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构成教学大纲

2024-05-29

空间构成教学大纲(精选6篇)

篇1:空间构成教学大纲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空间构成教学过程探讨与总结

空间构成教学过程探讨与总结

摘要:本文讨论了建筑设计基础教学中的空间构成训练,首先罗列了任务书和设计要求,接下来通过对教学指导过程的关注,总结了该训练作业中学生出现的典型问题和课程设置中的不足,为下届课程指导提供参照。

关键词:空间;构成;秩序;评价

Abstrac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basic teaching of architectural design space constitute training, first listed the mission statement and design requirements, followed by the concern of the process of teaching guidance, summed up the lack of typical problems in the training job high school students and curriculum guidance for the next reference.Keywords: space;composition;orderly;evaluation.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引言

建筑设计基础中的空间构成训练,是构成训练与建筑设计训练的纽带,是学生由平面思维向空间设计的过渡。因此,该训练的成果对以后的建筑设计有着极大的影响。本文以本校建筑学专业该课程训练为例,探讨空间构成训练的过程与问题。

题目设置与要求

任务书的设置

教学目的

初步理解空间的概念

分析空间之间的相互关系(包含、穿插、邻接、间接、主次等)

掌握空间限定的基本手法(分割&围合、抬起&下沉、覆盖、设立、材质&肌理)

理解人体尺度在空间塑造中的作用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学习运用手工模型推敲方案的过程

约束条件

在9×9×9m的立方体空间中划分不同空间,并组合成完整的序列。分割手法分两种:提取基本形的方式(即母体重复)和“层”+网格+路径的方式

不允许超出界面范围;

维持立方体外围空间界限:12条棱

指导模式

以教学班为单位,每个班级两位指导教师。一年级构成部分分为三个小作业:平面构成、立体构成和空间构成,三个作业一脉相承。本次空间构成在前面两次作业训练的基础上完成,时间周期为两周。本次作业采取理论讲解和课堂指导相结合的方式,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所做空间构成模型为对象,引导学生初步理解空间构成的概念。指导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讨论与交流,鼓励学生对同一问题发表不同的观点和看法。

设计深度与成果表达

空间构成是构成系列向设计系列的过渡。本次作业,内部空间是训练重点。要求学生采用空间限定的基本手法,创造有逻辑、有特色的空间。成果要求以个人为单位,用白色卡纸做一个9×9×9m的方盒子,内部空间采用空间限定的5种基本方法(分割&围合、抬起&下沉、覆盖、设立、材质&肌理),所做模型内部空间划分个数不少于3个。模型比例1:50。

操作与指导过程

理论指导

理论课一次,分析任务书,讲解空间构成的理论知识。包括空间构成的概念、设计要素、设计原则和方法等。展示前几届学生的代表性作品,并进行简要分析与评价。思维转换,引导学生关注建筑内部,即“空”的部分,设计思维由“实体”转向“虚空”。与之前的立体构成进行对比理解,关注对象的不同是两者的本质区别。

草模阶段

没有任何约束的设计对于初学者难度往往更大,更加不知从何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处下手。基于此种考虑,本次作业训练规定学生空间构成的基本句式:提取基本形(即母体重复)和“层”+网格+路径两种方式,亦即空间构成的两种模式,意在为学生建立一套潜在的逻辑关系,将一切元素统归于潜在的边框内。

母体重复:选取某一基本形体(矩形、L型、方形等),按照一定的秩序和原则进行重新组合,从而创造出新的形态和秩序。

“层”+网格+路径:引入“层”的概念,将9×9×9m方盒子按照人体尺度划分为3层,在空间构成中引入人流和路径的动态观赏路线,在暗含的网格内建立秩序、分割空间。

第二次课堂学生提交第一次草模,模型材料不限,颜色选用白色。根据学生所选择的句式,指导教师进行现场指导和评价,对有发展潜力的作品提出修改建议和发展方向。

模型修改

第三次课堂,学生针对之前的修改建议进行修改,围绕空间构成的两种规定句式:母体重复和“层”+网格+路径。力求创造出有个性、有特色、有秩序的内部空间。课堂中强调学生和学生之间、学生和老师之间的交流和讨论,激发思想,开阔思路。

正式模型和图纸

第四次课堂,以个人为单位,采用白色卡纸做一分层可揭模型(分三层)。

评价

学生的作品成型了,我们需要一套标准去认定一件作品的优劣,对于本次空间构成作业来讲,有如下方面是我们评定的参考指标。

空间秩序及逻辑性

潜在的秩序及逻辑是产生美的空间的前提和基础,本课题赋予的两种句式即是赋予空间一种潜在的秩序。

空间体验层面:塑造有特色、有趣味的空间

能够为使用者提供独特的空间体验是空间设计的一个评价标准之一。空间的特色、趣味性越明显,其空间魅力愈显著。

功能层面:塑造人体尺度适用的空间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尺度感是建筑设计的一个重要方面,空构训练作为建筑设计和构成作业的一个过渡,要求其满足人体尺度。

内外空间形式的统一性

内部空间和外部界面处理手法应一致,互为因果,而不是俗称的“内外两张皮”。

虚实处理

虚实对比可以丰富空间的体验和视觉效果,但应注意两者在“量”上的控制。

总结与反思

在这届学生作业中不乏优秀的作品,但也出现了不少问题。如下:

违反明确规定的规则(如12条棱的限定);

内部空间和外部形体相脱离,把空间构成当成是平面构成和立体构成对待;

空间与空间之间缺乏沟通和联系,包含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的空间流动;

空间多次重复和雷同;

空间不符合人体尺度,过于琐碎;

„„

出现诸多问题,一方面是初学者难以避免的过程,另一方面也和设计周期过短有关。两周的时间,学生刚刚进入设计状态就骤然结题了,没有时间仔细斟酌和体会。

参考文献

彭一刚.建筑空间组合论[M].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最新【精品】范文

篇2:空间构成教学大纲

教 学 计 划

周彤 教师

总学时:56学时 周学时:4学时

适用年级专业:室内设计 开课时间:2016年第二学期

使用教材:《空间构成与造型》(段邦毅)

课程的性质与目的:

本课程是室内设计系空间设计的专业基础课程,主要培养学生认识空间构成和空间造型方面的基础知识,然后从空间生成,空间组合,空间构成的形式美规律以及相互间的关系来进行讨论,同时加强空间构成作业部分的训练,为后续课程建立专业设计基础的课程。

教学目标:

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在设计思想上建立空间设计的概念,增加单一空间的构成方法和组合空间的组织方式的知识,从而提高用三维的方式进行空间设计的能力。

教学目的:

一.通过第一讲到第三讲理论知识使学生深刻理解和掌握空间的知识结构以及空间创意和造型的方法,并为后阶段的专业深入学习打下坚实的设计基础。

二.通过第四讲与第五讲模型制作技巧培养学生由空间想象到空间构成,完成平面到立体空间的思考与转换。最后以搭建模型的方式做完本课题作业。

教学重点:

