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作文修辞手法的运用-中考作文指导

2024-08-04

中考作文修辞手法的运用-中考作文指导(精选6篇)

篇1:中考作文修辞手法的运用-中考作文指导

中考作文修辞手法的运用

妙用修辞,平添情趣美,修辞手法运用恰当,可以使文章锦上添花。

从美学上说,人的审美眼光是独特的,但是对美的追求却是一致的。美总是借助联想和想象的翅膀,以感情为铺垫,并以一定的形式表现出来。拟写文题时,巧用修辞,可以增加文章的美感,使文章显得含蓄隽永,余味无穷。

1.拟人手法

例如:常州市中考话题作文,“人们可以改变环境,环境可以改变人------人们的习惯可以改变,人们的观念也可以改变------学习方式可以改变,生活态度可以改变,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可以改变。请以‘改变’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写你的经历,体验,可以谈你的感受、想法,也可以编故事。题目自拟。”考场佳作的标题有《“耳朵”挑食》。拟题跳出了常规定势思维的窠臼,把耳朵拟人化了,并以耳朵的挑食为线索,演绎了“真话”逐渐失落的故事,抨击了社会的不良现象,激起了读者强烈的研读兴趣。《一张渔网的诉说》、《死去的风筝》、《哭泣的老树》,都让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又如20南昌市、太原市中考作文,以“幸福”为话题。题目《雪花的快乐》、《无忧鸟》,把自然界的物写得很有灵性,附着人的感情色彩,体现了幸福需要感悟的真谛。另外如《选择生活的色彩》、《让信仰作主》、《阳光的脚步》等都令人耳目一亮,博得评分老师的好感。

2.比喻手法

例如:年盐城市中考话题作文,“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但结果往往靠不住,‘坐吃山空’、‘望洋兴叹’的情景总时有发生;而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大事的成就或小事的做成,靠的是坚韧不拔,靠的是团结协作,靠的是勤奋学习,靠的是踏实苦干,靠的是-----请以‘靠’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可以写你的经历,体验,感受,看法等,题目自拟。”考场佳作的标题《爱的港湾》。标题用比喻的手法,把家视为停泊风浪的港湾,准确而又形象的点击“靠着这份爱,我们在家的港湾度过一个个春秋;靠着这份爱,我要乘风破浪,而父母将青春常在”的主旨。又如以“诚信”为话题。标题《诚信是金》、《一诺似千金》,用比喻的修辞把“诚信”在人们心中的重要地位表现得淋漓尽致。再如以“诚实”为话题,标题《诚实就是财富》,把诚实这种美德比作财富,有力的证明了只有用诚实才能换得友谊,赢得成功,获得知识的.主题。又如以“奉献”为话题。标题《最后的烛泪》,含蓄生动,用比喻来象征姥姥无私奉献到了生命的尽头,包含了对姥姥一生奉献的无言又无尽的歌颂,形象贴切,不落窠臼。

3.反问、设问手法

例如:2002年连云港市中考话题作文,“选择是一门人生的必修课。在人生旅途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选择:选择朋友、选择学业、选择职业------选择高尚或卑劣、选择积极与颓废、选择欢乐或忧愁------也许你曾经选择过,也许你正在选择着,也许你即将面临选择。苏格拉底曾经说过:在我们的人生过程中,无论你的选择是对还是错,生命都不会给你第二次选择。我们所能做到的,就是珍惜每一次机会,把握每一次。请以“选择”为话题,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标题《安能取熊掌而舍鱼?》(反问)、《究竟谁错了》、《林黛玉非死不可吗?》(设问),把问句形式用于标题,能有意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去追寻其中的答案。

4、对比手法

例如:2002年贵阳市中考作文题,以“回报”为话题,拟题有《回报与索取》。又如以“诚信”为话题,拟题有《诚信与虚伪》、《对与错》、《走出与回归》、《白雪红梅》。标题两相对照,孰是孰非,一目了然,使读者未读全文就留下思考的空间。

5、引用手法

文题中恰当地引用一些成语或名句,能达到言简意赅、精练凝重的效果,使你的文章增加一份沉甸甸的文化底蕴,更显典雅蕴籍,富于文学情趣。例如:2002年贵阳市中考作文题,以“收藏”为话题,自拟题目。标题《昨夜星辰昨夜风》,这是李商隐诗《无题二首》第一首的起始句。写的是由今宵情景引发对昨夜的追忆。在这里借来表达对昔日友情的回味与珍藏,可谓情景交融,相得益彰。再如:2002年湖北襄樊市以“信任”为话题的中考作文。标题《一句话、一辈子》引用流行歌曲《朋友》中的歌词,简单朴实中会让人产生无尽的联想。又如《太阳每天都是新的》(以“明天”为话题)、《昙花一现》、《小城春秋》(以“改变”为话题)等,都能体现作者“厚积薄发”的语言魅力。

篇2:中考作文修辞手法的运用-中考作文指导

1、正确掌握拟人修辞的基本概念、特征及表达效果。

2、培养学生灵活运用和赏析拟人修辞手法的能力。教学重难点:

培养学生灵活运用和赏析拟人修辞手法的能力。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练习法 教学手段: 利用多媒体教学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检测:

指出下列句子的修辞方法及其表达作用。

1、目前,我正兴致勃勃地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减肥”,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绝不吝惜。——将作品拟人化,把删去冗繁说成是“减肥”,既贴切,又生动。

2、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用“知”、“潜”把春雨人格化,写成有知觉、有灵性的东西。

二、知识回顾: 拟人;基本概念:拟人是修辞方法的一种,就是把没有思想感情的事物当作人来写,赋予它们以人的思想感情和行为动作,使事物人格化。

拟人的作用: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

三、知识拓展: 中考怎么考?

常见题型:划线句富有表现力,请加以赏识。

答题方法:

1、判断修辞手法。

2、有何作用。

3、表达的感情。

四、课堂演练:

1、赏析:“风儿快活地唱着歌,唤醒了沉睡中的大地。”

这一句采用了拟人手法,把“风儿”拟人化,风儿是一位活泼任性的姑娘,她轻快地走路,处处撒下甜美的歌声,这歌声唤醒了沉睡的大地,大地上小草发芽,桃李开花,柳枝吐絮,百鸟争鸣,好一派春的景象!

