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社区调研报告

2024-08-21

村社区调研报告(精选6篇)

篇1:村社区调研报告

普社区任职第一书记工作调研报告

2012年3月,我任职普村社区第一书记以来,深入社区调研,通过查阅资料、入社区走访、问卷调查等多种形式形成了调研报告,现综述如下:

一、普村社区近年来在市、区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普村社区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主要表现在:

一是抓班子强化基本队伍建设。依照相关法律和组织程序,选好配强了社区“两委”班子,一批素质好、文化高、能力强、社区居民拥护的优秀人才进入了班子。

二是抓好基本阵地建设。建立社区级组织活动中心1所,整修社区部楼和学校1所,建好远程教育站点1个,大多数社区都建立了管理规范、具有综合功能的党员活动室。

三是积极组织开展主题实践活动。社区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和“创先争优”等主题实践活动。通过组织外出参观、技术培训、义务劳动和结对帮扶等活动,激发党员创先争优积极性,提升了广大群众的支持度,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干部骨干带头作用得到增强。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一是社区工作和发展不平衡。班子执行力不强,思路不够清晰,工作欠大胆、欠灵活,有畏难情绪,工作重点不突出,难以促进社区的平衡发展。二是社区级集体经济发展十分缓慢。普村社区安排集体经济发展资金较少,社区里自主发展能力本身较弱,缺乏资金用于社区日常事务管理和为社区居民兴办实事。

三是负债较重,影响社区发展。目前社区集体年经营性收入666.54万元,负债1.2亿,严重的负债影响了社区的和谐安定和经济发展。

三、下步工作的对策及建议

一是进一步深入调研,科学规划统筹发展。要认真选定调研课题。以加强社区基层组织建设、加快社区发展和维护社区和谐稳定为重点课题,提高抓好社区基层组织建设的针对性。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为载体,采取走访座谈、问卷调查等多种方式深入调研,广泛倾听、了解移民群众的呼声和意愿,科学制定并组织实施好社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计划,找准破解制约社区发展的切入点,统筹好引领移民科学发展的有力措施。

二是进一步明确任务,讲究方法突出亮点。社区第一书记到基层任职是加强党建工作、充实基层力量、锻炼青年干部的重要举措,选派干部要明确任务,扎实有效地促进工作。要重点加强基层组织建设。要夯实基础,筑牢堡垒;充分发挥优势,带领社区致富、帮助加快发展;主动关心群众,以人为本,改善民生;尽快理清工作思路,明确工作重点,及时发现、化解各类矛盾,维护农社区稳定。要注重讲究工作方法。以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真正与群众打成一片,及时、准确掌握民情,善于发现和解决问题,勇于实践和开拓创新;处理社区重大事项,按照程序科学民主决策,并组织抓好实施;围绕社区经济发展多想办法、多创路子、多谋举措,推动各项工作的跟踪和落实。要突出工作特点和亮点。充分发挥各种有利资源和优势,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善于创造条件开展工作,凸显出各社区各自的工作特点和亮点。要严格遵守制度和纪律。社区第一书记要严格按照市委、区委的要求,在学习、工作、生活上执行好相关制度和纪律,确保驻社区时间,以务实的工作作风树立选派干部的良好形象。三是要狠抓稳定和谐建设,增强移民群众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要集中精力把广大社区民最关心、最需要解决的困难放在工作的首位和突破口,确保人心安定,坚持把各种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实现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街道,无重大民事纠纷和刑事犯罪发生,全力维护社区的和谐与稳定,为社区的经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篇2:村社区调研报告

关于加强村(社区)廉政建设的调研报告

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突飞猛进的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加强基层廉政文化建设,促进反腐倡廉工作深入农村显得越来越重要。党的十七大指出:优良的党风室凝聚党心民心的巨大力量,要切实改进党的作风,着力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廉政文化是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和谐文化的重要内容,在塑造人们的精神世界、陶冶道德情操、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方面,起着特殊重要的作用。加强村(社区)廉政文化建设,有助于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农村全面协调发展。科学发展观倡导的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廉政文化是与腐朽消极文化相对立的,是一种积极进取、健康向上和推动社会进步的先进文化。毫无疑问,加强农村廉政文化建设,有利于促进农村文化建设健康发展,进而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持续发展。

一、主要做法:

(一)高度重视,提高认识,重点抓好三个到位

1、思想认识到位。加强廉政文化建设是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倡廉教育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我乡各项任务的全面完成,并取得较好的成绩,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提供的强有力的政治保障。今年,我乡在县纪委的指导下,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不断加强党员干部对廉政文化建设的思想认识,积极引导机关干部树立尊廉崇洁、积极向上、无私奉献的思想道德情操,增强机关干部的从政修养,自觉养成守法、诚信、自律的良好行为规范,抵制腐朽思想和不良风气的侵蚀,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

2、组织领导到位。为确保廉政文化活动的顺利开展,我们成立了廉政文化建设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明确了工作的具体负责人。在这次调研活动中,我乡及时召开了研究会,对如何加强村(社区)廉政建设展开了深入的讨论,并对调研活动作出了明确的分工,保证此项调研活动有效的进行。

