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在游戏中对幼儿动手能力的培养

2024-07-13

注重在游戏中对幼儿动手能力的培养(精选10篇)

篇1:注重在游戏中对幼儿动手能力的培养

注重在游戏中对幼儿动手能力的培养

2011-04-10 19:16:29来源于:亲宝网 我要评论(0)下载此教案 我要挑错 我要收藏

本文Tag标签:注,重在,游,戏中,对,幼儿,动手,能力,培养

导读: 初探游戏对幼儿动手能力的培养 人们常说“心灵手巧”,这说明大脑与手之间又密切的关系。科学研究证明:手的话动与精细的动作可以刺

初探游戏对幼儿动手能力的培养

人们常说“心灵手巧”,这说明大脑与手之间又密切的关系。科学研究证明:手的话动与精细的动作可以刺激大脑皮层的运动中枢,同时运动中枢又能调节手指的活动,神经中枢和手指反复地互相作用能:促进大脑的发育及其功能的完善。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儿童的智慧在它的手指尖上”。心理学家也一致认为手指是“智慧的前哨”这说明动作的发展多么重要。在人的智能结构中,动手能力是一种最基本的而又十分重要的学习能力,幼儿的许多知识技能都是在操作活动中学会的,其思维也是在操作活动中逐渐发展的。因此,为幼儿提供各种的动手操作的机会,既满足了他们的动手兴趣,又为幼展,幼儿又非常感兴趣的形式就是游戏。游戏是幼儿运用智慧的活动,在游戏中幼儿的感知觉、注意、记忆、思维、想象都在积极活动着,幼儿不断地解决游戏中面临的各种问题:这使幼儿思维活跃起来,有利地促进幼儿的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的发展,同时也促进幼儿动手能力的发展。

为此,我们进行了以促进幼儿动手能力的发展为目的的一系列游戏。游戏从三月份到六月份,历时三个月,告一段落,为使下一阶段的工作更好开展,先对此阶段的工作进行反思和总结,以提供经验和教训。

我带的是大班的孩子,围绕动作的协调性灵适性敏捷性准确性四个品质,开展了“击保龄球”“抛接沙包”“小棒夹豆”等一系列的游戏,重点是“小棒夹豆”游戏。把击保龄球游戏放在第一位的原因是它这个动作需要整个手臂以及甚至全身的配合,动作比较大。接下来抛接沙包,是用手去接抛起的沙包,虽也需要手臂的协作,但动作较细一些。最后是小棒夹豆游戏,需要手指的配合,动作更是精细了。

一、击保龄球

这个游戏要求幼儿在5米以外击倒三角形摆放的十个塑料瓶。幼儿拿保龄球去击瓶子,击倒一个得一分。幼儿可以自由反复练习,同时为了满足 幼儿的竞争好胜的心理,可以通过两组或三组等分组比赛,看一看哪一纽得分最多,孩子们的积极性非常高。通过这个游戏很好的促进了幼儿眼手脑协调能力发展,更促进幼儿动作的准确性发展。

二、抛接沙包

抛接沙包游戏的玩法很多,孩子可双手抛双手接,单手抛单手接,左手抛右手接,右手抛左手接。还可以往前上方抛起,小朋友跑着去接,小朋友之间还可以互抛互接。这既训练了幼儿的手、脑协调能力,同时也能很好促进幼儿合作能力的发展。这个游戏原本是抛接球的游戏,当时没有考虑很多,只想孩子们都非常喜欢玩球,但玩过一次以后,发现抛皮球的游戏很不合适。因为皮球面积较大,又重,孩子们在抛起后,不敢用手去接,总怕砸着自己。另外球抛起后掉在地上还会反弹,四处滚落。而有些幼儿干脆就是抱着球跑,不敢抛球。后来经过考虑改选沙包,因为沙包不会象皮球那样反弹起来四处滚落,体积又小,在孩子们的小手里很合适。孩子们玩的很开心。还不时跑过来告诉我是怎样接住沙包的,让我和他共享成功的喜悦。后来孩子们还告诉我他们的新发现,说除了用手去接之外,还能用肩用头用脚去接。看着他们高兴的样子,我忽然有了新的想法:如果对一种游戏,我们通过难度的提高,循序渐进去实验,编成系列游戏,那对幼儿能力来说是一种挑战,同时让幼儿也更感兴趣,也更能促进幼儿能力的提高呀!为此我重点设计了第三个游戏。

三、小棒夹豆

小棒夹豆,是通过游戏中豆的种类变化,装豆的容器的变化,容器距离的改变,以及小棒种类的改变来设计的系列游戏,使难度不断提高,幼儿动手能力也逐渐得到发展。

活动一:材料:幼儿每人一双平头筷子、红豆若干、表格、笔、容器两个。把活动分为四步:第一,幼儿首先看老师怎么玩游戏的,总结出游戏规则。第二,幼儿在规定的两分钟内,看谁夹的最多。第三,把豆子到在右手上,用左手数。第四,把夹豆的数目记录在表格中。

在夹豆的过程中,每一个孩子都想取得第一,表现自己,所以都很着急,可越急小豆子越不听话,越夹不住豆子。当然这跟幼儿动手,的准确性,协调性及 幼儿拿筷子的姿势有很大关系。我们就让夹的最多的孩子来讲一讲他的体验和感受,是怎样夹那么多的豆子的。夹的多的孩子满心喜悦,夹的少的孩子跃跃欲试,在下面的比赛中纷纷仿效夹的多的孩子,改变握筷子的姿势等,幼儿在交流尝试,再交流再尝试中不断改善自己的动作,改变夹豆的方式方法,寻找最佳方法,使其水平不断提高。所以每一次游戏,孩子们都有明显的进步。我们可以通过一组数字变化来看一看:就拿一个幼儿举例:他第一次夹了 18个小豆,是全班第一名。第二次夹了31个,反而是第二名。最后一次夹了40个,成为全班第一名,可以看出幼儿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第三步中我要求幼儿左手数豆,主要为了促进幼儿左手能力的发展,使幼儿左右脑同步发展。在第四步中我让幼儿填写表格,一方面是把数据统计下来,另一方面写字的本身就是在培养幼儿手指的协调性和灵活性准确性。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我非常看重幼儿自己的发现,重在“导”,而不是直接告诉他们应该怎样做才能做得最好,让幼儿自己体会并发现,为此幼儿体验到成功的极大喜悦。

活动二:这次实验,把平头筷子换成尖头筷子,红豆不变。容器由低到高由粗到细从广口—窄口—高低管依次改变,并且容器的距离也在依次加大,难度逐渐提高。在活动中我发现对于这一系列游戏,幼儿很感兴趣,积极性很高,注意力一直非常集中。因为每个孩子都想争第一,这一轮幼儿没拿到第一,下一轮比赛幼儿可能拿了第一,这就要看幼儿自己能力以及当时紧张不紧张。有的孩子能力不错,但为了拿第一,开始第一个,第二个夹不住,就慌了阵脚,下面的就更夹不住了,甚至着急得直嚷:“老师,豆子太光了,夹不住,夹不住。”可下次他不紧张了,手拿稳了,姿势正确了,水平就立刻上去了。可见除了能力之外,幼儿的心理素质多么重要。

活动三 :这一次把红豆改为黄豆,筷子依然用尖头筷子,容器种类变化容器距离改变跟活动二一样。黄豆表面较红豆滑一些,幼儿用尖头筷子去夹,难度又大了,有的孩子夹不住,还一个劲的夹,直到

把这颗豆子夹起,有的孩子一看夹不住了,赶紧去夹另外一颗。不断尝试,寻找最好方法。而这也很好的反映了幼儿的个性差异。

活动四:游戏难度也算最高吧,盛黄豆的广口瓶在教室一边,空广口瓶放在教室另一边,每人一双尖头筷子,在夹到黄豆后,跑到教室另一边放入容器内。游戏规则要求往返跑中豆子掉了,要重新返回夹豆,不能一下夹好几颗用手托住跑,游戏进行两轮,做出记录。

