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中国梦的关系

2024-06-20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中国梦的关系(共9篇)

篇1: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中国梦的关系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中国梦的关系

从党治国理政的全局和战略布局的新高度来理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实现中国梦的理论内涵和精神实质,应该处理好历史、现实与未来的关系,本质要求与实现途径的关系,战略目标与战略布局的关系,中国梦与世界梦的关系,梦想与行动的关系。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党的十七大强调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战略任务。

党的十九大提出“从现在到二〇二〇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要按照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各项要求,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特别是要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迎接党的十九大”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全党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确保党和国家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胜利前进。我们要牢牢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牢牢把握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提出新的思路、新的战略、新的举措,继续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中国梦”是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出的一个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核心内涵的,更为远大、宏伟的奋斗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具有高度概括力、动员力的新观点、新概念、新范畴。要更好地把握两者的理论内涵和精神实质,必须认真学习习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从党治国理政的全局和战略布局的新高度来理解。对此,我认为应正确认识和把握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中国梦的关系。

代的中国人有渴望自由,追求幸福,实现民族独立和解放,国家富强和复兴的强烈愿望和执着梦想。同时,中国梦的追求又不仅仅是为了摆脱过去的苦难,习近平强调,“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因此,一是要牢记历史经验和教训,珍惜已经取得的伟大历史成就,增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国梦的底气和决心;二是面对现实,直面问题,围绕着“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国梦奋斗拼博;三是要善于抓住第三次工业革命等历史机遇,通过全民族的努力拼博,实现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美好明天。所以,对于历史、现实和未来的三者关系,特别需要我们加深理解总书记强调的三句话:“中华民族的昨天,可以说是‘雄关漫道真如铁’。”“中华民族的今天,正可谓‘人间正道是沧桑。’”“中华民族的明天,可以说是‘长风破浪会有时’”。而且牢记“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从而更加坚定我们的梦想和自信。中华民族是爱好和平的民族,中国人民深深懂得“和平犹如空气和阳光,受益而不觉得,失之则难成。没有和平,发展就无从谈起”。所以,“实现中国梦必须走和平发展道路。我们将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中国走和平发展的道路是历史的必然,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逻辑。没有和平,中国和世界都不可能顺利发展;没有发展,中国和世界也不可能有持久和平。更何况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加速推进,世界信息化发展势不可挡,各种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各国经济文化发展的相互依存性越来越高。同时,人类的环境、资源、能源、气候、金融、安全等诸多问题,需要各国人民去共同面对,需要真诚的沟通、协商和合作,以共解难题。因此,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稳定和繁荣同样离也不开中国。中国梦是追求和平的梦,追求幸福的梦,奉献世界的梦,中国梦与世界各国人民的美好梦想是相通的。要强调我们实现中国梦给世界带来的是和平不是动荡,是机遇不是威胁。中国梦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梦,同世界各国人民寻求国家发展振兴、人民富裕幸福的梦想是息息相通的。中国不仅致力于自身的发展,也强调对世界的责任和贡献。“中国已经多次向国际社会庄严承诺,中国将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扩张。‘君子一言,驷马难追’。”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共同为之努力。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只有梦想而没有行动,那么梦想只能是空想,光有宏伟的目标,不付出实际努力,再美好的目标也永远不可能实现。总书记2012年12月在广东考察工作时强调:“面向未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靠实干,基本实现现代化要靠实干,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靠实干。” “实干兴邦”,首先要从实际出发来研究和解决问题。中国仍然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存在着不平衡、不科学、不可持续的矛盾和问题。同时,世界仍然充满着不安定、不确定因素,在发展道路上仍然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要创造十三亿人的幸福美好生活绝非易事,我们要有付出长期艰苦努力的充分思想准备。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中国梦是整体和部分,整个过程与阶段性目标任务的关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我们称之为中国梦。实现中国梦是具体的,需要一个一个任务去完成、落实。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是实现中国梦的阶段性目标,是实现中国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篇2: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中国梦的关系

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就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中国梦是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统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国梦的阶段性目标。

中国梦这一重要战略思想,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高度的历史担当和使命追求,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全体人民的庄严承诺,是党和国家面向未来的政治宣言,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注入新内涵。

二、本质要求与实现途径的关系

二者在本质上是完全一致的,并具有内在的逻辑联系。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首先,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包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其中最核心的内容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中国梦的核心内涵是相同的。其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核心就在“全面”,覆盖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主要任务是:一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二是人民民主不断扩大,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三是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全民文明素养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四是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五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党的建设:思想、组织、作风、执政能力、先进性建设和纯洁性建设。

最后,实现中国梦的基本途径,一定要坚持“三个必须”,即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的论述。我们必须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三、战略目标与战略布局的关系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一个整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战略举措。全面深化改革与全面依法治国,是推进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鸟之两翼”,“车之双轮”。全面依法治国是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关键,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提供了根本政治保证。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续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的行动纲领。

