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地质报告提纲

2024-06-28

水文地质报告提纲(共8篇)

篇1:水文地质报告提纲

矿井水文地质报告编写提纲

我国煤矿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对煤矿安全生产影响很大,历史上曾多次发生水害事故,造成了严重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为了煤矿安全生产,有针对性地做好矿井防治水工作,《煤矿防治水规定》第12条规定所有煤矿都必须编制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报告,确定矿井水文地质类型。煤矿企业、矿井根据确定的水文地质类型制订防治水规划、措施并认真组织实施。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报告和类型确定,由煤矿企业总工程师负责组织审定。

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报告应在系统整理、综合分析矿床勘探、矿井建设生产各阶段所获得的水文地质资料的基础上进行编写。至少应当包括本规定的七项内容。

一、矿井及井田概况

(一)矿井及井田基本情况。概述煤矿开发情况,包括矿井投产年限、设计年生产能力、现今实际产量;矿井开拓方式、生产水平及主要开采煤层。

(二)位置、交通。概述井田位置、行政隶属关系,地理坐标、长、宽、面积、边界及四邻关系。通过矿区或临近城镇的铁路、公路、水路等交通干线,以及距矿区最近的车站、码头和机场的距离。附矿区交通位置图。

(三)地形地貌。概述井田地形地貌主要特征、类型、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总体地形和有代表性地点,如井口、工业场地内主要建筑物

等标高。主要河流的最低侵蚀基准面。

(四)气象、水文。概述矿区及其临近地区地表水体发育状况,包括江、河、湖、水库、沟渠、坑塘池沼等。河流应指出其所属水系,并根据水文站资料分别说明其平均、最大、最小流量及历史最高洪水位等。湖泊、水库等则应指出其分布范围和面积。

说明矿区所属气候区。根据区内和相邻地区气象站资料,给出区内降水分布,包括年平均降水量、最大和最小降水量以及降水集中的月份。还应指出年平均、年最大蒸发量;最高、最低气温;平均相对湿度;最大冻土深度;年平均气压等。资料齐全时应附气象资料汇总表或月平均降水量、蒸气量、相对湿度、温度曲线图(插表和插图)。

(五)地震。概述历史上地震发生的次数、最大震级及地震烈度等。

(六)矿井排水设施能力现状。概述井下各水平排水设施,包括水仓容积,排水泵型号、台数;排水管路直径、趟数;井下最大排水能力;是否具有抗灾能力;是否满足疏水降压的要求等。

二、以往地质和水文地质工作评述

按普查、详查、勘探、建井和矿井生产或改扩建几个不同阶段分门别类总结已完成的地质、水文地质工作成果,指出各类报告的名称及完成时间。

(一)预查、普查、详查、勘探阶段地质和水文地质工作成果评述。按时间顺序(由老到新)总结“报告”或重要图纸,包括完成年限、完成单位和报告主要内容及结论。

(二)矿区地震勘探及其他物探工作评述。其主要内容包括完成单位、勘探时间、勘探范围、测线长度和物理点的密度。概述物探的主要地质和水文地质成果,特别是地震勘探对各种构造的控制情况。

(三)矿井建设、开拓、采掘、延伸、改扩建时期的水文地质补充勘探、试验、研究资料或专门报告评述。总结水文地质工作成果(报告)的完成时间、完成单位和主要内容。详细说明矿区存在的主要水文地质问题,对以往的水文地质和防治水工作进行综合评述。

三、地质概况

(一)地层。按井田所在水文地质单元(或地下水系统)和井田内发育的地层由老到新的顺序描述。某些“系”的地层可再按“统”、“组”细划。描述内容主要包括:厚度、岩性、分布与埋藏条件;煤系、可采煤层及储量描述包括煤系地层和主要可采煤层。

(二)构造。按照《中国大地构造纲要》的划分,给出地质构造隶属关系。对褶曲构造逐一进行描述,内容包括背斜、向斜、单斜、地堑和地垒等。对背、向斜应给出轴向、产状等。对区内的断裂构造进行详细描述,其中包括断层的数量、编号、展布方向、倾向、倾角、性质、落差和延伸长度等。附断层发育一览表和构造纲要图等。

(三)岩浆岩。描述井田内岩浆岩的时代、岩性、产状和分布规律及其与煤层和主要含水层的关系。

四、区域水文地质

主要描述矿区所处水文地质单元或地下水系统名称、范围、边界;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强径流带展布规律及岩溶泉群流量等。

特别应指出矿区所处地下水系统的具体位置。附矿区所处水文地质单元或地下水系统示意图。

五、矿井水文地质

(一)井田边界及其水力性质。描述矿井四周边界的构成,一般是指断层、隐伏露头、火成岩体和人为边界等。分析边界可能造成的含水层之间的水力联系和矿区以外含水层的水力联系。

(二)含水层。按由新到老的顺序对含水层逐一进行描述。其内容主要包括:含水层的名称、产状、分布、厚度(最大、最小和平均厚度)、岩性及其在纵横向上的变化规律;地下水位标高、单位涌水量、渗透系数;水化学类型、矿化度、总硬度等。

指出含水层地下水补给来源及其与其他含水层的水力联系。岩溶裂隙含水层还应指出岩溶发育情况和钻孔涌水量、泥浆消耗量、单位吸水量等。特别应指出岩溶陷落柱存在与发育状况。附主要充水含水层等水位线图等。

(三)隔水层。按由新到老的顺序逐一描述,重点是构成煤层顶、底板的隔水层。其内容主要包括:岩性、分布、厚度(最大、最小、平均厚度)及其变化规律、物理力学指标和阻隔大气降水、地表水和含水层之间水力联系的有关信息。

(四)矿井充水条件。矿井充水条件主要是指充水水源、充水通道和充水强度。充水水源是指矿井水来源;充水通道是指水源进入矿井的通道。对各种可能的充水水源,如大气降水、地表水、老窑水和地下水等,可能的充水通道,如断层和裂隙密集带、陷落柱、煤层顶底板

破坏形成的通道、未封堵和封堵不良的钻孔及岩溶塌陷等,进行详细描述并列表加以说明。

(五)井田及周边地区老窑水分布状况。详细描述井田及其周边地区老窑水分布状况,包括位置、积水范围和体积、水头压力,以及与其他水源的联系等。必要时进行专顼调研。

(六)矿井充水状况。对井下涌(突)水点进行调查,描述涌(突)水点位置、水量和水质变化规,以及涌(突)水点处理情况。统计分析矿井最大涌水量和正常涌水量。涌水量包括井筒残留水量、巷道涌水量、工作面涌水量和老空区来水量等。

六、对矿井开采受水害影响程度和防治水工作难易程度的评价

(一)对矿井开采受水害影响程度的评价。根据《煤矿防治水规定》表2-1所列内容,评价水害对矿井生产影响的大小并进行等级划分。

(二)对矿井防治水工作难易程度的评价。技术和经济两方面评价矿井防治水工作难易程度。

七、矿井水文地质类型的划分及对防治水工作的建议

(一)矿井水文地质类型的划分。根据《煤矿防治水规定》表2-1的规定,对不同煤层的开采,按照受采掘破坏或影响的含水层性质及补给条件、富水性、矿井及周边老窑水分布状况,矿井涌水量、突水量,受水害影响程度和防治水工作难易程度进行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划分。同一矿区不同煤层开采的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可以不同。

篇2:水文地质报告提纲

Ⅰ 供水水文地质勘察报告提纲

报告应根据勘察任务要求,在详细阐述水文地质条件基础上,进行水量、水质评价,作出科学的结论并重点论证水源开采后是否引起环境地质问题,对水源方案要进行经济技术对比。各勘察阶段内容有所不同,但一般情况下应包括下列内容:

一、序言(前言)

1.说明勘察工程的委托单位、工作范围、勘察阶段、需水量和水质要求、勘察工作依据的技术标准等。

2.说明地下水开采现状、污水排放和污染情况及以后水源开发利用规划。

3.叙述本区的水文地质研究程度和已有资料利用情况,本次勘察需要解决的问题。

4.简述本次勘察过程,投入的主要工作量、设备及人员情况,所取得的成果及其质量评述。

二、自然地理概况

1.地形、地貌:概述本区的地表形态,相对高差,各地貌单元的成因类型、分布特征、分布范围和基本特征。

2.水系、水文、简述勘察区的水系和主要河流名称、位置、发源地、汇水面积、河流形态及河床渗透、冻结情况,枯、洪水期的水位、流量变化情况,断流天数,洪水淹没范围,开发利用及水质污染情况等。说明最近水文站的地点和观测期限。

3.气象:简述勘察区的气候类型、所属气候区、降水量、蒸发量、气温等多年平均值和历年最高、最低值(列表)及土壤冻结深度等。

本章应着重说明上述因素与地下水的关系。

三、地质概况

1.地层:简述地层顺序,接触关系及出露情况、岩性、产状、岩层厚度、成因类型及分布规律。

2.地质构造:简述勘察区主要构造类型、特征、分布及其与地下水赋存和运动的关系。

四、水文地质

1.叙述含水层(带)分布和埋藏规律、岩性、厚度、渗透性和富水性、各含水层之间水力联系及地表水体与地下水的水力联系。

2.简述地下水类型及补给,迳流和排泄条件,地下水动态变化规律。

3.简述地下水化学类型、物理性质、细菌含量、放射性元素及其变化规律。

4.在具有大量开采地下水历史的地区,应详细叙述地下水开采现状和污染情况,根据地下水长期观测资料和地下水开采调查资料,说明市政水源地、工业自备井和农业井开采量。说明地下水的补给和消耗情况,地下水降落漏斗的分布范围,漏斗中心水位下降率和水质变化情况,以及所引起的环境地质问题查明其原因,分析其发展趋势,并提出防治措施和建议。

