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趋势信息化

2024-05-12

财政趋势信息化(共8篇)

篇1:财政趋势信息化

公共财政框架体系下财政审计发展趋势研究

【摘要】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公共财政理论和基本框架,决定着财政审计发展趋势和取向。我国公共财政框架体系的建立,对财政审计工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作为对公共财政全方位监督的财政审计工作,必须适应改革发展的实际,积极面对公共财政框架的建立给财政审计工作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本文试就公共财政框架体系的内涵,公共财政框架体系的建立对财政审计工作的影响进行分析,并就公共财政框架体系下完善财政审计工作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公共财政 审计 财政审计

财政审计是国家审计的永恒主题,这是由国家审计的性质所决定的。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日益完善和公共财政框架体系的建立,财政审计工作必须及时适应改革发展的实际,积极面对公共财政框架的建立带来的深刻变化,不断调整财政审计的目标、范围和内容,在审计监督中积极推进公共财政制度改革的深化和完善,促进社会经济和谐、健康发展。

一、公共财政的内涵及基本框架

(一)公共财政的内涵

公共财政是建立在“公共产品”理论和“市场失灵”理论基础上的,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一种财政模式。综观世界上实行市场经济国家的财政运行机制,尽管形式各异,侧重点不同,但其基本模式是相似的,即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为内涵来界定财政职能范围,并以此构建政府的财政收支体系。这种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而进行的政府收支活动模式,在理论上亦-1-

被称之为“公共财政”。公共财政,就是为市场经济提供公共产品与服务的政府分配行为,是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一种财政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公共财政体系,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也是转变财政职能的内在需要,是今后一个时期我国财政改革与发展的目标取向。

(二)公共财政的基本框架

在市场经济国家,公共财政具有自己的特点。从我国实际出发,有中国特色的公共财政基本框架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和要求:

1.公共财政职能框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要退出微观经济的经营管理领域,弱化其市场性的生产建设和经营职能,强化其在社会资源配置、收入分配调节和宏观经济调控等方面的职能,充分体现国家财政的社会性和公共性。

2.公共财政管理框架。包括建立健全以各项税收收入为主,以必要的政府规费为辅并灵活运用政府融资手段,规范透明的国家财政收入体系框架;建立健全以公共支出需要为重点,规范化的政府部门预算制度、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政府采购制度等公共财政支出管理框架;建立健全财政资金申请、审核、拨付、执行、绩效评估相结合的财政预算立法程序管理以及审计监督框架。

3.公共财政体制框架,即分税制财政体制框架。分税制财政体制框架是与公共财政运行机制模式相适应的也是当今世界绝大多数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国家所采用的。

4.公共财政政策框架。公共财政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以充分发挥公共财政的功能作用为出发点,综合运用预算、税收、国债、财政补贴、转移支付等多种政策工具,适时适度地对经济和社会分配进行有效的宏观调控,从而推动社会经济健康、有序、快速发展。

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特别是1998年全国财政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构建公共财政的基本

框架和目标,对我国的财政体制改革目标作出了明确定位,促进了我国公共财政运行基本框架的建立。

二、公共财政框架体系的建立对财政审计工作的影响

近年来,我国围绕建立和完善公共财政体系框架,进行了一系列的财政改革,这些改革措施对财政审计都产生了较大影响。

(一)审计监督的重点随之调整。财政改革的全面推行,推动了原有财政资金管理分配模式的变革,预算的刚性进一步增强,财政资金的分配管理权限更加集中、统一,财政部门参与对财政资金调控、分配、使用的力度加大。另一方面,预算执行单位的财政资金管理使用行为将随着财政各项改革的深入逐步得以规范,违纪违规问题将得到一定程度遏制,因此以查错纠弊为主动的财政审计要及时调整工作重点,进一步加大审计监督力度。

(二)审计监督方式、方法随之变化。财政体制改革的深化,密切了征收机关与国库组织收入与解缴入库的关系,密切了财政资金拨付与国库划拨资金的关系,也密切了上下级征收机关的关系。为了减少审计的环节,提高工作效率,扩大审计成果,财政审计的监督方式、方法正在悄然发生变化。如随着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的建立,预算外管理的收入全部纳入预算管理,预算单位的银行开户被逐步取消,过多的银行账户已不复存在,过去的从预算单位银行账户入手的审计方法受到了挑战,在新的管理模式下,审计的方法则应更多的采用核对法去核查各个账户之间的清算过程。

(三)审计监督的手段随之革新。随着“金财”、“金税”等信息化工程的实施,财政审计的对象发生了变化,电子账簿、网上交易、无纸化办公的出现,传统的审计手段已不能适应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发展。面对这种局面,财政审计必须抓住机遇,改变手工审计这种传统的单一的审计方式,积极引入计算机审计手段,不断扩大应用面和应用深度,利用可靠的财政审计软件,及时、科学、全面地采集和分析财政财务电子数据,并通过计

算机网络进行联网审计,突出审计重点,提高审计效率,提升财政审计工作质量和效果。

(四)审计监督目标、环境随之变更。财政改革的目的是建立并完善公共财政体制,公共财政的目标是在合理的财政资金和资源消耗条件下,取得社会效益的最优化和最大化。为此,财政审计要从财政财务收支真实、合法性审计为主,向真实、合法性审计与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审计并重转变。同时审计工作要求更加规范,审计准则要更国际化,审计结果将更加公开透明。

三、公共财政框架体系下完善财政审计的对策

(一)适应政府职能转变,调整财政审计目标

财政审计目标应顺应审计体制改革的要求,联系公共财政逐步建立的客观情况,进行有效的重新定位。今后财政审计的目标,不仅要着眼于查出预算收支中的违法违纪问题,更要着眼于执行国家公共财政政策的情况;不仅要检查预算资金分配合规性,更要关注财政分配是否体现了公平与效率的原则;不仅要严打会计造假和各种偷漏税行为,更要突出党政领导、社会公众关心的财经活动中的热点难点问题的审计。

(二)着力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拓展财政审计工作的深度和广度 财政审计大格局下,要扩大审计覆盖面、找准着力点,对财政资金进行全方位、全过程、多层次、宽领域的全面监督,达到“维护财政安全、防范财政风险、促进财政改革、规范财政管理、揭露突出问题、提出改进建议”的财政审计目标。

