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封建社会的看法

2024-05-31

中国封建社会的看法(通用9篇)

篇1:中国封建社会的看法

对于中国和谐社会的看法

和谐社会,具体说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种美好社会,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种社会理想。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根据新世纪新阶段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中国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中国共产党2004年提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社会发展战略目标,指的是一种和睦、融洽并且各阶层齐心协力的社会状态。

2004年9月1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上正式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概念。随后,在中国,“和谐社会”便常作为这一概念的缩略语。2005年以来,中国共产党提出将“和谐社会”作为执政的战略任务,“和谐”的理念要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价值取向。

“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以上这些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发展;以人为本,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尊重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通过深化改革、创新体制,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注重社会公平,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使它们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确保社会政治稳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是无差别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目标又是过程,需要经过长期奋斗、不懈努力才能逐步实现。

然而,究其定义,和谐社会只是一个伟大的社会理想。只允许我们无限地接近,而无法完全达到,也许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谐社会的定义会被不断革新,从而让它更适合我们的社会主义现状。着眼现在,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我们依旧遇到许多的问题:

一是无原则的和谐。所谓无原则的和谐是指以构建社会和谐做为幌子,违背基本的法治精神,混淆是非,践踏公平正义,甚者更用其牟利敛财。这种行为不但违背了社会和谐的原则,更严重阻碍了和谐社会的发展。

二是盲目的和谐。所谓盲目的和谐是指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不能正确的认识和谐的本质,忽视社会现状,导致和谐社会发展几无成效。这样的和谐只会取得哗众取宠的效果,即使“和谐社会”四个字为人所熟知,但其内涵,知道的人却寥寥。

针对当今发展有点脱离轨道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无论是对于政府、社会还是个人,都需要好好反思,不但要杜绝无原则的和谐,也要避免盲目的和谐。

对于政府,要认真贯彻思想,所谓贯彻,不是只停留在看看文件、造造势就行了的,必须把工作落到实处。要加快法治的建设,如今我国法律还有诸多不完善,跟不上时代脚步的地方,于是产生了许多法治盲点,人民连最基本的权力都无法保证,何谈和谐?而不公平的增多恰恰也是影响和谐社会构建的重要原因。

对于社会,各界人士、组织要积极引导社会文化趋向,把和谐的本质思想深入人心。而不是哗众取宠,把和谐肤浅地解释,任其泛娱乐化。

对于我们个人,也许无法从太高的角度改变什么,但我们可以规范自己,好好体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并为其而努力。而不是盲目从众,扩散那些有害和谐的思想和文化。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国家、党和我们的最高社会理想,我们应该认真地认识它、完善它、发展它。相信,通过我们不懈的努力,我们会离它越来越近。

篇2:中国封建社会的看法

其中,和谐社会总要求—是

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之于社会主义的最为基础的理论创新价值,就是实现了和谐社会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二者的成功衔接。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问题上最大的创新之处,就在于不仅从理论上,而且在实践上,实现了和谐社会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内在衔接。之所以成功地做到这一点,主要基于两大历史法宝:一是我们党从来都主张并且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二是我们党从来都是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统一论者。因此,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一种科学理论,又是一种科学实践;既是一种崇高理想,又是一个历史过程;既是一个远大目标,又是一个具体任务。我们就是要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状态中积极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客观地存在着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基本条件。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共产党的领导,是坚强的政治保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日益强大,是坚实的物质基础;马克思主义根本指导地位的确立,特别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是坚实的思想基础。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中国共产党人既继承传统、又与时俱进,既坚持远大理想、又一切从实际出发。

在此,首先,我们必须肯定党中央的伟大构想,和谐社会的伟大目标是由执政党的性质决定的。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政党,实现共产主义是党的最终目标,在共产主义的宏伟蓝图里,和谐是最基本的要求。党中央提出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是符合建设社会主义,实现共产主义目标的。

其次,建设和谐社会是符合中国传统文化观念的。作为文明古国之一,中国人传统认识里,“和”就是历代人所追求的目标,“和”是中国文化的灵魂。

最后,建设和谐社会是当今中国发展的客观需要。自改革开放以来,发展经济成为这个时代的主旋律。而发展的前提是稳定,是和谐,是健康。健康、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是发展经济的基础。

但是,在现实工作中,和谐社会的建设存在很多不利因素。

一是无原则的和谐。所谓无原则的和谐是指以构建和谐为幌子,违背基本的法治精神,混淆是非,践踏公平正义。这主要体现在处理社会矛盾上。一些干部在指定政策或者执行政策的过程中,特别害怕出乱子。所以,我们的基层干部首先要把群众当亲人,更重要的是要坚持法治原则,禁止和稀泥,积极引导群众运用法律手段解决问题,严厉打击生风造事的违法行为,维护正义,打击邪恶,给群众树立法治的精神和榜样,从根本上构建和谐。

篇3:中国封建社会的看法

随着“80后”逐渐进入而立之年, “90后”“00后”等更加年轻的群体大量由学校步入社会, 由于生活、学习、工作等社会活动的需要, 使得社会个体、家庭对于住房的刚性需求越来越大。但是由于目前城市的房价, 特别是能够为年轻人提供更多机会的一、二线城市的住房价格不断走高, 使得渴望在大中城市得到机会、生存、发展的人们背负了巨大的负担与压力, 蜗居, 蚁族以及一些特殊需求者等新的居住方式与特殊人群开始大量的出现, 基于这种社会背景, 人们对于小户型的需求量大大的增加。而目前社会上对于小与极小户型需求人群的分析来看, 大体上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 刚步入社会的年轻人。

