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我国现型增值税为什么转型

2024-07-11

谈谈我国现型增值税为什么转型(通用4篇)

篇1:谈谈我国现型增值税为什么转型

谈谈我国现型增值税为什么转型

从我们国家征收的时间来看,征收增值税的时候,尤其是中国的时间,在2009年1月1日之前我们对固定资产购进过程中的增值税也是不允许抵扣的,那么这时候就加大了企业的负担,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所讲的转型就是由生产型增值税转为消费型增值税,这个转变过程就是允许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外购的固定资产,它的购进的增值税部分允许抵扣。而我国从生产型增值税转为消费型增值税是由于生产型增值税在新的发展形式下出现了很多弊端:1生产型增值税重复课税加重了企业的税收负担。可以看到,由于购进固定资产过程中的增值税不允许抵扣,就使得对固定资产的购进环节造成重复征税,那么不利于生产型企业降低企业税负,国家在初期在实行增值税的时候考虑到了这一点,但是由于中国当时国情不允许,所以一直没有执行消费型增值税,而一直执行的是生产型增值税。那么如果从总体税负来算的话17%的生产型增值税就相当于23%的消费型增值税,那么也就是说我国的增值税的负担是相对比较重的。我国的企业普遍地遇到了一些经济问题,尤其是宏观经济变局过程中很多企业的利润率下滑,成本上升,那么在这样一个时机,国家及时地推出了增值税的转型政策,是有利于企业进一步发展的2、实行生产型增值税,税负不平衡,产业结构不合理在生产型增值税下,高新技术企业和资本密集型企业,外购的固定资产比重大,税负要明显高于劳动密集型企业。投资于税负高的行业成本高,风险大,产业结构就得不到优化。而消费型增值税能平衡税负,使高新技术企业在公平竞争中能得到较快的发展。

3、实行生产型增值税削弱了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由于生产型增值税抵扣不足,我国出口商品即使按照增值税的法定税率计算退税,仍然含有一定的增值税,这样不利于国内产品开拓国际市场。如果实行消费型增值税,出口产品的成本降低,就能提高商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

4、实行生产型增值税加大了税收的征管成本。生产型增值税必须将可抵扣的购进货物和劳务与不可抵扣的购进货物和劳务分开。审查复杂,无形之中就提高了税务机关的征管成本。而在消费型增值税下,外购货物和劳务的进项税额一次扣除,不必再分摊,计算依据准确,便于实施操作。而消费型增值税的优势在于:第一,市场经济机制的完善程度。实行市场经济体制较早、机制运行较完善的国家,优先选择的是中性化明显的消费型增值税。

第二,经济发展战略的确定。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也不平衡,经济战略的侧重点也不同。以出口为经济发展重点的国家,多是实行消费型增值税。

第三,税制体系及税种比重。市场经济体制较完善的国家,税制体系多接近于发达国家,以所得税为主体税种,商品劳务课税所占比重弱于所得课税,选择税基相对窄的消费型增值税,对财政收入不会有太大影响。

第四,国家大小和财政支出需要。一般来说,国家较小,财政支出需要较少,财政收入相对容易满足需要,也有助于选择消费型增值税。

增值税转型改革是扩大内需的重要手段,它意味着企业有更多的资金可以用于扩大生产,创新技术,降低企业设备投资的税收负担,在维持现行税率不变的前提下,是一项重大的减税政策。此外,增值税作为我国主要税种,推进其改革不仅是适应当前经济形势增加经济实力的手段,也是我国税制改革的重要举措

篇2:论我国增值税的转型

关键词:生产型,消费型,增值税,转型

最近, 我国政府决定从2009年1月1日起将增值税从生产型改为消费型, 在全国普遍推行消费型增值税。本文拟就消费型增值税的特点, 增值税转型的意义及应当注意的问题, 进行探讨。