1,学习空间设计的特征和设计原则,建立观察和记录的良好习惯。2,掌握不同功能形成的空间组合形态。

3,内空间构成与室内设计构成原理,空间分隔的形式。

4,通过理性的思维与艺术的表达,将平面空间设计转换为空间模拟的实体环境。5,发挥创作想象力创作具有原创性,有个性,创意独特的内空间及外空间的设计图。

教学难点:

1,学习空间设计的特征与“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2,从平面空间到三维空间的思维转换。

3,内空间构成与室内空间构成原理以及空间分割的形式。

教学方法:

1,图片及视频的演示辅助教学。

2,学生通过收集材料,实地写生来加强对空间造型设计原则的深入理解。

3,通过实体模型的讲解开拓学生的设计思维及提高空间认识和模型制作技巧。4,通过自己动手制作模型继而体会到“空间是做出来的”。

教学设备的要求:

投影仪,电脑,优秀模型制作作品

对学生的要求:

笔记本,相机,速写材料,模型制作材料,教材等

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第一讲 环境空间设计概论(8学时)

教学内容:

1,空间造型的创造历史和发展

2,国内外的建筑欣赏-----在特殊环境里的不同寻常的房子 3,空间设计的内容与分类

4,空间设计的特征及“以人为本”设计原则 5,材料资源的准备和收集

学时分配:理论授课4学时,实践辅导4学时 教学方法:

1,以图片,视频的演示的方式辅助讲解。

2,学生通过收集材料,实地写生来加强对空间造型设计原则的深入理解。重点,难点:学习空间设计的特征和设计原则,建立观察和记录的良好习惯。

学习目的与要求:掌握立体形态构成,空间形态构成与应用设计之间关系;了解立体与空间形态构成的缘起,发展以及成就。作业安排:

1,写生空间环境速写作业十幅,要求造型主次分明。

2,收集国内外的著名建筑(建筑空间,室内空间,室外环境空间)班级共享。

第二讲 空间形态的生成与组合形式(8学时)

教学内容:

1,空间形态的构成要素及这些要素的实用功能 2,室内外空间形态与组合形式

学时分配:理论授课4学时,实践辅导4学时 教学方法:通过图片的形式辅助教学。

重点:掌握不同功能形成的空间组合形态。

学习目的及要求:掌握空间限定的方法及应用原则,制作出符合要求的设计作品 作业安排:三维造型练习5~10件(不同的组合形式)

第三讲

空间类型与空间组合(12学时)

教学内容:

1,单一空间及多功能空间的形成与组合

2,空间的序列(有起有伏,有抑有扬,有主有次,有平和,有高潮)3,空间形式的变化

学时分配:理论授课4学时,实践辅导8学时

教学方法:通过国内外建筑图片的欣赏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重点,难点:内空间构成与室内设计构成原理,空间分隔的形式。

学习目的及要求:理解内空间构成与室内设计构成原理,掌握内空间分隔的形式,设计治国出符合秩序美感的空间造型。

作业安排:1,挑选自己喜欢的设计说说它好在哪里?(不能低于三个,文字不能低于150字)2,室内空间造型设计一件(要求模型制作与图纸表达)

第四讲 创意空间(12学时)

教学内容:

1,自由想象挖掘原创力 2,想象的加工与变化

3,由平面到立体的思维转换

重点,难点:发挥创作想象力创作具有原创性,有个性,创意独特的内空间及外空间的设计图。

学时分配:理论授课4学时,实践辅导8学时

教学方法:通过实体模型的讲解开拓学生的设计思维及提高空间认识和模型制作技巧。学习目的及要求:打开学生得创作思路,达到勇于创作的目的。

作业安排:通过实物设计建筑,注意具有原创性。(八开纸张画一个设计图需要有过程,不能低于五张)。

第五讲 搭建模型-----体会从空间想象到现实模拟的乐趣(16学时)

教学内容:

1,空间模型分类

2,模型制作设计,模型主体以及配景绿化的制作 3,模型制作的材料

学时分配:理论授课4学时,实践辅导12学时

教学方法:通过自己动手制作模型继而体会到“空间是做出来的”。

重点,难点:通过理性的思维与艺术的表达,将平面空间设计转换为空间模拟的实体环境。

学习目的及要求:了解搭建建筑模型的各种材料,以手工为主,要求创意独特,有个性,具有原创性,表达手法多样化。

作业安排:选择一张上节课所画的设计图纸,将其制作成模型。(要求有内外空间的实体模型)

考核方式:

本课程实行随堂作业考核。每阶段课程结束时,学生须按教学要求呈交课堂作业,并由任课教师评分,同时进行随堂评讲。教师结合学生平时作业评定课程考核成绩。学期总成绩为平时成绩40%,考核成绩60%。

参考教材以及参考网站: 网站方面:景观中国 中国建筑师网 中国建筑与室内设计

室内设计人才网 美国室内设计中文

篇3:浅谈《空间形态构成》教学

一、注重学科间的交叉与互动——艺术的融合

艺术学院里学科间的界限是极其模糊的, 各专业的知识相互交叉, 学生自由跨学科选课, 这一宽泛度对我们艺术教学是极其重要的, 学生的创造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如纯艺术学科、设计学科及建筑学科交互在一个大视觉的概念下给学生提供了广泛的视觉空间去自由表达。美国艺术学生的想象力都非常的丰富, 这都的源于从不同艺术领域获得知识和营养。

《空间形态构成》教学中, 首先, 平面构成部分加入色彩创作成分, 在平面布局上进行色彩创作, 完美结合。然后, 循环渐渐, 再进行立体空间形态设计。在平面布局和色彩使用上就能体现空间感来, 色彩的空间感主要是通过色彩心理学来完成。三大构成的完美结合, 这就体现了学科间的交叉与互动。

从平面构成入手再到空间构成诚然是必要的, 如室内设计方向的, 须抓住形态及空间构成手法基本相通的原理, 对要素进行分割、积聚、组合, 再根据室内设计的专业特性, 进行课题设计, 突出空间秩序与空间感。在立体空间教学练习中, 也可渗入专业设计特点, 比如给予一定的材料、尺度限制要求, 而这要求又和室内设计的有条件限制设计相一致, 因为室内设计与建筑设计类同, 均受材料、功能、技术、经济条件制约, 而符合人的空间尺度比例又是其中的关键。对这些因素的强调, 为专业设计打下了基础。立体空间构成的模型制作, 是当代室内设计创造新形象的手法之一, 在训练中, 以室内常接触的木材、塑料等材料, 进行艺术与技巧综合练习, 熟悉材料的性能及其寓意, 为日后的模型表达打下基础。

