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进生管理中存在问题

2024-07-15

后进生管理中存在问题(精选10篇)

篇1:后进生管理中存在问题

后进基层党组织存在的问题

1.支部班子成员个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个别成员存在着固步自封、安于现状的思想。个别成员思想观念和精神状态不能适应当前快速的、跨越式的发展形势,固步自封、固守过去的老传统、老办法,“等、靠、要”思想严重,缺乏主动进取和创新的精神。

2.支部班子工作状态不佳,不能形成合力,落实工作不彻底,存在懒散软现象。工作作风不民主,工作方法简单粗暴,缺乏创造性和灵活性;村两委班子不团结,不协调,工作中容易发生分歧,这些现象影响了基层党组织在群众心中的形象,制约了基层党组织自身作用的发挥。

3.支部党员队伍结构不合理,学历层次偏低、年龄结构老龄化现象严重。由于年龄结结构老化,导致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缺乏应有的生机和活力;由于文化知识素质低,有些党员干部在发挥作用上显得有心无力,存在着三个不适应:一是独立驾驭市场经济和带领农民致富的本领,与群众盼望致富迫切心情不适应;二是有的党支部班子成员政策水平不高,有私心杂念,与群众要求公开、公正、公平的迫切愿望不适应;三是依法行政能力弱,与群众日益增强的民主意识、法制意识和参与意识不适应。

4.支部加强党建工作的意识弱化。有的基层党支部在实际工作中,“抓中心忘党建”,中心任务和党的建设“两张皮”,有的是职能错位,履行党务职责较差,出现“谈行政业务滔滔不绝,说党建工作一窍不通”的现象。部分党员干部对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认识不到位,重视程度不够,存在重经济、轻党建的思想,工作存在畏难情绪,积极性不高,没有把抓经济工作与抓党建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落实工作只重形式,不注重效果,分工不明确,职责不清,出现了“都管、都不管”的现象。

5.支部服务意识不强,先锋带头作用不够。一是党员分布相对分散,党员的社会阶层也相对多元化和复杂化,基层党建工作较难开展。二是少数基层党组织宗旨意识和理想信念弱化,缺乏干事创业的信心和勇气,缺乏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精神和能力,不能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三是支部党员老龄化现象严重,年龄大的党员由于年迈体衰,丧失劳动和工作能力,几乎无力在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中发挥重要作用。年轻党员虽然在理论水平、文化素质、技术能力和生机活力等方面占有优势,但流动性强,也难以有效发挥作用。

6.支部后备干部的发掘和培养力度不足以及党员发展不够。后备干部来源不足,大量的农村青年外出务工经商,并且外出的大都是相对较有活力和能力的年轻人,导致组织选择面不广;二是后备干部的流动性大、稳定性差,部分村对优秀退伍军人、高中毕业生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去培养,在即将起用时,他们却外出打工或自己置办起了实业;三是村干部工作吸引力不大,部分村比较优秀且组织打算培养的农村青年,因受经济利益驱动,对当“村官”不感兴趣。

7.支部发展思路不清晰,发展农村经济办法不多。村集体经济发展滞后,党支部为群众办实事,解决实际困难能力不足。后进基层党组织没有长期发展规划,在发展农村经济中,不能从传统种植结构中解脱出来,带领农民致富的路子不宽,办法不多,不能满足群众致富的要求,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党支部的凝聚力、号召力和战斗力,严重影响村党组织在群众中的威信。

8.支部学习气氛不浓,党内活动开展较少,内容和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由于各项管理和经济工作任务繁重,人员组织困难,支部民主生活不健全,以至于组织制度得不到很好地落实,存在开展活动次数少、间隔周期长的实际情况。

9.党员规范管理制度不健全。一是党员管理不主动。基层党组织的主要工作精力一般都放在村内经济社会各项指标发展上,加之基层党组织中流动党员人数较多,党组织对每个党员的管理不能面面俱到,没有尽最大努力去联系和服务每个党员,使得党组织凝聚力不强,部分党员在思想、行为上放任自流。二是开展活动少,使得部分党员逐渐淡化了党员意识,找不到身为党员的感觉。一些党组织往往只注重党员付出服务,但较少考虑为党员提供服务,在党员遇到困难时,缺少及时地关怀和帮助,党员对党组织的依赖、归属、信任感不是很强烈。三是奖惩措施不“给力”。在对优秀党员的表彰上,精神层面的奖励多,物质层面的奖励少,使那些受到表彰的党员没有强烈的成就感、荣誉感;对不合格党员,尤其是对党员脱离党组织管理的情形还存在教育、处置力度不够等问题。

10.支部缺乏创新和活力。随着新形势的发展变化,要求新时期党员具备多方面的能力和素质,成为复合型的人才,而事实上基层党组织多数存在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工作能力不强等现象。爱用“老脑筋”想问题,“老眼光”看问题,“老办法”解决问题,工作中存在依赖性,对上级党组织布置的任务被动应付,缺乏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篇2:后进生管理中存在问题

