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教学中的常见问题

2024-07-24

英语教学中的常见问题(精选8篇)

篇1:英语教学中的常见问题

“问题教学”中的问题初探

明代思想家李贽说:“学人不疑,是谓大病。唯其疑而屡破,故破疑即是悟。”爱因斯坦也曾说:“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保护和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开展问题性教学,是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但目前“问题教学”并未得到普遍重视,具体到实效性上则更令人担忧,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是虚假性。学生根本无疑,提问仅是为了迎合教师的需要,博取教师的欢心,结果往往是明知故问,虚假问题多。

二是功利性。由于质疑纳入了考试范围,所以有些教师不在提高学生质疑水平上下功夫,而是想方设法教给学生提问的“技巧”。所谓“技巧”,就是提出的问题,越简单越好,字数越少越好。

三是欺骗性。主要存在两种情形:一是“表里”不一。质疑只是教师教案纸上的一个环节,而非实际操作中需要的。所以上课时,教师会让学生提问。针对学生提出的很多不乏有价值的问题,教师不是积极引导学生进行筛选、归类、升华,而是夸奖一番,然后将这些问题搁置一边,继续按自己的教案进行教学。学生有被愚弄之感。二是守株待“兔”。为了体现课堂以学生为主,教师往往让学生提问,一直提到教师心中想提的那个问题为止,让学生提问好似教师设置的圈套。

四是“去问题”性。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没有问题走出课堂,问号走向句号,课堂尾声缺乏可持续性。教学的最终结果是用所传授的知识完全消灭了问题,而不是在初步解决已有问题的基础上引发更多、更广泛、更深入的新问题。

如何走出“问题教学”的误区,充分发挥其作用与效益?笔者认为,必须从以下两点入手。

第一,要真让学生提问题。“问题教学”是一种开放式教学,向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要求学生敢问、善问,乐问,教师首先必须要具备问题意识。教师在课堂中,应多些引导诱问,少些直接提问,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课堂还给学生。

教师可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真提问题。恰当的问题情境,能使学生在体验中产生问题意识,发现并提出探究的问题。如教师可充分利用教材,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在文本的疑难处、“空白”处、细节处提出问题;可围绕教学内容适时穿插启发性的故事,诱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可在课堂上再现生活情境,或直接引领学生走进生活,让他们在生活体验中萌发问题;也可开展课外、校外活动,让他们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发现问题等。教师可通过恰当的评价,让学生提真问题。真实的学习问题是课堂内外自主学习最强大的内驱力,它使课堂同伴之间的合作学习变得必要,使课堂教学的探究目标更集中。学生的真问题不是为了迎合教师的需要,而是他们在探究学习中,对教材、对教师等动态生成的开放性问题。为了让学生提真问题,完善问题评价手段至关重要。

第二,要真让学生解决问题。在学生提问结束后,教师首先要引导他们对提出的参差不齐、纷繁复杂的问题进行梳理,提炼教学的核心问题,作为探究的主线;接着应以独立或合作探究作为解决问题的主要形式,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充分展现思维过程,真正实现“思维自惊讶和疑问开始。”在思维过程中,教师要正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他们的独特创造。因为创造性教学活动不仅以问题为开端和主线,而且以问题为终结。教学的最终结果不是用传授的知识完全消灭问题,而是在初步解决已有问题的基础上引发更多、更广泛、更深入的新问题。这些新问题出现的意义不仅在于它能使教学活动无止境地进行下去,更重要的是在于它能最终把学生引上创造之路,成为创造者。所以,无论问题得出怎样的结论,都是学生思考的成果,都应该尊重。

总之,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切入点。教师只有在平时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才能欣喜地听到学生创新之花慢慢绽开的声音。(共1496个字)

作者姓名:张宏军 邮政编码:225819 通联地址:江苏省宝应县范水镇中心小学 联系手机:*** 电子信箱:zhangtougao@163.com 【作者简介】

张宏军,男,1968年生,江苏宝应人,中学高级教师,扬州市语文学科带头人,本科学历,从事小学语文教学素质化研究,有60多篇论文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

篇2:英语教学中的常见问题

一个学期以来,我校根据市教育局教师继续教育有关文件规定及我校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对新教师进行了岗前培训。通过培训学习,广大的青年教师在思想、理论,以及教学技能等各方面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和加强,也涌现出一批非常有潜力的年轻教师。但在培训的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先将这些问题总结如下:

一、问题

(一)教学意识欠缺(不安心)

青年教师才参加工作,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和诱惑,往往不能将精力集中在教学工作上,仅仅把教学当作一项任务,以应付完成任务不出教学事故为准,只是把教师这份工作作为一份谋生的手段。在讲台上没有畏惧心理,没有责任的意识。

(二)备课不充分

青年教师由于工作重心及职责不清,或忙于科研工作,或忙于杂事,备课不认真,无法对每节课的讲授内容熟记于心,无法做到在不看教材和讲稿的情况下能够完整地、条理清楚地讲述内容,造成在上课时经常出现一些思路短路,叙述紊乱,影响到整个课程的流畅性,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

