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全部教案(精品)

2024-08-27

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全部教案(精品)(通用6篇)

篇1: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全部教案(精品)

有理数 第一章)课时2(正数和负数 1.1 正数和负数的概念 课时1第 0了解正数和负数的产生;知道什么是正数和负数;理解正负数表示的量的意义;知道 也不是负数.,既不是正数 重点 正、负数的意义. 难点 负数的意义..1 具有相反意义的量..2

一、新课导入 导入新课,:创设情境1活动,页图片2教师投影展示教材第分数的产生离不开生产和生,让学生体验自然数的产生 可以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和感想.,活的需要

二、推进新课 :体验负数的引入的必要性2活动 教师出示温度计:一名同学手持温度,安排三名同学进行如下活动:研究手中的温度计上刻度的确切含义

一名同学在黑板上速记.,一名同学说出其中三个刻度,计教师也可参与活动,如果学生不能引入符号表示,教师根据活动情况强逐步引入负数.,也不是负数.,既不是正数0调: 感受正负数的意义,:分组活动3活动 看哪一组获胜.,各组派一名同学进行如下活动:按老师的指令表演,步3向后,步2老师说出指令:向前.1学生按老师的指令,步3向后-,步2向前-

表演. 派一名同学汇报完成的情况.,各小组互相监督.2 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深入理解正负数的意义4活动 讲解课本例题.,师投影展示问题1.例:写出,小强体重无变化,千克1小华体重减少,千克2小明体重增加,一个月内

他们这个月的体重增长值.

下列国家的商品进出口总额比上一年的变化情况是:,某年.2,6.4%美国减少,1.3%德国增长,3.5%英国减少,2.4%法国减少 7.5%.中国增长,0.2%意大利增长 写出这些国家这一年商品进出口总额的增长率. 学生讨论后解决.

:练习与小结5活动

页练习.3练习:教材第 小结:这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你能说一说吗? :作业6活动 题8,6,5,4第1.1习题 1

学生头脑中关于数的,引入负数是数的范围的一次重要扩充,本课是有理数的第一课时对学生来说显得,而负数相对于以前的数,)其实是一次知识的顺应过程(结构要做重大调整就必须对原有的数,这个概念并不是一下就能建立的.为了接受这个新的数,因此,更抽象书,)不能正确简洁地表示数量(的结构进行整理。负数的产生主要是因为原有的数不够用了

本的例子或图片中出现的负数就是让学生去感受和体验这一点.第 的意义0正数、负数以及 课时2 会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熟练掌握正负数的表示方法,的意义0进一步理解正、负数及 相反意义的量. 重点 表示的量的意义.0进一步理解正、负数及 难点理解负数及 表示的量的意义.0 复习引入,一、创设情境你知道它们,元6932—,元1800如+,在会计的账目本上我们会看到这样一些数据师:

是什么意思吗?你能再举出一些这样的例子吗?

为什么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呢?“0”思考:借助举例说明.,学生思考讨论

二、推进新课 :尝试解释正负数的含义1活动 教师出示问题 学生举例说明正、负数在实际中的应用..1.通常0)规定海平面的海拔为(需要以海平面为基准,在地形图上表示某地的高度时.2负数表示低于海平面的某地的海拔.珠穆朗玛峰的海,用正数表示高于海平面的某地的海拔它表示什么含义?吐鲁番盆地的海拔为-,米8844.43拔为 它表示什么含义?,米155

负数表示支出款额.,通常用正数表示收入款额,记录账目时.3 的含义.0:感受数2活动我们把前面带有“-”的数叫做负数.并且,师:在前面的几个问题中出现的那些新数3例如,以外的数0我们把以前学过的,为与负数相区别,根据需要,叫做正数,等0.5,2,11一个数前面的.,0.5,3,2就是+,0.5+,3+,2例如+,有时在正数前面也加“+” 33 “+”“-”叫做它的符号.℃是一个确定.0是正数与负数的分界0,也不是负数,既不是正数.0的意义0教师说明数的意义已不仅是表示“没有”..0表示海平面的平均高度0海拔,的温度

三、迁移应用 巩固提高,并分别用正、负数表示.,例:举出几对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得,“高于”与“低于”,“前”与“后”,相反意义的量有“上升”与“下降”提示:

“收入”与“支出”等.,到”与“失去” 意在考查正负数与相反意义量的表示能力.,这是一道开放性练习题

四、练习与小结 2

页练习题.4练习:教材第 的认识.0小结:谈谈你对正数、负数和

五、作业 题7,3,2,1第1.1教材习题 0“数还是正,除了表示一个也没有以外0,也不是负数。在引入负数后,既不是正数且对数的顺利扩张和有,也有助于对正负数的理解,的这一层意义0数和负数的分界。了解在体验中感,理数概念的建立都有帮助.教学中要让学生体验数学知识在实际中的合理应用 通过实际例子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悟和深化知识 2.1 有理数 有理数 2.1.1 理解有理数的意义..1 能把给出的有理数按要求分类..2 在有理数分类中的作用.0了解.

3重点 会把所给的各数填入它所属于的集合里. 难点 掌握有理数的两种分类. 导入新课,一、创设情境大即负数.,还有另一种形式的数,同学们都已经知道除了我们小学里所学的数之外师:你已经认识了哪些类型的数.,到目前为止,家讨论一下 学生讨论. 解读探究,二、合作交流 师:你能列举出一些你已经学过的各类型的数吗?521,0,10-,9-,7-,5.7,3学生列举: „,5.2,7.4-,3-,653 师:你能说说这些数的特点吗? 并相互补充.,学生回答 我们把所有的这些数统称为有理数.,教师指出 你能对以上各种类型的数作出分类吗?正整数数负整数

正分数

分数负分数

0整数

有理

所以有理数,可加以引导:整数和分数统称为有理数,若学生有因难,说明:以上分类

那么整数又包含哪些数?分数呢?,可分为整数和分数两大类 来分呢?试一试.)正数、负数(那可不可以按性质,以上按整数和分数来分 3

正整数正有理数

正分数

有理数负整数负有理数负分数统一标准,说明:让学生感受分类的方法和原则 不重不漏.,巩固提高,三、应用迁移 :把下列各数填入相应的集合内:1例1-,2008,0,1415926.3

89.-,0.67,10.1,10%,7.88-,2 负 正数集合 数集合 分 整数集合 数集合 你认为他们的分类结果正确吗?为什么?,:以下是两位同学的分类方法2例正数正整数整数正有理数正分数分数

有理数

有理数负整数负数负有理数负分数零

四、练习与小结 练习:教材练习题. 小结:谈一谈今天你的收获.

五、作业第1.2习题 题1 提出了有理数的概念.分,本课在引入了负数后对所学过的数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分类的思想并进行简单的分,类是数学中解决问题的常用手段能促进学生,给学生提供了较大的思维空间,本课具有开放性的特点,类是数学能力的体现

可避免直接进行分类所带来的枯燥性。,亲自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积极主动地参加学习2.2.1 数轴 会画数轴.,知道数轴的三要素,了解数轴的概念.1

能说出数轴上的已知点表示的数.,能将已知数在数轴上表示出来.2 4

重点 数轴的概念. 难点 正确地画出数轴.,建立数轴的概念,从直观认识到理性认识 导入新课,一、创设情境你会读温度计吗?请你尝,:温度计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用来测量温度的重要工具1问题试读出温度计所表示的三个温度. 并让同学读出任意的三个数.,出示温度计处分别有一棵柳m7.5 和m3 汽车站东,有一个汽车站,在一条东西向的马路上:2问题和m3 汽车站西,树和一棵杨树试画图表示这一情,处分别有一棵槐树和一根电线杆m4.8 境.)动手操作,交流合作,小组讨论(二、推进新课 教师:由上述两个问题我们得到什么启发?你能用一条直线上的点表示有理数吗?在操作的基础上归纳出可以表示有理数的直线必须满,让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动手操作 足的条件. 从而得出数轴的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个同3规定第,把位置调整为等距离,个同学走上来8请,做游戏:教师准备一根绳子现在请第一排的,请大家记住,每个同学都有一个整数编号,由西向东为正方向,学为原点该数对应的同学要回答“到”;,口令为数字时,同学依次发出口令,口令为该同学的名字时

游戏还能进行吗?,个同学为原点4如果规定第,该同学要报出他对应的“数字”

问题:

你能举出一些在现实生活中用直线表示数的实际例子吗?.1,你能相应地在数轴上找出它们的准确位置吗?如果给你数轴上的点,如果给你一些数.2 你能读出它所表示的数吗?3由此你会发现什么规,哪些数表示的点在原点的右边,哪些数表示的点在原点的左边. 律? 每个数表示的点到原点的距离是多少?由此你会发现什么规律?.4)交流归纳,小组讨论(页的归纳.9教材第,归纳出一般结论

三、练习与小结 然后完成教材练习.,重新梳理知识,练习:首先布置学生阅读教材

小结:谈一谈你对数轴的认识.

四、布置作业 题.2第1.2习题

学生易于体验和,情境设计的原型来源于生活实际,结合的重要媒介数轴是数形转化、加深对数轴概,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自己动手操作、经历和体验数轴的形成过程,接受到抽象,到理性认识,也体现出了从感性认识,同时培养学生的抽象和概括能力,念的理解

概括的认识规律。

相反数 2.3.1 了解相反数的意义..1知道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在数轴上的位置关系.,借助数轴理解相反数的概念.2 能说出它的相反数.,给出一个数.3 重点 相反数的概念. 难点 相反数的识别及理解. 导入新课,:创设情境1活动 相反数的概念的引出.步.5向后走,步5演示活动:要一个学生向前走

步各记作什么?5向后走,步5向前走,提出问题:如果向前为正、向后为负 学生回答.,步5师:这位同学两次行走的距离都是这就决定这两个数的符号,但两次的方向相反 像这样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不同 :探索互为相反数的意义2活动使这两点表示的数互为相反数.,在数轴上任意标出两点,画一数轴师:,一个学生板演()其他学生自练

你能试述具备什么特点的两个数互为相反数吗?,师:这样的两个数即互为相反数 学生讨论后回答. 0.的相反数是0师指出: 出示投影 并标出它们的相反数.,个数4在前面画的数轴上任意标出.10,7-,9分别说出.2 的相反数.0.2-,3,2.4指出-.3

各是什么数的相反数?1,1.7-,5 的相反数是什么?a.44,题学生抢答3,2,题动手解决1 题学生讨论后回答.呢?-7)-(表示什么?-1.1)+(-,的相反数a前面加“-”表示a提出问题:9.8)-(呢?它们的结果应是多少? 学生活动:讨论、分析、回答. :巩固练习3活动 练习:教材练习. 出示投影.1________.=4)+(-,的相反数________是4)+(-11

________.=)+(-,的相反数________是)+(-.55=7.1)-(-,的相反数________是7.1)-(-.3________.________.=100)-(-,的相反数________是100)-(-.4

学生活动:思考后口答.如果在这些数,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在一个数前面加上“-”表示求这个数的相反数 6

前面加上“+”呢?

学生讨论后回答.

:小结与作业4活动 小结:谈谈你对相反数的认识. 可以多让几位学生总结.,生:让学生回答 作业:教材课后练习.

