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南京!南京!》观后心得

2024-07-18

影片《南京!南京!》观后心得(精选15篇)

篇1:影片《南京!南京!》观后心得

观后感

——《南京!南京!》观看完影片,联系到老师课堂上所讲的内容,不禁有了更加深刻的感触。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揭开了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序曲,日军很快便占领了上海,直逼南京。此时,中国政府已经撤离,影片中我们看到了日军的残忍和暴戾,亦看到了那些仍然顽强抵抗的中国士兵的坚守。在日军的铁骑之下,延续千年的古城墙终于敞开大门。城内的战斗却依然继续着,连脸上尚透着稚气的孩子也拿起枪,尽己所能,与日军战斗。当队长说“兄弟们,守不住了,散了吧”,短暂的沉默,没有更多言语,所有人却仍然回到自己的位置,整理枪支,准备下一场战斗,纵使他们知道,也许这将是他们最后的战斗,他们也依然用坦然的态度去面对死亡,面对数不清的敌人,面对坦克和炮弹炸起的漫天尘土。占领南京之后,日寇在南京城区及郊区对中国平民和战俘进行了长达6个星期的“南京大屠杀”。枪杀、活埋、火焚,用尽了所有残忍的手段,约30万中国平民遇害。他们甚至公然闯入位于金陵女子学院的安全区,强暴妇女,烧杀抢虐。面对残忍的日寇,人性的弱点得到了集中体现。顺子抛下战友独自一人逃生,唐先生为了救家人而出卖了安全区里的军人„„但是更多中国人并没有退缩,而是选择了一种更为高贵的姿态面对即将到来的一切,中国的女人们,用她们的身躯拯救着隐藏在难民营的男人;被俘的士兵,在临刑前高喊着“中国不会亡”;拉贝先生冒险留在安全区,保护难民,并尽全力与日军周旋;姜老师不顾危险多次从日军手上救出难民,最终牺牲;唐先生最终决定让幸存的军人获得逃生的机会,自己则从容面对死亡;即使是日本人,即使面对的只是别人的屈辱和死亡,也仍然难以逃避自身的灵魂震荡甚至拷问,角川把两名中国幸存者送出了南京城,然后举枪自杀。

透过一幕幕触目惊心的画面,我们更多的是看到了战争中不屈的人格和人性的光辉。在背后则是爱国的主旋律和基调,忘记国耻等于背叛。逝者用生命守护的东西绝不应在历史的风沙中埋没。当南京大屠杀的那段历史渐行渐远之时,我们更应该将过去的悲痛化为现在的力量,为中华之崛起尽自己的一份力量,让中国能够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篇2:影片《南京!南京!》观后心得

关于南京大屠杀的历史,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不会忘记:1937年12月13日,日军进占南京城,在华中方面军司令官松井石根和第6师团师团长谷寿夫等法西斯分子的指挥下,对手无寸铁的南京民众进行了长达6周惨绝人寰的大规模屠杀。

据1946年2月中国南京军事法庭查证:日军集体大屠杀28案,19万人,零散屠杀858案,15万人。日军在南京进行了长达6个星期的大屠杀,中国军民被枪杀和活埋者达30多万人。

日军侵占南京期间__了成千上万的妇女,往往有妇女受不住日军的折磨而死。除此之外,日军还强迫乱伦行为。估计当时发生的强暴案可能超过20,000宗。

中华民族在经历这场血泪劫难的同时,中国文化珍品也遭到了大掠夺。共抢去图书文献88万册,超过当时日本最大的图书馆东京上野帝国图书馆85万册的藏书量。南京大屠杀惨绝千古人寰!然而,面对着一系列铁一般的事实,日本人又是怎么说的?——“南京大屠杀并不存在,一切都是正常的战争伤亡。”山川出版社的教科书中写道:“1937年(昭和20__年)12月,日军占领了中国首都南京。当时,日军杀害了包括非战斗力量在内的多数中国人,随后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强烈谴责。”要么回避事实,要么轻描淡写。

南京南京剧情实在不想回忆,但是那一幕幕却又不断的在脑海映现……看到日本人要在难民营里挑选一百个中国妇女当慰安妇才能保住难民营里所有的人不惨遭杀害,而这一百个中国妇女甘愿走出来牺牲时,心在泪…看到那些妇女被惨遭凌辱后,日本人把那些裸体的中国妇女的尸体仍到架子车上拉走时,旁边的日本兵在那里放荡大笑时,心在流泪……难民营里有个德国的医生拉贝要离开难民营回国时,这些在难民营里的妇女及老人们苦苦哀求他不要走,因为她们知道,只要这个德国人走了之后,那些日本人就会无所顾忌的来到难民营开始他们的又一次兽行!这个德国人也是被逼回国的,走之前,跪在门外,深深的鞠了一躬!这一躬,意味深长,他想拯救这些难民营里的妇女,老人和孩子,可是光是他自己一个人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当我再看到,这些兽行的日本兵,冲杀到医院里,去残杀那些已经重伤在身,又手无寸铁之力的中国士兵时,有些中国士兵为了不被这些兽行的日本兵所凌辱,就拿起枪自杀。然而,自杀后,那些禽兽不如的日本军官又拿枪上去,对准自杀的中国士兵补上一枪……

篇3:影片《南京!南京!》观后心得

相较以往的同题材影视作品, 纪录片《南京》的最大不同, 就是通片没有一句解说, 声音素材全部来源于对当事人的采访, 引用当事人的日记、书信, 以第一手素材构架起这部长90分钟的纪录片, 保持了影片叙述的客观性。导演在这里采用了近年来在历史类纪录片中逐渐兴起的“口述历史”的素材搜集及创作方法。

一、纪录片中的口述史方法

口述历史诞生于上个世纪40年代, 到今天已有60多年的历史, 在其发展过程中, 积累了一整套较为完善的研究方法, 其中有许多可以为纪录片所借鉴。

1. 听的姿态

口述历史是一种文献之外的历史, 它的本质是对事实的尊重, 也可以说是对正统的、文献的、强势文化的质疑。被访者往往是边缘、弱势群体。这就要求访问者端正姿态, 去除偏见, 把自己摆在一个探求者听的姿态上。以纪录片《南京》为例, 制片方为美国人, 70年前在亚洲发生的这段历史, 对他们来说, 无疑处于文化的边缘, 为了获得事实真相, 他们采访了众多南京大屠杀的幸存者和日本老兵。不妨把片中出现的受访人做一下整理:

片中一共采访了23位当事人, 首先做到了采集样本的数量尽可能多。另外, 这23位受访者全部都是事件的当事人, 这些人的姓名可能从未出现在任何历史研究的文本中, 对他们的尊重是对真实的尊重。

在片中我们看到, 无论是中方当事人还是当年的日本士兵, 对他们的采访都处于一种敞开状态, 这和采访者“在探寻历史真相时隐去立场”的姿态十分重要。受访者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才可能回到本真状态, 采访者才能得到理想的素材。

2. 问题的设定

口述历史发展出了一整套问题设定的方法, 这些方法无疑都可以拿到纪录片中。例如, 在与被访者的接触过程中, 要先问对方的生活经验, 从最简单、直观的问题问起, 建立感情;逐渐进入正题后在掌握背景的情况下启发式地提问;提问的目的是得到细节性的描述;最后需要受访者的总结。

从《南京》一片中中方当事人的回答, 我们可以推测, 当时的问题大体涉及:

·南京以前是什么样的?

·在日军攻破南京之前, 是否经历了轰炸?

·得知上海沦陷后是否想过离开南京?

·听说有外国人要建保护区吗?是否曾经投奔?

·南京攻陷时的情景, 是否目睹了亲人遭遇烧杀抢掠?

·是否目睹或经历日军的奸淫?

·安全区内的情况。

·是否知道建立安全区的外国人并跟他们接触?

·对建立安全区的外国人印象如何, 怎样评价他们?

对当年中国士兵的问题稍有不同, 大体涉及:

·从上海向南京撤退的经过。

·被日本人抓住后的经历。

·日本人是怎么进行屠杀的?

·在安全区如何得到保护?

·对建立安全区的外国人印象如何, 怎样评价他们?