(三)教学手段运用不当

多媒体教学手段,集声音、图像、视频和文字等媒体为一体,具有形象性、多样性、直观性和丰富性等特点。青年教师一般都具有较好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充分发挥好这方面的优势,把多媒体手段运用好,能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有的青年教师不分情况和效果,盲目套用。

1:例如像数学等强调公式推理与证明过程的课程,并非多媒体的优势,由于过多使用,不能很好地把推理、证明的过程比较清楚地、一步一步地展示出来。

2:有的教师把多媒体变成一种愉懒的工具,把书上的内容原封不动地复制屏幕上,课件仅仅只是课本搬家,没有加入新的知识,扩大学生的信息量;3:许多青年教师因为多媒体教学方式的引入,完全忽略板书的功能,对板书不甚关心,板书时杂乱无章,主次不清,字迹潦草,随意性很大,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写哪就写哪;有的甚至没有写板书的习惯,一节课下来仅随手到黑板上写下几个字。

(四)教态方面欠妥

1:由于缺乏教态训练,许多新教师初登讲台时教态不好,手不知放在哪里好,讲课的过程中有一些多余的动作(影响学生的注意力);

2:有的教师上课时发音吐字不清晰,或普通话不标准,有很重的口音,或说话速度较快,学生听课感到很吃力;3:有的教师教学语言欠简练,缺乏必要的抑扬顿挫,一节课下来基本上保持一个语调,语言表达词不达意,枯燥乏味;

4:有些老师在讲课过程中多数时间不能正面对着学生,或者侧视窗外,或者面对计算机;有的眼睛不敢离开讲稿,恐怕自己讲错,而不注意学生的表情反映(殊不知眼睛是心灵的窗口);5:另外有些老师不够注重仪表,在衣着上过分华丽新奇甚至暴露,或者过分随便,甚至有些老师穿着背心,拖鞋上课,不修边幅。

(五)驾驭能力不够

1:由于涉入课程不深,缺乏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和教学目标的潜心研究;缺乏对讲授内容的精选、加工和改造,缺乏理论联系实际的融会贯通;

2:在调动学生听课积极性、控制教学节奏和管理课堂等方面把握及控制不力。上课时往往出现照本宣科的现象,对教材中的谬误之处缺乏鉴别力,以讹传讹。讲授过程中,主次

不清,重难点不突出;

3:对学生学过的知识不能及时归纳、总结、慨括,帮助学生穿成线,连成片。讲服力。教学手段单一,仍大多采用“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课堂气氛沉闷;

4:由于比较年轻,各方面经验不足,当出现有调皮的学生时候,不能及时制止学生的不当行为(上课迟到、着装不整、课堂上吃东西、睡觉、聊天、玩手机、擅自离开教学场所等)

5:甚至有的老师被学生的思想左右,立场不坚定(比如由于各种活动,擅自放学生提前下课,或者是调课;受学生的影响更改教学计划等)(即课堂突发事件是常态)

(六)自律意识差

1:不按时上下课,随意的调停课或者是请人代课 2:在课堂上随意打接听电话 3:个别新教师又迟到早退现象

(七)虚心学习不够

青年教师虽然精力充沛,但毕竟阅历经验不足。有的青年教师虽然意识到自己教学经验不足和授课质量不高,但缺乏主动学习现代教育理论的意识,尤其缺乏向一些长期从事教学工作的老教师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表现在不能主动切磋教学经验和主动观摩授课学习。也有不少青年教师自我感觉良好,不愿向老教师取经。

二、忠告

1、认真充分备课

常言道: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因此备好课是上好一门课的前提。特别是有的新教师刚开始所上的课可能并不是自己熟悉的专业,这样就更需要认真学习,否则无从说起讲好课。教师备课要以教材为中心,进行知识储备。一本教材是很多专家经过一个相当的过程对历史以来某一学科知识的总结整理,有它全面、完善、系统的特点。因此,既要全面把握教材的慨况,结构层次,又要抓住它的重点、难点和前后的联系。但是,知识更新是每天都在进行,以前特定条件下正确的理论在今天的条件下可能会发生变化。因此,教师也必须跳出书本的框框,站在世界现代科技发展的前沿,掌握本专业领域科技发展的最新动态,及时把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科技动态、研究成果以及有待攻关的重大课题在教学内容卜反应出来,以引导学生去探索发展新知识,帮助学生学会预测、预见和构想未来事物的发展变化,从而发展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不断增强学生的自觉性和创造性。