2、赏析:“在绿叶的衬托下,桃花显得更加娇艳妩媚”。

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桃花美丽动人的情态,表达了作者的欢喜之情以及对春天、对生活的热爱。

五、课后反馈: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境,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注释] 1、荆门:山名,在湖北省宜都县西北。2。海楼:海市蜃楼。3、故乡水:指长江,李白早年住在四川,故有此言。

请分析“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两句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这两句采用了拟人手法,写故乡水 “万里送行”。表达了诗人初次出峡的喜悦之情与离开生活已久的故乡的缱绻之情,又与题目“送别”照应。“仍怜”,语气极轻柔婉转,而分量厚重。

六、小结:

这一课,我们主要复习了赏析拟人手法题型的答题技巧:

1、判断修辞手法。

2、有何作用。

3、表达的感情。

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答题中要灵活运用。

篇3:古代公文中修辞手法的运用

汉语修辞是中华文化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中国的地域文化特点与汉族人民传统的道德观念、独特的宗教文化、古老的风俗习惯等都对汉语修辞产生了重大影响, 并对其自由发展存在着一定程度上制约。所以说, 修辞手法除了是一种修辞方式外, 还是一个民族思维方式、认知方式。江南认为:“在思维方式上, 古人是把认知与情感融为一体, 知、情、意是处在一种未分化的状态。在中国传统的认知方式中, 情感因素往往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影响了思维的整个进程与方向, 使认知活动变成了一种主体意向性活动”[1]。确实, 中国的传统思维中意向性特点对汉语词汇、语法、修辞都产生了十分深刻的影响。譬如汉语词汇具有十分浓郁的感情色彩, 修辞格有更强烈的情感表现性。后人不仅可吸收沿用古人的思想文化精华, 还可以从中窥探着古代汉族祖先在当时的种种自然、人为、生产力种种条件的制约下带有不同时代特色的精神世界。

根据传到今世的古籍资料, 我们不难发现, 但凡古代公文中的名篇佳作, 几乎都在这几方面下足了功夫。

一、言辞贴切, 用典得当。古代公文绝大部分都是官方文书, 适用场合严肃正式, 其收受对象大多地位尊崇。言辞贴切, 合理使用一些修辞手法是公文语言运用最基本的要求。先秦李斯的《谏逐客书》就是一典范。《谏逐客书》开篇即细数了历史上客卿对秦做出的贡献。说秦穆公“西取由余于戎, 东得百里奚于宛, 迎蹇叔于宋, 来丕豹、公孙支于晋”秦穆公重用了这五个并非生长在秦国之人, 结果吞并了二十个小国, 使秦称霸西戎。而“孝公用商鞅之法, 移风易俗, 民以殷盛, 国以富强, 百姓乐用, 诸侯亲服, 获楚、魏之师, 举地千里, 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 拔三川之地, 西并巴、蜀, 北收上郡, 南取汉中, 包九夷, 制鄢、郢, 东据成皋之险, 割膏腴之穰, 遂散六国之众, 使之西面事秦, 功施到今。昭王得范睢, 废穰侯, 逐华阳, 强公室, 杜私门, 蚕食诸侯, 使秦成帝业。”秦能一步一步强大至此, 离不开几代帝王们对客卿的信任与重用。同时李斯也点出如果秦王驱逐客卿, 将会使天下的有识之士裹足于秦这一严重后果。全文多个小主旨围绕一个总的主旨, 层次分明, 态度明确。[2]言辞婉转但信念坚定, 给秦王留足了台阶。在秦国宗室大臣已经获得秦王“驱逐客卿”的同意之后还能力挽狂澜, 使秦王改变圣意并且更加的信任重用客卿。真真是将公文的语言艺术发挥到淋漓尽致。

二、“文约为美”。公文写作的文体要以实用为目的, 简洁而精练。从古至今, 政治辞说的表达, 始终都离不开艺术技巧的运用。成功的政治辞说总是以某种神奇力量而出奇制胜。只有经过斟酌锤炼的语句才能字字皆精华。隋唐以前, 公文不须用韵, 也不必有文采, 只要求清楚的叙述事件, 言辞达意即可。进人隋之后, 公文写作逐渐走上程式化、公式化的道路。这时的公文讲求音韵和谐、文字华丽, 但是内容空洞。这种华而不实的公文写作风气大大降低了行政办公的效率, 甚至引起了当时的统治者唐太宗李世民的注意, 他主张“上书论事”一律要“词理切直”。这一主张得到了朝中一大批有识之士的支持。历来为后人所熟悉称道的《谏太宗十思疏》就是在这一时期的公文佳作。在《谏太宗十思疏》中, 魏征利用了大量生动形象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等。比如文章开篇第一句, “臣闻求木之长者, 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 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 必积其德义。”先设比喻, 结合排比。比喻说理使抽象的道理形象化, 深奥的道理通俗化。开头两组“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根不固而求木之长, 德不厚而思国之安, 臣虽下愚, 知其不可, 而况于明哲乎?”从正反两面论述“积其德义”的重要性, 并用反问加以强调。[3]语气婉曲强劲, 语言生动形象, 表现出魏征敢于直谏的风貌和善于言辞的风采。第三段讲“十思”, 用排比似江河奔泻, 气势恢宏。全文文笔清晰流畅, 丝毫没有拖泥带水。骈散结合, 伸缩自如, 使当时的朝廷刮起了一阵清新的公文之风。刘勰在《文心雕龙·体性》篇中也讲到:夫情动而言形, 理发而文见, 盖言隐以至显, 因内而符外者也。”即文辞是作者性情的自然流露。[4]在古代, 公文传达过程即是上司和下属通过交办事务、交流意见或是传达命令的的过程。这样, 就会产生大量的书信、公文, 人们自然而然地会把文辞体貌和作者性情联系起来。如果你做事雷厉风行, 崇尚效率, 那么信件自然简洁有力。反之若是本就是性情犹豫迟缓的人, 在公文中定会有所体现。