有的孩子只顾跑,一不小心豆子掉了;有的只顾看豆子,却不小心撞上了别的小朋友,豆子也被撞掉了。只有:“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既顾上又顾脚下沉着冷静的小朋友才能拿第一。所以这也很好的促进了幼儿的观察力注意力的发展。

这一系列游戏还可以做进一步的延伸,例如:(1)操作工具的改变:把小棒(我们这用的是筷子)由原来的平头换做了尖头,还可以把筷子换作特大的或特小的,以此来提高难度。在以后的活动中,我们可以把小棒变为夹子。从大一点的夹子到发夹,到文具夹,到眉夹。工具越来越小,要求幼儿的动作越来越精细。(2)所用材料的改变:根据所夹物体表面的粗糙来增加难度,由红豆到黄豆到玻璃珠,表面越来越光滑。还可以改变物体的大小,由豆子变的越来越大(例如:乒乓球)或越来越小(例如:小铃铛)。(3)容器的改变:容器

口的直径在缩小,容器的高度在增加。(4)容器的距离也在逐步增大。

实验告一段落,幼儿的动手能力得到很大提高,同时我自己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在实践工作中有了许多新的认识和体会。第一:要促进幼儿某方面能力得到很大发展,最好采用系列游戏,使游戏难度不断提高,幼儿的水平循序渐进地得到稳步发展这样的游戏幼儿最感兴趣最有挑战性最有成功感最有吸引力。

第二:家长要很好的配合。通过一系列游戏发观:日常生活对幼儿动作发展起的作用非常大,如有的孩子用筷子的方法正确,他的动作就比较灵活,动作就比较协调,夹的豆子就多,而这些需要家长密切配合,才能更好促进幼儿的发展。

第三:幼儿心理素质非常重要影响幼 儿的信心,幼儿的情绪,幼儿的成绩。同时我觉得这个系列游戏中应该注意的有以下几点:

(一)在游戏中让幼儿学会放松,特别是在小棒夹豆的游戏中,幼儿手指容易紧张疲劳,所以要适当穿插一些活动手指的小游戏,减轻他的疲劳感,这符合幼儿园保教结合的原则。

(二)在活动中要加强言语指导,发观问题并及时纠正不正确的方法。如有的孩子为了得第一,拿筷子不是夹,而是用筷子托着豆子,放入容器,想投机取巧。

(三)在活动中要及时给孩子以鼓励支持,对其创造性的发现及时表扬,培养孩子自信心,增强成功感,这样会增强幼儿活动的兴趣。“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幼儿能力会提高更快。

(四)幼儿能力不一,对个别幼儿要因材施教,给予及时帮助,保证每个幼儿的动手能力都得到发展和提高。

(五)要考虑活动的安全性,这在往返跑夹豆子的过程中表现得很突出。如果放杯子的桌子距离太近,孩子在往返跑中就容易相互撞着,由于幼儿手里拿着筷子,孩子们争先恐后,为得第一跑得又猛,所以让小朋友注意安全是非常必要的。

篇2:注重在游戏中对幼儿动手能力的培养

人们常说“心灵手巧”,这说明大脑与手之间又密切的关系。科学研究证明:手的话动与精细的动作可以刺激大脑皮层的运动中枢,同时运动中枢又能调节手指的活动,神经中枢和手指反复地互相作用能:促进大脑的发育及其功能的完善。苏联着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儿童的智慧在它的手指尖上”。心理学家也一致认为手指是“智慧的前哨”这说明动作的发展多么重要。在人的智能结构中,动手能力是一种最基本的而又十分重要的学习能力,幼儿的许多知识技能都是在操作活动中学会的,其思维也是在操作活动中逐渐发展的。因此,为幼儿提供各种的动手操作的机会,既满足了他们的动手兴趣,又为幼展,幼儿又非常感兴趣的形式就是游戏。游戏是幼儿运用智慧的活动,在游戏中幼儿的感知觉、注意、记忆、思维、想象都在积极活动着,幼儿不断地解决游戏中面临的各种问题:这使幼儿思维活跃起来,有利地促进幼儿的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的发展,同时也促进幼儿动手能力的发展。

为此,我们进行了以促进幼儿动手能力的发展为目的的一系列游戏。游戏从三月份到六月份,历时三个月,告一段落,为使下一阶段的工作更好开展,先对此阶段的工作进行反思和总结,以提供经验和教训。

我带的是大班的孩子,围绕动作的协调性灵适性敏捷性准确性四个品质,开展了“击保龄球”“抛接沙包”“小棒夹豆”等一系列的游戏,重点是“小棒夹豆”游戏。把击保龄球游戏放在第一位的原因是它这个动作需要整个手臂以及甚至全身的配合,动作比较大。接下来抛接沙包,是用手去接抛起的沙包,虽也需要手臂的协作,但动作较细一些。最后是小棒夹豆游戏,需要手指的配合,动作更是精细了。

一、击保龄球

这个游戏要求幼儿在5米以外击倒三角形摆放的十个塑料瓶。幼儿拿保龄球去击瓶子,击倒一个得一分。幼儿可以自由反复练习,同时为了满足 幼儿的竞争好胜的心理,可以通过两组或三组等分组比赛,看一看哪一纽得分最多,孩子们的积极性非常高。通过这个游戏很好的促进了幼儿眼手脑协调能力发展,更促进幼儿动作的准确性发展。

二、抛接沙包

抛接沙包游戏的玩法很多,孩子可双手抛双手接,单手抛单手接,左手抛右手接,右手抛左手接。还可以往前上方抛起,小朋友跑着去接,小朋友之间还可以互抛互接。这既训练了幼儿的手、脑协调能力,同时也能很好促进幼儿合作能力的发展。这个游戏原本是抛接球的游戏,当时没有考虑很多,只想孩子们都非常喜欢玩球,但玩过一次以后,发现抛皮球的游戏很不合适。因为皮球面积较大,又重,孩子们在抛起后,不敢用手去接,总怕砸着自己。另外球抛起后掉在地上还会反弹,四处滚落。而有些幼儿干脆就是抱着球跑,不敢抛球。后来经过考虑改选沙包,因为沙包不会象皮球那样反弹起来四处滚落,体积又小,在孩子们的小手里很合适。孩子们玩的很开心。还不时跑过来告诉我是怎样接住沙包的,让我和他共享成功的喜悦。后来孩子们还告诉我他们的新发现,说除了用手去接之外,还能用肩用头用脚去接。看着他们高兴的样子,我忽然有了新的想法:如果对一种游戏,我们通过难度的提高,循序渐进去实验,编成系列游戏,那对幼儿能力来说是一种挑战,同时让幼儿也更感兴趣,也更能促进幼儿能力的提高呀!为此我重点设计了第三个游戏。

三、小棒夹豆

小棒夹豆,是通过游戏中豆的种类变化,装豆的容器的变化,容器距离的改变,以及小棒种类的改变来设计的系列游戏,使难度不断提高,幼儿动手能力也逐渐得到发展。

活动一:材料:幼儿每人一双平头筷子、红豆若干、表格、笔、容器两个。把活动分为四步:第一,幼儿首先看老师怎么玩游戏的,总结出游戏规则。第二,幼儿在规定的两分钟内,看谁夹的最多。第三,把豆子到在右手上,用左手数。第四,把夹豆的数目记录在表格中。

