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断句高考专题复习教案

2024-08-20

文言文断句高考专题复习教案(共9篇)

篇1:文言文断句高考专题复习教案

文言文断句

——高考专题复习(教案)龙门中学

何第雄

试题演练

用“/”给第一部分文言文阅读材料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断句。(2006年高考广东卷)

史官曰交友之道难矣人当意气相得时以身相许若无难事至事变势穷不能蹈其所言而背去者多矣况既死而能养其亲乎吾观杜环事虽古所称义烈之士何以过而世俗恒谓今人不逮古人不亦诬天下人哉

试题解析

完成这道题,要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要通读全段,理清文段的思路,把握内容的要点。例如,这个文段开头提出观点“交友之道难矣”;接着从“当意气相得时”与“至事变势穷”两个方面论述观点;然后递进“况既死而能养其亲乎”引出对杜环事迹的评价。这样,就基本上掌握了本段大意,断句就有了保证。其次,要确定词在句中的含义,尤其要注意语序句式。比如“至事变势穷不能蹈其所言而背去者多矣”之间有较多的对称句式,“事变势穷”是由两个主谓短语组成的并列短语,“至„„”即“到了„„时候”,故“至事变势穷”应该断开;“不能蹈其所言而背去者多”中的“不能”后所带的是并列关系的宾语,则不可随意断开,这些文言对称结构的特点,都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中仔细揣摩、自觉归纳并逐步形成语感才能掌握。第三,借助常用的虚词断句。如文段中的“难矣”、“多矣”、“养其亲乎”等带虚词的词语,就是断句的语言标志。

参考答案

史官曰/交友之道难矣/人当意气相得时/以身相许/若无难事/至事变势穷/不能蹈其所言而背去者多矣/况既死而能养其亲乎/吾观杜环事/虽古所称义烈之士何以过/而世俗恒谓今人不逮古人/不亦诬天下人哉

考点分析

给文言文断句,是考查考生有否真正读懂文言文的有效手段之一。古人很重视辨明句读,韩愈在《师说》中说的“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中的“小学”,指的就是学句读(学断句)。为什么要对“小”的方面学习呢?道理很简单,因为不能断句,就读不懂未断句的古书。断句需要综合运用古汉语字词句以及古代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知识,因而断句能力的高低,也可以成为判断文言阅读能力高低的一个标准。

解题思路方法

第一步通读全文,弄懂大意。首先要正确判断所要断句的文体。如果是有故事情节的传记文,就必须掌握它的大致情节、中心事件和人物间的关系;如果是议论说理文,就要明确这篇文章的论述中心,再根据中心进一步明确前后的逻辑关系。总之,断句前,必须把所给文段通读几遍,尽可能把握篇章大意。

第二步循序渐进,先易后难。

在熟读文段、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先断有把握的部分,后断吃不准的部分。对于容易断句的部分,可以直接加上斜线或标点;对于暂时难以确定的可以先放一放,留待最后推敲斟酌。第三步借助“特征”,巧妙断句。

“特征”即特殊词语,主要有两类:一是“曰”“云”之类的动词,一类是虚词。尤其要注意虚词,因为虚词使用频率高,语法功能强,借助虚词,能帮助我们准确断句。特殊词语服务断句,可概括为如下:“曰”后冒号(:)“哉”后叹(!),“盖”、“夫”大多在句首,“于”、“而”、“则”、“以”一般在中间,“耶”、“乎”经常表疑问(?),“矣”、“耳”后边加圆圈(。),“也”、“者”作用表停顿,或句(。)或逗(,)酌情看。

第四步注意句式,辅助断句。

古人行文,好用整齐的句式,或排比,或对偶,或对称。这种形式有时候可以帮助我们准确断句。另外还可以借助语法来辅助我们断句。

考点演练

1、将下面文言文中画线的部分用斜线断句。(2004年北京卷)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也

① 马 无 故 亡 而 入 胡 人 皆 吊 之

② 其 马 将 胡 骏 马 而 归 人 皆 贺 之

③ 家 富 良 马 其 子 好 骑 堕 而 折 其 髀

④ 丁 壮 者 引 弦 而 战近塞 之 人 死 者 十 九

⑤ 故 福 之 为 祸 祸 之 为 福 化 不 可 极 深 不 可 测 也

2、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用“/”断句。(2005年辽宁卷)

庄宗与梁军夹河对垒一日郭崇韬以诸校伴食数多主者不办请少罢减。庄宗怒曰:“孤为效命者设食都不自由,其河北三镇,令三军别择一人为帅,孤请归太原以避贤路。”

庄 宗 与 梁 军 夹 河 对 垒 一 日 郭 崇 韬 以 诸 校 伴 食 数 多 主 者 不 办 请 少 罢 减。

3、为下面文言文语段加上标点。①太宗(指唐太宗)令封德彝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按可诬一世之人

②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王曰弃之曰士师(司法官)不能治士则如之何王曰已之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王顾左右而言他

③京房与汉元帝共论因问帝幽、厉之君何以亡所任何人答曰其任人不忠房曰知不忠而任之何邪曰亡国之君各贤其臣岂知不忠而任之房稽首曰将恐今之视古亦犹后之视今也

④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参考答案:

1、① 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

② 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

③ 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

④ 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

⑤ 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也

2、庄宗与梁军夹河对垒/一日/郭崇韬以诸校伴食数多/主者不办/请少罢减。

3、①太宗(指唐太宗)令封德彝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按可诬一世之人!”

②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①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王曰:“弃之。”曰:“士师(司法官)不能治士,则如之何?”王曰:“已之。”②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王顾左右而言他。

③京房与汉元帝共论,因问帝:“幽、厉之君何以亡?所任何人?”答曰:“其任人不忠。”房曰:“知不忠而任之,何邪?”曰:“亡国之君各贤其臣,岂知不忠而任之?”房稽首曰:“将恐今之视古,亦犹后之视今也。”

④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篇2:文言文断句高考专题复习教案

一、教学目标:

学习文言文断句的常用方法

二、教学课时:4课时

第1课时

(一)找虚词,定句读

例如: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分析:本语段中可置于句末的虚词有:焉、也、焉、也;置于句首的有:夫;分句首的有:以、则、则、而、而、故。这一语段,共有18处标点,可依据虚词来断句的就有10处之多,如果不考虑中间两处并列词语“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与“奇伟∕瑰怪∕非常之观”,这道断句题基本上可以根据找虚词的方法一次性解决了。

总结:文言文中,一些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夫、惟、盖、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出现在句首;而“乎、哉、也、矣、欤、焉”等语气词经常出现在句尾;而“以、于、为、而、则”等连词经常出现在句中。根据这些特点,有助于断句。

