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

2024-05-10

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通用12篇)

篇1: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

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

一、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1.雕版印刷术:我国隋唐时期发明,促进了文化的发展。

2.活字印刷术

(1)发明:北宋匠人毕昇发明。后来又出现了木活字。

(2)发展:元代王祯在《农书》中对木活字作了系统总结并有所创新,发明了转轮排字法。元朝中期,出现了铜活字印刷。

(3)传播:13世纪传入朝鲜,之后传到日本及东南亚地区,经丝绸之路传到波斯,经蒙古人西征等途径传入欧洲。

(4)影响: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二、指南针、火药的应用

1.指南针

(1)发明:汉代制成“司南”。宋代开始用人造磁铁制成指南的工具,后来人们又制成了罗盘。

(2)应用:北宋末年,中国的海船上开始使用指南针。

(3)传播:阿拉伯商人将指南针传到阿拉伯国家,后来又传到欧洲。

(4)影响: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

2.火药

(1)发明:唐朝时,中国人已经发明了火药。

(2)应用:到宋代,火药开始运用到军事领域。人们制成爆炸性武器或管形火器。元代发明了火铳。

(3)传播:13世纪传入阿拉伯地区,14世纪初又经阿拉伯人传到欧洲。

(4)影响:对欧洲的火器制造和作战方式产生巨大影响,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变革。

三、发达的中外交通

1.概况:宋代由于航海技术进步,南方的海上贸易频繁,海路交通发达。元朝建立后,开创了中外交通的新局面。

2.陆路:陆上丝绸之路在宋元时期成为通往西方的交通要道,宋代驿站发达,元代修建了覆盖全国的陆路交通网,向西通往波斯、阿拉伯及俄罗斯等欧洲国家。

3.海路

(1)航线:宋代形成了多条航线,可通往日本、高丽、东南亚、印度、阿拉伯等国家和地区,远至波斯湾及东非海岸。元朝时,海上交通范围有更大拓展。

(2)海外贸易: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时期。中国与阿拉伯、波斯以及东非之间有大量商船定期往返。宋代时与中国贸易关系的国家和地区有五六十个,元代时达到140多个。

4.作用

(1)陆路和海陆交通的畅通,使中外经济、文化和科技的交流进一步发展起来。

(2)中国的创造发明传入亚洲各国,对欧亚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起了重要作用。西方的药物、天文历法、数学等也传到中国。

篇2: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

一、安史之乱

1.背景:开元末年以后,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趋腐败。边将安禄山一身兼任范阳等三地的节度使,担负东北地区防御重任,逐渐扩张势力。

2.爆发: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

3.影响: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唐朝的中央权力衰微,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二、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

4.原因:

(1)唐朝后期,统治腐败,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态势越来越严重,而且相互之间发生兼并战争,中央已无力控制藩镇。

(2)人民赋役繁重,生活困苦,又遇到连年的灾荒,无以为生。

5.黄巢起义:起义军在黄巢的率领下,并攻入长安,建立政权,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

6.唐朝灭亡:907年,朱温建立了后梁政权,唐朝至此灭亡。

三、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7.含义: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五个政权,南方地区出现九个政权,再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北汉,史称“五代十国”。

篇3:七年级下册要点精讲

enjoy

◎观察思考

Turn left on Five Avenue and enjoy the city's quiet streets and small parks.在第五街左转并享受安静的城市街道和小公园。

I enjoy listening to light music.我喜欢听轻音乐。

◎归纳拓展

enjoy动词, 意为"喜欢;享受"。

enjoy后接名词或代词, 动词的ing形式, 相当于like (喜欢) , 但enjoy后不能加to do;enjoy oneself, 意为“过得愉快、玩得高兴”, 相当于have a good time。

注:enjoy后只能接表示褒义的词组。

二、重点句型

1.There is a post office in the neighborhood.。

◎典例体验

There is a bottle of coke and some apples on the table.桌上有一瓶可乐和一些苹果。

There are some apples and a bottle of coke on the table.桌上有一些苹果和一瓶可乐。

I have many stamps from different countries.我有很多来自不同国家的邮票。

◎归纳拓展

there be“有”, 表示“某处/某时有某人/某物”。结构:There be+某人或某物+表示地点或时间的状语。there be结构中的be动词的形式要遵循就近一致原则, be动词后面的名词是单数或不可数名词时用is;复数时用are。

have也意为“有”, 但其表示“拥有, 占有, 具有”, 即:某人有某物 (sb.have/has sth.) 。主语一般是名词或代词, 与宾语是所属关系。

2.动词不定式结构:to+动词原形。

◎典例体验

Bridge Street is a good place to have fun。

I'm hungry.Please give me something to eat.我饿了, 请给我一些吃的东西。

He asked for a room to live in.他要一个房间住。

The teacher asked him to come on time.老师要他按时来。

She came back to get her English book.她回来拿她的英语书。

To go abroad is his dream.

=It is his dream to go abroad.出国是他的梦想。

Her job is to look after the patients.他的工作是照顾病人。

He can tell you where to get the book.他可以告诉你哪儿能买到这本书。

I want to know when to meet.我想知道什么时候集合。

I don't know how to use commas.我不知道怎么用逗号。

◎归纳拓展

动词不定式的结构:to+动词原形。

动词不定式可用作宾语、定语 (不定式与被修饰词有动宾关系, 若是不及物动词, 介词不能省略) 、宾语补足语 (作宾语补足语不带to的动词有let, make, have, see, watch, hear等) 、状语、主语 (这时可将其用形式主语it来替换) 、表语。

疑问词who, what, which, where, when, how加to do可构成不定式短语, 在句中可用作know、ask、find out、tell、wonder、learn等动词的宾语, 但有时也作主语。

试比较下列三句子:

I don't know what to do.我不知道该做什么。

I don't know how to do it.我不知道该怎么做。

I don't know what to do about it.关于这件事, 我不知道该做些什么。

三、易混辨异

1.during, in.

