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驾驭语文课堂教学之我见

2024-06-26

如何驾驭语文课堂教学之我见(精选11篇)

篇1:如何驾驭语文课堂教学之我见

如何驾驭语文课堂教学之我见

洛阳市新安县新安四高史代见sdj61889@163.com*** 内容摘要:新课程总目标中明确提出要强调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在 课堂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教师的教学不是外在的灌输。所以在教学中语文教师要想课堂流光溢彩,就必须进行大量的准备和努力,要注重方方面面的细节才会语文课堂生动有趣,效果突出。

笔者在语文教学中不断观察、思考,实践和总结,针对语文教学中出现或应考虑的问题浅述了驾驭好语文课堂需考虑六个环节:

1、读懂学生,努力营造课堂氛围;

2、精心组织备好课,上好课;

3、掌握好课堂教学环节;

4、教学语言的锤炼与推敲;

5、教学辅助手段的运用;

6、第二课堂的开发与拓展。

一、读懂学生,努力营造课堂气氛。-----驾驭课堂的必备条件

语文教师要关注受教育的对象-----学生。深入了解学生生理、心理特点,关注学生的课堂表现,读懂他们的表情,是欣欣然陶醉其中,还是茫然不知所措,针对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等,因材施教,重视学生对语文学科所教知识,运用手段的理解及接受程度,才会事半功倍,教学相长。

教师在课下要先备学生,了解所教班级情况及学生情况,认识到学生的个性差异,才会驾轻就熟达到教学任务,才会运用教学智慧驾驭好课堂教学。现在社会错综复杂,许多学生思想认识不一,对许多问题和现象不能作出正确判断和理解,家庭和社会的原因会让学生有自己的世界观,在统一进行课堂教学时,要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在课堂中关注学生,因势利导控制不良情绪或现象,才会走进学生心中,让学生和教学同步,这是驾驭好课堂的必备条件。

二、精心组织备好课,上好课。------课堂出效果的保证

1、教师要有强烈的责任心。如果不敬业没有强烈的责任心,那么教学就会凝固成一潭死水,就难有新意,也难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新课程改革已经有些年头了,而新课程改革在实施中能否顺利实施,关键在于教师。因此教师必须担负起这个责任和使命。为学生发展着想深入钻研,了解新课程改革的宗旨,尊重新课程价值观的规律,来做新课程的实践者,创新者。推动新课程的实施和发展。

2、要转变教育观念,对教师角色合理定位。教师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激发学生的主人翁意识,积极主动探究课堂,揭示知识奥秘。教师一定要放下架子,不要做课堂的主宰者实行满堂灌,一家言。而忽视了活生生的生命个体,其结果违背了教育宗旨,必然得不偿失。教师应是学生的导师和朋友,融入到学生生活学习中,为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服务。

3、备课要精心设计,教师要吃透教材和新课程标准的精神,灵活多样地开展教学,不仅备知识,备流程,还要备学生,考虑服务对象的接受能力,学习的敏感点、疑惑点,以及课堂细节,遇到突发情况能冷静面对应付自如。这是一名优秀教师必须具备的能力,也是课堂能扎实有效出效果的保证。

三、掌握好课堂教学环节-------课堂实施的关键

1、组织好开头。俗话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组织好开头是吸引学生调动学习兴趣的关键。如果在课堂开头不能吸引学生或者学生已经厌倦,后面工作就无法开展,即使教师情绪高昂而学生听讲状态低迷,恹恹欲睡,云里雾里就很难有好的结果。因此教师在导入时要不断变换形式关注课堂第一炮,导入时可采用歌曲、诗歌、图片等手段让学生对课堂充满新鲜感,激发学习兴趣,同时还要注意情绪调节,上课时对没有做好准备趴在桌子上睡觉、说话等现象进行提示制止管理。在开头环节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教学流程的管理。管理好课堂秩序是教学活动正常进行的基本保证,有助于师生教学情绪的稳定及师生双方信息的交流。有的教师只顾自己讲,不顾学生听不听;对爬着睡觉、私下讲话、看别的书、干其他事的现象视而不见;甚至有的学生乱哄哄的讲话声淹没了教师讲课声的现象也视而不管,导致课堂纪律涣散,教学处于失控状态。那么一切都会成为空谈,就失去了教学的意义。作为一门课的主讲教师,应该教书育人,管教管学,履行职责,严格管理。除了专心致志地讲好计划讲授的内容外,必须时刻关注学生听课情绪,控制课堂教学纪律。当发现有些学生听课注意力不够集中时,要运用语言信息、非语言信息调控学生学习情绪,以平衡教学活动。如发现出现少数学生违纪影响多数学生听课时,应及时制止,提出批评要求改正。也可以在重点、难点之处借助语速语调的变化来提醒或警示困倦者,还可以利用在重难点举出一些富有情趣的实例,来活跃课堂气氛;同时用隐含针对性的语言来引起学生的注意和警觉,从而达到使学生精力集中把心收回来的效果。也可以利用课堂的提问来转移学生的注意,或采用夸张的引起警示注意的手势让课堂中的不合理现象消灭于萌芽之中,达到“无声胜有声”的目的。这是教学智慧,是教育机智的体现,也是教学过程中的关注点,只有这样才不会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脱节,才会流程完整,和谐统一。

3、小结、作业布置结束一堂课

小结使一堂课升华结晶的关键,便于知识串线结网形成系统,有利于知识巩固能力提高。小结一定要简洁精要,让学生对一节课的教学有个清醒认识,使知识融会贯通,消化吸收。作业布置要艺术化,层次化,不要搞一刀切,可分为必做和选做,分层次分阶梯照顾到不同层面的学生,让他们在课堂上有提高,课后有收获,使每位学生能学得会,学得好,保持持久旺盛的精力为语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4、时间把握科学合理

要做到目的明确,时间安排合理。导入仅是引子不能占时过长,否则头重脚轻完不成课堂目标。讲解要精,不要滔滔不绝,练习讨论要给学生留有充足空间,便于学生打开思维。流程完整时间划分合理,不拖堂不提前,准时下课,否则可能因为一点疏忽而让一节好课大打折扣。同时也让学生产生不满,影响以后教学的开展。

四、教学语言的锤炼与推敲------魅力所在教学语言是实施教学工作最基本、最直接的手段,是开启学生心灵的门扉,是引导学生走进知识迷宫的万能钥匙。它是语言这一人类交际工具在教学领域中的具体运用。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增强教学语言的功效,让语言成为教学的通灵宝玉。富有激情、善于启发、铿锵有力、抑扬顿挫的语言是驾驭好课堂的媒介,也是教师魅力所在。优秀的教师会很注重教学语言的锤炼和推敲,巧妙运用教学语言组织教学,语言优美,有磁性,有感染力,影响力。善于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巧设疑问因势利导,启发他们动脑思考,尝试课堂动脑的成功喜悦。课堂语言

中导入语要简洁,为教学内容服务,不能喧宾夺主。讲授语要注重整体设计的完整,不能照本宣科,平铺直叙,而要深入浅出,要言简意赅重点突出,声音洪亮有穿透力,让教室四面八方同学听得见听得清。语气得体,语速恰当让人感到舒服,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跟着老师感觉走。具有启发性,通俗、形象、生动。提问语设计要把握时机,不能早也不能晚。提问语必须明确,没有歧义。提问还要适量,不能一味地发问,高明有效的提问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活跃课堂气氛,迅速获得教学的反馈。处理课堂板演、提问等语言要中肯,对学生充满鼓励和期望。结束语要提纲挈领,承上启下,切忌虎头蛇尾。教师要注重语言修养,形成独有的教学语言风格,让教学语言成为教师授课的魅力源泉。

五、教学辅助手段运用------锦上添花

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利用一支粉笔,一张嘴,一块黑板,一本书。教具简单,内容呆板,枯燥无味,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容易使学生厌倦疲劳,费时又费力。教师可利用现代化教学辅助手段采用多媒体课件将文字、声音、图像、颜色等信息传递给学生,调动学生感官思维,让学生动起来,活起来,让语文课堂有生气,有活力,化枯燥为生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譬如,在进行《项链》这一课的教学时,传统的教法是让学生读一读课文,分析一下情节等,而如果把它编排成课本剧,就会生动有趣得多,让学生参与其中,他们会体会到小说的情节,及构思安排,对人物的分析和理解会更深入透彻,对小说的主题会进行多元的思考。还可以请学生观看电影及有关课件,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增加课堂的感染力和影响力,使语文课堂五彩斑斓,锦上添花。