四、中国梦与世界梦的关系

中华民族是爱好和平的民族,实现中国梦必须走和平发展道路。中国梦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梦,与各国人民的美好梦想是息息相通的,不仅造福中国人民,也有益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中国提出建设“一带一路”的重大倡议,是扩大和深化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也是实现与亚欧非及世界各国互利共赢的重大举措。“一带一路”建设旨在促进经济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深度融合,推动沿线各国实现经济政策协调,开展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区域合作,共同打造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区域经济合作架构。共建“一带一路”符合沿线国家的共同利益,是对国际合作以及全球发展新模式的积极探索。

五、梦想与行动的关系

篇3: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中国梦的关系

有人类生活的地方, 就有梦想飞翔, 梦想决定着人们奋发努力的方向。“中国梦”超越以个人成功为标准的“美国梦”, 以个人成功与人们共同幸福为目标, 凝结着中华民族的共同利益追求。早日实现“中国梦”, 意义深远。

“中国梦”具有最大限度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而凝聚人心的伟力, 无论面对多少挑战、多大困难, 始终以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和历史智慧为底蕴, 给人以希望、给人以信心、给人以力量。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曾经饱受欺凌, 山河破碎、民生凋敝, 但“中国梦”在无数矢志于民族复兴的仁人志士心中从未泯灭过。“中国梦”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不竭动力, 牵引着中国砥砺前行的脚步。“五四”运动以来, 汇聚了中华民族先进分子的中国共产党, 率先破解了“中国梦”的密码, 找到了实现“中国梦”的路径, 波澜壮阔的铸梦世纪工程大幕开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续推进, “中国梦”的动力之源全面激活, “风景这边独好”的“中国故事”精彩呈现, 中国人民从未像今天这样离伟大的“中国梦”如此之近!

“中国梦”为探索人类文明多样化发展道路开辟了更加光明的前景。成就“中国梦”, 既是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历程, 也是中国人民开拓、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伟大历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一条康庄大道, 不同于其他国家的现代化道路, 是中华民族的“人间正道”。近年来, 中国既成功抵御国际金融危机冲击, 又在推动世界经济摆脱危机、走出低谷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事实证明, 实现“中国梦”也是世界的重大“利好”。在我们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 已经以与国际社会互利共赢和平发展的崭新实践, 为人类社会向更高级的文明形式演进提供了新范式。

二、“中国梦”彰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代特征

“中国梦”的本质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当代中国所处的发展阶段, 决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梦”的根本要求, 相应地, “中国梦”也呈现出这个阶段的诸多重要时代特征。

1、综合国力进一步跃升的“实力特征”。

“中国梦”的第一要义, 就是实现综合国力进一步跃升。如今, 我国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位, 但人口多、底子薄、发展很不平衡的状况并未根本改变。党的十八大描绘了到2020年的宏伟目标: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 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人民民主不断扩大, 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这一指标体系, 构成了现阶段“中国梦”的基本图景。

2、社会和谐进一步提升的“幸福特征”。

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共圆“中国梦”的根本目的, 就是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进而提升全社会的幸福指数。党的十八大着眼于提升人民的幸福指数, 将“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坚持促进社会和谐”纳入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基本要求, 将“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社会建设的重点, 等等。这些和谐因素的充实, 对“中国梦”的阶段性特征作了更为清晰的描绘, 也为“中国梦”增添了更加美丽的幸福光环。

3、中华文明在复兴中进一步演进的“文明特征”。

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几千年不断延续、传承至今的文明, 但要体现现代文明色彩, 就必须超越数千年来创造的农耕文明形态。党的十八大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升华为包括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 标志着中华文明格局开启了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全面发展的更高阶段演进的新里程。坚定不移地推进“中国梦”的实现, 中华文明必将放射出更加灿烂的光芒。

4、促进人全面发展的“价值特征”。

《共产党宣言》指出, 共产党人的最终目标是建立“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的“联合体”。“中国梦”具有多个维度, 而其价值维度就是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党的十八大明确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之中, 并且强调, “不断在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取得新成效。”这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终极价值追求, 必将极大提升“中国梦”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感召力。

三、以攻坚克难的实际行动共圆“中国梦”

今天, 我们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党和人民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以团结奋斗、攻坚克难的实际行动, 努力把“中国梦”变为现实。尽管“中国梦”的曙光就在眼前, 但要全面实现, 仍须经历艰难漫长的追梦之旅。我们要把伟大的梦想变成美好的现实, 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 改革开放, 凝聚力量, 攻坚克难, 坚持立足新起点, 不断创造新业绩。

一要勇于冲破陈旧观念的障碍。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想能走多远, 实践就能走多远。为了实现“中国梦”, 我们首先必须解放思想, 冲破落后思想观念的障碍。当前, 思想解放面临着双重历史任务, 既要防止已见成效的东西固化为恒定不变的僵死模式, 又要防止西方通过话语霸权输出渗透固化人们的思维方式。我们要遵循党的思想路线要求, 勇于冲破束缚与禁锢人们头脑的落后思想观念与陈旧思维方式, 以及各种不符合实际的主观偏见等等, 坚定不移地从客观实际出发, 从实践发展需要出发, 大胆试验、大胆突破, 不断把改革开放引向深入。

二要勇于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中央领导同志最近强调, 要“勇于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 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的确存在既得利益者不愿意让渡利益的问题。当前, 能否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 已经成为执政党能否凝聚民心, 带领人民群众攻坚克难、实现民族复兴的关键。全党同志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只有以“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担当精神, 敢于涉险滩, 通过深化改革调整利益关系, 才能切实保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为实现“中国梦”扫清羁绊、打下基础。