面临工作、深造、婚姻等压力, 需要一个稳定的居所作为生活与事业的起步。这类人群对于户型的功能、大小、日照等条件并无太大要求。大部分为初次置业的过渡方式。

2) 自由工作者, 合伙人。

由于目前就业压力巨大, 而产生了大量新兴的工作方式, 如loft、网店、小型的代理机构等, 这一群体不需要很大的工作场地, 大部分由志趣相投的年轻人共同经营, 通过网络进行生产活动。

3) 孩子的父母。

已经拥有稳定的生活环境与收入, 但是为了日后能够为子女提供优良的教育环境, 而选择在学校周边购买或租赁小户型, 用于孩子学习期间使用, 这类人群的特点是对居住的环境, 特别是人文环境要求较高, 同时对房屋使用程度上具有明显的时效性, 基本与学校的作息时间相同。

4) 投资人。

拥有一定的资金, 却不足以进行大额的投资, 同时对金融行业没有兴趣或者没有信心, 因此购买一些小型不动产, 靠租金与升值来获得投资收益, 这类人群一般属于事业初有所成, 需要进一步发展以及资本积累的中、青年。

对于上述特殊人群, 如何更好地解决其生活、居住、置业、发展的问题, 便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社会难题, 目前国内已有许多专家、同行对此情况提出了大量的设计方案, 力图解决这一问题, 改善这种现状, 笔者在进行了一些思考与研究后, 提出一些个人的看法与建议。

根据这类使用人群的特殊性, 大致可分为两种形式:公寓式 (见图1) 和单元式 (见图2) , 公寓式主要适用于投资, 小型办公以及集体宿舍等, 具有灵活, 可合并, 功能要求较少的特点, 单元式则主要适用于刚组建的年轻家庭, 或是刚步入社会的年轻人和外来务工人员, 以及对子女的教育环境有特殊要求的家庭等, 这类户型需要具备可满足日常生活需求的主要功能, 要求各个空间要小而精, 做到“麻雀虽小, 五脏俱全”。因此, 在对这种小户型进行户型设计时, 应对以下几点加以考虑。

1 平面功能设计

对于公寓式住宅, 在进行户型设计时, 应考虑多种可能, 如办公、居住、两用以及多户合并等, 在相同的空间内提供不同的解决方案, 尽量减少户内墙体的数量, 来满足使用者的不同需求, 或者为使用者创造自行设计与改造的条件, 同时对于常规住宅内要求的厨房、卫生间等特殊功能的空间, 在尺度上可以适当调整, 并结合其他功能空间加以整合与优化 (见图3) 。

而对于单元式住宅, 在设计上首先以满足一切常规生活需要为标准, 可以适当降低使用标准, 但是一定要具备全套的功能, 这类户型经过调研与查阅资料, 发现目前大概可以分为以下几类:0室1厅1卫;1室1厅1卫;1室2厅1卫;1室半1厅1卫。对于0室1厅1卫的户型, 大多类似于公寓, 将客厅和卧室结合设计, 因此对于这类户型设计时, 应考虑到足够的面宽或进深, 使其能够有足够的条件将卧室与客厅通过装修区分开, 并为居住者提供一定的改造条件, 同时应保证足够的开窗面积, 使整个室内可以享受到尽量充足的日照条件, 而对于厨房, 可以开放式结合客厅设计, 仅满足一个简单的操作台即可, 同时卫生间可以考虑2件套, 并考虑小型洗衣机位, 而将洗手池与厨房洗池合并, 来创造更多功能空间;1室1厅1卫与1室2厅1卫的户型在设计时, 可以考虑一定功能分割的自由度, 提出一些不同的空间组合形式, 如将厅分割成小厅与小室, 或室与厅的合并再重组等等, 而厨房与卫生间在条件苛刻的情况下, 也可参考0室1厅1卫的做法。1室半1厅1卫的户型已接近2室, 因此在设计时, 除了考虑到满足正常两室所具备的功能外, 还应考虑如半室功能的多样性, 如书房、儿童房、老人房等, 或是半室与厅、半室与室的合并与拆解等多种改造的可能性, 来满足住户在不同时期居住功能的不同需求。

同时, 在对这种小户型进行组合时, 单元的标准层平面户数很多, 对于朝向与通风的条件都极为不利, 因此为了能在有限的条件下, 更好的改善这类户型的舒适度, 笔者认为采用点楼的单元形式更加合适, 如蝶式、X式、L式等, 并结合规划如将建筑进行旋转, 采用非方向的设计手法, 对其所在组团进行合理布置, 优化。

2 三维空间设计

由于小户型住宅各功能房间的尺度较小, 因此笔者认为建筑师在对小户型设计时, 还应考虑到如何更好的利用户内空间, 如一些大面积的墙面, 可以在其保证人通过的前提下设计置物架, 既为小物件提供了摆放的空间, 同时也能起到装饰的作用, 增强小空间的趣味性, 或在走道、厨房、电视墙、沙发墙部位结构设计一些悬空的壁柜或顶柜, 使小房间也能拥有足够大的收纳空间, 来满足日常生活的需求等, 并且对家具的摆放, 甚至一些特种家具的设计, 如可折叠并藏于酒柜的餐桌, 多功能的鞋柜, 工作与休息兼并的组合床以及一些个性化的节约空间的卫浴用品, 或者如何合理的利用窗台、飘窗、阳台等空间, 创造出个性的生活空间等 (见图4, 图5) , 都应该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这些虽然不是建筑设计师在图纸上必须表达的内容, 但是通过这样思考, 可以使户型的设计更加的经济, 空间利用率更高, 能够让使用者在日后的装修过程中有更多的选择, 同时, 也可以使人们在使用前就可以感受到房屋虽小, 但却精致, 小空间同样能拥有好品质的居住条件, 增加人们对这类户型的亲切感与归属感, 而不是那种迫于各种压力而不得不买的不快与抵触感, 为户型营销方面提供帮助。

