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音乐教育》读后感

2024-06-08

《中小学音乐教育》读后感(通用14篇)

篇1:《中小学音乐教育》读后感

《中小学音乐教育》读后感

读完一本书以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中小学音乐教育》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中小学音乐教育》是一本综合性的音乐期刊,它包括音乐理论、音乐作品、音乐教育、学术交流等等丰富的内容,同时信息量大,交流面广。其中的文章不仅开阔了我的专业知识层面,也对我的教学思想产生了较深的影响,使我对新课改背景下的音乐教育工作有了新的认识,结合自己的教学情况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发展,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兴趣是学习的情感因素,参与是学习的行动因素。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把握好兴趣和参与这一对孪生的姐妹,其实质就是要确立好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下面谈谈我的几点感受:

第一,营造音乐氛围,激发学生想象

音乐是抽象的,每个人听同一首作品都会产生不同的感受,教师讲述得太多或对意境描绘得太具体,既限制了学生的主动思维,又阻碍了对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所以老师大可不必多费口舌,而要把更多的想象空间留给学生,让其发挥主观积极性和参与教学的主动性,这样学生才会获得审美的愉悦体验。但是老师如果不加引导,一味让学生体会,学生也很有可能会找不到方向,就需要老师的牵引,使学生联系生活展开丰富的想象,从而正确领会音乐内容,如在欣赏乐曲《梦幻曲》时,让学生随着音乐展开联想,教师轻声启发:“夜,静悄悄的,天上的星星眨着眼睛,一位美丽的`仙女出现在我的面前,她拉着我的手和我一起飞向遥远的夜空……”同学们在乐曲中展开想象的翅膀,个个身临其境,优美的旋律把孩子们带到轻柔飘渺的梦境中去了。

第二,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技术,激发学习的兴趣

在音乐教学中恰当选择现代化多媒体技术创造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内在情感,引导学生在情境交融之中感受音乐,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上音乐课时,我充分现代化多媒体技术手段,通过“音画结合”的形式,有机地把音乐与图画结合起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对知识产生新鲜感,从而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

第三,通过音乐游戏、舞蹈,激发学习的兴趣

音乐课的形式是以动为主,以情引动,以动助学的。在教学过程中,我抓住儿童爱玩、爱动这一天性,运用音乐游戏、舞蹈、律动等,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和场面,将具有动感的音乐与儿童好动的性格特点相结合,让学生在唱唱、跳跳、玩玩、动动中去感受、理解、表现音乐。如在歌曲《咏鹅》的教学中,由于面对的学生都是低年级的,年龄较小,我运用设置情景,曲后表演的方法,让学生在实践学习中学习歌曲,感受音乐,发挥其主体作用。具体做法是:设置情景,让小朋友朗诵诗歌《咏鹅》,聆听是个加入音乐是怎样演唱的,讲故事演示演唱顺序,加入律动表演。

总之,《中小学音乐教育》期刊以丰富的课堂教学形式表达出来,很好地帮助了我们音乐教师教学思想,提升了教学理念,并积极探索与实践的结合,特别注意教学理念和研究成果运用在实际教学,指导教学工作。读了这本期刊,让我感触很深,留给我思考的也很多。所以,我觉得结合以上三点来力求创把自己的教学提上一个台阶,而且要有创新,并且创新型的教师就应该主动反思、勤于反思,并在反思中看到自己的长处,修改自己的短处,扬长避短,从而提高自己的教学效能。

篇2:《中小学音乐教育》读后感

《中小学音乐教育》读后感

暑期所读的是由浙江省音乐家协会主办的一本音乐类专业极强的杂志。这本杂志我征订多年,暑假期间就其对我工作上的帮助罗列一些我的感受。

《中小学音乐教育》这本杂志共分十个模块:音教畅想、稿源采珠、创意课堂、教案精选、音乐知识、高考指南、读者信箱、词花花、校园旋律、音乐小词典。其中的音教畅想、创意课堂、教案精选、音乐知识、音乐小词典这五个模块我比较喜欢,尤其对我平时的音乐教学也起到了辅助作用。这本杂志从音乐本体的审美思考、新课程背景下知识与技能教学的策略、如何在中小学音乐

课中开展有效的学习方式、新课程理念下的中小学音乐动态生成性教学探究、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运用主体经验策略的实践与启示、中外音乐家、中西乐器的介绍、新歌推荐等数十个专题对音乐教学进行了分析、综合、概括和创造,是一本既有理论深度,又能指导教改实践的教育刊物,对教学实践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通过阅读《中小学音乐教育》,使我对新课程背景下音乐教学理论观点又有了新的认识,同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也明白了许多,下面浅谈一下自己读后的几点体会:

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发展,是素质则其人教育的灵魂。兴趣是学习的情感因素,参与是学习的行动因素,反思是兴趣的因素。兴趣是参与的“向导”,参与是吹遍兴趣之花的春风,而教师的反思更是培养学生兴趣的源泉。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把握好兴趣、参与和反思这三方面,其实质就是要确立好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

“主体”地位。

一、激发兴趣,引导参与。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巨大动力。《音乐课程标准》提出了音乐教学应“以兴趣爱好为动力”的理念。指出:“音乐课应该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特有的魅力,在不同的教学阶段,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心理特征,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一节课的教学效果与学生的心理状态有着密切的联系。生动有趣,引人入胜的教学,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求知兴趣,也能促进学生深入思考,使学生自始至终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和旺盛的精力参与活动。”如果没有了“兴趣”这个动力,音乐课就无法实现其培养创造性思维和音乐审美能力的教育目标。在音乐教学中,激发兴趣的导入方法很多,直观演示、巧设疑问、故事穿插、游戏创设、情境演示等方法,但根据所教的内容做到新颖别致,丰富多彩,运用得好会使学生产生获取知识的兴奋状态。因此,努力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提高音乐教学的成效有着重要意义。

二、诱发感受、调动参与。

从目前音乐教学现状看,大多数老师都已注意课堂上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但个别还存在着“满堂灌”的现象,这样学生处与机械接受理解的地位,体会不到参与之乐,思维之趣,成功之悦。视唱教学一直是音乐教学的一个薄弱环节,在进行视唱练习时,以往的做法是:教学生认清唱名,视唱前就做一些辅助性的节奏练习等。如介绍歌谱的旋律特点,该注意的某些音乐符号,歌曲中重难点拎出来做预备视唱练习,反复练习直到“学会”。这样做的优点是学生对于歌谱的认识和音乐理论知识由陌生和困难逐步了解学会,弊端是学生由于预先知道了教学中的重点,课堂气氛很不活跃,甚至没有兴趣,建议教师在教学中尝试引导学生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的能力。

三、及时评价,积极参与。

音乐教学中重视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是激励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催化剂。对素质好的学生,因为它们的成功率比较高、自信心比较强,评价他们的学习可以严格一点,有利于促进他们更加勤奋,对于素质较差的学要捕捉他们的闪光点,如个别五音不全的学生,他歌唱得不好,但吹口琴、吹竖笛、敲打击乐比较好,教师应及时的评价“很不错,以后还要多练。”激发了后进生的自信心,促进了后进生的参与意识。在教师的帮助下,使学生们在不同的起跑线上自我完善。

四、善于反思,提高质量

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批判地考察自我主体的行为表现及行为依据,通过观察、回顾、诊断自我监控等方式或给予肯定、支持与强化,或给予否定、思索与修正,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结合起来,从而努力提升

