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笑木兰诗

2024-09-02

搞笑木兰诗(共12篇)

篇1:搞笑木兰诗

滴滴复滴滴,木兰当司机。看看计价器。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昨夜见通知,运管显神力,市区各街道,滴滴少踪迹。

东市围堵忙,西市去钓鱼,南市凑满走,北市近者拒。

旦起发车去,暮至没油汽。

不闻乘客唤车声,但闻滴滴接单多盈利。

旦辞家门去,暮至星满头,

不闻乘客唤车声,但闻滴滴忙到跑没油。

机场去接机,专车度若飞。

忙活一整天,干不过滴滴。

滴滴百里满,出租十里归。

归来见妻儿,妻儿操劳忙。

整天没少逛,没有滴滴强。

妻儿问何故,滴滴把我市场抢,

若是再这样,妻儿谁来养。

出租车也好,专车你也罢。

谁优势谁劣,百姓自公道。

倾听大家言,公平竞争赢市场。

围堵乱秩序,钓鱼丢信任,

公共秩序安,百姓才称赞。

出租不拒载,滴滴正规化。

出行为方便,方便你我他。

和谐在当下,造福百姓千万家。

出租我也打,滴滴我也坐,

双车傍地走,顾客永远是上帝!

篇2:搞笑木兰诗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有所思,女亦有所忆。昨夜见请帖,五星大餐厅。菜单十二卷,何菜都有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驰千里马,从此替爷撑。

东市买大包,西市买火烧,南市买油条,北市买炸糕。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红薯烤得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开水烧得鸣啾啾

万里赴宴宾,千里度若飞,香气传烧鹿,油光照火鸡,宾客百撑死,木兰吃饱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柴房,粮食十二石,赐百千牛羊。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刷盘将,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篇3:《木兰诗》片段赏析

东市买骏马, 西市买鞍鞯, 南市买辔头, 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 暮宿黄河边, 不闻爷娘唤女声, 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 暮至黑山头, 不闻爷娘唤女声, 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出征前这一段详细描写, 生动而又形象地向我们展示出征前及出征过程中了木兰真实的、复杂的心境, 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有情有义, 有血有肉的, 替父从军, 为国尽忠的英雄兼常人的英雄木兰形象。

1. 结构作用———承上启下。

.整个文章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木兰讲代父从军的缘由。第三部分, 写从军后的战斗及凯旋归来。该段作为第二部分主要描写木兰从军前的细心周到的准备工作以及出征的途中的情况。在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2. 句式手法———重复对仗。

该段先用四个重复的排比句式描写木兰出征前的准备。东西南北, 每个市买一样东西看似荒诞不合理, 但恰恰烘托出出征前繁忙准备、精挑细选, 渲染了战争的气氛, 烘托出紧张的出征氛围。两个“不闻……但闻”也是重复句式, 含义更加丰富。对比中烘托木兰思家卫国的复杂心境。

3. 场景转换———动态画面。

“东、西、南、北市买东西”动态的场景描写木兰出征前准备工作;“旦———暮———旦———暮”、“家里———黄河边———黑山头”寥寥几个字就用一个动态的过程向我们展现了木兰离开家走向征途的时空变换, 变现木兰远征, 在远征, 离家越来越远的情形。动态画面, 形象生动。同时“黄河边———黑山头……”时间地点的不断变化, 也烘托出战事的紧急, 烘托木兰的从容奔赴前线的英勇形象。

4. 艺术手法———对比反衬。

爷娘唤女声与流水声、马鸣声, 一边是亲情, 一边是战情;一面是思家之情, 一面是报国之情;爷娘唤女的“亲切、关怀、熟悉的声音与黄河水声、胡骑鸣叫声音的陌生、凄厉、可怕形成鲜明对比;“深刻反映出木兰从征途中思家、卫国的复杂矛盾心境。然而, “不闻唤女声, 只闻流水声, 马鸣声。而木兰依然选择了后者, 选择了卫国, 越走离家越远, 勇敢地奔赴前方。两个“不闻”表现出木兰从军的坚定;两个“闻”则凸显出木兰在征途中所经受的磨练。“不闻”与“闻”形成鲜明的对比, 深刻表现木兰忠君报国的精神。此外两个“不闻……但闻……”看似并列, 实则递进, 既写木兰一步步走远, 也进步一深化木兰毅然决然的走向征途的无畏形象。

5. 人物刻画———真实生动。

其中, 全文的中心是刻画木兰的英雄形象的, 但是该段爷娘唤女声与自然人文环境的严酷的描写也侧面展现了一个常人的木兰、一个曾经时闺中女儿的木兰。作为一个女孩她有不同其他女孩的一点, 她可以英勇的代父从军, 但她仍有有对家的思念对亲人的眷恋, 也有对战争的惧怕。该段描写强化了她作为一个女孩的身份, 但是这段描写非但没有削弱她的英雄形象, 反而使故事更真实更加合情合理更加引人入胜。正是在对家的思念中, 对战争有着惧怕的前提下, 毅然决然的奔赴战争前线, 才更加体现出木兰的英勇无畏。

6. 环境描写———细腻。

黄河流水”写出自然环境的恶劣, “燕山胡骑”写出社会环境中战事的急迫, 两句烘托出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严酷。

7. 词语运用———双声叠韵, 反复咏叹。

篇4:《木兰诗》中木兰承载的文化意蕴

这首诗一开头,就把读者吸引到它所描写的场面中了。木兰平日织布时发出的“机杼声”,已经被她的声声叹息所代替。“可汗大点兵”,老父名在军籍,家中没有长男,怎能不使木兰焦虑、愁闷?但她终于做出“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的勇敢的抉择。木兰从军,是迫不得已的。当她一旦做出“从军”的抉择,她的态度则是积极的。这从她四处购置行装的繁忙情景就形象地表现出她的主动性和坚决性。木兰初次远离家园,异乡的山山水水,都会触动她的思亲之情。诗中对此的描写是真挚的,也是非常感人的。从军,使木兰得到同男子一样可以施展智慧和才能的良机。十年的战火考验,使她从一个善良、热情、能干的闺中少女,成为一名建立战功的“壮士”,这是一个多么巨大的变化啊!战争,赢得了胜利,也赢得了和平。环境变了,木兰何去何从?她有不可明言的苦衷。在论功行赏的大典礼中,由于她是一个女子,只有辞受封爵,走上解甲还乡的惟一道路。全诗用欢快的笔调描写木兰一家骨肉团聚的欢乐。让她在“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之后,以女子的面目出现在同伴的面前。可贵的是,作者最后用兔子跑在一起,难辨雌雄的隐喻,说明女子如果有施展抱负的机会,她们的智慧、胆略和才能并不比男子逊色。