一、增值税的基本类型

我国税制以流转税为主体, 流转税又以增值税为主体。因此, 增值税在我国税制中占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按照“税收中性”原则设计的增值税 (Value Added Tax, 简称VAT) 始于法国, 后来在西欧和北欧各国得到推广, 现在已成为许多国家广泛采用的一种流转税。增值税的特点是对产品在其生产和流通过程中的每一个阶段或环节的价值增值部分征税, 即它要在产品从生产到销售的每一个阶段——生产者采购物资到销售产品, 批发商采购商品到批发商品, 零售商采购商品到零售商品等, 都要按照产品在各阶段的增值额, 即出售价格减去外购的投入物成本后的差额征税。增值税实质上等同于零售税, 但是它不在产品流转的最后环节———零售环节征税, 而是在产品的生产到零售过程的各个不同阶段分别计征。

按照计算增值额能够扣减的外购投入物成本的范围不同, 增值税一般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1) 生产型增值税, 即外购投入物的成本只包括外购原材料的成本, 不包括任何外购固定资产的价款。 (2) 收入型增值税, 即外购投入物的成本不但包括外购原材料的成本, 而且包括当期计入产品成本的固定资产折旧部分。 (3) 消费型增值税, 即外购投入物的成本不但包括本期外购原材料的成本, 而且包括本期购进的用于生产应税产品的固定资产成本。由于计税依据不同, 因此, 不同类型增值税的收入效应和激励效应是不相同的。从财政收入着眼, 生产型增值税的收入效应最大, 收入型增值税次之, 消费型增值税最小;从激励投资着眼, 则次序相反。

二、我国增值税由生产型改为消费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依据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若干问题的决定》, 我国于1994年进行了全面的财税体制改革。按照统一税法、公平税负、简化税制和合理分权的原则, 改革和完善了我国的税收制度, 推行了以增值税为主体的流转税制度, 统一适用于本国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

由于当时我国尚未加入WTO, 加之财政比较吃紧, 经过计算, 按照从总体上“不挤不让”的原则, 我国选择了生产型增值税。其基本特点如下: (1) 在应交增值税额的计算上, 只允许从销项税额中扣除外购原材料所含的进项税额, 不允许抵扣外购固定资产所支付的进项税额; (2) 在增值税征收范围上, 规定在我国境内从事商品生产, 商品进口和加工、修理、修配劳务提供的单位和个人都必须缴纳增值税; (3) 在税率设置上, 分别设置17%的一般税率, 13%的低税率和出口商品的零税率, 对出口商实行部分退税, 先是只退7%进项税额, 后来改为退10%的进项税额。

这种生产型的增值税, 由于进项税额抵扣有限, 有利于增加和稳定财政收入, 保证增值税及时、足额上缴;由于允许抵扣进项税额, 有利于减少税金的重复征收, 利于产业链的合理延伸, 促进经济发展;由于对农用生产资料和农副产品实行低税率, 对出口商品实行零税率, 有利于促进农业发展和商品出口。但是,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特别是我国已于2001年加入WTO, 生产型增值税的不足也日益显现:由于不允许抵扣外购固定资产所支付的进项税额, 因此, 存在对资本品重复征税的问题, 不利于促进投资, 促进经济增长和充分就业;由于征收范围有限, 没有完全包括所有的商品, 如没有包括建筑安装产品, 也没有包括商品从生产到消费的全过程;再如没有包括仓储租赁环节, 使得增值税的征收范围残缺不全, 征收链条没有完整地连接起来, 从而限制了增值税“中性”作用的发挥和环环相扣、便于核查功能的发挥。由于退税不完全和外购资本品的进项税额不能抵扣, 加大了出口商品的销售成本, 降低了我国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

所有这些要求我们尽快将生产型的增值税改变为消费型的增值税, 并同时使其征收范围和环节完善起来。实行消费型增值税可能在一定时期内会减少国家的财政收入, 但是, 笔者认为当前我国实行消费型增值税是有充分条件的。首先, 经过多年的努力,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基本形成, 市场在社会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和主导作用已经日益得到保证, 这为尽可能减少政府行为和支出提供了可能。其次, 随着我国公共财政体系的建立, 政府安排的支出在社会总支出中的比重会日益下降, 这为政府通过减税减少征集社会资源提供了可能, 同时有利于刺激我国经济更快增长, 从而为扩大财政收入或进一步降低税收, 促进国民经济增长, 形成良性循环提供了可能。第三, 实行消费型增值税, 有利于降低我国企业的产品生产成本, 扩大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 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 从而有利于通过我国企业上缴所得税等其他税金的提高, 扩大财政收入, 能够为实行消费型增值税可能减少的财政收入提供一定的补偿。如果考虑到征收范围的充分和征收环节的完善, 国家总体的税收收入可能不会下降。