2、钻研教学方法

讲课既是一项工作更是一门艺术。备好课只是讲好课的基础。把课讲好还需要有正确的教学方法。虽然教无定法,但教学又不能没法。因此,青年教师要想教好一门课,除需要博览群书外,更需要研究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才能使学生以最快的速度接受知识,同时启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去创造新知识,最后达到教学的最高境界由教到不教。课堂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构成的,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共同活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采用研究型的教学方式,改变传统的单向性讲授为主,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等双向交流的方法,在“活”字上下功夫,使课堂真正活起来,动起来,并做到“形散而神不散”。这种方法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能促进学生积极思考,而且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同时还能保持良好的课堂纪律。当然使用各种教学手段的同时也要把握好分寸。例如在使用案例教学法中,不能过多地注重案例的使用,因为教学毕竟不是评书演讲,除了生动的案例外,应该更多地告诉学生这门课涉及的是什么知识,应用这些知识我们能够解决什么实际问题。

另外,讲课时要注重逻辑性,重视课堂内容的有机衔接,突出整堂课内容的条理性,重点是把难点讲通,重点讲透,关键讲清。

多媒体虽在信息传播上丰富了许多,但绝不可以无选择地滥用,而应当根据所授课程的特点,突出地使用更利于传递本课程内容信息的手段,亦不可一味地追求教学媒体形式,而忽视了对教学基本功的训练,这样将会事与愿违,得不偿失。在一次课中,擦除板书内容时,要始终注意保留梗概性的题目或关键词,一次讲课结束时,黑板上能够留下整堂课内容的概况。

3、培养良好教态

教学语言是师生实现沟通交流的主要载体。教学语言应当注入一定的感情,才会生动,具有感染力,产生深刻印象,而不应平铺直叙,仿如背书。课堂用语应使用普通话。语速宜适中,过快别人听不清楚,过慢别人听着着急。关键的地方,要略作停顿,以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记忆。音量、声调宜适中,要保证坐在后排的学生能听清所讲的内容。抑、扬、顿、挫的运用要自然合乎情理。语言应保持清楚流畅,略带一些文采。上课时精神饱满,表情轻松愉快,面带微笑。打扮则得体、大方,穿着端庄,符合教师的职业要求。讲课时正面学生,视线随时自然地关注全体学生,即可随时洞察课堂动态,观察学生的课堂反映,又能使学生思想不易开小差,不敢轻易搞小动作。

4、虚心学习、善于学习。(学习精髓)

俗话说,“三人行,必有我师”,“取人之长,补已之短”借鉴是最有效的学习手段。青年教师要虚心向老师学习,善于从其他教师特别是优秀的教师身上学习先进的教学经验。这些教师所拥有的教学技能、教学方法和教育智慧都是青年教师所欠缺的。但是学习别人不必“邯郸学步”,机械地照搬,要懂得别人为什么这样做,而后从自己的情况出发,创造性地运用别人的先进经验。应该对比他人的成功经验分析自己的不足,通过分析、比较和尝试,找到更好的教学方法,才能使课上得越来越加越圆满,并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向其他教师学习其中一个比较有效的方法就是“听课”。听课时要确立清晰的听课目的,要有科学的听课方法,及时“换位”听课。通过听课学习他们的教学方法,包括课堂的导入和结束、教材重点难点的处理、语言表达技能、多媒体的制作、板书的设计及课堂组织互动等等。此外,青年教师之间也可开展教学研讨与观摩,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5、积极反思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圈,思而不学则殆。教学正是如此。有总结才能有提高。总结的过程是对教学工作理性思考、积累经的过程。因此,教学反思是教师积累教育教学经验,提高教学素养的有效方法。青年教师要养成反思的习惯,这样就可以帮助教师经常自学地总结教学情况,纠正教学行为中的偏差,寻找提高教学效果的办法。

结束语

教师的天职是做好教学工作,上好课是教师的本份。青年教师刚刚踏上大学的讲台,需要学习和掌握的本领很多,而教学基本功的掌握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青年教师在职业生涯之初,就应该从根本上认识到加强教学基本功的重要性,热爱教育事业,脚踏实地、戒骄戒躁,潜心钻研,不断改进教学方法,调整教学内容,加强语言艺术,改善教学手段,使学生听课成为一种享受,以更好地实现“传道、授业、解惑”的目的。

篇3:问题教学:教学中的问题

有位教师执教三年级语文课文《赵州桥》 (语文出版社S版上册) , 先叫几位学生读课文, 然后要求学生自由朗读, 思考下列问题:

1.第1自然段有几句话, 分别说什么?

2.赵州桥的设计有什么特点?

3.第3自然段主要写什么?课文主要抓住什么介绍?

4.“杰出”“宝贵”是什么意思?