一、共性问题

1、沟通协调不到位

科室、个人之间踢皮球、推责任、2、办事拖沓

不及时、无结果、没时间概念、缺劳动纪律概念

3、管理效果不到位、不规范

没有监督、考核、责任主体、有令不行

二、个部门、领域的具体问题

1、财务:签字审核程序、招标程序、对外经营投标保证金、基建,设备购置

2、合同:安全质量条款

3、人事管理:工资政策、人员管理、引进人才、利益分配、4、文字材料:严密

5、安全、质量

三、树立集中意识

1、政策意识:熟悉政策、熟悉规范、熟悉定额标准

2、市场意识:派业务员,资质的作用

3、成本意识:效益观念,财务资金意识

4、责任意识,工作要有目标,对得住身份,对得住自己

5、沟通意识:换位思考意识,短信、电话、面谈。

6、自律意识:做到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古人讲:“君子为政之道,以修身为本。”中国传统文化历来把自律看作做人、做事、做官的基础和根本。

机关各处室履行责任,努力工作,完成了所规定的各项任务,全年整个工作比较优秀,推动了全局经济的发展与队伍的稳定。要求各处室要发扬成绩,开拓创新,努力完成新的工作任务。

增强政治责任意识,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局机关干部要带头转变作风,做出表率,尽快适应新的工作环境,不断改进调查研究的方式与方法,要努力抓好地质工作的落实和市场项目的争取。

搞好管理创新,对财务管理、利益分配等制度要进一步规范,做到事业单位规范化,市场行为科学化,具体工作精细化。

篇3:后进生管理中存在问题

后进生转化是职业院校班主任班级管理中的一项重要课题。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 对建立和谐文明校园, 形成良好的校风、班风、学风、舍风具有重要意义, 但部分班主任却不注重研究后进生转化的方法和策略, 在后进生转化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 使后进生转化工作举步维艰, 收效甚微, 甚至适得其反。笔者就此谈谈自己一些粗浅的看法和做法。

1 存在的问题

1.1 存在歧视心理, 严重损害学生的自尊心

职业院校的学生知识基础薄弱, 对专业学习缺乏应有的兴趣和动力, 没有良好的学习态度和明确的学习目标, 没有良好的学习方法和策略, 使学习不能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更因曾经的学习失败而丧失自信心, 受挫能力差, 情绪脆弱敏感, 自尊心很强。加之大部分班主任在日常管理中存在某些歧视心理或行为, 如自觉或不自觉地喜欢亲近学习好的学生, 提问或征求意见时喜欢请学习好的学生回答, 对学习好的学生关爱有加, 处理问题或纠纷时偏袒学习好的学生, 对学习好的学生的错误视而不见等, 这些做法容易使后进生产生自卑心理, 觉得自己处处不如人, 认为自己不是学习的料, 导致后进生精神萎靡不振, 思想不求进步, 学习不思进取, 生活自由散漫, 自暴自弃, 得过且过。

1.2 教育方法简单陈旧, 缺乏创新

部分职校生由于受家庭和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娇生惯养、贪图享受、追求时髦, 性格放荡不羁, 自制力差, 抽烟、喝酒、打架斗殴、沉迷网络、夜不归宿等违反校纪班规的行为时常发生, 令班主任十分恼火和头疼。对于这些学生, 有的班主任采用向家长告状、羞辱、嘲笑、当众训斥或辱骂, 甚至体罚学生的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 还有的班主任干脆听之任之、放任自流, 教育方式呆板陈旧、缺乏创新, 不但不利于学生认识错误, 反而会使学生产生严重的逆反心理。

1.3 评价模式单一, 阻碍学生的全面发展

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 大部分班主任把考试成绩作为评判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殊不知, “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 世界上并不存在谁聪明谁不聪明的问题, 而是存在哪一方面聪明以及怎样聪明的问题, 即学校里没有所谓的“差生”, 每位学生都是独特的, 也是出色的[1]。在单一评价模式的影响下, 过分强调共性而忽视差异性, 其结果是:学习好的学生受到鼓励, 并越来越好, 逐渐进步为好学生;学习差的受到批评, 并越来越差, 逐渐退步为“双差生”, 严重抹杀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与国家实施的素质教育相背离。

1.4 缺乏团队合作精神, 易独断专行

在职业院校扩招和生源质量日趋下降的背景下, 学校在配备班主任时往往较多地考虑那些严厉、有威慑力、能镇住学生的教师。这类班主任对学生往往实行“专断型管理”, 在后进生转化过程中不注重依靠任课教师、班干部和班集体、家庭和社会的力量, 缺乏团队的合作精神, 遇事不能集思广益, 喜欢独断专行, 使后进生转化的效果大打折扣。

1.5 对后进生转化缺乏足够的信心

后进生由于自制力差, 在转化过程中易出现反复现象。在这种情况下, 容易使班主任对后进生的转化产生怀疑, 从而对他们丧失信心, 导致前功尽弃。

1.6 忽视心理教育

职业院校的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转折时期, 他们在自我意识、人际交往、求职择业以及成长成才、学习和生活方面难免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和问题[2], 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 心理问题呈大幅度上升趋势, 高中生为18.79%, 大学生为25.39%[3], 后进生尤其如此。但他们的各种心理问题往往不能被班主任所察觉, 得不到重视和及时指导, 成为导致学生行为失调、过错频发的一个隐患, 严重影响后进生的转化和健康成长。

