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生物第二轮复习学法指导

2024-08-21

高三生物第二轮复习学法指导(共9篇)

篇1:高三生物第二轮复习学法指导

高三生物二轮复习学法指导

三、1级部生物组

同学们,紧张而漫长的一轮复习已经结束。一轮复习时间跨度长,重在生物学基本知识的巩固和提高,在一轮复习中我们把目标定位在梳理课本知识,加强和巩固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并及时解决有疑问的知识点上,但在第一轮复习中我们一般不跨章节复习,前后知识也没有进行联系,再加上复习时间又长,所以导致不少同学复习着后面的知识同时又忘着前面的。下面从四个方面来谈一下二轮生物复习:

一、第一轮复习的得与失:

我校第一轮复习在三月中旬已经结束,通过几次大型考试还有最近的一轮统考的情况分析,通过第一轮复习,在基础知识的掌握上,大部分同学能达到相应的要求,对于考查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原理等方面的试题,得分率相对较高,但在一轮复习中仍暴露出一些问题。

1、不少同学将一轮复习看作是高

一、高二上课的重复,只满足于对一些基本知识的掌握上,不注重知识点之间的因果关系、运用条件和范围,以及相关知识点的联系和区别,一轮复习下来,各知识点仍是孤立的、零散的。

2、不重视课本,在复习中关注的重点是复习资料,大部分时间忙于做题,对答案、提问上,对于一些基本概念、原理的理解仍停留在原先的水平上。如对什么叫性状分离、显性基因、杂合子仍是想当然,在解决考查概念的题型时,错误率较高。

3、解题能力弱。在复习过程中,很多同学做的题不少,但对失误的地方却不够重视,只关注答案,缺乏仔细分析的过程,出现了一错再错的现象,同时也暴露出审题不严,不能准确提取有效信息,语言表述不到位、答题不规范,踩不准得分点的问题。

概括起来同学们存在的问题有五点:基础不牢、审题不细、表达不准、分析不透、实验设计与分析能力不强。

二、对近几年高考试题的分析

高考必考内容每年都有四个大题,同学们对照《2007-2013年七年高考分析表》(已发)可以发现,基本上都是对以下四个主干知识的考察:

1、细胞的结构与功能

2、遗传的基本规律

3、人体稳态与调节

4、生物与环境

选修模块考一个大题,考的都是前三专题的内容,考题往往将其中两个专题,只有07年高考题是将这三个专题综合到一块考察,无论怎样考,填空的内容在课本上基本都能找到。希望同学们一定对照《2007-2013年七年高考分析表》,掌握近七年的山东高考试题知识分布,把握好主干知识。

三、第二轮复习的方法和策略

针对同学们一轮复习中出现的问题和对近几年高考试题的分析,特制订了第二轮复习的方法和策略

1、进一步夯实基础

高考命题的突出特点是“注重基础,重视能力”,常常是“题在书外,理在书中”,因此,在高考中很难遇到做过的原题。高考题虽然都是思路新颖、考查逻辑推理能力的试题,但对能力的考查也离不开教材,而且在考试命题要求中也指出: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能否灵活运用生物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和社会热点问题。所以注重教材、抓好基础是复习的根本;灵活运用,提高技能是学习的目的;应对高考,提高分数是圆梦的前提。因此同学们要回归教材:阅读前言和小结,减少知识漏洞;阅读正文,画出关键,减少易错易混点,减少错别字;浏览辅助资料,关注了生物热点前沿。总之再次回扣教材,可以熟练掌握生物学主干知识、生物学术语、名词概念、结论性语句、经典实验原理、研究方法等,减少会而用词不当造成的失分。

2、构建知识网络,提升能力

知识网络是人们在学习和实践中所获得的知识在头脑中通过多维度的联系所构成的开放性知识系统。一般认为,知识网络有三个重要特点:

一是系统的整体性。在网络中的知识不是一盘散沙,而是一个相互间具有清晰逻辑关系的整体,其中的每个知识点都有特定的位置,从而使大脑对知识的提取、应用变得较为容易。

二是联系的多维性。即每个知识点都可以通过不同的联线与其他多个知识点相联系(如由叶绿体可联想到色素的种类、植物细胞特有的细胞器、ATP、NADPH、酶、细胞膜、光合作用的过程、细胞质遗传、DNA复制、转录、mRNA、生产者等),同时两个知识点之间也可以有多种联结方式(如叶绿体和线粒体,既可以通过“都含DNA和RNA”联结,也可以通过“都能产生ATP”联结,或通过“具双层膜的结构”、“有机物的合成和分解”等联结)。

三是网络的开放性。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新的知识源源不断地补充到原来的网络中,使网络中的知识点不断增加,知识点间的联系更广泛、更优化。

因此同学们应该完成对每个模块概念图的构建,然后再通过列表法、辐射法、分支法、注释法等对概念图进行拓展延伸,使孤立的知识点串联到一块,形成知识网络。在应用的时候做到呼之即出,用之即来,为进一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条件。

3、研究易错题,突破得分瓶颈

做错的题中错点必然是自己知识、思维、技巧等的盲点,研究错题能更快地查漏补缺、更深刻地理清思路、更直接地提高技巧和克服过失。所以纠错是提升解题能力的捷径。其实,纠正错题并不难,关键是要做好以下几点:

首先要认真收集错题,建立错题集。方法有错题本法——用专用笔记本摘抄自己的错题;试卷标记法——在试卷上用红色标记自己的错题,写好反思及解答此题的要点,并编号整理好试卷;裁剪法——将试卷的错题剪下来,贴在错题本上。

其次要深入研究错题,分析错点,找准出错的原因。是知识性失分,则及时回归教材,进行基础知识的查漏补缺;是方法性失分,则重新审题,找准切入点,理清该题的解题思路,学会该类题型的解题技巧;是过失性失分,则对自己又是一次警示,应督促自己克服粗心大意、轻视书写、过度焦虑等非智力毛病。

再次是要亲近易错题。错题就是我们自己的“伤疤”,要愈合不会一蹴而就,必须我们自己经常亲近呵护,经常翻阅和揣摸,只有这样才能弥补我们备考的伤痛,切实提高解题能力。所以错题要反复看、考前看,不要“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要愈挫愈勇,亲近自己的错题,并战胜它!

4、注重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关注生物科技发展

多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利用所学知识去解决遇到的、了解到的各类问题。高考生物试题是以现实生活中的有关理论和实际问题进行立意命题的,力求比较真实和全面的模拟现实。复习时,要从各种媒体中获取生命科学发展中的重大热点问题,如人类基因组计划、航天生物学、胚胎干细胞技术、艾滋病、生态农业、禽流感等与生命科学息息相关的问题,培养提取有效信息、编码信息、迁移信息的能力。做到:一不惧怕,二能找准关键词提取有效信息,三能找准与课本知识的结合点,运用生物学基本原理答题。

四、解题、答题方法及常见错误和考试应对策略

1、选择题解题策略和方法

 找出关键词,看清题意(正确的是、错误的是、不能说明的是、最好的是、最能说

明的是)

 学会信息转换(图文转换,总结归纳各类图表题的基本解题思路及常见陷阱的识别

分析,最后实现图像和问题的转换)

 灵活运用选择方法:

1、直接选择法

2、逐项排除法

3、对比分析法

4、逐项验证法

5、信息转换法

6、综合分析法

2、简答题常见错误

1、审题不清,概念混淆,信息提取不全,见空就写,没有全局意识:

 将细胞膜的功能答成功能特点或结构特点;将育种方式答成育种原理

2、错别字:

 淋巴(吧、靶)浆(奖、桨)细胞

 效(郊)应(因)B淋巴细胞抗原(元)

3、答案不规范:

 细胞用字母C代替,蛋白质写成Pr

4、生物术语错误:

 “两重性(或双重性)”写成“双面性,二面性、双效性”

5、用词不准确:

 将“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写成“ 自由分配定律、基因重组、孟德尔定律、遗传定律” 

6、口语化答题:

 “毛细血管舒张”写成“毛孔张开”,“休眠”写成“睡眠”

7、描述不当:

 温度较低答为“阴冷、阴凉”。

8、题型不清:

 将探究实验当成验证实验,或反之。

应对策略

1、寻找“题眼”和“关键词(要画出),纵观全题,提全信息。

2、定位考查的知识点,才能有的放矢。

3、巧借题目上下文之间的“提示”来解题。

4、学会信息转换:图文转换、表现型基因型的转换。

5、答题要用生物学术语,用词要准确简练,不要出现错别字。

6、实验题要依据实验原理答题,不要想当然,实验步骤书写要灵活运用三部曲(分

组编号、实验处理、观察记录),结果与结论要根据实验类型书写(探究还是验证类)。

3、考试应对策略

 浏览全卷胸有成竹

 先易后难学会舍得

 遇繁不躁合理用时

 规范书写不漏不超

 专业术语不出错字

 遇难不怕遇易不松

 遇旧不轻遇新不慌

 抓住要点不必赘述

 举棋不定印象第一

 从容自信乐观应试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是自然规律。社会也一样,时代不可怜落后者,社会也不会可怜懒惰者!

篇2:高三生物第二轮复习学法指导

在新课程背景下,高考最鲜明的特点是基础性。基础知识是高考的第一依据,高考命题所涉及的知识多是被理性抽象化了的知识在考题中借一定的情景出现,要求考生用生物学概念、原理、规律等做出说明,基础不扎实是学生失分的第一原因。这就要求我们做到:准确把握生物学基本概念、原理、规律,要搞清楚它的内涵和外延,分析和提取关键词,掌握其准确含义,对概念的提出、建立要有一定的了解,对概念内容的各种表达形式(文字和数字的)有清晰的认识,能理解它们的确切含义,理解它们的成立条件和适用范围。具体地讲就是,以中学生物的考试大纲为依据,同时不拘泥于教材内容;学生做到能清楚地复述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观点;能对重点的概念、原理和观点进行分解和综合;能梳理教材的知识体系,揭示重点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能比较、分析同类型知识的差异之处;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从今年的试题可以看出,高考对基础知识的考查并没有弱化,而是要求更高了,高考不再是考查知识的再现,而是考查能否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具有综合性质的实际问题。在以后的教与学中对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深刻的理解尤为重要。在学法指导上,要求学生以课本为本,充分发挥课本的主导作用,弄清每个章节的知识点和要求,基本规律的来龙去脉,以及本章节内容和前章节内容的关联。不仅要加深对基本概念、基本规律的理解与运用,而且还要弄清概念、规律的形成过程。因此要对照《考试大纲》,完整地复习基础知识,使用一些学习策略,如画概念图、框架图等构建生物学科的知识体系,不能留存知识盲点。

2.高三生物复习突出重点,加强考点的前后联系

主干知识内容不仅是学习的重点,也是高考试题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考点内容。如细胞的结构与功能、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细胞内的物质代谢、生命活动的调节、遗传的基本定律、伴性遗传、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环境保护、基因工程、免疫、细胞工程等等。对这些主干知识内容的理解要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才能以此去分析和解决新情景的问题。要力求做到知识点、能力点、薄弱点、应用点和考查点心中有数,那种不分主次泛泛复习以及题海泛滥,无疑都是有害的。概括起来高中生物的主干知识有以下方面的内容:

在生命的物质基础和生物体的结构基础方面,重点考查蛋白质和核酸、细胞增殖过程中的染色体的变化规律等;特异性免疫和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等内容;

在生物的新陈代谢方面,重点考查酶、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三大类物质的代谢及微生物的代谢特点等内容;

在生命活动的调节和免疫方面,重点考查激素调节及与生活相关的免疫知识;

在遗传和进化方面,重点考查从基因水平上分析遗传学问题以及遗传育种和遗传谱系;

在生物与环境方面,重点考查应用生态学观点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高三生物复习重视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

生物都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它的许多知识来源于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归纳和总结。生物测试的特点之一是联系实际,而目前教学的薄弱点就在联系实际上,因此教学更需强调联系实际、强化实验。对实验能力的考查是当前高考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每一个实验,除了自己亲手做好外,还必须认真弄懂实验目的、原理,熟悉实验器材,掌握实验方法和步骤,分析、解释实验现象和结论,处理实验中出现的非预期现象,同时还要熟悉实验设计的基本方法和技巧,从而培养自己的实验能力和创新精神,适应高考试题的变化。因此要注重挖掘教材潜在的实验与探究因素,自然科学的知识是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得出或通过实验得到实证的,复习时要多从实验角度想一想,这一结论是怎么得出的?我们有没有办法进行验证与探究?加强实验的基本思想、方法以及实验题的解题技能、技巧的形成训练。要掌握实验与探究的基本方法以及解答实验类试题的基本技能。训练这方面的能力,要求学生对每一个实验都要弄清楚实验目的、原理,熟悉实验器材,掌握实验方法和步骤,既要重视实验结果,更应该重视对结果的分析,学会探究和推论;能正确处理数据,对结果整理与计算,得出正确结论,能处理非预期现象。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要重视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的重点是通过课题研究活动,着重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包括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的能力。生物学高考实验设计题往往从研究性课题中取材,这正是渗透了大纲的具体要求,落实了命题的基本原则——依据大纲但不拘泥于教学大纲,题在书外,理在书内。

4.高三生物复习的广度比深度更重要

从近几年的高考可以看出,今后的命题可能会无所谓传统的重点、热点、冷点之分,因此要善于构建知识的体系与网络,彼此融会贯通,并注意查漏补缺,由“深挖洞”教学向“广积粮”教学转轨,知识的广度应该得到充分展现,要培养学生能读懂自然科学方面资料的能力,能看懂图表所包含的信息,并能从中找出规律,具备基本的自然科学知识以及判断、推理和计算能力。在阅读物理和化学方面的资料时,要着重了解所提出的新概念、新理论、新发现、新技术和新方法,同时还能读懂图示的物理意义,以及有关物理量之间的定性与定量函数关系;阅读生物学方面的资料时,要能读懂模式图、示意图和图解。

5.高三生物复习关键是知识的综合应用

学习生物基础知识仅仅停留在理解上是不够的,还要能在理解的基础上,应用这些知识指导自然科学的研究、社会的生产和人类的生活。要求准确把握、理解生物学知识,形成知识的迁移能力,解决生产、生活中实际问题,重点在于:①用自然科学的基本知识解释和说明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②了解自然科学知识在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③能够运用自然科学的知识对有关见解、实验方案、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

