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赏析

2024-08-04

《冬天》赏析(通用8篇)

篇1:《冬天》赏析

小学生描写冬天作文---冬天的夜晚 晚上七点左右,我做完了作业,和爸爸妈妈去楼下公园散步。 我们来到公园,冬天的夜晚显得那么安静。公园里散步的人明显少了很多,偶尔有几个人从我们身旁走过,也是那样匆匆忙忙。抬头看周边的居民楼,只有很少几户人家还在吃着晚餐,大多数的人家都拉拢了窗帘,可能已经躺在床上睡着了,也可能正躲在暖暖的被窝里看电视。再看旁边的马路,车子也不像以前那样来来往往,川流不息,而是一辆车子开过以后,要好一段时间,

那欢乐的叫喊声震落了数上的积雪。落光了叶子的柳树上挂满了亮晶晶、毛茸茸的银条。

冬夏常青的松树和柏树上堆满了蓬松松、沉甸甸的雪团。偶尔“嘎吱”一声,树木的枯枝被压断了。风爷爷吹起落在地上的雪娃娃,告诉它们不该这样调皮。雪娃娃才不听呢,继续飞舞着、玩耍着。这时,一束阳光照在雪娃娃身上,哈!太阳公公出来了。一会儿,大地睁开朦胧的睡眼,看到自己的身上这样白,开心的笑了。

冬天,不仅大地喜欢,家乡的人们更喜欢。他们建造雪雕、雕塑冰雕,雕刻出了五彩的生活和开心的情怀家乡的冬天有特色的不仅仅是雪,你听,冬天虽然那么冷,但市场上的吆喝声却时时不断描写冬天的作文:冬 春,虽生机勃勃,却过于华丽;夏,虽热闹非凡,却过于炎热;秋,虽硕果累累,却过于繁忙。冬。。。。。

——《冬色》题记 盼望着,盼望着,冬天的旋律响了,冬哥哥的脚步近了。山白起来了,树披上了银装。

为了迎接冬哥哥的到来,天空中下起了雪。你瞧,雪花从天空飞下来的样子各不相同:有的像蝴蝶一样,轻柔地慢慢飞下;有的像顽皮的小孩子,她们在嬉戏着,打闹着;还有的像文静的小姑娘,自己孤独地缓缓下。。。。。远看,一阵风拂过,雪就像《世说新语》

中的“未若柳絮因风起”一样,迎接着春天的到来。雪落在树上,景色就像“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仙境。近看,雪花是一件件工艺精致的物品。伸出手,雪花落在手上,凉意从手心

直通到心里,直到那一刻,我才知道什么叫心旷神怡。闭上眼,我仿佛来到天堂,蓝蓝的天空下飘着白白的雪,我躺在花丛中。。。。。

冬哥哥却调皮地使气温骤降,可梅花却迎着寒冷,傲然怒放,你看,它那五片红色的花瓣,一片比一片红,一片比一片美丽,一片比一片更坚毅。黄色的花蕾散发着迷人的暗香,正如《梅》中所写的“遥知不是雪,惟有暗香来”。。。。。

人们也不顾冬哥哥制造的寒冷,纷纷地工作起来:农民伯伯也走下田,开始辛勤地耕耘起来;建筑工人也重新走进工地,开始辛劳地工作起来;小朋友也在家里,认真地学习起来。。。。。

冬是可爱的,美丽的;是纯洁的,纯真的;是激励人不断人的! 我爱你,冬!

冬天的色彩

冬天,一个令孩子欢喜,让诗人感伤的季节。而对于诞生于冬天的我,对冬是有着独特感情的。

冬是一个纯洁的季节,她有着最纯洁的(在我看来)颜色。我向往天空,独爱蓝色,所以冬在我看来,蓝自然是她的灵魂。

冬不止存在一种蓝色,宝石蓝、天蓝、海蓝各种蓝色应有尽有。

抬眼望望天,天依旧是蓝色,除天空外,又有什么能执着于自己的色彩?惟有冬能独守着属于自己的那份色彩。

纯洁的冬天,蓄积着力量。

听惯了秋雨的旋律,再倾听“蓝色”冬雨的窃窃私语,如听一首歌,别有一番滋味。

蓝色的冬天,是成熟的。她有着“一张饱经风霜的脸”,也有“一只布满青筋的手”。她尝尽了世间的酸甜苦辣,美丽中透露着一丝深沉。

在我的眼中,冬天的天空往往最为广阔。广阔的天空,生活的经历,让我明白了许多,每个人都有一颗充满远大志向的心,敢于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标才是新世纪骄子们应具备的品格。

冬有着纯洁的蓝色,每个人同样应有一颗“蓝色”的心。

我爱冬天,爱她的色彩,爱她的纯洁。

蓝色属于冬天,属于你的又是什么色彩呢?

小学生作文雪: 开始下雪时还伴着小雨,过了一会儿,只见鹅毛般的雪花纷纷扬扬的飘落下来,地上一会就白了;不久,雨停了,雪越下越大,地上的积雪也越来越厚,大雪整整下了一整夜。

篇2:《冬天》赏析

吉林省伊通县实验小学四(5)班 侯斯琪 我的家乡是东北的一个小县城,这里的冬天是最美的,也是最有特色的。 当寒冷的冬天迈着蹒跚的脚步来到这里时,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幅生动的画面:漫天飞舞的雪花、连绵起伏的雪山,茫茫无际的雪野,弯弯曲曲的雪路,银色如缎的雪河……这一切,都和雪有关。特别是鹅毛大雪过后,楼房、街道、树木都穿上了洁白、得体、漂亮的棉衣;柳树的枝条长长的、柔柔的、毛茸茸的,像胖娃娃的手在摇摆,仿佛在和人们打着招呼;有的树上缀满了大大小小的树挂,寒风一吹,它们就会“扑簌簌”滚落下来。天地之间,银装素裹。看着,就像欣赏一件晶莹剔透、秀美壮观的艺术品;走进去,就犹如走进了一个生动神奇的童话世界。 雪后的我们是最快乐的。瞧,小伙伴们身穿各色各样的羽绒服,脚下是小巧玲珑新靴子,跑着,闹着,玩着。女孩子们用小脚丫在雪地上踩出一个个精美的图案,那是女孩子在画着自己的梦吧。男孩子们滑冰车、抽冰猴、堆雪人,打雪仗……雪地上回荡着大家的欢歌笑语,仿佛把冬天都温暖了。 大人们呢,有的脚步匆匆,发出“咯吱咯吱”的响声;有的在一起说说笑笑,谈论着现在的好生活;还有的看着雪地上玩耍的孩子,脸上洋溢着说不尽的幸福…… 家乡的冬天——美丽,宁静,快乐,更充满了幸福和希望…… 评析 小作者写家乡的冬天,重点抓住了冬天“雪”后的景色和雪后孩子的快乐、大人的憧憬来描写,有远有近,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有详有略,语言优美,结构严谨,是一篇难得的小学生写景之作。 指导老师:李清泉

