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规划与设计

2024-08-22

景观规划与设计(精选6篇)

篇1:景观规划与设计

景观规划设计理论与方法

朱捷 教授/博导

课程教学目的

1.了解Landscape Architecture(景观规划设计)的产生,及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的业务范围。2.了解Landscape Architecture(景观规划设计)的基本理念和研究方法。

参考书籍

1.Landscape Architecture: 景观设计学 景园建筑学

A Manual of Site Planning 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 西蒙咨著王济昌译 and Design 西蒙咨著俞孔坚等译 台隆书店出版 John O.Simonds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New York: F W.Dodge 1961 2.现代景观规划设计刘滨谊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 3.西方现代园林设计王晓俊编著东南大学出版杜2000 4.Design with Nature 设计结合自然 Ian McHarg麦克哈格芮经纬译

Garden City, N.Y.: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71 Natural History Press 1969 5.The Image of the City 城市意象 Kevin Lynch 凯文·林奇方益萍何晓译

Cambridge: MIT Press 197 华夏出版社2001 6.Exterior Design in Architecture 外部空间设计 YoshinobaAshihara芦原义信尹培桐译

New York: Van Nostrand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 Reinhold Company 1970 7.People Place: Design Guidelines 人性场所——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 for Urban Open Space Clair Cooper Marcus and Carolyn Francis 俞孔坚孙鹏王志芳等译 John Wiley& Sons,Inc.1998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年 8.Basic Elements of Landscape 风景园林设计要素 Architectural Design 曹礼昆曹德鲲 译 Norman K.Booth 中国林业出版社1989 Elsevier Science Publishing Co., Inc.1983 9.Landscape Ecology 景观生态学

Richard T.T.Forman Michel Gordon 张启得等译

John Wiley& Sons,Inc.1986 田园城市文化事业有限公司

10.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的理论与实践王向荣林箐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1.概述

1.1什么是景观(Landscape)? Landscape is the interface of human process and natural process.景观是自然过程和人文过程相互作用的产物。景观是一种复合的载体,由景观形象、景观功能、景观生态构成。

1.2什么是景观规划设计学?(Landscape Architecture)

综合运用科学和艺术的原则去研究、规划、设计和管理修建环境和自然环境。本专业从业人员将本着管理和保护并类的资源的态度,在大地上创造性的运用技术手段以及科学的、文化的和政治的知识来规划安排所有自然与人工的景观要素,使环境满足人们使用、审美、安全和产生愉悦心情的要求。——引自美国景观建筑师协会文件(ASIA)1.3景观规划设计专业的发展现状

自1901年在哈佛大学开设第一个Landscape Architecture专业起,一百多年来,在国际上它已发展成为于建筑学、城市规划成三足鼎立之势的行业。

近半个世纪以来,景观规划设计的理论和实践飞速发展,形成了一个涉及区域规划、城市设计、建筑学、生态学、地理学、环境资源及社会文化的,面向户外建设环境的,以寻求创造人类需求(人类行为)与客观环境(生态)的协调关系的新兴行业。1.4包含两个专业方向

·景观规划(Landscape Planning)·景观设计(Landscape Design)大尺度——流域、风景区

中尺度——城市绿地系统、城市公共空间体系、大型城市公园 小尺度——广场、街道、庭院、花园

景观规划设计是依据一定的程序,以科学理性的现状分析为基础,以相关理论为指导,选择最佳解决户外空间问题方案的过程。

1.5景观规划设计学的理论脉络

1.6景观规划设计学的中心议题

文化审美:不同的文化造就不同的景观。

功能活动:景观空间是功能活动的产物。

生态环境:景观空间是生态格局的载体。景观规划设计是以科学理性的现状分析为基础,以相关理论为指导,依据一定的程序,选择最佳解决户外空间环境问题方案的过程。1.7实践范畴

区域景观规划、城市设计、场地设计、城市公园设计、居住区景观设计、庭院及花园设计

2.区域景观规划

2.1概念:

区域景观规划就是在区域背景下对景观要素在空间上布局安排的政策性和策略性研究,其反映的是地理、社会、生态和经济等因素对景观塑造的影响,采用的是理性、严谨的规划方法和途径。2.2规划边界:

范围界限以自然因素(流域)为依据,而不是依据行政界限。2.3规划途经:

数据收集、宏观定位、分区引导、要素控制 2.4区域景观规划中的生态理念 IanMcHarg的《设计结合自然》(Design with Nature,1969)提出了划时代的综合性生态规划的思想,他认为景观规划体系应基于“自然是一个自然过程,其对人类展现出使用机会和限制两种价值”的理念。2.4.l重点是承载力和适应性两个方面

承载力(Carrying Capacity)

在规划考虑的诸多因子中,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是制约因子。土地、水体区域或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是在其体统没有明显崩溃的情况下维持种群数量的极限能力。

适应性(Suitability)分析重点是垂直格局和水平格局

垂直格局——“千层饼”模型,Ian McHarg提出的多层叠加技术成为景观分析的基本手段。

水平格局——斑块、廊道、基质模式,Forman和Godron(1981,1986)在观察和比较各种不同景观的基础上,认为组成景观的结构单元不外乎3种:斑块(patch)、廊道(corridor)和基质(matrix)。2.4.2景观生态学

景观结构:具体生态系统或存在“元素”之间的关系——主要指与生态系统的大小、形状、数量、类型及构形相关的能量、物质、物种的分布。

景观功能:指空间元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即物质、能量、物种在生态系统间的流动。

景观动态:生态镶嵌体的结构与功能随时间的变化。

景观生态学的一些重要的基本应用原则 2.5新技术在景观区域规划中的运用 2.5.1遥感

2.5.2地理信息系统(GIS)2.5.3用计算机、多媒体、模型窥镜等技术开展模拟预测

3.场地规划设计

3.1场地规划设计的概念

是一个整合的概念。在建设项目的具体要求下,在相应法规、规范基础上,合理组织场地各构成要素之间关系,从而达到发挥最佳效益的目的。3.2生态设计的原则

任何与生态过程相协调,尽量使其对环境的破坏影响达到最小的设计形式都称为生态设计。1)维护物种多样性

2)保持表土及水循环、减少水土流失(降低地表改变率)3)保护合理的生态系统的空间格局(水平、垂直)3.3设计方法和程序

3.3.1选址:一个理想的场地可通过最小的变动,最大程度地满足项目要求。对每一块场地,都有一种理想的用途,反之亦然。

3.3.2体验场地:步行、观察、聆听等——用心体验特定场所的特定品质。3.3.3分层收集信息:

·地形(等高线):坡度、排水、小气候等,地表水

·植被

·现有建筑、构筑物

·文物古迹

·视线:对景、借景、远眺、近观、观赏角度等 3.3.4多层叠加后——场地各个地段的类型 3.3.5项目计划、功能关系

3.3.6功能分区与场地各地段相互适应性分析表 3.3.7规划设计草图

3.3.8如有必要,应进行地形改造和土方计算 3.3.9正式规划图

4.城市设计

4.1城市设计和景观规划设计的关系

城市空间是由实体空间(建筑空间)和虚体空间(开敞空间)共同组成的。城市空间质量的提高需要两者空间在质量上的共同提高来形成。而景观规划设计学在城市领域更关注“开敞空间”的品质,因此与城市设计有着息息相关的联系。

由于城市设计更强调公共利益和福祉,因此城市设计的重点往往是城市公共开放空间(广场、街道、滨水区域等),因此和景观规划设计关系十分密切。而广义地来看,公园和其他各类绿地设计也是城市设计的组成部分。

4.2城市设计的理论脉络

视觉 图底关系

形态 联系

空间 场所

感知 生态设计理论

功能 视觉分析

文脉 类型学

社会 新城市主义

生态 都市景观主义

4.2.1图底关系理论(Figure-Ground Theory)主要关注如何组织和控制城市实体空间和虚体空间。为了成功的构建城市空间体系,城市实体和虚体的联系应取得良好的平衡关系。当设计一个物体时,不仅要考虑它如何构成“图”,也要评估它的“底”。4.2.2联系理论(Linkage Theory)联系理论强调在城市环境中的视觉和功能的联系,以及该环境中次序的建立。这些联系可以用街道、人行通道、线状开放空间和其他连接要素组成。该途径应用于城市设计是在于组织联系体系,或建立组成空间次序结构的网络。和图底关系相比,联系理论强调城市的循环图解,而不是城市的空间图解。4.2.3场所理论(Place Theory)场所的概念:场所是指在一定的静态实体环境与人的行为和社会与文化意义相关联的地方。

构成场所的三个基本要素

静态的实体环境(The Static Physical Setting)活动(The Activities)含义(The Meanings)场所感(场所精神):诺伯特·舒尔茨(Christian Norberg-Schulz)以场所精神——“genius loci”(地方守护神)或“Spirit of Place,Sense of Place,Personality of Place”来隐喻“场所”(Place)具有的深层次的、较难把握的特征,如气氛(Atmosphere)、特征(Character)、情趣(Mood)等等。4.2.4影响场所的若干因素

■可识别性(Legibility)

一个场所使人在瞬间就能产生明确印象的特征。可识别性的重要性体现在两个层次上:实体造型和使用模式。一个场所可以在这两个层次上分别加以认知。例如,人们有可能明显感觉到一个场所的造型,但仅仅是基于欣赏这个场所具有的美感。同样,即使不过分关注造型也可领会到使用模式,但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一个场所的潜力,实体造型与使用模式应当相互作用。■可达性(Permeability/Accessibility)行为可达:在任何公共空间系统中,可达性取决于它所提供的从一点到另一点的可选择路线的数量。视觉可达性:这些路线必须是可视的,否则只有熟悉这个地区的人才能从中受益。因此视觉的可达性也是重要的。

■多样性(Variety)一个具有多种用途的场所具有多样的建筑和公共空间的类型和形式。这个场所能在不同时间吸引多样化的人群为了各种目的而来。不同的使用造就了多样的物质形态(包括室内和室外),而且不同的使用者会以不同的方式看待这个场所,场所因此具有了多样化的含义。

■活力(Robustness)能够适应多种不同活动的场所提供给使用者的机会比那些只限制它们单一固定功能的场所多。能提供这种选择机会的环境具有一种我们称之为活力的特性。■语境(Context)语境是一个项目计划即将展开的那个基地的特征和背景。它既是自然的也是人类的历史,包括诸如聚落的形式、建筑和空间,穿越的道路,生态系统,文化遗产。上下文也包括生活在基地内和附近的民众,以及社区的组织方式。全面评价基地的总体“语境”是设计特色鲜明的场所的起始点。4.3城市公共空间 3.1城市公共空间构成要素

4.3.2广场设计:

1)活动:政治宗教、商业、社交、休息娱乐、观光等。2)形态空间围合:平面围合方式和高宽比

空间尺度:亲密空间(Intimate Space)O~45cm 私人空间(Personal Space)45cm ~1.2m 社交空间(Social Space)1.2m~3.6m 公共空间(Public Space)3.6m ~ 21~25米是人在室外可以相互辨认的距离

外部空间可采用20~25米的模数,称之为“外部模数理论” 3)形成广场界面的建筑立面寻找视觉线索: 大尺度——天际线、水平韵律、垂直韵律; 小尺度——窗、门、底层细部;

根据上述视觉线索可分为两类:

要素之间的关系(大尺度)——如垂直和水平韵律及天际线关系。要素(小尺度)——如墙面细部、门、窗和底层的细部。

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可以在完全相似与完全不同之间变化,如下图:

4)铺装、街道家具、设施及绿化

铺装对设计的影响:尺度、空间过渡、成为协调因素

街道家具对设计的影响:Peter Bosselman(1987)认为街道家具:直接影响行人对场所的感受,提出通过对街道家具的设计,可以增强场所的特色。街道家具不仅满足人们使用的功能需要,而且赋予场所丰富的含义。

雕塑、环境艺术品、水景等对设计的影响:作为视线焦点赋予空间“含义”、丰富空间形象。

台阶和坡道对设计的影响:制约空间、休息设施、景观要素;坡道(8% 12M)绿化对设计的影响:植物的建造功能包括限制空间、障景作用、控制室外间的隐私性,以及形成空间序列和视线序列。4.3.3街道设计

1)活动:政治、庆典、商业、社交、观光、休息娱乐等。2)空间围合:平面上的连续性和高宽比。3)形成广场界面的建筑立面

4)铺装、街道家具、设施及绿化

5.公园规划设计

5.1公园概述

公园是具有一定使用功能的、自然化的游憩境域。既可供公众游览、观赏、休憩、开展科学文化及锻炼身体等活动,又有较完善的设施和良好的绿化环境的公园绿地。

我国现有的主要公园类型有:综合公园、社区公园、专类公园、带状公园和街旁游园五个种类。5.2城市公园和城市生活

1)市民在“水泥森林”里寻求以自然元素为主的公园里满足基本的心理、生理的需要„„

2)不同的文化,造就了不同的景观。公园景观是文化重要的表达方式之一,是满足市民精神生活的重要场所。

3)在城市逐渐现代化的同时,市民尝试在公园捕捉自然的气氛,满足回归、享受和学习自然的要求。4)城市避灾空间 5.3城市公园规划设计 5.3.1城市公同盼类型和级配模式