也揭示了两个特殊数的特征.这两个,相反数的概念使有理数的各个运算法则容易表述,它们的和为零,特殊数在数量上具有相同的绝对值离开原点的距离相等,在数轴上表示时 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等性质均有广泛的应用.所以本教学设计围绕数量和几何意义展开 绝对值 2.4.1 会求一个数的绝对值.,理解绝对值的意义.1会比较两个有理数的大小..2

重点 对绝对值意义的理解..1 有理数大小的比较方法..2 理解绝对值的概念及几何意义.,借助数轴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3 难点 利用绝对值比较两个负数的大小..1 会利用分类讨论的方法解决问题..2 导入新课,一、创设情境 指出:,页图片11投影展示教材,A到达,千米10分别向东西方向行驶,甲、乙两汽车从公路上的同一处地点出发两B,地 此时甲、乙两车的位置如何表示?,若向东行驶记为正(1)

此时甲车行驶的路程是多少?乙车行驶的路程是多少?(2)

怎样理解这两个答案?,中的有何不同(1)的两个答案与(2),讨论(3)

二、推进新课

绝对值的概念(1)记,的绝对值a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数a数轴上表示数,一般地,师:结合图片指出│=10然后结合图片让学生回答│0.可以是正数、负数、a这里.│a作││-,________ ________.│10 练习:根据绝对值的定义说出下列各数的绝对值:12.-,2-,100,0,3.2,5-,23 学生尝试解决.,师进一步提出:以上各数中 它们的绝对值和这个数有什么关系?,①正数有哪几个 它们的绝对值和这个数有什么关系?,②负数有哪几个的绝对值是多少?0③,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一个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引导学生讨论并归纳出: 0.的绝对值是0 完成如下填空.,页内容11结合教材,师要求学生根据归纳的结果)0>a()0=a(│ │=a)0<a(1页练习11练习:教材3.,2,探究有理数大小的比较(2)页的思考.12师:投影展示教材 提出问题: .________最低的是,________个温度中最高的是14①这

②你能将这七天中每天的最低气温按从低到高排列吗? ③你能在数轴上表示出这七天中的最低气温吗?,④观察 你所排列的顺序和它们在数轴上的位置有什么联系?然后同学间交流探讨第④小题并归纳出:从低到高的顺序对,生:独立解决①~③小题 应于数轴上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从小到大的顺序,它们从左到右的顺序,师:数学中规定:在数轴上表示有理数 左边的数小于右边的数.,即在数轴上

“小于”填空:出示问题:根据以上规定用“大于”________正数,负数0________,________0正数 负数.

生:独立完成然后同学间交流.

师:利用数轴用“>”“<”填空:21

.-________-,2-3________-,5-6________-

32,观察结果并讨论 你发现了什么规律?,两个负数比较时 绝对值大的反而小.,两个负数相比较,生:讨论并归纳结果 然后师生共同完成.,师:出示教材例题讲解例题时教师应,学生易出错,尤其是两个负分数相比较时,说明:两个负数的比较 当关注这一点. 师生共同归纳:,观察例题异号两数相比较时要考虑它们的,同号两数相比较时,________只需要考虑它们的,.________

三、练习与小结 页练习.13练习:教材 小结: 说一说你对绝对值的概念的认识..1 谈一谈有理数大小的比较方法..2

四、布置作业 10.,8,6,5第1.2习题 更感受到学,不仅加深对绝对值的理解,让学生在熟悉的日常生活情境中获得数学体验习绝对值概念的必要性和激发学习的兴趣.教材中数的绝对值概念是根据几何意义来定义的,然后通过练习归纳出求有理数的绝对值的规律,)是难点,其本质是将数转化为形来解释(8

学生不易接受.,且太抽象,灌输知识的味道很浓,如果直接给出绝对值的概念 有理数的加减法 3.13.1.1)课时2(有理数的加法 有理数的加法 课时1第 1 会根据有理数的加法法则进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了解有理数加法的意义,通过实例. 能运用有理数的加法解决实际问题..2 重点,了解有理数加法的意义 会根据有理数加法法则进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

难点

有理数加法中的异号两数如何进行加法运算. 导入新课,:创设情境1活动但是在实际问题中还会遇到超出正数范围的加法情况,师:我们已学过正数的加法此,时应该怎样进行计算呢?

:自主学习探究加法法则2活动 师:布置自学任务.归纳并识记有理数的加法法则.,页的内容18~16自学教材

要关注学生能否正确理解加法法则的内容.,教师巡视指导,分钟15这一段大约用时

有理数加法的法则是:,取相同的符号,同号两数相加.1 并把绝对值相加;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绝对值不同的异号两数相加.2 0.小的绝对值.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相加0一个数与.3 仍得这个数.

:运用法则3活动 试一试身手:口答下列算式的结果:(2)(;3)+(+4)+(1)(;3)-(+4)+(3)(;3)-(+4)-(4)(;0+3)-(6)(;4)-(+4)+(5)(;4)-(+3)+ 0.+(8)0;2)+(+(7)0 师生共同得出.,学生逐题口答后,先要判断两个加数是同号还是异号,进行有理数加法有一个加数是否为零;再根据两,通常应该先确定“和”的符号,进行计算时选用某一条加法法则.,个加数符号的具体情况 再计算“和”的绝对值.,教师规范写出解答,师生共同完成,1教师:出示教材例注意解答过程中讲解对法则 的应用.)条计算1用加法法则的第,两个加数同号9)(-(+3)-(1)(解:)把绝对值相加,和取负号9)(+(3=-

12.=-,两个加数异号3.9(+4.7)-(2)()条计算2用加法法则的第)用大的绝对值减去小的绝对值,和取负号3.9)(-(4.7=-

0.8.=-再算绝对值.,教师点评法则运用过程中的注意点:先定符号 9

页练习.18下面请同学们计算下列各题以及教材第.2.9)-(+1.1)-(3)(;3)-(+2.7)+(2)(;1.5)+(+0.9)-(1)(,学生练习师生评价.,学生交流,教师巡视指导,四位学生板演以求通过练习达到巩固掌握知识的目,多安排一些练习,本节课教师可根据时间的情况 的. :小结与作业4活动 在加法计算中都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小结:谈一谈你对加法法则的认识11,1第1.3习题,作业:必做题 题.12第1.3习题,题;选做题,所以,也不可能靠一朝一夕让学生理解、掌握,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不可能立即见效如.)化归等归纳、辩析、分类、(本节课在这一方面主要是让学生感知研究数学问题的一般方法0同号、异号、一个数同(有意识地把各种情况先分为三类,在探究加法法则时;在运)相加 有理数的加法就转化为算术的加减法.,当和的符号确定以后,用法则时 相关运算律 课时2第 能用字母表示运算律的内容.,结合律,正确理解加法交换律.1

能运用运算律较熟悉地进行加法运算..2 重点 运用运算律进行加法运算.,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的内容.1 运用有理数的加法解决问题..2 难点 运用有理数的加法解决问题. 导入新课,一、创设情境 计算:,师投影出示练习(+30① ;30+20)-(;20)-.4)]-(+5)-[(+8;4)-(+5)]-(+[8② 生独立完成后同学交流.

二、推进新课 结合律,探索加法交换律(1)比较它们有什么异同点.,师提出问题:观察比较第一组两题 比较它们有什么异同点.,观察比较第二组两题 并用字母表示.,结合律的内容,师生共同归纳得出加法交换律,学生讨论归纳

结合律解决问题,运用加法交换律(2)先让学生按照从左到右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2.师出示教材例

学生独立完成.让学生,教师要给出规范完整的过程,师生共同分析运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计算

从中体会认识运算律的作用.,看清楚听明白

页练习.20练习:教材从中发现学生对运算律的理解和,然后进行交流.教师可安排学生板演,学生独立完成 掌握程度. 运用有理数的加法解决问题(3)10

3.师投影展示教材例在学生完成以后,不会想到第二种解法,一般来说学生会直接进行计算(学生独立解决.)教师再提出以下问题袋小麦10那么,不足部分记为负数,超过部分记为正,千克为标准90如果每袋小麦以 对应的数分别为多少?它们的和是不是最终结果呢?学生讨论后解决. 学生在计算中能否自觉运用运算律,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应当关注学生能否理解这种解法

解决问题.根据情况可对这一题和这种解法进行板书或讲解.

三、课堂小结 小结: 谈谈你本节课的收获..1你能举出一两个例,解决问题的数学现象2中解法3在生活中你有没有遇到过类似例.2 子吗?

四、布置作业 题.9,8,2第1.3习题 然后提出问题:“我们如何知道加法,本节课在开始时先复习小学时学的加法运算律 的交换律在有理数范围内是否适用?”然后让学生通过一些实际例子来验证.尤其是鼓励学以为从几个例子就可以得,其意义首先是为了避免学生产生片面认识,生多举一些数来验证

出普遍结论;其次也让学生了解结论的重要性.)课时2(有理数的减法 3.2.1 有理数的减法法则 课时1第 掌握有理的减法法则..1 能运用有理数的减法法则进行运算..2

重点

有理数的减法法则. 难点 对有理数的减法法则的探究. 导入新课,一、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师:出示温度计1 ℃高多少度吗?3℃比较-3你能从温度计上看出. 你能列式求这个结果吗?.2 6.=3)-(-3然后再列出算式,得出结果1学生观察后先回答问题

二、探究新知 探究有理数的减法法则.1 而我们还知道,6=3)-(-3通过观察我们知道了,这里的计算用到了有理数的减法师:6.=3)+(+3 即 .3)+(+3=3)-(-3 你有什么发现?,观察这个式子

教师不必急于归纳.然后教师进一步提出问题.,学生进行讨论 11

.8)-(+9,8-9计算:

.7)-(+15,7-15观察比较计算的结果 你有什么发现?,师生共同归纳有理数的减法法则.教师板书法则. 尝试运用法则.2 4.师出示教材例同时结合法则,给学生一个规范的过程,师生共同完成.在完成过程中教师示范前两题 体验法则的运用.,剩下两题学生尝试完成,讲解法则的运用23练习:教材 页练习.

三.课堂小结 小结:谈谈本节课的收获.现在你能做被减数小于减数的减法,思考:以前我们只能做被减数大于减数的减法运算

运算吗?这时的差是一个什么数?

四、布置作业 题.6,4,3第1.3作业:习题 目的是让学生有充分的思考空间与时间进,本节在引入有理数减法时花了较多的时间 减法法,到抽象的过程中形成)温度计上的温差(是在经历从实际例子,行探索。法则的得出也体现教师是学生,教师适时、适度的引导,在这个过程中,则的归纳得出是本节课的难点

学习的引导者和伙伴的新型师生关系. 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 课时2第 熟练掌握有理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法则..1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能进行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2 重点1 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

将加减法统一成加法的省略括号的形式并读出来..2 难点 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1 将加减法统一成国法的省略括号的形式并读出来..2 :复习导入1活动师: 说一说有理数的加法法则的内容.1.说一说有理数的减法法则的内容..2 学生回答. :探索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2活动

5.师投影展示教材例-3)+(+20)-(计算 .7)+(-5)-(学生完成.说明:学生可以按照从左到右的运算顺序去进行计算.在这一过程中本身也需要将减法

可以先让学生感受这一方法.,统一成加法 然后再进行运算?,可否将其先统一成加法,师:提出新的问题 12

学生讨论后回答. 然后与刚才的方法相比较.,师:让学生尝试新的思路

在刚才的过程中你是否注意到了加法运算律的应用.,师:进一步提出 让学生再重新尝试做一做.之后师生共同归纳方法:

有理数加减法的混合运算可以统一成加法运算.

