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化学教学反思(期末)

2024-08-29

高一化学教学反思(期末)(通用10篇)

篇1:高一化学教学反思(期末)

高一化学教学反思(二)

做为一名教高一化学的化学老师,在期末考试结束,一个学期的教学工作结束的情况下,需要进行反思,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反思自己在教学工作中的一系列情况,提出改进的方法,提高自己的教学成果。

时光飞逝,转眼间半学期的教学工作结束了。2014—2015学年下学期,我担任高一年级三个班的化学教学工作,我在教学上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加上高中新课改,这迫使我更认真的去思考如何才能搞好课堂设计和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半学期以来,本着对学生负责、对自己负责的心态,我认真地备课,注重了解学生的听课感受,根据学生的反映,不断去调整自己的课堂设计;除此之外,我还经常跟同事共同商讨,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课堂组织能力。具体来讲,有以下两点心得体会:

一、课堂40分钟是教与学最重要的环节

一堂课能否上好,关键在于教师的准备是否充分,也就是备课是否充分。教师只有认真做好备课工作,才能较好的组织课堂教学。就备课而言,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认真钻研教材

钻研教材包括钻研新课程标准、化学课本等。仔细钻研新课程标准让我更明确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所在,使自己在课堂教学中做到层次分明。认真钻研课本则能更清晰的为学生讲解知识点,做到有条有理,层次分明,从而使学生更容易掌握好所学的内容。

2、做好听课总结

作为一名教师,有的仅仅是理论知识,欠缺的是教学经验。针对这一点,我尽可能去听课,课后认真总结他们上课的优点和不足,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半学期以来,发现听课后认真总结,对自己的备课、上课有很大的帮助。

3、深入了解学生 只有了解学生,教学工作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了解学生包括很多方面,如学生对原有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等。例如,讲到《元素周期表》的有关计算时,我发现学生连一个氧原子有几个电子都不知道,原以为是学生对电子数和核电荷数的关系这一知识点掌握得不好;经过了解,才知道初中化学并不要求学生掌握常见元素的原子序数。这就能够做到及时补缺、补漏,从而让学生更好地将两个知识点联系起来。

4、注重实验教学

化学是一门一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特别是在高中化学中,有许多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应该充分利用已有的教学设备,该学生更多的“事实”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例如,为了说明钠不能从硫酸铜溶液中置换出铜来,我在课堂上演示这个实验,让他们发现把钠放入硫酸铜溶液中的现象是有气体放出和有蓝色絮状沉淀生成,从而得出结论:钠不能从硫酸铜溶液中置换出铜来。这样既使学生走出钠可以置换出任何金属的误区,又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5、丰富教学形式

随着教学形式的不断丰富,课堂教学早已不再局限于常规的“黑板教学”,以多媒体教学为代表的各科教学形式极大发展。我紧紧抓住这一变化,积极探索多形式的教学并取得较好的效果。例如,在讲授《硫及其化合物》时,我提早准备,制作了一个比较精良的多媒体课件,实施后发现,采取多媒体教学的优点是:学生的兴趣和对知识点的感性认识大大增强,进而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也大大提高。

二、课前课后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每当我轮值晚自习时,我不是简单地在教室闲逛,而是充分利用师生短暂的共处时间,解答学生的各种疑难。在辅导过程中,一旦发现有某个问题被集中地提出,我就会马上反省自己的课堂教学是否有哪个知识点教授得不够清晰,并在下次课堂上进行改进后的讲解。实践证明,这样很好地实现了教师和学生、课前和课后的互动。在教学工作中我会经常遇到各种疑难,除了自己解决,我还主动向经验丰富的教师请教,以求不断进步。但是,我不仅要认识到自己的进步,更要发现自己的不足,我一定得在接下来的教学工作中更加努力,加强优势,改进不足,力争有更大的进步。

篇2:高一化学教学反思(期末)

单位:**中学

姓名:**

日期:***

高一化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卷面反思

化学组**

再一次细细学习这份化学试卷,会发现考查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试

题分值仍然较大,但在考试的内容和方式上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较好地体现了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课程理念,同时也考查了化学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学的基本功,对化学教师今后的教学具有很好的导向作用。

(1)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对知识点的考查不是单纯的记忆,而是注重在知识、技能的应用中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而且加大了试题的开放性。如3题,4题,11题,13题等等。

(2)考查学生的观察、描述、记录和分析化学实验现象的能力。所选试题能紧扣新课标,立意新颖,难度适中。如18题,19题,26题。

(3)考查学生探究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注重学生运用双基知识解决化学实际问题、发现有价值的问题并进行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如28题,29题,30题。

(4)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如25题如果学生认真的阅读题目

就会发现将具体问题的答案就设置在情景中。

考试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学习化学兴趣不够浓厚,对基本概念、基本公式的掌握不牢固。

2、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活动重视不够,对有关实验内容中的操作要领不了解。在平时教学中的养成训练不够,教师总舍不得把课堂上的时间让给学生,让他们进行审题、计算、实验操作、文字表达等方面的基本技能训练。在今后的教学中,能让学生说的、做的,教师一定不要代替,要多给学生表达表演的机会,让学生不仅仅想说、敢说,还要会说、善说,不仅仅想做、敢做,还要会做、善做,把基本技能的训练落到实处。

3、化学思维方法的培养做得不到位,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所欠缺。

4、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不强,不能灵活运用数学手段解决化学问题。学生在综合应用题上失分严重,这反映了我们对学生审题、、计算、提问质疑、猜想假设、设计实验、评估、信息收集和处理、分析归纳、综合运用以及方法迁

移等方面的培养还远远不够。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有针对性训练,切实把方法的训练和能力的培养,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重视起来

以后教学措施:

1、降低难度,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尤其是对书中的试题进行认真的研究。重视对教材给出的例题、习题的研究,并能适当拓展延伸。细化教材知识点,强化观察、表述能力培养。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知识的内容,运用文字、图表阐述知识所表达的化学现象和事实,用实验、实例认识和领会知识的应用,切实夯实基础。

2、注重学习,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新课程实施的新要求,促使教师要不断学习,要接受新的教育思想,注重学生的复习活动,注重与生活实际的联系,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性,真正让学生主动去梳理知识、剖析错误、寻找适合自己更好的复习方法。

3、要重视集体备课,复习课密度大、内容多,要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切不可以为是旧知识便泛泛而谈。

4、加强训练,提高学生的分析判断、语言表述能力。

提高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要求提供学生更多的语言机会与情景,多说多练多比较。设置情景、精选题例、适度训练能起到巩固基础、明确思路、探究方法、开阔眼界、培养能力的目的。

篇3:也谈高一化学兴趣教学

其实化学在生活中无所不在, 科研成果、食品安全都和化学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学生对化学价值的认可与教师有着直接关系, 教学是一门艺术, 从高一起化学就应该进入学生的心灵, 让他们产生好感, 发觉化学的神奇、奥妙。学习动机中最活跃的成分是兴趣。有了兴趣, 基础不好的学生就能克服困难, 锲而不舍, 孜孜不倦。