三、我国实行消费型增值税应当注意的几个问题

为了保证我国增值税由生产型向消费型转变的改革能够顺利进行, 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注意, 并切实加以做好:

首先, 要转变税收要为增加财政收入, 加强政府宏观调控能力服务的旧观念。在计划经济时期, 为了尽可能把社会资源集中到政府, 特别是中央政府的手中, 以便为政府计划、调控和管理国民经济服务, 政府不但通过税收, 而且通过企业上缴利润、折旧基金和其他费用, 以尽可能多地集中社会资源。税收以增加财政收入和加强政府宏观调控能力为主要目的, 成了与计划经济相适应的一种观念。但是,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这种观念必须改变。这是因为,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市场应是配置社会资源的基础力量, 政府的职能只是防止市场的失灵, 因此, 能不集中到政府手中的资源就应当尽量不要集中到政府手中。不要通过税收把社会资源都尽可能地拿到政府手中, 然后再由政府一个个地解决下岗职工问题、国企脱困问题、区域间发展不平衡问题等等。这些问题要尽可能多地依靠市场的办法去解决。税收应当为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防止市场失灵, 提高市场配置社会资源的能力服务。实行消费型增值税, 可能减少增值税对财政收入的贡献, 但是它有利于公平税负, 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有利于促进我国企业提高国际市场竞争力, 符合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

其次, 实行增值税转型改革后, 一些现行的税收优惠政策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 如: (1) 将现行对外商投资项目和国内投资项目进口设备免征进口环节增值税政策, 调整为原则上“先征后退”, 以完善征收环节, 防止偷漏税金问题的发生。 (2) 取消现行外商投资企业购买国产设备退增值税的规定, 因为外购设备的增值税允许抵扣。 (3) 取消目前对企业技术改造购买国产设备抵免企业所得税的政策, 因为允许购买固定资产的增值税可以抵扣, 更有利于促进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同时这样做更有利于形成公平竞争环境。

篇3:完善我国增值税转型问题的研究

关键词:增值税;抵退税额;消费型

中图分类号:F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7)11019601

1国内外研究现状

近几年增值税在世界上得到快速发展,一些国家为了给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纷纷利用增值税取代过去传统的流转税,而已经实行增值税的国家,也在不断总结经验,进一步完善税制。

发达国家大多采用的是先进而规范的消费型增值税。从法国开始,增值税首先被欧盟创始成员国所采纳。欧盟的增值税是一个比较完善的税种,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1)征收面宽广;(2)允许纳税人进行最广泛的扣除;(3)对出口商品统一实行零税率,对进口商品按国内商品税率统一征税;(4)实行逐环节征税、逐环节扣税的办法。

发展中国家在实施增值税的道路上步伐艰难,处于一种不成熟的阶段。比如大量的非洲国家还在实行法国老式的生产税或英国老式的制造商销售税。

我国在意识到生产型增值税的很多弊端后,于2004年在东北地区部分行业实行试点,今年7月1日起,国家又在中部地区六省份的26个老工业基地城市的8个行业中进行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的试点,把增值税由生产型转为消费型,转型将有待在我国全面推行。无论从国际上通行的做法来看,还是从我国当前的实际情况出发,增值税从生产型向消费型的转变对经济与税收等方面都会产生重大影响。但在实施增值税转型试点三年以来,已经暴露出许多问题,我们应该研究增值税转型对财政收入的影响,对产业结构的调整,对集资的促进作用,以及对企业可能产生的效应,这将有助于我们认识增值税改革的复杂性和规律,以便尽快寻求完善我国增值税制度的合适途径。