六、第二课堂的开发与拓展-----迁移延伸

语文知识丰富、琐碎,仅靠一节课让语文知识得以拓展,能力得以提升,还远远不够。必须丰富学生语文生活,课下开展学习小组,通过阅读书报,组织讨论,办语文角等活动,让语文生活化,生活语文化。在演讲比赛、诗歌朗诵、文艺演出等活动中渗透语文知识,让学生走进语文大观园,感受语文的魅力,让国语亮起来,时尚起来。这是语文课堂的迁移与延伸,也是语文的根本源泉和动力。教师要在课下对课堂教学和组织活动进行反馈和总结,查漏补缺,完善课堂教学,形成艺术,同时要自我加压,注重学习,加强专业素养,不断与同行交流沟通,尝试一课多教,多元备课,把握课程走向,与时俱进,不断进步,不断提高才会教师学生双丰收。

总之,有付出才会有回报。语文教师要有大语文观,走在时代的前沿不能仅局限于一篇课文,一个单元的教学,把语文肢解,而要本着为学生发展,切实提高学生阅读、鉴赏能力,审美能力,培养学生语感和语文素养的目的,来组织备课为学生服务。在实践中,语文学科就会强化,语文整体素质就会得以提升。

参考文献:《走进新课程》

《新课程怎样教得精彩》

《素质教育课堂优化艺术》

《现代教师自我发展丛书》

《教师课堂教学的十大技能》

篇2:如何驾驭语文课堂教学之我见

岑溪市三堡镇沙村中心小学黄燕

摘要:语文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语文教师任重而道远,我认为还得旧话重提,着眼课堂,提高语文课堂效率。只有走“提高课堂效率”这条路,才能实现“课改”要求,才能响应“减负”的号召。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正方:

看到这个题目,我相信大家都很熟悉。因为提高语文课堂效率是一个老话题了。既然是个老话题,也就预示着这个问题的确一直存在着。而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效率,至今也还没有圆满的答案。

一直以来,大家对语文教学效率的总体评价是:费时多、效益低,脱离实际,学生负担重、能力差。造成这种现状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我认为要提高语文教学效率,重要的问题还是应该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着手。因为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形式。在整个教学计划中语文课占用课时比较多,所谓“费时多”即指此。那么,下面我就根据本人多年的教学实践,就怎样提高语文课堂效率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深入钻研教材,课堂胸有成竹

钻研教材是上好课的前提。虽然课堂是动态生成的,会有很多预想不到的情况出现。但我认为备好课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教师只有提前精心备课,才能做到心中有数、胸有成竹,才能在课堂上运筹帷幄,游刃有余,从容应对课堂上发生的一切。所以在每次上课前,我都会花很大功夫去备课,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学法„„熟悉了教材,了解了学生,明确了教法学法,心中才会踏实,走上课堂才不会茫然。这样,即使课堂上遇到了我预先没有想到 1的问题,我也能总揽全局,不会手忙脚乱,运用我的教学经验和教育智慧去轻松解决。当然,课堂教学效率也就会因为我的充分准备而在无形中提高了。

二、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学方法

传统的语文教学大多奉行“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学方式,一切以教师为中心,以传授知识为目的,教师多致力于如何去教懂学生,如何去教会学生,而学生则常常成为了课堂上的听众。老师无意中忽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他们本身存在巨大的潜能,同时也忽略了学生的个性体验和感受,使他们对语文学习产生了反感情绪,从而使他们对学习语文持消极态度,学习主动性低下。因此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必须向提高学生素质转变,必须体现教为客、学为主的原则。我的教学思路是:以教法渗透学法为指导思想,以改进学习方法为突破口,以打好基础,培养能力,减轻负担,提高素质为最终目的,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学促教,以教导学。

三、加强学法指导,培养自学能力

世界上最有价值的知识是什么?著名科学家达.尔文告诉我们: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语文教学应教给学生听、说、读、写的方法和基本学习方法。从现代科学意义理解,方法是指人们在有关的活动领域,把握事物规律,完成某种任务而采用的途径、手段、工具和方式的总结。古人也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足见指导学法在语文教学中是何等重要。

课前预习的方法适用于每门课程,而对于学习语文,提高语文课堂效率更是非常必要的。通过课前预习,学生掌握了其中的重点、难点,也有了疑难点,这样在老师讲课时,学生就会有目的的听,带着问题听,这样既加深了印象,又增强了记忆,比无目的、无重点、无计划的被动听有诸多好处。课前预习在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的同时,又提高了课堂的学习效率,一举两得。

四、营造课堂气氛,培养探究精神

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自己发现问题,提出自己的疑问,是学生学习过程智慧的火花,证明他的学习思维得到了发展,作为教师要鼓励这种思维。一

般情况下教师不要急于给出答案,可以让学生互相讨论交流,培养他们的合作与探究精神。在反复的辩论与分析中让学生体会学习的快乐。

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说:“教育最注重以人教人。”“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因此,教师在授课时,需注重营造互学氛围,让学生敢于参与,勇于表达。营造民主氛围,实则是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和提供相互诱发、相互冲击、相互补充的智慧碰撞机会,为实施合作探究教学提供环境,更有利于课堂中师生合作,实现目标。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合作使学生在语文教学中通过情境创设、实践操作来深入理解课文中蕴含的知识并进行内化。合作探究是一种参与,一种交流,一种激励,一种创新。让学生根据教师的引导、启发或与其他学生共同地形成他们自己的研究讨论学习方式和活动计划,这也是当今研究性学习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合作探究教学改变了过去由教师带着学生走向教材或由教师带着教材走向学生的状况,使语文教学转变成为学生带着教材走向教师的新型教学。

五、运用信息技术,激发学习兴趣。

苏联教育家说:“有趣味、有吸引力的东西使识记的可能性几乎增加一倍半。”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人的一种带有趋向性的心理特征。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一个人对某种事物产生兴趣,就会积极主动地探索。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学生积极性就会明显提高,学生们才能乐于接受,此所谓“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语文课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能使教学过程呈现出情景交融、形声并茂、生动活泼的美景,不仅为学生提供认知的感知材料,而且可以在学习中的疑难之处,再现情境,启发学生对表象进行分析、综合、概括,使其思维向深层发展,给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把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如《北京的春节》一课,教师在教学中,可借助网络展示当地的节日风俗,通过创设视听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在讲授《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时,教师根据“流落街头,几次檫燃火柴产生幻想,冻死街头”几个情节制作课件,课堂展示给学生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了学生主动学习的良好氛围,使师生仿佛身临其境。这种以声音、图形创设课堂情境,代替枯燥乏味的口授,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效率。

六、充分体验成功,让学生树立自信

每一个人都有成功的欲望。对学生而言,当其在学习上取得成绩,得到老师的肯定、赞许时,他们兴高采烈,心里像喝了蜜一样,反之,他们兴致索然。成功,像一支兴奋剂,让学生保持强烈的求知欲望,激励他们积极进取。我不是吝啬自己对学生的表扬与激励,而是多方面为学生创造条件,提供尽可能多的尝试成功的机会,让每一个学生获得成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在课堂教学中,我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通过努力获得成功;当学生学有所获,取得进步时,我给予表扬、鼓励。我向同学们展示学生的优良习作,优秀作品(如手抄报、剪报、读书笔记等),让学生看到自己的成绩,看到光明的前景。这样做,学生从中得到心理上满足,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语文课堂教学不仅是一门技术,更是一种艺术。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如果有好的方法引导学生,则既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可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之中学得知识,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实践证明,以上几种方法比较可行。

教学论文

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之我见

篇3:如何开展中学语文教学之我见

一、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

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 我们的教育是围绕升学率展开, 并以此作为教学任务和评定学生的标准。课堂教学以考试范围作为指挥棒, 考什么内容就教什么, 怎么考就怎么教, 忽视了对学生的道德教育, 偏重于智力教育。教育被分数所异化, 学生埋头学习, 心理成长不被关注, 一些学校出现了校园恶性事件, 这不能不引起社会对教育的关注和警醒。因此, 德育是教育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内容, 是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素质教育在强调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 懂得做人, 这样才能让学生从学生时代就树立正确的思想观, 奠定良好的成长基础。