一是扩大审计覆盖面。将财政审计外延至全部政府性资金和政府管理的公共资金,特别是要通过扩大审计范围解决审计真空带问题。树立民生理念,高度关注群众利益,加强对民生资金的审计。

二进一步突出财政审计工作重点。要结合财政制度改革,深化预算执行审计;要积极开展审计调查研究,将政府和人大关心的热点问题、社会

关注的焦点问题、财政支出管理中存在的影响宏观经济运行的突出问题作为审计调查的重要内容,为国家的宏观调控服务;要跟踪国家宏观经济政策措施的落实情况,及时提示和反映影响宏观调控政策目标的矛盾和问题,推动提升财政政策及其他宏观调控政策的实施效果;在全面掌握财政收支状况的基础上,密切关注国家财政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潜在风险,及时提出防范和化解财政风险的建议,切实维护国家财政安全。

三是积极开展财政支出绩效审计。审计机关应将审计重点转移到揭露财政管理体制不完善、内控制度不健全、执行政策不到位、决策失误、损失浪费等问上来,实现从微观审计到宏观审计转变,从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规性审计到绩效审计的转变。要改进以查错纠弊为主的审计模式,不仅关注财政资金使用得“对不对 ”,更要关注使用得“好不好 ”,在监督财政资金分配、拨付环节的同时,重点检查项目资金的使用效果,对资金投向的正确性、使用的效益性和管理的规范性进行综合评价。

(三)强化信息化手段在财政审计中的应用

审计信息化是审计工作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技术支撑,必须进一步加大审计信息化建设力度。一要继续强力推进计算机审计,制定财政审计中应用计算机审计的具体准则、指南、操作规程或技术标准,要重点抓好AO的运用,关键要在扩大应用范围、提高应用层次和深度上下功夫。二要加快金审工程建设,将审计机关的计算机网络与财政、海关、税务、国库等机关的计算机网络联网,应统一规划,建设网络远程审计硬件和软件系统,避免审计系统内的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三要进一步建立完善财政审计资料库,不断扩充数据和内容,在此基础上,尽快构建省、市、县财政审计资料信息传递和交互渠道或平台,形成审计成果共享机制。

(四)转换成果,加强财政审计的实效

一是提高审计报告质量。加强财政审计综合评价分析。审计报告是审计机关工作成果的主要体现,不断提升审计结果报告和审计工作报告质量

能够提高审计效益,扩大审计影响力。提交的“两个报告”要注重真实性、宏观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加强综合评价分析,以充分发挥财政审计的建设性作用。

二是加强财政审计结果的落实。要坚持揭露和查处问题与促进整改、完善制度、深化改革并重,逐步建立健全整改报告制度、督查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切实提高审计监督效能。

三是进一步推进审计结果公告制度。进一步完善以审计工作报告为主体,单项审计结果公告做配套的审计报告体系,及时逐一向社会公告每个审计项目的具体情况,通过“阳光审计”推动“阳光财政”。

参考文献:

[1] 高培勇,构建中的中国公共财政框架,2001年

[2] 陈秋华,财政制度规范与预算执行审计,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年1月

[3]江苏省审计厅财金处课题组,预算执行审计面临的新形势和对策研究,2010年4月第一版

[4]刘家义,总结经验、乘势而上推动财政审计工作深化发展,2010年7月

[5]宋皓军,公共财政框架下的财政审计问题研究,2007年6月

[6]潘秋玲,刍议公共财政框架下的财政审计监督,2010年4月

[7]何小聪,深化预算执行审计研究,2010年7月

篇2:财政趋势信息化

2012年,上海市级财政拟安排教育支出200.8亿元,增长11.2%。将主要安排实施本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重 大改革和发展项目,支持各级各类教育加快发展,继续实施高等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落实人口导入区、大型保障性住房居住社区配套学校建设等支出。

医疗卫生支出拟安排63亿元,主要安排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财政补贴、公共卫生体系三年行动计划补助、大学生医疗保障资助资金、城乡医疗救助资金、食品安全举报奖励资金、食品药品监督经费等各类支出。

确保市民安居乐业,上海今年拟安排22.2亿元的住房保障支出,主要用于本市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补助资金;拟安排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71.6亿元,增长1.6%,主要用于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财政补贴、城镇居民养老保险财政补贴、促进就业专项资金等支出。

聚焦城乡一体化可持续发展,今年的财政预算支出将着重落实城乡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等支出,促进城乡基本服务均衡保障;进一步完善市与区县政府性债务的管理预警机制,切实增强风险防范能力。为此,上海今年拟安排城乡社区事务支出14.6亿元,主要安排城市总体规划、详细规划、重点区域规划和专项规划等规划编制、城市运行信息化管理、城市公共设施管理等支出;拟安排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支出348.5亿元,主要安排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建设、社会公益性设施建设、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支出,以及市级政府性债务偿债准备金。

在市本级政府性基金的主要支出项目中,对于特定人群的关怀力度有较大幅度增长。拟安排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支出2.8亿元,增长12%。主要安排残疾人就业前职业培训、扶持残疾人集体从业和个体开业、对超比例安置残疾人就业单位实施奖励等残疾人就业补贴资金,以及残疾人医疗保险补贴、残疾职工帮困补助等残疾人社会保障支出。

篇3:集聚商务服务是财政促进的趋势

2008年我国实际利用外资923.95亿美元, 连续17年居发展中国家首位。而2008年9月, 世界银行公布的全球商务环境评比结果表明, 在参评的181个国家和地区中, 中国排名第83位, 而排在前三名的分别是新加坡、新西兰和美国。与中国同属东亚经济圈中的发展中国家, 泰国排在第13位, 马来西亚排在第20位, 韩国排在第23位, 中国香港地区排在第4位。这说明, 我国虽有令人可观的国际直接投资 (FDI) , 但投资经商环境仍不尽如人意。

中国政府在过去几年借助低成本的劳动力、完备的基础设施、巨大的市场潜力、优惠的政策和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成功地吸引了大量外资。但理性投资者并没有被FDI的高增长所迷惑, 在投资者眼里, 辉煌数字也无法掩盖投资软环境的缺陷。