2增值税转型的现状

自1994年我国采用生产型增值税后,由于这种税率相对较高,对产品重复征税,妨碍了企业的技术进步和产品升级,降低了我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影响了民间投资。因此,自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以及我国经济陷入投资不足的困境开始,要求将生产型增值税转型为消费型增值税的呼声就不绝于耳。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实施增值税转型的决定,此后国务院决定在东北三省的8个行业先行试点,对这些行业新增机器设备的固定资产的税金给予抵扣。2007年中部地区增值税转型共有26个城市被纳入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试点范围。

3增值税转型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1)实行消费型增值税,固定资产存量问题难以解决。增值税转型使税基减少,从而带来税收收入的大幅减少。巨大的存量资产所含税额,对国家的财政收入有严重的影响。如果对于这部分税额采取不予抵扣的方式,又会出现存量固定资产与新购进固定资产在抵扣上的衔接问题,以及新办企业与老企业之间存在着不公平竞争的问题,不利于企业兼并等资产重组的进行,因为被兼并企业原有的固定资产不能抵扣,经营好的企业在同等条件下宁愿购买新的固定资产,而不愿实施兼并。

(2)增值税转型过程中产生就业的压力。目前我国国企改革的重要举措就是下岗分流、减员增效。大量的下岗分流人员的再就业岗位都是餐饮、商业服务等劳动密集型行业。生产型增值税相对抑制了资本密集型产业的发展,鼓励了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但是增值税转型将刺激企业技术改造,引进先进的生产设备,相应的工作人员就会减少,这必将带来更多的人失业下岗,对社会稳定和职工就业产生很大的影响。

(3)增值税转型的配套措施尚不到位。增值税转型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方方面面的政策配套措施。但目前有些政策滞后,有些政策不配套。如企业购进生产用的车辆目前因不能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而无法获得抵扣。实施增值税以来,对专用发票管理力度不断加强,但凭现有的管理手段还不能杜绝利用增值税专用发票偷税行为的发生。享受“免、抵、退”税政策的产品出口型企业,无法计算增值税增量,税务部门按季退还企业增值税时,附征的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附加费等是否退还尚不明确实行消费型增值税,专用发票管理压力加大,税收收入流失的风险和压力加大。

(4)实行消费型增值税将面临两难风险的严峻考验。实行增值税的转型主要面临着两大风险。①国家的财政收入的保障;②企业承受能力的限度。将生产型转为消费型,势必要求基本税率做出相应的调整,国家财政收入方面的风险才基本上可以化解;另一方面,各行各业纳税人之间的税负则将由于资本有机构成的高低不同而发生此减彼增。基础工业、高新技术企业资本有机构成高,税负下降,传统技术的加工工业资本有机构成低,税负上升。后者在当前经济结构调整中面临困难比较多,承受增加税负的能力弱,欠税增多,增值税运行的磨擦系数加大。

4完善增值税转型的对策

(1)完善增值税会计核算方法。增设固定资产明细帐,以明确区分含税与不含税固定资产。对于新购的符合增值税抵扣范围规定的固定资产,应按不含增值税价格记明细帐,而对于以往固定资产和不符合增值税抵扣范围规定的固定资产则记入含增值税明细账。为提高企业会计信息的可比性,企业在纰漏企业会计信息时,应将由于实行增值税转型对企业资产计价的影响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利润影响数在报表附注中补充说明。这样可以保证会计信息的客观、真实,并随着增值税制转型的不断深入而扩大,达到完善增值税会计核算制度的目的。

(2)适时由“增量抵扣”向全额抵扣过渡。增值税增量抵扣政策的设计,对于缓解财政收入压力,确保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是有利的。但是,增值税转型的最终目标应是固定资产购进所含进项税金全额抵扣,避免重复征税。因此,增值税转型改革中应按终级改革目标所需条件进行下一步试点和全面推广,这样才能发现问题,总结经验,完善改革。