语文是中学教育的基础学科, 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思想性的统一特点, 其中所蕴含的内容题材广泛, 进行德育渗透有很大的优势。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的思想性, 挖掘其所包含的德育因素, 对学生进行德育。教师要在教学的细节上下工夫, 引导学生建立良好品质,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艰苦奋斗教育、传统教育等。例如, 在教学为中国的解放事业而英勇牺牲的人物故事等课文时, 学生通过对革命先烈的事迹学习, 被深深感动, 激励了他们的爱国意识。

教师要用自己的示范作用, 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的影响。学生有极强的可塑性、模仿性, 往往把教师看作学习的榜样。所以, 教师的言行举止反映的道德修养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教师的人格魅力是德育教学的一种资源。孔子说过:“其身正, 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教师用实际行动告诉学生该怎么做, 用行动将德育的种子播撒到他们的心田。教师对工作的热爱, 良好的仪态和言谈举止, 会促使学生形成在学习上遵守纪律, 讲文明、懂礼貌, 热爱学习等的思想品质。

二、教师善于与学生进行沟通

课堂教学是教学相长的过程, 这取决于师生的沟通效果。教师是教学的主导, 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决定了与学生是否有良好的沟通。有人比喻说, 知识好比种子, 教师的亲切态度好比阳光, 学生的愉快心情好比土壤, 只有这样的播种, 才能使知识的幼苗茁壮成长。这就要求教师要对学生注入爱心, 用平等、民主的姿态与学生交往, 把学生当成朋友, 做他们的良师益友。学生与教师没有高下之分, 不再仰视教师, 缩短了与教师的心理距离, 双方交流成为顺其自然的事情。在沟通下, 彼此了解, 接受对方, 受到对方的影响并有某种收获, 共同享用对方的经验与体会, 也才能真正教学相长, 共同发展。在语文教学中由于教师和学生对教学涉及的因素认同不一样, 导致师生之间沟通出现问题, 教学过程出现不和谐的音符, 甚至发生师生矛盾, 影响教学质量。教师必须正视这种情况, 要从学生的角度组织教学, 善于与学生沟通, 努力达成相互理解、相互认同的思想和行为。师生沟通顺畅, 才能产生心灵共鸣, 在教学活动中互相配合, 共同完成教学目标。另外, 教师还应创设让学生产生愉快的学习心境, 对教师有好感, 愿意与教师交流, 信赖教师, 进而产生心理迁移效应, 因为对教师的喜欢而喜欢其所教的学科, 激发学习的兴趣。

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长期以来, 我们的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主导, 教师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向学生传递知识, 教师讲什么, 学生学什么。这种“填鸭式”的教学, 让学生学习过分依赖教师和书本, 按部就班地学习, 阻碍了思维的创新, 缺失了自我建构知识的过程。因此, 我们要让学生真正做学习的主人, 发挥主体作用, 学会学习, 就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自主学习是相对于被动和机械学习而言, 是在教师的指导下, 进行探究思考的学习过程。我认为要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 课前预习

有效预习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环节。预习的作用在于让学生有效地学习新知识,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但是, 现实中, 学生也在预习, 效果却不理想, 起不到作用, 这是“伪预习”, 根本谈不上学习能力的提高了。预习, 顾名思义就是在学习新课文之前进行预先学习。“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 教师要从思想上重视起来, 给学生强调预习的重要性。预习就是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 在课堂听讲能够跟上教师的思路, 学习有针对性和目的性, 避免盲目性, 能够提高学习质量。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预习, 让学生通读全文, 对文字有总体的把握和了解, 明白课文的中心思想, 对不懂的地方做记号或者写下来, 课上努力弄懂。预习是复习、巩固有关的旧知识同步进行的, 为学习新知识扫清障碍做好准备。

(二) 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

学习空间是学生自主支配的学习时间, 自主学习的方式等, 包括学生的学习活动空间、学习时间、思维空间等。一方面, 教师不要包揽学生的学习活动, 要让学生充分参与, 有探究思维的活动。比如, 在课堂教学时, 教师不能只顾自己滔滔不绝地讲解, 要给予学生思维缓冲, 理解消化的时间。尽量做到少讲、精讲, 要启发、点拨学生, 给学生充足的实践去思考、交流。另一方面, 要利用多种教育资源, 为学生自主学习创设机会, 最大限度地创设学习空间, 拓宽自主学习的范围。比如, 从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学习, 弥补课堂自主学习的局限性, 让学生学习更加灵活多样。

(三) 质疑问难, 发现问题

学贵有疑, 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语文教学模式一向以教师提问、学生回答为主。而学生只有深入到学习中去, 有了探究思维活动, 才可能有思维认知矛盾, 提出问题, 因此, 问题是学习的开始, 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杜勃留波夫说过:“教师如果把科学的材料嚼得这样细, 使学生无须咀嚼, 只有把教师讲的吞下去就行了, 这样从学生中只可能培养出懂知识的猿猴, 而绝不能是独立思考的人。”因此, 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 培养学生的质疑学习能力。比如, 教师善于启发学生, 给予学生探究的思维点, 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通过层层递进, 由浅入深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让学生从教材的重点、难点探究思考。

篇4:灵活驾驭数学课堂教学之我见

一、灵活驾驭数学课堂教学,就要了解学生的心理需要

在一些常人的眼里,数学一直以来不过如此罢了,只要学好简单的算术就可以了,而那些比较高深的数学知识生活里是用不着的。其实,我们必须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不能停留在简单的算术上面,而要知道用它还可以解决更多的生活问题,以此来了解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所以,我们要因地制宜地灵活驾驭数学课堂教学,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师生之间架起一座心心相通的桥梁,通过学生喜欢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使学生对数学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用我们的智慧开辟一条数学教育教学的宽阔的康庄大道。

二、灵活驾驭数学课堂教学,就要搞好师生的双边统一教学活动

我们都知道,课堂教学是整个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我们教师只有灵活驾驭课堂教学,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为此我们必须做到:教学目标要明确,教学条理要清楚,详略得当,重点突出,教学关键处要明朗,还能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还能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能引导学生质疑,使全体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这样就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课前既要准确掌握教材内容,还要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实际接受水准,还要对课堂上可能出现的各种突发情况有充分的估计和相应的准备。让学生带着问题预习,使学生对新知识产生兴趣,对一些新知识有所了解和掌握。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个学生的才智发挥到极致。

总之,我这里所说灵活驾驭课堂教学,就要根据具体的教学环境和学生的具体实际情况来确定,还得根据自己的实际教学水平来因地制宜地来进行,切不可盲目生搬硬套、照搬照抄别人的做法,才不至于走过多的弯路。

篇5:语文课堂教学之我见

通过学习《初中语文课堂学习研究与评价》这一课,使我感触很深。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上如何充分运用好一节课的时间,如何分配课堂教学,如何让学生掌握自己的教学内容等一些列的问题,通过自己的学习都迎刃而解。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略谈几点体会:

一、要让语文课堂荡漾着情和爱的活水。语文教学也是情感教育,在教学中通过言语感染把学生引入情景之中拉近学生与课文主人公的情感距离。

二、要让每堂课都要学生的笑声。长久以来,语文课堂充斥着浅薄,低级,呆板,滥情,由于形式单调,学生易生厌倦情绪,导致该掌握的学习内容掌握不了,我觉得在课堂上讲完必须掌握的知识要点后,其余的时间都用来给学生讲些课外的东西,比如向学生推荐一些美文,一起来学,学生兴趣昂然,群情激奋,人人陶醉。

三、要让教学手段变化多样。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音频、视频结合起来,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增加直观性、形象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篇6:语文阅读教学之我见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织部分。作为语文老师,必须要深刻认识阅读教学的重要地位,明确语文阅读的教学目标,避免走入阅读教学的误区。

一、充分认识阅读教学的重要性

语文是关于语言艺术的学科,它旨在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和对语言的感悟能力。语文阅读教学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和语言感悟能力的提升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阅读教学是夯实学生语文基础、形成语文能力的重要环节

学生的语文素质主要体现在听说读写能力和语言感悟能力上,而阅读教学对于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和语言感悟能力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能够积累丰富的词汇,明辨词汇类型特征;感知体味优美的句子,学会形象生动的刻画和描写;体会不同形式的阅读和表达,从中深刻感悟汉语的丰富内涵;分析品味写作特色,掌握不同文体的写作特色和方法;学会鉴赏文学作品,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形成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等等。可以说,语文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涵盖了“传道、授业、解惑”的全部内容。

