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传统文化调查报告

2024-07-12

初中传统文化调查报告(通用6篇)

篇1:初中传统文化调查报告

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结题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缘由

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学生普遍传统文化知识欠缺。各种发达媒体使学生对外来节日耳熟能详,对中国历史典故,流传至今的名著文章却漠不关心,身处传统文化氛围中却视为无聊,老土。长大成人后没有稳定的价值观,世界观,必然导致心理空虚浮躁,遇事偏激自私……这些都反映了一个需要重视的问题:如何向现代的中学生渗透传统文化知识,使他们成为具有中国文化印记的中国人。

纵观对教学起导向作用的中考试题,越来越侧重综合素养的考察,尤其是对具有传统文化涵养的文章、古文和诗句的考察,因其有一定深度,学生对相关知识知之不多,失分不少,就应考来讲,传统文化的渗透迫在眉睫。

随着国力增强,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在各行各业都掀起了一场影响深远的“中国风”,但大多数人处在观望欣赏的状态,对于传统文化中深层次的道德观、处世态度仍是隔膜的。利用中学时期青少年易于塑性的特点进行系统的传统文化渗透教育,对提高学生个人素养,培养他们高品位鉴赏能力是非常必要的。

未来国家的竞争其本质是文化的竞争,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使学生感知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高雅从容,他们自然会敬仰崇拜祖国文化的。有这样优秀的这祖国,怎能不爱她。

二、课题开展的条件

(一)学校重视 学校领导重视教研工作,从资金、人力等方面提供支持,并将本次教研课题作为校本教育的一部分,这些都为本次研究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本校地处白鹿原长安和蓝田交汇处,白鹿原有淳朴的民风民情,自然环境优美,人文积淀深厚,身处其间,学生周围的生活也是丰富多彩的。踏青,参加农村节日,观摩婚丧礼俗,既有实践又有体验,这些元素一旦进入学习视野,传统文化学习得到的就不仅仅是知识了,是必不可少的性格积淀。

(三)互联网开拓了学生视野,使他们不局限于本地所见,将信息来源扩大至全中国,全世界,以比较意识去想学习,对比,站在更高层次去理解传统文化,民族性格。

(四)学生对此次教学研究也很有兴趣,百分之九十的学生表示愿意听从老师指导背诵大量诗文,开展各项研究活动。

三、课程目标的设定

(一)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由一知半解到有系统印象。积累200篇左右古诗文基础。

(二)养成积累古诗文习惯,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找出传统文化现象并分析其思想内容,能用传统文化思想解读生活现象,有一定的分辨意识。

(三)建立诗词诵读库(500篇),使学生出口成章,能撰写小型文化论文,将所学思想用到生活中,指导自己为人处世。

四、课题研究方法

1、讲述法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较短的时间内集中的大量的传授密集的文史知识,既节省时间,又能系统的讲述。

2、背诵积累 积累古诗词最后的方法莫过于背诵。

3、实践法 主张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在日常生活中发现传统文化的总踪迹并用语言表现出来。

4讨论法 鼓励学生讲出自己探究结果,和他人家交流分享学习成果。

5比较法 和其他信息比较,总结各自优点。

五、课题研究对象

九年级三班

九年级二班

六、课题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 2009年9月。确定研究课题及研究对象,申请课题立项。

第二阶段 2009年10月到2009年三月积累阶段。通过大量诵读积累,素材积累使学生认识到传统文化渗透在生活方方面面,是文明结晶。

第三阶段 整合提升阶段通过系统的学习和整理,建立诗词诵读库,指导学生撰写文化论文。

第四阶段 反思总结阶段将优秀作文结集完成课题研究,撰写学科论文,总结研究成果,申请课题评审。

七、课题实施过程

(一)注重积累,由感性感知逐步上升为理性认识。传统文化是思想意识领域的内容,思想意识必须依托一定的内容形式才能为外人所感知。传统文化最丰富的载体莫过于古诗文了,精神内涵包括有重视文化教育,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注重个人道德修为,如仁孝诚信、公平正义、坚持理想……内容十分丰富。古诗文又浩如烟海,如何取舍呢?根据学生的喜好和老师的经验进行筛选,要相信学生的审美眼光。

这些营养丰富的原料必须让学生熟读牢记,才会在脑海中扎根,长出那棵叫传统文化的苗来,所以积累最好的办法就是背诵。要求学生背诵耳熟能详经典文学作品200篇左右。学生在背诵时目视其文,口发其声,耳闻其音,心通其意,意会其理,涵咏其味,久之,在学生心中会形成朦胧的审美意识,朦胧意识的表达必须借助一系列行为使之外化,逐步明晰。如指导学生编辑专题诗集,写鉴赏文章,为诗词配画,根据诗词编话剧……这些都有助于学生表达自己对文化的认识,也使积累更具主动性,条理性。

(二)传统文化来源于历史的积淀,深深地影响着生活在其环境下的人们,影响着人们的语言行为。因而在生活中感受、学习传统文化的方式更易使学生接受,其效果也更佳。比如北方人很重视婚丧大事,礼仪过程纷繁复杂,提示学生记录每道礼仪程序,进而通过采访、分析、猜想方式了解每道礼仪设臵原因及其代表意义,找出传统文化的影子。现代人重视休闲,大节小节都要过,在节日里引导学生观察有何代表食物,有那哪些风俗,有什么文化活动,在这些中也能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饮食、绘画、建筑、舞蹈,书法中都蕴藏着传统文化。可以说传统文化蕴藏在人们的生活中,每人的一颦一笑中,寻找传统文化必然要在生活中找。

(三)互联网是信息来源最快捷的途径,学生可以通过它了解大千世界自己想知道的一切信息。如比较日本服饰和唐朝服饰、分析韩国端午节和中国端午节异同、欣赏园林建筑,书画、文物图片。。在这里感受文化,了解文化。特别注意的是传统文化和封建社会相伴相生,发展过程中自然也融进了一些糟粕,我本着时代需要和学生人格发展完善的双层标准来衡量。

(四)知识只有输入没有表达,不会进入人们心中,必须使学生将心中感悟用语言形式表达出来,这样,传统文化才会在他们头脑中深深扎根。我选用的形式是让学生写文化小论文。

八、课题研究取得的教学效果

(一)学生合作编辑了一部《初中生必备诗词曲文集》,收录学生喜闻乐见,有代表意义的诗词曲文约500篇。有丰富多彩的文化小论文集,还有同学自编的戏剧,自编的诗集等。

(二)学生养成了朗读和背诵古诗文的习惯,很多同学出口成章,在作文中引用的十分恰切。同学之间交往比以前更礼貌了。对班级中不良现象往往群起而攻之,说明同学们已对传统文化中有些思想学以致用了。

