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读书深刻心得体会

2024-06-23

教师读书深刻心得体会(共8篇)

篇1:教师读书深刻心得体会

教师读书深刻心得体会范文

《做一个幸福的教师》读书心得体会

最近我读了一本书,书名是《做一个幸福的教师》。什么是幸福?幸福是人生的主题,只有感到幸福的人其人生才是快乐和阳光的,追求幸福是每个人的毕生所求所愿。世界上每一个人都想自己有所成就,每天都在寻求幸福的人生,但是,并非人人都能在追求中得到幸福。原因是对幸福缺乏认识、感悟和理解,还记得小时候的语文课本中就有对幸福的阐述,它非常生动而具体地告诉人们:幸福是夏日的井水;是雨后的朝阳;是雪中送炭;是为他人忘了自己;是给别人带来快乐。可作为一名普通的教师----幸福在哪里?

教师职业的劳心劳力、社会地位、劳动报酬确实很难轻言幸福,特别是每天面对一群可爱的孩子有时也感觉不到幸福,但这并不意味着就没有了教师的职业幸福感,事实上很多教师在享受着教育、体验着幸福,他们以多元、多姿、多态的幸福观诠释着什么是教师的幸福,怎样才能在平凡、清贫、烦琐中不断汲取幸福和快乐的元素。其实对于教师来说,是否能时时处处感到幸福是很重要的,因为这不仅仅影响着其人生是否快乐,更影响着学生,只有教师幸福,学生才会感到幸福,特别是我们这群缺少幸福的孩子。那么教师如何

去感受幸福呢?

首先,要懂得享受课堂。课堂是教师生命最重要的舞台,一个懂得享受上课的人,课堂便自然会成为其享受幸福的重要舞台,营造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和学生一起痛苦、一起欢乐,你就会少了许多教学的焦虑和烦恼。

其次,要懂得享受学生。教师职业幸福感最重要的源泉一定是学生的成功和他们对你的真情回报,影响教师职业幸福感的许多不利因素都可以从学生对教师的尊重、理解、感激中得到弥补。但要让学生感恩你,你就必须学会感恩学生、呵护学生、尊重学生,真正做到这点并不容易,但如果你只知道权威,那也许你会离幸福更远。幸福不仅仅来自工作,更来自生活。家人、朋友、闲情、雅趣是幸福生活不可或缺的。也许手头钱是有点紧,但还得学会舍得用杯水车薪中的一水一木去买些喜欢的书、买件心仪的衣服,和家人、朋友一起去聚个会、旅趟游。开朗、豁达的生活态度、自觉高雅的生活情趣很重要。

第三,要懂得研究教学。把教学工作看做是一种简单的重复,那必然厌倦,也无言幸福。应把研究教材、教学当成提高自己素质的必走之路,应把教学作为自己实现人生价值的一个体现。

其实,教师的职业幸福是一种心态和状态,也是信念与追求的体现。教师是精神的传道士,必须拥有好的心态面对工作和社会,这与我们的幸福鱼水情深。心态决定状态,有了好心态就有了好心情,心情是可以传递的,教师是爱的事业,有了好心情,就能笑对生活,就能爱每一个学生,同他们打成一片,非常专一的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就能通过言传身教让学生陶醉,接受情感的洗礼、引导和激励。况且,有了好心态,就会少些烦恼多些快乐,少些狭隘多些豁达,就会视教师为一种艺术,在忙碌之中、创造之中收获更多的幸福,乐此不疲虽苦犹甜。我认为,当我们教师的劳动被他人、社会认可时,必然会带来无比的快乐,会被幸福紧紧包裹。

我想,教师的职业幸福就是来源于平凡、忙碌而又充实的每一天。这也许正是所谓天长地久的幸福吧!那么,我也会说我爱教师这个职业,我也会为教师这个光荣的职业贡献毕生的精力。

教师读书深刻心得体会范文

《愿你与这世界温暖相拥》,拿到毕淑敏的这本最新力作的时候,心里暖暖的,这是去年冬天我收到的最好的礼物。毕淑敏的文字平实而温暖,却让人看到了生命的本真,给人生活以信念。

一个人将全部身心安置在最好的状态,才能变成一缕柔纱,与千疮百孔的世界温暖相拥。在书中,毕淑敏亲切的文字中蕴含着光明与力量,让身处浮躁社会里的每一个人静静地去思索人生。

青春、爱情、婚姻、友情、孝心、幸福、生死、旅行,毕淑敏在书中从多个角度阐释了自己对世界、对人生的感悟,让每一个人聆听生命的真谛。

毕淑敏分享了一些生命感悟,以及与世界相处的态度,带着一种对生命的善意和真诚,如涓涓暖流渗透人心,让我们的内心安宁、平和。在这个喧嚣而浮华的世界里,我们需要这样一种柔软的文字,我们的内心渴望这样一种坚强的支撑。例如在《切开忧郁的洋葱》中,写我们不要否认我们的忧郁,忧郁会使我们成长。我们都认识忧郁,每一个人,在一生的某个时刻,都曾和忧郁狭路相逢。随着现代社会的发达,忧郁更成了传染的通病。、忧郁几乎是人类这种渺小的动物面对宇宙苍穹时,与生俱来的恐惧,所以我们根本无法从根本上消除忧郁。我相信凡是有人类生存的日子,我们都要和忧郁为朋,虽然我们不喜欢,但是我们必须学会与忧郁为舞。

又如《提醒幸福》中,提到享受幸福是需要学习的,当幸福即将来临的时刻需要时刻提醒。人可以自然而然地学会感

官的享乐,人无法天生地掌握幸福的韵律。灵魂的快意同器官的舒适像一对孪生兄弟,时而相傍相依,时而南辕北辙。毕淑敏的散文质朴真诚,诉说着对生命深刻的感悟,对生活深深的热爱。

毕淑敏把温暖的作品送给每个经历过生活粗暴对待的人,书中对生活和人生的思考或许是我们所欠缺的。她教我们学会与生活握手言和,用柔软的内心面对这个千疮百孔的世界,这样我们才会以一颗淡然的心面对生活,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美好。愿我们都能好好地爱自己,爱生活,珍惜拥有,与世界温暖相拥。