在夹豆的过程中,每一个孩子都想取得第一,表现自己,所以都很着急,可越急小豆子越不听话,越夹不住豆子。当然这跟幼儿动手,的准确性,协调性及 幼儿拿筷子的姿势有很大关系。我们就让夹的最多的孩子来讲一讲他的体验和感受,是怎样夹那么多的豆子的。夹的多的孩子满心喜悦,夹的少的孩子跃跃欲试,在下面的比赛中纷纷仿效夹的多的孩子,改变握筷子的姿势等,幼儿在交流尝试,再交流再尝试中不断改善自己的动作,改变夹豆的方式方法,寻找最佳方法,使其水平不断提高。所以每一次游戏,孩子们都有明显的进步。我们可以通过一组数字变化来看一看:就拿一个幼儿举例:他第一次夹了 18个小豆,是全班第一名。第二次夹了31个,反而是第二名。最后一次夹了40个,成为全班第一名,可以看出幼儿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第三步中我要求幼儿左手数豆,主要为了促进幼儿左手能力的发展,使幼儿左右脑同步发展。在第四步中我让幼儿填写表格,一方面是把数据统计下来,另一方面写字的本身就是在培养幼儿手指的协调性和灵活性准确性。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我非常看重幼儿自己的发现,重在“导”,而不是直接告诉他们应该怎样做才能做得最好,让幼儿自己体会并发现,为此幼儿体验到成功的极大喜悦。

活动二:这次实验,把平头筷子换成尖头筷子,红豆不变。容器由低到高由粗到细从广口—窄口—高低管依次改变,并且容器的距离也在依次加大,难度逐渐提高。在活动中我发现对于这一系列游戏,幼儿很感兴趣,积极性很高,注意力一直非常集中。因为每个孩子都想争第一,这一轮幼儿没拿到第一,下一轮比赛幼儿可能拿了第一,这就要看幼儿自己能力以及当时紧张不紧张。有的孩子能力不错,但为了拿第一,开始第一个,第二个夹不住,就慌了阵脚,下面的就更夹不住了,甚至着急得直嚷:“老师,豆子太光了,夹不住,夹不住。”可下次他不紧张了,手拿稳了,姿势正确了,水平就立刻上去了。可见除了能力之外,幼儿的心理素质多么重要。

活动三 :这一次把红豆改为黄豆,筷子依然用尖头筷子,容器种类变化容器距离改变跟活动二一样。黄豆表面较红豆滑一些,幼儿用尖头筷子去夹,难度又大了,有的孩子夹不住,还一个劲的夹,直到

把这颗豆子夹起,有的孩子一看夹不住了,赶紧去夹另外一颗。不断尝试,寻找最好方法。而这也很好的反映了幼儿的个性差异。

活动四:游戏难度也算最高吧,盛黄豆的广口瓶在教室一边,空广口瓶放在教室另一边,每人一双尖头筷子,在夹到黄豆后,跑到教室另一边放入容器内。游戏规则要求往返跑中豆子掉了,要重新返回夹豆,不能一下夹好几颗用手托住跑,游戏进行两轮,做出记录。

有的孩子只顾跑,一不小心豆子掉了;有的只顾看豆子,却不小心撞上了别的小朋友,豆子也被撞掉了。只有:“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既顾上又顾脚下沉着冷静的小朋友才能拿第一。所以这也很好的促进了幼儿的观察力注意力的发展。

这一系列游戏还可以做进一步的延伸,例如:(1)操作工具的改变:把小棒(我们这用的是筷子)由原来的平头换做了尖头,还可以把筷子换作特大的或特小的,以此来提高难度。在以后的活动中,我们可以把小棒变为夹子。从大一点的夹子到发夹,到文具夹,到眉夹。工具越来越小,要求幼儿的动作越来越精细。(2)所用材料的改变:根据所夹物体表面的粗糙来增加难度,由红豆到黄豆到玻璃珠,表面越来越光滑。还可以改变物体的大小,由豆子变的越来越大(例如:乒乓球)或越来越小(例如:小铃铛)。(3)容器的改变:容器

口的直径在缩小,容器的高度在增加。(4)容器的距离也在逐步增大。

实验告一段落,幼儿的动手能力得到很大提高,同时我自己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在实践工作中有了许多新的认识和体会。

第一:要促进幼儿某方面能力得到很大发展,最好采用系列游戏,使游戏难度不断提高,幼儿的水平循序渐进地得到稳步发展这样的游戏幼儿最感兴趣最有挑战性最有成功感最有吸引力。

第二:家长要很好的配合。通过一系列游戏发观:日常生活对幼儿动作发展起的作用非常大,如有的孩子用筷子的方法正确,他的动作就比较灵活,动作就比较协调,夹的豆子就多,而这些需要家长密切配合,才能更好促进幼儿的发展。第三:幼儿心理素质非常重要影响幼 儿的信心,幼儿的情绪,幼儿的成绩。同时我觉得这个系列游戏中应该注意的有以下几点:(一)在游戏中让幼儿学会放松,特别是在小棒夹豆的游戏中,幼儿手指容易紧张疲劳,所以要适当穿插一些活动手指的小游戏,减轻他的疲劳感,这符合幼儿园保教结合的原则。(二)在活动中要加强言语指导,发观问题并及时纠正不正确的方法。如有的孩子为了得第一,拿筷子不是夹,而是用筷子托着豆子,放入容器,想投机取巧。

(三)在活动中要及时给孩子以鼓励支持,对其创造性的发现及时表扬,培养孩子自信心,增强成功感,这样会增强幼儿活动的兴趣。“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幼儿能力会提高更快。

(四)幼儿能力不一,对个别幼儿要因材施教,给予及时帮助,保证每个幼儿的动手能力都得到发展和提高。

篇3:注重在游戏中对幼儿动手能力的培养

一、区域游戏要幼儿年龄特点, 充满趣味, 让幼儿的小手 动起来。

1.美工区的“小小设计师”和 “糖果屋”两个游戏 , 我为幼儿准备了色彩鲜艳的木珠、泡沫“糖果”、彩色的卡纸、皱纹纸、包装纸、水粉颜料等多种材料, 让幼儿包糖果、分糖果和装饰衣裤、围巾、手套。

2.益智区的“夹小花”游戏 , 既可训练幼儿的点数能力 , 又能利用夹夹子的动作锻炼幼儿手部力量;“瓶子配对”游戏中, 幼儿可以根据瓶子的大小、颜色等特征, 找到相应的瓶盖, 练习手部动作, 锻炼手部力量。

3.在娃娃家的“晾衣间”、“试衣间”, 幼儿可通过将袜子、手套等匹配成对夹在衣架上, 为娃娃串项链, 为娃娃系围巾等动作, 锻炼手部肌肉的灵活性。

4.桌面游戏“图形找家”、“好玩的雪花片”等就是利用大 小、形状不同的玩具和雪花片, 在复制好玩具形状的图形底板和线条上, 根据颜色、形状、造型, 请幼儿一一对应摆放, 既锻炼了幼儿的动手能力, 又拓宽了幼儿观察视角。

在游戏材料的选择上, 我们避免自制玩教具成为只能看、不能动的“看具”或摆设, 绝大部分玩教具都具有一定程度的“可操作性”, 在材料的选择方面, 我们很注重环保、卫生, 大部分选用柔软的KT板和塑料夹子, 避免因粗糙而划伤孩子或夹伤孩子的手的情况。由于小班幼儿好模仿喜欢独立的平行游戏, 他们常常看见别人玩什么自己也想玩什么。因此, 在游戏材料投放数量上, 我力求实现“游戏材料为孩子人数的1.5倍”的目标, 在区域人数的控制上, 我们规定了每个区角人数为2~3人, 利用桌子和区角标记相对隔开, 游戏材料摆放在固定的玩具柜里, 为玩具、材料做好标志, 规定放置的位置, 使幼儿根据标志就知道各种物品所需要放置的位置。这样, 便于幼儿整理活动材料时做到有序、有目的, 既可减少了教师的游戏布置时间与环节, 又能满足幼儿的游戏需求。

二、进行恰当有效指导, 使幼儿的小手乐于操作。

由于这些游戏主要都是以操作摆弄为主, 需要进行个别传授, 因此, 需要教师的恰当有效指导, 让幼儿求知求新, 积极探索, 努力解决问题。如何恰当有效指导, 让幼儿真正成为游戏的主人呢?

