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平淡的春节作文

2024-07-19

不平淡的春节作文(精选7篇)

篇1:不平淡的春节作文

初一满分作文800字 白开水不平淡

静坐在竹椅上,品一杯回忆的白开水,沉浸其中,深陷回忆的漩涡。

微甜·童年

晚春,柔和的凉风抚摸着婀娜多姿的柳树。驻足在河边,观望着一群孩童。

孩子们围着一个燕尾风筝而站,个个都嘟着小嘴,偶尔挠挠脑袋,灵动的眼眸飞速转动。那样子可爱极了。

这是一个身穿白色小棉袄,眼睛大大的身材发福的小男孩用童音说:“我们一人放风筝一次,风筝掉了就轮到下一个。”声音很稚嫩,就如同这晚春的春风一样拂过心灵的田地,沁人心脾。

未几,孩子们无邪的笑声荡漾开在深山里,风筝承载者孩子们的童真,在天空中与风纠缠。那声音,很甜美,是只有他们才有的。

苦涩·青春

采一朵青春的花,嗅着苦涩的芬芳。

朝阳在天边冉冉升起,诉说着自己蓬勃的生命张力。

学生们迎接着着美好的一天,满怀希望地来到学校。女孩背着书包伫立在校园门口,望眼欲穿,却终没有等到那个男孩的身影。她一直很喜欢他,很喜欢,很喜欢。

放学后,女孩依旧在校园门口徘徊。偶然望见他和一个女孩的身影远去,犹豫着是否要追上去。最终还是大步跑上前去。

一个小巷中,墙角边偶尔长着几株草。

男孩对面的女孩埋着头,似乎在挣扎着,终于鼓起勇气抬起头对男孩表白。女孩并不能看见男孩的表情,但看到那个女孩的高兴的表情,结局似乎已然明白了。

他有了另一个她,女孩的戏落幕了,就在这个午后。女孩强忍着在眼眶中打转的`泪水,心中充满了苦涩。转身跑出了小巷。

不知怎么了,刚才还明媚的天气,此刻却乌云密布,黑压压的一片,压得人喘不过气。下雨了,女孩却像是无感觉一般,脸上泪如雨下,狂奔着,似乎要跑到青春的尽头。

那一场雨,洗刷了所有的痕迹,也洗刷了女孩对男孩的懵懂情愫,从那以后,他们见面如同普通人,打打招呼便转身擦肩而过。

平淡·生活

每天伴随着小鸟婉转的歌声,步行去上学。到学校和同学开开玩笑,上课认认真真的听着课。陪伴着耳机里的歌声,体会歌词的意境,到家。

就这样简简单单的生活,很平淡,却又耐人寻味。

人生就是一杯白开水,入口微甜,味蕾上绽放着苦涩的花朵,下肚平平淡淡,却又别有一番滋味。

篇2:不平淡的春节作文

影片从中国人最熟悉的乒乓球推打开始,一幕接一幕,一个故事接着一个故事,紧凑而不繁琐,平淡却不单调。艺术来源于真实。也高于真实,将这么多真实,平凡,亲切的事串连在一起,展现出来的就不再平凡。而对生活境况和工作岗位的不断变化,李林森能始终保持着心底的崇高和真诚,这在现代社会难能可贵,也注定了李林森的平凡和卓越。我想如果每一位观赏过《雨中的树》的人,都能过更加慎重地面对自己的寻常,珍惜属于自己的平凡,整个社会通向美好未来的道路就会越走越宽。

这部影片中,最打动我的,是那情。在碎片化的情节中,他不顾危险,不顾疲累,冲锋在前,撕心呐喊,冲入危房救人;他对基层干部,有真情。一位乡党委书记,在高寒偏远山区工作了15年,县领导很少有人上去过,李林森亲自上山体验基层干部的辛苦,在市委常委会上据理力争“不能让老实人吃亏”;“哒哒”、的乒乓球击打声,反复回响在萤幕上,那时以为组织部长与基层干部心与心的交流,心对心的回应。他像平凡人一样,深爱家人,但因为工作太忙,抽不出时间陪伴妻儿,他内疚不已;因为工作原则,他拒绝给妹妹安排工作,只能诚挚地道歉。这些美好的,富有人味的情感,却因为生命的短促,而破碎,而撕裂,而幻灭,影片由此产生巨大的情感张力,抓人心魄,带给观众精神的升华。

