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英语作文:教育的根本

2024-07-19

高中英语作文:教育的根本(精选8篇)

篇1:高中英语作文:教育的根本

教育的根本英语作文

Last night, as I was nothing to do, I searched the Internet and saw a good movie, which moved me deeply. The movie is made up of a real person. The story tells about a female principal who is from a famous primary school, she quits her job from the good school because she could do nothing to make the students better, the school asks her to obey to the parents’ will. The principle happens to see the news that a country kindergarten recruits a principle in the very low salary, she decides to do the job in case that the poor kids will lose the chance to be educated. The principle saves the kindergarten at last, she is so great. She shows to the people that the root of education is to care about the students and love them with heart.

译文

昨晚,由于我没有事情做,我搜索了网络,看到了一部好的电影,深深地感动了我。电影是改编于一个真实的`人物。故事讲述了一个来自小学名校的女校长,她辞掉了名校这份工作,因为她没有办法让学生变得更好,学校要求她遵从家长的意愿。这位校长偶然间看到消息说一所乡村幼儿园招聘低薪招聘一名校长,她决定做这份工作,以防这些贫困的孩子会失去受到教育的机会。这位校长最后拯救了这间幼儿园,她是如此的伟大。她向人们展示了教育的根本是关爱学生,并且用心爱学生。

篇2:高中英语作文:教育的根本

教育的根本作文

昨晚,由于我没有事情做,我搜索了网络,看到了一部好的电影,深深地感动了我。电影是改编于一个真实的人物。故事讲述了一个来自小学名校的女校长,她辞掉了名校这份工作,因为她没有办法让学生变得更好,学校要求她遵从家长的意愿。这位校长偶然间看到消息说一所乡村幼儿园招聘低薪招聘一名校长,她决定做这份工作,以防这些贫困的孩子会失去受到教育的机会。这位校长最后拯救了这间幼儿园,她是如此的伟大。她向人们展示了教育的根本是关爱学生,并且用心爱学生。

篇3:道德教育是教育的根本

从道德教育与政治教育的关系角度审视道德教育的基础性、重要性, 也是许多教育学家的共同选择。杜威曾经指出:“民主政治热心教育, 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民主主义不仅是一种政府的形式, 它首先是一种联合生活的方式, 是一种共同交流经验的方式。人们参与有共同利益的事, 每个人必须使自己的行动参照别人的行动, 必须考虑别人的行动, 使自己的行动有意义和方向, 这样的人在空间上大量地扩大范围, 就等于打破阶级、种族和国家之间的屏障, 这些屏障过去使人们看不到他们活动的全部意义。”当代美国著名的德育学家里可纳也曾经明确指出:“我们民主的奠基人认为, 道德教育是我们民主社会得以存在的关键。”“他们的理由是:民主政府是由人民当家做主, 人民自己对社会的自由与公正承担责任。这意味着人民至少在某种意义上说必须是善良的, 他们必须理解民主的道德基础, 并为之负责……”因此, 他们的一个共同点就在于, 他们看到了政治教育必须建立在最基本和最有效的道德教育之上。

在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中, 许多教育学家也曾经对道德教育的基础性质予以明确的肯定。巴班斯基主编的《教育学》在谈到劳动教育时就曾经指出:“共产主义的起点是对劳动者的尊重和承认他的劳动的伟大价值。……人必须从幼年的时候起就从自己的经验中深刻认识到, 由于参加社会的生产劳动, 他才获得满足自己需要的道德上的权利。”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经说过, “为每一个人培养起善良、诚挚、同情心、助人精神及对一切有生之物和美好的事物的关切之情等品质———这是学校教育的基本的起码目标。学校教育就应当由此入手。”“我激励孩子们去关心人, 首先是关心母亲、祖母、父亲和祖父。”“我不是滔滔不绝地对少年讲述那些人所共知而又无人反对的政治概念, 而是去和他谈那些使人十分激动、使人不能平静的想法……”因此, 明智的共产主义者都应当理直气壮地承认:道德教育是共产主义等政治理想教育的基石。