家乡的冬天作文400字(二)

早晨我刚起来的时候,才刚五点钟,外面却很亮,难道……我急忙冲出门去。哇!白茫茫的一大片,下雪了,抬头往上看,天上还在不断地往下掉雪花,我张大嘴,接住了几片雪花,冰冰的,冷泠的,使我很舒服。 风一吹,雪马上改变方向,风很大,却没有声音。人家屋顶上全笼罩着一层白光,我知道,那是些雪反射上来的光。我相信,我家的屋顶上一样是那样的。

篇3:《冬天》赏析

●初读课文, 想象课文描述的景致之美

教学的第一个环节应该是让学想象到“美景”。《济南的冬天》是一篇以优美文字刻画优美景致的杰作, 文字和美丽景致之间需要用学生的“想象”来沟通, 只有启动学生的想象力, 学生才能在初读课文时快速还原出文字所描绘的景致之美。

为了启动学生的想象力, 教师在这一个环节的教学中, 可以给学生布置阅读任务。

阅读任务一:请同学们先读课文, 然后在课文中找出你认为精彩的写景文字, 并且说明这些文字为什么会让你感觉精彩。

学生带着阅读任务初读课文, 就不会为了读课文而读课文, 而会在读的时候添加上想象力, 通过“想象”, 依次还原出课文所描述的景致之美。

比如我在教学此文的第一个环节, 让学生带着前面布置的“阅读任务”读完了课文之后, 然后开始检查这一环节的“阅读成果”, 学生的发言真是各有精彩———

生1:我很喜欢“对于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人, 像我, 冬天要能看得见日光, 便觉得是怪事;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自然, 在热带的地方, 日光是永远那么毒, 响亮的天气, 反有点叫人害怕。可是, 在北中国的冬天, 而能有温晴的天气, 济南真得算个宝地”这段情景描写, 短短几句话, 让人一下子就感觉到了冬天里济南的阳光是那么充足, 那么温暖, 这样的阳光太吸引人了, 真想到济南去享受一下冬天里的“日光浴”。

学生透过想象, 立即被文字所描述的情景所吸引, 阳光之美, 虽未亲历, 却胜似在眼前, 照得人心暖洋洋, 美洋洋。

生2:我非常喜欢这段景致描写:“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 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 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一道儿白, 一道儿暗黄, 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等到快日落的时候, 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 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 微微露出点粉色。”大家都看过雪景, 但我们眼中的雪后之景远远不如作者笔下描绘的雪后景致漂亮, 读这段文字, 我似乎感觉到雪后的济南已经不是平凡之地, 而大有“人间仙境”的意味, 真是美妙绝伦, 如梦如幻。

学生透过想象如看到了“人间仙境”, 这样的表述是因为切准了文字“绝美”的脉搏。

在初读课文时, 注意启动学生的想象力, 则会在学生面前栩栩如生地展现一幅又一幅的美丽景致。依靠想象还原出的“美景”, 课文想让学生不喜欢都难。

●精吟细颂, 感悟课文包含的写作之美

《济南的冬天》是一篇整体美的课文, 还是一篇充满着“细节美”的课文———细节里处处体现着写作的技巧之美。所以在第二个环节的阅读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该引领学生对课文进行“精吟细颂”, 通过更加细致的阅读体验, 感悟课文中的文字技巧之美。通过感悟文字应用的技巧之美, 学生可获得写作方法的启迪, 进一步通过“美文”的感悟而获得驾驭文字的技巧, 使写作能力得以提升。

为了让学生有“精吟细颂”的阅读过程,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教师应该给学生提出要求。

阅读任务二:认真阅读, 画出你觉得结构优美的句子, 或是表达方法独特的字词, 并且说明这样的句子或是字词为什么会让你感觉优美独特。

学生带着新布置下的“阅读任务”开始了“精吟细颂”, 他们在感悟, 在对比, 在斟酌, 一个个优美的句子被画出来, 一个个独特的字词被挑选出来, 对这些句子和字词的评述其实是一个“文学鉴赏”的过程, 等于悄悄增加学生的“文学批评”功力。

比如有的学生在“精吟细颂”结束之后, 给出这样的鉴赏结论:

生3:我在品味文字的时候, 感觉有这样两处字词让我心动。一处是“不忍得”, 另一处是一个“卧”字。“不忍得”用了拟人的手法将水人格化, 让原来没有生气的水变得有了灵性, 有了生机, 有了情感。“不忍得”还衬托出难能可贵的“水藻之绿”, 让冬天里的境画更富可亲可爱的美丽。作者说山坡上有小村庄用了一个“卧”字, 同样是用了拟人手法将景致人格化, 刻画了山、村、雪的内涵神态, 透射出安和平静的氛围, 这对于“美”来说是一种不着痕迹却深入人心的渲染。

生4:老师, 下面这段文字挺有意思“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 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 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 这儿准保暖和’”。为什么这么说呢?句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 把济南四面环山的地形特点表达得更加突出形象, 把小山比作母亲, 温暖慈善, 生动而巧妙体现了济南冬天的温晴特点。

学生通过精吟细颂, 把《济南的冬天》中最重要的写作手法“比喻”和“拟人”分别挖掘出来, 假以讨论和交流, 他们便知“比喻”和“拟人”在写作应用上的妙处和益处, 自然会将这种修辞手法潜移于心, 然后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施用于文, 从而有效提升作文能力。