2 相应的对策

2.1 要有爱心和公平心

我国近代教育家夏丏尊说:“教育之没有情感, 没有爱, 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 没有水, 就不能称其为池塘,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好学生需要爱, 后进生更需要爱。班主任在教育教学中, 一定要以爱为基础, 多一份宽容, 多一份沟通和理解, 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学生, 使他们感受到亲情般的关怀和大家庭的温暖, 用爱来抚慰他们受伤的心灵。

2.2 因材施教, 循序渐进

教育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学生的身心发展, 在一定年龄阶段会表现出一定的共同特点, 同时也存在着个别差异[1], 后进生转化也是如此。应充分了解学生, 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 有的放矢、循序渐进地进行因材施教。班主任要循循善诱, 充分尊重和关爱后进生, 善于发现后进生身上的闪光点, 充分发挥他们的个性特长, 及时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 让他们在体验成功的喜悦中得到鼓舞, 重塑自信, 激发他们勤奋上进、立志成才的信心和决心。

2.3 多元评价模式,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多元评价模式指的是评价内容的多元化和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它打破了将考试作为唯一评价手段的垄断模式。新的教育评价观念要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查,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评价不仅应关注学生知识和技能的获取情况, 更应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方法以及相应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1]。只有这样, 才能培养出适合时代发展需要的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有纪律的创新型人才。

2.4 齐抓共管, 形成合力

后进生的转化工作一定要依靠全体授课教师、班干部、家庭和社会的团队力量。作为班主任, 一定要及时与他们取得联系, 互通情况, 共同探讨, 及时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思想动态、学习状况、兴趣爱好、才能特长, 研究后进生存在的问题及根源, 制订针对性的转化策略, 对他们进行补缺补差的帮助和教育。

2.5 要有耐心和信心

后进生表现出的不良行为或习惯, 不是一日养成的, 因此, 后进生的转化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 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要有长期的思想准备和足够的耐心, 不能急于求成。同时, 后进生转化中的反复也是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 要允许他们反复, 要对他们充满信心和期待, 要及时采取恰当的教育方法, 善加引导, 相信他们一定能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合作。

2.6 行为感化与心理辅导并重

在后进生转化中, 班主任除了用关心、爱心、耐心、诚心去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和生活方面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使学生安心学习外, 还要根据心理教育的原则, 利用开设团体心理辅导课、开设心理咨询服务室、设立心理热线、网络聊天等形式, 及时对他们进行心理教育, 疏导或纠正他们的心理问题, 促进他们身心健康成长, 更好地适应社会、服务社会。

参考文献

[1]金东海, 蒋明之.教育学[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 2004.

[2]任世伟, 段生成, 金玉龙.职业院校学生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指导实案[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 2011.

篇4:后进生管理中存在问题

一、创建适合后进生的学习环境,树立后进生的信心

学生和教师组成了一个班级,在班级中,学生之间是会相互影响的,教師要充分利用這一特性,创建有利于后进生学习的教学环境,让后进生感受到来自班级的温暖和关心。首先,教师要积极引导先进的学生对后进生伸出援手,让学生进行相互帮助和鼓励。其次,在中职班级中,教师要营造一种平等和谐的交流氛围,为了让学生相互尊重、实现共同进步,教师要起到带头示范的作用,即带头关注和帮助后进生,并对其进行适当的课外辅导。良好的班级风气有利于增加学生的爱心和宽容心,可以使学生做到不歧视、不孤立后进生。然后,教师可以划分学习小组,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在每个小组中都分有等量的后进生和优等生,实现小组互助学习。在这种学习小组中,每位后进生都可以找到“小老师”,而其他成绩优秀的学生,为了让自己的小组变得更加好,也都会尽可能帮助自己小组的后进生,就在这样的中职班级氛围中,学生之间形成了群体合力,同时最大限度地发挥了班级的整体效用。当然在创建适合后进生学习的环境时,教师不仅要营造互助的班级氛围,而且还要多为后进生提供一些“机会”,因为对于后进生而言,无论是班级活动或是学习发言的机会都是比较少的。例如,在选班干部的时候、节目表演的时候、回答问题的时候,等等。当后进生展现的机会增多的时候,不仅班级的其他学生会对其有所改观,就连后进生自己都会在无形中树立自信,进而达到后进生的转化。

二、采用合适的态度对待后进生,要给予后进生尊重和关怀

后进生常常具有胆怯、害羞、不善言语等特点,而且由于诸多原因,后进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并不十分强大,所以为了更好地实现后进生的转化,教师要加大对后进生的关注度,在对后进生的态度上,教师要格外注意。有些后进生因为不能在成绩上获得教师的关注,便会另辟蹊径,通过捣乱等方式引起教师的关注,所以这个时候教师就应当采取循循善诱的方式,不能严厉地指责和批评,要懂得理解,及时鼓励这些后进生。在理解的同时,教师还要善于抓住后进生的闪光点,并对这些闪光点进行及时的鼓励与表扬,例如有的后进生在乐于助人上表现突出,教师就可以在班会等集体活动中点名鼓励,并让其成为整个班级的榜样。这样不仅能拉近先进生与后进生之间的关系,更可以让后进生增加自信心。当然适当的批评也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在批评的时候,教师要注意语言表达的艺术。古语说得好:“恶语伤人六月寒,良言一句三冬暖。”而过于严厉的批评可能会导致和加深学生的叛逆心理,甚至会产生“破罐子破摔”的心理,如果这样,教师的后进生转化教育活动就会进展得越发困难了。