(二)阅读教学是培养良好读书习惯的重要阵地

读书是人们获取知识、培养能力、提高品味的重要途径。良好的读书习惯是提高读书效率的重要保证。课堂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重要阵地。课堂阅读教学是有组织、群体性、规范性的师生、生生互动学习活动,学生阅读的坐姿、阅读内容的选择、阅读的方式、阅读的方法、阅读反思的撰写等等,都在老师的组织、监督、指引下完成。在长期的阅读教学影响下,学生就会形成一种阅读习惯,即使在独立阅读活动中,学生自己也能够不自觉地按照老师在课堂阅读教学中训练形成的方式方法进行独立阅读,并写出阅读摘抄和心得体会等。因此,用好阅读教学这一阵地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有着积极的影响。

(三)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重要途径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语文阅读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教会学生阅读的方式方法,更要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只有学生产生了阅读兴趣,阅读才会成为一件快乐而有趣的事,成为生活中的一种享受。成功的语文阅读教学,是多彩社会生活的领略,是作品优美语言的品味,是文字间浓郁情绪的感染,是对学生心灵深深地震撼。学生长期徜徉于这样一种阅读教学氛围中,会对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产生迷恋,会对美好的人生产生向往和憧憬,自然也会对语文学科和课内外阅读产生深厚兴趣。

(四)阅读教学有利于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语文教材中节选了大量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它们如同璀璨的珍珠闪烁着耀眼的光芒。阅读教学就是要让学生通过阅读让珍珠的光芒照亮学生的心房。比如,阅读教学《格林童话》,就是要让学生跟随主人公的悲欢离合而喜怒哀乐捶胸顿足;阅读教学《海伦?凯勒》,就是要让学生从心底里发出不畏困难、勇往直前、坚持到底的吼声。阅读教学《孟子》,就是要让学生产生胸怀天下,以天下为已任的壮志和情怀。通过这样的课堂阅读教学,就会在学生纯洁的心灵埋下善良、友情、忠诚、勇敢、正直等种子,成为学生形成良好道德品质的基石。

二、明确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

阅读教学必须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只有这样,老师才会根据阅读教学目标科学合理地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选择恰当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使用合理的教学媒体和手段,进而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语文阅读教学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注重情感体验,使学生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

选入语文教材的文章大都是优秀的文学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饱含丰富而深厚的情感。在阅读教学中要通过组织学生阅读,让学生体验到其中丰富的情感,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吸取文化营养,丰富学生内心世界。

(二)注重阅读积累,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

语感,是语文阅读能力的要求。它是人们对语言文字敏锐的感知、判断和良好的应对能力。学生感知语言和应用语言能力的形成,必须建立在丰富的阅读积累基础之上。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重视指导学生阅读,教会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大量的阅读积累等手段来提高学生感知语言和应用语言的能力,逐步培养起学生良好的语感。

(三)指导学生运用多种阅读方法阅读,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

语文教材中同一单元的阅读篇目,有的是同一体裁的文章,有的是同一主题思想的篇目,不同版本不尽相同。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根据阅读材料体裁、篇目思想内容选择不同的阅读方式和方法。比如,说明文就要指导学生在默读中理解说明的事物或事理,记叙文就要让学生放声诵读,在有声诵读中体会语言和情感;小说就要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诗歌就要让学生自由诵读;等等。当然,阅读方式方法的选择还受到阅读目的、阅读条件、阅读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注意有针对性地进行选择,不可千篇一律,生搬硬套。只有这样,经过长期的阅读教学训练,学生掌握了阅读的方式方法,才可以在日常阅读中独立完成阅读任务。

三、避免进入阅读教学的误区

语文教师不仅要充分认识阅读教学的重要意义,明确把握阅读教学的目标,也要尽量避免进入阅读教学的误区,以免好心办坏事,出力不讨好。

(一)避免自我陶醉,将阅读教学讲座化

在阅读教学中,不论是阅读方法的学习,还是作品情感的体验,最终都是要通过学生的阅读实践来完成,而不是通过老师声嘶力竭的讲解来实现的。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将自己作为阅读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阅读教学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参与阅读教学的积极性,通过各种形式的阅读活动,帮助学生理解文本,体验文本的思想情感,绝不能越俎代庖,将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和体验以讲座的形式强加给学生,将课堂阅读讲座化。

(二)避免滥用媒体,将阅读教学机械化

多媒?w技术是现代教育的重要手段,但必须根据教材特点合理地运用。语文是关于语言的艺术,它有自己独特的呈现方式,也有读者独特的感受方式。它不是音乐,也不是绘画,不能将各种相关的声音、图像、视频资料全都搬上课堂,将阅读教学机械化。这样做不仅会浪费阅读教学时间,过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更重要的是淡化了阅读的作用,让语言失去了其应有的美学功能。

篇7:语文高效课堂之我见

山东省泰安市东平县接山镇第一中学

张大伟

语文高效课堂之我见

随着我县课改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方式都已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以及现代教学方式已广泛运用于中小学的课堂教学,课堂教学逐渐活了起来。然而,用心观察便可发现,某些所谓的“新课堂”明显带有师生剧本化的表演痕迹,不少冠以“活动式”“研究性”等新型名称的课堂教学改革在本质上仍沿用了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课堂教学有效性缺失仍是亟待解决的严重问题。长期以来,以应试为出发点和归宿的课堂教学,教师教得无味,学生学得无趣,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高耗低效,缺乏策略,成为教与学最突出的问题。尤其毕业年级满堂灌的倾向,注重知识讲授、接受学习、机械训练的倾向就越严重,课堂学习中只有老师的一种声音,单一思维,学生通过主动参与、积极探究、动脑思考获取知识的多元思维、经历的学习体验、学习过程被省略,教师心力交瘁,学生收效甚微。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已经成为一个非常突出的、制约着教学质量提高的大问题。如何运用新的课改理念打造高效课堂,现就自身的语文教学谈一下课堂改革的新问题。

一、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基石

良好的教学氛围的形成会对教师的教学活动和学生的学习活动产生巨大的影响。研究表明,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时间和机会越多,学生参与学习的时间就越多,有效教学的可能性就越大。可见有效教学必须要营造一种民主、平等、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最大限度地实施快乐教育、愉悦教学,使学生的身心始终处在最佳状态。那么如何才能在教学过程中营造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呢?

在现代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的工作水平高低不仅取决于教师自身的业务能力,更重要的取决于教师对教育事业和对学生的热爱,取决于师生关系的质量和 水平。作为教师,我们必须尊重学生的从心底发出的对教师的这种神圣感。教师作为教育的主导力量,要赢得学生的热爱与信任,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关系是教师的重要职责,也是教师作好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保证。在教育教学中,我没有片面要求学生尊师,却赢得了学生的尊敬,没有粗暴地动用“教师权威”来维持课堂秩序,确带来了真正的秩序。

为了弘扬学生的主体精神,必须创造和谐民主的教学环境,让学生自由地求实、求索、求真,教学效果不仅取决于教师的业务能力,更重要的取决于师生关系所处的状况。显然,一个学生如果对某位教师有成见,出现师生关系障碍,这个学生就不可能学好这门功课,教师作为教育的主导力量,要赢得学生的信任与爱戴,必须首先作到关心尊重每一位学生,这正是创设良好教学环境、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因为只有在师生互相尊重和谐的环境中,学生才敢于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将个人的主体力量充分释放。用心和学生沟通,用爱和学生交流。关怀是一种联系的方式,而不是一套特殊的行为,无论是什么样的学生,都需要尊重,需要经常沟通和交流,因此教师如果能在具有较高的教学素质的基础上,予以情感投入,用心和学生沟通,用爱和学生交流,采取与学生心理情感相接近或相容的态度和方法,形成与学生和谐共振的情感基调,建立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那么民主、平等的教学气氛自然会水到渠成。

二、教学目标的精准定位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前提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灵魂,在教学活动中有定向的作用。它限定着课堂教学的运作,对保证课堂教学有效开展至关重要。现代教学理论和实践都一再证明:有效的教学必先具备有效的教学目标。因而,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一定要咬住“目标”不放。

首先,目标确定。语文教学目标,应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不可有所偏废。确定教学目标的内容范围 时,一定要全面考虑三个领域,而在具体的每节课中,教学目标又要有不同的侧重点,不可面面俱到,否则要点不显,失于平庸。

其次,层次鲜明。一个班几十名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学习水平、动机意志等都存在着不少的差异,制定教学目标时要充分考虑到这些差异,不要搞“一刀切”,要分出层次来方好。总的来说,要让好的能吃得饱,差的能吃得下,中等的够吃。