教学实践合理性,提高教学效能的过程。教学反思在新课程标准中已经被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美国学者波斯纳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如果没有反思,教师的教学就会仅仅是一种重复单调的工作,教师像工人,学生像产品千篇一律地生产出毫无创新的产品。所以创新型的教师就应该主动反思、勤于反思,并在反思中看到自己的长处,修改自己的短处,扬长避短,从而提高自己的教学效率。

教学反思在教学工作中有着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作为新课程背景下的音乐教师,我认为更应该在教学中不断地进行反思与提炼,从而发现问题,学会研究,不断地去提高教学水平,成为科研型、反思型的新型教学工作者。

篇3:《中小学音乐教育》读后感

一、品味语言, 读写结合

全国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执教的《荷花》, 教学中从字词入手、抓住重点句段, 在听、说、读、写等方面进行了多样化训练。于老师特别注意让学生品味语言, 读写结合。于永正老师通过让学生换词比较, 悉心揣摩, 写话交流, 充分领悟作者遣词造句之准。尤其是顺势承接的想象写话环节, 更让学生在凭借文本的基础之上适度地超越文本, 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对语言文字材料的内化及拓展, 突出了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达到了语文教学的全新境界。

二、真情诵读, 叩开心扉

全国著名语文特级教师韩军老师上的一节课给学生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印象”。他讲的是当代著名散文作家、诗人赵丽宏的《致大雁》。这篇散文诗创作于1982年。作者通过讴歌大雁为了心中的信念, 毕生飞翔、毕生拼搏、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精神, 表达了自己的审美理想和执著追求。韩军老师以自己声情并茂的诵读叩开了学生的心扉:

在澄澈如洗的晴空里, 你们骄傲地飞翔……

在乌云密布的天幕上, 你们无畏地向前……

在风雨交加的征途中, 你们快乐地歌唱……

秋天———向南;春天———向北……

精彩的诵读, 使文本深邃的内涵、高尚的情操、优美的语言自然流淌, 使学生的审美情感油然而生, 有关的心理活动随之活跃, 在高尚的精神享受中, 在生动的美感愉悦中, 进入了散文诗的优美境界。记得一位作家说:“写作, 就是燃烧自己的生命。”其实, 语文教学又何尝不是这样, 它要求语文教师付出更多的真情, 韩军老师即是如此。他读得那样投入、那样动情, 充满生命激情的张扬和律动。所有这些, 似乎都在朗读中潜移默化地完成了。也使我们真正感受到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所说的“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 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的丰富内涵。

篇4:探讨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的新一轮改革已全面展开,广大音乐教育工作者所关注的国家音乐新课程标准也相应出台,这无疑是给农村音乐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但就音乐教育的发展水平来说,城乡差别表现尤为突出——音乐教育所取得的成绩更多的是体现于城市,而广大农村的音乐教育状况仍令人担忧。虽说新课程出台对于教育发展又是一个“新”的开始,这更多的体现在城市,但对于农村来说仍旧“换汤不换药”,就目前的农村基础音乐教育的状况来看,基本情况是:一无教师,二无设施。音乐课不像其它的课程,需要有好的设备、好的教师才能够使学生产生兴趣进而去认真学习并去充分的发挥自己的创造性。

农村中小学音乐师资现存的问题有:

一是教师严重短缺。近些年,高师院校培养出了大量的音乐教育毕业生,但由于农村条件相对较差、待遇不高,不少毕业生不愿意到农村任教。另外,由于地方财政等原因,一些音乐专业毕业生也难以进八中小学任教,出现了学校急需音乐教师,而大批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生不能就业的“怪现象”。

二是教师素质亟待提高。首先,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师在音乐美学、教育理论和教育心理理论等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差距,有的教师专业技能譬如声乐、钢琴、舞蹈等掌握得不够扎实,有的教师学科综合能力难以达到新课程的要求。其次,队伍结构急需调整。不少农村中小学校的音乐教师是兼职的,另外,由于一些地方对音乐教育认识不足、重视不够,认为音乐是“副科”,音乐课经常要为语文、数学让路。边远一点的学校,音乐课几乎名存实亡。另外,音乐教师在评优晋职等方面受制度限制,许多音乐教师中途改教语文、数学。再次,音乐教师的学历水平有待提高。

农村的音乐教育是简单而浅显的,或者说只是应付一下音乐课,这样一来农村孩子的教育是不规范的,是无法达到艺术教育效果的。只要摸清学生底子,培养学生兴趣,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抓好优、中、差工作,组织好课外活动,疏于音乐教育的农村孩子便会顺利地过渡到正规的音乐学习中来。

农村的音乐教育,由于受到人力、财力投入不足及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造成了农村学生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上的差异,学习目的、态度上的差异,学习方法上的差异,从而造成农村学生心理素质上的差异。

随着素质教育观念深入人心,音乐课在中小学校逐渐受到重视。近年来,更因为有了“三个代表”实践,农村学校的教育得到了政府的扶助,取得了一定实效。如何让疏于音乐教育的农村孩子进入规范化的音乐课堂的平稳过渡,是摆在我们音乐教师的一个重要课题。要教好农村音乐教学,一下几个方面值得借鉴。

首先,让音乐成为师生沟通的情感桥梁。在开放的音乐教学中,教师应营造一种民主、自由、轻松、愉快的氛围,创设良好的师生关系。老师大多数时间可以走到学生中间,缩短和学生的距离。教师是导演,有序地领着孩子走进音乐的殿堂,不断给孩子新的内容,让他们有新的发展。教师又是演员,与孩子们一起欢歌跳跃。教育心理学认为,如果教师与学生之间能形成友好信赖的关系,那学生就可能更愿意和教师相处,接受老师的教诲。同时在这种平等、和谐、热烈的氛围中,就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和创造的积极性。我在课堂上经常鼓励那些比较内向的同学大胆说、大胆想、大胆唱、大胆演。这种鼓励支持的态度、期望性、肯定性的语言,能树立学生进步的信心,让学生在宽松友好的学习氛围里感受美、体验美。

其次,让音乐走出狭小的课堂。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科学日新月异地发展,音乐课再也不能是一架钢琴,一台录音机就能对付得了的,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成了课堂中必要的手段,它信息量大,交互性强,快捷简便,直观形象。电视、广播、等各种媒体,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音乐文化范畴,可以让学生获得古今中外各种音乐信息,也可以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把课堂延伸到更为广阔的创新空间。

是的,音乐是积聚灵感、催发情感、激活想象的艺术,它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特别是在激活学生创新潜能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儿童是与音乐最亲近的人群之一,让学生成为学习音乐的主人,让音乐课真正地“活”起来,让音乐课真正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这是我们每一个山区音乐教师最大的责任。

再次,建立有针对性的音一教学常规。

由于以往的村镇小学缺乏音乐教学的硬件与软件,学生的音乐课上得比较随意。担任音乐课的教师一般是本班班主任或者一些兼课教师,所以音乐课常常被占用或者学唱一首歌曲应付,造成学生在音乐课时也就了然无趣应付了事。针对这种情况我制定了一些教学常规:

1、听着音乐进教室,在音乐室里找到自己的位置坐好。

因为农村学生生性比较好动,喜欢一些新鲜的东西,我选择了美国影片《音乐之声》里面的插曲“DO-RE-MI”。在此之前我专门到书店去买回这部影片的光盘放给学生看,学生在故事里面感受到了音乐的欢乐与美好,对里面的歌曲“DO-RE-MI”感受尤其深刻,这样对于教学常规的落实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当学生对这首歌曲基本掌握之后,我引导他们理解歌词加上简单的动作,欢快的节奏朗朗上口的歌词使学生更是得心应手,大大提高了学习兴趣,为上课打好了基础。

最后,针对参差不齐的学生因材施教。

针对学生音乐基础知识参差不齐的实情,我根据几周上课的摸底情况,分为优、中、差四类因材施教。对于优等生给予充分肯定,给他们更多的空间与自信,课堂上充当“领头羊”的角色,发挥“骨干”作用,既可以认识自身的不足,又可以增强自信心,学习更进一步;对属中等的学生,我会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根据他们原有的基础,设计可行的学习目标,对进步加以肯定表扬;对基础较差的学生,关键在于提高其素质,据我观察,学生基础较差是有多种原因的,我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加以帮助。对未上过音乐课的学生,利用他们的好奇与新鲜发展学习兴趣,帮助他们进入音乐情境学习:对那些顽皮的学生,通过分组比赛来对他们进行约束,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课后,充分发挥带差的作用,在课上降低评价标准,只要有细微的进步就大力表扬与肯定,树立他们的信心,变被动为主动。对较内向的同学,我设法消除其胆怯心理,在课间与他们说话聊天,课堂上注意他们的情绪,给以鼓励的眼神,从而改变他们畏怯的心理,产生良好的心理状态。

我把课外活动内容与形式安排得丰富多彩,生动活泼。根据学生的爱好,分成声乐、器乐、舞蹈等兴趣小组,根据需要和可能还可以带学生到足球场去做一些音乐游戏,把学生集中在操场观看一些少儿艺术比赛,进而巩固在音乐课中的教学小成果。这样不但把学生从课堂解放出来还可以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同时,根据学校的要求,在各种节目中积极进行歌、舞、乐的表演,让学生在音乐实践中锻炼自己,培养自信,增强学习兴趣,提高自身的素质。

在实践中,我深深感受到,音乐的魅力是无穷的,音乐是快乐的是不分地区界限的,是一种提高学生素质和修养的简单方法。要让农村的孩子进入正规的音乐课堂,只要摸清底子,培养兴趣,教给学生方法,抓好优、中、差的工作,组织好课外活动,农村学生便会顺利地过渡到正规的音乐学习中来。

篇5:《中小学音乐教育》读后感

在论文的研究和写作过程中,作者的思维活动是非常活跃的,往往会突发灵感,对原来不起眼的一些材料,常常会产生新的联想或新的观点。有了提纲,动起笔来就不会被受到干扰而影响写作情绪。因此,论文提纲具有优选法的功能,只要动笔前把提纲考虑得周密严谨,就能形成一个层次清楚、逻辑严密的论文框架,可以避免许多不必要的返工。编写提纲的原则第一,要有全局观念,从整体出发去检查每一部分在论文中所占的地位和作用。查看各部分的比例分配是否恰当,篇幅的长短是否合适,每一部分能否为中心论点服务。第二,要从中心论点出发,决定材料的取舍,舍弃与主题无关或关系不大的材料,时刻提醒自己材料只是为形成论文的论点服务的,离开了这一点,再好的材料也没有价值。第三,要考虑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也就是说中心论点与分论点之间,都应有逻辑关联,以确保论文层次清晰,脉络分明。在构思提纲时,第一步作者要提炼出论文的标题及中心论点,而后勾勒出围绕中心论点进行论证的分论点。第二步是要考虑全文的结构布局,开头和结尾的设计、层次段落的划分。因为提纲是为整篇文章的一个框架结构,所以要把已有的材料组成一个中心明确、结构规整,沿着主题的思路轨迹步步引入,以达到流畅连贯。第三步是组织好作者自己的观点、主张、意见及材料的先后顺序、逻辑关系,使论点与论证材料的统一,层次清晰,详略得当,能突出中心,具有说服力的合理体系。

随着国家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学校的音乐教育已成为素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此同时,中小学音乐教育学科的研究也迅速开展起来,一些优秀的音乐教育科研成果已被推广和运用,对中小学音乐学科建设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目前,正是中小学音乐进入新课程实践的重要发展阶段,这就为更多的音乐教师在从事音乐教学工作的同时,积极参与音乐教育的科研活动提供了新的机遇与可能性。因此,有关“中小学音乐教育课题研究与论文写作”的话题,自然地也迫切地提到了广大中小学音乐教师的面前。

篇6:中小学法制教育读后感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法制观念强与淡薄,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法制意识。家长不但要学习法律知识,在家庭中自己的言行要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在孩子面前不要有不文明、不道德的言行。更不要在家里传播黄色或不健康内容。

进行法制教育,让学生提高整体素质,是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但还需要社会的配合,让全社会都来关心少年儿童的成长。社会是一个大染缸,如果不给他们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不给他们正确引导,容易使少年儿童走上歧路。

所以学校要开设这门课程,还要要求各科教师在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教师在语文学科教学中应凭借学科特点,挖掘教材内容,通过多种途径进行法制教育和德育渗透,让学生从小就有法制观念,知道用法律保护自己。利用课文向学生灌输法律知识自然是最直接、快捷而有效的途径。语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时,必须将语文教学内容与法律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既不能把语文课上成法制课,也不能漠视语文教材中蕴含的法制教育因素,而要恰当地把握分寸,适时渗透,潜移默化。

在语文思想品德等课中针对学生实际渗透一些法律教育内容,是为了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我们还可以组织学生每月搞一次有关法制问题的主题班会或队会,启发学生热烈讨论,提高法制意识。其次,采用各种生动活泼的法制教育形式。如法制文艺宣传、黑板报、广播、法制录像、网络法律竞赛、违法犯罪青少年现身说法、学生“带法回家”等多种形式。

篇7:《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读后感

例如:课堂上提出问题,有学生自告奋勇地站起来,却答错了,如果老师说:“以后想好了再起来回答。”看似简单的一句话,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他会变得沉默,以后再也不会积极回答,并且慢慢会对这门学科失去兴趣。所以,教师应该创造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以确保学生上课能积极回答问题。

营造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方法:

一、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

学生对教师的人格魅力、生活态度、专业知识、教学方法,乃至对待问题的看法,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去评价,做出判断。由此,教师崇高品德,独特方法,言行一致・・・・・・都有助于学生形成高尚情操、正确的世界观。可见,老师的人格魅力是种巨大的精神力量,有很强的教育作用。

二、用有趣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

教师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班级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生动新颖、丰富有趣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学习动机,引发学生探究意识和求知欲。

三、用公正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

调查表明:“学生只有在平等、民主的教育气氛中,才能迸发出想象力、创造力的火花”。所以,教学中若使用强迫、体罚等手段,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就会被扼杀。同样。老师若对某学生存有偏见,这个学生对老师产生对立情绪;相反,学生如果感受到老师的尊重和关心,就会迸发出巨大的学习力量。课堂上就不会出现“冷场”的现象。

四、用难易适当的内容启发学生,增强学习的信心

如果提出的问题属于“对不对”或“是不是”之类问题,学生张口即答,就会失去追求新知识的情趣,学习情绪懒散、松懈;若提出的问题过难,学生站起来张目结舌,吞吞吐吐,以致丧失信心。只有适度的问题,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可让学生始终保持兴奋的学习状态,由“知其然”顺利过渡到“知其所以然”。

