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险化学品治理工作

2024-07-13

危险化学品治理工作(通用8篇)

篇1:危险化学品治理工作

小学危险化学品综合治理工作自查报告

为了贯彻县教育局及镇中心校相关文件精神,进一步加强学校危险化学品的使用、管理,保障学校和师生的生命财产安全,我校近期对化学品安全使用、管理进行了一次彻底检查,现就检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组织机构健全

为了加强对学校危险化学品使用、管理的监督检查工作,我校成立了监督检查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 成员:

要求检查组成员采用定期检查与不定期抽查相结合的方法,加强对化学品安全管理的检查力度,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二、建立完善的制度

部室各种制度齐全,均上墙公示。

三、明确任务,责任到人

由余文彬老师具体负责,检查组督促。

四、检查情况

1、化学药品能按照要求存放保管。

2、易燃品、易爆品有专门的柜子存放并加锁。

3、实验室、仪器室均有锁。

为了配合我镇的这次化学危险品大检查工作,我校将仔细排查,精心安排,努力改进,为广大师生营造一个安全、祥和的生活学习的

环境。

篇2:危险化学品治理工作

2021年危险化学品安全综合治理工作要点。

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管工作2021年要在地区行署的领导下,在地区安监局的指导下,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施策”的方针,认真贯彻《地区关于推进危险化学品安全综合治理的实施意见》和《地区关于印发2018年危险化学品和烟花爆竹安全监管重点工作安排的通知》等有关法律法规,深入开展危险化学品安全专项整治和隐患大排查大整治活动,取得明显成效,到目前为止,全区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形势没有好转。

第一,开展的主要工作。

二、深入开展危险化学品领域的各项安全生产专项整治。

按照区域、开发区管委会的统一部署,开发区开展了一系列涉及氨制冷企业、危险化学品储存经营企业、危险化学品油气储罐、汽车加油加气站等的安全专项整治行动。开发区安委会成立专项整治领导小组,制定具体整治方案,开展自查自纠,落实整改,确保各项整治措施落到实处,取得实效。二是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进行专项整治,对整治情况进行现场核查,通过集中整治和“回头看”等方式,使各项整治取得较好效果。

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全面消除各类安全隐患;采取的具体措施是:一是根据执法工作计划开展日常监督检查,消除各种安全隐患;二是结合“安全隐患大排查大整治行动”,组织企业安全管理人员开展了开发区危险化学品安全隐患大排查大整治互查活动,各企业互相配合,互相配合,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监管人员素质;三是强化企业落实修订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制,规范开展特种作业许可制度,加强对特种作业人员的培训,加强对特种作业人员的管理,加强对特种作业人员的安全教育,加强对特种作业人员的监督管理,加强对特种作业人员的安全教育,加强对特种作业人员的安全技术培训,加强对特种作业人员的安全技术培训,加强对特种作业人员的安全技术标准培训,加强对特种作业人员的安全技术标准培训,加强对特种作业人员的安全技术标准培训,加强对特种作业人员的安全技术标准培训,加强对特种作业人员的安全技术标准培训,加强对特种作业人员的安全技术标准培训,加强对特种作业人员的安全技术标准培训,加强对特种作业人员的安全技术标准培训,加强对特种作业人员的安全技术标准培训,加强对特种作业人员的安全技术标准培训,加强对特种作业人员的安全技术标准培训,加强对特种作业人员的培训,加强对特种作业人员的安全技术标准培训,加强对特种作业

加强安全培训教育,提高全体员工的安全意识;第一,督促企业落实培训计划,完善培训方案,健全培训档案,持续开展全员、岗位“三级”安全培训教育工作;第二,加强对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和特种作业人员的培训,使其持证上岗率达到%;第三,以各种形式,结合《化学品生产单位特殊作业安全规程》、《化工(危化)企业安全生产责任制范本》等有关法律法规,对企业进行宣传教育和培训。除了企业自行培训外,根据地区安监局的全年培训计划,开发区还将积极组织危险化学品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进行安全培训。

第四,加强指导,不断推进企业安全标准化建设。进一步推动企业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制,健全安全管理机构,严格执行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加大安全生产投入,改善安全生产条件,把安全生产标准化作为企业的一项重要措施。

加强对企业应急救援队伍的培训和演练,提高企业应急救援能力。第一,加强应急救援预案的编制、修订、审核和备案工作;第二,督促企业完善救援设备的配置、检查、维护和归档工作;第三,要求企业按规定进行应急救援演练和培训,切实加强和提高应急处置和救援能力。为了进一步提高危险化学品事故灾难的应急反应能力,中国石化销售公司阿克苏石油分公司巨龙油库今年年初组织了危险化学品生产安全事故灾难的紧急救援演练。演习模拟氯气中间罐区发生阀门故障时发生的泄漏,启动安全生产事故灾难的Ⅳ级响应。全过程快速有序,措施有力,有效地检验了应急预案的科学性、有效性、针对性及政府与企业的有效应对和协调处置能力。

第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企业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不够深入、不够全面、不够主动,没有严格按照《指导意见》的规范要求开展隐患排查治理工作。

标准化企业的规范运作与实施,《化工企业工艺安全管理实施导则》对化工过程管理等方面的要求并未严格执行,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中也存在一些随意性和不规范现象。

篇3:危险化学品治理工作

近年来, 挥发性有机废气 (VOCs) 对大气污染的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这些废气广泛来自于化工生产、工业制造、喷漆涂装车间、仓储车间、印刷厂、垃圾填埋厂等, 根据不同的废气来源、组成, 可选择设计不同的废气治理技术, 主要的治理方法有吸收法、吸附法、燃烧法、催化氧化、冷凝法、生物降解法等。

危险化学品仓库中, 因储存的化学品种类繁多, 又是通过自行挥发的无组织排放而产生的废气, 有着浓度低、组分杂的特点, 因此基本无任何回收价值, 针对此类废气, 经济而不造成二次污染的治理手段并且并不多, 因排放的废气中所含的有机物浓度较低, 往往略接近于排放标准, 又因废气中的有机物无任何回收的经济价值, 因此绝大多数企业为应付环保部门检测, 均采用了最简单而经济的加大风量稀释排放的方法, 虽然基本实现了达标排放, 但是有毒有害的有机物废气仍然源源不断地排放到我们赖以生存的大气环境中, 严重破坏着生态环境, 危害了人类身体健康, 也制约着国民经济的良性健康发展。

本研究拟针对性设计出一种经济、合理的治理方案, 既能使有机废气达标排放, 又不造成二次污染, 尽可能使其对大气环境造成的污染降低到最小, 为国家“蓝天工程”的全面落实做出一份贡献。

1 常用治理方法

有机废气的治理方法, 本质上可分为回收法和消除法。回收法主要有吸附法、冷凝法、吸收法、膜分离法等。消除法主要有催化氧化法、燃烧法, 生物降解法、低温等离子技术等。