从实践的角度看, 将道德教育视为教育的根本也是许多国家的共同选择。美国是一个较长时间强调间接德育的国家。但是, 间接德育的选择并不意味着美国教育无视道德教育的重要。相反, 反思相对主义和个人主义德育的结果是美国出现了品德教育运动。一位著名的美国教育学者曾经提出, 不管时代如何变化, 我们总将有着和我们祖先同样的需要。那就是, 愉快、勇敢地度过我们的一生, 和周围的人友好相处, 保持那些指导我们更好成长的品质。这些品质是欢乐、爱、诚实、勇敢、信心等等。美国当代教育家厄内斯特·波伊尔也建议“基础学校”的道德教育应当教会学生诚实、尊重、负责、同情、自律、坚忍、奉献等七项美德。美国品德教育学院曾经研究和编制过一套道德教育课程。这一课程于20世纪70年代中开始设计, 并曾经在美国的五个大城市作过历时10年的实验。1986年基本定稿, 正式使用。至1990年, 美国许多公立学校都开设了此类课程。按照他们的思想, 美国品德教育的目的是: (1) 提高学生的自尊心; (2) 加强学生的自律和自我修养; (3) 提高学生进行决策, 解决道德问题的能力; (4) 向学生传授积极态度和价值观, 等等。依据这一目的, 教育家们编写了从幼儿园到小学、中学的品德教育课程的教材。整套教材在内容上一致强调了经过反复研究得出的一些基本的价值观念———诚实、勇敢、信念、公正、宽容、人格、善良、助人、言论自由、选择自由、经济保障、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个人尊严、时间分配、个人才能的发挥, 等等。

在亚洲, 1987年成立了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日本国立教育研究所为后援的“亚洲国家道德教育研究会”, 其宗旨也是寻找“普遍的道德价值”, 用于改进参与国的道德教育。应当指出的是, 由于文化的因素, 东亚国家一直是普遍和突出强调道德教育的区域。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都是一直在学校强调和实行直接道德教育的国家。以日本为例, 日本现行的中小学课程中直接施行道德教育的课程就有道德课和特别活动时间两种形式。其中小学、初中的道德课是每学年35课时, 特别活动时间每学年35~70课时不等;高中课程中道德教育纳入公民课, 占公民课总课时的1/3。此外, 日本等国教育界也同样关注间接的道德教育和隐性课程对学生道德发展的影响, 强调全体教育工作者都应承担起道德教育的责任。

篇4:改变——教育的根本

关键词:有效教学 转变 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1

教育的根本是什么?怎样实现教育的根之愿景?这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也是近几年来我努力探索想要解决的问题。

众所周知,学校教育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育人质量和学习质量,这是非常正确的观点。但传统课堂教学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只重视了学生学习的质量而忽视了教师育人的质量。因为追求的单一性——唯分数论,导致课堂教学走向畸形的发展:忽视对学生生命的尊重与关怀;忽略了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忽略了对学生品德的培养。结果培养出了连我们老师自己也不满意的学生:高分低能;身体不健康;不懂得感恩;没有社会责任感,不尊重生命,缺少团队意识等的学生。

庆幸新课程改革应势而生,感谢一大批教育先驱,一大批课改专著的出版,让我也分享到了他们的研究成果并加入课改的行列。经过近十年的教育教学实践的研究,探索,加上广泛的阅读。特别是这个假期的阅读实践

我坚信教育的根本是改变——增加学生的智慧,促使学生向善,向美;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只有师生共同发展进步的教学才是真正的教学!

我坚信要实现教育的愿景必须追求有效教学!

一、教师教学必须做到的转变。

(一)转变学生观。尊重学生个性,挖掘学生的獨立能力;平等对待学生,课堂教学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引领学生主动思考,探索,创设问题情境,联系学生的思想和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责任。

(二)转变学习观,突出生本课堂,学本课堂,让课堂动起来,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做到动静结合。动中体验,静中深化!

(三)转变教材观,提升资源整合的有效性。不迷行教材,变传统课堂“教好教材”为“用好教材”。

(四)转变教师观,构建师生学习共同体。课堂中教师角色丰富,既是设计者,组织者,管理者,也做引导者,反馈者,激励者,师生合作,共同进步发展。

(五)转变课堂观,立足挖掘学生的独立性,教师“主导作用”的不断向学生“主体作用”转变;课堂教学联系生活,注重学习过程的体验性,认知性,感性,培养学习型的学生,让学生能根据教师的创设的情境主动获取信息,恰当运用资源,积极思考,勇于质疑,构建自己的认真结构,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思维,在感悟中日益形成自己的健全人格和优秀品质!

观念转变了,课改动力源泉。参与课改的信心也足了!