6.高三生物复习突出图文信息转换与分析能力的培养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新教材大量使用了图像、图表和数据。能够阅读这类资料并初步运用这种资料形式,把握事物的特征、规则或关系,体现了新大纲将“发展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为课程目的的要求。生物体内的生理过程,往往随着时间、外界条件的变化而发生有规律的变化。这些规律往往通过曲线的形式表达出来,以曲线、图表为载体,可考查学生将图表转换成文字表达,或把文字转换成图表表达,甚至图表间的转换能力。这类试题能够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判断能力和分析表达等多种能力,而且有较好的区分度,因此将会是新教材背景下高考命题的热点和重点。因此复习中应注意从情境中获得信息。平时要加强识读图表能力的训练,善于从图、表提供数据的处理过程中获取信息,理解题意,作出正确判断。

7.高三生物科学作答不可忽视

篇3:高三生物第二轮复习学法指导

关键词:高三生物,二轮复习,有效教学策略

高三是学生对前两年高中生物课程学习的巩固、梳理和总结阶段,是提高学生所学知识实际运用能力的关键阶段,因此高三生物复习教学至关重要。整个高三生物复习大体可分为三轮,第一轮复习主要是对高中生物课程进行全面而仔细的梳理,使学生对生物基础知识有进一步的认识、理解和掌握,对生物学科基本概念更加熟悉。在经历了第一轮复习之后,高三生物二轮复习时间相对较短,要求相对较高,其重点在于让学生在能力上获得实质性提高,使学生在基础知识的应用上更进一步,且能够熟练掌握各种答题技巧和思路。因此,高三生物第二轮复习教学十分关键,教学的有效性则直接决定了学生生物学科的综合能力与高考成绩。

1. 构建生物学科知识网络体系

(1)理解概念,夯实基础。

在经历了第一轮复习之后,学生积累的生物基础知识基本形成了一个有机统一的知识体系,但是学生对概念、知识点等之间的相互联系与区别并未充分掌握,对学生解答问题和实际应用存在一定的困惑,因此需要教师进一步引导,对生物学科基础概念进行梳理、归纳,促进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整合、迁移、深化和拓展。如复习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概念时,通过各自具体过程的演示,以及各阶段间区别与联系等方面的讲解,启发学生准确描述光合作用、有氧呼吸、无氧呼吸的异同点,进而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

(2)利用典型图例突破重点难点。

在学生对高中生物建立了基础、系统、条理知识框架之后,在二轮复习中需要针对典型、重点、难点、易错点等知识进行加深与巩固,可利用典型图例方式突破重点难点。高中生物教师在第二轮复习教学中要结合重点难点精心选取典型图例,并以学生为主体对图例进行图文信息转换和挖掘,构建知识网络。通常对图例的选取是以阶段性小专题形式进行的,这样有助于学生对不同知识模块的把握、理解和应用,还能够有效训练学生灵活的生物学科思维方式,进而提高生物答题语言的表达和运用能力。

(3)构建概念模型。

学生在经过一轮复习之后,对生物基础知识和概念已经能够熟练掌握,但对于模块内相近概念的内在联系、区别、具体运用、本质含义等方面仍然不够,这就需要生物教师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构建概念模型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和运用。如在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概念理解和运用中,可以通过构建细胞层次的模型与生物个体层次的模型分别进行PPT演示,然后以模型体验解题策略,通过层层设疑、步步深入的问题设计达到学生对两个概念的深刻理解,并能够做到灵活的知识迁移运用。

(4)精心编制习题。

从近几年高考生物试题分析来看,高考生物试题绝大多数是新题,不仅表现在形式与情景新颖,而且在考察方法等方面较为新颖,但是其涉及的内容则万变不离其宗。因此,在高三生物二轮复习中,生物教师需要结合考试大纲进行习题强化训练。习题的编制可结合近几年高考生物考题作为模板,以考查学生知识实际运用能力为主。此外,习题的编制还应以专题的形式,强调知识模块的层次性和内在关联,使学生能够在习题联系中构建适合知识体系。

2. 科学进行专题复习提高学生知识迁移能力

(1)运用科合理且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

在明确了高三生物二轮复习的总体要求之后,要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构建科学的方法体系,运用灵活的教学和复习方法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在二轮复习中,教师要在学生一轮单元复习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知识网络和强化解题思路方法,科学合理地设置小专题进行训练、矫正与补偿,并进一步设置大专题进行检测、强化和知识迁移。对于专题设置需要采用科学的方法,高三二轮生物复习教学中常见方法包括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模拟法、逻辑思维法、形象思维法、直觉和灵感法、数学方法、模型方法、系统分析法等。

(2)以学生为主体上好复习课与讲评课。

在高中生物二轮复习中需要构建系统、专门的二轮复习资料体系,建立“练、析、考、评、补”复习教学流程,注重复习考评与将评课,争取做到先“考”后“评”,再“补”。在二轮复习练习中切忌不严谨选题,应适当补充贴近高考的精品题目,使日常复习练习形成类与模块。在分析《课程标准》与《考试大纲》时,应着重分析题组重点、难点与考点,做到以点带面,举一反三,重在提高学生解决技巧和思维能力。在日常考试测评上应以专题考试为主要形式,逐一发现专题中的问题并及时解决,提高学生纠错能力。在讲评上要针对考和练的题目进行归类,重点结合高考讲评命题思路、解题思路、答案与错误诊断。最后,结合练习、考试与讲评,对这个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解决,并对知识的缺漏点进行补充,进而提高复习的高效性和实效性。

(3)强化题型研究与训练,提高应试能力。

对近些年来高考生物试题进行仔细分析、总结和归纳,构建生物高考题型框架,并结合考试内容科学地设置专题训练。从高考内容的分析来看,生物高考题型主要包括单元内综合题、单元间综合题、单元内图像分析题、单元间图像分析题、理论联系实际题、实验探究性题、信息处理题等、概念原理与概念图构建题、计算题等。因此,二轮复习中要结合这些题型进行专题练习,提高学生审题能力与答题技巧,进而提高应试能力。

参考文献

[1]林国海.新课程背景下高三生物二轮复习策略[J].考试周刊,2011,5.

[2]陈琳.浅谈高三生物二轮复习习题评讲课教学模式[J].新课程导学,2013,3.

篇4:高三生物第二轮复习学法指导

[关键词]高三生物 二轮复习 一错再错 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5)260104

高三生物复习是知识不断深化、思维不断发展的过程,此时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建构也会不断完善,进而促进知识的创造性运用。第二轮复习不仅会巩固第一轮的复习效果,还会促进学生改错纠偏的能力。但在实际教学中发现,一些题目学生往往会“一错再错”,如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环境因素、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等。之所以会出现“一错再错”,主要是因为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理解不够透彻,虽然能够运用但层次非常低,仅仅处在模仿层次。笔者认为,通过以下策略可以有效避免“一错再错”。

一、构建知识网,夯实基础知识

知识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找出知识间的关系,构建知识网,不仅能深刻理解知识的内涵与外延,还能透彻感悟知识的价值。经过第一轮复习,学生掌握的知识多数是单点知识,往往不注重知识的内在联系。所以,在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第二轮专题复习中,首要任务应是引导学生找出知识间的关系,构建知识体系,以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展示下列内容。(1)光合作用的几个问题:①光合作用是怎样发现的?②光合作用的场所在哪里?③光合作用的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分别有哪些?④光合作用的影响因素有哪些?学生绘制光合作用过程的文字简图,并根据提示思考回答问题。