关于教师读书深刻心得体会

《教育就是唤醒》读后感

本学期我阅读了《教育就是唤醒》这本书,被深深地吸引了,书中用具体的事例讲述了一个个生动地教育案例,使我受益匪浅。

教育的唤醒体现在教师的智慧,教学的智慧体现在教师对教材的真知灼见和独到见解,能够于平凡中见新奇,发人之所未发,见人之所未见。不仅能够挖掘教材的深度,更能够用新见解、新观点、新理论、新方法等独创性思维的产物吸

引学生,让学生徜徉在知识的海洋不断吸收成长。

智慧的与学生交流。师与生的交流,往往缺乏平等,生与师的对话常常有所保留,有的甚至会话到嘴边留半句。这时就需要教师运用智慧话出学生心声,产生共鸣,再抛砖引玉、取喻明理,使学生对问题心领神会,如人幽微之境,突见柳暗花明,豁然开朗。

智慧的因材施教。我们常说人最不缺乏的就是个性。在一个班集体中,往往会有那么一两个个性特别鲜明的学生,他们可能不是成绩最差的,也不会是让人最操心的,但常常是令人最头疼的。对于这类孩子,除了必要的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还需要用耐心发现他们的闪光点、用恒心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再以闪光点为突破口,用机智的话语放松孩子的心情,增强学生对老师的信任感,辅以课后辅导,逐步实现因材施教。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也要做一个能唤醒学生的老师。

篇2:教师读书深刻心得体会

我们熟知,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却常常不知书籍是唤醒人类大脑,滋润心灵,认识自我的良药。缺少知识,读书时间匮乏,往往对事物的认知浅薄,对问题的看法片面,并不是说我们读了多少书,就有多少智慧。很多时候,书籍作为一种工具帮我们认识世界,发展自己,带给人类进步,却不能抵挡生活带给我们的烦恼忧愁。不过,正是因为有了书籍,我们才能够在百般聊赖时走进书中的精彩世界,打开大脑的闸门,洞悉智慧。

读书的多少并不是目的。一本好书,可以常伴你一生,当然,是因为好书值得多读,反复琢磨,每读一遍,都有一遍的收获,在不同的时期,站在不同的立场去读,感受自然不一样。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遍阅读,就有一千遍感想,我们从书籍中挖掘到的就越多。读的精,读的深,才是领略书籍的重要诀窍,切不可贪图快捷,囫囵吞枣。不过面对书中的糟粕文化,更重要的是懂的辩识和摒弃,一味地汲取,不晓得择优弃劣,是错误的阅读方式。

读书多少并不是炫耀的渠道。很多人为了得到别人的认可,疯狂的阅读,如饥似渴,没有一点规划,更没有一点选择,只是为了向别人展示,我是个爱读书的人,看我多有文化,这是一种愚昧的想法。读书多的人,从不会向别人炫耀自己的学识,他的修养,全都融在了一身淡雅高洁的气质里。阅读是我们修身养性不可少的一种方式,冲动时,躁郁时,静下心来阅读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三毛说,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了过眼云烟,不复记忆,其实他们仍是潜在的。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里。我们的一生,生死存亡,没有人能够逃避,很多人跟着附和,生活不只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我们的远方,便在书里。阅读不是一个阶段性的生活方式,而应该是伴随人生长河流淌的陶冶情操,修身养性的最佳方式。

篇3:读书提高教师素养

俗话说:“要给学生一杯水, 教师要有一桶水。”而如今的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 自己就要成为常流水。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 提高教师教育素养的办法就是———读书、读书、再读书。“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 当作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 要喜欢博览群书, 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 深入地思考。”

因此, 在教学中, 教师只有不断学习, 深化专业知识, 拓宽自己的知识结构, 才能供给学生充足的养料, 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 与时俱进, 并以全新的视角来观察和指导整个教育过程, 创造性地开展教书育人工作。

1. 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现代教学不再是简单的教师灌输, 学生被动接受的过程了, 而是更加提倡教师引导, 学生独立思考, 勇于发表自己看法的师生良好互动, 共同和谐发展的生命化过程。教师应努力改变过去陈旧的教学模式, 潜心研究教育理念, 积极实践新的教学模式, 千方百计让我们的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在课堂中演绎最靓丽的人生。一个教师, 不在于他读了多少书和教了多少年书, 而在于他用心读了多少书和教了多少书, 用心教、创新教与重复教的效果有天渊之别。

2. 开拓眼界、拓宽思路

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深入研读教材、吃透教材, 还要有敏锐的思维, 扎实的语文功底和语文素养。因此, 常读书、多读书, 教师才能机智地处理课堂教学中的偶发事件, 或因势利导, 或抛砖引玉, 或移花接木, 巧妙地发散学生的思维, 游刃有余于教材中, 游刃有余于课堂中, 游刃有余于师生互动中。

3. 找到幸福的源头“爱”

世纪老人冰心说:“没有爱就没有一切。”爱是最美丽的语言, 教师应该真诚地热爱学生, 很多事实都证明, 有爱的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在爱的成功的教育中, 回馈给教师的自然是爱与被爱的双重快乐。热爱教师这一职业, 真诚地热爱学生, 让最真实的自己走到学生中去, 乐于与学生交流沟通, 为每一次克服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难题而欢呼雀跃, 把每一天都当作是一次新的体验, 与年轻的生命共同感受生活的美好。

4. 形成稳定的教学风格

读书是一种享受, 读书是对自身思想、灵魂的提升和升华。多读书可以使我们在备课、教学时巧用心思, 精心设计, 从学生实际出发备课、教学。还可以使教师能够根据自身特点, 设计教法, 驾驭课堂教学, 形成自己稳定的教学风格。

5. 创设活泼的课堂氛围

常读书、多读书, 会使自己更深刻地体会到学习的重要性与紧迫感, 同时也会提升自身的语文素养, 深入思考, 理解学生, 不再让学生成为“听众”, 而是整节课的重要参与者, 让学生学得兴趣盎然, 整个课堂气氛活跃, 在这种乐学的过程中, 学生更容易接受课堂上的教学内容, 更容易接受老师的指导, 真正体现了寓教于乐的教学理念。

6. 勤于学习, 善于反思

读书的生活是精彩的、高尚的、幸福的, 教师要把读书当作生活的一部分并学以致用, 读出新天地, 读出新境界, 用全新的教学理念来支撑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只有主动学习、善于反思、不断充实自我, 才能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促进专业的发展。

