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数学 精品教案

2024-07-25

生活中的数学 精品教案(共15篇)

篇1:生活中的数学 精品教案

生活中的数学

学府路小学 吴 旋

一、教学内容:

教材第一十四页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进一步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千米和质量单位吨,牢记单位之间的进率。

2、能联系生活,理解生活中处处存在这些数学知识。

3、培养学生学会观察生活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进一步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千米和质量单位吨,牢记单位之间的进率。

2、难点:能联系生活,说出生活中的数学。

四、教学方法:合作交流、复习

五、教学准备:课前学生分小组收集材料(纸条,纸,毛线)

六、教学过程:

(一)用课件播放曹冲称象的故事。从中你能收获到什么?那么如果是你的话,你还能用其他的方法去知道象的重量吗? 学生畅谈所获。

(二)复习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

1、复习长度单位:

(1)让学生说一说你认识了哪几个长度单位。

(2)举例子说一说1毫米、1厘米、1分米、1米,1千米的长度。

(3)小组内,自己折一折,撕一撕,1厘米、1分米、1米的长度,在和同桌的同学互相测量,看谁测得最准确。

2、复习质量单位

(1)让学生说一说你认识了哪几个质量单位。

(2)举例子说一说1克、1千克、1吨有多重?

(二)联系生活,了解生活中的数学

1、课本第一十四页的内容

(1)学生看书第十四页的内容。

(2)各学习小组交流,你看到了什么?

(3)全班交流

师:请各小组代表汇报你们组发现了什么?

生:我们组发现一辆汽车限载重量8吨,……。

2、学生汇报社会调查情况

师:请同学们汇报这两天来你通过什么方法,发现生活里存在我们学过的长度和质量知识。

生1:我爸开摩托车的速度一般是每小时40千米,我家到学校的路程大约是2千米。

……

(三)日记《生活中的数学》,用已有的数学知识来创造日记。

(四)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篇2:生活中的数学 精品教案

设计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重要的数学概念与数学思想宜逐步深入。”本课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事物的组合数;通过创设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情境,激发他们探求新知的兴趣;通过引导学生的探索活动,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数感,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九单元“数学广角”。

学情与教材分析

“搭配中的学问”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9单元“数学广角”第1课时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二年级上册“数学广角”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的,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时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放手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式,解决几个搭配的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为后节课的学习作好铺垫。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观察、猜测、实验、验证等活动的过程,能有序地找出简单的组合数。

2.联系生活实际,感受数学思想方法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有序、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和初步的观察、分析能力。

4.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养成与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并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教学重点

结合具体情境,经历观察、猜测、实验、验证等活动的过程,能有序地找出简单的组合数。

教学难点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渗透符号化思想,培养有序、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和初步的观察、分析能力。

教学准备

课件、每人一袋学具(两件上衣,三件下装、三张答题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搭配中的问题。

师:同学们,给你们介绍一位新朋友,她是一名六年级的小学生,名叫小莉,(课件小莉照片)她可能干了,被选上参加区里的演讲比赛。她从衣柜里拿出这几件衣服,请看(课件出示衣架上的衣服)有几件上衣,几件下装?(2件上衣、3件下装)。如果一件上衣和一件下装搭配在一起是一种穿法的话,你们认为她可能穿哪一套去参加呢?

(学生说任意的一套)。刚才同学们说了几种穿法?

【学情预设:如果是7种,师说有没有重复的呢?如果是5种,师说还有别的穿法吗?如果是6种,师说是不是6种穿法。】

【设计意图:从实际问题引入,以谈话的方式展开,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引发了学生的数学思考。这样的导课轻松自然、直奔主题。】

二、引导参与,探究搭配的方法。1.探究搭配的方法。

师:小莉的这五件衣服到底有多少种不同的穿法呢?请同学们用学具(两件上衣,三件下装)卡片摆一摆,看看一共能摆出几种不同的穿法?摆好后,和同桌交流一下,你是怎么摆的?(学生对服饰进行搭配,教师巡视、了解、指导。)2.整理和展示搭配方法。

师:谁愿意把自己的摆法展示在黑板上介绍给大家?(三四名同学到黑板上板演)。分析比较:

(引出两种思路:选定上衣搭配下装;选定下装搭配上衣)。

小结:所以我们在搭配的时候,要按顺序,才能不重复也不遗漏。(贴板书),才会赢来答案的全面,这就是我们今天研究的“搭配中的学问”(出示课题)。

【设计意图:初步培养学生“有序”、“全面”的思维习惯是本节课的主要教学目标,紧紧抓住这一点,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充分感悟有序、全

面的重要性,同时渗透有序和全面的辨证思想。】

三、优化思维,寻找简捷的表达方式。

1.师:同学们,刚才我们用学具卡片摆出了五件衣服的各种不同的穿法,我们能不能用什么简便的方法来把这6种穿法给记录下来呢?

请组长把答题卡发下去,你们想一想,用你们喜欢的方法记录下来,记录完后,跟小组同学说说你的想法。

2.投影展示记录方法。

收集了三份答案,全班交流,引出连线。(课件出示连线图:上衣配下装,下装配上衣)。

【设计意图:教师的一句句提问适时地引导学生在体验探究的基础上不断进行分析和比较,让学生通过思考得出自己喜欢的方法.这样的设计既让学生学到了知识,又渗透了优化的重要思想。】

四、实践应用,解决各种搭配问题。1.握手的搭配。

师:小莉看到大家这么热心帮她搭配衣服,很高兴,她委托我在我们班里选出3名幸运星,有礼物要送给你们(课件:抽奖箱)。(随机从抽奖箱里抽出3张)。

师:同学们可要看清楚了,他们每人和每个幸运星握一次手,一共握了多少次?开始了。

班长、副班长给3名幸运星送花,发礼物。

师:请拿出答题卡连一连,把幸运星的号码先填进去吧。(课件输入号码)

班长 副班长

()号()号()号

学生自主探索,全班交流两种思路的搭配(投影上展示后课件连线)。2.照相的搭配。

师:送完礼物,我们还要拍照留念,李老师也想参加。(出示课件)如果我、班长、副班长每人都想单独和每一个幸运星合影的话,一共要拍多少张呢?想一想,连一连(答题卡,师课件输入号码)。

班长 副班长 李老师()号()号()号

学生自主探究。全班交流两种思路的搭配(课件连线)。

(经过多次的“连、数”,有的学生可能会用3*3=9得出结果,师鼓励他说出理由)。

3.路线的搭配。

师:小莉要去参加演讲比赛了,比赛地点在教育局。她从家里出发经过医院最后来到赛场(出示图),一共有多少条路线呢?