三要勇于发扬真抓实干的作风。空谈误国, 实干兴邦。我们只有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党和人民的事业中去, 把各项建设的目标、要求、责任、措施具体化, 把每一项工作都往实里抓、往深里推、往细里做, “中国梦”才能最终实现;只有一步一步跟踪问效, 确保各项建设的每一个过程和环节都精益求精, 才能扎扎实实铸就精彩的“中国梦”;只有进一步健全发现问题、纠正错误和追究责任的长效机制, 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各地区各部门树立真抓实干的作风, 以优良党风促政风带民风, 形成凝聚党心民心的强大力量, 共圆我们的“中国梦”。

参考文献

[1]李慎明.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奋力实现“中国梦”[EB/ON].人民网, 2013-05.

[2]习近平阐述中国梦:人民共享人生出彩机会[EB/ON].新华网, 2013-03.

篇4: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中国梦的关系

[关键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国梦;五个关系;战略目标

[中图分类号] D6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28X(2015)05-0005-03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党的十七大强调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战略任务。2015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又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的总目标加以定位。“中国梦”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出的一个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核心内涵的,更为远大、宏伟的奋斗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具有高度概括力、动员力的新观点、新概念、新范畴。要更好地把握两者的理论内涵和精神实质,必须认真学习习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从党治国理政的全局和战略布局的新高度来理解。对此,我认为应正确认识和把握好五个关系。

一、 历史、现实与未来的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中国梦的概念时,就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1]所以,我们要从中国梦的历史根据、源头上去理解,“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华民族蒙受了百年的外族入侵和内部战争,中国人民遭遇了极大的灾难和痛苦”。[2]然而,中华民族虽历经磨难,但从未放弃对美好梦想的向往和追求,而且正是这种深重的苦难、多舛的命运,才使得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有渴望自由,追求幸福,实现民族独立和解放,国家富强和复兴的强烈愿望和执着梦想。同时,中国梦的追求又不仅仅是为了摆脱过去的苦难,习近平强调,“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因此,一是要牢记历史经验和教训,珍惜已经取得的伟大历史成就,增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国梦的底气和决心;二是面对现实,直面问题,围绕着“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国梦奋斗拼博;三是要善于抓住第三次工业革命等历史机遇,通过全民族的努力拼博,实现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美好明天。所以,对于历史、现实和未来的三者关系,特别需要我们加深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三句话:“中华民族的昨天,可以说是‘雄关漫道真如铁。”“中华民族的今天,正可谓‘人间正道是沧桑。”“中华民族的明天,可以说是‘长风破浪会有时”。而且牢记“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3],从而更加坚定我们的梦想和自信。

二、本质要求与实现途径的关系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中国梦在本质上是完全一致的,并具有内在的逻辑联系。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中国已经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实现这个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首先,在新的历史时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中国梦的核心内涵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4]。作为中华民族的梦想,中国梦是十三亿中国人民的共同梦想,“是两岸同胞共同的梦”,是华夏子孙的共同期盼。由于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人民是主体,是中国梦的创造者和享有者,所以,“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5]其次,必须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总布局、总任务的政治理论高度,深刻理解和把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中国梦。所谓总依据,就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因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当代中国的最大国情、最大实际。所谓总布局,就是“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6]所谓总任务,就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近平曾强调,“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都聚焦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总任务,归结于这个总任务。”[7]最后,实现中国梦的基本途径,一定要坚持“三个必须”,即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的论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伟大创造,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是实现中国梦的唯一正确道路,我们必须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实现中国梦必须要有振奋的精神、高尚的品格、坚定的意志,这种精神,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种品格和意志,就是坚定不移地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高尚品格和坚强意志。中国梦是人民的梦,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我们坚信,只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始终相信人民,依靠人民,动员人民,团结人民,最大限度地汇集、凝聚中国人民的伟大力量,形成巨大的历史动力,中国梦就一定能实现。

三、战略目标与战略布局的关系

2015年2月,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专题研讨班上明确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并形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并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的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三大战略举措。”[8]“四个全面”,作为立足治国理政全局,抓住改革发展稳定的关键,是我们党统领中国发展进步的总纲。一方面,每一个“全面”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和丰富内涵。另一方面,“四个全面”又是一个有机整体,每一个“全面”都要放在“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中来把握。首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战略目标,对其它三个“全面”,具有方向性、引领性、指导性,体现了战略布局明确的目标性和目的性。同时,其它三个“全面”作为战略举措,既是落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途径,又是实现这个战略目标的支撑点。其次,具体地讲,全面深化改革与全面依法治国,是推进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鸟之两翼”,“车之双轮”。一方面,全面深化改革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动力机制,没有改革,没有在观念上、体制机制上的改革创新,不转变固有的传统发展方式,不打破中国发展道路上的各种障碍,就无法实现真正的全面小康。另一方面,“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没有公平正义,何谈全面小康。同时法治强调规则意识和程序观念。所以,法治是框架和轨道,也是理念和方法。全面依法治国是全面小康的重要内涵和法律保障。最后,党的领导是“四个全面”之魂,全面从严治党,就是要不断提高党建科学化水平,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所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国梦既是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战略目标,全面从严治党又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国梦最根本的战略举措和政治保证。