五、水量评价

主要阐述地下水资源评价的原则和方法,参数确定的依据,计算地下水的补给量、储存量,并按拟建水源地的开采方案和取水构筑物的形式计算允许开采量,论证其保证程度,预测其发展趋势。

六、水质评价

根据已查明的地下水水质按现行《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及其它水质要求,进行评价和预测。

七、结论及建议

1.概括阐述本区水文地质条件。

2.提出地下水水量和水质的结论意见。

3.提出取水构筑物的类型、数量及抽水设备类型、规格的建议。

4.提出地下水资源合理利用和保护的建议。

5.根据本次勘察存在的问题,对今后勘察工作提出建议。

八、附图、附表、附件

1.平面图

a.实际材料图;

b.地质地貌图;

c.综合水文地质图(或供水水文地质图);

d.地下水水化学图;

e.地下水污染程度图(××离子等值线图);

f.地下水等水位线图(或等压线图);

g.含水层等厚度线图(或埋藏深度图);

h.地下水开采现状图(开采利用规划图);

i.数值法计算剖分图;

j.地下水资源评价图(地下水资源分布图);

k.地下水开采强度图;

l.地下水位预测图;

2.剖面图及其它图表

a.水文地质剖面图;

b.综合地质柱状图;

c.钻孔柱状图;

d.抽水试验综合成果图;

e.长期观测地下水动态曲线图;

f.勘察试验综合成果统计表;

g.井泉调查统计表;

h.地下水开采量统计表;

i.地下水污染调查统计表;

j.水质分析资料汇总表;

k.长期观测地下水动态资料汇总表;

l.颗粒分析资料汇总表;

m.历年河流水文观测资料汇总表;

n.历年气象观测资料汇总表。

3.附件

a.技术委托书;

b.与工程有关的会议纪要和技术联系单。

Ⅱ矿区水文地质勘察报告提纲

一、工作概况

1.工作的主要目的和任务。

2.前人工作情况和主要成果。

3.本次工作的时间、过程、完成的工作量。

4.工作方法和各项工作的质量评述。

二、区域水文地质条件

1.区域地形地貌、气候、地表水特征及其对矿床充水的影响程度。

2.区域岩石、构造含水性、地下水类型、水力性质、地下水的分布、埋藏、富水性特征对矿床充水的影响。

3.区域隔水层、阻水断层的分布、产状、厚度及隔水程度。

4.水文地质分区的原则和依据,各水文地质分区的特征,边界条件,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

三、矿区水文地质条件

1.矿区在区域水文地质单元中的位置,最低侵蚀基准面的标高,洪水淹没界线范围,首期开采地段(或第一二开采水平)及储量计算最低边界的标高。

2.矿区各含水层的岩性、厚度、分布、产状、埋藏条件、单位涌水量、渗透系数或导水系数、贮水系数、给水度,裂隙或岩溶的发育程度、分布规律,地下水的水位(水压)、水质、水温,以及补给径流、排泄条件,各含水层之间的水力联系;各隔水层的岩性、厚度、分布、产状、埋藏条件、稳定性及隔水程度,确定矿床充水主要含水层、含水构造的依据及其与矿体之间的关系。

3.构造破碎带的规模、产状、分布及水文地质特征,评述对未来开采的影响程度。

4.地表水的特征,地表水及地下水的动态变化,地下水与地表水的水力联系程度。

5.矿床充水主要因素、进水方式。

6.根据生产矿井的调查访问和观测资料,说明生产矿井的位置,开采的最大深度及标高,开采面积、产量、充水来源、排水量历年来发生突水事故的情况,并分析突水事故的原因,叙述老窿的分布范围、标高、开采深度、积水情况、地面塌陷分布的范围以及对开采的影响。

四、矿坑涌水量预测

1.阐述矿坑(或露天采场)的充水水源及边界条件。

2.论述计算公式选择和参数确定的依据。

3.列出可供设计利用的,首期开采地段(或第一开采水平)的正常和最大的矿坑涌水量,并估算下一开采水平的矿坑涌水量。评述矿坑涌水量预测的结果。

五、矿区工程地质

1.矿区工程地质条件:根据地质构造,岩石建造类型,工程地质岩组、风化,岩溶及其它物理地质现象,水文地质特征等基本因素,论述工程地质条件,阐述工程地质分区,分段或分带的特征。

2.矿床开采的工程地质评价:对矿床顶底板,主要井巷围岩的稳固性或露天采矿场边坡稳定性及其它影响矿床开采的物理、地质、工程地质作用进行评价。预测中可能出现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和可能出现的地段,提出维护和改善岩体稳定性的建议。

3.处于地震活动区的勘探矿区,应阐述历史地震发生的情况及矿区的地震烈度。

六、供水水源方向

1.指出可能作为供水的水源地,概述其水文地质特征。

2.初步评价供水水源地的水量,水质及其变化。

3.提出进一步工作的意见。

七、结论与建议

1.论述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类型。

2.评价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工作程度。

3.对开采的防水、治水、排供结合、综合利用、防止污染等提出意见。

4.提出矿区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及防治措施的意见,指出矿坑排水流干后可能产生的地面塌陷的分布和范围。

5.提出进一步工作的意见。

八、附图、附表、附件

1.附图

a.区域水文地质图;

b.矿区水文地质图;

c.矿区水文地质剖面图;

d.坑道水文地质图;

e.抽水试验综合成果图;

f.地下水动态与降水量关系曲线图;

g.矿坑涌水量预测图;

h.主要含水层等水位(压)线图(视具体情况亦可与水文地质图合并); i.岩溶发育程度图;

j.矿区工程地质图及剖面图(或与水文地质图合并);

k.工程地质钻孔综合柱状图,工程地质山地工程素描图;

l.井巷工程地质剖面图或露天采矿场边坡工程地质剖面图;

m.照片、素描图及插图。

根据矿区的实际情况与需要尚可编制实际材料图,水文地质柱状对比图,工程地质柱状对比图、第四纪地质图和地貌图等。

2.附表

a.钻孔静止水位一览表;

b.钻孔抽水试验成果表;

c.钻孔漏水、涌水及遇溶洞情况一览表;

d.地下水、地表水动态及气象资料综合表;

e.溶洞分布情况统计表;

f.风化带,构造破碎带及含水层厚度统计表;

g.矿坑涌水量计算表;

h.老窿、生产矿井、民井、泉的调查资料综合表;

i.水质分析表;

j.岩(土)试验成果汇总表;

k.各种工程地质观测资料汇总表。

3.附件

a.技术委托书;

b.与工程有关的会议纪要和技术联系单。

Ⅲ勘察报告编写注意事项

一、勘察报告应在项综合分析全部勘察资料的基础上编写

报告内容应该有论据、有分析、有建议,力求简明扼要,文字通顺,条理分明,除了定性的分析以外,应尽量有定量的分析。凡能采用图表来表示者,应尽量采用图表形式。凡各种重要地质、水文地质现象,均应采用各种插图加以说明,以减少文字叙述。

二、报告的文字组成及一般要求

报告由封面、扉页、正文等组成。正文是报告的核心,叙述要清楚,层次要清晰,文字要简练,名词术语要统一。

1.名词术语、符号、量纲均应符合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2.计量单位一律用法定计量单位。

3.报告章节统一编号。正文可用章、节,以下用

一、(一)、1、(1),也可章用1,节用1.1,小节用1.1.1,后用

一、(一)、1、(1)。

4.标点符号要按出版总署公布的“标点符号使用法”准确使用。

5.表格:表序号可写在表右上面,按章或节编写,如表3-1-1表示第3章第1节第1个表。

6.插图:图序号写在图的下面,按章、节编号,如图2-1-1表示第二章第1节第1张插图。

三、报告提纲的使用原则

1.上述两种报告提纲为大型水文地质勘察工程的报告提纲,中、小型工程可根据具体情况予以删减。

篇3:水文地质报告提纲

关键词:水文地质勘探,水文地质图件,地质报告

矿区水文地质报告作为地质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单独编写。只有在矿区水文地质条件复杂, 且投入了较多的专门水文地质工作量或为了某个专门目的单独进行水文地质勘探时, 才单独编制矿区水文地质报告。编制水文地质报告时, 一般是先检查整理原始资料, 再在综合分析原始资料的基础上编制各种图件、表格, 最后编写文字说明书。

1 矿区水文地质图件

水文地质图件反映的内容和表现形式, 主要取决于编图的目的、矿床 (井) 水文地质类型、矿区水文地质复杂程度以及水文地质资料的积累程度, 并与水文地质勘探阶段相适应。

1.1 综合水文地质图

综合水文地质图是全面反映煤矿区基本水文地质特征的图件, 是在地质图的基础上编制而成。这种图件可分为区域、矿区和井田 (矿井) 三种基本类型。图件比例尺按不同工作阶段的要求而定。普查阶段通常采用1∶50000~125000或1∶10000;详查阶段采用1∶25 000~1∶10 000或1∶5 000;精查阶段采用1∶10000~1∶5000;矿井生产阶段采用1∶10000~12000。