我们先观察一下,从家里到医院有几种走法?(2种)从医院到教育局又有多少种走法呢?(4种)。

(学生想,指名回答,师操作课件,路线闪动)。全班再一齐说一遍。

五、课堂总结。

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你们过得愉快吗?

那这节愉快的课相信你们一定有不少的收获吧。谁先来谈谈?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说:我们学了搭配中的学问。】 师引导:我们是通过什么活动来学的呢?(摆一摆,连一连等活动)。

你们觉得这节课的学习对你今后的生活有帮助吗?(学生谈)。师进行全课总结。

六、布置作业。

课本第115页,练习二十五的第1、2、3题(课件出示)。

设计思路

本节课老师和学生一起为小莉搭配了衣服,还给幸运星送鲜花礼物,对照相活动、路线进行搭配设计,通过学习,让学生知道了思考搭配的问题要按顺序才能得到结果的全面。对于这些问题的解决,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探索不同的方法,发现搭配的规律,同时学生还将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和解决问题的策略。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导参与,探究方法——优化思维,寻找简捷表达——实践应用,解决各种搭配问题。这种模式可以使教学的层次更加清楚,有利于将学生的思维逐步引向深入。本节课以几个大的数学活动贯穿全课,这几个活动层层递进,步步深入。使学生在活动中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数学的思想与方法

篇3:学生活中的数学,运用数学于生活

一、寻找生活素材,解释数学知识

在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如果能够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儿童的日常生活中最熟悉的、具体形象的生活素材相互关联,将抽象知识内容逐渐具体化与形象化,从而更好更优地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基本理解能力,不仅如此,也可促进学生本体优秀数学思维形成,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也能够使学生衍生学习欲望。我在教《百分数的意义》这一知识点的时候,要求学生在家里面,通过各种途径,找出在平时生活中能经常看到的一些数据:有一商场的商品全面降价8%;某班同学英语半期测试优秀率达85%;建宁县今年财政总收入和去年相比同比增长1 2.6%……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知道这样的数就是百分数,自然而然的百分数的表象便在学生脑海中形成。以这种方式帮助学生收集数学数据信息,开展数学课堂自主学习活动,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学习数学的热情被充分激发,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数学素材收集完成后引导学生进行细心观察,循序渐进、层层深入地讲解其中内涵,提供给学生充分课堂发言机会,敢于发表自身观点及想法,通过对百分数含义揣摩和百分数作用分析以及百分数写读方法分析等,引领学生再次将百分数知识与实际生活相互联系,用于生活。这样的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的学习既方便、快捷,又其乐融融,兴趣盎然。

二、联系生活实例,理解数学知识

小学生数学知识的有效理解和数学知识的合理掌握,其主要依据便是数学知识和数学法则。因此,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需要逐步引导学生进行生活数学实例找寻,从事例中探寻认知,将数学知识具体化,从根本上加强知识理解能力与应用能力。我在教学《接近整百整十数加减法的简便运算》时,有这样一题:428-297=428-300+3,学生群体无法理解300减去状况下为何要将3加上,此时我在课堂上进行“买东西找零钱”教学活动组织:哥哥拿着428元去超市,买了一个297元的商品,他给了收银员3张一百的钱(就是428减去300),这时,收银员会怎样做呢?会不会找给哥哥3元钱呢?(就是要加上3)这就是多减了的3要加回来的依据。

三、回归生活应用,掌握数学知识

学生能掌握的数学知识,若只是进行单纯背诵和单纯记忆的话,那么便无法达到预期学习目的,此时应适时进行练习强化,通过强化训练模式来指导学生进行问题合理解决,在此基础上再次消化和再次吸收,使得知识逐渐稳固。在具体教学中,需要培养学生联系生活的习惯和优良品质,教会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以此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能力。通过数次分析和调查可以看出,知识学习后若不进行巩固和含义了解,便无法进行深度理解和全面掌握,实际应用中的知识价值性便会缺失。较为正确的做法是,应让学生努力了解和掌握周边信息,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互关联。此处以利息课程教学为例,可让学生去了解身边的利息,通过银行利息内容了解和本息知识内容掌握便可让学生进行理财管理,成为家庭生活的小帮手。主要内容包括:家中多余的钱应该运用何种办法进行计算,还有就是利息问题和利息税问题等。

《圆》课程教学环节,也可有机利用生活化教学方针,比如说车轮,要提出生活实际问题并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假设车轮是方型的,那么最终车子会正常运转吗?随后也要向学生提出为什么正方形车轮不能正常转动的原因。在进行长度单位知识教学过程中,主要分为米知识和厘米知识以及毫米知识等,应让学生拿出尺子亲自测量,也可要求学生进行手指长度预算,在此基础上与尺子长度加以对照,增强学生对长度单位知识的理解程度,以便提升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促进学习水平和学习质量双向攀升。

综上所述,当前具体小学数学教学环节,务必将理论与实际生活相互关联,注重已经具备的生活经验,学习数学时应将知识融入生活,从生活中感悟数学学习真谛。“数学源于生活”,生活既是数学的根,也是数学的归宿。如果数学学习脱离了生活,将是死气沉沉,毫无生机,这样的学习也就没有了趣味和色彩。

摘要: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过程中,小学教育事业的发展受到社会各界广泛重视,小学数学教育工作是小学教育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了解到,数学源自生活,生活创造了数学,之后在此基础上使得数学学科得到深度发展,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应适时融入生活化教学策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激发学生潜在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综合发展。

关键词:生活实例,数学素材,问题解决

参考文献

[1]孙莎莎.让小学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时代报告(下半月).201 3(02)

[2]狄晓军.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吉林画报(教育百家B).201 3(06)

篇4:生活中的数学,数学中的生活

关键词 数学生活 数学问题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21-0050-02

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又最终服务于生活。《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使数学贴近生活,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能充分激发学生的认知需求。课堂上,我们用学生经常能学听到的、见到的事例、现象来设计问题情境,使学生切实感受到身边有数学,用数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应用意识,学起来也更亲切、自认、易懂。因此,在数学教学实践中,我一直在践行“让数学走出课本,走进生活,服务生活”!

