”

(2) 可靠性的涵义

会计信息可靠性也是会计信息的一个重要质量特征, 它是指确保信息能免于错误和偏差, 并能忠实反映它意欲反映的现象或状况的质量。会计信息如果不可靠, 不仅无助于决策, 而且还可能导致错误的决策。

2. 目前, 我国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状况令人担忧, 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 会计信息反映真实性不够。企业如何通过会计确认、计量、报告等程序, 产生符合用户需要的、具有一定质量的会计信息, 需要有具体会计准则进行规范。而我国目前只颁布了基本会计准则, 具体会计准则还未出台, 企业的会计行为主要由分行业的会计制度进行规范。会计制度本身的缺陷及其与国际惯例的差距, 对于确保信息的真实性是不利的。另外, 管理人员和财会人员法制观念淡薄, 不遵守现行会计制度, 也是造成会计信息不实的原因。 (2) 会计信息不准确。主要是由于会计人员素质不高, 对会计制度所规定的核算程序、方法不熟悉, 往往造成账账之间、账实之间以及账表之间数字不符。 (3) 会计信息不完整。包括反映不全面和揭示不充分两个方面。造成第一个方面的原因主要是由于管理者的操纵引起的, 如少计利润以达到偷漏所得税的目的等。第二个方面的原因主要是目前我国尚未建立完善的会计信息披露制度, 这对于规范公司 (尤其是上市公司) 的运行极为不利。由于上面的这些问题, 在我国现阶段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尤其重要, 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度和可信度是当务之急。

3. 我国现阶段会计信息的质量不容乐观, 在相关性和可靠性方面均存在较多问题。

就我国目前情况而言, 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相关性要求虽高, 但会计信息失真现象却很普遍, 所以可靠性问题显得更为突出一些。在我国, 目前应该着重关注会计信息的可靠性而不是相关性, 把为投资者和有关方面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摆在第一位。只有在可靠性得到基本保证的前提下, 才能尽最大可能地提高相关性进而实现会计信息的有用性。其原因在于:一是在两权分离的条件下, 国家首先需要得到的是以企业法人代表为核心的经营者关于企业财产使用情况计量结果的说明, 可见报告受托经济责任是会计的基本目标;二是目前我国虽确立了市场经济的发展方向, 但经济决策行为不免受计划经济的影响, 即目前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质量的相关性要求并不很高;第三就我国目前的会计现状来看, 可靠性问题更加突出, 更迫切需要解决。那么, 如何整顿会计工作秩序, 提高会计信息的可靠性, 我们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强化财务公开

要使会计报表用户能通过会计报表判断企业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 并据以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或经营决策, 就必须实行财务信息公开。国有企业的财务公开, 不仅要公开其财务报表, 包括反映经营成果的损益表, 反映期末财务状况的资产负债表以及反映财务动态的现金流量表 (或财务状况变动表) , 还应该公开其财务说明书。

(2) 建立和完善企业经济效益的评价指标

国有企业领导人的考核与提拔, 必须以企业的经济效益作为依据。但问题是, 作为国有资产所有者代表的国家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和企业主管部门, 如何根据各个企业的不同的实际情况, 设计出一套切实可行的评价企业经济效益体系。比如说, 亏损严重的企业就应以扭亏为主;为维持社会安定, 劳动密集型企业以增加就业, 不增加亏损为主;市场前景好, 资金充实的企业以资本利润率为主, 等等。如果一味以资本利润率指标为主要指标作为考核经营者业绩的依据, 那么, 当经营者预期不管其多么努力, 也完不成既定指标时, 就会在会计上做文章, 打主意, 干预和控制会计系统, 以便向所有者提供有利于自己的会计信息。

(3) 加强对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监督和管理

要证明企业的财务报表是否真实公允地反映了企业的财务状况, 经营成果和资金使用情况, 就需要经过注册会计师的审计。目前, 我国由注册会计师审计国有企业的年度会计报表的工作只是处于试点阶段。实行大中型国有企业的注册会计师审计, 已是刻不容缓的了。但经审计后的企业会计报表能否客观恰当地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呢?这还要取决于注册会计师审计是否独立、客观和公正。中国目前的注册会计师行业虽有较大发展, 但还存在着许多问题。要坚决打破对注册会计师业务存在的行业垄断和地区垄断, 加强注册会计师的业务教育和培训, 使其能够以规范的操作、谨慎的态度和诚信优良的服务为社会服务。