总而言之就是在满足平面功能的前提下能够尽可能的挖掘可利用空间, 使其在使用过程中达到最高的使用效率, 避免因为户型小而出现功能上的缺失这种因“小”失“大”的问题, 让小户型也有大内容, 创造出舒适, 宜居的居住环境。

3 公共空间的设计

当今社会, 由于信息时代的飞速发展, 人们对网络的依赖越来越严重, 在虚拟空间内的交流已经远远超过与自己周边环境内邻里的沟通, 彼此的关系也越来越淡漠, 有的人甚至不知道自己的邻居是男是女是老是少, 因此, 在住宅设计过程中, 增加公共空间是十分有必要的。而这种公共的交流空间, 笔者认为不应该仅仅局限室外, 在住宅楼内同样应该有这样的设计, 而小户型住宅恰恰有这样的条件。

首先, 通过本文一开始的分析, 可以发现, 对于小户型的需求者来说, 他们选择小户型作为自己的生活空间的原因大都是相同的, 俗话说物以类聚, 人以群分, 具有相同困难、相同目标、相同知趣的人往往都需要沟通, 也期待沟通。他们能够彼此理解, 也愿意互相帮助。这就为创造公共交流空间的必要性提供了前提———“人和”。

再者, 小户型无论是公寓式还是单元式, 由于其每一层户数都相对较多, 势必会造成公共交通的面积较大, 那么如果能将这些公共空间加以利用, 如通过户型的变化或是结合天井创造出具有一定面积的“厅”等办法, 为公共交流提供了条件———“地利”。

最后, 通过政府的调控, 在小户型市场越来越受青睐与重视的“天时”之下, 公共空间的设计一定不会仅仅在纸面上流于形式, 反而会成为小户型住宅之中最大的亮点, 也会通过这一点, 使人们找回那种“远亲不如近邻”的亲切感, 使这些居住者不再纠结户型面积的不足, 而是在这样温馨的人文环境下充分的享受生活。

4 结语

目前, “蜗居”似乎成为了寒酸、失败、迫不得已的代名词, 人们对这种生活方式大多充满了不满与悲观, 但是这一现象已经成为了现代青年人非常普遍的一种生活方式, 因此笔者希望本文所做的一些浅表的分析与探讨, 可以使正在或是将要“蜗居”的人们, 能够重新认识自己的生活环境与居住空间, 通过设计师与自己的双手, 来改良这种新兴的生活方式, 利用其所具有的独特条件, 诠释出一种全新的生活态度, 创造出与众不同的幸福感。

参考文献

[1]中国创新, 90中小套型住宅设计竞赛获奖方案图集[Z].

篇4:中国封建社会的看法

高速发展的中国必然要迎来社会的不断变革。虽然中国自1978年就发出了“走出去”的对外开放的信号,但对我来说,能清晰地看到改革在中国所引发的变化则始于上世纪90年代。当时我首次造访中国。因此,当这一次我有机会长期待在中国时,我更能感受到中国人在处世态度、生活方式和习惯上发生的巨大的变化。我所见证的这15到20年间的变化是真实的,它必将引领中国建立一个和谐而富于活力的社会——我所说的和谐是指人与自然的和平共处。

1995年我对北京的第一印象是:天空虽然蔚蓝,却没有鸟儿飞过;地上虽然生机勃勃,却没有小兽的足迹;人们虽然忙碌着工作却没有情绪放松片刻。我困惑地站在街头,不明白为什么看不到鸟儿飞翔,看不到猫狗游荡,更看不到警察的笑脸。所有这一切都好像是電脑编好的程序,了无生趣。虽然我当时躲在自己的小世界里自满自足,内心深处却隐隐为这个社会感到不安。如今,当我又一次来到中国,我感受到了巨大的改变。

这些年来在中国迅速蓬勃发展的一个产业是宠物业。或许有人从这个产业发展中看到了愈加孤独无依的老人群体,或许有人看到了中国人对宠物不断攀升的青睐,但无论是什么原因,宠物数量在中国激增。此外,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养鸟,我还记得上世纪90年代我只能在中国的少数公园里看到零星几个鸟笼。如今,在北京的许多人行道上,总能看到对这些宠物的特别照顾。还有许多人开始给流浪宠物施予特殊的关照。近几年来,中国人对动物和鸟类的爱的蔓延,也说明了中国中产阶级和富裕阶层正在扩大,拥有宠物在一定程度上成为这一阶层的标志之一。

上世纪90年代,中国大部分住宅区与工作地点紧密相连。当时普遍的情况是,紧凑的社区生活使得大家互相依赖,双方也对彼此有很深的了解,邻里关系非常亲密却几乎没有个人隐私。当时刚刚出现商品房这一产物,人们对于花钱买房颇有抵触情绪。

今天,买房已成为中国人的一个主要问题,付出巨大成本来拥有一个住所让大部分中国人头疼。人们相互之间唯一的交往需要居委会组织和安排一些活动来维系。许多住宅被出租,邻里关系日渐冷漠。以我的亲身经历为例,好几个月来我从来没有跟邻居打过照面,直到某天,他们因为一件事不得已来敲我的门。

天安门一直以来都很吸引我。可能它是所有外国人都想要参观的地方,这里也是见证变化的好地方。即使在这里看不到太大的变化,至少人们能够享受—下广场上迎面吹来的一阵新鲜和自由的风。上世纪90年代,我来天安门参观。当时,我对天安门的第一印象是它是权力和多数人的象征。身着制服的警察面无表情,在人群中处处保持警惕。外国人在这里就好像是外星人,他们的出现好像让这里平添一种不安。我跟一个警察的合影非常有趣,自始至终他都面无表情、不发一言。这些都是大活人吗?我很纳闷。多年以后,我故地重游,警察们开始跟我谈笑风生。当你不小心步入禁区时,他们还会开玩笑地提醒你。这些变化来自于哪里?是市场驱动力润滑了他们的下巴关节,还是他’们如今享有了更多的自由?另外一个清新的画面就是中国人能够在广场上(除了某些特定禁区)放松地边走边聊,毫无拘束。