四、中国梦与世界梦的关系

中华民族是爱好和平的民族,中国人民深深懂得“和平犹如空气和阳光,受益而不觉得,失之则难成。没有和平,发展就无从谈起”。[9]所以,“实现中国梦必须走和平发展道路。我们将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10]中国走和平发展的道路是历史的必然,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逻辑。中华文化历来主张“和而不同”的价值理念,主张各个国家的发展,只能按照各自的特点和需要,没有也不可能有什么统一的“模式”,主张不同国家、不同文明之间能够相互尊重、平等交流,相互借鉴、共同进步。中国走和平发展的道路也是和平发展时代的必然选择。没有和平,中国和世界都不可能顺利发展;没有发展,中国和世界也不可能有持久和平。更何况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加速推进,世界信息化发展势不可挡,各种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各国经济文化发展的相互依存性越来越高。同时,人类的环境、资源、能源、气候、金融、安全等诸多问题,需要各国人民去共同面对,需要真诚的沟通、协商和合作,以共解难题。因此,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稳定和繁荣同样离也不开中国。实现中国梦,我们不会走、也不可能走历史上大国崛起的老路。中国梦是追求和平的梦,追求幸福的梦,奉献世界的梦,中国梦与世界各国人民的美好梦想是相通的。中国的经济总量已位居世界第二位,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等方面还有不小差距,真正实现民族复兴的梦想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现在国际上有人担心,中国发展起来后会不会搞霸权主义,欺负别人。这不仅需要我们正确认识自己,而且“要精心做好对外宣传工作,创新对外宣传方式,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11],要强调我们实现中国梦给世界带来的是和平不是动荡,是机遇不是威胁。中国梦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梦,同世界各国人民寻求国家发展振兴、人民富裕幸福的梦想是息息相通的。2014年8月22日,习近平主席在蒙古国发表演讲时公开声明,“中国愿意为周边国家提供共同发展的机遇和空间,欢迎大家搭乘中国发展的列车。”实践已经证明,中国说到做到,倡导建立了“一带一路”的经济共享平台,并通过共创金砖国家开发银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以及设立“丝路基金”等具体措施,履行自己的诺言。中国人民是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传统的,同时也具有宽广的国际视野和天下胸怀。中国不仅致力于自身的发展,也强调对世界的责任和贡献。“中国已经多次向国际社会庄严承诺,中国将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扩张。‘君子一言,驷马难追。”[12]

五、梦想与行动的关系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共同为之努力。空谈误国,实干兴邦。”[14]只有梦想而没有行动,那么梦想只能是空想,光有宏伟的目标,不付出实际努力,再美好的目标也永远不可能实现。习近平总书记2012年12月在广东考察工作时强调:“面向未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靠实干,基本实现现代化要靠实干,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靠实干。”“实干兴邦”,首先要从实际出发来研究和解决问题。中国仍然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存在着不平衡、不科学、不可持续的矛盾和问题。同时,世界仍然充满着不安定、不确定因素,在发展道路上仍然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要创造十三亿人的幸福美好生活绝非易事,我们要有付出长期艰苦努力的充分思想准备。其次,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坚持,一是要发扬实干精神,不图虚名,不务虚功,出实策、鼓实劲、办实事、求实效,并要在全社会倡导和带头发扬辛勤劳动、真抓实干、埋头苦干的良好风尚。二是要树立“政贵有恒”和“功成不必在我”的价值理念,“不要为了显示所谓政绩去另搞一套,真正做到一张好的蓝图一干到底,不折腾,不反复,切实干出成效来”[14]。更要坚决反对和坚持不搞那些脱离实际的所谓“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真正做到对历史和人民负责任。三是要有锲而不舍的钉钉子精神和务见实效的绩效观。正如习总书记多次强调的,“我们要有钉钉子的精神,钉钉子往往不是一锤子就能钉好的,而是要一锤一锤接着敲,直到把钉子钉实钉牢,钉牢一颗再钉下一颗,不断钉下去,必然大有成效”。

参考文献:

[1][4][5][9][10][12][13]习近平.习近平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3.7.14.69.70.68.77.

[2]习近平.习近平接受金砖国家媒体联合采访时的回答[N].人民日报,2013-3-20.

[3]习近平.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2-11-30.

[6]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单行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9.

[7]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2-11-18.

[8]习近平.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专题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15-2-3.

[11]习近平.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讲话[N].人民日报,2013-8-20.

[14]习近平.习近平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2-12-16.