二、操作实践——艺术课程的灵魂

教学不是在象牙塔里闭门造车, 而是实践性的自我发掘过程。实践是艺术学院课程的灵魂, 学生通过实际操作, 提高动手能力, 并紧密结合社会需求, 从而进入职业轨道。

平面构成部分的教学, 打破传统应用颜料绘画的方式, 直接应用材料进行主题创作。如:点的表达可用碎纸、小花朵、米粒、小糖果等相对小物件来表现;线的表现形式可通过绳子、毛线、树枝等线形事物来呈现;面可用一片树叶、一张纸、片状的橡胶泥来完成。这种直接与直观的操作方式, 更有利于学生表达自己的设计创意, 表现内容也更丰富。色彩构成部分的教学, 就由色彩创作来完成, 主要注重的是色彩的心理感觉, 能刺激大家的视觉感官。实践操作也是直接用实物表达, 如色彩的过渡, 可用彩色铅笔、粉笔、彩色气球的排列表现。色彩的通感练习, 如用色彩表现一种心情, 一本书, 一部电影和一段音乐等。色彩创作也包括肌理练习, 在户外捡一片树叶、一缕青苔、一块岩石地等来直观的表现, 这样我们可以更贴近和发现自然。立体空间模型的制作, 可根据专业方向的不同而有所侧重, 建筑、环艺、雕塑方向的可注重室内室外的空间感。平面专业方向的就注重视觉冲击力, 进行广告和产品设计。服装专业方向的主要研究的是材料之间的对比和形态的空间感。空间形态教学中还有一个比较自由而有趣的设计创作环节:旧物改造或废物利用, 这可以使学生再重新认识身边的各种事物, 大胆的展开想象进行创作, 此过程能大大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我们可以看出在操作过程中, 空间形态构成的理念已深深渗入了学生的设计思维中。

三、旅游考察——艺术灵感的源泉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灵感产生是具有某种机缘性的。

艺术来自生活, 来源于大自然。我们要用心去感受, 在其中寻求灵感。旅游或艺术考察就是一种不错的选择。大诗人陆游说过“汝欲学诗, 功夫在诗外”。

自然元素的运用不仅使产品的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得到提升, 而且使人们内心的自然生态情怀被再次唤醒, 这样的设计方式为各个设计领域注入了一股新鲜的活力。设计的造型、色彩搭配、表面纹理和设计理念, 都可以从大自然中获得灵感。日本的新干线列车头就像翠鸟的喙, 因为喙非常细长, 当它从空气进入水面的那一瞬间产生的阻力非常小, 几乎是无声无息, 因此设计师们就从翠鸟身上得到了设计灵感, 把新干线的车头进行了改装。德国公司Sto.Seeking把荷叶表面结构特性糅合在涂料生产当中, 生产了一系列自洁式涂料。

灵感是能量积蓄、压缩、爆炸的过程, 是内心深处的积累, 是一种气场酝酿。大牌设计师全是博物馆、艺术节、全球稀奇旅游地常客, 他们本身的艺术修养都极高, 更高的是从艺术作品里高效提炼灵感的职能技巧。所以在此重申旅游考察的重要性:提高设计师的艺术修养, 储存设计素材, 丰富想象力和表现力, 同时激发设计师的艺术灵感。

四、总结

鼓励学科间的交叉, 通过开放的跨学科的批评方式和讲座形式能开发个人的审美能力, 高度个性化的性格和观点能够使课程更加充满活力, 也可以促进和鼓励学生对其他理念的尝试与创新。同时, 学生一定能从各学科的交叉影响中获得灵感;实践环节是对课堂学习知识的加强与补充, 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拓展。有利于学生对材料的利用和技术开发的应用。

我们知道, 当今是个灵感稀缺的年代, 重复的低成本和高效率吞噬着创意的生存空间。同时这也是个充满机会的时代, 大众对快餐的生活方式, 也未必喜欢。数量的积累只能填补空虚, 而创意的独一无二性可以击碎空虚。我们设计师们应该把设计构思立足于本民族、立足于世界, 使设计的创意灵感多元化。

摘要:以《空间形态构成》教学为例, 浅谈教学的几大注重点。首先, 注重学科间的交叉与互动, 增强跨学科选课的自由度;其次, 注重实践操作, 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是艺术的灵魂;最后, 旅游考察, 艺术灵感的源泉, 艺术来自生活, 来源于大自然。我们要用心去感受。

关键词:空间,构成,艺术

参考文献

[1]朱曦.来自大自然的灵感[J].跨世纪, 2008 (12) :64.

篇4:空间构成基础教学研究

建筑与室内空间构成基础是建环专业设计基础课,是建环空间设计概念研究及空间设计技法的训练课程。它以基本的空间构成设计作为训练模式;要求学生理解建筑与室内空间功能形态的创造规律;建立建筑与室内空间设计概念的思维方法;培养对建筑与室内的抽象形态空间的形象思维能力、多维空间的造型能力及创意能力。教学内容涉及到建筑基础、立体构成、造型形式、空间物理及心理因素等方面的交互设计研究。

在以往的教学中,由于学生缺乏对建筑与室内空间的系统认识,其设计在空间功能、造型、创意等方面显得力道不足。广州美院的李泰山老师通过对建环专业结构课程的全面调研与分析,开发创立了“空间构成基础”课程,通过五个单元的学习,使学生在获得相关知识、掌握设计技法的同时,也培养学生建筑与空间设计的思维与创意能力。

在以往建筑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老师们会发现学生们在在后期专题设计作业中,在空间功能、造型、创意等方面显示出力道不足。学生面对住宅、办公空间、酒店等专题空间设计,往往会遇到对整体空间功能与形式难以表现空间统一与协调、对局部空间又难以达到设计的深入与细化等问题,至于个性化空间创意,那更是难题。针对这种教学症状,我们对建环专业课程结构作了全面调研与分析。我们认为,学生实用空间创造能力弱,在于对建筑与室内空间基本概念及基础构成缺乏系统认识,对空间构成的共性特征及空间形态生成共同规律缺乏理解与控制。我们发现,单凭三大构成的纯形态训练及工程制图三维投影形体与结构表达等基础课程的训练,还不足以培养学生的空间功能与形态的设计能力;在纯形态创造训练课程与空间专题设计训练课程之间,应该设置空间基本功能与形态基础概念的研究训练课程。于是,我们开发创立了“空间构成基础”课程。

课程性质:属于专业空间功能与形态设计基础课,它是纯形态创造课程与专业设计课程之间的过度与接轨课程。

教学内容:分为五个空间设计构成单元,各单元之间相互联系并相互支撑,共同形成实用空间构成的综合要素。五单元包括:空间功能概念的创意设计、空间结构形式的组织、空间形态的表现、空间造型手法的运用、空间时空效应与流线形式的创意。此外,本课程还需帮助学生运用已有的三大构成知识、建筑基础知识、空间物理及心理因素等方面的知识进行空间综合因素研究训练。同时,教学中需要引用许多有关空间设计的实例进行分析,帮助学生理解空间构成基础课程的最终目的。

