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轮歌》这首诗是祁藻在道光二年 (1822年) 30岁赴任广东乡试正考官时于途中所见所写。诗的小序说明:过江西南部见农人以机轮挽水灌田, 机轮直径圆围约数丈, 每轮辐处将竹筒置于其首, 吸水上升, 俯泻木槽, 分注田间, 比龙骨车以..."> 《水轮歌》这首诗是祁藻在道光二年 (1822年) 30岁赴任广东乡试正考官时于途中所见所写。诗的小序说明:过江西南部见农人以机轮挽水灌田, 机轮直径圆围约数丈, 每轮辐处将竹筒置于其首, 吸水上升, 俯泻木槽, 分注田间, 比龙骨车以"/>

《钱塘湖春行》中的春景及诗文赏析

2024-07-10

《钱塘湖春行》中的春景及诗文赏析(通用2篇)

篇1:《钱塘湖春行》中的春景及诗文赏析

钱塘湖春行简评及赏析

【译文】

在一个明丽的春日,我信马来到钱塘湖畔,由孤山寺的北面绕到贾公亭西。一场春雨刚过。云气同湖面上的微波连成一片,像贴在水面似的。而湖水涨得满满的,快要跟岸齐平了。远处近处都有黄莺婉转的叫声,这些春天的使者们,嬉戏追逐,争着抢着往向阳的枝头飞。谁家新归的燕子在湖边飞上飞下,它们忙着衔泥筑巢。沿途繁花东一簇,西一丛,快要让人眼花缭乱了。而路上的春草刚从土里钻出来,刚够遮住马蹄。春神把花挂在树上,把草铺在地上,供人们尽情赏玩,而我最迷恋的却是湖东一带,这里绿杨成荫,白堤静静的躺在湖边,安闲,自在,真要让人留连忘返了。

【简析】

《钱塘湖春行》生动的描绘了诗人早春漫步西湖所见的明媚风光,是一首唱给春日良辰和西湖美景的赞歌。

诗的.首联紧扣题目总写湖水。前一句点出钱塘湖的方位和四周“楼观参差”景象,两个地名连用,又给读者以动感,说明诗人是在一边走,一边观赏。后一句正面写湖光水色:春水初涨,水面与堤岸齐平,空中舒卷的白云和湖面荡漾的波澜连成一片,正是典型的江南春湖的水态天容。颔联写仰视所见禽鸟。莺在歌,燕在舞,显示出春天的勃勃生机。黄莺和燕子都是春天的使者,黄莺用它婉转流利的歌喉向人间传播春回大地的喜讯;燕子穿花贴水,衔泥筑巢,又启迪人们开始春日的劳作。“几处”二字,勾画出莺歌的此呼彼应和诗人左右寻声的情态。“谁家”二字的疑问,又表现出诗人细腻的心理活动,并使读者由此产生丰富的联想。颈联写俯察所见花草。因为是早春,还未到百花盛开季节,所以能见到的尚不是姹紫嫣红开遍,而是东一团,西一簇,用一个“乱”字来形容。而春草也还没有长得丰茂,仅只有没过马蹄那么长,所以用一个 “浅”字来形容。这一联中的“渐欲”和“才能”又是诗人观察、欣赏的感受和判断,这就使客观的自然景物化为带有诗人主观感情色彩的眼中景物,使读者受到感染。这两联细致地描绘了西湖春行所见景物,以“早”“新”“争”“啄”表现莺燕新来的动态;以“乱”“浅”“渐欲”“才能”,状写花草向荣的趋势。这就准确而生动地把诗人边行边赏的早春气象透露出来,给人以清新之感。前代诗人谢灵运“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登池上楼》)二句之所以妙绝古今,受到激赏,正是由于他写出了季节更换时这种乍见的喜悦。《钱塘湖春行》以上两联在意境上颇与之相类,只是白诗铺展得更开些。尾联略写诗人最爱的湖东沙堤。白堤中贯钱塘湖,在湖东一带,可以总揽全湖之胜。只见绿杨荫里,平坦而修长的白沙堤静卧碧波之中,堤上骑马游春的人来往如织,尽情享受春日美景。诗人置身其间,饱览湖光山色之美,心旷而神怡。以“行不足”说明自然景物美不胜收,诗人也余兴未阑,集中饱满的感受给读者无尽的回味。

