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似三角形教学反思

2024-07-29

相似三角形教学反思(精选14篇)

篇1:相似三角形教学反思

这节课是在学习完“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一”后的一节习题课,相似三角形是初中数学学习的重点内容,对学生的能力培养与训练,有着重要的地位,而“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一”又是相似三角形这章内容的重点与难点所在,“难”的不是定理的本身,而是要跟以前学过的“角的等量关系”证明联系紧密,综合性比较强,因此对定理的运用也带来的障碍。

我选择的内容是“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一”应用的一个方面,这是根据对最近几年中考、各区县模拟考的压轴题的研究,发现全等三角形证明当中,我们可以找到“一条直线上有三个相等的角”这样的条件原型,所以在这节课就是基于这样的原型,选择了相关内容,试图从一个侧面突破这章教学的难点。

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引导学生使用化归思想。要让学生善于学习,促进他们通法的掌握是重要途径之一。化归思想与转化思想不同,主要是化归思想必须有一归结的目标,也就是老经验。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采用了下列两个做法:一是建立“一线三等角”的数学模型,让学生在实验操作中探寻出折纸问题中的数学问题本质特征。并把它上升为一种理论,指导其他问题的解决。二是采用探究条件的转化,使问题表象发生变化,引导学生去伪存真,还原出数学问题的本质。

篇2:相似三角形教学反思

一、这一节课通过情景创设,引入新知较恰当,切合实际。教师用4分钟回顾提高后,教师用教学用的三角板提出要学生举起看起来与老师的这块相似的一块学生用三角板。接着让学生通过猜测、变量、计算和比较得出两块三角板相似的结论。这样引入能很好的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中的数学知识的乐趣,从而能调动学生探索新知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

二、这节课多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自主操作、自主活动的机会。不论是回顾旧知,还是探究新知,都是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比如画一画、量一量、算一算这些设计都能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新知的空间,体现了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的新理念。

三、教师在这节课中,通过设计问题和启发、引导,让学生悟出学习方法和途径,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比例对特殊三角形,教师提出这两个三角形有什么关系?理由是什么?对任意两个三角形,老师请学生量一量、算一算,结果都是由学生自己操作、判断得出。体现了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新理念。

篇3:相似三角形教学反思

据说, 埃及的大金字塔修成一千多年后, 还没有人能准确地测出它的高度.

一年春天, 泰勒斯 (古希腊数学家、天文学家) 来到埃及, 人们想试探一下他的能力, 就问他是否能解决这个难题.泰勒斯很有把握的说, 可以, 但有一个条件, 法老必须在场.第二天, 法老如约而至, 金字塔周围也聚集了不少围观的老百姓.秦勒斯来到金字塔前, 阳光把他的影子投在地面上.每过一会儿, 他就让人测量他影子的长度, 当测量值与他身高完全吻合时, 他立刻在大金字塔在地面上的投影处作一记号, 然后再丈量金字塔底到投影尖顶的距离.这样, 他就报出了金字塔确切的高度.在法老的请求下, 他向大家讲解了如何从“影长等于身长”推到“塔影等于塔高”的原理.也就是今天所说的相似三角形定理.

教学和活动过程:

一、教学准备阶段

(1) 活动课题: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有关知识测量旗杆的高度; (2) 活动方式:分组活动、全班交流研讨; (3) 学生准备:有关用具 (小镜子、标杆、皮尺、计算器等) ; (4) 教师准备:将学生提前分组 (确定好观测者, 提前量好观测者的身高以及观测者的眼睛离地面的高度等) .

二、教学活动过程

活动步骤:

师:到户外分组实际测量.5名学生分工如下:一名观测者, 两名测量者, 一名扶标杆和移动小镜子者, 一名记录者.

生:积极准备, 开始测量.

师:方法1:利用阳光下的影子. (原理:这是直接运用相似三角形的方法) .

范例:周键同学身高1.6m, 影子长为2.4m, 同一时刻测得旗杆的影子长为12m, 你能求出旗杆的高度吗?

解:如图

DABEBCDBAB=ECBC1.62.4=EC12EC=8m

∴旗杆的高度为8m.

师:小组选一名同学直立于旗杆影子的顶端处, 其他人分成两部分, 一部分同学测量该同学的影长, 另一部分同学测量同一时刻旗杆的影长.根据测量数据, 求出旗杆的高度.

师:注意问题:“太阳光是平行光线”.

……

生:展示数据:

师:说说方法1的优点和缺点.

生:方法1:优点表现在比较容易准备, 不足表现在需要外界条件, 即需要太阳光线.

师:方法2:利用标杆. (原理:这是间接运用相似三角形的方法)

范例:小强同学与标杆顶端E、旗杆顶端F在同一直线上, 已知小强同学眼睛距地面DA=1.5米, 标杆为EB=3米, 且AB=3米, BC=10米.求旗杆的高度.

解:过点DDG//AC则有

EDΗFDGFGEΗ=DGDΗFGEB-ΗB=DΗ+ΗGDΗFG3-1.5=3+103FG=6.5mFC=FG+GC=6.5+1.5=8m.

∴旗杆的高度为8m.

师:选一名同学作为观测者, 在观测者与旗杆之间的地面上直立一根高度适当的标杆.观测者调整自己所处的位置, 当旗杆的顶端、标杆的顶端与眼睛恰好在一条直线上时, 其他同学立即测出观测者的脚到旗杆底端的距离, 以及观测者的脚到标杆底端的距离, 然后测出标杆的高.根据测量数据, 求出旗杆的高度.

师:注意问题:观测者的眼睛必须与标杆的顶端和旗杆的顶端“三点共线”, 标杆与地面要垂直.……

生:展示数据:

师:说说方法2的优点和缺点.