◎观察思考

He sleeps during the day.他白天睡觉。

He will go to Hawaii for vacation in summer.夏天他将到夏威夷度假。

◎归纳拓展

两者均可表示一段时间, 有时可互换;相比较而言, during更强调时间的延续, in只是指一般性的某一时间。因此若表示状态或习惯性动作, 多用during。在stay, visit, meal等表示行为要持续一定时间的名词之前, 只能用during。

与季节名词连用, in表泛指, during表特指。

2.in front of, in the front of.

◎观察思考

I feel nervous when I talk in front of many people.在很多人面前讲话时, 我感到紧张。

The teacher is standing in the front of the classroom.老师站在教室的前面。

◎归纳拓展

in front of表示“在......的前面”, 指的是在某物体外面的前面, 即两者是分开的, 其反义词是behind。

in the front of表示“在......的前部”, 指的是在某物体内部的前面, 即两者是包容的, 其反义词是at the back of。

3.house, home, family.

◎观察思考

He lives in the yellow house.他住在这座黄色的房子里。

He is not at home.他不在家。

My family all get up early.我们全家都起得很早。

◎归纳拓展

house意为“房子”, 指居住的建筑物;home意为“家”, 指一个人同家人共同经常居住的地方;family意为“家庭, 家庭成员”。

4.through, past, cross, across, over.

◎观察思考

He got into the room through the back door.他通过后门进入了房间。

She walked past a bank.她路过了一个银行。

Be careful when you cross the street.当你过马路的时候要小心。

The Great Wall is across the north of China.长城穿过中国的北部。

There will be a new bridge over the river.河上将会有一座新桥。

◎归纳拓展

through介词, 意为“从……通过, 穿过”, 主要指从物体内部穿过。

past介词或副词, 意为“经过, 路过”, 指从物体的旁边经过。

across介词, 意为“穿过”, 指从物体的表面上穿过。go/walk/run across=cross, across from在……的对面。

over介词, 意为“越过”, 指越过一段距离。

5.sleeping, asleep, sleepy

◎观察思考

Mr.Li is sleeping, please call him later.李先生正在睡觉, 请稍后再打电话给他。

The children are asleep now.现在孩子们睡着了。

On Friday afternoons, many students are sleepy after a long week of classes.经过长长一周的课程后, 很多学生在星期五下午都是困倦的。

◎归纳拓展

be sleeping表示动作, 意为“正在睡觉”, 表动作, 不确定是否睡着。

be asleep表示状态, 意为“睡着了”。fall asleep入睡。

篇4: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

1.知识与能力

①通过自主学习、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探究、归纳认识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通过观看视频了解建文帝和明成祖加强君权的措施。②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进行综合分析、对比史实的能力;能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客观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①引导学生自主梳理知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②阅读课文、史料,观看视频,正确地提取有效信息,培养学生独立获取信息,提炼、处理信息的能力与方法。③采用创设情境,启发式与比较法相结合,感悟内化,激励践行等教学方式落实课标要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明朝君权的加强,在一定时间和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但同时它又是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在政治上的表现。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是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难点是八股取士。

教具学具准备: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教师用多媒体播放电视剧《朱元璋》的主题曲,直接点明主题。

2.落实课标

(1)明朝的建立

播放动画评书版的《明朝那些事儿》。学生看动画评书,总体认知朱元璋。

师:说说评书中朱元璋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生积极发言,了解朱元璋虽出身贫寒却终成大业建立明朝,并掌握明朝建立的史实。

师:创业不易,守业更难!朱元璋是用什么措施来巩固明朝统治的·

(2)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第一,自主探究。出示学案引导学生标注知识点。

第二,初试身手。让学生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朱元璋加强君权的措施,抓重点词总结归纳并展示成果,之后用多媒体出示答案。

第三,创设情境。走近明朝一位官员的生活,了解一下明朝那些事儿。

第四,举一反三。教师出示秦朝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示意图,学生根据秦朝示意图小组合作制作明太祖加强君权的示意图。教师引导学生解读明太祖加强君权示意图。学生看图回顾明太祖在地方和中央的各项措施,认识到其一步步把军政大权集中到自己手中,加强了君权。

第五,图说历史。展示“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武则天、元世祖、明太祖”图片。说说他们为巩固统治分别采取过哪些措施·学生选择一位自己最熟悉、印象最深的皇帝,說说其统治措施。先组内分享,再展示。

(3)明成祖统治的措施

出示“靖难之役”视频,了解朱元璋的继承人如何加强君权的。学生认真观看视频,结合课本知识归纳总结:①视频中介绍了哪几位皇帝·②建文帝为加强君权采取了什么措施·后果怎样·③明成祖采取了哪些措施·

3.反思完善

(1)“朱”联璧合。出示本课学习的明朝三位朱姓皇帝及其采取的加强君权的措施,让学生连线使皇帝与其措施结合,巩固明太祖、建文帝、明成祖的统治措施。

(2)知识整合。出示课件,引导学生总结概括,形成结构。学生根据课件内容,先自主回顾明朝统治者对各个阶层采取的措施,再小组交流,然后在老师引导下回顾各项措施,形成结构,加深印象。

(3)重点提示。明初统治者的措施加强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八股取士、厂卫特务机构是明朝统治者为维护其统治采取的“非常”手段,是明朝君主专制空前加强的一种表现,也是中国封建制度走向衰落的表现,给明朝的统治埋伏了危机。