更打动我的,是那真。作为一部主旋律电影,它没有刻意夸张人物事迹,而是刻意还原一个真实的人。那些真实的场景,真实的言行,就像我们曾经见过或正在身边。“土可以被污染,水可以被污染,人心却要深深埋在泥土里„„”“泡上一壶茶,好好洗洗你的肠子!”他没有豪言壮语,朴实的语言更令人肃然起敬。作为一名领导干部,他没有一点官架子,同老百姓一起挤公交,吃拍档,奔波在吵杂的市井之中,年迈的父母还住在农村破败的房子中„„这些场景,没有艺术的”提炼”,甚至画面有些杂乱,却更真实地反衬出李林森的崇高精神。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物欲横流之世,一个人,一个纯粹的人,真实地生活在山的那边,水的那边,温暖着那一方百姓,也激励着我们的心。影片不仅展现了客观世界的真,还巧妙地展现了世界的真。

篇3:不平淡的春节作文

一、试题再现

(2012浙江数学理科卷第17题)设a∈R,若x>0时均有[(a-1)x-1](x2-ax-1)≥0,则a=______.

二、试题解答

思路一:令函数y=[(a-1)x-1](x2-ax-1)

①当a=1时,y=-(x2-ax-1),显然不合题意;

②当a≠1时,易知a>1,

由于[(a-1)x-1](x2-ax-1)=0的根有一个必为,

又x2-ax-1=0的△=a2+4>0,

所以[(a-1)x-1](x2-ax-1)=0至少有两个根,

结合y=[(a-1)x-1](x2-ax-1)的图像(图一),

∴必为x2-ax-1=0(△=a2+4>0)的根

思路二:原不等式等价于(B).

令函数y1=(a-1)x-1,y1=x2-ax-1都过定点P(0,-1).

考查函数y1=(a-1)x-1:令y=0,得,

∵x趋向无穷大时y2必为正,要使y1y2≥0,

则x趋向无穷大时y1也为正,

∴a>1,

由(图二)可得函数y2=x2-ax-1必过点,

由(图二)可得函数y2=x2-ax-1必过点,代入得:,解得:,或a=0(舍去),

思路三:把a当做主元

[(a-1)x-1](x2-ax-1)≥0,即为[xa-x-1](xa-x2+1)≤0,

又方程[xa-x-1](xa-x2+1)=0的两根为,

∴[xa-x-1](xa-x2+1)≤0关于a的解必在两根之间.

因为本题为填空题且是求a的值,

所以

思路四:[(a-1)x-1](x2-ax-1)≥0,即为[ax-x-1](ax-x2+1)≤0

令y1=ax,y2=x+1,y3=x2-1

∵x>0时均有[(a-1)x-1](x2-ax-1)≥0,

∴x>0时y1=ax的图像在y2=x+1与y3=x2-1的图像之间.

由图三易知y1=ax的图像过y2=x+1与y2=x2-1的交点,

思路五:特值法:因为x>0恒有[(a-1)x-1](x2-ax-1)≥0,

那么对特定的x(x>0)的值上述不等式必成立,

取x=2,得(2a-3)2≤0,

三、教学反思

高考结束后,笔者对该题的解法做了相关调查,发现60%的同学想到用第一种思路即结合三次函数的图像解题,但大部分同学只结合函数而没有考虑对应的方程,加上考试时的时间因素和心理因素(看其是最后一道填空题)放弃了解答.而接下来几种解法为什么没有那么多学生做呢?笔者对高三数学教学进行了反省,发现还有不少地方值得改进.

1. 过分强调“模式识别”,制约了学生思维的拓展.

“模式识别”对基础题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所以大多数老师在高三解题教学中,往往强调“模式识别”.此题学生受挫,绝大多数就是吃亏在“模式识别”:不等式的恒成立问题转化为最值问题求解,可此题的最值实在不好求,导致学生无法求解,又由于惯性思维而想不到其他解法.

2. 忽视对知识发生发展过程的复习,制约了学生的数学理解.