●心灵交汇, 领会课文深藏的情怀之美

《济南的冬天》不仅仅是一篇绘景美的课文, 也不仅仅是一篇写作技巧美的课文, 更是一篇饱含情怀美的课文。如果教学只重视了“想象美景”“感悟写法”两个方面, 而忽视了对情怀美的升华, 则是“捡了芝麻丢西瓜”的教学遗憾。

作者老舍是个性情之人, 是个有情怀的作家, 他总是将自己的情怀蕴涵于看似闲适的文字之中, 等着心有灵犀的人与之同感或爱或恨、或悲或凄的情怀。如果教学《济南的冬天》放弃情怀之美的沉淀与升华, 那么教学功力将尽显单薄与不足。

如何让学生从课文中得有情怀的升华呢?这需要在第三个阅读环节中给学生布置下新任务。

阅读任务三:反复阅读, 将课文的“情感”浸于心中, 结合自己的情感体验, 领会课文中蕴藏着怎样的情怀?

这其实是提供机会让学生与文本进行深度交流, 从而产生主动审美的动机。有学生经过与文本的“心灵交汇”, 领会到了这样的情怀之美:作者对济南的冬天精雕细琢, 把对济南的一往情深融入笔尖, 溢于言表, 让我感到至真至纯的“乡土之爱”, 这不由得让我想起了伟人邓小平的一句话:“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 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邓小平是政治家, 所以他用直抒胸意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赤子之心, 而老舍是文学家, 则用细腻的文字表达自己的赤子之心, 不一样的表达方式, 却是同样的感人至深, 因为充满“乡土之爱”情怀, 总会在无意间开启我们的情感闸门。

还有学生从课文中升华出作者的另一种情怀之美:读《济南的冬天》总会被一种娓娓叙谈的真情所感动。比如“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 像我……”这样的文字尽显语意恳切。再比如“请闭上眼睛想……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完全是循循善诱, 不含强加于人的语势。还有“对, 这就是张小水墨画, 也许是唐代的名家画的吧”。似是思索, 又似是猜测, 其实是与读者平等的商讨。通篇文章总是娓娓而语, 情恳辞切, 像是在听一位慈善的老者讲故事, 听着听着, 就被作者的慈与爱打动了。

通过以上三个环节的阅读教学, 《济南的冬天》会给学生带来三个方面的收获:诗化的意境、写作的技巧, 审美的情怀, 此之谓阅读教学的“大收获”。

篇4:《济南的冬天》语言之美赏析

想要了解老舍先生为什么对济南城有这么深厚的感情,就要追溯一下他到济南之前的人生轨迹。我们都知道,老舍先生是满族人,25岁之前在北京过着稳定的生活。北京的冬天朔风怒号、凛冽刺骨,对此,他是有最深切的感受的。1924年,老舍先生应邀到伦敦的东方学院任中文讲师,一去就是六七年。伦敦作为当时世界闻名的重工业基地,在给英国人带来巨大财富的同时,也让他们尝到了环境严重污染的苦果。因为伦敦整天都是浓雾弥漫、阴雨连绵,所以被冠以“雾都”之称,老舍先生自然也逃不掉那里浓雾的时常侵袭、毒蚀。后来,在归途中由于路费不足,又在处于热带地区的新加坡住了半年。好容易见到了太阳吧,那又是一轮好像能把人烤化的毒日,让他欲爱不能、望而止步。因此,在济南的齐鲁大学任教后,济南的那种无风声、无浓雾、无毒日的温晴舒适的怡人天气让他不禁惊奇、赞叹。

除此之外,济南冬天所呈现出来的秀美娇媚的山湖风景也是使老舍先生痴迷此地的一个重要原因,毕竟济南自古就有“一城山色半城湖”的赞誉。在文中,他抑制不住自己对济南山水的满腔怜爱与激情,运用生花的妙笔驾驭着鲜活的比拟手法,为读者描摹出了一幅幅美轮美奂的绝色佳境图。

一、慈善若母亲的小山摇篮图

济南之所以在严寒的冬天也能体现出温晴的气候特点,是因为它处在特殊的地理位置上。在济南南面,距市中心五里处有著名的千佛山。千佛山古名历山,传说帝舜耕稼于此,因此又名舜耕山,隋开皇间因岩石镌佛,遍布山崖,遂称千佛山。它东接佛懋山,西连南马鞍山、四里山,层峦叠嶂,形成济南的天然屏障。他们确实都是“小山”,千佛山的主峰也只有海拔285米。所以,先生在文章中充满爱意地用比拟的手法写道:“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真的,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他们一看那些小山,心中便觉得有了着落,有了依靠。他们由天上看到山上,便不知不觉地想起:明天也许就是春天了吧?这样的温暖,今天夜里山草也许就绿起来了吧?就是这点幻想不能一时实现,他们也并不着急,因为有这样慈善的冬天,干啥还希望别的呢!”在这里,先生把济南城周围的这圈小山亲昵新奇地比做“小摇篮”,写出了济南山景的温暖、小巧、秀丽,又用拟人手法赋予小山母亲般的温柔和慈善。这样的描写生动真切地再现了这个理想境界“温暖、舒适、惬意”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济南这圈小山的热爱与谢意。

二、可爱似少女的雪霁晴峦图

除了风,严酷的冬天还要凭借雪来向大地施加淫威、增加寒意。然而,济南的雪一点也没有抹杀暖冬的光彩,反而把冬天的“温晴”越发显露了出来,作为一代语言大师的老舍先生,其驾驭语言的能力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他先用了一个“妙”字言有尽而意无穷地形容了雪后初晴的娇媚山峦给人的总体感觉,给读者留下了无尽的想象空间,然后用比拟手法按照一定的空间顺序对美丽的雪景进行多角度的描摹:“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因为那只是“小雪”,连“矮松”都罩不住,反而由于白雪的衬托显得“越发的青黑”。接着,作者又把“顶着小雪的矮松”比喻成“日本的的看护妇”,恰切地表现了矮松小巧秀丽的形态和小雪的圣洁美丽。“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由于是小雪,所以也只是“山尖全白了”。又由于济南周围是一圈小山,所以山尖的白雪连成了一道银边。这如洗的蓝天与似银的一圈白雪相映生辉,轮廓亮丽,构成了济南城独有的雪霁晴峦图。

