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疾病科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2024-06-04

感染性疾病科医院感染管理制度(精选6篇)

篇1:感染性疾病科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感染性疾病科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1、布局流程合理,做到有效分区(三区、两道),三区为:污染区、潜在污染区、清洁区;两道为:医务人员通道、病人通道。

2、门诊接诊病人预防控制措施

(1)按标准预防措施执行;

(2)接诊呼吸道疾病病人时应戴防护口罩;

(3)疑似传染病,按下列途径管理:①发现甲类传染病患者,在第一时间内通知上级领导及有关部门(医务处、医院感染管理科等);②根据传染源的性质,立即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③收住感染性疾病科,按传染病要求住院或转院治疗。

3、留观病人预防控制

(1)普通病人按标准预防措施执行;

(2)病人诊断不明确或怀疑有传染性疾病但需要抢救或病情危重,暂无法转传染病院的: 1)病人安置单人房间,就地隔离一一除特护、医生必要检查、处置外,其他人包括医务人员不得进入。

2)避免转科,并且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外出检查,以防在转送过程中造成感染的播散。3)病房尽量配备一次性物品,重复使用的医疗器械及其它用品相对固定,各种器械、抢救监护设备、隔离衣等,不得与他人共用。

4)医疗器械消毒处理:严格按《消毒技术规范》进行操作。

5)病房每日一次紫外线消毒,房间内设施用1000-2000mg/L的含氯消毒剂消毒液每日擦拭一次。

6)病人出院、转院、死亡后,病人用过的被单、床单、枕套等必须全部更换,经消毒后再清洗;病人污染的环境必须作终末消毒处理。

4、医务人员的防护

(1)医务人员应穿戴相应的个人防护用品(手套、口罩等),每诊治一位病人均应洗手、手消毒或更换手套。个人防护用品应定期更换消毒,严重污染时随时更换消毒。必要时穿隔离衣、戴鞋套。

(2)医生检查、换药时必须戴手套,离开病房后,严格洗手,并使用手消毒剂。

(3)严格探视制度。探视者应做好防护措施,有条件者根据病种隔离的需要提供隔离服。

(4)非该病区工作人员需进入时,应经该病区医务人员许可,并接受消毒隔离要求的指导,严格遵守消毒隔离制度。

5、医疗废物处理:

(1)病人产生的生活垃圾(如瓜壳、纸张、一次性饭盒等)应作为感染性废物管理;所有感染性废物和病理性废物应当使用双层包装物包装。

(2)病人房间的台面、门把手、地面、诊疗用品、废弃物、便器等必须由专人负责严格消毒。(3)排泄物、呕吐物及分泌物的处理:用1000-2000mg/L的有效氯消毒液静置30分钟后,倒入病房卫生间便池冲水。

院感科

2018年1月5日

篇2:感染性疾病科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一、发热门诊、肠道门诊、呼吸道门诊整合为感染性疾病科。

二、布局与流程

(一)感染性疾病科和传染病分诊点应当标识明确、相对独立、通风良好、流程合理。

(二)功能区域划分:清洁区包括医务人员专用通道、值班室、更衣间、休息室与库房等;半污染区为治疗室、药房(或药柜)、医务人员穿脱个人防护装备区等;污染区为挂号收费室、候诊区、诊室、隔离观察室、检验室、放射检查室、患者专用卫生间等。

(三)严格区分人流、物流的清洁与污染路线流程,采取安全隔离措施,严防交叉污染和感染。患者通道和医务人员通道分开;发热门诊患者通道应与其他门诊患者通道分开。

(四)设置独立挂号、诊疗、收费、配药、化验、隔离观察室、处置室、抢救室等,受场地限制,可配备专人为患者送样、配药、交费等提供服务。

(五)发热门诊、肠道门诊均应设立临床疑似病例的专用单人隔离观察室发热患者隔离观察室外应设立缓冲间,肠道门诊隔离室外设立缓冲间,为进出人员提供穿脱个人防护装备的场地与手卫生设施,同时阻隔与其他区域的空气直接对流。