3、方案措施到位。自廉政文化活动开展以来,我乡制定了一系列的廉政文化建设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廉政文化建设活动内容、形式、时间和主要活动日程等,进一步完善了廉政文化建设机制。

(二)以“远教”为载体,推进廉政文化建设 在活动中,我们积极创新,借助远教这一载体,利用田园广播,向村(社区)定期播放党建节目,发送廉政反腐信息,通过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有的放矢的开展各种活动,使村(社)干部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得到勤政廉洁的教育和熏陶.以此增强廉政文化的渗透力,保证村(社)四职干部的廉洁、高效。

(三)建立长效机制,保障村(社区)廉政文化建设的正常开展。

1、完善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度,党支部书记作为村(社区)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第一责任人,定期向党委书记汇报自身工作情况,做到自查自纠。村(社区)设立了村监委,对村(社区)的党务公开,财务收支进行督查,确保村(社区)事事有商量,事事有监督,做到民主决策。

2、深入落实廉政谈话、诫勉谈话、述职述廉等制度。通过对村(社区)四职干部廉政谈话、诫勉谈话、述职述廉,及时发现并解决了少数同志思想、行为上存在的问题和偏差,及时堵塞了工作中存在的漏洞。

二、对加强村(社区)廉政文化建设的几点建议近年来,在加强农村廉政文化建设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思想认识不够到位,工作机制尚未建立,方式方法不够科学,经费难以保障等。我乡认为,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加强农村廉政文化建设必须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1、提高认识,增强做好农村廉政文化建设的自觉性。要认真组织学xxx省、市、县(市)委有关文件和胡总书记对加强廉政文化建设的指示精神,深刻领会十七大的精神实质,进一步明确廉政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工作原则、工作内容、目标要求等,增强做好廉政文化建设的自觉性、责任感和紧迫感;要通过各种宣传媒体大力宣传开展廉政文化建设的意义,进一步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要从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中精选一部分经济条件好、党员干部热情高的村,通过先行一步进行示范建设,待取得初步成效和经验时逐步推开,切实把加强农村廉政文化建设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2、抓党风廉政建设要从群众关注的小事抓起,促进干部群众的和谐。群众关注的小事就是大事,群众关注的小节就是廉政重点,领导干部要深爱人民、深爱组织、深爱祖国,处处从点滴做起,时时关心自己的言行在广大群众中的影响,抓好各项自律和他律制度的落实。要从群众普遍反映的难事抓起,突破作风建设和发展的瓶颈,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4、加大技术运用,切实加强对农村廉政文化的宣传。要充分发挥大众媒体作用,组织精干人员通过用电子屏,滚动播放“廉政建设名言警句”;依托局域网开辟“党风廉政建设专栏”,建立反腐倡廉建设书架,大力宣传廉政文化,报道党的反腐倡廉政策和勤廉兼优的典型事迹,唱响正气歌,弘扬主旋律,展示党员干部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表明党和政府惩治腐败的决心,引领广大群众形成共识,形成尊廉崇洁的良好风尚。

篇3:台湾茶山村社区发展模式探析

1 台湾茶山村社区发展概述

1.1 茶山村社区发展背景

茶山村现有居民106户,共518人,人口主要由邹族(约占60%)、汉族(约占30%)及布农族(约占10%)组成,拥有多民族的传统文化,其中以茶山凉亭节和山河恋生态文化祭最负盛名。而大面积的自然及低度开发区域,使得社区环境纯自然且复杂多样,拥有森林、河川、野生动植物、原始农业及原野景观等。

1.2 茶山村社区发展历程

茶山村社区的建设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即:1995~2003年的“大力发展建设阶段”,2003~2009年的“持续稳定发展阶段”,2009年至今的“灾后重建再生阶段”。1995年,时任茶山村长的李玉燕女士(现任茶山村社区农村再生委员会执行干事)怀有发展社区的抱负却无路可寻,主动结识嘉义市基督教社会福利慈善事业基金会(以下简称基金会)执行长李克平先生,基金会在对茶山村进行考察及会议讨论后决定为社区提供长期的协助及成长关怀。

在基金会的指导及其他非营利组织和企业的扶持下,茶山村自1995年以其独有的民族文化及自然景观为亮点发展观光旅游业,大力推动村内基础设施建设,开展原住民部落生活新风貌工程,并向部落外分享凉亭节等重要文化,并于2003年进入鼎盛发展期,凉亭文化盛行,不仅村内凉亭被大批修复美化并投入使用,凉亭祭中的分享文化也渐渐为更多人所熟知。2009年8月8日,茶山村遭遇重大水灾,原有的计划全部被迫延期,对进村道路、村内观光设施等都造成了严重的损害,社区发展的成果毁于一旦,社区居民与基金会、以往发展友好关系的各非营利组织和企业共同进行灾后重建工作。2010年,台湾地区正式施行《农村再生条例》,目的是以“农村再生、先做培根、培根做好、根留农村”为目标,训练社区在地人力,逐步实现社区未来发展的愿景,并在发展中呈现社区自己的特色。2012年,茶山社区成功申请农村再生培根计划,此后台湾地区农业委员会将在五年内下拨5亿台币用于茶山建设,茶山社区进入重建再生阶段。