1.1 传统回收法

吸附法是利用吸附材料较大比表面积和密集的微孔结构, 对有机物分子具有特殊的吸附性能原理, 进行对有机废气的净化, 能耗低、工艺成熟、去除率高、净化彻底, 有很好的环境和经济效益, 但缺点是吸附容量有限, 容易吸附饱和, 且当废气中有胶粒物质或其他杂质时, 吸附剂易中毒, 且容易造成二次污染, 这些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其发展应用;冷凝法是最简单的回收技术, 适用于浓度高、露点低的有机废气, 但存在着能耗巨大、运行成本过高的缺陷;吸收法是利用液体吸收剂与有机废气相似相容的原理, 达到净化废气的目的, 但是吸收剂容易饱和, 治理效果也不彻底, 也容易造成二次污染;膜分离法的基本原理基于气体中各组分透过膜的速度不同而将废气中的有机物和空气分开, 虽然其回收率较高, 但其废气处理量及投资成本制约了其工艺的进一步发展。

1.2 传统消除法

燃烧法是利用有机废气可燃的特性对其进行直接燃烧的工艺, 但反应温度较高, 因此能耗较大, 过高的温度对环境也造成了一定安全隐患;催化燃烧法是目前应用比较广泛也是研究较多的治理方法, 有机化合物在催化剂的催化作用下达到起燃温度后发生氧化、热分解及热裂解反应, 最后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等无毒无害物质, 但催化剂遇磷、铅、砷、锡、亚铁离子及卤素易使催化剂失活, 即所谓的催化剂中毒;生物降解法是指将微生物附着在多孔介质填料表面, 然后对吸附在填料表面的有机物进行降解, 处理工艺较简单, 运行成本也很低, 但微生物的降解速率较低, 因此设备体积较大, 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应用发展;目前的低温等离子技术仅可对少数种类的有机物废气起到一定的治理净化作用, 其稳定性及更大的工业应用推广还有待于技术的进一步完善;微波空气净化技术、光催化及电催化等新兴技术也有较多文献报道, 但均处于实验室小型反应向大规模工业化发展的阶段。

2 采用方案研究

针对危险化学品仓库产生的组分杂, 浓度低的有机废气, 因无任何回收价值, 故不适合采用回收法。鉴于危险化学品仓库的废气虽然组分较杂, 主要成分为苯系物、醚类、酮类及醇类等挥发性较大的溶剂, 也未经过任何反应工艺, 故没有是催化剂失活的成分存在, 比较适合催化燃烧工艺, 但如果因此而盲目地采用催化燃烧法, 也会导致工艺运行成本巨大, 给企业造成不小的负担。基于上述传统治理方案比较, 可采用吸附-催化燃烧组合工艺, 取长补短, 将吸附饱和的吸附性材料脱附后, 集中进入催化燃烧反应炉, 脱附后浓缩的高浓度有机废气具有较高的温度, 可以接近或达到起燃温度, 在一定的温度补偿下即可进行催化燃烧反应, 此组合工艺既避免了活性炭二次污染的缺陷, 又降低了运行的能耗, 使两种工艺优势充分发挥, 达到了有效治理污染并节约能源的目的。

2.1 装置

本装置由两大主体工艺组成, 吸附工艺及催化燃烧工艺, 吸附工艺由两个替换使用的吸附塔组成, 塔内装填可再生使用的蜂窝活性炭;脱附时产生的高浓度高温废气进入催化燃烧炉, 发生催化燃烧反应, 得到了二氧化碳、水等无毒无害物质, 最后在催化燃烧炉尾端再设置一热交换器, 有效利用了排出的尾气的余热, 节约了能源。

2.2 工艺流程介绍

图1所示为本方案吸附-催化燃烧工艺流程图, 危险化学品仓库的中含有机废气的尾气在风机1a的抽送作用下, 通过风管, 进入吸附塔4a (吸附塔有两个4a, 4b, 一用一备, 塔内装填可再生的蜂窝状活性炭) , 有机废气被活性炭高效吸附, 最后尾气达标排放。

当一个吸附塔内的活性炭吸附饱和时, 关闭吸附塔4a的进出口风阀, 打开吸附塔4b的进出口风阀, 切换使用吸附塔4b。

吸附塔4a中吸附饱和的活性炭可以活化再生。打开加热器2及风机1b, 将达到一定温度的热空气在风机的吹送作用下进入吸附塔4a中, 饱和的活性炭受热后脱附, 高浓度的高温有机废气进入到催化燃烧炉中, 通过焚烧炉的热补偿以及催化剂的作用发生催化燃烧, 反应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等无毒无害物质而排放。本装置在催化燃烧炉后端设置了一个热转化器, 用于将燃烧炉中排出的余热重新回到加热器中, 用于吸附塔的脱附, 既减少了热排放, 又节约了能源的消耗。

3结束语

通过比较传统的几种治理尾气的工艺, 选择并设计了吸附-催化燃烧组合工艺及装置, 弥补了两种工艺的各自缺陷, 有效的治理了危险化学品仓库的尾气排放污染, 又在催化燃烧炉尾端设置了一个热转化器, 有效利用了余热, 既减少了热排放, 又节约了能源的消耗, 更好地保护了生态环境。

如今我国的国民经济生产总值与消耗能源的比值, 比发达国家低很多, 因而提高能源利用率, 减少能量损耗, 降低废气排放总量, 迫在眉睫。

摘要:设计并介绍了一种针对危险化学品仓库尾气的治理装置及方案, 采用吸附-催化燃烧组合工艺, 弥补了两种工艺各自的缺陷, 又在尾端设置一热转化器, 有效地利用了余热, 节约了能源的消耗。

关键词:危险化学品,尾气,治理,装置

参考文献

[1]苑宏英, 郭静.工业废气的生物处理方法[J].天津城市建设学院学报, 2002, 8, 176.

[2]竹涛, 李坚, 梁文俊, 金毓峑.等离子体联合技术处理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废气的研究进展[J].化工环保, 200, 28, 118.

[3]汪涵, 郭桂悦, 周玉莹, 梁忠越.挥发性有机废气治理技术的现状与进展[J].化工进展.200, 28, 1833.

[4]樊奇, 羌宁.挥发性有机废气净化技术研究进展[J].四川环境, 2005, 24 (4) , 40-49.