之后的教学, 学生在教师“引导”下按给出的问题亦步亦趋, “尽入吾彀”。当学生回答难以迎合教师要求, 不符合“标准答案”时, 教师就越俎代庖, 把答案说出来。学生完全按照教师的预设来学习, 缺乏主动积极性, 教学过程平淡无奇。

思考:

这样的“问题教学”, 现在被很多语文教师采用。它的特点是教师把教材的知识点以问题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 让学生在探索解决问题中掌握知识、发展智力。“问题教学”的本意是让学生带着问题认真读文, 独立思考, 自主探索, 求得问题的解决, 做学习的主人, 是对“满堂灌”式教学的叛逆。但如果教师设计的问题“含金量”低, 引导不当, 便很难达到预期效果。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 教师设计的问题要能引发学生积极思维。问题的产生有三种方式:学生生成、教师提出和师生共同形成。由教师提出问题, 可能考虑比较全面, 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和教师调控课堂。但如果教师缺乏教学技巧, 教学过程就很容易变得生硬呆板, 使课堂失去活力。问题由教学生成, 需要教师有效的启发和巧妙的诱导。还有一种情况是, 教师根据学生生成的问题进行取舍, 提出符合师生要求的问题, 二者兼顾, 这样的问题教学更容易取得成效。

确定的问题要提纲挈领, 对全文起到统领作用。这样的问题, 应体现课文的重点并有助于教学目标的达到。上述案例中的问题4是一个浅层次的问题, 没有深入到对事物本质的理解。如改为:“怎样理解赵州桥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或“为什么说赵州桥是一座世界闻名的石拱桥?”则更具有思考价值。

提出的问题要简约而不简单, 体现课文的精、气、神。这样才能使课堂教学因有价值的问题而提升价值。否则, 问题再多, 对增强课堂有效性的作用也不大。案例中的第2、3问可归结为一个问题:赵州桥有什么特点?这才是该文教学的根本。可教师混同了赵州桥的外形特点和设计上的特点, 使学生在理解上莫衷一是。事实上, 赵州桥在设计上有两个特点:一是没有桥墩, 只有一个拱形大桥洞;二是大桥洞顶上的左右两边各有两个小桥洞。赵州桥的外形特点是雄伟、坚固、美观。这两个问题必须区分清楚。

设计问题要注意循序渐进, 层层深入。提出的问题, 要有清晰的层次结构, 尽可能体现科学知识的内在顺序与学生认知活动的顺序有机结合, 遵循由近及远、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认知线路, 让前一个问题成为解决下一个问题的准备。问题之间如果缺乏内在逻辑顺序, 随意摆放, 互不关联, 就会使学生思维缺乏连续性, 课堂教学缺乏连贯性。在上述案例中, 教师给每段课文提出一个探究的问题, 从表面看, 好像每段都有思考的问题, 且按段落先后依次排列, 但没有抓住问题的本质, 只是简单的罗列。

问题的解读要突出整体认知。一篇文章, 是一个有机整体。要领会文章内涵, 就需要整体把握, 抓文章的内在联系, 切忌零敲碎打, 见树不见林。

就《赵州桥》而言, 理解赵州桥的雄伟、坚固、美观, 体会劳动人民的智慧, 是文章的重点所在。在解读时, 不能就“问题”而问题, 片面理解, 认为问题答完, 课程目标就实现了。这种把问题与文章整体割裂开来的做法, 是对文本解读的肤浅。

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学生解读:赵州桥的设计很有特色, 这一设计的优点体现在既减轻流水对桥身的冲击, 使桥不易被水冲毁, 又减轻了桥身的重量, 节省了石料。赵州桥雄伟、坚固, 1300多年了还完好无损。赵州桥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是祖先留下的宝贵财富, 让后人引以为自豪。如果能紧紧围绕以上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带领他们寻找知识, 收到的教学效果可能会更好些。

篇4:如何避免问题教学中的教学问题?

[关键词]问题教学;教学问题;问题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2384(2009)07-0030-02

所谓问题教学,是指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它是把教学内容化作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解决问题从而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培养道德品质。问题教学的核心在于问题的设计,如果问题设计得好,教师引导得好,那么既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否则,问题教学就会沦为为问题而问题,从而使问题教学变成教学问题。

综观当前的问题教学,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问题完全由教师设计学生的主体性得不到发挥。(2)问题缺乏伸展性,是非问、选择问居多。比如:一位教师在教学《我的“傻瓜”妈妈》时提出了这样两个问题:课文中总共写了几个人物?你认为“傻瓜”妈妈真的傻吗?学生只要认真阅读课文都能轻易地回答出这两个问题,这样的问题缺少思维内涵,没有价值。(3)问题缺乏系统性,问题之间既缺乏联系,又缺少整合。(4)问题多而密,没有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考时间。(5)问题脱离学生实际,脱离教学情境。(6)问题过于宽泛,学生难以把握。如有的教师喜欢问:读完这篇课文,你们想到了什么?学生的回答五花八门,极易导致课堂失控。