(3)调整税率。消费型增值税扩大了可以抵扣的进项税金,造成实际缴纳的增值税税金的下降。从东北试点不难看出,我国增值税转型后一年将减少税款约700亿元人民币左右。但这并不意味着要提高增值税税率以维持税收总量,因为减少的税收可以消化:①从转型中消化;②从适当提高某些行业的营业税率中消化;③从降低企业成本,提高企业利润水平,从而提高所得税税基,增加所得税比重的增收中消化。

(4)扶持小规模纳税人。目前,小规模纳税人的税收负担偏高,增值税转型后应减少小规模纳税人的税收负担。首先应该调低税率,统一税赋,在实践中采取类似营业税的简化措施。其次适当调低小规模纳税人的界定标准,缓解两类纳税人经济交往中在价格、税负上的矛盾。同时,进一步降低小规模纳税人的征收率。

(5)完善配套政策,堵塞税收漏洞。增值税作为中国的主体税种,其转型政策的实施,应充分注意完善其配套措施。从当前看,应尽快从政策上界定固定资产“增量”与“存量”,从远期看,应逐步降低商品劳务税的比重,提高资源环境税和所得税的比重。同时应积极推进其他税种改革。另外开征新税种,确保中央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还要加强所得税的设计与征管,提高所得税的比重,实现双主体税种。这样通过对税收收入结构的调整来保证增值税转型后税收收入的平衡和稳定,充分发挥税收调控经济的作用,使经济与税收协调快速发展。

篇4:浅析我国增值税转型改革

一、我国增值税转型改革的原因

我国在1994年税制改革时, 出于保证财政收入的考虑, 采用的是生产型增值税, 其中最大的特点是只能扣除属于非固定资产的那部分生产资料的进项税额, 而作为固定资产的进项税额不得抵扣。生产型增值税存在的以下问题, 促使我国增值税转型改革的进行。

(1) 生产型增值税重复征税, 加重了企业的负担, 抑制投资

生产型增值税不允许抵扣固定资产包含的增值税进项税额, 而是将其计入固定资产成本, 然后以折旧的形式计入产品成本, 最终转移到销项税额的计税依据销售额中, 因此, 导致重复征税, 加重了企业的负担, 抑制投资, 与现代化生产方式的要求存在矛盾。

(2) 现行的增值税征收范围过窄, 导致增值税抵扣链条中断

现行增值税的征收范围主要集中在工业生产、商品流通环节, 没有延伸到交通运输业、建筑安装业及其他第三产业, 而且主要针对有形动产和加工修理修配劳务征收, 没有涉及有形不动产和无形资产。由于征税范围过窄, 导致增值税抵扣链条中断, 增加发票扣税的难度, 税收征收管理困难, 导致增值税的内在制约机制就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

(3) 生产型增值税税收负担不公, 不利于基础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基础产业投资非常大, 高新技术产业设备更新非常快, 因而资本有机构成高, 由于生产型增值税不能抵扣税款, 高资本型产业的税负明显高于低资本型产业的税负 (如劳动密集型产业) , 阻碍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而就我国目前经济发展的现状而言, 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主要方式是进行设备的更新和技术改造, 投资高新技术产业。生产型增值税的税收负担不公不符合最优税收论的资源配置的效率性和收入分配的公平性原则。

(4) 生产型增值税不利于产品出口

在出口环节, 除少数产品能享受全额退税外, 其余的均不能得到完全退税, 这使得出口产品不能完全以不含税价格参与国际竞争, 削弱了我国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能力。生产型增值税运行中暴露出的弊端表明, 生产型增值税已经无法适应当前的经济发展形势, 特别是随着我国加入W T O, 对现行增值税进行转型已成为必然。

二、我国增值税转型改革的试点经验

(一) 我国增值税转型改革的试点过程

1、2004年9月, 中央出台《东北地区

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若干问题的规定》, 在东北先推行从生产型增值税向消费型增值税的改革。东北税改不仅承担着吸引资金投资东北,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 创建和谐社会的重任, 而且为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实施消费型增值税方案铺路。

2、从2007年7月1日开始, 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出台的《中部地区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暂行办法》在中部6省的26个老工业基地城市的8个行业中全面实施。