篇4:危险化学品治理工作

【关键词】 港航管理;行政法规;危险化学品;运输;安全管理;仓储

2011年2月16日,国务院第144次常务会议修订通过《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以下简称《危化条例》)。与2002年3月15日起施行的《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以下简称原《危化条例》)相比,《危化条例》对危险化学品的界定、生产、储存、使用、经营、运输、应急救援等各个方面进行全面的修改和完善。《危化条例》对港航行政管理机关的职能、行政执法方式、相对人所需承担的违法责任等均作较大的调整。

1 港航行政管理职能的变化

《危化条例》对港航行政管理机关的职权范围、职权行使方式、法律责任作出调整。

1.1 港航行政管理职权的转变

1.1.1 增加港航行政管理职权

《危化条例》扩大港航行政管理机构职责的范围,赋予港航行政管理机构更大的行政自主权。增加的行政职权具体有以下7个方面:

(1)扩大职权范围,将储罐、管道等码头设施纳入港航行政管理范围。《危化条例》第3条明确规定,“本条例所称危险化学品,是指具有毒害、腐蚀、爆炸、燃烧、助燃等性质,对人体、设施、环境具有危害的剧毒化学品和其他化学品。”原《危化条例》将危险化学品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列入《危险货物品名表》的危险化学品,另一部分是剧毒化学品和没有列入《危险货物品名表》的其他危险化学品。《危化条例》则将两者结合起来,建立统一的危险化学品目录以及调整机制,扩大港航机构的管理范围。《危化条例》第12条和第33条规定,新建、改建、扩建储存、装卸危险化学品的港口建设项目,由港口行政管理部门按照国务院交通运输主管部门的规定进行安全条件审查。国家对危险化学品经营(包括仓储经营)实行许可制度。未经许可,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经营危险化学品。这就将储罐、管道等码头设施纳入港航监督管理体制。

(2)增加查封、扣押权。《危化条例》第7条采取列举的方式,明确职能部门对发现有违法情形的危险化学品可以采取的5种监督措施,其中包括新增的查封、扣押权。行政机关经本部门主要负责人批准,可以查封违法生产、储存、使用、经营危险化学品的场所,扣押违法生产、储存、使用、经营、运输的危险化学品以及用于违法生产、使用、运输危险化学品的原材料、设备、运输工具。

(3)增加查阅、复制权。原《危化条例》第6条规定,“依照本条例对危险化学品单位实施监督管理的有关部门,依法进行监督检查,可以进入危险化学品作业场所进行现场检查,调取有关资料,向有关人员了解情况,向危险化学品单位提出整改措施和建议。”原《危化条例》没有对资料的调取手段作出明确说明。《危化条例》第7条第1项规定,行政执法人员可以进入危险化学品作业场所实施现场检查,向有关单位和人员了解情况,查阅、复制有关文件、资料。此项规定成为港航管理机关执法人员查阅、复制、依法提取相关证据的法律依据。

(4)增加安全条件审查权。《危化条例》第12条规定,新建、改建、扩建的储存、装卸危险化学品的港口建设项目,由港口行政管理部门按照国务院交通运输主管部门的规定进行安全条件审查。原《危化条例》没有对港口部门的安全审查条件作出说明。

(5)增加仓储许可权。《危化条例》第33条规定,国家对危险化学品经营(包括仓储经营)实行许可制度。未经许可,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经营危险化学品。这实际上增加了对危险化学品使用和储存环节的管理要求,强化了行政许可环节的安全审查管理。

(6)增加运输许可权。《危化条例》第43条规定,从事危险化学品道路运输、水路运输的,应当分别依照有关道路运输、水路运输的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取得危险货物道路运输许可、危险货物水路运输许可,并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登记手续。这一规定将过去由政府统一实施的运输许可权下放至各个职能部门,在扩大职能范围的同时,明确职能部门的安全监督责任。

(7)增加查验权。《危化条例》第64条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交寄危险化学品或者在邮件、快件内夹带危险化学品,不得将危险化学品匿报或者谎报为普通物品交寄。邮政企业、快递企业不得收寄危险化学品。对涉嫌违反该条规定的,有监督管理权的部门可以依法开拆查验。

1.1.2 废止两项行政管理职权

(1)废弃危险化学品不再受《危化条例》的调整。《危化条例》第2条规定,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使用、经营和运输的安全管理,适用该条例。废弃危险化学品的处置,依照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执行;而在原《危化条例》中则强调,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生产、经营、储存、运输、使用危险化学品和处置废弃危险化学品,必须遵守该条例的规定。

(2)不再对企业法人进行安全资格认定。《危化条例》第6条规定,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负责危险化学品道路运输、水路运输的许可以及运输工具的安全管理,对危险化学品水路运输安全实施监督,负责危险化学品道路运输企业、水路运输企业驾驶人员、船员、装卸管理人员、押运人员、申报人员、集装箱装箱现场检查员的资格认定。《危化条例》明确规定对驾驶人员、船员、装卸管理人员、押运人员、申报人员、集装箱装箱现场检查员等6类人员采取资格认定;而原《危化条例》则将公路、水路运输单位的资格认定也纳入其中。

1.2 港航行政管理方式的转变

(1)明确坚持预防优先的行政管理模式。原《危化条例》并没有对危险化学品管理的行政方针作出统一说明。《危化条例》第4条则首次提出,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应当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强化和落实企业的主体责任,将预防为主的行政理念贯穿于整部法规的制定和执行之中。

(2)适当放宽内河通行限制。原《危化条例》第40条规定,禁止利用内河以及其他封闭水域等航运渠道运输剧毒化学品以及国务院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规定禁止运输的其他危险化学品。《危化条例》第54条规定,禁止通过内河封闭水域运输剧毒化学品以及国家规定禁止通过内河运输的其他危险化学品,允许内河以外的其他封闭水域适当通行危险化学品。

(3)内河运输施行分类管理。《危化条例》第55条规定,国务院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危险化学品的危险特性,对通过内河运输的危险化学品实行分类管理,对各类危险化学品的运输方式、包装规范和安全防护措施等分别作出规定并监督实施。港航行政管理机关作为交通运输部下属机构,在行政方式上应当与上级机关保持一致,从而确保行政执法的有效性及内河运输的安全。

(4)建立健全备案管理制度。要求危险化学品在运输、安全评价以及储存过程中必须将相关危险化学品的详细情况向港航行政管理机关进行备案。《危化条例》第60条规定,船舶载运危险化学品进出内河港口,应当将危险化学品的名称、危险特性、包装以及进出港时间等事项,事先报告海事管理机关。海事管理机关接到报告后,应当在国务院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规定的时间内作出是否同意的决定,通知报告人,同时通报港口行政管理部门。定船舶、定航线、定货种的船舶可以定期报告。第22条规定,在港区内储存危险化学品的企业,应当将安全评价报告以及整改方案的落实情况报港口行政管理部门备案。第25条规定,储存危险化学品的单位应当建立危险化学品出入库核查、登记制度。对剧毒化学品以及储存数量构成重大危险源的其他危险化学品,储存单位应当将储存数量、储存地点以及管理人员的情况报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在港区内储存的,报港口行政管理部门)和公安机关备案。

1.3 法律责任的转变

原《危化条例》对法律责任的规定较为简单,仅在第65条、第66条规定交通部门拥有针对违法行为的罚款和没收违法所得这两种行政处罚权。《危化条例》对相对人违法情况进行细分,对行政主管部门的处罚权进行较大程度的补充。

(1)扩大处罚权限。《危化条例》涉及港航管理法律责任的条文共计有10条,内容涉及危险化学品的生产、储存、使用、经营、运输、事故应急等方面。原《危化条例》的法律责任主要是从运输安全角度着眼,《危化条例》则涉及危险化学品的生产、储存等多个环节,因此对行政管理机构处罚权限的规定与修订前相比不完全一致,处罚权限范围有所扩大。