高一化学教师教学任务并不繁重, 完全有时间去围绕教材, 联系生活中的趣事、时事、新科技, 精心构思, 适当降低知识的难度, 让一些准备考文科和将来不想选修化学的学生感受到化学无穷的魅力, 而不是畏惧、憎恶, 这就达到了教学的目的。

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 谈谈如何提高高一学生学习化学兴趣。

一、新奇独特的引入, 别开生面。

最好的引课方式就是一上来就抓住学生求知的眼球, 设计与新课有联系的问题, 让学生好奇和困惑。在以往的教学中, 我们总是这样四平八稳地进入课堂:强调重要性, 引起学生的重视。如必修1“物质的量”这一部分, 很多高一学生在这里就怕上了化学。高二文科班的学生和笔者交流时就说, 到了高二都没搞明白摩尔是怎么回事。有的老师一上来就说明它如何重要, 贯穿高中化学始终, 是计算的核心, 只有学好它才能学好高中化学, 一开始就给学生造成心理负担和畏惧, 结果适得其反。笔者在上这节课时带着几瓶道具走进教室, 立即引来学生猜测和好奇的目光。展示物品:一盒粉笔, 一大烧杯的玻璃球, 一瓶小药丸, 向学生提出问题:如何知道每种物质的个数?学生立即展开热烈的讨论, 总结出对一些较小的物品往往采用“集合体”的方法, 将小的集合成大的, 部分集合成一个标准, 但对于小药丸都觉得太小了, 用常用的数数、称量的方法都不方便。笔者再提问:如果是比小药丸还小肉眼看不到的微粒, 如何去计数呢?引导学生对于微观世界的微粒要用新的方法, 学生欣然准备好接受这种新方法“物质的量”, 它的有用性就不言而喻了。

二、重新设计实验使其直观, 浅显易懂。

前段时间, 听了南京大学刘霞教授的一次关于教育的讲座, 一个互动的环节让笔者记忆犹新:刘霞教授让大家和她一样举起右手, 嘴里说:请拍下巴。让人惊奇的一幕出现了:大部分人拍向了脑门。为什么呢?原来刘教授自己拍向脑门, 大家跟着去做了。这就启发我们:看到比听到印象更深刻, 更容易接受。基础再不好的学生也是热爱探究的, 要给予他们发现的机会, 让他们发掘自己的潜能, 感受智慧的力量, 我们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现在高一化学课本彩图比较多, 一些实验都有明显的现象图, 甚至比我们在实验室做的现象还逼真。有些老师认为本来高一化学课时就少, 有了课本这么明显完美的彩图, 就不需要做实验了, 于是就把分组实验变成演示实验, 有的甚至是以讲代做。这样一种赶进度、完全包办的课堂无任何热情, 没有激发兴趣, 学生觉得压抑、麻木甚至厌烦, 对化学的态度很冷淡, 化学课毫无活力可言。

一些知识, 讲得再多, 也不能代替亲身体验。学生每每遇到实验, 都是眼睛一亮, 流露出想要探索的欲望。这是因为他们的好动性被长期压抑在教室里。有些实验, 教师重新设计, 分解成简单易操作的, 让学生自己动手, 比讲很多遍效果要好很多。笔者始终坚信让学生自己参与探索求得答案的课才是最有效的。如必修1“SO2的漂白性”的知识, 课本上是收集一试管SO2, 倒扣在水槽中, 证明SO2易溶于水, 然后用SO2的水溶液漂白品红。笔者在操作时发现实验不易成功, 可能是由于SO2暴露于空气中, 使水溶液浓度不大, 漂白效果不太好。而且SO2有毒, 没有尾气处理。笔者改进了方法, 将该演示实验设计成分组实验:先搭好SO2的制备装置, 再和品红、KMn O4溶液分别用导管连接, 最后连一个尾气处理。这样学生易操作, 又安全, 实验现象很明显, 学生还发现了品红、KMn O4褪色原理不同, 产生好奇心, 想要探索答案。

三、巧妙设计有效衔接, 丰富内容。

高一化学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初三学的化学知识太简单了, 与高一的要求严重脱节。有些知识在初中根本不做要求, 升入高中, 如果不注意铺垫、设计衔接, 学生会感到很吃力, 自然无兴趣去探索。高一化学在必修1第一章讲“物质的分离和提纯”, 对于学生的新知识“萃取”, 教材设计跳跃过大。笔者在讲这一部分内容时这样设计:首先将CCl4和水混合于试管当中, 学生立刻发现互不相容, 分层。再设计问题:如何把两者分离开来呢?学生展开讨论, 发现已学的过滤、蒸发等方法不适用。讨论结果: (1) 慢慢地直接倒出上层的液体。笔者让学生自己操作了一下, 方法不可取。 (2) 试管下能开一个小口就好了, 直接放出下层液体。有学生反驳说不行, 不好控制, 上层的也会放出来。这时笔者拿出分液漏斗, 学生立即明白这种仪器的妙处:从下口放出下层液体, 而且有活塞控制。有了“分液”的有效衔接, “萃取”就能给学生一种水到渠成的感觉。

四、发挥语言的魅力, 别出心裁。

化学课为什么就一定要严谨, 使用刻板枯燥的专业语言呢?古人云:亲其师, 信其道。要让学生对化学课产生兴趣, 教师就要发挥语言的魅力, 将化学性质、反应原理用口语化、时尚化的语言加以描绘, 使学生听来既亲切, 又容易理解, 使课堂紧张气氛变轻松, 让学生愉悦地掌握知识, 在快乐中学, 在学中得到快乐。

如对于高一学生很陌生的定义“萃取”课本是这样定义的:“利用物质在互不相容的溶剂里的溶解度不同, 用一种溶剂把物质从另一种溶剂里提取出来。”概念过长, 话里套话, 学生难以理解。笔者这样形容两个关键: (1) 萃取剂与原溶剂“水火不容”; (2) 溶质“见异思迁”、感情转移的原因是溶解得更好。

再如“强电解质”这样描述:“强电解质如HCl溶于水后H+与Cl-就分手了, 两人完全自由, 不存在情侣组合HCl分子;离子键阳离子为男方, 阴离子为女方。电子就是男方给女方的聘礼;氮气性质很淡定, 因为有三键。”这些都是生活中的语言, 学生爱听, 有深刻印象, 对我们的概念自然留下印象。

学生都喜欢上语文课, 他们说那是对语言的一种欣赏。用优美的语言形容化学用语也未尝不可。如《硅》这一章, 笔者将大标题“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硅”换成“文化底蕴、青春活力、充满潜力的元素———硅”。

为活跃气氛, 扮演角色也是一种方法。如离子方程式, 离子共存正误判断, 让学生扮演医生, 各种题目为病人, 让他们去诊断谁有“病”, “病灶”在哪里, 学生很愿意去做。一些隐含条件易被忽略, 而被一些学生找出错误, 笔者及时表扬:“真是名医啊, 这种疑难杂症都被你看好了。”学生信心倍增, 做题更加仔细了。