其三,落实有力。课堂教学中要落实教学目标,必须紧紧围绕着教学目标来精心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设计相应的教学策略和进行教学评价,这样,才能保证教学目标落实到课堂教学中。“纸上谈兵”不行,必须“咬定青山不放松”。一句话,课堂有效性的提高要依赖教学目标的有效实施。

《匆匆》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脍炙热口的散文。文章如诗,诗意文章。教学这篇文章时,我就想一定要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帮助学生品评语言,通过反反复复的有感情朗读去感受时光的匆匆流逝,感受先生语言的灵动。为此这节课多种形式的朗读指导贯穿了始终。不论是自由读、指名读、师生合读、变换人称去读、教师范读、引读等等,都是基于这个目的,品评积累语言。感悟时光匆匆。这节课目标明确,又一以贯之,效果十分理想。

三、优化教学过程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关键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活学生思维。

生动有趣、扣人心弦的教学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教师设计教学情境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并与他们已有的认知结构有密切的关联,具有较强的问题性,学生才会产生问题意识并乐于去探究,情境中蕴含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挑战性,适合学生的实际水平,能造成一定的认知冲突,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教学创设情境应力求体现时效性,从 4 而在最短的时间内吊起学生的“胃口”,让学生以最佳的思维状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二)把握“文眼”,给学生一双明亮的眼睛。

如何把握文眼找准教的突破点呢?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从下面几方面去把握

1、从标题中去找文眼。如秦牧的《土地》,其题目就是文眼。作者说古论今,贯通中外,“思接千载,不能状其远;视通万里,何能喻其大”。但所有的材料,都由“土地”这一文眼贯穿起来,生发开去,显得井井有条,形散神聚,真是“群言虽多,而无倒置之乖;众理虽繁,而无焚丝之乱。”

2、从主旨中去找文眼。如朱自清的《绿》,“惊诧”二字即为文眼。文章起于“惊诧”,终于“惊诧”,主体部分前注后顾,映衬对比,层层拓开,说明为什么“绿”之美能使人“惊诧”,出色地完成了意境的创 造,深刻地揭示了文章的主题。

3、从结构中去找文眼。有些文章的文眼深藏在文章的结构中,含而不露,不细心领会与反复琢磨,往往 把握不住,捉摸不定。如方纪的《三峡之秋》,全文就是以日光、灯光、月光“三光”来布局谋篇,独运匠心 的。文章写了早晨、中午、下午的日光,写了晚上的灯光和月光。这不同时间的光又与不同景物相辉映,构成 了一幅引人入胜的三峡风景图,避开了他人注重奇峰险滩、浓雾高猿的描绘,创造了一个明快、热烈、幽静的 境界,一扫“猿鸣三声泪沾裳”的悲凉气氛,代之以清新、热烈、向上、自豪的情感,独辟蹊径地写出了颇具 个性的三峡风光,读之令人耳目一新。

(三)融入真情,扣动学生心灵。语文教学是一种情感教育,首先要把作者情、教师情、学生情、三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一条和谐的、畅达的感情通道,使三种情感融于一体,形成共振,产生共鸣。

情感教育应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始终,在进行认知与能力训练的同时,要充分利用教材,结合学生实际,选好突破口,点燃他们情感的火焰,拨动他们心灵的琴弦,使他们爱作者之所爱,恨作者之所恨,忧作者之所忧,于潜移默化中接受教材的感染熏陶,最后达到树立美好理想,培养健康人格的目的,从而使目标的三个维度得到有效的落实。

篇8:如何驾驭语文课堂教学之我见

2008年, 我所教的班级参加了全区组织的知识测查。尽管成绩比较理想, 数学、语文都取得了全区村小的第一名。但是, 同城市小学相比, 语文成绩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分析原因有很多方面。我认为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当前农村小学语文教学效率低造成的。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已成为当前农村小学语文教师的一个紧迫任务。仅以我个人粗浅阅历和只有几年的教学实践实难给出一个圆满的答案。然而, 又有一种责任和一吐为快的冲动促使我不得不把心里的一些想法说出来, 权且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吧, 愿与大家一起探讨。

1 课前准备要充分

俗话说, “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小学语文教学也不例外。要求每一位教师在上课前必须做好精细的准备工作, 把准备的内容书面化, 完成符合自己实际的教学设计。这样课堂上才能应用自如。大量的事实证明, 凡优秀的教师在课前, 都能认真的做好课前准备。“三次备课成名师”这是著名特级教师于漪的成长经验。可见备课是搞好教学的基础之基础, 根本之根本。但在当前, 一部分语文教师在备课写教案仍存在着诸多缺陷。

1.1 只备课文, 不管其他

多数教师备课, 习惯只写讲读、阅读、习作例文、读写例话等课文的教案, 所写又多侧重于课文内容的分析部分, 其他如积累运用、课后思考练习的处理, 进行习作的小练笔的设置, 课堂上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内容形式以及能力培养等方面则极少顾及或干脆只字不提。

1.2 过细过繁, 徒耗精力

有的教师的备课写教案往往细了又细, 唯恐有什么遗漏。一篇课文, 方方面面涉及的知识都想要全部输送给学生, 手头的资料再多也不嫌多, 不管有用无用, 需要与否, 全部毫无选择地写在教案上, 以备上课之用。其结果往往是劳神费力, 徒劳无功, 效果不佳。著名语文教育家崔峦说过:“我们欣赏并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 本本分分求发展。扎扎实实求发展, 回归常态的语文教学”。可见简单教语文的重要性。请记住在一堂课中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面面俱到, 等于不到。

出现这样那样的不足, 我认为一定要设法改进, 从根本上走出困境。

首先要根据教材的难易确定详简案。对有一定难度的内容应详, 反之则应从简。其次, 课堂教学目标要明确, 明确的教学目标可以有效地克服教学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再次, 了解学生的知识底细, 掌握课文的重点、难点。只有知道学生该学什么, 才能弄清自己该教什么。否则, 闭着眼睛捉麻雀, 大抵是无效劳动而已。最后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双基, 重视培养学生搜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 获取知识的能力, 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习得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只要严格要求自己做到以上四点, 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就有了前提。

2 教学过程实用化

2.1 创设教学情境, 激发兴趣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詹姆士曾用实验证明, 通过激发兴趣, 人的积极性可以增加3~4倍。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在可能的范围内, 一切事物应尽量地放在感官的跟前, 一切看得见的东西应尽量地放在视官的跟前, 一切听得见的东西应尽量地放到听官的跟前。……假如有一个东西能够同时在几个感官上面留下印象, 它便应当用几个感官去接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 为了达到既定的目的, 从教学需要出发, 努力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氛围, 引起学生共鸣, 提高教学效率。

2.2 课堂提问的整体优化

由于农村教育资源比较匮乏。用提问来指导学生学习课文, 这是当前农村语文教学比较流行的一种方法。课堂上问与不问, 问什么, 怎样问, 是关系到教学成败的大事。提问的时机、提问的方式选择得当, 能启发思维、发展智力、活跃课堂气氛;选择不当则可能弄巧成拙, 破坏课堂气氛。教师教学效率的高低, 基本可以从课堂设问的性质和方法上做出评价。提问应掌握火候, 选准时机, 巧设疑难。具体来说, 提问要注意:置问于教材的关键处;置问于教材的疑难处;置问于教材的矛盾处;置问于教材的含蓄处。

2.3 根据自己的实际优势, 争创个性化的教风

小学语文课是欣赏课, 它所反映的情感多种多样, 或淋漓尽致, 缠绵哀婉;或如泣如诉, 低声吟唱;或慷慨激昂, 亢奋高歌。而有的教师感情充沛, 善于以情感人;有的教师思维敏捷, 注重设疑问难;有的教师嗓音清脆, 通过诵读课文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有的教师表达言简意赅, 从不经意处入手引导学生步步深入。语文的学习是美文的欣赏、是情感的交流、是品格的塑造、是素质的培养, 课本中的文章都是通过精挑细选, 对学生的成长有帮助的经典范文。不同的课文有不同的风格, 因此我们要结合自己的实际优势, 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争创个性化的教风。