不难发现, 采访是从战前的南京这样一些比较日常的问题入手, 逐渐深入。

所有的问题都是规范性的, 对每个人都会问到, 问题又都是启发性的, 目的是引出受访者对历史细节的叙述。例如对“以前的南京什么样子”这个问题的回答, 有的人说“那时的南京城很热闹, 生活很安定, 不愁吃穿”, 有的回忆是“市中心种满了法国梧桐”, 有的人则说“我们都有学上”、“冬天去玄武湖上滑冰”等等, 勾勒出一个安静祥和的南京城的形象。

3. 访谈技巧

带着尊重的坐态。让肢体语言呈现一种倾听的张力, 这对于纪录片尤其重要, 纪录片采用同期录音, 为确保干净地收录声音, 采访者的肢体语言十分重要。

适时点头, 将心比心。以能理解或有着高度兴趣的方式鼓励受访者持续说话。引发受访者进入历史境况, 以便采集完整的口述段落。

不急着打破沉默。让受访者有时间回忆, 区别于对谈, 巧妙地将说话的压力放到受访者身上。

不要忌讳礼貌性回避。用点头等方式化解眼睛直视时的方法。

例如《南京》中有一段对受害市民张秀红的采访, 访问效果很好。

采访者事先一定了解到, 南京市民张秀红当年曾经遭到日本人的强奸, 但这件事无疑是被访者心里最隐秘处的一个伤疤, 如果《南京》摄制组不是放低姿态、将心比心, 运用口述历史的访问技巧, 恐怕很难让受访者把这段70年前的伤痛在摄像机前再次揭开。

在我国, 口述史虽然是近几年才兴起的学术热点, 但也有了不少已经在历史界比较成熟的口述史题材, 例如抗战口述史, 其中又包括劳工问题、毒气战、细菌战、慰安妇以及日军暴行诸方面分支题材, 史学界已经做过不少调查, 另外还有“文革”口述史等现代口述史题材, 这些都是纪录片从题材上可以直接借鉴的。

二、口述素材的纪录片创作

在纪录片编导那里, 口述素材完成搜集之后, 仅仅是制作节目的基础, 更艰巨的任务是如何组织这些素材。在这一点上, 制作纪录片与研究历史既有相同又有差别。相同之处是无论历史学者还是影视导演, 都要能穿透丰富、多元的事实, 进行历史深度的思考, 揭开隐藏在大量口述材料背后的历史真相。不同的是, 纪录片作为一种视听表现方式, 有它自身的叙事特征。

以《南京》一片中关于日本人强奸民女这一段落为例, 对口述素材如何组织成纪录片叙事段落作具体分析。以下是片中50’04”到56’28”之间, 共计6’多的剪接段落:

(1) 夏树浩志 (日本士兵) :“我们在南京无所事事, 就强奸女孩。”

(2) Teramoto Juhei (日本士兵) :“我们大家抽签, 抽到第一个的先上去拍掉女孩脸上的灰, 再开始强奸。经常女孩的父母会从外面跑进来, 拼命向我们磕头, 求我们饶了他们姑娘。我们每抓住一个, 就会有5个人扑上去。强奸后的女孩就是这样……口吐白沫。”

(3) 张秀红 (南京市民, 女) :“他们要女孩做那些事, 女孩不从。他搞过以后会拿刺刀在肚子上捅, 女孩疼的不能起来了, 当他们把刺刀抽出来, 女孩就死了。就这样的事情我远远地看见过好几次。”

(4) Teramoto Juhei (日本士兵) :“已婚的妇女明白这是怎么回事, 但当我们把年轻的女孩按倒在地时, 她们就害怕地颤抖。其实除非是你情我愿的, 强奸的感觉并不怎么样。”

(5) 江国峰 (南京市民, 男) :“他们想强奸我二姐, 那年我二姐只有13岁, 我二姐坚决不从, 坚决反抗, 反抗当中就打了日本兵两个耳光, 旁边的日本兵他们就拿出长刀来, 这么长的长刀, 把长刀抽出来, 把我13岁的姐姐活活劈死了。”

(6) 张秀红 (南京市民, 女) :“日本兵过来拉我, 我家爷爷不肯, 说她太小了, 你们不能你们不能, 日本人要用刺刀刺他用枪打他, 后来我想了, 我要是不同意, 我家爷爷就被打死, 我就把生死置之度外, 我要把我家爷爷救下来, 我把爷爷推到一边, 我说你走, 我倒看他能把我怎样……”

(7) 字幕:据东京军事法庭估计, 日军在占领南京后一个月, 大约发生了两万多起强奸案。

(8) 明妮·魏特琳 (金陵女子学校校长) :“12月18日, 星期六。现在每天的情况都差不多。7点半我到大门口, 就会看到一群疲惫不堪、目光散乱的妇女进来。她们说昨晚简直就是恐怖, 日本兵一次又一次‘光顾’她们的家。12岁的娃娃到60岁老妇都被强奸了。要是日本国内的老百姓知道这些惨痛经历就好了!”

(9) 常玉珍 (南京市民, 女) :“我们学校收容了一万多妇女和儿童。每天晚上, 日本兵进来抢花姑娘, 每次华小姐 (魏特琳) 都试图阻止他们。日本兵在西华门附近的人家没有找到花姑娘, 就用小男孩代替。”

(10) 明妮·魏特琳 (金陵女子学校校长) :“晚上我问费奇, 今天他那边的情况怎样, 有何进展?他回答说:‘像进了地狱一样, 这是我一生中最黑暗的一天。’我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今晚一辆大卡车从我身边开过。车上十来个女孩在车上大喊:‘救命!救命!’”

这一段落采用了中、日、美三方面的叙述者, 形成了对这一事件的多角度观察。尽管两个日本兵, 三个南京市民, 以及金陵女子学校校长明妮·魏特琳所叙述的并非同时发生的同一个事件, 但是运用视听语言所独有的蒙太奇结构方式, 六个人从不同角度还原出日本人强奸民女这样一个不争的事实。纪录片正是通过这样的多角度叙述, 最终达到一个更加丰满的叙事效果, 在不违背历史真实的前提下, 通过“群言”的方式, 追求一个形象生动的叙事场。

仅仅从文字上看, 以上段落的确显得支离破碎, 但是, 由于影片导演遵从了视听逻辑结构叙事空间, 观众在观看的过程中并未有任何不连贯的感觉。不同于治学, 在纪录片中应用口述历史, 一定是在遵从视听逻辑的前提下对材料进行再次梳理。

三、口述以外的图像资料的搜集

口述历史并不排斥文献资料, 两者的互证是最常见的方法。《南京》一片搜集了大量的纪录片影像, 这些影像一方面作为珍贵的史料, 提供了口述者无法提供的画面资料, 对于纪录片这种视听媒介来说, 也是至关重要的创作元素。在所有的视觉资料中, 给人印象最深的恐怕就是一位名叫约翰·麦基的西方人用16毫米小摄影机拍摄的那段影像。这段素材是拍摄者冒着生命危险从战时的南京带到美国, 60多年后《南京》的导演几经周折找到了它, 并在纪录片中首度公开。这段直接表现日军暴行的影像无疑与口述者的生动叙述形成了强有力的互证。

篇4:影片《南京!南京!》观后心得

法国电影导演亚斯楚克(Alexandre Astruc )提出“摄影机钢笔论”(Camera-stylo))的说法,以文字书写的概念,来说明影像叙事结构的形成。借用此说法,“摄影机像笔一样”的概念,对比于当代数字摄影器材轻简化的发展,其所带来的,给年轻世代影像工作者面对影像创作时,所能拥有的自由与便利,提供合适的理论基础,也让年轻世代影像创作者,利用数字工具进行影像积累的现象,可以被比拟为“影像如同文字书写”一样,让影像作为普遍化的语述工具,逐渐成为一种全民必备基础能力的可能开端。