(六)发热门诊内成人患者与儿童患者,应分诊疗室。

(七)各门诊应独立设立患者专用卫生间,污水纳入医院污水处理系统。

三、物资与设施配备

(一)配备足够的手卫生设施,并符合以下要求:流动水、非手触式水龙头开关,洗手液、干手设施、每诊室均配备快速手消毒剂。

(二)感染性疾病科内必需配备足够的个人防护装备,如外科口罩、N95口罩、防护服、隔离服、手套等。

(三)各门诊人员出入口、窗户等处应设立防蝇等设施。

(四)感染性疾病科内必须配备消毒药品和器械,如含氯消毒剂、漂白粉、喷雾器等。

四、医务人员管理

(一)成立医院感染监控小组,成员由科主任、护士长、感染监控医师、感染监控护士组成。医护人员每年接受医院感染继续教育培训,主要培训内容为传染病防治相关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工作制度及感染性疾病流行病学、预防、诊断、治疗、职业暴露防护和处理以及消毒隔离等。

(二)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首诊医生负责传染病报告、登记工作,及时、准确报告传染病。对排除传染病的,要及时修正报告。与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密切配合,开展有关传染病的宣传教育工作。

(三)严格执行手卫生制度。

(四)合理应用抗菌药物

(五)医务人员必要时接种相关的有效疫苗。

(六)职业暴露防护: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防止发生职业暴露。意外发生职业暴露后,严格按《韶关市第一人民医院职业暴露防护制度》进行暴露后的相关处置工作。

五、消毒隔离管理

(一)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二)严格按照《医院感染管理规范》和《消毒技术规范》对感染性疾病科的设施、设备、医用物品等进行消毒。室内保持自然通风,保持室内清洁卫生,用紫外线进行空气消毒每天2次,室内桌、椅、门把手等物品每日用500mg/L有效氯的含氯消毒液擦拭消毒2次。每日诊疗工作结束后地面用500mg/L有效氯的含氯消毒液拖擦。污染时随时用1000—2000gm/L有效氯的含氯消毒液擦拭。拖把、抹布须专用。用过的可复用医疗器具等及时送供应室清洗消毒灭菌。

(三)病人呕吐物及排泄物:稀薄的呕吐物及排泄物,用20000 mg/L有效氯含氯消毒剂溶液2000ml,搅均放置2h。无粪的尿液用10000 mg/L有效氯含氯消毒剂溶液100ml混匀放置2h。成形粪便可用50000 mg/L有效氯含氯消毒剂溶液2份加于1份粪便中,混匀后作用2h,后倒入厕所。盛呕吐物或排泄物的容器:用5000mg/L有效氯含氯消毒剂溶液浸泡30分钟。浸泡时消毒液要漫过容器。

(四)工作人员在感染性疾病科工作区采取标准预防措施,并根据感染性疾病的传播途径采取飞沫隔离、接触隔离和空气隔离。医务人员根据工作时的危险性程度采取分级防护,防护措施应当适宜;感染性疾病科工作人员应为就诊的呼吸道发热病人提供口罩。

(五)感染性疾病科内的化验室应严格按照实验室生物安全进行管理。

(六)清洁用具标识清楚,按不同用途分开放置与使用,不得混用。每天使用前后用1000mg/L 有效氯浸泡消毒,清洗后悬挂晾干。

(七)被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污染的被服、隔离衣等放在黄色塑料袋内,双层结扎,注明“隔离”及数量。

(八)医疗垃圾按本院《医疗废物处理制度》进行分类收集,由专职人员存放到医疗垃圾暂存点集中处理。

六、环境卫生学、消毒效果监测

(一)感染监控护士每月对空气、物表、医务人员手、使用中消毒液进行细菌学监测。

(二)监测超标项目及时查找原因,并落实整改措施,重新监测至合格。

篇3:感染性疾病科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581例中,男310例,女271例,年龄65岁~93岁,平均年龄70.2岁。包括急、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积液、息肉,胆管感染,胆总管结石,胆源性胰腺炎,胆管恶性肿瘤。

1.2 麻醉与手术方式

本组中急诊手术(入院后72 h内实行手术)408例,择期手术173例。手术方式包括:胆囊切除术,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引流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胆囊、胆总管空肠吻合术。其中全麻244例,连续硬膜外麻醉78例,全麻+连续硬膜外麻醉259例。手术时间55 min~6 h.