(二)找名词(代词),定句读

例如:2006福建卷 :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孟子曰:“今之事君者曰:‘我能为君辟土地,充府库。’——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君不向道,不志于仁,而求富之,是富桀①也。‘我能为君约与国,战必克之。’——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君不向道,不志于仁,而求为之强战,是辅桀也。由今之道无变今之俗虽与之天下不能一朝居也。”

用斜线(/)给下面句子断句。

由 今 之 道 无 变 今 之 俗 虽 与 之 天 下 不 能 一 朝 居 也

分析:句中的名词有“道、俗、天下”等,找出了这几个名词,句子就断开了。总结:和现代汉语一样,名词或代词一般也常常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可以确定停顿的位置。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例如《赤壁之战》中,“初,鲁肃闻刘表卒”,用心

爱心

专心

先用全称,以下“肃径迎之”“肃宣权旨”就不再提姓了。(三)察对话,定句读

例如《鸿门宴》中有这么一句: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分析:这里总共三句话,能直接用“曰”断开的就有三处,其余的可根据名词标志断开。总结: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来断句。(四)依总分,定句读

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论语•卷八》)

分析:熟读这句话,我们可发现句中提到了“益者三乐”“损者三乐”这两个总说的句子,继而分别阐述各是哪三乐,也就是说这是一种总分关系,这样问题就好办了。

总结:文言文中,也往往有总分、分总的形式,我们自然可以据此进行断句。

第2课时

(五)据修辞,定句读

文言文也是讲究修辞的,顶真、排比、对偶、对称、反复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利用这两大特点,我们就可以比较好地断句。比如:

顶真——顶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形式。句子前后相承,前一句作宾语的词,在后一句中又作了主语。例如:

(1)具告沛公∕沛公大惊。(《鸿门宴》)

(2)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廉颇蔺相如列传》)

这两个例句中都有紧密相连的相同的词语,我们就可以根据顶真这一修辞来考虑句读。对称(对偶)——对称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这一特点,又为我们断句提供了方便。例如:

中山君喟然而仰叹曰:“与不期众少其于当厄怨不期深浅其于伤心吾以一杯羊羹亡国以一壶餐得士二人。”(《战国策•中山策》)

句中出现了多个对称句。“与不期众少”与“怨不期深浅”;“其于当厄”与“其于伤心”;

用心

爱心

专心

固先乎吾”如果还勉强说的过去的话,“也亦先乎吾”就根本讲不通了。

(二)断句后,内容是否合理。

《师说》最后一段说:“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如果断为“„„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意思也能通,但仔细推敲,就不够合理了。因为韩柳的古文运动,提倡的是先秦两汉的散文,“六艺经传”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如果仅仅好六艺经传,是不值得韩愈这样褒奖的。更何况只有“六艺经传”才分科,才能称为“通习”,这里说的李蟠“通习”的是六经的经文和传文,这些在当时是必读书目,所以才要“通习”之。

断句专题训练

一、解题技巧

1、通读课文,初步了解材料内容,弄清文章大意,由易到难,从粗到细,先断大句,后断小句。

2、注意文中的文史常识及常用复音词,包括人物的名字、号、谥号、年号和地名、官名等,“下人、寡人”等谦辞文言文中这些名词或代词通常作句子的主语或宾语;“是时、既而、昔时”等时间副词可作断句的标志;“然则、是故、得无”等复音虚词,谨防在断句时将其错误地割裂开来。

3、借助标志词语断句。文言文句子前后的联系往往是有标志性词语,我们只要抓住了这些标志,断句也就能准确迅速了。这些标志主要有:(1)对话用语标志。如:“语、曰、云、言、道、白、对、谓”等;(2)句首句末标志,文言文句首常有“盖、夫、故、若夫、至于”等虚词,句末常有“也、乎、焉、矣”等语气词,在句首词语前和句末语气词后一般应该断句。

4、借助文言句式断句。文言文中有许多惯用的特殊句式和固定格式,例如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判断句、被动句等。譬如:“……者,……也”是典型的判断句式;“不亦……乎”等反问句式;“为……所”等被动句式。还有“如……何……”、“……乎……”等固定句式,以及文言文中常常出现的总分、分总的形式,这些都是我们断句的“好帮手”。

5、借助修辞辅助断句。古人写文章是很讲究修辞技巧的。有的讲究句式整齐、音律和谐,有的讲究对仗、对称、排比、重叠等修辞的运用。再给文言文断句时,要充分考虑到这些现象。

例如:(1)顶针。如: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廉颇蔺相如列传》

这个例句中都有紧密相连的相同的词语,我们就可以根据顶真这一修辞来考虑句读。

(2)对称。(抓住句子的对称式结构来断句)

第一:通文意,分层次。

通读全句,联系全文、全段或语境,弄清写了什么内容,想表达什么意思。要注意文言文单音词占多数的特点,抓住几个关键的字词翻译以理解文句大意。此时注意句首、句末虚词,这样凭借段落、层次或句首、句末虚词,把确有把握的地方断开来。而湖南题如果是客观题,注意比较,做出选择。第二:标名(代)词,定主宾。

在阅读中,随时标出篇段中的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动物名、植物名、时间等。名词一般为文章陈述、描写、说明或议论的对象,在它们的前后往往要进行断句。名词(代词)一般也

用心

爱心

专心

常常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基本上可以断出句读了。常见代词有:吾、余、予、尔、汝(女)、公、卿、君、若(表示“你”)彼、此、其、之 第三:看虚词,找位置。(因为文言文中的虚词往往有他们固定的作用和位置。)

1、语首发语词: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今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2、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3、句尾词:也、矣、焉、耳等经常用于陈述句末尾;耶、与(欤)、邪(耶)等经常用于疑问句末尾;哉、夫等经常用于感叹句末尾。它们的后面一般要断开。

4、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

5、对话标志的词语,如:曰、云、言,在它们的后面一般都要断开。

6、其它的如:以、于、为、则、而,往往用于句中,在他们的前后一般就不断句(“而”表转折且后面为一个比较长和完整的句子时,“而”字前面要断开)。第四:用语法,辩句式。

如倒装句、宾语前置、判断句等。„者„也,是典型的判断句式或表示判断关系的词,如为、乃、即、则等;不亦„乎、何„为、安„哉(也)、孰与„„乎、岂„哉等,是典型的反问句式;为„所„、受„„于„„等,是典型的被动句式。固定结构:如„何,奈„何,若„何,得无„乎,无乃„乎,况„乎,何以„为,与其„„孰若„„。第五:明修辞,巧判断。

对偶、排比、顶真、反复是文言文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短句时可以利用。如顶真句“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有有孙”; 如对偶句“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断 句 练习

1、(2007年广东题)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断句。(3分)

异 史 氏 曰 满 招 损 谦 受 益 天 道 也 名 小 立 遂 自 以 为 是 执 叶 公 之 余习狃 而 不 变 势 不 至 大 败 涂 地 不 止 也 满 之 为 害 如 是 夫。