篇8:《中小学音乐教育》读后感

高师音乐教育是基础音乐人才培养的摇篮, 为中小学培养了大批合格、有素质的音乐教师。全面提升我国音乐素质教育就需要提升高师教学质量, 深化改革, 要向现在职业教育方向挺近, 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音乐新课程标准》的教育思路是:“立足对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关注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这是教育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基本理念是:“以音乐审美为核心, 以兴趣爱好为动力, 注重多声部能力的培养, 读谱能力的培养, 音乐创作能力的培养, 音乐中合作能力的培养。”《音乐新课程标准》对中小学音乐课程的性质和价值做了重新定位, 把教学分为“认知、情感、动作技能”三方面, 新课标把过程和方法定为教学目标之一, 这有利于学生学习音乐方式的改变。教学内容也再次整合和拓展外延, 音乐学科内综合化。教材的更新强调了音乐的多元化、民族化以及人文性。

音乐教学培养的最初目的是培养人们对音乐认知、鉴赏、表演和创造的能力。通过学习音乐, 丰富人们的情感世界、净化人们的心灵。由于教育模式缺乏针对性, 学科设置不科学, 制约着教师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所发挥的能量。根据《音乐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高师音乐教育需要在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教育实习等方面做出及时的调整。

培养方案不能滞后于《音乐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往高师的毕业生在工作初期非常纠结, 学校所学知识与工作所需严重脱节:学的用不上, 想用的没学过。这种尴尬就是高师在设置培养方案时没有根据《音乐新课程标准》做出及时修正和调整的结果。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坚持改革创新, 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全面实现素质教育, 着力提高教学质量,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随着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社会的深化改革,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都需要教育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教育的发展关系到社会进步、民族振兴。高师音乐培养的目标是培养适应中小学教育的应用型人才, 所以高师教育培养方案与中小学音乐教育做好对接, 要与时俱进。

课程设置也要符合《音乐新课程标准》需求。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类别应当包括两大类别:公共课程和专业课程。由于高师音乐教育模式一般都借鉴音乐院校的培养模式, 过度强调专业性, 开设的课程多以专业课为主, 让学生花费大量时间在专业技能课上, 造成重技能、轻理论的现状, 也造成学生弹的很好、唱的不错、舞台上表演的经验很丰富, 但恰恰不会教学, 想要把这些技能转成讲解知识就很难, 教学水平的忽视导致学生不能很好的胜任教师的角色。再有忽略了学生文学素质的培养, 跨学科课程设置不合理, 音乐不是一门孤立的学科, 它是艺术范畴里重要的组成部分, 音乐与美术、文学都是不可分割的, 在课程设置时要扩充音乐以外学科知识的学习, 让学生的音乐认知、鉴赏、表演和创造能力得到全面提高。

随着经济的发展, 国家的科技水平日新月异, 互联网大数据应运而生。现今人们的生活, 学习、工作等等都可以用数据来说明, 互联网通过大数据的分析, 能够科学准确的掌握人类的生活、学习、工作、兴趣等习性。通过数据的分析, 能够准确把握学生学习动态、兴趣走向, 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习惯, 更好适应时代的变化和发展需求, 这种适应性是与时俱进的, 让科技改变生活, 引领未来。高师教育适应新时代的要求, 培养学生应用高科技手段, 在基础教育工作时, 能够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 为学生制定科学的教学计划, 分析学生的兴趣走向, 制定更加合理的教学模式, 让学生的学习生活更加便利。

教育实习是学生走向工作岗位, 承上启下的关键阶段, 实习学校音乐设施是否专业化, 实习导师是否负责, 教育实习评价是否科学化, 这些都能制约学生在实习过程中获取知识、方法、经验的有效性。所以, 高师针对以上问题逐一调整和改变, 为学生选择专业设施合格的实习学校, 实施导师评价回馈制度, 以此来督促导师, 完善教育实习评价机制, 着眼于教育、激励和改善功能, 通过科学的课程评价, 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 激励教师进取, 完善教学管理, 推动音乐课程的建设与发展。

参考文献

[1]杨瑞敏.加快高师音乐教育教学改革为基础教育培养高素质教师[J].中国音乐教育, 2003.

[2]王耀华.关于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与课程结构体系的思考[J].中国音乐教育, 2003.

[3]周怡.关于高师音乐教育与中小学音乐教学对应的思考[J].文教资料, 2011.

篇9:教育戏剧对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启示

【关键词】教育戏剧 音乐教育 全人教育 歌舞剧 情境构造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6-0240-02

前言

目前,素质教育已成为艺术教育的一大目标,其根本宗旨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其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全面发展。教育戏剧作为一种教育方法和教学手段,将戏剧元素融入教学,囊括了中小学音乐主要教学方法,同时满足了中小学音乐教育目标上的要求,以“实践学习”、“创造力教学”等理论为指导,将全员参与、角色转化、师生互动、创新实践、教学生成等要素契合于其中,是教育对象在戏剧实践中达到学习目标以及实现人格塑造、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对学校基础教育产生重大影响。当今,教育戏剧益处逐渐为人们所重视,英国有过程教育戏剧与戏剧教育剧场(DIE/TIE),美国有创作性戏剧教学。我国香港、台湾等地已把教育戏剧列为法定的教育项目,上海也将戏剧教学纳入基础教育教学中。因此,教育戏剧对于中小学基础教育的作用不容小视。

一、教育戏剧概述

(一)教育戏剧来源与定义

教育戏剧(Drama in Education)是一个译词,在国内被通称为教育戏剧,是戏剧与教育相结合的产物。教育戏剧这种将戏剧元素融入教学的方法起源于法国思想家卢梭的“在实践中学习”与“在戏剧实践中学习”两大基本教育理念,并受杜威“践学习理论与创造力教学理论”等思想影响,从而催生了教育戏剧。

不同学者对教育戏剧定义稍有不同,英国学者Cicily.ONeill认为,教育戏剧是一种学习模式,透过学生以戏剧中的角色与情况由活动中来判知,可使学习者探索拓展许多议题、事件以及各种关系①。台湾教育戏剧家张晓华:“运用戏剧与剧场之技巧,从事于学校课堂的教学方法②”。后来,教育者对教育戏剧有新的定义,如李婴宁(2010)将教育戏剧划于应用戏剧一栏中,区别于舞台戏剧的戏剧活动与教育活动的交集。综合而言,教育戏剧是指将戏剧艺术表现手段运用课堂教学中,完成学习目标并达到教育目标的方式与手段,学生通过情境虚设、角色扮演、互动合作、模仿与游戏、意识转移、创造反思等环节,在参与式的、即兴性的、创造性的戏剧过程中完成学习目标,实现人格塑造、心灵净化、社会认知等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