源起于广告商业用途,具有置入性营销性格的“微电影(micro movie)”,近年来成为影像创作区块里的新现象。与其同源同本的“短片(short film)”创作相比,微电影因为其与商业结合的特定背景因素,反倒让年轻世代的创作者,容易透过与商业机制的相结合,找寻到影片制作的预算,进行个人创作意图的展现。姑且不论影像创作的纯粹度与理想实现,是否会因为商业意图的做为前提,而受到影响,但排除以影像制作作为专业的工作者而论,微电影的出现,对于影像实践机会的提供,倒是为年轻世代的影像工作者,在尚未能获得更庞大资源以前,制造许多可以实习与崭露头角的机会。

另一方面,因为微电影的商业性格,虽然其也以“广告(advertising)”为主要企图,但和传统上在电视或电影媒体播放的广告片,短则数十秒,长则两三分钟,也有规格上的差异。由于新媒体——网络(internet)的发展,广告影片播放的长度,不受原本在传统媒体上相对高昂播出成本的限制,因而拥有较宽松的篇幅。做为影像创作,片长略长的微电影,自然给予制作者较多的篇幅用以结构一个完整的故事,经营剧情张力,同时也能结合商业资源,发挥原本短片规格在电影创作探索上,所欲达到的基本目的。换言之,微电影让年轻世代的影像工作者,在影像创作上,有诸多挥洒的空间。

笔者此次受邀参与“南京香港微电影训练营”的课程目标,并不在于商业企图的植入,而在于借用微电影的形式和短片创作的概念,使学员们可以熟悉与实践一部影片从无到有的过程,继而开发学员们影像创作的兴趣。本人负责指导的组别,所拍摄的作品为《他乡(Nostalgia)》,学员来自南京、香港的高等院校,其学习背景,兼具影视相关科系学生和研究生,与其他非相关科系学生;他们对于影像创作,不论是否具备创作实务经验,皆有普遍的兴趣。

在第一阶段,为期一周的室内课程里,基础理论知识的灌输是为重点。笔者除指导实作的组别,同时也担任“镜头语言”与“纪录片”两项课程。在讨论的过程中,发现本组学员们对于纪录片的制作,抱持高度的兴趣。在笔者过去的教书经验中发现,初次接触影像的学员们,对于纪录片制作,相比于剧情片,多半有“因为其素材来自于真实片段的撷取”,所以在执行的实务上较为“容易”的概念,这或许是个美丽的误会。 纪录片固然在制作技术细节层面上的要求,可以因为所负载的议题重要性而给予次要的考虑,然而,撇开纪录片的社会实践意义不谈,单以影像作为媒材的角度而切入之,纪录片在制作上所需拥有的技术层面,并不亚于剧情片;在纪录片的叙事结构(narration)建立,更是高度借用剧情片在营造戏剧性时,所采用的策略和手法。缺乏明确观点与适当叙事架构的纪录片,充其量只是眼见真实片段的“纪录(documentation)”,或说报导影像,而并不具备完整纪录片(documentary)在批判议题和主题深入挖掘过程中,所展现和拥有的动人力量。

经过几次讨论和折中,在第二阶段,实地于皖南摄制实作的阶段里,笔者所指导的学员们,发展出一个,想要探讨皖南古镇聚落,逐渐因为观光开发、商业污染等因素,而丧失聚落原本人文生态样貌的拍摄剧本。笔者对于学员们能透过事前的资料搜集,发展出这样具有高度省思社会现况内涵的剧本感到惊喜,但另一方面,郄也担心,拍片经验不多的学员们,如何能将这个相对而言抽象的主旨,透过剧情的设计,落实成为一个可以体现他们核心想法的故事和电影。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个题材,也部分满足学员们原本想拍纪录片的企图,透过剧情的包装,反映部分他们在皖南当地所看见的实况,同时进一步有省思的过程,摄制出一部不仅是单纯说故事,藉以达到影像娱乐目地的作品,也同时负载社会实践的意识。

拍摄的过程,组员间对于创作意见的不合,客观困难因素,如:天气,演员、拍摄场景找寻的困难等的发生,毫不令人意外地一一出现。然而,由于组员们异中求同的正面态度,所面临的困难都被妥善克服。令人惊喜的是,组员们在剧本中所设定的,因为观光开发所造成的荒诞现实,在拍摄过程中,也让他们一一遇见,增添许多现场省思的机会。整个拍摄的过程,做为指导教师,笔者并不直接介入,多数时间默默观察学员们是如何面对问题,与产生解决的机制,仅在合适的时间点上予以提醒。笔者务求在创作的实践上,尊重学员们自主和学习的权利,才能让他们发挥个人最大的潜力,进而测试出在影像创作上的真正兴趣和方向。其过程,看似有让作品难产的风险,然而,当面对制作过程的危机时,反倒激发学员们挑战困难的斗志,终至影片的完成。

学员们的作品《他乡》,当然是一部仍有许多成长空间的影片。然而,在经验这一个训练营之后,笔者可以清楚看见参与的年轻世代影像工作者,在创作路途上累积的过程和轨迹,同时也看见他们如何学会在团队中合作,彼此协调搭配,相互扶持,终至抵达彼岸。对于微电影逐渐成为年轻世代所能完全掌握的传播和语述工具,此一现象的终极到来之前,笔者将这次与学员们的互动经验,和所产生的内在思辩,分享于此。

作者为台湾台东人,英国伦敦大学国王学院(King’s College London)电影研究系博士,任教于大学院校影视相关科系;从事电影与纪录片教学、研究和推广多年。研究专长为,影视制作、纪录片制作与研究、台湾独立制作纪录片、台湾电影、小区影像。

篇5:关于影片南京南京观后感700字

日本人强奸妇女,残忍地伤害几万女同胞。他们还把中国人当做枪靶子,随意杀害,死在他们手下的中国人不下30万。30万,这是个多么恐怖的数字啊!这么多人,就在一夜之间,纷纷沦为日本人的枪下鬼。他们还用火把把人活活烫死了!他们是多么的冷血无情啊!

这场战争虽然已经过去了70年了,但我们怎能忘记南京大屠杀中被毫无人性的侵略者残杀的的几十万同胞!怎能忘记被侵略者杀害的三千多万条鲜活的生命!怎能忘记日军在侵华的半个多世纪里给中华民族带来的深重灾难和精神创伤!

今日,我们虽然生活在和平年代,但我们不忘祖**亲曾承受的千灾百难。我们牢记五星红旗革命先烈们用鲜血染红的,牢记“落后就要挨打”的生存法则。今日,历史和未来将由我们焊接,时代的接力棒要靠我们相传。我们要做旗舰去长风破浪,要做火箭去推动飞船,要像利剑把贫穷斩断,要用爱心把世界相连。

“少年强责国强,少年富责国富;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世界责国雄于世界。”所以,我们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了我们的祖国,努力读书吧,同学!

篇6:影片《南京!南京!》观后心得

你也不能因同胞和先辈的血液而愤怒

这是个热衷于现实的利益擢取的社会,而那些悲痛的经历已不再是那么“主流”的话题

那些亲身经历过那些日子的老人们,都在渐渐离去

那些铿锵的执着与坚定之心,也在一点又一点地销蚀,销蚀在岁月和生活的洪流中

这都是事实

战争是无情也是无理的,战败者的国土被战胜者夺取,战败者的男人们被杀戮,女人们被强奸,财富被掠夺,家园被焚毁。

自古至今,从未改变。

所以你不要愤怒

这不是回到一个“落后就要挨打”这么一个虽然正确却顽固地迟钝的话题。

不是所有的情感都可以那么的冠冕堂皇,大而化之,当面对现实的无奈,远路的艰辛,你需要的不光是正负因果的辨析,你更需要深植内心的冷静、坚忍,以及信念。

所以哀伤都是徒劳。

这应当是关于对死去的无辜同胞的的纪念,是关于对奉献出帮助的人们的感恩,以及对民族血性的重铸!

我相信这一切不会被遗忘,只是形式所趋,我们暂时没有能力也没有余暇去仔细品殇。

所以我们必须记住。

忘记了那些血与泪,你就永远地失去了你自己。

曾经的我想用沸腾的血和尖锐的刀枪去洗刷这一切的耻辱,但一切总是显得那么无助与遥远,而现在的我总是这么希望着,希望着冷静,希望着坚忍,希望着坚定地前行。

1949年19月1日,毛泽东宣布,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真的站起来了吗?

