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读书:《我们应该怎样做教师》读书笔记

2024-09-04

5月读书:《我们应该怎样做教师》读书笔记(通用14篇)

篇1:5月读书:《我们应该怎样做教师》读书笔记

2011.5月读书笔记

读《我们应该怎样做教师》有感

大一班潘欣

偶然的一次机会得到了辽宁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我们应该怎样做教师》一书,该书虽由两位中学校长所著,但其中许多教育教学案例隐含的意义使我们幼儿园教师也深受启发。书中的言语亲切自然,发人深省,故此书令人爱不释手,其中有些句子引起了我的共鸣。

为了建立积极的纪律,孩子们首先应具备的思想是分清好坏;教师的任务在于使孩子不要混淆好和不动,也不要混淆坏与活动,然而旧的纪律常常把它们混淆„„我们的目的是要建立积极的纪律、工作的纪律、良好的纪律.而不是建立静止不动的纪律、被动的纪律、屈从的纪律。

反思目前幼儿园的常规教育,大多希望孩子安静地坐着、听着,认为那样才是好孩子,才叫守纪律。我曾观摩过一次音乐活动,教师通过巧妙的图谱设计,专业的音乐技能引领,使幼儿完全浸润在唯美的“山谷回声”中,幼儿的活动兴趣和能力完全被调动起来,大家手舞足蹈。可当个别幼儿忍不住站起来配合教师进行和声部分练习时,教师立刻加以制止。这种现象在幼儿园里并不少见。表面看来,教师似乎维持了良好的课堂纪律,但实质上混淆了“好和不动”,从而扼杀了幼儿灵动的表现力。我想,让幼儿静而灵动、动而有序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为此,我们要摒弃“好是不动,动是不好”的思想,用好的教学内容与形式吸引孩子,让爱“动”与爱“静”的孩子均能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而不是静止不动或游离在外。

真正有个性的思考常常跳出习惯思维,在美好的教育情境中,教师应该认可与欣赏学生思考中那些建设性的、创造性的甚至与标准答案激烈冲突的想法——教师应该相信,所有思维火花都是值得谈论的,而值得谈论的问题当然是有益的,只有思与思的碰撞加之心与心的接纳与宽容,才会有教育的超越。在教育教学中,奇思异想是创造的火苗,万不可轻易掐灭!

这段话给我们的感触特别深,很多教师能够欣赏学生建设性的、创造性的想法,但很难接受学生与标准答案存在激烈冲突的、有悖常理或道德的想法。笔者曾观摩过一个活动“忙忙碌碌的夜晚”,它的主要目标是让幼儿了解夜晚有许多人在辛勤工作,以引发幼儿的感激与敬佩之情。活动中,教师问:什么人在晚上工作?大多数幼儿说保安、医生等,其中一个幼儿的回答出乎意料:小偷。这当即引起了其他幼儿的哄笑,而教师也马上给予否定。如果当时教师能认识到“另类”答案很可能说明该孩子有与别人不一样的思维方式,并采取一些有效的方法,如引导幼儿谈论“小偷这样做对吗?‘偷’是工作吗”,那么就有可能了解他已有的经验,保护他的自尊心和积极性,促使他进一步思考。

学生不是橡皮泥,而是刚刚挖掘出来的树根。在雕塑家的眼中,橡皮泥是可以按着自己的意志任意揉捏成想要的形象的。但“根雕”的原则正好相反,你必须尊重那树根的原始形状,尊重它的本质特征,然后因势象形,装饰它的优点,夸张它的造型,才能将它塑造成完美的工艺品。

纵观我们的学校教育,确实有不少教师把学生当作橡皮泥。教师将一切预设得相当周全,在活动实施过程中,一旦节外生枝,教师便会及时制止。或采用“巧妙的方法”把他们硬拉到预设的框架中。如,在一次大班科学活动中,在讲菱角的外形特征时,教师提出了这样的要求:请你们看看菱是什么颜色、什么形状的,摸摸有什么感觉,闻闻有什么味道。于是,幼儿开始观察、触摸菱角。有一幼儿叫道:“老师,某某小朋友在掐菱!”教师马上制止幼儿的“掐菱”动作,强调是看看摸摸闻闻。在这里,教师把幼儿当成了橡皮泥,不顾幼儿的实际表现,按自己的意志揉捏。其实,教师让幼儿摸菱的目的是感知菱的软硬,难道“掐一下”就远离教育目标了吗?我们认为教师应把幼儿看成有待雕塑的“树根”,尊重他原有的探索方法,因势利导,如:“你掐了一下发现了什么?你为什么要用这种方法?”以引导幼儿围绕教育目标积极思维,促进幼儿获得新的发展。

书中像这样值得我们回味和深思的句段随处可拾。轻轻地掩上书本,等待下一次的重读„„

篇2:5月读书:《我们应该怎样做教师》读书笔记

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教师应当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 教师肩负着这样重要的使命,决定了教师是一项崇高的职业。教师应该尽心尽力地地从事本职工作,要敬业爱岗,因为教师培养的是社会中文化素质和思想素质较高的群体,这就要求教师要绝对地热爱本职工作,它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基础,敬业爱岗的具体体现就是教师必须遵守教学工作的基本规范,诸如教师教学工作的规定等。“规范”的目的是激励教师勤恳工作,忠于职守,在当前特别要强调教师的敬业精神,直接体现在他对教育事业精力的投入。

教师要真正做到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应该说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现在近乎于天职异化。这要解决一个观念问题:教师要教好书一般都认同,但育好人似乎是做思想政治工作同志的事,殊不知教师上课的一言一行都和育人有直接的关系。教育工作要时刻意识到“百年树人”的历史责任。教师永远是过去与未来之间的活的环节,是克服人类无知与恶习的重要的社会成员,是历史上一切伟大人物与新一代之间的中介人,因此,衡量教师的价值绝不是当年的升学率,而是看后,甚至后培养了多少对社会做出贡献的人才。

教书育人还必须建立起积极和谐的师生关系,这样的师生关系是以尊重师长爱护学生为基础的,每个教师都应对学生倾注热情和爱心,从多方面关心他们。现在的学生求知欲强,渴望创造,但他们还不成熟,如果教师上完课一走了事,学生有了问题无法找教师解惑,当然就谈不上育人了。

教师是学生增长知识和思想进步的导师,教师的一言一行无不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有的甚至影响学生一辈子,因此教师一定要在政治思想上、道德品质上、学识学风上全面以身作则,自觉率先垂范,真正为人师表。在孩子眼里,教师具有无可怀疑的威信,教师是一切美好的化身和可资效仿的榜样,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对每一个现象的态度,都对学生的各个方面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人格力量的引导作用,走在时代的最前列。一个好教师,要具备传统美德,要有坚强的意志与奉献精神,还要有健康而丰富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当今世界,教师要以教学生“学会学习”为最重要职责,更应成为实践“终身学习”理念的楷模,加强继续教育,加强信息交流,力求掌握本学科最前沿的信息和科研成果,这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教师从事教育工作,必须遵循教育规律,诸如“因材施教”、“注意学生个性发展”等等。