生:方法2:优点表现在随时、随地可以进行;只是单凭

人的眼睛的视线很难准确把握, 另外, 测量的数据较多, 这种方法误差较大。

师:方法3:利用镜子的反射. (原理:这是直接运用相似三角形的方法) .

范例:小明同学把一小镜子放在离旗杆 (EC) 14米的点B处, 然后沿着直线CB后退到点A, 这时恰好在镜子里看到旗杆顶端E点.再用皮尺量得AB=2.8米, 观察者目高AD =1.6米.这时的旗杆高度是多少?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提示: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即∠1= ∠2)

解:∵△EDH∽△FDG

BCAB=ECAD142.8=EC1.6EC=8m

∴旗杆的高度为8m。

师:每个小组选一名同学作为观测者, 在观测者与旗杆之间的地面上平放一面镜子, 在镜子上做一个标记, 观测者看着镜子来回移动, 直至看到旗杆顶端在镜子中的像与镜子上的标记重合.测量所需的数据, 根据所测的结果。求出旗杆的高度

师:注意:“入射角等于反射角”。

……

生:展示数据:

师:说说方法3的优点和缺点。

生:方法3:优点表现在不受外界环境影响, 随时随地可以进行, 而且测量的数据较少, 只是人的眼睛找点难免存在误差。

……

篇4:相似三角形教学反思

对于相似三角形第一课时,教材上安排的内容较少,仅有相似三角形的概念和一个预备定理,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扩大学生的知识容量和思维容量,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我们采用了下述新的教学模式,即以新“课标”为指导,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实验探究——理论释义——实践与应用”为基本要素的教学模式.

一、创设情境,建模引入

出示两幅形状相同、大小不等的中国地图,让学生观察并提出问题:“两幅中国地图间有什么关系(相似)?形状又有什么特点(形状相同、大小不等)?”

在两幅大小不等的地图上分别找出北京、武汉、昆明三座城市的位置,并连结三城市间的线段,得到两个三角形.接着提问:“两个三角形有什么关系?形状有何特点?”(板书课题:相似三角形)

点评课本上是通过两幅形状相同、大小不等的长城图片来引入的.我们觉得长城图片不如中国地图那么容易寻求相似三角形的切入点.巧妙地借助两幅大小不等的地图上三座城市间的连线段建立相似三角形的模型,使得知识衔接较为自然,并为下一步探索相似三角形的概念埋下伏笔.

二、动手实践,揭示概念

1.让学生拿出剪刀剪下由三个城市作为顶点的两个三角形,分别记作△ABC和A′B′C′(图2),先观察它们的形状(形状相同,大小不等),再动手测量对应元素(对应边和对应角).

2.教师再针对测量结果提问:“△ABC与△A′B′C′的三角和三边分别有什么关系?”

同学们发现两个三角形的三个对应角相等,且三条对应边成比例,可表示为:

AB/A′B′=BC/B′C′=CA/C′A′

3.由学生自己总结出相似三角形是指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

4.通过类比得出全等三角形的概念: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也相等.

注意,在此教师应强调两个相似三角形的对应顶点的字母应写在对应的位置上,这样才能准确、快捷地找出对应边和对应角.

点评 改变教材直接给出定义、介绍相关概念的做法,通过观察、动手实验并归纳定义,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既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又由类比引起认知冲突,使得全等三角形的概念自然地浮出水面,顺利地突破本节的难点.

三、建构模型。探索定理

1.建模(CAI课件演示):移动△A′B′C′,使得∠A′与∠A重合,边A′B′落在边AB上,得到图3.提问:“BC与B′C′的位置关系是什么?(显然有BC//B′C′)反之,若BC//B′C′,△A′B′C′与△ABC相似吗?”接着,将△A′B′C′绕着点A旋转180°,得到图4,并提出同样的问题.

2.猜想:引导学生观察、讨论并大胆地作出猜想.

3.验证:写出已知和求证,并与学生一起分析:要证△ABC∽△A′B′C′,这里只能根据定义,即证明对应边成比例,对应角相等.前者根据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的推论.后者由平行线的性质得到,分析完后,让两位学生板演,写出证明过程.

4.形成:证明成立后,再让学生尝试把这一命题进行归纳: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与其他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

点评 整个过程力求体现“课标”所倡导的教学理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变“命题+证明=定理”的推理过程为定理的发生、发展、形成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运用新知,探究变式

例1 如图5,E是□ABCD边BA延长线上一点.EC交AD于C,根据本节所学的预备定理,写出图中的相似三角形(全等三角形除外).

分析由□ABCD得AB//CD,AD//BC,即AE//CD,AG//BC.由预备定理知△EAG∽△EBC,△AAGE∽

变式1如图6,若连结BD,交EC于M,则图中有相似三角形多少对?它们分别是_________。

变式2 如图7,若F为DC延长线上一点.EF交BC于点H,那么图中又有多少对相似三角形?

点评 本例题课本上没有,是为了巩固预备定理而设置的.抓住定理中“平行”这一条件,以平行四边形为背景构造变式题目来揭示问题的本质,且题目的梯度拾级而上,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在突出重点的同时,培养学生从比较复杂的图形中分解出基本图形的能力.

例2 如图8,已知零件的外径为a,要求它的厚度x,则需要求出内孔的直径,但不能直接量出.现有一个交叉卡钳(两条尺长相等)和一把刻度尺,请你设计一个可测零件内径的方案.

(此例可先让学生讨论、交流并相互补充、相互完善,而后由教师点评.)