我想,真正的要顶天立地于世界,我们还有太多的要做。

我知道,到了那一天,总会有一天,这一切都会被彻底展开,所有的无知都会被现实的真相驱散,所有的灵魂,都会得到最宽慰的补偿。

因为忘记,就是背叛。

因为忘记,就是死亡。

牢牢地记住,然后继续沉默而又坚定地走下去。

篇7:影片《南京!南京!》观后心得

1937年12月13日,日本侵略者攻占南京,由于中国国民党军队抵抗失败,大批的国民党士兵溃逃出城,南京沦陷。

影片以一张张南京老城的照片拉开序幕,在炮火轰鸣中城墙在扬起的尘土中坍塌,画面转接进城门内,守城的国民党三十六师的将士们用血肉之躯去组织准备溃逃出城的国民党官兵,从而,展开一场肉搏,那悲壮的场面,震撼着我的内心。

军队溃败了,大屠杀开始了。尸横遍野,影片没有淋漓尽致的表现日军千奇百怪的屠杀方式,它将这场浩劫落到了每个活生生的人身上。唐先生,拉贝的秘书,与拉贝共同负担着难民营的责任,当拉贝不得不离开的时候,他为了保护家人的安全委身于日本人,当他终于和日本人成为“正式”的朋友的时候,他的妹妹被日本人拉进慰安所,他的女儿被日本人活生生的摔死,他的老婆因为被打晕幸免于难。他,欲哭无泪,欲吼而无声啊!后来在拉贝的努力下,日本人答应可以让拉贝带走两个人,当他们即将踏入生门的时候,唐先生,这个典型的中国男人放弃了生的权利,把它让给了另一个急于求生的人。。。后来唐先生即将被押赴刑场,他看见蒙着眼睛的中国人像小鸡一样被绑在柱子上,一个个的被射杀,轮到他了,他拒绝蒙眼睛,他笑着对日本军官说:“你晓得吧,我老婆又怀孕了,我老婆又怀孕了。”这是他临终前胜利的宣言,他的从容让那个日本军官不敢直视!

整部影片弥漫着一种残酷的压抑和绝望,只有结尾才稍稍燃起温暖的希望。被角川放走的小豆子在原野上肆意的奔跑、大笑,他代表着中国的希望。明天虽然依然残酷,但希望已经传递下去。当时的南京虽死,但中国人的团结与抵抗已经被唤起,既然投降已不可能,那么只有努力去赢得战争的胜利。

这段历史已然成为过去,但凡有良知的中国人怎么能忘记?尽管日本人为了掩盖自己的罪行去修改教科书、篡改历史、蒙蔽事实。但近来发生的钓鱼事件有一次给我们敲醒了警钟,现在我们整个中华民族已经觉醒,不再是任人宰割的羔羊,我们会问自己的主权做不懈的努力和斗争。历史永不能忘,我们要将这段屈辱的历史转化为不屈意志,鞭策自己不断前进,改变落后挨打的卑微局面,化沉痛为力量,变弱小为强大,弃腐朽造神奇。只有通过我们华夏儿女的共同努力,祖国才能真正强大起来。

我脑海中仿佛又浮现出小豆子在田野上奔跑的情景,他跑着,他笑着。

2021年观看影片《南京南京》心得体会文本【二】

南京大屠杀纪念日快到了,学校组织了一系列的爱国活动,包括爱国类型的演讲比赛,烈士陵墓的参观活动,还有系列电影的观看。

周三下午的最后一节课,我们看了这电影《南京南京》,观影时,教室的气氛如同电影里一样,凝重。

看完这部电影,我的第一感觉是很不舒服。这部电影从一个参战的日本兵的视角来展示那场大屠杀,日本军人角川是电影中贯穿始终、着墨最多、最立体丰富的主角。在影片中,他尊重中国平民,和慰安妇百合子真挚相爱,出于人道杀死了即将被日本兵拖出去强奷的姜老师,最后,在屠城的南京,因感觉“活着比死更艰难” 而自杀。如果不是大肆的宣传,我会以为这是日本人拍的电影。

那么,中国人拍的南京大屠杀,为什么要用日本人的视角呢?陆川导演说要换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看大屠杀,一篇影评里有这样解释,“绝对的好和绝对的坏是没有的,而我们要记住的是一切“国家”、“主义”、“政治”里的真正的人性的光华。”导演是要用人性这个普世价值来看这场战争吗?

从这个角度来说,导演的目的是达到了,很多看过电影的观众就感叹“其实日本人也有好人啊”。但,这是真实的人性吗? 据说,这部电影是以当时历史的真实素材为依据的,但研究这段的历史学家指出,在所有的历史记载中,都没能发现在南京大屠杀中,甚至在整个二战中,因为厌战而自杀的日本兵。我想,即使有,那也是万分之一的少数,所以,电影中的角川更可能是一些中国人善意的假想甚至意淫。

主流媒体对《南京!南京!》很多都是赞誉有加的,“南京大屠杀已经过去了几十年。我们要铭记的,是历史,不是仇恨。”因为,我们现在需要的,只是一个“和谐”的社会。你觉得呢?

2021年观看影片《南京南京》心得体会文本【三】

看了《南京!南京!》我深有感触。虽然只有1个小时40分钟,但是我深感压抑。

刚开场的时候,枪声、炮声。惨不忍睹的杀戮,生灵涂炭,血流成河。

上百名妇女举手自愿牺牲自己做慰安妇,为安全区的民众换取过冬的物资那个震撼人心的场面。每一只上扬的手,都像一支灼灼扑动的火炬,放射出民族尊严的光辉。每一个举手的妇女,燃烧自我,救助他人,令70多年后的我们动容、惊心、泪流满面。她们的牺牲与毅然走入刑场、高喊“中国不会亡”的中国士兵的牺牲一般高贵而沉重,像两记重锤捶打在历史的鼓面,动人心魄,回音荡荡。教堂妇女举手一幕是《南京!南京!》继中国军人江边就义后的第二个高潮。令这部灾难电影,回肠荡气,渐入佳境。

很多人跟我有同样的质疑:姜淑云居然没有举手?尽管她声音颤抖,泪落双颊,但是如果她也能举手,是不是能和妓女小江一起携手走进那片神圣的光辉里去?是不是能给角色一个更加完美的收场?举手,还是不举手?牺牲,还是苟活?电影继续在进行。我的问题也终于有了答案。在教堂百名妇女举手时,姜淑云已经做出了选择。在我们的文化里,更容易被牺牲的壮烈感染,而对“理性的拯救”感到陌生。在教堂小江等妇女选择“牺牲拯救”时,姜淑云选择的是另一种“拯救”,尽管她最后的牺牲同样令人黯然神伤。我们应该感谢电影《南京!南京!》,她让我们对历史的解读了一种可能。

我不会再去看第二次,不是不想,而是不忍。《南京!南京!》里透露死亡讯息的场景之多,尤其黑白画面的处理更让每一种形式的死亡都让人身临其境,这种真实的氛围已经让你觉得内心超出了对残酷的负荷,因为每个中国人都曾看过那些触目惊心的老照片。但最可怕的还是那些没有直观画面的死亡讯息。女儿被日本鬼子从窗口扔下去,观众看到的只有唐先生奔去窗口的崩溃呼喊,还有一车车从军营运出去的女子裸体。日本士兵杀人时的表情,走向死亡的人群的眼神,在黑白不见血的银幕上,你只能读到两个字,绝望——这是地狱最底层的绝望。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一个穿长褂戴瓜帽的男人被推到土坑活埋的那一刻,他紧紧闭着眼睛,没有反抗,也没有歇斯底里。如果看过那些老照片,你会相信这就是真实的地狱。

唐先生一句:“我老婆怀孕了!我老婆又怀孕了!”之后,英勇就义了。这句话,透露了生命的气息,还让那些侵略者知道“中国人杀不尽!中过国人的生命是顽强的!”我深深感动了!