(4) 明确会计主体的地位, 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

在现代企业制度下, 对会计人员而言, 必然要求站在企业的立场, 因为会计人员作为企业内部职工, 其关系, 报酬、晋升等皆掌握在经营者手中。在不违反国家法规的前提下, 维护企业利益为己任, 通过具体的会计事务处理, 帮助经营者合法、合理经营, 确保法人财产的安全、完整与增值。但这并不是企业会计人员做假账的依据。国家应该制定国有企业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专门法规, 要有具体的、可操作和可评价的标准。加强会计教育和培训工作, 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

参考文献

[1]王顶柱: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中的若干问题的探讨.会计之友, 2004, (6) :40-41

[2]刘群:虚假会计信息存在的原因及治理.财会研究, 2003, (10) :31-32

篇9:服装企业采购质量控制“四部曲”

近几年,无论是国际知名品牌还是国内服装企业翘楚都频繁引发“质量门”事件,有些甚至引起消费者的抱怨和愤怒,直接对服装品牌造成非常大的伤害。消费者很容易因服装款式设计而选择一个服装品牌,在一段时间内成为该品牌的忠实粉丝,但出现质量问题后,消费者就会对品牌产生质疑甚至抛弃该品牌。而一旦这种伤害发生,服装品牌要重新铸就质量诚信的形象,就需要付出昂贵的代价。

为了保障消费者的安全和健康,也为了更好促进国内纺织服装业的转型升级和不断壮大,2011年8月1日,国家发布了新版的《国家纺织产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与旧版相比,新版规范对产品的质量安全和环保要求有了很大的提高,而且国家的监管也变得更加严格。同时,随着一些中高端服装品牌企业对新型面辅料的追求和服装加工工艺的日趋复杂,生产采购人员面临的经验和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但目前很多知名品牌都是由代工企业生产,采购或生产环节中的任何一个疏漏都可能导致终端销售的质量问题。因此,服装品牌企业对质量的监控任何时候都不能松懈。

有鉴于此,本文将重点分析服装生产采购质量控制中的问题,分析如何实现过程的质量控制,并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服装企业质量控制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尽管当前质量控制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重视,但许多国内的服装企业仍然缺乏有效的控制和管理方法,在供应链的各个环节中对质量的控制还是存在很多的问题,往往陷入“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误区,下面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分析。

1.快速低成本策略导致质量控制的缺失

近几年,很多国外的“快时尚”服装品牌质量问题频现,引起了许多消费者的关注。快速低成本战略导致质量问题不断,是快时尚品牌的天生缺陷。出于成本控制的需要,快时尚品牌在设计阶段就已经把质量要求高、长周期的面料排除在外了。通过他们的产品吊牌可以发现,其代工厂商通常来自于成本更为低廉的发展中国家。

2.缺乏规范化的采购跟单管理

目前,服装品牌的供应商有80%~90%都是贸易商,而贸易公司的面辅料专业性不高,没有专业人员的指导,对质量的把控也存在很大的风险。因此,在服装面料和成品的采购过程中,企业经常抱怨供应商的打样品质不稳定,打样周期遥遥无期。甚至在大货面辅料、成品交货的时候,也经常因为质量的不合格,导致新产品上市时间的延迟。

在采购阶段产生的质量问题,主要的原因就是缺乏规范化的采购跟单管理,使得采购阶段的质量缺乏规范化的控制,而这种管理上的缺失为后续的质量问题埋下了隐患,很容易对产品销售和终端品牌形象造成不良影响。

3.产品质量检验标准不明确

当前,很多服装企业内部对质量检验缺乏明晰的流程和标准,有的企业甚至没有独立的质检部门,在质量检验的执行过程中易出现较大的争议。

产品质量检验标准不明确,是实际运行中常见的一个问题。特别对那些无法适用现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企业已备案标准的新产品,质量检验标准在企业内部往往无法达成一致性。

解决质量控制问题的“四部曲”

从质量控制的角度来讲,解决问题的重点在于对供应链中重要的质量控制节点进行深入分析,通过对产品设计开发、采购、生产、质量检验各环节的整体质量控制,从根本上解决产品质量的问题。笔者将针对以下几点做具体分析。

一、设计决定产品质量

现在,很多服装企业已经开始意识到产品的质量定位在设计阶段就已经被决定了。采购和生产只是在实现由设计决定的产品质量。因此,设计本身不应该是盲目的。一方面,设计开发要满足消费者的潜在需求并兼顾产品创新,起到引导市场的作用。另一方面,设计人员也要了解面料、工艺方面的潜在风险,充分考虑设计方案的可行性,避免在设计开发阶段就埋下隐患。实际上,这对服装设计师的设计开发能力是有很高要求的。