7. 爱岗敬业, 乐于奉献

多读书、读好书, 不仅能汲取专业“养分”, 更能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陶冶性情, 更加爱岗敬业, 乐于奉献。在工作中出色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能够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身心发展的特点, 关心、了解每一名学生, 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读书, 是教师专业底蕴得以厚实的根基。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我们只有通过读书, 不断地“充电”, 才能使自己的职业生涯拥有源源不断的“活水”。倘能如此热爱读书, 知识何愁不渊博深广, 资源何愁不源源而来, 教学何愁不富有新意。这样的课堂, 学生怎么会不沉醉其中呢?这样的教师, 学生怎么会不爱戴、尊敬呢?让读书来洗涤我们的心灵, 让读书来提高我们的素养, 让读书来培养我们的气质。只有这样, 我们才能用更深刻、更丰富的知识来教导我们的学生。也只有这样, 我们才能积累知识、丰富阅历, 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夯实人生的知识根底。

篇4:教师读书深刻心得体会

摘 要:当前,一些高校青年教师的学术素养和授课水平尚存在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特别是在基本概念的理解和把握方面仍有很大的改进空间。本文认为,正确、严谨地掌握基本概念是青年教师提升自身水平、保证教学质量的基本前提。

关键词:青年教师;基础物理教学;基本概念

为了鼓励青年教师投身基础物理教学、交流教学经验、提升教学质量,2014年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物理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和高等学校物理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联合中国物理学会物理教学委员会举办了首届全国高等学校物理基础课程青年教师讲课比赛。笔者观看了上海赛区初赛的全程录像,对目前高校青年教师基础物理教学的现状有许多感想和体会。现在整理成文,以期与物理教学界同行交流讨论。

一、正确性是第一要务

课堂教学是知识传授的重要过程,知识的正确性是最为基本的要求。就物理课程而言,教师本人对基本物理概念、物理图像和物理规律的正确掌握是第一要务。然而,恰恰在这一基本要求方面,相当多的教师存在一定的甚至是较大的差距。例如,一位参赛老师在讲解“麦克斯韦速率分布”时,所用的PPT上显示“速率分布函数f(v) 表示分子速率分布在某区间(v,v+dv) 内的概率”,“f(v)的含义是分子具有速率(v,v +dv)区间值的概率;或具有(v,v +d v)区间值的分子数占总分子数的百分比”。这就反映出这位老师连分布函数f(v)的量纲都未弄清楚,不知道f(v)dv 才是分子处于 (v, v +dv) 区间内的概率,而f(v) 是分子速率在v附近单位速率间隔的概率。这位老师的讲述只能使学生形成错误的概念。

就基础物理教学而言,熵是一个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知识点,往往会挑战任课教师的真知实学和讲授技能,特别是对相关基本概念的理解和掌握,稍有不慎就会出错。就这个知识点而言,清楚认识过程量和状态量是首要的前提。这次一位以此为题参赛的老师果然就出了问题。这位参赛者由卡诺定理出发,试图通过克劳修斯不等式引进熵的概念。这当然可行,事实上很多教材都是这么做的。问题是这位老师将卡诺机与高温热源及低温热源交换热量的热温比Q1/T1及Q2/T2分别当作体系初态及终态的热温比,这就将热量这个过程量当成了状态量,就从根本上弄错了。事实上,这里的Q1/T1是卡诺机与温度为T1的高温热源相接触做等温膨胀吸收热量Q1这一过程中的热温比,而Q2/T2是卡诺机与温度为T2的低温热源相接触做等温压缩释放热量Q2这一过程中的热温比,都不是状态的性质。热量Q是过程量,不是状态量。对热力学系统的状态而言,Q并无任何意义。不仅如此,这位老师又从这个错误的认识出发将热温比当成初始和终了状态的熵,并由克劳修斯不等式得到Q2/T2 ≥ Q1/T1,从而论证熵增加原理。这种说法不符合熵的基本概念以及与熵相关的基本物理原理。熵是状态函数,这里热温比不是状态函数,因而不是熵,但可反映过程中熵的变化。通常对可逆过程用微热温比(可视为微分熵)在初、终态之间的积分表示终态对初态熵的增量,这与简单地将热温比叫熵完全是两回事。至于熵增加原理,通常的表述是,孤立体系的熵不减少。而在卡诺热机情形下,热机运行要与热源交换热量,当然不是孤立体系。这位老师出错,是由于对基本概念的掌握方面尚有欠缺。

除此之外,比赛中还出现闪电前必闻雷声、振子在水平面上可不计摩擦之类的说法,若非临时语误确实难以理解,值得重视。

二、严谨、准确不可或缺

科学类课程课堂讲授的另一要点是严谨、准确,避免任何含糊、混淆。这对作为基础科学的物理学尤为重要。否则,会严重影响教学效果,达不到课程应有的要求。在这一方面,青年教师依然任重道远。

有位参赛者在讲述角动量时从回顾线动量入手,大致说应用线动量描写质点平动或直线运动比较方便,而在作曲线运动时用动量虽然也可以,但不恰当,此时应采用角动量云云。这段开场白有几点值得商榷。首先,平动这一概念只适用于刚体,质点无所谓平动。其次,刚体作曲线运动仍可以是平动而不一定只是转动。这表明这位老师对质点和刚体运动的联系和区别并不十分清晰。更为重要的是,即使对质点而言,当做直线运动时仍有角动量;而作曲线运动时依然有线动量。线动量与角动量两者并无定义域方面相互排斥之处。举一个例子。设想一质点在平面上运动,沿X方向为匀速直线运动,而在Y方向作简谐运动,其轨迹为正弦曲线,当然为曲线运动。无疑,对此质点用线动量描述其运动状态不仅“可以”,而且“恰当”。从概念上讲,动量与角动量本质上是相互独立的不同的物理量;相应的守恒律也源自物理体系不同的空间对称性。动量守恒源自空间的均匀性,而角动量守恒则源自空间的各向同性。不过,两者对不同的具体问题的应用有不同的优势。例如,在爆炸、碰撞等问题中用动量的概念比较容易;而对圆周运动之类的问题,包括微观和宇观领域,角动量则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因此,在基础物理教学范围似没有必要将两者对比,更没有必要以对线动量的“批判”作为引入角动量的前提。具体引入角动量其实可以匀速圆周运动为例,说明引进角动量可使要研究的问题图像简洁、明了,易于解决。对于同一问题,采用不同的物理量处理的难易程度不同。例如,只涉及初、末态而其间过程的动力学过于复杂的问题宜用机械能守恒而不用牛顿第二定律。

