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规划保障措施

2024-07-22

人力资源规划保障措施(共8篇)

篇1:人力资源规划保障措施

第五章 人力资源规划的实施保障 5.1硬件保障

提高人力资源管理的信息化程度,规划方案中的很多评价需要大量的数据分析作为保障,没有信息化的辅助很难保证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对于天津港集团开发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要设法提高利用率,对于无法满足人力资源管理的需要的功能应组织力量进行软件的开发,开发滚装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也是可以考虑的。一方面,充足、广泛的信息对正确判断企业人力资源问题、合理制定企业人力资源规划方案至关重要。另一方面,外部环境在不断的变化,公司的内部环境也随之不断变化,滚装公司制定的发展战略必须根据环境变化进行修正。需要跟踪和获取及时地、充足的信息,并迅速筛选、分析、整理。因此人力资源规划方案在其实施过程中及时、正确的进行调整,需要一套功能强大的人力资源信息系统的支持和保证。

建立人力资源信息系统,事先要进行周密的筹划,包括清楚地阐明目标,充分地分析系统的要求,认真研究细节。结合实际情况,下面对滚装公司人力资源信息系统的编制思路叙述如下:

a.根据滚装公司人力资源发展战略及高层决策者的需求,确定该系统要实现的功能;

b.将滚装公司进行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所需要或借鉴的信息、资料进行分析、归纳、整理,并将它们提炼成精练的计算机语言; c.建立滚装公司人力资源数据库结构,编制应用软件;

d.收集、积累相应数据并录入数据库;

e.进行人力资源信息系统的试运行,找出存在的问题、不断修改,直至达到目标;

f.配备一名专职或兼职人力资源管理员,要求他既有计算机软件的日常维护能力,又有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经验。企业人力资源数据库具体内容主要包括以下模块:

a.建立员工基本信息管理模块。包括职员基本人事信息和人事变动信息两部分。

b.建立绩效评估模块。影响和决定绩效的因素包括员工自身的主观因素和员工工作所处的客观环境因素两类,该模块主要用于对员工工作职责和内容、工作绩效进行管理和评价,对绩效要素进行量化,形成综合评价模型,为薪酬、奖惩、培训开发提供依据。c.建立教育、培训模块。将员工进入滚装公司以前的受教育情况以及在岗培训情况录入。d.建立劳动合同管理模块。e.建立劳动报酬模块。

f.建立人员招聘管理模块。该模块可根据人力资源计划以及职位信息,对编制招聘计划、发布招聘信息、采集应聘信息、甄选、面试、录用全过程进行自动化管理。

g.职位评价、管理模块。该模块包括职位分析、职位控制两部分,通过职务分析,对岗位要素进行定量化,建立综合分析模型,评价岗位设置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程度,形成岗位规范和职位说明书,管理各

职位的任职情况、超编情况、空缺情况,将按部门提供职位表和空缺职位表。

h.薪酬与保险福利管理模块。

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需要频繁使用相关人力资源信息,通常情况下,在公司内部调配所需人力的成本是最低的,在滚装公司现在有人员可供使用的情况下,招募新人是不经济的行为,因而,现有人力资源是企业资源供给的主要方面。因此,为保证滚装公司未来3-5 年人力资源规划的顺利实施和战略目标的实现,首先应着手建设人力资源信息系统,以便对现有的人力资源进行整体把握。另外,此信息系统的建立还可为企业管理效果的评估提供反馈信息。同时应该定期根据企业人力信息的变化对系统内容进行更新,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起到节省劳动力成本、减少人力资源部门工作压力的目的。

5.2软件保障

加强软件保障关键在于打造一支高素质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队伍。从传统的行政支持转变为企业经营管理的合作者,要求人力资源部门本身要懂得重点管理的原则,对日常事件能授权则授权,而把大部分精力放在研究、预测、分析、沟通并制定计划方面。从目前的趋势来看,越来越多的行政事务将由专业化的公司来运作比如说员工的招聘、各种培训、薪资设计等等,这些渠道的出现也为人力资源部门的角色转变提供了有利的机遇,作为公司的人力资源部门关键是要能够有效地驾驭这些资源,从滚装公司发展战略的高度,选择有利的资源提供商,提高效率。

此外人力资源部门从以往的“行政支持”转变为“策略的筹划及执行者”,为业务部门提供增值服务,就需要了解的企业的经营目标,了解各业务部门需求,要多方面了解企业职能、产品、生产、销售、企业使命、价值观、企业文化,并围绕目标实现的高度来设计对员工的基本技能和知识、态度的要求,深入公司的各个环节来调动和开发人的潜能。

滚装公司现阶段需要进一步加强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素质和技能的提升,以及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技术的应用,确保人力资源管理各项工作的科学性、高效性,做好公司的上下协调与沟通,提升专业化水平。

5.3制度保障

人力资源规划方案的具体落实,必须有与之适应的人力资源配置与开发、激励机制、绩效评价、薪酬福利等一系列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并且相互配合予以保障。在这方面滚装公司已经制定了相关配套完善措施,并在选编入新编制的员工手册中配发到每名员工手中,是值得肯定的一项工作。未来需要在实践中检验制度的科学性、合理性、保障性,并依据需要进行调整。

5.4软环境保障

对企业发展战略和人力资源规划最有力的软环境保障便是打造与其发展相适应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企业信奉并付诸实践的价值

理念。在员工分享共同的价值观和信念,依据共同的行为准则和行动的情况下,企业能够取得杰出的成果。但在企业文化与企业战略不相一致的情况下,企业文化对实现预期的企业变革是一种障碍和限制。存在着很多不同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的情况下,就没有整体的企业文化,人力资源规划就难以落实,企业战略难以顺利施。因此,基于企业发展战略的人力资源规划必须以与企业战略相适应的、鲜明的、强有力的企业文化为保障。

滚装公司在构筑企业文化方面提出了“一个愿景,一种作风,八项理念”。优秀的企业文化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其核心是企业价值观,其灵魂是企业精神。通过企业价值观的塑造、企业精神的树立,满足人才的精神需求,使人产生归属感、自尊感和成就感,使员工从内心产生一种情绪高昂、奋发进取的工作热情。企业文化的最大作用是强调企业目标员工理想的一致性、强调组织成员理念和价值观的趋同、强调企业员工之间的吸引力和员工对企业的向心力,从而在企业内部形成一股强劲的凝聚力;一旦员工意识到这样的企业文化及其价值观与行为准则使他乐于接受并遵守的,他便会产生一种强烈的归属感,奉献自己的忠诚、效率、责任心和创造力。