3 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

心理学家罗杰斯曾指出, 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其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教育学研究也表明, 人在轻松、自由的心理状态下才可能有丰富的想象, 才会迸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由此看来, 语文课堂教学要实现高效教学, 营造一个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必不可少。本人在教授《扁鹊治病》一课时, 我设置了这样一个情节, 音乐起:五六天起, 蔡桓公浑身疼痛, 不久他就病死了, 桓公本来能够好好地活着, 品尝着山珍海味, 享受着人间富贵, 可最后他还是死去了。一切对于他来说都没有意义了。读了这个故事, 大家肯定有许多感受, 也有许多话要说, 那么你最想对谁说, 想说些什么呢?结果学生们颇感兴趣, 他们能敞开自己的胸怀, 尽情地谈论自己的观点, 在谈论的过程中, 他们解决了课文中难点、重点。在课上我充当了一个欣赏者、评价者、参与者, 当学生遇到疑难时, 引导他们思考, 为他们铺路架桥, 到达彼岸。正如一位教授指出的:“课堂应是向未来方向挺进的旅程, 随时都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园景, 而不是一切都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行程。”

因此, 营造民主、和谐、宽松、愉悦的教学气氛, 它是创设高效语文课堂的保障。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扬民主教学思想, 让学生始终拥有安全、自由、开放的心境, 无拘无束, 敢疑敢问, 敢说敢为。从某种意义上说, 教学的民主程度越高, 学生自觉学习的热情就越高, 课堂教学的效率也就越高。

4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情动人

课后, 经常可听到教师们在感叹:“现在的学生越来越不爱回答问题了!”是呀, 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不乏如下现象:上课时部分学生恹恹欲睡, 提不起精神。教师提问, 少数人回答, 思维积极的往往只有几个。而老师确实在认真指导学生阅读课文, 有些精彩的词句也在着力推敲, 可学生不承情, 没能打动学生的心。为什么我们一切都为了孩子, 付出了所有的精力, 孩子们却不领情呢?我认为原因是多方面的, 但共同存在着一点, 那就是缺少一个字“情”。平静中冷冷的, 冰冰的, 缺少青少年的勃勃生气, 缺少学习中的热情洋溢, 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因此, 课堂里只要有了情感的浪花, 师生就会精神振奋, 独特的感悟、别有情味的语言就会如泉水叮咚, 汩汩流淌。

首先, 要先感动自己。即教师要情动于中, 要深入文质兼美的一篇篇课文中去, 深受感动。只有感动自己, 才能感动学生。在教《老人与海鸥》一课时, 我先让学生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然后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 特别是在分析内容中, 我声情并茂地示范朗读, 情不自禁地把学生带入到“人与动物和谐共处”的那种美好境界之中。是的, 正是老师被感动了, 才能感动学生。再者, 字字句句总关情。上课, 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体验感悟作品中个性各异的丰富的精神世界、情感世界。教学之中, 就是求其真, 教师真爱学生, 真倾心与语文, 真受到课文中优美的景物、崇高的思想、精辟的间接、珠玑的语言的感染, 必然精神抖擞, 真情实意伴随着语言流淌, 扣击学生的心扉, 在学生心灵深处弹奏, 引起悦耳的共鸣。总之, 提高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是语文教学的生命, 是一种过程, 更是一种理念。它取决于教师自身教学艺术的发挥, 也取决于教师对教学中情、趣、理的挖掘, 这将是一条艰巨的道路, 但我想只要能立足课堂, 立足学生, 不断学习、实践、反思。那么, 提高农村小学语文教学效率还会难吗?缩短城乡语文间的教学差距还会远吗?

参考文献

[1]冯增俊主编.把教学目标落实到位——名师优质课堂的效率管理

篇9:农村初中教师驾驭课堂纪律之我见

一、教师要树立全新的学生以观改变课堂教学

学生喜欢某个教师的课,就证明要么是该教师课上得精彩,要么是该教师善于与学生交朋友,师生关系较为和谐。讲授知识的过程中,教师要打破陈旧的教师观念。在陈旧的观念中,教师是居高临下的“满堂灌”的权威者,学生只是课堂的听众,被动地接受知识,只动手、动口,不动脑,机械地学习。这样一来,整个课堂气氛就比较沉闷、呆板,抑制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学习的积极性,久而久之,学生就会产生厌學、倦思的心理。随着对该教师的新鲜感逐渐退去,学生上课搞小动作、起哄、开小差等扰乱课堂秩序的行为就显露出来。因此,教师要大胆地冲破陈旧观念,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和课堂主人的意识。教师要把学生作为自己平等交流的益友,把学习和思考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就像一个交响乐团的指挥者,他的手里好像拿着一条无形的指挥棒一样,让授课过程像一支支优美的曲子在他的手下演绎得淋漓尽致,学生们就像欣赏音乐的如痴如醉的观众一样,完全被教师的一举一动陶醉了。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迸发出思维和创造的火花,课堂上师生的关系才能融洽、活跃,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意犹未尽中感受到课堂教学的魅力,整个课堂纪律都会表现得很好。

二、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多变心理对症下药

初中阶段的学生,由于心理和生理还是处在孩童与大人之间,他们好动,思维敏捷,对新的知识好奇,喜欢挑战,求知欲强烈,不喜欢呆板、单调的教学方式。教师在备课过程中,除了要认真钻研教材以外,还要考虑到初中生这种普遍心理。在备课中,为了上好每节课,增强每节课的趣味性,吸引学生的眼球,教师要花费心思,博览群书,掌握大量的历史典故。如读课外读物《中华上下五千年》,将中国成语典故如“围魏救赵”“约法三章”“草木皆兵”“纸上谈兵”“破釜沉舟”等等这些有趣的故事巧妙地与所教科目有机地结合起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语文课上,我也常常将一些小故事、小笑话融入所教授的内容中,并且适时地运用幽默的语言调侃一翻。如上到元杂剧和散曲时,我还运用自己的音乐特长在课堂上“露上一手”,让他们品味到中国戏曲艺术的巨大魅力。渐渐地,很多学生开始爱上了语文课,有时学生捧腹大笑,欢乐的课堂气氛感染着每一个学生,不知不觉中,一节课就这样结束了。有的学生还极不情愿地说:“老师,再来一个,先别下课了!”我听了暗暗高兴,谁说这些普通班的学生都是捣蛋鬼,不爱学习呢?教师有意地创设课堂情境,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得以尽情地发挥,不但激活了课堂,而且还促进了师生间的情感交流,搭建了师生和谐的交流平台。功夫不负有心人,我教授的两个班级的语文课在段考、期考中均荣得优异成绩,名列前茅。

三、以诚挚的情感、平等的交流感染学生

在每个班级中,或多或少都会有几个思想较为活跃、爱吵闹甚至爱捣乱的“问题学生”。这类学生常常让很多老师感到头痛不已,对他们的教育无从下手。常言道:“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情感的教育作用。初中阶段的学生感情纯真、热烈而又稚嫩脆弱,更需要来自各科任教师的爱护、尊重与理解。在面对这类学生时,教师可以利用课余时间与他们谈心、交流,让他们感受到来自老师的关爱,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如我所带的083班爱捣乱的学生小A,通过和他的谈话我了解到,他的父母长年在外打工,从小他就寄宿在外婆家里,缺乏父爱与母爱,外婆对他的溺爱使他形成了“小霸王”的性格,上课爱起哄、讲话、走动,甚至逃学出去上网的现象时有发生,所有的老师都认为他是朽木不可雕,无可救药了。我抱着尽老师责任的心理,用一颗慈母之心关爱着他,发现他有一点小进步就及时地表扬他,鼓励他;发现他闹情绪了,跟他谈谈心,了解他为什么不开心,慢慢开导他;发现他逃课了,告诉他父母在外打工的艰辛;天凉了,告诉他要多加衣服,有好的点心、水果还让他来家里吃。慢慢地,这孩子对我产生了信任,也愿意把他的心里话和我说了,他变得越来越遵守纪律了,学习成绩也越来越好了,而且他还自愿请求当班里的纪律委员,带动了全班同学共同遵守纪律,那年的中考他还考上了我县的重点高中,接到他打来的电话,我的眼睛湿润了……

篇10:语文教学之我见

语文是母语教育教学。一直以来被放在重要学科的位置上,倍受关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实施语文创新教学,让我们的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呢?我想,是每一位语文教师面临的挑战。学无定法,教也无定法。接下来,我就从以下几个方面浅谈我的一些具体做法。

一、重训练,促进师生的交流与合作

课堂上,我十分注重对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训练。我认为,不管教师采用怎样的教学设计,都要通过学生以各种方式来呈现。注重了学生语文学习的训练,且训练注重实效,能使师生间的交流合作更加默契,达到“一呼百应”的效果,较好地实现一堂课的教学目标。