2 台湾茶山村社区发展模式构建

农村社会学家对农村社区的含义有不同的理解,概括各家的观点,构成农村社区的基本要素包括以农民为主体、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生产方式、以人口密度较小的农村地区为地域,以基层行政区划为最基层的管理政治领域四个方面。非营利组织,英文译名NPO(Non-profit Organization),又称公民社会、第三部门或非政府组织,美国著名学者莱斯特·萨拉蒙总结其具有五大特征,即组织性、民间性、非营利性、自治性和志愿性。台湾地区由于其特殊的政治和经济背景,非营利组织尤为活跃,已逐渐成为继政府和企业外影响社会发展的第三支柱。

2.1 茶山村社区发展的NPO一对一陪伴模式

在台湾地区,NPO从摇篮期开始的陪伴式成长关怀是农村社区发展的显著特征,以茶山村社区的发展经验为依据,提炼出社区发展的NPO一对一陪伴模式,见图1。

“农村发展道路与模式既受制于具体社区的客观自然历史条件,更取决于人们的主观创造性抉择。”社区发展之初,社区领导者和自组织寻找自愿且有能力陪伴社区成长的NPO,并与其共享信息、人才、设备等资源,以社区内外资源为依托,在充分征询居民的意愿后选择观光旅游、特色产业或招商引资等不同的经济转型方式。经济转型方向确定后,社区领导者和自组织以及NPO成为居民与外界需求传达的中介,同时,政府、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在同社区发生密切关系后,也会主动同社区领导者和自组织或特定的NPO联系并提供援助,但这并不是双方联系的主要方式。农村社区发展的未来导向是实现社区居民在自身意愿下的自主治理,学者陈建胜(2011)提出为进一步推进城乡一体化下的农村社区建设,除去理念和规划建设、财政投入、需求导向外,要更重视构建城乡一体的社会组织和管理体制,提升农民参与的积极性。吴业苗(2012)也认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要做到符合村情,对接城市社区,着力培育居村市民几方面。社区领导者和自组织应充分调动起居民积极性,依经济转型的方向,完善社区内部生态环境保育、特色农业推广、传统文化传承及宣传,对教育的重视等。居民的自主治理过程中,虽离不开社区领导者和自组织,以及NPO的咨询、指导及协助,但所有的规划设计、发展蓝图全部由居民自身完成,真正实现让居民成为社区建设的主体和主人。

2.2 茶山村社区发展成果的达成

历经二十余年的努力,茶山村社区获得了越来越多的社会关注和肯定,其发展成果可以简述为以下四个方面。第一,经济收入的增加。当前社区最重要的经济产业是由民宿、餐饮等为重要收入来源的观光旅游业以及芋头、苦茶、姜糖、咖啡等为代表的农作物生产,经济收入多元化且大幅度提升。第二,居民的积极参与。茶山村在转型发展前,居民大多以在外地工作或打零工为主,人口外流严重,但自发展观光旅游业后社区内多了四种新兴的产业,即游览解说、民宿、美食以及文化手工艺品,目前村内500多人中,有100余人从事与观光旅游相关的工作,为社区建设做出贡献并享受其发展成果。第三,生态环境的保育。社区发展后,居民对于村内公共卫生环境及自然生态环境的态度发生转变,对社区工作以前的观望、疑虑、反对不配合到逐渐形成共识,大力加大了生态环境的保护。第四,文化教育的传承。茶山村社区的发展使得凉亭的分享文化以及山河祭等传统文化得以保存并代代传袭,村中各处的意象木雕、石雕、壁画、各类民族特色的饰物及手工艺品、珈雅玛乐队等都是对外来游客进行宣传,对村中儿童进行教育的最有效方式。

3 茶山村社区发展的NPO一对一陪伴模式分析

3.1 社区领导者和自组织的觉醒

茶山村社区的发展是一种从无到有的过程,其发展的可能性要归因于社区领导者和自组织对社区发展的觉醒及努力,在整个发展过程中,社区领导者及其他关心社区事务,愿意为社区发展做出贡献,并且拥有组织发展所需要的人文、地理或沟通等知识能力的参与者共同组成的自组织扮演的是社区发展领头羊的角色。他们(尤其是社区领导者)相较于其他居民拥有更高的教育文化水平和更迫切的想要改变社区现状的愿望,是整个农村社区中最先觉醒同时最具有改造能力的一群人。