另一个例子是关于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统计意义。通常,授课教师都举四个全同分子作体积加倍的真空膨胀的例子。有两位参赛选手也都以此为例,并且以均匀分布宏观态的概率6/16大于4个分子都回到原来半边空间的概率1/16而认定自发过程向概率大的方向进行。实际上,4个分子都又回到原来半边的初始状态的概率1/16并不很小;只要时间长一些,是可以见到这个系统又回到原来状态的。但是,如果分子越来越多,那么所有分子重又回到原来状态的机会就越来越小。四个分子例子的关键意义在于表明,体系回到原来状态的可能性随着分子数的增加急剧减小。对于包含分子数极其巨大的体系,这种自发膨胀的过程就变成不可逆的了。但这两位选手都没有指出这个例子的实质在于反映热力学体系的特点:体系包含千万亿亿量级的分子,因此,逆向过程的概率实际为零。

再如一位讲述 “光学仪器的分辨本领”的参赛者首先定性介绍了夫琅禾费圆孔衍射,但除去PPT上出现夫琅禾费字样外,没有说明什么是夫琅禾费衍射,没有强调夫琅禾费衍射的平行光的条件和实验装置中透镜的作用是将无穷远的衍射图样转移到透镜的焦平面上来观察;也没有指出反射式光学望远镜的反射镜起的也是和透镜一样的作用,而望远镜的透镜和反射镜的边缘起了衍射圆孔的作用。在讲完艾里斑和瑞利判据后,这位参赛者又举了几个旨在提高分辨率的例子,但所举的几个例子都值得质疑。第一个例子是根据艾里斑和瑞利判据说明提高显微镜的分辨率的一个途径是使用短波长光源。但是,显微镜的物不在无穷远处,这里如何能使用夫琅禾费衍射得出的公式必须加一些必要的说明。参赛者又说,光学显微镜波长是0.2μm。估计这是指波长的下限,但这也不恰当。姑且不论使用紫外光的显微镜的实际困难,0.2μm已远超出常用的近紫外区的360~380nm范围而处于真空紫外区的边缘。可能是这位参赛者将光学显微镜采用可见光的最小分辨距离当成了最短波长。无论如何,都反映相关概念的含糊不清。这样就会误导学生,更会影响到学生严格科学态度的养成。

由于课时等原因,在实际教学活动中不可能每个问题都在课堂上详细讲解,但只要教师提及,都必须作合适的交代,或要求学生课外自行阅读相关的参考书籍或资料。在讲清楚基本概念的基础上,留下一些问题,也可能对学生有所启发。

三、博览群书,多做研究

可以看出,一些青年教师物理基础尚不扎实,特别是对基本概念理解不深甚至存在错误。究其原因,或可追溯到他们本科阶段的学习,甚至还可以追溯到中小学阶段的学习过程,以及他们的老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思想。现在,不少学校教学注重死记硬背,采用题海战术;读书不求甚解,甚至不求理解,只要能练就一手机械的照葫芦画瓢的做题本领就成。所谓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完全是一句空话,骗人骗己而已。

基本概念是做学问、做教师的基础。纵观全国高等学校物理基础课程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上海赛区),我们强烈感到,青年教师必须虚心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真正理解物理学的基本概念,真正掌握所讲授的物理内容。另外,青年老师还要开阔自己的学术视野。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的限制,青年教师未必能做到博览群书,甚至教学参考资料往往仅局限于一本教材,而教材又未必尽如人意,甚至存在不妥之处。倘若教师深信不疑,就会以讹传讹,不能很好地保证教学质量。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相当多从事高校基础物理教学的教师都把电力线的数目和电通量混为一谈,就是因为有的书上就是这么写的,没有区别一个纯数和一个有量纲的物理量。

应该提倡多读书,不仅要读与教材属同一类

型的书,也要读更高一级的书。书读多了,遇到问题就能自己通过思考找出正确的答案。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就是这个道理。《费恩曼物理学讲义》、《伯克利物理教程》等都是世界著名的基础物理教材,从初版至今都已有50 年左右的历史了。现在,这些教材还在不断修订重版,值得青年教师重视、参考。与此同时,高校领导也要为以从事基础课教学为主要任务的青年教师创造条件,让他们尽可能参加一些学术性研究。有关方面还可以经常组织一些科学报告会,请各方面的专家学者为青年教师做一些物理学最新发展的报告。这样有助于青年教师站得高、看得远,从而扩大青年教师的视野,也能加深对物理学的认识和理解。还可以定期组织教学研讨会,由青年教师自己报告、交流、讨论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和科学水平。

在条件好的学校,多数担任基础课教学工作的青年教师都有科研项目。他们中许多人在国外获得博士学位,对于当前物理学前沿研究有比较多的了解,回国以后能在国外研究的基础上继续研究,与国际接轨。但是,多数人毕竟缺乏基础课教学经验,而且也不是每个人的物理基础都很扎实,基本概念都很清楚,应该虚心学习,积极钻研基础课教学。要成为优秀教师和物理学家,绝不能对基本物理概念一知半解。对物理学基本概念全面深刻的理解,也有助于开阔创造性思路,使科学研究更上一层楼。

上好基础课,提高基础课的教学质量涉及许多方面。除任课教师本人外,相关主管部门和服务部门乃至学生都要发挥积极作用,实际上是一项系统工程。即使课堂教学本身,也非短短一篇文章所能概括。这里笔者只能挂一漏万,仅就旁观讲课比赛的感想略述一二。虽然讲课比赛反映出目前高校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但同时也呈现出更多的积极因素,例如青年教师普遍有提高教学质量的强烈愿望和热情。我们希望这类比赛能够持续办下去。

篇5:读书深刻心得体会

古人常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读书自古以来就是一件美好的事情。一本好书,就像一个知己,即使相对无言,也能进行灵魂的沟通;一本好书,就像一位良师,不仅可以学习到知识,更多了一份精神的感化;一本好书,就像一位至亲,为你遮挡现实的风雨,守护一片心灵的净土。