二、我们教师须做好以下几方面的研究。

(一)研究学情

江山野先生给我们指出学生的发展有两个发展区:现有发展区和最近发展区。只有立足学生最近发展区的教学才是有效教学。根据余文森先生的“有效教学”的原则,有针对性的教学是有效教学的根本保证。为此我们必须对学情有充分的认识了解。

学情应该包含以下因素: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情感因素,智力因素,道德品质因素以及个性特征,家庭教育背景,生活环境等等。

(二)研究教材

这一研究是基于教材是课堂教学的“载体”的特征提出的。“用好教材”就必须了解教材,研究教材。

对教材的研究分为宏观层面的研究和微观层面的研究。

宏观层面的研究要求我们从整体上清楚教材的体系,明确谋章节教材在整个学段中的地位和作用,以便做到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有的放矢。同时还要把握学科特色,了解本学科的相识学科和边缘学科。

微观层面的研究要求我们熟悉各文本的知识要点,清楚各知识要点的内在联系并能挖掘出各知识要点中蕴藏的思维,能力等因素,能从知识要点中发现所包含情感态度价值观。

(三)研究教法

新课程教学主张“用好教材”,不再把人教版教材作为唯一的教学工具,大力提倡根据学情使用“校本教材”,基于教材和学情的需要出发,我们必须研究教法以适应新课程教学的需要。

比如新授课怎么教学?复习课怎么讲?实验课怎么上?室内课和室外课教学有什么区别?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都必须根据学情做细致的研究。

研究教法要以挖掘和发挥学生的独立性为出发点,让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和热情。

(四)研究考纲

尽管新课程教学淡化了教学考试的功利性,高考招生政策也出现了变化,不在把分数作为唯一的量标,但中国甚至国际现状招生离不开考试。政府部门对学校及教师的评价机制还没离开考试,因此我们的教学还得花很多心思去研究高考,研究考试。

研究考试目的就是让我们学生在考试的竞争中获胜,研究考纲就是要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

(五)研究课改动态

社会的发展总是伴随改革进行的。教育的发展也总是伴随课改前进。参与教学研究,做一个研究性教师,提升课改水平是一个教师义不容辞的义务,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

课改研究要着力于两个立足点

1.教师方面,学习研究,立足有利于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不断得到更新,与时俱进;立足有利于教师的知识不断得以丰富,教学视野不断得到拓展;立足有利于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日益精进提高。

篇5:谈教育角色的根本改变

——读《教育是没有用的》(林格著)有感

马鞍山市第二十二中学吴宜平

在孩子学习的问题上,失败不是成功之母,成功才是成功之母,反复成功培养天才,反复失败培养庸才;

教育是一把好刀,会用的人进行优质教育,不会用的人,会把刀变成控制人的“凶器”;

修炼自己的教育状态,实现“闭着嘴说话”,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

一切成功的教育都是和谐的教育;

人的素质是逐步养成的,而不是教诲而来。我想,这应当是素质教育的精髓; 教育之道,道在心灵,而不是被动的知识传递和技能训练;

……

林格的这部著作让读它的人眼前一亮,书中阐述了教育应回归教育的本质,让学生实实在在的成为教育的主体,让一切的教育最终都落脚在学生的自然生长,自然发展上,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终极目标。

不教而教是教育的最高境界。实现不教而教,需要教育者转变角色,重建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只要能选择好的角色,就可以实现能量转换,把能量以不教而教的方式传达出去。我想这也应该是转变教育观念的实质所在。在此,笔者想谈谈自己对教师角色转变的一点理解:

做“蜡烛”,更做“火柴”。长期以来,社会都将教育者喻为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学生。这也确实是教育者最大的美德和最高尚道德情操,许许多多的教育者都在用实际的行动践行这样美德和情操,培养了一大批合格的人才。但在今天的时代背景下,光做“蜡烛”是不够的,更得做“火柴”。为什么这样说呢?实际上,我们的学生内心里都渴望成功,都有一株永远不愿息灭的“蜡烛”,这根蜡烛有着无限的能量,而教育者的任务是做一根火柴,点亮学生心中的光明,让他们的能量无限激发,朝更加光明美好的彼岸行驶。显然,“火柴”的作用就在于激发并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当一个人充满着乐趣和信心学习时,我想,无论遇

到多少困难、多大困难,他都会感到无比的快乐,他就会无限接近于成功。

2004级我的一名学生张智愚,我高二刚接手时这名学生总成绩一般,在班级里算是不起眼的一名,特别数学不是很理想,通过几次接触发现她对数学兴趣不强,算是那种“不得不学”的型号,经过一两个月的被动学习,学习成绩基本原地踏步,看不到考入二本甚至三本的希望。后来教师们通过挖掘其优势科目,让她看到只要学好数学就能朝自己的目标更近一步。这样她带着自己的优势学科,怀揣着希望,慢慢地喜欢上数学,最终在07年高考中数学考了连她自己都意想不到的118分,成功考取二本。