木兰之事到此收束,但此后结局如何?元代侯有造《孝烈将军祠像辨正记》中却有别于原诗战后归家和一片安详乐观的基调。其中写道:“卫兵振旅还,以异事闻于朝。召复赴阙,欲纳宫中,将军曰:‘臣无媲君礼制。’以死誓拒之。势力加迫,遂自尽。所以追赠有‘孝烈’之谥也。”如果真有其事,坐明堂的天子不仅将木兰这个女子“赶”上战场(当然也有自愿代父从军的成分),而且得知女子身份后还要进一步占有之,以致功成身不能退的将军未死沙场敌方之手,却死于自己保卫的天子之手,岂不叫人痛心伤怀!当然,还有一个结局。1998年美国迪士尼公司费时四年,以六百动画师参与其中,并纳中国动画师加入创作的长达96分钟的动画片《木兰》给了一个与上述结局完全不同的结尾。木兰归家之后,与她长达十二年军中作战的李翔将军寻上门来,一直爱他的木兰与之相结连理,这也是现代西方观念对中国传统的理解,确实是人之常伦。“谁说女子不如儿男”的木兰是应该有一个大团圆的好结局。

为什么对一个虚构的女子会生发如此之多的关注,在一个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传统里,历朝历代的文字竟然能留下这样一个另类女子的足迹,着实是个奇迹。原因可能有多方面。木兰是一个“当户织”的劳动妇女,代父从军,“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男人能做到的,木兰能做到;男人不能做到的,木兰也能做到。妇女并不亚于男子,她们的才能智慧,胆略见识,是决不在男子之下的。木兰这一英雄形象的本身,就是对封建社会中歧视妇女的传统观念的无情嘲弄,也是那些女权主义者作为性别平等的形象代言人。另一方面,在封建社会中,追求功名利禄是多少人梦寐以求传统思想。而木兰经过十年的紧张战斗之后,凯旋而归,却拒封辞赏,愿意解甲归田,重过劳动人民的耕织生活,这充分反映了劳动人民质朴谦逊的品质。木兰的这一行为本身就是对热衷功名利禄的封建士大夫的有力讽刺。或者在于该诗反映了人民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因为《木兰诗》并不像大多北朝民歌那样用愁苦的情调、悲剧的形式来表达,而是别开生面地用女子代父从军的喜剧的形式来表达。戎马生涯是木兰人生重要的部分,但原诗作者及历代文人对于木兰十二年的女扮男装经受沙场的辛苦却略去不说便是明证。“忠孝两不渝,千古之名焉可灭”这是古人常用来说木兰的句子,如果诚如某些史料所言,木兰对天子尽忠之后有守节之事的话,那么,木兰就成为封建社会“节烈”的代表,便涂上浓厚的礼教色彩,各处对其立庙的现象就不难理解。

篇5:木兰诗搞笑版~超全

1.木兰诗肯德基版

唧唧复唧唧,想吃肯德基。不闻口水声,惟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把汉堡思,女把鸡翅忆。昨夜见鸡券,节曰大减价。鸡券十二张,张张有鸡翅。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去肯德基,从此替爷吃。东店买汉堡,西店买饮料,南店买鸡翅,北店买薯条。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汉堡香味鸣溅溅。但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鸡翅香味鸣啾啾。万里越长城,珠峰度若飞。银行送金币,皇上发毛衣。母鸡年年死,木兰十年归。归来见孔子,孔子坐天堂。鸡券十二张,赏鸡百千筐。孔子问所欲,木兰不愿做天使,愿驰千里鸡,送儿还故乡。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啊姊闻妹来,想吃肯德基: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准备吃。开我东阁锅,取我西阁勺,脱我战时袍,著我餐时巾,当窗取碗筷,对镜吃起来。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这么馋。雄兔嘴三瓣,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吃,安能辨我馋不馋?

唧唧复唧唧 木兰吃树枝 不闻鸡叫声 唯闻女安息 问女何所思 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呼吸 女亦无心跳 昨夜见尸首 全体哈哈笑 少了一个人 省了一袋米 阿爷有大儿 木兰有长兄 愿为大胃王 从此去吃米……2.叽叽复叽叽,公鸡泡母鸡。考试够刺激,答题靠心机。上课听不懂,都怪老古董。

老师废话多,麻烦又啰嗦。

生是中国人,死是中国魂。

要我学英文,根本不可能。

至今思项羽,不会说英语。

语文不合格,更显我性格。

数学不合格,老师全负责。

英语不合格,因为我爱国。

考试考得好,全靠同桌好。

考试考不好,同桌做不好。

天天上学愁更愁,老师讲课无离头;听得我就像梦游,次次批评无理由;功课多得想报仇,作业做得傻了头;光阴不似箭,日月不如梭。

功课全靠抄,不然就不交。

上学等放学,放学就过节。

一年又一年,此意恨缠绵。

同学本是同班鸟,一到放学各自飞,一天就这样OK~···

东风吹,战鼓擂,现今世界谁怕谁。

只因南风吹,雨微微,全怪自己太会吹。

天苍苍,野茫茫,作文纸上见四行。3.唧唧复唧唧,木兰开飞机,开的什么机?波音747!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有所思,没钱买飞机.昨夜见军帖,要用轰炸机,飞机十二架,架架买不起.阿爷无大钱,木兰无金银,愿去买钢铁,从此造飞机.

东市买图纸,西市买螺丝,南市买玻璃,北市买铁皮.旦辞爷娘去,暮宿旧机库,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铁皮摩擦滋啦啦.旦辞机库去,暮至军营旁,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将军大呼哈哈哈. 万里开飞机,关山一下没.热气传机翼,日光照玻璃.将军被吓死,壮士魂已飞. 飞来撞天子,天子躺病床.策勋十二转,赏赐俩耳光.可汗问所欲,木兰不愿进牢房;愿开747,飞着回故乡.爹娘闻女来,端起机关枪;阿姊闻妹来,当户举手枪;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智障.开我机舱门,进我飞机藏,脱我战时袍,换上飞行装,多装手榴弹,对外架机枪.出门埋炸弹,亲友皆惊忙:离别十二年,不知木兰变猖狂.疯子脚蹬地,呆子眼紧闭,两人并排走,谁能说我不正常?嘎嘎复嘎嘎,木兰欲自杀。不闻惨叫声,维闻粗绳拉。4.问女傻不傻,为何要自杀。木兰既不傻,木兰又不答。昨夜见罚单,共罚三万八,罪名十二条,条条要画押。木兰所有钱,只有三毛八,又要坐监狱,决定要自杀。东市买菜刀,西市买手枪,南市买吊绳,北市买砒霜。回家写遗书,然后画画妆,不觉菜刀剖腹疼,但觉自杀不宜用手枪。穿好白长褂,遗书兜里装,不觉拉绳上吊痛,但觉自杀不便用砒霜。

自杀何方好,木兰想又想。扔掉刀和枪,倒掉毒砒霜,粗绳梁上吊,木兰已死亡。

死后见阎王,阎王坐明堂。抽她十二鞭,赏她百千棒。木兰问为何,阎王说她罪太长;愿派千里马,送女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双双去投江;阿姊闻妹来,坟墓里面躺;小弟闻姊来,自投身体喂猪羊。木兰成鬼魂,衣服穿不上,走路如飞行,处处可穿墙,官吏来捉人,大门敲咣咣。出门看官吏,官吏皆发狂:同斗十二天,不知木兰是鬼像。