服装企业产品设计开发过程的质量控制点贯穿了以下几个阶段:

1.设计开发的计划制定阶段。企业应根据商品企划和产品上市时间的要求,明确划分设计开发的阶段,制定详细的人员和时间计划,包括评审时间、参与人员和评审制度。

2.设计开发的执行阶段。在设计开发的过程中,设计部门需要按照时间计划的要求完成设计任务,强化内部人员的时间管理意识。随着设计开发的进程,可能发生设计要求的变更或客观因素的影响,因此,必须及时修正时间计划表,避免影响后续的进程。

3.设计开发的变更阶段。很多服装企业在产品评审过后都无法避免款式更改的情况,除适当考虑产品评审的要求外,还应该充分考虑更改部分对产品其他部分及整体功能、性能、结构等方面的影响,以便判断变更的正确性。在确定合理可行的前提下,设计变更在实施前必须得到批准,以保证改款的严肃性。

对于设计开发的每一个阶段,设计部门都需要由专人进行时间进度的监控并记录,对关键节点的输入输出实现系统化管理,确保在设计开发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可追溯。

二、规范采购供应商管理制度

1.规范供应商的引入和淘汰机制

需要客观地评估现有及新的供应商,并及时淘汰不能满足公司需求的老供应商。采购部门负责对现有供应商进行评估,确定是否满足公司整体的业务需求及发展,建立完善的合格供应商资料库,同时制定规范的供应商引入和淘汰机制。可以通过对新供应商招标的方式,进行询价、比价,打样对比质量,确定样品及大货的生产适应性,最终完善合同条款的制定。在流程制度方面,建立完善的《供应商评估表》及采购合同审批流程。

2.优化供应商库

根据公司整体及各部门的需求,建立满足公司和各部门发展需求的供应商库,建立和培养长期战略合作供应商并监控其上游供应商的质量。对供应商的控制一般可按等级来分类,对不同级别的供应商采取不同的控制策略,企业一般通过ABC分类法进行供应商的分类管理。对供应商的考量通常包括产品质量、质量保证能力(生产过程的监控、交货期和质量合格率等),以及价格方面的因素。

3.控制并降低供应商的开发成本

根据企业的发展战略,提升开发效率、产品质量和采购成本三个方面的平衡,平衡短期、中期和长期供应商开发成本,建立合理的供应商竞争机制。包括对供应商产能、技术、质量、价格成本、服务及产品开发的配合能力等方面,建立中长期的供应商开发计划。这就要求采购人员充分考虑研发、市场等部门提出的新产品需求,了解行业竞争背景、行业技术水平、价格和发展趋势,掌握新产品的国家标准,和质量部门充分沟通,提高新供应商开发的效率。

4.对于印染供应商的评估,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原材料稳定性评估及生产设备能力的评估——印染过程中分别取样拍照,取样后比对工厂工艺标准,如果合格,即确定机器设备能力达标。

(2)关键质量指标(甲醛、PH值、色差)的控制要求。

(3)印染后整理取样,并由质量部门测试是否符合公司规定的质量标准。

(4)依据生产操作手册、质量管理手册询问生产操作人员,确认操作熟练。操作手册熟悉程度达不到80%以上的,即确定为技术不熟练或培训方法不当,需整改合格后才能成为合格供应商。

(5)实验室能力的评估,至少能检测甲醛、PH值、色牢度、缩水率、耐光,并有实验记录。

(6)产能评估,依据公司对新供应商产能需求,比对供应商淡旺季能保证给公司的产能。供应商提供的产能必须高于产能需求才能通过产能评估。

此外,采购部门应根据需要安排对重点材料实行跟单,以控制质量和交货期。如有必要,可要求采购员同时配合跟单。对于同一产品连续到货不合格的供应商,可根据供应商的资源库与采购部经理以上级别人员书面确认后,优先选择。同时,向供应商管理部门提交书面要求寻找相应新供应商。如因价格变化、质量要求等导致现有供应商拒绝订单的,采购部门也必须及时给出问题的解决方案。

最后,公司的技术部门也需要发挥自身专业上的特长,定期提供一些新的工艺的培训。对于拥有新工艺的工厂,也需要开发部门更多的为采购人员提供及时的信息。

三、规范产品质量检验流程和标准

首先,质检部门应对到达仓库的面辅料,按检验和作业指导书的流程完成检验,并出具检验报告。对于抽检初判不合格的面辅料,必须扩大抽查比例,确定不合格的产品,质检部门需要第一时间提出并及时与采购人员协调解决,若无法协商解决,则需要高层领导最终裁决能否使用。