4.巩固拓展

(1)自主闯关。让学生自主选题,集体动脑,完成练习,巩固知识。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自主选题,检查学习情况。

(2)感悟历史。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的工作报告中指出:“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政府工作的重要任务,”同时要“加快推进政府改革,扩大社会主义民主,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你认为怎样的社会环境才有利于国家的发展·

篇5: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

一、 唐朝周边的少数民族

西南--吐蕃

唐朝时,唐太宗和武则天在今新疆地区先后设立了管辖西域的最高行政和军事机构--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

1、7 世纪前期,吐蕃杰出的赞普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定都逻些。

2、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

3、8 世纪初,唐朝又把金城公主嫁到吐蕃。至此,吐蕃和唐朝已经成为“和同为一家”了。

4、吐蕃的风俗习惯

①生活的地区:青藏高原一带。

②生产:游牧为业,有的以农耕为生。

③崇尚战功,以战死为荣。

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和亲的意义?

① 维护了和平,增强了友谊。

② ②密切了双方经济文化交流

5、金城公主入吐蕃

北方--回纥的勃兴:8 世纪中前期,唐玄宗封回纥首领为怀仁可汗。后来,回纥改名为“回鹘” 。

东北--靺鞨(“车书本一家”):7 世纪末,粟末靺鞨部首领大祚荣统一了周围各部,建立政权。8 世纪前期,唐玄宗封他为渤海郡王,加授渤海都督。从此,粟末靺鞨政权以“渤海”为号。粟末靺鞨有“海东盛国”之称。

西南--苍山洱海见的南诏:六诏居民是今天彝族和白族的祖先。玄宗封南诏首领为云南王。民族活动地区

与唐朝的关系

今何族的祖先吐番西北

和同为一家: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尺带珠丹与金城公主通婚。藏族回纥西北唐玄宗封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

维吾尔族靺鞨东北

唐玄宗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

“车书本一家” 。满族南诏西南唐玄宗封皮罗阁为“云南王”。

彝族白族

★ 历史七年级下册知识点

★ 七年级下册元朝历史知识点

★ 七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总结归纳

★ 八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总结归纳

★ 八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总结归纳

★ 七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总结

★ 七年级下册生物知识点总结

★ 七年级历史中考知识点

★ 七年级历史单元知识点

篇6: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

一、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

1.建立:6,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李渊就是唐高祖。随后消灭各支起义军和割据势力,平定了全国。

2.即位:626年,李世民(唐太宗)即位,年号“贞观”。

3.统治

(1)纳谏:唐太宗吸取隋朝速亡的历史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大臣魏征敢于直言,前后进谏200多次。

(2)用人:广纳贤才,知人善任。著名宰相房玄龄、杜如晦。

(3)政治:①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及决策程序;②制定法律,减省刑罚;③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④严格考查各级官吏的政绩。

(4)经济上,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5)军事上,先后击败东、西突厥,加强了对西域的统治。

4.结果: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史称“贞观之治”

5、评价唐太宗:唐太宗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有利于社会的发展,促成了“贞观之治”的出现。唐太宗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封建帝王。

6、封建社会的主要盛世及其共同点:

(1)主要盛世:西汉的文景之治和汉武盛世、东汉的“光武中兴”、隋朝的“开皇之治”、唐朝的“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以及清朝前期的康乾盛世。

(2)共同原因:A、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是盛世局面出现的前提和基础。B、政治清明和政策稳定是盛世局面的保证。(如:制度的创新、开明的民族政策、开放的外交政策等。)C、人民群众的辛勤劳动。D、统治者的勤政爱民、励精图治。

(3)共同表现: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思想活跃,外交开放,人民生活有所改善。

5、现实意义:(1)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保证社会经济发展。(2)合理调整统治政策,促进经济快发展。(3)重视人才的培养、选拔和任用,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4)以德治国与以法治国并重,确立民本思想,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创建和谐社会。

三、女皇武则天

1.称帝:与唐高宗共掌朝政,后相继废掉两个已经做了皇帝的儿子,自己取而代之,改国号为周,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2.统治措施:打击敌对的官僚贵族;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不拘一格选拔人才,扩大了统治基础。继续推行贞观以来减轻人民负担的政策和措施,重视发展生产。

3.影响:在位期间,社会经济得以持续发展,人口持续增长,边疆得到巩固和开拓,为“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人称她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四、开元盛世

1.背景:唐玄宗多才多艺,治理国家也很有能力。即位后,稳定政局,励精图治。

2.措施(1)重用贤能,出现贤相姚崇和宋璟。

(2)整顿吏治,裁减冗员。

(3)发展经济,改革税制。

(4)注重文教,编修经籍。

篇7:关于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

一、元谋人

地点:云南元谋县 时间:距今约170万年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生产生活情况:使用打制石器 特点: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

二、北京人

地点:北京周口店龙骨山; 时间:距今约70万年~20万年

身体特征:仍保留着一些猿类特点; 生产生活情况:①使用打制石器;②使用天然火

三、山顶洞人

地点: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顶部洞穴; 时间:距今约180

身体特征:模样同现代人基本一样

生产生活情况:①掌握了磨制和钻孔技术;②能人工取火;③用兽皮缝制衣服.

西周的兴亡

一、西周的建立

时间:约公元前1046年-前1600年,武王-幽王(共12位王)

建立:牧野之战,建都镐京(今陕西西安西)

二、分封制

目的:为控制全国广大地区西周的兴亡分封制

内容:周王让自己的子弟、亲戚、以及功臣和一些古帝王后代,在各地建立封国.