教师还要用自己既尊重知识又不迷信权威、独立思考、锐意创新的学风感染学生,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一批生气勃勃充满创造精神的优秀人才。

教师要用爱心去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了解他们的个性和精神世界、在学生眼里,“公正客观”被视为理想教师最重要的品质之一,是孩子们信赖的教师和基础,爱学生就要尊重他们的人格和创造精神,与他们平等相处,用信任与关切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创造欲。每一位教师要像培育幼苗一样,悉心呵护每个学生的心灵。

篇3:今天我们应该怎样做教师

教育工作者是以精神立身的人, 国家对这个群体应该尊重有加, 让他们有尊严地生活, 挺直腰杆自豪地工作。极为可喜的是, 天津市率先严格执行国家“禁补令”, 拉开了教师们有尊严生活的序幕。作为教育工作者, 则要以此为契机, 修身立德, 干事创业, 带着对教育理想的高度虔信, 严格按照教育规律办事, 成为专业精进、有文化自觉的专门人才, 从而赢得社会的普遍尊重。

任何职业, 只有首先被其从业者看重, 才能引起别人的重视。当绝大多数教师把教育看得足够有尊严的时候, 当大多数教师把教育当作生命一样神圣守护的时候, 别人就不能不对教育和教师肃然起敬了。

那么, 今天我们应该怎样做教师?就这个话题谈点我个人的想法。

第一, 爱教育, 视教育为使命。

德国哲学家、教育家雅斯贝尔斯说:“教育须有信仰, 没有信仰就不成其为教育, 而只是教学的技术而已。”说到教育的本质, 他又说:“教育, 不能没有虔敬之心, 否则最多只是一种劝学的态度。对终极价值和绝对真理的虔敬是一切教育的本质。”面对教育存在的问题他不无忧思地说道:“教育决定未来人的存在, 教育的衰落就意味着人类未来的衰落。”可见, 我们教师的每一个教育行为, 都担负着民族复兴和发展的使命。教师职业与祖国尊严密不可分, 与未来人类的命运密不可分。我们做教育工作的人, 使命在肩!如果没有教育的使命意识, 没有对教育的挚爱与信仰, 是不适合做教育的。“教育是极其严肃的伟大事业, 通过培养不断地将新的一代带入人类优秀的文化精神之中, 让他们在完整的精神中生活、工作和交往” (雅斯贝尔斯语) , 这是教育工作者的使命。我们为了完成这种神圣使命, 还必须沉下心来, 潜心读书, 丰富学养, 淡泊名利。

第二, 勤学习, 视读书为至乐。

教师要始终保持旺盛的学习力, 并视读书为人生最大的乐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每天不间断地读书, 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 每日不断, 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 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教师的阅读首先要以教育理论著作为主, 然后兼学别样, 广泛博杂地读。阅读教育理论著作, 可以让我们明了教育规律和教育真谛, 而不至于使工作陷于盲目和无知。阅读雅斯贝尔斯著《什么是教育》时, 你会清醒地知道“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 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集”“在学习中, 只有被灵魂所接受的东西才会成为精神瑰宝”。读着这样的话你是否有一种豁然开朗的、醍醐灌顶的感觉呢?

有了阅读足够多的教育理论书籍的背景, 你就会成为一个深谙教育规律的行家, 再结合实践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 你就是教育使命的自觉实践者, 你就能真正享受教育生活给你带来的无穷快乐了。

此外, 你还要读与学科相关的书, 更要广采博读。读书博杂, 就像吃五谷杂粮使人强健一样, 博杂地涉猎, 还能让你视野更开阔, 更有智慧。庄子曾说过:“水之积也不厚, 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风之积也不厚, 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第斯多惠指出:“教育者和教师必须在他自身和在自己的使命中找到真正的教育的最强烈的刺激;对他来说, 把自我教育作为他终身的任务乃是一种双重的和三重的神圣责任。”可见, 教师读书不仅可以于身心获益, 同时更是教师的一种责任。

第三, 爱学生, 视学生为朋友。

教育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孙子兵法》有云, “上下同欲者成”。可见, 教师要想取得教育的成功, 就要有一颗“博爱”之心, 师生做到精神共成长。我国传统文化读本《弟子规》明确告诉人们:“凡是人, 皆须爱, 天同覆, 地同载。”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谈道:“我如果当小学教师, 决不将投到学校里的儿童认作讨厌的小家伙、惹人心烦的小魔王;无论聪明的、愚蠢的、干净的、肮脏的, 我都要称他们‘小朋友’, 那不是假意殷勤, 仅仅浮在嘴边, 油腔滑调地喊一声, 而是出于忠诚, 真心认他们做朋友, 真心愿意做他们朋友的亲切表示。小朋友的长成和进步是我的快乐, 小朋友的羸弱和拙愚是我的忧虑。有了快乐我将永远保持它, 有了忧虑我将设法消除它。”叶老这段话不正是对博爱的很好诠释吗?

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主张教育必须符合人的天性及其发展的规律, 教学中要遵循成长着的人的自然发展阶段。他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我觉得, 只有付出真爱, 才能有等待的耐心“激励、唤醒和鼓舞”他们, 从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主动发展。

第四, 乐生活, 视自然如美德。

教师在教育生活以外, 要培养自己高雅的情趣和高尚的德行, 要努力提升自己的生活品位, 教师要成为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德参天地”的典范。人的心胸和自然同其伟大, 同其美。凡是顺乎自然的行动都是美的。柳宗元在《种树郭驼橐传》一文中阐发种树之道、推及为官之理, 又何尝不蕴含育人之道呢?“顺木之天以致其性”, 种树尚且如此, “百年树人”的教育不更应该顺乎学生成长的规律吗?因此, 让我们摒弃急功近利的短视与浮躁, 多些静待花开树长的温情与雅量, 厚其德, 增其识。唯其如此才是善的, 也才是美的。

总之, 教育工作者有了对教育理想的虔信, 带着对教育强烈的使命意识, 以博爱之心与学生共同成长, 不计得失, 淡泊名利, 胸襟开阔, 这样我们的教师才能成为遵循教育规律的自觉行动者, 我们的教育前景才更为光明。

我推荐的书

《听王荣生教授评课》, 王荣生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教育的国际视野》, 上官木子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国教师缺什么》, 黄燕著, 浙江大学出版社

《紫陌红尘拂面来》, 董一菲著,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篇4:钱锺书是怎样做读书笔记的