1.在“给小动物穿毛衣”的游戏中 , 个别幼儿虽多次探索操作, 但仍然无法将毛线绕好, 我便采取直接指导的方式, 及时告诉并教会其正确的方法, 用一只手固定住毛线的一头, 另一只手进行缠绕覆盖住毛线头, 幼儿很快掌握了方法。

2.幼儿之间有个别差异 , 能力都有所不同 , 教师要针对不同幼儿的具体情形进行指导。例如, 在“毛毛虫”游戏中, 刚开始幼儿总是不会用左手捏夹子, 总是无法完成毛毛虫的左边“小脚”, 时间一长 , 有的幼儿就失去了耐心 , 把注意力转移到其他区域游戏中。而动手操作能力向来很弱的司栩凡却破天荒地夹好了两只“小脚”, 我欣喜地赞扬了一番:“哇, 司栩凡你夹得真好! 你真棒! ”随即又一问:“你是怎么做的? ”调皮的她一歪头:“不告诉你! ”“那你能夹得更好些吗? ”我又问。“当然 ! ”信心满满的司栩凡很快又忙开了 , 我也伺机邀请其他幼儿观摩她的现场秀, 引导他们仔细观察司栩凡是怎样用手夹的, 并激励他们:“你们有谁能超过司栩凡, 和她比一比? ”不一会儿, 一群幼儿便聚集在一起, 认真研究起夹“小脚”的正确方法, 很快大部分幼儿都很好地掌握了左手捏夹子的技能。

3.《纲要》指出 :“教师在幼儿区域游戏的过程中 , 是幼儿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为了担当好新角色, 使区域游戏有章可循, 一定要制定相应的游戏规则, 让幼儿在区域活动中“有法可依”。例如:根据小班年龄特点, 我在班级每个区角都设置了图片讲解图, 这样幼儿在游戏时一目了然, 便能很快掌握和了解游戏方法和相应的规则。另外, 在游戏中, 教师的观察性指导十分重要。幼儿在活动过程中, 教师要自始至终发挥主导作用, 根据各个区域游戏情况及时给予鼓励或诱导, 用微笑、点头等非言语评价形式, 帮助幼儿正确评价自己。

三、更新和升级区域游戏材料, 让幼儿乐此不疲动手操作。

对于小班幼儿来说, 兴趣显得尤为重要, 因此, 游戏内容首先要丰富有趣, 才可以吸引幼儿参与活动, 鼓励他们动手操作, 运用多种感官感受、体验, 从而获得更多的学习经验。比如, 我们在益智区设置的“瓶子配对”游戏中, 让幼儿学习“拧”的动作, 如果单单是让幼儿反复地给瓶子宝宝找“帽子”、戴“帽子”, 相信不到三天小朋友就感觉这个游戏索然无味了。因此, 我们给这个游戏设置了好几种玩法: 根据瓶子的大小不同, 找大小不同的瓶盖“帽子”;在瓶子上贴上小动物, 在瓶盖上贴上不同的食物, 请幼儿给动物瓶子找食物帽子;瓶子身上贴不同的颜色, 请幼儿给瓶子宝宝找相同颜色的帽子。如此一来, 简单的游戏内容便被扩展了, 这样不仅大大激发了幼儿的游戏热情, 还能较好地实现游戏目标。其次, 游戏内容要循序渐进、由易到难, 既可以吸引幼儿参加活动, 又能激发幼儿继续活动的兴趣, 从实际出发, 根据幼儿的不同发展状况, 制定不同的游戏目标, 提供不同层次的材料, 使每个幼儿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比如在“小小设计师”游戏中学习印画这一技能时, 刚开始让幼儿用棉签、手指印画, 在掌握印的技巧之后我们又添加了一些材料, 如瓶盖、小型木制积木等, 并引导幼儿“一物多用”或者材料交替使用着创作印画:用瓶盖做小鱼的眼睛, 椭圆形积木可以做小鱼的身体。这样, 不但再次激发了幼儿对印画的兴趣, 而且他们开始在周围寻找另外一些适当的材料玩“印画”游戏, 创造能力也越来越强了。

篇4:浅谈在游戏中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

游戏是幼儿的天性,幼儿游戏中蕴藏着幼儿发展的需要和教育契机,幼儿在游戏中最能体现发展的多样性、差异性、自然性等特点,这是由游戏的本质所决定的。而且幼儿的思维离不开动作,动手操作是智力的源泉,是幼儿成长的基础,发展的起点,也是开发幼儿智力的前提条件。幼儿的动手能力与大脑的灵活度是成正比的,手的动作是在大脑的活动支配下进行的,只有大脑支配能力和动手能力相互协调,才能培养出心灵手巧的孩子,可见幼儿动手能力的重要性,那让幼儿在游戏中培养动手能力,既符合幼儿的天性又让幼儿的动手能力得到提高。

二、游戏在幼儿一日活动中的意义

幼儿在园的教育离不开游戏,幼儿园教育是以游戏为主的,符合幼儿生理和心理发展的规律。《幼儿园指导纲要》中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我们要充分认识、提升游戏对于幼儿成长与发展的独特价值与意义,把游戏作为幼儿园教育的基本形式,将游戏融入幼儿的一日活动中,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培养自身的动手能力。

游戏不仅仅能满足幼儿自身活动的需要,还可以促进幼儿动手能力的发展。幼儿在游戏中不断活动,感受到愉快、兴奋,能发展各种动作能力,幼儿在游戏中摆弄各种玩具,可以锻炼动手、动脑的能力,而且还可以发展幼儿的想像力和创造能力。幼儿在游戏中离不开各种玩具和替代物,从中加深对一些物质性能的认识。在游戏中,幼儿要用语言表达自己想法,要用语言进行交流,因而语言得到发展。游戏可以发展幼儿的思维、智慧、能力、情感、意志等,幼儿在游戏中要遵守一定规则,与伙伴友好相处,互相谦让,幼儿在游戏中有很多色彩鲜艳的玩具,并在游戏中学习布置环境,对美产生兴趣,在游戏中幼儿扮演角色,获得艺术的体验。游戏对幼儿美育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幼儿的一日活动离不开游戏,游戏是促进他们发展的重要活动。游戏通过为幼儿提供学习有关自我、别人和环境方面知识的机会,直接促进了幼儿全面的发展。游戏给了幼儿想象、探索和创造的机会。幼儿通过游戏,可以享受游戏过程所带来的乐趣,去感受自己的能力和验证已有的生活。

三、培养幼儿动手能力的重要性

我们知道手的活动能促进大脑的发育,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心理活动是大脑的机能。一个人智力水平的高低,创造能力的强弱都取决于其大脑的机能是否成熟与发达。让幼儿多动手就能促进大脑很大一块区域的发展,当幼儿双手活动时,指头上的神經细胞会随时将信息传到大脑,因而加强幼儿手的活动是开发大脑潜在机能,培养创造性的重要环节。手的活动能培养幼儿的创造能力。

而且手的活动能培养幼儿的自信心,敢想敢干的大无畏精神和坚持到底的意志品质。从小培养幼儿动手能力,不仅让幼儿获得表现自己的创造力的机会,还可以使他对自己的聪明才智产生足够的信心,养成他敢说敢干的精神和坚持到底的顽强意志,这些幼儿今后的发展将有深远的影响。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需要提供各种结构材料,让幼儿玩结构游戏,如拼图游戏。让幼儿在这些游戏中满足好动的心理需要,实现他们的某些创造性设想,培养他的动手能力。

总之,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不仅能使幼儿获得一双巧手,更能促进其大脑的发育成熟,因而我们都应注意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使幼儿真正成为心灵手巧的人。