:探索统一成加法以后的省略括号的书写形式及读法3活动+(+3)+(+20)-(师:出示例子这四7-,5,3,20这个式子是否-,并指出7)-(+5)5+3+20-,可以写成省略括号和加号的形式,为书写简单,个数的和7.-的和.7负,5正,3正,20负(1)可以读作 7.减5加3加20负(2)尤其是第一种,注意让学生理解这两种读法但在后面讲到多项式时,学生可能不习惯,还会涉及类似的问题. :练习与小结4活动 题写成统一成加法以后的省略括号的书写形式并读出来.(4),(3)页练习24将教材练习:

然后同学间交流.,学生独立完成 小结:谈谈你这节课的收获. :布置作业5活动 题.10,5第1.3习题 这是所有混合,首先让学生考虑运算顺序的问题,在学生的合作交流、探求新知过程中让学生尝试将加减混合运,然后再从引例的角度遵循减法法则,运算必需首先解决好的问题而在整个探索活动中都,让学生感受到其中的必要性,算统一为加法运算;通过运算的比较给学生以充分发表意见的机会;让学生在自己与同伴的,充满着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合作中去发现与探究.同时也注意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 渗透了转化的思想.,有理数的乘除法 4.1)课时2(有理数的乘法 4.1.1 有理数的乘法 课时1第 掌握有理数的乘法法则 能利用乘法法则正确进行有理数乘法运算.,重点 运用有理数的乘法法则正确进行计算. 难点 有理数乘法法则的探索过程及对法则的理解. 导入新课,一、创设情境3已经放了,米2每天放水,水库放水抗旱,师:由于长期干旱问,米20现在水深,天 放水抗旱前水库水深多少米? 米26生: 师:能写出算式吗? 生:„„ 正是我们今天需要讨论的问题.,师:这涉及有理数乘法运算法则 归纳法则,二、小组探索 13 学生以组为单位探索.,教师出示以下问题(1).1

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吗?,观察下面的乘法算式.a9=3×3,________.,1规律:随着后一乘数逐次递减

那么应有:,要使这个规律在引入负数后仍然成立.b=-1)-(×3,3

你又能发现什么规律?,观察下面的算式.c

,9=3×3×00.=3 ________________.规律:

那么应有:,中的规律在引入负数后仍成立c要使.d3×1)-(,________=得出正数乘正,以小组为单位对以上问题从符号和绝对值两个角度进行观察总结归纳(2)负数乘正数的规律.,正数乘负数,数中的结论计算下面的算式(2)利用(3)你又发现了什么规律?,________=3×3)-(=0×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规律: 并总结归纳.,填充下格,中的规律(3)按照(4)-(×3)-(,________=1)________________ 结论:负数乘负数 并用文字叙述.,师生共同归纳总结有理数的乘法法则.2巩固法则.,运用法则计算.3 要求学生能说出每一步依据.,教师板书,学生口述,师生共同完成,1教师出示教材例

题.1页练习第30练习:教材 引导学生完成.,2教师出示例 题.3,2页练习30练习:教材 使学生知识系统化,三、讨论小结 有理数加法 有理数乘法 同号 取相同的符号 得正 把绝对值相加6 =3)-(×2)-(把绝对值相乘 5=-3)-(+2)-(异号 取绝对值大的加数的符号 得负 把绝对值相乘 +2)-(1 =36 =-3×2)-(用较大的绝对值减较小的绝对值 得任何数 得零 任何数与零

四、布置作业 题.3,2第1.4习题 14 使学生能在兴趣的指,先激起学生的兴趣,本节课在引入时采用形象生动的多媒体课件与,引下逐步开展探究.在引例中把表示具有相反意义量的正负数在实际问题中求积的问题

采用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的方式得出法则.,通过直观演示与多媒体结合,小学算术乘法相结合 相关运算律 课时2第 掌握多个有理数连续相乘的运算方法..1

能用字母表示运算律的内容.,正确理解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2

能运用运算律较熟练地进行乘法运算..3

重点 运用运算律进行乘法运,了解多个有理数连续相乘的运算方法以及乘法运算律的内容.1 算. 运用有理数的乘法解决问题..2 难点 运用有理数的乘法解决问题.,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并观察其结果的符号情况.,计算以下各题,教师出示投影

5)-(×4×3×23×25)-(×4)-(×-(×4)-(×3)-(×25)5)-(×4)-(×3)-(×2)-(-(×05)-(×4)-(×3)-(×2)如果其中一,你发现结果的符号与哪些因素有关?几个数相乘,的数相乘0几个不等于

结果又是多少?,0个因数是 页的思考问题.31同时完成,页的归纳31师生共同得出教材,学生讨论交流归纳结果

巩固提高,二、推进新课1 教师注意讲解归纳方法.,师生共同完成3.教师出示例. 然后再把它们的绝对值相乘.”,“先确定积的符号 页练习.32练习:教材.2板演,学生分组练习注意提示学生方法的运用.,互相纠错与全班纠错相结合,导入运算律,三、再次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和学习积极性.,提出问题.1×5)-(计算的过程能否使用简便方法.这样做有没有依据.小学里数的运算2)-(×89.2 律在有理数中是否适用? 导入运算律:.2,6)-(×5通过计算①(1)5.×6)-(=6)-(×5比较结果得出,5×6)-(②(2)积相等.,交换因数的位置,用文字语言归纳乘法交换律:两个数相乘 ba.=ab用公式的形式表示为:(3)×a讲解“,表示有理数b,a这里的 ”的过程.ab→ba·→b-(×4)]-(×[3比较,分组计算(4)归纳出乘法结合,讨论,的结果5)]-(×4)-[(×3与5)律.全班交流(5)规范结合律的两种表达形式:文字语言、公式形式.,15

讨论归纳出分配律.,的结果7)-(×5+3×5与7)])-(+[3×5,分组计算、比较(6)

全班交流、规范分配律的两种表达形式:文字语言、公式形式.(7)

四、感受运算律在乘法运算中的运用 用两种方法计算.,4教师出示例111 12 ×)-+(264 师生共同完成.小组交流等形式,页练习.教师可布置学生板演33练习:教材及,来发现学生的问题,时反馈.

五、作业 题.14,(3)~7(1)第1.4习题

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引出,期望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新课引入设计这样获取的知识,当前要学习的新知识在而且易于迁移到陌生的问题环境中.,不但易于保持,让他们始终处于主动愉悦的学,讨论和发挥的机会,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探求新知的过程中

生动直观地分析问题.,借助于多媒体手段,对探究新知具有新鲜感和满腔热情,习状态课时2(有理数的除法 4.2.1)有理数的除法 课时1第 了解有理数除法的定义..1 会进行有理数的除法运算.,经历有理数除法法则的探索过程.2

会化简分数..3 重点 正确运用法则进行有理数的除法运算. 难点 怎样根据不同的情况来选取适当的方法求商.

一、复习导入 有理数的乘法法则;.1 乘法分配律;,乘法结合律,有理数乘法的运算律:乘法交换律.2

倒数的意义..3学生回答以上问题.

二、推进新课

有理数除法法则的推导)一(呢?4)-(8÷怎样计算1.师提出问题: 小学学过的除法的意义是什么?.2

然后师生共同得出法则.,学生进行讨论、思考、交流的数0除以一个不等于 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可以表示为:1 0)≠(ba·=b÷a b 将除法转化为乘法以后类似的除法法则我们有:,师指出 16

都,的数0零除以任何一个不等于,并把绝对值相除,异号得负,同号得正,两数相除

0.得它是乘,有理数除法与小学时学的除法一样,法则所揭示的内容告诉我们(1)教师点评:强调(将除法运算转化为乘法运算进行,是借助“倒数”为媒介,法的逆运算没有倒0因为,确定商的符号;第二,法则揭示有理数除法的运算步骤:第一步(2);0)所以除数不能为,数

求出商的绝对值.,步 有理数除法法则的运用)二(5.教师出示教材例936)÷-(1)(计算: ;312 .)-()÷-(2)(525 再确定商的绝对值.,先确定商的符号,教师注意强调法则:两数相除,师生共同完成 6.教师出示教材例45-12-.(2);(1)化简下列分数: 312-,往往采用法则的后一种形式,在能整除的情况下,一般来说(2)符号法则;(1)教师点拨:

转化为乘法.,则往往将除数换成倒数,直接除.在不能整除的情况下,在确定符号后 7.教师出示教材例5 ;5)-()÷125-(1)(计算: 715 .)-(×2.5÷-(2)84 学生口述完成.,教师分析

三、课堂练习页上方练习36教材第四、课堂小结

小结: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五、布置作业 题.6~4第1.4教材习题,学生深刻理解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对学好本节内容有比较好的作用。让学生自己探索并应该讲清楚除法的,加深印象,同时也让学生对比乘法法则和除法法则,并总结除法法则在多个有理数.2.在除式的项和数字不复杂的情况下直接运用除法法则求解1.两种运算方法:或者是乘、除混合运算时应该把除法转化为乘法。然后统一用乘法的运算律,进行除法运算 解决问题. 有理数的混合运算 课时2第 .1 能够熟练运算.,运算顺序,掌握有理数加、减、乘、除运算的法则

能运用法则解决实际问题..2 正确而合理地进行计算.,如何按有理数的运算顺序 导入新课,一、创设情境 17

你可以说一说有理数的除法法则吗?,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有理数的除法 解读探究,二、合作交流 7.页例35教师投影出示教材第 你能尝试解决这两个问题吗? 师生再共同分析.,然后交流,学生尝试解决

运算顺序是怎样的?,进行有理数的加减乘除混合运算,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讨论后回答. 巩固提高,三、应用迁移

8.教师投影展示教材例过程中注意联系讲解法则的.(2)教师板书师生共同完成,然后学生口述,(1)教师先示范 运用. 9.教师出示例月平均每月亏损3~1:某公司去年9例10~7,万元2月平均每月盈利6~4,万元1.5这个公司去年总的盈亏情况如,万元2.3月平均每月亏损12~11,万元1.7月平均每月盈利 何? 亏损为负数.,可记盈利为正数,提示 及时讲解和纠正.,以便发现学生的问题,本例题教师可让学生上黑板板演 页下方练习题.36教师布置学生练习:教材 教师安排学生板演.,然后同学交流,学生独立完成,使用计算器进行计算,布置自学任务 页练习.37然后完成教材,教师布置学生互相交流

四、小结与作业 小结:说说你本节课的收获. 题.11,10,8,7第1.4作业:习题

这节是重点更是难点。在练习过程中,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学生所表现出来的问题比,尤其是两个负数相加经常和乘法,一是运算顺序出现问题;二是混淆了加和乘的运算,较多没有达到理解,异号相加也出现问题。究其原因还是因为没有完全熟练,中的负负得正弄乱故此当所有的知识综合在一起的时候就难以应付。要教给学生分析的方法和,进而形成能力

还要着重强调易错点。,思路 有理数的乘方 5.1.1)课时2(乘方 5.1 有理数的乘方 课时1第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有理数的乘方、幂、底数、指数的概念及意义;能够,通过现实背景

并让学生经历探索乘方的有关规律的过程.,正确进行有理数的乘方运算

重点 会进行乘方运算.,理解有理数乘方的意义和表示 难点处理好负数,理解有理数乘法运算与乘方间的联系,幂、底数、指数的概念及其表示.1 的乘方运算. 用乘方知识解决有关实际问题..2 18 导入新课,一、创设情境2cm4(=2×2的正方形的面积为cm2 边长为,师:我们知道的正方体的cm2 ;棱长为)2 .)cm8(=2×2×2面积为 都是相同因数的乘法.2×2×2,2×2读作什么?,我们可以将它们记作什么,为了简便,生思考回答 同样:2)-(×2)-(×2)-(×2)-(记作什么?读作什么?22222

记作什么?读作什么?)-(×)-(-×)-(×)(×)-(55555 可以记作什么?读作什么?aa·a·a·a·a·

学生讨论交流后教师进一步提出:

呢?)为正整数))(na,sdo4(·„·a·a师:n个 na生归纳总结:可以记作 次方.n的a读作,n可以取任意有理a也就是说,和负数0还可以取,不仅可以取正数,a中的a师:对于这就是我们今天研究的课题:有理数的乘方,数 .)板书(讲授新课,二、探索新知 叫做乘方.,个相同因数的积的运算n师:求 na在,相同的因数的个数叫做指数.一般地,相同的因数叫做底数,乘方的结果叫做幂 取正整数.n,取任意有理数a,中n注意:乘方是一种运算也可读,次方的结果时n的a看做是a幂是乘方运算的结果.,一个数可以看做是它本身的,次幂n的a作 次方.1 1.师:出示教材例 你能根据乘方的意义进行上面这个例题的运算吗?,提出问题:怎样进行乘方的运算 1.尝试解决.然后师生共同完成例,学生进行交流讨论

你发现负数的幂的正负有什么规律?,师:进一步提出问题:观察以上运算的结果学生交流讨论 师生共同归纳.,负数的偶次幂是正数.,负数的奇次幂是负数

0.的任何正整数次幂都是0,正数的任何次幂都是正数

三、运用计算器进行乘方运算

2.师布置学生自学教材例要求同桌间相互交流 不会的同学要向会使用计算器的同学请教.,四、练习与小结 页练习.42练习:教材 小结:谈谈你本节课的收获.