我从小就喜欢读书,但是家里经济状况不允许父母经常给我买书看,时逢城里第一家新华书店刚刚开业,我就迫不及待地跑去寻找我的心灵伙伴,经常在书店里一待就是几个小时,站累了就蹲着,蹲累了索性坐在地上,有时候看得入迷甚至忘记了吃饭。刚开始,父母回家看不到我,急得团团转。时间长了,他们知道我热爱读书,看见我不在家,就知道是在书店里。但是渐渐地,书店管理员们不乐意了,我看书的时间一长,就能听见他们抱怨:“你买不买书啊,不买就别看那么久,书都让你看旧了,我们还怎么做生意啊!”即使这样,我还是偷偷躲在角落里看。后来,他们直接在书架上挂了醒目的牌子“看书时间不得超过30分钟。”还加派了人手巡逻,看书时间长了就会被赶出来。这下我可没辙了。

就在我为看不了书发愁的时候,一种新兴的读书方式出现了。城里开了几家借书店,花三十块钱办一张借书卡,每次最多可以借5本书,按照每本书每天一毛钱计算,收取阅读费。如此一来,可方便了我,再也不用为了快点看完一本书而一目十行地快速浏览,也不用因为管理员的检查而担惊受怕了。我可以在空闲的时候,借上几本书,回家慢慢享受快乐的时光。虽然当时兜里为数不多的零花钱都贡献给了借书店,可我依旧乐此不疲地往返于书店和家之间。多年的阅读,不仅让我增长了知识,也陶冶了我的心灵。阅读已然成为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可能每个人读完一本书都有不同的感受。但这也正是文字的奥妙所在。而阅读,使文字有了永恒的价值,它比图像更空灵,比记忆更清晰,比冥想更深邃。它让你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超越世俗生活,建立起自己丰富的精神世界。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读书使人通情达理,能疗怨天尤人之疾;读书使人自强自立,能医委靡不振之气。一本好书,是作者的心灵剖析史,也是读者的灵魂锻造史。读书从来不是一件急功近利的事情,她一直伴随着成长,用一种温柔的力量温暖你、感化你。就像你吃过的每一顿饭,你可能已经记不起吃过了什么,但吃过的食物都长成了你的骨肉,而读过的书都融进了你的精神,铸成了你的灵魂。“腹有诗书气自华”,大概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不要担心已错过了读书的年纪,只要你翻开书,世界之窗就会为你打开。不论天气晴朗或是阴霾,不论身处低谷期还是巅峰期,只要你坚持读书,就会被一种温柔的力量陪伴着走过一生,即使你只带了微薄的行李,最终也能收获充实的自己。

读书深刻心得体会范文

读一本励志书,全身的穴位似乎被启动,热血充溢,仿佛生活充满了机遇,欢快的音乐绕在耳边,就像是一个久病卧床的人,突然能够奔跑起来带来的喜悦。

读一首诗,沉重的生活,顿时充满了活力,唤醒了内心深处的自由,犹如草原脱缰的奔马、无拘无束,压抑的身心豁然释放,生命回归到原始的呼唤。

读一篇理治文章,发散的思绪,顿时被一个封闭的圆收缩回来,告诉我们张弛有度,过犹不及。有这样一份资料报道,一个博士生获得的知识都不及我们人类知识的百分之一,我也曾质疑“书到底给我带来了什么?”“睡着蚕丝锦衣?享满汉全席?居上等华屋?坐高等轿车?”答案都不是。

时代弥漫着这样的声音:“读书无用论”,“经济实力”是我们惯用的一把衡量社会存在价值的尺度。“高学历”变成富人脸上的“花黄”,却成了失败人士肩上沉重的“包袱”,世世代代文人墨客的感叹不曾断过,而这种感叹的背后又承载着多少对“无知”的伤痛和悲伤。

若是说“书”,我还是从二十岁以后才真正认识、读懂这个字的,“书中自有颜如玉”是每一位爱书者的座右铭,不要拿世俗的论调去谈“书”能给我们带来多少物质财富,“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人不堪其忧,而回也不改其乐也!”是读书的境界,每一位爱书者或许都有这样的状态,想做一只“只进不出”的貔貅,把肚子装的圆圆鼓鼓,藏尽苍生、天下智慧!我非爱书,但敬重书,敬重每一位爱书、惜书之人,我相信书滋养出来的智慧,定是弥古珍贵的“千年沉香”,淡雅脱俗,余韵不断!有段时间,我几乎因为“书”得了焦虑症,看着图书室书架上排放的形形色色的书籍,不知从那本书拿起,“拿起来,放下,又拿起”我竟然因为选择一本书“痛苦”,我太过于急躁了,想吞尽这么多年自己已经错过的很多智慧!而真正启蒙我爱上“书”这个字的人,并非是在学校的教师,甚至是一个连初中都没毕业的“坏学生”,他说“离开学校后有些后悔,但是,学校的老师也并不一定能培养出什么好苗子!”那时,他跟我谈文章、谈思想,说真的我不懂,但是,我不能丢掉我比起他是个“好学生”的面子,硬撑着红脸皮跟他在那犟,“全世界就你能耐,你比老师还行,你当老师得了!”,可是也就是跟他在争论中,自尊心处于一种受挫,我发觉了自己的无知,开始慢慢的翻起他在我嘴边提起的一本本书。“书”并不一定能使我们腰缠万贯,名声显赫,叱咤风云,但是“书”一定能使我们收获内心的宁静,看到纷繁的世界,欣赏窗外的风景!

“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是支配我一生的单纯而强烈的三种感请”,这样的赤子之心、无不是智慧之书熏陶出来的,绝大多数人都不敢相信自己可以变得不平凡,宁可选择在安全的角落里安安稳稳的度余生,我们被社会打磨的失去正是这颗赤子之心啊,拿起一本书吧,寻找自己迷失的心,大自然造人,绝对不会多浪费他的每一笔心血,你我各有使命,等归于尘土时,把世间的芬芳还给造物者,这样的人生也算充实而有意义吧!