点评 此例源于教材中的一道习题,变“封闭”为“开放”,改变问题的呈现方式.从学生在日常生活所遇到的问题出发,以本节的知识为载体建立数学模型,再利用数学模型去解决实际问题.

(作者单位:湖北省襄樊市第七中学)

(摘自《初中数学教与学》)

篇5:相似三角形性质教学反思

今天我们开始学习九年级下册的相似三角形的第二课时的相似三角形性质>,本节主要内容是推导出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并且会利用相似三角形性质>进行初步推理和计算,让学生们通过相似三角形性质探索的过程,认识并且提高数学思考、分析、论证和探究活动能力,体会到相似三角形中角与边之间的关系,从中体验到各类不同的数学思想和教学方法。

本节课本我从复习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入手,对应角相等,对应边相等来联想相似三角形性质:相似三角形对应的特殊线段的比与相似比有什么关系呢????有的同学可能预习了,回答到“相似三角形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但是大部分同学一脸茫然,看到同学们带着茫然和疑问,我就让六人小组进行测量探索,交流汇报。并引导同学们发现的结论共同证明:一组相似三角形中对应角平分线的比等于相似比,再类比到对应高,对应中线的比也等于相似比。接着让每组选一名同学说明,对四种“比”间的相互关系。通过同学们的动手练习,和小组合作。不难看出他们已经理解并掌握今天所学的知识。揭示了一组相似三角形中对应边的长度、对应特殊线段的长度都发生变化,但其对应角不变,对应特殊线段的比也不变。使学生把握数学的实质――“一组相似三角形对应高,对应角平分,对应中线的比都等于相似比。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感到比较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教学设计环环紧扣,提高了学生思维兴趣,达到课前预设的的效果。在操作、猜想、证明、运用各阶段,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性,师生配合默契。同时也看到自己的不足,本节课在定理的证明阶段,板书不够工整,过程不够严谨,由于时间关系,对学生还是放不开。今后应该更大胆一些,更放开一些,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更大的思维空间。达到“授之以渔”的目的。

篇6:相似三角形复习教学反思

我们认为“探究式教学”注重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或自己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寻找问题解决的途径、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开展探究式教学活动,既是对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能力的挑战,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下面是这节课的过程描述及课后反思。

1、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本课以学生的自主探究为主线:课前学生自己对比例线段的运用进行整理。这样不仅复习了所学知识,而且可以使学生逐渐学会反思、总结,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课堂上学生亲身体验“实验操作—探索发现—科学论证”获得知识(结论)的过程,体验科学发现的一般规律;解决问题时学生自己提出探索方案,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尊重;课后学有余力的学生继续挖掘题目资源,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观察运动中的“形异实同”,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2、教师发挥主导作用

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共同研究者,鼓励学生大胆探索,引导学生关注过程,及时肯定学生的表现,鼓励创新,哪怕是微小的进步或幼稚的想法都给予热情的赞扬。备课时思考得更多的是学生学法的突破,上课时教师只在关键处点拨,在不足时补充。三次恰到好处的电脑演示,向学生展示了电脑的省时、高效以及对数学实验的巨大帮助,推荐给他们运用电脑技术的学习研究方法。教师与学生平等地交流,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促进教学相长。

3、提升学生课堂关注点

篇7:《相似三角形的应用》教学反思

立足于以展示数学活动和合作交流的方式。

相似三角形的应用是在学生学习了相似三角形的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学习的,是相似三角形知识的应用,延伸与拓展,是将相似三角形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问题。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学会了运用相似三角形有关知识求旗杆的高。使学生体会到交流的快乐,大家有不同的方法,彼此交流可以让学生互相学习。相似三角形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要灵活地应用相似三角形的知识,应根据具体情况选用不同的方法。晴天时利用物高与影长成比例(包括小镜子);阴天时使用手拿刻度尺进行目测,也可以使用小镜子(入射角等于反射角原理比例),当然,晴天时也可以使用手拿刻度尺进行目测的办法及三角函数的方法.我们既要注意把现实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比如构造相似三角形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还应注意根据具体情况,(比如晴天与阴天)灵活地选用不同的操作方法。应该细心地观察生活,理解题意,分析问题所处的环境,多尝试不同的数学操作活动,控索解决问题的策略;只要多动脑、勤操作,相信同学们一定行!(观察生活―理解题意―分析条件―操作活动)利用相似三角形还能测量其他物体的高:如树高、电线杆、楼房的高度等

篇8:相似三角形教学中的错题研究

导致学生解题经常出错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就相似三角形问题的出错来说, 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用错对应边

例1如图, 在△ABC中, DE∥BC, 且AD/DB=5/7, DE=8 cm, 求BC的长.

错解∵DE∥BC,

∴△ADE∽△ABC,

∴AD/DB=DE/BC,

∴5/7=8/BC,

即BC=56/5.

评析本题用错了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 由DE∥BC只能得到AD/AB=DE/BC, 错解中把AB误认成DB.

正解∵DE∥BC,

∴△ADE∽△ABC,

∴AD/AB=DE/BC,

∴5/5+7=8/BC, 即BC=96/5.

2. 用错对应顶点

例2如图, 四边形ABCD, CDEF, EFGH都是正方形, △ACF与△ACG相似吗?说明理由.

错解△ACF与△ACG不相似设正方形的边长为a, 则:.

∴AC/AC≠AF/AG≠CF/CG.

在△ACF与△ACG中,

∵AC/AC≠AF/AG≠CF/CG,

∴△ACF与△ACG不相似.

评析错解是因为思维定势, 错认为△ACF与△ACG相似的对应顶点就是A与A, C与C, F与G对应.

正解设正方形的边长为a, 则:

∴AC/GC=AF/GA=CF/CA.