1.3 合并症

本组419例(72.1%)合并有1~4种不同类型的合并症,依次为: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慢性支气管炎伴肺气肿、脑血管意外后遗症、前列腺增生、贫血及低蛋白血症、肿瘤等。

1.4 侵袭性操作情况

本组患者入院期间分别留置导尿302例(52.0%),放置胃管106例(18.2%),中心静脉置管89例(15.3%),放置引流管451例(93.1%),有创、无创通气32例(5.5%),气管切开4例(0.7%),纤维支气管镜、胃镜、膀胱镜检查34例(5.9%)。

1.5 手术并发症

本组术中、术后并发低血压142例(24.4%),高血糖172例(29.6%),意识障碍26例(4.5%),急性心力衰竭34例(5.9%),急性肾衰竭7例(1.2%),代谢性酸中毒70例(12.0%),电解质紊乱203例(34.9%)。

1.6 临床用药与诊断标准

根据《应用抗菌药物防治外科感染的指导意见(草案)Ⅰ》[3]指导临床抗菌治疗。按卫生部制定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进行判定。

2 结果

2.1 术后医院感染发生率

本组老年胆管术后发生医院感染72例,感染率为12.4%(72/581),同期其他年龄胆管术后医院感染率为4.8%(31/646)。医院感染72例中64例痊愈或好转出院,有8例感染严重致呼吸、肾功能衰竭死亡,病死率为11.1%.术后医院感染发生率见表1.

2.2 感染部位分布构成比

医院感染以下呼吸道、血液系统、泌尿系统居多,共占70.8%.见表2.

2.3 医院感染病原菌

本组从72例老年胆管术后医院感染患者的标本中共培养出166株病原菌。病原菌分布见表3.

3 讨论

3.1 老年胆管疾病的特点与医院感染的相关性

3.1.1 急诊手术多

本组收治的581例老年患者大都发病急骤,病情变化快,急诊率高达64.0%以上。即使病史长者也常合并胆囊颈部结石嵌顿、胆囊积液或胆总管结石并发梗阻性胆管炎时才入院治疗,往往导致急诊手术。本组择期、急诊手术院内感染率分别为6.7%(14/209)和15.6%(58/372),提示急诊手术患者更易发生医院感染。

3.1.2 合并症发生率高

本组72.1%的患者存在多种合并症,最常见的为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慢性支气管炎及肺气肿、前列腺增生。72例中有或无合并症医院感染率分别为72.2%和27.8%,提示有合并症者术后易发生院内感染。

3.1.3 全身情况多较差

老年患者生理防御功能、免疫功能随着患病时间及年龄增长而降低[4],代谢能力减退,对疾病及手术的反应及耐受力普遍较差。本组27.9%的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低蛋白血症,36.3%的患者出现水、电解质平衡紊乱(其中以低钾、低钠血症及代谢性或呼吸性酸中毒为多)。72例中有或无合并上述情况发生医院感染分别为73.6%和26.4%,提示全身情况及营养状况是引发医院感染的重要因素。

3.1.4 侵袭性操作多住院时间长

老年患者围术期处理复杂,麻醉要求高。手术前后监测及检查频繁,以致侵袭性操作多,本组平均每例2.1次。此类患者经疾病及手术打击后恢复慢,长期卧床等均易导致发生医院感染。本组中医院感染患者平均住院时间长达26.6 d,提示医院感染与住院时间长及侵袭性操作呈正相关。

3.2 老年胆管术后患者医院感染特点

3.2.1 本组资料显示胆管术后医院感染最常见感染部位依次为下呼吸道、血液系统、泌尿系统,与文献报道的结果相似[5,6,7]。提示加强对这三个部位感染的监测,定期、规范地留取痰、血、尿标本培养十分重要。下呼吸道感染最常见的致病菌依次为铜绿假单胞菌、鲍氏不动杆菌、产酸克雷伯菌等;最主要的发病因素是咽部定植菌误吸、气管插管、呼吸机治疗和仰卧位等。血液系统最常见的致病菌依次为真菌、克雷伯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最主要的发病因素是颈静脉置管及腹腔脓肿、软组织深部感染等。泌尿系统感染最主要的致病菌为真菌及大肠杆菌,而泌尿系统感染最直接的诱因是插尿管与留置导尿,导尿管留置每延长1 d,发生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增加5%[7].此外,长期卧床与应用广谱抗生素亦是危险因素。