中国正在改变,而且正以超乎想象的高速度经历一场变革。然而变化的不仅仅是较高的国内生产总值,而是整个生活方式。全球化和市场化进程使一度封闭的中国人打开了眼界,他们看到了各种新生活的可能。如今中国人开始向世界发布他们的个性生活宣言。中国的传统影响力在减弱,西方的生活方式在国内推进。虽然中国人依然渴望传播传统文化,虽然中国的传统文化也让世界着迷,但中国不断壮大的中产阶级想要创造新的生活。他们的孩子开始学说英文,吃西餐,穿西方品牌的服装,甚至在造型上也要走在亚洲流行的最前沿。不过,一个充满活力的社会能够让人们过上多元化的生活并不是坏事。

作者吉塔·科克哈尔博士是中国社科院的客座研究员,印度新德里尼赫鲁大学中国与东南亚研究中心的助理教授。

篇5:中国封建社会的看法

领导干部既是政策的制定者,也是政策的执行者,是推动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他们对中国社会形势的看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为了准确把握和科学预测中国社会形势的发展,了解领导干部对中国社会形势发展的基本看法,2007年10月,“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课题组”对在中央党校学习的部分地(厅)级领导干部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调查结果如下。

1.高达95.5%的被调查者对今后一段时期改革发展稳定的前景“充满信心”和“比较有信心”,这一调查结果居历年之首。调查问卷中分五个层次调查领导干部对今后一段时期改革发展稳定前景的信心,回答“充满信心”的占29.9%,回答“比较有信心”的占65.6%,二者合计为95.5%。此外,回答“说不清”的占2.6%,回答“信心不足”的占1.9%,没有人表现出“没有信心”。上述情况表明,九成以上的领导干部对未来一段时期改革发展稳定的前景是持乐观态度的。上述调查结果略高于往年的调查结果,居历年之首。从不同地区来看,东部地区的信心指数略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充满信心”和“比较有信心”的,东部为96.4%,中部为94.6%,西部为94.3%。这一现象与2005年的情况相反,当时越往西部地区,信心指数越高。

2.今后一段时期保持社会稳定的主要条件,最重要的是要“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和“加快社会保障体制改革”。今后一段时期要保持社会稳定主要靠什么,问卷中为此列出了15个选项,请被调查者从中选出三个最重要的因素,并依重要性排序。调查结果显示,在第一选择中,居第一位的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选中率达63.0%,与连续几年来的调查结果高度一致。居第二位的是“加快社会保障体制改革”(13.6%),居第三位的是“调节收入分配”(6.5%)和“保持改革开放政策的连续性”(6.5%)。在如何保持社会稳定问题上,从第一位的选择以及选中率合计的统计情况看,不同地区领导干部的态度比较一致。东中西部地区都把“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和“加快社会保障体制改革”依次排在前两位。

3.被调查的领导干部认为,“居民收入差距问题”是当前我国要特别注意解决好的问题。中国要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必须正视和解决好改革发展稳定中出现的一系列重大问题。问卷中列出了18个问题,由被调查者从中选择四个,并依重要性排序。在第一位的选择中,居前六位的依次是“居民收入差距问题”(31.4%)、“贫困问题”(16.3%)、“腐败问题”(12.4%)、“地区发展差距问题”(9.2%)、“社会风气问题“(8.5%)和“失业问题”(7.2%)。其中,“居民收入差距问题”比2005年(20.3%)上升了11.1个百分点,并且在第一位选择、第二位选择和四项选择合计中都高居第一。

4.2008年最受领导干部关注的改革重点是“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和“机构人事改革”。党的十七大召开后,领导干部对2008年哪些方面的改革最关注呢?问卷中列出了10个选项,请被调查者从中选择自己最关注的三项,并依重要性排序。在“第一关注”一栏中,2008年领导干部最关注的三项改革依次是“政治体制改革”(23.5%)、“收入分配制度改革”(22.2%)和“机构人事改革”(20.9%),它们的选中率均在20%以上。

5.在关于“今后一段时期改革顺利推进的决定性因素是什么”的调查中,“保持社会稳定”和“宏观决策的科学化与民主化”成为首选中国的发展处在关键时期,利益分化,矛盾突显。问卷中列出了12个选项,要求被调查者从中选择自己认为最重要的三项,并按重要性顺序。调查数据表明,“保持社会稳定”(51.3%)仍然是顺利推进改革的重中之重,是第一位的决定性因素。十年来的调查,对此的选择始终是相同的。在第一选择中居第二位的是“宏观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13.6%),居第三位的是“保持改革开放政策的连续性”(11.7%),居第四位的是“缓解一些突出矛盾”(7.8%)。

6、被调查的领导干部认为,“进一步转换行政机构职能”是政治体制改革取得成效的决定性因素。当向被调查者提出政治体制改革要有成效,取决于问卷中提供的哪些因素时,在第一选择中和两项合计中,领导干部选择的内容和排序都完全一致。“进一步转换政府职能”都是高居榜首,选中率分别达到38.3%和51.9%;居第二位的是“扩大党内民主”,选中率为22.7%和38.3%;居第三位的是“处理好党政关系”,选中率为16.9%和27.9%。