在△ACF与△GCA中,

∵AC/GC=AF/GA=CF/CA,

∴△ACF∽△GCA.

3. 考虑问题不全面

例3如图, 在△ABC中, AB=6, AC=8, D是AB的中点, 试在AC上确定一点E, 使得△ADE与原三角形相似, 并求出AE的长?

错解当DE∥BC时, △ADE与原三角形相似.

此时有, AD/AB=AE/AC,

即1/2=AE/8, ∴AE=4.

评析解法不完整, 由于考虑问题不全面, 因而致错△ADE与原三角形相似不是只有当DE∥BC时这一种情况.

正解∵△ADE与原三角形有公共角∠A,

∴A的对应点是A,

当△ADE∽△ABC时, AD/AB=AE/AC, 即1/2=AE/8,

∴AE=4.

当△ADE∽△ACB时, AE=2.25.

例4如图, 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2, BE=CE, MN=1线段MN的两端在CD, AD上滑动, 当DM=______时, △ABE与以D, M, N为顶点的三角形相似.

错解∵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2, BE=CE,

∴BE=1, AE=,

当△ABE与△DMN相似时, AB/DM=AE/MN,

即.

评析本题也是考虑问题不全面, 导致错误.

正解∵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2, BE=CE,

∴BE=1, AE=,

当△ABE∽△DMN,

当△ABE与△DNM相似时, .

∵A的对应点只能是D, ∴没有第三种情况了.

4. 没掌握相似三角形的性质

例5如图, DE∥BC, 分别交AB, AC于点D, E, DE把△ABC分成的两部分的面积比为1∶3, 试计算AD/AB的值.

错解∵相似三角形的面积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

评析本题错在对相似三角形的性质不熟.我们知道相似三角形的面积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 但题目中的1∶3并不是两个相似三角形的面积比.

正解∵DE∥BC, DE把△ABC分成的两部分的面积比为1∶3,

∴△ADE∽△ABC, △ADE与△ABC的面积比为1∶4.

∵相似三角形的面积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

∴AD/AB=1/2.

摘要:相似三角形是中学数学的重要内容, 学生在解题时出错是一个普遍现象, 经常对错题进行分析、总结, 将有利于理清学生学习过程中产生错误的类型, 把握学生出错的特征, 分析学生产生错误的归因以及影响因素和各因素相互关系.笔者对相似三角形教学中的常见错误做了分析.

篇9:相似三角形教学反思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在前面,学生已经学过了图形的全等和全等三角形的有关知识,也研究了几种图形的变换。全等是相似的一种特殊情况,从这个意义上讲,研究相似比研究全等更具有一般性,所以这一章研究的问题实际上是在前面研究图形的全等和一些全等变换基础上的拓广和发展。

在后面,学生还要学习“锐角三角函数”和“投影与视图”的知识,在物理中,学习力学、光学等,也要用到相似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建筑设计、测量、绘图等许多方面,也都要用到相似的有关知识。因此这一章内容对于学生今后从事各种实际工作也具有重要作用。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方法: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两组对应边的比相等,并且相应的夹角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

能力目标:渗透数学中普遍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经历探索两个三角形相似条件的过程,分析归纳结论的过程;在定理论证中,体会转化思想的应用。

情感价值目标:从认识上培养学生从特殊到一般的方法认识事物,从思维上培养学生用类比的方法展开思维;通过画图、观察猜想、度量验证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获得数学猜想的经验,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

3.教学重点

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2及其应用。

4.教学难点

探究三角形相似的条件,运用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定理解决问题。

二、说教学策略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那么如何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又引导什么,与学生如何合作?这就是我这节课处理教学设计时的指导思想。

1.教法

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充分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和现代化教学手段,把传授知识和培养学生的教学素养结合起来。

我将采用引导发现法进行教学,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加强知识发生过程的教学,环环紧扣、层层深入,逐步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用探索、发现的方法,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逐步形成技能。

2.学法

由于学生都渴望与他人交流,合作探究可使学生感受到合作的重要和团队的精神力量,增强集体意识,所以本课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遵循“观察——猜想——验证——归纳——反馈——实践”的主线进行学习。以此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独立性与创造性,逐步训练学生由“被动学会”变成“主动会学”。

三、说学情

在课堂教学中,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注意突出学生的数学实践活动,变“教学”为“导学”提高课堂效率。在教学中我们尽量引导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把教师的点播和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为学生创设情境,鼓励学生亲自动动手实践,在实践中发现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等是相似的一种特殊情况。学生对相似三角形的学习应该是比较轻松的。

四、说教学理念

1.本结课的基本理念是本着义务教育的基础性普遍性和发展性联系学生实际生活面向全体学生。

2.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让学生亲生参与活动,进行探索和发现。

五、说教学流程

本节课按照“知识回顾”——“情景导入、激发兴趣”——“类比联想、探索交流” “应用新知”——“运用提高”——“归纳小结”的流程展开.

1.情境导入

我们常常会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但是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是需要逐步培养的。

为了让学生更直观的感受到几何图形广泛的应用在实际生活中,我们特意为学生展示了优秀的美术作品及经典的建筑图片。通过这一环节激发学生对数学学科的热爱,并由此引入本课。

2.知识回顾

由于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实际生活息息相关,所以我们首先通过知识回顾的形式引导学生掌握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并通过这一环节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的紧密联系。

3.探索交流

采用用化归方法,证明猜想形成定理。学生利用刻度尺量角器等作图工具做静态探究与应用几何画板等计算机软件做动态探究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通过观察、实践、验证的主线进行学习,再用几何画板演示,将预备定理基本图形中的小三角形移出、移进,通过图形变换揭示应用预备定理,证明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可行途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作辅助线,探求证明方法。

4.应用新知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定理二,我设置了相应的习题,习题中既有考察学生对知识理解和掌握的基础题,又有考察学生对知识灵活运用的能力题。

5.运用提高

在条条大路通罗马这一环节上,我们设置的意图在于从认识上培养学生从一般到特殊的发放认识事物、从思维上培养学生用类比的方法展开思维。

6.归纳小结

让学生思考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在此基础上师生归纳:

在小结本结课的同时,教师送给学生这样富有哲理而又意义深远的几句话。

不经一番寒彻骨,哪来梅花扑鼻香、让我们以爱迪生的精神、

比尔盖茨的头脑,争雄龙虎榜,夺冠凤凰台!