2、(2008年广东题)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断句。(4分)

访练兵简卒欲宣力中原慨然有平河洛之志善于抚纳士众皆为致死闻敦有不臣之心访恒切齿敦虽怀逆谋故终访之世未敢为非

3、宋有狙公者爱狙养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得公之心损其家口充狙之欲俄而匮焉将限其食恐众狙之不驯于已也先诳之曰与若茅朝四而暮三足乎从狙皆伏而喜

(狙: 猕猴。损: 减少。家口: 家粮。若:你、你们。茅:橡实,一种粮食。)

4、弈之优劣有定也一着之失人皆见之虽护前者不能讳也理之所在各是其所是各非其所非世无孔子谁能定是非之真然则人之失者未必非得也吾之无失者未必非大失也而彼此相嗤无有已时曾观弈者之不若已。

5、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6、吴人有养猴于笼十年怜而放之信宿(没过两夜)而辄归曰未远乎异而舍诸大谷猿久笼而忘其习遂无所得食鸣而死。

7、昔人有睹雁翔者将援弓射之曰获则烹其弟争曰舒雁烹宜翔雁燔宜党斗而讼于社伯社伯请剖雁烹燔半焉已而索雁则凌空远矣(援:引,拉。舒雁:鹅。翔雁:鸿雁,善飞翔。社伯:一社之长。索:寻找。凌:升、登。)

用心

爱心

专心

8、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拾而掷去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管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9.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10、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

11、昔者有馈鱼于郑相者郑相不受或谓郑相曰子嗜鱼何故不受对曰吾以嗜鱼故不受鱼受鱼失禄无以食鱼不受得禄终身食鱼

答 案

1、异 史 氏 曰 /满 招 损 /谦 受 益/ 天 道 也 /名 小 立/ 遂 自 以 为 是/ 执 叶 公 之 余习/ 狃(niǔ)而 不 变/ 势 不 至 大 败 涂 地 不 止 也 /满 之 为 害 如 是 夫。

2、访练兵简卒 / 欲宣力中原 /慨然有平河洛之志 /善于抚纳士众 / 皆为致死/ 闻敦有不臣之心/访恒切齿 / 敦虽怀逆谋 / 故终访之世未敢为非

3、宋有狙公者,爱狙,养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得公之心。损其家口,充狙之欲。俄而匮焉,将限其食,恐众狙之不驯于已也,先诳之曰:“与若茅,朝四而暮三,足乎?”从狙皆伏而喜。

4、弈之优劣,有定也,一着之失,人皆见之,虽护前者不能讳也。理之所在,各是其所是,各非其所非,世无孔子,谁能定是非之真?然则人之失者未必非得也,吾之无失者未必非大失也,而彼此相嗤,无有已时,曾观弈者之不若已。

5、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6、吴人有养猴于笼十年,怜而放之,信宿而辄归。曰:“未远乎?”异而舍诸大谷。猿久笼而忘其习,遂无所得食,鸣而死。

7、昔人有睹雁翔者,将援弓射之,曰,“获则烹。”其弟争曰:“舒雁烹宜,翔雁燔宜。”党斗而讼于社伯,社伯请剖雁,烹燔半焉。已而索雁,则凌空远矣。

8、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拾而掷去/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管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9.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10.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

11.昔者有馈鱼于郑相者/郑相不受/或谓郑相曰/子嗜鱼/何故不受/对曰/吾以嗜鱼/故不受鱼/受鱼失禄/无以食鱼/不受得禄/终身食鱼

用心

爱心

篇3:浅谈高考文言文断句试题解题策略

关键词:高考,文言文,断句,策略

文言文断句是训练学生语感和培养学生文言能力的重要方法,也是当前文言文阅读测试中常见的命题形式。大部分高考考卷以及高考模拟试题中都出现了相关的考题设置,其成为高考备考的重点。本文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总结出了几种文言文断句的方法。

一、近五年高考文言文断句题特点分析

1.文言文断句考查的命题省市逐年增加。2015年全国高考卷由18套减为15套,而断句题有增无减。用考查断句来考量学生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已成为一种趋势。

2.设题形式呈现两大类型。一种是选择题,给出四种断句选项,选择用“/”标注断点正确的一项;另一种是主观型试题,即用“/”标注断点。近几年主观题明显增多,逐步与客观题平分秋色。从试题难度来看,主观型试题难度明显大于客观型试题,对学生语感和文本的理解能力要求更高。

3.文句选材特点。选用叙述性和议论性的文句都有。一是选自文言文大阅读文本中的语句,二是选用独立文段或独立小文段中的句子。

4.从试卷分值来看,一般为3~5分。

二、高考文言文断句题的策略

1.通读全文,弄清文体。断句正确与否,直接反映了学生对文意的理解正确与否,而句不离段、段不离文,因此要正确断句,一定是建立在对文章全面理解、透彻分析的基础上的。我们在做文言文断句题时,首先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理解,通读全文,熟读精思,然后运用我们所学过的知识,搞清文段属于什么文体,写了什么内容,想表达什么意思,最后认真推敲,确定在适当的地方断句。

2.标名(代)词,定主宾。在文言文中,名词一般为文章陈述、描写、说明或议论的对象,在它们的前后往往要断句。名词(代词)一般也常常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基本上可以断出句读了。

3.找虚词,定句读。古人写文章,不用标点符号,为了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尤其是一些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开的地方。找到了这些虚词,了解它们在句中的位置,断句也就准确迅速了。

当然,我们在抓虚词标志断句时,也要注意灵活性,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一句,“乎”用在句中同“于”,是介词,词性变了。“也”,用在句中舒缓语气,可点断,也可不点断。

4.依总分,定句读。文言文中,也往往有总分、分总的形式,我们自然可以据此进行断句。例如: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而/无/告/者/也。

5.对话、引文定句读。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例:上常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各有差/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于君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耳/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

6.用语法,辩句式。不管是现代汉语还是古代汉语,都存在着一个句子结构分析的语法上的问题。分句间语意关系的判断,实际上就是复句结构关系的确定,而在理解句意,也就是句子翻译方面,也应注意句子的语法结构分析。句子的语法结构分析简单地说就是句子成分的分析。如“吾谓汝知天下之理”的正确理解,我们必须分析为:“吾”是句子的主语,“谓”是谓语,“汝知天下之理”为宾语;而“汝知天下之理”又必须分析为:“汝”是主语,“知”是谓语,而“天下之理”为偏正结构充当宾语,则选项中“天下的道理”及“治理天下”的选择必须确定前者。