(2)呼吸作用的几个问题:①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场所在哪里?②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如何?③呼吸作用的影响因素有哪些?在让学生试着绘制呼吸作用过程的文字简图,并思考回答相关问题。(3)二者的区别和联系:①二者均有[H]和能量,来源和去路有何区别?②二者均有CO2和O2,有何联系?小组讨论交流,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将两个文字简图连接在一起构成一个小体系。最后在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一级主线的基础上与二者涉及的酶、色素和ATP等知识联系起来,形成一个知识网络图,如图1所示。

通过构建知识体系,学生不仅会查漏补缺,同时还能将单点知识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

二、转换概念模型,促进知识的透彻理解

复习不是学习新课,要从宏观和整体的视角来审视知识的内涵、外延、相互关系等。为了更透彻、全面地理解知识,就必须引导学生分析和建构概念图。分析是建构的前提和基础,没有分析作为基础,学生就不可能独立构建概念图。学生构建好知识网络,就对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从整体上有一个感知。教师可以在这个基础上进行图文转换,将知识体系中的知识点转换成常考的概念模型,强化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如图2所示。

这五幅图中字母和数字代表哪些过程或物质?学生以自我检测为主,通过图中的概念模型,对知识体系中的重点知识进行的自我检查和自我纠正,同时进一步强化对重点知识的理解掌握。

三、分析曲线图,促进知识的综合运用与创新

曲线图能够准确地反映知识的相互关系。光合作用的一些曲线图,不仅涉及光合作用的各种影响因素,也可以体现光合作用的一些价值,还可以体现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关系。光合作用的影响因素及其应用是高中生物的重难点之一,也是每年高考重点考查的内容之一。

学生从知识网络图中分析总结出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有:①内因,光合色素、酶等;②外因,光照强度、CO2浓度、温度、矿质元素和温度等。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构建分析光照强度与光合作用的曲线,如图3。

由曲线可以得知:a点,光照强度为0,所以只进行呼吸作用。

b点,此时细胞呼吸释放的CO2全部用于光合作用,即光合作用速率=细胞呼吸速率。我们称此点为光补偿点。

c点,光照强度达到一定值时,光合作用不再增强,此点为光饱和点。整个曲线表明:在一定范围内随光照强度增加,光合作用强度逐渐增强;当光照强度达到一定限度时,光合作用强度不再随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增强。

为了强化对曲线的理解,我们可以参照征银锋老师的“水船模型”,把光合作用比作“船”,光合作用的影响因素比喻为影响“船”升高的“水”。一定范围内水涨船高,但同时并不是所有的“水”涨船就会升高,同时还受其他因素的影响,如c点以后不再升高的原因可能受温度或CO2浓度的影响。不同的因素直接影响光合作用的不同反应阶段,例如光照强度的变化→光反应变化→暗反应变化→光合作用强度的变化。在此方法基础上引导学生利用“水船模型”举一反三理解分析以下变式曲线。图4表示空气中的CO2含量对某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图5表示一天24小时蔬菜大棚内CO2浓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水平虚线为实验开始时大棚内的CO2浓度)。请根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引导学生利用“水船模型”来类比推理,分析CO2浓度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CO2浓度的变化→暗反应变化→光反应变化→光合作用强度的变化。从而理解图4中曲线的走势及其含义,并分析曲线中N点含义以及其后CO2吸收量不再增加的原因。

(2)让学生在理解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关系的知识网络体系的基础上,结合前面对光照强度、CO2浓度对光合作用影响曲线的理解,利用“水船模型”来分析图蔬菜大棚内CO2浓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由图可以得出蔬菜大棚内CO2浓度为“船”,外界环境因素的变化为“水”。外界的“水”主要通过影响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强度关系的变化从而影响“船”。为降低难度,可将曲线分解为以下问题引导学生分析:①曲线中AD段上升说明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强度的关系是什么?②曲线中DH段下降说明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强度的关系是什么?③曲线中HI段上升说明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强度的关系又是什么?④曲线中D、H两点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强度的关系如何?对应光照强度与光合作用关系曲线图中的哪点?⑤曲线中从哪点开始积累有机物,哪点积累有机物最多?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然后在班级交流。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分析曲线图降低了知识难度。最后教师还应强调“水船模型”不仅适用于光合作用的曲线分析,在其他曲线分析中也可以运用。

总之,在高三生物第二轮复习过程中,教师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弄清基础知识间的关系并建构知识体系,对重难点知识进行概念模型转换和图文转变,以曲线图促进知识的运用与创新,这样就能有效避免“一错再错”现象的发生。

篇5:高三政治第二轮复习计划指导

⑴考点专题化:这是二轮复习的核心和灵魂。研究高考,找出考题与考纲的内在关系,体验、感受、领悟高考命题规律。重点分析高考问答题答案的合理性、必然性、逻辑性。列考点清单,对考点内分外扩。能从任一考点出发,推理出其他考点。从不同角度,对同一考点归类。对考点分门别类,如是什么类考点、为什么类考点、怎么办类考点。

⑵热点专题化:以《时事导读》为载体,将热点解读题目化、问题化。将相似专题、侧重于某一内容的专题可合并讲解。如经济类、政治类、文化类、综合类等。始终坚持考点辐射热点,热点回归考点。

⑶训练专题化:抓小放大,进行选择题系列训练,对试题归类整理,找命题重点和规律。评讲专题化。相同、相近考点热点合并评讲,如民族团结问题。

⑷方法专题化:对不同题型,如选择题、辨析型简析题、探究题等,要总结共有和特有的解题规律,借助《众品高考特色专项训练》,让学生运用自如。技巧专题概括。如哲学中的“特点”一词,可用矛盾特殊性、物质决定意识等考点。

注重整合

复习中要把各知识点按一定的内在联系串联起来,弄清各知识点的前因后果及知识点之间的逻辑结构,达到融会贯通、触类旁通。否则,即使知识点背得再熟,在解答具体问题的时候,由于信息库的知识点仍处于零乱状态,没有连成线,还是容易因某些疏漏而造成遗憾。例如,对于哲学常识部分的复习,必须根据各部分知识的内在联系加以梳理,形成完整的知识框架,从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价值观四个方面来把握。对于每个知识点,学生必须弄清楚“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做)”,做到全面、准确地掌握。要在掌握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和原理的基础上,根据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打破章节界限,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构建科学的知识体系。

时事热点问题

做好时事、政策教育工作,解读社会热点,这是中学政治课教学区别于其他学科的重要特点,也是高三政治二轮复习迎考的重要内容。政策及热点专题教学是开阔学生视野,系统了解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的基本知识,把握国内外时事热点的来龙去脉,掌握观察、分析社会问题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的重要途径。这一工作在高考二轮复习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

突出能力

一直以来,很多学生认为政治只要背会教材上的黑体字就行。从近些年的高考题可以看出,现在考试更加注重能力的考查,而学生能力的提升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因此在第一轮复习时就应该突出对基本能力的培养。主要是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这两种能力都建立在对知识全面、透彻掌握的基础上。思维能力的培养,主要是审题的训练,包括审材料和审设问。因此在复习课和评讲课时,一定要引导学生审题,结合学生的答案有针对性评讲。

突破“高原现象”

篇6:高三生物第二轮复习学法指导

一、指导思想:

根据“3+X”高考的要求,在完成生物第一轮复习的基础上,通过强化训练,全面提高学生的自学、书面表达、获取信息、识图绘图、实验设计与分析的能力,构建学生的知识网络,优化学生的解题方法,加强学生的应试能力。