同时也需要注意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两者结合一方面有利于人力资源管理,另一方面如果现有的企业文化不支持人力资源创新,则创新很难发生,即使发生了,也容易夭折。因此,当企业面对稳定的环境时,行为的一致性对企业而言很有价值,但是,当环境要求变化时,这些文化就有可能成为障碍。从中可见解决人力资源创新问题的方法是先改变观念。

总之,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结合可能是静态的,也可能是动态的,企业文化要求贯穿于人力资源管理行为之中。两者相互促进,就有可能更有效地管理人,使人的潜能最大化,从而也就达到了企业在竞争过程中人力资源的优势。

天津港集团的大力支持是软环境保障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在汽车物流专业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方面,滚装公司应该得到集团公司更多的工作指导和政策支持,鼓励其进行必要的改革试点,帮助滚装公司坚持走先进管理理念之道路,追求创新,促进人才流动,不断探索和实施人力资源管理的新模式和新方法,推动天津港汽车滚装及物流功能又好又快发展。

结语

规划是在对滚装公司进行了实地调研后,结合目前国内外人力资源管理的新思想、新方法,并兼顾滚装公司的发展需要设计的。在调研中我们发现相对于目前大多数企业而言,滚装公司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是超前的,这体现在高层领导的管理意识和管理思路上,也体现在整个公司的精神面貌和工作效率上。尤其是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滚装公司上下的认识是深刻的,在滚装公司快速发展的初期,提前意识到人力资源的重要性,较早的组织实施人力资源规划,这对滚装公司未来的发展是非常有利的。规划从滚装公司现有人力资源状况分析入手,对其未来3年人力资源需求与供给进行了预测,并制定了人力资源规划方案,强调了规划实施的必要保障措施。

期望此规划为滚装公司未来的工作提供一定指导,进而为滚装公司未来的发展尽一份力。我们相信滚装公司在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下,一定会早日实现其规划愿景,为天津港汽车滚装及汽车物流的发展贡献巨大的力量。

篇2:人力资源规划保障措施

第十章 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要充分认识推进广东省国土规划实施的重大意义,切实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组织领导,完善规划实施机制,保障规划顺利实施。建立协调机构和机制

建立健全国土规划的组织机构,由省人民政府组织成立多部门、各地方参加的规划委员会,或者在现有的城乡规划委员会中增加履行国土规划管理的职能。该机构向省人民政府负责,对具有区际意义的城市定位、工业项目布局、生态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共建等重大事项进行审议、协调和监督。针对各地区、各部门在空间规划方面的分歧和矛盾,举行联席会议审议并进行裁决。聘请专家组成规划委员会顾问组,对需要提请规划委员会审议的事项,提供咨询意见并作为决策参考。做好与其它规划的协调

加强国土规划与各项规划的协调,特别是与主体功能区规划、城镇体系规划、产业布局规划、生态建设规划等规划的协调。在国土综合功能区域划分方案指引下,统筹全省国土生活、生态和生产空间建设重点等内容的空间落实。建立和完善规划实施的专家咨询制度和部门协调机制,加强规划的协调、咨询和论证工作,提高规划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水平。在协调过程中,规划之间要相互参考和借鉴,避免原则性、根本性冲突。对有分歧的地方要进行充分的论证,在得到相关规划主管部门的认同下,对本部门规划进行调整。对仍有争议的事项提请规划委员会进行协商或仲裁。在达成一致后,进行部门会签和社会公示,在全省范围内形成一个统一的规划体系。

广东省国土规划(2006-2020年)第十章 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纳入绩效考核政策体系

把国土规划的实施情况作为地方政府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评价指标体系的一部分。各级政府应按照全省国土综合功能区划和功能定位,履行好发展经济、保护环境和提供公共服务的职责,自觉把国土空间的开发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对于优化类国土功能区,要着重考察干部和地方政府的投资环境改善程度、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程度、产业结构升级程度、以及自主创新能力增强程度等指标。对于发展类国土功能区,要着重考察干部和地方政府的产业配套和承接产业转移的能力、控制耕地总量的执行能力等指标。对于保护类国土功能区,要着重考察干部和地方政府的水源地和林地等重要生态功能区的保育水平、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供给的均等化水平、人民生活改善水平等指标。实施差异化土地政策

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建立节约集约用地约束机制和引导机制,对不同类型国土功能区实行严格分类的土地用途管制。全省和跨地区的土地使用项目,其土地使用功能合理与否须经省国土资源厅依据国土规划审核。各地市用地项目功能须经当地国土资源部门依据国土规划审核。设立区域产业用地门槛,通过价格和税费调节机制,遏制土地粗放浪费,鼓励开发使用未利用地和废弃地。针对广东省国土功能分区的具体特征和土地开发利用的差异性,对优化类国土功能区要实行更严格的建设用地增量控制措施。严格限制新设开发区的数量和面积,提高单位土地面积的产出效益。优化独立工矿用地、城镇和农村居民点用地,增加园地、林地和牧草地等用地。对发展类国土功能区要适当扩大城镇和农村居民点用地,积极保护耕地、园地、林地和牧草地。对保护类国土功能区要实行更加严格的土地用途管制,巩固园地、林地和牧草地,限制独立工矿用地。

广东省国土规划(2006-2020年)第十章 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完善区域政策体系

完善人口、产业、投资和财税等区域政策,是促进空间均衡开发、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基础。人口政策要按照人口转移战略的要求,鼓励在珠三角和两翼沿海重点发展区和韶关适度发展区有稳定就业和住所的外来人口定居落户,完善外来务工人员的社会保障,有序引导珠江三角洲(核心)优化提升区的人口增长。产业政策要引导珠江三角洲(核心)优化提升区转移占地多、消耗高、污染重的一般加工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提升产业层次。空间均衡开发必须以实现国土综合功能分区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为原则,完善投资政策和财税政策,加强生态环境约束的作用,实施必要的生态补偿措施和投资政策倾斜。投资政策要支持两翼沿海重点发展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尽快改善投资环境,增强产业集聚和人口集聚的能力。财税政策要向北部生态安全保障区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倾斜。发挥生态环境的约束功能,引导北部生态安全保障区等发展绿色产业,限制不符合功能区定位的产业发展。鼓励生产和生活条件较差的山区人口自愿、平稳、有序地转移,缓解人与自然关系紧张的状况。建立健全基本农田和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政策,对承担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责任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给予一定数量的经济补偿。健全监测评估系统