自己变成魂,家人全死亡,罪名一火车,木兰为何活世上? 积复积积,唔识就唔识,测验够刺激,居然无题识,上堂听唔识,捣乱多款式,自修一样识,睬佢都生积,生系中国人,死系中国魂,要我学英文,梗系冇可能,英语唔合格,更显我性格,数学唔合格,老师负全责,语文唔合格,咁我冇办法,考试考得好,全靠隔离好,考试考唔好,隔离唔识做,日日返学愁更愁,老师讲野无厘头,我就听到似梦游,次次批评无理由,功课多到似报仇,做野做到似捞头,返学为左乜,日日被糟质,功课都系抄,一系就唔交,返学等放学,放学饮可乐,打钟各自飞,就咁又一Day5.嘻嘻复嘻嘻,靓女正上机;

不闻拨号声,唯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昨夜网上行,所遇实心惊;

妹儿十二封,皆邀网下逢。

靓女本已嫁,已随他人姓;

上网为自娱,兼可结新朋。

东版写自传,西版赋闲情;

南下为聊天,北下诉心曲;

朝起网上来,暮亦网上连;

不闻夫君唤妻声,唯闻虫虫呼叫不断间。

但辞聊天室,又至戒聊版;

不闻虫虫呼叫声,却见邀请帖子飞满天。

下网见夫君,夫君泪成行;

只顾上网瘾,欠债百千强。

问女欲何去,靓女坦言拜爹娘,借款千里行,赴约诉衷肠。爷娘闻女来,四处急躲藏;

阿秭闻妹来,速速锁门窗;

小弟闻秭来,慌里慌张爬东窗。

开我昔时门,挪你罗汉床;

撬我旧时橱,搜你密码箱。

当窗点钞票,立马去机场;

千里见网友,网友眼放光;

同网一个月,不知靓女俏模样,恐龙亦羞涩,靓女亦张狂,都在网上聊,安能辨我是啥样。

积积复积积,唔识就唔识;测验够刺激,居然无题识;上堂听唔识,捣乱多款式;自修一样识,睬佢都生积;生系中国人,死系中国魂;要我学英文,梗系冇可能;英语唔合格,更显我性格;数学唔合格,老师负全责;语文唔合格,咁我冇办法;

考试考得好,全靠隔离好;

考试考唔好,隔离唔识做;日日返学愁更愁,老师讲野无离头;我就听到似梦游,次次批评无理由;似捞头;

功课多到似报仇,做野做到返学为左乜,日日被糟质;功课都系抄,一系就唔交;返学等放学,放学饮可乐;

篇6:改编木兰诗搞笑版

问女何所叹,问女何所伤.女亦有所叹,女亦有所伤.昨夜翻零食,爷娘大扫除,零食十二袋,袋袋被没收.阿爷发跑圈,阿娘罚跳绳,愿意去运动,从此当刘翔.

东市买牛奶,西市买面包,南市买汉堡,北市买鸡腿.旦辞爷娘去,暮宿小吃店,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煎饼油亮黄灿灿.旦辞爷娘去,暮至拉面馆,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牛肉拉面香喷喷.

万里坐火车,关山骑单车.朔气穿单衣,寒风迎面来.小吃店破产,拉面馆倒闭.

飞机到北京,开始再就业.中餐馆成立,钞票滚滚来.同事问所欲,木兰不用钱多多;愿意穿阿迪,飞速跑回家.

爷娘闻女来,开门忙外轰:阿姊闻妹来,急忙收零食:小弟闻姊来,慌忙藏饮料.开我大宅门,坐我席梦思,脱我名西服,着我红睡袍.见菜身手抓,见饭早空底.抬头瞪伙伴,伙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吃货.

唧唧复唧唧,想吃肯德基.不闻口水声,惟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把汉堡思,女把鸡翅忆.

昨夜见鸡券,节曰大减价.鸡券十二张,张张有鸡翅.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去肯德基,从此替爷吃.

东店买汉堡,西店买饮料,南店买鸡翅,北店买薯条.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汉堡香味鸣溅溅.但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鸡翅香味鸣啾啾.

万里越长城,珠峰度若飞.银行送金币,皇上发毛衣.母鸡年年死,木兰十年归.

归来见孔子,孔子坐天堂.鸡券十二张,赏鸡百千筐.孔子问所欲,木兰不愿做天使,愿驰千里鸡,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啊姊闻妹来,想吃肯德基: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准备吃.开我东阁锅,取我西阁勺,脱我战时袍,著我餐时巾,当窗取碗

筷,对镜吃起来.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这么馋.

篇7:《木兰诗》木兰的形象

木兰的形象,是人民理想的化身,她集中了中华民族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毅和淳朴的优秀品质,是一个深深扎根在中国北方广大土地上的`有血有肉、有人情味的英雄形象,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里尤为可贵。

详略得当:忠孝两全,深明大义。

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淳厚质朴又机敏活泼,热爱家人又报效国家,不慕高官厚禄而热爱和平生活,表现出淳朴和高洁的情操。

篇8:《木兰诗》创新教学谈

首先, 我让学生了解久远的封建时代, 封建礼教对妇女的约束等情况, 然后再以“假如你是木兰, 又是处于那样的情况和那样的时代, 你会怎么办”这一问题, 让学生进入剧情, 并顺利进行了角色转换, 学生的创造兴趣也就被调动了起来:

“我一定要想办法, 帮助家庭度过这个难关。”

“我可以代父从军, 正如祝英台男扮女装去读书!”

“我也要上书可汗, 改变只许男子当兵的现象, 并建立一支女子部队。”

学生七嘴八舌地开展议论之后, 我便以“_____的木兰”的填空题来启发学生概括:代父从军的木兰是深明大义, 勇敢无畏的木兰。

在“踏上征途”中, 学生会在“不闻……但闻……”的句式中深深地体味出木兰的女子情态与心态, 并自然地归纳出“思念亲人、热爱家乡的木兰”这一特点。将“旦辞……暮宿 (至) ……”的句式与下文的“万里赴戎机”联系, 得出路途遥远、军情紧急这一特殊情况。

在“克敌建功”的十年中, 始终未露女子情态的木兰那真是够谨慎、机敏、坚强的了。在“归见天子、辞官还乡”中可窥见木兰那不图高官厚禄的品格。在“亲人团聚、恢复女装”中又一次发现木兰内心的女子情态, 并自然而然地引出“伙伴惊忙”的感叹。

这样, 经过抓住情节特征设计教学, 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被调动起来了, 从而对故事也有了一个完整的了解, 教师愉快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又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空间。

二. 抓住诗歌叙事情节上具有戏剧性的艺术特征, 诱发学生积极思维、发现创新的兴趣。

《木兰诗》与《孔雀东南飞》合称“乐府双璧”, 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因此, 在教学中, 我抓住本诗的戏剧性这一艺术特征, 去诱发学生思维, 引导创新。首先我简介了戏剧知识并让学生明白:没有矛盾, 就没有戏剧。于是以找到矛盾为由, 启发学生去发现新的艺术成分, 这样, 学生便纷纷质疑:

“可汗点兵, 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 木兰无长兄, 这是不是矛盾?”

“在从军途中, 从军与思亲也是一种矛盾。”

“多年征战, 克敌建功, 木兰还朝还是一种巧合!”

“归见天子, 功高赏多, 天子要她做官, 而那时女子是不能做官的, 这又是一种矛盾。”

“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我趁机引导, “木兰是怎样解决这些矛盾的呢?”