作者系中国浦东干部学院首任常务副院长、上海市领导科学学会会长、教授、博导

篇5:专题三中国梦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背景材料】

1.2012年11月29日,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不久的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第一次阐释了“中国梦”的概念。他指出,每个人都有梦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习近平重申了十八大报告中的两个“一定能”,即: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能实现,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一定能实现。提出第三个“一定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一定能实现。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习总书记还向全党提出三个“必须牢记”,强调“空谈误国,实干兴邦”。

2.3月17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闭幕会。国家主席习近平在闭幕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他强调,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考点链接】

涉及的考点主要有九年级第8课《拥护党的领导》、第10课《走共同富裕道路》、第12课《放飞理想立志成才》

1.现阶段,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2.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能够经受各种风险考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最可靠保证。

3.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坚定不移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而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4.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它符合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

5.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贡献青春,是有志青年应当确立的远大理想。当代青年要把个人的前途命运与祖国的前途命运有机结合起来,把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结合起来,积极承担起振兴中华有历史责任,自觉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6.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艰苦奋斗是实现理想的根本途径。全民族发扬艰苦奋斗精神,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保证。

7.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

益,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热点例题】

一、关于中国梦

1.我们的“中国梦”具体指什么?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或实现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振兴中华)。

2.本世纪头20年和本世纪中叶我们要实现的中国梦分别是什么?

本世纪头20年我们要实现的中国梦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本世纪中叶我们要实现的的奋斗目标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或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3.近代以来,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人民有哪些不同的梦想? 从历史发展看: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建立社会主

义制度;共同理想和最高理想;“三步走”战略(解决温饱问题;达到小康水平;21世纪前20年,全面建设(成)小康社会;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从不同社会领域来看:“民族独立、解放梦”;“温饱梦”;“小康梦”;“一国两制”

梦(“祖国统一梦”);“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梦(共同理想);“入世梦”、“奥运梦”、“航天梦”等。

4.“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这启示我们实现民族复兴应发扬什么精神?

艰苦奋斗精神

5.你认为我国如何才能实现“中国梦”?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科教

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落实科学发展观;重视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等等

6.“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一定能实现” 的信心源自哪里?

①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使中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了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社会生产力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综合国力日益增强,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国家日益繁荣昌盛,社会主义在中国显示出蓬勃生机和强大活力,使中国以崭新的面貌,强劲的发展势头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②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

③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④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理念

⑤全国各族人民的艰苦奋斗等等

⑥坚持实施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战略

7.青少年应怎样为实现“中国梦”(或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青少年要积极宣传中国梦,明确自身肩负的历史使命;必须自觉增强民族危机感、民族自尊心以及民族责任感;树立远大理想,发扬艰苦奋斗精神;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身素质;立志成才,服务社会、报效祖国,要把个人的前途命运与祖国的前途命运结合起来,把个人理想与中国梦结合起来,积极承担起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自觉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8.中国梦宣传标语

相信梦想,相信奇迹,相信中国梦;任人唯贤,坚持德才兼备,共赴中国梦;拥抱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实现中国梦。

二、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1.请你描绘全面小康建成时的美好蓝图

答案一(十八大报告内容)::①经济持续健康发展,②人民民主不断扩大,③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④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⑤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答案二: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

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环境更加优美……

2.本世纪头二十年的“中国梦”(奋斗目标)是什么?

——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3.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途径是什么?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4.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奋斗”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从“建设”到“建成”,一字的修改,彰显出了哪些中国力量?

改革开放来,我国经济发展、综合国力增强;党的正确领导,始终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让人民共享经济社会繁荣发展的成果;科学发展观;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的增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

5.为什么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依据)

①这是由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的。我国生产力总体水平较低……②我们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③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依然是我国的主要矛盾。④是构建和谐社会、实现民族复兴的需要。⑤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6.怎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从国家角度献计献策。)

①经济方面——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最根本的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坚持改革开放;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②政治方面——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保障人民的权益、社会公平;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依法治国方略

③文化方面——加强文化建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坚持以德治国方略;弘扬民族精神、艰苦奋斗精神

④社会方面——发展社会事业,改善人民生活;建立完善低保、医保、社保等社会保障制度;改善民生

篇6: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中国梦的关系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中国梦》读书心得

自召开“十八”大以来,中国梦这三个字就一直萦绕在我们的耳畔。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指出,每个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梦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从此,中国梦的美好前景展现在了我们面前。

该书采用回顾历史加描绘未来的方式对我们阐述人们普遍关心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中国梦”这两个核心话题及其中的联系。书中告诉我们中国能够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破解阻碍中国梦实现的各种体制机制顽瘴痼疾、利益藩篱,能够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过程中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强大的法治保障、法治基础,能够在全面从严治党的过程中为中国梦的实现指明方向和实现路径。还详尽地分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这是一条充满生机活力的新路,不是封闭僵化的老路,这条新路正在释放出惊人的能量,中国人民走在了正确的道路上。

作为一名在建设一线的工作人员,我知道,努力学习,掌握本领,恪尽职守,尽心尽力交出用户满意、公司放心的安居房是我现在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而能做的最大贡献同样也是我们的艰巨使命,在思想、本领和作风上找差距是我们的要求。通过学习本书的精神,我们应当充分了解国际国内形势,认清大局,明辨是非,站队立场,坚决拥护党中央作出的决策和领导。积极的思考问题,客观的分析问题,有效的解决问题,勇于创新,不断完善发展自己,将个人梦想与共产主义事业的梦想相结合,与“中国梦”紧密联系在一起,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努力,为看得见中国梦加油。

保障房建设公司施工管理部

单文敏

篇7: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中国梦的关系

——读党的十八大报告和修改后的党章有感

我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对十八大报告和修改后的党章进行了深入的学习。十八大的精神将是我以后工作和生活的照明灯,指引着我前进。