独具匠心的课堂, 再加上教师设计的各种形式, 学生一上课就很有激情, 觉得上化学课很有趣, 对下一节课充满期待。

篇4:高一化学和初中化学教学的衔接

初高中课程为何难衔接有很多原因。目前在校的高中学生都是初中“课改生”,在初中成绩很不错,但是上了高中感到不适应新的教学方式。不仅学生学得吃力,而且教师教得也费劲,主要问题是初中化学基础知识不扎实。初中课改教材调整了很多内容,内容通俗、简单;部分教学内容删除了,降低了难度、深度和广度,理解、接受和掌握起来更容易了。初中教师讲得细、类型归纳齐全,学生很少注重独立思考和归纳总结。课时充足,进度较慢,讲授重难点内容和学生的知识盲点以及学生消化和巩固时间较多。

高中教材内容抽象概括,牵涉知识面广,受高考限制,教師一般不敢降低难度,初高中教材难度差距加大。高中教材知识点增多、时间紧,教师只能讲重点和规律,没时间反复强调重难点内容和知识盲点,学生没有充足的时间巩固与强化,教师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高一新生还按照初中的学习方法学习,完成作业困难,积压的盲点越多,越影响学生学习新知识,从而打击学生学习积极性,最终导致考试成绩不好。

如何解决初、高中化学课程体系衔接的问题,帮助高一学生尽快适应高中化学教学和学习特点是高一教师应该注重的问题,所以,高一的化学教师要重视初中与高中化学课程上的不同,应注重以下几点:教材的衔接、教学方法的衔接以及学生学习心理、学习方法的衔接。

一、做好教材衔接

高中化学教师要坚持课改要求,改进课堂教学,与初中化学老师进行交流,尽快了解新课改的教学思想与模式,完成初、高中化学学习中相关知识点的衔接,及初、高中课程改革的衔接。

高一化学教师应熟悉初、高中教材体系和内容。明确哪些知识点在初中已解决和未解决,哪些知识点在高中需要拓宽和加深。通过衔接初、高中教材相关知识,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初中化学知识,做到对高中化学学习有所帮助。

二、做好教学方法、学生学习心理、学习方法的衔接

高中化学要在初中化学的基础之上深化,知识密度、深度和难度加大,内容比较抽象。刚上高中的学生学习习惯、自学能力相对较差,高一学生在短时间内要接受更多的知识,但课上消化的时间少。根据初中学生的学习特点,高一化学教学难度、进度不要太快,要改变学生的学习节奏,由慢到快,把握整体学习的进度,要给予足够的时间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并放慢速度多练、多写、多体会,从而达到应用掌握的水平。

教学上更多地采取启发式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从本质上理解所学内容。教师应掌握教材、大纲,通过摸底测验,摸清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使学生尽快克服学习化学的心理障碍,鼓励学生改进学习方法。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在化学教学中要发挥实验的优势,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习兴趣转化为学习动力,利用教材上的图片和教学模型等直观材料,让学生认识到化学在社会、生活和经济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使化学教学过程成为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主动学习知识的过程,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课堂教学生学会知识,是为了学生课外学更多的知识。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应贯穿于化学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重视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应结合教材内容给予学生各种知识的具体指导,照顾一些传统学习习惯,尽可能地留时间给学生复习,消化新的知识。高一教师有责任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使之适应高中化学的学习。高一时,教师要注意对学生阅读习惯、作业和实验规范的教育,培养和提高学习能力。高中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与初中差异很大。高中学习要改变初中学习方法,使学生做到课前预习,明确重点难点,有针对性地听课,集中注意力听课,主动思考,提高学习效率。同时,教师应让学生重视知识和规律的形成,不仅仅对结论死记硬背。课后复习是关键的一环,通过教材和听课笔记,对课堂的内容进行总结,找出记忆规律和要点,找出不明白的地方加以解决,最后巩固练习。有问题随时向同学和老师请教;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尽量做到独立钻研。在做中练,不断找出好的学习方法。经常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和理解消化情况,并针对性地指导和查漏补缺,备课时、讲课时要针对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

高中学习能力利用远强于初中,体现尤其是化学实验上。要使学生掌握基本操作和规范,敢于实验,做好化学基本操作和实验设计的准备工作,勤于思考,善于观察,用化学实验解决问题。

总之,我们要认识高一化学和初中化学学习上的特点和实际困难,帮助学生由初中化学跨到高中化学台阶。做好化学教材知识衔接,做好教学方法、学生学习心理、学习方法的衔接,使学生为高中学习作好充分的准备,使学生能有效、正确地学习各种知识及技能。

篇5:高一英语期末总结教学反思

这学期我担任高一(7)班和(8)班的英语教学。由于教学经验颇浅,对学生了解不多;因此,我对教学工作不敢怠慢,认真学习,深入研究教法,虚心向前辈学习。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获取了很多的教学经验;同时也体会到一些缺点和不足。在此作一总结。以下是我在本学期的教学情况。

教学就是教与学,两者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有教者就必然有学者。学生是被教的主体。因此,了解和分析学生情况,有针对地教对教学成功与否至关重要。最初接触教学的时候,我还不懂得了解学生对教学的重要性,只是专心研究书本,教材,想方设法令课堂生动,学生易接受。但一开始我就碰了钉子。在讲授第一课的时候,我按照自己的教学设计,上了一堂自认为明白易懂而又不死板的课,认为教学效果如期理想,怎知小测出来才知道不如人意。后来听同学们反应,才知道我讲的口语大部分同学听不懂,而教学的部分内容同学们不易接受。从而可知,我在上课前没有很好地了解清楚学生的实际情况:

一方面,本校的学生英语基础较差听,说的能力相对较弱,授课采用较深的全英教学,同学们还不能适应。从此可以看出,了解及分析学生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到因材施教,对授课效果有直接影响。这就是教育学中提到的“备教法的同时要备学生”。这一理论在我的教学实践中得到了验证。

教学中,备课是一个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环节,备学生,又要备教法。备课不充分或者备得不好,会严重影响课堂气氛和积极性,曾有一位前辈对我说:“备课备不好,倒不如不上课,否则就是白费心机。”我明白到备课的重要性,因此,每天我都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备课之上,认认真真钻研教材和教法,不满意就不收工。虽然辛苦,但事实证明是值得的。

备课充分,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上课效果就好。但同时又要有驾驭课堂的能力,因为学生在课堂上的一举一动都会直接影响课堂教学。因此上课一定要设法令学生投入,不让其分心,这就很讲究方法了。上课内容丰富,现实。教态自然,讲课生动,难易适中照顾全部,就自然能够吸引住学生。所以,老师每天都要有充足的精神,让学生感受到一种自然气氛。这样,授课就事半功倍。回看自己的授课,我感到有点愧疚,因为有时我并不能很好地做到这点。当学生在课堂上无心向学,违反纪律时,我的情绪就受到影响,并且把这带到教学中,让原本正常的讲课受到冲击,发挥不到应有的水平,以致影响教学效果。我以后必须努力克服,研究方法,采取有利方法解决当中困难。