学生的兴致再次高涨, 很快找到了方法, 并总结戏剧的高潮与结尾:亲人团聚, 恢复旧装, 伙伴惊忙。有的学生还按戏剧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给予了归类。

这样, 通过抓住诗歌的艺术特征, 实施的创新教学, 整个课堂都是在积极思维、发现创造中进行, 从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三. 让学生在领悟的基础上自行质疑, 开拓学生的创造之路, 引导学生去研究诗歌。

学生对诗有了感性领悟后, 我采用了自行质疑的方式, 让学生对《木兰诗》进行理性的探讨, 以深化学生的认识, 打开研究之门。我让学生从生活情理、时间等方面去学习探讨。学生这一次发言少了, 但很有见地:

“诗没有写木兰练武功, 她没有武功, 怎会建功立业?”

这正是逆向思维, 理性探索的开始, 我的眼前不由一亮, 探索之门已开始打开, 同时引进了北朝的民歌《李波小妹歌》:“李波小妹字雍容, 赛群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 妇女尚如此, 男子那可途?”学生便明白了北朝人民尚武风气盛行, 感觉一来, 学生开始议论, 然后再质疑:

“军书十二卷, 卷卷有爷名, 卷卷不合生活情理。”

“壮士十年归”与“同行十二年”。时间前后不一致。

于是, 我肯定了学生质疑的精神, 便告诉他们, 这就是对《木兰诗》的研究, 并让学生写《木兰诗》的课后作文, 让学生继续探讨新的问题。

事后作文, 有的学生是从木兰形象上评论, 也有的是从诗的缺点上探讨, 还有的是从艺术特征上进行研讨……

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赏析诗的能力, 又让学生逐步走上研究之路。

篇9:《木兰诗》注释微瑕辨正

一、“转”可以译为“次”吗?

教科书注“策勋十二转”为:策勋,记功;转,次的意思。课文把“转”注释为“次”,作量词用。笔者以为此注不妥。

“转”在这里不作量词用,也不能解释为“次”,而是南北朝时北朝论功行赏的一个专有名词。军功每加一等,那么官爵也随着上升一等,这就叫做一转。《魏书·李先传》记载:“车驾于是北伐,大破蠕蠕,赏先奴婢三口,马羊五十头,转七兵郎,迁博士,定州大中臣。”这说明在北魏时就有按军功升转的制度,只是不知道具体分为几等。此制到了西魏就分为四等,而隋朝就发展为十一等。唐朝沿用隋朝旧制,并在原有基础上稍有变化,增加了一等,共十二等;十二转为上柱国比正二品,十一转为柱国比正从二品(见《新唐书·百官志》、《唐六黄》)。另据《资治通鉴》记载,此制在武德三年(公元625年)三月初定,于四月朔颁布。其时“割据群雄芟夷略尽,宇内渐至秦统一”,所以设立此制以犒赏功臣。正因为有了一等军功就可以升迁一等官爵,所以“转”可以看作动词,解释为升调官职。这个词最早见于《晋书·李密传》:“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上面引录李先因北伐蠕蠕立下军功,因而得到赏赐,又升调为“七兵郎”。据此,木兰辗转征战十多年,获得不少军功,因而“赏赐百千强”遂等升调,最后,“转”为“尚书郎”,也是合情合理的。故笔者以为这里“转”应是升调官职之意,“十二转”即多次提升官职。

二、“地”可以叫“地面”吗?

教科书注“双兔傍地走”为“雌雄两兔一起贴着地面跑”。笔者以为此注对“傍地走”的解释不确切,过于含糊笼统。

“贴着地面跑”究竟是指兔子奔跑时,脚不离地呢,还是指一般在地上跑(既四只脚时而着地,时而稍微离地)呢?显然前者与事实相悖逆,后者等于废话——试想兔子贴着地在跑谁不知道呢?再有,按此注释,雄雌两兔是紧挨着而行,还是相距较远,是齐头并进,还是一前一后,这就难以确定,况且课本译句中的“一起”二字也无法从原句中找到与之相对应的词。

笔者认为,此论未能令人信服地说明“贴着地面跑”与下文的“安能辨我是雄雌”之间的必然联系,其实都是由于注者将“地”望文生义地解释为“地面”所致。这里的“地”实际就是助词“着”。“傍地走”,即“傍着走”,也就是“紧挨着奔跑”的意思,“紧挨着”自然是“一起”行动了。这样解释不仅避免了“贴着地面跑”一说的望文生义之嫌,更重要的是与上文木兰跟“火伴”“同行”相处“十二年”这一内容相吻合。因为两兔奔跑时是紧靠着的(喻木兰与伙伴男女同在前线行军打仗),所以才雌雄难辨。

其实,将“地”用为“着”的,在古代文言文及白话文中并不鲜见,如王安石《载酒》诗:“黄昏独倚春风立,看却飞花触地愁”;辛弃疾《行香子》:“小窗坐地”;西汉刘向《说苑·杂言》:“齐景公谓安子曰:‘寡人坐地,二三子皆坐地也。’”;唐已建《宫词》:“一时跪拜冤裳彻,立地阶前赐采衣”;《西厢记》:“山门柱地,看有什么人来”;《墙头马上》:“你这里立地,我自去也”。例句中的“地”都应释为“着”。

其实“地”通“着”是有训读依据的,《常用文言文通假字字典》,就收录 一字条:“地”,属于上古的舌头言,“着”,澄母,舌上音。清朝古音学家钱大昕认为“知、彻、澄之母(舌上音,相当于zh、ch、sh),求之古音,与端、透、定(舌头音,相当于d、t)无异”。这说明最早的时候并没有舌上音,中古的舌上音是从上古的舌头音衍变而来的。《木兰诗》是民歌,有很强的地域性和口语性,其中保留“着”字的上古读音“地”,也是不足为奇的。另外,《汉语大词典》、《汉语大字典》都认为“地”可作为助词用,附在“主”“坐”“卧”等不及物动词后,有时相当于现代汉语中时态助词“着”,故此句应翻译为“雄雌两兔,紧挨着奔跑”。

篇10:木兰诗 花木兰的形象

《木兰诗》源自民间,作者不详。大多数学者认为作于北魏,也就是长期处于军阀割据战争频仍的南北朝时期。历代以来,木兰形象深入人心,影响深远,常常成为文人骚客的诗文内容,如白居易《戏题木兰花》中就有诗句云:“怪得独饶脂粉态,木兰曾作女郎来”。

然而,木兰诗是以怎样的形象深入人心的?或者说,在人们心中,她应该是怎样的形象?