建立健全规划实施监测和定期评估制度。实行专项检查与经常性监督检查相结合,通过卫星遥感等先进技术手段扩大规划实施情况的监测范围,及时制止违反国土规划的行为。每年完成监测评估报告,定期公布各地规划执行情况。根据规划执行情况和监测结果,对规划修订提出意见和建议。完善监测评估信息平台建设,推动规划实施中信息采集和管理、动态过程监测和模拟、规划修编的辅助决策。完善省、市、县三级国土规划主要指标动态监测的衔接与国土数据的查询、分析和管理,实现国土规划数据的日常采集、112 广东省国土规划(2006-2020年)第十章 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汇总、传输、管理和共享,包括与其它部门的数据共享、政府不同部门管理系统的对接。加强国土规划的宣传

组织广大干部和群众开展国土规划学习讨论活动。组织编写相关学习材料,抓紧制定学习讨论活动实施方案,使之纳入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排头兵的一项重要内容。对照检查各地区、各行业规划同国土规划的差距并进行调整。通过电视、互联网、报纸等多种媒体向社会公布和宣传规划,使全社会认识国土规划,完善社会监督机制,鼓励公众积极参与规划的实施和监督。

广东省国土规划(2006-2020年)是广东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规划。要以实施规划为契机,动员广大干部和群众,振奋精神,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努力奋斗,为实现全省国土规划总体目标,开创新局面,建立新业绩,铸造新辉煌。

篇3:人力资源规划保障措施

一、人力资源规划影响因素分析

1. 人力资源规划的内部影响因素。

企业总体发展战略是决定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的首要内部因素。同时, 企业总体发展战略的实现也要依赖于人力资源发展规划。企业总体发展战略的动态调整也会引发人力资源规划的相应调整, 其主要原因就是企业的人力资源规划是为企业总体发展战略服务的, 因而必须服从于企业总体发展战略。

企业文化是影响人力资源规划的内部因素之二。企业文化就是企业中长期形成的共同的价值观念、思想作风和行为准则。美国密歇根大学的奎因 (Quinn) 教授按照企业的灵活性与稳定性、内向性与外向性, 将企业文化分为家族式 (强调和谐的人际关系) 、发展式 (强调创新和创业) 、市场式 (强调产品中心、市场导向) 和官僚式 (强调规章、循规蹈矩) 四种类型。不同文化类型的企业, 其人力资源规划的导向也有所不同。

企业的组织结构是影响人力资源规划的内部因素之三。企业的组织结构直接决定了人力资源规划的职位编写计划、人员编写计划和配置人员需求等。另外, 人力资源职能部门设置以及运行都会与企业的组织结构息息相关, 组织结构不同, 人力资源职能部门的运行程序也会有所差异。

2. 人力资源规划的外部影响因素。

首先是政策法规。在我国特有的市场背景下, 政府宏观政策对于企业经营行为有很大影响。企业需要根据政府宏观环境的变化调整自己的经营策略, 进而影响企业员工岗位配置、员工数量等, 推动人力资源规划的变动。

其次是行业发展。行业发展构成了企业发展的一个大的背景, 当行业发展不景气时, 从事这个行业的企业会不可避免的受到一些影响。同样的, 当行业发展迅速, 需要规模增加人员时, 也需要适当调整人力资源规划。

再次是劳动力市场状况。劳动力价格直接影响企业的经营成本, 因此在制定人力资源规划时, 这一点是必须考虑的因素。并且, 劳动力的质量好坏也间接影响着企业目标的实现, 这一因素也影响着人力资源规划的制定。

二、企业人力资源规划中存在的问题

1. 人员结构不合理。

中基层管理型人才严重缺乏, 这主要是由于我国许多企业在人才引进中存在理念上的问题, 即重技术轻管理或者是重业务轻管理。由于没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化的管理训练, 导致管理事故频发。我国企业为了提高经济效益, 在控制成本方面往往会从缩减编制入手, 这就导致企业管理者一人必须身兼数职, 工作职责繁多, 势必导致部门间、岗位间管理分工不明确, 出现多重领导和无人负责的尴尬局面;特别是中基层管理者, 整天忙碌地处理各项事务性工作, 无力站在更高的角度思考整体工作布局。

2. 高端人才匮乏, 员工培训偏弱。

有丰富管理经验的高端人才可以依靠自己多年的管理经验, 引导企业避开发展中的风险与误区, 节省企业发展壮大过程中的人力、物力、财力以及时间;但我国企业有着较高素养和管理经验的重要员工极其匮乏。麦肯锡预测, 中国未来需要75000名具有国际商务经验的企业领导者, 但市场只能供给3000-5000人。调查机构万宝盛华2013年数据显示, 面临“人才短缺”的中国企业达到35%, 比上一年激增12%。

另一方面, 目前企业的培训仅仅停留在对于新进员工的入职培训上, 包括制度培训及所从事工作的岗前基本技能培训, 大多停留在走流程上, 没有一个完备的培训体系, 也缺乏后续的跟踪与结果评估。当下企业普遍没有针对性的内外部培训, 不能满足员工想要学习新知识、提升技能与管理类水平, 渴望通过接受挑战来得到晋升机会的需求。

3. 考核激励机制。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 许多企业都制定了较为完备的考核激励机制, 包括:企业评优机制、年度绩效考核、360度管理能力测评等。虽然制度的制定符合科学管理的要求, 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却显示出很大的困境:首先, 由于考核激励机制整体设计较为复杂, 与原来的传统方式差别太大, 不易被员工理解, 落实难度大;其次, 新的考核激励机制的执行也给各级管理人员新增了很大的工作量, 使得各级管理人员的压力感明显增加;再次, 激励方案目前只注重短期行为, 缺乏对中长期行为的重视和引导。

三、人力资源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1. 调整人才结构、规范人力资源体系。

某企业根据总体发展战略和近期经营目标, 以人力资源总量控制原则, 力图优化人才结构、规范人力资源体系, 提出了以下具体量化目标:

(1) 2013年员工总量控制数:员工总量为1200人, 其中312人为管理人员, 占比26.8%, 848人为基层一线员工, 占比73.2%。

(2) 2013年优化员工素质结构:大专以上员工要达到50%, 专业技术职称人员占比为25%, 80%的中高层管理人员必须具备大学本科学历。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 该企业采取了如下措施:

(1) 职位体系规范化, 科学合理地制定职位职能, 继而通过内部加快培养、外部大力引进等办法, 形成高素质人才汇聚的局面, 有效改善了企业的人才结构;

(2) 优化企业绩效考核和薪酬激励, 激发员工的自我提升意识, 实现人力资源的最大化发展;

(3) 对组织架构流程进行革新, 包括:招聘录用流程、培训发展规划、薪酬绩效管理制度、员工激励约束制度, 人力资源管理进入规范化的快车道。

2. 制定有效的培训计划。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员工须加强在本模块的学习和交流, 必要时通过外部招聘的形式为企业寻找专业的培训模块主管。

有效培训计划的制定应依据企业内各部门基于本部门业务内容及未来发展规划填报的“培训需求调查表”, 人力资源部门进行汇总后, 再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和发展规划、企业文化及人力资源管理目标拟定培训计划, 注重各项培训的适用性、实用性、前瞻性和拓展性, 并报请企业高层审议批准。计划缺定之后, 有序地进行培训准备工作;每项培训实施结束, 还要有合理的跟踪评估制度, 搜集培训评估结果作为调整未来培训的依据。

3. 建立客观公正的绩效考核体系。

绩效考核是核心环节, 能够为企业的培训、晋升及激励提供重要依据, 是企业重要的管理控制工具。我国的许多企业绩效考核体系还非常薄弱, 对员工的激励仅限于年终奖的鼓励, 因而在做未来三年的人力资源规划时, 这部分内容还处于摸索状态;但必须确定总体思想, 务必是在公平公正的前提下进行此部分的设计与执行。笔者倾向于在对员工进行绩效考核时, 选择360度考核与目标管理相结合的方法, 并在绩效考核的开发、使用和结果分析阶段保证绩效考核体系的客观公正。

在实际考核中, 普通员工与管理者的考核分数计算方式将有所不同:管理者的考核分数将与自己所负责的项目以及部门业绩挂钩。对于考核的结果, 应实行绩效反馈面谈的方式, 通过面对面的交流, 员工与管理者对考核的结果进行讨论, 讨论的结果也会对未来绩效管理方案的改进发挥重要的作用。

4. 人力资源规划实施的综合管理。

首先, 企业高层管理者对人力资源工作的支持。企业对人才的重视便是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视, 企业应对人力资源工作提供最好的人力物力及财力, 保证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的实施。

其次, 重视对人力资源规划的监控及评估。制定规划的初期要分析人力资源规划是否与企业总体发展战略相一致;在分析企业人力资源现状时是否客观, 企业是否具备战略管理能力和人员、资金等资源保障, 企业的战略目标是否人人知晓等。所有的评测结果都将对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的不断完善起到重要作用。

再次, 完善人力资源信息系统化的建设。想要未来几年从人力资源发面满足企业未来的发展, 则要求我国企业尽快实现软件升级, 完善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 实现职位管理、培训、考核等更多人力资源工作的全方位信息化。

摘要:在分析了人力资源规划影响因素和当前我国企业人力资源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基础上, 提出了调整人才结构、规范人力资源体系, 制定有效的培训计划, 建立客观公正的绩效考核体系以及人力资源规划实施的综合管理等保障人力资源规划实施的措施。

关键词:人力资源规划,影响因素,实施保障

参考文献

[1]田敏.分析企业人力资源规划制定的影响因素[J].商场现代化, 2013 (9)

[2]刘峰, 张永波, 袁铎.人力资源规划对调控工作所起作用及影响其结果的因素[J].现代商业, 2013 (3)

篇4:土地规划实施保障措施研究

【关键词】土地利用规划;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乡建设、土地管理的纲领性文件,是实行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的一项基本手段,而开展土地利用规范管理保障措施研究,制定具体有效的保障措施,对合理有效利用土地资源,缓解人地矛盾,促进经濟生态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土地规划的内涵

土地规划又称土地利用规划,是以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为核心,以最佳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目标,根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经济特性,对一定区域范围内的土地开发、利用、整治、保护所作出的具体部署和安排。

二、目前规划编制保障措施存在的问题

1规划编制自身。从规划编制自身来说,第一,规划实施法规体系还不完善,虽然从中央到地方已经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但大多属于纲领性文件,缺乏详细规定,总体法制体系还不完善。第二,规划理念计划性太强。规划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控制,无法精确衡量用地需求,缺乏民主性和科学性;第三,规划实施保障机制中的行政手段不健全,年度计划指标的设置、编制方法、内容不能适应下级实际的需要。重编制轻实施。实践与规划不吻合,事前调控容易变成事后统计,存在计划外用地、超计划用地现象。第四,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技术保障上也存在问题,各地由于实际情况不同,人员素质和技术设备也千差万别,这导致基础数据库无法完善。第五,规划实施的社会保障措施不够深入,很多公告的发布仅仅是走过场,公众参与热情极低,只是规划的被动接受者。

2规划实施过程。在规划实施过程中,首先,实际用地情况与规划指标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指标无法与实际用地需求完全吻合,一些地方为了自身发展,根据自身发展情况实际占地会超出规划指标,基本农田保护数量相应的达不到要求,或者会在地类内部做一些调节;第二,缺乏科学、系统的规划实施评价体系和机制,由于我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才进行了两轮,对规划实施的重视程度也只是在新《土地管理法》颁布以后才有所提高,全国目前还未形成统一的评价体系,国家也未颁布相应的评价标准。第三,规划实施的经济保障机制没有得到有效发挥,我国规划实施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依赖行政手段,市场手段运用严重滞后,是规划与市场缺乏有机结合,建设用地的市场配置比例较低。市场配置土地资源的基础作用尚未充分发挥。

三、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保障措施体系的构建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管理保障具体措施的研究是以国家法律法规等为基础,以保障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实施为基本目标,遵循其保障体系建设的基本原则,并在其基本思路指导下从法律法规措施、经济手段调控、行政管理措施、社会监督措施、科学技术支撑等五个方面进行研究。

1规划实施的法律保障。在遵循国家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制定可操作性强的地方性配套法规如规划实施条例或办法,提出有关规划实施机构、管理程序、实施效果评价、监督管理、规划调整、违反规划的强制措施等具体规定来保证各级规划的落实。当然,国家现行的其他法律法规也应是法律保障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都是构成完整的规划实施法律保障体系的基本条件。