一、联系生活开展课前准备工作,开拓思路,提高效率

“预则立”,这说明提前做好准备工作,上课才能事半功倍。因此,我在上数学课之前,先让学生从生活中找到与教学有关的教育资源,为学生进一步学习课堂上的知识做好铺垫。例如,我在教学“百分数”之前,课前布置学生查找有关百分数的资料,把课向前延伸,学生查到了很多关于百分数的资料:

生1:我是从报纸上找到的。……较年初增长15.5%……

生2:15%的人赞成利用手机避开不必要的麻烦。

生3:零食袋上找到的,能量21%,维生素A47%,蛋白质30%……

学生在动手查阅的同时就会体会到百分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课始通过学生交流查阅到的有关百分数的资料,进而更深入地进行思考,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百分数,学生在交流查找的资料时还能进行深入地思考并提出问题,这样设计,由学生提出自己想学习研究的知识内容,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让学生自主的学习,正是我们“自主尝试”的研究主题。

二、导入生活化,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验生活化的数学

教育学家说:导入是教师在一项新的教学内容和活动开始前,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的行为方式。引导的过程是为新内容的呈现搭桥、铺路的过程,是引发学生学习兴趣,诱发求知欲望,启发积极思维,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心理准备和知识准备的过程。

在教学《乘法应用题和常见的数量关系》时,我是这样引入的:

师:同学们,自己到超市买过东西吗?

生:……

师:好的,买过的东西真不少,像你们买的那些东西都可以称作商品。那么,你在买商品时,应付多少钱是怎样确定的呢?

生:看看要买的东西的价钱是多少就行了。

生:不行,有时还得乘。

师:怎么乘?你能举个例子说说吗?

生:比如薯片每袋3元,买2袋就得用3乘以2,买4袋就得用3乘以4,这样才知道应付多少钱。

师:说得棒极了。看来,我们学过的乘法应用题这下可派上用场了。那么商品的价钱,买东西的多少和应付的钱数,它们之间有没有关系,有什么样的关系呢?这就是今天要研究的问题——常见的数量关系。(板书课题)

我紧紧围绕学生熟悉的“买东西”这一人人都有亲身体验的生活实际,提出问题,引导讨论,无形中诱发了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的心理意向,使新课课题的出示水到渠成。从这里可以看出:新课的导入,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出发,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使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现实情景中开始数学学习,体验和理解数学。

三、设计生活化的练习,在生活中培养创新实践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现实生活中去,引导学生领悟“数学源于生活,又将服务于生活。”的道理,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感知、感悟、创新,学会用生活实践解决数学问题。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存在数学知识,只要留意,就会发现,要学生明白这个道理,老师就是一面镜子。我们老师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结合教学内容,尽可能创设贴近生活的练习,把生活中的数学原型生动地展现在课堂上,使学生眼中的数学不再是简单的做数学练习,而是富有情感、贴近生活的练习,具有活力的东西。

篇5:数学生活中的数字教案

数学活动——生活中的数字

活动目标:

1、发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字,体验发现的乐趣。

2、认识生活中常见的数字标志,初步理解数字的不同意义。

活动准备:

1、师幼共同收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有数字的实物。

2、与数字相关的生活场景和物品照片的课件。

3、笔、台历、空白名片卡。

生活经验准备:了解自己的号数及家里的门牌号、生日是几月几日。

重点:理解数字在生活中的应用。

难点:幼儿的表述。

幼儿年龄:4----5岁

活动过程:

一、讲讲我找到的数字

1、引入:“今天数字和小朋友玩捉迷藏的游戏,请你找找哪件物品上面有数字。”

2、分组观察物品。

3、请幼儿说说发现了哪些物品上有数字?有什么数字?(日历、书、电话、遥控器、钟表、口杯等)

4、师生共同小结:生活中处处有数字。

二、找找生活中的数字

1、回忆生活中的有关数字,进一步感知数字的用途。

教师:“生活中除了这些,你还在哪里见到过数字?”(如:车牌、广告牌、救护车、运动服、银行门口等等)

2、观看与数字相关的生活场景和物品照片的课件,让幼儿了解数字在不同地方有不同的用途、表示的意思也不一样。(物品上的数字在10以内,是整数)

食品、门牌号、车牌、电话、钟表、书本

⑴不同的物品上的数字的用途。

⑵同样的数字在不同物品上表示的意思也不一样。

3、师生共同小结。

师:“很多东西上有数字,表示不同的意思。有表示时间日期的,有表示地址的,有表示不同号码的,有表示价钱的,有表示物体重量的,还有表示物体长短的。有了这些数字,生活中的许多事情就会很有序、方便、准确!”

4、讨论:“如果没有数字,我们的生活会怎样? ”

三、制作个人名片

1、展示、示范名片卡的制作。(姓名或自己的号数,几岁,家里的门牌号,生日是几月几日)

2、幼儿分组制作名片卡。(由于幼儿对11——31的数字的填写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每个桌子上投放一个台历,幼儿可以看台历上的数字来填写。教师自己可以在相关方面做准备:准备一个台历,把孩子的生日记录在自己的台历上,在指导的过程中如果发现幼儿忘记了自己的生日教师就可以提醒他)

3、与他人交换名片(同伴间交换)。

四、活动结束

篇6:生活中的数学教案

课题:生活中的数学 课型:复习教学目标:

1、简单复习本学期相关知识。

2、能熟练运用折扣、利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学会灵活、合理的选择方法,锻炼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能熟练运用折扣、利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

学会灵活、合理的选择方法,锻炼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 教具准备:课件 执教班级:七年级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情感参与课堂)同学们,老师有一个问题一直想问问你们,老师教了你们这么久,你们觉得老师对你们好吗?(听听同学们的心声)谁来说说看,老师对你们的好表现在什么地方?你们觉得老师对你们很好,那么,今天老师想请同学们帮个忙,你们帮不帮?那么帮一个?还是帮几个?

活动一)利率

1、课件出示:中国农业银行存单

户名:文小金

帐号***5015 存款金额:肆千元整

年利率:2.5%

2、出示问题:两年后一共可以取出多少钱?

3、出示提示:要上利息税哦!4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5、汇报交流解题方法。

6、大屏幕出示老师的解题方法。利息=本金×年利率×时间

=4000×2.5%×2

=4000×0.025×2

=100×2

=200(元)

税后利息=利息×利息税5﹪

=200×5﹪

=10(元)最后所得=本金+利息-税后利息

=4000+200-10

=4190(元)

活动二)折扣

1课件出示:

顾客购物可享受以下两种优惠:(1)八折优惠(2)购物不打折,满200元

送100元购物券。文老师打算买一件240元钱的衣服和一双98元钱的鞋子,请你替老师设计一个合理的购买方案。

2、出示问题:请你替老师设计一个合理的购买方案。

3、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4、汇报交流解题方法。

5、大屏幕出示老师的解题方法

方案一:八折优惠

衣服:240×80﹪

=192﹙元﹚ 鞋子: 98×80%=78·4﹙元﹚ 共计:192﹢78·6=270·6﹙元﹚

方案二:不打折,满200元送100元购券。

衣服:买衣服要付款240元,可以送100元购物劵,再用100元购物劵买98元的鞋子.衣服和鞋子一共只需付款 240元.活动三)混合应用题

1、课件出示:

出租车公司出租车收费标准

里程

收费 5千米以下

5.00元 5千米以上,每增加1千米

2.5元

2、出示问题:

从高优老师家到城内共25千米,高优老师一家租车到城内一共需要车费多少元?