他做笔记的习惯是在牛津大学图书馆(Bodleian——他译为饱蠹楼)读书时养成的。因为饱蠹楼的图书向例不外借。到那里去读书,只准携带笔记本和铅笔,书上不准留下任何痕迹,只能边读边记。锺书的“饱蠹楼书记”第一册上写着如下几句:“廿五年(一九三六年)二月起,与绛约间日赴大学图书馆读书,各携笔札,露钞雪纂、聊补三箧之无,铁画银钩,虚说千毫之秃,是为引。”第二册有题辞如下:“心如椰子纳群书,金匮青箱总不如,提要勾玄留指爪,忘筌他日并无鱼。(默存题,季康以狼鸡杂毫笔书于灯下)”这都是用毛笔写的,显然不是在饱蠹楼边读边记,而是经过反刍,然后写成的笔记。

做笔记很费时间。锺书做一遍笔记的时间,约莫是读这本书的一倍。他说,一本书,第二遍再读,总会发现读第一遍时会有很多疏忽。最精彩的句子,要读几遍之后才发现。

锺书读书做笔记成了习惯。但养成这习惯,也因为我们多年来没个安顿的居处,没地方藏书。他爱买书,新书的来源也很多,不过多数的书是从各图书馆借的。他读完并做完笔记,就把借来的书还掉,自己的书往往随手送人了。锺书深谙“书非借不能读也”的道理,有书就赶紧读,读完总做笔记。无数的书在我家流进流出,存留的只是笔记,所以我家没有大量藏书。

锺书的笔记从国外到国内,从上海到北京,从一个宿舍到另一个宿舍,从铁箱、木箱、纸箱,以至麻袋、枕套里出出进进,几经折磨,有部分笔记本已字迹模糊,纸张破损。锺书每天总爱翻阅一两册中文或外文笔记,常把精彩的片段读给我听。我曾想为他补裰破旧笔记,他却阻止了我。他说:“有些都没用了。”哪些没用了呢?对谁都没用了吗?我当时没问,以后也没想到问。

锺书去世后,我找出大量笔记,经反复整理,分出三类。

第一类是外文笔记(外文包括英、法、德、意、西班牙、拉丁文)。除了极小部分是锺书用两个指头在打字机上打的,其余全是手抄。笔记上还记有书目和重要的版本以及原文的页数。他读书也不忽略学术刊物。凡是著名作家有关文学、哲学、政治的重要论文,他读后都做笔记,并记下刊物出版的年、月、日。锺书自从摆脱了读学位的羁束,就肆意读书。英国文学,在他已有些基础。他又循序攻读法国文学,从十五世纪到十九世纪而二十世纪;也同样攻读德国文学、意大利文学的历代重要作品,一部一部细读,并勤勤谨谨地做笔记。这样,他又为自己打下了法、德、意大利的文学基础。以后,他就随遇而读。他的笔记,常前后互相引证参考,所以这些笔记本很难编排。而且我又不懂德文、意大利文和拉丁文。恰逢翻译《围城》的德国汉学家莫宜佳博士(ProfessorDr.MonikaMotsch)来北京。我就请她帮我编排。她看到目录和片断内容,“馋”得下一年暑假借机会又到北京来,帮我编排了全部外文笔记。笔记本共一百七十八册,还有打字稿若干页,全部外文笔记共三万四千多页。

锺书在国内外大学攻读外国文学,在大学教书也教外国文学,“院系调整”后,他也是属于文学研究所外国文学组的。但他多年被派去做别的工作,以后又借调中国古典文学组,始终未能回外文组工作。他原先打算用英文写一部论外国文学的著作,也始终未能如愿。那些外文笔记,对他来说,该是“没用了”。但是对于学习外国文学的人,对于研究钱锺书著作的人,能是没用吗?

第二是中文笔记。他开始把中文的读书笔记和日记混在一起。一九五二年知识分子第一次受“思想改造”时,他风闻学生可检查“老先生”的日记。日记属私人私事,不宜和学术性的笔记混在一起。他用小剪子把日记部分剪掉毁了。这部分笔记支离破碎,而且都散乱了,整理很费功夫。他这些笔记,都附带自己的议论,亦常常前后参考、互相引证。以后的笔记他都亲自记下书目,也偶有少许批语。中文笔记和外文笔记的数量,大致不相上下。

第三类是“日札”——锺书的读书心得。日札想是“思想改造”运动之后开始的。最初的本子上还有涂抹和剪残处。以后他就为日札题上各种名称,如“容安馆日札”、“容安室日札”、“容安斋日札”;署名也多种多样,如“容安馆主”、“容安斋居士”、“槐聚居士”等等;还郑重其事,盖上各式图章。我先还分门别类,后来才明白,这些“馆”、“斋”、“室”等,只是一九五三年“院系调整”后,我家居住的中关园小平房(引用陶渊明《归去来辞》“审容膝之易安”)。以后屡次迁居,在锺书都是“容膝易安”的住所,所以日札的名称一直没改。

日札共二十三册、二千多页,分八百零二则。每一则只有数目,没有篇目。日札基本上是用中文写的,杂有大量外文,有时连着几则都是外文。不论古今中外,从博雅精深的历代经典名著,到通俗的小说院本,以至村谣俚语,他都互相参考引证,融会贯通,而心有所得,但这点“心得”还待写成文章,才能成为他的著作。《管锥编》里,在在都是日札里的心得,经发挥充实而写成的文章。例如:《管锥编.楚辞洪兴祖补注》十八则,共九十五页,而日札里读《楚辞》的笔记一则,只疏疏朗朗记了十六页;《管锥编.周易正义》二十七则,共一百零九页,而日札里读《周易》的笔记,只有一则,不足十二页;《管锥编.毛诗正义》六十则,共一百九十四页,而日札里读《毛诗》的笔记二则,不足十七页。

锺书在《管锥编》的序文中说:“……遂料简其较易理董者,锥指管窥,先成一辑”、“初计此辑尚有《全唐文》等书五种,而多病意懒,不能急就。”读《全唐文》等书的心得,日札里都有。他曾对我说:“我至少还想写一篇《韩愈》、一篇《杜甫》。”这两篇,想是“不易理董者”,再加“多病意懒”,都没有写出来。日札里的心得,没有写成文章的还不少呢。

这大量的中、外文笔记和读书心得,锺书都“没用了”。但是他一生孜孜石乞石乞积聚的知识,对于研究他学问和研究中外文化的人,总该是一份有用的遗产。我应当尽我所能,为有志读书求知者,把锺书留下的笔记和日札妥为保存。

感谢商务印书馆愿将钱锺书的全部手稿扫描印行,保留着手稿原貌,公之于众。我相信公之于众是最妥善的保存。但愿我这办法,“死者如生,生者无愧”。

杨绛敬序

二零零一年五月四日

篇5:我们应该怎么做读书笔记

一、首先准备好做笔记使用的笔记本,活页最好,方便整理随时记忆;已经各种颜色的笔,我一般使用红黑蓝三色钢笔,使用蓝色记录内容,黑色写读书心得,红色标记重点,科学发现 红色能加深印象,串联思维。