三、“言之无文, 行而不远”。文章如果没有文采就不生动, 就难以广泛流传。公文用语也应朴实而不失文采。据史料记载, 元至正八年 (1348年) , 方国珍率众数千人入海, 打劫元政府的漕运粮食, 进攻浙东沿海。方国珍对元时降时和, 使朱元璋很恼火但看过他的投降书, 又很可怜他。投降书是方国珍的部下詹鼎起草的, 言辞恭敬有礼。[5]最后还是决定接受方国珍的投诚。方国珍的这封投降书, 在《明史》卷一百二十三中有记载。这封降书言辞恳切, 语言朴实但也不失文采气度。将自己比作“日月之末光”, 并恳求主上的“雨露之余润”。此文虽然通篇都是为方国珍开脱罪责, 但言辞确实哀恳, 论理也严密有据。最终获得朱元璋的谅解。

而晋代非常有名的李密的《陈情表》, 其目的是要让晋武帝谅解他“辞不就职”的难处, 所以在表中针对性极强, 始终围绕着自己的不幸身世和当时的艰难家境来表达, 尽量让武帝体谅“臣无祖母, 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 无以终余年。祖孙二人, 更相为命,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的矛盾现实, 并以照顾祖母终享天年为合理有力的借口。帝王的青睐是一种荣耀也是一种命令式的强制加盟。而李密之所以能博得武帝的同情和谅解, 转祸为福, 和该文的语言艺术有着直接的关系。

首先, 李密不想出来做官大致有几个原因, 一是祖母在家无依无靠, 需要他的照拂, 二是李密乃前朝旧臣, 自然还会有一些怀旧的的念想, 对于晋灭蜀汉是有一点不服气的。第三李密也有一定的眼光与谋略。当时武帝为了减少灭吴的阻力, 收笼东吴民心势必对亡国之臣施行怀柔政策, 以显示其宽厚之胸怀。正恰好李密以孝闻名于世, 晋武帝承继汉代以来以孝治天下的策略, 实行孝道, 以显示自己清正廉明, 同时也用“孝”来维持君臣关系, 维持社会的安定秩序。但是如果李密真正参与到新王朝的统治建设中去, 要不就是被排挤, 或是不被重用郁郁不得志, 毕竟全是旧臣, 新臣该如何呢?但是晋武帝方面却催逼得很紧, 违抗帝王之命可是性命堪忧的。李密最终压制后两种情感, 极力渲染自己与祖母之间深厚的感情。在《陈情表》中, 李密反复表明并竭力渲染自己无法解决的窘境, 几乎是在该表的每一段都申诉祖母的病情, 意在用“孝”之情, 唤起标榜“以孝治天下”的晋武帝的恻隐之心。“而刘宿婴疾病, 常在床蓐。臣侍汤药, 未曾废离。”“但刘日薄西山, 气息奄奄, 人命危浅, 朝不虑夕。臣无祖母, 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 无以终余年。祖孙二人, 更相为命,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乌鸟之情, 愿乞终养”。读了这些话, 晋武帝能无动于衷吗?况且本就是因他的“孝”对他青睐有加, 此时又不成全他的“孝”, 这不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吗?与此同时, 他以“犬马”自比, 极力把自己描绘成“至微至陋”、诚惶诚恐、对朝廷感激涕零的弱者形象, 意在用“痴情”博取晋武帝的欢心。不仅如此, 他还屡屡向朝廷表达忠心。[6]所谓“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臣生当陨首, 死当结草”, 意在用“忠情”获得晋武帝的信任, 同时也让晋武帝有了台阶可下。

所以说, 公文写作要分清使用场合、收受对象。适当的修辞不仅可以使文章增色, 而且还能产生更深远的政治影响。

然而如何把握好“适当”, 也是一门学问。《文心雕龙》中涉及语言问题的有很多。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反复强调, 语言要合于各种应用文体的实用目的。“孔融之守北海, 文教丽而罕于理, 乃治体乖也”。这句话是批评北海太守孔融的文章辞藻虽然华美, 可是没有什么思想内容, 违背了政治法度, 作为公文文体这类的应用文是不合乎要求的, 应该要“文以辨洁为能, 不以繁缛为巧;事以明核为美, 不以深隐为奇”。[7]即义理周密、文约事丰、简言以达旨, 可以说这是文秘写作中语言规范的源头。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还进一步讲到:“如总其归涂, 则数穷八体:一曰典雅, 二曰远奥, 三曰精约, 四曰显附, 五曰繁缛, 六曰壮丽、七曰新奇, 八曰轻靡。”这八种文体的文辞表明刘勰对应用文语言的总体要求是简练与生动、质朴与华美的辩证统一。[8]

法国列维·布留尔的原始思维论点“原始民族的语言永远是精确的按照事物和行动呈现在眼睛里和耳朵里的那种形式来表现关于他们的的观念”。[9]陈炯指出:“研究汉文化影响与制约下的中国修辞, 不仅要考察汉语修辞的的文化精神和民族特色, 而且要研究中国修辞学的文化精神”。[10]他认为, 汉文化影响与制约着中国古代修辞学的发展。据已掌握的史料, 比喻于商周时期即已萌芽, 嵌字在甲骨文中已经出现, 引用在商代已经运用, 借代在西周铭文中也有巧用。还有仿拟、比拟、回文、避讳、顶真等辞格俱于先秦时期开始萌芽。这些历史悠久的文化财富作为民族的重要特征已经在一代代中华儿女的血液中流淌。

参考文献

[1]江南.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与汉语修.载[C]//王希杰.汉语修辞和汉文化论集.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 1996.

[2]鲍惠新.《谏逐客书》对公文写作的借鉴意义[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经济管理版, 2002 (3) .

[3]王朝源.试论唐代的公牍文写作[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2) .

[4][7][8]陈蕴哲, 连登岗.《文心雕龙》关于文秘写作论述的研究[J].语文学刊, 2008 (21) .

[5]眭达明.古代公文写作趣闻杂谈 (两则) [J].秘书, 1996 (2) .

[6]李景强.古代散文鉴赏辞典[M].北京:农村读物出版社, 1987.

[9]列维·布留尔.丁由译.原始思维[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9.