7.“体制不完善”和“收入分配差距扩大”,是影响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的主要的国内因素。当前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国内主要因素是什么?问卷列出了16个选项,要求被调查者选择四项主要因素并依次排序。调查结果显示,在第一位的选择中,“各方面体制还不很完善”(57.8%)被认为是当前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国内最主要的因素,列第二位的因素是“收入分配差距扩大”(13.0%),列第三位的是“三农问题依然严重”(9.7%),列第四位的是“法制不健全”(6.5%)。

篇6:对于社会不良现象 我的看法

新中国已成立六十多周年,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后的今天,我国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以及生态文明都发展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呈现出崭新的面貌,我们民族发展的自信心、凝聚力、幸福感大大增强。

然而,我们应该深刻地意识到,我国社会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当今社会在发展中各种不文明现象屡见不鲜,作为一个入党积极分子,特别是在近期的党课学习中,我深深地明白自己的责任,我们入党积极分子更要身体力行改变这些社会上的不良现象,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故此,我认为:

(1)保护公共设施,重在实践。例如学校、医院、体育设施、社会福利与保障设施、商业设施、交通设施、通信设施以及环卫设施等基础的公共设施,我们要带头爱护。

篇7:对目前存在的社会问题的看法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无疑推动了当代中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生产力提高,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综合国力增强,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得到了较大改善。然而,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我们不得不承认,中国目前存在的社会问题也在随之加剧。

一、老龄化问题严重

来自民政部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促进司的最新统计显示,截至目前,全国老年人口有1.62亿,占总人口的12.79%。从今年开始我国老龄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老年人口将年均增加800万人至900万人。预计到2020年,我国老年人口将达到2.48亿,老龄化水平将达到17%。到2050年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届时我国老年人口将达到4.37亿,约占总人口30%以上,也就是说,三四个人中就有1位老人。

老龄化社会趋势的加强已经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从事相关研究的学者任季萍告诉记者,我国人口老龄化形势比较严峻,老年人口规模较大,人口老龄化增速较快,此外还存在着“未富先老”、“空巢老人”等现象。因此,人口老龄化在养老保障、医疗保障、养老服务等方面向我们提出了挑战:

首先是养老保障的压力大。据权威部门统计,1998年在职职工与退休人员的供养比是13:1,而到2003年,这个比例已经变成3:1。预计到2020年领取养老金的退休者将超过1亿人,供养比例将达到2.5:1。

其次是医疗保障压力大。老年群体是医疗卫生资源的重要消费对象。卫生部曾经有过统计,60岁以上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是全部人口患病率的3倍,伤残率是全部人口伤残率的3.6倍,老年人消耗的卫生资源是全部人口平均消耗卫生资源的1倍。在我国卫生医疗事业发展较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状况下,老年人看病难、看不起病的问题比较突出。

另一个问题是养老服务市场供给缺口大。全国几次较大规模调查的数据表明,我国约有3250万老年人需要不同形式的长期护理。相关调查还表明,我国老龄人入住养老机构的需求正逐步提高。但是目前专为老年人提供服务的设施严重不足,服务项目和服务内容不全,服务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老龄服务的数量和质量都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要,是“短线”之中的“短线”。仅以养老床位测算,按照国际通行的5%老年人需要进入机构养老标准,我国至少需要800多万张床位,而现在只有约250万张,缺口达550多万张。

二、中国的教育存在很多问题

目前中国的学校教育存在很多问题,最主要的问题就是中国学校教育没有把学校与社会真正区分开来,很多时候,学校教育中的一些教育思想被认为是学校与社会是相同的,在学校里是成绩好的学生,将来走进社会也一定是人才,这一点虽然已经被很多教育学家所批驳,因为学校与社会是不容的,学校有自己的规矩而社会也有自己的规矩,学校里的那些评价一个人的观点是不能用在社会上的,著名的微软集团的总裁比尔,盖茨先生就曾说,学校不是社会,社会也会是学校,因此你在学校里学到的做人的原则与评价人的观点都不能拿到社会上的,即使一个在学校里成绩十分优秀的学生真正走进社会的时候,也是需要重新审视自己,给自己一个正确的定位的,因为社会不同于学校,在学校里存在着很多思想都是不能用在社会上的,目前中国的学校教育没有明确的把这种思想传授给学生,社会与学校是截然不同的两种环境,很多时候,学校教育只是含糊的把学校教育所传授给学生的思想说成是立足社会的思想,这一点是完全错误的,如果你用在学校里学到的思想观念来看待社会的话,你注定要失败的。

中国教育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除了没有把社会与学校正确区分之外,还存在着学校教育对道德教育的缺失,现在很多中国学校都在追求分数,因为一个学校的升学百分比影响着学校的形象,升学百分比高的话,对学校无形就是一个宣传,可以招收更多的学生,而升学百分比低的话,就意味这个学校的教学质量不好,就会失去学生,所以分数目前位置依然是制约着学校教育思想的一个主要因素,很多学校不敢在教育方针政策上进行大胆阔斧的改革就是害怕一旦改革就会影响学校的整体成绩,因此素质教育模式无法普及的原因就正是这样一个因素,我上学的时候,我们的班主任就坦白的说:“不是学校不想实行素质教育,而是分数依然是升学的唯一标准,一旦素质教育普及了,学生的成绩降低了,那学校会失去形象,老师也会丢掉工作,因此素质教育无法普及,因为分数关系到学校的生死存亡,可见这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所以目前中国的学校教育缺乏改革的意识也是有很深的社会根源的,如果国家的升学政策不是以分数为唯一标准的话,我想素质教育是可以普及的,现在好的现象是,一些升学考试已经把素质教育中的某些方面加了进去,这样的话,就从某种意义上促进了素质教育在中国的普及速度。