3.2 特定NPO的陪伴成长

非营利组织相较农村社区拥有更多的人脉、专业人才以及信息等各项资源,除去与政府的友好关系,还可以向企业或其他社会组织(如学校、各类专业协会、基金会等)寻求无偿帮助,以实现社区居民需求与资源的有效接轨。茶山社区的发展中嘉义市基督教社会福利慈善事业基金会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依张克平执行长的话来讲,现今自己的主要工作便是“打广告”和“拉资源”以满足社区的发展需求。社区发展之初,领导者虽有发展觉悟却无从下手,基金会协助社区举办各项活动,但并不会控制居民或替他们做决策,而是在前期锻炼其组织和规划能力,中后期慢慢放手让社区领导者、自组织和居民自行去规划设计活动,以培养社区独立运作的能力,同时尊重社区所做出的决定,鼓励社区自己承担责任。“台湾地区NPO在社区发展中的作用主要包括公民教育、沟通中介、利益整合三个方面”,NPO陪伴组织是社区发展方向的咨询师、外界资源的联结通道、各项困难的解惑者、社区居民的良师益友,是茶山村社区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伙伴。

3.3 社区居民的共同行动

茶山村社区发展初期社区活动的参与率极低,大多居民持观望态度,对基金会与村长组织的各项活动漠不关心,但中后期社区渐渐有了知名度后,参与与认同这片土地的人越来越多,社区意识慢慢被凝聚起来,居民一方面享受到发展的成果,一方面通过再生培根计划课程学习及多方引导开始对社区事物尽心尽力,共同维护建设成果,并且不断求新、求进步。社区居民在发展中扮演着主力军的角色,是社区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和实施者。

3.4 政府的经济辅助

台湾地区政府在社区发展中扮演得更多的是经济的辅助者而非社区活动的策划者,依资金下放对象的不同,由县市政府、乡镇公所或社区依据自身的需求自行向政府提出计划案申请,申请成功后由政府直接补助,并委托专业学会、大学院校、第三部门等代为掌握地方政府与社区的执行状况。茶山社区向农委会水土保持局提出“阿里山乡茶山村社区五年计划”并获得成功,政府将于2012年至2017年向茶山社区拨付5亿台币用于农村再生计划,如若没有政府的经费与政策支持,社区将难以实施重建与改造工程。NPO在政府和社区间同样发挥了桥梁作用,一方面,政府的政策方案通常依照计划申请案的审核来决定是否给予补助,而农村居民教育程度不高,因此基金会在居民讨论形成计划雏形后,或详细阐述,或总结形成完整优秀的方案,从而获得政府的辅助。此外,优秀的NPO常常可以获得政府部门的信赖,因为政府部门希望获得政策成效,而NPO达成政策成效后,可以累积良好的信用,因而更容易获得政府部门的资助。

3.5 企业与其他社会组织的无偿援助

茶山社区发展之初,在基金会的联络下台湾微软公司、宏基股份有限公司、三菱电梯公司等均参与到茶山社区的发展中,企业关怀农村原住民生活和文化发展的同时,也希望借此引起大家对农村经济转型的重视以及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同时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回应大众对企业的期望以及政府政策。其他社会组织包括各类基金会、专业团体、大学教育团体等,担任的是知识技术辅助者的角色,教育社区居民但并不为居民做决策。不仅如此,基金会执行长张克平先生还认为,企业以及各类社会组织的介入,在提供援助的同时,也让茶山的原住民在内心感到被尊重。

3.6 经营策略运用得当

首先,茶山村社区以“凉亭节”和“山河恋文化祭”为依托宣传原住民文化,以自然生态环境及野生动物的丰富吸引游客观光,让居民在切实获益的同时,主动维护生态环境以吸引更多游客,如此达到良性循坏。其次,发展中处于首位的始终是居民观念的转变而非仅强调过多的公共建设,基金会请来各专业团体到茶山授课,教导居民有关生态、民宿、观光等各方面的专业知识,重视社区动员和居民参与。再次,在实际操作中,社区发展协会主张扩大参与,欢迎更多社区居民的加入,村内形成不成文的公约,注重社区利益分配公平化。

4 结论

茶山村社区的发展以社区领导者和自组织为牵引,在特定NPO的陪伴成长下,通过社区居民共同行动,获取政府、企业及各社会组织的经济、知识及技术辅助,并恰当运用经营策略,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跨越发展,值得引起现今农村社区发展推动者的重视及有效借鉴。

参考文献

[1]“培根计划”缘起与简介.台湾行政院农业委员会水土保持局[EB].台湾行政院农业委员会水土保持局网站.http://empower.swcb.gov.tw/introduction.aspx.

[2][美]莱斯特·M·萨拉蒙.全球公民社会—非营利部门视界[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3]周沛.村社区发展道路与模式比较研究—以华西村、南街村、小岗村为例[J].南京社会科学,2000(10):59-68.

[4]陈建胜.城乡一体化视野下的农村社区建设[J].浙江学刊,2011(5):41-46.

[5]吴业苗.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如何可为—以城乡一体化为视角[J].社会主义研究,2012(3):65-69.