三、以学校为中心,实现学校、社会、家庭一体化的多方支援

在对后进生转化的问题上,教师是不能够单打独斗的,为了更好地帮助后进生,教师应当适时地结合社会、学校以及家长的力量,发挥集体的力量。在社会上,教师可以发表一些关于如何正确对待后进生的文章,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有关后进生的报道及书籍等进行学习和反思改进。我们都知道,媒体与社会的力量是强大的。定期召开家长会与家访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家庭教育方式、有利于提高家长对孩子的关心程度。教师可以通过家长向学生传递一些信息,并让学生知道他们是有人可以依靠的,尽可能地帮助后进生排除他们的孤独感,同时教师还可以定期开展小范围的课堂研讨会或班会,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形成一对一的帮扶,尽可能让每一个学生参与进来,让后进生可以感受到来自同龄人的关怀。

总而言之,中职院校的学生都是极具可塑性的,所以教师应当积极提高对后进生的关注度,用适合的教学技巧及方法引领和改变他们,并用自己的真心与真诚来感化他们,以促进后进生更加全面地发展,让后进生重拾自信。

篇5:合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作为A公司一方的代理律师,刘美林律师说,这宗纠纷之所以能很快以有利于A公司的结果调解结案,并不是因为A公司提供的证据有无可置疑的说服力,主要是因为A公司在仲裁过程中采取了有效策略恰恰相反,在本案证据的收集过程中,她感到A公司在合同审核和合同履行过程管理中做得不够否则,不会使事情发展到对簿公堂的程度

刘律师认为,这个案例在合同管理中暴露的问题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合同审核方面存在的问题,二是合同履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合同审核方面存在的问题:

根据对勘察设计行业的调查,刘律师发现上述问题在行业中普遍存在,也事实上给客户拖欠设计费大开了方便之门,并且已经给勘察设计单位带了很大的经济损失为防止上述损失继续发生,刘美林律师根据多年的从业经验,对勘察设计单位的合同管理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一,必须设立或指定专门的合同管理部门大型勘察设计单位应设立专门的法务部,中小型勘察设计单位的经营部门要指定专人全面负责本单位的合同管理归口管理合同的资信调查签订审批会签审查登记备案法人授权委托合同示范文本合同专用章,合同履行与纠纷处理,合同定期统计与考核检查,合同管理奖惩与挂钩考核等

二,定期清查合同的履行情况定期清查合同履行情况,让合同履行过程管理处在动态的管理之中在清查中及时掌握合同的履行情况,对正在履行的合同尚未履行的合同和中止履行的合同进行审查甄别,并提出风险评估及解决方案收集合同履行过程中双方的来往函件备忘录会议纪要传真,电话记录电子邮件等,建立合同档案对存在问题的合同,及时收集补充有关可能产生纠纷的关键证据

篇6:小学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玉溪市易门县龙泉镇中心小学:冯思凤

在现代班级管理中,小学阶段的班级管理显得尤为重要。而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管理者和引导者,是学校与学生、家长之间联系的纽带和桥梁。她的主要价值在于“育人”,在于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作为班主任的我在做学生工作的过程中深刻地体会到,当前在我们县小学生中存在一系列问题:

1、学校领导层不重视班主任的选拔和培训工作。他们认为师范院校毕业的学生就完全可以胜任班主任一职,根本没有对班主任任职前的集体管理能力、思想凝聚力等各方面进行有效的考核及锻炼。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教学文化有着进一步的提升,而现在大部分的小学班主任团队仍然缺乏针对现代化小学班级管理进行的定期培训,导致小学班级管理理论处于过时的状态下。

2、传统应试教育的思想加重了班主任对学生成绩方面的重视,从根本上忽视了小学生成长重要阶段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意义。在“应试教育”的枷锁束缚下,小学生的成绩和升学率被作为学校教学管理的重点,社会、教学管理部门以及学校领导都把这些方面作为衡量学校班级管理的重要指标,学校领导将学生的成绩和升学率与班主任老师的利益直接挂钩,导致班主任加班加点、主抓成绩,以实现升学率达到自己的教学效益,根本无暇从小学生的精神文化方面进行教学培养。

3、.极度缺乏班级凝聚力

作为一个优良的班集体,班级成员之间应该有较高的心理互依性,集体应该有确定的成员组成,并且他们应该拥有共同的目标,成员能为集体目标的实现贡献自己的力量。现在由于受到社会多元文化的冲击,导致小学班级里的同学自我社会意识不断增强,大部分学生在思想上都比较独立,虽然大部分学生都比较认可本班级的凝聚力作用,同学之间也能相互信任,并为建设好班级出谋划策,但是学生的集体归属感普遍不高,都有多元化的自我思想不能得到统一,导致小学班级缺乏较强的整体思想凝聚力。

4、班级管理制度缺乏活力。

在班级中设置班干部,旨在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和民主作风,学会自治自理。然而很多小学的班干部相对固定,使一些学生形成了“干部作风”,不能平等地对待同学,而多数学生却缺少机会,在班级管理中缺乏自主性。还有小学高段的学生由于老师经常安排班干部管纪律、检查卫生、检查作业等事情,这些事也经常会得罪人,而且班主任老师对这些同学的要求又更高,所以有一部分同学当班干部的主动性不强,不能确实当好老师的小助手。