篇11:搞笑木兰诗

《木兰诗》是中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也是一篇乐府诗。又名《木兰辞》,选自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在中国文学史上与《孔雀东南飞》合称为“乐府双璧”。《木兰诗》讲述了一个叫木兰的女孩,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在战场上建立功勋,回朝后不愿作官,只求回家团聚的故事。热情赞扬了这位女子保家卫国的热情、勇敢善良的品质和英勇无畏的精神。

作品原文

木兰诗(北朝民歌)

唧(jī)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zhù)声,惟闻女叹息。(惟闻通: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tiě),可汗(kè hán)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wèi)市鞍(ān)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jiān),南市买辔(pèi)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jiān jiān)。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jì)鸣啾啾(jiū jiū)。

万里赴戎(róng)机,关山度若飞。朔(shuò)气传金柝(tuò),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一作:愿借明驼千里足)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jiāng);阿姊(zǐ)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huò huò)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zhuó)我旧时裳(cháng)。当窗理云鬓(bìn),对镜帖(tiē)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贴通:帖;惊忙一作:惶火伴通:伙)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bàng)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现代译文

织布机声一声接着一声,木兰姑娘当门在织布。织机停下来不再作响,只听见姑娘在叹息。

问姑娘在想什么,问姑娘在思念什么。姑娘并没有想什么,姑娘并没有思念什么。昨夜看见征兵的文书,知道可汗在大规模征募兵士,那么多卷征兵文书,每卷上都有父亲的名字。父亲没有长大成人的儿子,木兰没有兄长,木兰愿意去买来马鞍和马匹,从此替父亲去出征。

到东边的集市上买来骏马,西边的集市买来马鞍和鞍下的垫子,南边的集市买来嚼子和缰绳,北边的集市买来长鞭(马鞭)。早上辞别父母上路,晚上宿营在黄河边,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但能听到黄河汹涌奔流的声音。早上辞别黄河上路,晚上到达黑山(燕山)脚下,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但能听到燕山胡兵战马啾啾的鸣叫声。

行军万里奔赴战场作战,翻越关隘和山岭就像飞过去一样快。北方的寒风中传来打更声,清冷的月光映照着战士们的铠甲。将士们经过无数次出生入死的战斗,有些牺牲了,有的十年之后得胜而归。

归来朝见天子,天子坐上殿堂(论功行赏)。记功木兰最高一等,得到的赏赐千百金以上。天子问木兰有什么要求,木兰不愿做尚书省的官,希望骑上一匹千里马,送我回故乡。打开我闺房东面的门,坐在我闺房西面的床上,脱去我打仗时穿的战袍,穿上我姑娘的衣裳,当着窗子整理象云一样柔美的鬓发,对着镜子在额上贴好花黄。出门去见同营的伙伴,伙伴们都非常惊呀:我们同行十二年之久,竟然不知道木兰是女孩子。

提着兔子的耳朵悬在半空时,雄兔两只脚时常动弹,雌兔两只眼时常眯着(所以容易辨别)。雄雌两只兔子一起并排着跑时,怎能辨别出哪只是雄兔,哪只是雌兔。

作品拼音

详细参考

木兰诗(注释翻译赏析)

文言常识

字词句

A.字音:机杼〔zhù〕鞍鞯〔ān jiān〕辔〔pèi〕头鸣溅溅〔jiān〕金柝〔tuò〕阿姊〔zǐ〕霍霍〔huò〕可汗〔kè hán〕贴:军帖〔tiě〕;贴〔tiē〕黄花;字帖〔tiè〕

通假字

①.对镜帖花黄:“帖”通“贴”,贴,粘贴。

古今异义

①爷:古义指父亲,e.g.:卷卷有爷名;今指爷爷,即父亲的父亲。

②走:古义为跑,双兔傍地走;今义行走。

③但:古义为只,副词,e.g.: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今常用作转折连词。

④郭:古义为外城,e.g.:出郭相扶将;今仅用作姓氏。

⑤户:古义为门,木兰当户织;今义人家、门第。

⑥迷离:古义为眯着眼,今义模糊而难以分辨清楚。

⑦十二:古义为虚数多,今义数词,十二。

一词多义

市:a.集市,e.g.:东市买骏马;b.买,e.g.:愿为市鞍马。(名词作动词。我愿意为此去买鞍马。)

买:a.买(东西),e.g.:东市买骏马;b.雇,租,e.g.:欲买舟而下。

愿:a愿意,e.g.:愿为市鞍马;b希望,e.g.:愿驰千里足。

词语活用

①“何”疑问代词作动词,是什么。问女何所思。

②“策”名词作动词,登记。策勋十二转。

③“骑”动词作名词,战马。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成语:扑朔迷离

原指难辨兔的雄雌,比喻辨认不清是男是女。现指形容事情错综复杂,难于辨别。

特殊句式及重点句子翻译

①省略句:愿为市鞍马。(愿为‘此’市鞍马”,“此”指代父从军这件事。)

愿意为此去买鞍马。

②倒装句:问女何所思(“何所思”是“思所何”的倒装。宾语前置。)

问一声闺女想的是什么?

③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不远万里,奔赴战场,像飞一样地跨过一道道的关,越过一座座的山。将军和壮士身经百战,历经数年,有的战死,有的活下来凯旋。

④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当着窗户对着镜子整理头发和贴上装饰。

文章修辞

木兰诗

(1)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2)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3)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4)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5)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复沓

(1)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2)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顶针

(1)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2)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3)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4)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

排比

(1)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2)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比喻

(1)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夸张

(1)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设问

(1)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对偶

(1)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2)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3)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4)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5)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反问

(1)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借代

1.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重点导析

1.比兴手法

北朝民歌《折杨柳》中有一首,前面六句是“敕敕何力力,女子当窗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木兰诗》开头六句用的就是《折杨柳》这六句。古代民歌往往用同样的起兴、比喻,有的词句相近甚至相同(《诗经》中民歌就不乏其例),因为口耳相传,词句相同,容易记忆。这不是抄袭,因为题材、内容可以完全不同。《木兰诗》的开头,很可能也是“敕敕何力力”,经后人改为“唧唧复唧唧”的。“敕敕何力力”没有什么具体意义,像“呀呵嗨”“呀唯子哟”一样,是表声的字。

2.“可汗”与“天子”

“可汗”是古代西北民族对君主的称呼,“天子”是封建社会汉族对君主的称呼。可是在这首诗中“可汗”却成了“天子”的同义词,不能再按照《广韵》中所谓“蕃王称”的本义了。这只能看做在《木兰诗》时代汉语里已有了外来语的成分。否则木兰去时是应“可汗”之征,而归来却受“天子”之赏,那不是前后矛盾了吗?

由于木兰诗出自北朝,而木兰是北朝人氏,便可以考证出木兰并非汉人可能性极大,其君主自然也是北朝少数民族割据政权领袖,而南北朝又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民族大融合时期,那么最有可能的一种假设就是:北朝的少数民族政权领袖受汉文化影响也乐于接受“天子”这个称呼。

3.“十二”是虚数

“军书十二卷”“同行十二年”与“壮士十年归”──这三句中的两个“十二”与一个“十”字都是虚数。习惯上这类数字都表示“多”的意思。“同行十二年”与“壮士十年归”两句中的“十二年”与“十年”都是说十多年的意思,如作实数理解,前后便矛盾不可解了。“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旨在强调木兰的父亲这次非出征不可。清人汪中作了一篇《释三九》,提出了三、九等虚数的用法法则,把前人有关数字问题的考证与争论都搞清楚了。

4.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东市买骏马”等句中的“东、南、西、北”便都是虚位而非实指。这里只是夸张地来形容木兰出发前做准备的紧迫情况,照实来讲反而不合情理。下文的“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的“东”和“西”也是虚位,照实来讲就不通了。这些方位词的连用,很多是为了造成某种气氛,而非实指。这种“虚位”也和上面所谈的“虚数”一样,是古汉语中的一种习惯上的法则。