篇4:村社区调研报告

一、城中村商业运转模型

城中村商业活动主体主要包括村民、租户、经营者和村外消费者。(经营者也是一类的租户,因其特殊性在此分列出来。本文所提的经营者包括店铺老板和员工。)他们之间的相互经济往来关系构成了城中村特有的商业运转模式,其包括两个部分:自转和公转。

自转是指城中村营生的收入用于城中村的消费,它包括三个方面:物业出租是城中村经济的重要特征,村民将房屋租给租户,以及外来经营者,其商业行为主要发生在村内;租户大多在村外工作,租赁村民的住房居住,并向经营者购买商品;外来经营者一般也租赁村民的住房在城中村内居住,向村民支付租金,并向村民、租户提供一定的生活资料。村民与外来人口的商业往来使得城中村商业初具规模。

公转是指城中村与村外资源的交易及资源流通,主要涉及经营者与村外消费者之间的商业往来关系。城中村商业服务对象并不仅限于本区域的消费者,其所形成的商业街或一定规模的商业中心所聚集起来的规模效应,以及城中村内大大低于城市商业区的消费成本,吸引了部分城市中心消费求廉购买者。因此,城中村自转基础上形成的商业规模,在由公转带来的消费刺激下进一步扩大。在商业繁荣的城中村社区里,公转消费所带来的收入甚至超过了村内消费所带来的收入,成为城中村财富增长的新的切入点。

二、城中村商业特征

城中村作为另类社区,其商业具有一部分社区商业的特点,但也有独立于社区商业的自身特征。

1.物业出租的特色经济

房屋出租是村民的收入支柱,也是城中村最主要的经济形式,主宰这一经济形式运转的理所当然是“亚当斯密的幽灵:市场规则下的自发秩序”。村民为了补偿其土地收益低于竞争均衡价格的差价,最大化地利用可支配的面积和空间,具体办法就是使住宅向更高层发展,以更高层的空间收益置换目前空间收益,因此形成城中村内密集建筑的“怪物”。麓山村内“握手楼”、“亲嘴楼”等城中村风格建筑的分布让人惊叹。伴随着物业出租的产生和发育,物业出租逐步被纳入“霍布斯的幽灵:公共管理”的范围之内。麓山村村委会成立长沙腾麓物业管理有限公司,着手规范村内房屋出租、租金等的管理。高桥村在社区统一规划管理下,建立起村民安置小区。在高桥大市场的发展及商业市场的规范管理的惠及下,高桥村租金上涨,村民收入随之增加。

图 城中村商业运转模型图

2.低成本的生活消费

城中村居住人口中外来人口数远远大于村民人数,这些来城市打工的流动人口的收入水平、消费水平决定了城中村成为城市低成本生活区。据调查麓山村内租户的个人月收入主要集中在500~1000元,经济较为繁荣的高桥村内,月支出1000~2000外来人口占总外来人口的四成左右。这样的收入与长沙市的人均水平相比还是比较低的。从经济角度来说,低成本生活区降低了城市的生产成本,为经济发展积累了资金,实际上有助于控制城市的营商成本;从社会角度来说,它们为弱势群体提供一个安身立命之所。因此作为低成本生活区的城中村成为城市化过程中的必然。

低成本的生活区特色在商业方面主要表现为廉价的生活消费型商业形态的繁荣。由调查可知,麓山村村内消费者的消费主要集中在一日三餐、吃特色小吃、买衣裤鞋帽上面,其中一日三餐的消费人数占总人数的近八成。

3.商业公转的财富

城中村内的外来流动人口基数大、密度高、流动性强,使村内逐渐形成初具规模的商业形态,从而自发或规划形成商业街或者商业中心。麓山村自发形成麓山村商业文明街,商业服务业辐射整个大学城;高桥村规划建成批发特色的高桥大市场,商业辐射整个中南地区。在这样的城中村内,服务于村内消费者的生活必需品的店铺基本与普通的城市社区相当,而服务于村外消费者的公转商业却相当发达,远远超过了一般的城市社区。据调查,36.5%村外消费者在麓山村的消费频率在每周1次左右。消费内容更是五花八门,依频率由多到少依次为:吃一日三餐和特色小吃、买精品店内的小商品、买衣裤鞋帽、泡酒吧上网吧等娱乐消闲消费、美容美发等

城中村在通过公转获得财富增长的同时,某些硬伤也阻碍着商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据调查,麓山村消费障碍主要集中在基础设施薄弱、市场管理不规范、安保工作不完善等。而高桥村虽然经过规划安置,村内面貌焕然一新,基础设施已然较为完备,但流动人口的复杂性、密集性导致村内治安十分不理想,每年处理的治安案件达几百起。

4.业态齐全但规模普遍偏小

城中村商业事实上已涉及到商业中心、餐饮店、超市、便利店、维修店、美容美发店、书店音像店、家庭服务等几乎所有社区商业业态,基本形成了一个业态较完备、功能较齐全的城市社区。城中村内业态有以下特征:一是店铺面积不大,装修要求不高;二是商品和服务对象主要定位于生活消费品;三是经营成本较低,获利能力较大,经营风险小。由此可知,城中村与便利店、连锁店等新型商业业态可以实现对接。麓山村面积仅400亩,位于一土一金的大学城内,本身并不具有大规模、连片开发的商业价值和可能,但它通过引入各类商业业态发展了社区商业,实现了自身财富的增长。高桥村在政府的政策引导下,运用社会资本等多种手段,引入便利店、连锁店等业态,对“城中村”旧房屋和设施进行改造,使“城中村”彻底改变面貌。

