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富路上农家女[典型事迹]

2024-07-05

致富路上农家女[典型事迹](精选12篇)

篇1:致富路上农家女[典型事迹]

她,曾家贫如洗,通过奋斗却成了远近闻名的富户;她,本是平平常常的农家女,却用辛勤的汗水和超人的智慧开创了自己生活的一片新天地。她,就是**省**管理区***农场**分场的致富女状元刘**。逆境中崛起

八年前,勤劳朴实,善良本分的刘**所在的**酒厂解体了,她跟其他人一样就连那么一点点刚够糊口的工资也没有了,面对摆在眼前的十几

箱顶工资的酒,刘**欲哭无泪,三口之家那虽然清贫却和和美美的生活秩序完全被打乱了。而清闲了的刘**感到比以前更累了,是那种精神上的累。

漏屋偏逢连阴雨,那一年,丈夫种的地也因为得了稻瘟病减产了一大半,不但钱没攒下还欠了一屁股债。面对双重的打击,一向刚强的刘**病到了,嘴起泡,尿黄尿,发高烧……

然而刘**是坚强的,大病痊愈的她突然有了种脱胎换骨的感觉,她说:“生活给我们关上了一扇门,同时也为我们打开了另一扇门,那就是自谋出路的大门”。于是她说服丈夫和他一起用自身掌握的一套酿酒工艺,东拼西凑一些钱开了个自家小酒厂,用她的话说“酒香不怕巷子深。”从此,她便用一套科学的管理体制开始了她们的酿酒生涯,这一干就是十来年。由于质优价廉,酒香味纯,她们家的“大米酒”成了**县以北的品牌酒,深受老百姓的爱戴和喜欢,刘**的创业之路成功了!

创业中辉煌

刘**有着一颗创业的心,还有着一双慧眼,时刻不错过任何发展的机会。

那是2000年的春天,家乡面临了几十年不遇的旱情,水田作物大幅度削减,刘**这位聪慧的女人及时调整产业结构走多种经营的路子,又开始她了发家致富的新途径。那年夏天在**农博会的肉类大厅,她发现牛肉的价格相当可观,于是返回家的她便和丈夫商量也打算养牛,没想到这次丈夫毫不犹豫地同意了。原因是十几年的共同生活,丈夫知道妻子的性格,她决定的事情就是十头牛也拉不回来,而且丈夫也看好了这项事业。通过分析,他们认为自家的条件也比较适合,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周边产的玉米价格低廉,并且酒糟还可再利用。

妇唱夫随,说干就干。2001年4月他们建了圈舍,以每头牛3000多元的价格购买了20多头,总投资10多万元,开始了他们的二次创业。工夫不负有心人,有付出就有回报。年底她家出栏架子牛以每头纯收入400元进帐,全家人十分高兴。刘**又向银行贷款扩大规模,投资**万建了高标准的牛舍,一下子购进了300多头架子牛。正当她踌躇满志想甩开手大干一场的时候,由于缺乏养牛经验,再加上防疫不够,百余头牛得了心肌炎,不吃草、不吃料,日渐消瘦,最后每头牛竟赔200多元,损失惨重。

不服输的刘**顶住了各方的压力,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坚持就是胜利。失败让刘**明白了只靠一腔热血和苦干蛮干是不行的,要靠科学、要靠技术。至此,她购买了许多关于养牛方面的书籍,每晚学习到三更半夜,出去参观、请专家指导等,终于掌握了一套完整的养牛技术。2003年她又通过借款等途径投入30万元购进优良品种牛100多头。这一年去掉各种费用纯收入10多万元。从此刘**的发展之路走上了正轨,越走越宽……

爱心报社会

现在,刘**拥有建筑总面积980平方米的牛舍2栋,存栏牛300多头,固定资产由原来的8万元增加到47万多元,雇佣农村剩余劳动力4人。刘**“穷不失志,富不忘本”,她没有忘记身边的众乡亲,谁家有个危难遭灾她都伸出友爱之手,并且带动20余户姐妹发展养殖,她无偿提供技术,赊销饲料,周边的姐妹们见了她都会亲切的叫她刘大姐。在**分场一带提起刘大姐人人都会竖起大拇指,她先后被市、县妇联评为“致富女状元”。

虽然我们无法预测她今后养牛能发展到什么程度,但我们坚信,以刘**坚定执着的创业精神和淳朴善良的品质,她的事业一定会像芝麻开花一样节节高。

篇2:致富路上农家女[典型事迹]

——大阳镇得胜村赵艳霞

二十多年的得胜村妇女主任—赵艳霞,她在岗位上,为了得胜村的妇女事业和计划生育工作,含辛茹苦、抛家舍业、勤勤恳恳、没有一点怨言。工作之余,她自掏腰包,购买了扇子、手绢、服装、磁带等设备,组织了一个有二十多人参加的大秧歌队,每天晚饭后在村文化大院进行活动。

自从秧歌队成立以后,村里的社会风气有了很大转变,打麻将和打扑克的人少了,老百姓的心情好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和谐了。

乐在农家人物典型二

——大阳镇得胜村七组于福厚

于福厚,男,40岁,自幼家境贫困。结婚后,孩子的出生及一天天长大,使得他压力很大,心里总觉得应该学习一门技术,可是没适当的行业。年迈的父亲的一句话提醒了他,于是他到横道河拜师学艺,刻苦专研电子琴、二胡、手风琴等乐器,学成归来。他带领着村里一些具有文艺气息的青年,组成个乐队, 到各村义务演出。

乐队演出的反响很大,深受各村村民的喜爱,乐队所到之处无不欢声笑语。极大的丰富了全村的业余文化生活,更增加了人与人之间和睦的氛围,增进了各村之间的友谊,促进了社会更加和谐。

乐在农家人物典型三

——大阳镇得胜村四组吴海波

吴海波,男,51岁,得胜村4组村民。自幼就爱好音乐,他不但会吹喇叭、扭秧歌、拉二胡、弹吉他,还会10余种乐器。每到傍晚,他就独自一人弹上一曲,音乐响起周围邻居三人一伙、二人成对,都前来观看。吴海波毫不吝啬,常常教大家这个那个。时间一久,有些村民还会和他合奏一曲。

虽然农村条件有限,但他的理想也要像于福厚那样组成属于自己的乐队,成为响当当的文艺人,让全村的村民活跃起来,共同去创造属于咱老百姓的自己的舞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光和热。我们坚信吴海波的梦想会得以实现,相信他会打造属于自己的乐队,找的人生价值的体现。

乐在农家人物典型二

——大阳镇大阳村六组周玉梅

周玉梅是大阳镇大阳村一名普通的家庭妇女,一家三口人,儿子在外上大学,她和丈夫二人除了种地还搞肉鸡养殖,日子红红火火的。她胆大心细,思想开放,懂生活,会生活,“乐”是她的天性,这不,在大阳村刚刚建立秧歌队时她第一个报了名。