英语是一门外语,对学生而言,既生疏又困难,在这样一种大环境之下,要教好英语,就要让学生喜爱英语,让他们对英语产生兴趣。否则学生对这门学科产生畏难情绪,不想学,也无法学下去。为此,我采取了一些方法,就是帮助班上的同学改英文名,尽量多讲一些关于英美国家的文化,生活故事,让他们更了解英语,更喜欢学习英语。

英语是语言。困此,除了课堂效果之外,还需要让学生多读,多讲,多练。为此,在早读时,我坚持下班了解早读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课后发现学生作业问题也及时解决,及时讲清楚,让学生即时消化。另外,对部分不自觉的同学还采取强硬背诵等方式,提高他们的能力。

教学课件

期中考和期末考是考察每位同学在本学期的学习成果,因此应该予以重视。考试前进行有系统的复习,考试后进行学科总结。

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期末考就是一种考验。无论成绩高低,都体现了我在这学期的教学成果。我明白到这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在本学期后如何自我提高,如何共同提高两班的英语水平。因此,无论怎样辛苦,我都会继续努力,多问,多想,多向前辈学习,争取进步。

以上就是我在本学期的教学工作总结。由于经验颇浅,许多地方存在不足,希望在未来的日子里,能在各位领导老师,前辈的指导下,取得更好成绩。

篇6:高一化学教学反思(期末)

通知

各县(市、区)教育局教研室、各高完中学: 高一课时紧、教学内容在高考中占的比例大,而高二第二学期课时相对较宽松。为了更科学地完成高中阶段化学课程,更适应高考的需要,我市参照了广州、中山、肇庆等地级市的教学进度调整方案,征求了各县(市、区)教育局教研室化学教研员、各高完中学化学科组长意见,现决定对高一(2012年9月入学)教学进度和期末考试范围进行调整,具体如下:

(1)上学期(2012年9月~2013年2月)高一上课内容为:《必修1》第一、二、三章。

上述内容也是本学期末(2012年2月)的考试范围。

(2)下学期(2013年2月~2013年7月)高一上课内容为:《必修1》第四章、《必修2》

第一章、第四章。上述内容也是本学期末(2013年7月)的考试范围。(3)高二级第一学期(2013年9月~2014年2月):将《必修2》的“第二章(化学反应

与能量)恰当地融入到《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中;

(4)高二级第二学期(2014年2月~2012年7月):将《必修2》的“第三章(有机化合物)恰当地融入到《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中。

具体内容穿插安排,可上“云浮化学教研网”的“教研动态”栏,下载《高一高二教

学进度和期末考试范围调整通知》的附件(电子表格)作为参考。

请各中学加强备课组的教学研究,经常进行集体备课和专题研讨,以达到最好的教学

效果。

另:现升上高二(2011年9月入学的)按原进度表执行。

云浮市教育局教研室

篇7:高一化学教学反思

——在新课改引导下

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新课程改革指引下的高一化学教学活动,我对本学期的教学活动有了一定的思考,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收获:根据高中化学学科特点和不同知识内容的特点,新课程标准下化学课的课堂教学可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如:探究——讨论式教学法、启发——讨论式教学法、发现法、自学辅导法、实验探究法等多种形式并举。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教学形式都是以“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概括整合—迁移应用”为主线。

一、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善于提出问题或发现问题是学生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索新知识的开始,也是探求新知识的动力。实践证明:在质疑状态下的学生求知欲和好奇心强,他们都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去,学习的兴趣高、效率也高。而这一点正适应了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对学生进行发现问题能力的培养,从而更好的去发挥学生的潜力,以及引导他们灵活运用于实际生活当中让他们在快乐中去感受学以致用。

1、要让学生发现问题,首先要让学生产生兴趣,提供一个学生感兴趣的情景是学生积极发现问题的原动力。当学生对一个问题感兴趣后,将大大的提高他们的注意力,促使他们主动的参与探究过程。在教师适当的引导下,发现新问题就不难了。

2、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创设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能力的基础。新世纪呼唤着新型的师生关系,这种关系要求教师的权威从此不再建于学生的被动与无知的基础上,而是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从而发展思维。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只有在师生积极的相互作用中,才能产生作为一个完整现象的教学过程(著名教育家巴班斯基)。”

3、爱护和培育学生的好奇心,肯定学生各种经思索的答案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能力的保证,在教学活动中,我们要重视让学生多问、多想、多说,少给学生一个标准答案,肯定学生从各个角度来思考问题。允许学生保留自已独树一帜的观点,培养敢想、敢说、敢做、敢争论的精神,使学生产生发现问题的欲望和激情。使学生体会到积极思考、质疑的成就感。同时,教师应鼓励学生对教材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对疑问有与众不同的解释。

4.在巩固练习中不忘发现问题。因为有效的练习,是使学生掌握知识的重要途径,是对知识的加深。这时能以发现问题的态度去完成练习,不仅能深刻的理解知识,还能发现一些有意义的问题。让学生感受到在巩固练习的同时还可以发现问题,以增强他们的学习的热情。

二、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学得主动、学得轻松,是各学科教师在教学中一直探讨的问题。发现问题后如何来解决问题是关键。首先让学生自己进行探究,然后再组织学生讨论、交流,让学生各抒已见,相互启发,教师再巡回点拨,最后在广纳众议的基础上得出结论。这种教学方法,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效果较好。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起着引导、指导、点拨、评价的主导作用。

1.让学生成为自主探究的主体

通过教学使学生能独立的解决问题,能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未知的知识,发展自学能力是教学的目的。在探究问题过程中要让学生成为主体。2.进行正确的引导

首先,教师要信任学生。不要处处代办,甚至包办。同时,、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心理和思维方式,根据学生的水平,从独特的角度提出问题来引导学生。问题设置的方式可以有多种。如(1)通过观察自然现象提出问题。(2)运用实验现象提出问题情境。(3)通过化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提出问题。(4)通过新旧知识的联系提出问题。(5)通过分析相关数据的变化规律提出问题。这既能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培养和发展,也能优化化学教学的课堂。

3.实验探究

化学教学中学生获取化学知识和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实验。进行实验探究常采用小组实验的方式。有效的小组实验探究学习不但能互相促进,共同提高,而且真正培养了学生团体的合作和竞争意识,发展了交往和审美能力,强调了合作动机和竞争意识,真正起到了合作学习的作用。实验过程提醒学生要明确实验的目的,内容,步骤;实验中要注意的操作;要观察什么现像;要做好记录。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当学生争先恐后地展示自己所设计的实验方案,并要求用实验验证,而且很多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来评价其他同学的设计方案。往往演示实验都是老师做学生看,学生兴趣不大,课堂气氛也不活跃。如果让学生参与实验,课堂气氛则比较活跃和谐,学生兴趣提高,有利于教学。不但培养学生大胆、科学、严谨的作风,也可以暴露学生操作的弱点,能够集体矫正。既满足学生显示能力的愿望,也能培养学生的成就感和自信心。我对演示好的学生及时表扬,并根据演示水平,授予他们“小教授”、“小学者”、“小老师”等称号,学生兴趣高、劲头足,都争先恐后提前预习实验,都想一展身手。学生实验能力明显增强,有力的促进了化学学习。当然,应当选择一些较安全、难度适中、现象明显的实验让学生做,否则效果不好。同时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思路和热情,教师及时调整自己的教案,起到更好的引导效果,实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在我精心设计的问题的引导下,学生思路清晰了,学生能够结合实际高频率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好的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三、问题解决—对学生得出的结果进行正确的评价 在评价过程中先让学生交流他们得出的结果,对其中不正确的给予正确引导,得出正确知识。在引出知识过程中,对学生的回答还可以常用赞许的话语鼓励学生,如“老师也有同样的想法”、“老师觉得你的观点有一定的道理”、“虽然说得不是特别得好,但你很勇敢”等等,增进与学生的感情,使每位学生时刻感觉到自己是课堂中的主人。