笔者以为,要避免问题教学成为教学问题,须做到以下3点。

研究问题的来源

问题的来源有3个:(1)从教参中得来。教参往往是教材编写者所撰,编者在教参中创设的一些问题,既有层次深度,也能前后呼应,有的就是理解文章的大问题、主问题、关键问题。对这些问题,一线教师要认真研读,理解编者意图,然后为课所用。(2)从自己的思考中得来。教师备课时,不仅要备教材、备教法,还要根据自己的经验和体会,推断学生在学习时可能遇到的问题,一据此设计课堂问题。(3)从学生的发现中得来。直接从教参中得来或者教师仅从自身的角度提出的问题;往往与学生的实际有一定的距离。教师要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然后,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筛选整合,引导问题探讨不断深入。

遵循问题设计的原则

1、问题设计要符合学情

问题设计既要考虑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又要考虑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让学生“跳一跳就能够得着”。这样的问题既能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又能让学生体验问题解决后的愉悦。比如:在上杨绛的《老王》一课时,广东深圳市倪岗老师在导入环节设置的问题就很巧妙。

师:生活中称呼他人,有叫“老王”也有叫“王老”的,这两者有什么区别呢?

生(思考):“王老”有尊重的意味,而“老王”显得更亲热。

师:作者杨绛是著名学者,而老王只是一个拉车的,作者为什么用“老王”这样亲热的口吻称呼他呢?

细细推敲,就会发觉这两个问题既扣住了文中平等对待、热切关心普通劳动者的主旨,又非常贴近学生的经历和阅历,创设了引发学生进一步思考的因子。

2、问题设计要兼顾“三维目标”

以下是笔者在教《荷塘月色》时的教学片段。

师:今年7月份,老师到北京参加论文颁奖活动,出于对朱自清先生的敬慕,我来到清华园,见到的荷塘是翠叶满眼、生机勃勃,为什么?

生1:老师去领奖,心情好,所以看到的是翠叶满眼、生机勃勃。

师:那朱先生是怎样的心情?

生1:淡淡的。

师:文中有提示的信息吗?

生2:在第一节,“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宁静”是非常安静,前面加上“颇不”,说明作者的情感是淡淡的。

师:作者为什么“颇不宁静”?文中有没有提示?

(学生看书、寻找)

生3:找到了,是文章的补记:1927年7月,北京清华园。

师:那时中国历史上发生了什么事件?

生3:在那之前三个月,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几个连贯的问题,使景到情的过渡显得很自然,既激发了学生思考的热情,又突破了难点。如果教师直接问“作者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写这篇文章的”,那就无法激发学生深层的情感体验。

3、问题设计要统领文本

问题设计应该统筹全局,具有明确的方向性。教师要在多角度研读教材的基础上,针对学生实际,提炼出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主问题,使整堂课的教学形成一条在内容上贯串全文、在教学上贯串始终、各个环节有机联系的动态发展的主线,这样就可避免零碎散乱、没有主线和主旨的低效教学。比如特级教师孙双金教《林冲棒打洪教头》一课时,整节课引导学生探究“什么样的林冲”、“什么样的洪教头”这两个问题,拉动丰富的语言材料。学生从课文的形象、细节出发,对人物形象进行多元思考,读出了林冲的足智多谋、智勇双全、讲义气等,一个立体的、丰满的林冲形象就出来了。

4、问题设计要有层次梯度

问题要有系统性,要考虑到文路、编路、教路、学路的“四路”统一,将主问题层层分解,形成脉络清晰、层次分明、梯度推进的问题群。比如:有位教师在教《风筝》一文时,设计了如下问题:“我”毁风筝为什么不对?“我”毁坏的仅仅是风筝吗?“我”为什么要毁坏?“我”自省后想到补救,为什么还感到悲哀?这几个问题以“毁”为核心,对文本进行深入挖掘,层层推进,环环相扣,直指文章主旨。这样的问题设计,符合学生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学生从一个问题的思考引发另一个问题的思考,形成“追问式”研读的思维模式,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更能训练其思维的严密性和逻辑性。

5、问题以预设为主,兼顾生成

课堂生成对教师的要求很高,完全依靠课堂生成是不现实的。笔者以为,问题应以预设为主,兼顾生成。特别是主问题以及由此衍生的问题群,教师必须在课前充分准备,然后在课堂上再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从教参中或自己思考中得来的问题多为预设的问题,而源于学生的问题既可以在课堂上动态生成,也可以在课前通过收集、筛选学生预习中的问题提前做好准备。

6、问题要有拓展性

问题的设计不仅是为了解决文本知识的重点、难点,还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因此,要关注问题的开放性和拓展性,跳出文本甚至学科设置一些综合性问题。比如:《故乡》中“我”和中年闰土重逢时有这样一段精彩的描写:“他站住了,脸上显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做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地叫道:‘老爷!……”可提问学生:假如你是闰土,你能补写出省略号中的内容吗?这样的问题具有开放性,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此外,问题设计要具体而明确,要重质而不是重量,这样才能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思考空间。

把握问题设计的切入点

从文本的角度看,问题的切入点有文章的重点、难点、矛盾点,课文的题目、文眼、留白处等;从学生的角度看,问题的切入点有学生新旧知识的衔接点、认知的冲突点等。在具体设计问题时,应该将两方面有机结合。例如:李镇西老师在上《孔乙己》时,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小说的结尾说,“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既是“大约”又是“的确”,是否自相矛盾?这个问题既涉及文章的主旨,又指向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的现有认知活动与原有认知经验产生矛盾,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篇5:数学教学中的“问题教学”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初中阶段让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高中阶段要求提高学生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包括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数学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发展独立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笔者也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方面进行了深刻的研究,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实现问题教学的改革.