诸侯权利:统治和管理辖区的土地和人民

诸侯义务:①拥戴周王;②定期朝见;③交纳贡品;④带兵随周王出征

重要封国:鲁、齐、燕、晋、宋等

三、西周的灭亡 前771年,被犬戎族攻破镐京,周幽王被杀.

商鞅变法

背景:①铁器和农耕的推广,促进了各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②秦孝公深感落后挨打,决心改革商鞅变法.

时间: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

内容:①改革土地制度.废除奴隶制土地国有制,国家承认土地私有.②重农抑商.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免除徭役,禁止弃农经商. ③奖励军功,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特权 ④迁都咸阳,推行县制⑤严明法令.

推行县制:全国设31县,由国君派官吏治理

性质: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一次重要的政治和社会改革.

作用:使秦国废除旧制度,建立新制

秦统一六国

概况:公元前2秦王嬴政统一全国,仍定都咸阳.

意义:结束分裂割据局面,建立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二、巩固统一的措施

1、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A建立皇帝制度;B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C地方推行郡县制,全国有36郡

2、经济上:A统一货币(以圆形方孔的半两铜钱为通行货币). B、统一度量衡.

3、文化上:统一文字(以小篆为通用字体,后改为隶书).

4、军事上:北击匈奴,修长城;南征南越,修灵渠

篇8:浅谈七年级历史教学的作用

一、学生情况分析

1、学生进入中学阶段开始正式接触“历史”这一科目, 大多

数学生对本科目的认识来源于影视媒体或书籍, 但是由于此类来源的戏说、恶搞、夸张成分居多, 易对学生历史观念造成误导, 学科知识混乱。在教学中注意纠正此类现象, 需要教师积极发挥媒体的正确导向, 如社科类纪录片多严谨而规范。

2、本地大多为农村学生, 其小学教育阶段基础薄弱, 由于各

方面条件限制, 学生综合素质稍差, 在历史学习方面可利用资源相对较少, 不会主动去发现感受身边的历史。

二、历史学科情况分析

初中阶段历史科目是中考考试科目之一, 受到学校和老师的重视。中考计算历史科的成绩, 学生还重视一点。但是七年级历史上下册——中国古代史的内容, 却不是中考考察的范围。学生不够重视, 所以造成了七年历史教学的尴尬局面, 不得不引起任课老师的重视。

其实七年级历史教学有其特殊不可取代的作用, 本人主要叙述几个重要方面, 希望引起广大师生的关注重视。

1、历史通史教育的作用

新《历史课程标准》认识到“逐渐了解中国国情, 理解并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 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逐步确立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学习历史课程, 加深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世界的了解, 从历史中汲取智慧, 养成现代公民应具备的人文素养, 以应对新世纪的挑战。

七年级课本主要讲授中国古代史内容 (史前文明至鸦片战争前) , 时间跨度较大, 主要掌握从夏商周到晚清这一历史纵向发展阶段。我们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 承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 有必要了解自己的历史。邓小平同志一再强调:“了解自己的历史很重要”, “我们要用历史教育青年, 教育人民”。

通过学习夏商周的历史, 可以探寻中华文明的源头, 体味那神秘质朴的青铜文化。了解春秋战国的纷争变革与满天星斗般诸子百家文化繁荣局面。欣赏汉唐盛世的豪迈气魄, 开放与繁荣的景象。感受两宋的秀美柔弱世俗社会, 多民族的交流与碰撞。掌握明清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成型, 专制主义上的盛极而衰。

历史知识的学习是公民常识储备和传统道德建设的重要给养。正如钱穆先生说“你是中国人, 就不要忘记中国”。爱国的感情和民族的认同都源自对历史的了解, 这个价值观永远不能丢。学习中国古代史历史有利于培养民族自豪感、自信心, 树立人与自然、社会和谐的传统价值观。

2、历史观念培养的作用

“历史观”又称“社会历史观”。人们对社会历史的根本观点、总的看法, 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

新课标明确指出“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 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 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打下良好的基础。”

而七年级历史教学在整个历史教学阶段起基础性作用。它可以培养树立学生的历史观——通过本阶段历史知识的学习, 使学生逐渐形成朴素的历史观, 比如人类社会由低级到高级发展, 经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再到其他更高级社会阶段的渐进过程。还有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等。还要认识历史的过去性, 及其对今天社会主义建设各方面的借鉴意义。

当然这些观念未免过于抽象, 所以需要教师在讲授中注重潜移默化的影响, 多用具体事例来讲解。

3、历史教学中思维能力培养的作用

历史教学中的知识教学, 并不仅仅是历史故事的教学, 虽然故事的讲述和讲解比提出分析性的问题要容易。教师对学生的培养不仅是要学生获得基础知识, 更要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 即思维能力。

什么是历史思维?历史思维就是人们再认与再现历史事实, 解释和理解历史现象, 对历史发展进程的分析和评价历史客体的一种素养。

在历史教学中, 注重对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 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历史学习之中有何作用呢?首先, 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学习历史主要是对史实材料、历史文物遗址等阅读观察而形成历史的感性认识, 进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逐渐上升到对历史的理性认识。其次, 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生重新认识组合现有材料, 形成新的历史知识体系, 从不同角度认识分析历史的能力。最后, 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在纷繁观点中做出自己理解判断的以及从历史的发展来解释现实问题的应用能力。