5.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当窗”和“对镜”是互文。“理云鬓”和“帖花黄”同是当窗对镜来做的。这种用法在古代诗歌中,特别是在古代格律诗中是常见的。如唐王昌龄诗中的“秦时明月汉时关”就是一例。

“帖花黄”是北魏妇女的面饰。有两说:一说“元魏时民间妇女不得施粉黛;自非宫人,皆黄眉黑妆。故《木兰诗》中有‘对镜帖花黄’之句。”(《谷山笔尘》)另一说,将金黄色的纸,剪成星、月、花、鸟等形状,贴在额上。

6.关于此诗的主题思想

1.在封建社会中,妇女是无地位的。木兰是一个“当户织”的劳动妇女,代父从军,“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男人能做到的,木兰能做到;男人不能做到的,木兰也能做到。木兰这一英雄形象的本身,就是对封建社会中歧视妇女的传统观念的无情嘲弄。

2.在封建社会中,追求功名利禄是占统治地位的传统思想,多少人梦寐以求。而木兰经过十年的紧张战斗之后,凯旋而归,却拒封辞赏,愿意解甲归田,重过劳动人民的耕织生活,这充分反映了劳动人民质朴谦逊的品质。木兰的这一行为本身就是对热衷功名利禄的封建士大夫的有力讽刺。

3.《木兰诗》的主题思想,其实在诗歌里面就已直接点明。便是:妇女并不亚于男子,她们的才能智慧,胆略见识,是决不在男子之下的。这就是这首诗的主题思想。若用一句话来概括则是:赞颂劳动人民出身的妇女英雄。

4.《木兰诗》的主题,不是歌颂尚武精神,而是反映人民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不过,《木兰诗》并不像上述北朝民歌那样用愁苦的情调、悲剧的形式来表达,而是别开生面地用女子代父从军的喜剧的形式来表达。当然,故事情节本身使诗在客观上有可能起到歌颂女子英雄精神的作用,但是歌颂英雄这个问题在诗中比之主题所反映的问题毕竟是居于次要的,它只能算是诗所包含的一个思想内容,不能说就是主题。

7.“唧唧复唧唧”究竟是什么声音?

对此历来说法不一。大致有三种:织机声、叹息声、虫鸣声。

①织机声。如果理解为织机声,将有如下情境。诗歌一开始,就出现不停不息的织机声,人未出场声先闻。然后才交代这是木兰正在对门而织,一个勤劳的姑娘形象跃然纸上。但织着织着,有节奏的织机声听不到了,传来的是一阵阵长吁短叹。这究竟是为什么?木兰啊,木兰,是什么事儿让你如此发愁呢?于是转入后面的情节。这样的理解当然是合情合理的。

②叹息声。有学者对此做如下解读:“当户而织,说明木兰是一个劳动女性,而不是侯门小姐。本应该听到她的织布的声音,但听到的却是‘唧唧复唧唧’的叹息声。一个‘唧唧’就已经说明是在叹息了,又重之以‘复唧唧’,作者还觉得意犹未足,最后又‘惟闻女叹息’,作者这样反复强调,是要告诉我们木兰的忧思之深,木兰是停机长叹,而不是边织边叹。作者没有写木兰的愁容,也没有写木兰停机长叹的举动,作者只是绘声,通过接连不断的声声叹息,刻画出一个充满忧愁苦闷的木兰女的形象。”

③虫鸣声。如果将“唧唧”理解为虫声,在我们眼前就会出现这样一幅画面——夜深人静,四下阒无人声,只有虫儿在夜幕中“唧唧”鸣唱。接着再写木兰姑娘正对门坐在织机旁织布,可是她为什么手握织机不织布,却坐在那儿长吁短叹呢?四野的虫声与木兰的叹息声交相应和,渲染出一个女孩儿将要做出一个重大决定之前的心境和气氛。总之,诗无达诂,合乎情理合乎文意即可。

8.“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的问话人是谁?

一说是父母在问,认为只是父亲在问或只是母亲在问的,也属此说。的确,父母如果听到女儿的叹息,一定会发出这样关切的询问。一说是叙事人在问,因为《木兰诗》是口头集体创作的民歌,而民歌是可以配乐歌唱的,歌唱者能以叙事人的身份进行拟问。这两种说法其实并不矛盾。在民间讲唱文学中,演唱者往往有叙事人和故事人物的双重身份,叙事人的语言与故事人物的`语言有时是相融合一的。因此,这首诗中的“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以及“女亦无所思……从此替爷征”可视为父母与女儿的问答,也可视为叙事人的拟问拟答。此外,这首诗中常以第一人称来叙事,既可以看做木兰的自述,也可以看做叙事人的转述。

9.“雄兔脚扑朔”等四句该如何理解?

第一,应该先明确这是一个生动的比喻。

第二,应该进一步思考作者为什么要用这样一个比喻句结束全诗。首先,这个比喻十分形象地解释了“伙伴”们的惊讶,同时也是对读者必然产生的疑问做出一个合情合理的解答。再次,用雄兔雌兔来比喻人之男女,恰是民歌语言运用的特点。这一机巧的比喻,使全诗为之增色,锦上添花。

此外,这四句诗被认为是吟唱者即叙事人对木兰的赞词,这种说法与将其视为木兰对“火伴”的回答的看法并不矛盾。

10.如何理解《木兰诗》中的繁简处理?

必须明确以下三点:《木兰诗》中何处繁,何处简?这样的繁简处理产生了什么样的效果?作者为什么要进行这样的处理?

①繁笔的运用:木兰当户织时的心事重重,木兰准备行装时的活动,木兰奔赴战场时的心态,木兰回家后家人的欢乐,木兰重着“女儿装”时的欣喜等内容,都写得不厌其繁,细致入微。

例如,木兰采买鞍马一事,就通过东西南北的排比铺写,渲染了战前准备的紧张和忙碌,读者似乎可以看到木兰的奔波和繁忙,也可以想见一身戎装的木兰是何等的英姿飒爽!

又如,写木兰奔赴战场时反复提及“不闻爷娘唤女声”,其实正是木兰此时心态的真实写照:当夕阳西下,暮色沉沉时,木兰独自露宿在黄河之畔时,耳听黄河流水哗哗作响,心中却时时回响着父母的声声呼唤,渐行渐远,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早已听不见了,但这声音却时时回荡在女儿的耳畔心头!征程漫漫,何时能再听到那温暖女儿内心的爷娘亲切的呼唤呢?