教学方式:进行空间综合构成基本因素研究及空间设计技法训练。把有关空间构成的综合因素进行分解,形成不同单元作业模块进行基础设计训练。

教学目的:提高学生基本空间功能与形态创造能力,为学生顺利进入建筑与室内专题功能空间设计作基本造型能力准备。

教学重点:着重指导学生认识与掌握建筑与室内空间基本构成的因素与方法。

教学难点:在完成各单元作业中,突出表现空间设计的个性化创意。

教学效果:经过近4年的“空间构成基础”课程教学实践,受过本课程训练的学生,空间设计思路清晰,空间功能与形态设计获得了基本方法,空间设计创意能力明显提高;他们在进入专题空间设计时,对空间功能形态的创造力已大大增强。

下面我们对每个课程单元的学习训练特点再作具体分析介绍。

单元训练一:空间基本功能构成

1.空间基本功能理论的辅导

这一单元首先对学生作基本空间理论的辅导,要让学生懂得,进行各项专题建筑与室内空间设计应从空间基本功能开始,在实用空间创造上,空间功能是空间形式的承载基础。这与现代主义空间设计的基本原则“功能第一,形式第二”是一致的。教学中,教师要表述空间基本概念:“空间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客观形式,由长度、宽度和高度表现出来。被形态所包围、限定的空间为实空间,其他部分称为虚空间,虚空间是依赖于实空间而存在的。”还应帮助学生认识建筑与室内空间基本功能构成,包括物质功能和精神功能,要让学生知道这二者是不可分割的。要向学生介绍:空间的物质功能体现在空间的物理环境性能方面,如空间的面积、大小、形状、通行空间、消防安全、采光、照明、通风、隔音、保温等。空间的功能还包括:空间精神功能,它是建立在物质功能基础之上,以人的文化心理、精神需求为出发点,从人的爱好、愿望、审美情趣、民族习俗等方面,创造出适宜的建筑室内环境,使人们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和美的享受。满足人们物质与精神要求的室内外空间,与经济条件、设计师的艺术修养、人们的审美要求等许多因素密不可分。

2.明确建筑空间基本物理功能

让学生了解:建筑空间是人们为了满足生产或生活的需要,运用各种建筑主要元素与形式所构成的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的统称。这其中包括墙、地面、屋顶、门窗等围城建筑的内部空间,以及建筑物与周围环境中的树木、山峦、水面、街道、广场等形成建筑的外部空间。要让学生清楚:创造完善的空间功能系统首先要安排好空间功能的主次关系。按人们活动需求的特点,可把空间功能分为主体功能空间部分,即人们直接生产、生活和工作使用的空间。还可分为辅助功能空间部分即为保证基本使用目的而设置的辅助空间以及设备用房等空间。再可分为交通功能空间部分,这是联系主、辅功能各个空间及供人流、货物来往的空间。主体功能空间、辅助功能空间与交通功能空间需要完善的空间物理功能系统予以充实及相互配合而发挥空间使用性能。

3.明确建筑空间基本精神功能

学生常常提问:较难同时处理空间的物理与精神功能,往往会顾此失彼,这将形成教学难点。因此应督促学生,在创造建筑与室内空间设计的空间物理功能系统的同时,还得营造良好的空间精神功能。要明确,建筑与室内空间精神功能是在物质功能的基础上,从人的文化、心理需求出发,在空间形态的处理和空间形象的塑造上,使人们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和美的享受。因此,课程要给学生作许多设计作品分析,用实例表述建筑与室内空间精神功能在空间形式上的表现,如:空间的统一与变化、对比、微差、韵律、节奏、比例、尺度、均衡、重点、体量、质感、力度、方向、方位、光影、比拟、联想和意境等等。通过作业要求学生:要精心处理及协调室内空间物理功能与空间精神功能的关系,使二者围绕人们活动的需求形成共同的高效能的室内功能空间。

nlc202309040704

4.作业要求与点评

第一单元作业:建筑与室内空间功能概念构成创意设计。要求:利用一个10米×10米×10米正立方空间与一个10米×6米×6米长方空间进行非具体的实用功能概念的空间构成设计。要体现室内物理空间与心理空间及相应的空间物理功能与心理功能(图1-1、图1-2、图1-3)。

单元训练二:空间构成的基本结构

开课引言:当学生能够有意识地从空间功能概念切入空间设计并控制空间形式内容时,他们已具有初步的信心深入研究空间了。教师要鼓励及肯定学生从功能入手来创造空间,并继续引入空间构成的基本结构概念。可配合各种实例分析表明:空间功能的创造必须依靠空间力学结构形式才能完成,学生需懂得力学结构是物理及精神功能创造的保证。

1.学生要明白空间结构要素及作用

建筑与室内空间是指满足人们活动需求的环境,它由地面、墙面、顶面与柱与梁、四要素组成,它们在室内空间起水平支撑、遮盖与立面围合作用。地面是建筑空间限定的基础要素,它以存在的周界限定出一个空间的场,人的主要活动及各种设备依靠地面支撑而得以展开。墙是横向扩展或连接,以垂直“围”的方式来界定空间,室内采光、通风及室内外的空间分隔都依靠墙体进行。顶面具有防晒、隔热、挡雨与采光功能。由于地面、顶面、墙面的支撑、分隔与围合构成形式不同,这就形成各种建筑空间结构方式,并造成响应室内空间效果。

2.本课重点是建筑结构的概念与基本形式

建筑结构,是指在建筑空间中由建筑材料做成用来承受各种荷载的框架,它们在建筑空间中起骨架作用,不同结构形式形成不同空间受力体系。建筑结构因所用的建筑材料及受力形态不同,可分为混凝土结构、砌体结构、钢结构、轻型钢结构、木结构、组合结构、框架结构、壳体结构、网架结构、悬索结构等。

框架结构:可由混凝土结构、钢结构、木结构和组合结构制成。其最大特点是把承重结构和围护结构分开,这样,墙的设置便比较自由灵活。

壳体结构:可由混凝土结构、钢结构组合结构制成。由曲面形板与边缘构件(梁、拱或桁架)组成的空间结构。壳体结构具有很好的空间传力性能,能以较小的构件厚度形成承载能力高、刚度大的承重结构,能覆盖或围护大跨度的空间而不需中间支柱,能兼承重结构和围护结构的双重作用,从而节约结构材料。

网架结构:可由混凝土结构、钢结构组合结构制成。其特点是由多根杆件按网格形式通过节点连结而成的空间结构。具有能支撑大空间受力、重量轻、刚度大、抗震性能好等优点。

悬索结构:可由混凝土结构、钢结构组合结构制成。特点是由柔性受拉索及其边缘构件所形成的承重结构。

3.作业要求与点评

第二单元作业:室内空间结构综合设计。要求:利用一个10米×10米×10米正立方空间与一个10米×6米×6米长方空间进行空间结构概念设计。利用地面、墙面与顶面及柱构件的形态变化作不同结构形式综合设计(图2-1、图2-2、图2-3、图2-4)。