2规划实施的经济保障。通过价格、税收、市场、惩罚等手段调节社会对土地资源的供给与需求,以实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目标。同时要利用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改革和完善地价政策体系,国土资源部门应定期更新并公布基准地价,建立健全地价动态监测系统,加强对交易地价、评估地价的监督,完善地价、土地租税费政策,促进城市土地的合理利用。

3规划实施的行政保障。依据规划和有关规定,每年年初编制年度土地利用计划_其主要指标包括农用地转用指标、土地开发整理计划指标和耕地保有量计划指标;加强项目用地预审的各项制度建设。建设项目用地预审指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在建设项目审批、核准、备案前,依法对建设项目涉及的土地利用事项进行的审查。

四、结论

篇5:护理工作规划的保障措施

1、护理部围绕“十二五”规划制定每年年计划,总结、追踪落实情况。

2、护理部按照年计划制定月计划,临床科室按照护理部计划制定本科室计划。

3、护理部按年计划及各项子计划要求,严格管理,加强培训与考核,保证各项目标的实现。

4、护士长必须向科室每位护理人员传达目标内容,要求做到人人知晓,并结合科室情况,认真讨论、制定科室护理管理目标。每位护理人员均是完成科室护理管理目标的责任人,向护士长签署目标责任书。护士长每季度对目标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自查。

5、各位护理人员应认真履行职责,严格遵守护理核心制度及各项护理技术操作规程,加强学习,保证各项目标的实现。

6、每位护士长均是完成医院护理管理目标的责任人,向护理部签署目标责任书,确保各项目标的实现。

7、积极争取后勤支持保障系统。

8、护理部及大科护士长不定期抽查护理人员对医院及科室各项管理目标的知晓度、落实情况。

篇6:护理中长期发展规划保障措施

为适应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健康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对护理事业发展的新要求,根据“十二五”时期卫生事业发展和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总体规划、《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医药卫生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1—2015)》、“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相关要求,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制定了2011—2015年护理荼发展规划,其中“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的开展是护理工作中长期发展规划的重要工作,为保障我院护理工作中长期规划得以落实,需要院领导及医院各部门(党办、院办、医务科、人事科、财务科、药剂科、物资供应科、后勤服务部、总务科、设备科、信息科、保卫科、检验科、供应室、营养科、科教科等)的大力支持和帮助。

一、党办、院办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护士条例》,维护护士的合法权益,规范护士的执业行为,帮助护理部完成护士的准入管理。加大“优质护理服务”工作的宣传力度,营造“优质护理服务”活动氛围,全面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参加与意识。

㈠协助护理部完成“优质护理服务”工作的协调、检查、落实。

㈡组织召开护理工作专题会议,通过院办公会议及时研究解决护理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总结经验,扎实稳步推进优质护理服 务。

㈢加强各个部门之间的组织协调,进一步加大医院支持保障系统对护理的投入,全方位的实现将护士还给病人,举全院之力做好“优质护理服务”。

二、医务科

㈠加强临床医生和医技科室的管理,规范医嘱行为。㈡加强医师培训,严格落实《综合医院分级护理指导原则》,根据患者病情和生活能力,开具护理级别医嘱。

㈢加强医护协作和有效沟通,特殊情况下保证医嘱正确执行。

三、人事科

㈠贯彻落实国务院《护士条例》,结合医院实际情况,保证临床护理人员的配备。

㈡执行国家有关工资、福利待遇规定,规范聘用制护理人员的管理,提高聘用护士待遇,使聘用护士与在编护士在晋升、评优、岗位竞聘,进修学习,福利待遇和社会保险(医疗、养老、失业保险)等方面享有同等的机会,稳步实现护理人员的同工同酬,缓解医院护理人员不足、业务繁重的矛盾,稳定和发展护理队伍。

㈢对从事非护理工作的护士进行清查归队,保障临床一线护士全院护士总数的95%以上。

四、财务科

㈠认真执行物价部门公布的医疗收费项目、标准,保证患者 费用正确无误,患者入出院办理及时,方便、快捷。

㈡节假日照常办理出入院手续。

㈢保证优质护理服务病房购买物品的资金支持。

㈣保证护士进修、学习、培训的各项经费开支,做好专科护士培养的经费保障。

六、药剂科

㈠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保证配发药品质量合格安全有效。㈡严格执行处方调剂操作规程,发出药品准确无误。㈢落实基本药物使用制度,临床药师定期查房,指导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㈣加快“静脉药物配制中心”支持系统的建设,为全院临床科室病人提供静脉药物的统一配制,提高医院药学服务水平,保证静脉药物的无菌性,降低毒性药物对医护人员的职业伤害,确保静脉药物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逐步实现所有药物下收下送至科室。

㈤规范科室药品管理,保证用药安全。

七、物资保管室

㈠按照科室物资领取申请表,配备临床科室物资。

㈡按科室要求,准备、派送到科室,保证病区临床工作需求。

八、后勤服务部

保证科室水、电、气的正常供应,保证“三通”(水通、电通、气通),及时处理“三漏”(漏水、漏电、漏气)做到定期巡查,处理及时,保证安全使用,记录完善,为临床提供及时、便捷、高效的服务。

九、总务科

做好后勤服务工作,负责与外包单位(圣和物业公司)的联系与监督,加强管理,规范管理,管理好洁员和护工,保证医院整体清洁工作正常运行。

十、设备科

㈠认真执行医疗设备管理各项规章制度,根据科室需要采购合格的医疗用品,保障医疗安全。用氧、仪器设备等性能完好。

㈡对医疗设施进行检修保养,定期下临床科室检修保养各种医疗仪器、设备,接到报修及时到位,保证医疗设备的供应及正常运行,重点部门抢救设备运转良好随时备用。

㈢科室需要的各种医用物品,按护士长要求送到科室,满足于临床需求。

十一、信息科

㈠实施“电子护理病历”,《体温单》《护理记录单》通过计算机录入,实现自动绘图、检索数据等,提高护理病历书写质量,节约了护士书写病历的时间,为护理科研奠定良好的基础。

㈡完善医院信息系统功能,简化患者诊疗过程,优化护理工作流程”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保障。㈢在工作中满足护士提出的合理化建议,按要求及时改进护理文书的内容等,电脑操作出现问题,及时排查和维护,满足临床科室的需求。