公园类型:居住区小游园、邻里公园、社区公园、综合性公园、专类公园等。

公园级配:公园的配置具有系统化的网络层次、功能互补,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5.3.2基地调查和分析

对公园所在地社会环境、公园用地现状、周边环境、自然条件等作深入调查与分析。1)了解城市规划及绿地系统规划与公园的关系,明确公园的性质。

2)了解公园周边城市用地性质,分析公园应有的内容、分区和未来发展情况。3)了解公园用地和周围名胜古迹、人文资源等,分析公园应具有的人文特色。4)了解公园周边的城市车行、步行交通状况,分析人流集散方向和车行组织特点。5)了解公园用地内外的视线特点,分析公园景观视线的组织和序列。

6)了解规划用地的地形、气象、水文、地质等方面的资料,分析地形改造利用的条件和限制。7)了解和掌握地区内原有植物种类、生态、群落组成状况,分析地域性植被特色。

8)了解该地段的电源、水源以及排污、排水,周围是否有污染源等情况,分析公园基础设施和城市相应设施和环境的衔接。

5.3.3明确公园内容设置(以综合性公园为例): 1)周边用地性质或服务半径内的用地性质 2)从用地性质推断主要使用人群 3)主要使用人群决定公园的内容

简言之:用地决定人群,人群决定活动,活动决定内容。5.3.4明确公园总体结构 5.3.5明确公园总体布局

5.3.6景观要素:地形、水体、道路、植物、建筑 1)地形:凸地形凹地形

地形的实用功能——围合空间、控制视线、影响导游路线和速度、创造小气候 2)水体

水的一般特性

水的可塑性:水形是由容器的形状所决定的。设计水体,实际上是设计容器

水声:当其流动时或撞击一实体时会发出音响

水的倒影:平静的水有镜面效果

水的状态:静水、动水

水声:幽静感、活泼感、激情感、音乐感

3)植物种植设计:规则式种植设计、自然式种植、群体种植设计 4)园路

园路的功能:组织交通、引导游览、划分景区、构成景色 5)园林建筑

园林建筑的特征:“观景”与“景观”形式与功能的统一景观与建筑的交融设计

原则:整体化原则、统一性原则、可持续原则、人性化原则

6.滨水带景观设计

6.1滨水带的特性: 6.1.1生态价值:滨水带产生的湿地、水和岸交接产生的各种生境,从生态学的意义上讲是孕育万物的地方。6.1.2景观形象:岸线曲折、波光粼粼,产生强烈的虚实对比。也是五个构成要素(路径、节点、区域、边界、地标)中的边界(edges)。6.l.3休闲的功能:提供普遍的户外活动形式,如划船、游泳、钓鱼等。6.1.4广泛的吸引力:滨水带对于人类有着一种广泛的、持久的吸引力„„ 6.2世界性的现象

在过去的40年中,滨水区的开发成为世界各国城市发展的重心前沿。在北美,美国的75个大城市中,有69个坐落在滨水的地理位置上,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几乎每一个滨水城市都有对滨水地带的复兴和开发建设项目。在欧洲,英国、西班牙和德国分别在80和90年代完成了多项滨水复兴项目。随着亚洲的经济起飞,日本仅在1993年内就有63个滨水开发项目。新加坡自1980年以来的滨水建设项目成为造就一流的城市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很多城市都关切滨水地区的开发建设,出现了一批规模较大、设计理念较新颖的滨水区开发项目。从北方到南方,大型的开发项目有:哈尔滨及吉林市的松花江江滨重建,大连的老虎滩及星海广场,天津的海河沿岸开发,青岛的新区规划,上海的黄浦江岸线规划,宁波的甬江口规划,杭州的钱塘江开发城市都注意到滨水地区的重要性规划,武汉的长江江滨规划,厦门滨海、黄浦江外滩景象会展中心规划,深圳从盐田区到南山区及南海油田新区滨海区规划,香港尖沙嘴和中环湾仔滨海区重新建设,广州新城及广州珠江沿线发展规划等。其中上海黄浦江和广州珠江的滨水区开发都曾举办过大型的国际招标活动,引起了国际、国内的广泛注意。6.3复兴开发的动力

滨水区的复兴开发表现为一种城市建设活动,实质是经济、社会、环境等多方面的综合活动。6.3.1来自经济的因素

城市总是在寻找新的发展机遇,土地是提供发展机遇的要素之一。利用空置的工业、交通用地作开发,可以节省大量的财力和精力。因为不需要动迁太多的居民,而政府又愿意将空置的滨水土地以低价提供给开发机构,开发机构也愿意利用这个机会来推动开发。政府希望以滨水区的开发来带动城市经济的发展和振兴。这和“后工业社会”中第三产业的兴起有直接的关系,这是滨水区开发的背景。6.3.2社会的因素

首先是近30年“全球文化”对旅游、休憩和户外活动的提倡,由此造成对开放空间的消费热上升。其次现代航空业、通讯业的发展,使人能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方便的往来穿梭于世界各地,彼此交流信息。第三,公共性节庆活动的日益增多也是一个新的特点,这种节庆活动通常是发生在或接近城市主要的滨水区。

6.3.3环境的因素

近年来随着环保意识的上升,工业和码头的迁移以及政府对环保的重视,环境治理的成效终于显现,水体变得清洁了,空气变得纯净了。环境质量的改善,使滨水区开发得以成功,使“近水”重新成为一种吸引力。

6.3.4文化的因素

由于经济实力有了长足的进步,人们在文化上有了更高的要求。此外,对流行了几十年的现代建筑单调、简单的方盒子形式,人们已经也感到不满。人们怀念历史建筑的丰富细部和其中蕴藏的人情味,转向重新修复和利用历史建筑物。6.3.5政策的因素

在各发达国家的滨水区开发中都有相当多的政府干预,其主要的途径是制定引导开发滨水区的政策法规,以使这项巨大的工程得以顺利的实施并且能达到预期的目的。6.4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 6.4.1复兴开发的目标

滨水区复兴、开发的重要性在于它能充分体现城市的独特意象,提供城市富有特色、最具活力的公共空间,同时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规划设计原则

l)整体性原则——首先,滨水区是城市的一部分,切忌将滨水区规划成一个独立体,而忽视了它和城市的关系。滨水空间应与城市开放空间体系有机结合,将市区的活动引向水边。其次,如果以“点、线、面”的关系来比喻滨水区的空间格局,那么一个“景点”的设计必须放在整条“景观带”的层次来考虑,而一条“景观带”的设计则必须放在整个城市的“面”的层次来考虑。用美国著名城市设计师巴纳特(J.Barnett)的话来说就足“每个城市设计项目都应放在比此项目高一层次的空间背景中去审视”。