单元训练三:空间构成的造型手法

开课引言:本课程难点是学生们容易把纯艺术造型手法与实用技术美学造型手法等同起来。因此,在空间功能与结构课程训练的基础上,教师要进一步通过分析许多建筑、室内、景观等空间造型设计案例,让学生意识到空间造型设计的整个过程包含有许多因素,如空间功能、技术、经济和美学等内容。要求学生在本单元课程中要明确理解:空间造型是指构成空间形象的美学形式,是构成空间外部与内部形态的美学形式,在进行空间造型及采用何种造型手法,必须先考虑空间使用功能、结构技术、市场经济等状况。

1.空间造型手法概念

空间造型手法属于技术美学的范畴,教学重点是要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的三大构成造型手法,教师要结合图片案例展示优秀的建筑与室内空间形态的各种空间造型手法。让学生清楚了解如何用构成手法处理空间中地面、墙面、顶面与柱与梁等建筑构件,如何运用构成形式手法,如:组合、分隔、错位、穿插、切割、旋转、裂变、悬挑、扭曲、盘旋等造型手法,如何运用构成形式,如:对比、发射、渐变、变异等法则。学生必须熟练地运用各种构成手法使空间形态得到充分的发展。学生要掌握的空间造型手法很多,重点训练最基本的手法是空间组合与分隔的造型手法。

2.空间组合的造型手法

室内空间的组合手法,就是根据建筑与室内空间的不同使用目的,对空间里的垂直和水平方向进行各种各样的组合和联系,以满足不同种活动需要。进行空间的组合首先要考虑空间使用功能要求及空间形式与整体布局,然后在此基础上运用空间的组合与分隔等造型手法。

包容性组合:在一个大空间中包容另一个小空间。

邻接性组合:以两个不同形态的空间以对接的方式进行组合。

穿插性组合:以交错嵌入的方式进行组合的空间。

过渡性组合:以空间交融渗透的方式进行组合。

综合性组合:综合自然及内外空间要素,以灵活的流动性空间进行组合。

3.空间分隔的造型手法

空间的分隔也是根据空间的不同使用目的,对空间在垂直和水平方向进行各种各样的分隔和联系,以满足不同种类的活动需要,应处理好不同的空间关系和分隔的层次。体现内外结合及空间与自然空间交融;空间的静止和流动的关系、空间过度的关系等。

绝对分隔:以限定度高与空间界限明确的实体界面如到顶的承重墙、轻体隔墙来分隔空间,它能够充分隔离视线、声音、温湿度等。

相对分隔:以限定度低的局部界面如不到顶的隔墙、翼墙、屏风、较高的家具等分隔空间。其限定度的强弱因界面的大小、材质、形态而异,分隔出的空间界限不太明确。

意象分隔:非实体界面分隔的空间。这是一种限定度很低的分隔方式。空间界面虚拟模糊,通过人的“视觉完形性”来联想感知,具有意象性的心理效应,其空间划分隔而不断,层次丰富,流动性极强。非实体界面是以栏杆、罩、花格、构架、玻璃等通透的隔断,以及家具、绿化、水体、色彩、材质、光影、高差、音响、气味、悬垂物等因素组成。

nlc202309040704

4.作业要求与点评

第三单元作业:建筑与室内空间造型手法运用。要求:利用一个10米×10米×10米正立方空间与一个10米×6米×6米长立方空间进行建筑与室内空间的组合与分隔设计。利用地面、墙面与顶面及柱构件的不同组合与分隔及多种空间造型手法表现建筑与室内空间(图3-1、图3-2、图3-3、图3-4、图3-5、图3-6、图3-7、图3-8、图3-9、图3-10)。

单元训练四:空间构成的形态

开课引言:空间形态创造包括总体空间形态造型构思的表现与细部空间造型形式的表现。任何空间的实用性都得具有在某种空间使用功能类型及空间结构形式,由此才可继续设计其适用及美感的空间形态。美院的学生更乐意发挥其艺术形态的创造想象力,前面的空间功能与结构及造型手法三节课给学生的空间形态创意作了想象力合理的限定及造型方法,让学生们清楚了纯艺术空间与实用艺术空间对受众使用目的之巨大差异,否则,许多动人的形态创意都将失去基本物理功能而不能形成建筑以实现室内空间功能的价值。

1.空间基本形态

建筑与室内空间形态是由地面、墙面、顶面与柱与梁等建筑元素围合的状态及各种空间结构形式形成的综合空间形体状态。由于建筑与室内空间功能性质与审美形式特点的差异性,不同建筑与室内空间呈现出各自的形态。

固定空间和活动空间:固定空间是用固定不变的界面围隔而成.活动空间是为了能适合不同使用功能的需要而改变其空间形式。

静态空间和动态空间:静态空间常采用对称式和垂直水平界面处理.空间清晰明确也较封闭、单一。动态空间界面组织具有连续性和节奏性,空间形式富有变化性和多样性。如空间富有动感的斜线、连续曲线、对比强烈的图案及空间形态的节律性。

开敞空间和封闭空间:开敞空间是流动的、渗透的;开敞空间灵活性较大,表现为开朗的、活跃的,具有收纳性,更带公共性和社会性。它提供更多的室内外景观和扩大了视野。封闭空间是用限定性比较高的围护实体包围起来的;对视觉、听觉及小气候等都有很强的隔离性;具有很强的领域感、安全感与私密性。

虚拟空间与虚幻空间:虚拟空间就是依靠电脑数据或图片画面制造出来的模拟空间,虚拟空间是通过人的心理,用象征性的、暗示的、概念的手法来进行处理的“心理空间”。它没有明确的界面,但是它有一定的范围,它处在更大的空间之中,与大空间相通,但它又有自己的独立性,是空间中的空间。虚幻空间是指通过镜面反映的虚像,把人们的视线带到镜面背后的虚幻空间去,于是产生空间扩大的视觉效果。

过渡空间与模糊空间:过渡空间是前后空间、内外空间、主次空间之间的过渡地段、衔接体和转换点。利用各种形式的过渡空间可创造欲扬先抑、欲广先窄、欲高先低及欲明先暗等空间艺术效果。模糊空间的界定不是那么明确,处在实体与虚拟两种形式之间,在室内与室外之间,封闭与开敞之间,公共活动与个人活动之间,自然与人工之间,形成交错叠加、模糊不定的空间,称之为模糊空间。

2.主题空间形态构想

主题空间形态构想是设计师对现实的观察、体验、分析、研究以及对材料的处理、提炼而得出的创意结晶。它既包含所反映的现实生活本身所蕴含的客观意义,又集中体现了设计师对客观事物的主观认识、理解和评价。一项空间设计作品可以有一个主题,也可以有多个主题。透过主题,设计者在空间创意设计中以各种结构、形态、材料、形式与风格所表达的主题概念,随着设计的深入而渗透、贯穿于空间各个部分,体现着设计者的创意构思。