她是大阳村秧歌队的骨干,担任教练,编排舞蹈动作、队形并交给大家,为了让秧歌扭出花样,她特地去县里买了一台电脑,白天上网学习各种动作,晚饭后交大家学练,秧歌队里无论年龄大小,大家都尊称她“周老师”。村里年年都组织秧歌队到政府、敬老院进行演出,每次演出她都精心策划、指导,动作整齐,舞姿新颖,在每次的汇演中都名列前茅。

乐在农家人物典型二

致富不忘文化活动

——大阳镇宝山村周平文

周平文是一个又能致富,又懂得生活的人,周平文家住宝山村七组。前几年帮助别购人收玉米,后来自己买了车,自己收购玉米,每年收入十分可观。随着收入的增加,他没忘自己的爱好。

自己出资购买了乐器,组织人员成立了乐队和舞狮队,谁家有个大事小情,他都前去捧场。平时组织村民在自家门前扭大秧歌,同时开展歌咏比赛和舞狮子等活动。

他平时与邻居之间关系处理的十分融洽,不管谁家有困难都前去帮忙,妻子一直很支持他。他的乐队越来越大。村里的文化大院建成后,他亲自培训村民成立了秧歌队,开展自娱自乐活动。

乐在农家人物典型一

————大阳镇大阳村五组周凤菊

周凤菊是大阳村五组一名普通农民,他是一个又能致富,又懂得生活的人,他心直口快,乐于助人,三口之家,一个儿子在外打工,家里种了3垧地,还养了两房鸡,家务活很重,但他没忘自己的爱好——扭秧歌。

大秧歌在大阳村是一个拿手项目,村里年年都组织秧歌队到政府、敬老院进行演出,在每次的汇演中都名列前茅,2012年初,在县里的秧歌比赛上还取得了好成绩。

周凤菊每次有活动她不管多忙都参加,主动帮忙组织,出谋划策,编排队形和动作。大阳村文化大院建成后,最高兴、最活跃的就属她,帮忙在广场栽花种草,搬运器材。其实周凤菊的身体并不好,他患有心脏病,去年养鸡又赔了钱,通过参加秧歌队,在锻炼身体的同时还缓解了压力,她的口头禅是:“饭得吃,活得干,事得办,乐乐呵呵到晚年。”在她的带动下,有许多年龄大又不好意思扭秧歌的村民成为了秧歌队的一员。

乐在农家人物典型三

——大阳镇大阳村一组闫俊梅

闫俊梅是大阳村一组一个普通家庭妇女,是一个乐于行善的人,丈夫开了一个修理铺,家里的小日子过的红红火火,由于她心态宽宏,又懂得生活,从小就养成了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眼界开阔,乐于助人的良好风范。

她是大阳村大秧歌队的发起人,村文化大院落成的第二天,她看到有这么好的活动场地,心情激动不已,决心要占领这块文化阵地。因此她突发奇想,“抓紧组织一个秧歌队,把全村的中老年妇女组织起来岂不是一件好事。”但是,真正组织起来,谈何容易。农村本来就是文化生活十分匮乏,文化层次较低,农闲时,打牌赌博盛行。要把这些人组织到一起,非下一番苦功不可。于是,她便逐户说服动员,真是累断了腿,磨破了嘴,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很快就把一个50多人的大秧歌队组织起来了。大家选她当队长,他欣然接受。每天早出晚归,认真负责,主动承担秧歌队里的一切事物,常年坚持每天晚饭后活动。现在秧歌队队员逐渐增多。村里打牌赌博现象大大减少。

乐在农家人物典型一

————大阳镇宝山村八组吴金燕

吴金燕是宝山村八组一名普通农民,她是一个又能致富,又懂得生活的人,她心直口快,乐于助人,家里有几垧地,还养了几头牛,家务活很重,但她没忘自己的爱好——扭秧歌。

吴金燕非常喜欢参加娱乐活动,当村里组建秧歌队时,她积极主动报名参加,同时鼓励大家参加秧歌队,她的拿手绝活是女扮男装,一点都不扭捏,穿上服装、化上妆,再拿起她的长烟袋,扭起来就像个老爷们,滑稽可笑,大家起先都没认出是她,给大家带来了无尽的欢笑。丈夫在外打工,家里家外都是她一个人忙活,但是每次有活动她不管多忙都参加,主动帮忙组织,出谋划策。村里文化大院建成后,最高兴、最活跃的就属她,帮忙在广场栽花种草。

吴金燕从小就爱好唱歌,而且唱得不错。每次村里学校演出她都会参加,没事的时候兴致来了也会高歌一曲,文化广场上经常飘扬着她嘹亮的、淳朴的歌声。

乐在农家人物典型三

——大阳镇宝山村潘桂清

潘桂清是宝山村一个普通家庭妇女,但与众不同的是,她拥有农村妇女所具有的淳朴、勤劳外,还有与生俱来的文娱天分,从小就喜欢唱歌跳舞。勤俭持家,又懂得生活,村里、镇里组织什么活动总落不下她。

去年村里建设文化广场,她乐得好几天合不上嘴,并且找到村里,主动要求帮忙,哪怕是给工人们送水。村里组建秧歌队,她第一个报名,每次有活动她不管多忙都参加,主动帮队长分担工作,常年坚持每天晚饭后活动。现在秧歌队队员逐渐增多,秧歌队规模日益壮大,可是动作和队形还是那么几样,她听说东丰县成立了一个秧歌培训班,非常正规,教学内容非常全面,她就自费报名参加培训,丈夫非常支持,周末她白天在培训班是一名认真的学生,晚上回到村里就是一个严厉的老师。在她的感染下,许多村民加入到了秧歌队伍中,村里打牌赌博现象大大减少。

乐在农家人物典型三

罗洪仁有才能,组织群众齐运动

——大阳镇团山村四组罗洪仁

罗洪仁是一位热爱体育的人。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特别匮乏,在农闲的时候除了打麻将就是玩扑克,闹得家庭不和,破坏着社会的和谐。

团山村的大秧歌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只是近几年在经济浪潮的冲击下,这项活动渐渐远离了团山百姓。罗洪仁不但把传统的大秧歌组织了起来,而且敢于创新,敢于尝试,率先在团结村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群众性体育运动。首先组织了几场篮球赛,随后便有了大动作在2010年举办了“庆6.1团山村第一届全民运动大会”,这次大会声势浩大,场面壮观,在大阳镇是首例的。在罗洪仁周密筹备,精心组织下大会圆满召开。鼓乐队,旗队,运动员代表队,迈着整齐的步伐拉开了运动会的大幕。这次共设一百米,接力,调高,智力测验,摸点,背媳妇,篮球赛等13个项目。大会以各组为代表队。

运动会用时五个多小时,在总结表彰时,罗洪仁说:“我们这次大会开得非常成功,开得非常圆满。不仅增强了我们的体质,丰富了我们的业余文化生活。更主要的是增进了人与人之间的友谊,促进了团山村的和谐发展。