综合水文地质图主要反映的水文地质内容还有以下几方面:其一, 含水层 (组) 和隔水层 (组) 的层位、分布、厚度、水位特征、富水性及富水部位、地下水类型等。其二, 断裂构造特征。如断层的性质、充填胶结情况及断层的导水性等。其中断层的导水性可分为导水的、弱导水的和不导水的三种类型。在可能的情况下, 应在图上加以区别。其三, 地表水体 (如湖泊、河流、沼泽、水库等) 及水文观测站;控制性水点。其四, 溶洞、暗河、滑坡、塌陷及积水情况等。其五, 地下水水质类型及主要水化学成分, 矿化度等。

综合水文地质图可表示的内容很多, 编图时应视图件比例尺和要求取舍, 原则上既要求反映尽可能多的内容, 又不能使图面负担过重。

1.2 水文地质剖面图

水文地质剖面图是反映含水层、隔水层、褶曲、断裂构造和煤层之间的空间关系的图件。内容包括:含水层岩性、厚度、埋深、岩溶裂隙发育深度及其走向和倾向上的变化;水文地质孔、观测孔的位置及其试验参数和观测资料;地表水体及水位;主要井巷位置等。

1.3 矿井充水性图

矿井充水性图是记录井下水文地质观测资料的综合图件, 有些矿区称之为实际材料图, 它是分析矿井充水规律、制订防治水措施的主要依据。反映的主要内容有:其一, 井下各种类型的涌 (突) 水点, 涌 (突) 水点应统一编号并注明出水日期、涌水量、水位 (水压) 、水温、水质和出水特征。其二, 老空、废弃井巷等的积水范围和积水量。其三, 矿井涌水的流动路线及涌水量观测站的位置等。

1.4 矿井涌水量与各种相关因素历时曲线图

按矿区的具体情况, 应绘制以下几种曲线:其一, 矿井涌水量、降雨量、地下水位历时曲线图。其二, 矿井涌水量与地表水位或流量关系曲线图。其三, 矿井涌水量与开采深度关系曲线图。其四, 矿井涌水量与单位走向开拓长度、单位采空面积关系曲线图等。

在矿区水文地质工作的各个阶段都需要编制, 其比例尺随工作阶段的进展而增大, 内容亦随之不断地做相应补充和丰富。在矿井生产阶段, 还要求编制矿井充水性图和各种相关因素历时曲线图。

2 矿区水文地质报告

2.1 序言

主要介绍矿区的位置、交通、地形、气候条件、地表水系及流域划分、地质及水文地质研究程度、工作任务、工作时间、完成的工作量、工作方法及其他必要的说明。

2.2 区域地质条件

主要叙述矿区地层、构造、岩浆侵入体、岩溶陷落柱发育等内容。地层应按由老到新的顺序, 介绍各个时代地层的岩性、分布、产状和结构特征, 还应介绍第四纪地质的特点。在介绍地层时, 应注意从研究含水介质的空间特征出发, 阐述不同岩层的成分 (包括矿物成分和化学成分) 、结构、成因类型、胶结物成分和胶结类型、风化程度、空隙的发育情况等, 从而为划分含水层和隔水层提供地质依据。此外, 对煤层也应加以重点论述。

2.3 区域水文地质条件

区域水文地质特征是分析矿井充水条件及确定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程度的基础, 应从地下水的形成、赋存、运移、水质、水量等各个方面全面论述其区域性特征。

2.4 矿区水文地质条件

第一, 矿井的直接充水含水层和间接充水含水层, 以及其岩性、厚度、埋藏条件、富水性、水位或水压、水质, 各含水层之间及其与地表水体之间是否存在水力联系。第二, 构造破碎带和构造裂隙带的导水性, 岩溶陷落柱的分布、规模及导水性, 封闭不良钻孔的位置及贯穿层位, 已开采地区的冒落裂隙带及其高度、采动矿压对煤层底板及其对矿井充水的影响等。第三, 预计矿井涌水量时采用的边界条件、计算方法、数学模型和计算参数、预计结果及其评价。第四, 划分矿井水文地质类型, 说明其划分依据。必要时, 还应对矿区可供开发利用的地下水资源量做出初步评价, 指出解决矿区供水水源的方向和途径, 简要论述矿区工程地质条件, 并对环境水文地质问题做出评价。

3 结语

本文对矿区主要水文地质条件、矿井充水条件作出简要结论, 提出对矿井防治水和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建议, 指出尚存在的水文地质问题, 并对今后的工作提出具体建议。

篇4:矿山地质编制报告系统应用探讨

关键词:矿山地质;编制报告;应用

矿山地质报告的数据、资料具有多源、多类、多量、多维、多主题等特点,在煤炭勘探、建井、生产全过程中数据资料又具有动态更新等特征。因此,矿山地质报告的编制要使用复杂的地质基础资料,而且其重复利用率较高,在使用过程中也极易出现数据丢失、重叠。目前,矿山企业现代化生产进程中,计算机信息技术因其自动化、智能化功能优势实现了广泛的应用,其在矿山系统优化设计、处理数据、绘制图形等层面发挥着巨大作用,矿山地质报告的编制单位迫切需要用计算机实现大量地质资料的输入、管理、处理以及表格、文字的打印和图纸编绘,这些工作都要求配套软件的技术支持。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RS)、全球空间定位系统(GPS)、计算机辅助设计(CAD)、人工智能系统(ES)、人工神经网络(ANNS)等项技术,已经在煤田地质勘探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应用多“S”集成的地矿点源信息系统理论、方法体系,我们借鉴并吸收这些高新技术成果,把面向对象的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和适合于地质勘探空间数据实时采集、输入、管理和处理的GLS应用系统及各种地勘图件辅助编绘系统(CADS)进行集成开发,编制煤炭矿山地质报告软件编制系统,加以推广应用。

1 矿山地质编制报告系统构成

矿山地质报告针对矿山建设、系统设计与基础生产的技术资料编制,其地质图件与数据的准确与否直接对矿山企业生产效益产生影响,因此为全面保障地质资料的准确性与完整性,我们应依据相关地质规程规范开展地质报告编制,同时采用层次模块设计思路,令系统分为四类子系统,即数据处理、数据基础管理、自动化图形与图形绘制、图形矢量化等。每一子系统同时还包含了不同的子模块与处理数据模块,其中数据基础管理系统具有统一的数据模型、标准化的描述、图式、图例、数据字典,包含钻孔煤层管理方案、坐标数据、煤质、储量管理、储量图、煤岩层及剖面图的数据管理等模块,以实现数据的组织、存储、检索、转换、传输和交叉访问。同时这种数据处理兼顾了地质报告编制的当前需要和未来需要。每一模块中又可分为计算数据、录入、修改、查询与打印数据等子模块。图形填充及绘制还包括自动化填充与绘制两类子模块,绘制图形模块由储量图、剖面图、对比煤岩图、地形图、切面水平图、涌水量图等构成。

2 矿山地质编制报告系统优势特征

矿山地质编制报告系统主体运营于Windows Xp系统环境中,通过引入CAD多功能软件平台的辅助优势,可令该系统便利应用、快捷操作、简单化管理,易于操作控制人员学习掌握相关技能,同时适应于拥有不同知识水平层次的人广泛使用。地质数据库具有统一的数据模型、标准化的描述。该系统程序的结构层面设计合理清晰,便于移植,包含了相应的源程序代码,因而可令我们进行扩充编译、丰富系统内涵并提升其运行速率。再者矿山地质编制报告系统具有高精度、高准确率的计算功能,摒弃了以往传统开展地质图件手工编制中常常出现的偏差、错漏现象,令其报告编制的错误率显著降低。基于传统绘制手工图件引发的精度有限现象,我们利用该类编制报告系统,只要令原始数据的输入正确,便可确保基础数据的准确完善,同时不会引发错误计算现象。绘制而成的图件其精度可缩小至每米正负0.02毫米范围内,呈现了较高的规范性。

CAD具备较强的图形编辑功能,但其属性库功能较弱,图形缺乏相应的地质属性;同时,煤田地质报告图件所具有的绝对坐标和精度要求较高等解析几何特点,使得无多方位视图窗口的CAD系统的缺点就显现出来。数据管理系统(DBMS)可通过建立结合空间位置属性描述(GIS)及各种图形编绘的图元定义(CADS)地质数据库。GIS是管理和研究空间数据的技术系统:在计算机硬件的支持下对空间数据按地理坐标或空间属性进行各种处理,完成数据处理、管理、分析、存储、输出等功能。此集成软件系统对煤田地质勘探图形数据进行管理和处理;研究各种空间实体及其相互关系;创造性地将拓扑关系处理引入块段法计算煤层储量;研究空间属性数据库与扩展的关系型数据库的动态连接。上述三系统各具特色,但是对矿山地质报告编制而言,实现地质基础资料综合应用和信息的有效提取,密切配合地质、采矿专家分析判断地质现象并作出科学决策等方面,暴露出各自的不足之处;要使它们在同一的平台上进行集成开发、对多种内容、类型、格式的数据进行整体统一的操作,充分发挥各自的长处以弥补其不足。