十二、保卫科

㈠加强医院安全、保卫、综合治理工作。㈡维护医院员工、病区病人的安全。

十三、检验科

㈠为临床各病区提供各种采集标本用物。

㈡急诊化验、医技检查,接到电话或报告单应立即到床培训并建立科学的考核制度,建设职责明确、权责统一,层级合理,管理到位,监管有力的护理管理体系。培养和建设一支政策水平较高、业务能力突出、管理素质优良的护理管理队伍。

十四、保障措施

㈠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医院各部门均要充分认识促进护理事业发展的重要性、紧迫性,将护理工作纳入医院总体发展规划并与医院的整体框架同步,共同协调发展。

㈡加强沟通交流,共同协调:护理管理部门及各临床科室均要加强与全院各部门的沟通交流,取得各部门的积极支持及配合,多部门达成共识,保障护理工作的顺利运行。

篇7:绿化局工作规划与保障措施大全

(一)指导思想

我局以争创国家生态园林城市为抓手,深入开展绿化彩化美化工程,提升人居环境质量;全面按照市委、市政府“引森林进城市,变园林为森林”和“大绿化”的园林战略总体部署,在今后五年发展规划必须继续解放思想,以机不可失、时不在来的紧迫感,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扎实向上,巩固“省园林城市”成果,积极开展争创“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活动,加快推进绿化生态质量,提升拓展绿地综合功能,进一步加快园林事业发展新跨越。

(二)基本原则

1、统筹协调原则

根据绿化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统筹建设与管理,统筹公共绿化与社会绿化,统筹平面绿化与立体绿化,确保绿化系统规划的有序推进。

2、功能提升原则

拓展城市生态绿化空间,提升绿化综合服务功能,提高绿地服务质量,多视角、多途径、多功能,推进城市绿化有序发展。

3、资源节约原则

加大科技投入,加快技术推广,倡导规划设计人性化,群落配置生态化,材料选择自然化、资源能源节约化,推进节约型绿化建设,促进绿地的高效、可持续性发展。

4、常态长效原则

继续坚持条牵头、块推进的工作机制,落实工作重心下移,做实街道绿化的工作方式,依靠法规、规范、合理协调城市建设、经济发展与生态资源保护的关系,最大程度地保护绿地、树木资源;积极研究和探索建立绿地管理的长效手段,形成常态化工作机制。

(三)规划目标

1、总体目标

我局全面坚持“政府组织、社会参与、统一规划、因地制宜、讲求实效”的原则,以争创国家生态园林城市为抓手,加强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管理工作,加快园林绿化建设步伐;以科学管理为手段,不断提高绿化管理和养护水平;以文化建园为核心,加强公园、游园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景区品质和影响力。遵从“以人为本、因地制宜,生态优先、均衡布局”的绿地结构格局,努力建设总量增加、分布合理、功能显著、植物多样、特色凸现、景观优美的市中心城区绿地生态系统。到2016年基本建立与生态家居城市相适应的城乡绿化生态网络体系框架。

2、主要指标

新建公共建筑屋顶绿化比例占适宜屋顶绿化的公共建筑物的25﹪以上;公共绿地枯枝落叶资源化利用率达35﹪以上;绿化有害生物危害率控制在5﹪以内;绿地常见植物种类达到490种以上。

(四)主要实施工程

1、城市公园建设工程

抓紧汤显祖公园建设时间,加快推进钟岭森林公园、凤岗河公园、文昌里公园、拟砚台公园、名人文化园、玉茗公园、王安石公园等重点项目建设,完善梦湖公园后续建设,进一步提高市中心森林覆盖率,建成环城森林圈,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巩固良好的生态环境,全力打造“一园一特色”。

2、城市绿色长廊建设工程

合理布局,调整城区绿化网络,新区道路全部按照“双向六车道、进口沥青柔性路面、两边各50米绿化带、人行道路沿石全部用花岗岩”的生态路、景观路标准设计建设市中心城区。重点打造南北走向的外环路、西一路、西二路、玉茗大道南延伸段、赣东大道南延伸段、文昌大道(抚河大桥-红石嘴)、抚石路,东西走向的安石大道、临川大道、迎宾大道、商业大道等十一条城市绿色长廊。在道路景观带外侧加大速生树种种植力度,丰实森林厚度。在多种乔木、大树和速生树的基础上,加强景观路的建设,不断提升城市园林绿化品位,实现“树有高度、林有厚度、绿有浓度”的目标。

3、城北老城区绿色板块建设工程

按照“因地制宜、寸土不让、见缝插绿”的理念。一是旧城改造沿河布绿。结合文昌里改造建设,高标准设计建设抚河东岸景观带,完善西岸景观带建设,实现一河两岸景观交相辉映。二是要见缝插针、拆墙见绿、拆违建绿、破硬建绿。单位、学校、住宅小区要提升绿化品质,拆墙透绿与社会共享;充分利用老城区边角地,强行拆除居民违章搭建,精心设计建设小园林、小广场、小绿带,打造城市绿化小亮点。对加油站、停车场、汽车站、大型仓库等场所,实行破硬建绿,大力推广建设树阵式停车位。三是向空间要地。鼓励发展垂直绿化和屋顶绿化,强制要求大型临街建筑必须充分考虑垂直绿化的设计和建设,并将此纳入新开发住宅小区绿地验收标准和范围。

4、城郊生态绿化建设工程

5、立体绿化工程

充分借鉴其他省市立体绿化设计的理念,加快推广、加强宣传,重点推进机关事业、学校、医院等单位的公共服务设施的立体绿化建设;以建筑、市政设施构筑物为重要载体发展屋顶绿化、墙面绿化、沿口绿化;倡导棚架绿化、窗阳台绿化等多种形式的立体绿化;倡导低碳环保理念,积极引导房地产开发、企业单位等因地制宜发展立体绿化。计划到2016年底发展立体绿化90万㎡,其中屋顶绿化60万㎡。

6、林荫道工程

通过保护、完善提升、新建等三种途径,推进林荫道示范点建设,探索林荫创建的养护措施、建设标准,命名、建设一批林荫道,实现行道树道路林荫、资源循环、技术标准的目标,不断提高行道树管理水平。

7、绿化机械化工程

按照主要服务于公共绿化的原则,以车辆和专业装备为发展重点,到2016年末,常规绿化养护基本实现机械化作业,应急处置具备必要的机械配置如应急抢险配备随车吊、车载式及自走式高空作业车等;养护作业配备行道树运输车、绿化喷洒车、中小型喷雾车、园路清扫车、吹叶机、小型综合养护车、草坪修剪机、多功能土壤施肥机等。树枝的资源化利用配备中小性树枝粉碎机等,进一步提高绿化行业的工作效率和质量,提高行业整体水平。