二、时间安排:

第一轮复习:力争在3月底结束

第二轮复习:4月至5月中旬完成知识的划块复习及各类题型训练。

本轮复习是我们今年上期复习的重点,我们计划将高中生物划分为五大块并增加一个专题,即:

具体的时间安排:(按每周4个课时计算)

4月1日至4月10日,完成:生命的物质基础与结构基础4月11日至20日,完成:代谢、调节和免疫

4月21日至30日,完成:生命的延续、遗传与进化5月3日至10日,完成:生态学基础

5月11日至15日,完成:实验设计

5月16日至20日,完成:生物技术专题(生物工程、核酸分子杂

交术、生化中分离混合物的技术等)

第三轮复习:5月下旬进行套题训练,拟做3套习题,按高考题型、题量、题序来设计,时间30分钟

6月1、2日查漏补缺及考前指导

三、复习要达到的目标:

第二轮复习:学生要对教材的网络很熟悉,要学会解题的基本的方法,要能够正确地识图绘图,能准确地从所给的材料中提取信息,要能够简洁地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意图,要能熟练地设计出验证性和探索性实验

第三轮复习:要求学生能适应高考的出题的思想,能适应高考的题

型,并能恰当地把握时间

四、第二轮复习的方法:

1、课堂教学模式:边讲边练,“讲”的要求:教师要将本专题的知识点通过其内在的联系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形成知

识网络,通过点、线、面将前后知识融为一体,此段

时间不超过25分钟。“练”的要求:要有代表性,即

能代表本专题要达到的知识目的和能力目的;要选择

近几年的高考真题,让学生体会高考题的难度和命题

趋向。

2、课后辅导:要建立培优治补计划,认真批改试卷,并及时讲

解,规范解题

五、集体备课与教学进度安排:

集体备课时间:每周的星期二下午第二节课

第1周:染色体变异负责人:柳雄兵第2周:生物的进化负责人:余岳君

第3周:生态因素负责人:郭光宇第4周:种群与生物群落负责人:童凤梅第5周:生态系统的类型与结构负责人:柳雄兵第6周:生态系统的功能、稳定与生物的多样性和保护负责人:余岳君

第7周:教材上的实验与实验设计负责人:郭光宇

第8、9周:第二轮复习:细胞学部分(细胞的化学成分、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细胞的增殖、细胞工程)

负责人:童凤梅

第10、11周:第二轮复习:生物的新陈代谢与代谢的调节、微生

物的代谢

负责人:童凤梅

第12、13周:第二轮复习:生物的生殖、发育与遗传变异、基因

工程、生物的进化

负责人:柳雄兵

第14周:第二轮复习:生态学

负责人:余岳君

第15周到5月底:第三轮复习

篇7:高三生物第二轮复习学法指导

生命活动的调节

小专题9 人体的稳态和免疫

一、选择题

1.(2018·青岛高三一模)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稳态及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A.血浆和组织液都有运输激素的作用

B.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的温度、pH、渗透压保持相对稳定 C.兴奋沿反射弧的传递过程离不开内环境 D.神经元细胞膜内K外流是形成静息电位的基础

解析:激素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特定的靶细胞和靶器官,A正确;内环境稳态指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及成分保持相对稳定,B错误;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时,神经递质需被释放到突触间隙,C正确;静息电位形成的机理为K外流,D正确。

答案:B 2.(2018·吉林三模)如图为正常人体内肝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物质交换的示意图,其中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体液的成分,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体液①含有激素、尿素、氨基酸、CO2等物质 B.②渗透压下降会刺激下丘脑,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 C.③若产生乳酸会引起①②④内pH值剧烈变化 D.①②④是机体进行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

解析:激素、尿素、氨基酸、CO2等物质都可以存在于血浆中,A项正确;②渗透压下降会刺激下丘脑,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增加尿量,B项错误;因为内环境中存在缓冲物质,所以乳酸不会引起pH值剧烈变化,C项错误;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是在细胞内,D项错误。

答案:A 3.(2018·江苏卷)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是一种自身免疫病,主要特点是胰岛B细胞数量减少,血中胰岛素低、血糖高等。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通过协同作用调节血糖平衡 B.胰腺导管堵塞会导致胰岛素无法排出,血糖升高 C.血糖水平是调节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分泌的最重要因素 D.胰岛素受体是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的自身抗原

解析: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作用相反,表现为拮抗作用,A错误;胰岛素产生后直接通过体液运输,与胰腺导管无关,B错误;血糖水平是调节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分泌的最重要因素,C正确;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是指需注射胰岛素进行治疗的一种类型,患者胰岛素受体正常,否则胰岛素不能发挥作用,D错误。

答案:C 4.(2018·唐山一模)用一定方法将小鼠的下丘脑破坏(其他结构完好),机体不会发生的反应是()A.排尿量增加 C.体温维持恒定

B.细胞代谢速率变慢 D.机体仍存在反馈调节

解析:小鼠的下丘脑内有体温调节中枢,当下丘脑被破坏,小鼠失去体温调节能力,则体温随着环境温度的下降而降低,耗氧量减少,细胞代谢速率减慢,B正确,C错误;又因为下丘脑被破坏后,无法分泌抗利尿激素,导致排尿量增加,A正确;下丘脑被破坏后,小鼠机体仍存在反馈调节,如胰岛素的分泌,D正确。

答案:C 5.下图表示正常人分别快速饮用1 L清水、1 L生理盐水后排尿量和血浆渗透压的变化情况。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曲线c表示饮用1 L生理盐水后排尿量的变化 B.饮用大量生理盐水后循环血量出现暂时性增加 C.曲线d表示饮用1 L生理盐水后血浆渗透压的变化 D.饮用大量清水后垂体合成和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减少

解析:生理盐水与人体体液是等渗溶液,饮用1 L生理盐水后,血浆渗透压没有明显变化,曲线为b;由于人体排出增多的钠盐,排尿量略为增多,应为曲线d,A、C错误;饮用大量生理盐水后,生理盐水进入血浆,导致循环血量出现暂时性增加,B正确;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合成,垂体分泌,D错误。

答案:B 6.(2018·北京卷)足球赛场上,球员奔跑、抢断、相互配合,完成射门。对比赛中球员机体生理功能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长时间奔跑需要消耗大量糖原用于供能 B.大量出汗导致失水过多,抑制抗利尿激素分泌 C.在神经与肌肉的协调下起脚射门 D.在大脑皮层调控下球员相互配合

解析:葡萄糖是人体重要的供能物质,足球赛场上,球员的剧烈运动会使体内葡萄糖被大量消耗,为了维持血糖的稳定,肝糖原会不断分解形成葡萄糖,A项正确;大量出汗会使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不断升高,从而使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B项错误;球员的各种动作(奔跑、抢断、相互配合,完成射门等),都是在大脑皮层的调控下,神经与肌肉协调配合完成的,C项和D项正确。

答案:B 7.(2018·全国Ⅱ卷)下列与病原体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A.抗体可以进入细胞消灭寄生在其中的结核杆菌 B.抗体抵抗病毒的机制与溶菌酶杀灭细菌的机制相同 C.Rous肉瘤病毒不是致癌因子,与人的细胞癌变无关 D.人感染HIV后的症状与体内该病毒浓度和T细胞数量有关