(一) FDI流入量占全球跨国直接投资比重加速缩减

2003年至2007年, 中国引入FDI总额从535亿美元增长至835亿美元, 但占全球跨国直接投资比重却从9.53%下降为4.55%, 这种状况与持续增长的全球外国直接投资形势形成鲜明的反差。

(二) 欧美高质量FDI流入持续下降

2005年至2007年, 美国、欧盟和日本对中国直接投资分别从30.61亿美元、51.9亿美元、65.3亿美元下降为26.16亿美元、38.38亿美元和35.89亿美元, 投资比重分别从5.07%、8.61%和10.82%分别下降为3.5%、5.13%和4.8%。

(三) 服务业FDI流入量所占比重不仅远远低于发达国家, 与发展中国家相比也有较大差距

经合组织国家服务业所占比重已超过70%, 美国甚至到了80%, 香港地区已达90%, 而中国内地只有40%。

(四) 世界经商环境名列前茅国家FDI流入量增长迅猛

2003年至2007年, 美国FDI流入量从531亿美元增长至2 328亿美元, 增长4倍;欧盟从2 594亿美元增长至8 043亿美元, 增长3倍多;中国香港从136亿美元增长至544亿美元, 增长超过4倍。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虽然我国经商环境有较大改善, 但与发达国家及周边国家比, 还存在明显差距, 经商环境已开始制约欧美等高质量外资流入。长期以来, 我国在利用外资过程中, 针对外商投资企业设置了以所得税为核心的优惠政策体系, 这种投资促进战略已表现出隐性威胁。所谓隐性威胁是指FDI增长更多地依靠财税优惠政策的驱动, 而不是整体投资环境的改善。国际直接投资与经商环境的巨大差距必将带来潜在的危机, 投资环境较差国家日益面临被边缘化的风险, 因为这些国家没有满足吸引跨国公司对外投资新要求的能力。危机过后, 引资将不是基础设施的竞争, 也不是优惠政策的较量, 而是进入到一个全新的投资服务软环境的竞争时代。

二、集聚商务服务是财政促进的趋势

在产业转移向纵深快速推进的今天, 一个国家会比在传统型世界中更快地失去在某个领域中的比较优势。当我们将投资促进的注意力仍然集中在财税政策优惠上时, 真正的危机也悄然来到。其他发展中国家正在与我们展开全方位的较量, 中国的领先地位变得越来越脆弱。长期以来, 中国在投资服务政策和体制方面存在一种自卑感, 幻想通过直接的补贴和优惠掩盖政策体制的缺陷, 而现实却是优惠实施的时间过长, 政府产生了优惠依赖, 使投资促进政策体制弊端长期掩盖, 这种威胁随着两税合一的实施渐渐浮出水面。

目前, 世界各国非常重视经商环境的改善, 发达国家在商务环境方面的投入是发展中国家的3倍。新加坡财政促进重点正向集中供应特色服务转变, 致力于打造区域商务优势, 构建集聚商务中心, 为企业提供高效智能、低成本的标准化投资服务。发达国家的投资促进是以为企业提供最优质的投资服务环境为核心, 追求商务服务的国际标准化, 形成能与全球投资相匹配的纯正区域服务空间。企业在区域环境里除能够享受到便捷的交通、丰富的信息、即时的通讯、高质的办公设施及良好的金融和商务环境外, 还能享受到真正接驳国际的后期投资服务。

中国需要的是经商环境的质变和财政促进制度的崛起。好的投资环境, 不仅仅是改善交通条件、建筑高楼大厦, 也不仅仅是协助外商办理手续。中国投资服务要摒弃传统优惠的惯性思维, 借鉴国际理念, 打造与国际接轨的商务服务集聚区, 这必将成为区域财政促进不可逆转的趋势。目前中央及地方对商务环境的投入远未达到要求, 地方商务服务被固化在“一站式”行政服务的低端, 服务不充分严重阻碍了投资。天津滨海开发区正努力打造与国际接轨的仿真软环境, 政府加大商务聚集功能区的投入, 各类服务中介被聚集到区内, 商务服务不仅包括“行政一站式”审批, 还囊括招商、展览、信息、融资、保险、物流、人才、投资决策、法律咨询、国际研讨、区域宣传、风险投资等多元化的服务, 满足企业多样化需求, 实现区内公共服务低成本共享。

三、促进政策需要“破冰”

财政促进的精髓并不是直接竞争性的促进, 而在于体现促进本质的公共服务。经济危机不应成为继续忽视商务环境的理由, 财政促进期待深刻的理性觉醒。我国对软环境促进一直采用直接资助的方式, 这种方式把商务促进视为具体的优惠, 忽视制度创新。尽管多年来我国许多促进政策都不同程度地具有公共服务的性质, 但更多的只是“外围战”, 尚未触及优惠旧模式的核心, 这就决定了我国软环境促进虽已初步具有公共服务的轮廓, 但距真正的财政促进相差甚远。

(一) 忽视商务服务

财政促进中容易被忽略的重要领域是商务服务, 目前企业对商务服务的需求呼声越发强烈, 这种需求政府不可漠视。目前商务软环境已成为制约投资发展的瓶颈, 财政促进过分重视对项目的优惠和具体产业的扶持, 地方在投资环境改善方面, 预算资金主要集中在招商、全程代办、联合年检、投诉、公共服务平台、城市宣传等方面, 狭窄的扶持范围锁定了财政扶持的作用。

(二) 财政促进一直带有一种浮躁的、急功近利的心态

地方普遍存在促进简单化的倾向, 投资促进政策实际就是贸易鼓励政策的翻版。各地外向商务服务大多只停留在行政审批层次, 服务层次过低、服务盲点过多, 原因是地方促进政策研究存在惰性, 政府对商务环境的考评缺失。

(三) 过多的带有制造业促进的痕迹

低端制造业关心的是成本、交通、政府优惠以及土地价格、市场等因素, 这其中政府的优惠政策对投资有一定的诱惑力。但服务业与服务外包不仅考虑上述因素, 还与政府效率、服务环境、政策透明度、知识产权保护、信息传播通畅、文化生活环境、外资与当地企业的融合度等因素有关。制造业的增长无论采取何种方式, 都会遇到能源及环境资源供给的限制。中国未来产业引资方向将是先进制造业和劳动密集型低端服务业, 新的竞争优势有所变迁, “世界工厂”和“世界办公室”所需要的投资服务环境截然不同, 打开产业升级的上升空间, 服务软环境是关键。