(二)教育戏剧理念与活动形式

张晓华教授认为其是一种教学上的应用戏剧,不是训练,不是表演娱人,而是教与学之间的关系,基本上涵括了“五育”的教育目标。Cottrell认为,教育戏剧是儿童将自己融入到经验学习的一种艺术形式,它要求儿童运用想象力,增加创意表达,通过动作、手势、临时创作、角色扮演等活动探索多面的人类经验③。与戏剧教育不同的是,教育戏剧不以表演技巧、戏剧知识为目标的专业戏剧人才表演,具有人格塑造、自我认知、社会教化、心灵净化等重要价值。在具体教学中,重点在于提高学生课堂积极性与参与度,感受知识底蕴,从互动交流式的动态课堂中获得经验并创新生成,对提高学生艺术能力与素质修养,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上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教育实施者在通过对学习者诸多差异性的判定,如年龄、心理、性格、经验等,运用戏剧元素与剧场技巧,对整个戏剧流程计主体进行设计,包括热身游戏、角色选定、情境构造、戏剧带入、互动交流、即兴表演等,引导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在情境中创造,使参与者在动态互动中充分想象与表现,获得社会认知与审美价值。教育戏剧课堂进行的方法主要有戏剧游戏、思路追踪、角色互换、焦点人物(坐针毡)、建构空间、表演评定、定格画面、仪式、墙上的角色、教师入戏等。

二、教育戏剧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的可行性

教育戏剧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手段,在国内香港、台湾等地逐渐以“渗透”的方式应用于语文、英语、数学等基础教育课程教学中,下面分别从课程性质、课程内容、教学方法与目标三方面阐述教育戏剧特殊性以及运用至中小学音乐教育中的合理性与可行性。

(一)由“智”到“心”的全人教育④

2011版《义务教育音乐教育课程标准》界定音乐课程是融人文性、审美性、实践性为一体的,其价值在于为学生提供审美体验、陶冶情操、启迪智慧,开发潜能与创造力,传承民族优秀文化,感受世界文化多样性,促进人际交往能力,沟通情感与构建和谐社会。教育戏剧的重点与宗旨在于实现人文素质教育,增强艺术修养,提升审美情趣,促进人格健全、社会认知,立足做到从“智力训练”到“身心解放”的全面发展,实现真正的全人教育,不局限于知识与技能的获得,激发学生的公共意识与角色意识,更注重在戏剧过程中启迪智慧、反省自我、感受人生、认识世界,这与音乐教育课程性质有异曲同工之妙。

(二)姊妹文化的综合艺术教育

新课标强调突出音乐特点,关注学科综合,注重音乐与相关文化结合,戏剧正好满足一要求。众所周知,戏剧是以语言、动作、舞蹈、音乐等形式达到叙事目的的舞台表演艺术的总称,儿童歌舞剧表演作为戏剧表演形式之一,成为中小学生综合性艺术表演主要素材。新课标分别对不同学段关于综合性艺术表演能力作出了要求,如1-2年级须参与其中,3-6年级能主动参与,以及7-9年级能自信的、有表情的进行歌舞剧表演。那么,教育戏剧这一创新的教学手段以及戏剧独特的发展技巧对于儿童歌舞剧编排、表演有颇多的借鉴价值,这需要教师对此有正确认知与掌握能力,将其运用到具体教学实践中,遵照“三维度”有效的实现教学目标,使戏剧效果最终满足音乐教育总目标的要求。

(三)“寓教于乐、多元教学”的目标追求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希勒把游戏理解为艺术存在的本质,游戏冲动可致人性升华,达到纯粹审美境界。教育戏剧充分契合了孩子游戏的天性,满足孩子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具有强大的吸引力,戏剧游戏与角色游戏精神对音乐教育有重大价值,音乐教育更不应被固定的、千篇一律的教学设计与教学目标所禁锢,对于音乐表现也不应局限于生硬的复制与模仿,更应是情感体验上的自由创造。

教育戏剧是集音乐常用的教学方法即体验式、实践式、语言式、探究式等为一身的另一种新的教学手段,满足音乐教育课程标准体验、模仿、探究、合作、综合等过程与方法,教学效果紧贴音乐教育目标三维度展开评价,主要体现在情感态度、行为表现、认知理解,给予全体学生开放式的、引导式的、互动式的、体验式的、即兴式的学习环境,在主体精神与肢体自由解放下想象与表现,在团队协作中组织交流,在虚拟情境中临时发挥、无限创造,在亲身体验中探索知识与人生。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教育戏剧中的主体,教师则是其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人物,执行过程策划、角色扮演、入戏指导、应急处理、进程把握、认知获得、效果观察等功能。因此,教育戏剧无疑是音乐课堂教学中可借鉴的新型教学方法。

三、教育戏剧在中小学歌舞剧中的具体运用

(一)表演角色与素材的编定

角色扮演作为戏剧的主要概念,在整个表演中处于重要地位,这也正是孩子模仿天性的展现。首先,教师应该提高孩子对于角色的认知,即现实“真我”价值与戏剧“假我”角色,以防止学生因认知不足而导致的角色颠倒、错乱等现象,最终造成表演失真、失效。加之,需根据孩子人物特性来指派角色,并保证每一个学生都有练习和表演过程的机会,切忌差别对待与个别教育,以防止学生自卑、兴趣缺失、课堂被动等现象。因此,教师在选定角色扮演时,首先要遵循学生意愿,因人制宜地合理安排角色,对于怯场、害羞的学生,教师更应关注其潜力的挖掘。

在表演内容方面,教师须选取儿童喜闻乐见的、适应儿童心理与审美情趣、易于想象理解、主题明确的素材,并以歌唱、舞蹈、绘画、诗歌等综合艺术手段表现出来,使其形象化、民族化、生活化、艺术化,最终达到育人价值。素材可以是经典剧目,也可是教师自编的主题目标剧目,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1)大自然类;2)社会生活类;3)寓言童话故事类;4)历史时事类等。总之,须遵循“易懂、易唱、易演”的原则。

(二)暖身游戏的灵活选择

戏剧活动前常伴随一系列暖身游戏,主要包括自我介绍、戏剧游戏、肢体活动、即兴表演、发声练习等策略,主要有解放身心、激起参与者兴趣、引入主题的作用,教师可根据所要表演的歌舞剧主题或学生年龄、喜好以及当前状态等因素来进行选择。

如果学生吵闹、乏味、思想不集中,通常可采用节奏游戏,即学生根据不同节奏风格的音乐,采用接龙的形式,运用肢体动作即兴地拍打出所接收到的节奏型,使学生随音乐律动;人体雕塑,即游戏一方“雕塑”另一方的肢体,使其变成想象中的角色形象,这一游戏不仅有利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更利于学生形成角色意识,比如说骄傲的公主生气时的面部表情及身体动作;

教师可采取一些利于戏剧主题的游戏以更好融入情境做准备,如黎锦辉的歌舞剧《麻雀与小孩》,课前可采取通过模仿麻雀飞行、降落姿势等使肢体得到放松,或可分别模仿麻雀欣喜、哀求等戏剧场景中的不同叫声;或学生对剧中角色进行介绍,如小孩性格、长相、年龄等,又如“教师叙说故事”这一戏剧技巧可使教师更好的控制戏剧局面,营造戏剧紧张或安静的气氛等,类似的还有“故事接龙”等;即兴表演通常是教师入戏、师生互动的集中体现,孩子在无排练的情况下,直接用以设定的角色来说话及表演,起到把握表演方向的作用。