一、从理论体系上来分析“问题教学”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这句话从心理学与生理学的角度说明了人的问题思维是可以启发的,人的思维会在不断的启发中打开问题的“匣子,从而把思维的问题进一步明确、完善、提高、巩固.美国教育学家杜威提出的“五步教学法”:困难—-问题——假设一验证——结论,把“问题教学”摆在解决困难之后最重要的位置,说明了“问题教学”的重要性.所以,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一个心理与生理的分析,把握学生的基本状况,设计好“问题教学”的计划,进而实施“问题教学”的步骤.

二、从实践教学研究上来尝试“问题教学” 1.读透“三本书”

教师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首先,要弄明白《数学课程标

第 1 页 准》中对知识的要求,因为它是数学海洋中的指向灯,弄清它指明的方向,你才能更好地去设置教学中的问题;还要读懂高中数学课本,只有弄清所教知识的内容,你才能更准确地提出问题;更要用好高中数学教师用书,它能为你创设教学问题提供有力保障.教师只有弄明白、读懂、用好以上三本书,才能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打下基础.其次,新教材在数学知识的“连接点”上,在数学问题变式的的“发散点”上,在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内通过设置‘观察”、“思考”、“探究”等栏目,提出恰当的对学生数学思维有适度启发的问题,使他们经历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交流、反思等理性思维的基本过程.达到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目的.所以教师对课标、课本、教参的理性把握是做好“问题教学”的前提. 2.做好课前的准备工作

教师应对将要传授的新知识进行分析与领悟,明确引入问题情境的方法、分析问题的步骤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只有把这些任务在上课前准备好.才能推进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如高中数学中“三角函数”一节,由于学生在初中时学过这个函数,教师就不必再给学生讲这部分内容,更不必在教学中给这部分内容设置问题情境了. 3.安排好学生课前预习的任务

要想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就应指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

第 2 页 工作,让学生在预习过程中,把不好理解的问题做上标记,让学生带着问题听课,如有一位同学在预习“平面向量的坐标表示”一节时,向我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老师,两个向量在做完加、减运算后为什么不是一个实数,而是一个向量呢?”我并没有立即回答他,而是把这个问题引入到课堂上,让同学们一起参与讨论,在你一言、我一语的争论中,学生明白了向量是一个矢量,它有大小与方向,向量在做完加、减运算后仍存在大小和方向,而实数只有大小、没有方向,这是它们本质的区别,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让学生产生问题意识,还能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记忆. 4.及时做好“问题教学”的总结工作

一节课讲完后,还有许多工作要做,比如课堂中同学未听明白的内容、作业中暴露出来的问题等,都需要教师经常到学生中走一走、看一看,这样不仅能解决学生的问题,同时也能促进学生问题意识的提高,为今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5.合理安排学生课堂位置

教师要进行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一定要对学生的基本情况有个较全面的了解,实现优生与中等生、学困生的最佳组合方式,使每个学习小组都有这三类学生,这样教师就容易进行问题意识的尝试与解决了. 6.做好课堂问题的重组工作

第 3 页 当你带着写好的教案和设置好的问题进入教室,进行新知识的传授时,当学生在你的引导下进入知识的分析、解决过程时,你应该随时随地接受学生提出的问题,并适时调整你的授课进程,达到提高学生问题意识的目的笔者在讲授“两直线平行与垂直的判定”一节时,有一位同学突然站起来说:“老师,我有一个问题不明白:练习第l题(练习第1题的两个小题分别为:①求经过两点A(2,3),B(-1,O)的直线l1;,与经过点P(1,0)且斜率为l的直线l2平分;②求经过两点c(3,1),D(-2,O)的直线l3.与经过点M(1,4)且斜率为-5的直线l4垂直)中的点P与点M的坐标好像没有用?”不少同学甚至当时在场听公开课的教师一下子也没反应过来,因为刚才解题时确实没有用到这两个条件,我把这个问题抛给学生去想,一分钟就后有了答案一个同学站起来说:“如果没有这两点就无法确定直线ι2与ι4的具体位置”从而圆满地解决了这个问题这位同学的提问虽然打乱了我的问题设置,却把课堂氛围提高到一个新的层面,这说明我的试验是有效果的. 7.创造学生提问的机会

提问是创新的开始,“看过问题三百个,不会解题也会问”,恰当地提出问题可以给学生示范提问的方法,使他们能更加

第 4 页 主动、更有兴趣地学习每一节课都尽量从问题开始,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活动,使他们认真观察具体实例中反映的数量关系或几何特征,积极主动地开展实验与猜想、归纳与推理的活动,思考问题的本质,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思维来解决数学问题.