矿山地质编制报告包含针对矿山测量、地质与采矿等多项图形与专业数据,例如断层数据、钻孔、煤质数据、巷道素描等,囊括大量信息,且报告编制结构复杂、形式多样,倘若我们利用现代化矿山地质编制报告系统则可令大量数据以电子形式实现安全、高效与长期保存,且占据的空间较低。在计算机硬件的支持下能对数据按地理坐标或空间属性进行各种处理,完成数据处理、管理、分析、存储、输出等功能。针对进展填绘与补充图纸资料该系统可提供实时性准确数据,令工作人员便捷使用,广泛适用于薄煤层、多煤层、复杂结构区域应用,可及时为设计、调度生产、有关上级单位提供可靠、准确图形与基础数据、图纸资料等。各类信息数据在信息网络平台的辅助传输中可实现上级、下属单位的全面数据共享,令空间基础数据深入融合至各个领域,进而实现动态化资源管理应用。

3 矿山地质编制报告系统应用

矿山地质编制报告系统主体创建的图例符号库与图形库的升级模式,科学符合我国有关图例的制定标准,提升了储量数据库的规范性与标准化优质水平。因此我们可针对大型矿井、精查区以及深部矿井编制地质报告,有效节约了企业资料投入费用。基于矿山地质编制报告每隔十年需进行重新提交,因而我们可应用该系统及数据库存储功能,进而大大简化再次提交地质报告材料的复杂工作环节,全面提升工作效率。实践操作中我们可基于该报告系统科学生成的测量与地质图件原图,有效指导矿山通风、采掘、运输、排水与地面生产实践活动,为各个生产运行环节提供安全性保障。同时我们还可利用该系统合理实现基础地测业务,例如查询、计算、打印功能,科学绘制地质图件,包括剖面、地质图形、储量水文地质图、充水性图等。同时我们还可利用该系统软件进行准确的测量绘制图件,例如煤矿原图、井巷工程等,合理发挥其多图种优势功能,并对该类价值化图纸数据进行永久、长期的保存,便于随时为生产、操作人员提供。再者我们还可利用该类编制报告系统数据成果为各类矿山区域塌陷申报改造治理项目供给详细、完备的图纸资料,进而为塌陷矿山区域房屋辅助提供丰富性、准确性、科学性分析采沉资料数据,令其在深部矿区找煤、三维地震矿区勘探、接续矿区资源等实践操作环节中发挥优势,显著节省物力、人力,为矿山企业全面实现数字矿山生产模式营造良好的基础环境,切实提升企业综合生产效益。当然矿山地质编制报告系统的综合优势需要素质技能全面、掌握一定计算机绘图技术的专业性队伍,因此在实践应用中我们应有针对性开展多元化人员队伍培养,令其充分激发编制报告系统的自动化、数字化功能,进而完善构建矿山地质编制报告系统综合应用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林宝琪.矿山地质勘探研究[J].价值工程,2010(8).

篇5:煤矿生产地质报告提纲

1.1 目的、任务及要求,报告编写依据 1.2 煤矿位置、自然地理、与四邻关系

1.3 煤矿及周边老窑、老空区分布及相邻煤矿生产情况 1.4 煤矿(建设、生产)概况 2 以往地质工作及质量评述 2.1 煤田勘查及补充地质勘探工作 2.2 煤矿采掘揭露及井下地质探测工作 2.3 煤矿地质工作质量评述 3 地层构造

3.1 地层(矿区地层、煤矿地层)

3.2 含煤地层(地质年代、厚度、岩性、可采煤层数、煤层总厚度及煤系变化等)

3.3 构造(区内主要断层、褶曲的分布特征、控制程度及对煤岩层的破坏程度。中小构造发育特征,对煤层开采的影响。岩浆岩体分布、产状及对煤质的影响)3.4 地质构造复杂程度评价 4 煤层、煤质及其他有益矿产

4.1 煤层(含煤性、可采煤层特征和煤层对比等)4.2 煤岩、煤质(煤岩特征,煤质特征,煤种及变化特征,煤中有害元素及其变化规律,煤的风氧化带)4.3 煤的用途 4.4 其他有益矿产 4.5煤层稳定程度评价 5 瓦斯地质

5.1 煤层瓦斯参数和矿井瓦斯等级 5.2 矿井瓦斯赋存规律 5.3 矿井瓦斯涌出量预测

5.4 煤与瓦斯区域突出危险性预测 5.5矿井瓦斯类型评价 6 水文地质

6.1 水文地质概况(区域及井田水文地质、含水层和隔水层特征)

6.2 充水条件及充水因素 6.3 涌水量构成及预测

6.4 煤矿水害及防治措施,主要突水点位置、突水量及处理措施

6.5 煤矿水文地质类型评价 7 工程地质及其他开采地质条件

7.1岩层物理力学性质、坚硬程度、软弱层的发育程度及分布规律,岩层含水性及其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 7.2 煤层顶底板 7.3 地层产状要素 7.4其他开采地质条件(陷落柱、冲击地压、地热和天窗等)7.5 工程地质及其他开采地质条件评价 8 资源/储量估算

8.1煤炭资源/储量估算(估算范围及指标、资源/储量类型划分、估算方法及参数确定和估算结果)

8.2瓦斯(煤层气)资源/储量估算(估算范围、资源/储量类型划分、估算方法及参数确定和估算结果)9 煤矿地质类型

9.1 煤矿地质类型划分要素综述 9.2 煤矿地质类型综合评定 10 探采对比

10.1 地质因素探采对比(构造、煤层、瓦斯、水文地质等)10.2 资源/储量探采对比 10.3 地质勘探类型探采对比 10.4 原勘探工程合理性评述 11 结论及建议 11.1主要认识 11.2 主要问题 11.3 建议 12 附图

12.1煤矿地形(基岩)地质图 12.2 煤矿地层综合柱状图 12.3 补充勘探钻孔柱状图

12.4可采煤层底板等高线和资源/储量估算图(急倾斜煤层加绘立面投影图)12.5 煤矿地质剖面图 12.6 矿井瓦斯地质图 12.7 煤矿综合水文地质图 12.8 矿井充水性图 12.9 井上下对照图

12.10 采掘(剥)工程平面图 12.11 主要井巷地质素描图

12.12 工程地质平面图(露天煤矿)12.13 工程地质断面图(露天煤矿)12.14 其他必要图件 13 附表

13.1 勘探钻孔成果表

篇6:建井地质报告编写提纲

建井地质报告是对矿井建井全过程地质工作的总结,是地质勘探报告的延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由于它对原勘探地质报告作了难和补充,因而其文字和图纸必须精炼,凡原报告已有交待,而建井期间又没有新发现的新进展的部分,应一律从略,但对新获得的资料必须认真综合分析,充分予以总结。凡与原报告的观点和结论有不同的部分,以及怀今后生产或矿井补充勘探有重要关系的地方,则必须交待清楚。编写内容可分为文字说明和附图两大部分。

一、文字说明

第一章概论

1、矿井交通位置、范围及四邻关系;

2、井田地质勘探简史、地质报告(或补充勘探报告)提交审批的情况;

3、老窑、火区、岩溶陷落范围及分布情况;

4、建井期间补充地质工作(包括物探、钻探、巷探)的情况。

5、矿井设计能力,服务年限,开拓方式,水平及采区划分,以及其它有关设计参数等;

6、矿井基建施工单位,开、竣工日期,实际完成的井巷工程量,以及采区和工作面的准备情况等。

第二章井田地质构造特征

1、井田总的构造特征;

2、开拓区范围内响应要断层、褶皱(褶曲)煤层的产状要素,各主要构造的控制程度及其对煤(岩)层的破坏情况。

3、井田内已控制地质构造的可靠程度;

4、井田内中小型构造的特征、规律及其对煤层开采的影响程度;

5、岩浆侵入体的分布、产状、对煤层与煤质的影响情况;

6、岩溶陷落柱的分布及其对煤层的影响。

第三章煤系、煤层及煤质特征

1、煤系地层:煤系地层的地质朝代、厚度、岩性、含煤层数、可采层数、煤层总厚度以及煤系变化情况。

2、煤层:煤层特征,分层叙述煤层的最小、最大厚度和一般厚度,层间距,结构,顶(底)板岩性及稳定性。

3、煤质特征。

4、瓦期情况。

第四章井田水文地质特征

1、井田水文地质条件及各含水层(组)分布规律和特征。

2、井巷实见涌(突)水点位置、涌(突)水量及处理情况。

3、井巷涌水量与巷道长度的关系。

4、矿井充水因素,矿井涌水量大小,变化趋势及防治措施。

第五章储量与三量计算

1、储量计算或核算的依据和方法;

2、矿井储量和可采储量(未经个性的块段,按原储量统计);

3、储量的增减情况及其原因。

第六章结论

1、对建井过程中基本些地质问题的结论。

2、对原地质报告的评价。

3、尚存在的主要地质问题和对该矿井今后矿井地质工作的建议。

二、附图

1、井田地形地质图,1:2000~1:5000;

2、回风水平地质切面图;1:1000~1:5000;

3、运输水平地质切面图,1:1000~1:5000;

4、通过首采区的勘探线地质剖面图(经过修改的),1:2000~1:2000;

5、井筒(立井、斜井、平峒)地质素描图,1:200~1:500;

6、采区上(下)山地质剖面图,1:1000~1:2000;

7、首采区煤层底板等高线和储量计算图,1:1000~1:2000;

8、水文地质综合性图件;

9、重算储量的基础表和汇总表;

10、煤质、水质化验成果表;

11、建井期间施工的钻孔成果表。

附录五各种地质说明书的编制要求

一、采区地质说明书

(一)文字说明应包括:

1、采区位置、范围、四邻关系、井上下对照关系,以及勘探钻孔的情况;

2、想念采区实见地质、水文地质情况概述;

3、地质构造:区内煤(岩)层产状变化情况,断层与褶皱的特征、分面范围和对它们的现有控制程度,它们将给本采区开拓、开采带来的影响;

4、煤层:区内各可采煤层的厚度、结构及其可采范围,特别是对上一个可采煤层可采性的预测;

5、煤层顶、底板及各煤层的层间距。分层叙述各煤层顶底板的岩性、厚度、含水性及有关物理力学性质,并重点说明各煤层群(组)之间的间距和岩性变化关系,以便设计部门考虑分组或联合开采的可能性和选择较理想的岩巷开拓层位。

6、预测区仙可能存在的岩解剖学侵入体,古河床冲刷等情况;

7、水文地质:阐明本采区的水文地质条件,有无突水的危险怀,对防水煤柱和探防水等的要求,并预测采区的最大涌水量(指开拓开采期间的涌水量高峰值,而不是指突然透水量)和政党涌水量;

8、储量;

9、针对存在的地质问题,提出注意事项和建议。

(二)附图

1、采区煤层底板等高线预测图,2、采区回风水平和运输水平的地质切面图,3、采区地质剖面图,4、采区煤岩层综合柱状图,二、回采工作面掘进地质说明书

(一)文字说明

1、工作面的范围和与邻区及地面的关系;

2、区内煤(岩)层产状和地质构造的主要特征及其对本工作面的影响,并预测断层落差,掘进找工业区方向以及褶皱的位置和形态。

3、本工作面实见煤厚,煤层结构并预测其变化情况;

4、煤层顶底板(包括伪顶、直接顶)的岩性、厚度、物理力学性质及其变化情况;

5、本工作面的水文地质条件,有无突水的危险性,主要含水层和主要导水

构造与本工作面的关系等。对防水煤柱、探放水等措施提出具体建议,并预计本工作面的最大涌水量;

6、岩浆侵入对本工作面工业区层可能造成的破坏情况;

7、储量;

8、在地质、水文地质工作中尚存在的问题和今后工作中的注意事项。

(二)附图

1、工作面煤层底板等高线预测图,1:1000或1:2000;

2、有代表性的工作面地质剖面图或局部地质构造剖面图,1:1000或1:2000;

3、相邻煤层或本煤层群的地层综合柱状图,1:1000

三、工作面回采地质说明书

(一)文字说明

1、工作面位置、范围、面积以及与四邻和地表的关系;

2、本工作面各实见点地质构造(包括倾斜、褶皱、断层)的概况,实见或预测的落差大于三分之二采高的断层向工作面内部发展变化的情况;

3、各实见点煤层厚度和结构的情况,及其向工作面内部变化的规律;

4、各实见点煤层顶板(伪顶、直接顶)的厚度,岩性,裂隙组的方向和发育情况;

5、推测工作面内岩浆侵入体、河流冲刷带、陷落柱等的具体位置及其对正常回采或合理分层的影响;

6、储量;

7、对工作面最大涌水量的预计;

8、工作面尚存在的地质、水文地质问题和对今后地质工作的有关建议。

(二)附图

1、工作面煤层底板等高线实测图,根据需要填绘煤厚等值线,夹石层厚度等值线或相邻煤层间距变化等值线(图)等1:1000或1:2000;

2、工作面、四壁的有关地质素描图,1:500;

3、与工作面有关的主要地质剖面图,1:1000;

4、包括老顶在内的煤层顶底板综合柱状图,1:200。

附录六矿井收尾阶段地质总结的编写提纲和内容

一、文字部分

1、矿井基本情况(包括开发史、矿井建设情况、井型、开拓方式以及与相邻矿井的关系等)。

2、矿井现状(指当时回采、掘进、开拓的状况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截止到提出本报告前一年末的矿井地质储量。

3、现存可采储量(包括各种呆滞煤量、尚能全部或部分回收的煤柱和可供老区复采的煤量等)的分布状况。

4、有关地质、水文地质、岩移破坏等情况。

5、建井以来在地质、水文地质上所发生过的大事和对它们的认识。

6、对煤系沉积特征、煤层稳定性(煤层厚度结构及煤质变化)和地质构造、矿井水文地质特征,岩浆活动等主要规律的认识。

7、进一步改进地质勘探和矿井地质勘探的意见。

8、矿井资源的回收情况,各种损失的统计与分析,并提出以下四个方面的分析数据:

(1)勘探储量的可靠系数。系指截至本报告编写时,矿井现有范围内的累计采出量、累计损失量、核实剩余储量之和,与相同范围内原勘探报告中地质储量之比。

(2)勘探储量有效利用系数,系指截至栓报告编写时,矿井累计产量和尚可采出的煤量之各,与相同范围内原勘探报告中地质储量之比。

(3)矿井回采率。

(4)矿井地质、水文地质损失率。

9、地压、地温、瓦斯地质等方面的有关规律。

10、矿井结束前尚需解决的地质2地质及安排意见。

二、附图部分

1、井田地形地质图,1:2000~1:5000;

2、井上下对照图,1:2000~1:5000;

3、工业广场平面图,1:500~1:1000;

4、矿井煤系地层综合柱状图,1:200~1:1000;

5、矿井煤(岩)层对比图,1:200~1:500;

6、主要煤层底板等高线及储量计算图(并附原地质报告的煤层储量计算

图),1:2000~1:5000;

7、矿井水平地质切面图(附地质报告的原图件),1:2000~1:5000;

8、矿井地质剖面图(附原勘探线剖面图),1:1000~1:2000;

9、井筒及有代表性的石门、主要运输道地质素描剖面图,1:500~1:2000;

篇7:区域地质调查报告编写提纲

B1绪论

交通、位置;自然地理及经济概况;任务要求;工作条件及研究程度概况; 区域地质调查数字地形资料和前人地质资料收集、综合情况;

本次区域地质调查完成任务情况。

附:交通位置图、研究程度图、完成工作量表。

B2地层

由老到新介绍区域地层系统,重点介绍岩石地层、生物地层、年代地层的划分、标志、组成、岩性岩相和岩石学特征;几何形态、相互关系、时空关系、时空展布与变化规律;同时视需要对层序地层、事件地层、磁性地层等进行划分对比;总结区域地层时空展布特点,建立区域地层格架和模型,进而论述地层序列形成的环境,结合其他地质作用,建立区域沉积盆地形成演化模式。

附各填图单位的岩石地层实测剖面图和柱状图;相剖面图;多重地层划分对比图;区域地层格架图;视需要编制的重要地史时期的盆地充填序列及其演化模式图、岩相古地理图等。

B3岩浆岩

B3.1 侵入岩

B3.1.1 基性-超基性岩侵入岩

按时代从老到新,并按超基性岩、基性岩顺序,分述各时代侵入岩的特征,出露面积、岩体(群)数量产出部位、产状、形态;岩石类型、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原生构造和次生变化、接触关系;岩石化学、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蚀变、内外接触带特点,岩性岩相划分;时代归属及其依据。并以研究较详细的岩体为例,反映岩浆岩特点。综合各种资料,结合野外客观特征,探讨与岩浆岩活动有关的大地构造环境。(“蛇绿岩”归入此节)B3.1.2 中酸性侵入岩

应全面反映调查区花岗岩类的野外地质特点和室内分析鉴定综合特征。可按概述、各论和综合特征对比三部分编写。

概述:主要简述调查区花岗岩类活动规模、产出地质位置、形成时期、产状以及岩石类型和各自所占比例。填图单位划分。

各论:一般以填图单位划分从早到晚依次叙述。首先简述每个单位(或独立侵入体)出露地理位置、面积、单位划分、岩体数量等。然后详细叙述每一单位的下列特征:1)地质特征。2)岩石学特征。3)组构、节理、岩脉、岩墙及包体发育情况和产状变化规律。4)内蚀变作用和外接触变质作用。5)岩体的侵入深度、剥蚀程度及形成物理化学环境、侵入机制等。6)时代归属及其依据。

综合对比:综合对比各时代花岗岩类填图单位或序列特征,对各论部分具共同性的问题统一综述,不能肯定属于那个时代填图单位的一些问题,如隐伏岩体的预测等可在此部分叙述。可按下列内容叙述:1)各时代花岗岩类填图单位或序列的特征对比和演化特点。2)花岗岩类成因。3)花岗岩类的就位机制。4)隐伏花岗岩体的预测。5)综合上述特征讨论区内花岗岩类岩浆活动形成演化环境。

附侵入岩分布图、主要岩体剖面图、岩体岩石化学、地球化学特征、副矿物等鉴定、对比资料和接触关系资料等。

B3.1.3 火山岩

火山岩产出层位时代归属及其依据,空间分布特征(火山岩地质体的产出分布状态和火山岩相划分),岩石地层单位(填图单位划分)、岩石-地层层序特点、接触关系、火山喷发旋回和韵律特点;总结区域各时代火山岩岩石学特征(岩石类型、矿物成分、结构构造等)、岩石化学和地球化学特征;以研究较详的火山机构为典型,详细总结区域火山岩浆喷发活动特点、火山机构的火山岩相、原生火山断裂构造、火山岩岩石类型变化、火山喷发类型等,结合其它地质作用,探讨火山作用的大地构造环境及有关成矿作用。附火山岩相—构造图。B3.1.4脉岩