3.2.2 在病原菌分布上依次为革兰阴性杆菌(47.0%),真菌(28.3%),革兰阳性球菌(24.7%)。在革兰阴性杆菌中,铜绿假单胞菌位于首位,其次为大肠埃希菌、鲍氏不动杆菌;革兰阳性球菌中以粪肠球菌最为常见,其次为屎肠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真菌感染仍以白色念珠菌为主;在全部微生物中占前5位的依次为白色念珠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鲍氏不动杆菌、粪肠球菌。本组资料显示菌种呈多样性变化,在临床经验性抗菌治疗时应引起足够重视。

3.2.3 本组中革兰阳性、真菌耐药程度低;革兰阴性杆菌对抗菌药物随病原菌不同而有较大差异,其中铜绿假单胞菌、鲍氏不动杆菌、嗜麦芽寡养单胞菌耐药明显,须在治疗中根据药敏培养结果及时调整用药。老年患者由于体质差,大多因并发症而长期使用抗菌药物,尤其是广谱抗生素的长期使用,造成菌群失调,出现真菌及条件致病菌生长。本组医院感染以革兰阴性杆菌合并真菌感染为多占30.5%,提示多重感染是老年胆管术后医院感染的主要特征,而多重感染往往合并多重耐药,造成治疗上的困难。

3.3老年胆管术后患者医院感染的防治措施

针对此类患者,我们体会到在强化临床医生对医院感染认识的同时,要重视以下几点:(1)重视围术期处理。对患者全身情况应做全面了解,将调整水、电解质紊乱,纠正酸碱失衡,控制血糖,改善营养状况及纠正低蛋白血症作为围术期处理的重要内容。(2)积极有效地控制原发病,去除胆管系统致病因素,恢复正常生理功能,是防治医院感染发生的基础。(3)合理应用抗生素。以病原菌检查及药敏试验为依据有针对性地选择高效、敏感抗菌药物,能用窄谱不广谱,能短期不长期应用。(4)加强对呼吸道、血液、泌尿系统等感染易发部位及系统行重点监测,定期规范地留取标本,严格掌握洗手制度、无菌技术操作规程、消毒隔离保护制度,最大限度地降低院内感染的发生。

摘要:目的探讨老年胆管疾病患者术后继发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对1998年1月—2009年6月收治的581例老年胆管手术患者术后继发医院感染情况进行前瞻性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老年胆管术后继发医院感染发生率为12.4%,病死率为11.1%;最常见的感染部位依次为下呼吸道(27.8%)、血液系统(22.2%)和泌尿系统(20.8%);病原菌分布上依次为G-杆菌(47.0%)、真菌(28.3%)、G+球菌(24.7%)。结论老年胆管术后患者生理特点是继发医院感染的重要原因,急诊手术、合并症、营养不良、侵袭性操作是引起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加强对下呼吸道、血液系统和泌尿系统的重点监测,重视围术期处理,积极有效地治疗原发病,合理应用抗生素是预防医院感染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胆管,术后,医院感染,围术期

参考文献

[1]童坦军,张宗玉.医学老年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378,386.

[2]Bateson MC.Gallbladder disease and cholecystectomy rats are dependently variable[J].Loncet,1984,2(9):621.

[3]《应用抗菌药物防治外科感染的指导意见(草案)》撰写协作组.应用抗菌药物防治外科感染的指导意见(草案)Ⅰ[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3,23(7):插页1-3.

[4]吕大力,张诚,邵文东.320例脑血管疾病患者医院感染临床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4,14(3):272-273.

[5]Erbay H,Yalcin AH,Serin S,et al.Nosocomial infections in intensive care unit in a Turkish university hospital:a2-years survey[J].Intensive Care Med,2003,29(9):1482-1488.

[6]肖素香.外科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原因分析及预防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8,18(2):178-180.