3、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4、汇报交流解题方法。

5、大屏幕出示老师的解题方法。

5+(25-5)×2.5 =5+20 ×2.5 = 5+50 = 55(元)课后小结:

引出课题,生活中的数学

同学们,找一找,生活中什么地方还藏着数学知识呢?(根据时间确定讨论的程度)。

篇7:生活中的数学 精品教案

教案设计 生活中的数学-密铺

生活中的数学――――密铺 峪山镇小 陈晓丽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了解什么是“密铺”,初步感知到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六边形可以用来“密铺”。 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感受到平面图形给生活带来的美。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及数学的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感受数学美。 教学准备:课件、实物投影仪、学生准备纸和画笔。 教学过程: 一、活动引入 师:同学们,你们家的房子装修过吗?装修后的地面是什么样的?你能画一画吗?(学生画) 二、导学新知 1、学生展示作品并说明地砖的形状。 2、教师讲解:砖的形状有正方形的、长方形的、菱形的等等,无论是什么形状 的图案,没有重叠,没有空隙地在平面上,就是“密铺”。(板书:密铺)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一个新知识。 3、师:生活中还有很多密铺图,例如(课件展示不同平面图形密铺而成的图案),它们美吗?它们分别是有什么平面图形拼成的?(学生回答) 小结:很多平面图形都可以用来“密铺”。 你在哪里见过用什么平面图拼成的“密铺”图案?(学生举例) 4、总结:“密铺”在生活中非常普通,如家庭、商场、街道上用地砖铺的地板、走廊、厕所例铺的墙壁等,说了这么多,你有什么感受? (引导学生说:“密铺”在生活中应用广泛,数学在生活中应用广泛,数学创造了美,数学装扮了我们生活……) 三、展示自然的.奥秘 `谈到“密铺”,小蜜蜂可是个有艺术气质的设计大师!你看,它的家多漂亮呀! (课件展示小蜜蜂用六边形“密铺”成的蜂窝)看到这个你想说什么?(学生发出感慨。) 四、全课总结 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想法? 小结:是呀,数学创造的美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没有数学,就没有美丽的世界!相信同学们都有一双发现美丽的眼睛,今后会发现生活中更多的数学美。

篇8:生活中的数学 精品教案

一、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 激发学习积极性

创设教学情境是模拟生活, 教师要从中引出数学问题, 并以此让学生感悟到数学问题的存在, 引起一种学习的需要, 从而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探索之中。

例如《去游乐园》这一课, 为了让学生对这部分知识掌握得更为透彻, 首先让学生认识了米尺, 让学生伸开两臂表示出1米的长度, 然后再用米尺量学生的身高。由于数学知识与生活中的实物相联系起来, 加深了学生对米的认识。

二、模拟生活情境, 提出数学问题, 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数学是一门抽象性很强的学科, 而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形象思维为主, 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具有形象性和启发性, 它能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有助于引导学生进入数学情境。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 我力求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生活情境, 引发数学问题。

1. 以“生活情境”的导入引出数学问题

低年级学生尽管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 但他们仍对周围的各种事物、现象有着很强的好奇心。我就紧紧抓住这份好奇心, 结合教材的教学内容, 创设情境, 设疑引思, 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作为实例, 引导学生利用自身已有的经验探索新知识, 掌握新本领。

2. 指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数学

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的《旋转》是新课程中新增的内容, “旋转”这个词对于学生来说是“陌生”的, 但同时, 旋转又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的现象, 因此又是学生所熟悉的。所以, 联系实际, 深化学生对旋转概念的理解, 是很有必要的。

三、挖掘现实生活素材, 培养学生数学的生活实践能力

我们学习数学的根本目的就是学以致用。《数学课程标准》提出:“ (数学教学) 应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 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 并进行解释应用的过程, 进而使学生在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 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因此, 在数学生活化的学习过程中, 教师要能结合具体的生活实际问题进行实践, 注重引导学生领悟数学“源于生活, 又用于生活”的道理, 学会从生活实践解决数学问题。

四、深入现实生活, 运用数学知识

教育家陶行知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教育。”《数学新课标》也指出:“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学存在于现实生活中, 并被广泛应用于现实世界, 才能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几年来, 我通过教学, 有了点滴体会:

1. 创设教学情境, 使“数学教学生活化”

创设教学情境, 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创设教学情境是模拟生活, 使课堂教学更贴近现实生活, 让学生身临其境, 如见其人, 如闻其声, 加强感知, 突出重点, 突破难点, 激发兴趣, 开发思维。课堂教学中如何创设教学情境呢?我认为可这样做:

(1) 运用实例创设情境。 (2) 运用实物 (挂图) 创设情境。 (3) 动手操作创设情境。 (4) 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 (5) 模拟生活创设情境。

2. 研究生活中的数学, 使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

知识是前人在生活中积累的经验或是揭示出的规律, 而教学目标是为了掌握规律及学习发现规律的方法。教师如果只是让学生掌握知识, 那就是把学生头脑当成了知识的容器。首先, 要挖掘教材中的生活资源;其次, 要指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教学。这样, 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数学, 既可积累数学知识, 更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最佳途径。

3. 设计“数学生活化”的练习, 帮助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并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设计“数学生活化”的练习, 能使学生通过练习感觉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 (1) 在练习过程中创造性地对教材内容进行还原和再创造, 将数学练习融合于生活中, 就可以使原有的练习为我所用。 (2) 把生活中的数学原型生动地展现在课堂上, 使学生眼中的数学不再是简单地做数学练习, 而是富有情感、贴近生活, 具有活力的东西。

五、联系生活实际, 运用数学知识

学生学习数学是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是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我们必须让学生到生活中去“找数学”, 真切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在教学《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时, 课件展现经过学校附近某路口的各种机动车辆的情况, 尝试着统计各种车辆的数量。问题提出后, 学生兴趣盎然, 跃跃欲试。类似这些学生自己主动提出问题, 获取问题解决的信息, 最终实现自我探索的学习活动, 能充分满足学生创新需要, 既使教学内容贴近生活实际, 又促进了学生自主探索能力的发展。

篇9:数学中的生活与生活中的数学

【关键词】数学 生活

长期以来,小学数学成为不少小学生头痛的事情,这或许与小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不够发达有关。但不可否认,数学与生活密切相关,要让学生充分认识这一点,教师可以在教学方法上下功夫,认真设计教学过程和教学环节,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深刻认识数学来自生活又归于生活,从而对数学增强兴趣,提高信心。将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在课堂上营造学生熟悉的生活环境,使得小学数学课堂上始终洋溢着生活气息;将数学与生活相联系,还可以发挥学生课后实践与教学组织的作用,也彰显数学生活化。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才能洋溢着生活气息呢?