5、心理问题突出。

(1)有不少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幽闭症、抑郁症以及孤僻独立,不愿参加集体活动等现象。我想如果不及时做好心理方面的教育疏导,问题亦不可轻视。

(2)心理承受力不强,认为自己无所不能,难以承受失败的挫折。作为独生子女,在家要什么有什么,认为自己想的都能实现,没有经历社会的挫折,不能正确对待老师的批评。

(3)社会就业压力的影响,一部分学生不再认同“知识能改变命运”的这一说法,读书无用论在它们心中滋长。在学校不爱读书还影响其他同学。

(4)心里成熟比较早,不把心思放在学习上。

篇7:班级管理中存在问题与对策

班级常规管理是学校各项管理的基础。当前各级各类学校尤其是中小学校学生在每日常规中所表现出的诸多存在问题,正成为日益给学校管理造成压力的突出方面。本文试图从问题的表现、成因等方面进行分析,提供对策。

班级常规管理主要是班级经常性的规章制度的管理,包括课堂常规、宿舍常规、劳动常规等方面的管理以及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应有的礼貌要求。常规管理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规范。班级管理工作的基础在于有效、持久的常规管理。呈良性循环的常规管理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基础和保证。学校对班级的管理主要是通过班主任实施的。

当前,在我国各级各类学校尤其是中小学校,随着独生子女学生的普及,常规管理问题中所突出表现的学生诸多不良行为习惯的存在,正日益成为令学校管理者尤其是班主任头疼的问题。相对于他们的父母一代而言,独生子女这一代的主要优点是:相对活泼,开放,思维较敏捷,乐于接受新生事物,敢于向权威挑战。但他们的缺点同样明显,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在思想道德方面缺乏“爱心”。集中的体现是,往往只“爱”自己,不知道爱父母、亲人、朋友,不知道爱国家、爱民族,比较自私自利。其次在言行举止方面相对缺乏诚信,缺乏涵养和一定的深度,比较浮躁。第三是在纪律制度方面,相对自由散漫,不愿受纪律制度的约束。

一、问题成因分析

首先是社会大环境。学校、教师和学生在一定程度上都是社会的缩影。社会的好与不好的方面,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在学生身上得到一定的体现。在社会的大环境中,学校的许多正面教育有时候显得苍白无力。

其次,荣辱观问题。当前全国上下都在进行“八荣八耻”的学习教育活动。而社会上相当一部分人的“不以荣为荣,不以耻为耻,甚至以耻为荣,以荣为耻”的价值取向的存在,对学校“八荣八耻”教育活动的开展、对班级的常规管理起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第三,来自学生家庭的原因。当前,城市的许多普通家庭和农村的大部分家庭,家长中往往父亲或母亲一人、甚至两人都长期外出打工。留守家庭的往往是妇女、儿童和老人。而这些学生的母亲或爷爷、奶奶等往往又很难管得住他们。其结果是更不利于这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第四,教师自身素质也亟待提高。近年来,新工作的师范生中相当一部分已属于“独生子女”代了。一方面是他们自己从小就是在父母的“呵护”、“娇生惯养”中长大的;另一方面,一个毋庸置疑的事实是,师范生的质量在逐年下降。因此对学校来讲,对尤其是青年教师的素质教育,对青年教师的“常规”教育,也在一定程度上成了当务之急。

四、对策 1.全社会都来关心支持教育。教育关乎国家、民族和每个家庭的未来。学校班级常规的管理、未来合格人才的培养,需要家庭、社会的基础,需要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社区)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在这一方面,学校、教师需要发挥主动性,要主动将社会(社区)和家庭能挖掘的优势,能“为我所用”。如邀请社会上的优秀人物、家长中的正面成功典型等来校演讲等,以尽可能地放大正面影响,缩小负面影响。

2.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和荣辱观教育。近几年来,党和政府所倡导的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和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是学校加强班级常规管理教育的一个契机和强大的思想武器„„

3.班级公约的制定。班级管理常规可以以“公约”的形式出现,公约经过大家酝酿、讨论,使大家认识到它是维护学校利益不可缺少的,是代表师生利益的,必须自觉遵守。公约就是制度,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公约制定后的关键在于大家的共同遵守、共同执行。因此,还要选举公约的执行委员会,应由班级的各类学生组成,在一定程度上应是各类学生都有,包括一些所谓的“后进生”,因为让他们参与“执行”,这对他们本身就是一种制约。

4.教师的为人师表。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一个教学效果好、个人品行好、能公平公正对待每一个学生的教师,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无形的影响。所谓“不言自高,不怒自威”。

5.培养民主精神。民主是一种政治形态,也是一种生活方式。民主要求每个人遵守法律和规则。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学校是训练民主的绝佳的环境。他认为学校可以提供良好的机会,让学生练习近平等、意见交流、进取心、责任感、领导、服从,以及为团体而努力等民主的性格。班级、尤其是教室常规有助于使个人在团体规范之下更卓越——这就是民主的精神。