四、在游戏中培养幼儿动手能力

(一)在幼儿园游戏中培养幼儿动手能力

杨振宁博士在对中美学生的调查比较中,很中肯地指出,中国的幼儿动手能力差,胆小,怕出错,不善于选择和剔除,不善于提出问题,崇拜权威。所以我们做家长的应更加满足孩子的动手动脑的需要,在动手动脑探索活动中,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动手,养成爱动脑思考,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良好习惯。教师可以创设相应的游戏环境来让幼儿学习相应的动手能力,如在玩户外游戏时可以训练幼儿的抓、握、倒、挤、夹、敲、剪等。创设角色游戏如穿脱和整理衣服、梳头、洗脸、洗手帕等;创设相应的环境让幼儿可以扫地、擦桌子、切水果、分碗筷、收拾玩具、拔草、浇花等,既能锻炼动手能力,又能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在游戏中,不仅培养了幼儿的动手能力,还培养了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二)在家庭游戏中培养幼儿动手能力

幼儿游戏活动中,最能培养其动手能力。家可以分利用周围的自然条件,利用简易的工具材料,指导幼儿进行操作活动。家长在给孩子选择操作材料时,不但要符合幼儿好动的年龄特点,而且要有利于培养幼儿动手能力,开发幼儿智力。积木等看起来简单的玩具,孩子百玩不厌,因为这些玩具有着无穷的组合和变化的可能,给孩子提供充分的想象空间。搓、捏橡皮泥的活动,也是孩子们所喜欢的。橡皮泥在他们的小手摆弄下,可以变成千姿百态的小人和小动物。家长在孩子动手操作活动中,千万注意不要用过多的清规戒律束缚孩子,更不要包办代替,应尽量让孩子自己设计、布置,自己独立思考,让孩子自己多动手。

室内游戏活动中,家长可以给幼儿准备各种积木、动物玩具等,让幼儿动手动脑操作,也可利用废旧无毒的安全物品让幼儿动手操作制作玩具。在室内游戏活动中,用筷子也是对幼儿动手训练的一种不错的方法。孩子天性喜欢玩沙、玩水、玩土,水和沙没有形状,可以任由孩子们根据自己的自由想象去摆弄、去创造,因无穷无尽的变化而产生乐趣,可以说这是发挥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的最理想的“玩具”。

幼儿活动离不开游戏,幼儿的动手能力对于幼儿也是非常重要的,在游戏中提升幼儿的动手能力能充分调动幼儿的兴趣与学习欲望,更好的促进幼儿动手能力的发展。

篇5:浅谈幼儿动手能力的培养

然而,现在有的幼儿园出于安全考虑,对幼儿的活动层层设防、处处限制,有的幼儿园教学忽略了幼儿动手能力的培养,教师教学小学化,整堂课采用教师讲演、幼儿听讲的形式;有的幼儿园布置简单,缺乏幼儿动手的材料;有的幼儿园虽然有各种区角,可是只充当摆设,没有很好地利用区角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目前幼儿园里的小朋友大都是独生子女,这些独生子女有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妈妈的保护。在家里,他们的地位至高无上,大人们如群星拱月,长辈们对他们百依百顺,生怕捧在手里掉了,含在嘴里化了,被“圈养”起来;有的家长为了省事,对孩子的一切大包大揽,养成了孩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不良习惯,生活缺乏自理能力。那么如何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呢?

一、幼儿园应设置适合幼儿动手操作的区角

区域活动,是幼儿的一种重要的自主活动形式。它是以快乐和满足为目的,以操作、摆弄为途径的自主性学习活动。它是幼儿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一种独特方式,其活动动机由内部动机支配而非来自外部的命令,表现为“我要游戏”,而不是“要我玩”,自主性是幼儿游戏活动的内在特征。区域活动充分体现了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可满足幼儿活动和游戏的需要,更好地促进幼儿自然、自由、快乐、健康地成长,实现“玩中学”“做中学”。因此,幼儿园应设置适合幼儿活动的各种区角,培养幼儿动手操作的习惯,促进幼儿动手能力的提高。幼儿园常设的活动区有日常生活练习区、语言区、数学区、科学区、美工区、音乐表现区、娃娃家、种植区等,引导幼儿动手操作。比如:让幼儿在“娃娃家”里扮演爸爸、妈妈角色,照顾娃娃、打扫卫生、学习做饭、体验父母劳动的辛苦;在科学区,幼儿动手操作,搭房子、拼汽车等,比如准备可转动的大吊车、带磁性的花和各种材料(积木、铁、泡抹、绳子、纸等),让幼儿自由摆弄操作材料,尝试用各种材料转动大吊车,产生对磁铁的兴趣,引导幼儿在探索活动中,利用磁铁让大吊车做不同方向的转动,初步感受磁铁的正负极,然后进一步的尝试,让大吊车能按自己的意愿,进行转动,探索利用正负极进行各种尝试活动。教师鼓励幼儿将自己的探索结果记录下来,并乐于和同伴相互交流、分享成果;在植物角,可以让幼儿认识大蒜、萝卜、芸豆等,让幼儿亲手摸一摸、剥一剥,学习简单的种植方法,让幼儿在亲手埋土、浇水、拔草的过程中熟悉它们的生长习性,使幼儿在动手操作中练就一双“小能手”。

二、在教育活动中,教师要培养幼儿动手操作的能力

在教育活动中,教师要改变教育观念,善于激发幼儿动手创作的兴趣。例如,在计算综合教育活动“认识图形”中,教师先出示用各种图形拼成的图案:小鸟、金鱼、老虎等,教师先出示美丽的范画来引发幼儿的兴趣,然后提问:老师这幅漂亮的画是怎么拼成的?你们还可以用这些图形拼成什么?引导幼儿自己动手拼,自己动脑想,用各种图形拼出各种美丽的图案;还比如在趣味小实验中,可引导幼儿观察如“汤勺折了”“多彩的气泡”“会变的颜色”等科学小实验,并让幼儿动手操作,这样,孩子不仅初步了解到一些简单的科学现象,而且发展了动手能力,实现了自己的愿望,又能从创造和成功中获得愉快的体验。

三、家园同步,在家庭生活中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

幼儿一天当中有很长时间是在家庭中度过的,因此家庭中培养幼儿动手能力也是很重要的。教师与家长对幼儿的要求要互相沟通协调一致,教师要向家长讲明:动手是幼儿期发展的需要,这不仅能促进肌肉骨骼的发育,而且也能促进幼儿情绪和智力的发展。家长要改掉以往“保姆式”的教子方法,即事事处处不放心、不放手,总是跟在孩子屁股后面转来转去,过分操劳。家长应该有意识引导幼儿做事,如擦擦桌子、洗洗抹布、扫扫地。同时要抓住时机不断对幼儿的劳动成果进行表扬,使幼儿逐渐意识到自己动手做事是大人们喜欢的,使其变得愿意动手、愿意做事。当然,在幼儿动手做事时难免产生一些失误,如把鞋子穿反,将衣服扣系错等,这些都很正常。因为幼儿肌肉发育不完善,所以动作协调不起来。

篇6:注重在游戏中对幼儿动手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游戏;幼儿;教育;创新能力

游戏是快乐的,它满足儿童强烈的身体活动的需要,使其可以自由的变换,重复感兴趣的活动,保持身体最佳的舒适状态;游戏是自愿自主的,儿童有权利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表达游戏的愿望;游戏既源于儿童生活,又融入儿童生活,与生活密不可分。应该根据幼儿游戏的特点,采取正确的方法,有效地开展幼儿游戏,从而培养和发展幼儿游戏的兴趣和创新能力。

一、根据幼儿特点培养幼儿参与游戏的兴趣

幼儿的天性表现为好动、好奇、好模仿等特点,如果采取简单呆板的教学模式,幼儿是难以接受的,应当采取富有趣味性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善于诱导他们,以促进幼儿良好的个性和性格的形成。为此,教师要根据幼儿身体、认知、社会性、情感发展的特点,采取正确的游戏方法,培养幼儿参与游戏的兴趣。幼儿期是一个人生命的萌芽期,生长发育十分迅速和旺盛,游戏则是让这一发展充满生机和活动的可能。各种不同的游戏,既有全身有运动,也有局部运动。大小不同的运动量,活动着身体的不同部位,促进骨骼和肌肉的发展,加速机体的新陈代谢,从而促进身体各生理器官和系统的生长,特别是运动系统、内脏和神经系统的发展,使得儿童在体力、动作协调和身体发育等方面不断地趋于完善和成熟。教师要根据幼儿发展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游戏方法,幼儿的身体、认知、社会性、情感的发展是由低级到高级,有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