一、捕捉生活现象,发现数学问题

生活是具体的,如何在活生生的现实中概括出抽象的数学问题,这是我们小学数学教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例如在讲解“比例的意义和性质”时,我就拿人体上的许多比例来打比方:人的拳头翻滚一周的长度与脚底长度比例大约是1∶1,脚底与身高的比例大约是1∶7。又如在讲解“统计初步知识”时,我在课堂上教学生统计一些方法,制作好卡片,然后带领他们到学校门口统计来往的车辆,以10分钟计算各类型车辆通行情况。

通过举身边实例,让学生身临其境,在生活中感受数学。又通过学生亲身实践,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二、采撷生活实例,感悟数学教学

数学知识较为抽象,小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不足,那么对一些数学知识就难以理解和运用。如果小学老师能引导学生采撷生活实例,并对之进行深加工,挖掘其中的数学知识转化为生活内涵,也就是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具体化,将之变成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实例,那么小学生对于数学的兴趣就油然而生了。

例如在讲授“加减法的一些简单运算”时,为了使学生体会到多减了要加回去的道理,我举了一个实例:小明带了162元钱到商场买一双鞋,单价是97元,你认为小明会怎么拿钱?让学生交流汇报后,教师侧重指导学生写出几种算法:(1)162-97;(2)62+3;(3)100-97+62;(4)162-100+3。根据以上四种算式,小明从口袋里拿出()张一百元,营业员找回小明()元,这时小明口袋里还有()元,然后要求学生填空。通过观察算式,让学生体会到算式的结果都相同,但算起来算式四更简便,体现了“多减应加”的算理。

三、回归生活实际,培养应用意识

由于现在独生子女多,生活条件也是很优越,但是学生的日常生活知识和自我生活能力越来越低,知识与生活脱节现象越来越普遍。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数学观,养成数学意识十分重要。例如,我用数学课外活动课时间,让学生设计出自己理想的家是什么样子,有多大。通过他们的设计使其体会所学内容“面积与体积”的知识。在活动中,学生必须先做好室内功能区的分布,再选择适合室内空间的地板覆盖物,粉刷墙壁,购置安装灯具,选择摆放家具、装饰物等。他们设计好样板图后,有的去建材市场咨询地板、涂料的价格,有的上网查找资料等等。

学生这次房子设计活动结果令人惊喜。在活动中,学生叽叽喳喳地讨论自己与他人房子的布局是不是合理、面积是不是够大、设计是不是美观实用等,所以这样的活动让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能力与解决問题能力大大提升。这种活动也需要学生考虑一些数学知识,如长度、宽度、高度及面积等的运用,是学生既要将已学的知识应用于实践,也是考查学生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各种问题的能力。

篇10:生活中的数学 精品教案

教学目标

1.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基础,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数就在我们身边。

2.让学生能用所学到的数去表示生活中事物的数量和顺序,体会用数学的乐趣。

3.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人际交往的能力。

5.加强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培养学生团结互助精神。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6页、第57页、第87页生活中的数。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数学卡片、学具盒中的数字、算式卡片。

教学设计

导入

小朋友们,在我们已经认识的数中,哪个数最小?哪个数最大?你们能按从小到大的顺序说出来吗?(生边拍手边说:0、1、2、3、4、5、6、7、8、9、10)再让学生按从大到小的顺序说一说。

[以师生拍手对口令的形式复习已学过的数,形式活泼。]

师:小朋友们说得很好,这些数可是我们的好朋友,在生活中我们到处都能见到它们。今天,我们就先来说说生活中的数。

板书:我会说

我会说

1.师:在生活中,你在哪些地方见过数?(让学生充分地去说)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师:小朋友们说得很好,说明你们平时观察得很仔细。现在就请看大屏幕,我们一起走进生活,看看生活中的数。

(多媒体课件演示校内、校外学生熟知的生活场景)

[直观演示,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师:看完录像,你们有什么感受?(让学生自由发言)

师小结:数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方便,是我们人类的亲密伙伴,生活中我们会经常用数来和别人交流。

请学生把教科书翻到第46页生活中的数。

师:看看书上的几位小朋友在向我们说什么?(指导学生看书上带数的话)

[尊重教材,加强学生的`语言训练,沟通数学学科与语文学科的联系,培养了低年级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听、说能力。]

师:第一位小女孩正在干什么?她说了什么?(生:我7岁了。)

第二位小男孩指着一张全家福照片,他说了什么?(生:我家有5口人。)

第三位小男孩正背着书包去上学,他又说了什么呀?(生:我在一年级四班。)

最后一位小女孩放学回家,她对我们说:我家住302。

问:小朋友,你知道302指的是什么吗?(生:门牌号码)

师:这四位小朋友说的每句话中都有数,你能像这四位小朋友一样,说出一句带数的话吗?(多请几位学生说)

我会摆

1.师:小朋友们,你们会打电话吗?(请一名学生说如何打电话)问:拨的数字就是什么?(生:电话号码)

[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贴近生活。]

你们知道家里的电话号码吗?请你们用学具盒中的数字,摆出家里的电话号码。(教师巡视)摆好后,学生汇报。

[通过动手操作,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合作意识。]

师:数一数,你们家里的电话号码有几个数组成?(生:7个。)

师:我们芜湖市的家庭电话号码都是7个数字,所以,你们打电话的时候,这7个数字一个也不能遗漏。你们想知道别的小朋友家里的电话号码吗?(想)

好,老师给你们一点时间,你们可以自由下位去记你们好朋友家的电话号码,记住带上纸和笔。开始吧!