7.明修辞,巧判断。古人注重文气,讲究语句整齐对仗、音韵和谐、意思对举,对偶、排比、顶真、反复是文言文常见的修辞方法。而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利用这两大特点,我们就可以比较好地断句。比如:(2015年四川卷第12题)用斜线/给下面短文的画线部分断句(限画8处)。楚有贤臣屈原,被谗放逐乃著离骚八篇言塞型整墨生/甚?偊b鱼/垂翌囤/迅速冀蕉觉悟卒不省察遂赴汨罗死焉。(选自《隋书?偊b经籍志四》)

解析:语言标志“乃、因、卒、遂”连接词一般在句首,然后扣紧语境,“言、申、明、讽、冀、卒”逻辑层意层层递进,根据整句的句式特点明显———多四字短句,即可准确断句。

总之,文言文断句,旨在考查学生文言文阅读理解综合能力。文言文能力的提高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加强课内外朗读、培养文言文语感、积累古代汉语知识、熟知文言文用词用句的基本特点及规律、熟悉古代历史文化知识,这整个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

参考文献

篇4:高考文言文断句复习课教案

1.在例析过程中学习并掌握文言文断句的基本思路与方法。

2.在解题训练中逐步形成文言文断句能力。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

追本溯源寻其义: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前人读书要自己断句,常在一句的末尾用“。”断开,叫做“句”。在语意未完而又需要停顿的地方用“、”断开,叫做“读”。

(二)方法指导:

拿到一段文字,该如何断句呢?

步骤一:通文意。

七十老翁产一子人曰非是也家业尽付与女婿外人不得干预。

步骤二:求方法。

1.借助标志性词语。

标志性词语可分为:句首标志词、句末标志词、对话标志词。

(1)句首标志词又分为:

发语词:文言文中“盖”“唯”“夫”“且夫”等作发语词,作用是领起句子。

例如: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感叹词,文言文中常见的感叹词有“嗟夫”“嗟乎”“呜呼”等。

例如,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关联词:文言文中常见的用于句首的关联词有“然则”“岂独”“何其”“奈何”“于是”“故”“然而”“然”“是以”等词,或表承接,或表转折,或表推论。

例如,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名词代词:

文言文句首常见的人称代词有:吾、余、予、尔、汝、若、君、子、公、乃、其、之、彼、或、莫、足下、寡人、臣、仆、愚、妾。

文言文句首常见的指示代词有:此、是、斯、兹、夫。

文言文句首常见的疑问代词有:谁、孰、何、奚、胡、曷、安。

例如,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

时间词:文言文中这些时间词“今”“后”“是时”“既而”“方今”和“皇帝年号纪年”“天干地支纪年”等,常放在句首。

例如,中丞匿于溷藩以免既而以吴民之乱。

(2)句末标志词:

文言文句末的标志词一般是语气词,有也、矣、焉、哉、乎、欤、耳、耶等。

例如,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3)对话标志词:

文言文中体现对话的词语,有曰、言、云、谓等。

例如,古人云以地事秦。

2.借助固定结构。

固定结构,指文言中相对凝固的词与词的搭配。

例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3.借助修辞手法。

古人写文章讲究修辞技巧,常用对偶、对比、排比等修辞,关注到修辞现象,有助于断句。

(1)对偶:文言文中运用对偶很多。往往内容相对,词语相对。

例如,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2)对比:对比常出现在古代议论性散文中,可根据前后语意的对比来断句。

例如,生亦我所欲也死亦我所欲也。

(3)排比:其特点就是结构相同,字数大体一致,一些词语常重复。

例,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源泉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4)顶真:首尾蝉联的特点。

例如,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

步骤三:细检查。

做完题目回头看,根据要求仔细检验查,看是否通顺,是否合理。

例如,飞至孝母卒水浆不入口者三日家无姬侍吴玠素服飞愿与交欢饰名姝遗之。飞曰:“主上宵旰,岂大将安乐时?”却不受,玠益敬服。(《宋史 岳飞传》)

步骤四:方法总结。

1.通读全文,整体把握全文的内容。

2.先易后难,循序渐进。

3.根据要求仔细检查。

备考提示:打牢基础看课本,培养语感读经典;操千曲,观千剑,断句也要常实践。

步骤五:检测练习。

用“/”给下列语段断句。

罗既官游击乃遣人访其妻以重金赎还为夫妇如初报其鬻身救夫之义也此事不足训然以视少共艰苦既贵而厌弃其糟糠者其厚薄之区殆不可以道里计天生豪杰磊磊落落安得以道学家之律绳之。(2011广东卷)

篇5:高考文言文断句复习教案

【授课时间】12月8日 【授课班级】高三A20班

【授课教师】宋全龙 【组长签字】

【教学目标】

一、明确文言文断句步骤,熟悉文言文断句方法。

二、强化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锻炼文言文断句能力。

三、通过对文言断句方法与步骤的探究,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修养。【教学重点】明确文言文断句的步骤。

【教学难点】文言文断句方法的归纳与运用。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讨论归纳—合作探究—拓展延伸。【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二、解题

文言文断句的概念

三、方法指津

1.通读全文,弄懂大意。2.循序渐进,先易后难。3.借助“特征”,巧妙断句。

4.检验全文,通顺合理。学以致用:

(2016全国2卷)陈登云,字从龙,唐山人,万历五年进士,出鄢陵知县,征授御史,出接辽东,疏陈安攘十册,又请速首功之赏,改巡山西。还朝,会廷臣方争建储。登云谓议不早决,由贵妃家阴沮之。十六年六月遂因灾异抗疏,劾妃父郑承宪,言:“承宪怀祸藏奸窥觊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吓勋贵簧鼓朝绅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 B.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 C.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 D.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

四、合作探究:

1.找名词 2.找虚词 3.找对话标志4.找句式

5、找修辞

五、课堂练习

六、课后作业 板书设计

第一步 通读全文,弄懂大意。

第二步 循序渐进,先易后难。

第三步 借助“特征”,巧妙断句。

篇6:文言文断句高考专题复习教案

⑴ 知识与能力:运用文言字词知识,对文段进行断句;

⑵ 过程与方法:通过习题训练,总结断句的方法,让学生有法可依,按照标志去做题断句;

⑶ 情感与价值:通过正确的断句,使学生正确理解文言文内容,从而感受文言的独特魅力,进而喜欢文言文阅读,最终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2.教学重点:通过文言断句的指导训练,总结出一般常用的断 句 方法。

3.教学难点:会用断句方法对文言语段进行正确断句。

二、教学安 排

1.教学方法:讲练结合;分析归纳;合作探究。2.课时安排:一课时

3.教学用具:PPT、图影仪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韩愈《师说》“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导入。

(二)具体过程 1.考纲简介近几年,考题看重对文言断句能力的考查。2014年全国有八套试题考查了断句,其中包含全国课标卷两套试题,都出现了文言断句。(大多以选择题出现)2.问题(学生思考)