像我现在教的这个四年级班,学生一进校,我就进行了读书、说话、小组合作等方面的训练。训练学生怎样以正确的姿势看书读书;训练学生说完整的话,说标准的普通话,还有就是站在自我的角度练习用“我认为„„我感觉„„我想„„”进行说话,树立学生学习的自我意识,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奠定基础;将训练目标落到实处,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成效也比较显著。现在我上每一堂语文课都比较得心应手,我们师生间的合作交流轻松自然,学生也学得轻松愉快。我想,这得归功于我对学生扎实的训练。

二、重积累,丰富学生的语言

丰富的语言来自于积累。为了实现这一教学目标,我特别注重对学生进行字词、古诗、名言谚语、课外阅读等方面的积累。我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分三步骤展开这方面的教学。第一步,我首先抓住教材语文园地中的“日积月累”,通过记忆比拼、开火车、快速接龙等游戏活动,让学生体验到积累的乐趣和收获。第二步,我送给学生一句话——“日积月累求真知”,让学生铭记在心,懂得知识积累的重要性,帮助学生树立“知识积累”的意识;第三步,围绕“日积月累求真知”这个主题,我组织学生开展了一系列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自建小词库,设计语文小报,古诗配画、开心小练笔等,激发学生积累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积累习惯。我想,只要我们教师都用心引导、帮助学生学会积累,那么学生的语言就会越来越丰富起来。

三、重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

语感,是指对语言的感悟能力,是学生学好语文的重要因素。培养学生语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新课程改革大力提倡“读中感悟”。我在教学中积极采用这种教学方式,每一篇课文的阅读都是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来引导学生理解,并且注重了朗读的指导。在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语文阅读教学要注重朗读。教师一定要对学生朗读进行深入指导,引导学生把语言中蕴涵的感情色彩从朗读中充分表现出来,那么学生的感悟能力才能从中得到培养与提高。只要我们注重对学生进行朗读的指导与训练,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就会越来越强。

四、重拓展,活跃学生的思维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只有在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基础上才能实现。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资源,给学生创造实践锻炼的机会,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活跃学生的思维。

还有一条重要途径就是抓住教材内容特点来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激活他们的思维,例如,第三册第一单元就是以“秋”为主题的一组课文,待学完这单元后,我就组织学生以“秋的树叶”为主题开展了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捡树叶,在班上交流介绍树叶的样子;发挥想像用树叶贴画,并且给画命名,再次激发想像把贴画写下来。

这样,在我们教师的激发下,学生的潜力就能得到充分地展示。教材就是最好的学习资源,我们教师做到灵活地运用,学生就会学得更活更广。

五、重评价,树立学生的信心

教师的一句称赞,对孩子们来说,就是一种兴奋剂,能树立起他们学习的自信心。课堂上,我对学生的发言,很少用“不对、不行、错了”这样很否定的词语来评价学生。因为我感受到,孩子们很渴望得到老师的赞扬,很在意老师对他的评价。我对学生的上课表现一般都是用这样的语言来评价:谢谢你,给周老师带来了惊喜,你真像个小老师,你为同学带了个好头,你的想像好奇特,你的朗读很动听,你真会观察,你的小脑瓜真会想问题等,如果学生答问有偏差,我会说,你的想法不一样,没关系,老师很欣赏你积极发言的表现,再静下来想想一定会找到答案了。我观察到,学生往往在得到这样的评价之后,表现都更加踊跃,更加主动大胆。孩子们的表现告诉我,教师善于用亲切的语言来评价学生,能带给学生学习的快乐,让他们发现自己的闪光点,敢想敢说,更加充满自信,从而

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更高。

篇11:语文课堂教学艺术之我见

唐国宁

【内容摘要】 语文教学本身就是一门艺术,要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语文的语言美、构思美、思想美,使学生对语文产生浓厚的兴趣,就要讲究语文课堂教学艺术。而语文课堂教学艺术性体现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在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引导、疏导、诱导、辅导的作用;要发挥好学生的主体作用,就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课堂充满创造,充满生命的活力。【关键词】 语文

课堂教学

教学艺术

语文教育面对信息化、全球化、个性化的时代,必然要做出自己的思考与应对。作为未来社会培养人才的教育者,理应改变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不断创新,以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而语文教育的变革重点在于语文课堂教学的创新。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摆在教师面前的现实问题是:如何处理好教材内容,教材结构,教材重难点,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合作、探究意识,以便更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我认为学生应该养成自学的习惯,内心拥有学习的兴趣。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自己去想,去学,去用,这样才能有所长进。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当然,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根据教学目标,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教材特点,富于创造性地选择恰当的教学模式,安排精巧的教学过程,运用新颖的教学手段,也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

下面,我就从六个方面谈谈对语文课堂艺术的愚见:

一、改变认识,关注学生。

长期以来,教师在人们心目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而往往忽略了学生的课堂主人地位。尤其当我们一起评课时讲这位老师基本功好,那位老师运用方法好等等此类话的时候,就充分说明课堂的焦点不在学生身上,课堂的靓丽最终归于老师;而我们听课老师也都在思想上先入为主的盖了帽:“咱们下一节听××老师的课,”而非:“咱们看看××班学生是如何上课的”。孰不知,老师的价值是在学生身上体现的,课堂的好坏应当看学生发挥如何。

在此情况下,其实我认为一节完整完美的课恰恰就是最失败的课,因为老师表演完了,而学生居然没有任何问题,还心满意足,无有任何千奇百怪的想法,这岂不是我们培养人才的悲哀,岂不是教师的高级欺骗手段?我们老师的知识量到底有多少呢?长此下去,我们的后代会不会出现知识的倒退呢?

所以,我们一定要改变认识,更多地去关注学生,而不是只关注教师。一节好的民主、自主的课堂实质在于:我们不光在乎课上解决了多少问题,而要更在乎引出了多少问题、留下了多少问题,学生有多浓的兴趣去反复地玩味、品评、尝试、实践于课下。

二、形式多样,激“活”课堂。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语文课教学虽无定法,但却需要讲究方法。语文界前辈吕叔湘先生曾经说过:“真正掌握一种教学法的教师,他是会随机应变的,他的教室里是生气勃勃的。如果说一种教学法是一把钥匙,那么,在种种教学法之上还有一把总钥匙,它的名字叫做“活”。”

那么为了让学生“活”起来,可以尝试哪些手段方法呢?

(一)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能以它丰富的形式——声音、图片、动画、音乐、视频等,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官系统,充分展示出教学手段的多样性,能有效地弥补传统语文教学的枯澡、乏味,给语文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利用多媒体来进行教学,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了学生的素质,而且提高了教学的效果。多媒体教学可以使得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在教学活动中互相补充与完善,弥补传统教学手段的不足,把抽象的问题形象化、把静止的图像动起来,更加具体的反映思维过程,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学生灵感、开阔思维,使传统与现代化媒体相互渗透、补充,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所以多媒体是课堂的辅助,老师的帮手。同时,我们教师也应该清楚地认识到我们正面对着一种新的挑战:它要求教师们不仅要从理论上接受多种媒体手段教学的优势,而且要在大量的实践过程中体会每一种设备的特点和优点,设计教案的同时要精心设计好每一部分所需采用的多媒体手段,并将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期达到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

(二)以读激情。语文教学,读为根本,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语文教材的很多文章都充满厚的感情色彩,很合适朗读。这时,假如老师能够通过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将文章声情并茂地朗读出来,定会产生潜移默化的效果,学生也会受到强烈的感染,增强了学习语文的兴趣。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品读,首先从课题入手,初读感知,晓“情”,然后抓住语言文字,精读品味,激“情”,最后反复朗读,读说结合,悟“美”。在反复的朗读中,学生发现了“美”,悟出了“美”,而更多的是注重引发了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体现了学生自我发现、相互评判发现,使课堂具有真正的动态活力。

(三)开展竞赛。有些学生对老师提出的问题能够主动作出响应。敢于大胆表述自己的意见,而也有很多学生,却羞于启齿或明知不答,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可以采用竞答的方式,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出不同层次的必答、轮答、抢答等类型的题目,形成一种竞争的氛围,学生的思维和课堂气氛就会“活”起来。课堂小竞赛使学生脑细胞的活动加快,神经紧张,因而感知力和理解力以及记忆力都处在最佳状态,在这样的状态下学习,其效率肯定要比其它状态下的高得多。但教师在采取这种形式组织课堂时要注意设计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题目,让他们能 “跳起来摘苹果”;此外,还要善于利用课堂“小插曲”,以此鼓励、引导学生在竞争与合作中学习。