教师播放欢快的音乐。

[师生之间创设了一种亲密的伙伴关系,课堂气氛欢快、民主、和谐。]

2.师:同学们刚才记得都很认真,你们想知道老师家的电话号码吗?(教师写出电话号码,让学生快速记下)

师:如果遇到什么困难,就打电话给老师。

课间休息,说数字儿歌。

我会猜

(播放多媒体课件)

1.师:小朋友们请看,小动物们去旅游了,每个小动物坐在不同的车厢里。小白兔第一个上火车,所以它坐在第一节车厢里,小鹿在第三节车厢里,其余的小动物在哪节车厢,你能猜出来吗?比一比,看谁猜得又对又准。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猜想能力。]

板书:我会猜

小组内的小朋友先在一起讨论,再进行汇报。

[小组合作学习,体现了以学生为本、发扬民主,让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

2.课件演示生活场景:三个小朋友放学回家了,以三个学生的交谈来猜猜小红和小刚分别住在哪一层?

3.师:平时你们看不看天气预报,根据你的经验,你能猜猜今天的气温大约是多少度吗?(分组猜,最后教师出示温度计,指导看温度,猜得最接近的组给予表扬)

4.同桌同学互相玩一玩猜学具的游戏。

我会算

1.师生共同完成:老师出示一个数,让学生找出相应的口算卡片,同桌同学互相检查。分组做游戏,组长举答案,其余同学找算式。

[培养学生团结互助的集体主义精神。]

2.师:同学们口算得又快又好,小明的妈妈想请你们帮她算一算:

[培养学生的心算能力。]

a.妈妈上午买了4只鸡蛋,下午买了3只鸡蛋,一共买了几只?

b.妈妈买了6个苹果,小明吃了2个,还剩几个?

[使学生知道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师:我们只要从现在开始学好数学知识,在生活中就能成为爸爸妈妈的小帮手。

全课总结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通过说一说、摆一摆、猜一猜、算一算,更加认识了生活中的数。这些数不仅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方便,还能拼成许多美丽的图案。

[对学生进行美育渗透,使学生真正体验到数学的美和创造的美。]

展示用数字拼成的图案。

问:这些分别是什么图案?你能看出是由哪些数字拼成的吗?

回去你也动手拼一拼,看能摆出什么图案?

专家评析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体现了以下四个特点:

1.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目标的定位都有新的突破

本节课将生活中的数专门作为一节实践活动课来进行教学,是教师对教材进行了创造性的重组。而将本节课的目标定位在紧密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数就在我们身边,以及用所学到的数去表示生活中事物的数量和顺序,体会用数学的乐趣,教学目标较以往发生了质的变化,教师做了一次大胆而有益的尝试。

2.紧紧围绕数与生活设计教学环节

本节课教师通过录像演示,创设生活情境,在现实世界中寻找生活素材,成功地将学生的视野拓宽到他们熟悉的生活空间。然后通过说一说、摆一摆、猜一猜、算一算等实践活动,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他们身边,看得见、摸得着。学生自始至终地参与观察、操作、猜测、验证、思考等多种实践活动,积极性非常高。可以说,教师在围绕数与生活这一中心设计教学活动时,也在积极地进行构建生活数学教学体系的探索与尝试。

3.教师将学生的合作学习与交流落到了实处

例如:教师请学生用学具盒里的数字卡片摆一摆家里的电话号码,学生活动时,因为学具盒里的数字只有1~9,所以如果出现重复数字就不够摆,学生自然而然地想到了同桌合作、小组合作,在不知不觉中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分享成功的喜悦。因此,教师再让学生自由下位去找好朋友家的电话号码时,同学们都迫不及待地下位交流。还有小组同学猜学具个数等活动,在教学时间的安排上也比较充分,促使合作学习和交流的意识渗透到教学环节中去,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良好的与他人合作、交流和沟通的能力。

4.利用多种形式组织教学,现代化教学手段运用得当

篇11:生活中的数学 精品教案

教学目标:

1、经历从实际情景中抽象出数的过程,会数、读100以内的数。

2、体会数位的意义。

3、初步感受一列数蕴涵的规律。

4、渗透估算意识

教学准备:

小棒计数器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教学100以内的数的认识。

1、数学活动“数小棒”。

师:小朋友们手中都有很多小棒,你们觉得大概有几根?(生答)

师:到底有几根呢?咱们一起来数一数。先想一想,可以怎么数?

(独立思考)--(小组操作)

汇报:共有几根小棒?你是怎样数的?

让学生了解100以内数的顺序(一个一个数),熟悉整十数的顺序(十个十个地数),知道一捆是10,两捆是2个十(20),------十捆是10个十(100)。

师:“100”是个几位数?(初步了解数位)

2、数实物

幻灯出示“圈一圈,数一数”的头像图。

师:有几个小男孩?怎么数?(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数)

(学生数实物,师指导,口中数的.数与所指事物要相符)

生汇报交流数数方法。

3、数点子。

生数师巡回指导。

二拨一拨

师报数生拨,小组合作。

如:43怎么拨?

在十位上拨4,表示4个十;

个位上拨3,表示3个一。

三数学游戏

师报一个数,请数出后面的5个数。(12,17,23,56,77,85)

如17,后面是18,19,20,21,22。

再如56,后面是57,58,59----

师:59后面是几呢?是怎么想的?

四作业反馈

1、生独立思考书上第二题,再交流怎样数的快。

2、接力赛。

生观察怎么接的,然后分小组口答此体。

3、数数,从1到100或倒过来,数给同桌听。

篇12:生活中的数学 精品教案

——一元二次方程“章头图”教学(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黄金分割及黄金分割比的概念,会求黄金分割比。

2、会利用尺规作图和折纸找寻黄金分割点。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了解黄金分割的探索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探索能力。及转化思想,并且进一步体会解决问题的策略,积累学习的经验。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生活中的数学美。

教学重点:利用尺规作图和折纸找寻黄金分割点 教学难点:利用尺规作图和折纸找寻黄金分割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线段的中点(见几何画板)体现对称美,方法有对折、度量、尺规作图 能否找到更美的点?

找寻黄金分割之路:一天,毕达哥拉斯从一家铁匠铺路过,被铺子中那有 节奏的叮叮当当的打铁声所吸引,他走进作坊,拿出一把尺量了一下铁锤和铁砧的寸,发现它们之间存在着一种十分和谐的关系。回到家里,毕达哥拉斯拿出一根线,想将它分为两段。经过反复比较,他最后确定了 1:0.618的比例截断最优美。

后来古希腊美学家柏拉图将这比例称为黄金分割律。

二、新课教学

章头图(教材第24页)

要设计一座2m高的人体雕像,根据有实例表明:当雕像的上部(腰以上)与下部(腰以下)的高度比,等于下部与全部的高度比时,可增加雕像的和谐与美感,问:雕像的下部应设计为多高?