我国的教育过于注重学生记忆, 特别是文科性质的政史学科。认为学习就是吸收课本上的内容, 将它们都记在脑子中就认为是真正学到了东西。重复而机械的记忆所学内容, 这种方式不利于历史思维的培养。在应试教育这个大环境之中, 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并没有落到实处。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 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的重要心理成分, 是培养思维习惯的内驱力。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曾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 特别是七年级的学生初次接受历史教育, 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如何做好学生思维习惯的培养成为这一阶段的关键。在教学中, 教师可以运用直观的教具和生动的语言创设历史事件的相关情境, 最大限度还原历史本来面目, 实现从感性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借以激发学生对历史知识、认识历史的求知欲望。历史的过去性, 无法直接展现, 可以利用一些影像资料, 把历史现象再现在学生的面前, 帮助他们在头脑中形成历史情景, 增进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在这一理解过程中, 历史思维能力逐渐得到培养, 有利于实现历史教学的顺利展开。

4、历史分析解答问题方法的培养

初中阶段常见两种类型试题有材料分析题和开放性试题。在初一年级就要或多或少的教授关于这两类问题的方法, 以期在三年的学习中得到答题技巧锻炼。

对于材料分析题, 首先要带着学生仔细阅读材料, 特别是文言文要边阅读变尝试翻译。然后在脑中搜罗有关材料的知识点, 让学生回忆课本上所学的内容。之后.再看问题, 是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还是只要指出材料中的阅读的基础上。 (一般要求根据材料结合学过的内容作答) 。最后解答时, 依据关键句, 对应知识点作答, 切忌摘抄原文。

对于开放性试题, 一般在材料题之后设置, 有评价类和认识启示类。七年级教学要求不高, 在讲授方法时要让学生学会多角度思考作答。这就需要在结合材料和已回答的问题的基础之上去进行再思考, (1) 要读懂题目, 即审清题、准确理解题意, 这是解答好开放性试题的前提和关键。 (2) 要回归教材, 找出解答问题的相关“知识要点”。依题意回忆教材, 找出教材中与试题相关的知识内容来组织答案。 (3) 要多角度思考, 提倡多角度发散思维, 切忌抱住一点长篇大论的单向思维。

以上是我对于七年级历史教学作用的一些感想, 以期更好开展该阶段的历史教学, 降低学生学习难度, 使学生快乐地学习本阶段历史课程, 又不失对其重视。

摘要:七年级历史教学有其特殊不可取代的作用, 结合教学实践感悟, 本文主要阐述该阶段历史教学的基础作用。

关键词:七年级,历史教学,作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实验) [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篇9: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反思

历史这一学科涉及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它包括政治、经济、天文、地理、科学、文学等。所以对这一学科无论是老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尤其对于刚刚进入中学的学生来说,历史这一门课程他们既陌生又熟悉。在小学阶段对于历史知识也了解了一些。面对这些初一的学生,历史这一门课程我们老师应该怎么教呢?怎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呢?

初一的学生大多数都处于青春叛逆期,学生的独立性增强,希望有较多的民主。比如自己支配更多的钱和时间,而有些学生有时会错误地理解民主,并逐渐滋生叛逆心理,从而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他们希望独立、自由,有自己的空间,有些事情希望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再加上他们刚到一个新的环境,与新的老师和同学接触,这需要一段适应期。而且许多学生认为历史课枯燥无味,不喜欢上历史课,所以这门课对学生的吸引力并不大。那么怎么做才能让学生喜欢上历史课呢?

一、根据每节课不同的教学内容,安排不同的讲课方式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8课《中华文明的勃兴(一)》,这一节涉及的内容是比较广泛,包括先秦时期文字的演变、天文、历法、医学和音乐等方面的成就。因此我认为这一节课可以安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从中选择感兴趣的一方面去收集相关的资料。然后在课堂上由小组的代表给大家讲述他们所了解的内容。最后再由老师进行归纳总结,使学生通过本节的学习能够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所创造的辉煌文明。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让学生亲身参与到教学中,更有利于学生对这部分历史知识的掌握。

又如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这一节的重点内容就是汉武帝对汉朝的统治,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可以给大家看一些大屏幕《汉武大帝》的片段,加深学生的形象记忆,以此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这一时期的历史。同时也可以加入讨论的形式。让学生根据自己对汉武帝的了解进行点评,并且让学生展开想象如果汉武帝没有实现大一统,那么中国的历史会怎样发展呢?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西汉历史的了解,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而且给学生搭建了一个自我展示的平台。

二、上课前老师要做充足的准备,尽量从学生的视角去讲解

从学生熟悉的内容进行教学更加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例如第18课《三国鼎立》,相信许多同学都对这一课的内容比较感兴趣。因为这一课的内容与他们所熟悉的《三国演义》的内容有关,因此学习这一节内容的时候老师可以在课前多了解一下学生对这部分的哪些人物比较熟悉或者是一些小故事,这样在上课的时候可以从调查的方向上去引导学生更好的学习。

三、抓住学科之间的渗透,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于历史涉及的内容方方面面都有,所以老师可以抓住这一特点,从其他的学科上引入历史这一学科的学习。例如第9课《中华文明的勃兴(二)》这一节会学到关于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局面,介绍这一时期著名的代表人物。那么在这里可以结合语文课上对《论语》十则的学习,学生对孔子的思想有了一定的了解,由此导入我想学生应该会比较容易接受。

那么对于初一的学生怎么才能学好历史呢?由于初中的学习要求与小学不一样,学习方法也就不同,对此许多学生很茫然不知道该怎么去学习。在此提出一些我的看法。最重要的就是利用好自己手中的教科书。对每一节的学习内容要根据小课题有所大致的了解,并在脑中形成一个知识框架。这样在老师讲课的时候不会摸不到头绪。然后不断地锻炼自己分析问题、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开始可以简单地进行练习,通过不断的学习提高自己的能力,最后形成适合自己的一套学习方法。