经协调确实不能使用的面辅料,及时与供应商联系退货、对涉及索赔与打折的情况也要出具书面的索赔与打折标准,与供应商交涉。如果与供应商不能达成一致,则需要报上级主管裁定最终处理方案,并通知财务、仓库办理相关手续并落实补救方案。

经过协调可以让步使用的物料,由质检部门通知材料仓和生产部门处理的方法(如分批、分色发料使用等)。退货记录及问题报告要记入供应商绩效考核档案。

其次,为保证产品质量,企业所采购的各类面料都需要有一个统一的检验标准,并确保按照标准执行。具体有如下几点注意事项:

1.在生产时,检验员必须对本工序所需的各种面辅料进行检验,发现不合格面辅料应及时按照不合格品控制程序执行。未经批准擅自投产,需要通过绩效来进行考核。

2.检验员必须对自己所加工的全部产品严格按照本工序的工艺要求和质量标准进行自检,并作是否合格的判断,在确认产品合格后方可流入下道工序,否则应自行返工。如自己无法解决,应及时向部门领导反映,得到明确答复后方可继续生产,避免不合格产品流入下道工序,返工时超出考核指标的进行扣款。

3.各工序员工产品加工完毕后,按以上要求进行自检,自检后盖写工号,不写工号的,按返工处罚。

4.对工作责任心强、认真执行“自检”制度,及时发现上道工序产品质量问题并退回上道工序返修的检验员,适当给予奖励。

四、建立提升供应商质量管理体系的内部审核制度

通过对供应商质量管理体系的内部审核,发现质量体系中的不合格项,并通过纠正措施提高质量管理体系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内审组织方面,由供应商高层任命审核组长,《质量体系审核报告》审批通过后,质量部门负责组织内部质量管理体系审核的实施,审核组长负责编制审核实施计划、编写审核报告,并指派审核员。审核员按照分工负责编写检查表,完成分配的审核任务,编写不合格项报告,并配合审核组长的工作。各受审部门负责配合审核组工作,并针对提出的不合格项进行纠正,制定并实施纠正措施。

内审程序方面,每年实施一次集中内审,对质量管理体系所有部门实施内审,平时实施月轮流内审,即每月由内审员对各部门质量体系的运行情况进行监督抽查,发生重大质量问题时可随时进行内审。

质量体系负责人每年制定公司下一年度的内审计划,内容一般包括:审核准则、审核范围、审核频次和方法、时间安排等。

1.审核前的准备

a) 成立审核小组,每次审核前由供应商高层任命审核组长。审核组长聘任审核组成员。审核员应具有内审员资格,审核员不应审核自己的工作,且与受审核部门无直接责任关系。

b) 审核组长编制《内部质量体系审核计划》交由供应商高层批准。审核计划内容一般包括:审核目的、审核范围、审核依据、审核日程安排、审核要素、内审员分工等,须提前一周下达各受审区域负责人和内审员审核。

c) 审核员按照《内部质量体系审核计划》的分工,依据审核要素和体系文件,做好准备工作,编制《内部审核检查表》。

2.审核的实施

审核员参照内审检查表中具体内容对受审部门进行现场检查,通过交谈、查阅文件、查阅记录、现场查验等方法收集客观证据,并记录审核证据。现场检查发现问题时,审核员应进一步调查清楚,对存在问题的客观性进行研究,力求公正。在审核完成后,审核员应对受审核部门负责人作一次口头报告,报告审核的情况、提出相应建议。

3.审核报告的提交

内审后由审核组长提交《质量体系内审报告》,经高层批准后,发放至相关部门。审核报告内容主要包括:审核的目的、范围和依据;审核的日期及审核计划具体实施情况;不合格项数量、分布情况、严重程度;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等。

4.纠正措施的实施和跟踪

受审部门在收到《质量体系内审报告》和《不合格项报告》后,应对不合格项原因进行认真分析,制定相应的纠正措施并实施。审核组长组织内审员跟踪检查纠正措施实施情况,对不能在短期内纠正的不合格项,由责任部门提出纠正措施计划报高层批准,交审核组备案。每月由质量部门的内审员轮流查找各部门的不符合项,开具《不合格项报告》交责任部门进行整改,并负责跟踪验证整改情况。

结束语

上一篇:小孩出生证明更改程序是什么下一篇:喜爱的近义词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