(2)提高罚款数额。原《危化条例》规定的违法处罚数额,最低为2万元,最高为20万元,部分情形可处违法所得的5倍。《危化条例》对违法情形大致作两类区分:违法行为轻微且影响较小的,可处最低1万元、最高5万元的罚款;违法行为严重且影响较大的,可处最低5万元、最高50万元的罚款。可见,《危化条例》针对不同违法行为施以不同程度的处罚,在处罚数额上也有所提高。

(3)增加处罚种类。《危化条例》规定的处罚种类,除了罚款和没收违法所得之外,还包括责令停产停业、吊销许可证或营业执照。如第78条规定,从事危险化学品仓储经营的港口经营人有违法情形的,由港口行政管理部门责令改正;第80条规定,生产、储存、使用危险化学品的单位有违法情形且拒不改正的,港口行政管理部门可以吊销其相关许可证件。

2 港航行政管理相对人责任的变化

2.1 强化相对人的责任意识

(1)增加自查义务。《危化条例》第13条规定,生产、储存危险化学品的单位,应当对其铺设的危险化学品管道设置明显标志,并定期对危险化学品管道进行检查、检测。进行可能危及危险化学品管道安全的施工作业的施工单位应当在开工的7日前书面通知管道所属单位,并与管道所属单位共同制定应急预案,采取相应的安全防护措施。管道所属单位应当指派专门人员到现场进行管道安全保护指导。

(2)强调安保义务。《危化条例》第23条规定,生产、储存剧毒化学品、易制爆危险化学品的单位,应当设置治安保卫机构,配备专职治安保卫人员。第43条规定,危险化学品道路运输企业、水路运输企业应当配备专职安全管理人员。《危化条例》首次以法规条文的形式明确企业的安保义务。

(3)增加技术防范义务。《危化条例》第26条规定,储存剧毒化学品、易制爆危险化学品的专用仓库,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设置相应的技术防范设施。

(4)增加危险化学品安全使用专章,明确相对人使用义务,包括管理制度、使用许可证制度等。《危化条例》与原《危化条例》的最大区别在于对危险化学品的安全使用设置专门章节进行详细规制。《危化条例》第三章“使用安全”规定使用单位的管理制度、使用许可证制度、条件限制等内容。

(5)增加经营资格要求。《危化条例》第34条规定,从事危险化学品经营的企业应当具备下列条件:有符合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经营场所,储存危险化学品的,还应当有符合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储存设施;从业人员经过专业技术培训并经考核合格;有健全的安全管理规章制度;有专职安全管理人员;有符合国家规定的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预案和必要的应急救援器材、设备;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其中,“有专职安全管理人员”和“有符合国家规定的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预案和必要的应急救援器材、设备”是《危化条例》新增的经营条件。

(6)增加企业内河运输规则。原《危化条例》没有对企业内河运输设置义务,而《危化条例》在适当放宽内河非封闭水域运输危险化学品限制的同时,要求企业必须采取相应的安全管理措施,以确保内河运输危险化学品的安全。为此,《危化条例》从运输企业的资质条件(第57条),各类危险化学品的运输方式、包装规范和安全防护措施(第58条),运输船舶和专用码头、泊位的安全条件(第60条),运输危险化学品的船舶的警示标志悬挂和进出港管理(第61条)等方面,对在内河运输危险化学品的安全责任作出更细致的规定。

(7)增加减损责任。《危化条例》为保证实现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作业的目的,减轻事故发生造成的损害,规定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进口企业发现其生产、进口的危险化学品有新的危险特性时,应当及时办理登记内容变更手续,使危险化学品登记制度具有一定的动态性。

2.2 部分转变相对人的义务

《危化条例》并不一味增添相对人的义务,而是结合港航行政管理的新形势,对原《危化条例》设定的相对人责任作部分改变或删减。

(1)扩大相对人警示义务。《危化条例》第20条规定,生产、储存危险化学品的单位,应当在其作业场所和安全设施、设备上设置明显的安全警示标志。原《危化条例》第21条规定,生产、储存危险化学品的单位,应当在其作业场所设置通信、报警装置,并保证处于适用状态。与后者相比,《危化条例》扩大了相对人的警示义务。

(2)延长企业安全评价周期。《危化条例》第20条规定,生产、储存危险化学品的企业,应当委托具备国家规定的资质条件的机构,对本企业的安全生产条件进行每3年1次的安全评价,并提出安全评价报告。安全评价报告的内容应当包括对安全生产条件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的方案。原《危化条例》则要求生产、储存、使用剧毒化学品的单位,对本单位的生产、储存装置每年进行1次安全评价;生产、储存、使用其他危险化学品的单位,应当对本单位的生产、储存装置每2年进行1次安全评价。

(3)改进仓库管理制度。《危化条例》第24条规定,危险化学品应当储存在专用仓库、专用场地或者专用储存室内,并由专人负责管理;剧毒化学品以及储存数量构成重大危险源的其他危险化学品,应当在专用仓库内单独存放,并实行双人收发、双人保管制度;而原《危化条例》第22条规定危险化学品必须储存在专用仓库、专用场地或者专用储存室内,对剧毒化学品以及储存数量构成重大危险源的其他危险化学品的仓库管理并没有作出详细规定。

(4)适当放宽仓储经营许可条件。《危化条例》第33条规定,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港口法》的规定取得港口经营许可证的港口经营人,在港区内从事危险化学品仓储经营,不需要取得危险化学品经营许可。相对人因此可避免重复申请而造成的不必要的麻烦。

(5)将原来经营、购买危险化学品的禁止性条款转变为经营、购买许可审批制度。原《危化条例》采用列举的方式,明确规定禁止经营、购买危险化学品的情形。《危化条例》第35条、第38条采用概括的方式,通过设立相应的行政许可审批权,达到监督相对人经营、购买危险化学品的目的。此种收紧权限的做法,实际上是扩大相对人在经营、购买危险化学品中的责任和义务,强化相对人在危险化学品作业中的安全和责任意识。

(6)完善事故报告。《危化条例》第71条明确规定,道路运输、水路运输过程中发生危险化学品事故的,驾驶人员、船员或者押运人员应当向事故发生地交通运输主管部门报告。这为行政机关开展事故应急救援、明确责任提供可施行的基础和条件。

3 结 语

篇5:危险化学品治理工作

为进一步加强我县林业安全生产工作,严格落实各项安全生产的责任和措施,坚决有效防范和遏制事故,按照《x县危险化学品安全综合治理实施方案的通知》精神,我县林业局森防站对管理的化学物品综合治理工作小结如下:

一、加强高危化学物品管控

我县林业局林木检疫站使用的化学农药大部分是自治区森防总站调调拨给林业局,小部分是林业局采购的,我县防治树木病虫害使用的农药是低毒无公害药品,药品库专人管理,药品领取履行手续,并签订药品安全使用协议。

二、加强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和灌区管控

我县林业局林木检疫站,时常开展安全隐患排查。一年开展x次查排隐患,排查结果报告如下:一是检查林用农药使用不在存在安全隐患;二是药剂库房外安装监控设备,保证农药安全;三是检查实验室的安全问题,经查不存在安全漏洞和风险隐患;四是提升应急处置能力,值班人员保证通讯畅通。