篇10:七年级下册元朝历史知识点

1.蒙古的统一:12,铁木真统一了蒙古,建立了蒙古政权(蒙古国),他被拥立为大汗,被尊称为成吉思汗。

蒙古族:是中国北方的一个古老民族,原生活与大兴安岭地区,后来向西迁徙,进入草原地区,过着游牧生活。

蒙古灭西夏与金

● 1227年,成吉思汗率领蒙古军队消灭西夏。

● 成吉思汗死后,蒙古和南宋结盟,南北夹击, 1234年,蒙古灭金。

● 金被灭后,南宋和蒙古对峙局面形成,蒙古军队南下攻南宋,双方持续征战40多年

2.元朝的建立:1271年,忽必烈改号为元,定都大都(北京)。

3.元朝的统一:

A、第一阶段(蒙古):1227年蒙古灭西夏。1234年,蒙古灭金。

金朝灭亡后,南宋和蒙古直接对峙的局面形成。

B、第二阶段(元朝):1276年,元军攻入南宋都城临安,南宋灭亡。1279年,消灭南宋残部,实现统一。

C、统一的意义:结束了我国历史上较长时期的分裂割据局面,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元朝的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从分裂割据到大统一的朝代:秦朝、西晋、隋朝、元朝)

如何学好初中历史

要学会使用好课本

初中的历史比较简单,但要想学好却也不容易。目前使用的历史新教材,课本知识容量不大。首先要了解课本的基本结构。一般说历史课本的每一课通常分为几部分内容,大字部分是该课的主要内容,要求掌握的基本知识点都在这一部分,因此同学们应该对该部分进行精读,着重掌握这一部分的内容,要学会分析这一部分哪些是重点,那些不是重点,哪些内容是要求一定要记住的,哪些内容属于了解就行的,只有把握了重点,才能在学习中做到有的放矢,对知识的掌握才能更加牢固。

此外,课本有些内容是用小字印刷的,这部分内容不是课本的主要内容,编排的目的是为了增大同学们的知识面,不一定要记的,但是同学们可以阅读,最好结合课本的大字不分来看。

掌握技巧背历史

数学代表法

即把某一历史知识通过一个或几个数字概括出来,形成要点。

如:中国共产党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内容,可概括为“一化三改”即:工业化、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提取字头法

即提取某一历史知识每一句的头一个或几个字为要点,组成另一个词或一句话。

如:记646年日本大化改新的内容时,可记为“分田土改”即分配土地给农民;田地不得买卖;土地属国家;改革行政制度。

谐音趣味记忆法

即把某一历史知识的几个关键知识用谐音或组成有趣味的几个字帮助记忆。

如:记苏联在1924年刚成立时的加盟共和国,可记做“乌外有两只鹅”。即乌克兰、白俄罗斯、俄罗斯、外高加索。这样趣味性强,记得快而牢。

人类的形成

1、人类形成的过程:攀树的古猿 正在形成中的人 完全形成的人(早期猿人、晚期猿人、早期智人、晚期智人)

2、世界上的人类分为三大主要人种,即黄种、白种和黑种人。人种的差异,是不同自然地理环境等众多因素长期影响的结果。

3、人类在距今约三四百万年前形成。自从有了人类,也就有了人类社会的历史。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社会是原始社会。

篇11: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总结

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1.原因:顺治、康熙、雍正、乾隆诸位帝王,重视农业生产,推行垦荒政策,使农业得到恢复并有较大发展,为清朝前期的兴盛奠定了基础。

2.概况

(1)耕地面积增加;对黄河、淮河等大河及大运河治理。

(2)改进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推广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

(3)经济作物的种植有较大发展,品种增加,棉花、甘蔗、烟草、茶叶、药材等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

3.作用:农业生产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繁荣。农业产品品种和产量的增加,也对手工业和城镇商品经济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二、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1.手工业发展

(1)清朝前期,丝织、棉织、印染、制瓷等方面,品种繁多,产品精良。

(2)已经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等。

2.商业发展

(1)清朝前期商业发达,商品贸易十分兴盛,形成了由农村集市、城镇市场、区域性市场和全国性市场组成的商业网。

(2)出现了一批工商业市镇及商业大城市。

(3)在商业活动中,形成了商帮,如山西的晋商、江南徽州府的徽商,商帮的活动对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三、人口的增长

1.增长:清朝前期的统治者采取一系列恢复社会经济的措施,使经济发展,国力增强,社会安定,人口的数量也有了很大的增长。乾隆末年,全国人口发展到3亿。

篇12:七年级历史下册必考知识点总结

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时间:隋炀帝公元前6起开凿,多公里长。

概况:中心:洛阳;南北起止点:北到涿郡,南至余杭。大运河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四段,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

作用: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国家统一。

2、列举“贞观之治”的措施、效果。

采取的主要措施:①吸取隋亡历史经验教训,重视人民群众的力量。②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③崇尚节俭,节制享受欲望。④合并州县,大力精简机构,整顿吏治。⑤任用贤才、虚心纳谏,“房谋杜断”;魏征为著名谏臣。⑥大兴学校,发展科举。

效果: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历史上称为“贞观之治。

3、如何评价武则天

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当政期间,继续推行唐太宗发展生产、选拔人才的政策,使唐朝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她的统治实现了“政启开元,治宏贞观”,是我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位杰出的皇帝。

4、形成“开元盛世”的措施及经济繁荣的表现

措施:唐玄宗即位以后,“励精为治”:①任用贤才(姚崇);②重视地方吏治;③注意节俭。这些改革措施,使得开元年间的政局为之一新,史称“开元之治”。

经济繁荣的表现:农业方面:①兴修大型水利工程。②农耕技术提高:水稻广泛采用育秧移植。③茶叶生产的发展:唐朝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作者陆羽被后人称为“茶神”。饮茶之风开始在唐朝盛兴。④生产工具的改进:出现新的农业工具──曲辕犁;创制新灌溉工具──筒车。手工业方面:①丝织业:花色品种多,技术高超。②陶瓷业: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唐三彩(世界工艺的珍品)。商业繁荣:①著名的大都市:长安、洛阳、扬州、成都。②长安城:城内分为坊和市,坊是居民宅区,市为繁荣的商业区。唐都长安是各民族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