“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这句比拟的描写更加绝妙!先生化静为动,以虚写实,把雪后的小山幻化成一位曼妙的女子,惟妙惟肖地表现了雪后山色的斑斓多彩和雪后小山初融的飘逸美好情韵,带给读者无尽的遐想和美感。“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作者把夕阳下粉色的薄雪比拟为害羞的少女,突出了雪色的娇媚和小山的秀丽,粉色羞容与微黄斜阳交相映衬,色彩鲜艳悦目。此时作者笔下的小雪犹如一位让他心旌摇动、怜爱倾慕的少女,使他产生了满腔的怜香惜玉之感,所以他说:“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这既是与老天商量的语气,怕秀气的小山被大雪压垮了,又是一种赞许的口吻,流露出作者对济南小山的爱恋,表达了作者对玲珑秀美的济南小山的热爱、赞美之情。

在这一节中,作者用了一系列生动的比拟和一连串恰切的动词,鲜活生动地描摹出了雪后小山妙在雪色的明丽、妙在雪光的娇艳、妙在雪态的秀媚。通过这些描写,将读者带入一个联想、想象的意境,让读者不仅感受到雪的光、色、态的外在美,而且感受到雪的情韵内在美,体现了“气韵生动”这一绘画艺术的最高境界。

三、清亮赛水晶的空灵碧水图

文章的最后一段承接前文,在写了“山”之后,开始写“水”,从而展开了玲珑剔透的第三幅画面:空灵碧水图。

篇5:冬天作文赏析

而我,最喜欢的就是那春天的雨。

一天,我走在小径上散步,听那小鸟叽叽歌唱,闻那幽香奇花异草。正当我抬起头仰望天空时,一滴水落在了我脸上,下雨了吗?接着,雨点陆续落了下来,下雨了。我,就想傻了一样,呆呆的站在那,不知道该怎么办。

那些淘气的小雨点,好像很喜欢我似的,全往我身上跳。而我也没什么,只是只是感觉那些雨点落在我身上,滑滑的,润润的,好想再给我舒展筋骨,让我那僵硬的身体舒服了许多。我又向四周看了看,咦,奇怪,周围的小草和花儿怎么感觉在欢乐地笑,还慢慢挺起了腰?哦,我想起来了,春天的雨是滋润万物的灵丹妙药,它能让所有的东西感到惬意舒畅,小草和花儿当然得欢笑,挺腰了。

这时,我回过神来,自己怎么在淋雨?于是,我赶紧跑到路边的亭子里坐下。这时,我才看到了许多雨点融合在一起是密密麻麻的。他们打在雨棚上就像在弹奏一首交响曲,那么好听,那么动人

过了一会,雨停了,而我还没有回过神来,春天的雨让我完全陶醉了。

篇6:济南的冬天赏析

我们忽然发觉,原先作者把我引入了一个恬淡明丽的春的世界里。倘若是在大雪飘飘的寒冬读这篇散文,这会给我们带来多么愉快的、多么新奇的感受啊!

看看老舍先生是用怎样的笔墨、怎样的色彩来给我们描绘用这幅济南冬景图的。

一个从尘土飞扬、寒风凛冽的北方初到南方的人,会有什么感受呢?一个从雾都伦敦回到晴朗的北中国的人,又会有什么联想呢?自然,济南不属于湿润的南方、日光炎炎的热带,也不属于“大风起兮云飞扬”的北方。在作者笔下,它似乎象一个“特区”。然而这毕竟是北中国的“特区”,因而它仍然有北中国的特点。它是没有风的、晴朗而温晴的天气,或者说,它是有风的,却是听不到风声的,这样的风只能是微风。冬天的微风那是什么滋味呢!冬天的风无论如何应当是冷的,但这时头顶上却有一轮太阳照着,既然不是热带那样的毒日,那必须是很暖和的日光。微微的凉风,暖暖的月光,那自然让人极其愉快的温晴天气。作者仿佛像发现了一块宝地,用极其温柔的笔调要告诉读者他对这块宝地的新奇的感受。这感受的确是新奇和独特的。我们当为作者发现了这块宝地并真切地告诉我们而感激作者。读了这篇文章的开头,我们觉得作者不象是在写济南,而是把济南端到我们面前,使我们如临其境。开始感受到济南冬天的毋宁说是春的独特的气息,作者的这幅恬淡的春之图,已经开始展现出一角.我们急切地想看下去。

果然,接下去的画面就更令人叹为观止了。作者像拍电影一样把镜头拉开,升高,使我们能够俯瞰济南冬天的全貌:一座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梦想境界?无论是睁着眼看,还是闭着眼睛想,这都是一幅出色的、温馨的画面。她透露出的恬静安逸的美是自不待言的。冬天,是万物冬眠的季节,所以,用“暖和安适地睡着”来形容这个老城,是最为恰当可是了。作者虽说这个“老城”在等待“春风来把它唤醒”,但那种恬静完美的氛围却是仅有春天才会有的。因而它实际上已经使我们感受到这幅“山水图”蕴藉着的春意。在战火纷飞的年月,在饥寒交迫的北中国,这无疑是一片令人向往的、极其完美的天地。它似一处新“桃花源”。在当时是寄托着作者的完美梦想的。

作者之后把笔墨放在描述济南的“小山”上。先画山、后描水,这也是理所当然的。济南的小山是个什么样儿呢?你看,“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仅有北边缺着点口儿”。这是极为形象的描绘。但仅此还不够,还得动人才是。于是作者用了一个极其生动的比喻,把这座小山比做一个小摇篮,而把济南比作睡在摇篮里的娃娃。这真是太可爱了!瞧,小摇篮“安静不动地低声”对“娃娃”说话哩。“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由此,我们仿佛体昧到作者那颗极其善良的慈母一样的心。在这样温暖的母亲怀抱里,济南的人们怎样能不高兴呢?当然是“面上含笑的。”由于这段动人的拟人化的比喻,作者把济南的小山写活了。由活的山写到活的人,那便是十分自然的了。而写人,则是为了更好地写济南。因为人毕竟是万物之灵,写济南人眼里的济南,那便能够从多侧面,展示济南真切的精神和面貌。写济南人所看,还不够,还要写济南人所想,这就全了。济南人是怎样看的呢?“他们一看那些小山,心中便觉得有了着落”;济南人是怎样想的呢?“这样的温暖,今日夜里山草也许就绿起来了吧?”这是极其可爱的心理。但这毕竟只是点滴的心理活动、而不是愿望。因为此情此景已经使他们够满足的了。这样的冬天已经使他们感到很温暖、很愉快

的了。他们并不象其它北中国地区的人也许在诅咒冬天,在掰着指头计算春日该何时来临。因为他们的的确确生活在春天一样的冬天里。这就是老舍先生所要写的。我们又何尝不能说,那里面包含着一颗老舍先生期望中国人民能够过上和平安静日子的拳拳之心呢?