再如,末段写木兰将回家乡时爷娘姐弟等人的不同行动,通过同样的句调作三次反复重叠,生动表现了亲人们十年离别后终于得到团聚时的喜悦心情和欢乐气氛。

而对木兰重入闺房,再着“女儿妆”的一段描写,更是淋漓尽致地渲染了木兰的热爱生活、美丽可爱的女儿情态。

②简笔的运用。至于简笔,主要是对战斗过程的描写力求其简,十年生活,只用了几句话就交代完了。

为什么要如此安排呢?作者不惜笔墨描绘的往往都是他所要着力突出的。这首诗所要突出的正是对木兰的孝敬父母、勇于担当重任的性格的颂扬,所以,对残酷的战争,一笔带过,而对能够反映美好心灵的内容则不惜笔墨。另外,这种繁简安排似乎还隐含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祝福,对战争的冷淡和远离。

一个女孩儿在战场上拼杀了十年之久,立下了赫赫战功——“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其勇武强悍可知。但是作者和广大读者喜爱的并不是一个没有女性特点的女超人,人们向来不稀罕赳赳武夫式的“顾大嫂”之流,中国也不乏娇滴滴莺声燕语般的“崔莺莺”这样标准的美人,但既有女儿的娇美又有男子的刚健的女性,在中国文学史上,却只有木兰这独特的一个!这样的繁简安排就起到了突出人物特征、表现作者倾向的作用。

相关成语

【扑朔迷离】

出自《木兰诗》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解释:指难辨兔的雌雄。形容事情错综复杂,难以辨别清楚。

造句:敌军始终扑朔迷离,不知我军主力所在。

侦探小说中扑朔迷离的情节让我一头雾水,完全忘记了如何思考。

【磨刀霍霍】

解释:原意用力磨刀,发出霍霍声响。常用来形容为做好某一件事而提前做充分的准备、跃跃欲试的样子。也形容敌人在行动前频繁活动。出处《乐府诗集·木兰诗》:“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篇12:搞笑木兰诗

字词句

A.字音:机杼〔zhù〕鞍鞯〔ān jiān〕辔〔pèi〕头鸣溅溅〔jiān〕金柝〔tuò〕阿姊〔zǐ〕霍霍〔huò〕可汗〔kè hán〕贴:军帖〔tiě〕;贴〔tiē〕黄花;字帖〔tiè〕

通假字

①.对镜帖花黄:“帖”通“贴”,贴,粘贴。

古今异义

①爷:古义指父亲,e.g.:卷卷有爷名;今指爷爷,即父亲的父亲。

②走:古义为跑,双兔傍地走;今义行走。

③但:古义为只,副词,e.g.: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今常用作转折连词。

④郭:古义为外城,e.g.:出郭相扶将;今仅用作姓氏。

⑤户:古义为门,木兰当户织;今义人家、门第。

⑥迷离:古义为眯着眼,今义模糊而难以分辨清楚。

⑦十二:古义为虚数多,今义数词,十二。

一词多义

市:a.集市,e.g.:东市买骏马;b.买,e.g.:愿为市鞍马。(名词作动词。我愿意为此去买鞍马。)

买:a.买(东西),e.g.:东市买骏马;b.雇,租,e.g.:欲买舟而下。

愿:a愿意,e.g.:愿为市鞍马;b希望,e.g.:愿驰千里足。

词语活用

①“何”疑问代词作动词,是什么。问女何所思。

②“策”名词作动词,登记。策勋十二转。

③“骑”动词作名词,战马。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成语:扑朔迷离

原指难辨兔的雄雌,比喻辨认不清是男是女。现指形容事情错综复杂,难于辨别。

特殊句式及重点句子翻译

①省略句:愿为市鞍马。(愿为‘此’市鞍马”,“此”指代父从军这件事。)

愿意为此去买鞍马。

②倒装句:问女何所思(“何所思”是“思所何”的倒装。宾语前置。)

问一声闺女想的是什么?

③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不远万里,奔赴战场,像飞一样地跨过一道道的关,越过一座座的山。将军和壮士身经百战,历经数年,有的战死,有的活下来凯旋。

④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当着窗户对着镜子整理头发和贴上装饰。

文章修辞

木兰诗

(1)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2)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3)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4)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5)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复沓

(1)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2)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顶针

(1)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2)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3)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4)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

排比

(1)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2)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比喻

(1)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夸张

(1)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设问

(1)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对偶

(1)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2)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3)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4)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5)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反问

(1)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借代

1.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重点导析

1.比兴手法

北朝民歌《折杨柳》中有一首,前面六句是“敕敕何力力,女子当窗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木兰诗》开头六句用的就是《折杨柳》这六句。古代民歌往往用同样的起兴、比喻,有的词句相近甚至相同(《诗经》中民歌就不乏其例),因为口耳相传,词句相同,容易记忆。这不是抄袭,因为题材、内容可以完全不同。《木兰诗》的开头,很可能也是“敕敕何力力”,经后人改为“唧唧复唧唧”的。“敕敕何力力”没有什么具体意义,像“呀呵嗨”“呀唯子哟”一样,是表声的字。

2.“可汗”与“天子”

“可汗”是古代西北民族对君主的称呼,“天子”是封建社会汉族对君主的称呼。可是在这首诗中“可汗”却成了“天子”的同义词,不能再按照《广韵》中所谓“蕃王称”的本义了。这只能看做在《木兰诗》时代汉语里已有了外来语的成分。否则木兰去时是应“可汗”之征,而归来却受“天子”之赏,那不是前后矛盾了吗?

由于木兰诗出自北朝,而木兰是北朝人氏,便可以考证出木兰并非汉人可能性极大,其君主自然也是北朝少数民族割据政权领袖,而南北朝又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民族大融合时期,那么最有可能的一种假设就是:北朝的少数民族政权领袖受汉文化影响也乐于接受“天子”这个称呼。

3.“十二”是虚数

“军书十二卷”“同行十二年”与“壮士十年归”──这三句中的两个“十二”与一个“十”字都是虚数。习惯上这类数字都表示“多”的意思。“同行十二年”与“壮士十年归”两句中的“十二年”与“十年”都是说十多年的意思,如作实数理解,前后便矛盾不可解了。“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旨在强调木兰的父亲这次非出征不可。清人汪中作了一篇《释三九》,提出了三、九等虚数的用法法则,把前人有关数字问题的考证与争论都搞清楚了。

4.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东市买骏马”等句中的“东、南、西、北”便都是虚位而非实指。这里只是夸张地来形容木兰出发前做准备的紧迫情况,照实来讲反而不合情理。下文的“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的“东”和“西”也是虚位,照实来讲就不通了。这些方位词的连用,很多是为了造成某种气氛,而非实指。这种“虚位”也和上面所谈的“虚数”一样,是古汉语中的一种习惯上的法则。

5.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当窗”和“对镜”是互文。“理云鬓”和“帖花黄”同是当窗对镜来做的。这种用法在古代诗歌中,特别是在古代格律诗中是常见的。如唐王昌龄诗中的“秦时明月汉时关”就是一例。

“帖花黄”是北魏妇女的面饰。有两说:一说“元魏时民间妇女不得施粉黛;自非宫人,皆黄眉黑妆。故《木兰诗》中有‘对镜帖花黄’之句。”(《谷山笔尘》)另一说,将金黄色的纸,剪成星、月、花、鸟等形状,贴在额上。

6.关于此诗的主题思想

1.在封建社会中,妇女是无地位的。木兰是一个“当户织”的劳动妇女,代父从军,“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男人能做到的,木兰能做到;男人不能做到的,木兰也能做到。木兰这一英雄形象的本身,就是对封建社会中歧视妇女的传统观念的无情嘲弄。

2.在封建社会中,追求功名利禄是占统治地位的传统思想,多少人梦寐以求。而木兰经过十年的紧张战斗之后,凯旋而归,却拒封辞赏,愿意解甲归田,重过劳动人民的耕织生活,这充分反映了劳动人民质朴谦逊的品质。木兰的这一行为本身就是对热衷功名利禄的封建士大夫的有力讽刺。

3.《木兰诗》的主题思想,其实在诗歌里面就已直接点明。便是:妇女并不亚于男子,她们的才能智慧,胆略见识,是决不在男子之下的。这就是这首诗的主题思想。若用一句话来概括则是:赞颂劳动人民出身的妇女英雄。

4.《木兰诗》的主题,不是歌颂尚武精神,而是反映人民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不过,《木兰诗》并不像上述北朝民歌那样用愁苦的情调、悲剧的形式来表达,而是别开生面地用女子代父从军的喜剧的形式来表达。当然,故事情节本身使诗在客观上有可能起到歌颂女子英雄精神的作用,但是歌颂英雄这个问题在诗中比之主题所反映的问题毕竟是居于次要的,它只能算是诗所包含的一个思想内容,不能说就是主题。

7.“唧唧复唧唧”究竟是什么声音?