解析:A项,抗体主要分布在体液中,是体液免疫中发挥作用的主要物质,不能进入细胞;寄生在细胞内的结核杆菌依靠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结合,使靶细胞裂解后将结核杆菌释放出来,与抗体结合后被消灭。B项,抗体依靠与病毒结合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的形式消灭病毒,溶菌酶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属于人体免疫的第二道防线,它的作用主要是把病原体溶解掉。C项,Rous肉瘤病毒属于病毒致癌因子,能诱发细胞癌变。D项,人感染HIV后不会立即表现出症状,因为HIV有一定的潜伏期。随着感染时间的延长,HIV浓度增加,T细胞数量减少,使人体逐渐丧失免疫能力,即人感染HIV后的症状和HIV的浓度以及T细胞的数量密切相关。

答案:D 8.(2018·北京卷)乙肝疫苗的有效成分是乙肝病毒的一种抗原,接种该疫苗后,人体会产生相应抗体。该抗体()A.由T淋巴细胞产生 B.可与多种抗原结合 C.可裂解乙肝病毒 D.可被蛋白酶水解

解析:A项,接种乙肝疫苗后,由效应B细胞(浆细胞)产生相应的抗体。B项,抗体具有特异性,乙肝疫苗刺激人体产生的抗体只能与乙肝病毒发生特异性结合。C项,抗体与乙肝病毒发生特异性结合,从而抑制乙肝病毒对人体细胞的黏附,而不是裂解乙肝病毒。D项,抗体的化学本质为免疫球蛋白,可以被蛋白酶水解。

答案:D 9.(2018·清远市检测)如图为人体的生命活动调节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饮水过少时,激素D作用的靶器官主要是肾小管和集合管 B.体温调节过程中的内分泌腺C不包括垂体和肾上腺 C.血糖平衡调节过程中的A→C→D→E属于体液调节

D.人的手被针扎时,其调节过程通过A→B→E来实现,属于神经调节

解析:饮水过少时,使得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导致激素D(抗利尿激素)增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A正确;体温调节过程中的内分泌腺C包括下丘脑(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垂体(促甲状腺激素)、肾上腺(肾上腺素)和甲状腺(甲状腺激素),B错误;血糖平衡调节存在A→B→C→D→E过程,属于神经—体液调节,还存在A→C→D→E过程,属于体液调节,C正确;手被针扎时,刺激通过神经调节引起肌肉收缩过程为A→B→E,属于神经调节,D正确。

答案:B 10.(2018·德州市二模)B细胞必须接受Th细胞的辅助才能增殖、分化,Th细胞的活性由Bcl—6和Blimpl两个基因调控,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Th细胞的辅助下,B细胞就能增殖、分化 B.系统性红斑狼疮可能与Bcl—6基因的活性被抑制有关 C.只要Th细胞活性正常,机体就不会患免疫缺陷病

D.Bcl—6基因和Blimpl基因相互拮抗,共同维持体液免疫功能

解析:在Th细胞的辅助下,同时在抗原的刺激下,B细胞才能增殖、分化,A错误;系统性红斑狼疮属于自身免疫病,是免疫反应过强导致的,Bcl—6基因活性被抑制会导致Th细胞活性降低,将抑制B细胞的增殖分化,会导致免疫缺陷,B错误;Th细胞活性正常,但是该细胞如果数量过少也会导致机体会患免疫缺陷病,C错误;从图中看出,Bcl—6基因和Blimpl基因相互拮抗,共同维持体液免疫功能,D正确。

答案:D 11.(2018·揭阳市一模)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 μm的颗粒物,富含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易通过肺部进入血液。目前PM2.5已成为空气污染指数的重要指标。下列推测不合理的是()A.PM2.5进入人体的肺泡中时还没有进入人体的内环境 B.颗粒物中的一些酸性物质进入人体血液会导致血浆呈酸性.C.PM2.5可能成为过敏原,其诱发的过敏反应属于免疫异常

D.颗粒物进入呼吸道引起咳嗽属于非条件反射,其中枢不在大脑皮层

解析:消化道、呼吸道、膀胱、肺泡等与外界环境相通,属于人体外部环境,A正确;内环境具有一定的渗透压、酸碱度等理化性质,酸性或碱性物质进入血浆后,可以和缓冲物质发生反应,反应产物可以通过肺或肾脏排出体外,从而使血浆的酸碱度保持相对稳定,B错误;过敏原具有异物性,过敏反应是机体免疫系统功能过强引起的免疫失调病,C正确;非条件反射的神经中枢主要在脊髓,条件反射的神经中枢在大脑皮层,D正确。

答案:B 12.(2018·湛江市二模)下列有关人和高等动物体内激素调节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垂体分泌的激素可作用于甲状腺,甲状腺分泌的激素也可作用于垂体 B.通过手术切除实验狗的性腺,狗血液中的促性腺激素含量将降低 C.人大量出汗时,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减少,导致尿量减少 D.人体血浆中胰高血糖素含量升高时,肝糖原的含量也会升高

解析:促甲状腺激素可调节甲状腺的分泌活动,其靶器官是甲状腺,甲状腺激素可以促进新陈代谢,促进生长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其靶细胞和靶器官分布于全身,甲状腺激素也可通过负反馈调节作用于垂体,A正确;被手术切除性腺的动物血液中的性腺激素含量将降低,对垂体的抑制作用减弱,血液中促性腺激素含量将升高,B错误;人大量出汗时,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增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导致尿量减少,C错误;人体血浆中胰高血糖素含量升高时,会促进肝糖原的水解,故肝糖原的含量会降低,D错误。

答案:A

二、非选择题

13.(2018·湛江市二模)疟疾是由疟原虫引起的传染病青蒿素是抗疟疾的特效药物。

(1)疟疾发病时会出现发热症状,原因是热源作用于下丘脑________中枢,导致产热量________,此时机体散热的主要途径有两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疟疾会引起脑组织充血、水肿,其中水肿是因为________的理化性质发生改变,使组织液的________升高导致吸水能力增加。

(3)青蒿素除了抗疟疾外,其衍生物青蒿琥酯可用于治疗人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推测该衍生物在免疫调节中具有免疫________(填“增强”或“抑制”)作用。解析:(1)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疟疾发病时会出现发热症状,原因是热源作用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导致代谢加快,产热量增加,此时机体散热的主要途径有两条:汗腺分必增加,皮肤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大,散热量增加。(2)组织水肿是因为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发生改变,使组织液的渗透压升高,导致吸水能力增加,大量水滞留在组织液导致的。(3)人的类风湿性关节炎属于自身免疫病,是免疫功能过强导致的,青蒿素衍生物可用于治疗人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故可推测该衍生物在免疫调节中具有免疫抑制作用。

答案:(1)体温调节中枢 增加 汗腺分泌增加 皮肤血管舒张(2)内环境 渗透压(3)抑制

14.糖尿病已成为全球性公共健康问题,按其发病机理可分为如下两种:Ⅰ型:由于自身免疫系统破坏胰岛B细胞引起的,也称为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Ⅱ型:由于胰岛素不能有效发挥作用引起的,也称非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请回答下列问题:(导学号58970022)(1)青少年型糖尿病属于Ⅰ型糖尿病,在免疫学上属于________病。患者胰岛素分泌不足,机体细胞对葡萄糖的________出现障碍,使血糖浓度维持较高水平。