五、布置作业,1第1.5习题 题.2 有理数乘,有理数乘方的符号法则的分类讨论,这一节课的教学要从有理数乘方的意义 19

让学生自己在学习中扮演主动,方的易混淆点三个方面来教学。始终给学生创造发挥的机会 把重点放在教学情境的设计上.,教师不代替学生思考,角色

有理数的综合运算 课时2第

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能较熟练地进行有理数的混合运算.12 在运算中能自觉地运用运算律..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3重点 有理数的混合运算. 难点 正确而合理地进行有理数的混合运算. 问题引入,:创设情境1活动它先向左跳动,它一次可跳动两个单位长度,师:一只电子跳蚤位于数轴上的原点位置2008跳动,如此周而复始,次4然后向右跳动,次3然后向左跳动,次2又向右跳动,次1次以后 它位于原点何处?请列出算式.,向左记为负,教师可根据情况提示,这个问题可能花的时间较长(学生讨论后列出算式.)然后用正负数表示它移动的距离即可,向右记为正

你知道怎样进行有理数的混合运算吗?,师:这是一个有理数的混合运算

学生讨论或看书后回答. :尝试运算2活动 师生共同得出有理数的运算顺序.过程中注意结,教师在上边写,学生在下边说,然后让学生尝试解决3.教师出示教材例 合法则和运算顺序.223-(=4-,9=3然后点评易错点:①乘方运算由于不熟练而出现的错误.如等.②4),运算顺序上的错误.③计算的熟练程度.有些学生常将自己计算出错归结为马虎、大意等

其实这是一个熟练程度的问题.教师可适当再安排,根据时间和学生的掌握情况,教师安排学生板演,练习:教材练习

几个练习题.

:探究规律解决问题3活动

4.师投影出示教材例教师引导学生注意观察方法要点:,学生进行观察讨论 如果不考虑符号的,因此应当先观察第一行的特征,本题是以第一行为标准进行探讨的 由此再进行下一步的讨论.,的正整数次幂2第一行的数都是,话 学生进行讨论解决.,找到答案,探究规律,练习:解决本节课开始的问题:小结与作业4活动 小结:谈谈你本节课的收获. 题.3第1.5作业:习题 首先应注意的就,学生进行混合运算,在加减乘除、乘方这几种运算基本掌握的前提下教师应告诉学生这几种运算可以分成三级:其中加减是第一级运算;乘,是运算顺序的问题 20,要注意结合学生平时练习中出现的问题,除是第二级运算;乘方是第三级运算。在教学时

及时纠正学生在运算上出现的问题。科学记数法 5.2.1 会解决与科学记数,的数10会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大于,进行科学记数,的乘方10利用 法有关的实际问题. 重点 的数.10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大于 难点 的数的方法.10探究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大于 导入新课,一、创设情境,1师出示投影31010;________指数是,________的底数是3 .________指数是,________的底数是

5432 ________.=10;________=10;________=10;________=(1)1010×10=(2)100;________=10 000;________=)1 000下同,写成幂的形式(;________=

________.=100 000

然后同学间交流.,学生独立完成 2.出示投影你能快速准,米300 000 000每秒钟可传播,光的传播速度是目前所知所有物质中最快的确地读出这个数字并把它写出来吗?并进行归,感觉怎么样?请同学们畅谈感受,师引导:通过刚才对较大的数字的读和写 容易搞错.,纳:对大数进行读和写确实比较麻烦和困难

二、推进新课那么能否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呢?也就是说,师:既然大数的读和写都比较麻烦和困难

能否用另外的比较适当的方法来直接表示大数呢?使得这个,这个数字快速而准确地表示出来100 000 000尝试用适当的方法将,小组讨论 数字的读和写比较简单、明了和直观.,教师可适当加以引导,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 然后师生归纳出科学记数法的概念. 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下列各数:5.教师出示例 123 000 000 000 -(3);(2)57 000 000;(1)1 000 000 你发现了什么?,观察以上各式的结果,师进一步提出问题,师生共同完成归纳结果:,学生讨论10其中,位整数n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一个1.-n的指数是 补例: 原来各是什么数?,下列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的数63.10×7.04;③10×5.18;②10×1①然后同学交流.,独立完成,学生练习

三、巩固练习并说明原因.,分析下列各题用科学记数法表示是否正确1.投影展示:3.10×5.678=(2)567.8;10×36=(1)36 000 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下列各数:.2 21

(3)961.34.;67 000 000-(2);(1)3 000 000

原来各是什么数?,下列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的数.3447×7.80-(3);10×(2)3.96;10×(1)1.10 练习:教材练习.

四、小结与作业 小结:谈一谈本节课的收获.

题.5,4的第1.5作业:习题 使学生在自,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科学记数法表示大数的意义及方法,把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变为主动探究发现的过程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使知识的发生与发展在每一位学生各自的体验和自主学习中逐渐展现.近似数 5.3.1 理解精确度和近似数的意义..1 能准确地说出精确位及按要求进行四舍五入取近似数..2 重点近似数和精确度的意义. 难点,由给出的近似数求其精确度 按给定的精确度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导入新课,一、创设情境

师:生活中我们会遇到许多与数字有关的问题. 问题: 名同学;42班有(4)七(1)个内角.3每个三角形都有(2),42这里的 都是与实际完全符合的准确数.我们还会遇到这样的问题:3 万平方千米;960我国的领土面积约为(3)千克.49王强的体重约是(4)与,而是由四舍五入得来的,都不是准确数49,万960是准确数吗?这里的49,万960 实际数很接近的数.

二、推进新课 这些与实际数很接近的数称为近似数.49,万960我们把像也就是精,使用近似数就有一个近似程度的问题,我们经常要用近似数,在实际问题中 确度的问题..„3.14159=π,我们都知道 我们对这个数取近似数: 就叫做精确到个位;,3那么按四舍五入的法则应为,如果结果只取整数

;0.1)或叫做精确到(就叫做精确到十分位,3.1则应为,位小数1如果结果取则应为,位小数2如果结果取 ;0.01)或叫做精确到(就叫做精确到百分位,3.14 就说这个近似数精确到哪一位.,四舍五入到哪一位,一个近似数,一般地 师:出示例题. 用四舍五入法对下列各数取近似数:,按括号内的要求 6例 22

0.001)精确到(;(1)0.0158)精确到个位(;(2)304.35 0.1)精确到(;(3)1.804

0.01)精确到(4)1.804.(;0.016≈(1)0.0158解: ;304≈(2)304.35 ;1.8≈(3)1.804 1.80.≈(4)1.804 去掉.“0”后面的1.80不能简单地把,注意:表示近似数时各精确到哪一位?,补充例题:下列由四舍五入法得到的近似数 万.(3)2.40;(2)0.0572;(1)132.4

精确到十分位;(1)132.4解: 精确到万分位;(2)0.0572 万精确到百位.(3)2.40

三、课堂练习页练习题.46练习:教材 小结:谈谈你对近似数的认识.

四、布置作业 题.6第1.5习题 在,在认真的自学中了解新课,让学生在复习的过程中接近新课,结合学生小学的基础让学生在,在激烈的讨论中提高应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有利因素,系统的联系中掌握新知 教学效果比较明显.,提高了能力,愉快的环境中得到知识 整式的加减 第二章)课时2(整式 1.2 课时1第 单项式 并会找出单项式的系数、次数.,使学生理解单项式及单项系数、次数的概念.1

使学生初步认识特殊与一般的辩证关系.,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归纳概括的能力.2 重点并会找出单项式的系数、次数.,掌握单项式及单项式系数、次数的概念 难点 识别单项式的系数和次数.

导入新课,一、创设情境

师:出示图片.列车在冻土地段的行驶速度,在格尔木到拉萨之间有段很长的冻土地段,青藏铁路线上,小时/千米100是 请根据这些数据回答:,小时/千米120在非冻土地段的行驶速度可以达到小时呢?利用怎样的一个等量关3小时能行驶多少千米?2,列车在冻土地段行驶时(1)系来解决? 小时呢?(2)t

二、推进新课 23

用含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一(1.页例54师:出示第 用字母表示数有什么意义?,讨论问题,后1生:解答例,学生经过讨论得出一定的答案 教师总结.,但可能不会太规范使,在形式上更简单,在具有某些共性的问题上具有更广泛的意义,师:用字母表示数一个像这样的用运算符号把数或字母连接起来的式子叫做代数式.可考虑补充:(用上更方便.)数或表示数的字母也是代数式 进一步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2师生共同完成例

页练习.56巩固练习:第单项式的概念.)二(师:出示问题.21引言与例 这些式子有什么特点?n-,ha,mn,0.8p,100t中的式子 各式都是数或字母的积.,生:通过观察、对比、讨论得出 单独的一个数或字母也是单项式.,特别地,师:指出单项式的概念

.____________巩固练习:下列各式是单项式的式子是21b2a

.,b+3-,a-7,.0,0,x7单项式的系数)三(次数.,2b2a26a,观察单项式,师:提出问题 它们各由哪几个部分组成?,n-,2.5x,7 生:观察讨论得出结果.单项式的系数,单项式中的数字因数叫做这个单项式的系数.应当注意的是,师:指出 31这样的式子的系数分别是-a,n包括它前面的性质符号.而如- 不能说没有系数.,1和每个字母的指数是多少?每个单项式中,师:进一步提出问题:以上各式中的字母部分

所有字母的指数的和是多少?

生:举手回答.一个,所有字母的指数的和叫做这个单项式的次数.一般地,一个单项式中,师:指出

2,叫做一次单项式n-,叫二次单项式6a如:我们就称它为几次单项式.,单项式的次数是几 你能举出一个三次单项式的例子吗?1页练习第57练习:第 题. 例题讲解.)四(并指出它们的系数和次数:,:用单项式填空3例n,册12每包书有(1)册.________包书有

.________的三角形面积是h高为,a底边长为(2)高是,a一个长方体的长和宽都是(3).________它的体积是,h .________现在的售价是,折出售9现按原价的,元a一台电视机原价是(4)

.________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a宽是,0.9一个长方形的长是(5)然后举手回答.,生:独立完成 进行点拨和进一步的解释.,师:针对学生的问题

你有什么看法?,两个题的答案(5),(4)观察,师:进一步提出问题

生:自由发表意见.在不同的式子中,相同的字母在同一个式子中表示的意义相同,师总结:用字母表示数,可以有不同的含义.请同学们大胆想一想 什么实际的意义.0.9a你还能赋予就一律给予鼓,对学生的回答只要符合题意,教师不必太苛求学生(生:自由发言即可. 24)励

三、练习与小结 题.2页练习第57练习:第请你谈一谈你对(2)请你谈一谈你对用字母表示数的认识;(1),学习本节内容以后小结: 单项式的认识.

四、布置作业 题.1第2.1习题

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即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感知材料,教学中要加强直观性帮助学生,抓住概念易混淆处,借助反例练习,即在剖析单项式结构时,同时也要注重分析,认识概念次数帮助学生理解单项式系数、,强化认识,和判断易出错处 为进一步学习新知做好铺垫.,多项式 课时2第 进而理解整式的概念.,掌握多项式的概念.1 并能熟练地说出多项式的项数和次数.,掌握多项式的项数、次数的概念.2 重点

多项式的概念及多项式的项数、次数的概念.

难点 多项式的次数. 导入新课,一、创设情境 .)投影(师:出示问题,4,1观察一列数的式子n个数呢?你能用含n个数是多少?第6第,„,25,16,9n表示第 个数吗?6第,„,26,17,10,5,2观察一列数的式子n个数呢?你能用含n个数是多少?第个数吗?n表示第2第,36个数是6第一列中第,生:思考得出答案n个数是n,37个数是6第二列中第,1.+n个数是n第22它属于哪一类代数式呢?,那么,不是单项式1+n而,是一个单项式n,我们知道师: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解决的问题.