做“园丁”,更做“农夫”。农夫疏松土壤、兴修水利、让植物自然生长,而园丁按要求修剪植物的枝叶,甚至使用化肥、农药、生物技术,控制和改变植物的生长。教育者应当做一名辛勤的合格的“园丁”,但更应选择做一个让学生自由发挥,自由发展的“农夫”。为什么这样说呢?从学生层面看,现在的学生极富个性,每个个体的需求和发展的方向也不尽相同,修剪成同一型号显然不符合学习主体的个性化需求;再从另一层面看,新课程背景下,充分呈现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让每一名学生参与知识的建构过程,让每一名学生可以自由发挥,畅所欲言,学得他们自己所需要的知识。那么对“农夫”型的教育者,学生会更加期盼,更加喜欢;而那种控制、压抑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的“园丁”型的教育者就会自动退出自己的舞台。

曾几何时,“神童”被一些初为人父、人母的家长们、老师们所羡慕,纷纷查找如何培养“神童”的精囊妙方,而后效仿之。随之而来的结果是:孩子身心疲惫,厌学情绪剧增,“神童”被培养成“剩童”(孩子喜欢的游戏节目、娱乐项目、与同学的戏耍等等对他而言是多余的)多么可悲啊!

做“法官”,更做“律师”。学生关系、师生关系有时需要教师,特别是班主任教师来做一回“法官”,评判是非,以求建立和维护良好的学生关系和师生关系。那为什么教师又要更加做好律师?律师是维护当事人权益的。做学生的“律师”,意味着站在学生的一边,竭力维护、捍卫学生的权益,做到学生的事无小事,始终代表学生的根本利益,为学生的发展建言献策,那样的话和谐的师生关

系,学生关系就一定会呈现在你的面前。

发生在我身边的一个小故事。

记得我带的第一届学生,初中考省重点高中,学校需先行“预选”即学校先进行选拔考试,我班几个成绩很好的学生考了头两场,后面它们罢考了,我知道后,大为光火,把他们及他们的家长叫道学校,不分青红皂白将他们狠狠训斥一顿:你们是对自己、家长及课任教师的不负责任,是自掘坟墓的一种表象…… 他们毕业后的第一个教师节,我收到来自被我训斥的其中一个学生的来信,信中她说出了那次罢考的原因:试卷早已泄密,其他班的同学没有考之前就知道试卷和答案。最后她这样说:“我们没有因为您的训斥而记恨您,我们仍然非常感谢您,但如果您在训斥我们之前,当一回“律师”的话,那我们一定会非常崇拜您”我看后无语,我只有反思。

现时有的班级班风很好,师生和谐相处,共同发展,而有的班级狼烟四起,混乱不堪,师生关系剑拔弩张,我想是不是“法官”的事做得太多了,“律师”的职责缺失了呢?现在也讲究“庭外和解”啊。

篇6:好习惯的养成是教育之根本

是学校之基石

开发区汇通路中学2014-5-1

4好习惯的养成是教育之根本,教师素养

是学校之基石

美国教育家赫尔认为:“习惯不形成,学习等于零。”这也是目前所强调的养成教育的意义所在。回顾历史,凡事有成就的人,都有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没有良好学习习惯的人,是不可能成才的,爱因斯坦说:“什么是教育?当你把你受过的教育都忘记了,剩下的就是教育。”什么是忘不掉的呢?习惯就是忘不掉的,它成为一种自动化的行为、稳定的行为,它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稳固的链接。习惯是可以决定一个人的命运。有了好习惯的学生是走遍天下都可以放心的学生,一身坏习惯的学生会让你有着操不完的心。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教师和父母最为关注的事情一个成功的教师,就是首先培养学生成为“学习迷”,使每一个学生都尽早地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形成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使学生终身受益。以下介绍一些我校对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制定的标准,以供同学们参考:

1.主动学习的习惯

别人不督促能主动学习,一学习就要求自己立刻进入状态,力求高效率的利用每一分钟学习时间。要有意识地集中自己的注意力用于学习,并能坚持始终。

2.及时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的习惯

要在规定的时间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把每个规定的学习时间分成若干时间段,根据学习内容,为每个时间段规定具体的学习任务,并要求自己必须在一个时间段内完成一个具体的学习任务。这样做,可以减少乃至避免学习时走神或注意力涣散的情况,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还可以在完成每个具体学习任务后,产生一种成功的喜悦,使自己愉快地投入到下一时间段的学习中去。