篇8:后进生管理中存在问题

一、创建适合后进生的学习环境, 树立后进生的信心

学生和教师组成了一个班级, 在班级中, 学生之间是会相互影响的, 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特性, 创建有利于后进生学习的教学环境, 让后进生感受到来自班级的温暖和关心。首先, 教师要积极引导先进的学生对后进生伸出援手, 让学生进行相互帮助和鼓励。其次, 在中职班级中, 教师要营造一种平等和谐的交流氛围, 为了让学生相互尊重、实现共同进步, 教师要起到带头示范的作用, 即带头关注和帮助后进生, 并对其进行适当的课外辅导。良好的班级风气有利于增加学生的爱心和宽容心, 可以使学生做到不歧视、不孤立后进生。然后, 教师可以划分学习小组, 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 在每个小组中都分有等量的后进生和优等生, 实现小组互助学习。在这种学习小组中, 每位后进生都可以找到“小老师”, 而其他成绩优秀的学生, 为了让自己的小组变得更加好, 也都会尽可能帮助自己小组的后进生, 就在这样的中职班级氛围中, 学生之间形成了群体合力, 同时最大限度地发挥了班级的整体效用。当然在创建适合后进生学习的环境时, 教师不仅要营造互助的班级氛围, 而且还要多为后进生提供一些“机会”, 因为对于后进生而言, 无论是班级活动或是学习发言的机会都是比较少的。例如, 在选班干部的时候、节目表演的时候、回答问题的时候, 等等。当后进生展现的机会增多的时候, 不仅班级的其他学生会对其有所改观, 就连后进生自己都会在无形中树立自信, 进而达到后进生的转化。

二、采用合适的态度对待后进生, 要给予后进生尊重和关怀

后进生常常具有胆怯、害羞、不善言语等特点, 而且由于诸多原因, 后进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并不十分强大, 所以为了更好地实现后进生的转化, 教师要加大对后进生的关注度, 在对后进生的态度上, 教师要格外注意。有些后进生因为不能在成绩上获得教师的关注, 便会另辟蹊径, 通过捣乱等方式引起教师的关注, 所以这个时候教师就应当采取循循善诱的方式, 不能严厉地指责和批评, 要懂得理解, 及时鼓励这些后进生。在理解的同时, 教师还要善于抓住后进生的闪光点, 并对这些闪光点进行及时的鼓励与表扬, 例如有的后进生在乐于助人上表现突出, 教师就可以在班会等集体活动中点名鼓励, 并让其成为整个班级的榜样。这样不仅能拉近先进生与后进生之间的关系, 更可以让后进生增加自信心。当然适当的批评也是必不可少的, 但是在批评的时候, 教师要注意语言表达的艺术。古语说得好:“恶语伤人六月寒, 良言一句三冬暖。”而过于严厉的批评可能会导致和加深学生的叛逆心理, 甚至会产生“破罐子破摔”的心理, 如果这样, 教师的后进生转化教育活动就会进展得越发困难了。

三、以学校为中心, 实现学校、社会、家庭一体化的多方支援

在对后进生转化的问题上, 教师是不能够单打独斗的, 为了更好地帮助后进生, 教师应当适时地结合社会、学校以及家长的力量, 发挥集体的力量。在社会上, 教师可以发表一些关于如何正确对待后进生的文章, 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有关后进生的报道及书籍等进行学习和反思改进。我们都知道, 媒体与社会的力量是强大的。定期召开家长会与家访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家庭教育方式、有利于提高家长对孩子的关心程度。教师可以通过家长向学生传递一些信息, 并让学生知道他们是有人可以依靠的, 尽可能地帮助后进生排除他们的孤独感, 同时教师还可以定期开展小范围的课堂研讨会或班会, 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形成一对一的帮扶, 尽可能让每一个学生参与进来, 让后进生可以感受到来自同龄人的关怀。

篇9:后进生管理中存在问题

关键词:后进生;问题;转化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1-251-01

课余时间,在办公室听得最多的就是课任教师气呼呼的对某班所谓的“后进生”的讨论。本县属于彝族聚居地,还有一部分的藏族同胞,汉族在本县反而成了少数民族。本校的招生对象是面向全县小学,所以彝族学生成了学校的主力军。由于语言、经济、文化、风俗、习惯等的不同,他们进校后在学业、道德、个性发展或其他方面都显得有些跟不上,成为了教师眼中的“后进生”。转化这些“后进生”不仅是父母泣血的呼唤,更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彝族“后进生”存在的主要问题

1、价值观偏差。这是本校彝族后进生最为突出的问题。在当今“打工热”的背景下,大部分农村孩子成了“留守儿童”。很多的父母忽视了对孩子的教育,不管孩子的思想变化,放纵孩子的不良习惯,只管孩子的吃穿。使许多孩子的价值观有了偏差,他们觉得读不读书都差不多,自己的父母没有文化,还是能外出打工,照样能养活一家人。所以他们来学校就是为了“混”一个毕业证,上课说话、打闹、睡觉、不完成作业,反而成了他们的必修课。对学习的理解有很大的偏差,认为是在给父母、老师学,所以在校没有一个好的学习态度。

2、制度意识的淡薄。大部分“留守儿童”和爷爷奶奶居住,由于彝族地区的特殊性,许多农村家庭子女较多,都是大的照看小的,孩子在家的那几年几乎是“放养”状态。进校后,他们缺乏团队精神,自我意识较强,制度意识却相当的淡薄。使班主任在管理班级的时就出现“彝族生难管”的感受。