思路一,学生知道应该利用函数和方程思想及数形结合思想,但为什么没有想到要考虑对应的方程呢?又为什么没有想到第二种解法呢?问题就在于高三数学教学实在太具有功利性了.回想高一教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时,注重让学生体验结合一元二次函数和方程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过程,最后归纳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的步骤.可高三时我们把不等式的解法放在一节课上,知识点的讲解着重放在让学生回顾各种不等式的解题步骤,比如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①二次项系数化为正;②能因式分解则因式分解,不能因式分解则计算△;③结合图像写出解集.而此解题步骤没有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方程对解不等式的重要性.由于高三复习的高度总结性让学生忽视了最原始的利用降维方法(蕴含化归与转化思想)把二次不等式化为两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题方法,导致该题的解答过程中许多同学想不到用思路二进行解答.

3. 知识复习与数学思想复习的割裂,制约了学生对思想方法的灵活应用.

纵看高三数学复习的安排,绝大多数分成三阶段:一轮复习(知识为主),二轮复习(思想方法为主),三轮复习(解题与应试技巧为主).而一轮复习往往要持续到当年高考3、4月份,思想方法和填空选择的解题技巧的复习往往只用了几节课,留给学生对思想方法与解题技巧的体会内化时间着实不多,况且由于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及学生对完备解答(许多学生在平时往往不喜欢用代入法、特值法等解题,觉得那不是真正会)的追求导致学生不善于从思想方法的高度寻找解题思路,就如同没有大局上的战略指导,把握不好某一场战役的战术选择,由此大多数学生想不到思路三、四、五.

四、教学启迪

这一道看似很平凡的题确实给一线教师指明了教学的方向:数学理解.

现代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对于一些简单的技能,重复训练也许可以奏效,但对于较复杂的技能,特别是高级思维技能,则必须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1]高考中综合性问题、创新性问题或通俗说的“难题”实质上考的就是学生对数学本质的理解,这是无法通过重复训练、记忆“数学模式”所能达到的.数学思想是对数学事实与数学知识的一种本质认识,是指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反映到人的意识之中,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结果.因此,数学思想的理解在数学理解中处于主导地位,是数学学习的本质要求.在高三复习中,知识点的教学与数学思想方法的理解应双线同时进行,融会贯通,让学生从新课到高三复习经历一个对数学知识、思想理解的螺旋式上升的过程.根据“超回归”数学理解模型,数学理解的过程并非直线的,而要经历一个多次重新回到内侧水平的过程才能逐步达到高水平的理解[2],比如不等式解法中所蕴含的数学知识与思想,第一阶段,高一学习解一元二次不等式时,学生对解不等式中蕴含的函数与方程思想、数形结合思想还只是初步的认识,可能还有点懵懂;第二阶段,高二学习绝对值不等式的解法是再次认识;第三阶段,导数的应用中不等式的恒成立问题、方程解的个数问题等是进一步认识;第四阶段,高三对解不等式的总体复习再次让学生体验数学思想在解题思路挖掘过程的指导作用.总之,让数学理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旋律,让学生有足够的机会、时间一步步循序渐进地理解数学.

参考文献

[1]徐兆洋.数学理解型教学及其课例设计.数学通报,2012.1.

篇4:用平淡的字眼表不平淡的情思

【关键词】 陶诗;实字;虚词

陶渊明诗之风格向以平淡著称,但读者往往又能从这平淡的字眼中见出诗人不平淡的情思。这是缘于从方法论上讲是诗人善于使用警策之字、散文化的虚词,从人格上讲是诗人的人生境遇与人生理想发生矛盾而形成的人格内蕴所造成的。