(2)瘦素是动物脂肪组织分泌的一种激素,该激素能抑制脂肪合成,促进其分解。机体内脂肪含量越高瘦素分泌越多,则胰岛素和瘦素对脂肪代谢的调节作用________(填“相同”或“相反”)。健康人体内胰岛素促进瘦素的分泌,瘦素抑制胰岛素的分泌,则胰岛B细胞和脂肪细胞之间的激素分泌调节可能存在________机制。

(3)研究发现,有些肥胖者体内胰岛素和血糖含量均偏高,原因之一是这些人体内的细胞表面________明显减少,由此导致的糖尿病属于________(填“Ⅰ”或“Ⅱ”)型糖尿病。

解析:(1)由于抗原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攻击了胰岛B细胞,使其分泌胰岛素异常,则糖尿病Ⅰ型属于自身免疫病。由于胰岛B细胞受损,则机体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利用和储存会出现障碍。(2)胰岛素可促进血糖转化为非糖类物质和脂肪,而瘦素能抑制脂肪合成,促进其分解,说明二者的作用是相反的。胰岛素促进瘦素的分泌,瘦素抑制胰岛素的分泌,则胰岛B细胞和脂肪细胞之间的激素分泌调节可能存在反馈调节机制。(3)有些肥胖者体内胰岛素偏高,但血糖却无法降低,反而增高,可能是这些人体内的组织细胞表面的胰岛素受体明显减少,导致胰岛素发挥作用的效果不明显,应属于Ⅱ型糖尿病。

答案:(1)自身免疫 摄取、利用和储存(2)相反 反馈调节(3)胰岛素受体 Ⅱ

15.(2018·梅州市二模)埃博拉病毒在非洲肆虐,严重危害人民的生命健康。埃博拉病毒是一种单链RNA病毒,致死率高达90%,具有极强的感染性。人体感染后会出现呕吐、腹泻、发热等症状。如图是埃博拉病毒入侵人体后启动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途径。请回答相关问题:(导学号 58970023)

(1)呕吐时胃部因病菌或其他毒性物质进入,通过非条件反射导致胃体肌肉收缩,将胃内容物排出体外,该反射弧中效应器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组成。

(2)剧烈而频繁的呕吐引起大量消化液的丧失,造成水分大量流失,使机体的内环境渗透压________,渗透压感受器知此变化后,促使________合成和分泌抗利尿激素,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促进原尿中水分的重吸收,维持内环境的稳定。

(3)当体内有炎症时会出现发热现象,这有利于吞噬细胞和杀菌物质等转移到炎症区,抵御病原体的攻击,此过程属于机体免疫系统的第________道防线。(4)图中E的名称是________。与A细胞相比,B细胞内显著增多的具膜细胞器有________。某男子感染埃博拉病毒痊愈后,他还是有可能再次感染埃博拉病毒而患病,其原因是:埃博拉病毒为单链RNA病毒,易发生________。

解析:(1)呕吐时胃部因病菌或其他毒性物质进入,通过非条件反射导致胃体肌肉收缩,将胃内容物排出体外,该反射弧中效应器由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胃体肌肉组成。(2)剧烈而频繁的呕吐引起大量消化液的丧失,造成水分大量流失,使机体的内环境渗透压升高,渗透压感受器知此变化后,促使下丘脑合成和分泌抗利尿激素,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促进原尿中水分的重吸收,维持内环境的稳定。(3)吞噬细胞和杀菌物质等转移到炎症区,抵御病原体的攻击,此过程属于机体免疫系统的第二道防线。(4)分析题图可知,B是由淋巴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的浆细胞,E是作用于靶细胞的效应T细胞;浆细胞能产生抗体,抗体属于分泌蛋白质,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需要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等细胞器的分工合作,因此与A细胞相比,B细胞内显著增多的具膜细胞器是内质网、高尔基体。从埃博拉病毒的角度分析,由于埃博拉病毒是RNA病毒,RNA是单链结构,容易发生变异,因此男子感染了埃博拉病毒痊愈后,他再次感染埃博拉病毒时埃博拉病毒发生了变异,原有的抗体对变异后的埃博拉病毒没有免疫作用,因此可能会再患病。

篇8:高三生物第二轮复习学法指导

一、小组合作共建网络概念图

在上《细胞分子组成和结构》这个专题时, 在高三 (4) 班以本人主讲, 启发学生一起在黑板上建构概念图如图1:

在高三 (3) 班, 本人在课前布置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细胞分子组成和结构》网络建构图, 课堂上由各组代表上台发言并展示他们组的成果, 教师先倾听后对各组作出点评, 评出优秀组并展示。两节都有本集备组老师帮忙拍摄视频。通过视频和课堂检测, 结果发现, 三班的学生上课氛围明显比四班的好, 学生参与度高, 课堂检测成绩也比较好, 更使我们惊讶的是学生的建构图比本人做得还好, 比如有的组还补充了蛋白质的化学性质:既具有酸性也具有碱性特点。通过对照实验比较, 我们决定以我校科技文化艺术节中所举办的“高中生物模型建构比赛”为契机, 本集备组决定专题复习阶段作业布置方式为: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各个专题知识的网络建构图。通过一个月的训练, 取得了可喜的效果, 其中有多位同学建构的概念图还分别获得校一等奖和二等奖。

二、进行小专题研究

分析理综生物选择题时, 我们发现选择题往往通过创设一个情境或围绕一个话题, 把散落在各章节中知识整合起来考查, 综合性强, 思维跨度大, 分值高。那么如何提高选择题的得分率呢?本人做了如下尝试:组内三个教师进行分工, 分别承担选择题解题技巧探讨;选择题每周限时训练题目精选;如何进行小专题研究, 研究成果共享, 再分别对学生进行指导。因此针对选择题我们确定布置的学生作业方式为:小专题研究, 题材格式不限。为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本人决定利用教室的后黑板为阵地, 把大家做的小专题研究展示在后黑板上, 对做得好的同学除了精神鼓励外还有物质奖励和拍照留念。班上同学参与度很高, 有位同学还把这次班刊称为“大头吧”, 不仅得到班上许多同学的评论, 而且还引来了别班同学的驻足观看。其中有几个小专题做地特别出色:“染色体”、“ATP”“教材中实验试剂显色汇总”“水专题”“教材中的酶”等。在小课题研究中, 本人发现学生会主动地利用生物教材和教辅为工具, 把散落在各个章节的知识点串联起来, 使知识系统化, 网络化, 这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智慧, 锻炼了他们的自主归纳能力, 而且也减轻了老师的负担, 更让那些没做专题研究的同学也共享了他们的成果, 一举多得。

三、从反思中提升解题能力

非选择题考查的主要内容是围绕核心概念和主干知识来命题。每周一次的理综检测, 通过抽样调查统计分析发现大部分学生薄弱的环节是:所学的知识无法迁移和运用;审题过程中无法抓住关键点;无法从试卷展现的图表曲线中发现隐藏的信息;无法运用生物学用语规范作答。针对这些不足, 我们确定学生的作业布置方式是:写反思。面对理综试卷中存在的问题, 寻找失分的原因:是知识点没有牢固掌握还是易混概念没有区分清楚;是审题失误还是信息获取能力薄弱;是实验设计能力欠缺还是文字规范表述出了问题;或是时间无法合理利用的问题等。原因找到了, 再对症下药, 主攻自己的不足。刚开始学生有点被动, 我们三个老师针对每次的理综训练, 对学生的错题进行拍照剪切, 制成PPT, 当然答题规范的学生也适当进行拍照, 起到榜样作用。通过PPT展示学生答题中存在的问题, 引导学生如何进行反思, 如何发现自己失分的原因, 并对如何从题干、图表曲线中获取信息和如何用生物学语言进行规范作答做了专题指导。通过多次训练, 大家化被动为主动, 慢慢养成了反思的习惯, 从卷面上可以看出, 字迹潦草、实验预期结果因果颠倒、错别字等现象明显减少。