读书深刻心得体会范例

童年时,读书如看云。

童年是等待的童年,等待着下课,等待着放学,等待着假日,等待着过节……常常在企盼、在幻想,歪着头凝望天上缓缓飘过的浮云……盼望着长大,盼望着流浪,盼望着去看山那边的那片海。

世界上最亮的那双眼睛,是属于童年的。

童年时看云是看世界。在孩子的眼睛里,世界是童话的世界,一切都是那么奇异精彩。譬如看云,有时如山峦壮,群峰叠翠;有时如棉花状,絮团锦簇;有时如水纹状,烟波浩渺;有时如玛瑙状,瑰丽多彩;有时又作轻纱状、烟状、兽状……真是变幻无穷,奥缈莫测。云为孩子们打开了一片千姿百态的世界。而书则引领孩子们走进了一个千姿百态的地下迷宫。小孩读书是凭着一种好奇的天性和发自内心的原始活力,毛手毛脚地一头扎进《西游记》、《水浒》、《三国》、《说唐》等古今名著,一路看下去,一路东张西望,沿途引发许多奇思妙想,找到了许多成年人无法体悟得到的乐趣。

篇6:安妮日记深刻读书心得2022

安妮日记深刻读书心得1

看完《安妮日记》,我本来平静的心情变得此起彼伏,仿佛就有热浪在我心中翻滚。

《安妮日记》是由出生在德国的犹太女孩安妮·弗兰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纳粹迫害犹太人期间写的。安妮一家人和范达恩一家以及一个牙科医生迪塞尔在安妮父亲办公楼房的“秘密后屋”里面艰难度过了长达两年的避难时光。在那么长的时间里,整天都可能会有窃贼和空袭警报、飞机轰炸的惊吓,让他们“避难大家庭”里本来文质彬彬的人们都变得敏感、自私并且你争我吵。但是在这样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恶劣环境里,安妮仍然不屈向上,依旧整天学习,并且写日记,和世界大战之前一样,顽强而坚定地生活着。

安妮给自己的日记本取了一个可爱的名字--姬蒂,她把日记本“姬蒂”当作朋友,是她可以倾诉的对象。安妮在日记中记录了八个人组成的“避难大家庭”在“秘密后屋”里相处的种种细节,并且记录了自己的感受与思考、自己的喜怒与哀乐、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同时也向世人展示了当时犹太人在纳粹迫害下遭受的苦难和残害,以及当时的人们对世界和平的极度的期盼和渴望。

安妮一直没有被战争、苦难和屈辱击垮,她还梦想着成为一名作家和记者,盼着有一天能在一个和平的世界里面施展自己的才能,能为人类社会做出一点贡献。她甚至希望自己即便死后仍然活着。“安妮日记”的后记介绍,16岁的安妮最后还是没有逃脱纳粹的魔爪,病死在贝尔森集中营里。但是她的日记本“姬蒂”帮助她实现了“死后依然活着”的愿望。

我们都和安妮一样希望这个世界永远和平,我们要努力学习、保家卫国,为世界和平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现在的我们在和平年代里衣食无忧,不愁穿戴不愁吃住的,已经是非常幸福了,所以更应该珍惜现在的生活,发现生活的精彩与美好。我认为,大家都应该去看看这本书,才会懂得现在的生活是那么美好、那么快乐,才会去珍惜我们的生活。

安妮日记深刻读书心得2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豆蔻年华是人生中最美好的时期。似一缕阳光,如一阵清风……那时的我们拥有最纯真的笑容。

在《安妮日记》中“安妮”把开始记录是13岁,在15岁被纳粹抓获。——她把那“美好”岁月记录了下来。

我们在想象“安妮”过得舒适生活,错了!

安妮是一个犹太小女孩,她正生活在二战时期,为了躲避纳粹的杀害,于是随家人躲到了一间密室里,度过了漫长的25个月。

在十三四岁我们应该享受着老师的教育,父母的疼爱,拥有最美丽的笑脸,最动听的笑声,享受花季的幸福,快乐和友情,可是“安妮”只有日记本陪着她。

我不敢想象密室里那黑暗的时光,这里没有阳光,没有快乐,只有饥饿,只有恐惧和病痛一直折磨着他们。“安妮”在这种环境下中学会了:不屈服,不气馁。她善于思考自己所犯的错误,正视自己的缺点。

安妮初进密室,对“凡。丹夫妇”是厌恶的,对母亲的责备的不满……可是“安妮”学会了自我改正,包容……在密室的生活由一开始的厌恶,到真正安定下来,度过了漫长的25个月。

“安妮”在密室中喜欢上了“彼得”——一个腼腆的男生,在这个密室里“安妮”有青春的萌动。在这个黑暗的密室里“安妮”用她的乐观,满怀理想感染着身边的人,感染着“彼得”,于是“彼得”也悄悄喜欢上了她。

在1944年8月1日,“安妮”放下了笔,故事结尾的很突然,留下了很多的幻想——“安妮”被纳粹抓走了!

仔细回味,这本日记,笔调贴近我们,又和我们的生活大不一样。“安妮”把成长中的困惑与好奇真实地记录出来,在日记中“安妮”对自己的情感直言不讳,让我们好像看到另一个自己。

我们应该为自己感到庆幸,我们没有渡过那漫长的25个月,我们是在欢笑中度过的。“安妮”也是幸运的,她在这时间里,认识到了自己,学会了坚强,热爱生活。

可爱的“安妮”在纳粹的迫害下永远的闭上了眼,距离她16岁生日仅剩3个月,距离这个集中营集中营获救仅剩1个月,“安妮”用自己的笔写出了“痛苦”的密室生活,让我们这些正值豆蔻年华的少女不仅深思。

正值花季的我们,应该深思:那漫长的25个月,我们会做什么?