篇4:作文发展等级之善于运用修辞手法

在行文中,如果能善于运用修辞,不但可以帮助我们达意,且能帮助我们抒情,还会使文章增色不少。那么怎么才能巧妙运用修辞手法呢?

一、理解“善用”的含义

主要从“量”和“质”上衡量。所谓“量”,指整篇作文是否多次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而非只是在某个段落甚至某一个句子使用了某种修辞;“质”则在于手法的运用是否恰当、精彩,是否有助于表情达意。如是盲人做拉面——瞎扯,抑或是不合语境,随意套用,结果会适得其反。

二、熟悉各种修辞的内涵及其基本作用

考纲要求掌握的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等修辞手法,这些修辞手法各自的特点不同,要正确使用,就得真正理解它们各自的内涵和作用。如比喻,两者须是性质不同,且存在相似之处的事物。更重要的是,要善于发现事物最具神韵的地方,用大家熟知的事物打比方,才容易让读者领会其妙处。如《荷塘月色》中的“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一句,作者就善于抓住叶子自然舒展的这个形态特点,拿舞女的裙作比。这个比喻是“多边”的,即不仅表现了“荷”的形态,还体现出它清峻、雅洁、飘逸、灵动等魅力,使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使事物的特征更加鲜明具体。这里比喻手法的成功运用,远胜千言万语。又如,在一篇文章大量的道理阐述、典例论证基础上,顺势来上一句“对此,朋友,你觉得呢?”之类的反问,会更自然地引发读者的思考,从而收到四两拨千斤的功效。

三、因情而定,依需而作

修辞的使用是为了绘景、言事、抒情之所需,是为了将抽象深奥的理、难以描摹的景、一言难蔽之的事,生动形象地呈现出来,收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决不是胡乱堆砌各种修辞,给人留下矫揉造作的虚伪之感。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里面有一个情节:一个拿着高级俸禄却又不为国家做贡献的官员,面对上级提出的问题不敢作答。为了表现出他害怕被撤职的忐忑不安的心理,作者写到“他像一条泥鳅,不住地四下张望,故意躲避直接的答复,他潜意識地感觉到危险正在逼近。”这个比喻句,就极其形象地刻画出了该官员的丑恶嘴脸,作者对此官员的愤怒之情溢于言表。这样处理,肯定比写“这个可恶的家伙,此刻真不知道怎么办才好?”更加出彩。

四、选择运用擅长的手法

运用自己娴熟的修辞手法,得心应手;否则,生硬不说,容易弄巧成拙。

【例文展示】

点缀生命

□李 璐

生命的点缀,是历史的长河下积淀了千年的文学作品;生命的点缀,是无数次跌倒,又无数次站起来的坚强;生命的点缀,是永不言弃,对信仰的坚持。

生命,需要历史的点缀。

读庄子的《逍遥游》,我获得了精神的自由;读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我懂得了有舍才有得;读李白的“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我领略到了潇洒不羁的气度;读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我体会到了忧国忧民的一种气节。或许我没有庄子的超脱智慧,没有陶渊明的悠然自得,没有李白那般飘逸洒脱,也比不上范仲淹的爱国热忱。但,历史的赞歌,陶冶了我的情操,成为我生命的点缀。

生命,需要坚强的点缀。

倘若关羽没有刮骨疗伤,哪有他后来驰骋沙场的威武;倘若贝多芬没有对音乐的执着,没有越挫越勇、锲而不舍的精神,哪有一曲曲震撼人心的交响乐的诞生;倘若张海迪没有对生活的热爱,哪来最后的成功和感动世人。或许我没有关羽不打麻药强忍痛楚的坚强,没有贝多芬身残志坚的意志,也比不上张海迪面对痛苦的坚韧。但,他们至少让我明白了,就算世界有黑暗,也要追逐那指缝中的阳光;就算前途再泥泞,也应当披荆斩棘开辟坦途;就算命运再坎坷,也应有跌倒了再爬起来的勇气。坚强犹如一首曲子,鼓舞了我的精神,点缀着我的生命。

生命,需要信仰的点缀。

在茫茫沙漠中有一种树“生来一千年不死,死后一千年不倒,倒后一千年不朽”,它就是胡杨,顽强的胡杨。物如此,人亦然。凭着优雅的身姿,俏丽的脸庞,虽是耳不能听,口不能语的邰丽华却用千手观音打动了数万人的心;凭借着踏实的训练,认真的学习,虽是小小年纪的张怡宁却用女乒冠军的成绩震撼了全世界;凭着远大的抱负,刻苦的画画,青年徐悲鸿虽是穷人的孩子,却使整个欧洲画坛为之赞叹。生命有停止的时候,正如花会凋谢,草会枯萎,可是它们的芳香却会永久弥漫在人们的心里。这一切只因有信仰之火熊熊燃烧。

在我们无法增加生命的长度时,是否选择添加一些点缀,以拓展其宽度和深度呢?

篇5:中考记叙文阅读指导修辞手法篇

【能力解说】

《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初中生“了解常用的修辞手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初中阶段需要掌握的常见修辞手法有八种:比喻、拟人、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对这几种修辞手法,同学们要能够明辨其特点,并要特别注意各种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对此同学们必须掌握如下能力:1.在具体的语境中判断修辞手法的种类及其运用是否得当的能力;2.运用修辞手法仿写句子的能力;3.结合具体语境体会修辞手法在文中表达效果的能力。

【应对策略】

综观近年来全国各地中考语文试题,把各种修辞手法渗透在阅读理解中的考查特别多,且都重在考查考生对语言的运用和鉴赏能力。这就要求同学们在阅读文章时,必须熟知各种修辞手法的基本特点及其作用,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体会修辞手法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一、唤起相似联想,理解比喻的作用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可以使描写的对象生动、形象、具体,给人以鲜明的印象;也可以形象生动地突出本体的某种特点,从而增强文章的趣味性、生动性。答题公式: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了„„,表现了作者„„的感情。

二、抓住作者情感,理解拟人的作用

正确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可使读者不仅对文中所描述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还能感受到作者对该事物的强烈感情,从而引起共鸣。答题公式: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以人的情感与性格,表现了作者„„的感情。