二、在游戏活动中培养幼儿创新能力

创新是人们革旧布新的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包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发现矛盾、提出假设、论证假设、解决问题,以及在解决问题中进一步发现新问题从而不断的推动事物发展变化等。创新能力最基本的构成要素是创新热情、创新思维和科技素质。

(一)创造良好的环境,激发幼儿创新的欲望

1、创造器材环境。创造器材环境就是从场地和器材的设置上激发幼儿的新鲜感和好奇心。比如摆放一些新鲜的玩具;对同一种器材设计不同的陈列模式,进行不同的组合,让幼儿产生好奇心。好奇心突起孩子的创新意识,要保护和教育孩子的好奇心,鼓励孩子多提问题,并强化这种好奇心,是他们逐步养成敢问、善问的思维品质,从而激发幼儿探究问题的愿望。同时我们也可以在活动场地留一些空白,让幼儿自己去发挥,这样既激发他们自觉创造的积极性,有丰富了活动的内容。幼儿园注重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在春暖花开季节组织孩子们制作“望远镜”,到大自然中踏春,将美丽春光尽收眼底。

2、2.创设空间环境。教师在指导幼儿游戏时应充分的利用好空间,构建立体环境,活用主题墙,让主题墙成为孩子们游戏的背景,更好的体现环境对幼儿游戏的支持作用。

3、创设心理环境。创新能力的突出特点就是“新颖”和“独特”,幼儿在从事创新活动中,要做到“新颖”和“独特”需要具有一定的心理品质。如:独立性、冲动性、批判性、自制性以及不迷信权威,敢于怀疑,敢于冒险,敢于标新立异。这些品质直接关系到创新能力的成长和发展,这些品质不能通过天赋或心理成熟获得,它必须在一个民主、平等、开放、宽容、自由的环境中才能养成。

(二)提供自由空间,发挥幼儿丰富的想象

教师对幼儿提出的问题不仅要认真解答,还要给他们留有思考的余地。通过思考,让幼儿展开想象的翅膀,发展想象力。有些教师在活动的过程中,将程序规定的很严格,使得幼儿不得“逾越雷池半步”,这是不利于幼儿创新能力培养的。另外,有些幼儿的性格比较内向,在教师面前不太善于表现和发挥,因此在游戏活动中,教师要适当的提供一些自由的空间,让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充分的发挥。

(三)给予实践机会增强幼儿探索的精神。

游戏本身就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活动,但是如果教师将一切都安排的井井有条,那么游戏的实践性就会大大降低。因此教师在游戏中创造一些机会,丰富游戏活动的实践性。一方面,可以通过器材自己动手提供实践的机会。这样既培养了幼儿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同时也增强了幼儿的创新意识。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角色扮演提供实践的机会。角色扮演可以让幼儿想象成所扮演的角色,在角色的转化中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在走廊内、班级等醒目位置张贴了“节约能源,爱我家园”、“请随手关灯”、“关紧水龙头,节约记心头”等宣传标语,时刻提醒教师、家长和幼儿要注重节俭。

三、观察是教师正确评价幼儿游戏的保证

游戏观察可以帮助教师真实的了解幼儿,包括了解幼儿的兴趣和需要,认知和社会性水平,和性特点和能力差异从而准确的预设游戏,为幼儿准备符合其发展需要的游戏环境;及时的满足和拓展幼儿的生活经验,为由而提供充分的游戏条件,进而把握好进入游戏的时机,选择恰当的指导方式,实施有效地指导策略知道游戏。教师只有在全面了解幼儿游戏的基础上,才能对游戏形成正确的认识和积极的评价。在游戏中,当幼儿的经验分享的机会变成教师控制的集体教育活动时,游戲的自主性也就缺失了。教师对幼儿作品的讨论,更应关注幼儿在游戏中具体表现的差异性,或者关注幼儿是如何完成这些作品的,以及这些作品完成中所遇到的问题是如何解决的。教师通过观察幼儿游戏,能够及时地发现幼儿在游戏中的闪光点和成功经验,及时给予幼儿以积极的评价和肯定,鼓励幼儿的自信心,调动幼儿游戏的积极性,并使游戏朝着好的方向继续发展,增强儿童的创新能力。

在幼儿学习生活中开展游戏活动,对儿童成长有明显的作用。它不仅能满足幼儿游戏的需要;为幼儿创造适宜于他们身心发展特点与需要的幼儿园生活;使幼儿能拥有快乐的童年生活水平。另一方面,它能寓教于乐,适合幼儿身心发展,引导和促进幼儿的学习与发展,为幼儿终身的学习与创新能力的提高奠定良好的素质基础。

【参考文献】

篇7:注重在游戏中对幼儿动手能力的培养

一、营造具有启发性和可参与性的物质环境, 激发幼儿动手参与的兴趣

物质环境作为一种显性的教育因素, 具有广泛的探索、想象、创造和求异的空间, 能激发幼儿不断与其相互作用, 积极地动手动脑。我们首先从墙壁入手, 因为有效地利用墙壁布置, 将墙壁与学具等物融为一体, 可以启发幼儿主动学习, 提高学习的效率, 使墙壁成为学习性区角游戏的有机组成部分。

第一, 让墙壁成为引发探究的平台。教师将教育教学意图客体画在墙壁上, 以潜在间接的方式吸引幼儿注意, 逐步引导幼儿的学习活动。比如生活游戏“揉面团包饺子”, 单凭教师示范讲解, 幼儿很难掌握, 我们就将揉面团包饺子的步骤拍下来, 并把照片按顺序贴在该区角的墙上, 唤起幼儿对生活经验的回忆, 让幼儿知道揉面团应该先做什么, 后做什么, 每一步骤该如何做, 直观形象、随时提醒, 幼儿很快就掌握了揉面团的方法, 在泥工区玩得得心应手。随后又辅助音乐创编揉面团、包饺子、煮水饺等动作, 把孩子们带入一个喜气洋洋、热热闹闹的气氛中, 与同伴共享音乐空间。

第二, 让墙壁成为动手操作的舞台。最大限度地利用好墙壁, 把平面和立体布置结合起来, 不但能形成一定的空间层次感, 还能为幼儿创设更多的操作空间, 更好地激发幼儿主动、积极地动脑、动手, 使其在亲自感知、操作中获取有益的直接经验。如数学游戏“七巧板”, 过去我们让幼儿将各种图形按底图的要求拼搭成房子等事物, 虽然幼儿十分喜爱该游戏, 却不利于游戏成果的存放和讲评。所以, 我们做了小小的改革:先将图案画在墙壁的瓷砖上, 再把五彩的塑卡纸剪成大小不一的各种形状, 幼儿操作时只需在塑卡纸上蘸些水就能把它吸附在瓷砖上, 而教师也只要用湿布一擦, 便可更换瓷砖上的底图了。象这种墙壁操作法既省时、省料, 又方便操作和讲评, 可谓一举多得, 孩子们也乐在其中。