3、2008年7月1日起, 内蒙古自治区东部五个盟市和四川汶川地震受灾严重地区也开始实行试点。

(二) 我国增值税转型改革的试点经验

1、试点地区的成功经验为全面转型

改革奠定了实践基础

以东北地区为例, 试点转型政策对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效果明显, 起到了鼓励机器设备投资、加快技术更新改造的作用, 促进了企业技术进步和发展。同时, 带动了东北地区投资规模的扩大, 使投资与发展良性循环的态势初步显露。另外, 通过试点转型对中央和地方财政收入的影响有了准确的把握, 为进一步推广提供了可靠的依据。据统计, 截至2007年底, 东北和中部转型试点地区新增设备进项税额总计244亿元, 累计抵减欠缴增值税额和退给企业增值税额186亿元, 试点工作运行顺利, 为全面推开增值税转型改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2、试点地区存在的问题迫使全面转型改革呼之欲出

试点地区存在的问题如下:东北等地采用“增量抵扣”的办法 (即规定纳税人当年准予抵扣的进项税额, 不得超过当年新增增值税税额) , 造成实际抵退税额与各部门预期差距较大, 实际抵退户数、税额均显不足;增值税退税过程流程烦琐, 增加了纳税遵从成本和征管成本;试点转型政策表现为地区税收优惠政策, 违背中性原则, 形成“投资洼地效应”, 干扰市场资金流动;对固定资产的界定标准不统一, 转型政策不规范, 配套法规不完善, 操作性差, 偷漏税现象严重等。

增值税是中性税种, 具有产业链条长、环节多、关联度大的特点, 不宜较长时期对不同地区、不同产业采取区别对待的政策。采用试点转型的办法固然稳健, 但却扭曲了增值税中性, 一定程度上妨碍了整体经济的良性发展, 有悖于科学发展观全面协调要求, 因此促使全国推行增值税转型的呼声越来越高。

三、我国增值税转型改革的主要内容

经过几年的试点, 我国实行全面的消费型增值税已经具备了比较完善的理论和实践准备。

根据国务院常务会议精神, 这次增值税转型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自2009年1月1日起, 全国所有增值税一般纳税人新购进设备所含的进项税额可以计算抵扣;

2、购进的应征消费税的小汽车、摩托车和游艇不得抵扣进项税;

3、取消进口设备增值税免税政策和外商投资企业采购国产设备增值税退税政策;

4、小规模纳税人征收率降低为3%;

5、将矿产品增值税税率从13%恢复到17%。

新实施的转型改革与试点办法主要有以下不同之处:

第一, 新购进机器设备, 不考虑本年内企业是否有新增增值税税额、是否存在增值税增量, 均可实行抵扣;

第二, 增值税转型改革在全国所有地区同步实施, 不再限定行业, 统一了全国增值税政策;

第三, 购进固定资产, 凭增值税专用发票和海关完税凭证等合法的抵扣凭证, 直接计算抵扣, 不再采用退税的操作方式。

四、我国增值税转型改革的影响

我国这次增值税转型改革的影响是重大的, 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其影响。

(一) 对企业纳税的影响

本文将通过以下例题说明我国增值税转型改革对企业纳税的影响。

例如:甲企业购入机器一台, 价值100万元, 增值税17万元。假设该机器设备的正常使用寿命为10年, 预计净残值为0, 采用平均年限法对其计提折旧, 所得税税率为25%。

在生产型增值税形式下, 甲企业在购入机器设备时不允许抵扣增值税, 会计处理是增加固定资产117万元。在该机器设备的正常使用寿命里, 每年的折旧额为11.7万元。该笔费用可以冲减利润, 即每年可以使甲企业少缴所得税1 1.7×25%=2.925万元, 折算成年金现值为2.925×6.1446 (年金现值系数) =17.9730万元。随着机器设备的使用, 它的价值转移到产品当中去, 并随着产品的销售而形成销项税额, 这部分销项税额虽然不是甲企业负担而是由甲企业产品的购买方负担, 但税务机关确实对该机器设备重复计征了增值税。总的看来, 甲企业购买机器设备实际上缴的税款为增值税17万元, 折旧抵减收入共少缴所得税17.9730万元。