乐在农家人物典型二

扭秧歌 真快乐

——大阳镇团山村四组刘朝冰

刘朝冰是一个又能致富,又懂得生活的人,刘朝冰家开了一个小吃,同时又有一套车,对外做餐饮一条龙服务。随着收入的增加,他没忘自己的爱好扭秧歌。

大秧歌在团山村是一个拿手项目,村里年年都组织秧歌队,在每次的汇演中都名列前茅。

在老秧歌队员的带领和他们的精神鼓励下,刘朝冰资助一个秧歌队,在资金短缺的情况下,他自己掏钱雇来乐队。他不局限于在团山村自己表演,先后到长乐、影壁、六家等村进行汇演,团山村有一次被聘请到大阳镇进行比赛。

小小的秧歌队不但丰富了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而且还增进了人与人,村与村的友谊,促进社会的和谐。

乐在农家人物典型一

团山村里笛悠扬

——大阳镇团山村四组杜德顺

我们团山村,山清水秀,处处美景,让你感到更美的是:从树林里传出来优美的笛声,这样美妙的笛声配上这样的美景,那真是天籁之声。

音乐之声是从村民杜德顺家传出来的,提起杜德顺十里八村都认识他。他是村里的名人,村里有个大事小情他都到场。说说唠唠,他很在行。农闲的时候,他时常组织一伙像他一样爱好音乐的人,晚饭后在他家院里吹拉弹唱,什么笛子、二胡、葫芦丝、电子琴,样样齐全。于是他家集聚了很多欣赏音乐的村民。

让你更加意想不到的是:当进到杜德顺家的农家小屋,居然有一间书房,墙上挂满了杜德顺的书画,还有杜嫂的刺绣。

篇3:农家女致富路上显身手

闯开一条路,擎起一片天

20年前,英姿飒爽的刘保琴与二户岗村中学时代的同窗挚友杨海舟结为伉俪。从此,在二户岗这块荒芜贫瘠的土地上,留下了他们同命运抗争的足迹。保琴上有公婆、下有爱子,为维持全家5口人的生计,她和丈夫杨海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到头来,不仅衣食不保,还落个债台高筑。时间一久,刘保琴灰心了,麻木了,一日三餐围着锅台转,两晌围着地头转,一切围着丈夫转,成了一个地道的农村妇女。直到2001年3月,社旗县把二户岗定为“幸福工程”的项目点后,刘保琴的心中才再度迸发出向命运挑战的熠熠火花。

在镇计生协会举办的贫困母亲生产技能培训班上,刘保琴选定了植桑养蚕项目,得到了县、镇计生协会和“幸福工程”项目办的热情支持。县“幸福工程”项目办公室为刘宝琴投入了救助资金5000元,镇计生协会协调解决贷款2万元,村委划出岗坡地20亩,以每亩160元的承包费和见效益后再缴租金的优惠条件,与刘宝琴签订了承包合同,并成立了10人义务帮工队,帮助刘宝琴夫妇在10里长岗上建起了第一个桑园,盖起了第一所蚕房。计生协还专程从南阳桑蚕公司聘请了技术人员传授、指导良种桑苗的栽培、管理、病虫害防治及桑蚕养殖技术。县、镇、村三级的共同扶持,确保了刘宝琴当年上项目,当年受益,收获蚕1600余公斤,毛利润达32000多元,为二户岗村的计生贫困母亲们闯开了一条新路,撑起了一片蓝天。

立下创业志,扬起一叶帆

又是一年的早春,刘宝琴不失时机地扩大种养规模,筹建桑蚕基地。她的心愿是:“让二户岗山变绿,人变富;桑园长出梧桐树,金蚕引来彩凤凰。”他们把桑田承包面积扩大到46亩,蚕房扩建为36间,在蚕场内打深水井一眼,新做茧楼46架,并在荒岗上架起了专用电线,开通了程控电话。初具规模的桑蚕基地宛如桑海中扬起的一叶风帆。一帆竞驶,百舸争流。养殖基地的建立,给二户岗带来了新的生机。大投入,得到了大回报。桑园扩种第一年,新栽的桑树苗枝条疏密有序,叶厚硕大。春、夏、中秋、晚秋四季桑蚕,可望收茧7000余公斤,按每公斤4元的保护价匡算,全年收入最低可达12万元以上。刘宝琴决定,把桑蚕养殖场定名为“社旗县饶良镇‘幸福工程’桑蚕养殖基地”,她说:“我成功的背后,既有‘幸福工程’的关怀厚爱和县、镇、村三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也有乡亲们的热情帮助。我要用实际行动回报各级领导、回报社会、回报乡亲。”

播撒银丝雨,架起彩虹桥

有远见、重情义的保琴夫妇,自己是计划生育独生子女光荣户,脱贫前曾与计生贫困母亲们有着共同的经历、共同的磨难、共同的心声、共同的期盼。因此,他们对本村的独生子女贫困家庭关爱有加、情有独钟。尽管眼下因筹建养殖基地而无力在经济上资助计生贫困家庭脱贫,但他们还是采取“技术指导、结对相帮、进场代培、优先招工、提供种苗、借用蚕房”等方式,热情帮助村里计生贫困户发展生产,增加收入。他们与12组的张秀春、杨海坡夫妇结成帮扶对子,手把手传授植苗、定株、修枝、施肥、防病和桑蚕喂养技术,直到他们能熟练掌握、单独操作为止。对9组的刘丽芝、翟丙彦及杨海风、王长合夫妇和16组的马荣琴、李兰林夫妇,则采取进场代培的方式,让他们边打工,边学习。刘保琴对他们工钱照付,等其种、养、防、管全套技术学会后,鼓励他们“另起炉灶”。另外,保琴夫妇在招收季节工时,还优先录用生活贫困的独生子女父母或已成年的独生子女本人进场做工,边打工边学艺,既增加了经济收入,又实现了富余劳力的就地转化。在刘宝琴夫妇扶持带动下,该村已有65户贫困家庭从事植桑养蚕,有22名独生子女家庭成员成为蚕场的季节工。如今的二户岗,桑园连绵800余亩,采桑女工来往如梭。放眼望去,真是“接天桑叶无穷碧,十里桑园绿映红”。

篇4:农村勤劳致富典型事迹

白手起家、艰苦创业、勤劳致富。**年,为了让父老乡亲摆脱贫困,**带领十几名村民白手起家、艰苦创业,筹资7万元建起的小型轧钢厂。为了把企业做大,**年又筹措了100多万元建起**县轧钢厂,经过几年的奋斗,不仅还清了借款,职工每月收入也达到了400-500百元,还向村里上交了几十万元。为了让乡亲们尽快富起来,1993年,与香港、湖南的两家公司联合投资3000多万元,组建****钢铁有限公司。在企业投产后不久,钢材市场滑坡、产品滞销,债主登门要帐,合资伙伴也产生了退股的念头。在企业最艰难的情况下,他看准了轻轨“大厂不愿干、小厂干不了”的市场空档,他果断调整了产品结构。从此,企业一步一个脚印,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目前,企业成为全国同行业中规模最大、品种最多、规格最全的轻轨生产厂家,拥有固定资产11亿元,年销售收入49亿元,**年上缴税金1.18亿元。成为县市纳税大户、邯郸市十强规模民营企业,被农业部评为全国诚信守法企业和创名牌重点企业。