(四) 财政在投资促进方面的投入过于分散化, 不具积聚效应

目前财政预算资金主要集中投放在贸易促进和服务外包, 而在投资促进方面的投入却很吝啬, 同时奖励优惠式的促进始终摆脱不了反补贴威胁, 扶持资金没有找到安全的促进通道。

四、潜心营造商务软环境

危机实际是政府创新政策的最好机遇, 我们要超越单纯的优惠促进模式, 财政促进政策转型已不是选择的问题, 而是一个现实问题, 一个低效、高成本的商务环境无法适应全球化时代的国际竞争。危机过后, 跨国公司国际投资区位聚集化已成不可逆转的趋势, 产业与服务集聚将是跨国公司选择投资地的重要因素, 在投资环境诸因素中, 商务服务已成为重要且具有持续影响力的因素。

(一) 潜心营造环境

投资服务环境的改善是一个漫长潜心营造的过程, 打造区域服务品牌就像烹饪小鲜, 需要的是耐性和慢火。中国正渐入规则时代, 财政促进政策需重新定位, 突破传统模式, 聚焦商务服务, 降低商务成本是大势所趋, 是企业长期的期盼。

(二) 淡化产业扶持

商务服务应成地方财政扶持的取向, 商务环境的改善需要研究政府介入的多种方式, 逐渐形成政府与中介共同参与的新格局, 形成一种更符合公共财政的资助方式。今后财政政策要减少对企业的直接补贴, 弱化产业促进, 克制激励促进的偏好与冲动, 强化公共服务投入, 完成从“补贴”到“服务”的跳跃式发展。

(三) 提升商务服务档次

商务环境的打造关键在高层, 中央应该像选服务外包基地城市一样, 在全国筛选一批重点区域产业集群, 出台一系列财政政策, 营造适合服务业和高端制造业的商务环境, 提升商务环境的档次。财政要加大对服务中介的扶持力度, 财政扶持应该变为“扶持中的扶持”, 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 调动中介服务机构的积极性, 尽快走出“政府独舞”的尴尬局面, 形成各类服务中介繁荣发展的新格局。

(四) 集聚商务服务

未来城市间的竞争将是服务能力和服务品牌的较量, 投资环境日益成为区域经济竞争力的主要因素。应当对零散的外经贸扶持政策进行梳理, 建立以加大环境集约化投入为主要手段的新型财政促进体系, 实现由集中供应优惠政策向提供基础服务转变, 特别是将有竞争力的服务中介移入特定区域内, 方便扶持政策的集中投放, 实现财政扶持从全能向有限的转变。

参考文献

[1]林毅夫.商务软环境是制约中国商务发展的瓶颈.中国产经新闻, 2005年11月19日.

[2]姚琦.两税合并后, 如何吸引外资.湖北日报, 2007年3月22日.

[3]郑永年.中国需要的是制度崛起.联合早报网, 2008年3月4日.

篇4:财政审计的发展趋势与战略构想

1财政审计的独立性较弱。突出表现:监督者与被监督者同时隶属于政府部门,具有浓厚的内部审计色彩,独立性立场难以很好维持。当审计出来的问题影响到本级政府或其所管辖部门的利益或声誉时,难免会出现以权压审、干预审计机关独立执法的现象,审计执法障碍和阻力较大,不能完全到位。

2法制不够健全。一是规范审计工作的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我国《审计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多侧重于程序法范畴,对审计的具体工作行为进行了明确规定,但就行政执法内容等方面的规定不完善。二是审计依据性法规不完善。在实施审计过程中,往往由于相应的法规不完善、不明确,造成审计定性和处理处罚依据模棱两可,给审计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在某种程度上,削弱了财政预算审计的控制力和执行力。

3执行规程的匮乏。我国目前的审计准则主要体现在《审计法》、《中国审计规范》和《国家审计基本准则》上,与国际准则进行比较,还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体系不完整,仅有审计人员资格和审计操作总体要求方面的规范,缺乏审计方法和审计程序等具体审计规范,整体操作性不足,无法涵盖审计全程;二是有些审计规范的内容,与国内外审计的一般审计准则相比仍不完善,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可操作性;三是对国家审计的执业要求缺乏具体的衡量标准,不利于明确审计人员的责任,加强审计质量控制、减少审计风险。总之,我国的财政预算执行审计的规范性法律制度和规程滞后,围绕建立公共财政为中心的改革措施,政府和审计机关并未出台和制定与之相适应、相配套的审计监督办法,制约着财政审计的深入发展。

4难以摆脱传统思维定势。近年来,财政审计还没有完全跟上财政改革的步伐,缺乏整体意识、全局意识和服务意识,审计工作仍然侧重于真实性、合法性审计,效率、效益审计的理念尚未贯穿到审计的全过程。有的审计重点还没有及时转移到以支出审计为主上来,支出审计的深度和广度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有的只关注执行结果的真实、合法性,忽视执行过程中预算编制及调整的科学合理性、资金拨付的及时安全性,使用管理的效率效果性;效益审计工作范围小、层次低、无法体现出效益审计的成果;审计人员缺乏宏观意识,不善于、也不习惯从微观的审计中去发现那些具有共性、带有倾向性的问题,并通过剖析和提炼,从政策、制度、体制上进行反映,而是习惯于就事论事,满足于对个性问题的揭露和查处。

5监督范围的局限。从理论上讲,地方财政预算执行审计应当包括本级财政的全部收入和支出两大方面。但在实际操作中,往往收入方面的资料不全面,主要是地方财政收入中有一块增值税25%部分的收入审计不能涉及。因为增值税的征管由国税部门负责,而地方审计机关不能对同级国税机关进行审计,国税的征收入库、减免退库以及提退代征手续费等情况,审计无法核实,成为同级审的审计盲区。这一矛盾,使地方财政预算执行审计出现审计资料不全面和审计结果不完整的问题。