三、整体把握排比项,理解排比的作用

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往往给人一气呵成之感,它能使语言畅达,节奏感强,能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排比多用于议论或抒情,用排比议论,可以把论点阐述得更严密、透彻;用排比抒情,可以把情感抒发得淋漓尽致。答题公式:采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描写了„„的情景,集中地表达了作者„„的感情,节奏明快,增强了语言的气势。

四、从表现事物的本质出发,理解夸张的作用

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能深刻地表现作者对事物鲜明的情感和态度,从而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通过对事物形象的渲染,可以引起人们丰富的想象,有利于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答题公式:采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描写了„„,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五、联系所问与所答,理解设问的作用

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可以突出某些内容,使文章句式丰富,波澜起伏。用设问句作标题,能起到吸引读者阅读、启发读者思索、体会文章中心思想的作用;将设问用在一段文字的开头或结尾,还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答题公式: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加强了语气,意思是说(改成陈述句)„„,强烈地表达了作者的„„之情。

六、体会语气与情感色彩,理解反问的作用

反问的修辞手法常用肯定形式表示否定,或用否定形式表示肯定。这样能把肯定的意思表达得更鲜明、更强烈,给读者的印象更深刻。答题公式:采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把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引起读者对„„的关注和思考。

七、品味对称与音乐之美,理解对偶的作用

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能鲜明地提示事物的内在联系,反映事物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同时也能使文章句式整齐,结构匀称。答题公式:采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高度概括了„„,揭示了„„的内在联系,同时使文章结构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乐美。

八、在旋律美中加深印象,理解反复的作用

反复的修辞手法具有突出思想、强调感情、分清层次、加强节奏感的修辞效果。答题公式: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加强了语气,强调了„„,强烈表达了作者的„„之情。

【美文展示一】

竹 篾

□左建明

那是一个想来十分遥远的中午了,炽热的太阳高悬中天。

我背了书包,在桉树的浓荫下轻捷地走着。由于南方雨水频繁,树荫下的通道长满了青青的苔藓。在道边上走,一不小心就摔个仰巴叉,于是,我只好在窄窄的通道中间走了——但这不是我后来肇事的理由。

接下来,我看见一位白发稀疏的老婆婆领着她的外孙在离我不到两丈远的地方蹒跚着,那孩子眼睛又黑又亮,可爱极了。这会儿,他只穿了个有背带的开裆小裤衩,小屁股一撅一撅,跟个小鸭子似的。

我还发现,他手里握了根又细又长的竹篾,那竹篾的尾端就在我脚前两三尺的地方游来摆去。这是一根充满诱惑与动感的美妙线条。

那一会儿,我突然变得愚蠢可恶:我挪动着脚步,企图踩住那样美妙的竹篾。尽管我意识的平面上只是想跟孩子逗着玩玩,但仔细想想,人的恶念原来与生俱有。

我终于将那根竹篾踩住了。于是,美妙活泼富有生命感的竹篾一下绷直成一条僵硬毒辣的直线,与此同时,我听到那孩子哇的一声哭叫起来,我看见那根竹篾从他手里甩脱了,仿佛甩掉一条蛇。

“啊呀!”老婆婆扳过孩子的手,不禁失声叫起来。我赶紧跑上去,一看,那孩子白胖胖嫩生生的小手被竹篾划了深深的一道伤口,鲜红的血往外涌流。我觉得心脏好像被竹篾一下子刺穿了,浑身打了一个永生难忘的激灵。

那一刻,我惊惶失措,只盼着发生的事只是一个噩梦。

老婆婆却说:“莫害怕,你又不是故意的。”

我长吁一口气,内心的恐惧一下子被安抚了。因为老婆婆不以为我是故意的,我就可以免遭一场责难了。

于是我就坡骑驴,顺水推舟,不管表情如何尴尬难堪,我极力装作不留心而误踩了竹篾的神态。是啊,竹篾那么长,后边的人不小心而误踩上的可能性挺大的呀!

老婆婆急急惶惶地抱着孩子找卫生室去了。

那条长长的竹篾刚才还活蹦乱跳着,这会儿却僵直地卧在长满苔藓的小路上。

耳边还有那孩子渐远渐轻的哭声。

午后,我被一种不安驱使着,到隔壁老婆婆家去看那孩子。孩子的手已经缠上了厚厚的白纱布,他的爸爸妈妈正心疼地皱紧眉头。老婆婆见我去了,对小孩的爸妈说:“他不是故意的。都怪我,不该让娃儿拿篾子耍。”

我低着头,对老婆婆充满感激,但我仍然没敢承认自己是故意的。

那时候,我刚上初中,屈指算来,已有30年了。那条竹篾为我培植了一种生理条件反射:无论何时何地,只要听到别人一不小心划破了皮肉,我立即会浑身打一个激灵,一种麻酥酥的感觉透遍全身。

那仅仅是一种生理条件反射吗?

多少年来,我眼前常常浮现出一幅美丽生动的图画:一位白发老婆婆领着她的胖嘟嘟的小外孙在前面走,那孩子拖着一条长长的竹篾,在他一撅一撅的屁股蛋后边活蹦乱跳地游来摆去。

我干吗要踩上一脚啊!