三、贪污腐败现象愈演愈烈

毫无疑问,中国近年来出现了腐败越打击越多的怪现象。腐败总是与权力紧密相连的,有权力的地方就有可能伴随着贪污。制度只是更好的防范,而把贪污腐败无法根除的罪责完全归于制度建设不健全,监督防范不力,却有失公允了。毕竟,客观世界较之主观世界更容易改造。有人说:权力和腐败是一对孪生兄弟。当人获得一定权力时,要克制自己的私欲很难,所以有人说:私欲的满足要有一定底线,不能打破权利赋予你的平衡,一定的权利对应一定的底线,凡是超越这条底线的,将必然受到惩罚。这种理论虽然有一定道理,但权利背后应该是责任,而非私欲的满足与享受。

贪污腐败无论归因如何,其现象的发生都有迹可循。胆大妄为的官员会直接从有关公款中截留,当然了,此类人物要么手眼通天、后台强大,要么等于“自绝于人民”,所以,此种人物并不多。另有一类,“面情软,不会拒绝别人”,主动的收受贿赂,并且按照行贿者的要求处理相关业务。据说,这类人占腐败官员的多数,都是些身不由己的悲哀角色,是社会利益关系的牺牲品。还有一类,当官就是为了得到好处,嘴里说着“千里作官,为了吃穿”的灰色论调,手拿公众的权力主动“寻租”,找茬子、栽秧子、使绊子———人为设置障碍,主要目的就是专门“发现问题”,然后召见相关人员,威逼利诱、恐吓讹诈,目的就是得到好处,然后为你“摆平”麻烦。至于买官卖官,就更不用说了,其目的就是为“索贿”。

然而,造成贪污受贿腐败的最根本的原因并不是权力的大小,也不是贪官们的贪欲,而是因为没有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没有有效监督的权力必然产生腐败,这应该是人类社会普遍认同的客观规律。当前找寻更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将贪污腐败现象发现在行为人实施贪污腐败行为的起始之初,应是当务之急。

四、失业群体遍及全国

就业是民生之本。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实现充分就业的压力极大。农民工失业首当其冲。几个月当中,仅广东一省就有几百万农民工失业返乡。而在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当中,工资性收入所占比例越来越高,农民工的大量失业,必然会对全国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收入的总体情况产生明显的影响。

另一个是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突出。同改革开放前以及改革开放初很不相同的是,如今未能就业的大学毕业生在学期间往往投入了大量的经济成本,许多大学毕业生的家长往往是倾其大部分收入供子女上大学,所以,这些人一旦失业,那么就很有可能对社会产生不满情绪。

其他的一些社会问题,如高房价,看病难、看病贵,生态环境恶化,社会风气越来越差,这些都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正如马克思主义所指出的,经济基础是一切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因此,只要实行以公有制经济为社会基础,这些问题都能得到缓解。改革开放以前的事实就证明了这一点;反之,实行私有化,走资本主义道路,这些社会问题就一定会反复不断地出现,而且会愈演愈烈,这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必然。

篇8:构建社会保障税法的几点看法

关键词:社会保障税,税法,保障税

一、构建社会保障税法的实际意义

社会保障税法在经济法的范畴之内, 是市场经济法律体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其实际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社会保障资金的征收取决于社会保障制度的规范性, 但由于缴费和征收缺乏法制规范, 使得保障资金征收工作没有强有力的法律保障, 而社会保障税法的构建, 有利于增强资金筹集的强制性, 同时有效控制资金筹集成本, 也便于追究违法者法律责任, 减轻财政社会保障的负担, 提高社会保障资金征收率。 (2) 公民的社会保障权体现于社会保障税法, 与《宪法》第45条规定的全国公民保障权如出一辙, 传统的社会保障法适用对象仅仅为城市居民, 而社会保障税法突破了地域、征税标准和身份等的差别性障碍, 无论是征税对象、征税标准, 还是征税实现等税制要素, 都体现了人人平等的适应性原则, 有利于促进劳动力在地区之间、行业之间的合理流动和配置, 这也是劳动力市场资源配置和优化的有效方式。 (3)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有企业承担社会保障机构的职能, 独立承担社会保障的开支, 影响企业的资金运转和公平性竞争, 而社会保障税体系的构建, 规定社会保障管理职责由专门的机构承担, 要求国家、企业和个人合理出资社会保障资金, 既规定了企业的义务履行, 也保障了企业员工的合法权利, 引导企业走向良性的竞争氛围。 (4) 社会保障税法通过法律途径调整了企业制度改革、产权结构改造、体制转换等造成的社会保障问题, 譬如劳动者下岗失业和进城务工等, 提高了社会保障资金筹集的强制性和有效性, 营造了良好的就业氛围, 缓解了经济压力, 促进了社会和经济的稳定发展。 (5) 社会保障税法的统一立法, 使得社会保障社会化程度得以进一步扩大, 有利于我国与其他经济国家社会保障税的交流和合作, 促进国际市场经济的协调发展, 使得我国的社会保障税法的构建得到更好的借鉴, 增强了抵抗风险的能力。

二、构建社会保障税法的建议

(一) 社会保障税法构建的立法借鉴

世界各国社会保障税法主要由以下几种模式: (1) 项目型的模式, 法国、瑞典、荷兰和德国等都采用了这种模式, 这种模式是根据老年人养老保险、疾病保险、工商保险、事业保险等保险项目的不同支出需求, 按照一定的比例从工资和薪资中提取, 所征保障税与相对应的项目存在专款专用的关系, 如果哪个项目的财力需求量大, 该项目的社会保障税率就高。 (2) 对象型的模式, 以英国为主, 这种社会保障税的模式带有强制性特征, 以“募捐”为名义, 建立起雇员征收国民保险税、个体商业者征收国民保险税、自愿投保国民保险税、自营者征收国民保险税, 针对不同的就业人员, 采用不同的税率制度和起征点, 根据收入水平兼顾了征收的公平性。 (3) 混合型的模式, 以美国为例, 以承保对象和项目设置的社会保障税模式, 包括薪工税、员工退职税、失业税、个体业主税, 这种模式的适用性比较强, 针对特定的行业征收, 属于加强型的社会保险。