四、概括整合,迁移应用

在形成正确知识后,还要进一步使知识系统化。通过概括整合对本节知识进行总结,回顾过程与方法,形成知识网络。通过例题、练习的训练,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达到知识的迁移应用。教学中针对学生实际,结合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以“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概括整合—迁移应用”为主线,采用多种教学形式,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

篇8:高一新生的化学教学策略

一、教学原则

1.有利于衔接高中的原则。教学速度快 ,教学内容复杂繁多,教学难度大等都使新生不能很好地适应高中生活,所以化学教师在制定策略时一定要对这一点重视起来, 可以让学生有一定的适应期。在讲解高中化学教材时,有时候会发现与初中化学有断层、脱节的现象,跨度很大,难度也有所增加,例如在化学键、物质的量上就有很大差别,因此应该抓住高中化学与初中化学的结合点,例如在学习燃烧时,初中的燃烧是指可燃物遇到氧气会产生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而高中则更加深入,钠、铜、氢气和磷在氯气中的反应,利用了氯气的活泼的非金属单质这一特性, 从而重新给燃烧这一现象明确概念,使学习更深一步。

2.有利于学生激发兴趣的原则。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有了兴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更能够投入,就有欲望发掘更深层次的东西,使学习变成一件快乐的事情。化学学科是最感性、最具有趣味性的一门学科,所以,在制定策略时如果可以很好地制定策略,那么学生的兴趣一定会更加浓厚。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穿插许多实验, 使学习与生活联系得更为紧密。但是,在高考这一压力下,许多教师在传授的过程中只是一味地学习理论知识,使学习变得枯燥。

3.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原则。生活中处处有化学 ,所以可以利用化学实验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积极地引导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体,促使学生积极创造,主动学习提出问题,倡导学生在问题中学习,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能力是最关键的,也是很有难度的,受高考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在教课过程中很容易走弯路,因此如何培养学生探究能力还是一个很大挑战,是各个教师都应该努力克服并跨越的一个障碍,只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就可以避免很多问题。

4.有利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原则。在旧的教学观念中 ,在课堂上是以教师为主导, 以学生为接受对象这样一个教学模式,这对于学生的自主学习非常不利,学生没有了自己的想法,一切按照教师说的做,教师想不到的学生也就不会动脑筋想, 这对于高一新生来说养成这样的习惯是极其不利于学习的, 学生的学习处于被动状态。高中化学课后都会有探究内容,学生阅读课本的效果还是不错的,这说明学生的阅读能力还不错,但是自主学习方面有很大欠缺,因此教师在制定教学策略时一定要结合实际,多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这样才可以适应高中紧张而充满挑战性的学习。

二、实施策略

教学目标的实现与教学策略的制定是有紧密联系的,教师制定出符合教学目标的要求, 在教学实践中具有可行性和必要性的教学策略很有必要, 这样不仅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成绩,而且教师自己的教学能力也会得到很大提高。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策略。化学学习实际上非常有趣 ,教师可以通过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气体摩尔体积一节时, 教师可以采用一问一答的形式进行教学,教师罗列出学生查询到的固体、液体、气体的密度,进行分组讨论,观察,最后得到自己的结论,从而产生一探到底的想法,勾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还可以运用一些案例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例如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与英法联军在比利时的伊普尔作战时,英法联军发现自己的战壕里发出了一股黄绿色气体, 紧接着便有数百名的士兵死亡,数千名士兵出现了双目失明的现象。这个故事深深地吸引了学生, 学生都想获取有关氯气的性质的知识,于是教学目标便很容易地实现了。

2.先行组织者策略。所谓的先行组织者策略是指在学习新课之前,将学生已经学习过的知识与新知识关联起来,使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接受新学习的知识。例如学生在初中时了解到了四种反应,分别是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在高中学习中需要学习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所以可以从得氧和失氧的角度学习新知识。这种教学策略在实施过程中,应该在课前导入环节提出这节课的目的,使学生了解本节课与之前的哪节课有关联, 迅速从脑海中将两节课的内容联系起来,引起注意,教学目标明确后,教师按照层次组织教学内容,循序渐进,如果跳跃性太大,则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3.实验探究教学策略。实验是化学学习中的一个重要过程,是一种探究性的实践活动,这样的活动可以使学生成为主体,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得到自己想学的知识。在实验中学生可以提出问题, 自己动手探索答案, 激发学生实验兴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强调学生主体性,给学生更多机会。例如在学习高一上册有关于钠的性质时,创设情境,让学生首先提出疑问,钠是否容易失去电子,然后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得出结论,即钠具有还原性,紧接着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接着动手进行实验探究,最后得出实验结果,这样一个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而且将知识掌握得更加牢固了,可以说实验是掌握知识最直观的途径。

4.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策略。学习本身就是学生自己的事情,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占据了主导地位,就属于本末倒置了,这样学生不仅不能很好地掌握知识,而且教师丝毫没有成就感,所以说,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相当重要。化学学习并不是都适合学生自己学习,有的知识比较抽象,一般来说, 对于逻辑性强的教材讲解的较为翔实的可以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容。

篇9:浅谈高一化学的教学

【关键词】精选内容 学法指导 适度深化 思维培养

新学年伊始,有一大批新学生升入高中,开始高中生活。对于化学这门课,它有自身的特点,在初中阶段,只开设了一年的课程,内容少,知识面广但深度不够,是基础性普及性的。步入高中后,教师通常利用适当时间对初中知识进行系统复习,以巩固基础知识和基础解题思路,再进入新知识的学习,以取得前后知识的贯通。

高一新生开始新的学习生活,一切都是新鲜的,存有好奇心,有对新知识的渴望。所以,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的心理需要和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实施教学。在这笔者针对以下两点浅谈高一化学的教学。

一、把握初高中异同,搞好过渡教学

初中化学知识是高中化学知识的基础和铺垫,高中教师要对初中知识进行系统的复习,使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牢固,而且使学生明白高中化学知识不是空中楼阁,有自己的根基,这样,使学生理解教师复习的目的,才能真正起到复习的作用,毕竟学习需要学生的主动性。因此,初、高中过渡复习是非常必要的。