济南的小山不但象圆圈,并且还有它的独到之处。因为小,所以只配下点小雪来给它装饰。一下小雪,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这是一个壮丽的远镜头,是一幅层次色彩鲜明的画面,下层是暗黄,中层是白色,上层是蓝色。如作者所说:“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穿上了一件带水纹的花衣。”我们仿佛又闻到冬雪后干净爽人的清新空气。然后作者一下又把镜头拉至中景,给我们看山上青黑的矮松。作者是怎样写这些矮松的呢?那里又用了一句绝妙的比喻,“树尖上顶着一髦儿白花,好象日本看护妇。”动人而传神地写出了矮松的性格和神态。有这些矮松的点缀,便使济南的山显得格外雅致。白山尖、矮松、带水纹的花衣,是恬淡的色彩,和温晴的天气漂亮地融汇在一齐。至此、济南山的全貌便给我们基本展现了出来。这是这幅春之图最重要的部分.这都是静态,那么有没有动态,有没有色彩的变化呢?有的。这是静中之动,这种动便是作者极其细微的观察和感受的结果。那便是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象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注意,只是“微微露出点粉色”,基色仍是白的。所以并不破坏整个绘画的效果,而倒是增添了画面的丰富性。

“那些小山太秀气!”作者感叹道。是的,这样温晴的冬只配有这样的小山。如果是大山,如果是大雪、那便全然是另一番气韵了。

作者是不是至此就把济南的山写完了呢?没有!看来,作者对济南的山是太有感情了。他爱它们。于是,他便又为我们勾勒了一幅他自称为唐代水墨画的图;“山坡上卧着点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极具有古诗画的意味。这幅清新明丽的图景,怎样能使人相信会在济南的冬天出现呢?又怎样能使人相信它会出此刻战火纷飞的北中国呢?的确,即使在战争年月,生活中仍然是有美的图景的。这就在于你是否能发现,并给予艺术的表现!

这是作者写作的高明之处。作者写的是济南的冬天,但却回避偌大的济南城,而去写更宽敞的城外。作者是居高临下地远视的,所以济南城是太小了,并且是狭窄的。作者有意把读者的视野引向济南更广阔的天地,而不去写摇篮里的娃娃,剩下的让读者去联想、去补充,反而使这幅春之图的画面更清晰、更简洁,避免了紊乱之感和累赘之感。这叫做虚实相生。

好了,写完了山,该写水了。有山没有水,加同人没有眼睛,似乎少了灵性,怎能清新而湿润?济南的水是怎样的呢?“不但不结冰,倒反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这哪象冬天的水呢?这不分明是春水么?并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形儿呢!这不分明又是夏天的水么?这不是“夏赏荷花池”的意境么?北中国的冬天,竟然还有这样一幅更令人喜爱不已的绝景,这无疑给济南“锦上添花”了。并且,这还不够,作者还要把镜头拉远,让“蓝水晶”一样的天空映在这水中。于是,绿水,红屋顶,黄草山,白雪松,蓝汪汪的天空,组成了济南的山水图。瞧,微凉的风又吹过来了,暖和的太阳在静静地照着,我们不能相信,这到底是人间呢?还是世外桃源?如果是人间的话,那么它决不会是冬天。

篇7:济南的冬天赏析

全文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用自我过去住过的地方和济南的冬天作比较,指出济南是个在“北中国的冬天,而能有温晴的天气”的“宝地”。和北京的冬天比——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和伦敦的冬天比——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和热带地方比——济南的冬天“有温晴的天气”。得出结论:“济南其得算个宝地”。(承上启下,过渡到第二部分)

第二部分(第2—5自然段):先写“梦想境地”,再写“古老的济南”。写“梦想境地”(老城,有山有水,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又分两层:

第一层:写小山对济南构成的特殊环境: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仅有北边缺着点儿口,异常可爱。

第二层:写下了小雪的小山。写了有黑的矮松,白色的山光,陪着的草色.蓝色的天空,微黄的落日光辉,被夕阳斜照的粉色的薄雪。

写“古老的济南”,又分三层:

第一层: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屋顶上卧着点雪——唐代名手画的小水墨画。

第二层:写水、水藻、垂杨,重点在写水。

篇8:走过冬天,感悟冬天

冬天, 是一个幽静安宁的季节;冬天,是一个孕育生命和希望的季节。冬天,浓缩了一春一夏的欢乐与热情;冬天,深藏着春夏秋冬的真情实意。冬天,给人以优雅,以恬静,让人感悟到它既圣洁又亲切。走进冬天的怀抱,需要有与寒风暴雪搏斗的勇气和信心。冬天没有百花争艳的烂漫,也没有莺歌燕舞的活泼,面对冬天,需要勇往直前,不懈搏击!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么?

冬季小语

○林 发

假如春季是大地的再生,那么凋零的冬季不正是一种孕育吗?

时序更迭,四季循环。由明媚清纯的春进入活力迸发而理想高燃的夏,然后转入恬美成熟的秋,进入沉思厚重的冬,极像走完了人生的一个历程,正期待另一个新的超越,正企望另一次新的突破,再展开另一种生命的新境界——期待另一个生命春天的来临。生命就是需要不断地超越,也需要不断地突破,才不致枯竭。

冬季真是属于沉思而非凋零的季节。田野上,成熟的稻子已收割,田野裸露自己的胸膛,没有稻穗摇曳,更没有群蛙齐鸣,往昔有着青春绚丽,如今倒像进入禅境。这时农人正忙着堆肥,成车成车地堆肥,肥沃着贫瘠的土地。在冬季,泥土正吸收着新的养分,当明春来临,犁耙翻松的新土才会又一次洋溢无限的生机。我们所熟知的自然界,有些动物正在冬眠,冬眠并非死亡,而是一种生命的蜕变;有些树木花草也褪尽了红花绿叶,但那不是枯死,明春嫩绿的新芽,将展开一个新的绚丽的梦境。

而守候一季的寒冬,你心里孕育着什么?正想作何种突破?