7.说课件设计

我们所用的课件是以POWERPOINT为模板插入相应的图片以及FLASH设计简单易操作,充分体现了教学手段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原则。

六、说板书设计

我们板书设计的意图在于体现本结课的重点知识,突出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二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

七、教学设计说明及自我评价在提高

本结课我们设计的目的是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得出结论。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操作交流中使学生的学习成果得以展示获得成功的快乐。

篇10: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探索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并能应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实际上就是在了解相似三角形基本性质和判定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相似三角形的特性,以完成对相似三角形的全面研究。至此,我从以下四方面着手,让学生更好的掌握本节的内容并进行了总结:

第一、以合作探究的形式展开,即以小组的形式展开,让学生探究发现结论,体验成功的乐趣,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科学态度,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第二、类比归纳。通过类比归纳,让学生发现其中的异同点,更好的理解并掌握相似三角形对应线段的比、周长的比等于相似比,面积比等于相似比是平方比,并能用来解决简单的问题。

第三、深入挖掘。通过此方法的探究,让学生能够更加清楚的知道在解决相似三角形的运算问题时,要灵活充分应用相似三角形的有关性质。同时,对培养学生由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方法,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应用能力有很大的作用。

第四、作业的设计。此部分主要是为了巩固学生对相似三角形性质的认识,并增强学生灵活应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以解决本节的教学难点。

一节几何课,如果只是简单的出示定理、证明定理、讲例题、做练习,学生被动的听讲、单纯地记忆、模仿地做练习,这样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而且影响学生数学能力的提高。但如果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用类比化归的思想去探究新知,让学生充分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使整个课堂气氛由沉闷变为活跃。尤其是我让学生自己走上讲台展示他们的学习所得,做到了将课堂回归给学生,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此外,教师的肯定、表扬与鼓励,会使学生始终保持高昂的学习热情,感受在探究性学习、创造性劳动中获得成功的乐趣。这样的时常诱导学生积极探索、思考,既能达到掌握知识,又能提高能力,才能使学生学会学习。

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要让学生经历从动手测量逻辑推理的过程,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对于培养学生严密的思维习惯和严谨的学习作风有很大的作用。同时,同本节课的学习,给我们提供了利用相似解决问题的更多途径和方法,让自己对相似三角形的认识更加完善。

反思二: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教学反思

本章学习的重点,是相似三角形的概念、性质与判定定理,还有三角形一边的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定理,以及向量的线性运算。

先通过对实物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直观认识逐步形成相似形的概念,先定性描述再揭示其本质特征.由于图形的相似与比例线段密不可分,因此在形成相似形的概念之后,安排学习比例线段,进而讨论三角形一边的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以及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 为研究相似三角形提供了必要的知识准备.而后给出相似三角形的定义,说明了有关概念,明确了相似三角形的符号表示和相似比的意义.然后,通过对三角形一边的平行线问题的进一步思考,得到相似三角形的预备定理.再通过对判定全等三角形所需条件进行分析,类比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提出了关于相似三角形判定的四个问题;通过对四个问题的探究,得到三个一般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定理和一个直角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定理.上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先复习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相等;对应中线、对应角平分线、对应高线相等;周长相等;面积相等。根据全等三角形是特殊的相似三角形,诱导学生们在类比中,猜想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同学们积极性很高,抢着猜,大多数同学猜对了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对应中线、角平分线、高线的比等于相似比;周长的比等于相似比;可对面积的比有争议,有的说等于相似比,有的说等于相似比的平方。我又及时诱导:猜想并不能代替证明,它只是一个推理,一个假设,你们应该再进一步深入,把你们的猜想结果去证明,看到底是谁的对,让它更有说服力,同学们为了证明自己的猜想是正确的,马上开始证明,这一节课掌握的很好。而且对相似三角形面积的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印象非常深刻。因为那是在有争议的情况下,得到的正确结论。

在学习判定时就有了一些判定与性质综合运用的题目,学生感到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只实际应用时,尽量开阔学生的思维方法,一节几何课,如果只是简单的出示定理、证明定理、讲例题、做练习,学生被动的听讲、单纯地记忆、模仿地做练习,这样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而且影响学生数学能力的提高。如果时常诱导学生积极探索、思考,达到既能掌握知识,又能提高能力,才能使学生学会学习。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由于自己没有放得开,搞的学生也被带得紧张兮兮的,课堂气氛有点沉闷,与我的初衷相悖。可能如果在平时,气氛会更加自然轻松点。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要多下点工夫在如何调动课堂气氛,使语言和教态更加生动上。初中学生的注意力还是比较容易分散的,兴趣也比较容易转移,因此,越是生动形象的语言,越是宽松活泼的气氛,越容易被他们接受。如何找到适合自己适合学生的教学风格?或严谨有序,或生动活泼,或诙谐幽默,或诗情画意,或春风细雨润物细无声,或激情飞扬,每一种都是教学魅力和人格魅力的展现。我将不断摸索,不断实践。