8、绿地结构调整功能与功能提升工程

制定绿地结构调整和功能提升实施导则,编制相关的实施规划,因地制宜地对植物配置不合理、群落不稳定、种植密度过高的绿地进行改造和调整,改良土壤理化结构,保持植物的生成势。加强绿地必要的服务设施建设,满足市民活动休闲的功能需求。按照基本生态网络节后体系的总体要求,加强“绿色步道”、“林荫道”的规划和建设,进一步提高绿地与城市基础实施的融合度,发挥绿地有生命设施的生态、景观功能。计划五年内提升改造绿地3600亩。

(二)保障措施

1、加强领导,落实责任。成立由市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的市中心城区绿化建设推进工作领导小组,各县(区)、各有关部门都要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要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和目标任务责任制,主要领导要亲自挂帅,站在工作的第一线负总责;分管领导要具体抓,推动工作落实。要抓定任务、定进度、定责任,把包段、包栽、包活、包管理、包成林落实到具体单位和人员,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

2、明确任务,统筹推进。各县(区)、各部门要高度重视,强力推进,要把市中心城区绿化建设提升到全局性、战略性的高度,在遵循造林绿化规律的基础上,进一步组织实施、操作到位,切实打好主动仗。市土地和规划部门负责绿化生态建设规划、绿化工程设计工作,要将生态绿化建设规划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统筹规划,严格按照《市城市绿线管理办法》保护好绿线;市林业部门负责城郊绿化工程的建设;市园林部门负责市中心城区的绿化工程建设;金巢经济开发区和临川区负责本辖区内的绿化工程建设。

3、多方筹资,保障经费。采用财政投入、部门整合、吸引外资、企业融资、群众自筹、市场运作、大力吸引民间资本等形式,通过征收异地绿化补偿费等手段,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筹集资金。从2011年开始,由市政府每年从土地运作收入中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市中心城区绿化建设,由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国土资源局调度落实好工程建设资金。两区辖属绿化资金,在力争国家工程项目补贴、省苗木补助、耗材企业建立原料林基地和整合相关部门项目绿化资金的基础上,由两区政府自行筹资。两区政府要安排好专项建设资金,切实解决好资金投入问题。

4、市场运作,实现共赢。加强政策引导,充分运用税收、土地、财政等经济杠杆,调动企业,社会等方方面面的积极性,通过市中心城区绿化建设,确保农民增收得利,社会增绿得益,政府增效得绿,实现“共赢”目标。

5、广泛动员,营造声势。各级、各部门要充分利用各种宣传手段,通过各种宣传渠道,广泛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舆论宣传和引导工作,营造人人动手、个个支持、各方面配合的强大声势和合力。要做好示范带动,工作总结,典型挖掘,经验推广工作,用实际效果向广大干部群众进行宣传和动员,努力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认识,充分调动全社会支持与参与绿化美化家园的热情,使市中心城区绿化建设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

6、强化督查,狠抓落实。各级、各部门要建立健全检查考核制度。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要组织联合督查组,加强对市中心城区绿化建设进展情况的跟踪督查和调度通报,对任务完成不好的,要予以通报,促进工作落实到位。市效能办要将各责任部门的任务落实情况列入各责任部门年度工作绩效情况来考核评价。市林业、园林部门要采取多种形式,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民主党派、老干部等人员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检查、指导和督查。两区及各责任部门也要建立长效监督检查机制,确保建设目标顺利实现。

展望结语

我局继续坚持以科学发展为统领,着力围绕“建现代工业新城、创文化生态名城”的总体目标,牢固树立“引森林进城市、变园林为森林”的发展理念,按照“群众、企业、政府利益有机统一,经济、生态、社会效益有机统一,快速、协调、持续发展有机统一”的要求,大力推进市中心城区“点、线、面相结合,水、陆、空相协调”的城市绿化工程建设,全面提高市中心城区绿化水平,在“大绿化”建设中充分展示“大文化”的深厚底蕴,“大水面”的深远境界,“大空间”的巨大潜力和“大产业”的丰硕成果。

今后五年,我市园林绿化建设处在“绿色崛起”重要时期,我们园林人也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让我们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与时俱进、奋勇争先,全面完成市委、市政府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为实现赶超发展、提速进位、争创一流和争创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篇8:土地整治规划实施保障措施研究

然而如何保障编制的土地整治规划顺利实施, 如何真正发挥其作用, 现提出如下观点。

一、严格执行规划实施

1、加强规划实施的组织保障。

各级政府应适时成立规划实施领导小组, 对土地整治实施统一管理。强化土地整治领导责任, 依据土地整治规划确定的目标和任务, 明确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责任, 将土地整治规划目标完成情况作为地方政府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深化行政体制改革, 完善“部级监管、省级负总责、市县人民政府组织实施”的工作机制, 建立政府主导、国土搭台、部门联动、多方参与的部门联动机制, 保证土地整治工作顺利开展。

2、严格规范土地整治规划的编制和审批。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按照下级规划服从上级规划的原则, 组织修编土地整治规划, 严格和规范土地整治规划的编制和审批, 落实确定的各项目标和任务。充分发挥规划管控作用, 规划一经批准, 必须严格执行, 土地整治项目的立项审批工作、各类土地整治活动须符合土地整治规划。建立有效的规划效能监督机制, 加强规划监督检查, 杜绝随意修改、变更, 抓好规划落实, 切实维护土地整治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3、完善土地整治规划体系。

严格落实国家、省、市和县四级规划的编制工作, 积极探索推进各土地整治专项规划的编制, 健全土地整治规划体系, 不断提高土地整治规划编制水平。

4、做好土地整治规划与相关规划的相互衔接。

土地整治规划需统筹与各地区、各部门、各行业编制的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国土整治规划、村镇规划、产业规划以及其他专业规划, 做好相互间的衔接工作。发挥土地整治的平台作用, 协调各部门业务, 保证工作顺利开展。

二、健全规划实施管理制度

1、做好土地整治计划管理。

依据土地整治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和国家宏观调控要求, 编制和实施土地整治五年近期规划, 明确各类整治项目的内容、布局和时序安排。强化近期规划和年度计划控制, 协调规划目标年度间的分配及土地整治资金的预算筹集等, 保障规划任务持续有序推进。编制和实施土地整治年度计划, 制定土地整治年度计划管理办法与土地整治年度计划编制规范。建立土地整治年度计划实施跟踪检查制度, 加强计划执行情况的评估和考核, 确保土地整治计划实施。