致富不忘父老乡亲,办一家企业,富一方百姓。**年,**担任杜**村委会主任后,怀着“办一家企业、养一厂员工、活一村经济、富一方群众”的强烈愿望,先后安排农村1600名富余劳力、300名下岗职工和应届大中专毕业生到公司就业。他投资3900万元用于杜**新农村建设。以补贴的方式使全村826户全部实现了住宅楼房化,人均住房达到36平方米。硬化11条街道面积3.5万平方米,铺设供、排水管道1.85万米,安装高标准路灯200多盏。在村里建了3个健身广场,面积4000多平方米,新增绿化面积2.5万平方米,改建了2000平方的村民文化中心,扩建3000平方米休闲场所,全村统一安装了有线电视和电话。**年新建了24栋欧式别墅楼、6800平方米的超市和1个大型停车场。为丰富村民文化生活、提高村民生活质量,高标准卫生院、养老院、剧院已陆续动工。为支持本村的农业生产,打深井22眼、购买大型农机9台,免费为全村2900亩耕地统一耕、种、收。改造了电力设施,村民用电每度只收0.35元,仅此一项公司每年开支30多万元。从**年开始,陆续新建果园200多亩,发展日光温室12座、蔬菜大棚48栋,蔬菜基地100亩,提高了种植业效益,为不适合在企业上班的老人和妇女提供了就业机会。

**说,企业家要有社会责任。他把全村16名残疾人全部安排在公司上班,村里3个五保户、7个孤儿的衣、食、住、学等费用由公司负担。投资30多万元成立了农村合作医疗,解决了群众看病难。公司负责村里的老干部、老党员的工资和医疗费,逢年过节对困难户给予经济上的帮助。

他的资助没有限于本村群众,三乡五里的邻村他也积极资助。投资10万元为**河店村打两眼深井,投资30万元为兴业村铺设了2.7公里柏油路。为了邻村运输户行车方便,投资105万元修建了杜**至107国道3.5公里的水泥路。为附近的大屯、兴业、两岗、曹庄、邓底等村修建学校、打井。生活特困户和孩子考上大学上交不起学费的困难户,都会及时得到他的帮助。据统计,累计投资162万元。

**年5月12日,汶川发生地震后,他积极参与市、县组织的募捐活动,捐款50万元。同时,还组织公司干部职工捐款15.6万元,为灾区人民献了一份爱心,尽到了企业家的社会责任。

从**年开始投资800多万元,新建了占地30亩、建筑面积7000平方米的花园式学校,配备了现代化教学设备,被县里命名为**县第六实验学校。出资320多万元资助20多名本村子弟上大学。投资25万元帮助南界河店、**河店小学和城南中学改善办学条件。

**年,按照居民楼划成小组,建立警民联防体系,投资12万元为每户安装了无线报警器,实现了“一户报警、十户联动”。在9月**省召开的“联防互助110”现场会上,对杜**村试点工作给予了很高评价。

篇5:创业致富典型事迹材料

位于xx县城西北21公里处的xx镇xx村,地处黄土台原边缘,沟壑纵横,常年多旱少雨。老百姓自古以来靠天吃饭,遇到暴雨、干旱等极端天气,除了暗自叹气外毫无办法。在xx有这样一个人:他扎根xx22年,同贫困搏击、与时间赛跑,把对群众的深厚感情化成一种责任、一种使命、一种精神,取得了不凡的成就,赢得了村民的由衷赞誉。他就xx市xx镇xx村村委会主任、xx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理事长——李xx。

李xx在18岁时,为了养活一家老小,在高中毕业后当了泥瓦匠,随同村人四处飘荡,白天抹泥装瓦,晚上更是加班加点打零工。1993年,李xx回到家乡开办了一家烧砖厂,在那个信息闭塞的时代,用实际行动带着村民们一起向困难宣战。

俗话说的好,苦心人天不负,一滴滴的汗水给李xx带来的是一年十几万的收入。日子慢慢好起来了,李xx终于有时间放慢自己的脚步,审视生活的一点一滴。“你的苹果卖了吗?”“哎,别提了,咱本来就种的少,没法管理,客商也不愿意来,现在还在家堆着呢,有好多都烂了……”在去往砖厂途中两个村民的对话在李xx心中久久不能散去。

怎么才能让大家伙都过上好日子?带着这样的疑问,1997年,新一任xx村村委会主任李xx上任了!上任以来,李xx和村党支部书记忙前跑后,找村民群众聊想法,和镇政府谈思路制规划,无数次探索失败,无数次跌倒爬起。2014年,xx村产业服务中心建成投入使用,李xx决定“做给群众看、带着群众干”,他转让了砖厂,放弃了每年十几万的收入,第一时间成立了果蔬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三百余亩,栽植了鲜桃和红提。此外,他以村集体名义成立了产业服务中心,开展土地流转、招商引资、技术指导等全方位服务,打造村民自己的产、供、销一条龙服务平台。目前,仅通过向客商收取一定数目的服务费一项,已为村集体积累了11万元的原始资本,真正盘活了农村经济发展要素,收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良好效果。2015当“三变改革”会议精神传达至xx村时,所有人都沸腾了:这么多年的尝试和摸索竟然和习总书记的思路如此贴切,原来这叫“三变”!干,一定要把“三变”干下去!

2016年,xx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全面展开。改革之初,一些群众想发展,又不愿意冒险,有些老人对改革政策不清楚,他便在利用村广播站宣传的基础上,挨家挨户进行政策宣讲,给群众答疑解惑,瞬间给大家吃了定心丸,村民们相信改革、参与改革的积极性也越来越高。之后做出了很多“xx样板”和“xx经验”,最为人称道的就是“三变”改革十二步工作法。