反思三: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教学反思

我在上《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这节课时,先复习回顾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即两个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的三角形相似。然后引导学生思考:相似三角形除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外,还有别的性质吗?通过前面做过的题,使用比例式:放一根杆子就能测出来了。引导学生探索相似三角形对应高的关系。学生很快就得出相似三角形对应高的比等于相似比。如何证明这样的结论?让学生单独完成证明并概括性质1.然后,引导学生进行了大胆猜想:相似三角形对应中线的关系、相似三角形对应角平分线的关系。让学生口头证明以上两个决论并概括为性质

2、性质3.最后,步步深入引导学生探索相似三角形周长的关系及相似三角形面积的关系?这样由浅入深、层层深入,效果较好。上完这一堂课后,留给我的思考还是很多的。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用类比化归的思想去探究新知,让学生充分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使整个课堂气氛由沉闷变为活跃。尤其是我让学生自己走上讲台展示他们的学习所得,做到了将课堂回归给学生,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此外,教师的肯定、表扬与鼓励,会使学生始终保持高昂的学习热情,感受在探究性学习、创造性劳动中获得成功的乐趣。但我觉得存在的问题也不少:

一、教学容量过大,大多数学生吃不消;

二、教学节奏过于紧凑,没能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感觉被老师牵着鼻子走,缺乏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没能很好的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降低了学习的积极性;

三、教学的要求过高,只有个别学习尖子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大多数学生身心受到打击,教学的有效令人质疑。以上这些问题有待在今后的教学中逐步解决。

反思四: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教学反思

作为教师怎么处理教材为好?怎么引入新课?怎么展开课堂教学?等等一系列问题,人人都在不断的思考中追求完美,努力求得效果最好。

篇11:相似三角形教学反思

关于《相似三角形的性质(1))》教学反思

九 年级 数学 学科 姓名: 周晓焕

教材分析:

本节课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利用相似三角形测高,以及一些关于相似三角形性质的探究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它既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也是对相似三角形性质的拓展与延伸.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教材第四章《图形的相似》的第七节,学生对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已具有一定的认知水平,特别是经历了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及利用相似三角形测高等数学活动后,探索图形的意识明显增强.在此基础上对相似三角形的性质作进一步的研究,无论是思想上还是方法上都具备良好的契机.课后思考

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的第一课时,主要是导出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定理1,并进行初步运用,让学生经历相似三角形性质探索的过程,提高数学思考、分析和探究活动能力,体会相似三角形中的变量与不变量,体会其中蕴涵的数学思想。

本节课我从复习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入手,由判定与性质的互逆得到:相似三角形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再由全等三角形中对应的特殊线段的比为1,引出思考:相似三角形对应的特殊线段的比与相似比有什么关系呢?

我从以下四方面着手,让学生更好的掌握本节的内容并进行了总结:

第一、以合作探究的形式展开,即以小组的形式展开,让学生探究发现结论,体验成功的乐趣,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科学态度,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第二、类比归纳。通过类比归纳,让学生发现其中的异同点,更好的理解并掌握相似三角形对应角平分线的比、对应中线的比都等于相似比,并能用来解决简单的问题。

第三、深入挖掘。通过此方法的探究,让学生能够更加清楚的知道在解决相似三角形的运算问题时,要灵活充分应用相似三角形的有关性质。同时,对培养学生由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方法,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应用能力有很大的作用。

第四、作业的设计。此部分主要是为了巩固学生对相似三角形性质的认识,并增强学生灵活应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以解决本节的教学难点。

在课后评课中,也看到自己的不足。

[每次反思都是一次进步]

[教学反思专用稿]

一、本节课在定理的证明阶段,本来是由小组探讨,教师总结即可,但是由于自己放不开手,怕学生没学会,不由地又把思路讲一遍,造成学生的听力负担,画蛇添足。其实在学校“乐学”课堂的大环境下,我们应该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学生才是真正的学习主人。我们应该更大胆一些,放开一些,让学生有更大的思维空间;达到“授之以渔”的目的。

二、我的教学语言不够精炼,不够严谨;课堂气氛还不够活跃。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要多下点工夫磨练自己的课堂语言;在如何调动课堂气氛,使语言更加生动上下功夫。初中学生的注意力还是比较容易分散的,兴趣也比较容易转移,因此,越是生动形象的语言,越是宽松活泼的气氛,越容易被他们接受。如何找到适合自己适合学生的教学风格?或严谨有序,或生动活泼,或诙谐幽默,或春风细雨润物细无声,每一种都是教学魅力和人格魅力的展现。我将不断摸索,不断进步。

篇12:相似三角形复习课的教学反思

————王小莉

在学生学完“相似三角形”一章后,我们及时组织了两节复习课,第一节课着重复习比例线段的基本知识及基本技能,第二节课则采取“探究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探索能力,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我们认为“探究式教学”注重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或自己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寻找问题解决的途径、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开展探究式教学活动,既是对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能力的挑战,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下面是这节课的过程描述及课后反思。

在数学课堂中开展探究式学习是接受性学习的补充,它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学生从被动的接受性学习变为主动的探究性学习。本案例力争在以下三个方面有所体现: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本课以学生的自主探究为主线:课前学生自己对比例线段的运用进行整理。这样不仅复习了所学知识,而且可以使学生逐渐学会反思、总结,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课堂上学生亲身体验“实验操作—探索发现—科学论证”获得知识(结论)的过程,体验科学发现的一般规律;解决问题时学生自己提出探索方案,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尊重;课后学有余力的学生继续挖掘题目资源,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观察运动中的“形异实同”,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教师发挥主导作用

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共同研究者,鼓励学生大胆探索,引导学生关注过程,及时肯定学生的表现,鼓励创新,哪怕是微小的进步或幼稚的想法都给予热情的赞扬。备课时思考得更多的是学生学法的突破,上课时教师只在关键处点拨,在不足时补充。三次恰到好处的电脑演示,向学生展示了电脑的省时、高效以及对数学实验的巨大帮助,推荐给他们运用电脑技术的学习研究方法。教师与学生平等地交流,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促进教学相长。提升学生课堂关注点

篇13:相似三角形教学反思

教学实录:

师:同学们, 我们在学习全等三角形的内容时知道, 三角对应相等, 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你们还记得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条件吗?