6府与财政行为边界的模糊。“分灶吃饭”的财政体制形成了一级政府一级财政,各级预算由本级政府组织执行,具体工作由本级财政部门负责的局面。它的优点是强化了地方组织财政收支和调动地方自主理财的积极性,但也造成地方政府对地方财政收支的深度介入,由于财政部门的行为大多受益于政府,因而审计机关对本级财政的审计实质就是审计地方政府,审计实践中政府行为和财政行为的边界难以确认,审计的独立监督无法落实。审计执行与处理必然弱化。

7信息披露的走样。按照审计程序要求,财政同级审所形成的报告,一般要尊重财税部门的意见,还要经同级政府行政首长认可,以致于一些地方出现报政府的审计结果报告与向人大做的审计工作报告“两张皮”的现象。在审计实践中,财政审计信息披露的程序和质量、数量,往往也由不得审计机关。因为同级审中发现地方财政行为不规范或违纪问题,往往与本级政府的财政意志、政府行为、地方利益有关。

8知识和技术储备的不足。财政审计对审计人员的素质和能力的内在要求高,而当前基层审计机关审计人员少与审计任务重的矛盾比较突出,审计人员的知识储备明显不足,难以满足财政审计的需要。政府审计部门的审计方式方法和技术手段的陈旧及局限,影响了财政审计质量的提高。

二、财政审计的发展趋势

1“公共财政”呼唤“公共审计”。公共财政目标的建立和公共财政的改革规则的明确并不意味着必然会产出良好的结果,其原因既有客观上的局限性,也有来自信息不对称、利益诱惑和利益冲突。保证公共财政目标的实现和对改革规则的遵循就成为当务之急。作为永恒主题的财政审计在此阶段就会以公共审计的身份走向前台。其理由,一是财政审计的客体财政资金来源于纳税人,即来源于社会公众,具有明显的公众性。随着公共财政的建立,财政资金的很大一部分资金是用于公共事业,受惠的是社会大众,更具有公共性。二是财政审计的主体政府审计既对政府负责,也对公众负责,财政审计更加关心民生、关心社会公众关注的热点问题。民本主义的元素越来越融入财政审计理念之中。三是从审计结果的转化利用看,将来的审计报告不仅是审计机关的内部报告,而且要面对社会公众。

2“阳光财政”打造“阳光审计”。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确保权力正确行使,必须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健全组织法制和程序规则。保证国家机关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完善各类公开办事制度,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和公信力。”作为行使审计监督权力的国家审计机关,怎样提高审计透明度,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努力建设行为规范、公正透明、勤政高效、清正廉洁、人民满意的审计机关,这是国家审计面临的一个新课题。“阳光财政”即财政政策执行、财政管理活动、资金支出等的公开透明化。“阳光财政”的改革与实施,进一步推进了审计公开机制的建立和完善。

3“绿色财政”期待“绿色审计”。可持续发展是全球普遍面临的问题,我国政府已签订了“京都约定书”,并以负责任的态度承诺自己在可持续发展上所承担的义务。承担这一义务的财政内涵是“将环境因素纳入税制体系的一种租税设计,在确认并消除现存具有扭曲性并可能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的直接税、间接税及补贴的前提下,提升现存租税对环境的友好性、或对污染产品课征新的生态税,以强化绿色税收体系”,也称“绿色财政”。随着绿色财政改革的深入发展,“绿色审计”将应运而生。绿色审计是针对全球自然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污染严重的现状,传统的微观会计核算和宏观国民经济核算均未将生态平衡和资源环保纳入核算而出现的会计核算虚假等问题,而进行的绿色核算公允性、真实性、合法性的认证和监督,其审计范围将涵盖环境政策法规执行审计;环保资金筹集、管理和使用审计;环保资金绩效审计;环保投资项目和建设项目审计等。

4“民生财政”强调“民本审计”。“民生财政”实

质上就是财政政策、财政支出倾斜于民众利益和民生建设,客观上要求财政审计关注人民群众福祉,关注公众利益,强化“民本审计”。具体将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社会保障的审计应当在促进和谐社会建设过程中有为有位;涉农和环保资源的审计;公共财政支出和公共投资建设的审计;劳动就业的审计等。

5“绩效财政”要求“绩效审计”。预算编制制度改革的方向是建立科学的支出标准和预算定额,并以此为基础编制部门预算。预算编制制度的改革是我国财政管理制度的一项根本性变革,它在规范政府、财政和部门行为的同时,必将使预算的法制性、约束性大大增强。与这种变化情况相适应,财政审计将会把重要的精力放在预算编制的合理性及有效性上来,从公平、公正、合理的角度,关注预算管理中的问题,关注支出标准和预算定额的制定是否科学,各项支出是否建立了完整的评估机制等。

三、财政审计的战略构想

1更加关注安全性。政府审计是社会经济运行的“免疫系统”,具有保护、防御、抵制等功能。政府审计的重要职责之一就是维护国家经济安全,主要包括财政安全、金融安全、国有资产安全、民生安全、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安全和信息安全等。财政安全处于经济安全的首位。而财政审计的首要任务就是要维护国家财政安全,强化财政管理,规范财政行为。

2更加注重公共性。围绕公共财政的公共性,促进财政支出结构的优化。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财政资金在投向上要逐步退出竞争性领域,主要用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因此,财政审计要加强对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基础科学研究、公共安全、基础公共设施等资金的审计,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同时,要关注财税政策的有效性。

3更加注重公平性。公共财政的公平性是由公民的平等性决定的。由于地区间财力的不均衡造成了不同行政区域内的个人享有的公共服务水平高低不一。财政审计要围绕公共财政的公平性,促进建立规范透明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加强对财政转移支付的审计力度,重点关注转移支付中存在的问题,促进财政转移支付结构的合理,实现不同区域的公民在医疗、基础教育、社会保障,基础公共设施建设等方面、享有均等化的水平。

4更加注重公开性。公共财政是“阳光财政”,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公众拥有知情权和监督权。要围绕公共财政的公开性,促进预算的透明度。要进一步完善审计公告制度,有效发挥社会舆论监督作用。

5更加注重宏观性。财政预算安排反映了政府行政活动的目的、方向、重点和范围,是政府实施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财政预算执行是完成预算安排的全过程,同时也是政府实施宏观调控的平台。预算执行本身的这种宏观性,决定了财政审计必须要在高层次的经济监督上发挥作用。