从自然环境获取主题素材:大自然的万物也为设计师提供了设计素材,空间设计主题原始素材可从自然环境中获取,设计师可从自然界的阳光、土壤、花草、山石以及江河湖海等自然环境中获取设计元素,努力谋求“人”与“自然”和谐并存的方式。

从社会环境获取主题素材:人类社会发展环境也为设计师提供了设计素材,空间设计主题原始素材可从各种社会环境中获取,如:从社会历史活动、科学技术概念、各种艺术作品中获取设计元素以创建社会文化主题空间。

3.作业要求与点评

第四单元作业:建筑与室内空间形态设计。要求:利用一个10米×10米×10米正立方空间与一个10米×6米×6米长方空间进行建筑与室内空间形态设计。利用地面、墙面与顶面及柱构件的形态变化作不同空间形态设计表现(图4-1、图4-2、图4-3、图4-4、图4-5、图4-6、图4-7、图4-8、图4-9、图4-10)。

单元训练五:空间时空效应与流线形式的创意

开课引言:学生积累了对空间功能、结构、造型、形态概念的认识后,空间的创造技能水平及热情迅速提高与高涨,这时学生们已不满足于简单空间的设计效果,他们会主动探寻及创造形态更为复杂生动的空间功能形态。但学生们难以理顺复杂空间之间的主次与衔接关系,往往出现整体空间不协调统一,各空间的功能于各种形态之间有许多因素顾此失彼。教师此时要引导学生关注空间时空效应与流线形式课题,从中学会对复杂空间形态的整体控制。可以说,这堂课既是对空间功能、结构、造型、形态概念知识的综合运用,又是对空间创造能力的进一步提升。

1.空间时空效应概念

建筑与室内空间的创造与人们在空间的各项活动的需求密切相关,人们的活动涉及到一系列过程,它们关联一系列空间序列,并需要一系列时间过程,这个过程就是我们要创造的空间时空效应形式。学生必须理解人们活动的过程是在时空中由连续排列的时空效应与流线形式来体现,人在这种时空中的移位、变换视点和角度,不断地感受到建筑空间实体与虚形在造型、色彩、样式、尺度、比例等多方面信息的刺激,从而产生不同的空间体验。学生应把各个空间作为彼此相互联系的整体来考虑,充分地发挥各时空阶段空间艺术对人心理上、精神上的影响。因此,要引导学生根据空间功能与时空关系的需要,细致地设置时空与人们活动的逻辑关系,这是学生需要重点理解与训练的内容。

2.空间时空效应四种形式

一是开始时空,空间的起始阶段应设有短时间内能产生足够刺激与吸引力的空间形态。起始时空方面的各种形态信息应鼓动人们参与以后空间体验,其空间形态应具有激发人们对整体空间产生浓厚兴趣及想象力的功能。

nlc202309040704

二是过渡时空,它既是起始时空后的延续阶段,又是出现核心时空前的铺垫空间;在时空与位置上,为核心时空出现在空间上作各种引导、启示、酝酿的准备。

三是核心时空,具有代表性的、反映该建筑性质特征的主体空间;也是全时空布局的核心空间,其他各个阶段都是为核心空间的出现服务的,它是时空艺术的最高体现。多功能、综合性、规模较大的建筑空间具有多个核心时空。

四是终结时空.核心时空的主题渲染完成,要创造过渡与结束时空。

教学难点:学生需要对空间时空效应四种形式结合实际项目来理解,教师要作空间设计实例进行分析讲解。这些实例应清楚表明:建筑与室内空间要控制时空效应设计,各种空间的时空位置、大小及形态都影响着各空间层次的时空效应。如:核心空间出现的快慢对人的行为与心理的影响极大,如果需要强调某核心空间的精神功能,其位置可设在后部,并通过较多层次的过度空间进行渲染。但对以讲时空速度效率的空间,核心空间位置应设在前,过渡空间的层次尽量减少,时空距离尽量缩短。而对于观赏游览性建筑空间,核心空间位置可设在中部,并设置几个辅助性核心空间分散布局,增多各个主次核心空间的过渡层次连接空间,让观赏游览者有充分的时空进行观赏游览。

3.空间流线形式

建筑与室内空间整体流线形式可分为对称式和不对称式、规则式、自由式、循环式、立交式等形式。采取何种流线形式,决定于建筑及室内空间的性质、规模,地形环境等因素。强调庄重感、高贵感或讲求效率的空间多以对称式与规则式布局,如纪念堂、车站等。而强调休闲、观赏效果的园林、展览厅多以自由式和循环式流线形式。空间规模较大的商场、办公楼常以循环式和立交式的流线形式加强各功能区域的联系。

4.作业要求与点评

第五单元作业:建筑与室内空间时空创意。要求:利用一个10米×10米×10米正立方空间与一个10米×6米×6米长方空间进行室内空间的时空设计。利用时空的层次、位置及各种流线形式表现建筑与室内空间不同时空效应(图5-1、图5-2、图5-3、图5-4、图5-5)。

课程小结:建筑与室内空间构成基础教学课程在环艺基础设计与专业设计课程中起着承接与过渡的作用。经过本课程的学习训练,学生能有效获得有关建筑与室内空间设计的相关知识概念,并系统地掌握建筑与室内空间功能与形式的设计技法。本课程让学生既理解了建筑与室内空间功能形态的创造规律,又让学生建立了建筑与室内空间设计概念的思维方法;同时,学生抽象形态空间的形象思维能力、多维空间的造型能力及创意能力也明显强化。有关建筑与室内空间构成的课题如空间界面的材料与色彩、空间采光、空间地域文化与风格、空间理念与意境及空间与人性化、空间的生态与环保等方面,我们将会继续扩展和完善。

(李泰山/广州美术学院副教授)

参考文献

[1] 田学哲《建筑初步》,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9。

[2] 彭一刚《建筑空间组合设计原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8。

篇5:立体构成训练空间设计论文

商业空间设计是室内环境领域中非常重要的部分,是公共空间中最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一种。其包含四大基本特征:第一,商业空间具有一定的展示性,通过商品的展板、展台激发顾客的购买兴趣,设计者应创造出适应顾客心理的展示空间设计。第二,商业空间是一种信息传递的媒介,把最新型的商品信息传递给顾客,使人们参与活动时享受现代文明带来的精神快乐。第三,商业空间具有人流量大且复杂的特点,所以解决人流动线、交通流线的问题显得尤为重要。综上所述,在充分考虑商业环境基本特点的同时,设计者也应当站在消费者的立场上,创造一个以人为主体、具有综合性生活机能的现代商业环境。