(三)在传统节日里再也没有人喊“无聊”了,同学们纷纷行动起来表达对老师,家长,朋友的关切和问候之情。更有同学提议:端午节采芦苇叶做粽子,重阳节采香蒿做香包送人。

九、课题研究成果

经过一年的教学实践和教研试验,我把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的渗透方法总结为“四部渗透法”分别为兴趣导入,背诵积累,亲身体验,感悟提高。

(一)兴趣导入初中生活泼好问,在学习和生活中有有刨根问底精神,紧抓机会讲解传统文化知识,会使他们茅塞顿开,心服口服。

(二)背诵积累初中生正处于人生黄金记忆阶段,背诵的东西可保持一生,诗文中的思想也会影响他们一生。

(三)以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主动寻找传统文化的影子,学生会因自己的发现而非常兴奋,学习效果自然就达到了。

(四)感悟提高,让学生将自己思想认识条理化,理性化。他们就会将传统文化有意地放在自己头脑中,不自觉地按其要求自我完善。

十、研究反思

本次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仍有不足之处。

(一)条件所限,九年级学生功课很紧,投入时间有限,影响研究效果。

(二)初中生感受能力强但分析能力弱,文化小论文写得水平不高。另外诗画集中学生欠缺绘画基本功,无法达到图文并茂。

(三)教研力量不足,单靠几个人的力量完成本次研究,视野不够开阔,总觉得对传统文化的挖掘深度不够。

传统文化是个很大的命题,对青少年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也不是一朝一夕之功,需要所有初中语文教师共同在实践中继续探索。

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结题报告

王娜

吴村庙中学

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一、课题提出缘由

二、课题开展的条件

三、课程目标的设定

四、课题研究方法

五、课题研究对象

六、课题研究步骤

七、课题实施过程

八、课题研究取得的效果

九、课题研究成果

十、研究反思

篇2:初中传统文化调查报告

嘉定区南苑中学贺红梅

一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正是在这历史的长河中,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然而,面对西方外来文化汹涌而至的波涛,我们既不能因为曾有一个辉煌的古代文化时期而夜郎自大,更不能因急功近利而盲从。因此,中共十六大报告指出:“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根据我们的调查,大部分中学生对祖国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古文化常识严重不足。而在弘扬传统美德方面也不尽人意,对一些基本的社会公德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享乐主义思想有所表现,如怕苦怕累,浪费现象严重。极端个人主义思潮有所滋长,集体主义观念削弱,个人至上,指责别人多,反省自己少,讲索取多,讲奉献少,道德意识有待加强。如没有责任感、同学间缺乏友爱精神等。这些现象虽然是苗头倾向,但如任其发展,后果不堪设想。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强调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语文作为文化载体,决定了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物质工具的特殊性。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语文。作为语文教师,应该义不容辞地担当起这历史使命: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特殊功能,通过祖国的山川之美、民俗之美、历史之美、文化之美和传统之美,让学生在祖国的灿烂的文化天空中翱翔,使中华文化传统得以光大。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历来注重文明教化的民族,“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所以,我们认为,即使是到了21世纪,我们仍然要倡导学习、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让我们的学生在灵魂深处夯筑起民族文化殿堂的基础,初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基于以上思考,我提出了“传统文化与初中语文教育的研究”的课题。

二、拟解决关键问题:

充分发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内在价值,通过二期课改教材体系与新课程实施策略的构建等途径,将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相融合的民族文化精髓内化为青少年的精神素质,培养与提升青少年的民族意识,形成具有民族气派与时代精神的理想人格;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成长为“一个生活在和谐世界中的完美的人”,成长为21世纪承担复兴民族大业、为人类作出更大贡

献的栋梁之材。

三、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的研究综述:

国内对“传统文化”的研究,其中影响较大的如“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该中心是设在武汉大学的国家级人文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心为跨学科研究中国文化的机构,涉及历史、哲学、文学等学科,下设中国社会变迁与文化转型研究室、中国思想文化研究室、楚文化与楚地出土文献研究室等机构,办有《人文论丛》年刊。它发挥武汉大学文、史、哲、外语、图书馆各学科的传统优势,长期以来在学术上相互渗透,形成了以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为中心的学术交流和协作关系。并且在中国传统哲学、楚文化、明清文化、明清社会经济等研究领域形成了优势和特色。现任中心主任为著名文化史专家冯天瑜教授。国内对“初中语文教育”的研究很多,而把初中语文教育与传统文化有机地联系在一起进行研究还不多见,这就为本课题展开深入研究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参考文献:《语文新课程标准》、李慎之《中国文化传统与现代化》、王松泉等主编《语文教学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四、课题研究预期目标:

通过《传统文化与初中语文教育的研究》课题的开展,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积淀他们的文化功底,让孩子打好传统的根基。

1使学生初步感受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在祖国深厚的文化土壤中汲取大量的精神养料,成为中华优秀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另一方面,通过人文素质教育,提高学生识真伪、分善恶、辨美丑的能力。

2传承传统文化过程中学生逐步形成的丰厚的文化积淀,会使学生对语文产生浓厚的感情,正好弥补枯燥的标准化考试使学生对语文产生的距离感,弥补我们语文教学的缺陷,促进完善我们的语文教学。

3在教会学生认识和掌握本民族的语言文字的同时,使学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初步具有一定的研读文化著作的能力,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具有一定的语言和文化经典名篇的积累和文化底蕴。

4以“语文教学跟生活实践相结合,实现课内外衔接”为指导思想,初步形成“课内外结合、学用结合”的语文新课程教学策略。

5在二期课改新理念的指导下,使广大语文教师及时转变观念,更新知识,具有比较厚实的文化素养和创造性地理解、使用教材的能力以及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的能

力和科研能力。

五、研究对象:本校全体学生。

六、研究内容:

“传统文化与初中语文教育的研究”,它首先应该是“二期课改新理念下”的一种研究,在整个研究的过程中,它必须是以二期课改理念作统帅,把握好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这一基本特点。从中学生的特点出发,确定研究的价值取向。其次,我们要因地制宜,立足新教材,创造性地理解和运用教材,充分挖掘教材的文化内涵,以如何宣扬初中语文教材所蕴涵的传统美德(诸如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各族一家、协和万邦的宽容精神,忧国忧民、献身祖国的爱国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胸怀等等这些中华民族精神的精华。)以及如何品味和积累祖国语言文字、解读民族文化典籍为研究重点,结合新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设计好相关的语文学习的活动方案,为学生创造综合学习的机会,从而来寻求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途径和策略。

七、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1、调查法。在研究前、中、后期采用问卷、谈话、比赛等方法进行调查,为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2、实践法。针对课题研究不断提出改革意见或方案,并付之于行动,在教学实践基础上验证、修正教学行为充实或修正方案,提出新的具体目标,以提高研究的价值。通过一系列课内外语文的实践活动(如走近古诗文经典、走近传统节日、古诗文背诵大赛、写字比赛、成语故事演讲比赛、设计名人名言卡,课本剧表演、观看有关民族文化的影视录象等)寻求中学语文教育与传统民族文化之间联系的桥梁,研究一条适合新形势下语文教学的途径。