多少年的风风雨雨,李xx为xx村的发展付出了不懈努力。二十多年来,李xx带领全村群众,围绕发家致富,厘清发展思路,制定发展规划,打机井、建学校、修巷道、办砖厂、种烤烟、栽果树,全村累计发展红提冷棚200亩,果蔬温棚30亩,带动农户新发展苹果xx亩、红提xx亩、鲜桃xx亩,共帮扶提质增效贫困xx户,土地分红贫困户xx户,产业脱贫xx户,村集体经济组织资金的原始积累达到1350万元。同时,整合各类项目、扶贫等资源,投入资金xx余万元,新打机井2眼,管网配套xx公里,滴灌配套xx亩,搭建防雹网xx多亩,基本达到“路相通,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总体要求;计划列资xx万元,从美丽乡村、文化基础设施、村部建设、民生工程、生态园区和产业服务体系等六个方面,对基础设施进行全方位打造提升,为发展产业奠定了坚实基础。依托苏陕对接项目、独立工矿区项目等与云南启成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签订新品种苹果的技术引进合同,建成500亩的红色之爱新品种苹果产业园;智能温室大棚水肥一体化设施已安装到位,正在完善尾留配套工程中,即将投入使用;30亩日光温室已完成三通一平等前期准备工作,即将开工建设;100亩红提冷棚土地流转已到位,正在挂标、议标阶段;300亩瑞雪瑞阳苹果园区土地流转已到位,正在做栽植前的准备工作。

篇6:脱贫致富典型事迹材料

“我只是天天跟乡亲打交道的农民头儿”

8月27日,记者在**县扶贫办工作人员的引导下,经过近三个小时的蜿蜒跋涉,终于驱车来到了深藏在大山里的**公司“菜蓝子”基地。

所行之处,记者就被漫山遍野的蔬菜所震撼了。“看,那些地里全是蔬菜,有萝卜、甘蓝(又名包包菜)、白菜等。”同行的工作人员介绍说,这些蔬菜成熟后,都将送到**的公司里,集中粗加工后再运向外地销售。

汽车在蔬菜园子里咆哮着奔跑了近二十分钟后,到达了**农业开发公司。刚下车,记者便看到该公司门前的坝子里,十多个妇女背着背篓,围着一个穿着西装的男子讨论着什么。“那就是我们此行要见的人**。”工作人员说。

“账单子拿过来我看看,你家里今年不错哦,两个月收入4000多。”**数着人民币,微笑着跟对面的妇女交流着。

“这还不得感谢你,没得林老板的大力支持,我们这些菜早就进猪圈了。”旁边的妇女跟着附和起来,随即就是一阵爽朗的大笑。

我们并没打扰这和谐的一幕,十多分种后,挨个数完钱,这些妇女们满带着微笑和收获离开,**才注意到我们的到来。

“不好意思,让你们久等了,听扶贫办的人说你们要来采访,没想到这么快就到了。其实没什么好采访的,我只是一个天天跟乡亲打交道的‘农民头儿’。”**说,刚刚那些妇女,都是周边零散的村民,自家种植的甜玉米吃不完,都是一背篓一背篓背过来卖的,只要能变现的农副产品,**一律收下。

“今年卖了多少钱了?”记者拦住一位快要离开的大妈问道。

“上半年菜卖了几千块,今天来接的账是前几次送来的甜玉米,一共才4000多块,这才好点儿收入,不值得一说嘛。”这位大妈笑着说她叫靳白太,家里种了几亩地的甜玉米,收获后按**公司安排的时间送过来,现场结算,不用操心卖不掉坏在地里,这些年,跟着**公司“有样学样”地种菜,一年下来收入还是十分可观的,早就走出了贫困的境况。

送走这一波农户,我们跟随**到办他的办公室商量接下来的采访事情。还没来得及开口,一个穿着夹克,筒靴上沾满泥土的农家汉子走进**的办公室。

“你怎么今天才来,你不怕钱跑了啊。”**打趣的招呼着来人。

“在你这儿怕什么,这两天娃儿要去上大学了,在家里给准备些东西,来晚了点儿。”最后了解到,这个男人叫杨宗波,40多岁,**乡**村的贫困户,因为家里有两个学生,这些年为了供孩子上学,家里可以说入不敷出。但自从傍上**这颗“大树”后,家境变化说成“一日千里”不为过,以前孩子上学都是四处筹钱,现在不仅还完了久债,还小有余款。

“以前确实很难,没什么能变成钱,日子过得很苦。但谁也不想被人天天说是贫困人口,照这两年的收入看,今年脱贫完全不是问题,这完全得感谢林总,他就是我们的

‘靠山’。”杨宗波接过**递过来的一万多块钱,那憨厚又幸福的笑容,感染着一屋子的人。

“成功总是留给有准备并能坚持到底的人”

1993年,**高中毕业后,便远赴河南砖厂打工。但他对笨重的体力活儿没有兴趣,辗转来到山东寿光蔬菜基地做经纪人,他敏锐发现其中商机无限,便将经纪人活动流程记录了下来,准备将来回乡创业。,**联系到广州江南蔬菜批发市场的一位老板,一边负责生鲜配送,一边学习观察批发市场的运作方式,累积了经验。

,**回到家乡,依靠打工赚回来的经验和资本,结合本地特色,个人投资150万承包土地300多亩,利用**乡1200至1800米的海拔优势,发展高山无公害反季蔬菜。

“根据在寿光和广州学回来的经验,一开始就施行‘订单农业’的模式,跟周边农户协作发展。”**回忆说,那时候规模还不算大,所以一切十分顺利,农户赚了,他自己的腰包也鼓起来了,这时候他便想着扩大规模发展,于成立了**农业开发公司。

“成立公司的这一年,由于不懂种植、加工和管理方面的技术,仅收获期的一个月就亏损了80万元,这一棒差点将我打趴下。”**谈起往事仍心有余悸。“还好当年打工时结识的广东老板听说后,派出3名技术人员驻地指导了近两个月,救我于危难之时,在下一个收获期的两个月时间里,终于实现了扭亏为盈。”

这更坚定了**的信心,他决定进一步扩大规模,让越来越多的农户加入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真正实现“百姓发财,公司发展”的目的。

“成功总是留给有准备并能坚持到底的人!”**这样说到。

“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算富”

在**的倡导下,公司积极履行企业帮村产业带动责任,采取“公司+基地+专业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按照“产前投入、产中技术指导、产后合同价回收”的方式,以“订单农业”示范带动****乡五个村2000多户村民,对所有贫困户交售给公司的蔬菜给予40元/吨的额外补助。

“好多贫困户逐渐富裕起来了,都走出了贫困。现在公司帮带的村民中还剩下200多户贫困家庭。”**说,这200户当中,有21户是深度贫困户,他把这21户当成重点照顾对象,采取“无形股”的方式进行重点帮扶,同时聘用到公司做帮工,加上土地分红等利好,**有信心在一年时间里让这些农户实现脱贫。

“按件计算,多劳多得。平均一天能有150多元的收入。他们这部分季节性务工的村民每天有将近100人,小计一下,我一年支出的务工费就有80多万。”**说,选择工人时,他尽量优先聘用贫困户,这样在土地之外又多出一笔不小的收入。

“种菜需要前期投入,贫困户这部分资金从哪里来?”面对记者的疑惑,**拿出手机,那里面是在不久前,**为贫困户送去每户1500元的“先分红后种菜”的分红款项时留下的图片资料,他的这一措施让贫困户在播种期不为“无米开锅”而发愁。