5、科举制度的演变过程

诞生: 隋文帝时,开始用分科考试的办法录用人才。(之前选拔官吏主要看门第的高低。)

隋炀帝时,正是设置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形成。

完善:唐太宗时,重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武则天时,创造了殿试和武举。

唐玄宗时,诗赋被作为进士科的主要内容。常设科目:明经科(主要考试儒家经典)、进士科(主要考试诗赋和政论)

废除:科举制在我国延续了1300多年,直至清朝末年(1905年)才废除。

影响:①改善了用人制度,使得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②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风气盛行。③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尤其因为进士科重视考诗赋,也大大有利于唐诗的繁荣,但后来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6、唐朝实行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加强了内地与少数民族的联系,请用史实加以说明。

①唐朝时,唐太宗和武则天在西突厥地区(今新疆地区)先后设立了管辖西域的最高行政和军事机构──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

②吐蕃人是今天藏族的祖先。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8世纪初,唐朝又把金城公主嫁到吐蕃赞普尺带珠丹。至此,吐蕃和唐朝已经成为“和同为一家”。

③回纥是今天维吾尔族的祖先。8世纪中期,唐玄宗封回纥首领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

④8世纪前期,唐玄宗封靺鞨首领为渤海郡王。

⑤六诏居民是今天彝族和白族的祖先。南诏首领皮罗阁统一六诏,唐玄宗封他为云南王。

7、以遣唐使、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等史实为例,说明唐代中外文化交流发展。

唐与日本的关系──遣唐使和鉴真东渡。贞观年间,日本有很多遣唐使、留学生和留学僧来唐学习。遣唐使回国后很受重用,他们以唐朝的制度为模式,进行政治改革,还参照汉字创制了日本文字。唐朝赴日本的使节和僧人中,最有影响的是鉴真,曾六次东渡日本,在日本传播唐朝文化。为日本设计唐招提寺,日本药学界奉为始祖。

唐与新罗的关系:①派遣使节和大批留学生到唐朝学习;②新罗商人来中国经商,新罗物产居唐朝进口首位。

唐与天竺的关系──玄奘西游。唐朝时中国与天竺交往频繁,最杰出的使者是高僧玄奘。贞观初年,他从长安出发,前往天竺。回国后,专心翻译佛经,还写成著名的《大唐西域记》。

8、你知道我国隋唐时期科技方面有哪些世界之最吗?请列举出来。

①隋朝工匠李春设计并主持修建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

②唐都长安规划整齐,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③我国在世界上最早发明印刷术、我国在世界上最早发明火药④唐朝的《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9、辽宋夏金政权的并立及对峙

①并立:(北宋与辽、西夏、大理并立)②对峙:(南宋与金、西夏、大理并立)

政权

建立民族

建立时间

建立者

都城

契丹(辽)

契丹

10世纪初(9)

辽太祖阿保机

上京

宋(北宋)

汉族

960年

宋太祖赵匡胤

东京

大夏(西夏)

党项

11世纪前期(1038年)

元昊

兴庆

女真

12世纪初期(11)

金太祖阿骨打

会宁(后迁中都)

宋(南宋)

汉族

1127年

宋高宗赵构

临安

10、简述经济重心南移的时间及表现(黄河流域移到长江流域)

时间:唐朝安史之乱后开始南移,南宋时完成。(标志:“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

经济发展的表现:农业:南方逐渐超过北方,传入占城稻。水稻是主要粮食作物。棉花扩展到长江流域。茶树的栽培有很大发展,江南的丘陵地区新辟许多茶园。手工业:景德镇发展为瓷都,纺织业发达,采煤、造船业居世界首位。商业繁荣:商业都市多而繁荣,打破了居民区与商业区的界限,出现“瓦肆”。海外贸易发展,广州、泉州成为大商港。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北宋时在四川出现。

11、元朝的建立、民族关系的发展和行省制度

①元朝的建立:12,铁木真(成吉思汗)建立蒙古国。1271年,忽必烈改号为元,定都大都。

②民族关系的发展a,元朝的统一,许多汉族人来到边疆,边疆各族也大量迁入中原和江南,与汉人杂居相处。b,进入黄河流域的契丹、女真等族,与汉人长期相处融合逐渐被汉化了。

c,唐朝以来,定居我国的波斯人和阿拉伯人与汉、蒙、畏兀等族长期居住相处,互相通婚,逐渐融合,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最主要表现,也是民族关系的发展的特点)

d,元朝设置宣政院,负责管理藏族地区事务,加强了与藏族人民的联系和交流。元朝境内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促进了各族的经济文化的发展与融合。

③行省制度:为对全国实行有效的统治,元世祖在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设立,始于元朝。元朝时加强对西藏的管理(在中央设宣政院),西藏成为元朝的正式行政区。还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今台湾)。

12、简要介绍我国的四大发明及传播

①造纸术:西汉早期出现麻纸,是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最早的纸。东汉宦官蔡伦于105年改进造纸术,制成植物纤维纸(“蔡侯纸”)。传播:首先传入朝鲜、日本,公元8世纪传入阿拉伯,经阿拉伯传入欧洲,最后传遍全世界。

②印刷术:隋唐时期发明了雕版印刷术,唐朝的《金刚经》是现存的世界上最早的标有年代的雕版印刷品;北宋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比欧洲早4。 传播:向东传入朝鲜、日本,向西由阿拉伯传入欧洲。