3、经验总结法。对在实践中搜集的材料全面完整地进行归纳、提炼,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得出能揭示教育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确定具有普遍意义和推广价值的方法。

八、课题研究的展开和初步成果

(1)、走进古诗文,增加传统文化的积淀,吸收经典营养。

把走近古诗文,增加学生在传统经典文化方面的积累和精神积淀就成为我们课题研究的突破口之一,同时也提高了学生语文的应试能力。

a整理新教材有关体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课文,制订教学方案。

b根据《课程标准》推荐的目录和老师根据班级实际补充课外阅读内容,并制订“走近古诗文”方案——

1)指导思想

充分利用好我国的文化遗产,拓宽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营造勤奋读书、努力学习、奋发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加强优秀文化熏陶,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2)教育口号

与圣贤为友,与经典同行

活动的具体途径和原则

3)三个原则:

重视面向全体学生,坚持全程参与,对学生进行分层次要求;对所背诵的古诗文能达到朦胧理解即可,即本着“直面经典,不求甚解,但求背熟,终生受益”的方针指导学生读经诵典;坚持以学校领读为主体,以家庭助读为辅助,以社会力量为推动的三结合模式。

4)六条途径:

听,即听录音,利用课前时间,班级播放古诗文录音,让学生听。

看,教室里布置一些古诗文,课间学生可以随时观看。

读,学生可以在课前2分钟,和睡前10分钟进行朗读吟诵。

讲,教师可以在学生背诵的基础上,让学生讲解诗文大意。

创,班级和学校组织学生根据诗文,进行诗配画活动,进行再创造。

赛,根据不同年级组织不同级别的古诗文比赛,选拔出明星班级和个人。

c整理编辑了《诗歌鉴赏》——

古诗词鉴赏是近几年来考核考查的重点项目,在语文教材中占有一定的分量,而且古典诗词是我国文学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从教材角度,从考试角度,还是从继承与创新文学遗产的角度上,培养与提高学生古诗词的鉴赏能力,成为每一个语文教师刻不容缓的任务。

所谓鉴赏是指读者阅读作品时的一种审美认识活动。读者通过语言的媒介,获得对作品塑造的艺术形象或意境的具体感受和体验,引起思想感情上强烈反应,得到美的享受,从而领略作品所包含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古诗词鉴赏,对众多的学生而言都觉得有点难。那么,如何培养学生古诗词的鉴赏能力呢?关键是要善于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鉴赏方法。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要鉴赏诗歌可以先从了解有关诗歌的一些常识,如:古诗的不同传统、风格、流派等开始。

第一讲:诗歌的传统之一 ——现实主义传统

第二讲:诗歌传统之二——浪漫主义传统

第三讲:诗歌风格

第四讲:陶渊明及其诗歌

第五讲:唐代的边塞诗人——高适

第六讲:唐代的边塞诗人——岑参

第七讲:唐代的山水田园诗人——王维

第八讲:唐代的山水田园诗人——孟浩然

第九讲:鉴赏诗歌的方法一 ——知人论世

第十讲:鉴赏诗歌的方法二 ——体味意境

第十一讲:鉴赏诗歌的方法三——咀嚼字词

第十二讲:鉴赏诗歌的方法四——了解典故

第十三讲:鉴赏诗歌的方法五——明辨手法

第十四讲:鉴赏诗歌的方法六——注意作者的“逻辑思维”。

第十五讲:如何提高鉴赏能力及训练题

d 举办《诵读经典诗文,弘扬传统文化》古诗文朗诵会

e 依托学校的“毽舞飞扬”活动,举办了征文比赛,弘扬民族文化。

(2)、营造语文课堂的文化氛围,领略民族文化风采,接受人文熏陶。

语文本来就是“文化”的最基本、最重要的载体,历来是一个人文化水准的最外在、最鲜明的标识。因此,它本来就该满贮着文化的精华来到课堂。我们要努力营造语文课堂的文化氛围,力求语文课多一点文化气息,让学生在课堂上领略到“文化”应有的甜味与魅力。初步拟定文化课堂教学模式,整理完善研究方案。

九 课题实践意义与成效

“传统文化与初中语文教育的研究”以课程改革为背景,以学生的主体发展为根本点和出发点,从理论上拓展和丰富了学科教学方法研究的内涵和领域,总结了新课改理念下语文学科的教学方法;从实践上提高了教师的教学素质,增强了课堂教学的文化氛围,把传统文化和语文教学有机地结合了起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初步感受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通过人文素质教育,提高学生识真伪、分善恶、辨美丑的能力。使学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初步具有一定的研读文化著作的能力,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初步形成“课内外结合、学用结合”的语文新课程教学策略。

通过课题这个平台,使广大语文教师具有比较厚实的文化素养和创造性地理解、使用教材的能力以及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的能力和科研能力。课题组成员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和实践,也取得了一些成绩。贺红梅老师、吴林老师、王艳丽老师荣获上海市第四届古诗文论文大赛三等奖。学生也在古诗文大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陈嘉兰同学荣获上海市第六届

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嘉定赛区一等奖,夏梦同学荣获上海市第六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嘉定赛区二等奖。陆佳莹同学荣获上海市第六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嘉定赛区三等奖。

篇3:初中传统文化调查报告

不管是笔者所在的学校,还是其他农村初中学校,随便走进一所教室,就会发现课桌椅上凌乱的笔迹、斑驳的刻痕:与考试相关的文字符号、情感宣泄的信手涂鸦、气壮山河的豪言壮语、情意绵绵的浪漫絮语、帅气迷人的歌星名字等,可谓五花八门,良莠并存。

一、调查准备与方法

(一)资料收集

为了弄清农村初中校园“课桌文化”的内容,我们利用业余时间,对学校内的公用教室和全校班级教室的课桌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并拍照记录了相关内容。

本校共有教室24个,公共教室12个,共有课桌1908张。经过为期10天的精心排查、筛选、统计和拍照。在这1908张课桌中,其中桌面保持整洁的为637张,占总数的33.39%;轻微涂写的有783张,占总数的41.04%;重度涂写的有488张,占总数的25.58%。

而其中“课桌文化”覆盖率最严重的公共教室几乎高达100%,课桌文化的泛滥可见一斑。通过对课桌涂写内容分析,我们发现,主要有图片、不文明的语言、爱情宣言、考试答案、明星名字、歌名、歌词等内容。