脉岩产出时代,岩石学特征,岩石化学和地球化学特征,空间分布特征。

B4变质岩

在全面论述变质地质体特点(岩石学特征、矿物共生组合、变质相带、相系、变质作用类型划分及特征、原岩恢复、变质期次划分及其时代等)的基础上,以地质事件(包括建造事件、构造变形事件、变质作用事件、岩浆作用事件等)演化的观点,合理划分构造变形相、构造层次,根据变质变形叠加改造关系并结合区域构造运动特征,建立构造变形序列。将变质与构造变形相结合,分析各种事件的时、空关系,划分地质事件的演化阶段,归纳总结演化趋势,探讨随着地质事件演化所反映出的构造环境的变迁,尽可能使地质报告和地质图能反映地质事件的动态演化过程。

附简要变质地质图,突出表示测区变质岩地质特征;有条件时可附变质变形构造序列表等。

B5地质构造及构造发展史

指明调查区所处大地构造位置,概述区域地质构造背景,划分构造单元,叙述各构造单元间界线特征及性质,归纳总结各构造单元沉积作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和构造变形特征等,描述各单元主要构造形迹(褶皱、断裂、韧性剪切带、区域性面理发育及置换特点、节理等)的形态、类型、级次规模、运动学特征,产状,性质与组合关系(构造组合样式、构造群落特征)和总体构造特点。叙述各构造层次、构造变形相的构造变形特征,不同构造运动体制构造变形变质和构造运动时间,综合反映各种地质作用过程及成矿作用特点等,建立区域地质构造演化模式,重塑区域地质发展史。造山带地区,应叙述造山带不同构造单元

特点,逆冲-推覆构造、伸展剥离断层、平移剪切带等的产状、性质和运动学特征等。叙述造山带总体构造特征,结合构造变形、变质作用和岩浆活动等,建立造山带的构造演化模式,结合与造山作用有关的盆地沉积作用形成的层序,重塑盆、山转变演化历史。对造山带“混杂岩”,须分别按基质和岩片(块)详细描述其物质组成、时代依据、岩相特征、形成的大地构造环境和变形变质历程分析,并阐述其在造山带区域地质历史发展中的形成演化过程。

地质构造部分,如条件允许,都应详细收集有关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资料,结合地表地质归纳总结区域深部构造特点,探讨深部和浅表构造关系;叙述新构造运动特点,在地震和滑坡、塌陷等地质灾害多发区,应根据实际资料,分析其发生的构造背景,推论今后发展趋势。

附构造纲要图或地质构造图,构造剖面、断面图,地质构造演化模式图,造山带演化模式图等。

B6专项调查

视具体情况编写,如根据任务要求,专门针对调查区存在的重大基础地质问题,或针对重大科学发现进行了专项调研,或面向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做了环境地质、灾害地质、工程地质、农业地质等方面的专项地质调查工作,则应在区域地质报告中增加此章(或以专报形式)进行叙述。附数字化专题图件。

不同地质体遥感影像特征要分解到不同章节去叙述。例如填图单位遥感影像特征分解到地层和侵入岩部分,构造遥感影像特征分解到构造部分,矿化蚀变信息提取及验证分解到矿产部分等。

B7地质图和专项调查图件空间数据库

以数字填图系统形成的地质图和专项调查图件空间数据库图层和相关数据项的简要描述。

B8结论

取得的重要地质成果及主要结论;存在问题及结合调查区特点提出今后工作意见。

附主要参考文献目录。

篇8:水文地质报告提纲

1) 任务的来源及研究依据

江北高速公路第三标段位于湖北省荆州市江陵县起讫里程K39+373.55~K54+000, 全长16.606Km。项目所在区域为江汉河湖冲洪积平原区, 地势平坦, 地面起伏较小, 属长江以及阶地河湖冲洪积平原区地貌单元, 经过河湖长期堆积形成的平缓开阔地形, 植被发育, 主要以水稻等农作物为主, 鱼塘、灌溉水渠及沟渠较为发育。软土成因体可按河流、沟渠底部及其附近和长江一级阶地冲湖积平原两种类型。

软土分布广泛, 冲湖积成因, 岩性为淤泥及淤泥质土, 软塑~流塑状态, 均匀性差, 局部夹粉土、粉砂及粘性土薄层, 呈厚层状、多层或透镜体状分布, 主要分布于鱼塘、沟渠底部及附近和长江一级阶地冲湖积平原及其附近区域。该地区桥梁桩基施工复杂, 主要是因软土地基对于桩基施工容易造成坍孔、缩径、偏孔等施工问题。因此, 在复杂施工环境中如何保证桩基施工质量, 提高施工进度, 是值得重点研究的课题。

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湖泊多, 降雨较多, 地下水丰富, 水量较多河湖冲积平原, 表面覆盖较薄的土层, 地下地质条件复杂。长江中下游地区多为重要的粮食产区, 为了保护基本农田, 今后在此种地区多以建设高架桥为主, 节约土地资源。桩基础又是主要的基础形式, 在遇到此类复杂地质段如何进行施工, 降低质量问题, 避免质量事故, 以上各种技术的综合应用, 在确保证施工质量的前提下, 加快了施工进度, 节约了施工成本, 同时为今后类似工程施工提供了参考依据。

3) 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

(1) 主要研究内容

(1) 选用合适的钻孔机械, 采用反循环钻机施工。

反循环钻机施工, 可以大大提高施工效率, 减少清孔时间, 缩小坍孔、偏压等不利因素影响。

(2) 采用优质材料形成护壁, 选用优质粘土或膨润土造浆。

泥浆选用优质粘土或膨润土造浆。泥浆指标采用:比重为1.1~1.30, 粘度16~22s, PH值大于6.5, 含砂率不大于4%, 胶体率不小于95%, 对不同的地质条件可适当调整泥浆比重。采用适合的泥浆能够更好保护钻孔, 提高成孔和成桩质量。

(3) 控制钻进速度, 根据不同地层, 不同的地质条件采用不同钻机速度, 保证一次成孔。

(4) 做好施工组织, 工序施工紧密衔接。

(2) 研究方法

(1) 制定详细研究实施计划, 收集国内外相关资料, 实行项目责任制, 加强协调, 开展科学讨论, 实行动态管理。

(2) 以新口特大桥桩基道施工为背景, 根据研究内容开展理论、试验和数据分析研究。

(3) 资料查询、专题调研, 制定本课题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

(4) 在掌握现有技术的基础上, 不断进行改进, 提高桩基施工成桩质量。

(5) 以现有施工控制理论和控制技术为基础, 进一步对施工现场的技术数据核查、数据分析整理、不断优化施工技术。

1 关键技术

1.1 工程状况与影响施工的因素

新口特大桥中心里程为K48+906.885, 位于江陵县白马寺镇西河村, 属于江陵东互通主线部分, 起点桩号为K47+676.595, 终点桩号K50+137.175, 全长2460.58m。

下部结构桥台采用肋板式桥台, 墩柱采用柱式墩, 墩台采用桩基础。墩台桩径分别为Ф1.2m、Ф1.5m、Ф1.8m,

1) 地形、地貌、地质构造

桥址区位于江陵县白马寺镇新渊村-新口村-双河村, 属河湖冲击平原地貌, 地形平坦。桥梁跨越脱马渠、立新渠等多条沟渠, 桥位轴线地面高程一般25.00~28.50m。广种有农作物;桥址区有乡村路通行, 交通较便利。桥址区隶属于扬子准地台两湖断拗江汉断陷三级构造单元的江陵凹陷 (II21-3) 四级构造单元, 桥址区内地表无明显断裂构造迹象, 地质构造发育简单, 适宜桥梁建设。

2) 水文气象

本项目建设区域地处中纬度区, 属北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 具有四季分明, 热量丰富, 光照适宜, 雨水充沛, 雨热同季, 无霜期长等特点春季天气易变, 雨量增多, 冷暖空气交替往复, 形成阴雨连绵的气象;夏季气候闷热, 为我国南方高温中心之一, 且雨量集中, 易发洪涝, 盛夏多伏旱秋季气温下降较快, 晴多雨少;冬季寒冷少雨, 时有冻害, 偶有大风雪。全年日照时数1827~1897小时, 全年均降水量992.9~1331.1毫米。年平均风速2.1~3.0m/s, 最大风速22 m/s。

(1) 地表水

沿线河网密布, 沟渠纵横, 地表水体主要有脱马渠、立新渠等多条沟渠, 彼此相通或相连, 相互间均与长江具有较密切的水力联系, 主要接受大气降水及长江水的补给, 水位随季节动态变化明显。