我们的生命之所以贫瘠,往往不是放弃了工作,便是因工作而放弃了沉思。所以,生命要不断地工作,也要不断地沉思。生命原是一个不知来自何处去往何方的奇迹,存在也是一个时空的偶然,我们需要不停地奋斗,高燃理想的赤子之心,来印证我们生命真正的存在。这样我们便需活跃我们的思维,点燃灵台的明灯,照亮我们该走的路,以便我们继续跋涉。生命也是需要不断跋涉的,不管昨日你有多少功绩,不管昨日你生命里开了多少花朵,那是属于昨日。若你一心沉湎于昨日的喜悦,就难享今日更清纯的欢欣。今日,一个新的开始,更需要我们前进,更需要我们孕育,人生是一条走不完的旅程,需要生命的火把,直至成灰而泪尽……

在这冬季,原不是告退的季节,守候一季寒冬,孕育明媚的春天。诗人意味深长地说过: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在冬季,让沉思丰盈你的生命,也孕育更新你的疲惫或已充满创伤的心灵,来孕育一个崭新的春天。冬季原来是沉思的孕育的季节啊!

别放弃,别叹气,别忘了冬季是沉思孕育的季节。

(选自《文汇读书周报》)

【赏析】

这是一篇议论性散文。作者认为春季万物复苏,万象更新,“春季是大地的再生”。而万物通过冬季新陈代谢,迎来生命的春天,所以“冬季正是一种孕育”。文章从“时序更迭,四季循环”的角度先对春、夏及秋进行阐释,然后联系自己的人生经验和生活感悟,提出人生要不断地工作,要不断地沉思,也要不断地跋涉。只有这样,我们的人生才能取得成功。

【思考题】

1. 在文中,作者认为生命贫瘠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作者在最后两个自然段中分别引用诗句“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和运用短句“别放弃,别叹气,别忘了冬季是沉思孕育的季节”,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白马湖之冬

○夏丏尊

在我过去四十余年的生涯中,冬的情味尝得最深刻的要算十年前初移居白马湖的时候了。十年以来,白马湖已成了一个小村落,当我移居的时候,还是一片荒野。春晖中学的新建筑巍然矗立于湖的那一面,湖的这一面的山脚下是小小的几间新平屋,住着我和刘君心如两家。此外两三里内没有人烟。一家人于阴历十一月下旬从热闹的杭州移居于这荒凉的山野,宛如投身于极带中。

那里的风,差不多日日有的,呼呼作响,好像虎吼,屋宇虽系新建,构造却极粗率,风从门窗隙缝中来,分外尖削。把门缝窗隙厚厚地用纸糊了,椽缝中却仍有透入,风刮得厉害的时候,天未夜就把大门关上,全家吃毕晚饭即睡入被窝里,静听寒风的怒号,湖水的澎湃。靠山的小后轩,算是我的书斋,在全部屋子中是风最少的一间,我常把头上的罗宋帽拉得低低的在洋灯下工作至深夜。松涛如吼,霜月当窗,我于这种时候,深感到萧瑟的诗趣,常独自拨划着炉灰,不肯就睡。把自己拟诸山水画中的人物,作种种幽邈的遐想。

现在白马湖到处都是树木了,当时尚一株树木都未种,月亮与太阳都是整个儿的。从上山起直要照到下山为止。在太阳好的时候,只要不刮风,那真和暖得不像冬天。一家人都坐在庭间曝日,甚至于吃午饭也在屋外,像夏天的晚饭一样。日光晒到哪里,就把椅凳移到哪里,忽然寒风来了,只好逃难似的各自带了椅凳逃入室中,急急把门关上。在平常的日子,风来大概在下午快要傍晚的时候,半夜即息。至于大风寒,那是整日夜狂吼,要二三日才止的。最严寒的几天,泥地看去惨白如水门汀,山色冻得发紫而黯,湖波泛深蓝色。

下雪原是我所不憎厌的,下雪的日子,室内分外明亮,晚上差不多不用燃灯,远山积雪,足供半个月的观看,举头即可从窗中望见。可是究竟是南方,每冬下雪不过一二次,我在那里日常所领略的冬的情味,几乎都从风来。白马湖之所以多风,可以说是有着地理上的原因的。那里环湖原都是山,而北首却有一个半里阔的空隙,好似故意张了袋口欢迎风来的样子。白马湖的山水和普通的风景地相差不远,唯有风却与别的地方不同。风的多和大,凡是到过那里的人都是知道的。风在冬季的感觉中,自古占有重要的因素,而白马湖的风尤其特别。

现在,一家就居上海多日了,偶然于夜深人静时听到风声的时候,大家就要提起白马湖来,说:“白马湖不知今夜又刮得怎样厉害哩!”

(选自《现代散文精选》

【赏析】

本文写出了白马湖冬天的风之多之大之猛,感觉白马湖“与别的地方不同”而尤其特别。这也反映了作者要表达的是一种深沉、幽远的情思。文章写“风”以显“冬”的情景和心境,都是用舒缓的笔调来表现的,简洁明畅。平实、朴素的语言蕴含着不平静的思绪,激起波澜,荡漾于读者心中。

【思考题】

1. 风一年四季都有,作者写“白马湖之冬”为什么集中描写白马湖冬天的风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作者是怎样面对白马湖咆哮肆虐的狂风的?请你在文中找出这部分的内容,并体会一下这些内容能反映出作者怎样的生活态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松坊溪的冬天

○郭 风

冬天一天比一天走近来了。山上的松树林,还是青翠的。山上的竹林子,还是碧绿的。天是蓝的。立冬节以来,一直出好太阳。日光是金色的。

松坊溪岸边一丛一丛的蒲公英,他们带着白绒毛的种子,在风中飘,在风中飞扬。蒲公英在向秋天告别么?