生1:知道。有角边角、边角边、边边边、角角边等判定方法。

生2: (补充) 如果是直角三角形还有“斜边、直角边”判定方法。

师:以上两位同学回答的很全面。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相似三角形的定义, 你们能把它口述出来吗?

生:三角对应相等, 三边对应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叫做相似三角形。

[点评:情境导入的目的是设疑激趣。这里从学生已有的体验开始, 从直观的和容易引起想象的问题出发, 让数学背景包含在学生熟悉的事物和相关联的情景之中。]

师:根据这个定义, 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 要求三个角对应相等, 三边对应成比例, 这个过程显然较复杂。请同学们类比一下, 我们能不能像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那样, 用较少的条件去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呢?若能, 你认为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至少需要哪些条件呢?

生1: (用迟疑的口语) 可能是有三角对应相等就满足了吧?

生2:至少需要有三边对应成比例吧?

……

[点评:在这里, 教师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不把结论过早的告诉学生, 引起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做到多问多思, 主动参与。]

师:刚才同学们不能作出肯定地回答是很正常的, 因为这个内容我们还没学到。这也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探究的问题 (板书: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 。我们首先从角开始探索, 请每位同学在准备好的一张纸上, 画出一个△ABC, 使得∠BAC=60°, 并与同伴交流一下, 你们所画的三角形相似吗?

生: (通过观察自己和同学画的) 不一定相似, 因为我们之间画出的一个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形状明显不相同。

师:那我们由此可得出一个什么样的结论?

生1:两个三角形中有一个角对应相等, 不能作为判定这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条件。

生2:我认为一个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相似。

[点评:这里降低了探索问题的难度, 尽量让有不同意见的学生发表见解, 这样可以避免不动脑筋被动听课的现象。]

师:通过刚才的操作和探索, 我们发现:仅有一个角对应相等不能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请同桌的两位同学分工, 一人画△ABC, 使∠A=30°, ∠B=70°, 另一人画△A′B′C′, 使∠A′=30°, ∠B′=70°, 然后比较你们画的两个三角形, ∠C与∠C′相等吗?

生:相等。∵∠C=180°-30°-70°=80°, ∠C′=180°-

师:请各小组成员合作一下, 用刻度尺测量一下各线段的长度, 并计算对应边的比的值。

生: (在操作中发现) 老师, 我们度量的线段的长度的值是近似的, 对应边的比值计算出来也是近似值。

师:用刻度尺测量线段长度存在误差是正常的, 所以你们小组计算出来的比值也只是近似的其他小组情况如何?

生:我们的结果与前面小组的结果一样。

[点评:这里, 学生在合作学习交流过程中, 通过相互表达与倾听, 不仅使自己的想法、思路更好的表现出来, 而且还可以了解他人对问题的不同理解, 使学生的理解逐步加深。]

师:同学们, 你们在计算对应边的值后发现了什么?

生:经过测量和计算, 发现它们这些线段的比是近似相等的。

师:通过刚才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 你们能得出△ABC与△A′B′C′相似吗?

生:能得出△ABC∽△A′B′C′, 这是因为它们满足三角对应相等, 三边对应成比例的条件。

师:这个探索过程得到的结果说明了什么问题?

生:有两个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师:上面的结论是否成立呢?还是按前面的分组:请一位同学再画一个△ABC使∠A=15°, ∠B=95°, 另一位同学画△A′B′C′, 使∠A′=15°, ∠B′=95°, 画完后再互相比较一下。

生: (学生操作后) 同上面的结论一样。

[点评:这里通过动手操作来验证结论, 比较直观和比较形象, 既加深了学生对两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相似的结论的理解和记忆, 又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同时也使学生意识到数学规律的发现离不开验证这一过程。]

师:今天因时间关系, 我们不能再继续操作下去, 请你们课后把∠A与∠A′、∠B与∠B′的度数再改变一下试一试。通过上面的反复操作, 发现判定△ABC∽△A′B′C′只需要有两个角对应相等即可。从此以后我们可以把这个结论作为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的一个条件了。结合图形可以写成如下的推理过程 (板书) :∵∠A=∠A′, ∠B=∠B′, ∴△ABC∽△A′B′C′。

篇14:相似三角形教学反思

关键词:初中数学;相似三角形;教学方法

一、准确理解“相似”概念

三角形的知识是初中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而相似三角形又是三角形知识体系的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在相似三角形的教学中,教师都首先让学生直观感知相似三角形,然后给出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即三组边对应成比例,三组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叫作相似三角形。从定义可知,是相似三角形必须具备定义所需的两个条件共六个元素。在具体的证明三角形相似的方法中,还有三种间接判断法,就是三边成比例法、两边成比例夹角相等法和两角相等法。在具体的问题中通常得灵活选用。通过三种间接证明三角形相似方法的灵活选用证明三角形相似,再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解答有关问题,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提高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仅且从以下三例的分析解答过程浅析相似三角形的应用。