篇4:感染性疾病科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关键词 基层医院 妇产科感染性疾病 诊断及治疗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30.030

正常情况下,妇女阴道内存在着大量的寄殖菌,包括有各种的需氧菌、兼性和专性厌氧菌。当患者抵抗力减弱或接触的细菌病毒多时,便可出现妇产科感染性疾病,现在此病已成为了临床上的一种常见病,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1]。妇产科的感染大多由多种病原菌混合感染,2/3以上可见厌氧菌。对于部分基层医院来说,卫生条件差,消毒措施缺乏,医护人员操作不规范等也可使部分女性患者在就医中引发妇产科感染性疾病。因此及早诊断,针对可能感染的病原菌正确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对预后起关键作用。现将诊疗48例妇产科感染性疾病患者的情况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0年2月~2012年3月收治妇产科感染性疾病患者48例,年龄18~51岁,平均28±5岁。其中妇科感染性疾病34例,产科感染性疾病14例。18例使用中药治疗,30例使用手术治疗。

方法:对48例患者的发病诱因、感染的种类、主要的临床症状、诊断方法、治疗措施及预后,进行探讨研究。

确诊及治疗:根据患者局部或全身发热的情况,若有局部红肿热痛的症状为局部性感染。若出现全身性发热,体温升高,且出现下腹部疼痛,血常规异常,如白细胞升高等,可诊断为全身性感染。确诊有感染后,刮宫取物进行培养,确诊病原菌。治疗上,首先控制感染源,有脓肿及局限性感染的,对脓液进行引流;有感染坏死组织的,进行常规清创祛除;有可疑性感染植入物的,予以祛除;对于由微生物污染引起的,嘱患者远离感染源。使用抗生素:及早使用抗生素可控制感染。当炎症过于严重,单使用抗生素无效时,联合给予糖皮质激素,以抑制炎性反应,增强机体抗过敏性内毒素,预防感染性休克等。

疗效判断标准:①完全治愈:患者无发热,白细胞为正常值,B超等看不到感染性病灶;②好转:患者不适症状明显减轻,无发热或有低热,B超示病灶缩小或开始愈合;③有效:患者症状减轻,体温有所下降但仍有发热,B超示病灶有些好转但仍有感染性炎症;④无效:患者仍发热,白细胞升高,症状不减轻,甚则加重,B超示病灶没见缩小或有所扩张恶化,感染性炎症仍存在。

结 果

经治疗处理后,48例患者中,完全治愈15例,好转19例,有效10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1.67%。

讨 论

妇产科感染性疾病是基层医院中的常见病及多发病,与医院的环境、管理、条件和患者等因素有关,具体有:大多数的基层医院妇产科病房布局不合理,不划分出病理区、产前区、产后区,妇科病患者和产妇均在同一病区,出入同一通道,易造成相互污染[2];病房陪护、探视的人员多,人流量相对较大,空气不洁且不注意通风,使病房空气较污浊;病房环境和卫生欠清洁,患者出院后,不注重对床单进行终末的消毒,使地面、物表的病菌交叉感染,存在着医院感染的隐患;重复使用的医疗器械,不统一集中消毒灭菌,不注重无菌操作。医护人员无菌观念不强,在做各种的治疗及护理的前后,不彻底清洗和消毒手;产妇难产时,入院后即开始手术,未进行术前的沐浴更衣,清洁皮肤、外阴等。

故医院需建立健全一下几点:①建立及完善医院感染的相关管理制度,包括医院感染管理的工作方案、消毒隔离的制度、医务人员因职业暴露而进行的防护工作制度、医院感染出现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等。②建立相对独立区,区分无荫区、清洁区和污染区,区域的标志需明确;无菌区包括:无菌物品的存放间、无菌手术室、隔离分娩室、正常分娩室;清洁区包括:器械室、洗手间、待产室、隔离待产室、办公室。③进行严格的消毒隔离管理,工作人员进入手术室前需洗手、更衣、带帽和口罩,在手术或接产时,严格遵守无菌的操作。

妇产科的感染,特别是与妊娠有关的感染[3],其起病急、发展快,一旦治疗不及时,将会危及生命,严重威胁生育期妇女的生命健康,须给予足够重视。基层的医院在预防和治疗妇产科的感染性疾病中,需以预防院内感染为主,进行院内设施和环境改造。对前来就诊的感染性患者,需及时给与足量的敏感性抗生素控制感染,预防传染他人。

参考文献

1 黄学民,杨金清.基层医院妇产科医院感染原因与管理[J].医学信息,2009,1(9):241-242.

2 王彩霞,吕向红.红霉素软膏联合多西环素治疗宫颈衣原体感染的疗效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2007,23(6):24.