(二) 社会保障税法的构建原则

社会保障税法的基本原则是社会保障税法构建的前提条件, 体现了社会保障税法的价值, 是立法、执法和守法的指导性原则,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公平与效率相结合的原则, 社会保障法以社会公平为基本原则, 而社会保障税法以社会保障法为依据之一, 必须在制定和执行过程中也体现出社会公平性原则。另一方面, 市场经济条件下, 社会保障资金中国家支出的比例过高, 带来企业和劳动者依赖性的负面影响, 很有可能导致劳动力资源的限制, 社会保障的效率自然也不能够提高, 因此社会保障税法除了要考虑公平性原则, 还要将公平性原则和效率性原则结合起来, 增强社会保障税法的社会效益。 (2) 社会保障税法规定社会保障资金由国家、企业和个人共同承担, 因此需要体现共同负担的原则。国家安排一部分的资金作为社会保障金, 以企业单位为主要保障税负担主体, 个人适当出资, 均衡各方的资金筹集压力, 也强化了国家对社会保障事业的公共责任, 为创建和谐文明社会奠定基础。 (3) 社会保障税法的适用对象是企事业单位员工、个体户、农民和自由职业者, 这些主体只有在缴纳社会保障税之后, 才能够享有国家提供的社会保障权利, 公民在缴纳社会保障税之后, 由国家再分配到福利性和救济性的事业上, 因此可以体现出自我保障和群体调剂相结合的原则。 (4) 社会保障税以社会整体利益为导向, 体现了社会主义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社会保障税法要求为每一个社会成员提供失业、工伤、医疗等正常生活保障, 在此基础上, 方可带动社会的整体性发展, 使得社会经济水平实现可持续性的提高, 并且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 社会保障税法将往更高水平的生活保障税过渡, 以此磨合经济增长与保障水平同步提高的关系, 保证社会经济的和谐稳定发展。

(三) 社会保障税法的构建内容

社会保障税法的构建内容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 明确保障税的收入归属。由于社会保障税的征收属于国家宏观调控行为, 有利于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因此社会保障税应该归属于中央税体系, 以便全国范围内规划和调节资金, 充分发挥社会保障金的分配功能。但由于管理水平和统筹层次的差别性, 社会保障税的征收要结合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 因此社会保障税法也属于地方税体系的范畴。由此可见, 社会保障税收入应该归属于中央税体系和地方税体系的共享范畴, 中央参与分享一定的比例, 以平衡地区和行业之间的差别性, 而大部分可用于地方的社会保障支出。 (2) 社会保障税法的执行, 要与国民经济发展需求同步, 随着经济情况的变化, 社会保障税的征收可调节经济供求关系, 抑制国民经济过冷或过热发展, 促进经济的良性循环。在长期的积累过程中, 社会保障税收将形成庞大的资产, 成为融资的资金来源之一, 因此社会保障税法的构建要发挥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作用, 实现税收的保值和增值。 (3) 调整相应的所得税法律制度。社会保障税法属于所得税的一种, 我们要通过加强所得税制度的改革和完善, 加强其征收和管理。一方面, 要综合企业和个人所得税的税负水平, 从总体税负上综合考虑企业和个人的承受水平, 从而对税率进行适当的调整, 另一方面要做好社会保障税法的配套工作, 强化个人所得收入的现金管理。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 社会保障税相比于其他社会保障资金的筹集方式, 更加有利于社会和经济的稳定发展。我们要通过借鉴其他国家社会保障税法的立法模式, 汲取其先进之处, 提出适合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社会保障税法构建原则, 同时明确构建的主要内容, 在法律层面上为社会保障税提供支持和保证, 以把握社会保障税的征收目的、征收对象和税率等, 促进社会保障资金征管和使用等工作的科学性发展。

参考文献

[1]林益.浅谈税法上的生存权保障[J].商业现代化, 2010 (15) :94-95.

[2]曾礼.试论社会保障资金筹集和营运机制的完善[J].社会科学研究, 2001 (03) :108-111.

[3]吴学红.社会保障费改税是社会发展趋势[J].北方经贸, 2004 (01) :20-21.

篇9:中国封建社会的看法

研究内容: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不论是从我们的物质方面还是精神方面都受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其发展中有优势但也不乏其弊端所在,究竟是什么改变了我们的想法,为什么我们年轻人的思想与老年人的思想越发变的隔阂。对于政治生活中的政治态度和观念我们又该如何选择?为何我们的老红军有赞扬社会发展好,也有批判社会的不公。为了探寻事实本人来到河北省邯郸市涉县赤岸村及革命前辈所住地光荣院做了一些实地调查走访,从中发现了不少社会现象的原因。通过对所了解到的原因就行分析,适时提出本人所认为合理的措施来更好的为社会发展及政府建设服务。