前人说“乐天之诗,情致曲尽,入人肝脾,随物赋形,所在充满”,(王若虚《滹南诗话》)又说“乐天诗极清浅可爱,往往以眼前事为见得语,皆他人所未发”,(田雯《古欢堂集》)这首诗语言平易浅近,清新自然,用自描手法把精心选择的镜头写入诗中,形象活现,即景寓情,从生意盎然的早春湖光,体现出作者游湖时的喜悦心情,是当得起以上评语的。

【字词句基础知识举要】

云脚

“脚”的本义指人和动物行走的器官。又可指器物的支撑,如椅脚、桌脚。还可指器物的下端,如山脚、墙脚。又可指残余的滓末,(现代汉语中有“下脚料”之类的词语)由此引申为末端。如日脚、雨脚,杜甫《羌村三首》:“峥嵘赤云西,日脚下平地。”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本诗“水面初平云脚低”中的 “云脚”,指云层的最低处。

“初”在古汉语里用作副词,常用来表示时间。常指动作行为的第一次或发生后最初的那段时间。

1.常用在动词前,有时用在形容词前,可译为“开始”“乍”,如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jì)北,初闻涕泪满衣裳。”本诗“水面初平云脚低”。(初:乍)

2.用在动词前,表示事情是头一回这样做。如《公羊传》宣公十五年“初税亩”。

3.用在句子(或短语)开头,表示对往事的追溯。如《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初,亮自表后主”。

4.表示“从来”“素来”一类意思。如《汉书·盖勋传》:“群臣初无是言也”。(初:素来,从来。)

“渐”在古汉语里常用作副词,意思是“逐渐”,表示情况的逐渐变化或程度的逐渐加深。可译为“逐渐”“越来越”“渐渐”。本诗“乱花渐欲迷人眼”即用此义。

“渐”用作动词时有“加剧” “疏导”“沾湿”等许多义项。如《书·顾命》:“王曰:呜呼,疾大渐,惟几。”(渐:加剧。)《史记·越王勾践世家》:“禹之功大矣,渐九川,定九州。” (渐:疏导。)《诗·卫风·氓》:“淇水汤汤(shāngshāng),渐车帷裳。”(渐:沾湿。)

篇2:《钱塘湖春行》中的春景及诗文赏析

在历史文化的传承、发展过程中, 月亮经过一代代文人雅士的修饰润色, 形成了它独特的价值取向和美学意义。

一、月的阴晴圆缺与人的悲欢离合极为相似。

“青楼君去后, 明月为谁圆?” (罗邺《秋别》) 由月圆而人不圆 (团圆) 生出感慨;“不堪分袂后, 残月正如钩。” (唐求《邛州水亭夜送顾非熊之官》) 诗人面对一钩残月产生了“不堪”的感觉, 是因为残月唤起了他的孤独意识。

二、月光清冷, 折射人的凄凉心境。

诗人喜欢引入月亮加以渲染, 烘托离愁别绪。“天长杳无隔, 月影在寒水。” (王昌龄《送李十五》) 以寒水里的月影来衬托离人的孤寂情怀。

三、月亮与人共存于同一时空, 成为旅人的伴侣, 为旅人解闷消愁。

“峡里闻猿叫, 山头见月时。” (李白《送友生游峡中》) 夜行峡中闻猿清啼, 免不了羁旅之思, 但幸有山月相照相随, 总算给人一点慰藉。

四、月亮可以作为传情的媒介, 分隔两地之人因为都能见到天上明月, 所以寄情于月。

“吴洲如见月, 千里幸相思。” (李白《送张舍人之江东》) 诗人将情意寄寓月中, 友人一旦见月, 便感知到了诗人的情意, 从而激发起对诗人的思念。

五、月亮温和、柔美, 给人以归附感。

“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 (王维《鸟鸣涧》) 诗句寓动于静, 勾画出一幅富有情趣的幽雅静谧的美丽图景, 让人生发出身处其中该有多好的感慨!