安妮日记深刻读书心得3

如果大家读过《安妮日记》就知道安妮是一个乐观的女孩,字里行间都透漏出她对未来的美好希望,她将温暖带给了周围的每一个人。当人们都在黑暗中挣扎、绝望时,她正等待着黎明并鼓励别人,温暖别人。下面我们看看作者是怎样写的吧。

那是一段并不美好的日子,刚过完13岁生日的女孩安妮跟随家人躲藏在父亲公司的顶楼上。为了不惊动别人,安妮做什么事都是小心翼翼的,连上厕所和用水的时间都被控制,还常常担惊受怕。在这样的环境下安妮拿起笔记录顶楼内每天的事情和自己的成长,她思考战争、反犹太人主义,思考与父母的关系、自然、性、上帝、宗教等等,她逐渐由一个任性的女孩变为成熟的少女。

“我常常沮丧,但从不绝望,我把这段躲藏的生活看作是有趣的冒险,它仅仅是趣味生活的美丽开端。当我抬头凝望天空,我总会感到事情会越变越好,残酷终将结束,和平与宁静会重新来临,我更加坚定自己的理想,也许有朝一日我能够实现所有的梦想:我的梦想是成为一名记者并最终成为享誉盛名的作家。我仍然坚信,人们的内心是善良而美好的。”安妮在日记里写道。

安妮想当一名记者,但这个简单的愿望被当时的黑暗笼罩和淹没,像海面上的泡沫一般,只能远望而无法触碰。但她依然怀着希望,用乐观的眼神观望现在,畅想未来。

日记本该是少年少女记录日常,平凡而快乐的“流水账”,而随时受着死亡威胁的安妮却留下了一本不一样的日记!因为元首发动的战争,她的美好花季被埋葬在纳粹集中营里,冰冷黑暗的集中营成了她人生的句点。战争不是我能想象的,我也不期望有战争来临,我只能敬佩和缅怀这位女孩,同时珍惜现在的时光。

“我希望在我死后,仍能继续活着。”

她做到了!1947年,幸免遇难的安妮的父亲,将安妮的日记整理后出版。迄今为止,日记已被译成55种文字在全球发行三千万册,成为一笔人类共同的精神遗产。也许,在法西斯的疯狂怒吼中,还有许多孩子在微笑着说:“我相信善良。”

我不敢去想象当时的情景,也无法可想,但日记里自始至终渗透出的一份温暖却让我无法忘记。战争能摧毁一切,但它无法摧毁人的心灵,正因为如此,才有了《安妮日记》,它寄托了一个少女的美好愿望,记录她对自己和社会的思考,感动和启迪着我和更多人。

安妮日记深刻读书心得4

回到生命本质,每一个人的生命都值得仔细审视,其实都有属于自己的秘密与梦想。但事实是,我们一再地为生存忙碌时,我们就会对寻找和坚持弃权。

《安妮日记》是以一个小女孩的视角记述二战期间密室里的人的生活实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1942至1944),战争境况对德国纳粹来说越来越紧迫,同时,他们对犹太人的大肆屠杀也在不断加剧。安妮·弗兰克随着家人躲藏到父亲公司的顶楼上,同时还有父亲的朋友万达安一家,随后又来了一位犹太医生。1942年7月,安妮刚刚过完13岁生日,他们就开始了躲藏生活,8个人在密室里生活了25个月之久。白天他们不能说话不能穿鞋不能有任何动静包括严禁上厕所,只有到晚上才能打破禁忌,他们只能依靠父亲公司的同事供给食品生活用品,和获知外界的一切。在漫长的25个月里,安妮用她的笔,用她要做个作家的梦想,支撑她记录下顶楼内每一天的事情和自己的成长,她思考战争、反犹太人主义,思考与父母的关系、自然、上帝、宗教等等,逐渐成长为一个成熟的对生命有很深感悟的人。因为突然处于狭小的空间,突然面对每天被发现的恐惧,对死亡的恐惧,8个个性不一的人,对于继续生存的希望有形形色色的表现,人在困境下的真实的表现——这种真实本身所传达出的信息与意义就能让所有人感受到一种使人窒息的深刻,直到最终被发现被逮捕送往纳粹集中营。

一般人总是将《安妮日记》与控诉德国纳粹的暴行或是一个小女孩的成长联系起来,但是不仅仅如此,在密室中发生的一切,“正当恶劣的环境像山一样压在人们头上的时候,我们看到,特别是成年人,是立刻调整自己的行为,想方设法顺应环境,还是在这种调整中以环境压力作为放弃理想与原则的借口?”就像万达安先生在和平时期还能帮助初到荷兰的弗兰克先生,为什么在这种绝境下却表现出极端的自私去偷孩子们的食物?这也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

而13岁的安妮呢?面对死亡的阴影,她的心灵一直是平和与真挚的。安妮说:“我常常沮丧,但从不绝望,我把这段躲藏的生活看作是有趣的冒险,它仅仅是趣味生活的美丽开端。当我抬头凝望天空,我总会感到事情会越变越好,残酷终将结束,和平与宁静会重新来临,我更加坚定自己的理想,也许有朝一日我能够实现所有的梦想:我的梦想是成为一名记者并最终成为享誉盛名的作家。我仍然坚信,人们的内心是善良而美好的。”

所以,在阅读《安妮日记》时,在大的战争背景下,我们得到更多的是一种温暖人心的东西。有一种欢快温暖的种子萦绕在每一个角落,是安妮带给周围的每一个人的。她说:“我必须承认,坐在天窗下面,感觉到阳光照在你的面颊上,拥抱着一个可爱的男孩,有什么比这更愉快吗?”

安妮日记深刻读书心得5

对十三岁的安妮来讲,这日记本就像打开一扇门,它通向成长,通向无限的希望。安妮说过“没有日记,也就无我。”然而,安妮不再有机会回味这一切了,因为同时拉开的,是战争的序幕,随着警报的拉响,恶梦就开始了。而她面对死亡的阴影,她的心灵一直是和平与真挚的。安妮说:“我常常沮丧,但从不绝望,我把这段躲藏的生活看作是有趣的冒险,它仅仅是趣味生活的美丽开端。当我抬头凝望天空,我总会感到事情会越变越好,残酷终将结束,和平与宁静会重新来临,我更加坚定自己的理想,也许有朝一日我能够实现所有的梦想:我的梦想是成为一名记者并最终成为享誉盛名的作家。我仍然坚信,人们的内心是善良而美好的。”所以,在阅读《安妮日记》时,大的战争背景下,我们将得到更多的是一种温暖人心的东西贯彻始终。有一种种欢快温暖的种子萦绕在每一个角落,细节随处可见,是安妮带给周围的每一个人。她可以说:“我必须承认,坐在天窗下面,感觉到阳光照在你的面颊上,拥抱着一个可爱的男孩,有什么比这更愉快吗?”