6更加注重民本性。财政审计要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根本,把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着眼点和归宿。适应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财政资金需要更多地投向公共服务领域,满足人们的公共产品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投入到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环境保护、就业、住房补贴等方面的资金,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预算执行的好坏,对人民群众利益的实现有着极大地影响。要选择那些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支出项目,作为财政审计的重点,严格按照预算确定的用途、标准、时限、目的等,检查预算单位资金使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

7更加注重效益性。现代公共行政管理把关注责任、关注绩效放在突出位置,加快建立行政问责制度、建立健全政府绩效评价制度,已经越来越成为各级政府首长的关注焦点和工作要求。随着财政职能的转变和收入的增长,今后财政资金主要是满足社会公共产品(服务)、重点产业(领域)和社会保障的需要,这样社会公众就会更加关注财政资金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也就迫切需要对财政资金投向的正确性、使用的效益性和管理规范性进行审计监督与评价,因此,财政审计更应关注资金是否用在政府应当投资的领域,及其资金用得是否“物有所值”。

8更加注重科技性。财政审计要积极适应信息化建设的需要,进一步加大运用信息技术的力度,为提高财政审计的质量和效率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在我国各行各业信息化建设不断取得丰硕成果的情况下,预算执行数据电算化已经成为现实,财政财务会计核算软件日趋成熟。预算执行电子数据和电子文档的出现,彻底改变了传统条件下财政审计面对的预算执行信息载体,进而对财政审计的模式提出了严峻挑战。与此同时,预算执行电子数据的出现,也为我们进行大量数据的查询、采集、整理、分析、对比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为审计人员分析财政收支结构、比重、趋势等提供了有力的手段。

篇5:财政趋势信息化

2008年是我局全面贯彻全省金财工程推进会精神的重要一年,做好财政信息化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现结合我局信息化工作实际,制定本工作要点。

一、指导思想

认真学习贯彻十七大报告,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财政中心工作,加强科学化、精细化管理,从实际出发,健全管理制度,运用现代化管理方法和信息化手段,促进信息化与财政业务的融合,推进财政管理信息化建设。

二、工作目标

金财工程是深化财政改革和完善公共财政体制的重要内容,是依托信息技术,对财政管理业务流程进行规范和优化的过程,是贯彻以法理财、理财为民,提高财政收支活动的透明度,实现财政管理科学化、精细化、规范化的客观需要。为顺利完成此项系统工程,针对前一阶段我市信息化工作的不足,结合我市财政工作实际,按照财政部和省财政厅的总体目标要求,我市金财工程建设的总体目标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兼顾信息技术和财政业务,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统一技术标准,建立规范的财政业务标准化流程。从现在起,用二到三年的时间,在统一的数据库应用支撑平台基础上,以预算编制为核心,以预算执行为重点,以科学管

理、决策为目标,构建起科学、规范的财政业务和行政管理信息系统。

三、主要工作

1、加强信息化队伍建设。针对我局信息系统运行维护现状,加强对网络维护人员的配备和信息系统操作人员的培训,建立多层次的财政信息管理人员队伍,提高我局信息工作水平。一方面是加强对计算机专业人员的培训,建立一支政治素质过硬、技术过硬的信息技术人员队伍,来管理、维护机房设施和业务信息系统;另一方面是加强业务部门人员的信息化培训,切实提高财政干部的信息管理能力和技术水平。

2、加强信息化管理制度建设。以制度为抓手,以强化管理意识为先导,制定以保证财政信息安全为目标的计算机网络使用和管理制度、信息发布审核制度、机房管理制度等工作规范,在内部控制、防病毒、防黑客、信息加密、系统安全等方面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建立健全信息安全规范与标准、运行维护与监控机制。

3、进一步建设与完善信息化基础设施。按照《安徽省财政系统计算机机房建设指导意见》和《安徽省财政系统计算机机房技术规范》的要求,建设一个现代化、具有先进性、实用性、配套设施齐全、便于统一部署网络安全系统、符合国家标准和使用管理规范的计算机机房,为财政管理信息系统提供一个安全、可靠的运行环境。

4、推进业务信息系统的整合。主要是对业务软件进行清理、整合,按照“管理加技术”模式,实现各信息系统在财政部门内部跨部门授权使用,解决目前信息系统种类繁多、技术规范不统一、预算编制与预算执行、总会计核算相互不衔接等方面的问题。加强对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利用,为领导决策提供可靠、科学的信息。对现有的业务信息系统,要进一步进行完善、改造、整合,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和集中统一管理,推进财政管理科学化、精细化。

5、开展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贯彻落实《滁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实施意见》,与局办公室共同牵头,建立我局政府信息发布协调机制、保密审查机制、网站信息发布制度,简化政府信息公开业务流程,规范编制政府信息公开指南和公开目录。

6、加快滁州市财政局门户网站建设步伐。加强维护管理,不断补充完善,建设一批专题栏目,发挥门户网站作用,有效整合信息资源,加快信息资源上网力度,进一步推进政务公开。

篇6:基层财政档案信息化论文简述

一、基层财政档案信息化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人员素质亟须提高

基层财政档案管理人员素质普遍不高,大多数都不是档案管理专业出身,对档案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有得过且过的消极思想,缺乏自觉学习档案工作知识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大多数单位档案人员身兼多职,疲于应付日常事务,无暇从事档案工作。同时,基层财政档案人员平时接受专业培训少,同外界交流也少,只埋头于传统的日常档案管理,导致档案管理工作管理手段呆板,缺乏创新,许多档案人员的思想水平和管理手段停滞在传统经验上,跟不上信息时代的发展,这些都严重阻碍了基层财政档案信息化建设。

(二)基础设施条件普遍落后

档案资源管理系统功能的实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先进技术设备的应用。当前,基层财政部门普遍存在基础设施简陋问题,大多缺乏配套设备,电脑多数为已经淘汰的老旧机型,性能不高,刻录机、扫描仪等更是无从谈起。这种局面的形成主要因为:一是主观原因,基层财政机关对档案信息化建设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在实际管理工作中财政档案信息化工作往往被忽视。二是客观原因,档案信息设备本身投入开支大,这不仅包括计算机、扫描仪、数码相机、刻录机、缩微设备、打印、复印等相关设备的购置投入,还包括电子产品更新换代速度快,生命周期短等特点而引起的其后续升级、维修、更换费用等持续性开支,这对基层财政部门来说负担较重。当前基层财政档案管理设备普遍落后的现状是造成大多数地区基层财政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开展乏力、进展缓慢的重要原因。