2)易达性原则——应让使用者能无阻碍地进入滨水区,并在区内参与各项活动、分享活动资源。车行、步行系统既要满足过境、防洪等功能要求,又要满足滨水区与市区交通联系的要求,以及滨水区内部交通、导游和划分景区的功能要求。

3)多样性原则——滨水区内的上地使用具有多样性和混合性。土地使用形态功能的单一片面易造成滨水区与城区的隔离和分化。多种不同用途的有机混合,如酒吧商业零售、游乐饮食、办公居住等功能组织在一起,可以使滨水区24小时都有活动、都有人流,增强滨水区的活力。4)共享性原则——滨水区是景色优美的地段,应属于公众所有,该地区的用地项目应为大众开放,如游乐、商业、休憩等。滨水区岸线被旅馆、商贸、住宅等项目独占,这是违背公共空间的规划原则。

5)观赏性原则——穿越滨水区形成的带状空间是人们体验城市意象的主要场所。滨水区是形成城市景观特色最重要的地段,此岸与彼岸是“观与被观”的关系。丰富滨水空间形态,形成不同主体的空间序列是本原则的具体体现。

6)生态性原则——滨水是景观生态空间格局中重要部分。自然界由水体、河床、河漫滩、自然堤、阶地、河谷、植被、支流、湿地以及动物等等构成的复杂的网络体统,滨水区是生态敏感地段,应以有效的措施保护。

7.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

7.1低密度住区景观规划设计

7.1.1注意合理组织公共和私有空间 7.1.2景观形象要重点反映场地特色 7.1.3应注意生态设计

7.2高密度住区景观规划设计

7.2.1强调公共空间的应满足功能和活动的需要 7.2.2注意一定的视觉装饰效果

7.2.3生态性应注意提高绿化量(绿化容积率)7.3住区景观设计的通用原则

作到参与性、均好性、识别性、生态性、经济性的有机结合

8.庭院及花园景观设计

8.1庭院和建筑

建筑是为了满足人类活动而创造的人为空间,这种空间从来就包含着建筑的室内和建筑的外部环境空间,而在建筑的外部环境空间中,其主要部分,常常是建筑的庭院空间。在整个建筑空间中,庭院空间是室内空间的协调和补充,使室内空间的延伸和扩展,是整个建筑空间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在建筑空间和自然空间之中,庭院空间又是建筑的中介性和过渡性空间。8.2庭院设计 8.2.l“同步”的设计构思:把庭院空间和建筑空间融合成为整体,使建筑空间更易于融于环境,融于自然。8.2.2“核心”的设计构思:即把庭院作为建筑空间的核心和枢纽,建筑组合围绕庭院空间展开。在这种设计构思中,庭院空间常常成为建筑空间构成的核心,同时也是人流分配的枢纽空间,这种空间具有静谧、内向、聚集的空间效果,人们置身其中感到另有天地。8.2.3“抽空”的设计构思:为满足设计中局部处理的灵活性以及采光通风等技术要求,常采用抽空建筑中的局部空间,以形成庭院空间。

8.2.4“围合”的设计构思:围合而成庭院空间,是构成庭院空间最基本的设计构思。这种庭院并不作为枢纽空间,也不作为主要人流的分配空间,而常常作为观赏之用,使之对室内空间起到补充和调剂的作用。8.2.5“锲入”的设计构思:这种设计构思就是把庭院空间与建筑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犹如锲入建筑之感,形成一种建筑之中有庭院,庭院之中有建筑的“复合空间”。8.3现代庭院及花园的设计趋势 8.3.1现代与传统的对话

由于传统庭院在其形成过程中已具备了公众所认可的形象和含义,借助于传统的形式与内容去寻找新的含义或形成新的视觉形象,既可以使设计的内容与历史文化联系起来,又可以结合当代人的审美趣味,使设计具有现代感。最常见的是视传统庭院为形式或符号的语汇库,在设计中选用“只言片语”的传统形式语汇插到现代庭院之中。8.3.2强调自然的精神

大自然是设计师的重要灵感之源泉。许多设计师在深深理解大自然及其秩序、过程与形式的基础上,以一种艺术抽象的手段再现了自然的精神,而不是简单地移植或模仿。8.3.3强调对含义的探索

很多设计师为了体现自然理想或基地场所的历史与环境,在设计中通过文化、形态或空间的隐喻创造有意义的内容和形式,赋予园林景观以意义使之便于理解。

篇2:景观规划与设计

张林 20101543006 摘要:环境与发展已成为当今世界面临的两大主题。城市处于人工环境的生态系

统中,更应该善待环境,尽可能增加绿地,这样不仅可以改善大气和水的质量,并可营造景观,美化城市由于不同城市环境基础和城市特征的差异,面临的问题和机遇也各不相同,城市需要的是具有针对性和富有创造性的规划。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被动的、填空式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方法缺乏城市的全局观,往往会陷入就绿地论绿化的泥沼。

关键字: 绿地系统 城市规划 景观设计

1.城市绿地规划与环境

城市、社会、空间以及城市中的人,具有一种的不可分割性。城市是人创造的取代了自然景观的人文景观,由于没有注意吸收自然景观 的一些成分,造成很多与环境不协调的问题。为解决城市中自然成分过少的问题,最早是在城市中建设广场,广场上保留绿地。绿化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保障。

环境与发展已成为当今世界面临的两大主题。城市处于人工环境的生态系统中,更应该善待环境,尽可能增加绿地,这样不仅可以改善大气和水的质量,并可营造景观,美化城市、必须珍惜在城市中的山林、海滩和湖泊、湿地等这些仅存下来的自然资源,切不可随意破坏,使城市生态恶化。

2.城市绿地系统

2.1城市绿地

绿地是指以自然植被和人工植被为主要存在形态的城市用地。它包含两个层次的内容:一是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内用于绿地的土地,而是城市建设用地之外,对城市生态、景观和民居休闲生活具有积极作用,绿环环境较好的区域。

2.2城市绿地思想启蒙阶段

西方最早对城市的构思和设计大多处于哲学家、思想家和政治家的思维模式。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认为理想的城市应处于河流和泉水充足的、风和日丽的地方,以保证居民饮水的方便和环境的优美。希腊人把荷马时期产生的果蔬园加以改造,栽培观赏花木,建成装饰性庭院。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在日益增长的社会经济需要和科学家对植物研究兴趣的基础上,以往的蔬菜园以及城堡小绿地地很快演变成为大规模的庄园园林。18世纪法国人维腊斯,提出了环境绿地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欧文的劳动公社则集中了城市和农村的主要优点,提出了集城市的便利生活设施和农村的自然风光于一体的“新和谐村”。这个时期的城市中出现的林园绿地,从布局上看,没有统一的空间规划,完全依附于城市设计的需要;从内容上看,主要依据设计者和所有