1.精选内容

作为高中生,他们的目标是高考。作为高一学生,他们经历了中考,步入高一,又开始追求新的目标,目标能否实现,高一的学习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所以,教师在选择复习内容时,要以高中化学知识依据,选择适当的内容进行复习。笔者认为对初中知识的复习以分成四大块来复习,其四大块为:①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②元素及化合物;③化学计算;④实验操作。这种复习方式,其好处在于:打破学生的固定思维,将知识归类化系统化,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维,使学生逐渐学会将零散的知识进行梳理,归纳总结。再根据高中化学的内容,对某些知识做到精讲精练,达到预期目的。

2.学法指导

学法指导是搞好初高中教学接轨的有力保障,学生成绩好坏除了智力因素外,学习方法起着决定作用。初中阶段,在很大程度上是记忆的东西多,据调查有些学生在初中学习化学的方法就是死硬背;高中阶段则要求学生有较强的理解力,理解后再记忆,并能将知识提升,学会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深刻理解化学原理。譬如:初中时学生将元素化合价的顺口溜背得滚瓜烂熟,但是,当让他们写物质化学式时不会写。其实,物质的化学式根据元素化合价和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就能正确写出化学式。学生将识记知识不能灵活运用,就出现了知识“消化不良”现象,事倍功半。初中阶段,学生们主要还是依赖教师,欠缺独立思考能力,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而高中阶段则要求学生有独立性,主动接受获致知识,其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初中到高中,要实现记忆向理解,依赖向独立,被动向主动的转变。

通过对知识的选择和学法指导,让学生对高中知识的学习有所准备。

二、站在高一,瞻望高考

纵观历年高考题,高一化学中的离子反应,物质的量的计算,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氧化还原反应、物质结构及元素周期律和周期表等都是高考的热点知识。因此说来,高一化学是高考成败的关键,又是高二、高三学习的基础。

1.适度深化教材

在进行新内容教学时,要求教师不仅要吃透教材,还要知道这一部分内容对以后学生的影响从而作出相应的铺垫。比如,《氧化还原反应》这部分内容分三个阶段来学习,高一学习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高二学习氧化还原反应的配平,高三学习氧化还原反应的应用——电解池和原电池。高一时,要求学生用“双线桥”法表示电子转移方向和数目(m·ne—)(n指单个原子失电子或得电子的个数,m指像这样的原子有几个)。讲课时要求学习写m·ne—的形式,因为有利于分析氧化还原反应的配平。所以,就内容讲内容是不可以,必须综合整个高中化学知识,适度扩张和加深知识。

2.思维培养

在教学中培育学生思维的观点由来已久,前苏联的赞可夫(1901—1977)在他的《教学与发展》一书中强调各科教学必须着重发掘学生的潜力,开辟心智训练的广阔天地。在高一阶段,教师在教学中应有意识,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思维,全面开发学生大脑的潜能,促进学生智力全面发育,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中学生的思维不成熟,这也是需要不断加以培养与训练的直接原因。思维的不成熟表现为,思维过程简单化,思维的出发点不现实,思维过程的不科学,不经济,思维的局限性,思维的固封化。针对中学的思维不成熟,高一教师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生的思维。比如说在做化学计算题时,可以从问题出发研究分析,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重点是讲分析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再比如说,在做化学中的推断题时,一般情况下,首先找出突破口,再联系相应物质的性质,从而击破此题。因此,培养学生的思维可以通过课堂上问题的设置,也可以通过习题课,向学生渗透思想方法。

学生的思维有很强的可塑性,通过高一一年的培养,学生具有一定思维能力,对高二、高三学习,甚至走向人生道路都有很大的帮助。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其目的在于让每个学生都能以最大的潜力去掌握学习材料,使学生的智力得到全面、均衡的发展,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林·浅谈初高中化学的衔接教学·考试报·2005.7.12

篇10:高一化学教学反思

一、认真处理好初中高中课程的衔接。

高一化学是处于初中化学教学承上启下的一个重要阶段,初高中化学教材衔接始终是高一化学教学中要面对的问题。如果衔接不好,使他们过早地失去对化学的兴趣,甚至打击他们的学习信心,学生的成绩就会下滑,而一蹶不振,我认为只要抓住了高一,也就抓住了整个高中。

初中高中课难于衔接是由于教材、学习方法及课时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做好基础知识衔接,实现化学平稳过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化学用语

2、原子结构与原子结构示意图

3、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

4、物质分类与酸碱盐相互的关系

5、化学实验的基本方法与技能

6、化学计算能力

7、高中化学学习方法和要求介绍

二、教学中“度”难以把握

教改后高中的化学虽然整体内容略有减少,但却更注重实际知识的应用,化学和日常生活的联系,整体难度并没有降低,而是有所增加,尤其是高一年级,新课改后,在高一化学新教材中几乎安排了中学化学中全部的知识模块。

新教材重实验,利于探究性学习,理论知识很少,只提供了基本框架,而相应内容必须由教师引导和补充,这就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到底补充多少知识,补充到什么程度,没有统一的标准,容易造成两个极端。对无高三经验老师因为对旧教材不熟悉,使得他们认为没什么可补充的,这样会造成容量不够,而有高三经验老师因为全面的知识积累,经常会凭借增加已有的高考复习经验,大量进行补充,这将会造成课程容量大,教学进度慢,课时不够,不能按时完成教学任务等问题。我个人认为这两种处理方式都是不可取的,折中处理,拓展不能“一步到位”。

三、处理好探究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关系,强化教学过程中的“互动意识”

探究教学是新课标大力提倡的教学方法之一。各种传统教学法是前人不断总结得出的经典教学方法,与探究式教学方法无所谓谁优谁劣,教师要根据教学的具体内容选择不同的教育方法。探究式教学方法强调学生的主动思考和主动探究,传统教学方法也不排斥学生的主动参与。例如,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归纳知识点,利用教材中的思考和交流,学与问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通过观察,让学生总结说出现象,做出结论等。探究式教学法所花费的时间长,需要投入较大的精力,教师不可能所有知识点都用这种方法。在这近一个学期的教学活动中,自己深深意识到教学过程是一个双面过程,让学生活动占主导地位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大有帮助。因为现在高一学生学科多,学习负担重,大多数学生对所学过的知识点和所讲过的典型方法遗忘现象比较严重。例如,高一化学第二次月考,有一道书里四个方程式试题,方程式是课本及练习中常出现的,是送分题,而得分并不高。这说明学生课后没及时巩固,因此要特别强调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实践证明效果很好。

四、认真处理好教材,注重学生的学习方法的培养。

新教材一味减少知识点,删减有价值的内容,实践教学与专家的设想出现了矛盾,我了解到很多学科存在这个问题,教学一线的教师其实比专家在“如何使学生能理解或掌握一些知识,培养相关能力”方面更有深入了解,而且绝对结合了不同学生的实际。因此,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认真备好每一堂课。在备课过程中一定要回顾所教学生初中使用的教材,了解初中相关知识体系,对一些概念要做重建工作。备课是要经常查阅一些相关的资料和书籍,用来充实课堂的教学,尽量把一堂课上得充实些。