“相似”是个生活中也存在的概念,它与几何学中的“相似”概念是不相同的。生活中的“相似”,指形状相象;如某人很像某个明星,受其影响,学生会借助生活中对“相似”的理解来对几何中的“相似”作出判断,所以极易出错。

如图1,有的学生判断两个矩形是相似形,因为它们的4个角都是直角,而且外形看去很像;如图2,有部分学生也认为是相似形,因为大小四边形的边都相等,所以对应成比例,而且外形很像,(内角大小接近,但不等)。显然,这些判断都是错误的。错误的原因就在于没有严格以几何的“相似”为标准,几何学上的“相似”是有严格定义的。

要糾正以上错误,可以让学生参与到纠正错误的活动中来,让他们成为活动的主体,教师作为主导。活动过程可以这样安排。事前准备一个用4条竹片组成的矩形,矩形4个角处用4根小钉固定。上课时将竹片挂在黑板上,使矩形的上边固定在水平位置不能移动,此活动由学生操作。此时要求学生对4边形作出形状判断,学生会答出是“矩形”,然后老师要求学生推动矩形侧边,这时矩形形状明显改变,学生回答,这是个平行四边形。这个平行四边形与刚才的矩形不相似。教师可提示学生,此时的矩形与平行四边形4条边成比例。由此可见,判断两个四边形是不是相似;要严格以相似多边形的定义:“对应边成比例、对应角相等的多边形叫相似多边形”为标准。随后,由学生叙述出教材上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对应边成比例、对应角相等的三角形叫相似三角形”。可加深学生对相似三角形概念的理解。

二、利用相似三角形知识生动性,创设初中生能动学习的教学情境

积极情感是学生有效学习的不竭”动力”和”源泉”.初中阶段学生群体心理和生理处在发展特殊阶段,反复性、短暂性、畏惧性,是其基本特性之一.而相似三角形章节,作为初中数学学科知识体系重要构建之一,自身就保持和具有了数学学科知识的广泛生活性、生动趣味性、历史悠久性和现实应用性.这些特性的存在,正好为激发初中生自主学习积极性,提供了情感激励”因子”.

如,在教学”相似三角形的定义”教学活动中,教师在教学导入环节,就通过相似比的知识导入到相似三角形的知识内容,通过设置”已知小红的身高是1.7米,现在测得小红在太阳光下的影长为0.85米,此时,小红将手臂竖直举起,测得这是的影长为1.1米,请问小红举起手臂超出头顶多少?”生活问题来导入到新课内容,使学生能够在生活性的教学情境包围下,内心深刻感受相似三角形的生活意义,从而主动地进行学习探知活动;又如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一节”直角三角形相似的判定”知识点内容教学中,教师向学生提出了”通过对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内容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判定三角形相似的方法,那么,两个直角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是什么呢?”的问题,使学生个体认知上产生”疑惑”,从而带着”质疑”和”任务”,主动开展新知学习探知活动。

三、要能熟练地从相似三角形中写出相似比

学生在相似三角形学习中,容易出现的另一错误是对对应边、对应角的判断。此时可复习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的定义,并指出相似形与全等形关于两者的定义是相同的。这一点学生不难接受,但要适当作一些练习。

如图2,△ADE∽△ACB,则学生容易找出:对应边是AE与AB,ED与BC,AD与AC;对应角是∠A与∠A,∠1与∠C,∠AED与∠B。根据两个相似三角形写出对应边的比例式时,3个比的前项分别是同一个三角形的三边,比的后项是另一个三角形的三条对应边。

如图4,由∠1=∠B,∠A以为公共角得△ADE∽△ABC时,由学生找出对应边,写山相似比:ADAB=AEAC=DEBC;如图3,∠1=∠C,∠A为公共角得△ADE∽△ACB,相似比为ADAC=AEAB=DECB。这个结论可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由教师给予肯定。

五、在讲授相似三角形知识要点中,开展双边互动教学活动

教育心理学认为,互动式教学模式的最大功效在于凸显师生的各自特性,激发主体内在参与潜能。新知教学环节,是课堂教学的起始环节,更是教学取得实效的“基础工程”。传统新知教学环节,教师经常采用“教师讲授,学生记录”的“教师——学生”的单向性教学方式,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主体特性受到限制,降低新知讲授效率。因此,在讲授新知内容环节,教者应将学生参与其中,通过谈话、交流、互动等形式,师生对等,相互尊重,引导学生开展双边互动活动,共同参与探析新知活动,深刻掌握新知内容。如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第一课时教学中,在讲授“定理性质1”知识点环节,教师设计如下互动式教学活动过程:

师:引导学生类比“全等三角形的对应高、对应中线、对应角平分线相等”内容,启发学生自己写出“已知、求证”。

生:书写“已知、求证”。

师:分析证题思路,并向说明学生寻找判定两三角形相似所欠缺的条件时,是根据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得到的。

生:进行证明活动。

生:口头说出证明过程。

师:分析总结,得出定理性质1内容。

教者采用“问答式”互动形式,围绕知识点内涵要义这一主题,通过教师引导、学生探析的“遥相呼应”互动形式,加深了学生参与探知新知程度,确保了学生学习新知效果。

六、结语

综上所述,初中相似三角形问题的教学一定要更加科学,与此同时,应该充分认识到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和互动,进而不断提升初中相似三角形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王娟.论相似三角形在中考中的应用[J].新课程(中).2015(04).

[2] 高会静.巧用抽取法找全相似三角形[J].中学生数理化(初中版)(中考版).2013(11).

[3] 许彬.相似三角形易错题剖析[J].中学生数理化(初中版)(中考版).2013(11).

上一篇:饼干屋小班美术教案下一篇:亲子游戏《曲线与塞线》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