陶诗中看似平淡却又很精彩的字往往能达到一语惊人的程度。如《杂诗八首》中屡次表时光流逝之句。其一曰“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其二曰“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其五曰“荏苒岁月颓,此心稍已去”、其七曰“日月不肯迟,四时相催迫”。同一个意思用不同的语句表达,都锤炼得十分精粹。“待”字、“掷”字、“颓”字、“催”字下得有力,把岁月赋予了生命,写出诗人在时光的流驶中,有志难伸、悲慨万千的心情。又如“中夏贮清阴”(《和郭主薄》其一)诗句中的“贮”字描写出林阴的浓厚,把无形的林阴写成了似乎可以贮存起来的有形的东西;“有风自南,翼彼新苗”(《时运》)句中的“翼”字在这里名词作动词用,形容出新苗在南风的吹拂下像羽翼似的微微摆动,形象生动、亲切至极;“众蛰各潜骇,草木纵横舒”(《拟古》其三)句中的“骇”字写百虫在春雷中惊觉,“舒”字写草木在春雨中恣意滋生,显示出大自然不可遏阻的勃发生机,造语警秒。明人钟惺说:“其语言之妙,往往累言说不出处,数字回翔略尽。有一种清和婉约之气,在笔墨之外,使人心平累消。”(《古诗归》卷九)

在陶诗中有些字频频出现,如“孤”、“拙”、“奇”、“之”等。这些字眼都从不同的角度在某种程度表现了诗人性格的一面。以下就通过这些诗中之妙字来把握陶渊明的情思与意趣。

“孤”。“孤”字在陶诗中多次出现。“中宵尚孤征”(《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的“孤”字写出诗人对行役之旅的孤苦与劳累;“总发抱孤介”(《戊申岁六月中遇火》)的“孤”表现诗人耿直而不随和的品性;“挥杯劝孤影”(《杂志》其二)展现出诗人内心的寂寞苦闷无人了解;“孤云独无依”(《咏贫士》其一)中的“孤”字象征着诗人孤高的品格。再加之“独”字的诗句。“春醪独抚”(《时运》)与“一觞虽独进”(《饮酒》其七)两句中的“独”字说明诗人的孤单寂寞之情;“自我抱孤介”(《连雨独饮》)的“独”字指诗人独自抱着“任真无所先”的思想,不与俗同流;“日暮犹独飞”(《饮酒》其四)的“独”字是以写鸟的孤独被遗落来寄予自己的形单影只。在陶诗中,“孤”字加之“独”字诗人有意识无意识地共用了40多次,从中可看出陶渊明是孤独的。为官行役之际、归田躬耕之时都总是那么孤独。孤云、孤鸟也是其品格的象征。可以说陶渊明生前是孤独的。他的诗歌是一个孤独者的自白。

“拙”。陶渊明总是把与官场生活相对立的田园生活自视为拙,实即不拙,所谓大智者大愚。陶渊明自称是“性刚才拙,与物多忤”(《与子俨等疏》)说明自己在社会人事关系上笨拙,不会逢迎取巧。同样的诗句有“人事固以拙”(《 咏贫士》其六)、“守拙归园田”(《归园田居》其一)、“拙生失其方”(《杂诗》其八)。其余如“卫生每苦拙”(《影答形》)的“拙”字表现对死生之事随和的态度;“栖迟岂为拙?”(《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正话反说,坚定自己的隐居躬耕之生活;“叩门拙言辞”(《乞食》)句中的“拙”字、“扣”字涵蕴丰富,耐人寻味,不只是动作,还伴有丰富的心理活动。“叩”写出了诗人一边轻轻地敲门、一边思忖着屋里是否有人?如果有人,出来会是什么态度?我又该如何应对?“拙”写出了诗人面对主人时的难为情。

“奇”。“奇”字在陶诗中也多次出现,用于对事与物的描写上,突出一种不寻常。如“云鹤有奇翼”(《连雨独饮》)、“青丘有奇鸟”(《读山海经》其十二)、“章山有奇歌”(《蜡日》)、“奇功遂不成”(《咏荆轲》)、“奇文共欣赏”(《移居》其一)、“良辰入奇怀”(《和刘柴桑》)、“遥瞻皆奇绝”(《和郭主薄》其二)、“毛色奇可怜”(《读山海经》其五)、“独树众乃奇”(《饮酒》其八)。从中可探视出陶渊明是个尚奇之人。