冬天一天比一天走近来了。松坊溪岸边一丛一丛的雏菊,她们还在开放蓝色的花。而山上的枫树,在前些日子里,满树全是花般的红叶,全是火焰般在燃烧的红叶,忽地全都飘落了。

看啊,看啊,在高大的枫树上,在枫树赤裸的高枝间,挂着好多带刺的褐色果实。在枫树和枫树的中间,看啊,看啊,还有几棵高大的树,在赤裸的高枝间,挂着那么多的橙色果实,那么多小红灯般的果实,这是山上的野柿成熟了。

我忽地想到,这是枫树、野柿树携带满枝的果实,在迎接冬的到来。

下雪了。

雪降落在松坊村了。

雪降落在松坊溪上了。

雪降落下来了,像柳絮一般的雪,像芦花一般的雪,像蒲公英的带绒毛的种子一般的雪,在风中飞舞。

雪降落在松坊溪上了。像芦花一般的雪,降落在溪中的大溪石上和小溪石上。那溪石上都覆盖着白雪了: 好像有一群白色的小牛,在溪中饮水了;好像有几只白色的熊,正准备从溪中冒雪走到覆雪的溪岸上了;好像溪中生出好多白色的大蘑菇了。

雪降落在松坊溪的石桥上了。像柳絮一般的雪,像蒲公英的飞起来的种子般的雪,纷纷落在石桥上。桥上都覆盖着白雪了: 好像松坊村有一座白玉雕出来的桥,搭在松坊溪上了。

又下了一场冬雪,早晨,雪止了。村子的屋顶上,稻草垛和篱笆上,拖拉机站的木棚上,都披着白雪。

山上的松树林和竹林子,都披着白雪。那高高的枫树和野柿树,他们的树干、树枝上都披着白雪。

远山披着白雪。石桥披着白雪。溪石披着白雪。从石桥上走过时,我停住了。我听见桥下的溪水,正在淙淙地流着。我看见溪中照耀着远山的雪影,照耀着石桥和溪石的雪影,我看见溪中有一个水中的、发亮的白雪世界。

当我要从桥上走开时,我看见桥下溪中的白雪世界间,有一群彩色的溪鱼(溪鱼:一种彩色的小型鱼,俗称桃花鱼,学名马口鱼。这种鱼形体较长,喜欢在山涧急流中生活。),接着又有一群彩色的溪鱼,穿过桥洞,正在游来游去。

忽地,我看见那成群游行的彩色溪鱼,一下子都散开了,向溪石的洞隙间游去,都看不见了。

忽地,彩色的溪鱼又都游出来了,又集合起来,我又看见一群又一群彩色的溪鱼,穿过一个照耀在溪水中间的、明亮的白雪世界,向前游过去了。

(选自《郭风散文选》)

【赏析】

本文是一篇文情并茂的散文。文章从松坊溪的冬天临近时、雪落时和雪止后的景象三方面为我们展现了松坊溪冬天那美丽动人的景色,抒发了作者热爱山村、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文章构思巧妙,意境奇异,给读者描绘了一幅神奇的冬日雪景图,让人遐想万千。

【思考题】

1. 文章的题目是“松坊溪的冬天”,而作者在开篇却用了很多的笔墨来写松坊溪平时的景色,这是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文章的语言很有特色,请你结合具体的句子品味其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江南的冬景

○郁达夫

凡在北国过过冬天的人,总都道围炉煮茗,或吃煊羊肉,剥花生米,饮白干的滋味。而有地炉,暖炕等设备的人家,不管门外面是雪深几尺,或风大若雷,而躲在屋里过活的两三个月的生活,却是一年之中最有劲的一段蛰居异境;老年人不必说,就是顶喜欢活动的小孩子们,总也是个个在怀恋的,因为这期间,有的萝卜,雅儿梨等水果的闲食,还有大年夜,正月初一元宵等热闹的节期。

但在江南,可又不同。冬至过后,大江以南的树叶,也不至于脱尽。寒风——西北风——间或吹来,至多也不过冷了一日两日。到得灰云扫尽,落叶满街,晨霜白得像黑女脸上的脂粉似的。清早,太阳一上屋檐,鸟雀便又在吱叫,泥地里便又放出水蒸气来,老翁小孩就又可以上门前的隙地里去坐着曝背谈天,营屋外的生涯了。这一种江南的冬景,岂不也可爱得很么?

我生长在江南,儿时所受的江南冬日的印象,铭刻特深;虽则渐入中年,又爱上了晚秋,以为秋天正是读读书,写写字的最惠季节,但对于江南的冬景,总觉得是可以抵得过北方夏夜的一种特殊情调。说得摩登些,便是一种明朗的情调。

我也曾到过闽粤,在那里过冬天,和暖原极和暖,有时候到了阴历的年边,说不定还不得不拿出纱衫来着;走过野人的篱落,更还看得见许多杂七杂八的秋花;一番阵雨雷鸣过后,凉冷一点,至多也只好换上一件夹衣。在闽粤之间,皮袍棉袄是绝对用不着的。这一种极南的气候异状,并不是我所说的江南的冬景,只能叫它作南国的长春,是春或秋的延长。

江南的地质丰腴而润泽,所以含得住热气,养得住植物。因而长江一带,芦花可以到冬至而不败,也有时候会保持得三个月以上的生命。像钱塘江两岸的乌桕树,则红叶落后,还有雪白的桕子着在枝头,一点—丛,用照相机照将出来,可以乱梅花之真。草色顶多成了赭色,根边总带点绿意,非但野火烧不尽,就是寒风也吹不倒的。若遇到风和日暖的午后,你一个人肯上冬郊去走走,则青天碧落之下,你不但感觉不到岁时的肃杀,并且还可以饱觉着一种莫名其妙的含蓄在那里的生气。“若是冬天来了,春天也总马上会来”的诗人的名句,只有在江南的山野里,最容易体会得出。