A

C

2mB

定义:线段AB被点C黄金分割 点C叫做线段AB的黄金分割点 线段BC与AB的比叫做黄金比 提问:黄金比是多少?

三、拓展提高:

找到黄金分割点的方法有?对折(不行)、度量、尺规作图 尺规作黄金分割点(学生板书)

求作线段的黄金分割点(要求尺规作图)

AB

度量需要加计算才能得到黄金分割点,提问:黄金分割点有几个?(两个)对折不行那折纸行吗?(见几何画板)折纸中的黄金分割

(2012•恩施州)如图,用纸折出黄金分割点:裁一张正方的纸片ABCD,先折出BC的中点E,再折出线段AE,然后通过折叠使EB落到线段EA上,折出点B的新位置B′,因而EB′=EB.类似地,在AB上折出点B″使AB″=AB′.这是B″就是AB的黄金分割点.请你证明这个结论.

找寻生活中的数学美(图片展示)

四、小结:比黄金更重要的是:

——对自然科学的好奇之心

——对数学问题的探究之心

——对宇宙万物的观赏之乐

五、作业:

必做题:教材第44页五角星中的黄金分割

选做题:收集黄金分割的其他证法

板书设计:

找寻生活中的数学美(粉色)

2、黄金分割

和谐美

对称美

1、线段中点(黄色)黄金比=

AC/BC=1

黄金分割定义

学生展示区

方法:对折

度量

篇13:生活中的数学

关键词:生活中的数学,新课程,校本教材

职高学生数学基础相对比较差, 大多数学生学习数学困难, 不感兴趣.这与现在使用数学教材与生活不太密切不能说没有关系.学生总感到学习数学没有用处, 每一届新生的到来都会问一个问题:“学习数学有什么用?”针对职高生的特点, 我们数学组于是就有了开发具有特色的校本题材的设想.

很多学生学会了数学知识却不会解决与之相关的实际问题, 造成了只是学习和知识应用的脱节, 就感受不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 这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很不利的.所以, 在数学教学中, 我们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在现实世界中寻找数学题材, 让教学贴近生活, 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数学, 摸到数学.

下面是我对生活中的数学的一点初探:

一、古代生活中的数学

古代生活对我们来说永远是那么神秘, 在数学学习中引入一些以古代生活为背景的知识内容, 学生定会去慢慢体会.

例1 乾隆帝为一位老翁写一副对联.上联是:花甲重开又加三七岁月, 下联是:古稀双庆更多一度春秋.你知道这副对联中所贺的老寿星是几岁吗?我们可以用两道乘加的混合计算来解决.上联中的“花甲”是指60岁, “花甲重开”就是两个60, 三七岁月是21岁, 即60×2+3×7=141.下联中的“古稀”是70岁, “古稀双庆”就是140岁, “一度春秋”就是1年, 即70×2+1=141.

对子对得妙, 而且用上了有关数学的趣味知识.如果用这样的对联来为乘加这一类的混合运算的课堂做结尾, 肯定是回味无穷.好诗、好对子来源于生活, 精心提炼加工以后, 高于生活, 可以从中体会到语言的优美.数学、图形和数学题, 同样来源于生活, 通过科学的抽象与概括, 揭示生活中的内在规律, 蕴含着一和谐的数学美.和文字相结合, 又体现出一种绝妙的意境美.

二、现代生活中的数学

身为现代人更应具备对现代生活知识的掌握, 学生对现代生活这一块内容定会表现出空前的求知欲.

例2 “电脑算命”看上去挺玄乎, 只要你报出自己出生的年、月、日和性别, 一按按键, 屏幕上就会出现所谓性格、命运的句子, 据说这是你的“命”.

其实这充其量不过是一种电脑游戏而已.我们用数学上的抽屉原理很容易说明它荒谬.

抽屉原理又称鸽笼原理或狄利克雪原理, 它是数学中证明存在性的一种特殊方法.举个最简单的例子, 把3个苹果按任意的方式放入两个抽屉中, 那么一定有一个抽屉里放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苹果.运用同样的推理得到:

原理1 把多于n个的物体放到n个抽屉里, 则至少有一个、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

原理2 把多于mn个的物体放到n个抽屉里, 则至少有一个抽屉里有m+1个或多于m+1个的物体.

如果以70年计算, 按出生的年、月、日、性别的不同组合数应为70×365×2=51100, 我们把它作为“抽屉”数.假如我国现有人口11亿, 我们把它作为“物体”数.由于1.1×109=21526×51100+21400, 根据原理2, 存在21526个以上的人, 尽管他们的出身、经历、天资、机遇各不相同, 但他们却具有完全相同的“命”, 这真是荒谬绝伦!

在我国古代, 早就有人懂得由抽屉原理来揭露生辰八字之谬.如清代陈其元在《庸闲斋笔记》中就写道:“余最不信星命推步之说, 以为一时 (注:指一个时辰, 合两小时) 生一人, 一日生二十人, 以岁计之则有四千三百二十人, 以一甲子 (注:指六十年) 计之, 止有二十五万九千二百人而已, 今只以一大郡计, 其户口之数已不下十万人 (如咸丰十年杭州府一城八十万人) , 则举天下之大, 自王公大人以至小民, 何只亿万万人, 则生时同者必不少矣.其间王公大人始生之时, 必有庶民同时而生者, 又何贵贱贫富之不同也?”在这里, 一年按360日计算, 一日又分为二十个时辰, 得到的抽屉数为60×360×12=259200.

所谓“电脑算命”不过是把人为编好的算命语句像中药柜那样事先分别一一存放在各自的柜子里, 谁要算命, 即根据出生的年、月、日、性别的不同组合按不同的编码机械地到电脑的各个“柜子”里取出所谓命运的句子.这种在古代迷信的亡灵上罩上现代科学光环的勾当, 是对科学的亵渎.

现代生活中真是缺少不了数学, 如购房、保险、存款、购物、股票、彩票等, 哪一样离得开数学呢?

三、自然界生活中的数学

自然界拥有的奥秘实在不少, 人类永远对神秘大自然充满了好奇, 当然我们的学生也不例外, 数学能与大自然扯上关系, 学生激发出来的兴趣那就无法形容了.

例3 蜘蛛结的“八卦”形网, 是既复杂又美丽的八角形集合图案, 人们即使用直尺的圆规也很难画出像蜘蛛网那样匀称的图案.

通过联系生活实际, 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学习, 学生就会学得很有趣、轻松.事实上, 强调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是数学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特征.《数学课程标准》对数学的认识, 处处着眼于数学与人的发展和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学生学习的数学内容一定要充分考虑数学发展进程中人类的活动轨迹, 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 使生活和数学融为一体.所以在校本教材中增加那些能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的生活例子是非常有必要的.