3.各学科全面发展,不偏科的习惯

现代社会迫切需要的是发展全面的复合型人才,所以要求中学生要全面发展,不能偏科。这就要求中学生对自己不喜欢的学科更要努力学习,在学习中不断提高兴趣。对不喜欢的学科或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科,可以适当降低标准,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立经过努力完全可以实现的初期目标、中期目标、远期目标,然后要求自己去完成。这是克服偏科现象的有效方法。

4.预习的习惯

课前预习可以提高课上学习效率,有助于培养自学能力。预习时应对要学的内容,认真研读,理解并应用预习提示、查阅工具书或有关资料进行学习,对有关问题加以认真思考,把不懂的问题做好标记,以便课上有重点地去听、去学、去练。

5.认真听课的习惯

上课时,老师不仅用语言传递信息,还会用动作、表情传递信息,用眼神与学生交流。因此,中学生上课必须盯着老师听,跟着老师想,调动所有感觉器官参与学习。能否调动所有感觉器官学习,是学习效率高低的关键性因素。上课要做到情绪饱满,精力集中;抓住重点,弄清关键;主动参与,思考分析;大胆发言,展示思维。

6.上课主动回答问题的习惯

中学生应该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课上要认真思考每一个问题,积极回答问题可以促进思考,加深理解,增强记忆,提高心理素质,促进创新意识的勃发。回答问题要主动,起立迅速,声音宏亮,表述清楚。

7.上课主动回答问题的习惯

中学生应该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课上要认真思考每一个问题,积极回答问题可以促进思考,加深理解,增强记忆,提高心里素质,促进创新意识的勃发。回答问题要主动,起立迅速,声音宏亮,表述清楚。

8.多思、善问、大胆质疑的习惯

学习要严肃认真、多思善问。“多思”就是把知识要点、思路、方法、知识间的联系、与生活实际的联系等认真思考,形成体系。“善问”不仅要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还要虚心向老师、同学及他人询问,这样才能提高自己。而且,还要在学习的过程中,注意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有所创造,敢于合理质疑已有的结论、说法,在尊重科学的前提下,敢于挑战权威,要做到决不轻易放过任何一个问题。要知道“最愚蠢的问题是不问问题”,应该养成向别人请教的习惯。

9.上课记笔记的习惯

在专心听讲的同时,要动笔做简单记录或记号。对重点内容、疑难问题、关键语句进行“圈、点、勾、画”,把一些关键性的词句记下来。有实验表明:上课光听不记,仅能掌握当堂内容的30%,一字不落的记也只能掌握50%,而上课时在书上勾画重要内容,在书上记有关要点的关键的语句,课下再去整理,则能掌握所学内容的80%。

10.课后复习的习惯

课后不要急于做作业,一定要先对每一节课所学内容进行认真的复习,归纳知识要点,找出知识之间的联系,明确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形成知识结构或提要步骤式知识结构。主动询问,补上没有学好的内容。对不同的学习内容要注意进行交替复习。

11.及时完成作业的习惯

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和自己选做的作业,认真思考,认真书写,一丝不苟,对作业中存在的问题,认真寻找解决的办法。作业写完后,要想一下它的主要特征和要点,以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作业错了,要及时改过来。

12.阶段复习的习惯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要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总结归纳,形成单元、章节知识结构,在大脑中勾画图式。这是使知识系统化,牢固掌握知识,形成学科能力的重要一环。

13.自觉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习惯

创造性思维能力是人的智力高度发展的表现,是创新能力的内核,是实现未来发展的关键。中学生应该随时注意运用如下步骤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1)界定自己所面临的问题。(2)搜集相关问题的所有信息。(3)打破原有模式,从八个方面尝试各种新的组合。包括改变方向,改变角度,改变起点,改变顺序,改变数量,改变范围,改变条件,改变环境等等。(4)调动所有感觉器官参与。(5)让大脑放松,让思维掠过尽可能多得领域,以引发灵感。(6)检验新成果。以上六步是解决作业难题的有效方法。

二、我校习惯养成三字歌:

上课三字歌: 铃声响,进课堂,坐端正,看前方;敏于听,善于想,敢于说,长于写,拿笔时,姿势好,起立时,身体正,会合作,乐交流,声音亮,口齿清。

三、学生学科素养的提升:

随着课改的深入,中考也经历了从“知识立意”到“能力立意”,再到考查学生学科素养的转变,这透视出学科素养的培养已成为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

新课程标准围绕着人的培养目标来设计,要求教学目标应致力于学生学科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自杨校长到汇通路中学以来,提出打造“有情、有趣、有序、有效”的生态课堂,要求广大教师要切实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到培养学生高品位的学科素养,是提高学科教学质量的基础;要求老师们真正做到:育人为本,关注差异;减轻负担,提高效益;生动活泼,自主发展。

在活动中,看到孩子们的精彩技能展示和优秀的学科基本功,每位老师和评委都为孩子们的全面发展而欣喜: “这孩子的歌声真动听”“他的这幅画真有创意”“他们真是多才多艺”„„汇通路中学的孩子们的学习生活是快乐的、轻松的、丰富多彩的,相信在杨校长的引领下,使他们逐步养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德、智、体、美和谐发展,使学生逐步养成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的习惯,形成严谨求实的学风,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以完美的姿态适应未来学习、生活和工作的需要。

篇7:哈佛大学最根本的教育理念

选择自己热爱的职业,做有意义的工作,有独立的思想和价值判断标准,才是哈佛最根本的教育理念。哈佛大学并不适合每一个成绩好的学生,读博士并不是每一个成功者的必经之路;生活中,我们看到太多的“脚踩两只船”“曲线救国”“见风使舵”。这样做,什么时候才是头呢?什么时候才能做真实的自己呢? 哈佛大学有一个理念是:一个人的成功与失败不在于他的能力和经验,而在于他的思维方式;因为思维指导行动,行动影响习惯,习惯形成品格,品格决定命运。

美国教育家杜威说:“思考,如漆黑的夜里一簇火苗,给你以希望,如浩瀚的大海里一串浪花,给你以勇气”; 热爱阅读,会感受无穷智慧,会拥有宽广胸怀。你会知道科学家伽利略为何要为真理而献身,你会明白梭罗为何亲近自然陶醉于瓦尔登湖;热爱阅读,可得到灵魂升腾,可体验精神飞翔。阅读,让你的视线穿越千年;阅读,让你的心灵神游八荒…… 哈佛老师经常给学生这样的告诫:如果你想在进入社会后,在任何时候任何场合下都能得心应手并且得到应有的评价,那么你在哈佛的学习期间,就没有晒太阳的时间。

篇8:创新: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力

我们谈创新教育, 必须先搞好教育创新, 因为教育创新是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力。我国教育改革必须立足创新, 通过理念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课程创新、教学方式创新等来推动教育的整体创新。学校在着力保护、挖掘和发展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同时, 要兼顾他们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化发展, 为国家、社会输送德才兼备的创新型人才。需要强调的是, 教育无论怎么改革、怎么创新, 都不能离开“育人”这一根本。立德树人, 培养拥有家国情怀、脚踏实地、追求梦想、自尊自主、自信自立、身心和谐发展的人, 始终是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最神圣的使命。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 (以下简称“人大附中”) 的学生培养目标是“全面发展+ 突出特长+ 创新精神+ 高尚品德”, 围绕这一育人目标, 学校走出了一条“熔铸中外精华、坚持综合创新”, 创造适合每个学生发展的教育之路。人大附中坚持“从中国走向世界的青少年, 必须具有中国心、怀有中华情”的理念, 在培养学生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同时也极其注重爱国主义教育, 使学生拥有一颗美丽而强大的中国心, 并具有报效祖国、服务社会、完善人生的能力, 培养出一批批忠诚、有担当的创新型人才。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 它不仅仅是学校的责任, 也是政府、社会的责任, 需要各方力量的参与和合作, 只有这样, 才能培养出真正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人才。所以, 我国要探索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重视社会各界的协同创新, 逐步建立起政府、社会以及用人单位共同参与人才培养的运行机制。政府或相关社会团体等可以举办创新大会 (活动) , 将学校、企业、政府等人员汇聚在一起, 就创新与创业、创新与教育等问题进行深入研讨、交流, 为我国教育的改革发展添柴加火, 为创新的时代大潮推波助澜。学校可以通过开展校校、校企及国际合作等多种形式的协同创新, 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提供多样的模式和更广阔的平台。

上一篇:年味作文1000字_五年级作文下一篇:工程弱电2014年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