第三, 让墙壁成为体验成功的展台。展示幼儿的学习过程和成果, 让他们自我表现, 使墙壁成为体验成功的展台也是墙饰布置的一部分:每完成一个游戏, 幼儿就把自己的学习、劳动成果展示在墙面上, 不但增强了自信, 体验了成功的快乐, 还让教师及时掌握幼儿自主学习的进度, 让家长了解学习性区角游戏开展的情况。另外, 材料的投放也十分地重要, 操作能力是幼儿通过操作、摆弄材料来获取经验掌握技能的, 所以材料是幼儿和知识技能之间的中介, 是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工具。首先, 我们紧紧围绕幼儿的实际需要、学习兴趣和游戏的目标三方面来投放游戏材料;其次, 提供的游戏材料不断变化, 使构建的游戏环境具有可变性、新颖性, 不断吸引幼儿。最后, 根据每个幼儿能力、水平的不同将材料分成不同层次让幼儿操作、游戏, 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水平选择难易程度不同的材料进行游戏。比如小班有个锻炼幼儿剪线条能力的游戏, 同样是剪刀、纸, 我们安排了好几种难易不同的内容:喜羊羊———请孩子们为肯德基做薯条, 由于薯条较短, 所以他们容易操作;美羊羊———请孩子们给美丽的衣服剪各种片片进行装饰, 虽然片片形状不规则, 但较之前者, 难度也就增强了;懒羊羊———请孩子们剪羊毛, 曲线就像弯弯绕绕的羊毛, 剪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但是加上了一定的情节和游戏性, 孩子们个个都兴致勃勃的。而聪明的孩子很快也举一反三, 发明了自己的剪线条游戏:剪“手指饼干”、剪“毛毛虫”、剪“马尾巴”……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水平来选择不同层次的内容进行活动, 使幼儿能够跳一跳、够得着, 每个人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二、营造开放、宽松的心理环境, 诱发幼儿动手参与的热情

幼儿园的心理环境主要包括幼儿与教师, 教师之间, 幼儿之间的关系, 只有为幼儿提供一个能使他们感到安全、温暖、平等、自由、能鼓励他们探索与创造的精神环境, 他们才能活泼愉快、积极主动、充满自信的学习和游戏, 获得最佳的发展。如“做做玩玩”区, 幼儿可以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 完成做做、玩玩的任务, 也可以按自己意愿选择手工游戏, 每到这时, 孩子们剪的剪、贴的贴、画的画、忙得不亦乐乎!当孩子们穿着自己制作的时装, 骄傲地迈着“猫步”进行时装表演时, 成功的喜悦就写在那一张张稚嫩的小脸上, 当孩子们手里拿着自己的制作手偶在讲故事时, 显然自己就是一只“可爱的小猪、漂亮的公鸡”了, 当孩子们对着家长恭恭敬敬地托起手中的一盘盘红烧鱼, 那种对长辈孝敬之情尽显在双手之中。孩子毕竟是孩子, 能做出象样的作品只是少数, 大多数的作品很粗糙, 只要我们老师能热情地对待每个孩子的每项成果, 让他们看到自己的成功, 就能诱发幼儿动手创造的热情, 使孩子树立“我能做得更好”的自信心。

总之, 培养孩子动手能力, 要充分考虑幼儿生理、心理特点及个体水平差异, 积极为幼儿创设有利于动手操作的教育因素, 将幼儿动手能力作为一种素质, 切实落实到每个幼儿身上。同时, 教师要充分尊重幼儿发展的权利, 理解和重视幼儿发展的需求, 让幼儿在玩中做, 做中乐, 乐中学, 学中求进步。

摘要:幼儿的思维离不开动作, 动手操作是智力的源泉, 发展的起点。小班的孩子动手能力差, 依赖性强, 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短, 要发展他们的动手能力, 就要激发他们对操作活动的兴趣, 让他们在动手操作中实现做做与玩玩的结合、动手与动口的结合、动手与动脑的结合, 这样才会对小班幼儿的动手能力发展起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篇8:注重在游戏中对幼儿动手能力的培养

一、加大实验教学的力度,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实验条件等的影响,人们对生物实验重视不够,至今还有不少教师在“说”实验,或者是自己在讲台上“做”实验,而学生只是在观摩实验,动手机会少之又少,致使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成了一句空话。我在生物教学中非常重视实验教学,并把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放在了首要位置。例如,讲“人和动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时,学生非常好奇,急于了解有关知识。但我并没有立即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自己通过实验寻找答案。我让他们先用凉开水漱口,再用牙签稍钝的一端在口腔内壁上轻轻划一下,将牙签放在载玻片中央的生理盐水滴中涂抹,盖上盖玻片,并用碘液进行染色。然后,用自己制作的临时玻片,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结构。这样做,不但练习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而且激发了学习兴趣。

二、采用多种实验形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实验之前,可先让学生自己精心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充分讨论。例如,在探究物质中储存的能量活动中,热量测定仪的制作非常重要,因为减少热量散失是保证这个实验结果准确性的关键。而学生在自己设计实验方案时,已经充分考虑到了这个问题,在制作热量测定仪中,有的学生用易拉罐内皮贴上锡箔纸来防止热量散失,使实验效果更加明显。教师还可以采用实验比赛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如练习徒手切叶片比赛,要求学生用左手的食指和拇指捏紧叶片,右手捏紧刀片,切片时,双臂沿水平方向连续拉切,最大限度地把叶片切薄。只有耐心细致地均匀拉切,才能切出超薄的切片。这项工作虽然难度很大,但同学们做得很认真。切得最好的学生可以获得“技术能手”称号,还能得到适当的奖励。多种形式的实验既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开发了学生的智力,又使学生学习兴趣盎然。

三、理论联系实际,增强学生动手的乐趣

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从生物学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这就要求生物教师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经验,设计富有情趣的活动,让学生通过活动切实体验到身边有生物学,用生物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对生物学产生亲切感,更多地感受到动手的乐趣。

篇9:注重在游戏中对幼儿动手能力的培养

一、在一日生活中培养和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

幼儿园教育跟家庭教育完全不同, 幼儿教师要想方设法为幼儿提供锻炼的机会, 让他们尽早地开始尝试第一次。在幼儿园这个大环境中教师不能像家长们一样包办代替, 而应为孩子们提供尝试的材料, 留给孩子们亲自动手尝试的空间, 放手让他们干自己力所能及的事, 如自己穿衣服、鞋袜, 自己整理玩具, 自己尝试整理床铺等。经过一年的小班教育教学, 我深有体会。我班幼儿刚入园, 会自己穿衣服、鞋袜的还不到10%, 入园后, 等孩子情绪稳定下来, 我们就教孩子们自己穿衣服、鞋袜, 自己整理床铺, 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孩子们都学会了。同时, 还让孩子试着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如吃饭时间到了, 给小朋友分发碗筷, 饭吃完了, 帮老师擦桌子等。需要注意的是, 对于一些孩子们不能做的事, 我们不能勉强。

另外, 在教育小班幼儿时, 我们还有一定的教育技巧, 采取多种形式, 耐性细致地教幼儿掌握一定的生活技能和劳动技巧。如擦桌子, 幼儿只知道擦桌子要用擦桌布擦, 但怎样才能把桌子擦干净却很困难, 这时, 就需要教师耐心细致的讲解、示范了。孩子们由于年龄小, 他们的坚持性也是比较差的, 他们厌烦单一、枯燥的活动, 我们必须要采取多种幼儿易于接受的方式来进行引导。如通过生活中的具体事例, 听老师讲故事, 听视频故事等, 让幼儿懂得自己已经长大了, 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通过设计一些游戏“娃娃家”“今天我当家”等, 吸引幼儿的注意力, 激发幼儿的兴趣, 提高幼儿动手操作的能力。

二、在艺术活动中为幼儿提供探索、想象、创新的场所

(一) 合理设计手工制作活动

一方面, 在手工制作的材料上, 尽可能地为幼儿动手操作提供丰富的操作材料;另一方面, 在活动设计中, 我们可以设计一些简单的、便于幼儿操作的、幼儿感兴趣的操作活动, 如装饰小物品、皱纹纸粘贴画、手指点画、树叶贴画等活动。