(2) 地下水

根据项目区含水层介质及地下水类型赋存条件不同, 路线区域地下水类型主要分为上层滞水、第四系堆积层孔隙潜水、第四系堆积层孔隙承压水为主。

3) 地层岩性

桥址区地基土层主要为第四系人工填土、第四系全新统冲~淤积成因的 (淤泥质) 粘性土 (Qal+1) 、粉土 (Q4al) 及粉砂 (Q4al) 。

1.2 工程的难点和重点

在冲积平原进行桥梁桩基施工, 由于地层较软, 土颗粒较小, 地下水位高, 地层稳定性差, 施工难度较大。

该桥采用反循环回旋钻机成孔, 泥浆护壁, 换浆法清孔, 吊车下放钢筋笼, 导管法灌注水下混凝土。

因此, 搭设钻机平台、钻进成孔和水下混凝土灌注是施工中的重点和难点。

1.3 施工方案

根据本标段的地质情况, 钻孔灌注桩主要采用反循环回旋钻机成孔, 泥浆护壁, 换浆法清孔, 吊车下放钢筋笼, 导管法灌注水下混凝土。

施工工艺见图1。

1) 施工准备

施工前, 先熟悉设计图纸, 复核桩位、标高等。修筑施工便道, 平整场地, 挖设临时排水沟等。

2) 测量放样

施工准备工作完成后采用全站仪, 放出施工桩位, 采用木桩做好标示, 经监理工程师确认后进入下一道施工。

3) 护筒埋设

钢护筒采用δ=8mm的钢板制作, 护筒直径大于孔径0.4m。护筒顶宜高出施工水位或地下水2.0m, 并高出施工地面0.3~0.5m, 钢护筒四周用粘土夯实。

4) 钻机安装

旱地桩时平整、加固处理地面, 在钻架下部支点处垫设方木或钢板, 以扩散对地面应力。水中桩时钻机直接安放于平台上。钻机就位时保持底盘平稳、钻架直立、钻头中心对准桩位中心, 并将钻架可靠固定。确保在钻进过程中不发生倾斜和位移。

5) 泥浆制备

泥浆选用优质粘土或膨润土造浆。本工程泥浆指标采用:比重为1.1~1.30, 粘度16~22s, p H值大于6.5, 含砂率不大于4%, 胶体率不小于95%。对不同的地质条件可适当调整泥浆比重。

6) 钻进成孔

钻机就位前, 对主要机具及配套设备进行检查、维修, 底架应垫平, 保持稳定, 不得产生位移和沉陷。钻机钻杆, 应在同一垂直线上, 钻杆中心与护筒中心偏差不得大于5cm, 保持钻孔垂直。

钻孔前, 按设计所提供的地质、水文资料绘制地质剖面图, 挂在钻台上。针对不同地质层选用不同的钻头、钻进压力、钻进速度及适当的泥浆比重。

开钻前, 应在护筒内存进适量泥浆, 开钻时宜低档慢速钻进, 钻至护筒下1米后再正常速度钻进。在砂土等土层钻孔时, 宜采用低速、轻压钻进, 同时提高孔内水头和加大泥浆比重。

钻进过程中及时滤渣, 同时经常注意地层的变化, 在地层的变化处捞取渣样, 判断地质类型, 记入记录表中, 并与设计提供的地质剖面图相对照, 钻渣样编号保存, 以便分析备查。

钻孔作业保持连续进行, 不中断。

当钻孔深度达到设计要求时, 对孔深、孔径、孔位和孔形等进行检查, 确认满足设计要求后, 立即填写终孔检查证, 并经驻地监理工程师认可, 方可进行孔底清理和灌注水下混凝土的准备工作。

7) 终孔

终孔检查项目:地质确认, 孔径、孔形、垂直度检查, 用笼式检孔器;孔深和孔底沉碴厚度检查, 用测绳配测锤;桩位检查, 用全站仪测放桩位中心。

8) 清孔

钻孔至设计高程后进行清孔。清孔采用泥浆置换法清孔。采用优质泥浆正、反循环换浆, 直到达到规范规定的清孔质量标准。孔径、孔深不小于设计值;孔位中心偏差不大于50mm;倾斜度不大于1%;灌注混凝土前孔底沉碴厚度满足规范要求。

9) 钢筋笼的制作与安装

(1) 制作

钢筋笼在钢筋场集中分节制作。每节最大长度控制在9m以内接头错开, 用箍筋成型法成型。

(2) 安装

吊装入孔位采用吊车进行, 见图3。在孔口机械连接接长, 钢筋骨架上端焊接钩和横撑, 固定在钻机座上, 保证骨架上下位置及水下混凝土施工时不上浮和下落。钢筋笼采用箍筋成形法集中分节制作, 接头相互错开, 外观必须顺直, 不得扭曲变形, 焊接、绑扎必须牢固。钢筋笼所用钢材有产品合格证和现场抽检复查资料, 满足有关规范要求制作安装时主筋接头按规范规定错开。采用机械连接接头时, 在施工时现场取样做接头试验。钢筋笼加工确保主筋位置准确。钢筋保护层可在钢筋笼外侧设置耳环筋。按设计要求设置声测管。采用吊车下放钢筋笼, 在孔口机械连接接长。钢筋骨架上端焊拉钩和横撑固定于孔口, 当桩身混凝土初凝后, 解除固结设施。

10) 水下混凝土灌注

水下混凝土灌注是保证钻孔桩质量最重要、最关键的工序。灌注导管采用Φ300mm的快速卡口垂直提升导管。导管使用前组装编号并进行接头抗拉试验和水密性试验, 保证接头牢固、严密、不漏水。

下放导管时小心操作, 避免挂碰钢筋笼。导管安装的长度建立复核和检验制度, 避免因误装造成断桩。

水下混凝土灌注前, 再次检查沉碴厚度, 如不合格, 进行二次清孔, 合格后立即开始灌注混凝土。

混凝土选定适当的混凝土配合比, 粗骨料选用碎石, 粒径为5~25mm, 砂为级配良好的中砂, 采用普通硅酸盐水泥, 含砂率为40%~45%。坍落度为18~22cm, 掺加适量的缓凝剂, 延长混凝土的初凝时间。

混凝土在混凝土集中拌和站生产供应, 由混凝土罐车运输至桩位处, 汽车起重机配合灌注。

首批混凝土灌注量必须保证导管埋深不小于1m, 导管距孔底的高度控制在30cm以内。

混凝土灌注过程中, 注意观察管内混凝土面下降和孔内水位升降情况, 及时测量孔内混凝土面高度。导管埋置深度要适当, 埋置深度控制在2~6m的范围内。

水下混凝土灌注要快速、连续不间断地进行, 灌注标高比设计桩顶超灌0.5~1.0m, 以便凿除桩头浮浆, 确保桩身混凝土质量。

11) 检测

(1) 终孔、清孔后检查均应符合规范要求。成孔检查项目:孔形检查用检孔器;孔深和孔底沉渣检查, 用测锤检测。桩位、墩台中心、纵横向中线用坐标法检测。成孔质量必须小于允许偏差。

(2) 按规定制作混凝土试件, 检查桩混凝土强度。

(3) 按规定对桩进行无破损检测, 必要时钻芯进行检查。

12) 桩基特殊地质处理

(1) 概述

根据地质资料报告, 桩基所处地层存在有粉砂、细砂、中砂等地层, 下部土层也少量存在软塑土层, 工程性质较差;同时地下水较丰富, 易形成流砂、流泥、涌水而引起坍孔。

(2) 对于埋深较浅则采用在钻孔过程中护筒跟进的方法。

13) 常见问题处理措施

在钻机钻进过程中的常见问题及处理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

(1) 钻不进, 钻进速度缓慢

原因:粘钻现象;与坚硬岩石;钻头磨损严重。

措施:首先提升钻头空转一段时间, 再下落钻进, 如果仍不能符合进尺要求, 提出钻头, 检查其磨损情况, 清除粘泥, 适当放慢钻速, 如果遇到较硬岩石进尺缓慢, 说明原钻头已不适合, 需要更换钻头或对钻头加以改造。

(2) 塌孔

现象:在钻进过程中如果发现井孔护筒内水 (泥浆) 位忽然上升溢出护筒, 随即下降并伴有气泡冒出, 出渣量明显增加而没进尺, 钻机负荷显著增加, 应怀疑是塌孔现象。

原因:泥浆性能不符合要求;护筒底脚周围漏水;孔内水位降低;施工操作不当;在松软沙层中钻进, 进尺太快。

措施:首先应查明原因, 采取措施以防继续塌孔。对少量塌孔不再继续坍孔的, 可恢复正常钻进。坍孔不严重, 可回填土到塌孔位以上, 并采取改善泥浆性能、加高水头、埋深护筒等措施, 继续钻进;坍孔严重时, 立即将钻孔全部用砂土或砾石土回填, 无这些土类, 采用粘土并掺入5%-8%的水泥砂浆, 等待数日, 等回填土沉实后, 重新钻孔。坍孔部位不深时, 可采用埋深护筒法。

(3) 卡钻, 掉钻头

原因:钻锥磨损严重为及时焊补;遇到探头石或孔内掉入物件。

措施:采用小锥冲击或者用冲、吸的方法将钻锥周围的钻渣松动后再提出, 切记不可强提。掉落钻物应迅速用打捞叉、钩、绳套等工具打捞。如果落体已被泥沙掩埋, 要先清泥沙, 使打捞工具能接触落体后打捞。钻锥断入孔内时, 首先采用正循环, 加大泥浆浓度巩固护壁, 然后打捞, 打捞无效时, 尽快找有经验的打捞队伍, 不能耽搁太长, 以免塌孔。

(4) 砂层局部坍孔埋钻

现象:本标段所处地质基本情况是上部粘土下部以粉砂石层为主。标段内桩基往下钻进穿过粉砂层, 在扫孔过程中, 常常会出现孔壁局部坍孔, 致使钻头被埋。

措施:将导管做成空气吸泥机后, 插入孔内, 先投入一定量的锯末, 然后投入膨润土, 循环泥浆, 泥浆粘度调到25s, 泥浆面比水面高出1m左右, 待孔内泥浆面稳定了以后, 下插导管抽出塌下的乱石, 由于乱石直立性差, 导管只在一个点便将大部分乱石抽出, 使钻盘恢复转动, 钻头能够提升。