铭记国耻很重要,比铭记国耻更重要地是认识你自己。最后我还想说,它就是一部电影,因为只有电影才会以那样的方式结尾,留一点阳光与希望,并且浓妆重彩地将小豆子的照片放那么大,题注下他还活着。这静止的画面远比那句中国不会亡来得更有力量。

身为中国人的我们,不能忘记国耻,我们要自强不息,勇往直前,强大我们的祖国!

2021年观看影片《南京南京》心得体会文本【四】

中国拥有上下5000年历史,拥有4大发明,却在1937年受尽屈辱!

1937年是一个令人难忘的日子,是旧中国落后与贫穷的表现,是日定本侵略者对南京人民血腥屠杀,犯下滔天大罪的日子,我们一要永远记住这个日子。一个让人惊叹的数字:6周,日本屠杀手无寸铁的`中国居民和中国士兵一共高达:30万人。

1937年刚刚改革的日本侵略还是半封建社会的中国,侵略者在中国的领土上,烧杀抢掠,胡作非为。中国人民痛苦不堪,有的被当做枪把子,有的被当做拼刺刀的对象,有的被活埋,有的被直接焚烧。看见这一个个例子,想到那一幕幕惨不忍睹的画面,我们的心在流血。

日本侵略者占领南京后,把那儿的居民赶到一起用机枪集体扫射,把幸存者用刺刀刺杀幸存者,然后在尸体上浇上煤油焚烧。浩劫之下,昔日辉煌的六朝古城变成了一座尸体遍野的死城。

但是日本政府居然不承认“南京大屠杀”这一事实。我们至今还在怀疑日本政府有没有进行深刻反省,要敢作敢当,自己犯下了错误就要敢于承认。

作为一个小学生更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以后要为祖国作出贡献,让祖国更加富强,不让这样的悲剧重演。

2021年观看影片《南京南京》心得体会文本【五】

为了弘扬五四精神,纪念“五四运动”九十周年,大沥镇团委组织辖区内的各个团组织观看爱国主义优秀电影作品——《南京!南京!》。整整130分钟时间里,只有一种情绪,那便是压抑。摇晃的镜头晃得我想吐,很长时间都没有过这种窒息的感受了。

刚开场的时候,被枪声、炮声吓怕了。惨不忍睹的杀戮,血流成河,生灵涂炭。南京城成了一个死城,这个,深深震撼了我。但是,身为一个女性,更令我震撼的是……

举手,还是不举手?这是个问题。这里说的举手,不是指对南京侵略者日本人的投降,而是在这部历史灾难大片《南京!南京!》里上百名妇女举手自愿牺牲自己做慰安妇,为安全区的民众换取过冬的物资那个震撼人心的场面。每一只上扬的手,都像一支灼灼扑动的火炬,放射出民族尊严的光辉。每一个举手的妇女,燃烧自我,救助他人,令70多年后的我们动容、惊心、泪流满面。她们的牺牲与毅然走入刑场、高喊“中国不会亡”的中国士兵的牺牲一般高贵而沉重,像两记重锤捶打在历史的鼓面,动人心魄,回音荡荡。教堂妇女举手一幕是《南京!南京!》继中国军人江边就义后的第二个高潮。令这部时长130分钟的灾难电影,回肠荡气,渐入佳境。

很多人跟我有同样的质疑:姜淑云居然没有举手?尽管她声音颤抖,泪落双颊,但是如果她也能举手,是不是能和妓女小江一起携手走进那片神圣的光辉里去?是不是能给角色一个更加完美的收场?举手,还是不举手?牺牲,还是苟活?电影继续在进行。我的问题也终于有了答案。在教堂百名妇女举手时,姜淑云已经做出了选择。在我们的文化里,更容易被牺牲的壮烈感染,而对“理性的拯救”感到陌生。在教堂小江等妇女选择“牺牲拯救”时,姜淑云选择的是另一种“拯救”,尽管她最后的牺牲同样令人黯然神伤。我们应该感谢电影《南京!南京!》,她让我们对历史的解读了一种可能。

我不会再去看第二次,不是不想,而是不忍。《南京!南京!》里透露死亡讯息的场景之多,尤其黑白画面的处理更让每一种形式的死亡都让人身临其境,这种真实的氛围已经让你觉得内心超出了对残酷的负荷,因为每个中国人都曾看过那些触目惊心的老照片。但最可怕的还是那些没有直观画面的死亡讯息。女儿被日本鬼子从窗口扔下去,观众看到的只有唐先生奔去窗口的崩溃呼喊,还有一车车从军营运出去的女子裸体。日本士兵杀人时的表情,走向死亡的人群的眼神,在黑白不见血的银幕上,你只能读到两个字,绝望——这是地狱最底层的绝望。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一个穿长褂戴瓜帽的男人被推到土坑活埋的那一刻,他紧紧闭着眼睛,没有反抗,也没有歇斯底里。如果看过那些老照片,你会相信这就是真实的地狱。

唐先生的一句:“我老婆怀孕了!我老婆又怀孕了!”之后,英勇就义了。这句话,透露了生命的气息,还让那些侵略者知道“中国人杀不尽!中过国人的生命是顽强的!”我深深感动了!

铭记国耻很重要,比铭记国耻更重要地是认识你自己。最后我还想说,它就是一部电影,因为只有电影才会以那样的方式结尾,留一点阳光与希望,并且浓妆重彩地将小豆子的照片放那么大,题注下他还活着。这静止的画面远比那句中国不会亡来得更有力量。

篇8:跳出南京发展南京

吴先满现任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经济研究所所长,同时他还是南京市人民政府经济社会发展咨询委员会委员。

1月27日,吴先满接受了《中国新闻周刊》专访。他认为,南京是苏浙皖赣交汇区域的中心城市,是具有古都特色的现代化中心城市,这是它最本质的定位。在“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提出来后,南京成为了“两带一路”的交汇点,南京既向东开放又向西开放,应该在更大范围内发挥作用。

吴先满。

中国新闻周刊:近些年,南京的经济落后于苏州、无锡两地,对此你怎么看?

吴先满:南京经济发展模式与苏州、无锡经济发展是不一样的。从历史上讲,苏州、无锡两地乡镇企业发展较早,民营经济相对比较发达,而南京则向来是以国有企业为主的经济发展模式。也就是说,南京乡镇企业发展比苏州、无锡较晚,尽管南京郊县也发展乡镇企业,但是相对苏州、无锡而言,规模和质量上还是比不上苏州、无锡。从这一点上比较,南京乡镇企业发展相对落后。

但是从城市经济以及CBD经济角度来看,南京的经济发展潜力很大。从经济体系来讲,南京比苏州、无锡更完备,产业构成,重化工业制造、装备设备制造,这些方面还是南京更强。此外,从创新经济、科技经济来讲,南京要比苏州和无锡强很多。南京有很多原生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两院院士、科学家、工程师很密集,尽管利用率不是很高,转化得不够好、不充分,但是毕竟是集中在南京。南京科教资源深厚,潜力大,也是“近水楼台先得月”。

从外向型经济方面来讲,,苏州无锡属于较早发展外向型经济,外向化程度高,南京在进出口、利用外资等方面这些年来也不断增长发展,但经济的外向化程度没有苏州、无锡那么高。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苏州、无锡外向型经济比南京走得快。

这些年来,南京在发展外向型经济方面也在追赶。发展外向型经济,南京在总量上不和苏州无锡比数量,尤其是在当前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情况下,南京可能要着力发展新业态的开放型经济,追求比较高的开放型经济层次,比如人才的国际交流、教育的传播与服务、服务贸易进出口、科技进出口、海外投资和国际金融等等。在这些方面,南京要比无锡苏州后劲更足一些。

也正是由于这一点的不同,在本轮国际金融危机中,苏州无锡受到的冲击要比南京大一些,从中显示出南京内生的经济、经济的自主性比苏州、无锡要强。

从总体上讲,在江苏的城市经济当中,甚至在长三角地区,南京的产业体系还是比较完备、现代化,创新能力较强。在江苏来讲,南京的经济发展、城市的综合实力还是居于首位。

中国新闻周刊:近些年,在发展经济过程中,南京做了哪些努力和尝试?