(选自《走过心灵的脚步没有声音》,有删节)

阅读感悟

尽管文中所叙的这件事已经过去三十年了,但它却在作者心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并成为折磨作者近乎一生的痛。它告诉我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告诉我们,伤害是一把双刃剑,伤害别人的同时也会伤害自己,有时内心的歉疚会让自己一生无法释怀,心灵永远得不到解脱。

悦读悦练

1.结合上下文,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在倒数第四段横线处填上相关的内容。

2.选文中有许多因采用修辞手法而极富表现力的语句,请你摘抄其中的一句,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美文展示二】

年夜思

□冯骥才

今年算冷够劲儿了。绝迹多年的雪挂与冰柱也都奇迹般地出现。在这久违的大雪里,那些点灯的窗子充满金色而幽深的温暖。中国人的年是红色的,那飞雪中飘舞的红吊钱,被灯笼的光映红了的雪,还有雪地上一片片分外鲜红的鞭炮碎屑,深深嵌入我们儿时对年的情感里。

旧时的年夜主要是三个节目。一是吃年饭,一是子午交接时燃放烟花炮竹,一是熬夜。儿时的我,首先热衷的自然是鞭炮。鞭炮都是父亲遣人到炮市上去买,用三轮运回家。我怀里抱着那种心爱的彩色封皮的“炮打双灯”,自然瞧不见打扮得花枝招展而得意扬扬的姐姐和妹妹们。至于熬夜,年年都是信誓旦旦,说非要熬到天明,结果年年都是在劈劈啪啪的鞭炮声

里,不胜困乏,眼皮打架,连怎么躺下、脱鞋和脱衣也不知道。

在儿时,我从来没把年夜饭看得特别非凡。只以为那顿饭菜不过更丰盛些罢了。可是轮到我自己成人又成家,年饭就渐渐变得格外的重要了。

每到年根儿,主要的事就是张罗这顿年饭。70年代的店铺还没有市场观念。卖主是上帝。猪的“后座”是用铡刀切着卖;冻成大方坨子的带鱼要在马路上摔开。做年饭的第一项大工程,是要费很大的力气把这些带着原始气息的荤腥整理出来。记忆中的年饭是一碗炖肉,两碟炒菜,还有炸花生米,松花蛋,凉拌海蜇和妻子拿手的辣黄瓜皮„„当然每样都是一点。此外还有一样必不可少的,那是一只我们宁波人特有的红烧鸭子,但在70年代吃这种鸭子未免奢侈,每年只能在年饭中吃到一次。这样一顿年饭,在当时可以说达到了生活的极致。那些岁月,年就是人生中一年一度用尽全力来实现出来的生活的理想啊!

然而,这年饭还有更深的意义。由于年饭是团圆饭。就是这顿年饭,召唤着天南海北的家庭成员,一年一次地聚在一起。A是为了重温昨日在一起时的欢乐,还是相互祝愿在海角天涯都能前程无碍和人寿年丰?B此刻杯中的酒,碗里的菜,都是添加的一种甜蜜蜜的黏和剂罢了。那时,父亲在世,年年都去他家,钻进他的阴暗的小屋,陪他吃年饭。他那时挨整,每天的惩罚是打扫十三个厕所。于是我们的年饭就有了另一层意愿„„叫他暂时忘了现实!

我有时奇怪。像旧时的年,不过吃一点肉,放几个炮。但人们过年怎么会有这么大的劲头?那时没有电视春节晚会,没有新春音乐会和新商品展销,更没有全家福大餐。可是今天有了这一切,为什么竟埋怨年味太淡?

我想,这是不是因为我们一直误解了年?

我们总以为年是大吃大喝。这种认识的反面便是,有吃有喝之后,年夜饭似乎就没什么了。其实,吃喝只是一种载体,更重要的是年赋予它的意义。只要我们对生活的向往与追求紧拥不弃,年的灯笼就一定会在大年根儿红红地照亮。

(选自《灵魂的巢》,有删节)

阅读感悟

过年,并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物质享受,更

重要的是让人们获得一种精神食粮,它是物质生活代替不了的。尽管我们的生活富足了,但如果没有了“回家过年”这一习俗,一切的物质享受都失去了滋味,一切精彩的节目也将变得空洞乏味。过年回家吃饭,吃喝只是一种载体,吃年饭时全家人团圆的归属感、亲情、孝心,以及对美好未来的希冀与祝愿才是什么也代替不了的。

悦读悦练

1.作者在文中写出了自己对年夜饭的感受和认识,试分析本文的写作思路。

2.文章第五段中A、B两个画线句均采用了修辞手

法,使得文章耐人寻味又不乏形象生动,请结合上下文试分析其表达效果。

3.现在人们经常埋怨“年味太淡”了,作者认为是人们误解了年,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美文展示三】

□季栋梁

小时候,我生活在一个十分贫困的小山村。那里的山非常的一般,既不是悬崖,也不是峭壁,一脉的祥和慈善,十二分的平易近人。和尚峁,卧岗„„连名字也平淡无奇,没有什么让人感到慰藉的东西;然而却有鹰,许多鸟中的一种。

鹰飞翔于村庄的上空,偶尔俯冲下来抓只鸡去,然而却没有人诅咒它,是因为它并不贪婪的缘故。更多的时候,鹰只是在高空飞翔。

一段时间,我总是坐在山头,观察鹰的飞翔。我看到它几乎一天之中三分之二时间都是在空中飞翔,而且一天比一天更高一些。当它困乏的时候,它总是借助风的力量,伸开那宽大翅膀,滑翔在天空之上,如同

;待恢复精力之后,又冲击更高的穹宇。如此复如此,毫不厌倦。

我想,那高空到底有什么东西呢,值得它如此地执著!

春天以花朵的形式过去了,夏天以枝叶的形式过去了,秋天以果实的形式过去了,冬天以仓廪的形式过去了;鹰仍在飞翔,仍然在冲向高空,想必它是为太阳所诱惑吧。我明白了鹰的形式就是永远地冲天而去。

山谷里,我常常能见到鹰的尸骸,那绝不是一种像鹰雕那样的英雄气概十足的姿态,或者是鹰之标本那样的气派完整;有点无奈,甚至有点窝囊,羽毛已经脱落,翎翅已经残折,是和别的鸟之死没有什么两样的一种死。然而就是这样的鹰尸,曾经有过无休止冲天的辉煌。远离山村,也远离了鹰,在连麻雀也很难见到的城市,我现在能见到的只是些动物园里的鹰雕了。然而在我见到过的所有鹰雕中,我认为没有一个鹰雕能真正体现鹰魂。因为,这些以泥土为骨骼,以烈火为血液的鹰雕,虽然与真正的鹰并无二致,然而绝大多数都是俯冲下来,这并不是鹰的思想。(选自《季栋梁散文集》)

阅读感悟

鹰之所以高翔于蓝天,是因为它为太阳所诱惑,向往冲天的辉煌!于是,它不在乎山是否平淡无奇,村庄是否贫困萧条。困乏时,它滑翔于天空;精力恢复时,又冲击高宇苍穹。它成长于土地,死后亦归于土地,但终其一生都充满烈火般的战斗精神。鹰的思想,鹰的精神,岂是雕塑家所能领悟的!人是不是也应该像鹰一样,永远追求更高更远的境界,无休止地搏击长空,赢得冲天的辉煌,直到生命的终结?