你在学习文言文断句时,一般都会用到哪些方法? 要求:

1、各小组充分交流,将得出的方法写在小卡片上;

2、各组派出一名 发言人公布;

3、限时2分钟。

学生在公布时,教师:(板书“断句方法”)3.讲解几种断句方法:

一、对话标志断句法

二、重要名词断句法

三、重要虚词断句法

四、特殊句式断句法

五、修辞方式断句法

(同时,穿插采用识记、诵读等多种方法调动学生听课学知识的积极性)4.习题训练:(运用以上断句方法解决习题)选取课内文段,以让学生 熟悉,激 起兴趣:

(一)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⑵ 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

(二)⑴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⑵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⑶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课外片段训练,以提升:

(三)刻 削 之 道 鼻 莫 如大 目 莫 如 小 鼻 大 可 小 小 不可 大 也 目 小 可 大 大 不 可 小 也 举 事 亦 然。(《韩非子•说林下》)高考题目训练,以强化:

(四)(北京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5分)

(赵困于秦)齐人、楚人救赵。赵人乏食,粟于齐,齐王弗许。周子曰:“夫赵之于齐楚扞蔽也犹齿之有唇也唇亡则齿寒

今日亡赵明日患及齐楚矣且救赵高义也却秦师显名也不务为此而爱粟为国计者过矣。

5.总结断句方法。

(回顾3.几种断句方法)

6.2014高考真题演练(巩固方法):(2014湖北卷)

13.请用斜线(/)给下文画线的部分断句。(限断6处)(3分)万夫长易俊原独恃骁勇,与麾下数十人遁入山谷保险自固郡邑患苦之江阴侯吴良承诏求寇已移檄旁县兵且集召德基计事。德基曰:“易氏未有反状,奈何激之使生变乎?不若先以计致之。果反,用兵未晚也。”(选自宋濂《吴德基传》)7.小结。

附:板书设计: 文言断句 方法集锦:

一、对话标志断句法

二、重要名词断句法

三、重要虚词断句法

四、特殊句式断句法

五、修辞方式断句法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下午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高考复习备考中的《文言文阅读—断句》,是近年高考考题中比较热衷的一个考点。下面我将从考纲考点、学情介绍、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六个部分来进行说课。

一、说考点及考题:

文言文阅读是高 考考纲里明文要求的“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而断句就是考题考查考生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明辨句读,进而提高学 生断句能力,成了体现学生阅读文言文能力的一个重要标 志。

2014年在全国十七、八套试题中,有八套试题中考查了文言断

句,分值都在3—5分,其中包含全国新课标 卷两套,大多以选择题呈现,很少是让考生直接在文段中划分。

二、说学情: 本届学生基础较差,尤其是文言知 识功底薄弱,文言文阅读能

力更是低下。在平时的复习备考中,学生害怕做文言文习题,对于文言断句习题更是无法下手,大多学生采用“蒙”、“猜”、“碰”的随意办法。

三、说教学目标:

针对上面所说的情况,我采取如下教学: 1.三维目标

⑴ 知识与能力:运用文言字词知识,对文段进行断句;

⑵ 过程与方法:通过高考真题的断句,进行总结断句的方法,让学生有法可依,按照标志去做题断句;

⑶ 情感与价值:通过正确的 断句,使学生正确理解文言文内

容,从而感受文言的独特魅力,进而喜欢文言文阅读,最终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2.教学重点:通过文言断句的指导训练,总结出一般常用的断 句方法。

3.教学难点:会用断句方法对文 言语段进行正确断句。

四、说教法学法:

教学方法主要是讲练结合,分析归纳,合作探究三种。根据课程改革精神,充分激发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激情,并结合高三复习备考的教学实际,让学生在讲练中进行小组合作交流,探究知识的规律性,经过分析归纳找出解题的方法。

五、说教学过程: 第 一步:导课

由韩愈的《师说》中“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想到“断句”(PPT打出“文言断句”)。第二步:考纲考题简介

通过简单介绍,让学生想出高中学习文言文以来遇到的断句方法都有哪些? 学生小组交流:(得出断句方法)有几种,教 师板书几种。第三步:习题演练探究

教师选取课本上学过的文言篇目中的段落,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方法进行断句划分,进行巩固,比较容易,以激起学生的兴趣。

接下来,给学生选取一些课外的文言片段,进行练习。同时,教师提示学生:能不能从中再找出其它的断句方法? 教师提示:简单讲解(PPT上打出其它的断句方法作为补充)。(断句的方法可以采取诵读方式记忆:口诀、固定句式)第四步:高 考真题 实战(2014年)第五步:小结。

六、板书设计: 文言断句 方法集锦:

一、对话标志断句法

二、重要名词断句法

三、重要虚词断句法

四、特殊句式断句法

篇7:高考复习专题文言文教案范文

高考复习专题文言文:文言句式

教学要点:

我们谈论文言文的句式,是相对于现代汉语而言的,在古代实际是一种正常的句式,这些句式随着语言的发展逐步发生了改变,在现代汉语中却成了变式句或特殊句式。这些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固定句式等。

教学内容:

一.判断句

所谓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其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1.“„„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等形式。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练习1]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句数在3句以上)

① 陈胜者,阳城人也。

②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③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④ 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⑤ 七略四库,天子之书。

⑥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⑦ 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

⑧ 此三者,吾遗恨也。

⑨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⑩ 斯用兵之效也。

2.采用副词“乃”“即”“则”“皆”“是”“诚”“为”等表示判断。如:“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练习2]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句数在3句以上)

①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②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③ 即今之傫然在墓者。

④ 梁父即楚将项燕。

⑤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⑥ 非死,则徙尔。

⑦ 此皆良实,志虑忠纯。

⑧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⑨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⑩ 我乃楚狂人,风歌笑孔丘。

3.采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练习3]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句数在3句以上)

①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② 城非不高也,城非不深也,兵草非不坚利也。

③ 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

二.被动句

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其常见类型有:

1.“见”“„„见„„于”“于”表被动。如:“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

[练习4]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被动句。(句数在3句以上)

① 臣诚恐见欺于王。

②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③ 故内惑于郑秀,外欺于张仪。

④ 李氏子藩,年十七,不拘于时,学于余。

2.“为”“为„„所”表被动。如:“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① 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②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③ 为予群从所得。

④ 恐为操所先。

⑤ 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三.倒装句

文言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句序而言的,基于此,我们将文言倒装句式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

1.宾语前置

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以示强调。如:“洎不之信”中的“之”就是前置的宾语。宾语前置通常分为四种情况。

(1)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大王来何操?”

(2)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3)

借助“之”“是”将宾语提前。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

(4)

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如:“不然,籍何以至此?”