吴先满:近10年,南京也在努力往前追赶。第一,软件产业的制造和发展,IT产业发展,这方面做了很大努力,也是有效果的。南京有著名的软件城,有这方面资源;第二,南京在服务业的发展与创新方面应该说也是在持续努力的。从前几年开始,南京服务业就已经超过工业制造业,这在全国省会城市当中是走前列的。南京服务业的发展仅次于上海、北京。

中国新闻周刊:你认为,什么样的城市定位更符合南京?

吴先满:如果让我来定位的话,我认为她是苏浙皖赣交汇区域的中心城市,具有古都特色的现代化中心城市。这是它最本质的定位。

中国新闻周刊:现任市长缪瑞林曾说,“不能就南京论南京,要跳出南京发展南京,协同发展就需要从更大的区域来审视南京,要把南京放在全国的发展中,找准自己的定位。”这意味着什么?

吴先满:从现代化角度来看,文明的结合体大都集中在城市,城市是现代文明的中心。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尽管经济增长在换挡减速,但与此同时中国经济的国际地位在不断提升,国际影响在不断扩大,这些是要靠中心城市来支撑的。像南京这样具有特色的城市,十朝古都,相当一段时期,是集大成的一个地区。南京不同于一般的省会城市,具有重要的国际影响。南京的发展和进步,一直以来都受到国内外的广泛关注,比如外国人士来旅游,在逛完上海北京城市外,一般都会到南京看看,感受南京的古都文化。

我认为南京在全国城市当中至少居于前五的地位。如果南京的发展,就南京论南京,显然是把南京的手脚束缚住了,南京应该在更大范围内发挥作用。

在中央提出“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发展后,南京又成为“两带一路”的交汇点,无论是海上丝绸之路还是陆上丝绸之路,与南京都有关系,南京既向东开放又向西开放。南京发展要跳出南京发展本身,我认为缪市长说的是对的。

中国新闻周刊:在给缪瑞林市长的信中,你对南京的经济发展有何建议?

吴先满:就南京而言,我认为可以在以下几个重要方面挖掘潜力。

一是巩固、延伸、扩展、深化南京青奥会的成果,包括物质的和精神文化的多方面的成果。

南京河西新区的规划沙盘。图/IC

二是抓住用好七大国家战略(即长江经济带、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江苏沿海发展战略)密集叠加实施的重大战略机遇,特别是长江经济带开发建设的重大战略机遇,打造南京作为长江经济带上向西和向东双重意义上的重要门户城市,充分发挥其独特的重要中心城市功能作用,主动积极寻求与上海、武汉、成都、重庆四大中心城市的战略联盟,合作协同推进长江经济带的开发建设,既为全局作贡献,也为自身经济增长与发展增强动力。

三是探索南京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策略与路径。着重发展创新型经济、服务型经济、生态化经济,发展与镇江、扬州等的同城化的都市圈经济。与此同时,甚至还可以设想筹划江苏与安徽互动合作,联手打造宁(南京)合(肥)都市经济圈,促进苏浙沪皖长三角地区西部经济的快速发展。此外,应着力发展南京作为苏皖浙赣交汇区域现代化中心城市的总部经济。

篇9:南京南京电影观后心得体会

看完南京大屠杀,我知道了,日本有天皇统治,为了日本快速壮大,听从天皇的命令看中了我国政府当时的软弱无能,国富民强,土地富有,就对我国升起了贪婪,升起了狼之野心,把黑爪伸向了中国,在谷寿夫和日本天皇的带领下就开始了他们精心策划的南京大屠杀,在那时期,日本曾经对中国人抢劫粮食,强奸妇女,还把一些男人直接杀了扔进了河里,第二天就变成了血河,真是让人觉得惨不忍睹,黑暗与死亡笼罩着惊慌失措的人们。难民们不知所措的狂奔逃命,哭喊声,惊叫声,和那一双双失神的眼睛,饱受摧残的憔悴的面容,更给这城市添了几分恐慌。然而他们又开始了一场南京百人斩的比赛,一些人本的指挥官就开始带着自己的兵,开始疯狂的残杀我们的中国同胞,十分让人觉得憎恨。

南京大屠杀,我明白了中国一穷二白,曾多次被人歧视,别的国家也曾多次对中国产生了讨厌感,使中国的发展经常受到艰难的印象,更有许多的中国人无家可归。

南京大屠杀这部电影,我想起了在新闻上看到的乌克兰和俄罗斯的战争,自己仿佛身临其境,我想:在那些战争中最受苦的还是那些难民们,他们有的没有家园,有的失去了家人还有的就剩下了自己,有一些小学生就是在武装分子的槍口下死去的,真是太可怜了。

篇10:南京南京观后感心得650字

此时,关于《南京!南京!》的评论已经在网络各处掐得如火如荼。大家都在借这个平台,说自己的爱国心,自己的国家观、世界观,甚至是价值论。我管不了陆川是被捧还是被贬。

我只是作为一个南京人,单纯地感激他。尽管在看完这部电影后,我在晚上长久地做着噩梦,一次一次的醒过来,看着远处城市夜空的红色霓虹就像是这座城市散不去的业火和血色。我还是感激他。

他穷尽了4年的精力和时光,把这部影片拍得努力又真实。几乎复现了这座城市1937年12月13日沦陷至1938年2月中,所经受的无法描述出的灾难。而其实,一直到1938年5月,掩埋尸骸的数量都比不上新送来的数量。在影片开始不久的时候,有一段我觉得很漫长的屠杀镜头的蒙太奇。从焚烧的火焰燃起,机关枪扫射人群的枪声久久不息,伴随着坑杀、刺刀乱戳……看得眼睛瞪到目眦欲裂,血液中有声音在叫嚣:“为什么还不停下!!为什么还不停下!!为什么还不停下!!”在下一刻镜头转换时,我才觉得释解了。觉得那段蒙太奇只要哪怕再多10秒,我就会毫无理智不顾一切地站起来,大叫着把手中的饮料砸向屏幕。

只是短短用分钟来计的时间,我都觉得难以忍受。那段长达半年之久的日子,南京这个城市该是如何。已经到难以想象的地步了。

白天专门去了挹江门那座城门处,影片里刘烨他们这些军人就是分批穿过这座城门,走向死亡的。我站在城门外,始终都没有走到门的另外一边去。今天,南京的阳光灿烂,但城门里的阴影依旧阴郁得无法描述。路上的汽车一个一个地穿过城门,漆光闪耀。我当然知道,门那边不会再有大吼着“中国不会亡”的悲壮死亡了。再往前走,长江里也不再会漂着数目可观的尸体,那里只会有受了污染的江水空空地击打江岸。

所以,我感激陆川。

篇11:纪录片(南京)观后心得

它被称作是中国版的(辛德勒名单);它是外国人拍摄的以“南京大屠杀”为题材的影片;它一经上映,就在国际上应起轰动——这就是纪录片(南京)。

美国导演古登泰格和史度曼拍摄的(南京),改编自美籍华裔作家张纯如的作品(南京大屠杀),讲述了德国医生、美国女教师、传教士等几名外国人在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占领南京后,建立避难所拯救南京市民的故事。该片以这些人的日记、书信为旁白,穿插当年幸存者的采访和参与大屠杀的日军老兵的回忆以及一些弥足珍贵的历史照片、影像资料。看罢影片,确实感到了心灵上的震撼。

1937年,我们的国家正处于内忧外患时期。国*党在政治上实行单纯依靠政府和军队的片面抗战路线,在军事上则采取单纯防御的战略方针,所以,尽管国*党军队虽然取得了像台儿庄战役这样的胜利,许多官兵也对日军的进攻进行了英勇的抵抗,但正面战场的战局仍非常不利,先后丢失了华北、华中的大片领土,国民政府亦迁都重庆。国*党政府的示弱,使得日本帝国主义更加猖狂,也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

影片中,当年的几名幸存者讲述了当年那段“惨绝人寰”的经历。一位幸存者讲述当时自己只有9岁,亲眼看到自己的母亲被日本兵杀死,而他还没有断奶的小弟弟也被日本兵扔到一边,而年幼无知的小弟弟全然不知母亲已经去世,扔爬过遍野横尸,天真地想让母亲为其哺乳;一位有着当年惨痛经历的老人,向我们展示了他腿上被炸弹炸伤的`痕迹;更多的幸存者,声泪并下的控诉着日本帝国主义踏着南京人的尸体前进、刺刀随意在人的身体里进进出出,街头不堪*辱的少女等一系列我们无法想象的灭绝人性的做法……