三、加强安全生产有关法律法规贯彻落实

篇6:危险化学品治理工作

为促进危险化学品、液化石油气经营储存单位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实,确保我市危险化学品、液化石油气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好转,推进“平安重庆”建设,按照全市安全生产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和市委、市政府领导指示,决定从3月28日至7月10日,在全市开展危险化学品、液化石油气经营储存单位安全生产专项治理工作。现制订工作方案如下:

一、专项治理重点

1、危险化学品储存单位

2、有危险化学品储存设施或经营剧毒化学品、易燃易爆化学品、非药品类易制毒化学品的经营单位

3、中央在渝和市属危险化学品经营储存单位

4、五年内发生过死亡事故的危险化学品经营储存单位

5、液化石油气经营储存单位

二、专项治理内容

1、储存设施安全防护距离、安全设施、警示标志、应急预案和应急器材是否符合要求。

2、防超压、防泄露、防雷电、防汛、防构筑物倒塌、防静电等安全管理制度和措施落实情况。

3、设备台帐建立及定期检查检测情况。

4、是否建立安全巡查制度并严格执行。

5、操作规程的建立和执行情况。

6、储罐是否装备液位计、超温超压报警装置,仪表、安全附件是否齐全有效。

7、仓库、罐区等重点场所、重要部位安全监控情况。

8、出入库台帐建立情况,剧毒化学品仓库及管理人员备案情况及双人收发、双门双锁、双人保管制度落实情况。

9、委托有资质单位、车辆承运情况。

10、法定代表人(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操作人员培训及取得上岗证情况。

11、充装单位安全操作规程及执行情况、充装设备防静电、防超装措施、防护装备配备情况。

12、充装设备管道静电接地、充装设备的仪表、安全附件是否齐全有效,有毒有害物品充装、储存单位配备有毒介质洗消装置情况、防毒面具、空气呼吸器和防化服的配备和使用情况。

13、液化石油气经营储存单位钢瓶定期检测、使用过期钢瓶情况。

14、液化石油气经营储存单位残液处置情况。

15、危险化学品、液化石油气经营单位是否存在无证经营、超范围经营情况。

16、危险化学品经营单位销售台帐建立情况及“一书一签”制度执行情况,液化石油气充装单位对充装气体的标签、标示情况。

三、时间安排

专项治理工作从2009年3月28日至7月10日,分动员部署、组织实施、检查督查、总结评估四个阶段,按照从业单位自查、乡镇普查、区县复查、部门检查和政府督查的形式进行。

(一)动员部署阶段(3月28日至4月15日)。研究制订工作方案,部署有关工作。各区县(自治县、北部新区)危险化学品、液化石油气经营储存行业主管部门按照本方案要求,在同级人民政府统一领导下,结合实际,制订本地区危险化学品、液化石油气经营储存单位安全生产专项治理工作方案并及时动员部署,传达到乡镇(街道)和从业单位。

(二)组织实施阶段(4月16日-5月20日)。各区县(自治县、北部新区)危险化学品、液化石油气经营储存行业主管部门要组织、督促辖区内危险化学品、液化石油气经营储存单位开展自查自纠。各危险化学品、液化石油气经营储存单位要按照有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和专项治理要求,对本单位安全生产工作情况进行全面检查,对查出的安全隐患和问题要采取果断措施,立即整改;对不能立即整改的隐患和问题,要落实责任、措施、资金、期限和应急预案,并加强监控,严防发生安全事故。对重大安全隐患,各区县(自治县、北部新区)危险化学品、液化石油气经营储存行业主管部门要按照“条块结合、属地负责”的原则实行挂牌督办,限期整改。

(三)检查督查阶段(5月21日-6月20日)。乡镇(街道)对辖区内的危险化学品、液化石油气经营储存单位开展自查自纠情况进行全面排查。各区县(自治县、北部新区)危险化学品、液化石油气经营储存行业主管部门要在同级人民政府领导下,会同有关部门,对乡镇(街道)安全检查情况、危险化学品、液化石油气经营储存单位自查自纠情况进行复查,凡不具备安全条件的经营储存单位,必须坚决停业整顿,并落实“人盯人”、“一对一”措施,严防死守,确保安全稳定。市商委将组织专家检查组,对区县专项治理工作情况进行检查。市政府将组织对重点地区、重点单位进行重点督查,对存在突出问题和重大隐患的,责令限期整改,依法严肃处理。

(四)总结评估阶段(6月21日-7月10日)。各区县(自治县、北部新区)危险化学品、液化石油气经营储存行业主管部门对专项整治工作进行分析、研究,全面总结、评估,形成书面材料,于7月10日前报市商委,市商委汇总后报市政府安委会办公室。

四、工作要求

(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各区县(自治县、北部新区)危险化学品、液化石油气经营储存行业主管部门要按照《重庆市商业委员会关于加强危险化学品、液化石油气液化石油气经营储存行业安全基础工作的通知》(渝商委发[2009]39号)和本次专项整治要求,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强化措施,切实做好危险化学品、液化石油气经营储存安全监管工作。

(二)建立隐患排查治理工作机制。各区县(自治县、北部新区)危险化学品、液化石油气经营储存行业主管部门要按照《重庆市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暂行办法》,加强检查、督查,指导、督促各危险化学品、液化石油气经营储存单位建立隐患排查治理制度,定期开展隐患排查治理,建立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台帐,形成隐患排查治理长效机制。

篇7:危险化学品企业事故隐患排查治理

目 录

1总则...................................................2 3 隐患排查方式及频次....................................4

3.1 隐患排查方式.....................................................4 3.2 隐患排查频次确定.................................................6 隐患排查内容..........................................7

4.1 安全基础管理.....................................................8 4.2 区域位置和总图布置...............................................9 4.3 工艺管理.........................................................9 4.4 设备管理........................................................10 4.5 电气系统........................................................11 4.6 仪表系统........................................................12 4.7 危险化学品管理..................................................13 4.8 储运系统........................................................13 4.9 消防系统........................................................14 4.10 公用工程系统...................................................14 隐患治理与上报.......................................15

5.1 隐患级别........................................................15 5.2 隐患治理........................................................15 5.3 隐患上报........................................................16

附录A..................................................18 重大事故隐患风险评估方法................................18

附件................................................................20 各专业隐患排查表....................................................20 1 安全基础管理隐患排查表............................................20 2 区域位置及总图布置隐患排查表.......................................28 3 工艺隐患排查表....................................................33 4 设备隐患排查表....................................................37 5 电气系统隐患排查表................................................42 6 仪表隐患排查表....................................................47 7 危险化学品管理隐患排查表...........................................50 8 储运系统隐患排查表................................................53 9公用工程隐患排查表.................................................62 10消防系统隐患排查表................................................64 2

1总则

1.1为了切实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促进危险化学品企业建立事故隐患排查治理的长效机制,及时排查、消除事故隐患,有效防范和减少事故,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及标准,制定本实施导则。