二、将笔记本正页,按照图示画两道垂直的线,将页面分成三个部分,一般左宽右窄,上宽下窄。

三、在“笔记”那一栏中,记录:

1、记录书本中重点内容,如标题、加粗内容;

2、记录读书过程中的发现的重点内容;

3、记录当时还不懂,需要查阅内容;

4、记录可以借鉴的实例。

四、在“复习”那一栏中,记录:

1、对笔记内容整理

2、记录主要概念

3、问题的解答

五、在“心得”那一栏中,记录:

1、复习时的心得体会

2、要点总结

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1、阅读方法 首先要养成连接概念与经验的阅读习惯。读书 必定要首先掌握作者的中心论点(当然有许多没有形成中心概念的著作,甚或主要是经验信息堆积类的著作,有的价值不大,但有的是十分珍贵的参考书。我这里关心的不是参考书的编撰,而是学术专著的写作),而为了精确地掌握一本书,也是为了锻炼自己概括能力与养成连接经验与概念的思维习惯,我特别强调读书笔记要总结作者 对自己中心论点的主要经验支撑证据,并同时照顾到中心论点次一级的阐发性概念及其经验根据。最后要回答这样一个问题:作者把你说服了没有?为什么?(更有进者,如果由你来写这本书,你会做怎样的修改?)这样的读书习惯也是为自己做学术研究,写学术专著的一种锻炼。能够清楚掌握好的专著的设计和结构,才有可能自己撰写优秀的学术著作。 这样的读书习惯另外有一个很实用的考虑,就是为了积累自己将来研究和教学的可用材料。根据我自己的经验,我们看书之后,在个把星期到几个月之 中,对一本书 的记忆是比较清晰完整的,之后便逐渐模糊,几年之后便几乎不可能在脑袋里作详细的找回检索。因此,我们要在记忆清晰的时候,精确地总结这本书以备将来之 用。而这样的总结,不是被动的摘抄,而是积极的消化,迫使自己在记忆最完整的时候,按照上述的方法精确地掌握这本书并对之进行系统思考。那样,将来可以随时找回检索使用。我自己要到30岁之后才清楚了解到自己的记忆(或仅仅把书排列在书架上)的不可依靠,开始积累笔记。有不少在研究院时候读过的书,后来都得回去重看。

2、理论学习前人有众多的理论著作,对我们来说是有用的资源。我自己提倡的途径是要掌握主要不同流派的理论,作为入门途径。阅读时要求与之对话,而不是简单的死学。而 对话、决定取舍的最好方法,乃是看它对组织、解释自己掌握的经验材料有用没用。 学习理论的目的不是寻求或掌握全能性的真理,而是提出问题,较高的一个境界是在理论和实际脱节点上,或不同流 派理论的交锋点上,提出问题,试图超越现存视野。另一用途是通过与现存理论的对话来澄清、推进自己的分析概念。这样,理论更多的是工具或对手,而不是答案。 另一个有用办法是:区别经典理论与庸俗理论;前者较少,后者俯拾皆是。前者一般视野比较宽阔,提出的概念更清晰并强有力,后者则比较模糊繁杂, 除非和自己 的研究课题有直接联系,一般用途不大。这种庸俗模式的大量存在本身便是西方形式主义倾向的一个例证:今日美国一般的社会学、政治学系,对学生们要求的是首 先建立所谓“理论”或模式,然后才做经验研究,这种认识方法的结果之一是模式堆积如山,绝大多数十分庸俗。而与这样的模式“对话”,虽然可能会起点公关作用,但对推进和提高自 己的分析概念不会有太大帮助。 最后一种可行的理论学习方法是:先在某一种流派之中,深入浸淫一段时间,作为入门方法,锻炼自己概括和连接概念的能力,然后进而学习其他流派。国内许多年长一点的学生,已经接触过马克思主义理论,可惜的是其教学方法,大多是当教条死背,而不是活学活用地用来提出问题。但也有少数的学生,还是能够从其中得到概括能力的锻炼,这是宝贵的资源,可以当作学习其他流派理论的基本功。

3、写读书报告 学术著作都应带有一个中心论点,而阅读那样的著作,首先是要掌握其中心论点,用自己的话(一段,甚或是一句话)表达出来。然后,用三、四段总结其主要的次 级论点,同时总结其经验证据。总结的时候,关键在于不要摘抄,要用自己的话,因为那样才会消化,使它变成自己的东西。一个可行的阅读次序是先看首尾,掌握其中心论点之后才逐章阅读,每章看完之后用自己的话总结。最后要回答这样一个问题:作者把你说服了没有,为什么?(甚或更进一步:如果由你来写这本书,你会做怎样的修改?)至于比较纯理论性的著作,我们要问:它对了解中国的实际或你自己的研究课题有什么用?这样的看书写笔记方法乃是一种思维上的锻炼,也是养成自己的思考、写作习惯的办法。关键在养成看后就写系统笔记的习惯,不可依赖自己的记忆,因为几个月(最多一两年)之后肯定会变得模糊不清。笔记最好既不要太简短也不要 太详细,应在一、两千字的范围之内。这样长年积累,随时可供将来的研究和教学之用。

篇6:5月读书:《我们应该怎样做教师》读书笔记

书有一个副题:“卢志文杏坛絮语”,这本书跟大多名师的书类似,没有很强的系统性,实际上由不同板块构成,也就是从教多年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一个老师的成长史。但是,这种传记式的书,特别是校长们的书大多有拼凑之感,脱不开:走上讲台、成长故事、报告演讲、管理制度、媒体报道等等。不过,卢志文的书始终贯穿他个人鲜明的风格,思想敏锐,充满智慧,激情勃发,这本书还是值得一读。

卢志文是一个可爱的校长,他不是那种一本正经、大义凛然的光辉正确的高大上领导,他“博学而儒雅,机智而幽默,激情而沉稳,大气而从容”,开口即“智慧、睿智、学养、深刻”,他不官本位,也不只盯着钱。他不是“只会”当校长,教学基本功扎实,爱好广泛,书法篆刻能在专业比赛中获奖,编谜语、写对联。

以下摘录“絮语”中的金句。

1.成功并不是一大堆做成的事情所构成的一种结果,而是积极进取、不断思考与实践所形成的一种状态。

2.我主张“用脑袋行走”,做“思考的实践者”。勤于学习,才能善于思考。

3.许多人对读理论书籍不感兴趣,那是因为没有读进去……

4.找一百个理由埋怨环境,环境不会因为我们的埋怨而有丝毫改变;找一个理由改变自身,明天自己身上就会发生可喜的变化。

5.(卢志文的母亲)自有一套理论:世上只有一个便宜,你讨掉了,别人就没有了。

6.一个人的道德品质由低到高可以分成四层:德知、德识、德行和德性。

7.把德育仅仅定位在教育的“动力系统”、“保障系统”层面,是错误的。德育,就是教育本身。

8.学校改革才是教育体制改革的一个最重要的着力点。……教育体制创新的活力在基层。

9.没有长远战略,学校工作必然随波逐流,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短期效应,急功近利,在低水平上重复。

10.作为领导者,校长都渴望学校能有一支高素质的教职工队伍。但反过来,教职员工更希望自己的学校有一位好校长——品德高尚,事业精进,以身作则,靠得住,信得过。只有这样,员工们才会感到有奔头。

11.人们多乐意“被领导”,但都反感“被管理”;“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给我上”不如“跟我来”……校长应该做“闹钟”——通过敲打自己去提醒别人!