2.定语后置

通常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但文言语句中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其中的“利”“强”都是后置定语。文言中的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1)

用“之”使定语后置。如:“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2)

用“者”的后置。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3.状语后置

文言文中,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都会置于句后作补语。如:“贫者语于富者曰”“于富者”就是置于句后作补语的介词短语。

4.主谓倒装

这种情况很少,往往是为了表示强烈的感叹。如:“甚矣,汝之不惠。”“美哉,我少年中国。”

[小练习]判断下列各句中的句式。

1.民而王,莫之能御也。2.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3.德何如,则可以王矣?4.何由知吾可也?

5.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6.欲祠韦苏州、白乐天诸公于其中7.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

8.凡人不能教子女者,亦非欲陷其罪恶。

四.省略句

文言文中,普遍存在着省略成分的情况,对省略成分的把握,有助于完整理解句子的意思。文言文中的省略句通常有:

1.省略主语。

(1)

承前省。如:“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

(2)

承后省。如:“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3)

自述省。如:“(予)爱是溪,(予)得其尤绝者家焉。”

(4)

对话省。如:“(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不若与人。’”

2.省略谓语。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省略宾语。如:“可烧而走(之)也。”

4.省略介词宾语。如:“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之)掩户。”

5.省略介词“于”。如:“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焉。”

[小练习]补充下面句子中省略的成分。

1.冉氏尝居也,故姓是溪为冉溪。2.故西门豹为邺令,名闻天下。3.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4.皆出山下平地,盖上出也。5.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6.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篇8:高考文言文断句的解题技巧

断句是今人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也是文言文的一个常考点。文言文断句的方法有哪些呢?首先语感对断句有很大的帮助,除此之外,还可以借助以下方法进行断句。

一、找虚词,定句读

古人写文章,不用标点符号,他们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尤其是一些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应该断句的地方。

在文言文中,一些发语词常常用在句子开头,如“夫、惟、盖、凡、窃、请、敬、微、今、初”在这些词的前面一般需要断开;还有一些常用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在这些词的前面一般也需要断开;还有一些用在句末的语气词,如“乎、哉、也、兮、矣、欤、焉、耳、耶、邪、而已”等语气词经常出现在句尾,在这些词的后面一般需要断开;还有复句中的一些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等词,在它们的前面一般也要断开。这些特点,非常有助于断句。

例如: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二、找名词或代词,定句读

和现代汉语一样,名词或代词一般常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可以确定停顿的位置。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人名往往和籍贯官职名连在一起,人名在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

例如: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举事亦然为其后可复者也则事寡败矣。

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举事亦然/为其后可复者也/则事寡败矣。

三、察对话引文,定句读

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言”“白”“语”“道”“谓”“对”等作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的双方来断句。

例如:钟毓钟会少有令誉年十三魏文帝闻之语其父钟繇曰可令二子来于是敕见毓面有汗帝曰卿面何以汗毓对曰战战惶惶汗出如浆复问会卿何以不汗对曰战战栗栗汗不敢出

钟毓/钟会少有令誉/年十三/魏文帝闻之/语其父钟繇曰/可令二子来/于是敕见/毓面有汗/帝曰/卿面何以汗/毓对曰/战战惶惶/汗出如浆/复问会/卿何以不汗/对曰/战战栗栗/汗不敢出/

四、依总分结构,定句读

文言文中,句子结构也往往有总分、分总的形式,我们自然可以据此进行断句。

例如: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

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

例如: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而无告者也。

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而无告者也。

五、据修辞,定句读

文言文也是讲究修辞的,顶真、排比、对偶、反复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文言文句式整齐,四六句居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利用这两大特点,我们就可以比较好地断句。比如:

顶真——顶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形式。句子前后相承,前一句作宾语的词,在后一句中又作了主语。例如:

(1)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2)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

对偶(对称)——对偶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这一特点,又为我们断句提供了方便。

例如:

积善多者虽有一恶是为过失未足以亡积恶多者虽有一善是为误中未足以存人君闻此/可以悚惧/布衣闻此/可以改容。

积善多者/虽有一恶/是为过失/未足以亡/积恶多者/虽有一善/是为误中/未足以存/人君闻此/可以悚惧/布衣闻此/可以改容。

君子之言寡而实小人之言多而虚君子之学也入于耳藏于心行之以身君子之治也始于不足见终于不可及也。

君子之言寡而实/小人之言多而虚/君子之学也/入于耳藏于心/行之以身/君子之治也/始于不足见/终于不可及也。

反复——反复,特别是间隔反复,在文言文中是相当常见的修辞方法。

例如: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六、辨句式,定句读

文言文中的句式特别是文言文的固定结构可以帮助我们断句。

比如:“……者,……也”是典型的判断句式(有些省略“者”或“也”的判断句,或表示判断关系的词,如“为、乃、即、则”等,都可以为我们断句提供帮助);“不亦……乎”“孰与……乎”“其……乎”“安……哉”“何……为”等反问句式;“为……所……”“受……于……”“见……于……”等被动句式;还有“如……何”“况……乎”“何(以)……为”等固定句式。这些都是我们断句时很好的“帮手”。

在平时的断句考查中,应综合运用以上几种方法,先易后难,逐层突破,兼顾上下文的联系,仔细推敲。断句过后,还应该作些检查。一是检查断句后意思是否讲得通;二是检查断句后上下文内容是否合理。

文言文断句的考察,归根结底是对文言文内容的考察,因而,除了掌握以上几种方法外,还应指导学生积累大量的文言知识,多种方法相辅相成,才可以收到举一反三、事半功倍的效果。

篇9:文言文断句高考专题复习教案

教学重难点:

1、知道古人句读的重要性

2、掌握高考对断句的要求和断句的基本方法

3、学会用断句的基本方法进行准确的断句

一、导入

古书一般没有句读,所以古人很重视句读的训练。诵读时根据文义作停顿,或同时在书上按停顿加圈点,叫做断句。韩愈在《师说》中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足见古人高度重视古书的句读。《礼记·学记》有“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入学一年之后,考经文的句读,辨别志向所趋)的说法。可见断句是古代启蒙教育的第一步,也被看作是读书人的一项基本功。

断句举例:标点不同,字句的解释可以在相反!

1、据说旧时有一个老头儿,只有一女。发妻死后,他又续弦,后妻生了一个幼子。老头儿立下遗嘱,说明遗产的分配办法。那几句话是没有点断的。到他死后,大家把遗嘱启封,女婿看了,就想把遗产全部取去。但是老头儿的后妻不服,认为遗嘱写的,应该是把产业交给她的儿子,就告到官府去。果然,县官判决遗产应该交给老头的幼子。那么,女婿和县官分别是怎么断句的呢?