2、加强土地整治资金保障。

收好、用好、管好取自土地管理环节的各项资金, 确保土地整治资金主渠道。建立“政府主导、多元投入、有效整合”的土地整治资金筹集、管理制度, 大力整合农村道路、水利设施、农业综合开发、地质环境治理及其他新农村建设政策、项目和资金, 采取“预算不变、渠道不乱、用途不改”的办法, 捆绑投入, 集中用于土地整治项目, 充分发挥资金使用的综合效益。健全土地整治资金管理制度, 确保资金按时到位, 科学使用、有效监管。

3、完善重大工程实施和示范建设管理制度。

加强中央对重大工程实施的监管力度, 建立中央与地方联合管理重大工程机制, 建立重大工程实施评估监测制度, 完善重大工程实施目标考核机制, 健全重大工程评价管理运行机制, 完善重大工程监测评价规范标准。加强重大工程实施的技术保障, 运用高科技提高土地整治工作的水平, 加快重大工程监测评价技术创新和装备现代化水平。

三、创新土地整治激励机制

1、建立土地整治的经济激励机制。

实行耕地质量提高与财政补贴相挂钩, 充分调动基层政府耕地保护和基本农田建设的积极性。深化占补平衡制度改革, 探索补充耕地与财政收益挂钩的区域平衡经济新机制。加大中央和地方财政的转移支付力度, 构建区域资源补偿机制, 完善新增费因素法分配制度, 加大对基本农田保护和补充耕地重点地区的支持, 探索建立对履行耕地保护、基本农田建设义务较多的地方政府的奖励机制;研究建立对农民的直接建设补贴机制, 充分调动农民耕地建设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完善挂钩试点区域收益分配办法, 合理引导挂钩指标配置。

2、探索建立土地整治市场化机制。

逐步推进土地整治规划实施的市场化建设, 科学制定土地整治收益分配办法, 明确不同参与主体的责任、权利和义务, 形成稳定的资金收益机制, 引入个人、企业、信贷等社会资金参与土地整治。完善用地评估机制, 显化用地价值, 促进用地流转。积极探索土地整治市场化资金运作的模式, 建立多元化的土地整治投融资渠道, 形成以政府资金为主导, 吸引社会资金投入的土地整治资金保障体系。制定社会资本投资土地整治项目的优惠政策, 建立健全社会资本准入和退出机制, 逐步实行政府引导监管、企业投资实施、农民投工投劳的产业化土地整治模式。

3、规范土地整治市场服务。

完善相关规章制度, 建立规划设计、造价咨询、招标代理、工程监理、工程施工等机构准入与退出机制, 设立中介服务机构诚信档案。建立项目建设资质准入制度, 严格设计、施工、建立单位的资信管理, 提高土地整治规划队伍的业务素质和执行能力。加强对中介服务机构从业人员的技术培训, 促进各类中介机构提高技术服务质量。

四、加强规划实施的基础建设

1、加快土地整治法制建设步伐。

逐步建立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专项法律法规体系, 尽快出台《土地复垦条例》、《土地整治条例》, 完善《关于严格规范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切实做好农村土地整治工作的通知》等配套政策体系;制定耕地占补平衡实施条例;制定土地整治年度计划管理办法, 明确各级土地整治规划年度实施计划的编制与管理要求。

2、健全土地整治技术标准体系。

制定省、市、县三级土地整治规划编制规程, 确保各级规划编制的科学性;加快制定或修订各类用地规划标准和规划成果质量规范, 建立健全国家《土地整治规划编制规程》、《土地整治工程建设标准》、《土地整治 (复垦) 方案编制规程》、《矿山土地复垦投资估算标准》、《土地整治项目预算定额标准》等有关土地整治的标准和规范, 加强对土地整治实施过程的监督指导, 确保土地开发整理活动规范、有序开展。

3、推进土地整治规划管理信息化建设。

制定土地整治规划数据库标准, 建立土地整治各级规划数据库, 提高土地整治规划信息化服务水平。建立并完善土地整治项目报备系统, 实现项目信息网上报备, 做到土地整治项目全面全程信息化监督管理。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 建立土地整治综合监管平台, 提高监管质量和效率。

4、提升土地整治科技支撑能力。

加大土地整治研究的科技投入, 加强土地整治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研究, 开展针对土地整治中所需解决的重大问题的重点研究。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营造良好创新环境, 创造较多优秀科研成果。加强学科建设, 重视土地整治科技人才培养和交流, 提升学科整体研究水平, 建设若干队伍强、水平高、学科综合交叉的科学研究实验基地。

5、加强土地整理机构与队伍建设。

推进土地整治机构改革, 健全机构管理职能, 明确土地整治机构的监管职能, 充分发挥部、省两级土地整理机构的监管作用。建立土地整治国际合作交流平台, 借鉴国外土地整治的先进经验和方式。加强土地整治专业教育和继续教育, 健全完善土地整治从业人员上岗认证和机构资质认证制度, 切实提高土地整治技术和管理人才的专业素养。

五、加强规划实施的公众参与

1、切实维护农民权益。

进一步明晰农民土地权利, 切实维护农民权益, 广泛实行听证质询制度, 实行土地整治“阳光操作”, 引导农民全程参与, 在土地整治规划编制与实施, 以及土地整治项目设计与工程建设中广泛征询当地农民的意见, 确保农民的知情权与决策权。

2、改进规划工作方式。

编制各级土地整治规划, 要坚持政府组织、专家领衔、部门合作、公众参与、科学决策的工作方针, 科学系统地安排各项工作, 切实提高规划决策水平。建立和完善规划修编的专家咨询制度和部门协调机制, 成立有广泛代表性的规划专家委员会, 加强规划的协调、咨询和论证等工作, 提高规划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水平。实施信息公开与交流回馈制度, 建立多渠道的公众参与方式。

3、加大土地整治宣传力度。

通过媒体宣传、公开宣讲、社会调查和投票等方式, 对土地整治规划、土地整治年度计划与土地整治项目的规划设计与实施效果进行广泛宣传, 依托政务信息公开等网络平台, 形成与参与者的互动交流, 提高全社会对规划的认识, 增强民众对规划实施的支持程度, 动员社会各界力量积极参加到土地整治工作中来。

4、推行信息公开制度。

上一篇:美术课堂中“双基”教学的反思下一篇:社会安全排查活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