二、推进新课 多项式及多项式的项数、次数的概念)一(υ进一步观察所列之式,的内容2页例55师:引导学生回想课本+3x,2.5-υ,2.5+122 有何特点?,18+2x+-rπab,2z+5yx,2 生:思考讨论.师:进一步提出问题 它们和单项式有联系吗?,以上各式显然不是单项式,交流.自由发言回答上面的问题.,生:讨论不含字母的,师:指出多项式的概念及其相关的几个概念.每个单项式叫做多项式的项如,我们就把它叫做几项式,项叫做常数项.一个多项式有几个单项式组成可以叫做3-2x

可以叫做三项多项式.2x+5y+3x,二项多项式

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探究多项式次数的概念. 25,教师不必苛求学生怎样想,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去探究给多项式的次数命名的方法生: 只要能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即可.,让学生大胆发言多项式的次数是不是也可以将所有字母的指数加在一,师: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派谁,块呢?如果字母多的话是不是有点太乱呢?如果这样的话我们是不是派个代表就行了 以次数最高的项的次数作为代表.,当代表呢?引导学生说出一个多项式的次,师:多项式中次数最高的项的次数叫做多项式的次数.同单项式一样 数是几可以叫做一次三2z+5y+3x,可以叫做一次二项式3-2x我们就称它为几次式.如,项式.

整式的概念)二(找出整式的概念.,学生阅读教材 师:什么是整式? 生:单项式和多项式统称为整式. 你能说一说单项式、多项式和整式三者之间的关系吗?,师:进一步提问 生:讨论后回答. 师:根据学生回答情况予以点拨、强调.

例题)三(,:如图4例取π(求圆环的面积.,时cm10 =r,cm15 =R当,用式子表示圆环的面积 3.14)解析:圆环的面积是外部大圆的面积与内部小圆面积的差.

生:写解答过程.师:巡回指导 及时点拨.,发现问题,三、练习与小结 页练习.59~58练习: 小结: 说一说单项式、多项式、整式各有什么特点?.1

它们三者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2四、布置作业 题.2第2.1习题,了解相关的概念,先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本,属于概念介绍型的,本课的知识点比较简单巩固对概念的掌握.整节课,学生完成分层练习,然后完成自学检测.教师进行适当点评后,基本以学生自学为主线 意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完成整个教学过程)课时4(整式的加减 2.2 同类项 课时1第 1 认识同类项.,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同类项的概念. 掌握合并同类项的法则.,理解合并同类项的概念.

2重点 26

掌握合并同类项的法则.,理解同类项的概念 难点 根据同类项的概念在多项式中找同类项. 导入新课,:创设情境1活动

2.师出示图片引言中的问题那么它通过非冻土地段的,小时t如果列车通过冻土地段的时间是,在西宁到拉萨路段单位:千米(这段路的全长,小时2.1t时间是252t.+100t即,2.1t×120+100t是)怎样化简这个式子呢? :探究同类项及合并同类项的方法2活动 ;1页探究62教师出示教材第,内容2页探究63然后教师继续出示,学生讨论完成 学生讨论交流完成.

引出同类项的定义.,师生共同归纳特点22并且相同字母的指数也,它们所含字母相同,这样的式子4ab与-3ab,252t与100t像 相同的项叫做同类项. 你是如何化简的?,中2在探究,师进一步提出问题学生观察、讨论、交流 然后归纳出合并同类项的法则.,尝试运用:22)找出多项式中的同类项2(-8x-3x+7+2x+4x化简:223x)+(2x+)8x-(4x=)运用运算律进行整理2)(-(7+)运用分配律进行合并2)(-(7+3)x+(2+8)x-(4=2 5 +5x+4x=- 一般结果按某个字母的升降幂排列.3活动 :巩固运用法则

1.教师出示例教师板书的方法.过程中注意,可以采用学生口述,教师要给学生示范,师生共同完成 结合法则和方法. 题.1页练习第65练习:教材第然后同学交流.,学生尝试独立完成3.教师出示例

教师点拨:这里的结果用整式表示.,2页练习65练习:教材第 题.3 :小结与作业4活动 小结:谈谈你对同类项及合并同类项的认识. 题.1第2.2作业:习题 鼓,启发学生,本节课在概念的讲解时通过典型的例题让学生充分去感受概念的意义

人人都开动脑,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因而,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励学生合作交流筋 掌握知识效果较好.,积极参与,积极发言,去括号法则 课时2第 并且利用去括号法则将整式化简.,能运用运算律探究去括号法则

重点 27

准确应用法则将整式化简.,去括号法则 难点 括号内各项变号容易产生错误.,括号前面是“-”号去括号时 导入新课,:创设情境1活动 将一个两位数的个位和十位对调得到一个,师:数学爱好者发现了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

这是为什么呢?,整除11和能被,整除9这两个数的差能被,新的两位数以后提示:如果设这个两位数的个位数字是 如何表示这个两位数?,b十位数字是,a 学生讨论以后师生共同得出以下结果:+10a新数,a+10b原数b +(10a+a+10b和是,b)+(10a-a+10b差是类似,看做几个数b,10a,a,10b.将b)你能化简这两个式子吗?,小学中的计算学生讨论交流 然后尝试完成.,+10a+a+10b=b)+(10a+a+10b11b +11a==b-a+10b=b)+(10a-a+10b9a -9b=b-10a

整除了吗?11另一个能被,9现在你能说明为什么一个能被你能化简这两个式子吗?你的依据是什么?,再看下面的问题

0.5)-120(u+100u

0.5)-120(u-100u 然后尝试完成.,学生交流讨论2活动 :归纳去括号法则

你发现有什么规律?,在去括号的过程中,师:观察以上各式

学生讨论交流.去括号后原括号内各项的符号与原来的符号相同;如,归纳:如果括号外的因数是正数

去括号后原括号内各项的符号与原来的符号相反.,果括号外的因数是负数 1.或者-1可以将因数看做,的式子b)+(10a-,b)+(10a对于形如+,特别地 :运用法则3活动 4.教材展示教材例括号内的每一项原来是什么符号?去括号,教师提示:先观察判断是哪种类型的去括号 要同时去掉括号前的符号.,时,去括号以后,易犯错误:①括号前是“-”时而其他各项未,只是第一项改变了符号 变号. 容易漏乘除第一项以外的项.,时1或者-1②括号前面的系数不为,学生口述,师生共同完成 教师板书. 5.教师展示例 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问题:船在水中航行时它的速度都与哪些量有关 同学间交流.,学生思考、小组交流.然后学生完成:练习与小结4活动练习:教材第 页练习.67 小结: 谈谈你对去括号法则的认识..1 去括号的依据是什么?.2 :作业布置5活动 题.8,5,2第2.2习题 28

这样的,得到了整式的去括号法则,运用类比方法,通过回顾小学学过的去括号方法

对新知识更容易接受.,学生学起来更自然,设计起点低 去括号法则的深入 课时3第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去括号法则.1 并能熟练运用去括号法则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2 重点 准确应用去括号法则将整式化简. 难点 括号内各项变号容易产生错误.,括号前面是“-”号去括号时 导入新课,:复习提问1活动师提出问题: ①合并同类项法则的内容是什么? ②去括号法则的内容是什么? 去括号法则,:熟练运用合并同类项2活动 它们是进行整式加减运算的基础.,去括号法则,师:刚才我们回忆了合并同类项 计算:6.师:出示教材例4y)+(5x+3y)-(1)(2x ; .5b)-(4a-7b)-(2)(8a 应如何进行计算?,分析:根据法则 然后合并同类项.,教师归纳:先去括号,学生讨论后 边讲解边叙述法则.,师生共同完成-(1)(2x解:4y)+(5x+3y)„„„„„„„„„„„„去括号4y+5x+3y-2x= „„„„„„„„找同类项4y)+3y-(+5x)+(2x== 合并同类项 „„„„„„„„„„„„„„y +7x 略(2)7.教师出示教材例,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列算式

元.________二人共花,元________小红花,元________①小明花②买笔记本花 元.________共花,元________买圆珠笔花,元________ 然后交流.,学生独立完成一来是出于,没有完全按照教材次序,这里将教材内容做了一个调整2.(教师出示教材例)二是为下一节课的化简求值作准备,对第一课时时间过紧的考虑 学生独立完成 教师告诉学生一般这种类型题目先化简再求值.,:练习与小结3活动 题.2,1页练习69练习:教材第 小结:谈谈你这节课的收获. :布置作业4活动 29

题.6,3第2.2习题 经历对同一问题的数量关系的不同表,本节课采用去括号法则与实例相结合的方式导入让学生观,整个过程以学生为主,让学生更形象更具体地体会去括号法则的合理性,示方法,察思考、合作交流来发现并亲身体会去括号法则的过程和数与式之间的关系收到效果较

好.但在教学中还应给予学生较多的思考反思总结的时间效果会更好些.

整式的加减 课时4第 并能灵活运用整式的加减的步骤,让学生从实际背景中去体会进行整式的加减的必要性

进行运算. 重点整式的加减. 难点 总结出整式的加减的一般步骤. 复习引入,一、创设情境 练习:化简: ;3y)-(2x-y)+(1)(x2222 .)b+3(2a-)2b-(2)2(a 提问:以上化简实际上进行了哪些运算?怎样进行整式的加减运算?

二、推进新课

师:出示投影.例)cm单位:(尺寸如下,:做两个长方体纸盒8 高 宽 长 c b a 小纸盒 2c 2b 1.5a 大纸盒 做这两个纸盒共用料多少平方厘米?(1)做大纸盒比做小纸盒多用料多少平方厘米?(2)

实际上是在求什么?,分析:做一个纸盒用料多少 学生回答. 小盒用料多少?请列式表示.,大盒用料多少 解:略,再用加减号连接,通常用括号把每一个整式括起来,几个整式相加减教师讲解后归纳: 合并同类项.,然后去括号 9.教师出示教材例一般地,教师点拨:求代数式的值的问题 然后再代入求值.,先对多项式进行化简,三、练习与小结

题.3页练习第69练习:教材第 你能谈谈你学完本节的收获吗?,小结:如何进行整式的加减

四、布置作业 题.7,4第2.2习题 依据法,重点是让学生较好的记住法则,其实整式的加减本质上就是合并同类项的问题说明学生计算,计算出现的错误比较多,则去解决问题.只是学生的基本计算能力有待加强的基本功有待加强.有理数的学习不够优秀是本章学习的一大难题. 31

一元一次方程 第三章

从算式到方程 1.32(一元一次方程 1.1.3 方程的概念 课时1第)课时,列出方程,初步学会寻找问题中的相等关系.1 了解方程的概念.

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2 重点 了解一元一次方程及相关概念.

难点列方程.,寻找问题中的相等关系

导入新课,:创设情境1活动

什么是方程?你能举一个例子吗?,师:小学中我们已经学习过列方程解决问题

学生回答.2活动 :探究新知 回顾举例,定义方程.1 师:你知道什么叫方程吗? 生: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师:你能举出一些方程的例子吗?教师总结.,由学生举例

练习: 错误的打“×”.,正确的打“√”,判断下列式子是不是方程 3=2+(1)14 =2x+(3)1 1>2+(2)x22=y+(4)x+x=(6)x 1-(5)x 22 8 =(8)x 5-3+(7)x 如何根据题意列方程.2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 出示教材本小节开头的问题:,70 客车的行驶速度是,地出发沿同一公路同方向行驶A一辆客车和一辆卡车同时从/km60 卡车的行驶速度是,h/km两地间的路程是多B,A,地B小时经过1客车比卡车早,h 少?同桌两个同学讨论看能否用算术方法解,学生分组活动然,然后考虑用方程如何解决,在用算术法时,要关注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教师可以参与到学生中去,后小组内同学交流

用方程可以轻松解决吗?让学生感受方程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的优势.,是否遇到了麻烦解:设 可得方程,地B小时经过1根据客车比卡车早.kmx 两地间的路程是B,Axx

1.=- 7060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去,教师不仅要使学生掌握本问题的解决方法,在这一过程的教学中

体会列方程过程中的一般思路和方法.教师还应当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可以让他们进行小组,以开拓学,看一看各小组所列的方程是否一致,也可以根据题意画一个表格讨论,间的交流 从而掌握更多的解题方法.,生的思路 :归纳整理3活动 32

你能谈谈列方程过程中的思路和方法吗?你是怎样一步步列出方程的?,师:提出问题 然后回答.,学生讨论交流 算术法和方程法有什么不同?你能谈谈你的认识吗?