七十老翁产一子人曰非是也家业尽付与女婿外人不得干预。

因为照女婿的点读法,那遗嘱是这样的:“七十老翁产一子,人曰非是也。家业尽付与女婿,外人不得干预。”意思:70老头生儿子,别人都怀疑不是我生的,家产全部给女婿,外人不能干预。县官的读法:七十老翁产一子,人曰非是也,家业尽付与,女婿外人不得干预。意思是:70老头生了一儿子,别人怀疑不是我生的,但家产全部还是给他,女婿和外人不得干预。

2、◇标点留客

一位潦倒书生,到友人家中作客。刚巧连日下大雨,书生在友人家住上好几天。其友人想赶他走,就写了一张字条﹕“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字条本意指﹕“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书生看后,脑筋一转,在字条上加了两个标点,使其友人见状,便无可奈何让书生继续住下去。如果你是友人怎么加标点?

断句比较:

断1: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断2: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还可以断成: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3、◇一次会上,郭沫若拿出一张字条,上有一段古文,他请在座的朋友标点。这段文字很简单:“舜何人也 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如果是你,会这样添加? 在座的朋友提供了四种答案:

一、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

二、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

三、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

四、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

这段话到底该如何标点(贡树铭《郭沫若的试题》,载2001年第4期《咬文嚼字》)[评介:原文出自《孟子·滕文公上》。作者给出的参考答案是第四种。意思是:“舜是什么?是人;我是什么?是人。有作为者也应该像他那样。”古文没有标点,读古书首先要学句读。句读不通,难解真意。何以见得?此例可证。]

二、教学过程

(一)高考例题展示

所以断句是高考文言文考察的一大考点,有两种提法:用斜线(/)断句或标上标点符号,填标点的难度有所提升。那么如何来给古文断句呢?下面我们以北京卷高考第11题为例来谈一谈这个问题。

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划线部分断句(5分)

匡庐奇秀甲天下山山北峰曰香炉峰北寺曰遗爱寺介峰寺间其境胜绝又甲庐山元和十一年秋太原人白乐天见而爱之若远行客过故乡恋恋不能去因面峰腋寺作为草堂 明年春,草堂成。三间两柱,二室四牖,广袤丰杀,一称心力。洞北户,来阴风,防徂暑也;敞南甍,纳阳日,虞祁寒也。堂中设木榻四,素屏二,漆琴一张,儒、道、佛书各三两卷。

(选自《白居易集·草堂记》)

1、说说你是如何断句的?(各抒己见,说说各自断句的理由)

2、你是怎样断句的,你觉得断句的步骤应该是怎样的?

(二)方法点拨

第一步通读全文,弄懂大意。

首先要正确判断所要断句的文体。如果是有故事情节的传记文,就必须掌握它的大致情节、中心事件和人物间的关系;如果是议论说理文,就要明确这篇文章的论述中心,再根据中心进一步明确前后的逻辑关系。总之,断句前,必须把所给文段通读几遍,尽可能把握篇章大意。

白居易一生正直敢言,为民请命,写下了许多现实主义伟大诗篇。被贬浔阳之后,也写出了揉合儒家“乐天知命”、道家“知足保和”和佛家出世思想的作品。相传他抵湓城不久,即于香炉峰与遗爱寺之间,建一草堂。这个草堂,“前有奇松数十株、修竹千余竿,青罗为墙板,白石为桥道,流水周于舍下,飞泉落于檐间,红榴白莲罗生池砌”(《与元稹书》),真是贬官闲居的好地方。《草堂记》即写于此时。试题所选的是《草堂记》的第一段,请先通读全文,弄懂大意。请一学生疏通大意,大家一起补充。

大意是:庐山的风景,秀丽至极,简直是天下诸山的冠军。山的北峰,叫做香炉峰;香炉峰的北面,有一座遗爱寺;就在香炉峰与遗爱寺之间的风景更是漂亮,恐怕还远超过庐山本身呢!元和十一年的秋天,太原人白乐天一见就喜欢上它了,就像远行的游子路过故乡一样,眷恋沉迷、依依不舍而不忍离去,于是就对着香炉峰,傍着遗爱寺,盖了一间草堂。

第二步循序渐进,先易后难。

在熟读文段、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先断有把握的部分,后断吃不准的部分。像本段容易断开的有 “香炉峰”、“遗爱寺”、“又甲庐山”、“元和十一年秋”等。较难断开的有“甲天下山山北峰曰”、“其境胜绝”、“若远行客过故乡”等。对于容易断句的部分,可以直接加上斜线或标点;对于暂时难以确定的可以先放一放,留待最后推敲斟酌。

第三步借助“特征”,巧妙断句。

“特征”即特殊词语主要有两类:一是“曰”“云”之类的动词,一类是虚词。尤其要注意虚词,因为虚词使用频率高,语法功能强,借助虚词,能帮助我们准确断句。像上述文段中“而”表承接,使“见”和“爱”有内在联系;“之”代词,指代香炉峰与遗爱寺之间的风景。特殊词语服务断句,可概括为如下:“曰”后冒号(:)“哉”后叹(!),“盖”、“夫”大多在句首,“于”、“而”、“则”、“以”一般在中间,“耶”、“乎”经常表疑问(?),“矣”、“耳”后边加圆圈(。),“也”、“者”作用表停顿,或句(。)或逗(,)酌情看。

第四步注意句式,辅助断句。

古人行文,好用整齐的句式,或排比,或对偶,或对称。这种形式有时候可以帮助我们准确断句。另外还可以借助语法来辅助我们断句。如上述较难断开的“其境胜绝”句,“胜绝”是谓语,一般不带宾语,据此可断为“其境胜绝/又甲庐山”;“若远行客过故乡”句,“过”是谓语,“故乡”是其宾语,“若远行客”是其状语,此句不能断开。

(三)得出结论

1、按照以上四步,上述文段可作这样的断句:

“匡庐奇秀/甲天下山/山北峰曰香炉/峰北寺曰遗爱寺/介峰寺间/其境胜绝/又甲庐山/元和十一年秋/太原人白乐天见而爱之/若远行客过故乡/恋恋不能去/因面峰腋寺作为草堂。”

2、请更上一层楼

可加这样的标点:“匡庐奇秀,甲天下山。山北峰曰香炉峰,北寺曰遗爱寺。介峰寺间,其境胜绝,又甲庐山。元和十一年秋,太原人白乐天见而爱之,若远行客过故乡,恋恋不能去。因面峰腋寺,作为草堂。”

(四)总结提炼 第一:通文意,分层次。

通读全句,联系全文、全段或语境,弄清写了什么内容,想表达什么意思。要注意文言文单音词占多数的特点,抓住几个关键的字词翻译以理解文句大意。此时注意句首、句末虚词,这样凭借段落、层次或句首、句末虚词,把确有把握的地方断开来。第二:标名(代)词,定主宾。