但是,由于商业发展缺乏资金,城中村内店铺规模普遍较小,经营手段原始。而村内存在的内在保护机制又常常限制优势企业的进入,使得城中村商业发展遇到瓶颈。如果可以如高桥村引入企业集团进行开发、经营(如高桥大市场),城中村商业将出现新的局面。

三、城中村商业发展的对策讨论

各个城中村有其特殊性,因此改造措施应立足于村落特征,坚持“一村一策”原则,有针对性地进行改造。本研究认为对于适宜“加入商业成分”改造模式的城中村,需要通过发展特色社区商业实现城中村的可持续发展,应采取以下应对措施:

1.政府实现角色的转换

政府有必要实现一种角色的转换,即从直接参与干预转变为创造一个有利于城中村商业发展的环境,具体措施有:①把城中村作为商业据点的方案纳入政府政策与计划,增加其经济价值;②引导市场改造城中村,鼓励主流民间组织与城中村建立企业间的活动;③整治治安的混乱与环境的脏乱差,加强对假冒伪劣商品和不规范的服务内容的管理与引导,营造一个安全清洁的市场环境。

2. 鼓励商业组织成为促进城中村商业发展的主体

鼓励企业做好探索城中村商业模式的先行者。企业应根据城中村特殊的消费需求、消费偏好以及城中村的具体特征来开发城中村的市场空白点,尤其是与社区商业对接的的零售业、连锁业等。做好践行城中村现代业态的实践者。企业应注意与城中村社区搞好公共关系,如雇佣本地员工、提倡文明消费理念等。同时应避免与传统小作坊、小工厂开展不正当的价格竞争,改变城中村商品消费货品化的消极趋势,生产或销售安全优质的名优产品,要注意自身的长远发展,使城中村作为企业进城下乡的市场中转站而不是终点站。

3.合理发挥社区组织的作用

社区组织的角色转型也是很有必要的,即将商业主导地位让位于外来企业,自身充当好协调、协助的角色。具体措施包括:培育好村落社区的市场观念,走出狭隘的地区保护主义思想;引导商业据点的改善与发展,协助政府的环境清理,改善商业环境,协助企业发展商业用地,引导商业中心或者商业街的形成;提高村民的就业意识,鼓励当地村民自主就业,并配合政府做好政府与村民、外来人口的利益关系协调;创造工作准备和推荐就业系统,鼓励村民就业和人口结构调整。

参考文献:

[1]谢志岿:村落向城市社区的转型:制度、政策与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城中村问题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P187.本模型部分参照谢志岿城中村地下经济模型图,有修改

[2]蓝宇蕴.都市里的村庄——一个“新村社共同体”的实地研究【M】.三联书店,2005,P315

[3]【美】迈克尔.波特 著.高等第、李明平 译.竞争论【M】.中信出版社.2003.01,P323

篇5:村社区调研报告

为做好2021年村(社区)“两委”换届选举工作,近期,XX镇人大组织主席团成员及部分县镇人大代表深入XX村1社区,采取入户走访、群众座谈等形式,广泛征求基层干部和党员、群众对本次村“两委”换届选举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就选举的不利因素、突出问题、上届村委会的运转情况、选民的参与态度、参选人数、后备干部状况等情况进行了详细了解,掌握了换届选举前的第一手资料。针对存在的问题,对做好今年的换届选举工作提出了一些建议和意见。

一、基本情况

村两委班子现状:2018年村“两委”换届后,全镇XX个行政村共选出“两委”成员XX人,最大年龄59岁,最小年龄32岁,平均年龄46.4岁,妇女干部XX名,仅占17%。35岁以下人员XX名,仅占13.8%,高中以上文化程度XX名,占44%,村党组织委员与村委会成员中交叉任职的有XX名,其中由村支部书记兼任村委会主任的XX名。总体来看,村两委班子的年龄总体偏大、文化偏低,与当前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相比,没有最大限度地实现班子整体优化的目标。

二、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家族、宗派意识严重。

由于我国两千年封建制度的影响,宗族社会残留意识在不少农村群众中依然存在而且根深蒂固。相当一部分农民在看问题和处理问题时,首先想到的是家庭,其次是家族,再次是宗族。换届选举时,家族、宗派都可能形成一方势力,影响正常的选举工作。

(二)村委会换届选举中的非正常“拉票”现象突出。

在换届选举前,候选人之间有一些不正当的竞选活动。如一些候选人不仅仅通过亲朋好友“游说”,有的以经济手段拉票,或有些候选人及其代理人在选举开始之前四处活动,给选民送烟、送物、请客送礼等。有的甚至通过贬低性言论有意损害竞争对手的声誉,以达到自己当选的目的。

(三)农民民主权利意识淡薄。

从调查中看,村民的民主权利意识出现了两极分化的状况。部分村民关心村两委换届,但大部分村民小农意识较强,整体素质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水平,对村两委换届缺乏热情,认识不到自己的民主权利,对村两委班子换届漠不关心,认为怎么选都行,谁当选都无所谓,只要有利可图就行。这种想法往往给别有用心的人以可乘之机。