(二) 适时投放操作材料

像剪刀、胶水、毛线、卡纸、皱纹纸等这些都是艺术活动中必不可少的材料, 这些材料的使用是幼儿园孩子必须要掌握的技能。由于剪刀危险, 一般家长们怕危险不让幼儿在家使用剪刀, 所以幼儿拿到剪刀后显得很笨拙, 也不会控制剪刀。我们就设计了一些游戏活动, 如“彩色的面条”“给小羊穿花衣”等, 为幼儿准备了彩色卡纸, 让幼儿剪成彩色面条, 准备废报纸让幼儿剪成长条, 用手指一卷, 粘到山羊身上, 就是山羊的衣服了。幼儿不会用胶水、胶带等物品, 我们就为幼儿准备了一些“给瓶子穿花衣”“给柳树粘头发”等活动, 让幼儿多练习使用胶水、胶带等。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 幼儿学会熟练地使用剪刀、胶水等操作工具后, 我们再考虑下一步的动手操作活动。

三、在丰富多彩的体育游戏中培养和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

丰富多彩的体育游戏最受幼儿的欢迎。体育活动可以培养幼儿各方面的能力, 拍球、打沙包、骑小马、踩高跷等可以使孩子的动作更协调、灵活, 发展他们的操作能力;投球、滚圈等活动, 是根据幼儿特点, 将动手能力培养融于体育活动之中, 使幼儿在活动中提高手眼、手脑的协调能力。从小班开始, 我们就常让孩子使用体育器械进行体育游戏, 如抛球、滚球、投球等, 促进了幼儿肢体的协调发展, 同时激发了幼儿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 培养了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如我班的沙明德小朋友、王佳琪小朋友平时就比较懒, 不大爱活动, 小朋友都在玩球, 他们站在一边不动, 我发现后, 找了几个和他们要好的朋友叫他们一起玩, 慢慢地他们也变得爱玩了。还有薛成坤小朋友不会抛球, 掌握不好投球技巧。后来, 我教给了他投球的技巧, 结果他成了我班投球最棒的了。

四、家园合作, 共同培养和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

《纲要》中指出:“家庭是幼儿园的重要合作伙伴, 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 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 并积极支持, 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目前, 不少家长在儿童教育中还存在许多问题, 再加上我园地处农村, 家长们都忙于农活, 缺乏教育幼儿的时间, 也缺乏幼儿教育的知识, 还有一部分孩子的家长外出打工, 孩子平时由爷爷奶奶带, 爷爷奶奶对孩子过分溺爱, 不能有针对性地对幼儿进行教育, 直接影响了幼儿园教育质量的提高。而家园教育的一致性, 是培养幼儿动手能力的重要途径。我们通过家访、电话联系、面谈、家庭教育知识座谈会等方式, 让家长了解一些家庭教育知识, 并将幼儿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等告知家长, 将我们制定的培养和提高幼儿动手能力的计划、打算告诉家长, 并让家长配合幼儿园, 形成家园教育合力, 共同提高和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总之, 现在是创新的时代、竟争的社会, 面对激烈的竟争不仅需要一颗充满智慧的头脑, 还要有一双能操作多种技能技巧的手, 才能在竟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在培养和提高幼儿动手操作能力时, 要充分考虑幼儿的年龄、地处环境、个体差异等, 有目的、有计划地安排各种活动, 并将培养和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合理地贯穿其中, 创新教育理念和方法, 从而让幼儿在做中学、玩中学, 在做中求进步, 使幼儿成为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未来建设的合格人才。

摘要:动手能力是孩子最基本的生存能力, 是幼儿园一日常规教育的重要内容, 教师必须高度重视幼儿动手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文章对如何培养和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进行了分析。

篇10:注重在游戏中对幼儿动手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学;动手操作能力

通过动手操作引导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学习当中,摆脱以往学习只限于大脑的传统教育方式。

一、鼓励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给别人东西,不如教那人如何制作东西。”这句话道出了教育的真谛。我国传统教育方式过于注重对学生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对知识获取方式的传授。随着我国新课改的实施,培养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已成为未来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因此,教师在教学时,不仅需要传授学生知识,还需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从中领会与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

在小学科学教学活动中,有些科学实验学生能够自己动手操作的,应尽量安排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而不是教师一边自己动手做实验,一边将实验答案公布出来,而是让学生通过自身实际动手操作,从试验过程中寻找答案,这种通过自身探索获得的知识会让学生具有良好的记忆印象,学生因此能够牢固的掌握相关知识。

例如,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有一个关于种子发芽的实验,像这一类动手操作难度较低的实验,可以让学生一同参与进来。教师可将试验用的种子(豆种使用较多)分发给学生,让学生与教师一起做实验。实验前,教师可对学生进行分组,每组安排小组长,同时将实验记录表格交予学生记录。在实验过程中,对影响种子发芽的因素进行提示(如:温度、湿度、阳光照射等),通过简单地提示信息引导学生完成实验以及试验信息的搜集作业。在经过一定期限后,让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总结(总结内容为:种子发芽的条件,以及种子未发芽的原因。),让学生通过对实验结果的总结,最终达到实验教学目的。在这一实验过程中,由于学生全程参与,所以对实验对象有更加直观的认识,从而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也更加牢靠。

二、创造学生共同参与实验的机会

任何一位老师都希望在教学过程中得到学生的积极响应,但事实却是,学生对教学过程参与度不足,学习也效果因此大打折扣。大部分学生在教师教学过程中,经常处于神游状态,对教师教学无法积极响应。这些都是课堂教学中经常出现的问题,也是众多教师教学的一大难题。

影响学生注意力集中的因素较多,其中课堂教学氛围不浓、所讲知识枯燥乏味、教师未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等问题,是影响学生注意力集中的主要因素。对于此类问题,可通过培养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加强学生教学参与度解决。

方法举例:1.准备足够的实验器具,保证每一位学生都能领到实验器械;2.将学生以小组实验的形式进行划分,每组人数以保证小组成员都有具体的实验操作项目为宜。例如,在小学三年级科学教学中,有一节关于纸吸水的教学,教师可以在学生掌握相关知识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自己动手制作纸张。在进行纸张制作实验前,准备充足的捣浆皿并分发给学生,保证每位学生都领到捣浆皿,然后通过上节所学知识进行纸张制作实验,利用实际动手实验,将学生注意力集中起来,从而达到提高知识掌握度及培养动手操作能力的目的。

三、利用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打破知识常识

纸与水相触,纸会被水浸湿;火焰与纸相接触,纸张会被火焰点燃。这些都是生活中的常识知识,小学生对这些生活常识也都了解,若告诉学生纸不会被火点燃,学生会认为这很不可思议。对于此类常识,可以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利用实验帮助学生理解此类科学知识。例如: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将纸张卷为圆锥体,并倒入适量清水,同时将注入清水的圆锥体纸张置于酒精灯上,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这时候,学生会发现纸张并未被火点燃,也未被清水浸湿,同时水温在酒精灯的作用下逐渐升高。通过之一实验,让学生明白纸张只有在满足一定条件下才会被火焰点燃之一知识点,同时还可组织学生自己动手操作,通过动手操作体验其中的奥秘,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四、创设教学情境

小学科学教学中,大多数知识来源于实际生活,教师可以结合实际生活,利用创设教学情境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例如: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带到操场上,让学生发挥想象力,将操场当成春游地点,然后向学生提问:当你在春游野炊时,发现点火工具失效了,而身边只有一只用来观察昆虫的放大镜以及引火纸,那么现在该如何取火。这是一个实际应用实验,最终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利用放大镜聚焦的特性点燃引火纸,从而完成取火工作。教师通过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场景,将知识融入教学场景,让学生通过动手能力与思维能力,找到解决方法。

综上所述,动手能力对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激发学习兴趣有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罗吉伦.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初探[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0,7:62 .

[2] 刘秀云.在小学科学实验课上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J]中国校外教育.2013,12:50 .

[3] 屈兴琴.如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J]神州教育.2012,6:68-69.

上一篇:我的新学期新计划作文500字下一篇:苏州采风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