陶诗不仅善于使用实字,虚字的使用也自如精到、随心而出、随手拈来,起到了刘勰所称许的虚字之效能:“之、而、于、以、者,乃扎句之旧体;乎、哉、矣、也,亦送末之常科。据事似闲,在用实切。巧者回运,弥缝文体,将令数句之外,得一字之助。”(《文心雕龙·章句》)虚字虚词的妙用,扩大了陶诗的感情内蕴,冲淡了诗句固有的稠密、凝重,为其诗带来了一种清新、疏雅之美。如:“理也可奈何,且为陶一觞”(《杂诗》其八)、“馁也已矣夫,在昔余多师”(《有会而作》),“也可奈何”、“已矣夫”,三个甚至是四个虚字的连用增强了诗人的感情色彩,充满着一种无可奈何或果敢决绝的感情。清人方东树评《有会而作》说:“读此乃见公用笔之变,用意之深曲,文法妙不测。后人学陶,意腐语直,势平语钝,安能梦见!”(《昭昧詹言》卷四)

再如“之”字。钱钟书先生认为,陶诗中的“以‘之’作代名词用者亦极妙”。这里的“之”有的代具体的事物,如“好风与之俱”(《读山海经》其一) 的“之”代微雨、“有酒斟酌之”(《移居》其二)的“之”代酒、“觞来为之尽”(《饮酒》其十八)的“之”代酒杯、“日日欲止之”(《止酒》)的“之”代酒、“霜露荣悴之”(《形赠影》)的“之”代草木。这样避免了同一字的重復出现,给人一种疏淡之感。有的代指整个诗句,再现了一种思想、情绪,以小总大,加强了感情的深度。如“念之动中怀”(《游斜川》)的“之”代“吾生行归休”、“终古谓之然”(《连雨独饮》)的“之”代“运生会归尽”、“念之五情热”(《影答形》)的“之”代“身没名亦尽”、“念之中心焦”(《已酉岁九月九日》)的“之”代“从古皆有没”、“我今始知之”(《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其二)的“之”代“自古叹行役”。

总之,陶诗用字讲究、精妙奇绝,即钟嵘说的“文体省净,殆无长语” (《诗品》中)。其诗融注了诗人深刻的人生体验,让人“每观其文,想其人德”(《诗品》中)。

参考文献:

[1]唐满先.陶渊明集浅注[M]. 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1985.2

[2]袁行霈.陶渊明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2

篇5:总是不甘于平淡散文

或许不应该再对人生有所苛求,总是不满意当下,总是不甘于平淡,就这么过火未免太悲哀了。总要人要悲叹自己的命运,总有人怀才不遇,但是好运气不会永远降临,总要面对一个不那么完美的结局。好像是一朵花总会开败,一汪水也会枯竭。

总有一些时刻会那么的怀疑自己,好像一事无成显得多么尴尬。什么时候能够给自己一个放松的机会,在平淡的生活间享受最惬意的闲情逸致。人生可以用来拼搏,却不能用来赌气,对比别人的生活,总觉得不够,生活不够富足,情感不够平顺,工作不够称心,太多的事情牵绊住我们了,太多的因果关系缠绕在身边,就像是一股绳子,将脖子越勒越紧了。是时候放松一下,给自己一个喘息的机会,让身体好好把握当下。

篇6:有些情平凡却不平淡

小时候,好憧憬那样的爱情,它是那么美好而梦幻。长大后,才发现那真的只是个梦,梦里再有激情,再感动,终随着梦醒而破灭。

我们没有那么多的生离死别,也没有那么悲惨的命运。我们么有那么卓越的才华,也没有那么优越的出生。我们没有一见钟情的机会,也没有那么较好的容颜。我们都太平凡太普通了,所以我们的爱情也太平凡了。

然而平凡的情感却不平淡,我们可以在悲伤时相互安慰,在失落时相互支持,在一个人生病时送一杯开水与药片,在一个人饥饿时,为他煮一碗浓浓的粥。

篇7:不一样的春节作文

春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都说“每逢佳节倍思亲”。一放假我们就收好行李准备去外公家过年。

大年三十村子里的人都在贴窗花贴福字贴对联处处都是年味儿。大年三十我起的很早,每个人都有活干,妈妈,爸爸,外公,七舅在洗菜,切菜,三舅,三舅妈在杀鸡,杀鹅,大家忙的不亦乐乎。一直忙到晚上六点大家才吃饭,看着两桌菜我们垂涎欲滴就开始吃了,在吃饭时我们再给外公外婆说了祝福语。

祝大家在新的一年里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上一篇:第四章 寒冷季节火灾扑救下一篇:发展农村成人教育为新农村建设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