总之, 数学来源于生活, 又应用于生活, 让我们的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 并能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和需要.

篇14:生活中的数学 精品教案

关键词:生活 数学 运用

在《新课标》“总目标”中有这样一段阐述:“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我们的数学就是要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其实是源于生活且无处不在的。为了培养小学生利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们的数学教学,就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目标。如何进行小学数学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呢?

一、认识生活中的数学

“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学生是社会人,使教学内容“生活化”能激活其对数学学习的需要。教师要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在生活中挖掘出包含有一定的数学思想方法,又是学生能够理解和接受的数学问题,使生活数学化。小学生的学习带有浓厚的情绪色彩,对熟悉的生活情境感到亲切有兴趣。我们就从他们的生活中提取数学知识、法则、概念等,使他们感受到今天在课堂中学习的知识正是来源于生活之中,从而使进入学习一开始就感到数学的价值,激发起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在学习认识人民币时,首先创设了一个生活中的购物情景,要想买东西就得用钱,从而使学生产生了认识人民币的需求,只要认识了人民币就可以购物了。经过生活中的这一购物情景,使学生对学习材料产生了兴趣,数学知识就在孩子们熟悉的生活中。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孩子们亲身经历了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

二、强化生活数学意识

在学生的头脑中还没有把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的意识。作为数学教师,应该把培养学生的生活数学意识,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思考问题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目标,使学生加深对数学问题的理解,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从而进一步激发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日常生活“数学化”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逐步具备在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运用数学的“本领”,使他们认识到“数学是生活的组成部分。生活处处离不开数学”,要养成事事、时时、处处吸收运用数学知识的习惯,调动他们主动学习数学、创新性运用数学的积极性。例如,在低年级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你今年几岁了?”“多高呀?”“你有多重?比一比你和同桌谁重些。”……这些都是小学生经常遇到的问题,而要准确地说出结果,就需要我们量一量、秤一秤、算一算,这些都离不开数学。再如,生活中常用的各种知识,像按比例分配水电费、计算储蓄利息、日常购物等问题常发生在我们的身边,而这些问题的解决就得靠数学了。学生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问题,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提高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数学走向生活。

“生活数学”强调了数学教学与社会生活相接轨。在参与关心学生生活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为自己生活服务。这样,不仅贴近学生的生活水平,符合学生的需要心理,而且也给学生留有一些遐想和期盼,使他们将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得更紧密。荷兰数学教育家弗登塔尔从数学教育的特点出发,提出了“数学现实”的教学原则,即数学来源于显示,扎根于现实,应用于现实。学生学习数学正是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再创造”而主动获得的。让数学教学充满生活气息和时代色彩,真正调动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自主创新能力;让学生亲自探索、发现、解决问题,成为“自主而主动的思想家”,享受创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将数学应用于生活

早在1927年,陶行知先生创办晓庄师范时就提出了“教学做合一”的教学论。“教学做合一”是一个整体,是一个完整的教学理论和方法论,而“做”是整个理论的核心。这里的“做”就是实践、就是应用。学生应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具备在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运用“数学”的本领,调动他们应用数学的积极性。注重实践活动也是当今国际数学课程发展的一个趋势。现在,教材中每个年级都编排实践活动的内容。实践能力的培养能使学生认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了解数学和认识数学,在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的价值,领悟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道理。要让学生真正体会出數学学习的“乐趣”,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学习知识和技能,更要教会他们学习的方法,培养他们探求知识的勇气和坚持不懈的精神。课本上的习题是对生活问题的模拟性练习,教师可将其纳入创设的教学情境之中,让学生感到这些习题不是凭空编造的,而是经过提炼的生活问题,从而满足学生“解决问题显才干”的心理需要。例如,一个学生刚去过医院并配了一些药。我们可以设计这样一道应用题:李伟的药瓶标签上写着,0.1毫克×50片,医生要求,每天吃3次,每次0.3毫克,你认为够吃几天?你能帮李伟算一算吗? 像这种生活问题的解决必须用到学生学过的应用题知识,能够使学生体味到数学知识的实用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把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来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参考资料:

1. 《浅谈小学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孙红影《新课程学习(上)》 2011年08期

篇15:生活中的数学 精品教案

《源于生活 高于生活》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美术的基础理论,为欣赏评述美术作品奠定理论基础。

技能目标:通过思考和讨论,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合作互动解决问题和分析评述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画家的创作故事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艺术的思想情感。教学重点:

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教学难点:

表现性艺术是否符合这一观点。教学过程: 一.引课:

1.回忆上学期学习的美术作品《开国大典》,分析说明这是一幅什么形式的美术作品?

2.作品描绘了些什么?

3.作品表现的内容是不是作者凭空想象出来的? 4.它来源于什么?

书写部分课题——源于生活。二.新课:

1.欣赏王式廓的素描作品《血衣》,对照资料图片,引导学生体会美术作品是怎样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多媒体展示并介绍画家及创作背景)。

思考讨论:

(1)作品的题材内容是怎么来的?如果现实生活中没有发生这类事件,艺术家能创作出这样的作品吗?

(2)从这幅作品的创作过程看,你认为再现性美术作品的产生需要哪些条件?

(3)作品中重点突出了那几个人物?(4)在作品中寻找一个你感兴趣的人物,谈谈作者是如何去塑造人物形象的,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心理和性格?

(5)谈谈你对整幅作品的感受。可见,美术是源于生活的。

2.通过表现艺术作品,进一步说明美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这一主题。(1)播放格尔尼卡的图片,向学生介绍毕加索及立体主义绘画。(2)请同学们用一两句话谈谈你初看该作品的感受。

(3)师讲述《格尔尼卡》的创作背景,请同学们仔细对照教材上的文字说明及艺术形象区读懂该作品。(引导学生探讨发现其夸张变形的手法)。

(4)思考讨论

《格尔尼卡》这幅表现性绘画中的形象也来源于生活吗?它和再现性绘画中形象有什么不同?画家为什么要这样画呢?

从而,印证本课课题——美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3.展示课文中不同材质的工艺和雕塑作品,引导学生分析材料本身的特征与作品表现手法之间的关系。体会因材施艺、宛若天成的艺术效果。

讨论:艺术技巧与物质材料对作品的产生有什么样的影响? 4.通过作品引导学生总结再现性美术、表现性美术的特点。真实——再现性艺术。

抽象——表现性艺术具有变形的特点。5.评述:

请同学谈谈对于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理解。

上一篇:校园监控系统实施方案下一篇:小学生读书励志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