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介绍了过去五年的工作和十年的基本总结。胡锦涛同志指出,我们紧紧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战胜一系列重大挑战,奋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到新的发展阶段。

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强调,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

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只要我们胸怀理想、坚定信念,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就一定能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一定能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一面旗帜,唯有与时俱进,才能鲜艳夺目。这次党章的修改工作是充分发扬党内民主、集中全党智慧的体现。

篇8: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中国梦的关系

一、改善民生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系

十七大以来提出了以改善和保障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因此改善民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改善民生与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有着重要的紧密的联系, 一方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紧紧围绕改善民生, 另一方面改善民生有助于推动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

(一)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紧紧围绕改善民生

党的十六大是这样描述“小康社会”的:“经济更加发展, 民主更加健全, 科教更加进步, 文化更加繁荣, 社会更加和谐, 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经过十年的奋斗, 人民的生活有了较大的改善, 经济也取得了飞速的发展, 党的十八大进一步明确指出要在2020 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生活水平的全面提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 人的全面发展更是小康社会发展的核心和根本目的, 改善民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

一方面, 我国政府为改善民生倾注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另一方面,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 各地区之间发展不均衡, 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虽基本得以解决, 但没有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小康。与此同时, 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攻坚阶段,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又衍生出新的民生问题, 迫切要求进一步改善民生。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必须以改善民生为中心指标, 紧紧围绕改善民生进行, 立足于改善民生的小康才能称得上真正、全面的小康。只有民生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才能顺利实现。改善民生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终目标是一致的、相互促进的, 即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核心动力是发展生产力, 发展经济, 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为解决民生问题提供了物质基础和社会保障。改善民生既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随着社会的发展还会衍生出新的民生问题, 即便是到了2020 年我国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后, 改善民生仍然需要进行。到那时, 生产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我国的经济取得了巨大的成果, 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就会为改善民生提供了充足的物质保障。与此同时, 社会和谐稳定, 良好的社会环境为保障和改善民生提供了社会保障。因此,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紧紧围绕改善民生而进行。

(二) 改善民生有助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民生问题的有效解决能够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顺利实现。首先, 改善民生有利于提高人民群众的积极性,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中国共产党是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代表最广大人民利益的政党, 共产党为人民谋福利, 取得了人民的支持, 得民心者得天下, 新中国是在各族人民的拥护下建立的。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只有根植人民、造福人民, 党才能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只有居安思危、勇于进取, 党才能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由此可见, 不管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还是社会主义建设阶段, 只有坚持为民服务, 改善人民的生活, 最终才能成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不能仅仅靠政府, 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的生活得到改善, 广大群众有了物质保障, 提高了积极性, 便会万众一心共同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其次, 改善民生将为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民生问题的解决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谐, 现阶段我国需要一个稳定的国际国内社会环境来发展经济, 好的社会环境为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近年来, 民生问题突出, 是否能妥善地处理好民生问题关系着我党信誉的好坏和政府执政能力的高低。同时, 人民生活状况改善的越好, 社会就会更加和谐, 没有民生的持续改善, 就不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背景下的民生诉求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多谋民生之利, 多解民生之忧, 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 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从民生诉求的不同主体出发, 探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背景下迫切需要解决的民生问题。

(一) 人民要求改善物质生活条件, 共享发展成果

“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 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 更满意的收入, 更可靠的社会保障, 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 更舒适的居住条件, 更优美的环境, 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 工作得更好, 生活得更好。”这是习近平总书记首次与中外记者见面时道出了人民向往美好生活的心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是“全面”二字, 因此必须是各地区的小康, 各民族的小康, 是全国人民的小康。改革开放以来, 一部分人已经富裕起来, 一些地区率先迈入了发达的行列, 随之而来的是贫富差距不断的拉大, 地区发展失衡, 我国东部发达, 中西部发展落后, 城乡差距拉大。这些问题没有得到解决, 小康社会就不能实现全面建成的目标。正如温家宝同志所说:“一个舰队决定它速度快慢的不是那个航行最快的船只, 而是那个最慢的船只。”“如果我们改善了困难群众的生活状况, 也就改善了整个社会的生活状况。”这些困难群众和弱势群体的民生诉求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所必须要面对和解决的, 比如那些城市中失业者、残疾人、农民工的生产生活问题。与此同时, 据2012 年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 我国乡村人口为64222 万人, 尽管城镇人口在不断增加, 农村人口仍占总人口比重的47.43%。当前农民生活状况的改善直接关系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败, 农民富裕国家才能强盛, 社会才能安定, 没有农村的小康算不上全面的小康。农民在我党历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 中国共产党进行了土地革命, 得到了农民的支持。在社会主义建设中, 农村支持城市, 农村为城市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我国已经跨入了工业反哺农业的阶段, 为了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让人人共同为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致力于解决农民的民生问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点。