审美观和爱好而定,缺少科学的依据;从功能上看,只是为了满足人们的游赏的愿望,从形式到内容都是感性的产物。工业革命以前,城市规模普遍较小,人美比较容易接触自然,同时由于城市化工业程度较低,许多理想城市内没有出现大量的破坏生态环境的技术,城市中生态问题和游憩问题没有暴露出来。

在两千多年前得秦汉时期就出现了许多城市,这些城市虽然包容了许多自然环境因素,但城市中人们的生活毕竟与大自然有一定的隔离,尤其是难以欣赏到名山大川那优美而壮丽的景色,于是,以浓缩了山水景色的“人造自然”——城市园林的产生。但这些园林的目的和用途都是以游憩为目的的,绿地的功能单一。

2.3城市绿地系统

城市绿地系统是城市中保持着自然景观的地域或自然景观得到的回复的地域,是城市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综合体现,是城市中最能体现生态性的自然生态空间,是构成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功能具有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维持城市生态平衡和提供游憩活动的场所,营造城市景观风貌和城市景观文化的作用。在结构上为人工设计的植物景观、自然植物景观或半自然植物景观。

从内涵上归纳,城市绿地系统具有园艺,生态和空间三种内涵。从这种意义上来解释城市绿地系统,可以将它定义为在城市空间环境内,以自然植被和人工植被为主要存在形态的能发挥生态平衡功能,且其对城市生态,景观和居民休闲生活有积极作用,绿化环境较好的区域,还包括连接各公园,生产防护绿地,居住绿地,风景区及市郊森林的绿色通道和能使市民接触自然的水域。它具有系统性,整体性,连续性,动态稳定性,多功能性和地域性的特征。

3.城市系统系统规划

3.1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定义

城市总体规划是指一定时期内整个城市发展的综合布局。根据城市规划纲要,综合研究和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容量和发展形态,统筹安排城乡各项建设用地,合理配置城市各项基础工程设施,目的是保证每个阶段的发展目标、途径、程序的优化和布局结构的科学性,引导城市健康发展。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反映了城市的自然属性。在人类选址建造城市之初,大多将城市选择在山、川、将、湖相毗邻的地方,它给予城市形态、功能布局及城市景观以很大的影响。先有自然,后有城市,自然环境对城市发展的影响是巨大的。

它的主要任务是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城市总体规划中的城市性质、发展目标、用地布局等的规定,科学制定各类城市绿地的发展指标,合理安排城市各类园林绿地建设和市域大环境绿化的的空间布局,达到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优化城市人居环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的3.2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思想形成阶段

随着西方18世纪末工业革命形成的开始,城市性质和功能及其规模结构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城市规模逐渐扩大,自然环境趋于恶化,环境污染加剧,大工业城市外围的森林和林间空地逐渐消失,迫使人类重新思考城市发展和城市生存空间的环境质量问题。随着时间推移,相继出现了许多在世界上有影响力的城市绿地规划的思想或理论,其中著名的有美国“造园之父”欧姆斯特德倡导的“城市公园运动”;源于19世纪的美国“城市美化运动”;19世纪末英国社会活动家E·霍华德提出的“田园城市理论”;1929年美国人C·A·佩里提出的“淋漓单位理论”。

3.3“ 建筑优先、绿地填空”,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是城市规划中必不可少的内容,但是,在具体的规划编制中,由于工作阶段的前后划分、行政主管部 门的分置等原因,往往造成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作为专业规划 的“各自为政”之嫌,或因受制于空问上的分隔导致的“先天不足”。城市总体规划与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之间的“前与后”、“上与下”的单向服从关系,使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在与城市总体规划的协调中常常感到被动无力。

3.4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作用和现实意义

当今时代,生态问题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城市化地区的环境保护问题,显得越来越尖锐,日益严重的大气污染、酸雨、水资源枯竭等一系列生态失衡矛盾,都要求我们从城市与区域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方面去认真考虑解决问题的出路。其中很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通过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手段,来保护和发展城市及其周边的自然环境。

4.城市景观设计

城市景观要素包括自然景观要素和人工景观要素。其中自然景观要素主要是指自然风景,如大小山丘、古树名木、石头、河流、湖泊、海洋等。人工景观要素主要有文物古迹、文化遗址、园林绿化、艺术小品、商贸集市、建构筑物、广场等。这些景观要素为创造高质量的城市空间环境提供了大量的素材,但是要形成独具特色的城市景观,必须对各种景观要素进行系统组织,并且结合风水使其形成完整和谐的景观体系,有序的空间形态。

景观设计主要服务于:城市景观设计(城市广场、商业街、办公环境等)、居住区景观设计、城市公园规划与设计、滨水绿地规划设计、旅游渡假区与风景区规划设计。

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的人们创造了不同的城市文化环境。美国建筑大师沙里文曾说过:“根据你的房子就能知道你这个人,那么根据城市的面貌也就能知道这里居民的文化追求”。西方文豪歌德说:“建筑是石头的书”。雨果说:“人类没有任何一种重要的思想不被建筑艺术写在石头上”“注入人类家园的每一条细流都不再是自然之物,它的每一滴水珠都折射着文明之光”。

日本建筑大师黑川纪章说:“其实我们创造城市就是在创造文化。如果城市的建造仅是出于经济目的,那么城市中的人是很不幸的”。在城市现代化进程中,城市文化环境的营造,是一个高标准、高层次的课题。它不仅仅是物质文明的建设,同时还受到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历史传统、民风民俗等诸多方面直接或间接的作用和影响。

5.景观设计学

景观设计学是一门建立在广泛的自然科学和人文与艺术学科基础上的应用学科。尤其强调土地的设计,即:通过对有关土地及一切人类户外空间的问题进行科学理性的分析,设计问题的解决方案和解决途径,并监理设计的实现。

根据解决问题的性质、内容和尺度的不同,景观设计学包含两个专业方向,即景观规划和景观设计,前者是指在较大尺度范围内,基于对自然和人文过程的认识,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过程,具体说是为某些使用目的安排最合适的地方和在特定地方安排最恰当的土地利用而对这个特定地方的设计就是景观设计。

景观设计学与建筑学、城市规划、环境艺术、市政工程设计等学科有紧密的联系,而景观设计学所关注的问题是土地和人类产外空间的问题{仅这一点就有别于建筑学}它与现代意义上的城市规划的主要区别在于景观设计学是物质空间的规划和设计,包括城市与区域的物质空间规划设计,而城市规划更主要关注社会经济和城市总体发展计划。尽管中国目前的城市规划专业仍在主要承担城市的物质空间规划设计,那是因为中国景观设计发展滞后的结果。因为,只有同时掌握关于自然系统和社会系统双方面知识、懂得如何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景观设计师,才有可能设计人地关系和谐的城市。