(四)后备干部培养不足。

大部分村两委干部年龄结构老化,经济建设和政治建设的“领头雁”作用不明显。有的村现有村干部普遍年龄偏大,学历偏低,村级后备干部资源普遍缺乏,选择余地不大,即使有年纪轻、文化程度较高的农村青年参加竞选,也会因为多年读书在外,不在村上居住,缺乏群众基础,同时缺乏较为强大的经济实力而难以被选出来。因此,干部年轻化、知识化难以实现。

(五)能胜任村干部的人减少。

农村能胜任村干部的人减少,选举竞争不激烈,主要原因有:一是村干部选拔标准更加规范统一。根据村干部从事农村工作的实际工作要求,选拔干部的标准开始从年龄、思想、文化、能力等方面提出的要求更高,符合条件的人选更少。二是培养力度不够。近几年来对农村后备干部培训、培养力度不够,能选拔到村班子岗位上的人很少。三是人才流失严重。一些文化素质高、懂经济、会管理的“能人”不愿意当“村官”。还有一些人,一怕当干部干工作得罪人;二怕耽搁了自己的事,影响自己致富;三怕干工作得不到相应的补偿,因而不愿意当村干部。

(六)人户分离现象严重。

根据调研情况来看,当前全镇外出务工经商选民占了相当的比例,还有部分举家外出。在人口流动到外地的同时,也有外地人口流动到本地,存在选民重复登记现象,人户分离现象日趋严重,由于村民流动大,在登记选民时造成村与村或村与居的重复登记,选民登记难度越来越大。同时由于村民委员会选举时间跨度较长,外出较远的村民不愿意回来参加选举,委托代写选票又受到有关规定的局限,增加了选举组织的难度。

三、意见及建议

(一)严厉打击违法违纪行为,着力营造风清气正的换届选举环境。

一要加强宣传引导。教育党员群众珍惜、正确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增强民主法制意识,严格按照候选人资格条件,从本村绝大多数群众的利益出发,选好自己的“当家人”。二要严肃换届纪律。坚持镇纪委、民政站、司法所、派出所等部门和镇党委政府联动,密切关注各种不良动态,及时将问题苗头解决在萌芽状态。对宗族、宗派和各种非组织活动干扰妨碍换届选举工作的行为,要理直气壮地予以制止和纠正,对以暴力、威胁、欺骗、贿赂、伪造选票、冲击选举会场等一些严重违法违纪行为,坚决依法打击。

(二)采取多种形式和有效方式,拓宽后备干部的推选范围。

在镇党委和村级党组织推荐的基础上,利用村民代表大会、党员大会、群众座谈会等形式,让广大党员群众推荐后备干部,从不断改善拓宽村级组织的文化结构、年龄结构、性别结构入手,从退伍军人、大中专毕业生、种养大户、科技示范户、回乡创业人员、致富能手中选拔。确实把政治上靠得住、真心为民、不图私利、有能力率领广大村民发展致富的人推出来选上来。同时,要建立后备干部培养制度,采取有岗培训、上岗锻炼、挂职锻炼、多岗培养等方式让他们既熟悉农村工作方法和办事程序,又切实提高为群众服务的能力。

(三)提高村干部待遇,激发村干部干事创业的内在活力。

现阶段我县农村基层干部待遇较低,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受到影响。同时村干部晋升渠道狭窄,村干部看不到希望。合理提高村干部报酬,拓宽晋升渠道,解决他们的切身利益,显得越来越重要。为了鼓励激励大学生、能人等充实到村两委班子,从而更好的为村子谋长远,为老百姓办实事,建议县相关部门要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建立稳定的工资增长机制,不断改善村干部的经济待遇。酌情加大补贴和转移支付力度并每年拿出适当名额从优秀村干部中选拔乡镇干部,让村干部尤其是副职干部“在职有奔头,卸任有想头,工作有劲头”。

篇6:~~村社区对标定位报告

按照镇党委要求,根据镇《关于开展夺标竞赛,深入推进创先争优活动的安排意见》,为深入推进农村社区创先争优活动,助推农村重点工作,按照上级活动领导小组的要求部署我村双委根据本单位实际情况继续认真展开对标定位夺标竞赛工作。我们要在农村各项工作中树标杆、找差距、定措施、赶先进,努力把对标定位行动转化为工作动力。在征求分管领导意见、组织群众评议的基础上,形成如下报告:

一、树标杆——以武安市生态名村白沙村为标杆

一、工作现状及存在问题

近年来,白马寺村深入挖掘自身发展潜力,以发展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主体要求,想群众之所想,解群众之所难。强化服务居民、服务企业理念,努力构建和谐新村,圆满完成了今年第一季度各项工作目标任务。我村投资先后完成了村内主要道路的硬化工程和路灯,解决农民出行难的问题;维修机井并完成配套设施,解决了部分耕地浇水问题;筹建股份制村企,为村中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支持配合林业局顺利完成新义公路新村段建设;为村中小学投资5万元改造了小学门面,新建公厕一个;响应国家“节能减排,低碳生活”的号召,向村民宣传节能减排知识,号召村民使用节能灯具燃具。与自身比,我们在不断进步,但放眼全区,现已呈现出一种百舸争流、千帆竞发的快速发展态势,我们不进则退,慢进、小进也是退。有压力才有动力,有目标才有行动。我们要抢先发展,快人一拍,先赶一步,就必须对标先进,寻找差距,科学定位,奋力赶超。