(二) 人民要求改善生活环境, 提高生活品质

生态环境的改善, 人与自然的和谐一直以来是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孙中山认为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了“五位一体”的总体发展布局, 生态环境建设看起来似乎和民生没有什么关系, 其实不然, 生活环境已成为民生的重要考量之一。正如习总书记所说, 优美的环境是人们所向往的。生态文明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致力于改善民生, 力图为人民群众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 而生态环境的改善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所追求的。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粗放型的增长方式使得我国的生态环境日益脆弱, 部分地区人民的居住环境变得恶劣, 严重影响人民的生产生活。比如2013 年1月9 日以来, 愈演愈烈的雾霾天气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和身体健康都造成了危害, 我国首都北京市污染尤为严重, 并大范围扩展到我国其他地区。雾霾具有重大的危害, 会引发多种疾病, 危害人体的健康。不管是以动态发展的视角来界定民生问题, 还是以人民的需要来看, 良好的自然环境已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民生诉求。周围环境的好坏已与人们生产生活息息相关, 人民需要一个舒适的自然环境。

三、改善民生以推动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

近年来, 我国的民生成绩单亮点频现, 人民生活条件得到了巨大的改善。同时, 在我国政府致力于解决现有民生问题时, 新的民生问题又不断地浮现, 如人们生活环境的恶化、养老难、出行难等, 人民期待更多的惠民措施。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攻坚阶段, 能否进一步改善民生, 提交让人民满意的答卷直接关系着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改善民生以推动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 必须加强民生制度建设。民生问题繁多复杂, 而制度具有规范性、指导性、约束性等特点, 因此改善民生第一要有制度保障。我国已经建立并逐步完善了有关民生的各项社会保障制度, 把教育、医疗、就业等一些民生问题纳入了公共服务的保障范围, 以城乡居民低保、基本医疗、基本养老保险三项制度为主的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框架也已基本建成。但人们的需求是随着社会发展而改变的, 现有的民生制度所带来的实惠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所期盼的生活水平还有一定的距离。同时, 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在各地区之间, 城市和农村之间, 不同的社会群体之间有一定的差异, 如果居民跨地区将面临着接续困难等难题。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 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障制度能有效地解决上述问题。因此改善民生始终要坚持制度建设, 不断完善相关民生制度, 最终建立长效机制, 形成长效作用。

其次, 坚持发展,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改善民生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都要求经济持续发展, 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是改善民生, 人民生活水平得到全面的提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发展是硬道理, 改善民生首先要强调发展是毋庸置疑的, 经济较快发展, 财政收入增加这些都为改善民生提供了物质基础。科学发展观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需要改变, 以损害环境为代价谋求发展的方式必须摒弃, 否则将会祸及子孙。目前我国的生态环境日益脆弱, 环境问题危害人民的生产生活以至发展成为民生问题, 因此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正确处理经济发展、生态建设和民生三者之间的关系, 才能进一步改善民生推动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

最后, 坚持以人为本, 关注公平。自2003 年到2012 年以来, 十年间,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基尼系数全部高于0.4, 其中2012 年我国的基尼系数是0.474。0.4 是国际公认警戒线, 我国基尼系数长期高于国际警戒线, 意味着我国居民收入差距长期过大。而实现公平是改善民生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 同时也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改善民生以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把重点放在低收入群体, 重视弱势群体的利益。胡锦涛同志指出:“领导干部必须深入基层, 深入群众, 特别是要到最困难的地方去, 到群众意见多的地方去, 到工作推不开的地方去。”如此, 人民群众才会积极地认同改革、认同发展, 共同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新华网, 党的十六大报告[EB/OL].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content_693542.htm, 2002-11-17.

[2][3]新华网, 党的十八大报告[EB/OL].http://www.xj.xinhuanet.com/_113722546.html, 2012-11-19.

[4]新华网, 习近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EB/OL].http://news.xinhuanet.com/18cpcnc/c_123957816.htm, 2012-11-15.

[5]新华网, 解决民生问题首先要着眼于困难群众[EB/OL].http://news.xinhuanet.com/video/content_5855519.htm, 2007-03-16.

[6]中国网, 2012年末中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52.57%[EB/OL].http://finance.china.com.cn/news/special/jjsj12/1244953.shtml, 2013-01-18.

[7]胡锦涛指出:到三个“必须去”的地方去[N].中国青年报, 2003-10-26.

[8]新浪网, 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EB/OL].http://news.sina.com.cn/c/2011-03-17/055622129864.shtml

[9]梁小萌.改善民生与制度建设[J].探求, 2009 (6)

篇9: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中国梦的关系

关键词:小康社会;第三产业;第三产业增加值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2-0082-02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及第三产业的定义

党的十八大报告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改革开放的目标中指出,根据我国经济发展实际,要在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努力实现新的要求,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方案》中的监测指标体系包括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生活质量、民主法制、文化教育、资源环境六大方面23项基本指标,本文仅以经济发展指标中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方面来分析辽宁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趋势。

第三产业是英国经济学家新西兰奥塔哥大学教授费希尔20世纪30年代首先提出的。1985年国家统计局借鉴国外通用的三次产业分类方法,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把我国第三产业范围规定为除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其中第一产业为农业(包括林业、牧业、渔业等)。第二产业为工业(包括采掘业、制造业、自来水、电力、蒸汽、热水、煤气)和建筑业[1]。第三产业中的许多行业在产业性质、功能、生产技术和经济发展等方面都存在很大差异,对第三产业的分类主要是以不同功能、不同阶段为基础来分类。我国在三次产业分类体系中把第三产业分为流通和服务两大部分,包括流通部门、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以及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四个层次。