四、重返实验室感受生物实验魅力

著名诗人陆游曾说过“纸上得来终觉浅, 觉知此事要躬行”。在第一轮教材实验复习中, 本人采取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要点知识指导相结合的方式复习, 效果很差。学生面对实验仍然有畏难情绪。我觉得我们教师讲千遍万遍还不如让学生去做一遍?本人的提议得到全体集备组老师的支持, 针对实验部分, 我们确定学生的作业布置方式为:重返实验室做实验。在学校相关领导和实验老师的配合支持下, 决定在每周五下午第三节和晚自修期间开放生物实验室, 由学习优秀、责任心强的班委轮流值班, 让同学们针对自己薄弱的实验, 可以回到实验室再做一遍。没有了老师的“扶持”, 他们自己要去了解实验,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 自己要去选择实验器材, 了解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忘记了, 会主动以教材作为工具;实验失败了, 开始反思实验过程中是否遵循科学实验的几个原则, 器材选择是否得当, 也懂得了要设计表格来记录实验结果。看过去时间多花了, 但做完实验, 却让他们印象深刻, 有的同学甚至喜欢上了生物, 收到了很好的复习效果。

五、回归教材把书念薄

翻开理综《考试说明》, 不难发现高考生物分值不高, 可要考的知识点最多。其中要求为Ⅱ理解层次考查的知识点就有51个, 由于知识点多, 记忆的内容多, 生物常被称为“理科中的文科”。因此在第一轮复习中本人就要求学生不能脱离教材, 相反要认真阅读教材, 把书念“厚”。在第二轮复习中, 本人仍然要求学生要回归教材, 不过这次是如何把书念“薄”。为此本人专门就如何把书念薄进行了专题指导, 并对学生念书的内容和时间做了规划和安排。我们三个教师分工收集四本教材的生物结论性语句, 省检前一个月, 每节课上课前五分钟要求学生背诵这些结论性语句。由于在理综考试中学生在生物规范用语上吃了亏, 加上教师有提问检查, 学生积极性很高, 能主动地配合。

在二轮生物复习中, 作业布置方式做了以上尝试, 虽然我们三个老师感觉累了很多, 但看到了学生的生物成绩在提高, 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得到了训练和提升, 我们感觉做得很值。在这过程中不仅感受到了在合作中带给我们的友谊, 也让我们感受到与学生一起奋斗拼搏的快乐!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2]福建省理科综合考试说明.福建教育出版社, 2015

篇9:高三生物二轮复习摭谈

一、克服思想上的“熟视”“无睹”

多年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往往重视一轮复习,花的时间多,效果好。二轮复习一般在高三的第二学期进行,时间短,工作量大,对有些学生而言有热剩饭的感觉。随着高考的临近,学生的心理状态变化较大。以上因素造成学生对二轮复习不重视,老师布置的作业也不认真完成。在一轮复习中很简单的概念在二轮复习中要么不知道,要么模模糊糊。例如,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在初学教材及一轮复习中学生特别熟悉,但在二轮复习中部分学生模糊不清。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共同进化的结果。为此,笔者建议,二轮复习和一轮复习要衔接好,且要连续进行,避免遗忘知识,特别是要避免思想上的“熟视”“无睹”。

二、克服重视专题而忽视基础知识的现象

二轮复习,常常是专题复习,在全国二卷中有以下几大专题:细胞结构专题,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稳态及其动物和人的生命活动调节,遗传学,生态学,选修三中的基因工程和胚胎工程专题等。通过做大量试卷,学生对以上知识了然于心,自我感觉良好,殊不知,在做专题训练的时候,已经忽视了基础知识。题海战术是一把双刃剑,其负面效应是容易形成思维定势,在考场上不是用已有的知识分析问题,而是用做过的解题模式去套,效果适得其反。例如,2015年全国二卷中的32题:(10分)等位基因A和a可能位于X染色体上,也可能位于常染色体上。假定某女孩的基因型是XAXA或AA,其祖父的基因型是XAY或Aa,祖母的基因型是XAXa或Aa,外祖父的基因型是XAY或Aa,外祖母的基因型是XAXa或Aa。不考虑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请回答下列问题:

(1)如果这对等位基因对于常染色体上,那么能否确定该女孩的2个显性基因A来自于祖辈4人中的具体哪两个人?为什么?

(2)如果这对等位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那么可判断该女孩两个XA中的一个必然来自于(填“祖父”或“祖母”),判断依据是什么?此外,(填“能”或“不能”)确定另一个XA来自于外祖父还是外祖母?

这道题失分较多,其原因就是基础知识不扎实,不灵活。对此类题只要认真审题,大部分学生就可以做出来。

解析:(1)若为常染色体遗传,可推知女孩的基因型为AA,其父母亲均至少含一个A基因,父亲的A基因可来自该女孩的祖父,也可来自其祖母,同理母亲的A基因可来自该女孩的外祖母,也可来自该女孩的外祖父。

(2)若为X染色体遗传,则可推知女孩的基因型为XAXA时,其父基因型必然为XAY,而男性的X染色体一定来自于男性的母亲,Y染色体一定来自于该男性的父亲,由此可推知该女孩的两个中XA一个必然来自于祖母,女孩母亲的XA既可来自于女孩的外祖父,又可来自于其外祖母。

[答案](1)不能(1分)

女孩AA中的一个A必然来自于父亲,但因为祖父和祖母都含有A,故无法确定父传给女儿的A是来自于祖父还是祖母;另一个A必然来自于母亲,也无法确定母亲给女儿的A是来自外祖父还是外祖母。(3分,其他合理答案也给分)

(2)祖母(2分)

该女孩的一个XA来自父亲,而父亲的XA来一定来自于祖母(3分)

不能(1分)

又例如,在复习甲状腺激素的调解时,大家都记着它的两个特点: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如果再问一句,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从微观上反映细胞膜的什么功能时,基础知识不扎实的同学就不能准确作答,其实很简单,体现了细胞膜的信息传递功能。为此,笔者建议二轮专题复习时,要时时处处想着基础知识,不断阅读课本,学会知识的迁移,对专题性的知识不断反思,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三、构建知识网络简洁明了,避免杂乱无章

一轮复习在于知识的掌握具体化,二轮复习通过构建知识网络使知识系统化,使生物学知识能顺利迁移。但在实际操作中,很多教师和学生构建的知识网络太复杂,看起来像迷宫,似乎包罗万象,学生哪有心思看这样的知识网络。因此,二轮复习中构建的知识网络要简单,重点突出。例如,生物多样性的知识网络这样构建就比较好:

四、在比较中进行反思

在二轮复习中老师经常提醒学生要进行反思,但学生需要反思的东西太多。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把经常出错的题、易混淆的概念、相似的图例总结出来,编成册子,在做题中反复比较,在对比中加深对生物学概念的理解。如,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的问题,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比较,ATP、DNA、RNA中的A有什么不同等,都是很好的例子。

上一篇:关于“当前形势任务怎么看”下一篇:幼师个人简历范文简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