(三)虚拟情境的构造

1.创设情境

由于儿童歌舞剧表演一般在教室中进行,设备、道具、彩光等效果不如舞台。为了达到戏剧效果,教室戏剧须借助一些手段来体现明暗、噪寂、动静的对比。这需要学生发挥想象力去感受,如利用蜡烛或灯笼来制造夜晚的黑暗。另外,瓦格纳认为偷窥是制造噪寂对比的一有效途径,或者借助门窗的咯吱声制造恐怖而又寂静的氛围。至于动静的对比,可以通过行为肢体语言、舞蹈等来体现。然而,只体现对比还不够,戏剧高潮是主题展现、人物特征、故事情节发展最关键、最尖锐的时期,这要求戏剧情境突出焦点、体现张力,引人入目,令人深思。感官刺激能达到这一效果,如通过锣鼓声、开门声制造紧张、恐怖气氛,引起学生对行为的思考与讨论等。从化妆、绘画、道具到整个舞台布景、戏剧效果等都离不开合作,这在无形之中拉近师生距离,增进学生友谊,是团结互助学习的具体表现。

2.融入处境

融入情境,情景再现,首先要做到相信处境。歌舞剧具有直观性,其音乐、美术、舞台背景、语言、舞蹈等都是可以直观感受到的,但戏剧本身是虚构的,只有演戏的与看戏的人都相信情境,戏剧才能得到感知并得以继续。这需要学生正确理解戏剧的本质从而对戏剧情境、人物心理与行为产生认同,致使进一步地置身其中,进行人物刻画、故事演绎。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把戏剧定义为现实的模拟,然而学生作为“假想我”应怎样做到适应情境?怎样通过表情、语言、肢体动作来表现人物心理状态、故事情节发展,实现情境再现呢?需要发挥其无限想象力,将已有的知识、经验、价值运用到戏剧情境中,设身处地的想象假想我在处境下的困扰、疑惑、激动等心理状态,解决每一件事,完成每一个场景,并实现自我教育、自我反省。

3.创造新境

创造新境往往是教师容易忽视的一部分,即创造力的培养。因为,情境再现不是随儿童表演目的所在。蒙台梭利曾说:“儿童身上隐藏着一种生机勃勃的秘密”,这要求我们重视对儿童潜能的开发。教师应鼓励学生释放天性,摆脱思想束缚,抛弃社会角色,把现实生活中想演却不能演的事情,通过戏剧表演尽情展现出来,把压抑、郁闷等情绪通过戏剧的手段释放出来。由于表演者的主体性特点,对于同一作品、同一人物、同一场景的理解与表现存在差异性,应尊重和发挥这种差异性,鼓励多样性。当某一场景使得学生无法通过已有经验进行解决时,教师可以随时或预设打断和参与节点,采用坐针毡、定格画面、墙上的角色等戏剧技巧实现思路追踪、主题深化和效果预估,学生的潜能就被挖掘出来了,在实践中获得真理。因此,如何实现课堂动态生成,是教师需要追求的。

4.跳出虚境

教室戏剧表演真实目的不在于虚拟情境中的角色扮演,旨在通过情境这面镜子,使表演者在不知不觉中对自身思想、行为的反思。教育戏剧是本我通过自我执行,到达超我境界,实现完整人格的有效途径。歌舞剧戏剧是人生的预演,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时期,是自我意识、世界观与社会责任感、认知发展的关键时期。歌舞剧培养其角色意识、合作意识与创造意识,激励学生树立信心,独立思考,自我反省,挑战与创造无限可能性。莎士比亚认为世界即舞台,每个人需要演好自己的人生角色。

结语

教育戏剧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方式,以其独特的戏剧魅力与育人价值,备受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关注。但由于国内传统艺术类教育课程安排所占比例与师资力量的局限性,使得教育戏剧在发展中存在一定的阻碍。相比其他基础教育课程而言,同为艺术门类的音乐教育课程无论是在师资培养还是在教学过程实施方面,将教育戏剧应用到中小学音乐教育中的可操作性与发展空间更大。当前,面向全体的素质教育,坚持学生全面发展,已成为当前学校教育发展的战略性目的,以及新出台的中小学艺术素质测评给予教育戏剧这种创新的教育方式发展的一大平台,值得重视与借鉴。

注释:

①ONeill,1982,P.11

②张晓华,教育戏剧理论与发展[M].台北:心理出版社,2004

③Cottrell, J. Creative Erama in the Classroom Grades 4-6[M]. Lincolnwood, IL: National Textbook Company. 1987.

④Ron Miller,全人教育评论,全人教育出版社

参考文献:

[1]贝内特,雷默.音乐教育的哲学[M].夏建中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

[2]李婴宁,“教育性戏剧”在中国[J].艺术评论,2013,09:49-52.

[3]徐俊. 教育戏剧——基础教育的明日之星[J]. 基础教育,2011,03:68-74.

篇10:夏日音乐家中小学读后感500字

我想提个问题,《夏日的音乐家》中的音乐家到底是指谁呀?都回答不出来吧!我给大家一个提示:在夏天时,会在树上唱歌。我想你们一定都知道了——蝉。

蝉有很多秘密,让我带你们走进蝉的世界吧!蝉的习性非常特别,蝉妈妈一共制作40多个卵房,每个卵房平均有10枚卵,一共大约有400只蝉宝宝。蝉宝宝出生后,先爬出卵房,再爬出洞穴,跳到地面上,用锄头般的前腿挖了一个小洞穴,接着便快速跳到洞穴里。每到寒冷的冬季时,它就会爬到更深的地底下,一直爬到最深处,在地下待四年。在这四年里,脱四次皮;最后慢慢爬到地面上,开始新的生活。

蝉的天敌是蝈蝈和蚂蚁等。蝉喜欢在树上唱的歌,声音很洪亮。像是告诉大伙儿,夏天到了!好热呀!蝉有两种眼睛,一种眼睛位于头部两侧,是又大又圆的复眼;另一种眼睛有三只,在头部正中央名叫单眼。蝉喜欢喝树汁、晒太阳,在喝树汁也不停止开心地歌唱,但蝉只能活三四周。蝉有很多好朋友,如角蝉、叶蝉、马蝉、毛蝉等,它们都是大名鼎鼎的歌唱家。忘了告诉你们,只有雄蝉会唱歌。因雌蝉没有“共鸣器”,所以不会唱。

篇11:夏日音乐家中小学读后感500字

我虽然没有蜻蜓姐姐那婀娜多姿的身段,也没有蝴蝶妹妹那花容月貌的脸蛋。但比萌,我可是常胜将军啊。我在昆虫界比美,不不不,是比萌大赛里年年都是第一名哩,又好称“大头娃娃”。大大的头,怎么不人见人爱呢?

当我还是小宝宝的时候,我最担心那些坏蛋蚂蚁把我给吃掉了。可现在我可比它们大好多倍哩。

我还要向你们炫耀一下我的翅膀。我的翅膀一共有两对,一边一对,而且一大一小哩。羡慕吧!“咕噜噜”,我的午餐铃响了。大叔爷爷只好委屈一下你了,我用自己坚硬的口器吮吸大叔爷爷的汁液,把打量的营养和水分吸入自己的体中来延长我的寿命。好喝好喝真好喝。如今我欠大叔爷爷的太多了。

在我们蝉宝宝里,不是每一只蝉宝宝都会唱歌的哟。只有像我一样的帅哥才有嘹亮的歌喉,这是美女姐姐们没有的哟。

我们一族的眼力那可是顶呱呱。有一次,一个小朋友经过我的地盘,走到一棵树前发现了我,捡起石块砸向我。幸好本人发现及时,我伸伸懒腰,拍拍翅膀走人了。

篇12:《爱的教育》小学读后感

我很羡慕安利柯能有幸到帕尔博尼老师的班级里。因为帕尔博尼老师很温柔、很有爱心。安利柯还交到了很多新朋友,包括有卡罗纳,德罗西,波列科西.....我还深深的记得一个每月故事叫《撒丁岛的少年鼓手》我想我们也要学习少年鼓手那种坚持到底,不怕困难的精神,我们还要向罗伯弟学习一种不为自身安全去救别人的精神。