(5) 孔底沉淀超标

原因:清孔或钢筋笼下完后, 由于换浆的时间及浓度掌握不好, 或受安装钢筋笼的影响, 可能会出现过量的沉淀。

措施:当沉淀量超标过大时, 要重新清孔。当沉淀量超标较小时, 可用空压机风管对孔底进行扰动, 是使孔底残留沉渣处于悬浮状态, 并立即进行混凝土浇注。必须注意将风管放入孔底后再开机进行扰动且扰动时间不宜过长。

(6) 灌注水下混凝土时, 导管出现问题

在灌注水下混凝土时, 导管可能会出现进水、塞管、埋管等问题。

导管进水:

导管进水分初灌导管进水和中期导管进水。

初期导管进水原因:由于首批混凝土储量不足或导管底口距孔底的间距过大, 混凝土下落后不能埋没导管, 造成泥水从底口进入。

处理措施:立即将导管提出, 并将散落在孔底的混凝土拌合物用反循环钻机的钻杆通过泥浆泵吸出, 或者用吸泥机及抓斗清出, 不得已时需要将钢筋笼提出采取复钻清除;然后重新下放骨架, 导管并投入足够量的首批混凝土或改正操作工艺, 重新灌注。

中期导管进水原因:在混凝土灌注过程中, 由于导管接头不严, 接头间橡皮垫被导管高压气囊挤开, 或焊缝开裂, 水从接头或焊缝中流入;导管提升过猛, 或测深出错, 导管底口超出原混凝土面, 发生中期导管进水。

处理措施:拔换原管重新下管。在操作中必须用潜水泵将管内的水抽干, 才可继续灌注混凝土。同时为防止抽水后导管外的泥水穿透原灌注混凝土从导管底口翻入, 导管插入混凝土内应有足够的深度, 一般宜大于200cm。由于潜水泵不可能全部抽干, 续灌的混凝土配合比应增加水泥量, 提高稠度后灌入导管内, 灌入前将导管进行小幅度抖动或挂振捣器予以振动片刻, 使原混凝土损失的流动性得以弥补。以后灌注的混凝土可恢复正常的配合比。

若混凝土面在水面以下不很深, 且未初凝时, 可将导管拔出, 用吸泥机或潜水泥浆泵将原混凝土拌合物表面的沉淀土全部吸出, 将装有底塞的导管压重插入原混凝土拌合物表面下2.5m深处, 然后在无水导管中继续灌注。灌注时, 将导管快速提升0.5m, 继续灌注的拌合物即可冲开导管底塞流出。

(7) 塞管

塞管分初灌导管堵塞和中期导管堵塞。

初灌塞管原因:初灌塞管多因隔水栓卡管, 有时也可能由于混凝土本身的原因, 如坍落度过小、流动性差、夹有大卵石、拌合不均匀, 以及运输途中产生离析、导管接缝处漏水、雨天运输混凝土未加遮盖等使混凝土中的水泥浆被冲走, 粗集料集中而造成导管堵塞。

处理措施:可用长杆冲捣管内混凝土, 用吊绳抖动导管, 或提升导管迅速下落振冲, 或用钻杆加配重冲击导管内混凝土, 或在导管上安装附着式振捣器。如仍不能下落时, 则须将导管连同其内的混凝土提出钻孔, 进行清理整修 (注意切勿将导管内的混凝土落入井孔) , 然后重新吊装导管, 重新灌注。一旦有混凝土拌合物落入井孔, 需将散落在孔底的拌合物粒料等予以清除。

中期导管堵塞原因:多因灌注时间过长, 表层混凝土已经初凝产生;或因某种故障, 混凝土在导管内停留过久而发生堵塞。

处理措施:将导管连同堵塞物一齐拔出, 若原混凝土表层尚未初凝, 可用新导管插入原灌拌合物内2m深, 用潜水泵下入导管底部, 将底部水泵出, 再用圆杆接长的小掏渣桶下入管底, 升降多次将残余渣土掏除干净, 然后在新导管内继续灌, 但灌注结束后, 此桩应作为断桩予以补强。

当灌注时间已久, 孔内首批混凝土已初凝, 导管内又堵塞有混凝土, 此时应将导管拔出, 重新安设钻机, 利用较小钻头将钢筋笼以内的混凝土钻挖吸出, 用冲抓锥将钢筋骨架逐一拔出。然后以黏土添砂砾填塞井孔, 待沉实后重新钻孔成桩。

(8) 埋管

原因:导管埋入混凝土过深, 或导管内外混凝土已初凝使导管与混凝土间摩擦力过大, 或因提管过猛拉断。

处理措施:若埋管事故已经发生, 初凝时可用链滑车、千斤顶试拔, 如仍拔不出, 凡属并非混凝土初凝流动性损失过大的情况, 可插入一直径稍小的护筒至已灌混凝土中, 用吸泥机吸出混凝土表面泥渣派遣水工下至混凝土表面, 在水下将导管齐混凝土表面切断, 拔出小护筒, 重新下导管灌注。此桩灌注完成后, 上下断层间应予以补强。若桩径较小, 潜水工无法下去工作时, 可在吸出混凝土表面泥渣后, 采用输送管直径100-150mm且水下连接一段钢管的混凝土泵, 泵送余下的混凝土桩身。

(9) 灌注水下混凝土时钢筋笼上浮

原因:钢筋笼上浮主要原因是由于混凝土表面接近钢筋笼底口, 导管底口在钢筋笼底口以上2m时, 混凝土浇筑的速度过快, 使混凝土下落冲出导管底口向上反冲, 其顶托力大于钢筋笼的重力所引起的。

处理措施:将钢筋骨架顶端焊固在护筒上, 或适当减少钢筋笼下端的箍筋 (指下端两米范围内) , 或将钢筋骨架中的4根主筋伸长至桩孔底, 或在孔底设置直径不小于主筋的1-2道加强环形筋, 并以适当数量的牵引筋牢固的焊接于钢筋笼的底部。

当钢筋笼出现上浮时, 立即停止灌注混凝土, 利用护筒、钻机等设施对其进行控制。当上浮高度较小时, 控制住后, 放慢速度继续浇注, 浇注完成后, 会同设计单位对该桩进行验算, 对不符合要求的桩按设计要求增加相应的补强措施;当上浮高度较大时, 桩的要求远不能满足设计要求, 就要将钢筋笼拔出, 清孔, 重新进行灌注。

(10) 短桩

原因:灌注将近结束时, 浆渣过稠, 用测探锤难以判断浆渣或混凝土面, 或由于测探锤太轻, 沉不到混凝土表面, 发生误测, 以致过早拔出导管终止灌注而造成短桩头事故。还有些是灌注混凝土时发生孔壁坍方而未发觉, 测探锤或测探仪探头达不到混凝土表面, 这种情况最危险, 有时会缩短数米。

处理措施:在灌注过程中必须注意是否有发生坍孔的征兆, 如有应提前做好防治措施。在桩身测量过程中数据必须准确。灌注将近结束时, 加清水稀释泥浆并掏出部分沉淀土。

(11) 断桩

原因:

灌注时间长, 表层混凝土失去流动性, 形成硬盖, 二继续灌注的混凝土顶破硬层上升, 将混有泥浆砂砾的表层覆盖包裹。

对孔深及导管的埋置深度测量不准, 使导管提出混凝土面。

处理堵管事, 将导管提升到最小埋置深度, 猛提猛插导管, 在此情况下有可能使导管内混凝土连续下落与表层的浮浆、泥土相结合, 形成加泥缩孔。

当混凝土堵管或严重漏水或埋管拔出导管处理事故后, 未能将已灌注的混凝土彻底清除干净。

混凝土灌注过程中出现坍孔, 无法进行清理或使用吸泥机清理不彻底, 形成灌注中断或混凝土中夹有泥石。

导管发生埋管或导管挂在钢筋骨架上, 采取强制提升而造成导管脱节。

施工中没有备用设备, 由于机械故障而导致混凝土灌注无法进行。

混凝土灌注中, 发生了人力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 迫使灌注停止。

处理措施:

浇注时间不长时, 混凝土数量不大时, 将孔中混凝土及泥浆全部清除干净, 重新灌注。

在距地面深度较浅时 (小于15m) , 可用完整钢 (钢筋混凝土) 护筒的办法, 抽干泥浆, 凿出新混凝土面, 再按无水混凝土浇注至设计标高。对于钢护筒可边浇注边拔护筒。若地质条件许可, 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 可不加长护筒, 清除泥浆及浮渣后直接进行浇注混凝土, 新旧混凝土面要进行凿毛处理。

在距地面较深时, 应分析原因, 采取相应的措施, 对于计划重做的桩, 要立即拔出钢筋笼, 提出导管, 重新钻孔, 按新孔进行混凝土浇注。

对浇注完成才发现的断桩, 要采取补桩的方案。方案要通过计算并上报有关部门, 一般采用扁担桩、压浆补强等方法来处理。

2 结论及建议

随着高速公路的建设, 特别是桥梁施工中, 桩基础已经成为一种较好的基础形式。桩基础适用于各种地形、地貌, 各种地质条件, 应用性较强。桩基础由于位于底层中, 施工过程中质量检测较为困难, 只能在施工完成后一次性检测, 质量风险较大。

上一篇:高二期末考试默写复习下一篇:房地产申请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