很多学生学习后,存在很多的问题,许多知识点不理解,通过批改作业及与个别同学交谈得知,认为初中化学很容易学,所以就不太重视化学学科的学习及方法提炼,没在化学上多做一些练习和巩固,还以初中化学的学习方法学习高中的化学,这就要求教师要注重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古人说:授人以鱼,只备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可终身受用。实践证明学生学习方法的转变是一项艰苦的劳动,要有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决不能操之过急。在高一对学生设的问题台阶不要一下子就很高,而是他们能上得去,以防发生两级分化。要通过引导,教会学生从比较中学习。如习题课,讲解试卷,练习册等,发现相似,寻找规律,逐步培养思维的敏捷性,在平时训练中不断找出好的学习方法。

以上谈了我在实施新课程教学实践后的一些问题与反思,这些问题可能是就课程实施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问题,虽然我不知新课标走向如何,但我能肯定地说这些不可能是新课改所期望的,但课改必须进行到底是必然的。

高一化学教学反思

一、认真处理好初中高中课程的衔接。

高一化学是处于初中化学教学承上启下的一个重要阶段,初高中化学教材衔接始终是高一化学教学中要面对的问题。如果衔接不好,使他们过早地失去对化学的兴趣,甚至打击他们的学习信心,学生的成绩就会下滑,而一蹶不振,我认为只要抓住了高一,也就抓住了整个高中。初中高中课难于衔接是由于教材、学习方法及课时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做好基础知识衔接,实现化学平稳过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化学用语

2、原子结构与原子结构示意图

3、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

4、物质分类与酸碱盐相互的关系

5、化学实验的基本方法与技能

6、化学计算能力

7、高中化学学习方法和要求介绍

二、教学中“度”难以把握

教改后高中的化学虽然整体内容略有减少,但却更注重实际知识的应用,化学和日常生活的联系,整体难度并没有降低,而是有所增加,尤其是高一年级,新课改后,在高一化学新教材中几乎安排了中学化学中全部的知识模块。

新教材重实验,利于探究性学习,理论知识很少,只提供了基本框架,而相应内容必须由教师引导和补充,这就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到底补充多少知识,补充到什么程度,没有统一的标准,容易造成两个极端。对无高三经验老师因为对旧教材不熟悉,使得他们认为没什么可补充的,这样会造成容量不够,而有高三经验老师因为全面的知识积累,经常会凭借增加已有的高考复习经验,大量进行补充,这将会造成课程容量大,教学进度慢,课时不够,不能按时完成教学任务等问题。我个人认为这两种处理方式都是不可取的,折中处理,拓展不能“一步到位”。

三、处理好探究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关系,强化教学过程中的“互动意识” 探究教学是新课标大力提倡的教学方法之一。各种传统教学法是前人不断总结得出的经典教学方法,与探究式教学方法无所谓谁优谁劣,教师要根据教学的具体内容选择不同的教育方法。探究式教学方法强调学生的主动思考和主动探究,传统教学方法也不排斥学生的主动参与。例如,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归纳知识点,利用教材中的思考和交流,学与问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通过观察,让学生总结说出现象,做出结论等。探究式教学法所花费的时间长,需要投入较大的精力,教师不可能所有知识点都用这种方法。

在这近一个学期的教学活动中,自己深深意识到教学过程是一个双面过程,让学生活动占主导地位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大有帮助。因为现在高一学生学科多,学习负担重,大多数学生对所学过的知识点和所讲过的典型方法遗忘现象比较严重。例如,高一化学第二次月考,有一道书里四个方程式试题,方程式是课本及练习中常出现的,是送分题,而得分并不高。这说明学生课后没及时巩固,因此要特别强调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实践证明效果很好。

四、认真处理好教材,注重学生的学习方法的培养。

新教材一味减少知识点,删减有价值的内容,实践教学与专家的设想出现了矛盾,我了解到很多学科存在这个问题,教学一线的教师其实比专家在“如何使学生能理解或掌握一些知识,培养相关能力”方面更有深入了解,而且绝对结合了不同学生的实际。因此,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认真备好每一堂课。在备课过程中一定要回顾所教学生初中使用的教材,了解初中相关知识体系,对一些概念要做重建工作。备课是要经常查阅一些相关的资料和书籍,用来充实课堂的教学,尽量把一堂课上得充实些。

很多学生学习后,存在很多的问题,许多知识点不理解,通过批改作业及与个别同学交谈得知,认为初中化学很容易学,所以就不太重视化学学科的学习及方法提炼,没在化学上多做一些练习和巩固,还以初中化学的学习方法学习高中的化学,这就要求教师要注重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古人说:授人以鱼,只备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可终身受用。实践证明学生学习方法的转变是一项艰苦的劳动,要有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决不能操之过急。在高一对学生设的问题台阶不要一下子就很高,而是他们能上得去,以防发生两级分化。要通过引导,教会学生从比较中学习。如习题课,讲解试卷,练习册等,发现相似,寻找规律,逐步培养思维的敏捷性,在平时训练中不断找出好的学习方法。

以上谈了我在实施新课程教学实践后的一些问题与反思,这些问题可能是就课程实施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问题,虽然我不知新课标走向如何,但我能肯定地说这些不可能是新课改所期望的,但课改必须进行到底是必然的。

教师不能只把教案写得详细周全,满足于“今天我上完课了,改完作业了,完成教学任务了。”而应该常常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记录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所得、所失、所感,以备在执教类似课型时进行调整完善。这样不仅使自身知识结构得以完善,也丰富了自身教学实践,同时也为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留下珍贵的文字依据。教师要反思的内容很多,本人就以下几个方面粗谈一下自己的体会。

一、总结精彩片断,思考失败之处 一节成功的课,往往给人以自然,和谐,舒服的享受。师生默契,课堂活跃。学生收获了学习的过程,老师享受着成功的喜悦。每一位教师在教材处理,教学方法,学法指导等诸方面都有自己的独特设计,在教学过程会出现闪光点。精彩应及时总结以便优化课堂,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免教育教学走入庸俗化的轨道。

教学是一门艺术,又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无论你是初涉讲台的青年教师,还是从教多年的中、老年教师,不管你课堂设计,课前准备得多么充分,一节课下来却或多或少存在这样和那样的不足,都有进一步推敲和提高的空间。有时候是语言不当,有时候是教学内容处理不妥,有时候练习习题层次不够,难易不当。而对化学课来说,有时还会遇到实验演示失败的现象,这种现象虽然是我们作为教师最不想看到了,但如果真的遇到了就要跟学生好好分析失败的原因。

二、分析学生情况,采取不同方法

应该怎样对学生进行教学,教师都会说要因材施教。可实际教学中,又采用一样的标准去衡量每一位学生,要求每一位学生都应该掌握哪些知识,要求每一位学生完成同样难度的作业等等。

每一位学生固有的素质,学习态度,学习能力都不一样。我们应仔细分析学生情况,采取不同方法。坚持让学生自己阅读,可改变他们只做题而不看书的不良习惯,有利于学生积极思维,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

三、精选提问时机、提高提问艺术

一节成功的课,提问是必不可少的教学活动,但也不能为了提问而提问,提问应该选择合适的时机,提高提问的艺术。

我们教师在提问时,一定要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提问”的含金量,让问题的切入点直截了当,让问题的思考点多维统一,让问题的兴趣点贴近学生,让问题的制高点提升学生的思维素质。教学过程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纸上谈兵的创新是没有任何价值的,我们不断关注自己的教学实践,留心阅读自己的课堂笔记,进行深刻的教学反思,可以增强教学的灵性和悟性,在教学过程中求新求异,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四、合理安排课时,正确对待得失