③指南针:战国时,人们利用天然磁石制成“司南”,这是最早的定向工具。

北宋时,人们发明了人工磁化法,制成了指南针,并开始用于航海事业。南宋时指南针广泛用于航海。主要用途:辨别方向,航海,看风水。传播:宋元时期传入阿拉伯,再由阿拉伯传入欧洲,为后来欧洲的航海家开辟新航路和发现新大陆提供了条件。

④火药:火药是我国古代炼丹家发明的,唐代已有火药配方。(唐朝孙思邈《千金方》中有记载。)

唐末开始用于军事,宋元时火药武器广泛用于战争。还用来制各种焰火和鞭炮。明朝采矿时已应用了火药爆破法。传播:13世纪传入阿拉伯,13世纪末,传入欧洲,引起了欧洲军事上的革命,加速了欧洲封建制度的崩溃。欧洲人还将火药用于采矿、筑路等工程,促进了社会进步。

13、列举宋元时期期史学、文学、绘画、书法等方面取得的成就。

史学:司马光主编的《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通史,叙述了从战国到五代的历史。

文学:宋代词人苏轼、李清照、辛弃疾有杰出成就,元朝剧作家关汉卿的《窦娥冤》。

绘画: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元代赵孟頫的画被称为“神品”。

书法:“宋四家”即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元朝赵孟頫。

14、明朝加强君权的措施有哪些?

明朝的建立:1368年初,朱元璋以应天为都城,改称南京,称帝,建立明朝,他就是明太祖。

加强君权措施:(1)、政治方面:①中央废除丞相和中书省,由六部分理朝政;②地方废除行中书省,设立三司;③设立锦衣卫、东厂等特务机构,加强对臣民的监督;④迁都北京,加强对北方的控制;⑤执行削藩政策。(2)、在思想文化上,改革科举制度,实行八股取士。

15、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和历史意义(作用)是什么?

目的:扩大明朝政治影响,加强与海外诸国的联系。

时间、次数:1405-1433年;7次。最远到达地点: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影响:促进了我国同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我国有更多的人去南洋做工和经商。他们带去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知识,对开发南洋做出了重大贡献。比欧洲航海家远航印度和美洲早半个多世纪,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16、明清时期中国军民在反抗外来侵略,维护祖国主权方面做出了哪些努力?

答:①戚继光抗倭,16世纪中期,民族英雄戚继光抗击倭寇,取得胜利,保卫祖国国防。②

郑成功于1662年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清朝于1684年,清设置台湾府,巩固海防和国家统一。③清朝康熙帝时取得两次雅克卫反击战的胜利,遏制了沙俄在我国黑龙江流域的侵略,1689年,沙俄与清朝签订《尼布楚条约》。是中俄第一个边界条约,在法律上肯定了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

17、清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有哪些?

①设立军机处:清朝初期,中央政权机构才用明朝制度,设立内阁和六部,但保留着议政王大臣会议.。雍正帝时,设立军机处,军国大事完全听凭皇帝裁决.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集权的进一步强化.②制造文字狱:从思想领域严密控制知识分子。清朝的文字狱,造成了社会恐怖,摧残了人才。许多知识份子不敢过问政治,从而禁锢了思想,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18、多民族国家巩固的措施有哪些?

(1)清朝加强西藏的管辖(、**和驻藏大臣)

①确立册封制度:顺治帝接见西藏的佛教首领五世,赐予“喇嘛”封号。康熙帝赐予另一个位西藏佛教首领“**额尔德尼”的封号。从此,历代和**,都须经过中央政府册封。②设置驻藏大臣:雍正帝时(1727年),清朝开始设置驻藏大臣。驻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与、**共同管理西藏事务。③乾隆时建立”金瓶掣签”制度,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

(2)清朝加强对新疆的管辖

①康熙亲征,大败葛尔丹.乾隆时,设置乌里雅苏台将军管辖漠北地区.

②乾隆皇帝平定大小和卓的叛乱,设置伊犁将军,管辖新疆地区.

③1771年,土尔扈特部在其杰出首领渥巴锡的领导下回归祖国,得到妥善安置.

(3)康熙平定三藩,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19、清朝前期对外实行什么政策?清政府为什么要实行这种政策?实行些政策造成的危害是什么?

①清朝前期实行的是:闭关锁国政策。

②原因:第一,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占主要地位,统治者认为天朝的物产丰盈,无须同外国互通无关;第二,害怕外国商人和沿海人民往来会滋扰生事,威胁其统治。

③造成的危害:使中国失去对外贸易的主动权,阻碍了手工业的进步和发展;清政府看不到世国界形势发展变化,不能同外国进行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交流,中国在世界上逐步落伍了。

20、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是怎样产生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指的是什么?)

答:明朝中期以后,大量农产品和手工业产品投入市场,成为商品。全国出现30多座工商业繁荣的城市,还涌现了从多的小市镇和集市。在商品经济发达的苏州、杭州、松江等地的纺织业出现了“机户”。机户拥有资金和织机,开设“机房”雇人进行生产。为机户做工的人叫“机工”,机工计日向机户领取工资,机户占有生产资料,剥削机工劳动成果是早期的资本家,机工靠出卖劳动力为生是早期的雇拥工人。这种“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拥与被雇拥的关系的出现,标志着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出现了。

21、简要介绍明清时期的科学成就。

李时珍

《本草纲目》

是一部具有总结性的药物学巨著,被译为多国文字,成为世界医药学的重要文献。

宋应星

《天工开物》

总结明代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等,被称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徐光启

《农政全书》

上一篇:档案职称中级考试题库下一篇:旅游服务或数码类网站简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