1.2 本导则适用于生产、使用和储存危险化学品企业(以下简称企业)的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

1.3 本导则所称事故隐患(以下简称隐患),是指不符合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标准、规程和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的规定,或者因其他因素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可能导致事故发生或导致事故后果扩大的物的危险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管理上的缺陷,包括:

(1)作业场所、设备设施、人的行为及安全管理等方面存在的不符合国家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和相关规章制度规定的情况。

(2)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及相关制度未作明确规定,但企业危害识别过程中识别出作业场所、设备设施、人的行为及安全管理等方面存在的缺陷。2 基本要求 2.1隐患排查治理是企业安全管理的基础工作,是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风险管理要素的重点内容,应按照“谁主管、谁负责”和“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全天候”的原则,明确职责,建立健全企业隐患排查治理制度和保证制度有效执行的管理体系,努力做到及时发现、及时消除各类安全生产隐患,保证企业安全生产。

2.2 企业应建立和不断完善隐患排查体制机制,主要包括: 3 2.2.1企业主要负责人对本单位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全面负责,应保证隐患治理的资金投入,及时掌握重大隐患治理情况,治理重大隐患前要督促有关部门制定有效的防范措施,并明确分管负责人。

分管负责隐患排查治理的负责人,负责组织检查隐患排查治理制度落实情况,定期召开会议研究解决隐患排查治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向主要负责人报告重大情况,对所分管部门和单位的隐患排查治理工作负责。

其他负责人对所分管部门和单位的隐患排查治理工作负责。2.2.2隐患排查要做到全面覆盖、责任到人,定期排查与日常管理相结合,专业排查与综合排查相结合,一般排查与重点排查相结合,确保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及时发现、不留死角。

2.2.3隐患治理要做到方案科学、资金到位、治理及时、责任到人、限期完成。能立即整改的隐患必须立即整改,无法立即整改的隐患,治理前要研究制定防范措施,落实监控责任,防止隐患发展为事故。

2.2.4技术力量不足或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管理经验欠缺的企业应聘请有经验的化工专家或注册安全工程师指导企业开展隐患排查治理工作。

2.2.5涉及重点监管危险化工工艺、重点监管危险化学品和重大危险源(以下简称“两重点一重大”)的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企业应定期开展危险与可操作性分析(HAZOP),用先进科学的管理方法系统排查事故隐患。

2.2.6企业要建立健全隐患排查治理管理制度,包括隐患排查、隐患监控、隐患治理、隐患上报等内容。4

隐患排查要按专业和部位,明确排查的责任人、排查内容、排查频次和登记上报的工作流程。

隐患监控要建立事故隐患信息档案,明确隐患的级别,按照“五定”(定整改方案、定资金来源、定项目负责人、定整改期限、定控制措施)的原则,落实隐患治理的各项措施,对隐患治理情况进行监控,保证隐患治理按期完成。

隐患治理要分类实施:能够立即整改的隐患,必须确定责任人组织立即整改,整改情况要安排专人进行确认;无法立即整改的隐患,要按照评估—治理方案论证—资金落实—限期治理—验收评估—销号的工作流程,明确每一工作节点的责任人,实行闭环管理;重大隐患治理工作结束后,企业应组织技术人员和专家对隐患治理情况进行验收,保证按期完成和治理效果。

隐患上报要按照安全监管部门的要求,建立与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隐患排查治理信息管理系统联网的“隐患排查治理信息系统”,每个月将开展隐患排查治理情况和存在的重大事故隐患上报当地安全监管部门,发现无法立即整改的重大事故隐患,应当及时上报。

2.2.7要借助企业的信息化系统对隐患排查、监控、治理、验收评估、上报情况实行建档登记,重大隐患要单独建档。3 隐患排查方式及频次 3.1 隐患排查方式

3.1.1 隐患排查工作可与企业各专业的日常管理、专项检查和监督检查等工作相结合,科学整合下述方式进行:(1)日常隐患排查;(2)综合性隐患排查;(3)专业性隐患排查; 5(4)季节性隐患排查;

(5)重大活动及节假日前隐患排查;(6)事故类比隐患排查。

3.1.2 日常隐患排查是指班组、岗位员工的交接班检查和班中巡回检查,以及基层单位领导和工艺、设备、电气、仪表、安全等专业技术人员的日常性检查。日常隐患排查要加强对关键装置、要害部位、关键环节、重大危险源的检查和巡查。3.1.3 综合性隐患排查是指以保障安全生产为目的,以安全责任制、各项专业管理制度和安全生产管理制度落实情况为重点,各有关专业和部门共同参与的全面检查。

3.1.4 专业隐患排查主要是指对区域位置及总图布置、工艺、设备、电气、仪表、储运、消防和公用工程等系统分别进行的专业检查。

3.1.5 季节性隐患排查是指根据各季节特点开展的专项隐患检查,主要包括:

(1)春季以防雷、防静电、防解冻泄漏、防解冻坍塌为重点;

(2)夏季以防雷暴、防设备容器高温超压、防台风、防洪、防暑降温为重点;

(3)秋季以防雷暴、防火、防静电、防凝保温为重点;(4)冬季以防火、防爆、防雪、防冻防凝、防滑、防静电为重点。

3.1.6重大活动及节假日前隐患排查主要是指在重大活动和节假日前,对装置生产是否存在异常状况和隐患、备用设备状态、备品备件、生产及应急物资储备、保运力量安排、企业保卫、应急工作等进行的检查,特别是要对节日期间干部带班6 值班、机电仪保运及紧急抢修力量安排、备件及各类物资储备和应急工作进行重点检查。

3.1.7 事故类比隐患排查是对企业内和同类企业发生事故后的举一反三的安全检查。3.2 隐患排查频次确定

3.2.1 企业进行隐患排查的频次应满足:

(1)装置操作人员现场巡检间隔不得大于2小时,涉及“两重点一重大”的生产、储存装置和部位的操作人员现场巡检间隔不得大于1小时,宜采用不间断巡检方式进行现场巡检。(2)基层车间(装置,下同)直接管理人员(主任、工艺设备技术人员)、电气、仪表人员每天至少两次对装置现场进行相关专业检查。

(3)基层车间应结合岗位责任制检查,至少每周组织一次隐患排查,并和日常交接班检查和班中巡回检查中发现的隐患一起进行汇总;基层单位(厂)应结合岗位责任制检查,至少每月组织一次隐患排查。

(4)企业应根据季节性特征及本单位的生产实际,每季度开展一次有针对性的季节性隐患排查;重大活动及节假日前必须进行一次隐患排查。

(5)企业至少每半年组织一次,基层单位至少每季度组织一次综合性隐患排查和专业隐患排查,两者可结合进行。(6)当获知同类企业发生伤亡及泄漏、火灾爆炸等事故时,应举一反三,及时进行事故类比隐患专项排查。

(7)对于区域位置、工艺技术等不经常发生变化的,可依据实际变化情况确定排查周期,如果发生变化,应及时进行隐患排查。7

3.2.2 当发生以下情形之一,企业应及时组织进行相关专业的隐患排查:

(1)颁布实施有关新的法律法规、标准规范或原有适用法律法规、标准规范重新修订的;

(2)组织机构和人员发生重大调整的;

(3)装置工艺、设备、电气、仪表、公用工程或操作参数发生重大改变的,应按变更管理要求进行风险评估;(4)外部安全生产环境发生重大变化;(5)发生事故或对事故、事件有新的认识;

(6)气候条件发生大的变化或预报可能发生重大自然灾害。3.2.3涉及“两重点一重大”的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企业应每五年至少开展一次危险与可操作性分析(HAZOP)。4 隐患排查内容

根据危险化学品企业的特点,隐患排查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1)安全基础管理;

(2)区域位置和总图布置;(3)工艺;(4)设备;(5)电气系统;(6)仪表系统;(7)危险化学品管理;(8)储运系统;(9)公用工程;(10)消防系统。8 4.1 安全基础管理

4.1.1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建立健全情况、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安全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及落实情况。

4.1.2 安全投入保障情况,参加工伤保险、安全生产责任险的情况。

4.1.3 安全培训与教育情况,主要包括:

(1)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的培训及持证上岗情况;

(2)特种作业人员的培训及持证上岗情况;(3)从业人员安全教育和技能培训情况。

4.1.4 企业开展风险评价与隐患排查治理情况,主要包括:(1)法律、法规和标准的识别和获取情况;

(2)定期和及时对作业活动和生产设施进行风险评价情况;(3)风险评价结果的落实、宣传及培训情况;(4)企业隐患排查治理制度是否满足安全生产需要。4.1.5 事故管理、变更管理及承包商的管理情况。4.1.6 危险作业和检维修的管理情况,主要包括:

(1)危险性作业活动作业前的危险有害因素识别与控制情况;

(2)动火作业、进入受限空间作业、破土作业、临时用电作业、高处作业、断路作业、吊装作业、设备检修作业和抽堵盲板作业等危险性作业的作业许可管理与过程监督情况。(3)从业人员劳动防护用品和器具的配置、佩戴与使用情况;

4.1.7危险化学品事故的应急管理情况。9 4.2 区域位置和总图布置

4.2.1 危险化学品生产装置和重大危险源储存设施与《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中规定的重要场所的安全距离。4.2.2 可能造成水域环境污染的危险化学品危险源的防范情况。

4.2.3 企业周边或作业过程中存在的易由自然灾害引发事故灾难的危险点排查、防范和治理情况。

4.2.4 企业内部重要设施的平面布置以及安全距离,主要包括:

(1)控制室、变配电所、化验室、办公室、机柜间以及人员密集区或场所;(2)消防站及消防泵房;(3)空分装置、空压站;(4)点火源(包括火炬);

(5)危险化学品生产与储存设施等;(6)其他重要设施及场所。

4.2.5 其他总图布置情况,主要包括:(1)建构筑物的安全通道;

(2)厂区道路、消防道路、安全疏散通道和应急通道等重要道路(通道)的设计、建设与维护情况;(3)安全警示标志的设置情况;(4)其他与总图相关的安全隐患。4.3 工艺管理

4.3.1 工艺的安全管理,主要包括:(1)工艺安全信息的管理;

(2)工艺风险分析制度的建立和执行; 10(3)操作规程的编制、审查、使用与控制;

(4)工艺安全培训程序、内容、频次及记录的管理。4.3.2 工艺技术及工艺装置的安全控制,主要包括:(1)装置可能引起火灾、爆炸等严重事故的部位是否设置超温、超压等检测仪表、声和/或光报警、泄压设施和安全联锁装置等设施;(2)针对温度、压力、流量、液位等工艺参数设计的安全泄压系统以及安全泄压措施的完好性;(3)危险物料的泄压排放或放空的安全性;

(4)按照《首批重点监管的危险化工工艺目录》和《首批重点监管的危险化工工艺安全控制要求、重点监控参数及推荐的控制方案》(安监总管三〔2009〕116号)的要求进行危险化工工艺的安全控制情况;(5)火炬系统的安全性;

(6)其他工艺技术及工艺装置的安全控制方面的隐患。4.3.3 现场工艺安全状况,主要包括:

(1)工艺卡片的管理,包括工艺卡片的建立和变更,以及工艺指标的现场控制;

(2)现场联锁的管理,包括联锁管理制度及现场联锁投用、摘除与恢复;

(3)工艺操作记录及交接班情况;

(4)剧毒品部位的巡检、取样、操作与检维修的现场管理。4.4 设备管理

4.4.1设备管理制度与管理体系的建立与执行情况,主要包括:

(1)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制定修订本企业的设备管理制11

度;(2)有健全的设备管理体系,设备管理人员按要求配备;(3)建立健全安全设施管理制度及台账。4.4.2设备现场的安全运行状况,包括:

(1)大型机组、机泵、锅炉、加热炉等关键设备装置的联锁自保护及安全附件的设置、投用与完好状况;

(2)大型机组关键设备特级维护到位,备用设备处于完好备用状态;

(3)转动机器的润滑状况,设备润滑的“五定”、“三级过滤”;(4)设备状态监测和故障诊断情况;

(5)设备的腐蚀防护状况,包括重点装置设备腐蚀的状况、设备腐蚀部位、工艺防腐措施,材料防腐措施等。

4.4.3 特种设备(包括压力容器及压力管道)的现场管理,主要包括:

(1)特种设备(包括压力容器、压力管道)的管理制度及台账;

(2)特种设备注册登记及定期检测检验情况;(3)特种设备安全附件的管理维护。4.5 电气系统

4.5.1 电气系统的安全管理,主要包括:(1)电气特种作业人员资格管理;

(2)电气安全相关管理制度、规程的制定及执行情况。4.5.2 供配电系统、电气设备及电气安全设施的设置,主要包括:

(1)用电设备的电力负荷等级与供电系统的匹配性; 12(2)消防泵、关键装置、关键机组等特别重要负荷的供电;(3)重要场所事故应急照明;

(4)电缆、变配电相关设施的防火防爆;

(5)爆炸危险区域内的防爆电气设备选型及安装;(6)建构筑、工艺装置、作业场所等的防雷防静电。4.5.3 电气设施、供配电线路及临时用电的现场安全状况。4.6 仪表系统

4.6.1 仪表的综合管理,主要包括:(1)仪表相关管理制度建立和执行情况;(2)仪表系统的档案资料、台账管理;(3)仪表调试、维护、检测、变更等记录;(4)安全仪表系统的投用、摘除及变更管理等。4.6.2系统配置,主要包括:

(1)基本过程控制系统和安全仪表系统的设置满足安全稳定生产需要;

(2)现场检测仪表和执行元件的选型、安装情况;(3)仪表供电、供气、接地与防护情况;

(4)可燃气体和有毒气体检测报警器的选型、布点及安装;(5)安装在爆炸危险环境仪表满足要求等。4.6.3 现场各类仪表完好有效,检验维护及现场标识情况,主要包括:

(1)仪表及控制系统的运行状况稳定可靠,满足危险化学品生产需求;