12.基层干部做“法家”,中层干部做“儒家”,高层领导做“道家”,这是很多管理行家的共识,也应该是学校较为理想的管理层级定位。

13.校长修养十三条:心怀大爱、知人善任、廉洁奉公、广开言路、开拓创新、负责高效、高瞻远瞩、敏于学习、实事求是、以身作则、委曲求全、上尊下睦、学会权变。

14.校长要学做“车胎”——受得了气才坚强。

15.现实也许很残酷,幸运的是,我们已经决意朝那个叫“理想”的方向走去。

16.进取比进位重要,合作比竞争重要,激励比惩罚重要,做正确的事比正确的做事重要。

17.深入研究,把握方向,科学决策,这是“做正确的事”;关注过程,求真务实,赢在执行,这是“正确的做事”;和谐氛围,激发斗志,鼓舞士气,这是“愉快的做事”。有此三点,坚持做下去,必有所成。

18.经营,让学校更像学校,而不是把学校变成学店。

19.有人说中国没有校长,只有教导主任。中国的教育行政管理框架,早已让校长降格为教导主任。从教务主任办学,到校长办学,再到教育家办学,我们还有漫长的路要走。

20.取得成功最重要的因素并不是因为“杰出的才能”,而是在于“优良的道德品质”。

21.管理者也好,员工也好,我们的工作就是来解决问题的,而不是把问题推给别人,坐享其成只能是一种梦想。

22.一份成功的事业不是一大堆“做成的事”而构成的一个结果,而是一群人向同一个目标不懈地努力所形成的一种状态。

23.“忠诚和敬业并不仅仅有益于公司和老板,最大的受益者是我们自己,是整个社会。一种敬业的责任感和对事业的高度忠诚,一旦养成,会让你成为一个值得信赖的人,可以被委以重任的人。”——《致加西亚的信》

24.“文明,从随手捡起地上的一张废纸开始”;“校园无小事,件件育人;教师无小节,处处立则”

25.任何管理问题,都不是群众问题,而是领导问题;领导做到了,就不愁老师做不到;老师做到了,就不愁学生做不到。

26.管理就是给人创造成功的机会。

27.文化,是一种持续的教育力量,它为团队中的成员所共同创造,一旦形成,又反过来创造这个团队的每一个成员。

28.教师,不应当只是春蚕、蜡烛,应当做朝霞、做祥云,照耀天空、照亮别人的同时,也展示着自身的绚烂与多彩。

29.你想知道一个人内心缺少什么,不看别的,就看他炫耀什么;你想知道一个人自卑什么,不看别的,就看他掩饰什么。

篇7:5月读书:《我们应该怎样做教师》读书笔记

1、怎样走进今天的学生。

2、怎样进行班级建设。

3、怎样引导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4、怎样提高自身素质。

四个内容从学生个体的分析到班集体建设方法指导以至于到关心班主任自身的成长与发展,即实用又全面,不仅有理论上的阐释,更重要的是列举了生动真实的案例,有成功、有快乐,也有失败、有痛苦,但其中的酸甜苦辣都有营养,都蕴含有某种教育哲理,这些往往是以往读过的教育理论书上没有的,而这些“营养”恰恰应当是教育的源泉。也正是这些“营养”让身处黑云浓雾中的我看到了一丝光明,于是我如饥似渴读起这本书,联系自己班的。实际,我细细打量着自己当班主任这三年,重新审视自己,那些我做的好,那些事情是我没有做的,那些事情我没有坚持……与其说这本书是在教我们怎样做班主任,倒不如说是一本为班主任量身打造的“班主任秘籍”。书中没有长篇大论,却让我们理解深刻;没有问答,却让我们心如明镜……一件件生动的案例,不仅仅向我们展示了教育的方法,更让我们学会一种处事的态度,“以人格影响人格,以智慧启迪智慧。”

教育是一种心灵的唤醒。就是这句写在前面的话深深的吸引了我继续阅读这本书,也正是这句话使我想起霍懋征老人:没有教育不好的学生。是啊,每个孩子的心里都有美好的东西,作为一名教师就是把那些美好的东西从“石头监牢”里解救出来。我们要走近学生,触摸学生的心灵世界,才能唤醒学生心灵中最美好的东西。

怎样走进学生,文中讲到要了解学生、理解学生、融入学生这三方面入手。其中这个案例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强强又忘带作业本了,小组长向栾老师报告后,栾老师通过搜书包找到强强没有完成的作业本。强强羞愧难当,更因为同学们的鄙视产生了不想上学的念头,下午,栾老师通过强强爸爸的话得知强强因为帮家里干活儿而落下了作业,并非有意不做作业。此时的栾老师也一定是后悔莫及,没想到,戳穿了一个谎言,却伤害了一个学生的自尊。类似这样的事件在我身上也发生过,假如我提前看过这个案例,绝不会让这样的事情发生。有时候,当遇到这样的突发事件时,我总是会快速的换位思考,心里总想着,教训一下也好,让他长点记性,引以为戒,却不知,孩子的心灵远比我们想象的要脆弱,遇事冷静,三思而行,为孩子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

通过对本书班级建设和引导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的学习,结合自己的教育经历,我有以下几点妙想:

1、设立班长轮流制。有学生推选出来几名优秀的同学来担任值周班长,由值周班长自己选定纪律委员、卫生委员……制定监督评价表格,由另外一名值周班长担任,监督别人的同时,对自己工作也是一种借鉴。每周班会对上周值周组进行评价。

2、增加教育合力。经常给家长汇报班级情况,使家长能经常了解到学生在校的情况,参与学校的活动,由被动的了解变为主动的关心学生的学习。

3、设立聚宝盒。有的学生捡到钱又找不到失主时便存入“聚宝盒”,将回收废旧作业本、喝过的饮料瓶……卖给收购站,所得收入也存进“聚宝盒”,“聚宝盒”财宝不断增加,当需要添置班级物品时,当有人取得突出成绩需要表彰时,“聚宝盒”便献出“爱心”。培养学生拾金不昧、勤俭朴素的精神。