篇6:阅读教学中的问题

语文教学,不是教师故弄玄虚的技巧,也不是教师讲述本人的读书心得,而是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去感受体验,领悟语言规律和人文精神;强调的是学生的自悟自得。苏霍姆林斯基说:“我深信,只有能够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叶圣陶先生也说过:“学语文主要靠学生自己读书,自己领悟。”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师应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会学生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语文新大纲也指出,要在学生读书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指点,围绕重点展开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自读自悟体现的正是这种精神,它符合以人为本的教育观。

笼统地把语文课说成语言训练课是片面的,但是语言训练肯定是语文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语言训练之所以被口诛笔伐,被“打人冷宫”,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

训练缺乏过程。没有对课文语言进行充分的感受、体会和感悟,就把语言形式从课文中生硬剥离出来,理性介入太快。

训练缺乏整体。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把完整的课文“大卸八块”,然后各自为政,进行机械的、东施效颦式的模仿运用训练。

训练的内容和方法缺乏人文内涵:过多的机械、重复训练加重了学生的负担,导致学生厌学情绪严重。

篇7:初中英语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

:全国教学教育课程资源专家委员会审定有效教学“问题与对策”帮助诊断你的教学:老师,我的想法有道理吗?电脑和黑板,你选择谁?你的课堂有合作吗?教“应用”,还是教“答题”?做的习惯、思考的习惯、问的习惯,怎样教?错误:教学中重要的资源?教材是个啥玩意儿?……有效教学“问题与对策”帮你消除教学中的错误。达到新课程教学的新境界。

内容提要

《初中英语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将有效教学关注的重点放在以下三个方面:教学是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特别是学生情感态度和创新思维的发展;教学是否有效地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教学是否有效地发展教师的教学效能,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即从学生学习的视角来反思教学是否有效。《初中英语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的基本结构是以教学中的问题为切入口,分为描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解决策略、解决问题四个部分。每一个问题都从学生的视角提出,从教师教学的行为中去反思。

目录

1.关注教学细节,有效提高英语课堂教学质量

一、关注教学设计的细节

二、关注教学过程的细节

三、关注教学评价的细节2教学目标设计中的问题与对策

一、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设计中的主要问题

三、合理地设计和描述教学目标3.热身活动中的问题与对策

一、开展热身活动

二、热身活动存在的问题

三、开展热身活动的手段

四、热身活动实践例释4.词汇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

一、要重视词汇教学

二、词汇教学的难度

三、词汇教学的效果

四、专家眼中的词汇教学

五、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实施5.语法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

一、语法在初中教学中的地位

二、语法教学实践中的误区

三、开展初中英语语法教学的有效途径6.听力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

一、初中英语听力教学的特点

二、初中英语听力教学的定位

三、初中英语听力教学的主要问题

四、有效地开展听力教学

五、利用英文歌曲进行听力训练7.口语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

一、口语教学的重要性

二、初中英语口语教学的定位

三、口语教学的主要问题

四、教学口语的有效策略和方法8.阅读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

一、要重视阅读教学

二、阅读教学中的主要问题

三、有效地开展初中英语阅读教学9.写作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

一、初中英语“写作教学”的定位

二、初中英语学习“写作”的重要性

三、初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问题

四、初中英语“写作”教学的实施

五、“过程写作”在中学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10.综合技能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

一、培养综合技能的重要性

二、在教学实践中培养综合技能

三、两个教学案例给启示

四、让“部分之和大干整体”

五、英语课堂教学中的纠错

六、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考查11.课外作业布置中的问题与对策

一、学生抄袭作业的原因

二、布置课外作业的重要性

三、课外作业中的问题

四、如何有效地布置课外作业12.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问题与对策

一、教学媒体的含义

二、有声有色却事倍功半

三、发挥教学媒体的教学辅助作用

四、检验媒体选择和使用的合理性13.合作学习中的问题与对策

一、合作学习的定义

二、提倡合作学习重要意义

三、英语合作学习中的主要问题

四、开展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附录 英语课堂有效教学反思130题

一、对自己总体教学情况的反思

篇8:英语教学中的常见问题

一、高校英语现状

1. 教学的方法和模式单一

长期以来, 高职院校英语的教学都还在运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与方法。这种模式与方法是一种静态的教学, 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是主体, 所有知识的传授和讲解都由她们一个人来承担, 学生们是在被动的接受, 这样的教学效果是很不理想的。老师虽然在这个过程中讲的很辛苦, 但学生的学习情绪却不能被调动起来, 很少有学生能听进去。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些学校也会采用多媒体教学等手段来辅助教学, 希望从中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但这样的教学大多还是“换汤不换药”, 课堂的效果并没有得到很大的提升, 反而因为使用这样教学模式浪费了一定的时间, 教学质量与效率也难以得到保证了。