悦读悦练

1.第一段中“祥和慈善”“平易近人”描写的主体是什么?这样描写有什么好处?

2.为第三段横线处选一项最恰当的喻体()

A.一叶自由游弋的小舟 B.一朵悠闲自在的云

C.一柄巨大的蒲扇

D.一只色彩斑斓的风筝

【美文展示四】

雨和瓦

□苏 童

20年前的雨听起来与现在的有所不同,雨点落在更早以前出产的青瓦上,室内的人便听见一种清脆的铃铛般的敲击声。毫不矫饰地说,青瓦上的雨声确实像音乐,只是隐身的乐手天生性情乖张喜怒无常,突然地失去了耐心,雨声像鞭炮一样当空炸响,你怀疑如此狂暴的雨是否怀着满腔恶意,然后忽然它又倦怠了,撒手不干了,于是我们只能听凭郁积在屋檐上的雨水以其惯性滴落在窗前门外,小心翼翼地,怀着一种负疚的感觉。这时候,沉寂的街道开始苏醒,穿雨衣或打雨伞的人踩着雨的尾巴,走在回家的路上。有个什么声音在那里欢呼起来:雨停啦!回家啦!

智利诗人聂鲁达是个爱雨的人。他说,雨是一种敏感、恐怖的力量。他对雨的观察和总结让我感到惘然。是什么东西使雨敏感?又是什么东西使雨变得恐怖?我对这个无意义的问题充满了兴趣。请想象一场大雨将所有行人赶到了屋檐下,请想象人们来到室内,再大的雨点也不能淋湿你的衣服和文件,那么,是什么替代我们体会雨的敏感和恐怖呢?

20年前,我住在一座简陋的南方民居中,我不满意于房屋格局和材料的乏味,对家的房屋充满了一种不屑。但是有一年夏天我爬上河对面水泥厂的仓库屋顶,准备练习跳水的时候,我头一次注意到我家屋顶上的那一片蓝黑色的小瓦,它们像鱼鳞那样整齐地排列着,显出一种出人意料的壮美。对我来说那是一次奇特的记忆。奇特的还有那天的天气,一场暴雨突然来临,几个练习跳水的男孩索性冒雨留在高高的仓库顶上,看着雨点急促地从天空中泻落,冲刷着对岸热腾腾的街道和房屋,冲刷着我们的身体。

那是我唯一一次在雨中看见我家的屋顶,暴雨落在青瓦上,溅出的不是水花,而是一种灰白色的雾气。然后雨势变得小一些,雾气也就散了,那些瓦片露出了它简洁而流畅的线条。我注意到雨水与瓦的较量在一种高亢的节奏中进行,无法分辨谁是受害的一方。

肉眼看见的现实是雨洗涤了瓦上的灰土,因为那些陈年的旧瓦突然焕发出崭新的神采,在接受了这场突如其来的雨水冲洗后,它们开始闪闪发亮,而屋檐上的瓦楞草也重新恢复了植物应有的绿色。我第一次仔细观察雨水在屋顶上制作音乐的过程,并且有了新的发现:不是雨制造了音乐,而是那些瓦对雨水的反弹创造了音乐。

说起来是多么奇怪,我从此认为雨的声音就是瓦的声音,无疑这是一种非常唯心的认识,这种认识与自然知识已经失去了关联,只是与某个记忆有关。记忆赋予人的只是记忆,我记得我20年前的家,除了上面说到的雨中的屋顶,还有我们家洞开的窗户,远远地,隔着茫茫的雨帘,我看见了母亲,她在家里,正伏在缝纫机上赶制我和哥哥的衬衣。

现在我已不记得那件衬衣的去向了,我母亲也早已去世多年。但是20年前的一场暴雨使我对雨水情有独钟。假如有铺满青瓦的屋顶,我不认为雨是恐怖的事物;假如你母亲曾经在雨声中为你缝制新衬衣,我不认为你会有一颗孤独的心。

这就是我对于雨的认识。

这就是我对于瓦的认识。

(《青年文摘》2009年第18期)

阅读感悟

本文如一首旋律多变、优美动听的抒情乐曲,让

人置身于想象中的世界,渐近痴醉;又如一帧充盈着童趣亲情的水墨画,使人赏心悦目、回味无穷。屋顶上的那一片蓝黑色的小瓦仅仅是瓦吗?它何尝不是为你遮风挡雨的家呀!虽然瓦片年代久远且带有灰尘,但是在音乐般的雨声中,雨水洗去了瓦上的灰尘,使家的记忆变得那样清晰而温馨。那里有“我”童年在故乡的生活,也有为“我”缝补衬衣的母亲。在瓦和雨的交响曲中,我们读到了作者尘封在记忆中的永恒的情

感——对家的热爱和对母亲的怀念!

悦读悦练

1.请从修辞角度,分析文章第一段是如何对“雨”进行描写的,表达效果如何?

2.“假如有铺满青瓦的屋顶,我不认为雨是恐怖的事物;假如你母亲曾经在雨声中为你缝制新衬衣,我不认为你会有一颗孤独的心。”这句话如何理解?