在消费型增值税形式下, 甲企业在购入机器设备时的增值税允许作为进项税额抵扣, 会计处理是增加固定资产价值100万元。在该机器设备的正常使用寿命里, 每年的折旧额为10万元。该折旧额每年可以使甲企业少缴所得税10×25%=2.5万元, 折算成年金现值为2.5×6.1446 (年金现值系数) =15.3615万元。由于在购入时增值税已作为进项税额抵扣, 因此不存在重复计征的问题。对于甲企业来讲, 它没有负担增值税, 折旧额抵减收入共少缴所得税15.3615万元。

从以上实例可以看出, 生产型增值税向消费型增值税转变对企业纳税的影响不仅涉及到增值税, 还涉及到所得税;不仅涉及到购买机器设备的当期, 而且涉及到机器设备整个寿命期。这种转变可以使甲企业因为避免重复计征增值税而少缴17万元, 但从折旧抵减收入得到少缴所得税的好处却减少了2.6115万元 (15.3615-17.9730) 。因此, 甲企业一共可以获得税收上的好处是1 4.3 8 8 5万元 (1 7-2.6115) , 而不是17万元。

总之, 与生产型增值税税基相比, 消费型增值税税基可以使企业享受更多的收益。如果全面推行增值税改革, 将会增强企业的投资热情, 提高企业的投资效率。

(二) 对企业财务的影响

(1) 增值税转型改革增加了企业盈利

增值税转型将减少企业税收支出, 直接增加盈利水平。增值税转型在宏观经济繁荣是, 企业收益幅度较低, 而在经济下滑是, 如果企业机器设备投资额较大, 则增益较为明显。增值税转型作为强大的政策推动力, 能够直接减少企业的增值税支出, 直接增加盈利水平。同时, 由于增值税转型会降低新增固定资产每期提取的折旧额以及企业管理费用, 虽然造成企业所得税有所增加, 但企业经受益和税后收益率明显提高。因此, 增值税转型不仅直接减轻了企业的增值税负担, 而且对企业经营收益影响也是重大、直接和有效的。

(2) 增值税转型降低资产价值, 增强市场竞争力

实行不同类型的增值税, 对资产负债表的影响也不一样。在生产型增值税中, 由于购进增值税不能抵扣而只能计入固定资产原值, 导致资产价值增加。又由于增值税不能抵扣, 从而导致企业应缴纳的增值税额明显增加。而实行消费型增值税收, 固定资产投资当年, 新增固定资产取得的进项税额一次性全额抵扣、增值税额明显降低。同时, 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因不再包含购进的增值税进项税额而相对明显减少, 从而导致企业计提折旧额减少, 推动企业盈利水平提升。因此, 增值税转型不仅有利于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 还能够帮助企业保持一种稳健的财务结构。

(三) 对国际出口的影响

此次改革在全面推行消费型增值税的同时取消了进口设备增值税免税政策和外商投资企业采购国产设备增值税退税政策, 不仅实实在在为企业减负, 也使中国企业与外资企业在增值税减免方面享受同等待遇, 为中外企业提供公平竞争的平台。长期来看, 随着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 势必对我国企业技术创新、核心能力提升以及产品走向高端化、品牌化、国际化发挥重要作用。

总之, 与生产型增值税税基相比, 消费型增值税可以使企业享受更多的收益。这次的转型改革将消除生产型增值税制存在的重复征税因素, 降低企业设备投资的税收负担, 有利于鼓励投资和扩大内需, 促进企业技术进步、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对于提高我国企业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克服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 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孙浩轩、孙乐:《增值税转型改革意义何在》, 《中国证券报》2009年2月。

[2]、许金嘉:《关于增值税转型对财务报表影响的分析》, 《商情》2008年第40期。

[3]、杨东生、窦文博、李秉文:《关于迎对增值税转型改革问题的探讨》, 《财会研究》2007年第12期。

[4]、董树奎:《对增值税转型中财政减收问题的探讨》, 《税务研究》2006年第11期。

上一篇:2017年科室住培工作总结下一篇:中学生家乡的立冬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