纪录片中最珍贵的资料是一名叫约翰·麦基的西方人,用 16毫米小摄影机冒死拍摄的录影带,而这些录影资料也是当事者冒了巨大风险保留下来的,它被层层包裹着,才通过了日本人的检查带到美国。那是一段“让人脊背发凉”的资料,片中记录了侵*日军的残忍行径,他们折磨伤者,一刀砍断被俘者的头颅,被烧焦的伤者发出凄惨的声音……

看到这里,我没有流泪,我心情复杂,哭不出来,好像泪水被愤怒挡住了,郁积在心中。看着那种惨绝人寰的暴行发生在自己同胞的身上,我的心里在流血,我感觉到气愤,也感觉到了屈辱。我堂堂中国,地大物博,却被一个小小的日本*辱,这更是证明了小学就学到的一个道理:“国家弱小,就会遭到欺负。”

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一文中写道:“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作为我们青年人,担负着建设强大祖国的重任。

篇12:陆川《南京!南京!》

陆川

生于1971年2月

1993年毕业于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 英国语言文学专业

1998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硕士

1998年至2001年 中国电影集团电影导演

2001年至2005年 华谊兄弟影视投资公司导演

2006年至今 川制作 导演

主要影视作品

2000年20集电视连续剧《黑洞》编剧

电视电影《情不自禁》编剧

2001年 电影《寻枪》编剧、导演

(华谊兄弟影视公司及中国电影集团投资)

2003年 电影《可可西里》编剧、导演

(美国哥伦比亚影业公司及华谊兄弟影视公司投资)

2008年 电影《南京!南京!》编剧、导演

我拍《南京!南京!》就是为了让“他们”忏悔

问:《南京!南京!》是你为了纪念南京大屠杀70周年而拍摄的一部反映历史灾难的电影,你拍摄这部电影的原由是什么?

陆川:因为有一次我去东京见日本演员,他说他的爷爷去过中国,也去过南京,就是攻打南京那支部隊里的士兵。但是他爷爷从来不说在南京经历过什么事。在他爷爷去世前,在病榻前那个日本演员问他爷爷,你一生中最难忘的时光是什么?他爷爷对他说,一生中最难忘的时光是在南京度过的。他爷爷说了一句话,那段时间我过得很快活。那个日本演员看了很多有关“南京大屠杀”的资料,当他看到这些资料的时候突然想起了爷爷的话,于是他突然觉得浑身起了一身的鸡皮疙瘩。他突然知道他爷爷在说什么,他突然知道他爷爷说的那种快活指的是什么。这个给我印象特别深,一方面人的痛苦,另一方面人的快乐。

真正忏悔的人是少数,我觉得需要有一些东西,把它堂堂正正地展示出来,让他们去忏悔!

问:作为中国人,面对血泪的历史,你拍摄这部影片的时候,会不会有所触动?

陆川:这部影片此前经历了无数风波,但是与《可可西里》比起来这都不算什么。而我的心里其实很难受。我现在开始理解张纯如在《南京大屠杀:被遗忘的二战浩劫》发表后为什么要自杀了。其实内地所能接触到的南京大屠杀相关资料,仅仅是现存资料的1/3。有位收藏家收藏有不少这种相关的资料,我有幸接触到了,对我的电影帮助很大,但对我个人的触动更大。

问:《南京!南京!》其实也属于爱国影片,你会担心观看的人群吗?

陆川:对于《南京!南京!》,我有两个梦想,一是中国人都能看,二是希望能在日本公映,让日本人也来看。

问:此前曾有媒体将《南京!南京!》称为是“中国版《辛德勒的名单》”,对此你是怎么看的?

陆川:这两者在主题立意和创作风格上是有所差异的,并不具备可比性。《南京!南京!》并不是以外来者的拯救为主线,也不会再现当时高层人物的谋略布局,而是更关注普通人物在这场历史灾难中坎坷多舛的命运与灵魂摧残,表现的是对生命价值的肯定与尊重。

问:有一种评论说《南京!南京!》这部电影超出了中国现在导演的水平,你同意这种观点吗?”

陆川:《南京!南京!》作为反映这么一个大历史背景下的这么重大的,几乎是全球关注的题材,我不知道是不是超越所有中国电影导演的水平。但至少对于我们来说,因为我们这个班子很年轻,都是30岁左右,对于我们的能力来说是高出去一块的,但是我们有信心去把它做好。

《南京!南京!》资料库

制作

为了确保影片中的每一个细节都具有确凿可靠的历史原型,早在影片开拍之前3年,陆川就开始研究了大量有关这场灾难的资料和文献,除了故事情节,就连演员的戏装和道具,至连散落于角落中的纸张,也都经过严格的历史考证并按照文物原貌进行复制,效果非常逼真精致。

班底

曾凭借《可可西里》获得金马奖最佳摄影奖的摄影师曹郁,此次担任《南京!南京!》的摄影一职。主要演员有刘烨、高圆圆、范伟、秦岚。此外,在《可可西里》中饰演巡山队员洛桑的演员赵一穗,也在《南京!南京!》中扮演重要角色。陆川担任导演。

剧情

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进入南京城,随之而来的是对无辜百姓和战俘长达6周的血腥屠戮。《南京!南京!》分别从中国军官陆剑雄、归国女教师姜淑云和日本军官角川三个人的视角,再现了那场惨绝人寰的人间灾难。战争中三个命运彼此纠缠的主人公,灵魂和人性承受着严酷的拷问与摧残。另外,影片通过对不同阶层普通民众的描写,展现了人类对生命尊严的捍卫与信仰的救赎。

篇13:影片《南京!南京!》观后心得

公祭当天,国家元首、议会议长、各大党派领袖都到场献花圈,并公开发表讲话。同时,公众的参与度也相当高,参加公祭的人数少则万人以上,多则10多万人。

十二届全国人大会第七次会议决定,分别将9月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将12月13日确定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意义

国家公祭日的设立,是缅怀过去,更是扶慰民心、顺应民意的措施,同时国家公祭日的设立,也是中国与世界更好地在沟通,在向全世界传递中华民族对于人权和文明的态度,在向全世界表达我们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决心与责任。就如欧洲一年一度纪念奥斯威辛集中营死难者一样,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是中国的,也是全世界的。

以国家名义进行正式纪念与公祭,其世界意义在于,促使人类历史记忆长久保持唤醒状态,而避免出现哪怕是片刻的忘却与麻木,共同以史为鉴、开创未来,一起维护世界和平及正义良知,促进共同发展和时代进步。

影响

篇14:影片《南京!南京!》观后心得

今天我来到一个有着80年平凡历史的南京博物院,而且它还是中国第二大博物院。我记得南京博物院院长龚良说“博物院要做的不再是单纯的文物展现,而是展现文物之间的联系,以及文物折射的社会和文化现象。”我们走进了博物院的历史馆我发现里面真是很大很宽敞。何老师带我们来到了远古印象我看到了猛犸象、大鹿、东北野牛。何老师带我们仿佛穿越到青铜器时代我看见了青铜鼎、车马器。我们又穿越了秦汉时代我看到了金缕玉衣、银缕玉衣、铜行灯。接着我们又走进了六朝时代我发现了青瓷羊、石辟邪。在明清时代经济繁盛文化鼎兴有“盛世江南”之称。南京的云锦、刺绣、玉雕、扎染、紫砂都是世界有名的。这说明了江南人的智慧!