“班级日常性活动贵在巧妙安排,持之以恒,它可以逐渐使学生形成一种气质,一份修养。”

最后一章讲的是班主任怎样提高自身素养,第一节中说到“热爱儿童是班主任的天职”,让我想起顾明远先生给我们学校的题词:爱是教育的源泉,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因为爱所以要不断学习;因为爱所以要宽容大度;因为爱所以要公正无私;因为爱所以要不断创新。爱是所有付出的唯一动机,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校好比一种精致的乐器,她奏出一种和谐的旋律,使之影响每个学生的心灵。要奏出这样的旋律,需要把乐器的音调准,而这种乐器就是教育者的人格来调音的。”因此,班主任之友不断的提高自身的素养,才能做到精准的调音,才能成为学生生命历程中的“重要他人”。

篇8:5月读书:《我们应该怎样做教师》读书笔记

一培养教师的自我幸福感

虽然我很年轻,但我不知道在这个岗位上还能幸福多久,作者在前言中说到“相当一部分中小学教师的工作方法太简单了,而且多年如一日,变化不大。无非是一边‘严管’一边‘奉献爱心’。严管不见效,就用爱心感动之,爱心感动不了,就更加严厉地管理之,再不管事,只好借助家长的手”修理“之……”每天都纠结于孩子那点鸡毛蒜皮的小事,永远断不了的案。每日牵动着我的心的都是些小事,我真怕自己有一天感觉厌烦。而让自己陷入只为糊口而工作,那就太机械了,就失去教育的意义了。由此我觉得我们首先得让自己幸福,得让自己学会从教育中找到幸福感。要做一个胸怀大爱的老师,只有喜欢自己的职业、喜欢自己的学生的老师才是一个幸福的教师。“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棵草去。”这是陶行知的爱的格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是苏霍姆林斯基的人生信条。教师,每天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我们要有足够的耐心和爱心来包容我们的孩子,不管是优等生还是学困生,不管是农村的还是城市的,不管是漂亮的还是残疾的,不管是在孩子有困难时,还是在孩子做错事时,作为教师要一视同仁的对待,教师的爱就是渗透在平时的点滴中,贯穿在孩子成长的每一个阶段,我们要用爱的最大维度来包裹他们。本着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用尊重理解和爱戴为孩子们搭建一片蓝天,让他们幸福成长。

二努力做一个智慧型教师

随着时代的发展,孩子的知识面越来越宽广,个性也越来越鲜明。针对孩子的诸多变化,作为引导学生成长的教师所面临的问题会越来越多。读了王晓春老师的教育案例,最强烈地感受就是自己要努力做一个智慧型教师。但如何做一个智慧型的教师又难倒了我,于是我搜集了很多资料,以此来勉励自己:

1.智慧型的教师应该是热爱学习和创造,愿意与同伴分享教学资源、在共同教研活动中互相影响、互相提高的学习者、交流者;

2.智慧型的教师应该具有把握善于教育时机,善于掌控、应变教学中可能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的能力教师;

3.智慧型的教师应该具有善于借鉴其他教师教学智慧的结晶,根据学生情况、教学环境、自身的教学特点等实际条件进行改造,以成就自己精彩课堂的研究性教师。

4.智慧型的教师应该是能在课堂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与积极性、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积极建构实践性教师。

5.智慧型的教师应该是尊重、信任、宽容、欣赏、会与孩子分享一切的始终微笑着的大朋友;

6.智慧型的教师应该是能研究自己的教学观念和实践,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观念以及教学效果的反思型教师。

总之,要学做一名智慧型的教师,首先在对工作的热爱中,在平时的积累中,只要肯于学习,善于思考,敢于创新,智慧也就点点滴滴的积累起来。其次,在广博的知识学习中,努力开拓知识面,不断储存学识,只有这样才能很好地利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或自己的才智引导学生健康成长,让课堂教学闪烁智慧的光芒。

三良好的书籍是指明灯

书中100个例子,分别从教师问题、学生问题、师生关系问题、管理问题四个方面入手,做了专业化的展示:

1.主要不靠“嘴”教育孩子。靠的是情境,靠的是行动。

2. 我们无法改天换地,但是没有人能阻止我们为改天换地贡献一份力量,只要我们不放弃理想。

3.正是家长的溺爱,教会了孩子自私和不孝。

4.我们的教育就是这样,大家除了考试分数什么也看不见,本该家庭教育解决的品德问题推到学校,本该幼儿园、中小学解决的品德问题推给大学。难怪我们老得“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因为家庭教育的基础就没打好,学校要不断“补课”;因为学校一边“加强”某种教育,一边同时把隐患推给高一级学校,在应试的疯狂中,实际上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制造”的问题往往比“解决”的问题还要多,最后压力都加到社会……

5.热爱生活是热爱学习的前提。

6.保持好奇式的探究心态,是制怒的最好办法之一。

7.这可能是特点而非缺点。

8.我赞成教师做学生“灵魂的工程师”。因为到底什么样的“灵魂”最有利于他将来在社会上发展,你并不一定清楚。再说,你对自己的“灵魂”就那么自信吗?

篇9:《今天怎样做教师》读书笔记

读完这本书我感到很惭愧,我原以为自己工作了三十年,在教学一线当了三十年教师,无论是班级管理还是课堂教学都有些成功的经验,但这本书的学习我仿佛经受了一次“专业的洗礼”切切实实认识到要想当好一名教师,必须要有一种研究的意识,不断自己提高专业水平,成为一名智慧型教师才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

书中没有枯涩难懂的理论,有的是作者对现代学校教育的独特见解,是娓娓道来的人生哲理,是一本会对读者产生极大影响力的书。特别是书中选用了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教学案例,教师看了很是亲切;还有专家从案例中做出理性的分析和结论,它不至于成为单纯描述性的文字那么枯燥,这就是我们说的就事论理,也就是案例分析。几乎每个案例中谈的都是是司空见惯的事情,结论却往往与教师通常的想法相距甚远,震撼之余,备受启发。正如作者自己所说的:“我认为真正的影响就是在偶然的不经意间的阅读过程中自动地产生的,尤其是我们当教师的在听惯了各种各样讲台上、主席台上滔滔不绝的说教后,在难得的清闲之中,对不经意间的一点心灵的萌动,会觉得是那么珍贵。”。

在回答“今天怎样做教师”这个复杂问题时,王老师明确指出“光有良好的师德是不够的,光激情燃烧是不行的,还要有科学的思维方式,真正的专业水平”。这对于我们义务教育学校的教师来说更有启示作用。可是现实情况是怎样的呢?正如王老师在前言中说到“相当一部分中小学教师的工作方法太简单了,而且多年如一日,变化不大。无非是一边‘严管’一边‘奉献爱心’。严管不见效,就用爱心感动之,爱心感动不了,就更加严厉地管理之,再不管事,只好借助家长的手”修理“之。然而学校管不了的学生往往家长早就失控了,家长还指望教师把他的孩子弄过来呢!于是没辙了。剩下的只有牢骚、无奈和疲惫。而且工作方法越简单,教师越感觉劳累,因为低科技含量、低效率的重复劳动最磨损人的心灵。我感觉,以这样的专业能力应付日新月异的社会和越来越奇的新一代,难免捉襟见肘,力不从心……”这可能是我们很多老师活得累的重要原因,正因为专业性不强,“谁也能干得了”,所以教师地位的提高也是举步维坚。