二、注重空间能力的培养

从最初的包豪斯,到如今各大院校纷纷开设立体构成课程,处处体现立体构成训练在当下仍然是非常重要的课程之一。包豪斯学院的诞生使设计教育纳入了一个良性而正规的发展道路,它有着许多颇具价值的教学理念。在伊顿的《初步基础课程》中,将培养学生的能力分为三点:释放学生的创造力和艺术天分,重视材料和质感对学生的启发,了解创造性的构成原理。当下,许多院校仍在进行立体构成训练,如同济大学让学生做6×6×6厘米的立体构成训练,复旦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的学生练习4×7×7厘米的立方体组合等。在教学上,笔者此次训练方式与以往训练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别开生面——商业空间形体

形式主要体现在物体的空间结构上,它决定着所构建物体的形态、布局及功能。形式是组成立体构成最主要的一个方面,本次设计课程以3×3×3厘米的方块组成8×8×8厘米的立方体,创造出立体构成的设计感,兼顾商业空间的实用性,同时要求空间具有灵活性、创造性、空间感,锻炼学生的感知觉能力。

(二)形形色色——材质丰富呈现

立体构成课程的材料是多元化的,例如泡沫、卡纸、石材、木块、塑料、金属等,这不仅体现的是建筑空间的质感,同时可培养学生对材料的再次利用。大多数学生以3×3×3厘米的泡沫方块或卡纸做成的方块为主,加以颜料上色,或者半透明塑料板与卡纸的结合、锡纸等。学生对于材料的创造表现不同材料纹理的结合碰撞,使得立体构成更为多变、生动有趣。便于学生在今后商业设计中使用材料时对新型材料的创造性、对环保材料的社会认知性都能有较为深刻的认识。

(三)数不胜数——构造灵活多变

相较其他院校的6×6×6厘米而言,8×8×8厘米的立体构成讲究空间的多变、复杂,更高要求的思维灵活性。在500多个方块中,包含各种组合,以单个方块为单位,或以两个、三个方块为组合,进行两到三组的有序排列,设计组合成各种形式,由方块堆砌使其形成各种具有不同使用功能的空间。运用到商业空间中,既能让人们在浏览时保持其基本的人流动线,又能使人感觉空间扩大,改善体验环境。

(四)争奇斗艳——色彩各具特色

制作过程中,在色彩体现方面学生多以单色、多色为主,或者同为互补色或相近色来制作立构作品,互补色更能突显作品效果,同时也能吸引注意力,而相近色则强调的是统一协调的关系,多色的作品则是以活力的、丰富的色彩感取胜。在商业空间设计上,颜色在分布时应具有方向性、渐变性,使得空间多变且不繁杂。

(五)有无相间——空间合理利用

在建筑或是空间设计上,强调的是建筑的空间关系,整体与个别、单个与多个之间的联系。在设计时,从抽象的点、线、面、体的基本形态入手,考虑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打造立方体中所形成的空间,同时考虑空出的部分与实物的协调关系,让作品实体与虚体、阳与阴都能表现出特有的效果。在商业空间布局上,应分析空间的流线分布,从底部到顶部、从建筑外到空间内部,有良好的人流分布走向。

(六)浮光掠影——光影突显氛围

光感反应是人们在观察事物时最容易吸引眼球的一种视觉效果,通过物理灯光投射所产生的明暗变化后,所照射的物体面与面之间具有更鲜明的对比效果,增强物体的空间感、立体感、透视感,也使得空间更具有表现力。同时,在光感表现时,除了会产生明暗的变化外,不同强度的光感也会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如在一间咖啡厅,设计较为幽暗的光感色调,空间会显得更为安静、优雅,而在一处办公空间设计时,选用较为明快、亮堂、高强度的光感效果,身处内部的人们也会更加提起精神、加快节奏的处理事务。

三、结语

篇6:园林植物空间的构成要素分析论文

一、植物景观空间的特征

植物材料性质有别于建筑物及其他人工构筑物,因此,其所界定的空间与建筑空间也存在着本质的区别。植物界定的空间有如下特点。

1材料软质性

园林植物是生命的有机体,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季节的变化,经历了发芽、生长、落叶等自然过程,即便经由人工修剪,仍然能够旺盛生长。柔软的枝条、横斜的疏影、曼妙的芳香,摇曳生姿中透露出生命的气息,故其所界定的空间,具有不同于人工建筑物的软质性。

2动态变化性

植物的生命周期中会在色彩和形象上发生一系列的变化,构成四季分明的时序景观。当植物空间由落叶植物围合时,空间围合的程度会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春夏季,植物的生长会增加空间的封闭性,而秋冬随着植物的落叶,视线逐渐能延伸到限定空间以外。可见,园林植物空间景观是动态变化的,并非长久不变的。

3空间渗透性

植物形成的空间并不像建筑物构筑的砖墙那般密不透风,植物通过树干、枝叶限定一个空间,界面的不同处是疏密结合的,由于植物材料的软质性,部分光线、气流以及声音等能轻易地穿透植物构成的空间而渗透到相邻空间,使空间的整体富有层次而相互连通。

4自然意象性

植物虽然因其自然或人为的形态具有类似建筑物界定空间的功能,但是二者性质不同,所界定的空间亦相异其趣。植物所界定的空间并不像建筑物界定的空间那样真实、清晰,而是具有意象性。植物茂密的枝叶犹如室内空间的天花板;植物的树干、如同外部空间的支柱,修剪整齐的树墙、绿篱则如同建筑物的墙体;不同高度和种类的低矮的植物则暗示着园林空间的地平面。

二、园林植物空间的构成

1构成植物空间的形态要素

构成植物空间的形态限定要素主要有基面要素、立面要素和顶面要素,正是这3种限定要素以各种变化方式相互组合,形成各种不同的空间类型。空间的封闭程度随着围合植物的种类、高矮大小、种植密度以及观赏者与周围植物的相对位置而产生变化。

(1)基面要素

基面是最基本的空间范围暗示,保持着空间视线与其周边环境的通透与连续。园林植物空间中,常常用不同高度和不同种类的地被植物或低矮灌木形成的基面来暗示空间范围,表现形式有草坪、缀花草地、模纹花坛、花坛、花境、花台、低矮的地被植物等。植物虽不是以实在的材料表现形式来限制着空间,但也确实在较低的水平面上筑起了一道范围。如一块草地和一片地被植物之间的交界处,虽然没有实体的视线屏障,但由于材料的种类、质感不同,其空间的领域性是显而易见的(图1)。基面是园林植物表现的一种非直接性暗示空间的方式,如同建筑空间的硬质铺装,不同的低矮植物象征着不同的铺装材料、质地以及规格大小,其质感对比和色彩的微妙变化大大丰富了地平面的空间层次,从而形成园林地面空间的重要视觉信息。