说起了寒郊的散步,实在是江南的冬日所给与江南居住者的一种特异的恩惠。在北方的冰天雪地里生长的人,是终他的一生,也决不会有享受这一种清福的机会的。我不知道德国的冬天比起我们江浙来如何,但从许多作家喜欢以“Spaziergang”一字来做他们的创造题目这一点看来,大约是德国南部地方,四季的变迁总也和我们的江南差不多。譬如说十九世纪的那位乡土诗人洛在格(Peter Rosegger,1843~1918)罢,他用这一个“散步”做题目的文章尤其写得多,而所写的情形,却又是大半可以拿到中国江浙的山区地方来适用的。

江南河港交流,且又地滨大海,湖沼特多,故空气里时含水分。到了冬天,不时也会下着微雨,而这微雨寒村里的冬霖景象,又是一种说不出的悠闲境界。你试想想,秋收过后,河流边三五家人家会聚在一道的一个小村子里,门对长桥,窗临远阜,这中间又多是树枝槎丫的杂木树林。在这一幅冬日农村的图上,再洒上一层细得同粉似的白雨,加上一层淡得几不成墨的背景,你说还够不够悠闲?若再要点景致进去,则门前可以泊一只乌篷小船,茅屋里可以添几个喧哗的酒客,天垂暮了,还可以加一味红黄,在茅屋窗中画上一圈暗示着灯光的月晕。人到了这一个境界,自然会胸襟洒脱起来,终至于得失俱亡,死生不同了。我们总该还记得唐朝那位诗人做的“暮雨潇潇江上树”的一首绝句罢?诗人到此,连对绿林豪客都客气起来了,这不是江南冬景的迷人又是什么?

一提到雨,也就必然的要想到雪:“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自然是江南日暮的雪景;“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则雪月梅的冬宵三友会合在一道,在调戏酒姑娘了;“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是江南雪夜更深人静后的景况;“前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又到了第二天的早晨,和狗一样喜欢弄雪的村童来报告村景了。诗人的诗句,也许不尽是在江南所写,而做这几句诗的诗人,也许不尽是江南人,但假了这几句诗来描写江南的雪景,岂不直截了当,比我这一枝愚劣的笔所写的散文更美丽得多?

有几年,在江南也许会没有雨没有雪的过一个冬,到了春间阴历的正月底或二月初再冷一冷下一点春雪的,去年(一九三四)的冬天是如此,今年的冬天恐怕也不得不然。以节气推算起来,大约太冷的日子将在一九三六年的二月尽头,最多也总不过是七八天的样子。像这样的冬天,乡下人叫作旱冬,对于麦的收成或者好些,但是人口却要受到损伤。旱得久了,白喉,流行性感冒等疾病自然容易上身,可是想恣意享受江南冬景的人,在这一种冬天,倒只会得到快活一点,因为晴和的日子多了,上郊外去闲步逍遥的机会自然也多。日本人叫作“Hi-king”,德国人叫作“Spaziergang狂者”,所最欢迎的也就是这样的冬天。

窗外的天气晴朗得像晚秋一样,晴空的高爽,日光的洋溢,引诱得使你在房间里坐不住,空言不如实践,这一种无聊的杂文,我也不再想写下去了,还是拿起手杖,搁下纸笔,上湖上散散步罢!

一九三五年十二月一日

(选自《郁达夫文集》)

【赏析】

本文作者从多个角度描写了江南的冬天。江南冬景的悠闲和暖,作者心境的闲适和行文时的舒缓自如在全文中水乳交融,和谐统一。作者引用诗句、避实就虚的用意在于巧借诗句意境,并通过自己的品评将这个意境推到一个新的境界。全文语调舒缓,恰似江南冬天的悠闲。语言清新、纯朴,和江南冬景的清朗相得益彰。声调平和、叙述节奏徐缓,有利于作者对描写对象进行多角度的反复渲染,实现景物描写的绘画美。

【思考题】

1.为了突出江南冬天的美好,作者作了哪些比较?通过这些比较,作者写出了江南冬景的哪些主要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写景时采取了虚实结合的策略。读完全文,你觉得哪些地方写的是实景?哪些地方写的是虚景?虚景传达出作者怎样的心境和情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冬季小语》

1. 放弃了工作,放弃了沉思。

2. (1)说明春天由冬季孕育而生,增强了说服力。

(2)强调了冬季既是孕育万物的季节,又是人生沉思的季节。

《白马湖之冬》

1. 白马湖处于江南,江南的冬天不应太寒冷,但那里冬天的风具有特定的地方气候特征,给作者留下很深的印象。

2. “我于这种时候,深感到萧瑟的诗趣,常独自拨划着炉灰,不肯就睡。把自己拟诸山水画中的人物,作种种幽邈的遐想。”表现了作者在狂风肆虐的阴冷环境中,从容自若、泰然处之的生活态度。

《松坊溪的冬天》

1. 这是为了和冬天的景色互相映衬,互相比较,使冬天的景色更丰富、更充实、更富有变化。

2. 示例:(1)像棉絮一般的雪,像芦花一般的雪,像蒲公英的带绒毛的种子一般的雪,在风中飞舞。

这一句运用“像……像……像……”三个比喻句,写出了雪花在空中飞舞时的多种姿态以及大、轻、柔、洁白的特点。

(2)那溪石上都覆盖着白雪了:好像有一群白色的小牛,在溪中饮水了;好像有几只白色的熊,正准备从溪中冒雪走到覆雪的溪岸上了;好像溪中生出好多白色的大蘑菇了。

这里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溪石描绘得栩栩如生。

(3)远山披着白雪。石桥披着白雪。溪石披着白雪。

作者用三个“披着”为我们呈现了一个银装素裹、分外妖娆的世界。

《江南的冬景》

1. 作者把江南的冬天与北国的冬天进行比较,突出了江南冬天的晴暖温和,渲染了北国所没有的屋外曝背谈天的乐趣;对江南冬天与秋天、江南冬景与北方夏夜进行比较,强化了江南冬天所具有的“明朗的情调”;把江南的冬天与闽粤的冬天作比较,将作者所感受到的“江南的冬景”作了更明确的区域界定;将江南散步与德国的寒郊散步进行比较,突出了在江南冬景中散步的快活、闲适及逍遥之感。

上一篇:党建自评汇报下一篇:《2014世界杯足球赛》纪念邮资封片价格上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