两种方法的比较:

从形式上观察:算术方法与方程方法有什么不同的情况出现? 从思路上看:你刚才做题的想法有什么不同?)便于比较,师根据学生的口述列成表(用算术方法解 用方程解 参加列式x,表示x未知数用1.未知数不参加列式1.根据题意找出数量间的相等2.的等式x列出含有未知数,关系

根据题里已知数和未知数间的2.再列式计算,确定解答步骤,关系 并且决定,未知数能不能参加列式决定了怎样分析,师指出:在两个方面的区别中 了列式的不同特点. 学生讨论交流后回答. 教师都应当加以鼓励.,只要学生能谈出一两点体会,教师不必苛求学生的回答 题.2,1练习:教材练习第 然后交流.,学生独立完成 :小结与作业4活动 小结:谈谈你本节课的收获. 题.5,1第3.1作业:习题

要学会从,还必须善于与学生交流,设计教学过程,要上好一节课不仅要埋头钻研教材应从学生能否理解的角度来安排适当的教,也就是常说的要学会做学生,学生的角度看问题用有趣的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程序更应主动地去了解学生对过去相应的知识的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做到进行适当的引导,这样才能把握住实施教的深浅及分寸,握程度

一元一次方程 课时2第理解一元一次方程、方程的解的概念..1 掌握检验某个值是不是方程的解的方法..

2重点 列出方程.,寻找等量关系 难点也需要一定的估,需要多次的尝试,用估算的方法寻求方程的解,对于复杂一点的方程

计能力.

一、情境引入8倍比小思的年龄大2小雨年龄的,25师出示问题:问题:小雨、小思的年龄和是,岁 小雨、小思的年龄各是几岁?

你能用不同的方法表示小思的年龄吗?,岁x如果设小雨的年龄为-2x和x-25小思的年龄可以用两个不同的式子教师加以引导:,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 33

这说明许多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可以用含字母的式子来表示.,来表示8这样就得8.-2x=x-25因此我们可以写成:,由于这两个不同的式子表示的是同一个量 到了一个方程.

二、尝试探究,对于基础比较差的学生,1师:让学生尝试解决例 教师可以作如下提示:

x.设为,选择一个未知数(1)

分别考虑:,对于这三个问题(2)的式子分别表示正方形的周长;x用含 个月的使用时间;x的式子表示这台计算机x用含的式子分别表示男生和女生的人数.x用含

找一个问题中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3)学生讨论完成后交流. 师生归纳:,师:让学生观察并讨论所列方程等号两边式子的关系

方程等号两边表示的是同一个量;(1)左右两边表示的方法不同.(2)简单地说:列方程就是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表示同一个量.

再列出方程吗?,你还能用两种不同的方法来表示另一个量,学生讨论交流:以上各题 然后分组汇报交流:,让学生在学习小组内讨论 1700.=150x-2450选“已使用的时间”可列方程:,题中(2)如 1700.-2450=150x选“还可使用的时间”可列方程:.)略(解题书写过程

三、探究概念 学生讨论交流.并且未知,教师进行归纳:各方程都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在学生观察上述方程的基础上

这样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式.,1数的指数都是 “一次”:未知数的次数是一次.,“一元”:一个未知数

引导学生归纳:,用方程的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从上面的分析过程我们可以发现一般要经历哪几个步 教师用方框表示:,骤?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 列方程 设未知数 一元一次方程→――实际问题是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利用其中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一种方法.列出方程后我们可以采用估,对于简单的方程,求出未知数的值,还必须解这个方程,算的方法. ①问题:你认为该怎样进行估算?要求出答案必须用一些具,归纳”的方法:让学生尝试后发现—发现—可以采用“尝试

最后教师进行归纳.,看方程是否成立,体的数值代入 也可以像下面的示意图那样按程序进行尝试.,可以用列表的方法进行尝试求方程,叫做方程的解,②在此基础上给出概念:能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 叫做解方程.,解的过程看方程左,可以用这个值代替未知数代入方程,要检验某个值是不是方程的解,一般地 右两边是否相等. 34

四、练习与小结 题.

3练习:教材练习第 小结: 谈谈你对一元一次方程的认识..1

谈谈你对列方程的认识..2如何进行估算?.3

五、布置作业 题.8,7,6第3.1习题

但这个过程没有给“一元一次方程”这样准确的理,学生在小学已经对方程有初步认识 性的概念.本节课是基于学生在小学已经学习的基础上来进行的.继续对有关方程的一些初,得出一元一次方程,由学生结合已有知识,并能通过对多个熟悉的实际问题的分析,步知识

并能给出一元一次方程的简单概念及一些相关概念.)课时2(等式的性质 1.2.3 等式的性质 课时1第 了解等式的两条性质..1一元一次方程.)用等式的一条性质(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2

培养观察、分析、概括及逻辑思维能力..重点

理解和应用等式的性质. 难点 ”的形式.a=x应用等式的性质把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化成“ 导入新课,:创设情境1活动 师:哪位同学能谈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

学生思考回答.需要,通过估算求解,可是我们也看到,我们可以求得方程的解,师:通过估算的方法使我们可以获得方程的解呢?,有没有相对简单的方法,通过多次尝试才能得到正确的答案

从今天开始我们就来学习解方程. :探究等式的性质2活动;)分钟15~10时间约(分组进行实验 等质量小木块等若干.砝码、,每小组准备天平一架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以下操作.(1)操作 使天平平衡.,然后在另一个托盘中加入砝码,先在托盘中放入一块小木块.1 35

可以重复此步,观察此时天平是否平衡,然后在两个托盘中放入等质量的木块各一块.2 骤.(2)操作 观察此时天平是否平衡.,在两个托盘中放入等质量的木块各一块 观察此时天平是否平衡.,在两个托盘中放入等质量的木块各两块可以重复,观察此时天平是否平衡,在两个托盘中放入等质量的木块各相等数量的块数 此步骤. 思考:这其中包含的数学道理是什么? 学生讨论后交流. 然后师生共同归纳出等式的性质: c.b±=ca±那么,b=a如果 结果仍相等.,同一个数或同一个式子)或减(:等式两边加1等式性质:2教师按类似的方法得出等式性质 ;bc=ac那么,b=a如果ba .0)≠(c=那么,b=a如果 cc

结果仍相等.,的数0或除以同一个不为,:等式两边乘同一个数2等式性质

:解决问题3活动

.2(1)(2)页例82师出示教材在分析过程中教师注意化归思想的,师生共同分析如何运用等式的性质解决这两个问题应当告诉学生解方程就是使方程向,渗透,沿着这个思路进行引导,”的形式进行化归a=x“

能自觉地运用等式的性质解决问题.,使学生感受化归思想 解:略 .(1)(2)页练习83练习:教材第 然后同学间交流.,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可以随机再补充几个练习.,根据时间情况和学生的掌握情况 :小结与作业4活动 小结:谈谈你对等式性质的认识. 题.3,2第3.1作业:习题 的基础上教学)关于加减的(是在学生掌握了等式的性质,)关于乘除的(等式的性质

充分利,本节课教学中,形成了一定的推理能力.因此,的.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使,给每个学生提供思考、表现、创造的机会,从而获得新知,探索、验证,用原有的知识 培养学生自我探究和实践能力.,他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创造者 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课时2第 通过解一元一次方程进一步理解等式的性质;.1 一元一次方程.)两次运用等式的性质(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

2重点 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难点 并且有一定的思维顺序.,需要两次运用等式的性质 36

复习引入,一、创设情境

5.=(2)2x;5=7+(1)x解下列方程:

要求学生能说出:①每一步的依据分别是什么? ②求方程的解就是把方程化成什么形式? 师:这节课继续学习用等式的性质解一元一次方程.

二、探究新知下列方程你也能马,我们通过观察就能选择用等式的哪一条性质来解,对于简单的方程 上做出选择吗? :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1例1 4 =5-x-(2)2.4=x-(1)0.6 3 然后教师进行引导:,题进行尝试(1)先让学生对第的形式a=x转化为2.4=x-0.6①要把方程 怎么去?,0.6必须去掉方程左边的,x必须去掉,的形式a=x转化为1.8=x②要把方程- 怎么去?,前面的“-” 然后给出解答:-2.4=0.6-x-0.6得,0.6解:两边减0.6.得,化简,1.8=x- 得1两边同乘- 1.8.=-x解方程的目标是把方程最终化为(2)这个方程的解答中两次运用了等式的性质;(1)小结: 始终要朝着这个目标去转化.,在运用性质进行变形时,的形式a=x 题吗?(2)你能用这种方法解第 在学生解答后点评.1,5+4=5+5-x得到,5解:两边加 31,9=x得-,化简 3x得,3两边同乘-27.=- 解后反思: ”?3题能否先在方程的两边同乘“-(2)①第你认为哪一种方法更好?为什么?,②比较这两种方法

允许学生在讨论后再回答.2例,米3.5成人服装每套平均用布,米布做成人服装和儿童服装355服装厂用)补充(:套成人服装80现已做了米.1.5儿童服装每套平均用布 用余下的布还可以做几套儿童服装?,套x那么这,套儿童服装x教师再作分析:如果设余下的布可以做,在学生弄清题意后,根据题意,米1.5x服装就需要布 你能列出方程吗?

得,根据题意,米1.5x套服装就需要布x那么这,套儿童服装x解:设余下的布可以做×80355.=1.5x+3.5 得,化简,355=1.5x+280280两边减 得,37

,280-355=280-1.5x+280

得,化简5x.1,75=

50.=x得,1.5两边同除以 套儿童服装.50答:用余下的布还可以做我们可以通过设未知数,解后反思:对于许多实际问题以求出问题,解方程,列方程,的解.也就是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是否正确?50问题:我们如何才能判别求出的答案可,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出方法:检验一个数值是不是某个方程的解,在学生代入验算后以把这个数值代入方程1.5x+3.5×80代入方程50=x例如:把,看方程左右两边是否相等,得,的左边355=355.=75+280=50×1.5+3.5×80=x所以,方程的左右两边相等 是方程的解.501 的解吗?4=5-x是不是方程27=-x你能检验一下 3

三、课堂练习.(4),(3)页练习83课本1.练习:,元钱到文具店买学习用品18补充练习:小刚带了.2元的圆珠1.2支单价为5他买了)用列方程的方法求解(问笔记本的单价是多少?,本笔记本8剩下的钱刚好可以买,笔元.x解:设笔记本的单价为 得方程,元18根据圆珠笔和笔记本的钱的总和为

18.=8x+1.2×56得,化简18.=8x+,6-18=6-8x+6得,6两边减 12.=8x得,化简 1.5.=x得,8两边同除以 元.1.5答:笔记本的单价是每本

四、小结 这节课学习的内容.(1)我有哪些收获?(2)我应该注意什么问题?(3)

五、作业,4第3.1习题 题.10 因此教学中老师,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与生活经验不足,解方程是学生刚接触的新知识引导学生通过操,引导学生经历将现实生活问题加以数学化,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的情况由具体的知识渗透到抽象的去理解等式的性质,作、观察、分析和比较并应用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一(解一元一次方程 2.3课时4(合并同类项与移项——)合并同类项 课时1第 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数学模型.,经历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1.2 ”类型的一元一次方程.c=bx+ax会解“,)同类项(学会合并 38

重点

”类型的一元一次方程.c=bx+ax会解“,建立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 列出方程.,找出相等关系,分析实际问题中的已知量和未知量 导入新课,一、创设情境中亚细亚数学家阿尔-花拉子米写了一本代数,年820师:背景资料投影展示:约公元“对消”与“还原”.《对消与还原》这本书的拉丁文译本取名为重点论述怎样解方程.,书 相信同学们一定能回答这个问题.,是什么意思呢?通过下面几节课的学习讨论 解决问题,二、探究分析

1.师:出示教材问题,台140某校三年共购买计算机今年购买的数量又是去年,倍2去年购买数量是前年的 前年这个学校购买了多少台计算机?,倍2的 分析:引导学生回忆: 列方程 设未知数 一元一次方程→――实际问题问题:如何列方程?分哪些步骤?