针对“爱学生”这个问题,王老师指出“教师对学生的爱,应该主要是职业的爱,而不是私人的爱”;“教师的爱是一种关心,一种关切,一种理解,一种宽容,一种帮助”,而前提是尊重,因为绝大多数学生不会太在意教师是否爱自己,而希望老师都“尊重”自己而已。我们区分清楚了爱的性质之后,便很容易理解,作为教师,“职业的爱是必须做到的,私人感情是无法强求的”这样就防止了非理性的施教,将教师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研究学生,因材施教上来。特别是“处理问题学生”时,王老师特别强调“研究”,不能在表面的“管理”上下功夫,因为“一个孩子一个样”只有在对孩子的家庭教育、孩子的成长史认真分析之后,找到“这一个”孩子的病症所在,才能对症下药。

读完王老师的这本书,总体的感觉就是 “ 专业 ” 。他直面教育的现实,从活生生的教育案例中来,不尚空谈,而是给予具体的指导,操作性强,好书的确让人回味很久,让人爱不释手!我觉得对教师来说,通过阅读书中 100 个案例以及作者对案例分的分析,一定能够逐渐接受一些教育理论的浸润。并能澄清一些模糊的认识,找准工作方向,进而发现最佳的工作方法。新的时代给广大教师提出了新的任务和挑战,教师只有不断学习,不断研究,让自己的工作有科学的指导,使自己成为一名充满智慧的教师,才能告别过去那种“高投入低产出”的得不偿失的工作状态,真正拥有一种幸福的教育生活。

篇10:《今天怎样做教师》读书笔记

读罢此书,我仿佛经受了一次”专业的洗礼“,切切实实认识到要想当好一名教师,仅有”爱心“远远不够,仅有”严厉“也远远不够,要有一种研究的意识,提高专业水平,提高工作的智慧含量,成为一名智慧型教师。

在回答”今天怎么做教师“这个复杂问题时,王老师明确指出”光有良好的师德是不够的,光激情燃烧是不行的,还要有科学的思维方式,真正的专业水平“。这对于我们教师来说很有启示作用。

可是现实情况是怎样的呢?正如王老师在前言中说到”相当一部分中小学教师的工作方法太简单了,而且多年如一日,变化不大,无非是一边‘严管’,一边‘奉献爱心’。严管不见效,就用爱心感动之,爱心感动不了,就更加严厉地管理之,再不管事,只好借助家长的手‘修理’之。然而学校管不了的学生往往家长早就失控了,家长还指望教师把他的孩子弄过来呢!

于是没撤了。剩下的只有牢骚、无奈和疲惫。而且工作方法越简单,教师越感觉劳累,因为低科技含量、低效率的重复劳动最磨损人的心灵。我感觉,以这样的专业能力应付日新月异的社会和越来越奇的新一代,难免捉襟见肘,力不从心……“这可能是我们很多老师活得累的重要原因,正因为专业性不强,”谁也能干得了“,所以教师地位的提高也是举步维艰。

针对”爱学生“这个问题,王老师指出”教师对学生的爱,应该主要是职业的爱,而不是私人的爱“,”教师的爱是一种关心,一种关切,一种理解,一种宽容,一种帮助“,而前提是尊重,因为绝大多数学生不会太在意教师是否爱自己,而希望老师都”尊重“自己而已。

我们区分清楚了爱的性质之后,便很容易理解,作为教师,”职业的爱是必须做到的,私人感情是无法强求的“这样就防止了非理性的施教,将教师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研究学生,因材施教上来,特别是”处理问题学生“时,王老师特别强调”研究“,不能在表面的”管理“上下功夫,因为”一个孩子一个样“只有在对孩子的家庭教育、孩子的成长史认真分析之后,找到”这一个“孩子的病症所在,才能对症下药。

篇11:5月读书:《我们应该怎样做教师》读书笔记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应具备对人真诚、心地善良,有爱心,要热爱幼儿,还应不断补充自己的知识储备量。这就说明我们教师应该具备求知的精神,要学而不厌,要掌握渊博的文化知识,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在学以致用。幼儿教师还应具有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的崇高品质,凡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必须先做到做好。如要求孩子懂礼貌,教师的言谈举止切不可粗鲁,正如孔子所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正说明这个道理,每一位幼儿教师都应从自身做起,真正为幼儿树立一个模范的榜样,推动孩子全面发展。

幼儿教师还应具有顽强的毅力和坚强的意志,应该不折不扣的完成园内布置的各项任务,在困难面前能够百折不挠,知难而进,教师还要有耐心,面对不听话的幼儿要耐心的教导他们,不能动粗,以及侮辱他们,这不仅会伤害幼儿感情,而且会使矛盾激化,造成师生之间的对立,在幼儿心中失去威信,教师的劳动是十分艰苦、复杂的,教师只有保持愉快平静的心境,才能给自己带来乐趣和幸福感,才能使幼儿产生一种愉快的感情体验,提高积极性,并因此创造一种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只有用自己的言行品格去影响幼儿,才是为人师表。

还有教师教书育人应是面对全体幼儿,要对班级里所有幼儿关心,不过在平常的教学中,我还是比较喜欢那些听话乖的小朋友,往往忽略了那些调皮的幼儿,在这一点我想在今后工作中应该要注意。

篇12:今天我们应该怎样做教师

2012年03月15日 14:42:07 来源:临城县教育局 访问量:13次

《美国小学生语文读本:苏菲亚的教子课本》的教育意识

长期以来,我们已经习惯了将小学“语文教育”定位在工具性的识字、造句练习上;习惯了让孩子对课文的语言及表现进行鉴赏与模仿;习惯了让孩子用是与非的标准,对课文内容进行价值判断;也习惯了把语文学习的目标,引向功利性的阅读训练。小学语文重视“语”的积累与识记,忽略“文”的情趣激发与审美拓展,已经成为教师与家长的“集体无意识”。

多年生活在美国的中国妈妈苏菲亚为儿子编写的课本,或许可以纠正我们原有的小学语文教育理念。小学语文的任务不能局限于功利的言语“技术”训练,而应该落实在语言艺术智慧的开启。《美国小学生语文读本:苏菲亚的教子课本》不仅可以让孩子在阅读的过程中收获丰富的人文知识,更能给孩子以多元思维、多元文化的启蒙。