(二)问卷调查

在学校三个年级中,我们一共发放了350份问卷,收回有效问卷327份,回收率为93.42%。通过分析得出:其中有93.7%的人知道“课桌文化”,83.4%的人在课桌上曾经乱刻乱画;大部分的“课桌文化”的内容为爱情宣言、不文明语言、明星名字、考试答案和顺口溜;有47.6%的人在课桌上制造“课桌文化”是为了发泄不良情绪,23.7%的人是由于上课无心听课,有9.8%的人是为了传递信息,有18.9%的人是由于跟风似的“破窗效应”。

对于“课桌文化”现象,77.35%的学生认为,是一种不良习惯;11.75%的学生认为,课桌是学校的,乱涂乱画也无所谓;10.9%的学生认为,我不乱涂乱画,与我无关。

(三)校园采访

关于对“课桌文化”的态度,我们在校园内随机采访了一些学生。

某初一女生:“我不喜欢那些脏兮兮的课桌,课桌是学习的工具,不是垃圾回收站。”

某初三男生:“初三考试特别频繁,压力太大,为了能考个好成绩,课桌自然而然成为最便捷的作弊工具。”

某初二男生:“我也说不出喜欢还是讨厌,反正一般般,我比较喜欢课桌上面的歌词,但我讨厌把新的课桌刻得一塌糊涂。”

某初三男生:“上课太无聊了,我反正听不懂,只好找点事情做了。”

二、调查分析

(一)“课桌文化”的分类

1.情感类

初中阶段是人生最美好的阶段,也是最叛逆的时期。正处青春期的学生对异性开始萌发好感。自然,课桌也就扮演了“传情达意的主角”。总的来说,在“课桌文化”中爱情依然扮演着主角。从调查内容上来看,有表达对于异性交往的渴望,对爱情的追求。例如我们在调查中看到“I LOVE YOU”“求交往”“如果你是美女,请拨打 *********”“不要为一棵树放弃了整片森林”,甚至还有直白到“***,我爱你”。

2.考试类

除了丰富精彩的图画外,唯一能和汉字媲美的就是英语单词、化学方程式了。考试,永远是大多数学生心中的痛,面对沉重的课业负担、家长老师的期望,部分学生充分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课桌上密密麻麻的“蝇头小楷”,内容丰富多彩。由此也可以看出,学生对此类科目的“重视”,为了能获得一个上佳的分数,为了避免挂科,只能委屈课桌了。

3.思想类

有人说,中学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但从调查中我们看到“读书苦、读书累,不如参加黑社会……”“无聊啊!无聊”“生活就像钟摆,一边是痛苦,一边是无聊”……诸如此类的打油诗,反映了学生对于当今教育的不满。本应是多姿多彩的校园生活,却被束缚在学习的象牙塔中,于是只能把心中的郁闷发泄到课桌上了。

4.追星类

青春期的学生对于明星的狂热是无法遏制的,课本中、宿舍中、手机中无处不是各人所追逐明星的照片,而整天都要面对的课桌自然也不能少了明星的点缀。于是,课桌上便出现了“EXO”“周杰伦”“韩庚”等明星姓名以及追星热语。

5.交际类

对于部分同学来说,总感觉和父母、老师有代沟,迫切渴望友谊。他们最想得到的是友谊,最想说的一句话是“理解万岁”。许多学生希望扩大自己的交际圈,于是在课桌上随处可以看到这样的话:“我是 * 班 ***,交友请加QQ*******”……

6.励志类

初中,尤其是初三的学生,升学的压力、父母的压力、老师的压力,导致部分学生对自我要求较高,而自我控制能力又较弱。于是,就在课桌上写下了一些励志口号、考试目标、升学对象等。如“天生我材必有用”“阳光总在风雨后”“中考,我来了”……

(二)“课桌文化”的产生原因

1.好奇心

喜欢涂抹是孩子的天性,尤其是对于处在创造性思维活跃的学生。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丰富的创造力却被拘束于狭窄的课堂,缺乏展示自身特长的舞台,课桌自然而然就成为他们展示自身才华的最佳场所。

2.破窗效应

当班级中部分学生开始在课桌上刻画涂抹而无人制止时,后来者也就“胆大妄为”了,也开始尝试学习“雕刻”艺术了。

3.青春期烦恼

青春期的学生开始对异性萌发好感,感情世界丰富,愁肠百结却无处述说,内心充满了苦闷与彷徨,却无处倾述。而此时,无声的课桌正是最佳的倾述对象。于是,充满朦胧爱意的诗句便在他们的信手涂鸦中诞生在课桌上了。

4.影视剧影响

信息化时代的发展,既为我们带来了便利,也为我们带来了隐患。青春校园剧的广泛传播,叛逆的校园生活对学生有着致命的吸引力。学生很快学会了种种不良习惯,利用课桌来传情达意的技巧自然也被学生运用得“炉火纯青”。

5.不良心态

青春期的困惑以及沉重的学业压力,学生无处倾述且又缺乏正确引导,不懂如何表达,致使部分学生整天处于紧张、焦虑之中。为了舒缓自身情绪,于是他们就选择了无声的伙伴———课桌来释放不良情绪。

6.哗众取宠

每所学校总有部分习惯不良的学生,他们以攻击他人为乐,假借他人名义嘲讽、挖苦另一人。而课桌特别是公共教室的课桌则成为了他们天然的“擂台”。

7.考试压力

目前,评判一个学生是否优秀的手段还是主要通过学业考试。家长的期望、学校的压力,使得许多学生患上了“考试综合症”:考前恐惧,考中紧张,考砸痛哭。为了拿高分,一些学生摸索出了“学不在深,作弊则灵”的妙计。课桌也就演变成了最佳的“小抄”工具。

(三)“课桌文化”的特点

1.“课桌文化”存在的广泛性和顽固性

广泛性指课桌上的内容千奇百怪,有情绪宣泄、恋爱誓言、交友、小广告,也有英语单词、试题答案、数学公式。有的把课桌当成了留言板、草稿纸、感情对白、寻物启事牌等。顽固性在于“课桌文化”犹如“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代代相传。“课桌文化”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代初中生人格上的缺陷,如处处以自我为中心、缺乏自律性、自控能力较差等。

2.“课桌文化”存在的阴暗性和时代性

阴暗性表现在对生活的迷茫与困惑,情感挫折、考试焦虑、升学压力、人际关系紧张等不良情绪,都折射出了当今学生学习、生活最迫切的问题。时代性在于“课桌文化”内容总是紧跟时代潮流,聚焦时代热点,大有“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雄心壮志。通过它,我们总能找到时代的影子。

3.“课桌文化”存在的匿名性和自由性

由于“课桌文化”存在的匿名性特点,使得学生在乱刻乱画时不必承担任何责任,从而也导致了“课桌文化”的自由性。因为匿名性,我们也缺乏有力的监督,自然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课桌文化”的“泛滥成灾”。