【美文展示五】

别动世界上最美的那朵花

□赵功强

温丝莱特是一个美丽的英国小姑娘。她有着一头金黄的鬈发,粉嫩的脸蛋上长着一双大大的蓝眼睛,长长的睫毛忽闪忽闪的。她的嗓音柔婉甜美,非常动听。她一笑起来脸上就像绽开了一朵花。街区的人都亲切地称她为“雷丁市的安琪儿”。

雷丁市是伯克郡的一个辖区,那里花木繁盛,风景如画,气候舒适宜人。经常有外地人来到这里定居。这年春天,温丝莱特家的左邻新搬来了一位老妇人——

珍妮芙太太。她是一个孀妇,无儿无女,只有一个侄子,也不在身边,因而她显得非常孤单。大人们都很忙,没有人愿意在她家门前驻足片刻。老妇人却吸引了温丝莱特的注意,因为她跟老妇人一样孤寂。温丝莱特的父母都是职业演员,忙碌是他们的生活常态。

每天放学后,温丝莱特就会到老太太那里去,和她玩一会儿。她给老妇人讲幼儿园的趣事,老妇人给她讲好听的童话故事。尤其是周末,老少两人常常在一块儿共享快乐的时光。

这个春天,珍妮芙太太感觉异常明媚。

有一次,珍妮芙太太问起了温丝莱特长大后最想做什么。温丝莱特毫不犹豫地回答,像爸爸妈妈一样做演员。不过,她要成为大明星,拿奥斯卡奖。珍妮芙太太一边为小女孩梳头,一边赞许地点点头。

在早春的花草开始卖弄风姿的时候,不如意也悄然降临了。温丝莱特的脖子上长出了一个肿块儿,足有鸽子蛋大小。父母急忙把她送到伯克郡最好的医院治疗。医生说那是一个良性肿瘤,尚处在早期,只要一个手术问题就解决了。不过,主刀医生的手术排得太满,温丝莱特的手术要在下一周进行。

温丝莱特回到家中,变得沉默自闭了。她不愿去幼儿园,也不再去珍妮芙太太那儿了,她害怕手术。一个黄昏,珍妮芙太太来到了温丝莱特的家。她问了问关于手术的一些情况,摸了模温丝莱特的头,鼓励她坚强一些。接下来的两天,珍妮芙太大再也没有来过。温丝莱特有点儿想她了。可是,珍妮芙太太家的门一直紧闭着。

温丝莱特的手术很成功。她在医院疗养了一周后,回到了自己的家。可是,她依然没有见到珍妮芙太太。两天后的傍晚,温丝莱特放学回家后,欣喜地发现珍妮芙太太家的门敞开着!她三步并作两步跑了进去。可是,她没有见到珍妮芙太太。在房间忙着收拾东西的,是一个男子。仔细看,竟是马休医生——她手术时的主刀医师!温丝莱特惊奇地问:“您怎么会到这里来?”马休医生说他是珍妮芙太太的侄子。温丝莱特于是急切地问珍妮芙太太到哪儿去了。马休医生的眼神黯淡下去,他轻声说道:“她去世了!”

原来,当珍妮芙太太得知是自己的侄子为温丝莱特主刀后,便赶往伯克郡,找到了马休。她向马休提出一个建议,一定要按颈部皮肤的纹路横向切口。因为温丝莱特脖子上的肿块儿是竖着长的,马休原本的方案是纵向切口,那样手术难度最低,风险最小。所以他显出了为难的样子。可姑妈不依不饶,非要他改变方案不可。她说:“如果刀口是纵向切的,那么将来就会留下一道醒目的疤痕,她做大明星的梦想也就被这一刀给割掉了。”马休医生答应了。可就在次日,珍妮芙太太在回雷丁市的路上不幸遭遇了车祸。

温丝莱特听着,哭成了一个泪人„„

时光的脚步永不停歇。转眼,温丝莱特出落成了一个亭亭玉立的美貌女孩儿,顺利地成为一名演员。凭借世纪之作《泰坦尼克号》中女主角罗丝这一角色,她创造了电影史上的一个神话。此后她又在2009年一举获得第81届奥斯卡影后的桂冠。

(选自《东西南北》 2009年第9期,有删改)

阅读感悟

珍妮芙太太为了她心中“世界上最美的那朵花”

献出了生命!不幸的结局让我们怅惘的同时,也让我们明白了:在我们的生命中,总有一些人,虽然没有血缘关系,却和我们亲如手足。在我们孤独寂寞的时候,她(他)给我们送来欢声笑语;在我们需要帮助的时候,她(他)及时伸出援助之手;当我们一文不名的时候,她(他)倾囊相助;当我们功成名就的时候,她(他)却默默地在远方守候着我们。这些人虽然不是亲人,但对我们或有恩,或有情,让人难以割舍,再次想起他们,总不免潸然泪下。每当想起这些人的时候,总有个声音告诉我们,不要放弃,因为有他们陪伴,我们将不再孤独;因为有他们相伴,你这朵“世界上最美的花”必然会开放,吐纳芬芳!

悦读悦练

1.文章的标题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含义?

2.选文第二段画线句子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3.结合具体语境,分析下列句子采用了哪种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1)在早春的花草开始卖弄风姿的时候,不如意也悄然降临了。

(2)温丝莱特听着,哭成了一个泪人„„

B16-B17版

美文展示一:1.仿佛自己也深深地挨了一刀。2.示例:“我看见那根竹篾从他手里甩脱了,仿佛甩掉一条蛇。”此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男孩对竹篾的恐惧,同时也表现了“我”当时的恐惧。

美文展示二:1.示例:(1)小时候,“我”认为年夜饭不过是比平时的饭菜更丰盛些。(2)成年后,“我”认识到年夜饭格外重要。(3)由年夜饭引发的对“年味太淡”的思考。2.A句使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肯定了“家人的团聚”是为了重温欢乐,也是相互致以美好的祝愿。B句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年夜饭比作“黏合剂”,形象地写出了年夜饭能使家庭成员团聚在一起,表现了生活的温馨甜美。3.略。美文展示三:1.山;作者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山赋予人的情感,使山显得亲切生动。2.B

美文展示四:1.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了雨如音乐般的声音;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描写出雨的节奏变化;生动形象地描绘出雨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雨的钟爱之情。2.这句话采用了类比的修辞手法。屋顶的瓦遮住了自然的雨,母爱遮挡了人生的风雨。母爱令人难以忘怀,它抵挡着雨给人带来的恐怖和孤独。

篇6:中考作文修辞手法的运用-中考作文指导

作用:使论据确凿充分,增强说服力,富启发性,而且语言精炼,含蓄典雅。

明引(直接引用)。

例句: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如师,师不必贤於弟子。

暗引(间接引用)。

上一篇:产品招商会议主持词下一篇:纪念白求恩的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