(三)基层财政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标准规范体系不健全

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前提和必要条件是档案工作的标准化、规范化。目前,基层财政档案信息化建设缺乏一套规范统一的标准,不能满足档案信息化快速、规范的发展。当前,各级财政部门信息化建设正如火如荼,省级财政部门大都开发了几套专用财务软件,比如:办公自动化系统、债务系统、资金管理、县级版等等,但是软件的通用性方面仍存在不足,设计和实践中没有与档案管理系统进行衔接。同时,档案信息规范化统一的分类编码标准不完善、不统一等等,这些都制约着信息交流的`范围和程度,直接影响着基层财政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步伐。

二、对基层财政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的建议

(一)强化业务培训,提高人员素质

基层财政部门对基层财政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要重视起来,有计划地开展一些基层财政档案人员业务培训和业务交流,将传统档案工作知识与网络信息知识结合起来,努力培养出即懂档案管理又懂网络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为基层财政档案信息化建设提供必要的人才保障。同时,基层财政档案人员要加强自我学习,自主学习计算机理论知识和运用技能,熟练使用各种现代化信息工具,不断提高自身档案信息化管理水平,为更快更好地开发档案信息打下牢固的技术基础。

(二)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做好日常设备维护

基层财政部门要在提高对档案信息化重视程度的基础上,整合资金,加大档案信息化建设基础设施投入,结合自身实际,确保必要设备,如计算机、数码相机、刻录机、扫描仪、缩微设备、复印、打印机等的配备,为档案信息化建设打下硬件基础。同时,积极与本单位信息部门做好沟通协调,做好基础实施的日常检查和维护,保证设备的良好运行。

(三)健全基层财政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标准规范体系

一是要完善现行财政信息化系统与档案信息系统的对接。应该从软件设计阶段就考虑到这一问题,只有实现现行的各种财政信息化系统与档案信息系统对接才能实现基层财政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快速发展。同时,建立健全基层财政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标准规范体系。而且,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标准体系的构建仅仅是开始,标准的宣传贯彻等后续工作做好做足才能体现标准体系的价值。基层财政部门要在标准体系逐步健全的基础上,结合本单位实际,将标准落实到工作各个环节以便规范各个环节,从而实现基层财政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规范发展。

三、结语

篇7:财政局加强财政信息宣传工作简报

一是完善制度。结合实际,出台《财政信息宣传工作管理办法》明确财政信息宣传工作稿件撰写、审核、审批流程和报送范围及有关考核规定,为提升信息质量和加大宣传报送力度提供制度保证。

二是将任务分解到人。为加大信息宣传的写作报送力度,该局把财政信息宣传工作纳入局机关科室(中心)人员年度综合目标考核范围,实现信息宣传与财政业务工作同部署安排、同考核评比。同时明确规定35岁以下人员每年至少提交10篇财政信息。

篇8:积极财政政策下的房价变动趋势

关键词:新国十条,宽松货币政策,经济刺激计划,地价,房价

2010年4月17日, 国务院为了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 发布《国务院关于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通知》, 简称“新国十条”。在此之后, 地方政府也紧跟其后, 相继出台重磅措施遏制地方房价过快上涨。2010年10月15日,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前三季度全国房地产市场运行情况显示:前三季北京的商品房销售面积和销售额增速呈现双双递减。前三季, 北京市商品房销售面积998.73万平方米, 增速递减了37.3%。一方面, “新国十条”在遏制房屋销售方面收到了成效;另一方面, 截止2010年5月, 北京四环以内期房均价达到34112元/平方米, 四环至五环期房均价突破2万元, 五环以内新房房价突破3万元。房价在新政的压制下, 涨幅降低, 但房价仍在上涨, 且居高不下!

在政策和房价的博弈中, 到底房价会呈现如何走势, 笔者将结合自己在房地产公司从业的经历以及对宏观政策的分析, 为大家奉上一己之言。

经历了2008年极其严重的金融危机之后, 目前世界经济处于缓慢复苏阶段, 亚洲经济一枝独秀, 引领世界经济重新走向辉煌。在亚洲经济体中, 中国经济无疑成为最耀眼的一颗明星。这得力于中国政府及时准确针对金融危机所采取的一系列果断有效的经济刺激计划, 包括扩大公共支出, 对企业和民间资本给予各种补助, 针对特定对象实行特别免税等。

一般来说, 公共支出主要针对道路、桥梁、港湾及城市基础设施等的建设。中共中央、国务院启动的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 其中有1.5万亿将投向基础设施相对薄弱的交通基础领域。2008年一年, 中国的铁路建设投资从年投资2000亿元迅速提高到6000亿元;公路建设从年投资的7000多亿迅速提高到1.13万亿;到2010年, 中国的机场数目已经达到190个, 增加了45个。十一五规划期间, 我国采取了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 较为积极的财政政策, 五年间, 我国的铁路里程增加1.6万公里, 仅高速铁路就占到7000多公里;五年间, 中国高速公路增加3.2万公里, 国家高速公路里程达到7.3万公里, 排名全球第二, 仅次于美国。这五年, 交通基础设施成为拉动就业最大的行业, 仅高速铁路建设就创造了600万个就业机会。

越来越发达的交通, 更加紧密的将我国各线城市连接起来!越来越多的一小时、半小时经济圈将会出现。国家加快西部地区大开发, 对新疆又有了更好的政策扶持。我们已处在快速工业化与加速城镇化时期, 目前的宏观财政政策势必更加迅猛地加快我国的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

刺激消费, 拉动内需, 适当宽松的货币政策, 积极的财政调控, 基础设施加大兴建, 交通越来越便利, 城镇化迅猛推进, 在这个宏观环境下, 房价又会出现怎样的走势呢?