(2)立面要素

立面是园林植物空间形成最重要的要素,形成了明确的空间范围和强烈的空间围合感,在植物空间形成中的作用明显强于基面。植物立面空间有绿篱、树墙、树群、丛林、格栅和棚架等表现形式,创造了植物空间的边界,给予人们一种方向感,或是形成如建筑物中的“套间”般的封闭空间,使游人产生“小中见大,别有洞天”之感。在垂直面上,植物通过树干及叶丛的组合变化影响着空间的视觉感受。树干如同直立于空间中的支柱,其空间封闭程度随树干的大小、种类、疏密程度及种植形式不同而不同[5]。树干粗壮、种植密度大,像自然界中的森林,其空间围合感就越强。植物的叶丛是影响空间感的第二因素,叶丛的疏密度和分枝点的高低影响着空间的闭合感,叶丛越浓密,体积越大,分枝点越低,其围合感越强烈(图2)。

(3)顶面要素

植物同样能够形成植物空间的顶平面。植物的枝叶犹如建筑室内空间中的天花板,当树冠枝叶相互覆盖,遮蔽阳光时,其顶平面的封闭感最强烈(图3)。另外由单独或成丛的树木、攀援植物结合的棚架、绿廊等也能创造植物空间的顶面。顶面的特征与季节、枝叶密度、分枝点高度以及种植形式密切相关,并且存在着空间感的变化。夏季枝叶繁茂,遮荫蔽日,封闭感最强烈,而冬季落叶植物则以枝条组成覆盖面,视线通透,封闭感最弱。

2构成植物空间的植物要素

(1)植物的形态

园林植物的形态表现为不同的形体大小和姿态,具体是指植物的树枝、树干、生长方向、树叶数量等因素的整体外观表象。不同形态的植物给人以不同的感觉,影响着植物空间景观的构图和布局。通常植物形态的基本类型可分为圆球形、椭圆形、锥形、圆柱形、垂枝形、水平展开形和不规则形(图4)。圆球形、椭圆形轮廓主要由弧线构成,所以产生弧线的效应,具有愉快、温暖、柔和、湿润、迟钝等情调,此类型的植物对视线的引导没有方向性和倾向性,容易与多种要素协调;锥形、圆柱形植物具有由静而趋于动的意向,将人的视线或情感从地面导向高处或天空,突出了空间的垂直面,产生较强的高度感染力;垂枝形植物具有明显的下垂枝条,具有将人的视线或情感由高处导向低处的功能,成为水平景观的视线纽带;水平开展形以水平线为主,引导视线沿水平方向移动,使空间产生一种宽阔感和外延感,联系功能强,既可以与垂直方向形状产生对比,又可以在水平方向上联系其他形态。

(2)植物的.质感

植物的质感,是指观赏者对于单株植物或群体植物外观或粗糙或光滑的心理感受,具有较强的空间感染力。质感受植物叶片的大小、枝条的长短、形状、排列形式、植物的综合生长习性以及植物的观赏距离等因素的影响。不同的质感带来不同的空间感受。粗质型植物组合的植物空间具有减小空间尺度的倾向,而细质型的植物则能使空间距离扩大。单纯的质感可以使植物空间具有统一感,而多样的质感可以使植物空间活跃变化或者杂乱无章。

(3)植物的色彩

园林植物的色彩千变万化,并且随着季节变化而出现特殊的颜色。色彩影响植物空间的距离感和尺度感,明艳的暖色使空间距离变短、尺度缩小,暗淡的冷色能增大空间的尺度感,低纯度明色使空间具有宽阔感,而高纯度暗色则使空间具有收缩感。因此,要使空间给人以宽阔感,就应选用低纯度的明色花系,如具白色或天蓝色的花卉;相反,对人少空间大的居室,宜选用高纯度暗色花卉植物布置。色彩会使空间产生一定的“感情”或“性格”。如在总体格调高雅、古朴的高级住宅的道路空间,可选用紫色调的植物来突出高贵、优雅、神秘的氛围;而在以销售黄金钻石为主的街道空间中,植物可选用黄色基调的树种如金叶女贞、金叶槐、银杏等来营造相同色系的空间,烘托其华贵、高雅的气氛。

(4)植物的气味

植物的气味是植物组织器官中含有香精油、挥发油或难挥发树胶类的化学物质以分子的状态漂浮在空气中,刺激人的嗅觉而引起的。以芳香为主题的植物空间具有独特的吸引力。例拙政园“远香堂”,南临荷池,每当夏日,荷风扑面,清香满堂,“香远益清,亭亭净植”;雪香云蔚亭丛植的梅花,清香悠远,意境空灵,道出了“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玄妙所在,从而造就了两处空间的不同氛围。芳香空间的创造应与周围环境相和谐,并考虑环境的郁闭度和风向作用。露天环境中的空气流动较快,香气易扩散,达不到预期效果。因此,必需通过地形或建筑物的围合,来创造封闭的环境,维持一定的香气浓度,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同时,应注意将芳香植物布置在上风向,以便于香味的流动与扩散。

(5)植物的季相变化

季相变化是园林植物对气候的一种特殊反应,是生物适应环境的表现。春花、夏荫、秋叶和冬枯形成了植物丰富的季相变化,在不同季节营造出不同的植物景观空间。首先,季相变化影响植物空间的闭合程度,尤其是当植物空间由落叶植物围合时,空间围合的程度会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夏季,具有浓密树叶的树丛能形成一个闭合的空间,视线被阻隔,而随着植物的落叶,视线逐渐能延伸到限定空间以外,空间产生流动,显得更大、更空旷(图5)。其次,植物季相在其变化的过程中会给人不同的空间感受,在植物空间中游览观赏,行在其间,不会感到强制性的约束,丰富的空间层次和光影的明暗变化,给人视线留有余地,引起观赏者自由的联想和情感变化。这在景观连贯性和整体性上提供了一个时间序列上的美感,形成了动态的三维空间性与时序性相统一的四维空间效果。

(6)植物的文化内涵

植物蕴涵着不同的精神意蕴。自古以来,中国人在欣赏大自然植物美的同时,逐渐将植物的形象美“拟人化”,赋予其特殊的精神品质。如《论语》中“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赋予松柏虽经严冬霜雪仍能挺立风寒之中的坚强品质;《诗经周南》有“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的描述,誉桃花之艳丽;梅、兰、竹、菊被誉为“花中四君子”,习称松、竹、梅为“岁寒三友”等。植物的文化内涵直接影响了空间的立意和人们的心理感受。如北京皇家园林的植物配植,讲究“玉堂春富贵”,即在庭院中对植玉兰、海棠、迎春、牡丹和盆栽桂花;承德避暑山庄“万壑松风”景区,运用松叶细长成针状,经风吹拂易产生振动发出声音的特点,创造出具有万马奔腾、翻江倒海之势的“松涛”主题空间;再如苏州拙政园中部主体建筑“远香堂”,南临荷池,夏日芙蕖满池,闲立堂前远眺,翠亭华盖,荷香四溢,能真切体会到园主人王献臣自喻脱离尘嚣世俗、理想高洁的意境空间。

三、结语

上一篇:行长履职报告下一篇:双胞胎家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