与市政工程设计不同,景观设计学更善于综合地、多目标地解决问题,而不是单一目标地解决工程问题,当然,综合解决问题的过程有赖于各个市政工程设计专业的参与。

与环境艺术(甚至大地艺术)的主要区别:景观设计学的关注点在于用综合的途径解决问题,关注一个物质空间的整体设计,解决问题的途径是建立在科学理性的分析基础上的,而不仅仅依赖设计师的艺术灵感和艺术创造。

6.小结

由于不同城市环境基础和城市特征的差异,面临的问题和机遇也各不相同,城市需要的是具有针对性和富有创造性的规划。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被动的、填空式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方法缺乏城市的全局观,往往会陷入就绿地论绿化的泥沼。只有将绿地系统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很好地沟通、融合,才能有效地协调不同专项之间的矛盾。但由于专项规划的进行往往在总体规划完成后才开始,这样的协调就变得难度非常大,若能尽早提出城市绿地的战略或构想,并形成专项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互动的机制,就可以增加总体规划的完整性和科学性,有效提升规划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1]吴晓·城市社会规划学 [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

[2]董光器·城市总体规划[第3版] [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

[3]曹型荣·城市规划实用指南 [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年

[4]李仲信`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与景观设计 [M]·山东:山东大学出版社,2009.年

[5]王恩涌·文化地理学(第二版)[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

[6]夏祖华,黄伟康.城市空间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2年

篇3:景观规划与设计

西蒙兹先生的《景观设计学》一书, 是景观设计专业的经典和实践手册, 作者通过简洁明了、实用的术语勾划出场地规划过程。全书有21个章节, 大致可分为4个部分:第1部分为1~2章, 首先讲述了景观设计中必须知道的一些基础知识, 从宏观的角度给予读者关于宇宙、太阳、地球、自然、生态、景观、气候一个清晰准确的概念。第2部分为3~6章, 针对重要的景观元素, 如土地、水、植物分别进行详细地阐述, 最后总结了各景观要素的景观特征。第3部分为7~20章, 具体论述了场地规划、景观设计、社区规划、城市设计的导则和方法。最后一部分为第21章, 作者作出总结, 提出质疑和探索。全书以诗人的语言、哲学家的思辨、艺术家的情感及工程师的严谨, 详尽深刻地阐述了自然环境和规划设计领域方法。

这是一场关于场地规划过程的书, 也是一本教人如何与地球和谐共存的书。它正是属于城市设计、城市规划、区域景观的部分, 区域景观可以延伸到地域性再到生态气候方面。城市设计是环境设计的骨架, 只有了解城市设计空间的需求以后, 才能够做出好的景观设计。艺术审美活动也是一个构架, 外物的形式势合了内心的结构所产生的和谐感, 暂时摆脱了物质束缚后获得精神上的自由感, 这是人类精神生活中所获得的最高享受, 也是人类心灵所走到的最高境界。

2 文献重点章节评析———场地的初步了解

2.1 人居环境———人的动物性

人具有动物性, 因为人也是动物, 许多工程的失误都是由于规划师的认识不足而造成。自然界中的所有生物都是为了生活, 在自然中本能地武装自己。人类属于例外, 人类早就学会通过思考处理问题, 因为思考, 我们才能在地球生物中拥有至高无上的位置。

2.2 气候———场地的地域性

气候指的是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 它最显著的特征是年度、季节和日间温度变化。这些都是学习环境设计的人所应该分析的内容, 阳光的日照变化对于规划和设计意义重大, 前面几章从气候、水、植物特征及地形方面都是在讲麦克哈格提出有关景观规划的思想方法, 即“设计遵从自然”, 这一章也是属于场地的自然要素, 同时, 气候也属于地域性的表现。

2.3 土地———土地的修复、改善

这一章让笔者想到了译者俞孔坚的大地艺术, 他对土地的深厚感情, 可以追溯到他童年时期骑着水牛在农田里耕作的场景, 他对家乡的热爱和为家乡的秀美、自然和谐所陶醉。俞孔坚说“我是农村的孩子, 我热爱土地, 热爱清澈的河流与大自然亲近”他用“大地景观”来描述景观设计, 人们对土地就可以看做是老祖宗在千百年来的生产时间中所积累下的生存艺术, 与丰产的土地建立了天然的情感。前3章之间的联系, 它们之所以在书的前3篇, 对于理性的西蒙兹看来, 它们的意义是首要的, 在课堂中, 老师讲述了广场设计部分其中的2个思路, 第一点就是广场地域气候特征的考虑, 自然性与地域性的场地选址。必需先考虑分析的是环境、气候、地形, 再去考虑功能、交通、路网的划分。

4 总结与收获

一开始看到这本书, 感觉属于城市设计范畴, 其实不然, 这个范畴仍然属于景观设计, 虽然有很多跨学科的专业术语, 但这些都是属于景观规划设计的范畴。首先, 必须尊重它的场地, 正如西蒙兹在书中所说的:“对每一块场地, 都有一种理想的用途;对每一种用途, 都有一块理想的场地”。其次, 作为一名景观设计者, 要与自然生态相结合, 同时, 遵循景观设计的三大维度, 尊重自然、善待自然、体验自然, 要在自然的背景下进行场地设计、规划, 且一定要有对自然环境风格的特色性和可识别性。结合这次环城公园的调研, 让笔者明白好的景观一定是可以让人为之感动的, 越是心思细腻的人越能够设计出好的作品。最后, 更加重要的是, 我们应该多向西蒙兹这样的西方景观设计师学习, 学习他们对生命的尊重, 对生活、自然的热爱, 这也是一名景观设计工作者所应有的一种态度, 这也是当代景观设计师肩负的重要责任, 赋予大地以生命力, 使人们真正感受到景观艺术的美。

摘要:通过比较阅读的方法, 研究了《景观设计学》与《建筑模式语言》、《存在建筑空间》所表现出来的共同性, 分析场地规划和设计的过程与实现, 通过调研实践进行验证考量, 最终证实了场地的体验与规划设计在景观中的目的, 传达出作为一名景观设计师对生命的尊重, 对生活、自然的热爱所应有的一种态度。

关键词:景观设计,场地规划,体验,土地修复

参考文献

[1]约翰·O·西蒙兹, 俞孔坚.景观设计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9 (4)