师生共同讨论分析: 台.x①设未知数:前年购买计算机

②找相等关系: 台.140前年购买量+去年购买量+今年购买量= 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列出方程. 140.=4x+2x+x③ 进一步提出问题:怎样解这个方程?如何将方程向 的形式进行转化?a=x 的形式转化.a=x向,教师引导学生说出将方程左边合并同类项,讨论交流,学生观察)过程略(教师板演过程或用教材的框图表示过程.

合并同类项起到了什么作用?,思考:本问题的解决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化归的思想(学生讨论后回答. 你还有其他的方法解决吗?,问题:对于本问题

巩固加深,三、尝试运用 1.教师出示教材例 解下列方程:5 ;8-6=x-(1)2x 2 3.×6-4×15=-1.5x-3x+2.5x-(2)7x 教师板书过程.,师生共同解决

四、练习与小结页练习88练习:课本第1.小结:谈谈你对这节课的收获.

五、作业 题.5,4,1第3.2习题

通过合“合并同类项”是化简解方程的重要方法.,本节课研究的内容是“合并同类项”合并这节课与前面所学的知识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的形式转化.a=x并同类项可以使方程向,要不断运用数的运算,在合并同类项的过程中,同类项的法则是建立在数的运算的基础上

可以说合并同类项是有理数加减运算的延伸和拓广. 合并同类项的应用 课时2第 建立等量关系.,学会探索数列中的规律

能正确地求解一元一次方程. 重点 建立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 并列出方程.,探索并发现实际问题中的等量关系 导入新课,:

篇2: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全部教案(精品)

1.经历观察、操作、想像、推理、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能力.

2.掌握直线平行的条件,领悟归纳和转化的数学思想

学习重难点:探索并掌握直线平行的条件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

一、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

平行线的判定方法1:

二、练一练1、判断题

1.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内错角也相等.( )

2.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内错角互补,那么同旁内角相等.( )

2、填空1.如图1,如果∠3=∠7,或______,那么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如果∠5=∠3,或笔________,那么________, 理由是______________; 如果∠2+ ∠5= ______ 或者_______,那么a∥b,理由是__________.

(2)

(3)

2.如图2,若∠2=∠6,则______∥_______,如果∠3+∠4+∠5+∠6=180°, 那么____∥_______,如果∠9=_____,那么AD∥BC;如果∠9=_____,那么AB∥CD.

三、选择题

1.如图3所示,下列条件中,不能判定AB∥CD的是( )

A.AB∥EF,CD∥EF B.∠5=∠A; C.∠ABC+∠BCD=180° D.∠2=∠3

2.右图,由图和已知条件,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

A.由∠1=∠6,得AB∥FG;

B.由∠1+∠2=∠6+∠7,得CE∥EI

C.由∠1+∠2+∠3+∠5=180°,得CE∥FI;

D.由∠5=∠4,得AB∥FG

四、已知直线a、b被直线c所截,且∠1+∠2=180°,试判断直线a、b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

五、作业课本15页-16页练习的1、2、3、

5.2.2平行线的判定(2)

课型:新课: 备课人:韩贺敏 审核人:霍红超

学习目标

1.经历观察、操作、想像、推理、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

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能力.

毛2.分析题意说理过程,能灵活地选用直线平行的方法进行说理.

学习重点:直线平行的条件的应用.

学习难点:选取适当判定直线平行的方法进行说理是重点也是难点.

一、学习过程

平行线的判定方法有几种?分别是什么?

二.巩固练习:

1.如图2,若∠2=∠6,则______∥_______,如果∠3+∠4+∠5+∠6=180°, 那么____∥_______,如果∠9=_____,那么AD∥BC;如果∠9=_____,那么AB∥CD.

(第1题) (第2题)

2.如图,一个合格的变形管道ABCD需要AB边与CD边平行,若一个拐角∠ABC=72°,则另一个拐角∠BCD=_______时,这个管道符合要求.

二、选择题.

1.如图,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

A.因为∠1=∠4,所以DE∥AB

B.因为∠2=∠3,所以AB∥EC

C.因为∠5=∠A,所以AB∥DE

D.因为∠ADE+∠BED=180°,所以AD∥BE

2.如图,直线AB、CD被直线EF所截,使∠1=∠2≠90°,则( )

A.∠2=∠4 B.∠1=∠4 C.∠2=∠3 D.∠3=∠4

三、解答题.

1.你能用一张不规则的纸(比如,如图1所示的四边形的纸)折出两条平行的直线吗?与同伴说说你的折法.

2.已知,如图2,点B在AC上,BD⊥BE,∠1+∠C=90°,问射线CF与BD平行吗?试用两种方法说明理由.

篇3: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全部教案(精品)

瑕疵一:知识体系安排不合理

七年级上册的新教材第11 页, 安排的是“1.2.4 绝对值”, 它写到由绝对值的定义可知:

一个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0 的绝对值是0.

(1) 如果a>0, 那么|a|=a;

(2) 如果a=0, 那么|a|=0;

(3) 如果a<0, 那么|a|=-a.

新教材的这个说法应该是正确的, 但问题是, 新教材在此之前并没有明确告之学生:“a > 0, 意思就是‘a是正数’;a< 0, 就是 ‘a是负数 ’了呢? ”笔者特地仔细翻看了新教材的前10 页, 并没有找到.新教材既然在此之前并没有指出, 一般学生又怎么会知道呢? 我们再翻过一页, 到第12、13 页, 发现新教材接下来才介绍有关有理数大小的规定同[2]:“ (1) 正数大于0, 0 大于负数, 正数大于负数; (2) 两个负数, 绝对值大的反而小.”以及有理数的有关性质和方法, 包括如何运用绝对值的知识来比较有理数的大小. 所以笔者认为新教材知识体系安排不够合理, 使学生会在构建知识体系上产生先后顺序混乱的困惑, 笔者建议编写这本新教材的专家对这一问题有所考虑.

瑕疵二:数学数据不合乎常识

我们先来看一下前一段时间在网上广为流传的一个帖子:

一道小学数学题目:“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 每小时行驶165 千米, 已经行驶了12 小时, 离乙地还有380 千米.问:甲地到乙地共有多少千米? ”

这只是一道普通的数学题目, 然而小学4 年级“阿仔”给出的答案不是数字, 而是一句话:“此车超速并疲劳驾驶, 违反交通法规.”阿仔的妈妈cacahua将题和答案贴上了微博.

小孩是纯真无瑕的, 有什么说什么, 看到这样看似趣怪的答案, 我们数学老师估计要生气, 并暗自惊叹:“吓死宝宝了! ”然而这个答案当时却获得了广州交警的肯定:完全正确.很明显, 这道题给出的数据违反常识,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新教材也出现了类似的错误.请看七年级上册的新教材第99 页第6 题同[2]:

两辆汽车从相距298 km的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 甲车的速度比乙车速度的2 倍还快20 km / h, 半小时后两车相遇, 两车的速度各是多少?

笔者在讲解这题时, 已临近下课.笔者在学生的众目睽睽下开始解答, 以乙车速度为未知数x的方程里, 解出x = 192时, 笔者当时下意识地叫道:“糟了, 肯定是我做错了, 不是方程列错了, 就是方程解错了.”笔者的学生, 有的暗自得意, 等着看老师的笑话, 大概心里这样想:“哈哈, 老师出错了”;有的则表现出惊讶的表情:“老师怎么一下子就意识到自己出错了呢? ”可能是这样想的.

笔者当时是这样给学生解释的———

“在生活中, 你们谁见过这辆汽车的速度? 世界上的所有上高速的汽车, 哪有跑那么快的? 慢车车速就达到192 千米/时了, 那另一辆快车的车速又是多少呢? ”

学生很快算出是404 千米/ 时.这时, 学生也开始怀疑了.因为大家知道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中有规定:“高速公路应当标明车道的行驶速度, 最高车速不得超过每小时120 公里, 最低车速不得低于每小时60 公里.”所以笔者认定这道数学题目的答案数据是违反常识的, 所幸的是教材已经发现了这个问题并做了相应的修改.

瑕疵三:知识表述不是很严密

2012 年最新版数学新教材七年级 ( 上) 第79 页里, 先是通过三个问题列出了这样三个方程:

(1) 4x = 24;

(2) 1700 + 150x = 2450;

(3) 0.52x - (1 - 0.52) x = 80.

再由这三个例子得出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同:上面各方程都只含有一个未知数 (元) , 未知数的次数都是1, 等号两边都是整式, 这样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 而老教材七年级 (上) 中对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是 “只含有一个未知数 ( 元) , 未知数的次数都是1, 这样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比较一下新老教材, 我们可以发现新版里新增了“等号两边都是整式”, 笔者认为新教材的定义比老教材要好一些.在2012 年最新版数学新教材七年级 (下) 第88 页里对二元一次方程的定义[4]却是这样的:“每个方程都含有两个未知数 (和) , 并且含有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1, 像这样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 在同一套数学教材中对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中有“等号两边都是整式”这一句话, 而对二元一次方程的定义中却没有“等号两边都是整式”这一句话, 笔者认为教材在知识的表述上不够严密, 甚至有前后矛盾之嫌.还有教材中这样定义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笔者仍然认为不够严密.

为了更好地阐明笔者的观点, 让我们先来看一下下面这个例子:

(1) 4x + 3 = 5x - (x - 2) .

这个式子是等式吗? 答案是肯定的.因为它有等号, 表示的是相等关系, 因此是等式;

它是一元一次方程吗? 按照教材的定义当然是, 因为它是含有未知数x, 并且未知数的次数是1, 等号两边都是整式, 所以是一元一次方程.但如果我们换个角度来看它, 这个等式 (方程) 实际上就是:

(2) 4x + 3 = 4x + 2.

很明显, 无论取何值, 这个方程的左右两边的值都不可能相等, 也就是说无论取何值, 方程都是不成立的.当然, 我们要给学生讲清楚, 这里所指的“方程不成立”, 是指方程左右两边的值不相等, 方程还是方程.也就是说“方程不成立”与“某等式不是方程”意思是不一样的.同样, “方程成立”和 “某等式是方程”意思也是不同的.也就是说, 上面所举的这两个方程无解.但无解的方程也是方程, 尽管仔细辨析, 这个方程实际上是一个“矛盾等式”, 是矛盾方程.如果我们拿新教材上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去对照的话, 这两个方程完全符合该定义的, 也就是说, 按照新教材的说法, 它就应该是一元一次方程.但是, 所有的初中数学教师都应该知道的, 方程可以分为恒等方程、矛盾方程和条件方程, 而我们初中所学的方程一般都是条件方程, 如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等都是条件方程.所以这两个是矛盾方程, 但确实不是一元一次方程.

我们再来看一个恒等方程的例子:

(3) 4x + 3 = 4x + 3.

这个例子中只含有一个未知数, 并且未知数的次数都等于1, 等号两边都是整式, 对吧?所以, 按照新教材中的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 就是一元一次方程.同样, 所有的初中数学教师都应该知道的, 这确实不是一元一次方程, 它是个恒等式, 是恒等方程.x取任何数, 都能使该方程左右两边的值相等, 这个方程的解有无数个.

对于条件方程, 我们都知道在复数范围内, 整式方程解的个数等于方程的次数.

综上所述, 笔者认为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应该这样定义:

形如ax + b = 0 (a, b是常数, 且a ≠ 0) 的方程, 叫做关于x的一元一次方程, x是未知数.

既然说到了这里, 笔者顺便提一下:我们去年开始使用的人教版新教材, 既然在介绍“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包括移项、去括号、去分母、合并同类项、系数化为1 等一般步骤方法”在后, 而“建构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在前, 那就应该在教学完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之后, 按建构学问之构想, 也应该及时的归纳概括一下.譬如可以作这样归纳:“在本书中, 到现在为止, 我们所解过的方程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它们或者不含分母, 或者分母中不含未知数, 将它们经过去分母、去括号、移项、 合并同类项等变形后, 都能化为最简形式ax = b (a、b是常数, 且a ≠ 0) .它只含有一个未知数x, 并且未知数的次数是1, 系数不等于0. 我们把这样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岂不是更好.