为此,我们走访了深度贫困户**一家,因为他也是领到提前分红的贫困户之一。从种植基地出发继续深入大山区近半个小时的路程,到达**家中,**说他们是地地道道的**人。

“旁边这两间小平房是去年才修的新房。新添置了电视、洗衣机、农耕机等。”**带着我们参观他新落成的房子,那年旧的木板老屋依然保存在那里,与新房构成了鲜明的对比。“两个女儿一个上大二了,一个上高中,如果不是跟着林总种菜,这一年不知道怎么过日子。”

据**讲述,在种菜之前,靠种植土豆、玉米等农作物,一年收入只够家用,更别谈孩子的学费了,那一年两万多的支出,让农家汉子觉得十分无力。

在**的蔬菜地里,**带着技术人员将近段时间应该注意的事项进行特别传授。“一定要注意管护,对病变的菜要及时清理,需要肥料我先垫资你直接拉过来,把你女儿上学的钱先准备好。”**知道**的难处,主动提出欠款提肥,后期出产再支付,这无疑解决了**当前的燃眉之急。

“今年在林总的帮助下种了20多亩蔬菜,大部分是萝卜,保守估计收入在6万元左右。”**信心十足地说,今年完全不为孩子们上学的事发愁了,这得感谢**的真心实意的帮助。

我们探究**真心真情帮助贫困群众的动力从何而来,**这样回答我们,“我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共产党员,我深知‘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算富’的道理。”

篇7:养猪致富典型先进事迹(肖德全)

肖德全今年46岁,家住古浪县黄羊川镇张家墩村三组,他先后做小生意、电焊工,出外打工。2008年春节,回到家乡过年,他觉得这几年家乡的变化非常大,他认为打工不是长久之计,回家照常能创业致富,想回到家乡发展。春节过完后,他和妻子回到了家乡创业。

肖德全要在家乡发展养猪业的消息传开后,许多好心人都来劝阻:我们祖祖辈辈养猪有谁能发家?前几年有几户搞什么科学养猪场,结果还不是亏了老本。

乡亲们的话提醒了肖德全,他认为一定要全面掌握科学养猪技术,虽说自己以前也养过猪多少有一些养殖经验,但自己技术离办场开展规模化养猪还远远不够。为此,肖德全加强了学习,买来大量的养猪技术书籍,初学不容易弄懂,他就两遍三遍地学,反复地读,边读边做笔记。此外,他到处打听,积极参加县乡镇的各种培训活动。得知肖德全回乡创业的消息,肖德全村村委会非常支持,采取多种措施积极引导和重点扶持。几经选择,他投入10多万元,在黄羊川镇张家墩村办起了年出栏100头规模的养猪场。

肖德全在实践过程中,发现以前村里人养猪失败,主要是因为养殖方法单一,全部关在一起饲养,而且猪栏简陋。他得知50头养猪模式,是一种新型的科学的养猪模式,他率先就做了2栋,让猪住进了冬天可以生火增温、夏天可以水帘降温的“空调屋”。在不断地摸索养猪经验之后,他用上了 “五良”养殖方法,即采取“良舍、良

种、良医、良饲、良法”办法,把猪分类管理,将母猪、仔猪、肉猪分栏饲养,又专门设置母猪产房、肉猪定位栏、仔猪保温房。他定期清理猪圈、打疫苗、出入猪场都要进行消毒。

由于科学养殖管理,猪肉品质好,肉质鲜美,肖德全养的猪在市场上供不应求。2008年6月份,肖德全的旺源养猪场生猪开始出栏,正赶上生猪价格上涨,首批50模式中喂养的50头猪,就赢利1万多元。

篇8:2023致富带头人先进典型事迹

靠科技走上致富路

她是一名普通的农村妇女,初中文化,前,她从事家禽养殖,规模较小,收入十分有限。自打农家书屋办在她家,她刻苦钻研科学养鸡书籍,熟练地掌握了三黄鸡养殖技术,她养鸡的成功率总是比别人高,也带来了每年近30万元的收入。为了做大自己养殖业,更好地带动周边乡邻共同致富,她投资40万元,创办了“瓦岗养鸡示范基地”,成为了全县有名的致富女能手。尝到科技致富甜头的她,组织村民进行鸡粪再利用,帮助菜农,用鸡粪施肥,确保鸡粪不浪费,循环利用,节约环保。

创先争优,为民办实事

她是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在创先争优活动中,她向支部全体党员承诺:把她家的农家书屋打造成农民致富的“加油站”。为了兑现这个诺言,她自愿无偿提供50平方米的房屋,作为农家书屋专用屋,农家书屋里配备了远程教育站点、书橱、学习桌椅等必要的设施,各项规章制度全部上墙,书屋拥有图书余册,音像制品120余张,报刊杂志20种。为了给来农家书屋学习的乡邻创造一个舒适的环境,她自掏腰包8000余元,为农家书屋内配备了空调、电风扇、饮水机、水杯、茶叶、脸盆、毛巾等用品。对于十里村的村民来说,她这里是他们休闲娱乐、学习充电、科技“淘金”的最佳去处,也是孩子们求学的“知识公寓”。作为农家书屋的管理员,她不拿一分报酬,在她心中有的只是一份责任。

无私奉献情系民

“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作为一名党员的她致富不忘乡亲。她聘请技术人员,与党员、困难户结成帮扶对子,她也因此成了村里的大忙人,除了每天向请教养殖技术的农户做耐心细致的讲解,有时还要亲自到农户家中指导,解决一些疑难杂症。她把帮助乡邻发展经济,作为自己的努力目标。老党员李学知发展养鸡,苦于缺乏技术,她知道后,无论是从建鸡舍、购买鸡苗,还是到饲养疾病防治,成品鸡出售她都细心指导与帮助。在她的帮助下,老李年饲养鸡2万只,收入2万余元。当她看到因丈夫患癫痫病生活艰难的村民杨文芳,她主动伸出援手,在资金、技术和销售上给予大力的支持,现在杨文芳已脱贫致富,生活变得宽裕起来,诸如此类的事情太多。在她的影响带动下,越来越多的农户搞起了养殖,短短几年时间,十里村就有20多户从事养殖。