4.“课桌文化”存在的多样性和公开性

在受破坏的桌面上,在留下文化烙印的方式上,有钢笔、圆珠笔撰写,有刀刻,有白色涂改液涂抹。尤其是在多媒体教室、图书阅览室等公共教室,课桌更是成为了全校学生交流的平台。

5.从“课桌文化”的语言上看,“课桌文化”有一定的文学性

或许是真情流露,“课桌文化”的语言远超平时学生作文水平,课桌上的语言中西合璧、古今相映,还采用大量排比、对偶、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读起来朗朗上口。在公共教室,大家你来我往,你辩我论,形成一个交流的平台,充分体现了“集体的智慧是无穷的”。

(四)关于“课桌文化”的思考

观察学生的行为,就要研究学生的心理。初中生的“课桌文化”总的来说不是一种健康的文化。首先,由于它存在的形式就是错误的,是以损坏公物为代价的;其次,内容多是消极方面的。但我们不能否认它的存在。

怎样去看待这种文化,进而了解学生的思想,引导学生健康的成长,这应当是留给我们的重要问题。透过“课桌文化”,我们也能窥见学生在想什么。只有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我们的教育才能真正获得学生的认可。

通过问卷调查的分析以及采访结果,我们看到了大多数学生对“课桌文化”持反对观点,他们认为课桌上乱七八糟的留言,影响了桌面的整洁美观,尤其是一些低俗的东西。从大方面来说,其严重腐蚀了初中生的心灵,使得思想还未成熟的学生走上歪路,长此以往,会形成一种亚文化形态;从小方面来讲,学生的好奇心理,也会影响我们上课的效率。

当然,也有极少数的学生认为课桌文化尽管是非理性的,但我们却不能完全予以否定。有些课桌文化也很精彩,舒缓了课间的紧张气氛,某些忏悔式语言还可以让迷茫中的我们少走弯路。其折射出学生在最渴望被关怀的年龄,得不到理解是可悲的,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

三、应对措施

“课桌文化”确切地说,应该称之为“课桌文字”,属于以书写形式流传的一种特殊的校园民俗文化。“课桌文化”是一种本不应有、然而又一时难以消除的客观存在,基本上属于校园文化中非主流、非规范性的一种负面文化,往往具有一定的消极作用。“课桌文化”的产生原因很复杂,既有社会因素,也有个人因素,克服或抵制负面的“课桌文化”,特别是消除其中的负面影响,要从多方面着手。“课桌文化”来源于创作者的内心发泄,以破坏课桌为代价,这种方式有点偏激,不够理性,而且有一定的传染性,但也不必视作洪水猛兽。“课桌文化”虽然体现出部分学生品位不高,可也恰好最能真实地反映出学生的内心世界,在一定程度上为我们教育者提供了一条探知学生内心世界的途径。我们要认真去看待这种文化,透过课桌文化,了解学生在想什么,了解他们的思想,才能更好地引导他们健康的成长。

(一)进行心理干预、辅导

学校可以为学生举行青春期心理健康知识讲座,疏导学生生活、学习中出现的各类心理障碍。同时,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设立心理健康咨询室,配备心理健康咨询老师,让学生拥有一个可以倾诉、咨询的对象。

(二)形成文明礼仪之风

通过文明礼仪讲座、演讲、征文,设立“文明礼仪月”等相关措施,推动校园文明礼仪之风。同时,制定相关政策,落实到班级,由班干部带头,以点带面,扭转这一不良习惯。

(三)获取家长的支持

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除了学校教育外,还需要家庭教育的配合。只有家校联手,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四)加强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初中生毕竟是在管理中成长的,正面教育非常必要。学校可以开展相关活动,让学生在行动中受教育,认识到乱涂鸦是可耻的,对于一些始作俑者要给予最严厉的批评教育。在平常的教育教学中加强良好行为养成的教育,让学生从心理上认识到这种行为的危害性,从而有效遏制课桌文化等非理性亚文化形态在校园的盛行。

(五)推进素质教育落实

不可否认,尽管素质教育的口号喊了多年,但真正的落实效果并非尽如人意。学生的课业负担还是比较沉重。而沉重的课业负担滋生了学生的厌学情绪,甚至产生一些极端的过激行为。我们要切实减轻课业负担,向课堂要质量,而非“课堂不行课后补,各科试卷漫天飞”。

(六)探索学生获得内心释放的途径

中学阶段是人生叛逆的阶段,希望内心的释放是不可避免的。作为教师、家长,我们必须认识到堵不如疏,要学会倾听、学会理解,帮助学生解开心结。引导学生采取合理的疏散方法,让他们淤积在内心的情绪得到合理的宣泄。

篇4:初中传统文化调查报告

[关键词]农村初中班级文化建设成效思考和注意

[中图分类号]G6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240082

班级成长的动力与成功,关键在于班级文化建设。本文结合校情,从班级实际情况出发,就增城区派潭镇第二中学(农村初中)班级文化建设进行跟踪调查研究,谈两方面体会。

一、主要成效

古诗句有云:“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班级文化也具有潜在性和隐形性。通过本课题的实验研究,农村初中班级文化建设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成绩。

1.明确指引着学生前进的方向

通过班级文化建设的实验研究,学生对理想前途、人生观、思想道德等方面有了初步的认识。意识到在这个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社会,要想跳出落后的农村,改变命运,知识是必不可缺的关键要素。所以,短时间内形成了一种你追我赶、拼搏进取的氛围,更令人欣慰的是无形中形成了文化的沉积,明确指引了学生的人生价值观、思想品德、审美情趣,从而形成“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的班风。再加上形式多样、与时俱进的文体活动,优雅舒适的学习环境,明确持续地指引着学生前进的方向,让学生如鱼得水一样,在浩瀚的知识海洋里遨游,孜孜不倦地吸取新知识,培养多方面的能力,凝成了积极向上的班风,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2.提高了班集体的凝聚力

全天下的班主任都希望自己所带的学生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丰富多彩的班级文化是形成精神境界、道德水平和业务技能的催化剂。开展与时俱进的文体活动,例如,校园田径运动会、诗歌朗读比赛、镇级文艺会演、校园十大歌手等等,定能让班集体空前团结。形式多样、朝气蓬勃的各种文体活动,对学生来说,使他们发挥了特长,展示了才华,学会人际交往,得到鞭策和鼓舞,提高了自信,培养了荣誉感;对整个集体来说,增强了向心力,形成了和谐融洽、团结进取的学习氛围,增强集体的责任感,从而提高了班集体的凝聚力。

3.减少了辍学生

我们学校的生源绝大部分都是落后农村山区的学生,隔代教育问题普遍存在,因受到社会上“读书无用论”的影响,再加上学生基础差,产生厌学现象,甚至是退学。开展形式多样、朝气蓬勃的各种文体活动,对学生来说,相当于自己憧憬第一个儿童节,空前热情,具有强烈的吸引力。这些文体活动,让学生发挥了特长,展示了才华,体会到“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感觉,填补了家庭教育的空白,提高了自信,培养了荣誉感。认同学校是乐园,班级是温馨的家,师生情同手足,进而顺其自然地接受知识,让学生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吃得饱,不至于辍学,最终减少了辍学生。