篇4:农林生态景观的设计与规划

关键词:农林生态;景观;设计;规划

中图分类号:S732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5.12.066

1农林生态景观的发展现状

目前,各国的生态景观园区发展势头强劲。生态景观园区的发展不仅带动了当前的经济发展,同时也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生活。例如,德国的“乡村旅游”、“市民农园”,意大利的“农业旅游”,英国的“田园城市”,法国的“城郊农业”,波兰的“果菜园”,美国的“广田城市”,加拿大的“度假农庄”和“土著旅游”,新加坡的“农业科技公园”,马来西亚的“国家级农业公园”,这些都是农林生态观光园区发展的典范国家。通过最新的农业科技把农、林、牧、渔、旅游、观光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统一的新型农林生态观光园区,从而改善和丰富人们生活居住休闲的环境。通过对各国农林生态景观园区发展和建设的分析,针对目前我国农林生态景观的实际情况总结了一些实际经验。

2城市郊区建设农林生态观光园区的可行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人们对生活环境有了新的认识和要求。生态观光和生态旅游逐渐成为了热点话题。使用现今的高科技手段改造原有大自然环境特征,为人们展现一种新的自然环境,做出一种源于自然但又高于自然的生活环境是现今人类所追求和向往的。作为新时代背景下的生态农林旅游、高科技农业林业园区都在不断建立和崛起。观光农林业生态园区作为我国农林业的转型升级,把城乡园林和农林业现代化融为一体,达到尽快与国际接轨的目的。

3观光园区的种类

3.1农业主题公园

我们通过对主题公园经营模式进行分析,其大多数园区都是利用当地农业景观为基础。建立和规划起综合观光旅游景区,把农业生产和农产品消费以及休闲娱乐集中整合为主题公园。它的主要经营范围包括:旅游、度假、休闲、农产品、娱乐等设施。在园区内可展示名优产品,并且可以组织举行各类节日庆典活动。农业主题公园一般划分为森林区、花卉区、水果区、景观区、服务区和生活区等等。

3.2农业观光园

在接近城区或者城市近郊建立特色农业园区,例如:花卉园区、养殖场、果树园区、蔬菜种植区、自由采摘区等,为人们提供入园采摘服务使人们更加亲近大自然。

3.3农业田园化

农业田园化地区主要建立在城市的近郊,以城市为依托发展田园化农业产业。该地区主要以园艺农业为主体,配合瓜果的种植、花卉的培养、蔬菜的种植,果实和水产养殖。同时,结合城市近郊的村镇环境美化,集菜地、水面、农田、果园、房舍于一体,建设一系列与实习、实验以及旅游相关的配套服务设施。

3.4休闲农场

主要建立以农业为主的休闲娱乐区。园区内可实现观光、体验农作、采果,让城市化的人们体验到农村的生活,充分体验浓郁的乡土气息。同时,休闲农场也可以提供短期的住宿度假服务,这样可以使游客体验到更多的农业景观和农业生产生活,为非农业者提供调剂性劳动,为广大青少年提供科普和实习劳动的机会和场所,也可以解决一部分周边无业人员的就业问题。

3.5现代化科技园区

现代农林科技园区是通过对科技旅游和农林业旅游结合出现的新型园区类旅游项目。充分发挥农林新型科技的优势,引进和使用国内外先进的科学农林技术,建立起农林业科技研究、推广、试验、生产、示范和经营等活动场所。

3.6森林公园

主要以林木为主的大型农业复合生态群,拥有多变的地形和辽阔的林地。森林公园内主要景观由林区、河流、小溪、草地、山石等组成,为游览者提供观赏性、游览性较强的科普教育活动场所,呈现出一个完整的生态自然环境。

3.7 植物园

在城市郊区建设综合性植物园,引进国内外优良的植物种类,结合本地实际自然环境进行合理种植,实现林草优美景观相间的布局。成为种质资源丰富、园林景观优美、具有观赏、游览、科研、科普教育等功能的场所。

4农林生态观光园区的规划

农林生态园区规划主要分为四步进行:第一,对项目进行调查研究,收集该地区的自然、环境、历史、农林业相关信息,划定规划范围和规划区域的用地情况,确定该区域的特点以及公园的主题等;第二,对收集来的资料进行细致分析,规划出园区的主体框架,明确相关规划内容,初步规划出整个园区用地规划情况;第三,方案制定阶段,完成草图和文字方案,形成初步文字方案,进行反复讨论和论证,修订初稿后形成正式文件;第四,最终形成成果文本和图形文件,文件中包括规划园区框架、布局、绿化、水电、经济区域、分区规划等文字内容和相应规划图纸文件,园区规划全部完成后就可以进行开发和建设。

参考文献

[1]陈爽,王进,詹志勇.生态景观与城市形态整合研究[J].地理科学进展,2004,(05).

[2]彭少麟.生态景观林带建设的主要生态学理论与应用[J].广东林业科技,2012,(03).

[3]秦春林.对旅游景区中生态景观设计的思考[J].北方园艺,2011,(24).

[4]郑晓芹.浅谈生态景观林建设与新农村可持续发展[J].陕西林业科技,2014,(06).

篇5:景观规划与设计

山东省日前公布60个特色小镇的名单,其中临沂市有5个,罗庄区也纳入特色小镇战略规划。特色小镇是区别于行政区划单元和产业园区,具有明确产业定位、文化内涵、旅游特色和一定社区功能的发展空间平台。罗庄区拟打造“一城一区十小镇”的整体规划,带动镇域经济发展。(1)考虑花卉小镇的基础条件①罗庄所属的临沂市素有“物流之都”之称,强大的物流支撑为花卉事业外向发展打下的坚实基础。②鲁南花卉市场、三岗花卉批发市场、苗木博览城等共同形成了罗庄花卉市场规模支撑。并且现阶段土地面积广,价格相对较低,有发展空间。(2)考虑打造花卉小镇的要求①定位明确:着重突出罗庄特色花卉产业。以此为基础,一业为主,多元发展,带动相关产业联动发展,盘活整体经济体系。②产城融合:以产兴城,以城兴业。优化功能布局,实现产业、文化、旅游和社区有机结合,实现生产、生态、生活融合发展。③宜居宜游:罗庄的鲜花产业旅游特色鲜明,打造特色鲜花小镇一方面改善民居生活环境,另一方面亦可发展旅游业,实现第三产业外向型发展的.目标。

2总体规划设计

2.1方案构思

这里提出两个方案:(1)方案一:结蓝织绿,两翼延展针对基地空间有限的现状,将现有环境纳入研究范围,统筹考虑大系统中特色小镇塑造。右侧大片住宅区占据沂河最好的景观面,场地内结合水系重塑地块景观中心和绿道网络,利用中心湖面带动周边发展,实现小镇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关系。(2)方案二:触媒带动,廊带串联针对现有存量土地,通过科技服务、会议交流、文化展览等触媒功能的引入,实现功能区的联动。通过绿廊休闲带和旅游环线等系统组织,将规划区内部各功能区进行联通,从而发挥有限空间的整体作用。