安妮经历了快乐,期望,隐匿,抑郁,意欲,悲愤,挣扎,死亡的人生历程。安妮在日记中如实记录了两年间隐秘、艰苦的生活状况,自己的寂寞、苦闷,对现实的恐惧、憎恶,对生的追求和期盼,对未来的向往和祝愿,对战争、人性的深入思考。她渴望用年轻的激情、勇气和天性的善良拥抱自然,拥抱世界,但是战争回报给她的却是苦难和死亡。安妮在写日记的两年多里,生活困窘,她多次写到阿姆斯特丹的被轰炸所造成的恐惧,也不断谴责种族歧视,而藏匿又充满了恐怖的日常生活,在平凡中深深地打动着人心。她在见证着战争与迫害。1947年,幸免遇难的安妮的父亲,将安妮的日记整理后出版。迄今为止,日记已被译成55种文字在全球发行三千万册,成为一笔人类共同的精神遗产。安妮真正地实现了自己的愿望:“我希望在我死后,仍能继续活着。”“走入世界,为人类尽一份力量。”

我想一定会有许多孩子像安妮一样,在法西斯疯狂怒吼中,微笑着说,“我相信善良。”

希望类似的悲剧再也不要发生了。祈求和平。

篇7:教师读书深刻心得体会

儿子傅雷年幼时便离开父母到国外学习,难免会遇到迷茫和困惑。傅雷先生的家书,就像一盏指路明灯,指引着傅雷沿着“德艺具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之路砥砺前行。他在书中与儿子谈人性、价值观、修养、爱情、学业等内容,在文字中传递着相隔千山万水的亲情。都说父爱如山,母爱如水,虽然纸短情长,但傅雷家书却奔赴千里,终究见字如见面。

进一步阅读本书后发现,书信的文字真挚淳朴,真切自然。傅雷夫妇是真正的理解孩子,能够读透孩子的内心,如同孩子的良师益友!比如傅雷在家书中主动剖析自己,在子女面前勇于承认错误,从自身的经历中循循善诱的给出子女建议。而这正是现在许多父母所欠缺的教子之道。

而另一方面,傅雷对傅聪的要求还是非常严厉的,严厉中包含着望子成龙的期盼。傅雷适时对儿子的教导甚至训斥,使得傅聪锻炼出一颗坚韧的心,所以他才能经得住考验,敢于面对困难,勇敢追梦,成为一名优秀的钢琴家,走上了世界之巅。所以,在父母严格要求我们的时候,不要心烦意乱甚至出言顶撞,请静下心想一想,父母的严厉,都是为了让我们为未来打下坚固的磐石。要学会彼此体谅,学会爱。

当然,傅雷作为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翻译家,他的爱绝不囿于家长里短,还包含着美好的人性、高尚的道德准则、优良的行为操守与拳拳的爱国热情。比如,傅雷先生一直劝诫傅聪要有一颗“赤子之心”,他说过:“赤子便是不知道孤独的。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创造许多心灵的朋友!”赤子之心便是远离世俗,心无杂念,用心去感受生活。

篇8:教师读书怎么读

首先, 你要读出一根桩

教师读书并不是为了消遣, 而是一种专业阅读。专业阅读的目的自然是为了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 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人文素养。但是, 现在很多教师的阅读没有目标、没有计划、没有选择, 往往是摸着什么读什么, 碰到什么看什么。文学、哲学、古典历史, 只要是文字不加辨别, 不加分析, 一股脑地揽在怀里“孜孜不倦”, 看起来读得很热闹, 实则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收获。这种散养式的读书, 只是在读而已, 算不上是专业阅读。

真正的专业阅读必须要有一根支撑阅读的“桩”, 这根“阅读桩”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阅读历程。对于教师来讲, 首先要阅读的自然是与自己专业相关的书籍。比如, 你是学科教师, 那你就要熟读本学科的专业书籍;你若是班主任, 自然就要读些管理方面的著作;你若是学校管理者, 自然就要阅读与学校管理有关的文字。当然, 这样的阅读是一个窄阅读, 目的是通过这种专一的阅读, 为教师的职业发展积淀出必需的专业素养。当专业书籍读到一定的程度, 就要开始阅读普适的教育经典和教育理论书籍, 目的就是把“阅读桩”的根基做大做强, 以丰厚的教育基本理论稳固专业阅读之桩。

其次, 你要读出一个圈

一旦你的阅读桩牢固地树立了起来, 你的阅读就有了稳定的主题, 就有了灵气和灵魂。在你的内心里, 已经形成了一个阅读的支柱, 所有的意识和精神就会被这根桩所牢牢吸引, 你所有的阅读就会在不知不觉中聚在了桩的周围。换句话说, 你就有了阅读的自我立场。这个时候, 你就可以抛开“为教育而读教育”的局促, 开始随心所欲的“乱”读了。文学、哲学、武侠、悬疑等, 只要你喜欢的, 都可以成为你阅读的对象。因为你阅读的根基已经稳定下来, 这些看似杂乱的阅读就不再“杂”, 更不会显得“乱”, 而是都有了一个朝向, 朝向你立下的那根阅读之桩:哲学也许不再是哲学而是教育的意义, 音乐也许不再是音乐而是教育的情怀, 卡耐基不再是经济大鳄而是教育导师, 老子不再是老子而是班级管理之道, 《论语》不再是《论语》而是为师的一种境界……

跳出教育看教育, 丰富的不仅是你的阅读视野, 更重要的是你正在一点点聚拢一个阅读圈。这个圈的核心是你立起的那根阅读桩, 你所有的阅读, 不管是文学的、历史的, 其实都成了教育, 至少是被你读成了教育。

再次, 你要读出一个我

书是别人写的, 但是你必须读出自己来。一个优秀的读书人不是为了顺从别人的思维, 不是为了嫁接别人的智慧, 不是为了做知识的储蓄罐, 不是为了做别人的传话筒。那些动辄全篇引用别人的语言, 动辄整篇堆砌专家论点的人, 并不是一个真正的读书人, 因为他们失去了自我。

阅读的真正意义, 是把别人的经验与自己的实践结合起来, 理顺、吸收并转化成自己的东西。换句话说, 就是用别人的智慧帮助自己构建自我。一种失去了自我的阅读, 其实只是在观看他人的热闹, 热闹过后仍然是无限的冷清。这也许就是读了很多书, 却没有提高、没有收获的原因吧。

上一篇:初中物理教师年度个人期末工作总结怎么写下一篇:开学会上校长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