一、物质文化发展与精神文化不能相匹配的,形成不均衡现象,进而形成政治冷漠

河北邯郸涉县赤岸村拥有着这么丰富而宝贵的历史,历史遗留下来的这么可贵的精神财产是否得到了真正的传扬?这些积极而坚定的革命精神是否真正发挥着其正能量效应?于是本人于2014年2月10日徒步来到了涉县赤岸村,通过和村民聊天得知,他们村现在经济发展特别好,人均收入比过去翻了好几番,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显著提升,他们对现在的生活水平非常满意。当提及到政治生活如选举话题什么时候,他们只是避而不谈,好像对这些一无所知,显得与他们无关一样。从中发现一些问题,村里人更多的关心物质生活,可是对那些关乎自己切身利益的政治权利所谓的精神生活却始终停留在过去,物质生活与精神没有得到有效的结合,搭不上步调。村里人对真正的红色精神传扬没有发挥其重要性,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理想,想象中的红色革命老区人民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相统一,人们活在其乐融融的世界里,但现实却只实现了其中之一,他们更多的是把精神寄托于物质生活,才得到了一定的满足感。他们对政治的不关心,长期形成了冷漠的政治态度。具体表现为农民阶级在在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村民自治化进程中表现冷淡,并且政治参与功利化色彩浓厚,当权利受到侵害时,维权意识不强。这些现象的存在,使得基层民主政治机制在我国农村并未充分发挥它应有的作用,不仅延缓了村民自治的进程,不利于国家治理,而且妨碍了社会和谐的实现,同时,这种政治冷漠现象与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目标是背道而驰的,政治冷漠现象如果太严重,对社会发展势必会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二、信仰问题成为我们最大的困扰,心中无信仰,无追求

当谈及到日常生活中的点滴时,老前辈给我讲述了当今社会中存在的问题,让我受益匪浅。随着反腐败的深入,一批批大官小官落马,老前辈只是笑着说这些人心中无信仰,只是一味的相信自己,把群众的利用个人化。现在人们更多的是关心切身自己身边的利益,可不像过去我们那会的年代了,人们都是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大家每天都是心向党和国家建设,信仰毛主席,可现在呢?哎,人心都变了,共同的信仰没了,人们开始信仰自己了,老前辈这样感慨到。其实我们回过头来想想,老前辈经常怀念毛主席那个年代,虽然苦点累点,最起码心是感觉到很愉快的,那个年代的人们都有共同的信仰,在其位共同的目标奋斗的过程中感受到了幸福和满足。现在的我们心中的信仰到底是什么呢?我们还有没有共同的信仰?确实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社会变革带来思想观念的转变。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农村原有的道德规范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新的道德秩序尚未建立的情况下,农民及其我们年轻人出现了信仰缺失问题。发展农村经济可提供农民道德重建的物质基础;重新发掘传统文化的价值,建立非政府组织,扩大农民的政治参与,培养农民的公民意识可消除农民信仰缺失的消极影响。

三、机会不等造成了社会的不公,人们的满意度下降

老前辈给我说现在社会你看人们吃的好了,穿的暖了,但是人和人的差距却变大了,人们从事的行业不同,参与一些事情的机会却不相等。前辈还给我举了一个生活中活生生的事例:每年县里都会有不同的招聘,可这些招聘是真正的公平吗?可大多还是高官子弟的亲戚,这也就是所谓的“内部人”。这不连参与工作的机会都不能变的平等。老前辈说这些想象屡见不鲜,如果社会真的想好好发展的话,就应该下大力气来治理这从上到下的腐败。老前辈的话提醒了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平等的机会,使我们对社会的满意度逐渐下降,而且没有合理的诉说环境,以至于人们经常在网上吐槽来发泄内心的不满。所以我们当今政府应该重视起这个问题来,给人们营造一个公平合理的环境,响应党所提出的公平正义的号召。

四、现实与理想的落差造成了人们的不满

当我问及老前辈为什么我们会经常听起别人的抱怨,对社会表示不满意呢?他乐观的解释到,这都是人们的心里原因,这是人们对社会的期望值太高了,现实中的生活和理想中的生活还是有差距的,期望的越高心里落差就越大,人们必然会感觉到一些失落与不满。其实我们回过头来想想,老前辈说的话不乏道理。他还告诫我们年轻人不要太理想化了,多一些满足感,你就会发现这个社会还是挺美好的,这其中的哲理需要我们来细细的琢磨。教我们学会用一颗宽容、乐观、豁达的心去对待生活。

五、形式主义不断兴起,损害了党的形象

在与老前辈的谈话中,老前辈指出现在的领导干部的形式主义不断兴起,一定程度上损害了我们党的形象。形式主义主要是指政府官员或部门通过做一系列表面工夫,而这些工作仅仅为了得到上级赞许,从而达到升官发财的目的。民间认为这种消耗人民财产的行为十分可恶,但表面上对这些工作内容则表示支持。形式主义不注重调查研究,不了解实际情况,心中没数,崇尚空谈,工作中处于盲目状态,必然影响党和国家政令畅通,影响实际工作,导致信息失灵,决策失误。这样势必贻误工作,贻误事业,对党的事业造成损害。形式主义已位居“四风”之首,已成为走好群众路线的巨大绊脚石,我们必须更加自觉地反对并最大限度地减少形式主义这种现象。

研究结论:经过这次的实地考察和调研,我得出了一个很好的结论,我们党和政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可谓是任重而道远,我认为首先应当提高党和政府的公信力和办事效率,不搞形式主义,禁止党内一切形式的浮夸作风,在提高百姓物质生活水平的同时也要注意提高其精神水平,达到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统一,这样才可以最大限度的提高百姓的满意度、信任度和安全感;其次,百姓也应积极的参与政治生活,政治生活是与每个人息息相关的,积极参与政治也是行使公民权利的具体表现;最后,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的精神支柱,是社会主义国家之魂,这是不能丢的,一定要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不放松,这样才能更好的完成祖国的伟大复兴,实现我们的中国梦。(作者单位:河北大学)

参考文献:

[1] 周颖.农村政治冷漠的政治传统原因分析[J].黑河学刊.2010(11)

[2] 张艳.论机会公平[J].前沿.2006(08)

[3] 曲芳仪,郭慧峰.浅谈我国农民信仰缺失问题[J].现代商业.2009(17)

上一篇:中国家规观后感下一篇:机电一体化专业毕业自我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