2.2功能结构规划

整个场地分为四个功能区,十里堡驿站风情小镇和花木博览城是花卉小镇的外延组团,与花卉小镇配合发展。还包含五个分区,总部基地+主题创业示范区、产业升级聚集区、文旅产业示范区、住宅区和外延板块。其中产业升级聚集区主要以物流、金融、会展、旅游、花艺培训、花卉衍生产品、电子拍卖中心、文化艺术等业态为主。住宅区包括国际教育高端社区、高端健康国际社区(羲之文化园+海棠花城小区)、高端生态国际社区和花卉主题社区。

2.3旅游路线规划

本设计包括两条旅游路线,路线一为沂州路-双月园路-祝丘路,主要景点包含市花文化馆、梦回沂州新剧场、国际百花城、“花为媒”婚纱摄影风情街、高端健康国际社区。路线二为双月园路-沂州路-湖北路-祝丘路,主要景点包含市花文化馆、梦回沂州新剧场、国际百花城、“花为媒”婚纱摄影风情街、高端健康国际社区、国际花木博览园、国际教育高端社区、陷泥河文化街。

2.4交通系统规划

交通规划原则包含步行、智能、机动三种方式。步行是为鼓励和引导花卉小镇园区市民与行人优先考虑步行来抵达目的地,利于创造人与人之间更多的交流机会,增强出行的情感体验,营造开放舒适的生活环境。智能交通方式多样,增强了交通的便捷性。主要交通方式有汽车、单轨、自行车、游船和步行等。机动车交通便捷、快速,加强基地的可达性。

2.5水系规划

罗庄区地形具有北高南低、西高东低的特点,便形成了主河道自北向南的流向。境内有沂河、青龙河、陷泥河等主河流及25条干支流。罗庄区生态用水缺乏,河道生态的径流量较小。城镇供水不足、河道缺乏综合治理,水环境恶化等问题严重。根据“北水南下”、“东水西调”的指导思想,以岸堤水库作为水源,自北向南沿陷泥河与青龙河补水,用于改善生态用水的水质及水量,满足河道沿线人工湿地等水环境治理的要求。青龙河从沂河的小埠东橡胶坝口取水,由东向西向干渠补水,解决生态用水、城镇用水、工业用水等需求,并实现横纵向水系连通功能。花卉小镇可以充分利用陷泥河、青龙河及电厂渠等水源的供给来实现河道水环境治理及生态绿化,达到打造特色水乡的目的。陷泥河自北向南穿过花卉小镇,在小镇中央形成湖泊景观。整个水系以陷泥河流域为主线,青龙河水源补给为辅,横纵连通,实现湖泊动态流动,进一步保障河道景观及生态绿化的需求。

3景观规划设计

3.1设计理念与定位

本案的设计理念为“生态罗庄,人文小镇。”定位是衔接贯通区域的生态廊道、形成城市地块的绿色屏障、构建融入城镇的绿道系统、打造舒适宜人的带状公园、展示花卉小镇的区域主题。

3.2景观规划结构

花卉小镇景观规划结构为“一心连三轴”,其中“一心“为花卉小镇罗盛湖中心湖区;三轴包括城市绿带发展轴、陷泥河空间景观轴与青龙河生态防轴。

3.3河道景观规划

花卉小镇内主要河流为陷泥河与青龙河。陷泥河相传在隋唐时期,唐将罗成与苏家庄庄主苏定芳交战,罗成身骑白龙马陷于此淤泥河中,被乱箭射死,此河因此而得名。青龙河古称护城河,修建于明朝嘉靖年间。现对两条河流进行景观改造与提升,一方面解决河流水质问题,一方面传承其历史文化底蕴与价值,以“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为目标,达到“两岸风景带、十里清水河”的效果。河道景观主要包括魏巍沂蒙、苇荡荷香、罗成文化、书圣遗风、白鹭小憩和临河拥翠等。

3.4健康运动分析

本案为建设罗庄新中心,创造健康新生活,所建项目中配备室内运动场馆2座,容纳多种运动类型;室外运动场地包括足球场(5人制)、篮球场、羽毛球场、网球场、门球场、滑冰场、儿童游乐区、健身设施区等多种类型,通过绿道与慢行系统的串联,服务范围可渗透至本项目的全部范围。在健康运动发展迅猛的今天,只有通过每天的锻炼,才能使生命活力十足,心情舒畅,远离疾病。本案的运动场馆设计符合现今潮流的发展。

3.5景观桥梁规划

为“弘扬罗庄精神、传承先贤文化”,车行桥梁以临沂历史先贤人物的品格与为据进行命名,包含忠(诸葛亮)、孝(王祥)、智(刘洪)、勇(蒙恬)、勤(匡衡)五种品格,对应桥梁名称分别忠圣桥、广孝桥、达智桥、华勇桥、勤安桥;人行桥梁与五种特定花卉的寓意相结合,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城市,分别为沂州海棠、康乃馨、兰花、梅花及百合,对应桥梁名称分别为烟雨桥、瑞馨桥、兰雪桥、问梅桥、百花桥。

3.6海绵城市规划

海绵城镇就是比喻城镇能够像海绵一样,遇到有降雨时能够就地或者就近吸收、存蓄、渗透、净化雨水,补充地下水、调节水循环;在干旱缺水时有条件将蓄存的水释放出来,并加以利用,从而让水在城镇中的迁移活动更加“自然”。通过打造海绵城镇,实现生态绿园,建设生态经济发达,生态文化繁荣,生态环境优美的生态宜居小镇。

4结束语

本次规划以低影响开发,综合管廊等技术手段为支撑,实现生态修复与景观重塑,既而带动产业创新发展,将本案打造为产城游融合的罗庄四季鲜花小镇。

参考文献

[1]国家发展改革委.美丽特色小(城)镇建设的指导意见(发改规划[2016]2025号),2016.

[2]赵佩佩,丁元.浙江省特色小镇创建及其规划设计特点剖析[J].规划师,2016(12):58~62.

[3]建设部课题组.新时期小城镇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4]吕在利,曲娟,张彤.景观设计[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1.

篇6:小区园林绿化景观的规划与设计

摘要:小区住宅园林景观的设计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中注意的细节也非常的多。

从总体上讲,在前期的小区规划过程中,就要充分考虑小区的景观园林设计,尽可能的利用城市里有限的土地和空间资源,尽可能做到小区绿化、园林景致的优化设计。

使居住建筑主体与小区绿地系统、水景等景致能有效的和谐统一,达到艺术美、科学美和生态美的完美境界。

上一篇:怀孕原因辞职报告怎么写下一篇:农业信息化问卷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