教学课时太少。我了解到很多学科都存在这个问题。有人会问,是不是你自己加入了一些不该加的东西呢?其实这个说法我不赞成,教学一线的教师对“如何使学生能理解或掌握一些知识,培养相关能力”方面有较深入的了解。

学无止境,工作给我带来了发展机会,但是这个领域的博大精深,要求我不断探索下去,不能浅尝则止。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将更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工作,发扬优点,改正缺点,开拓前进。尽快使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

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职业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职业中所做出的行为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

我对高一化学教学有一定的思考,得到了一些收获:根据化学学科的特点和不同知识内容的特点,新课程标准下化学课的课堂教学可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如:探究——讨论式教学法、启发——讨论式教学法、发现法、自学辅导法、实验探究法等多种形式并举。无论采用何种教学形式都是以“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概括整合—迁移应用”为主线。

一、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善于提出问题或发现问题是学生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索新知识的开始,也是探求新知识的动力。实践证明:在质疑状态下的学生求知欲和好奇心强,他们都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去,学习的兴趣高、效率也高。而这一点正适应了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对学生进行发现问题能力的培养。

1、要让学生发现问题,首先要让学生产生兴趣,提供一个学生感兴趣的情景是学生积极发现问题的原动力。当学生对一个问题感兴趣后,将大大的提高他们的注意力,促使他们主动的参与探究过程。在教师适当的引导下,发现新问题就不难了。

2、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创设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能力的基础。新世纪呼唤着新型的师生关系,这种关系要求教师的权威从此不再建于学生的被动与无知的基础上,而是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从而发展思维。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只有在师生积极的相互作用中,才能产生作为一个完整现象的教学过程(著名教育家巴班斯基)。”

3、爱护和培育学生的好奇心,肯定学生各种经思索的答案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能力的保证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重视让学生多问、多想、多说,少给学生一个标准答案,肯定学生从各个角度来思考问题。允许学生保留自已独树一帜的观点,培养敢想、敢说、敢做、敢争论的精神,使学生产生发现问题的欲望和激情。使学生体会到积极思考、质疑的成就感。同时,教师应鼓励学生对教材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对疑问有与众不同的解释。如:我在讲授《必修Ⅱ》“饮食中的有机化合物—蛋白质”时,一位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老师,蛋白质的变性是化学变化吗?如果是化学变化,那么鸡蛋煮熟后还是蛋白质吗?”听到这个问题,我先是一愣,看着学生渴望知道的眼神,我马上回答:“这位同学问得很好,你的思考很全面,下课后我们可以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在课后,这个问题也引起了老师间的激烈讨论。

4.在巩固练习中不忘发现问题

有效的练习,是使学生掌握知识的重要途径,是对知识的加深。这时能以发现问题的态度去完成练习,不仅能深刻的理解知识,还能发现一些有意义的问题。如:在学习《必修Ⅱ》“化学反应的利用—原电池”时,课堂上我们认识到Zn/H2SO4/Cu原电池是以活泼金属锌作负极。学生容易形成这类简单的原电池都是以活泼金属锌作负极。但在练习中我们接触到这样的题目:铝、铜作电极,浸入浓HNO3溶液中形成原电池,谁作负极?经思考得到是以铜作负极。从中学生可以发现在原电池中并不完全是以活泼金属作负极。有些学生还可以举出其它一些例子。如:镁、铝作电极,浸入NaOH溶液中组成的原电池中是以铝作负极的。这里我们可以感受到在巩固练习时注重发现问题的重要作用。

二、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学得主动、学得轻松,是各学科教师在教学中一直探讨的问题。发现问题后如何来解决问题是关键。首先让学生自己进行探究,然后再组织学生讨论、交流,让学生各抒已见,相互启发,教师再巡回点拨,最后在广纳众议的基础上得出结论。这种教学方法,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效果较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着引导、指导、点拨、评价的主导作用。

1.让学生成为探究的主体

通过教学使学生能独立的解决问题,能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未知的知识,发展自学能力是教学的目的。在探究问题过程中要让学生成为主体。

2.进行正确的引导

首先,教师要信任学生。不要处处代办,甚至包办。同时,、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心理和思维

方式,根据学生的水平,从独特的角度提出问题来引导学生。问题设置的方式可以有多种。如(1)通过观察自然现象提出问题。(2)运用实验现象提出问题情境。(3)通过化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提出问题。(4)通过新旧知识的联系提出问题。(5)通过分析相关数据的变化规律提出问题。这既能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培养和发展,也能优化化学教学。

3.实验探究 化学教学中学生获取化学知识和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实验。进行实验探究常采用小组实验的方式。有效的小组实验探究学习不但能互相促进,共同提高,而且真正培养了学生团体的合作和竞争意识,发展了交往和审美能力,强调了合作动机和竞争意识,真正起到了合作学习的作用。实验过程提醒学生要明确实验的目的,内容,步骤;实验中要注意的操作;要观察什么现像;要做好记录。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当学生争先恐后地展示自己所设计的实验方案,并要求用实验验证,而且很多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来评价其他同学的设计方案。往往演示实验都是老师做学生看,学生兴趣不大,课堂气氛也不活跃。如果让学生参与实验,课堂气氛则比较活跃和谐,学生兴趣提高,有利于教学。不但培养学生大胆、科学、严谨的作风,也可以暴露学生操作的弱点,能够集体矫正。既满足学生显示能力的愿望,也能培养学生的成就感和自信心。我对演示好的学生及时表扬,并根据演示水平,授予他们“小教授”、“小学者”、“小老师”等称号,学生兴趣高、劲头足,都争先恐后提前预习实验,都想一展身手。学生实验能力明显增强,有力的促进了化学学习。当然,应当选择一些较安全、难度适中、现象明显的实验让学生做,否则效果不好。

同时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思路和热情,教师及时调整自己的教案,起到更好的引导效果,实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在我精心设计的问题的引导下,学生思路清晰了,学生能够结合实际高频率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好的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三、问题解决—对学生得出的结果进行正确的评价 在评价过程中先让学生交流他们得出的结果,对其中不正确的给予正确引导,得出正确知识。在引出知识过程中,对学生的回答还可以常用赞许的话语鼓励学生,如“老师也有同样的想法”、“老师觉得你的观点有一定的道理”、“虽然说得不是特别得好,但你很勇敢”等等,增进与学生的感情,使每位学生时刻感觉到自己是课堂中的主人。

四、概括整合,迁移应用

在形成正确知识后,还要进一步使知识系统化。通过概括整合对本节知识进行总结,回顾过程与方法,形成知识网络。通过例题、练习的训练,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达到知识的迁移应用。教学中针对学生实际,结合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以“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概括整合—迁移应用”为主线,采用多种教学形式,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

上一篇:物流设施与设备答案下一篇:事业改革方案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