二、总体思路

针对本村现状以及存在问题,我们对全村发展思路进行了逐步完善: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建设彭城第一经济强村这个总目标,依托区位、交通优势,用足土地资源,以产业结构调整为突破口,以“大力发展高效农牧业,股份制企业科学发展壮大,打造文明宜居村”为总体工作思路,逐步发展新型产业发展格局,实现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

三、工作目标

2010年**在经济发展、重点项目建设、殡葬改革、计划生育、信访维稳等方面在全镇社区序列中排位第一,我们将继续保持在社区序列中第一名目标。到2011年底,完成新一年农村宅基地审批工作,解决村内急需用房户的住房问题;完成村内强化基础设施建设目标,预计对机井泵管体系进行检修并完成灌溉体系配套工程;完成本村小街道道路硬化工作;对村内主干道实施亮化净化工作,修建村民文化广场配置活动锻炼器材,丰富村民休闲娱乐活动。通过实施对标行动,综合经济实力进入全镇前3强。

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落实低保户、困难户享受优惠政策做到应保俱保、新农村医疗保险、大病救助、子女入学、残疾人技能培训率等均达到100%;在社会稳定方面:到区以上信访控制、综合治理在全镇排第一名次;确保安全生产年底不发生生产安全一般事故及死亡事故;在基层党组织建设方面:我们加强对典型示范社区建设、社区“两室”建设、干部垦谈制度、“一定三有”、“四议两公开”的落实。创建“五个好”基层党支部,“五个模范”共产党员数达到80%。

四、推进举措

(一)强化干部责任制,切实落实重点工程任务。以科学、务实的态度为先决条件,将2011年新上项目工程的管理目标条款化、数字化、分解化,以原定或修正的计划为考评依据,通过对个人工作事项的评估、考核,实施问责制的行政行为。优胜劣汰、奖优罚懒、弘扬先进、审批落后。一是书记带头、班子跟进,勤奋为民。二是提高班子成员、党员、村民代表的工作责任感。三是以“八荣八耻”为标杆,提高干部群众的集体工作荣辱感。

(二)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在农业产业化上求突破。按照“依法、自愿、有偿、规范”的原则,大力推进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把握好政策界限,协调好相互关系,使土地向大户集中,生产要素向优势区域集中,促进全村农业结构调整实现跨越。以畜牧养殖粮食种植为农牧业主项,扩模升级,把点连成片,大力推进规模化、产业化发展,推动全村农业结构调整上一个新台阶。

(三)抓实党建优服务,强化基层党建工作。从实际出发,确定了“拓展服务,构建和谐”对标定位的主题,深入到每个党员,以搞好村务管理、社区服务,保持社会稳定和发展农村经济为目标,以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提高干部队伍素质为重点,狠抓党组织建设工作。一是切实加强社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对主要领导要有计划、有目的的进行培训教育,使他们开阔眼界,更新观念,增长知识,提高干部的管理能力、协调服务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提升干部的凝聚力、创造力和战斗力。二是进一步健全党组织体系,建立工作网络。以党组织为核心,在党支部领导下工作延伸到每一位党员,辐射到社区居民群众中。这一工作体系运行过程中,把党组织关系的接转工作、党员发展工作、志愿者队伍建设工作、社区服务工作等纳入其中,形成覆盖全村方方面面的工作网络机制。三是加强村企业党建工作管理。选派思想觉悟高,具有党务工作经验的优秀党员到企业任职,协助企业抓好党小组建设;加强对企业党小组建设的指导和检查,党支部要定期走访,加强联系和指导,及时解决企业党小组存在的问题,使企业党小组健康发展。四是加强党员的管理和教育。对支部党员进行详细地调查登记,根据党员分布的不同特点进行分类指导,分类管理。对组织关系在我村的党员,以建立健全党员目标管理为载体,严格组织生活制度,开展民主评议活动,提高党员素质。对组织关系在我村的外出流动党员,采用党员联系卡等形式开展组织活动,加强对外出流动党员的管理;充分发挥流动党员管理服务站的作用,对流入我村的外来流动党员进行登记、建档、组织活动,并为他们提供各种服务。

五、保障措施 为了确保对标定位行动真正落到实处,我们采取了以下行动措施:

(一)村党委带头干。对标定位由村党委负总责、亲自抓。领导干部充分发挥表率作用,带头开展对标定位,深入落实对标定位,形成一级抓一级、一级带一级,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二)定期对镇领导小组汇报。根据镇领导小组工作安排,定期对标定位台帐完成状况进行督查汇报,活动扎实开展。

**社区党支部 **委会

上一篇:关于夏季火灾防控专项行动第二阶段工作总结下一篇:国庆感悟初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