志存高远向未来

篇9:以农机作业服务奔致富路典型事迹

**是从1999年开始从事农机作业服务的。在这以前,他一直在外打工,年年出外打工,除去在外面的各项开支,不但挣不到什么钱,有时还得向朋友借钱回家过年。因为在外打工,家中的田也给了别人种,回家过年什么都要掏钱买,加上小孩读书要花钱,那些年,家中也出欠了不少外债,因为这个他妻子没有少和他吵架,有几次差点和他离婚,打工挣不到他也深感对不住妻子,对不住自己的家。1999年回家过春节,他决定不再外出打工,干脆在家发展,经过再三考虑,他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农机这一行。说干就干,过完年,他到镇信用社贷了4000元,买回了一台手扶拖拉机,帮助村民们犁田。一个春季下来,他靠帮人犁田纯收入5000多元,比在外打工强百倍,人也轻松自由,不要受人管束,自己想干就多干点,做累了就到早点收工回家,尝到甜头的他更坚定了从事农机作业服务的信心和决心,春耕生产一完,他就到一个城里的亲戚那里借了本房产证作抵押又贷了3万元,加上自己春耕作业收入的5千元总共花了3.5万元购买了一台赣乐牌小型联合收割机。割早稻和二季时自己开收割机帮助村民机收水稻,手扶拖拉机则雇请他的一位堂弟操作,到年底一算,他一年下来的农机作业收入近2万元。到第二年他不但收回了购机成本,还清了所有银行贷款,而且还剩几千元的积蓄。2001年底,他把所有的农机作业收入全部投入购买了碾米机、刷粉机、饲料粉碎机、磨浆机等农副产品加工机械,由他妻子在家帮助别人从事农副产品加工作业。2002年,他又购买了一台起垄机,配套手扶拖拉机,冬天整烟地时,就帮烟农犁烟地。2004年,他卖掉了赣乐牌小型联合收割机,花了4万多元新购买了一台柳林牌中型全喂入式联合收割机。当年,他家农机作业收入近3万元。收割机虽然赚钱,但只在本地收割的话,一年就个把月的有效作业时间,为提高收割机的利用率,增加收入,2006年他买了1台农用车,用于装运收割机外出宁都、宁化、瑞金跨区作业,大延长了收割机的有效作业时间。当年农业机作业收入4万多元。2007年,他又花费8.6万元,国家补贴了4万元购买了1台江苏锋陵牌半喂入收割机,全家人齐上阵从事农机作业服务。为解决农闲时没事做,他还花费2多万元购置了一整套木工机械,农闲时帮人做木工。

**靠农机赚了些钱,但他觉得以前自己没钱时大家帮助他,自己有钱了也不能忘记大家。他总毫不保留地把自己致富的经验介绍给别人,鼓励和引导其他村民从事农机作业,并为他们提供资金和技术上的帮助,带动了一批周围村民成为了农机专业户,并致了富。古樟村黄光明在他的影响下近几年购买了收割机、插秧机等农业机械,农机作业年收入2万多元。此外,他还热心农机公益事业,每年都积极参加农机部门举办的各类农机现场演示会。

光有机械会操作远远不够,还应懂得农机维修保养知识,了解农机信息,**深知这个道理。为此他自费订阅了一些农机报刊杂志,购买了一系列农机维修保养方面的书籍,白天干活,晚上则挑灯认真研读。有不懂的地方还经常向县农机局讨教,现在他已熟练掌握了大多数农业机械的维修与保养知识,自己的机械基本上不要找人修理,周围一些村的农机出现故障,他也会及时帮他们修理。

**从事农机作业历来都合理收费,请他作业的农户再多再急,他也不会轻易抬高作业价格。遇到一些家中实在没钱,双没劳力的农户,他都会主动免费为其作业服务。

2009年他还准备再添置插秧机,他要实行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作业服务,把农机作业做强做大。

篇10:致富路上农家女[典型事迹]

苑忠林是康金街道东腰村建档立卡贫困户,自身患有股骨头坏死疾病,妻子患有肝病,夫妻俩因治病花销大导致贫困。住的房子是危房,2018年通过危房改造,一家人搬进了新居。自从精准扶贫开展以来,他和妻子看病的医药费也得到了减免。每年村里扶贫产业项目还能享受分红,他家的日子逐渐好了起来。可是,苑忠林总想着自己干点啥,不能啥事都指着党和政府。他有家禽养殖经验,发展家庭养殖一直是他的心愿。

街道领导和帮扶责任人了解情况后,认为养鹅是致富的一个好项目,于是就帮着协调相关部门给苑忠林办理了养殖营业执照,通过小额扶贫贷款落实了4.5万元资金,帮扶责任人无息向苑忠林借款10万元,解决了项目启动的资金困难,经过近40天的紧张施工养殖大棚终于迎来第一批鹅雏,在他们的悉心呵护下,第一批4800只鹅雏出栏销售后净利润1.2万余元,苑忠林悬着的心终于放下来了,他说我没有让党、政府和帮助我的人失望。

篇11:执着种菇人引民致富典型先进事迹

1996年,在外奔波多年的**怀着满腔豪情回家创业。精明强干的他利用在外地打工接触出售草菇、香菇的机会,拿出自己的半亩自留开始种起了香菇,经过一年的努力那一世小说网 http://,所种的菇喜获丰收。于是,**注意收集食用菌市场信息,他发现市场上白金针菇价格高且供不应求,是一项“短、平、快”的农村致富项目,1997年,他贷款10000多元,引种5000袋,大胆尝试种白金针菇。然而,种植白金针菇难度大,加之自己不懂技术,投入的数万元打了水漂,还欠了一屁股债。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到城里书店买来了几套种植白金针菇的技术书籍,认真学习琢磨,特意从福建引进种苗,在田里进行试种,连吃饭也不离开菇棚一步,量温度,查湿度,仔细观察菌绿体和子实体的形态,认真加强菇棚田间管理……同时,还跑到福建学习种植技术,并高薪聘请了六名种菌专家来郴传经送宝,进行技术指导。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的日夜侍弄,棚内菇床上长出一排排白花花的“银锭子”。试种成功后,他集中精力扩大大棚白金针菇种植面积,由起初的半亩扩大到复种的四亩。由于他家培育的白金针菇质量好,每次到城区出售,都被抢购一空,城区不少货主主动上门采购,经济效益可观。当年,他家种植食用菌纯收入达上万元,**一下子成了远近闻名的“种菇大王”。后来,他逐步扩大种植规模,并租下原**地区粮食职工中专学校的场地经行白金针菇大规模种植,还不断积累经验,技术越来越娴熟。2008年,**筹集25万多元扩大规模,初步形成年种植白金针菇12万袋,黄金针菇3万袋,香菇4.5万袋,茶树菇4万袋,形成5000多平方米的种菇、制种场所,并实现四季制种、种植、出售鲜菇的一体化种植模式,日产鲜菇600多公斤,仅金针菇一年的纯收入就达21万多元。

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乡亲们见**种植食用菌有盼头,纷纷主动向他请教种植技术,他手把手教乡亲们从堆料、翻堆、上菇床及菇床管理等一整套技术,并无偿提供菌种给生活困难的乡亲们,帮助他们起步种植食用菌。在他种植食用菌成功后,慕名前来学习的人很多,他们多数是生活困难而又一心想致富的村民。在他的带动下,附近村民种植食用菌取得了可喜成绩。