二、辽宁省第三产业增加值变化趋势

在监测指标中,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应≥50%,辽宁省近年来国民生产总值有较大幅度的提高,第三产业也有一定程度的发展,第三产业增加值由2000年的1 821.2亿元增长到2011年的8 159.0亿元(如表1所示),2011年,辽宁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36.7%,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将近7个百分点。辽宁省2012年国民生产总值已经达到24 801.3亿元,其中第三产业增加值是9 306.8亿元,占GDP的37.5%[2]。若以2000年为基数,到2012年,国民生产总值增长到531.2%,平均增长速度为14.9%,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到511.0%,平均增长速度为14.6%。由此看出GDP的平均增长速度要高于第三产业增加值的增长速度,不能达到小康社会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应≥50%的要求,也就不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我国进入“十二五”已经有两年多的时间,在“十二五”的前两年,辽宁GDP的增长速度为15.9%,而第三产业增加值的增长速度为16.6%,第三产业增加值的增长速度大于GDP的增长速度。按照这个增长速度到2020年末,GDP将达到80 724.0亿元,而第三产业增加值将达到31 815.4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39.4%,还是没有达到50%,由此我们可以得出,按照“十二五”前两年辽宁第三产业增加值的增长速度,到2020年底,不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提高第三产业增加值。

三、辽宁第三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经济增长过度依赖工业,第三产业发展缓慢

辽宁是工业大省,GDP的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工业的发展,形成以工业化为主的经济增长模式,政府的工业思维惯性难以在短期内实现调整,人为地抑制了第三产业的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电子化、信息化迅速发展,生产工具迅速改进,农业生产和工业生产水平迅速提高,劳动力逐渐走向第三产业,第三产业劳动力占全部劳动力的70%,大力度发展工业更加凸显出社会的就业问题。

(二)城市化建设效果不明显

城市化建设是第三产业发展的必要条件,城市的集聚效益、外部效益促进了第三产业的进一步发展,离开了城市化也就没有第三产业的发展。城市规模的扩大和城市人口的增多,在城市范围内产生了多样的第三产业需求,从而推动相关的第三产业迅速发展。近年来随着“五点一线”、沈抚同城化以及沈阳经济区等战略的实施,辽宁城市化水平得到显著提高,但居民在实际收入以及养老、医疗等社会福利方面所享受到的待遇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三)金融业对第三产业的扶持力度较低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是第三产业中最具活力的部分。到2011年底,辽宁金融服务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和GDP的比重分别为9.26%和3.40%,而全国的金融服务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和GDP的比重分别为12.18%和5.29%,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在行业规模、竞争能力、创新能力、市场开拓、基础设施等方面与发达省份相比存在明显差距。

(四)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

近年来,辽宁在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等传统服务业上产值增长稳定,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较高。而其他服务业占第三产业的比重不足40%并且呈现出下降的趋势(如表2所示),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传统服务业仍占绝对主导地位,现代服务业是一个地区第三产业最具生命力的新的增长点的代表,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影响辽宁第三产业的迅速可持续发展。

四、采取有效措施,推动辽宁第三产业发展,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一)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转变观念,在思想上和行动上高度重视第三业的发展,把发展第三产业作为提高国民经济的重要手段,制定合理的发展规划。在政策上给予大力支持,简化行政审批程序,营造有序的市场环境,推动第三产业企业做大做强,引导第三产业迅速健康发展,把加快第三产业发展作为实现辽宁经济转型跨越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抓紧抓好。

(二)加快城市化发展进程,切实做好社会保障工作

在城市化进程中,要做好城市基础设施、商品流通、资金融通、生产生活等方面的服务,促进第三产业稳定发展,进而带动和影响周围边缘地带的发展,形成都市连绵带或大都市圈。加大政府公共支出力度,巩固和完善城乡基本养老、医疗保险制度,大力发展社会保障事业,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

(三)深化改革金融服务业,加大对第三产业的投资力度

进一步完善金融宏观调控机制,加强金融市场制度建设。加快国有商业银行在组织机构、管理机制、运作机制、经营模式、产权制度等方面的改革,壮大非国有商业银行的实力。根据辽宁的实际情况,在原有信贷政策的基础上,增加对第三产业信贷的倾斜力度,以优惠的投资政策和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外资和大企业,增大多渠道对第三产业的投资力度,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形成政府与市场共存、共赢的第三产业投融资新机制。

(四)调整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优化资源配置

根据辽宁第三产业发展实际情况,调整和优化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大力发展以咨询、信息、科技等为主的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理顺行业管理体制,做好行业发展规划与组织协调,打破不同利益集团对系统的分割和对资源的垄断。改造传统服务业的结构、流通技术和体制,加快传统服务业转型升级。消除通信、旅游等新兴服务业在发展上存在的制度障碍,实现由非市场经营到市场经营的转换,确保房地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贺有利.三产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8.

[2]辽宁统计局[EB/OL].http://www.ln.stats.gov.cn.

上一篇:大学生诚信的演讲稿优秀下一篇:无情别离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