如此等等, “月景”的存在极大地丰富和拓展了诗文的内容。下面对中学教材中出现的“月景”作一个简要分析。

一、营造意境

(一) 宁静、美好之境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 莲动下渔舟。 (王维《山居秋暝》)

皎洁的月光透过树叶的缝隙在林间留下斑驳的影子, 星星点点, 明净、清幽。在这样的月光下, 在这样的氛围中, 即使是劳动也变成了一种享受。浣女洗衣归来, 渔夫下河捕鱼, 此所谓“人在画中游”, 人与自然和谐地融为一体。这样的宁静、美好之境, 令人回味无穷、向往不已。

我欲因之梦吴越, 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 送我至剡溪。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月光临水, 湖水映月, 人在天上飞, 影在水中游, 月人合一, 月亮成了诗人梦游的惟一伴侣, 也是最亲密的朋友 (诗人一向视月为友, “举杯邀明月, 对影成三人”便是最好的例子) , 亲切、温馨之情溢于言表。“月”不仅交代了诗人梦游的时间, 还营造了一种美好、温馨的意境。

(二) 冷寂、伤感之境

醉不成欢惨将别, 别时茫茫江浸月。 (白居易《琵琶行》)

清冷的月光, 浸在茫茫的江水之中, 又被秋风吹碎, 反射向无尽的苍穹, 两岸的枫叶荻花也在秋风中瑟瑟发抖, 满目凄凉, 此情此景, 主客“惨将别”, 友人近在眼前却又即将远在天边, 怎能不让人伤感呢!

东船西舫悄无言, 唯见江心秋月白。 (白居易《琵琶行》)

一曲终了, 所有的一切都陶醉了, 月亮也仿佛沉浸在优美的旋律之中, 静静地把月光洒在江面上, 泛出点点白光, 随着波纹闪闪而动, 与曲调余韵相互应和着, 一同营造出曲终之后的冷寂之境。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雨霖铃》)

这两句是想象今宵旅途的情景, 一舟临岸, 词人酒醒梦回, 却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 一弯残月高挂杨柳梢头。整个画面充满了凄清的气氛, 客情之冷落, 风景之清幽, 离愁之绵邈, 完全凝聚在这画面中。

二十四桥仍在, 波心荡, 冷月无声。 (姜夔《扬州慢》)

月儿悄无声息, 沉浸在冰冷的湖水中, 随波荡漾, 天上地下合成一个凄冷森然的画面, 从前的热闹喧哗、欢歌笑语, 一去不返, 冷落凄凉, 令人伤怀!

画图省识春风面, 环珮空归夜月魂。 (杜甫《咏怀古迹》)

月光照耀下的茫茫大漠, 传来玉佩的清脆声, 王昭君的魂魄幽幽归来, 然而“归魂”终属空归、枉归。生前失宠, 死后无依, 离家去国, 遗恨绝域, 写来凄极、怨极。

(三) 阔大、磅礴之境

星垂平野阔, 月涌大江流。 (杜甫《旅夜抒怀》)

江水浩浩荡荡东流, 一轮明月映照在江水中, 随着江水的流动而浮荡着。岸上星垂, 原野广阔;舟前月涌, 大江东流, 形象而细致地描绘了江上的夜景。“星垂”、“月涌”是以细腻写阔大, 塑造了一个宏阔非凡、宁静孤寂的江边夜境。

少焉, 月出于东山之上, 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 水光接天。 (苏轼《赤壁赋》)