说起自己10多年来的种菇历程,**告诉记者:只有依靠科技知识和勤劳的双手,牢牢抓住机遇和市场,才能致富。然而,他并没有满足现在的成就,计划继续扩大种植规模并引进新的食用菌品种和技术。他自信地说:“在农村发展事业也是有前途的,只要你找对了路子,付出努力,你就一定能取得收获。”

篇12:致富路上农家女[典型事迹]

自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以来,为切实转变党员干部工作作风,进一步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积极探索做好新形势下农业农村工作的有效途径,打造“实力、活力、魅力”幸福新盐津美好蓝。按照县委创先办的要求,农业局结合实际认真开展了“十万党员进农家,万名干部下基层”活动。

明确目标,责任到人,领导干部率先垂范

为了是活动有序开展,确保活动取得实效,局党组紧紧围绕创先争优活动中开展的一系列活动及工作实际,统一安排部署,研究制定了切实可行的主题活动方案,并成立了由党组书记任组长的活动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抽调精干力量,搞好组织协调,抓好各阶段工作,促进活动开展,实行党员领导干部“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带头下基层、访群众,把开展活动的实际成效列为对领导干部和站所长考核的重要内容,切实做到领导率先垂范,并要求局属各党支部务必做到措施到位、人员到位、作风深入,扎实做好“下基层、听民意、办实事”的亲民、爱民活动,及时了解民情,关心农民生产生活,指导好农业生产,帮助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切实做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摸清家底,制定计划,狠抓落实

在开展“十万党员进农家、万名干部下基层”的活动中,1我们紧密结合“远学杨善洲、近学黄德府”活动,走出机关、下到基层、沉下身子、深入农家,到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去,到困难最多、矛盾最突出的地方去,切实做好访民情、解民忧、集民智、促发展的各项工作,在基层一线历练党性、转变作风、树立形象、增长才干、创造业绩,进一步深化和拓展“结对帮扶工程”成果,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着力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具体做法是:一是落实好每一个惠农、强农项目。如农技中心结合实施农技推广示范县项目,在全县建立了10个示范基地和选定了1000名科技示范户,并实行帮扶联系挂钩责任制,做到“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二是落实好“支部生活田间过”活动。结合“党员进农家,干部下基层”活动的开展,农业部门各支部坚持将支部生活搬到田间地块、农家小院,让党员干部深入第一线和广大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加强科技生产指导服务和帮助抗旱救灾,并将科技推广、服务农民等情况纳入创先争优评星活动的重要考核内容。三是落实好特色支部创建活动。即根据各支部的工作性质进行分类指导、特色打造、示范带动。如农机监理站着力创建“服务型党支部”,重点开展好“四亮四评”活动,努力做到“受理零推诿、服务零距离、办件零积压、结果零差错”;机关着力创建“学习型党支部”,认真开展以“每天

一小时自学、每周一次集中学习、每月写一篇民情日记、每季度读一本好书、每年写一篇调研文章”为主要内容的“五个一”活动;渔政大队着力创建“和谐型党支部”,认真开展“顾大局、讲团结、促工作”活动;畜牧站着力创建“创新型党支部”,紧紧围绕“党性强、勤学习、善创新、有活力”开展活动。四是落实好党建示范点创建和结对帮带工作。分别制定实施方案,按标准认真开展市级示范点的创建工作,按市、县委相关要求认真开展与农村党组织的结对帮扶工作。

结对帮扶暖人心、真抓实干见成效

开展“十万党员进农家,万名干部下基层”活动以来,局党组以“抓党建强载体促发展”为根本,以深入开展“十万党员进农家,万名干部下基层”活动为契机,把“立足党建谋发展,兴农富民奔小康”作为头等大事,充分借鉴“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成功经验,精心设计活动载体、丰富活动内容,采取有力措施,有效地促进了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认真开展好“五个一”,确保活动取得实效。走访一次群众。全县广大党员、干部走进基层,深入农村、社区和联系点走访群众,倾听群众呼声,了解群众意愿,集中群众智慧。自活动开展活动以来,全局己有125名党员下基层进农家,走访了521户农家,在走访过程中关注民情民生,把走

访群众与调查研究工作结合起来,进一步了解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情况,全面掌握群众所思所盼、所急所需,听取群众意见建议,加强工作研究,增强走访工作的实效性,切实把走访群众工作落到实处。结对一家“亲戚”。在局机关、站所党员干部中积极开展结对帮扶困难群众工作,努力形成创先争优、服务群众的长效机制。机关、站所党支部共125名党员干部结对帮扶困难群众521户。办好一批实事。在活动过程中,坚持以人民群众利益为重、以人民群众期盼为念,着力办好一批顺民意、解民忧、惠民生的实事好事。全局82名党员干部累计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56件。解决一批问题。全局广大党员、干部职工特别是领导干部积极深入村组、农户,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全局91名党员干部深入村组、农户帮助村组、农户解决热点难点问题31起涉及95人次,群众满意度达到85%以上。开展一次调研。局党组班子领导深入工作联系站所、挂钩村组、生产一线开展调查研究,累计书写调研报告15篇;机关党员干部、站所负责人深入村组、生产一线与群众面对面的交流、恳谈民情521人次,记民情恳谈日记102条。

按照实施方案的要求,各党支部在认真组织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基层,进农家,解难题的工作中各具特点:一是机关党总支在局领导班子的带领下,党员干部积极深入田间地块,给广大农民讲解国家的各项惠农政策,为他们探索致富

之路,谋求发展,督促局属党支部开展好活动;二是农机支部,根据部门实际组织专业技术队伍到田间地块开展免费技术服务指导,开展农机具检修、农机手的培训,在抗旱期间,全县共投入农机具1238台套,浇灌6.133万亩次,确保全县抗旱工作取得实效。三是种子支部,积极做好大春、秋冬农业用种储备、调运工作,并深入乡镇市场、农家加强种子监管,确保全县用种供应。四是植保支部,组织专业技术人员深入到生产一线,做好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和防治工作,全面贯彻落实“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尽量将病虫害损失降到最低限度,今年共防治13.4万亩次,并加强农药市场监管和整治力度,杜绝假冒伪劣农药进入市场,坚决遏制坑农害农事件的发生,切实维护农民利益;五是农技支部,深入工作一线加大科学技术培训,在全县创建高产示范样板,帮助群众解决生产上得实际问题,特别是在今年抗旱救灾期间,共培训农民3.6万余名,抗旱地膜覆盖5.712万亩,秸秆覆盖面积1.62万亩,施用抗旱剂面积5.29亩。六是渔政支部,深入渔业养殖区域,举办健康养殖培训20期,培训人员2500人,发送短信1万余条;举办20期渔业法律法规、养殖技术和安全生产培训班、散发《稻田养鱼技术》、《长江禁渔知识》、《安全生产知识》等资料1000余份,向渔民提供技术咨询服务。今年的稻田养鱼再获丰收,总产鲜鱼502吨,渔业产值达502万元。七是畜牧支部,深入全

上一篇:行政文员工作说明书下一篇:实用的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心得体会5则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