(四)角色对换。语文课堂上,可以做一些适当的角色对换,部分知识、题目可以大胆放手让学生去讲,这样既可以增加学生的参与性,增强学生的自豪感,又可以加强学生记忆,找出自己知识盲点,懂得老师讲课的艰辛,从而尊重老师,与老师“情同意会”。

三、语言艺术,巧妙运用。

要是语文课堂更具有吸引力,使学生保持对语文的浓厚兴趣和新鲜感,教师就必须注重语言艺术的巧妙运用。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要进入艺术的境界,要从以下几方面作刻苦的追求。

(一)音高得当,音强适中,具有语音美。语音过高,声嘶力竭,不断强刺激,会使人反感;语音过低,有气无力,不易听清,就会令人昏昏欲睡。

(二)形象生动,绘声绘色,具有言辞美。语言要精确、精炼、精妙,要将作者文中之情与教者、学者的胸中之情融为一体,才能形成心理共鸣,易于接受。

(三)抑扬顿挫,节奏鲜明,具有旋律美。语速要快慢有间,断续适当,张弛有度。

(四)幽默诙谐,妙趣横生,具有情趣美。幽默是人生的一大智慧。幽默的语言能够活跃课堂气氛,调节学生情,但须注意分寸、火候。幽默,不同于滑稽,不等于讽刺,更不是油腔滑调,低级趣味。

四、情感丰富,风格多样。

语文课堂教学的风格艺术,是语文教师人格、品性、素养的再现,是不断创新、走向成熟,走向完美的标志。

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情感的浓重与丰富,是构成语文教学风格的基本因素,甚至可以这么说,没有情感,也就没有风格,这是构成语文教学风格的内隐因素。教学语言的精炼、精确、精妙,言之简约、言之有序、动情生趣;教学方法的新颖,巧妙、独创,或善读,或善导,或善点,或善评,或善启,或善讲;教学的表情美、体态美、风度美。这是构成语文教学风格的外显要素。

语文教学风格是多姿多彩的。有的深沉含蓄,或严谨,或庄雅,或蕴味,或理智,自然而不做作,以简练、明白、严密的逻辑力量取胜,这一类可以归属为“质朴”的风格。有的热情奔放、绘声绘色,或谐趣,或潇洒,可明畅,或雄健,多以生动活泼和明丽清新赢得学生,这一美可以归属为“表演”的风格。也有的融合了单一性“质朴”和“表演”两种风格,经过重组改造,成为中间型、浑融型的教学风格。既庄雅又谐趣,既严谨又潇洒,既雄健又委婉,既蕴味又明畅,既善表演

善导演,这恰恰是语文教学风格艺术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五、倾听意见,发扬民主

从学生眼中看自己总能了解一些事情。当我们发现学生在按我们的期望去行动时,我们会信心倍增;但当我们听到学生向老师提出批评或特殊看法时,情绪上往往会有所不安。但我们必须要有勇气去倾听意见,这有助于我们对教学做出更好的响应。没有对学生学习体验的了解和重视,我们就很难组织民主化课堂,很难做好教学工作。为了让学生感到安全,并且让自己得到中肯的批评,在学生完全信任我之前,我邀请他们对我的行动提出匿名评论,并且公开讨论这些评论,让学生相信其体验的价值,并且让我提防那些由我自己的行为所导致的问题和本来可以避免的错误。由此我很快就发现学生对课堂气氛、效果的真实反映——“死气沉沉”、“闷”。于是我进行了比较深刻的批判性反思活动。我想起了魏书生在《论语文教学的民主化》一文中的一些话,“十年来,我上过四百多节公开课,其中有的课上得一塌糊涂,事后查找原因,重要的一条就是看的参考资料太多,考虑多方面婆婆的意见太多,以致进行教学设计时,忘记了学生的实际,而去适应各类教参及婆婆们的需要,结果课堂上昏昏欲睡,死气沉沉,自己越讲越不是滋味。”而我所犯的毛病又何尝不是这样呢?到底怎样才能使课堂教学打破僵局,焕发勃勃生机呢?我跟学生进行了商量。有学生说要多开玩笑,多讲故事,而有些则认为教师不能抹杀其授课的个性而只停留于表面,更重要的是能够引领他们进行比较深刻的认知活动。更有学生指出,教师应将时间交给他们,让其组织讨论,等等。我对学生的意见进行了归纳与思考,我越来越清醒地意识到只有结合学生的实际需要,实行教学主体的转变,由讲堂变为学堂,讲授变为启发,“专制”变为民主,一言变为群言,注重外部刺激转为激励内部动机,才能从根本上改变课堂教学状况,而单纯倚仗各类教参的备课,把学生纳入固定轨道上课,只能把师生都逼进死胡同。而当我站在讲台,又一次环视在座的学生时,担心又产生了:这些学生是否具备了主体性学习的可能性呢?孙春成在《语文课堂立体教学模式》一书中指出,一个人进入中学时,“已具备了自发地推导某种法则的分析能力,能成功地完成具有实际意义的课题。同时,他开始有了怀疑,开始以自己的眼光去看待世界,去分析世界,表现出一种要自己去认识事物的强烈欲望,并竭力地要显示出自己的存在。”既然如此,我们做教师的就要尊重,爱护,并 善于利用学生的这种心理状况去实现我们的教学目的。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需要的是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是把学生引入语文天地的向导。师生之间不是灌输与接受的关系,而是平等的对话关系。苏联学者雅各得钦说过,“重要的是创造一种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气氛,使学生感到没有思想负担,大胆地、无拘束地讨论问题,论证自己的观点,学会证明和反驳。”要真正做到这一点,教师就必须树立“教学相长”的思想和“弟子不必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观念,不能自以为是,不懂装懂,扼杀异见。在这么一种情况下,学生才会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在对《伶官传序》一文展开讨论时,有位学生认为“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提法是不恰当的。这个学生平日纪律散慢,成绩落后,况且这一句话又是千古名言,我差点要叫他坐下,置之不理了,但还是问了句,“为什么?”他便论证起自己的观点来。,他举了牛顿、陈景润等科学家为攻克科学难题废寝忘食的例子,然后说:“如果你所溺爱的是真理、科学、健康有益的事情,那你就不会玩物丧志了,因此问题不在于„溺‟,而在于你是什么人,„溺‟什么。”听完他的论证,我带头鼓起掌来,赞扬了他独立思考的精神。从此以后,我在课堂上常听到他踊跃的发言。由此可见,教师不戴有色眼镜,耐心地听取学生的意见,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设民主化课堂起着多么重要的作用。

六、取长补短,不断提高。

为了使语文课堂更具有艺术性,教师还应该多开展教研活动,相互之间取长补短,这样才能不断提高。

首先,通过语文教研课可以向老师们学习新的授课技能,如知识的重点、难点的突破,目标的合理设置,课堂环节的处理,以及学生主体性的调动。语文教研课都是老师们精心备的课,它融会了老师们的心血,极其精华的融合。是一种有效的新的形式,可以相互促进,互补不足,取长补短,体会到了集体备课的优势。备课和上课的经历,使我在教学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

其次,语文教研活动中课的讨论环节,意义很深远。老师们的总结既宏观的把握又有细微的点评,针对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有指导性的建议。例如:对语文课本的深入挖掘、教材的再处理等。给大家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指明了方向。同时也给语文教师互相交流的一个平台,正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在备课上课时都会忽视自己的不足,但是这一点别人却很容易发现,听取别人的意见,会让课堂效果更明显。

总而言之,在语文教学中,要立足于“人”的培养,从学生学情出发,适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自己首先不能讳疾忌医,抱守残缺。因为“变则通,通则久,久则安”。在借鉴别人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还需不断总结,不断创新,才能不断提高语文教学艺术。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名师教学艺术》雷玲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年1月

2、《著名特级教师教学艺术》王增昌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年7月1日

3、《中学语文教学艺术100招》王世群

重庆出版社

2009年3月19日

4、《语文教学艺术——献给青年教师》刘松林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年5月

5、《上海名师课堂》卢雷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9年6月1日

6、《语文课程新探》陆志平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上一篇:党委书记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发言材料下一篇:简单共青团员的自我评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