这是笔者在使用《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 (七年级上册) 》 (2012 年版) 的教学过程中遇到的三点瑕疵. 当然, 这只是笔者的个人观点, 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请各位初中数学教育同仁和专家不吝赐教.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011年版)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年1月第1版.

[2]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数学课程研究开发中心.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 (七年级上册)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2年6月第1版.

[3]课程教材研究室、中学数学课程研究开发中心.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 (七年级上册)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年3月第3版.

篇4: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全部教案(精品)

第一次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创设情境,认识新朋友乐乐,开始出现一张图猜猜谁是乐乐。

2.跟乐乐进入数学王国碰到一扇密码门,密码是由1、2和3组成的两位数,每个两位数的十位数和个位数不能一样,通过密码门就能进入数学王国。

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汇报,学生板演,教师引导,得出三组不同的排列方法:

第一组:12、21、13、31、23、32学生介绍自己的想法。

教师引导:你先选了哪两个数字调换位置?再选了哪两个数调换位置?揭示调换位置法。

第二组:12、13、21、23、31、32学生介绍自己的想法。

教师引导:先选1固定在十位上,和剩下的2、3分别组成12、13;再选2固定在十位上,和剩下的1、3分组成21、23;然后选3固定在十位上,和剩下的1、2组成31、32。揭示固定十位法。

第三组:引导既然可以固定十位来摆数,那是不是也可以固定个位摆数呢?

得出21、31、12、32、13、23学生介绍自己的想法。

教师引导:这种方法先选1固定在个位,再选2固定在个位,然后选3固定在个位,分别和另外的两个数组成不同的数。可以把这种方法叫什么呢?揭示固定个位法。

教师小结:引导学生要有顺序的思考,才能不重复不遗漏。

揭示课题并板书:排列与组合。

二、探究新知

1.握手问题。进入数学王国,碰见两个新朋友,想跟他们握手表示友好,每两个人握一次,可以握几次。

2.吃点心问题。数学王国的小精灵看小朋友这么能干,来给大家送点心了,面包、包子、饼干,送给三个小朋友各一种,一共有多少种送法?

三、巩固学习

三个人拍照留念,可以怎么排位子?

四、小结

你学会了什么?

第一次反思:教学设计要从教材内容编排出发。

旧版人教版小学数学中数学广角中第一课时把排列与组合放在一起,而新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数学广角的第一课时只有排列,并没有组合的内容摄入。我在备课中,没有仔细研究新教材,理解新教材,把握手问题和吃点心问题放进了第一课时,这两个都是组合的典型例题,因此我做出了修改。而在一开始的导入中,我出示两个小朋友让学生猜谁是乐乐,这个知识点也不符合本课要求,因此删去。

第二次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删去谁是乐乐这个环节,直接导入,进入密码门,其他一样。)

揭示课题并板书:排列。

二、探究新知

1.用红黄蓝三种颜色,分别涂头和身子,有多少种涂法?

(我的出发点是想创新,不用书中的涂北城南城的例子,又为了方便做课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涂头和身子的例子。)■

2.考考你?用0、2、3能组成几个不同的两位数?

(这个例题也是在第一次试教中教研员指出的一个对于新知识的练习。)

三、提升拓展

1.三个人拍照留念,可以怎么排位子?

2.吃点心问题。(变成排列问题,三种点心按顺序先后吃,可以怎么选择?)

四、小结

说一说你学会了什么?

第二次反思:教学设计的案例要符合实际生活。

虽然这次试教发现了很多问题,但是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我设计的用红黄蓝三种颜色,分别涂头和身子,有多少种涂法的问题。我的出发点是想与众不同,没想到我的例题却出了问题,试问世上哪有红色的头蓝色的身子呢?这个问题确实没有任何实际的意义,也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来源于生活,寓于生活,并用于生活,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老师要以生活为背景,真实的设计教学案例,使学生把数学和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第三次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揭示课题并板书:排列。

二、探究新知

1.考考你?用0、2、3能组成几个不同的两位数?

2.练习一:(课本中)用 红、黄、蓝 3种颜色给地图上的两个城区涂上不同的颜色,一共有多少种涂色方法?

3.练习二:从读、好、书三个字中任选2个字,一共有多少种选法?

4.练习三:从读、好、书三个字中任选3个字,一共有多少种选法?

“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从磨砺出。”虽然本次上课并不成功,在教学中也有很多欠缺,但是这次经历却给我留下了无线的思考。我的每一次试教,对教学设计的每一次改动,对课堂的每一点冲动,每一点思考,每一滴努力的汗水都是一次次收获,无论将来怎么样,我都会用这样一种信念来坚持我的工作,成长我的专业素养。

篇5: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全部教案(精品)

学习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84—85页例题及想想做做。学习目标:

1.初步认识钟面,认识时针、分针及钟面上的数字。2.结合生活经验学会看整时和大约几时。

3.培养观察力和动手操作能力,能用所学的知识,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做时间的主人。学习重点:认识钟表、区别钟表上的时针和分针,会看整时。学习难点:在认识整时的基础上,让学生理解、体会大约几时的含义。课前准备:课件、学具钟、教具钟、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1.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 出示谜面:小小马儿跑不停,日日夜夜不休息。嘀哒嘀哒真好听,提醒我们要早起。对,是钟表。

2.瞧,一家钟表店开张了,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课件出示各类钟表图片)学生注意观察。发现它们是挂钟、闹钟和手表)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你们都见过吗? 3.那你们知道这些钟有什么用处吗?

对,钟表的作用可大了,他们能告诉我们现在是什么时间,该干什么了。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钟表”—揭示课题。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1.初步认识钟面

(1).我们要认识钟表,首先我们来认识钟面。请同学们拿出学具钟面观察一下,看看这个钟面上有些什么呢?然后在小组里交流一下。

(2)说的真好,钟面上有1—12的数,那12在哪里?6呢?请同学们在钟面上指一指3和9在哪里(注意12应摆在最上面)把这些数按照顺序读一读。那你用手势表示一下这12个数是怎么排列的?闭上眼睛再想一想12个数的位置。

(3)钟面上除了有数外,还有两根针,这两根针有什么不同?(出示:长、短)

你们知道长的针叫什么吗?短的针呢?(板书:分针,时针)指着课件上的钟面,问学生这两根针叫什么名称? 2.初步认识整时

(1)那这个钟面上表示的时间你知道?(出示:7时的钟面)如果学生说是7点钟,要告诉他们在数学上又可以说成“7时”。(板书7时)

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呢?

真聪明,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7,就是7时。

(2)那么这几个钟面你会看吗?你是怎么看的?(练习试一试:3时 6时 10时)(3)小结:同学们真了不起,那你们观察一下这几个钟面的分针,它们的指向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一起看一看时针是怎么指的? 师: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

(4)拨一拨:请小朋友拿出钟面,在钟面上拨出3时、9时和12时,然后在小组里说一说你是怎么拨的?再全班交流。

如果是4时呢?分针、时针分别指着哪里?7时呢? 3.认识大约几时

(1)出示大约7时的两个钟面

问:这两个钟面是正好7时吗?你发现了什么?在小组里说一说。

哪个小朋友可以把你的发现大声地告诉大家?逐个讨论。

像这样,7时不到一点或刚过7时,都可以看成是大约7时。(板书:大约7时)那大约7时是什么意思?

(2)、说一说钟面上大约是几时?(想想做做第三题)

第一个,为什么是大约8时?第二个,为什么是大约9时?第三个,为什么是大约5时?

看一看这些钟面为什么都看成是大约几时?

小结:对呀,几时不到一点或几时刚过一点,我们都说成是大约几时。

4.总结,今天我们和钟表交上了朋友,认识了整时和大约几时。在生活中,我们每天都会经过这样的时刻。

三、实践应用

1、想想做做

老师把明明小朋友一天中的几个生活、学习的片段拍下来了,你们看一看,明明小朋友分别是几时?在干什么?

为什么都是8时,明明小朋友在上课,明明小朋友又在睡觉?

介绍:因为一天有24个小时,时针一天要转两圈,所以有两个10时,上午10时和晚上10时。

四、课堂总结

今天,你学到了什么?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几时和大约几时,俗话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所以同学们要从小学会合理安排时间,做一个珍惜时间的好孩子。

认识钟表教学反思

一年级组:郭红娟

根据一年级学生好奇、好玩、好动的天性,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应让学生经历多观察、多动手、多比较等一系列的活动,创设和谐的学习氛围,拉近学生与数学的距离,使学生思维可以得到尽情的跳跃,逐渐感受到数学学科的趣味性、生活性和挑战性,达到教学的目的。纵观整节课:充分尊重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使学习活动成为学生生活经验的总结和升华,在活动中,教师的作用只是把握活动方向,适时点拨,总结,尽量避免强加于人的说教,真正促使学生自觉学习,主动探究,从而提高学习

实效性。整个一节课,让学生在动中观察、操作、讨论,在动中自己去操作、去尝试、去思考想象,不断地尝试错误,品尝成功,学生们的学习兴趣盎然,热情高涨,使思维处于高度兴奋状态,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主动完成学习。

篇6: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全部教案(精品)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59-61页.二、教学分析:

《秒的认识》是三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秒”是较小的时间单位,比较抽象,它不像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那样可以借助具体的物体表现出来,三年级的学生一般不容易感知1秒和几秒有多长。因此,我让学生不断的,有层次的体验作为本课的主线,通过一系列的体验活动,帮助学生建立起1秒,几秒,和1分钟的时间观念。

三、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

2、使学生初步建立1分、1秒的时间观念。

3、帮助学生树立珍惜时间的观念。

四、教学重点、难点

1、使学生知道1分=60秒。

2、使学生初步建立1分、1秒的时间观念。

五、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活动材料。

六、教学过程

环节一:体验感悟一秒

1、谈话导入:

同学们请注意看老师的眼睛,老师刚刚眨了一下眼睛,你说是我是用了1小时,还是1分钟呢?(引起矛盾冲突,引入新课)引出课题。

2、课件演示。

课件演示1秒,秒钟是如何走动的(也就是秒钟走一个小格)。使学生明确1秒有多长时间。

3、1秒能做些什么?

学生先思考再回答。

4、给学生体验1秒的时间。(比如跟着课件拍手,跺脚等等)

5、感悟几秒。

6、课件出示1秒能做什么?

飞机每秒约行250米

火车每秒约行55米

小汽车每秒约行20米

喷气式飞机每秒约行500米

卫星每秒约行7900米

有的电脑一秒可以计算约3万亿次

环节二:教学1分=60秒。

1、课件演示:

师:老师现在让课件动起来,同学们仔细观察分针和秒钟有什么变化?(教师演示2次)

2、4人小组合作谈自己的发现。

3、小组选代表汇报。

板书:秒针走1小格是1秒

秒针走1圈是60秒,就是1分

1分=60秒

4、小练习:

3分=()秒

120秒=()分

环节三:体验1分能干什么?、4个小组同时进行1分钟比赛,有写字比赛,跳绳比赛,口算题比赛,读书比赛。

2、汇报比赛结果。

3、课件出示1分钟还可以干什么.1分钟,银行点钞机大约可以点1500张人民币。

1分钟,一个快的打字员大约可以打200个字。

激光1分钟可以走一千八百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450圈。

最快的电子计算机1分钟能运算90亿次,等于60个人不停的计算1年。

4、谈活动后的感受。

5、教师小结。

环节四练习提升。

1、按时间的长短来排列下面时间。

1时1秒1分、改错:

昨天夜里,我大约睡了9分,今天早上起床穿衣服用了2秒,刷牙用了1时,吃早饭用了10秒,背上书包用了3秒,大约步行15时后来到了学校。、换算:

1分=()秒

120秒=()分

90秒=()分()秒、判断

(1)时针从8走到9,经过1时。()

(2)分针从8走到9,经过1分。()

(3)秒针从8走到9,经过5时。()

板书设计:

秒的认识

秒针走1小格是1秒

秒针走1圈是60秒,就是1分

上一篇:学生险理赔证明范文下一篇:尊师广播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