3、遇事容易冲动。初中阶段的学生渴望独立自由,希望和其他人一样受到平等的尊重,希望建立自己的交往群体。但是,在现实的生活中,由于他们缺乏社会经验和自我约束力,加上他们情绪比较的外露,容易丧失判断力和控制力,常因沟通问题产生一些误解,也因不同民族、地区等偏见而跟其他同学发生冲突。

4、学习困难。彝族学生作为我校的主力军,由于家庭经济困难、条件艰苦,使他们不能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加上父母的文化水平不足,难以指导他们学习,孩子小学基础太差,甚至有的进了初中还不是很懂汉语。初中学科的增加,学习方法、要求都和小学有很大的不同,这就使学习本来吃力的他们更是雪上加霜。但是,父母和老师要的只是一个结果,对他们的期望过高,只希望他们有个好的成绩,而没有找找其中的原因。多次的失望和打击让他们对学习失去了信心,甚至对自己也失去了信心。从而对学习产生消极抵触心理,干脆就“破罐子破摔”,无法安心学习。

二、转化“后进生”的对策

1、思想转化和制度教育的并行。一方面,很抓学生的思想转化。俗话说的好:“人活一张脸,树活一张皮。”其实彝族学生更是如此,所以面对违反纪律的后进生,我们不要一味的责骂、处罚,因为这样只会增强他们的反叛意识,解决不了根本问题。这时应该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多和他们谈心交流,让他们觉得老师真的关心他们。另一方面,要抓制度教育。从学生第一天进校开始,就要有意识地对他们制度化、规范化的教育。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深化他们对学校制度的理解,从而培养他们的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能力。

2、维护后进生的自尊心。作为老师,要公平对待班上的每一位学生。这句话说起来容易,可是做起来却很难。很多老师只关注优生,对后进生采取不予理睬的态度。其实后进生也有自尊心,而且非常的敏感。他们很在意别人对他是否尊重,他们更在意老师对他们的态度,在教育学生的时候,要注意选择教育的场合和方式,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及时的和家长沟通,让家长配合自己做好后进学生思想转化的工作。像“你是笨蛋,你是猪”“你不是学习的料,你永远是倒数第一”等刺激的语言会使他们对老师产生怨恨。这无疑就伤害了彝族后进生的自尊心,使他们形成这样的思想观点:就算我做好了事,表现积极,老师也不会关注我,老师还是看不起我等消极思想。久而久之,他们就会觉得老师不喜欢他们,老师没有做到一视同仁,老师是偏心眼等想法。为了引起老师的关注,他们就与老师唱“对台戏”,出现上课扰乱课堂,上课说、打闹等行为,纪律也就越来越松散。因此,我们老师不能把这些彝族后进生置身于被遗忘的角落,要公平对待他们,维护他们的自尊心,帮助他们克服自卑心理,树立信心,确定正确的方向。

3、培养兴趣,让彝族后进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学习有兴趣,才能把心理活动指向集中在学习上。作为老师,我们应积极主动,有计划地培养彝族后进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努力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对他们不要吝惜我们的表扬,抓住他们每一次闪光点对他们进行表扬。此外还有经常和这些问题学生谈心,融洽师生之间的感情,予以必要的鼓励,并和他们制定短期可行的目标,培养他们的成就感。只有这样,才能让后进生乐意接受老师的教育。

4、彝族后进生转化要有耐心。后进生的转化并非一日之功,由于环境的干扰和学习习惯的影响,他们的思想行动具有很大的反复性,今天做到的,过几天有做不到了。教师不能只是“恨铁不成钢”,而是需要“炼铁成钢”。因此,教师应该对每个彝族后进生有计划地不断强化教育,要有耐心,要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要给时间让他们改正。只有老师调整好了心态,我们的彝族后进生转化工作才能很好的开展,也才能实现彝族后进生真正的转化。

篇10:后进生管理中存在问题

前一段是管理班级最关键的时期,我通过查阅国内外各种教育资料-----优秀教育家及许多中小学优秀班主任的实践总结,并结合自己的努力,现在已经顺利度过,学生们开始获得了一种对班级比较高的认同,班级的凝聚力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建立起来了。通过调查与分析,先将突出问题总结如下:

一、班级的人际关系问题

经过前段时期仔细的调查与发现,同班同学很难融合,新同学之间尤为突出,因此分派现象特别严重。即使我再怎么创造机会,他们也是敷衍而过。这一点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记得我的qq留言中就有这样一段话:我比较内向,现在又进了新得学校和班级,我总有莫名的恐惧,我好想找一个知心朋友,但又害怕张口,我陷入了痛苦之中,老师你能帮我吗?我知道人际交往中心理方面是最关键的因素,不少学生在交往上存在心理障碍,尤其是嫌弃型学生,要么自卑退缩,宁肯躲在自己的小天地里翻耕,也不愿靠近热心的同学;要么过火失态,真是应了一句“话不投机半句多才”.经过对比与总结,人际交往中问题突出的学生有以下几种;