在阅读中,随时标出篇段中的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动物名、植物名、时间等。名词一般为文章陈述、描写、说明或议论的对象,在它们的前后往往要进行断句。名词(代词)一般也常常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基本上可以断出句读了。常见代词有:吾、余、予、尔、汝(女)、公、卿、君、若(表示“你”)彼、此、其、之

第三:看虚词,找位置。(因为文言文中的虚词往往有他们固定的作用和位置。)

1、语首发语词: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今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2、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3、句尾词:也、矣、焉、耳等经常用于陈述句末尾;耶、与(欤)、邪(耶)等经常用于疑问句末尾;哉、夫等经常用于感叹句末尾。它们的后面一般要断开。

4、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

5、对话标志的词语,如:曰、云、言,在它们的后面一般都要断开。

6、其它的如:以、于、为、则、而,往往用于句中,在他们的前后一般就不断句(“而”表转折且后面为一个比较长和完整的句子时,“而”字前面要断开)。

第四:用语法,辩句式。

如倒装句、宾语前置、判断句等。„者„也,是典型的判断句式或表示判断关系的词,如为、乃、即、则等;不亦„乎、何„为、安„哉(也)、孰与„„乎、岂„哉等,是典型的反问句式;为„所„、受„„于„„等,是典型的被动句式。固定结构:如„何,奈„何,若„何,得无„乎,无乃„乎,况„乎,何以„为,与其„„孰若„„。

第五:明修辞,巧判断。

对偶、排比、顶真、反复是文言文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短句时可以利用。如顶真句“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有有孙”; 如对偶句“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欧阳修《醉翁亭记》)。

(五)断 句 练习 独立思考完成1-6

1、(2007年广东题)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断句。(3分)异 史 氏 曰 满 招 损 谦 受 益 天 道 也 名 小 立 遂 自 以 为 是 执 叶 公 之 余习狃 而 不 变 势 不 至 大 败 涂 地 不 止 也 满 之 为 害 如 是 夫。

2、(2008年广东题)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断句。(4分)

访练兵简卒欲宣力中原慨然有平河洛之志善于抚纳士众皆为致死闻敦有不臣之心访恒切齿敦虽怀逆谋故终访之世未敢为非

3、宋有狙公者爱狙养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得公之心损其家口充狙之欲俄而匮焉将限其食恐众狙之不驯于已也先诳之曰与若茅朝四而暮三足乎从狙皆伏而喜(狙: 猕猴。损: 减少。家口: 家粮。若:你、你们。茅:橡实,一种粮食。)

小组谈论完成最佳断句

4、弈之优劣有定也一着之失人皆见之虽护前者不能讳也理之所在各是其所是各非其所非世无孔子谁能定是非之真然则人之失者未必非得也吾之无失者未必非大失也而彼此相嗤无有已时曾观弈者之不若已。

5、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6、吴人有养猴于笼十年怜而放之信宿(没过两夜)而辄归曰未远乎异而舍诸大谷猿久笼而忘其习遂无所得食鸣而死。

小组谈论最佳断句7-11

7、昔人有睹雁翔者将援弓射之曰获则烹其弟争曰舒雁烹宜翔雁燔宜党斗而讼于社伯社伯请剖雁烹燔半焉已而索雁则凌空远矣(援:引,拉。舒雁:鹅。翔雁:鸿雁,善飞翔。社伯:一社之长。索:寻找。凌:升、登。)

8、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拾而掷去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管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9.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10、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

11、昔者有馈鱼于郑相者郑相不受或谓郑相曰子嗜鱼何故不受对曰吾以嗜鱼故不受鱼受鱼失禄无以食鱼不受得禄终身食鱼

答 案

1、异 史 氏 曰 /满 招 损 /谦 受 益/ 天 道 也 /名 小 立/ 遂 自 以 为 是/ 执 叶 公 之 余习/ 狃(niǔ)而 不 变/ 势 不 至 大 败 涂 地 不 止 也 /满 之 为 害 如 是 夫。

2、访练兵简卒 / 欲宣力中原 /慨然有平河洛之志 /善于抚纳士众 / 皆为致死/ 闻敦有不臣之心/访恒切齿 / 敦虽怀逆谋 / 故终访之世未敢为非

3、宋有狙公者,爱狙,养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得公之心。损其家口,充狙之欲。俄而匮焉,将限其食,恐众狙之不驯于已也,先诳之曰:“与若茅,朝四而暮三,足乎?”从狙皆伏而喜。

4、弈之优劣,有定也,一着之失,人皆见之,虽护前者不能讳也。理之所在,各是其所是,各非其所非,世无孔子,谁能定是非之真?然则人之失者未必非得也,吾之无失者未必非大失也,而彼此相嗤,无有已时,曾观弈者之不若已。

5、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6、吴人有养猴于笼十年,怜而放之,信宿而辄归。曰:“未远乎?”异而舍诸大谷。猿久笼而忘其习,遂无所得食,鸣而死。

7、昔人有睹雁翔者,将援弓射之,曰,“获则烹。”其弟争曰:“舒雁烹宜,翔雁燔宜。”党斗而讼于社伯,社伯请剖雁,烹燔半焉。已而索雁,则凌空远矣。

8、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拾而掷去/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管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9.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10.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

11.昔者有馈鱼于郑相者/郑相不受/或谓郑相曰/子嗜鱼/何故不受/对曰/吾以嗜鱼/故不受鱼/受鱼失禄/无以食鱼/不受得禄/终身食鱼

三、总结:文言断句步骤及方法

通读文段,理解文意是关键。巧用方法,先易后难题目做完回头看,根据要求细检验。

今天我们介绍的文言文断句的几种方法,只能看作是断句时的注意之点,仅仅起辅助作用,并不是能否正确断句的决定因素。起决定性作用的还是古代汉语、古代历史文化知识和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力的总的水平。而这些知识只能在平时的学习中不断积累。所以我们应该看到,古文断句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平时就应该多朗读,培养语感;做练习时,注意各种断句技巧;多联系上下文语境,反复推敲,这样断句能力才能提高。附:

文言断句口诀

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

内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常用虚词是标志,更有规律供参看。习惯句式掌握住,固定结构莫拆散。词性词义要精研,语法结构帮助判。排比对偶与反复,修辞提供好条件; 相同词语紧相连,一般中间要点断。题目做完回头看,根据要求细检验。打牢基础看课本,培养语感读经典; 操千曲,观千剑,断句也要常实践。

文言虚词断句歌

“曰”后冒(:),“哉”问叹(?!)

“于”“而”一般在中间 “耶”“乎”经常表疑问(?)“则”前断句常加逗(,)“矣”“耳”“焉”后常加句(。)

“者”“也”作用表停顿 或句(。)或逗(,)酌情看 “盖”“夫”“若夫”“纵”“向使” “然则”“是故”“于是”“苟”

上一篇:常用英语单词:食物篇下一篇:今生我欠你几个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