篇5:感染性疾病科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生效日期:年 月 日 修订日期: 2012年5月12日

一、门诊管理

(一)门诊独立设区,有明显标识。

(二)严格划分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做到无交叉。

(三)医务人员相对固定,并限制活动范围,减少医源性传播机会。

(四)入口处有专人分诊、进行检诊、测体温和介绍就诊须知,发热病人带口罩,家属及陪同者在诊区处等候,如病情需要时,经医师同意可留一人陪同。

二、感染性疾病科门诊空气消毒

(一)无传染病人时 1.开窗自然通风。

2.紫外线照射消毒,每日2-3次,每次30分钟。3.动态紫外线循环风定时开启

(二)有传染病人时 1.开窗自然通风。

2.有人情况下,动态紫外线循环风持续运行。

三、地面及物体表面消毒

(一)地面要湿式拖扫,有疑似病人时用1000mg/L含氯消毒液喷洒或拖地,每日2次。

(二)桌、椅、窗台、柜、门(把手)、治疗车等可用1000mg/L含氯消毒液擦拭消毒,每日2次。

四、其它物品的消毒

(一)每个诊室备有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计等物品,每次用后消毒,体温计用1000mg/L含氯消毒液浸泡30分钟,听诊器、血压计用1000mg/L含氯消毒液擦拭。

(二)呼吸治疗装置使用一次性管道,用后按医疗废物处置,反复使用的接头等部件送供应室集中处置。

(三)病人吸氧用一次性湿化瓶、鼻导管等,用后按医疗废物处置。

(四)运送传染病人的平车使用后用2000mg/L含氯消毒液喷洒消毒作用30分钟。

(五)工作人员使用后的隔离衣、刷手衣等,装入双层黄色胶袋扎紧袋口,密闭车交洗衣房集中处置。

(六)排风系统过滤网、空气净化器过滤网定期用2000mg/L含氯消毒剂清洗。

五、病人排泄物、分泌物的处理

(一)留观病人床旁设置加盖容器,装足量2000mg/L含氯消毒液,用做病人呕吐物、4.9.2.1—C1 分泌物的随时消毒,作用时间30-60分钟,倒入厕所。

(二)排泄物:

1.尿液:每1份尿液加2000mg/L含氯消毒液1份混匀,放置2小时,倒入厕所。2.粪便:每1份粪便加漂白粉5份搅匀,放置2小时,倒入厕所。

六、污物的处理

(一)感染性疾病科门诊所有垃圾均为医疗废物。

(二)用后的防护服、一次性口罩、帽子、手套、鞋套及其它废物装入黄色垃圾袋内,不可超过3/4满,扎紧袋口。

(三)交接时在污染口,用1000mg/L含氯消毒液喷洒,然后套第二层黄色垃圾袋,扎紧袋口。

(四)注明警示标识。

(五)垃圾置于双层黄色塑料袋内,医疗废物处置符合有关规定。

七、终末消毒

留观室病人出院、转院后,留观室空气、物体表面、床单位等按照上述有关具体消毒方法进行终末消毒。

八、医护人员防护

(一)感染性疾病科门诊的工作人员应严格执行上级规定的着装要求,并执行区域性防护流程,各区要明确标出防护服的穿戴步骤。

(二)与病人近距离操作时戴护目镜,吸痰、气管切开、气管插管等操作时,要戴全面型呼吸防护器。

(三)每接触一个病人后马上洗手或卫生手消毒(包括收费、化验、药房工作人员)。

(四)严格洁、污路线,不得逆行,避免造成污染。

篇6:感染性疾病科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自查情况报告

医院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范、标准,建立传染病管理组织、传染病管理部门,制定落实医院感染管理各项规章制度、措施,标准工作流程。建立预防保健科并有明确的职责与管理权限,有预防保健实际工作能力的专职人员,建立相关的工作制度,传染病网络上报三级系统。制定全院医务人员传染病相关的教育与培训计划和方案,制定有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防护措施、报告及处理制度和应急预案。设立了发热门诊和腹泻门诊,为病人提供方便,建立了医疗废物处理的管理制度与操作流程,及医疗废物相关人员的培训教育。有医疗废物流失、泄露、扩散的应急处理预案。有医院工作人员的健康体检档案。根据国家传染病防治法规定,在特殊节日期间进行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宣传教育。

上一篇:冬季交通安全知识培训下一篇:加强机关工作人员作风建设工作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