4.师生情深

古人云:“亲其师,则信其道”。所谓“亲其师”, 在日常班级管理中,具体表现为融洽的师生关系,它是学生能否乐意亲近教师教育的条件。通过班级文化建设,开展形式多样、朝气蓬勃的各种文体活动,使“师道”与“生道”融洽和睦,营造了和谐的师生关系和和睦的生生关系,既拉近了学生与班主任的距离,增加教师的亲和力,又树立了班主任的威信,收到一箭双雕的效果。

二、思考和注意

在农村初中班级文化建设的过程中,由于经验不足和条件限制,我也有做得不完美的地方,现提出思考和注意的方面。

(一)物质文化方面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的:“无论是种植花草树木,还是悬挂图片标语,或是利用墙报,我们都将从审美的高度深入规划,以便挖掘其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并最终实现连学校的墙壁也在说话的远大目标。”物质文化属于硬文化,它是进行农村初中班级文化建设的前提和基础。所以,教室环境的布置是进行班级文化建设的先决条件,在实际操作中,应结合班级情况,思考和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与众不同的班级特色

特色是农村初中班级文化建设的生命力,千篇一律,则不能称其为班级文化。要使学生在走进教室的同时,情不自禁地感慨:啊!这就是我们班!与众不同的特色班级!以班级为自豪。使其他人走进教室深切地感受到焕然一新,脱胎换骨。因此,班主任要结合班情,学生的特长、兴趣、爱好,以学生为主体,愿望为前提,充分发挥全体学生的集体智慧和创造力,制定班级理想、目标、情趣和追求,突出体现农村初中班级文化的影响力与凝聚力,并以此收到陶冶和教育的效果。

2.制定远期理想和近期目标

列夫·托尔斯泰曾说过: 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方向比努力重要,因此,班集体制定远期理想和近期目标是不容置疑的,否则一切行动就像无头苍蝇一样,东碰西撞,永无出头之日。所以,在教室醒目的位置悬挂、张贴简洁理想和目标,让全体学生能够时刻看到,分秒反省,自勉、自律、鞭策和鼓舞。当然,最好结合班级实际情况,在公平、民主、平等的基础上制定有可行性的远期理想和近期目标。对于远期目标,一锤定音,锲而不舍地奋斗;对于近期目标,可分阶段实施,一步一个脚印地完成,最终实现远期理想。

3.教室环境的布置

教室环境的布置是进行班级文化建设的先决条件,所以,在日常班级文化建设的实验过程中,应注意以下三点。(1)体现人性化的设计。例如,设置建议箱、互助栏、荣誉区等等。设置建议箱,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可以就班级文化建设交换意见和建议,在全体师生的监管下 共同交流思想、管理班级。荣誉区,让学生能发挥特长、展现才华、提高自信,丰富班级文化。(2)凸现艺术氛围。教室是学习的场所,必须有能体现农村初中学生特色的艺术氛围。(3)忌铺张、浮华、凌乱。教室环境的布置,讲究和谐简约、雅致整齐、质朴大方,切忌铺张、分散、浮华、庸俗、凌乱,以至于适得其反,使学生容易分散注意力,产生离心力。

(二)行为文化方面

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育就是要养成习惯”。行为文化是班级文化建设的体现,班主任应根据班级实际,以学生为主体,愿望为前提,千方百计与学生打成一片,了解他们的生活和思想动态,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各项活动。通过形式多样、朝气蓬勃的活动,尽快凝成与时俱进、齐心协力、精诚进取的班级精神。在具体实践中,班主任一定要练就“三头六臂”的功夫,具备多方面的素质,树立威信,这样班级文化才会游刃有余,活灵活现,丰富多彩。

(三)制度文化方面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班级文化建设是否落实与执行,关键在于制度。班主任是班级文化建设的统帅,要想营造一个良好的班集体,仅凭班主任的一臂之力在阵前挥刀弄剑、摇旗呐喊是远远不够的,关键在于以学生为主体,愿望为前提,创设适合班情和学生兴趣、爱好、特长的班级制度,为营造民主平等的优良班集体奠定基础。

(四)精神文化方面

苏霍姆林斯基在《全面发展个性的培养问题》中写道:“学校作为拥有高度教养和文化的基地,缺乏集体的多样的精神生活是不可思议的,缺乏个性丰富的精神生活也是不可思议的”。由此可见,在班级文化建设中,精神文化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处在灵魂和核心的地位。

物质文化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的目标,主要是为了精神文明建设。离开班级精神指导,物质文化建设再出色也是虚有其表,制度文化建设再完美也是纸上谈兵。

战国时期的韩非说过:“不明察,不能烛私”。通过农村初中班级文化建设的跟踪调查研究,对于农村初中学生来说,在成长与成才、教育与学习等方面起到难以估量的决定作用。为提高农村初中班级文化建设的水平,发挥班级文化建设在学校管理中的作用提供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王升.苏霍姆林斯基主体参与思想评析[J]. 外国教育研究,2000(6).

[2]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4.

[3]李璟.试论课堂环境的影响及优化[J].甘肃科技纵横,2010(5).

[4]谢华.关于班级文化之育人功能的实践初探[J]. 现代基础教育研究,2012(2).

[5]肖继勇.打造班级特色文化,营造良好育人环境[J]. 读写算(教师版):素质教育论坛,2012(23).

[6]王俊山.情感支撑:中小学班主任工作提升的途径与策略[J]. 教育导刊(上半月), 2014(10).

[7]伍莉.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班级文化建设研究[D] .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7.

篇5:初中传统文化调查报告

课外文化生活在初中学生精神生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对他们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因此对他们课外文化生活现状的调查与研究,对于了解和研究初中学生的心理素质、思想状况具有现实意义,对于学生家长、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也具有参考价值。

本次调查针对与初中学生课外生活最为密切的阅读书报、收看影视网络和参与各类文化娱乐活动这三项内容。调查范围包括##市一中、二中、三中和五中4所城区初级中学。调查样本通过分层随机抽样获得。共发问卷350份,实际回收330份,其中有效问卷300份,有效率为91%。