2. 师资力量薄弱

大家都知道, 英语和语文一样是语言类的教学, 它要求授课教师必须具备过硬的学科知识和丰富的语言表达能力。而我们在对几所高校的英语教师调查后发现, 其整体的素质和水平并不高。有的是其他专业老师, 因为学院教学的需要经过短期培训就走上英语教学的课堂, 有的只是很普通的院校毕业生, 没有从事英语教学的相关经验, 还有的甚至英语的发音都不标准, 夹杂了很浓的地方口音, 这样会大大降低授课的质量与水平, 学生们也学不到实用性的知识, 因为这些教师大多不知道学生需要什么, 也不知道什么知识是实用的, 只是一味地灌输一些无用的东西, 课堂的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3. 教学时效性不强

我们所说的“哑巴英语”现象与如今高校英语教学缺乏时效性有很大的关系。高校的英语教学注重的永远是内容, 而忽略了知识的运用。教师在课堂上教授的知识与实际的生活和工作关联并不大。这样的教学就会出现学生通过考试合格走上工作岗位后往往不会用英语流利地进行交流, 学习英语的目的变成了单纯地应付考试。

4. 评价与考核体系不科学

高职院校对大学生英语能力的考量是单一的考试, 其作为考核大学生英语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 在全国推行了多年, 如今还在继续当中。这种考评体系虽然在某些方面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但就现在的实际情况而言, 其本身的局限性已经凸显出来。特别是这两年以来, 英语考试的作用被不断的放大, 很多学校将其与学位挂钩, 为了通过考试, 顺利地毕业, 很多学生开始利用一些投机取巧的手段来获取答案, 最终导致了其信度的下降。另一方面, 由于其考评的内容并不全面, 只注重书面的考察, 忽略了口语的测评, 这样一来, 它的科学性和可靠性就受到了民众的质疑。

二、解决办法

1. 改进教学模式与方法

要在英语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我们高校的英语教师就必须对陈旧的教学模式与方法进行大胆的改革与创新。在课堂的教授过程中, 尽可能地与学生多做互动与沟通, 可以运用多媒体、语音室等教学手段来丰富课堂, 增强课堂的趣味性, 这样学生就会积极地参与其中, 而不是坐着无动于衷。另外, 在授课模式上, 我们可以采用多种的教学法, 如分组教学法, 提出问题, 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 然后汇报所得结论。可以积极地、有计划地培养师生之间的融洽互动关系。

2. 因材施教

2000多年前, 大教育家孔子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 这一理念, 对我们现在的教育事业仍有着深远的影响力。在高校的英语教学中, 针对学生的基础与接受能力的不一, 我们英语教学也应该采取“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教师在设计教案以前, 一定要先了解学生的整体水平和能力, 针对他们的实际情况, 制定相应的课程规划。在授课过程中还应该以学生为主体, 不能自己只顾一味的教学, 也要倾听学生的意见, 了解他们真正需要什么, 想学什么, 要学什么, 才能在此基础上, 全面的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 使学生有所收获。我们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师在教学中要针对不同类型的教学任务适时地选择合理科学的教学方式, 在一些特殊的课堂教学情况下, 教学过程的中心主体也要不断地轮流转换。只要我们坚持在英语教学实践中因材施教并能不断地总结和研究探索, 那么我们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定会变得丰富多彩。我们英语教师要灵活科学地运用各种教学手段, 这样学生就会充分地掌握和运用英语, 也会涌现出更多的英语专业人才。

3. 建立科学全面的考评体系

就目前而言, 现行的考评体系并不能充分全面的测评学生综合的英语能力, 并且这种考评不断地被夸大与扭曲, 真正的用意并没有充分地体现出来。我们首先要做的便是摆正心态, 以一个正确的态度去对待大学的英语考试。另一方面, 除了考试以外, 我们要不断加强对学生口语表达、知识运用等综合方面的能力。在具体的实施上, 可以通过英语演讲比赛, 也可以以英语兴趣小组等形式来增强学生口语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我们要通过多种方式, 建立起科学的考评系统, 让学生们在走向社会的时候能学以致用, 真正地做个理论加实际的英语专业人才。

摘要:高校英语教学是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阶段, 对于学生的英语实用能力和理解能力的要求非常高, 但是在高校的英语教学中也存在很多的问题, 这些问题的存在对于学生英语的学习有着很大的阻碍, 不利于学生对于英语知识的全面掌握, 针对这种情况, 本文提出几点建议来完善高校英语的教学。

关键词:高校英语,常见问题,解决方法

参考文献

[1]李珊;孙咏梅;徐玉红;大学英语分级教学模式思考——以大庆师范学院教学改革为例[J];商业经济;2010.6期

上一篇:乡镇综治工作例会制度下一篇:阅读课堂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