读了《爱的教育》我学会了什么是爱,爱是无私的,爱需要奉献。也学会了要帮助别人,尊敬长辈,团结同学,爱戴老师。我们要懂得珍惜,要学会帮助别人,每天看到老师,爸妈们为我干这干那,这就是对我爱的付出。读后感·现在我懂得了爱是一种信仰,爱是一种追求,爱是一种表现,拥有它的人们,付出爱的心,他的人生一定会幸福的,没有遗憾的。

《爱的教育》读后感二

在这夏日炎炎的暑假里我读了一本书——《爱的教育》。这本书里有许许多多有趣的小故事,比如:《开学第一天》、《爱国少年》、《扫烟囱的孩子》……

但我觉得对我印象最大的是《扫烟囱的孩子》,《扫烟囱的孩子》描写了一位同学,他家很贫穷,有一天他去扫烟囱可是没有赚到钱。在同学们的帮助下得到了钱,同学们把身上的零花钱都给了那位同学,而有的不能给他钱就摘了一朵花给那位同学。

篇13:浅析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

关键词:中小学音乐教育,农村,城市

教育的基本功能之一, 就是要缩小贫富差距, 促进社会公平。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 就已蕴涵着社会公平的深意。如果教育不能指向社会公平, 反而扩大社会差距, 岂不是背离了教育的初衷?近年来, 作为音乐教育主渠道的学校音乐教育获得了迅速发展, 但是, 由于地区差异和城乡差别, 这种发展在城市和农村中存在着极大的不平衡。

一、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

1、农村中小学音乐课开课情况

在农村中小学校的调查中, 虽然音乐课是必修课, 但每周只有一个课时, 有课外音乐辅导的学校占调查总数的15%, 有些学校虽有校合唱团, 但形同虚设, 平时处于停止排练状态, 每逢节假日, 则临时突击, 或外请辅导老师。校长们也深知美育的重要性, 但由于种种原因, 仍然把升学率放在首位, 毕竟升学率关系到学校的声誉。因此, 当师资课时缺乏时语文、数学、外语等学科教师可以随意地与音乐课调换, 甚至干脆把音乐艺术类的课时挤掉, 把音乐课当成可有可无的“副课”, 因为音乐课教学质量的好坏、学生音乐知识水平的高低与升学率无关。由于学校和其他学科教师的不重视, 导致新课程教学计划内容无法顺利完成。

2、学生对音乐与音乐课的兴趣缺乏

多数学生对音乐本身很有兴趣, 课余时间也常常听一些歌曲和音乐, 但这种兴趣较盲目, 受社会、学校和家庭教育的影响, 学生对学校音乐课内容仍不感兴趣, 音乐课也不是非常受重视。因此, 音乐教师在进行新课程教学中显得左右为难, 在课堂上气氛“活”了, 学生的课堂纪律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反之, 过于严肃又使课堂气氛过于沉闷, 学生情绪调动不起来, 不积极配合, 影响了课堂教学质量, 难以达到新课标中要求的教学效果。

3、农村合格音乐教师的缺乏

在调查中发现, 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师具有音乐专业本科以上学历的甚少, 大部分是大专学历、普师、幼师毕业的。由于近几年来, 教育改革的快速发展, 这些教师为了拿到大专及大专以上的学历, 不惜代价经过七个“暑期”的奋斗, 函授成为“专业音乐教师”。而一些高等师范院校为了提高创收, 对函授学生的入学考试和毕业成绩网开一面, 可以说敷衍了事, 为了经济效益, 不求教学质量, 使得部分教师轻松地混得了音乐专业文凭, 实际上, 凭他们的专业水平难以完成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学任务。

虽然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的学生较多, 可多数人专业思想不牢固, 他们报考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初衷, 并不是真正热爱音乐教育事业, 而是在文化课成绩较差的情况下, 选择了师范院校的音乐专业。很多人根本没有想在毕业后从事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 他们深深了解农村中学音乐教育现状和音乐教育的地位, 因此, 毕业后想方设法离开自己的家乡, 留在城市, 即使回到家乡也不安心在农村中小学从事音乐教育。尽管近几年来我国高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 招生人数大幅度增加, 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 但是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师仍然紧缺, 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落后, 合格的音乐教师缺乏, 音乐教师越缺乏, 音乐教育越落后, 造成恶性循环。

4、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教学内容单一

由于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和国家对农村教育改革的重视, 学校的校舍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扩充, 但一部音乐资料、音响资料、音乐书籍、参考资料、图书等的配置显得相当缺乏。虽然新课程标准上观念新、内容广、要求高, 但对于农村音乐教师实际水平和实际条件。无法达到教学内容丰富、教学形式多样、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的实际效果。

5、社会和家庭的因素

在农村, 人们的艺术素养普遍较低, 对艺术教育的认识也不高。学生家长对音乐教育问题认识更是存在误区。孩子学好文化课, 在中考、高考榜上题名才是他们所希望的。至于是否接受音乐教育、是否懂音乐在他们眼里, 不会影响孩子的发展, 反之音乐课还会占用孩子的文化课学习时间, 牵涉孩子学习文化课的精力。许多家长认为把孩子送到学校里来是为了考上中学、高中、大学, 他们关心的是孩子的统考科目分数, 音乐课成绩无所谓。正是这些对音乐课认识上的偏差, 给音乐课堂教学带来了相当大的负面影响。

从以上情况来看, 对于音乐教育新课程内容的实施, 在目前的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中困难较大。

二、城市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

现代城市家庭越来越重视孩子的素质教育, 中小学校园里“小音乐家”到处都是, 这些孩子们常代表学校去参加各类艺术比赛, 教师在教学中也特别偏爱他们, 鼓励和赞扬都留给他们, 使别的学生受到冷落, 这也违背了素质教育、基础教育的宗旨。

1、教学形式灵活多样

由于城市中小学拥有较好的音乐教学设施, 较强的音乐教师队伍, 学校和教师都在思索并尝试更好地贯彻新课改的精神, 实施高效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 许多老师都积极尝试各种教学形式, 以实现新课程下的音乐教学目标。具体的教学形式有以下几种:

(1) 利用歌曲欣赏, 激发学生兴趣。

(2) 开展器乐、歌词创编活动, 丰富课堂教学, 培养创新意识。

(3) 注重语言情境的创设。

(4) 与学生一同聆听音乐。

(5) 扮演角色, 增添课堂气氛。

(6) 营造开放式氛围, 创设自主课堂。

(7) 创设绘画情境, 引导学生创造美。

2、师资队伍雄厚

由于城市便利的环境条件, 以及中小学教师待遇的优厚, 高校许多优秀音乐专业毕业生都选择在城市发展, 这就决定了城市中小学音乐教育的质量。在我国一些大、中城市的中小学, 多配备有专门的音乐教师。音乐教师作为教育资源的一部分, 受到新的教育理念、教育观念的影响, 在工作中不断地学习和参加培训, 完成教学素养的自我提升, 以适应社会的前进和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教师的学历层次较高、综合能力强, 在能较好完成教学工作的同时, 多数还能胜任课外音乐特长辅导。此外, 城市中还有一批音乐教研人员、音乐教育专家、热衷于音乐的各行业音乐爱好者来支持国民音乐教育事业, 并发挥了带头、引导、示范等骨干作用。他们对音乐教育资源的整合、对基础音乐教育的发展起着不可轻视的作用。