1、容易冲动、自信心薄弱、内心迷茫而又性格孤僻的留守儿童。

这些孩子经常与父母长期分开,家庭环境的不稳定使他们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从而带来较强的孤独感。极易使这些孩子形成孤僻、自卑、封闭的心理。这样的儿童在人际沟通和自信心方面自然比其他的孩子要弱。他们还容易对周围人产生戒备和敌对心理。这种敌对心理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攻击行为。有些儿童总感到别人在欺负他,一点小事就斤斤计较,对教师、监护人、亲友的管教和批评也易于产生较强的逆反心理,严重者往往还有暴力倾向。少数留守儿童认为家里穷,爸妈没能耐,才会出去打工挣钱,由此产生怨恨情绪和偏激想法。有的孩子在父母回家后疏远他们,导致情感隔膜。他们难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未来感到茫然。这些远离父母的孩子,人际关系严重失衡。

2、行为怪异、性格倔强而又争强好胜的“抬杠”生。

众所周知,家庭教育是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对子女实施的一种教育和影响。家庭教育对青少年的影响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所不能替代的。“抬杠”生主要来自单亲家庭。在家中得不到父母和亲人的关爱,在学校也没有得到教师的关爱。因此他们在人际交往中经常采取一些过激的行为来博得他人的关注。具体表现为爱和其他孩子“抬杠”,在其他孩子游戏时捣乱,上课时故意发出声响,欺负弱小的孩子,结交有臭味相投的学生拉帮结派……结果他们不但得不到别人的关注,反而深受他人的厌恶。

3、趾高气扬,盛气凌人而又争强好胜优秀生。

这些学生大都在家是宠儿,老人的溺爱养成了他们惟我独尊的个性。虽然这些孩子一般才能突出,能说会道,成绩优秀,但在和其他孩子的交往过程中趾高气扬,盛气凌人,争强好胜。他们不懂得欣赏别人,更不懂得宽容和谦让,不会与人合作,更不考虑他人的感受,总是以自我为中心,习惯于发号司令。久而久之,就会渐渐被其他孩子所排斥,所孤立。

4、比较成熟,见风使舵又会察言观色的领导生。

他们大多在班里扮演着不同的管理角色。平时,老师的一言一行他们都领会到位,由于种种原因,加上不良社会风气的引导,提前接受了所谓的“人情世故”,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得格外势利。小小年纪,就已经懂得如何选择有“价值”的交往对象,他们总是找家境阔绰、“身份显赫”或者成绩优秀者交往,从不和自己“瞧不起”和“无利可图”的孩子交往。在交往的过程,他们表现得非常成熟,见风使舵,人际交往也逐渐扭曲。

二、班级管理中存在着不公平问题

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了判断是非的能力,他们正逐步步入青少年时期,心中的那杆公平秤已越来越敏感,然而我们的班干部在多数老师的熏陶下,过分强调班级管理的工具性、驯服性,导致他们都忽略了这几点:

1.重视班级的社会化功能,忽视班级的个性化功能。这就出现了班级活动中的管理主义倾向。这种管理主义则是指把作为一种教育手段和重要形式的教育管理绝对化,变成一种目的本身。班级作为学校教育教学的基本单位,加强管理是必要和应该的,但是,把对班级的管理绝对化没有必要。这首先影响了学生的个性形成,班级活动中,过分强调了“听话”和“遵守纪律”,把班主任在班级中地位、权力绝对化;其次影响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因为它所强调一种简单的规范和服从,而不是一种个性和主动,强调同一性,步调一致,所以这种管理主义不能为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一个比较好的环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装的想象力和探索精神。班主任应关注班级活动中的管理主义倾向的消极影响,使社会化和个性达到和谐的统一。从公平的角度来讲,班级需要科学管理,班主任老师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承认学生之间的差别,让所有的学生认识到在班级体都是平等的,形成民主和谐,宽松的班级气氛,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

2、重视正式群体,忽视非正式群体。群体是由于某些社会原因而产生的心理状态和心理倾向,并以特定的相互关系和方式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人群或共同体。正式群体通常包括:班级学生集体,班共青团集体和少先队等负责组织开展全班性的活动,此外还有些兴趣小组也属于正式群体,这个群体目的任务明确,成员稳定,有一定纪律和计划,经常开展活动。非正式群体是学生自发形成或组织起来的群体,它包括志趣相同,感情融洽,或因地域等关系,以及其它需要而形成的学生群体。非正式群体特点是自发性、相容性、不稳定性和易变性。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共存,对学生身心发展有不可忽视的影响。非正式群体是学生自发形成或组织起来的群体,它包括因志趣相同、感情融洽、或因地域等关系以及其他需要而形成的学生群体。它的类型大致有玩乐型、学习型、功力型、违规型和人际吸引型。特点是自发性、相容性、不稳定性和易变性。然而,在班级管理中,存在着过度重视正式群体,轻视非正式群体的不平等现象。正式群体得到学生的支持和领导,非正式群体得不到教师的重视。

3、重视处境优势的学生,忽视处境不利的学生。小学阶段处境不利的学生,主要包括家庭经济贫困生、心理不健康者、“学困生”以及人际交往中的“独立者”.由于学生的家庭经济条件、学习能力、交际能力、心理状况等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加上当今社会不科学、不公正的教育评价观和现行的高考制度,所以在班级中成绩好的学生占据优势位置,相反的学生处于不利地位。在班级管理中,存在着重视处境优势的学生,忽视处境不利的学生,这样就形成了教育资源不能共享的现象,最终导致出现了两极分化的局面。这些学生经常处于处于劣势地位,容易被班主任所忽视。

上一篇:大学教师党员总结下一篇:安全资料广西建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