这是一本适合小学生阅读,启迪小学生人文、审美、思维智慧的语文课本,每一篇课文后别具一格的“苏菲亚的问题”,没有固定答案,可以让每一个孩子都积极思考,表达自己的个性。这样的思考,不是功利的技术练习,而是启发儿童的心智和想象力,涵养多元化的思维品质。

《教师人文读本》的真情叙事

今天我们应该怎样做教师?这是新课程背景下每一位渴望成长的教师都面临的问题。面对现实的教育,在专业发展的道路上,教师如果仅仅在课程教学层面,进行“术”的实践思考是远远不够的,在如何仰望星空,又怎样注目脚下的选择中,常常会陷入渺茫与困惑,急需前辈大师的指引。《教师人文读本》荟萃了古今中外39位大师的经典之作,让我们跳出具体的“教与学”,聆听大师最接近教育本质的真情叙事,感悟“为师之道”的智慧点化。

教师的任务是什么?不管是费孝通的《一代良师》、启功的《夫子循循善诱》,还是傅斯年的《我所敬仰的蔡元培先生》、季羡林的《站在胡适之先生墓前》,都为我们描绘了“一代良师”的感人形象。伟大的柏拉图和杜威也在他们的文章中,为教师阐述了教育的本质,爱因斯坦则说得更直接:教师的任务就是“培养独立工作和独立思考的人”。

教师除了传道授业,还应具有诗意生活的审美和情感价值。朱光潜的《慢慢走,欣赏啊》、罗素的《我为什么活着》、林语堂的《人生的乐趣》、沈从文的《时间》等文章,启迪教师对人生、对现实、对理想、对爱、对自己的精神进行个性建构,并在思想者的成长路上,树立起精神和现实的立体坐标。

《巴菲特给青少年的忠告》的真挚点在哪里

作为父母,我们能给孩子最宝贵的财富是什么?作为老师,我们如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与其让他们功利地沉浸于诸如“高分秘籍”、“成功秘诀”、“创业宝典”之中,不如让他们用心品味《巴菲特给青少年的忠告》。

作者从日常生活的记述到投资策略的分析,从不为人知的小事情的描写到世人皆知的“大事件”的记录,全方位、多角度地呈现了巴菲特的投资之法,人生之道。作为“世界级”的大富翁,巴菲特生活俭朴,不锦衣玉食,无豪宅名车,但他有一颗慈善的心。他曾将总价值300多亿美元的私人财产一次性捐给慈善事业,成为美国历史上最大的一笔私人慈善捐赠。

篇13:我们应该怎样做一个合格的教师

——学习总书记讲话精神心得体会

茅阳二小

宿春梅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推进教育创新、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主导力量,是学生增长知识及思想进步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时无刻不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然而新技术革命的浪潮对传统教育的冲击是巨大的,抱怨教师难当的现象已在世界范围内蔓延。因为教师再也不是唯一的信息源,教师依靠传统习惯建立起来的威信已经动摇。由于信息源的增多,学生知识日益广泛,思想日益活跃,课堂已经不是封闭的圣殿,而是开放的复杂的社会课堂。这不得不引起我们深思:我们应该怎样做一个合格的教师?

要做一个合格的教师,不仅要提高自身的政治思想素质,加强自身的知识积累,锤炼自身的教学艺术,培养自身的人格魅力,还要悉心研究学生的个性,加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走进学生的世界,走进学生的心里,我们的教育才能称之为教育,我们才有可能成为一个合格的教师。

怎样做一个合格的教师,这不仅是一个师德建设的重要问题,也是教师应该扪心自问的问题,面对学生,我们是否做到爱每一个孩子?面对后进生,我们是否做到了永不放弃?教师只有具有厚重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才能做到爱每一个孩子,而教师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起源于坚定正确的教育信念,只有坚信自己所从事的教育事业是神圣而光荣的,才能做到爱岗敬业,对工作精益求精,对学生满腔热情。只有爱每一个孩子,我们才有可能成为一个合格的教师。在孩子们成长的道路上无论失败或成功,都可能成为沉重的负担,也都可能成为前进的动力。但孩子们需要我们的安抚和鼓励,学生最希望老师公正的评价和积极的肯定,我们每位老师都执掌着孩子们的未来。确实,我们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甚至是 每一个眼神,对学生来说都是举足轻重的,所以,做一个合格的教师就是要了解学生、教育学生、呵护学生、体谅学生、关爱学生,特别是后进生。有人说,后进生是教师一手创造出来的,这话似乎有些刻薄,但仔细一想,不无道理,所谓的后进生,在某种程度上是我们教育失败的证明,我们自身就是滋生后进生的温床中的一块床板。我们的自以为是,我们的自私自利,我们的不信任,我们的师道尊严,我们的疾言厉声,我们的高压政策,我们的过失实在是太多太多了。正是因为我们的这些过失,正因为我们戴上了有色的眼镜,使得所谓的后进生比比皆是、层出不穷,而后进生的制造者们却心安理得,认为自己已经尽了力,责任在于学生,责任在于家长,责任在于社会,这或多或少有些可悲吧。

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呵护学生幼小的心灵,晶莹的露珠是透明可爱的,但却十分脆弱,一不留神就会破碎。”学生幼小的心灵一旦遭受伤害,伤口很难愈合,甚至会影响终身,因此,身为教师的我们,一定要时时处处注意细心呵护学生幼小的心灵,处处尊重学生、关爱学生,提高师德修养,培养学生的自信、乐观、高尚品德,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教师。

篇14:怎样做读书笔记

临清市尚店镇联校东白中心校林国栋

做读书笔记,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文章或书刊的内容,加深记忆,还可以作为资料,便于以后借鉴、查阅。常见的做读书笔记的方法有四种。

第一种,在书上做记号或批注。这种方法最简便,但只限于在读自己的书时使用。做记号,一般是画线、点着重号或写上问号、感叹号之类,表示警句、重点疑问、赞赏等。某种符号表示什么意思,每个人可以自己规定,但应坚持使用,有一定的规律。

第二种,摘录原文。就是把自己需要的句子、段落、公式等原文抄在笔记本上,以便随时查阅。摘录一定要忠于原文,就是一个字、一个标点也不能动。摘录原文必须注明具体出处。摘录原文是练习写读书笔记的基本功。

第三种,写提纲,写摘要。这比做记号、做批注、摘录原文要难一点了。提纲摘要,要求用自己的话(或原文上的话),把书或文章的要点一条条简明扼要地记下来。提纲、摘要都应简明,但提纲更加简单,它只留文字的脉络,摘要就得有一些重要资料。

第四种,写心得。就是在读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后,把体会、感想、心得等写下来,也叫读后感。经常练习写读后感,能提高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读书心得的写法较灵活,但必须注意突出重点,切忌面面俱到。电话号码:***

上一篇:土地登记报告下一篇:教育行政工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