房价的决定因素有很多, 依据笔者一己之见, 起重要作用的有以下三个方面:一、地价;二;建安成本;三、房地产投资客的利润。

一.地价

目前, 国内有的学者认为高地价与高房价无必然联系, 也有的学者认为地价在房价里的比重占据很大地位。笔者无意介入其争。但在笔者参与的地产项目中, 拿到的土地价格, 确实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将要建造的楼盘的售价。媒体中屡屡报道的“地王”的摘牌价, 虽然只是个例, 但这种个例却越来越多的成为业内的普遍现象!为了竞争一块土地, 所需要付出的成本大大增加, 这部分成本只能最后又转嫁到消费者的头上。目前的市场状况下, 土地的价格居高不下, 而且成为房价居高的一个关键因素。中国经过近五年的高速发展, 地价已经大幅度上涨, 这是不争的事实。几年内, 地价有没有下降的趋势?或是暴跌的情况出现呢?

我们先来看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的日本, 我国现在的发展与其极为类似。当时的日本在短期内地价暴跌, 出现了一系列严重的问题。

(1) 地价的暴跌造成日本金融机构所持不良债权激增。适当宽松的货币政策, 使得之前诸多企业从银行贷得大量的资金。这些资金是以企业的土地、不动产为担保贷得的。地价暴跌, 使这些不动产公司经营极为困难, 并且大批破产。这样, 向那些不动产公司提供贷款的金融机构不仅无法收回利息, 而且由于实际地价远远低于担保价格, 使得变卖担保的土地也无法如数收回贷款。从事非房地产业务的企业, 其经营也非常困难。金融机构对这类企业的贷款也多以企业所持有的地产或房产为抵押品, 因为地价的暴跌也使得银行无法通过变卖这类企业的贷款担保品来收回其对外贷款本息。

(2) 地价暴跌是20世纪90年代日本消费需求不振的重要原因。进入1992年之后, 日本的国产轿车、家用电器的销售额, 商店以及旅行社的收入额都出现了大幅度的下降。这种家庭消费锐减的影响进一步扩展到生产领域, 使日本企业的生产能力严重过剩, 设备投资长期陷于低迷状态。日本之所以会发生家庭消费锐减的现象, 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人们亲眼目睹了资产贬值对企业、银行及证券公司的影响, 从保护自己未来生活的意识出发, 个人的消费心理和消费欲望明显萎缩。地价暴涨之后的暴跌对其经济造成的诸多消极影响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 对日本经济的复苏构成了严重阻碍!

(3) 地价的暴跌使得日本银行贷款能力下降, 并出现惜贷现象。诸多企业以自己的土地或房产从银行贷得资金, 如果不动产价格下降, 那么银行将采取严格控制放贷的措施, 使得许多企业贷款难度增加, 经营更加困难。

因此, 我国如果出现短期地价暴跌现象, 以上严重的后果同样也会出现, 并且作用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 对社会的各个领域将带来毁灭性的影响。所以, 在几年内地价出现暴跌的可能性是微乎其微的!

同时, 积极的财政政策, 刺激消费的各种措施, 会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些许通胀, 在各种商品价格上涨的同时, 地价势必也会随之上涨。但有国家对土地的宏观调控, 一线城市地价不会再像前几年一样过快上涨。

二.建安成本

笔者认为, 拉动内需的积极财政政策对于建安成本起到了一定的降低作用。一方面, 农民工工资的上涨, 确实是增加了房地产企业的人工成本, 但是这种上涨的幅度, 与楼盘售价的利润相比, 所占比例微乎其微, 对房价的居高不下完全构不成关键性的影响。另一方面, 随着交通的便利, 人工成本反而更容易控制。一是交通上的便捷, 使得转移人力资源的时间成本降低。这样, 企业或工地很容易获得足够的人力资源。目前施工单位对农民工所采取的雇佣措施是简单的合同制, 所以, 用人方具有绝对的主动权, 可以将人工工资控制在自己承受的范围之内。再者, 对于钢筋水泥等基本建筑材料来说, 交通的便利, 使得施工方的选择余地更大, 更有利于压缩建设成本。目前虽然这些材料的价格呈上涨趋势, 只要涨幅不是很大, 短期来看是增加了成本, 但便捷的交通缩减了运输时间成本, 加快了工期的进度, 缩短了企业支出资金的回笼时间, 提高了房地产商手中资金的周转率和利用率, 长远来看更有利于房建成本的降低。

三.房产投资客的利润

任何价格里都包含着成本和利润。房地产商根据自身情况给房屋销售规定的价格, 包含着他们自己期望得到的利润, 这利润的多与少, 也决定了房价的高与低。如果仅仅只是单纯的开发商与消费者之间的直接交易, 房子就会像工厂里制造的产品一样, 无论在成本上加再多的利润, 在市场机制的调节下, 经过一段时间, 价格也一定会近于价值, 趋于合理。但是近几年来, 房价已远远高于其价值, 超出成本太多, 以至于这项传统行业成了暴利行业, 这主要与近几年出现的越来越多的房产投资客和炒房团有关。笔者将这些投资于房产和炒房的个人或集团, 称为房产投资客, 他们对于房价的蹿升, 起了不可或缺的作用。房产投资客, 有的实力并不强大, 但是与投资股市等其他渠道相比, 他们宁可选择“买房储值”, 即使不将房子卖掉, 也可将房子出租, 以租来养贷, 实现他们“买房养老”或“以房生钱”的目的。更有甚者, 一个或多个极有财力的个体通过联合, 以低价团购, 以高价卖出。他们所追求的就是高额利润, 满足他们自己的利润最大化, 完全不考虑社会的需要。因此, 房地产商的房屋, 不管何时何地何种价格总有市场需求, 总能得到足够的资金回流入自己的账户, 所以他们不会考虑降低房价来促进销售, 因此, 这也是目前房价一直处于高位没有回落的重要原因。

一线城市的房价, 在以上因素的综合作用下, 已经攀高不止。但是, 在国家政策的严厉控制下, 地产商和炒房客在一线城市的利润空间已经不如从前, 其过快上涨的情况不会再次出现。同时, 随着越来越多一小时生活圈的出现和交通的越来越便利, 更多的人会转变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 在一线或二线城市工作, 在相对小的城市生活。所以, 更多的企业和炒房客把眼光放到了二线与三线城市的土地与房屋。

上一篇:关于事业单位推行人员聘用制度的实施意见下一篇:对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