对此历来说法不一。大致有三种:织机声、叹息声、虫鸣声。

①织机声。如果理解为织机声,将有如下情境。诗歌一开始,就出现不停不息的织机声,人未出场声先闻。然后才交代这是木兰正在对门而织,一个勤劳的姑娘形象跃然纸上。但织着织着,有节奏的织机声听不到了,传来的是一阵阵长吁短叹。这究竟是为什么?木兰啊,木兰,是什么事儿让你如此发愁呢?于是转入后面的情节。这样的理解当然是合情合理的。

②叹息声。有学者对此做如下解读:“当户而织,说明木兰是一个劳动女性,而不是侯门小姐。本应该听到她的织布的声音,但听到的却是‘唧唧复唧唧’的叹息声。一个‘唧唧’就已经说明是在叹息了,又重之以‘复唧唧’,作者还觉得意犹未足,最后又‘惟闻女叹息’,作者这样反复强调,是要告诉我们木兰的忧思之深,木兰是停机长叹,而不是边织边叹。作者没有写木兰的愁容,也没有写木兰停机长叹的举动,作者只是绘声,通过接连不断的声声叹息,刻画出一个充满忧愁苦闷的木兰女的形象。”

③虫鸣声。如果将“唧唧”理解为虫声,在我们眼前就会出现这样一幅画面——夜深人静,四下阒无人声,只有虫儿在夜幕中“唧唧”鸣唱。接着再写木兰姑娘正对门坐在织机旁织布,可是她为什么手握织机不织布,却坐在那儿长吁短叹呢?四野的虫声与木兰的叹息声交相应和,渲染出一个女孩儿将要做出一个重大决定之前的心境和气氛。总之,诗无达诂,合乎情理合乎文意即可。

8.“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的问话人是谁?

一说是父母在问,认为只是父亲在问或只是母亲在问的,也属此说。的确,父母如果听到女儿的叹息,一定会发出这样关切的询问。一说是叙事人在问,因为《木兰诗》是口头集体创作的民歌,而民歌是可以配乐歌唱的,歌唱者能以叙事人的身份进行拟问。这两种说法其实并不矛盾。在民间讲唱文学中,演唱者往往有叙事人和故事人物的双重身份,叙事人的语言与故事人物的`语言有时是相融合一的。因此,这首诗中的“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以及“女亦无所思……从此替爷征”可视为父母与女儿的问答,也可视为叙事人的拟问拟答。此外,这首诗中常以第一人称来叙事,既可以看做木兰的自述,也可以看做叙事人的转述。

9.“雄兔脚扑朔”等四句该如何理解?

第一,应该先明确这是一个生动的比喻。

第二,应该进一步思考作者为什么要用这样一个比喻句结束全诗。首先,这个比喻十分形象地解释了“伙伴”们的惊讶,同时也是对读者必然产生的疑问做出一个合情合理的解答。再次,用雄兔雌兔来比喻人之男女,恰是民歌语言运用的特点。这一机巧的比喻,使全诗为之增色,锦上添花。

此外,这四句诗被认为是吟唱者即叙事人对木兰的赞词,这种说法与将其视为木兰对“火伴”的回答的看法并不矛盾。

10.如何理解《木兰诗》中的繁简处理?

必须明确以下三点:《木兰诗》中何处繁,何处简?这样的繁简处理产生了什么样的效果?作者为什么要进行这样的处理?

①繁笔的运用:木兰当户织时的心事重重,木兰准备行装时的活动,木兰奔赴战场时的心态,木兰回家后家人的欢乐,木兰重着“女儿装”时的欣喜等内容,都写得不厌其繁,细致入微。

例如,木兰采买鞍马一事,就通过东西南北的排比铺写,渲染了战前准备的紧张和忙碌,读者似乎可以看到木兰的奔波和繁忙,也可以想见一身戎装的木兰是何等的英姿飒爽!

又如,写木兰奔赴战场时反复提及“不闻爷娘唤女声”,其实正是木兰此时心态的真实写照:当夕阳西下,暮色沉沉时,木兰独自露宿在黄河之畔时,耳听黄河流水哗哗作响,心中却时时回响着父母的声声呼唤,渐行渐远,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早已听不见了,但这声音却时时回荡在女儿的耳畔心头!征程漫漫,何时能再听到那温暖女儿内心的爷娘亲切的呼唤呢?

再如,末段写木兰将回家乡时爷娘姐弟等人的不同行动,通过同样的句调作三次反复重叠,生动表现了亲人们十年离别后终于得到团聚时的喜悦心情和欢乐气氛。

而对木兰重入闺房,再着“女儿妆”的一段描写,更是淋漓尽致地渲染了木兰的热爱生活、美丽可爱的女儿情态。

②简笔的运用。至于简笔,主要是对战斗过程的描写力求其简,十年生活,只用了几句话就交代完了。

为什么要如此安排呢?作者不惜笔墨描绘的往往都是他所要着力突出的。这首诗所要突出的正是对木兰的孝敬父母、勇于担当重任的性格的颂扬,所以,对残酷的战争,一笔带过,而对能够反映美好心灵的内容则不惜笔墨。另外,这种繁简安排似乎还隐含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祝福,对战争的冷淡和远离。

一个女孩儿在战场上拼杀了十年之久,立下了赫赫战功——“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其勇武强悍可知。但是作者和广大读者喜爱的并不是一个没有女性特点的女超人,人们向来不稀罕赳赳武夫式的“顾大嫂”之流,中国也不乏娇滴滴莺声燕语般的“崔莺莺”这样标准的美人,但既有女儿的娇美又有男子的刚健的女性,在中国文学史上,却只有木兰这独特的一个!这样的繁简安排就起到了突出人物特征、表现作者倾向的作用。

相关成语

【扑朔迷离】

出自《木兰诗》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解释:指难辨兔的雌雄。形容事情错综复杂,难以辨别清楚。

造句:敌军始终扑朔迷离,不知我军主力所在。

侦探小说中扑朔迷离的情节让我一头雾水,完全忘记了如何思考。

【磨刀霍霍】

解释:原意用力磨刀,发出霍霍声响。常用来形容为做好某一件事而提前做充分的准备、跃跃欲试的样子。也形容敌人在行动前频繁活动。出处《乐府诗集·木兰诗》:“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上一篇:网易企业调研报告下一篇:创建学习型学校个人体会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