一、课外阅读

通过对学生平均每天阅读时间、阅读的主要目的、最爱看的书刊类型和获得课外读物的主要途径等方面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平均每天阅读时间在半小时以内的占25%,在半小时到1小时的占54%,在1到2小时的占16%,在2小时以上的占5%。由于现在初中学生普遍课业负担较重,再加上各种辅导班、培训班的学习,每天用于课外阅读的时间普遍较少,大部分学生每天阅读时间在半小时到1小时之间。在阅读的主要目的方面,为提高成绩应付考试的占13%,为拓宽知识面的占42%,为提高文化修养的占25%,纯为消遣娱乐的占20%。从中可以看出为提高成绩应付考试的学生人数最少,这可能与他们平常课业学习负担较重有关,他们认为课外阅读应该具有一定的消遣娱乐因素,但有70%的学生是为了拓宽知识面,为了提高文化修养,这说明大部分学生求知欲和上进心还是较强的。初中学生最爱看的书刊类型为通俗文学类占40%,历史知识类的占20%,生活科技类的占20%纯文学类和政治经济类各占5%。在获得课外读物的主要途径上,自己购买的占55%,借阅别人的占30%,借阅学校图书馆的占15%。从中可以看出学生所阅读课外读物绝大部分靠自己获取,通过学校图书馆获得的为少数,说明初级中学的图书馆建设还有待加强,应多增加一些受初中学生喜爱的课外读物。

二、影视网络

尽管学生课业学习负担很重,家长也不支持,但看电视、上网等仍然是现代社会学生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调查显示,有69%的学生每天都看电视,36%的学生每天都上网。最爱看的电视栏目连续剧占42%,影视片占38%,新闻资讯占5%,动物世界占9%,体育文艺占6%。调查中可以了解到初中学生对学校外的世界是充满好奇心的,很想通过多种渠道了解外部的世界。最受中学生欢迎的还要算娱乐性很高的电视连续剧和电影录象,但也有一部分是受父母的影响而喜欢的。在电视剧的国别调查时,有70%的学生喜欢韩剧,这部分中又大部分是女生,可见韩剧对中学生的影响也是很大的。在对上网目的的调查中,有38%是为了聊天,有36%是为了玩游戏,有16%是为了看自己喜欢的娱乐节目,有5%是为了浏览新闻,有5%是为了学习。可见大部分学生上网的目的是为了消遣娱乐,聊天玩游戏的占了绝大多数,真正用来学习的只占极少数。在调查中还了解到有电脑家庭的学生看电视的时间比没有电脑家庭的学生看电视时间明显偏 1

少,说明电脑对学生的吸引力是相当大的,也说明了电脑对传统媒体的影响也是较大的。

三、其他文化娱乐活动

学生除了阅读、看影视节目、玩电脑之外,还参加其他一些文化娱乐活动。调查表明,学生主要的兴趣爱好分别为音乐 绘画 体育 舞蹈 收藏 摄影 文学。许多学生表示,平时对很多活动都感兴趣,但因调查要求选择自己“最主要的”兴趣爱好,故只能忍痛割爱,由此反映出当代初中学生的兴趣爱好是广泛的。在对音乐的喜爱程度上,就音乐类型来说,喜欢中国流行音乐的占69%,喜欢中华民族音乐的占11%,喜欢外国交响音乐的占8%,喜欢外国摇滚音乐的占7%,不喜欢音乐的只占5%。在喜欢的音乐风格上,有35%喜欢轻松活泼的,有25%的喜欢热情奔放的,有30%喜欢优美抒情的,有10%喜欢狂热刺激的。

调查还显示,热衷电子或电脑游戏的学生人数众多。有10%的学生几乎每天都玩,有20%的学生经常玩,有50%的学生偶尔玩,有20%的学生从来不玩。游戏的目的在于娱乐消遣的占到了80%。有78%的学生是在公共网吧里玩游戏的。当然,经常玩游戏的学生中有60%的学习成绩不够理想。

综合上述调查结果,我门可以看出目前##市城区初中学生课外文化生活存在的一些问题,除了学生自身的因素以外,在家庭、学校和社会诸方面,同样有不尽如意的地方。学生的课外文化活动主要受到以下这些因素的制约。

一是学生家长对学生课业学习抓得紧,而对课外文化活动不够重视和支持。家长包括老师并不是直接干预他们,没有对他们的课外文化生活给予必要的指导,而是本身繁重的课业学习负担,压得学生根本无法从容地投身课外文化活动。二是学校和社会提供的适合初中学生特点、能满足他们需要的课外活动场所和环境比较缺乏。被调查的中学生,大多不太满意现有的课外文化活动,即使学校开展的课外文化活动,他们也觉得比较单一,缺少吸引力。而社会上的图书馆、博物馆、青少年宫等,都在利益驱动下以赚钱为目的,服务质量也较低,也很少有对学生免费开放的。

三是文化部门对公共网吧和电子游戏厅的监管不力。虽然命令禁止未成年人进入这些娱乐场所,但这些娱乐场所为了利益,根本不去考虑对未成年人的影响,对未成年人基本是来者不拒。

针对目前##市城区初中学生课外文化生活存在的问题和各方面的制约因素,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第一,充分发挥学校在丰富初中学生课外文化生活中的指导功能。学校要进一步提高教师素质,加强教师特别是班主任教师对学生课外文化生活的指导。从思想上高度重视课外文化生活对初中学生的价值和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加强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丰富校园的课外文化生活的内容和形式。组织各种社团和兴趣小组,开展各种有意义的活动,激发学生各方面的兴趣,尽可能满足他们的爱好。

第二,学生家长要发挥在初中学生课外文化生活中的教育和引导管教作用。首先,学生家长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不能因为工作忙等借口而对孩子的教育不管不问,放任自流,也不能只重视学生的知识学习,而忽视孩子其他方面的兴趣爱好。其次,学生家长要以身作则,戒除不良嗜好,不参加对孩子有不良影响的活动。另外,要正确对待孩子的兴趣爱好,在正确引导的情况下,也要尊重孩子的选择,对孩子的一些不良嗜好,要采取正确的方式和方法,给予引导,而不能采取简单粗暴的方式。

第三,除了学校和家庭外,社会其他部门也应重视和关心孩子们的课外文化生活。文化部门要加大对未成年文化市场的整顿和治理,进一步净化未成年人文化生活环境。政府要充分利用我市优厚的文化历史资源,要加大对公共图书馆、博物馆、青少年宫等对青少年影响巨大的场所的投入,不断增加和更新适合未成年人的设施。同时,也要增强城市整体文化氛围对未成年人文化环境的带动作用。

篇6:初中弘扬传统文化教案

——七(1)班主题队会

班会时间:2015年3.月3日 班会目的:

1、让学生了解更多灿烂的中国传统文化,领略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提高学生的审美观。

2、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提高学生对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热忱。

3、全面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并促进其与校园文化相结合而共同发展。

4、增强学生保护和弘扬传统文化的意识,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三、班会准备:

1、了解有关中国传统文化,背景及其丰富的内涵。

2、图片、实物以及文字资料。

3、黑板上写出此次班会的主题“弘扬传统文化”。

4、准备小礼物。

四、班会形式:由学生自主讨论、五、班会过程:

(一)、歌曲引入

以一首我是《我是中国人》的歌曲让主题班会拉开序幕,在歌声中主持人宣布:“我们班的弘扬传统文化主题班会现在开始”。

(二)主题篇

1、礼(1)、相声《讲礼貌》:了解中国礼、仁、孝中的礼 “礼”也就是说在平时的教育中,我们要按常规的要求中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并引导学生自觉思考如何讲礼貌、讲文明。

2、仁

(1)、合唱《团结就是力量》:“仁”就是指爱仁,讲仁义,讲友爱,讲爱国,只有我们这个大家庭中的所有成员都团结互助,我们班的凝聚力才会强,集体力量才会大,面貌才会蒸蒸日上。

(2)、交流互帮小组:我班长久以来一直有“互帮小组”同学之间互相友爱,互帮互助。同学互相交流心得,感受。

3、孝

(1)、关于“孝”的故事:同学交流故事,感受古代人民是如何孝敬父母,交流父母为自己的付出。

(三)、游戏篇

1、做一个小游戏,规则是:三个同学一组,两个同学在看完成语后负责作出动作让第三个人猜出成语是什么,在这个过程中做动作的同学不能用声音进行提示,这些成语都是有一些很典型的小故事,哪个小组猜到的成语最多就是获胜组,会给予精美小礼物。

2、猜灯谜:把全班同学分为四个小组,那个小组猜出的灯谜最多就是获胜组会予以一定的奖励。

(四)、班主任总结

此次班会给了同学们很多的自我展现空间,令我们通过各种形式更加深入了解了我们的传统文化,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互相学习的好机会,加强了全班同学的交流。经过这次的班会,希望我们的同学不仅领会了博大的情怀,感悟到了精深的文化,还要继承和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并谱写出更新更美的篇章。

相声《讲礼貌》

甲:小甲,现在都是提倡讲文明、讲礼貌。

乙:对,讲文明讲礼貌体现了一个人的学识和修养。甲:对,对人说话呢,要用尊称。乙:恩

甲:讲话呢要讲文明

乙:恩,对,这样才能和我们这个大国相称。甲:咋俩正俺说,同学们也理解不了。乙:那怎么办?

甲:怎们给大家演一演

乙:那好啊。怎么演?甲:比如说我见到您了。乙:你见着我了,怎么样啊? 甲:我应该这么跟你说。乙:怎么说呀? 甲:同学。劳驾,我跟你打听点事。乙:有什么事说吧。甲:我跟你打听个人。乙:什么人啊?

甲:这个人长的玲珑小巧、十分精神。听说是一位了不起的学生,在您这个学校吗?

乙:啊,他呀,在,在,在。甲:什么?

乙:在,在,在。

甲:哦,那麻烦你把他请出来,我跟他说点事。乙:不用请了。甲:为什么呀? 乙:我就是啊

甲:啊,那真对不起啊。

乙:怎么了?有什么对不起的?

甲:这么半天没看出来你啊。真对不起 乙:那有什么

甲:你看:抱歉、对不起、您、请 乙:这些都是客气话。甲:这不是客气话 乙:那是什么?

甲:这是对一个人的尊重。假如我换种方式跟你说话,你听着都不舒服。比如说我又见着你了。

乙:您有见着我了。怎么了? 甲:哎

乙:这什么称呼啊 甲:跟你打听个笨蛋。乙:有什么事你就说吧、甲:这个人长的,比武大郎高一点,脑袋长的跟茶盘似的。是个倒霉的学生。叫李洋糕。

乙:你怎么叫什么人外号了。甲:你认识他? 乙:我就是

甲:唉呀,你别逗了。

乙:这怎么是逗呢?有什么事赶紧说吧。甲:别说了,说了两头都不乐意。乙:你没事找我干什么?

甲:唉,你别瞪眼。你一瞪眼比猴都难看。乙:我说你还蹬鼻子上脸了。

甲:就你这张比猪还难看的脸,我才不愿意上呢。我害怕有高原反应呢。乙:你,你,你你气死我了你。

甲:我说你别生气,你一生气回头一得病,一得病就嗝屁着凉了,你还来找我,那多麻烦啊,你不愿意告诉我,我找别人问去。别介,傻老爷们。乙;喂!说谁是爷们?

甲乙齐: 作为学生我们应该处处讲文明懂礼貌。

古代孝顺的小故事:

1、彩衣养亲

唐朝有个姓杨的人,家贫如洗,但十分孝道,靠讨饭养其父母。故人们叫他杨乞。他所讨食物,都带回家中奉献双亲。父母没有尝过,他虽然饥饿也不敢先尝。如有酒时,就跪下捧给父母,等父母接过杯子即起来唱歌跳舞就像小孩子一样,使父母快乐。有人怜悯他穷困,劝他给人家打工,用所得收入养亲。杨乞答道:“父母年迈,若为人家打工,离家太远,就不能及时奉侍他们。”听的人感到他真是个孝子。后来父母去世了,他又乞讨棺木安葬。每逢初一、十五,就拿着食物去墓前哭祭。有诗赞曰 乞酒奉亲尽礼仪,高歌跳舞学娇姿; 娱亲精彩引欢笑,满室春风不断吹

2、打虎救父

晋朝时,有一位叫杨香的孝子,十四岁的时候就经常跟着父亲去田里收割庄稼。有一天,突然一只老虎把他的父亲衔去。当时杨香手无寸铁,但他深深地知道必须去救自己的父亲,于是不顾自身的危险,立即爬上虎背,紧紧扼住老虎的脖子,老虎终于松口逃走。他的父亲也就脱离虎口,保全了性命。有诗颂曰:

深山逢白额,努力搏腥风; 父子俱无恙,脱身虎口中。

猜成语:画蛇添足、滥竽充数、过河拆桥、守株待兔、三人成虎、三顾茅庐、螳螂捕蝉 猜灯谜:

1、谜语:此物大而轻,肚内火烧心。(灯笼)

2、谜语:身上穿红袍,肚内真心焦,惹起心头火,跳得八丈高。(鞭炮、炮竹)

3、平日不思,中秋想你,有方有圆,又甜又蜜。(月饼)

4、请说出重阳节的两个习俗。(登高、喝菊花酒、插茱萸、吃重阳糕)

5、“悬艾草,挂菖蒲”是哪个节日的习俗?(端午节)

6、“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是哪个朝代哪位诗人所作?(唐,杜牧)

7、端午节是农历几月几日?(五月初五)

8、什么节又称“上元节”?(元宵节)

9、嫦娥奔月是哪个节日的传说?(中秋节)

10、请说出春节的三个习俗。(贴春联、放烟花、吃年糕饺子、拜年、贴窗花、倒贴福字)

11、我国传统节日中最希望家人团圆的两个节日是什么?(春节、中秋)

上一篇:后回故乡的学生作文800字下一篇:xx年护士年度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