3、教师、家长较为重视

与农村音乐课的情况相比, 城市音乐课得到了学校教师家长等许多人士一定程度的关注。一般来说, 城市地处于交通枢纽地带, 与外界联系较为密切, 能够较方便地获得最新的教育信息。学生家长大都是有知识有文化的人, 他们了解艺术教育, 音乐教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作用, 支持学生对音乐美术等艺术课程的学习。许多家长甚至还给孩子报了艺术类的课外辅导班, 加强孩子对艺术的学习, 增强艺术对孩子的熏陶。

4、教学资源较为丰富

城市经济科技水平较高, 学校音乐课程的相关设施较为齐全。特别是乐器的种类和数量都比农村学校的情况要好得多。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 许多中小学校建立了自己的音乐教育主题资源库。同时, 城市的家庭音乐资源, 社区音乐资源等也比较丰富, 这些都为中小学音乐教育的顺利开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三、在我国目前的音乐教学中, 还存在以下不容忽视的现象

1、教师缺乏教学的积极性和热情。

在音乐新课程实施过程中, 音乐教师的热情不断遭遇来自社会和学校的压力的冲击, 许多教师没有信心去进行音乐教学。因此, 音乐教师把音乐课程的教学当做“任务”来完成, 在每个星期一两节课的情况下“当一天和尚敲一天钟”, 认为音乐课程在学校教学中是多余的, 音乐教师缺乏自信心和学科自尊, 似乎音乐教师比其他主课教师矮一截, 音乐教师缺乏教学的积极性和热情。

2、音乐教师的教学缺乏实效性。

音乐新课程强调学生的音乐“体验”, “使学生在音乐审美过程中获得愉悦的感受与体验”, 启发学生在积极体验的状态下, 充分展开想象, 保护和鼓励学生在音乐体验中的独立见解。音乐新课程强调“模仿”, 通过模仿, 积累感性经验, 为音乐表现和创造能力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同时, 音乐新课程还倡导“探究”、“合作”和“综合”。但是, 面对音乐新课程, 许多音乐教师不懂得怎么样去开展“体验”、“模仿”、“探究”、“合作”和“综合”等教学方式, 许多教师仍然停留在传统的音乐教学方式上, 一节课就教学生唱一首歌, 教师是一遍两遍三遍的重复教, 学生则重复唱, 这样下来, 教师教的没有什么味道, 学生的学习也没有滋味, 而且一节课下来, 学生还没有掌握所学习的歌曲。

3、学生对学习音乐课程比较迷茫。

面对音乐新课程, 许多学生不知道怎么样去学习。尽管音乐新课程强调学生学习方法的转变, 倡导学生的积极参与和体验, 但是许多学生是不知道怎么样去学习音乐课程的, 所以他们更多地表现出迎合教师或者迫于无奈。毋庸置疑, 有部分学生是喜欢音乐课程的, 但是这并不代表他们知道怎么去学习音乐课程, 所以出现音乐课堂上学生茫然很手足无措的情景是可以想象和理解的。

综上所述, 音乐教育一方面要立足于现实, 以我国音乐教育的需要和实际情况为出发点, 努力探索音乐教育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新途径;另一方面又要以可预见的未来社会的需要和条件为着眼点, 更新教育观念。当前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 音乐教育一是需要得到全社会更大的支持与教育部门更多的投入;二是作为音乐教育工作者, 也应从自身做起努力转变教育思想, 更加充分地认识到音乐教育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及人格健全所发挥的重要作用。认认真真上好每一节音乐课为培养新世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王安国, 我国学校音乐教育改革与发展对策研究[J],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2004年。

[2]王丹, 普通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研究[D], 吉林:东北师范大学, 2005年。

[3]范元玲, 当代中国中小学音乐教材研究[D], 吉林:东北师范大学, 2002年。

篇14:中小学音乐教育断层亟待填平

由于教学对象的年龄特点、教学方法不尽相同,更因为中小学音乐研讨各自为政,各学段教师间信息渠道不通畅,缺乏沟通、交流,造成幼儿园与小学、小学与中学音乐教学衔接中内容重复、教学方法断层。笔者曾执教过小学和中学音乐课,感受极为真切。

小学低年级音乐教师常在实际教学中碰到这样的尴尬,教师精心准备好的教学设计,却遭遇此教学内容孩子们已在幼儿园学习过的情况,往往让教师措手不及。如果根据原有教学设计执教,根本提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可要临时调整,没有一定的教学经验往往难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这样的情况对于小学音乐教师来说,比较普遍。比如一年级教材中的《娃哈哈》《上学歌》《闪烁的小星》《柳树姑娘》等,学生都已在幼儿园的音乐活动中学习过。而且,在新课改过程中,还存在许多不确定性因素,如实验教材一再修订,也会让教师无所适从。这样的问题在中小衔接中也有存在,只不过没有幼小那么集中。

中小学音乐教育的衔接更多地表现在教学方法的断层。进入初中后,音乐师资大多是专科学校及本科院校毕业,所受教育通常也是偏向专业化音乐教育,因此教师往往对学生六年小学音乐教育情况估计过高,加之音乐教材中的理论等内容过于专业化,从而使教学与学生实际脱节,师生的双向适应性都较差。音乐课时也从小学的每周二节减少为每周一节,从客观上讲,首先学生接触正规音乐教学时间较少,对于生理上正处变声期的学子,此时的心理特点是希望尽早得到成人世界的不断认可阶段,心理上还未成熟,却又对社会上的某些新生事物好奇、好模仿,从众心理较强,认为音乐教材选曲老土,对教材排斥,往往更热衷于流行音乐。中学音乐教育已被逼到了孤掌难鸣的境界。

进入高中,学生的理性得到回归,对事物已有一定分辨能力,可这时的他们已是流行音乐的铁杆粉丝,加上高中音乐新教材的起点依然过高,试想对一个连巴赫、莫扎特是谁都不是很清楚的学生,对他们又谈何交响音乐、音乐美学?笔者曾听到过这样的感叹,有教师给高中学生讲课,教师讲得头头是道,但学生是只顾完成来不及完成的课业,虽然也不像初中生那样,跟你捣蛋,但他们给你的沉默更可怕。在这样的音乐教学过程中,学生完全处于被动和不动状态,教师不唱独脚戏才怪。其实这个学段的学生是否不喜欢歌唱、不敢歌唱呢?让欣赏作为高中音乐教育的“主角”无可厚非,但也不能忽视演唱这种最容易让大众接受的表演方式。学者周大风曾在《音乐教育改革刍议》中提到:“当务之急首先要改变幼儿园、小学、中学、师范学校的音乐教育的结构。改革‘以歌唱为中心,识谱为辅’,而代以欣赏、器乐、歌唱三者并重的音乐教育结构”。笔者作为一位基层教师,深以为然。

英国作家约翰伯格在《观看之道》这样说过:一个被割断历史的民族或阶级,它自由的选择和支持的权利,远不如一个始终得以把自己置于历史之中的民族或阶级。而我们的大多数学生正处于这样的一个临界状态,是非常危险的,当引起各地教研部门的重视与关注。

上一篇:舆论学讲稿 舆论的形成过程下一篇:局部解剖学期末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