“七月既望”, 诗人“泛舟”游赤壁, 月亮缓缓地升起, 茫茫夜空、茫茫雾气、茫茫江水在月亮银辉的浸染下, 显得浩瀚无边, 浑然一片, 让人心旷神怡。

(四) 永恒之境

惟江上之清风, 与山间之明月, 耳得之而为声, 目遇之而成色, 取之无禁, 用之不竭, 是造物主之无尽藏也, 而吾与子之所共适也。 (苏轼《赤壁赋》)

水虽东流长逝, 但川上之水仍源源不断;月虽有圆缺盈虚, 周而复始, 但月亮还是千古不变的那个月亮。天地万物同我们一样都是永恒的, 没有尽头, 这是上天赐予我们的无尽宝藏, 我们应该抛却功名利禄, 享受大自然所给予的美丽景物, 陶醉于大自然的怀抱之中, 追求一种精神上的解脱。“今人不见古时月, 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 共看明月皆如此。” (李白《把酒问月》) 亦即此意。

二、传达感情

(一) 离别感伤之情

春花秋月何时了, 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李煜《虞美人》)

春花争艳, 秋月高悬, 本是自然界中难得的具有季节特征的美景, 然而在词人的眼中, 这些却成了打开记忆和感情闸门的导火线, 花儿无情地一次又一次地盛开凋零, 月儿无情地一次又一次地升起落下, 让他的亡国噩梦一次又一次地浮现, 让他的美好憧憬一次又一次地破灭, 让他的脆弱心灵一次又一次地受到打击, 让他的精神一次又一次地面临崩溃, 其苦之深, 其愁之重, 让人不禁掩卷而泣。

料得年年肠断处, 明月夜, 短松冈。 (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诗人料想长眠地下的爱侣, 在年年伤逝的这个日子, 为了眷恋人世, 难舍亲人, 该是柔肠寸断了吧?推己及人, 诗人设想此时亡妻一个人在凄冷幽独的“明月”之夜的心境, 可谓用心良苦。这番痴情苦心实可感天动地。

(二) 怀古伤今之情

淮水东边旧时月, 夜深还过女墙来。 (刘禹锡《石头城》)

临照过六朝豪华之都的“旧时月”见证了这里的彻夜笙歌、纸醉金迷、欢乐无尽。然而曾几何时, 富贵风流转眼成空。如今只有那“旧时月”仍然从秦淮河东边升起, 来照着这座“空城”, 在夜深的时候, “还过女墙来”, 依恋不舍地西落, 真是多情!这里并不只是发思古之幽情, 诗人感慨深沉, 实寓有“引古惜兴亡”之意。诗人通过明月这一意象, 深寓着对六朝兴亡和人事变迁的慨叹, 悲凉之气笼罩全诗, 读之怆然。

(三) 狂放愤激之情

人生得意须尽欢, 莫使金樽空对月。 (李白《将进酒》)

得意须尽饮, 尽饮须对月, 这样才有氛围, 才有情调。月亮是诗人的知己, 所以只有在空旷高洁的月色下, 诗人才能毫无顾忌地纵情豪饮, 醉眼望月。如此, 狂放之态飘然而出。然而, 狂放之中却又流露出诗人对现实世界的极大不满和愤激之情, 月是惟一的听众, 也是最好的见证人。

(四) 无奈苦闷之情

人生如梦, 一樽还酹江月。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面对着险要壮阔的三国赤壁, 联想到周瑜少年得志“雄姿英发”, 而自己却一再受挫“早生华发”, 诗人苦闷之极, 却苦于找不到倾诉的对象, 只有向“江月”一吐胸中块垒, 倾诉壮志难酬的失落, 与月亮同欢同乐, 随月亮同起同落, 一起融于无尽的宇宙。

上一篇:班组员工上岗考勤制度下一篇:2022最美巾帼奋斗者观后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