(2)按规定对仪表进行定期检定或校准;(3)现场仪表位号标识是否清晰等。13 4.7 危险化学品管理

4.7.1危险化学品分类、登记与档案的管理,主要包括:(1)按照标准对产品、所有中间产品进行危险性鉴别与分类,分类结果汇入危险化学品档案;

(2)按相关要求建立健全危险化学品档案;(3)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危险化学品进行登记。

4.7.2化学品安全信息的编制、宣传、培训和应急管理,主要包括:

(1)危险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和安全标签的管理;(2)危险化学品“一书一签”制度的执行情况;(3)24小时应急咨询服务或应急代理;(4)危险化学品相关安全信息的宣传与培训。4.8 储运系统

4.8.1 储运系统的安全管理情况,主要包括:(1)储罐区、可燃液体、液化烃的装卸设施、危险化学品仓库储存管理制度以及操作、使用和维护规程制定及执行情况;

(2)储罐的日常和检维修管理。

4.8.2 储运系统的安全设计情况,主要包括:

(1)易燃、可燃液体及可燃气体的罐区,如罐组总容、罐组布置;防火堤及隔堤;消防道路、排水系统等;

(2)重大危险源罐区现场的安全监控装备是否符合《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监督管理暂行规定》(国家安全监管总局令第40号)的要求;

(3)天然气凝液、液化石油气球罐或其他危险化学品压力或半冷冻低温储罐的安全控制及应急措施;

(4)可燃液体、液化烃和危险化学品的装卸设施; 14(5)危险化学品仓库的安全储存。

4.8.3 储运系统罐区、储罐本体及其安全附件、铁路装卸区、汽车装卸区等设施的完好性。4.9 消防系统

4.9.1 建设项目消防设施验收情况;企业消防安全机构、人员设置与制度的制定,消防人员培训、消防应急预案及相关制度的执行情况;消防系统运行检测情况。4.9.2 消防设施与器材的设置情况,主要包括:(1)消防站设置情况,如消防站、消防车、消防人员、移动式消防设备、通讯等;

(2)消防水系统与泡沫系统,如消防水源、消防泵、泡沫液储罐、消防给水管道、消防管网的分区阀门、消火栓、泡沫栓,消防水炮、泡沫炮、固定式消防水喷淋等;

(3)油罐区、液化烃罐区、危险化学品罐区、装置区等设置的固定式和半固定式灭火系统;

(4)甲、乙类装置、罐区、控制室、配电室等重要场所的火灾报警系统;

(5)生产区、工艺装置区、建构筑物的灭火器材配置;(6)其他消防器材。

4.9.3 固定式与移动式消防设施、器材和消防道路的现场状况

4.10 公用工程系统

4.10.1 给排水、循环水系统、污水处理系统的设置与能力能否满足各种状态下的需求。

4.10.2 供热站及供热管道设备设施、安全设施是否存在隐患。15

4.10.3 空分装置、空压站位置的合理性及设备设施的安全隐患。

各部分具体排查内容详见附件。5 隐患治理与上报 5.1 隐患级别

5.1.1 事故隐患可按照整改难易及可能造成的后果严重性,分为一般事故隐患和重大事故隐患。

5.1.2一般事故隐患,是指能够及时整改,不足以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的隐患。对于一般事故隐患,可按照隐患治理的负责单位,分为班组级、基层车间级、基层单位(厂)级直至企业级。

5.1.3重大事故隐患,是指无法立即整改且可能造成人员伤亡、较大财产损失的隐患。5.2 隐患治理

5.2.1企业应对排查出的各级隐患,做到“五定”,并将整改落实情况纳入日常管理进行监督,及时协调在隐患整改中存在的资金、技术、物资采购、施工等各方面问题。

5.2.2 对一般事故隐患,由企业(基层车间、基层单位〈厂〉)负责人或者有关人员立即组织整改。

5.2.3 对于重大事故隐患,企业要结合自身的生产经营实际情况,确定风险可接受标准,评估隐患的风险等级。评估风险的方法可参考附录A。

5.2.4 重大事故隐患的治理应满足以下要求:

(1)当风险处于很高风险区域时,应立即采取充分的风险控制措施,防止事故发生,同时编制重大事故隐患治理方案,尽快进行隐患治理,必要时立即停产治理;16(2)当风险处于一般高风险区域时,企业应采取充分的风险控制措施,防止事故发生,并编制重大事故隐患治理方案,选择合适的时机进行隐患治理;

(3)对于处于中风险的重大事故隐患,应根据企业实际情况,进行成本—效益分析,编制重大事故隐患治理方案,选择合适的时机进行隐患治理,尽可能将其降低到低风险。5.2.5对于重大事故隐患,由企业主要负责人组织制定并实施事故隐患治理方案。重大事故隐患治理方案应包括:(1)治理的目标和任务;(2)采取的方法和措施;(3)经费和物资的落实;(4)负责治理的机构和人员;(5)治理的时限和要求;

(6)防止整改期间发生事故的安全措施。

5.2.6 事故隐患治理方案、整改完成情况、验收报告等应及时归入事故隐患档案。隐患档案应包括以下信息:隐患名称、隐患内容、隐患编号、隐患所在单位、专业分类、归属职能部门、评估等级、整改期限、治理方案、整改完成情况、验收报告等。事故隐患排查、治理过程中形成的传真、会议纪要、正式文件等,也应归入事故隐患档案。5.3 隐患上报 5.3.1 企业应当定期通过“隐患排查治理信息系统”向属地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相关部门上报隐患统计汇总及存在的重大隐患情况。

5.3.2 对于重大事故隐患,企业除依照前款规定报送外,应当及时向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有关部门报告。重大事故17

隐患报告的内容应当包括:(1)隐患的现状及其产生原因;

篇8:危险化学品治理工作

2016年11月29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通知(国办发[2016]88号),发布了《危险化学品安全综合治理方案》。方案指出,为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一系列重要决策部署,深刻吸取2015年天津港“8·12”瑞海公司危险品仓库特别重大火灾爆炸事故教训,巩固近年来开展的提升危险化学品本质安全水平的专项行动和专项整治成果,全面加强危险化学品安全综合治理,有效防范遏制危险化学品重特大事故,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制定该方案。

方案提出的工作目标是: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得到有效落实。涉及危险化学品的各行业安全风险和重大危险源进一步摸清并得到重点管控,人口密集区危险化学品企业搬迁工程全面启动实施,危险化学品信息共享机制初步建立,油气输送管道安全隐患整治攻坚战成果得到巩固。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管体制进一步理顺、机制进一步完善、法制进一步健全。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基础进一步夯实,应急救援能力得到大幅提高,安全保障水平进一步提升,危险化学品重特大事故得到有效遏制。方案中还明确了指导思想、组织领导、时间进度和工作安排、治理内容工作措施及分工、工作要求等。方案具体内容可参见中央人民政府网站:

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6-12/06/content_5143965.htm。

上一篇: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观后感400字下一篇:贵州省涉农资金备案管理系统——我该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