南京博物院如此宏大,耗资亿万。今天却可以让大众免费参观。我想这些钱一定是国家税收收取的钱,今天真是让我体会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道理。

篇15:影片《南京!南京!》观后心得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观后感心得1

这是一个中国人民心中永远挥之不去的阴影;这是一座千古奇耻的纪念碑;这是一个“国穷民穷被狗欺”的有力证明,这是30,0000中国人生命的终点。在70年前的南京,短短的六个星期内,它经历了一场惨无人道的大屠杀。这便是之后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

华裔美籍作家张纯如深入探究此事,写出了让世人震惊的《南京暴行——第二次世界大战被遗忘的大屠杀》(中文译本为《南京大屠杀》)。这本书揭露了南京大屠杀的真相,全面严谨地论述并分析,是一本极有史料价值的著作,对提醒世人勿忘这次亘古未闻的空前惨剧,起到了“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警世作用。

日本人对南京的洗劫,是一个可怕的事件。群众屠杀士兵、杀缪并强暴数十万平民,兽行的发生违背了所有的全部战争法则与惯例。如果就其残忍程度与暴虐规模来说,也是世界历史上此类事件中排最前面的。

南京大屠杀一向持续一个模糊时刻的状态,不一样于在日本出现的原子弹爆炸,或是在欧洲上演的犹太人的大屠杀。南京屠城的恐怖景象,事实上很少被亚洲之外的人们所知晓。正正因如此,许多日本的政治家、大学教师以及工业界的领袖们,他们不顾超多事实的存在,死死地一口咬定,南京大屠杀不曾发生过。他们不想让西方国家知道他们丑恶的罪行,于是,他们开始了对历史别有用心的歪曲。他们数十年来系统地从他们的教科书中,肃清了有关南京大屠杀的参考书目,搬走了展览馆里有关南京大屠杀的照片,销毁原始的资源资料,而且从大众文化中去除任何有关此次大屠杀的痕迹。

任何想使记录不会掺水的尝试,务必遮住阳光,于是就见不到作为一个民族,在应对整个这一时期他们行为纪录的时候,日本人在想尽办法安排、培育和维护他们的群众“健忘症”。他们还在精心培育的神话中,把国家的主角伪装起来,声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是受害者,而不是战火煽起人。在广岛和长崎爆炸的原子弹,造成日本人民的大恐怖,帮忙这种神话调换真相。

但是,想想看,我们难道就没有错吗?

在一次被俘虏的过程中,我们有一支很强的武力——超过两个日本团,为什么一点也不曾尝试抵抗,就轻而易举地变成了俘虏?这么多部队的长官,他们都跑哪里去了。两个日本的军团,在我们7000名俘虏已经被解除了武装的状况下,如果我们决定奋起反抗,他们的部队就会消灭的!为什么我们不发起反抗?为什么我们要选取投降?为什么我们要选取逃避!

如今日本人不但没有承认自己当年的错误,而且教育他们的后代这是他们的光荣。这天大的耻辱啊!中国要扭转乾坤这个重担就落在我们身上。我们要记住中国人的耻辱,发愤图强,挽回祖国的尊严。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观后感心得2

在我国历史上有一个让我们永不却忘的战争,那就是“南京大屠杀”。南京大屠杀是中华民族躯体上无法消弥的伤疤。

1937年12月13日,日军进占南京城,在华中方面军司令官松井石根和第6师团师团长谷寿夫等法西斯分子的指挥下,对南京人民进行长达6周的大屠杀。他们对南京同胞们进行残酷的屠杀,在南京城里尸横遍地、血迹斑斑。真是残不忍睹。

这些日本人,在南京为所欲为、耀武扬威,让南京的同胞们天天担惊受怕,家庭支离破碎,日本人实在太狠毒、凶恶了,难道他们就忍心下得了手?

虽然以前南京被日本人损坏过,但南京的今天是那样的繁荣、昌盛,南京的人民是那样的善良、和睦。

x年已过去了,昔日的屠场已再度成为一座繁华的都市,在平常的日子里,年轻的一辈仅仅只能从教科书上知道南京大屠杀这一名词,他们已很少提及这段屈辱的往事。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观后感心得3

一个优秀的民族,必定是一个尊重历史、牢记历史的民族。我们纪念历史,并不是一味地宣泄仇恨,而是希望我们的国家、民族和每一位中国人,包括海外的炎黄子孙,要有忧患意识和自强精神。我们纪念历史,并不是为了_倒算,是为了避免“南京_”式的悲剧不再重演。是为了正告那些已经、正在或者妄图对中华民族施加罪孽、图谋不轨的国家和民族:团结、坚强的中华民族是不可战胜的。我们自信地向全世界宣布:我们都有一个家,这个家没有任何人可以胆敢再次侵犯,这个家的名字就叫——中国!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应牢记“落后就要挨打”的血的教训,坚持不懈的奋发努力,让我们的祖国一天比一天强大,让野心不死的日本右翼势力对我们望而生畏,让我们成为捍卫世界和平的坚定的有力的力量!

是的,我们倡导和平、友爱。但中国和日本之间的较量从来就没有停止过,这是没有硝烟的战场上的较量,在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领域,都非常激烈。让我们记住,30万同胞惨遭日军_;让我们记住,八年抗战,有3500万中_民付出了宝贵的生命。

我们唯有时刻睁大警惕的眼睛,以强烈的忧患意识和高度的民族自爱心、自尊心、自信心,自觉把爱国之情转化为报国之行,努力为祖国的繁荣富强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愿我们的生活能永远祥和、美满、幸福,愿我们能永远远离灾难与不幸。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观后感心得4

今天是12月13日,是纪念“南京大屠杀”三十多万同胞遇难的72周年!今天我看了《南京大屠杀》这部电影,看完后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

1937年12月13日,日军进占南京城,对我们手无寸铁的同胞们进行了6周大规模的屠杀。恶心难闻的尸臭和血腥弥漫在城市中,大街小巷中横躺着许多尸体,死亡的气息触痛了惊慌失措的人们.难民们不知所措地奔跑逃亡,哭喊惊叫,一双双绝望呆滞的眼睛,一张张饱受摧残憔悴的面庞,惊醒了整个南京城的恐慌。我仿佛也置身其中,感受那无限的悲凉,沧桑。五千年的繁荣景象和辉煌的历史,顷刻间化无虚有,为之替代的只有那充满可耻的太阳旗子在污浊肮脏的空气中耀武扬威的飘舞。那是一场中华民族遭受的浩劫,三十万那!尸积如山,血流成河,南京城被死亡的阴云笼罩着。然而洗劫的仅仅只是一座南京城?日本人的利爪兽蹄践踏了整整大半个中国!拥有辉煌历史的泱泱大国,如今却遭到小小日本的随意迫害,这简直就是我们中国人的耻辱!为什么会这样?原因只有一个:我们国家落后。

时光流逝,日本人早已被英勇的中国人赶出了华夏大地。21世纪这个新的时代,曾经落后的的中国已不再落后,我们已越发强大,走向世界。就拿20__年来说,北京举办了运动会,开幕仪式上,向世人展示了中国人自信的一面,而20__年10月1日我们祖国妈妈60岁的生日,又向使人们展示了我们中国人民的强大,当我国自主研发的“歼十”飞机等,从天安门广场上飞过时,仿佛预示着一个新的时代将要诞生!

我国虽然正在日益强大,但是过去的落后将受人摧残,如今落后必遭淘汰,这的确令人深思。我们应当稀缺曾经的耻辱、教训,为历史重新谱写上新的辉煌!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观后感心得5

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历来具有不畏强暴、敢于压倒一切敌人而不被敌人压倒的英雄气概。面对极其野蛮、极其残暴的日本侵略者,具有伟大爱国主义精神的中国人民没有屈服,而是凝聚起了同侵略者血战到底的空前斗志,坚定了抗日救国的必胜信念。在中国共产党号召和引领下,在全民族各种积极力量共同行动下,中华儿女同仇敌忾、视死如归、前赴后继、共御外敌,经过八年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中国人民付出了伤亡3500万人的沉重代价,用生命和鲜血打败了日本侵略者,赢得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伟大胜利,也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谱写了中华民族不屈不饶抵抗外来侵略的壮丽史诗,彻底洗刷了近代以后中国屡遭外来侵略的民族耻辱,极大增强了中华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也为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开辟实现民族复兴的正确道路创造了重要条件。

自古以来,和平就是人类最持久的夙愿。和平就像阳光一样温暖,像雨露一样滋润。有了阳光雨露,万物才能茁壮成长;有了和平稳定,人类才能更好实现自己的梦想。历史告诉我们,和平是需要争取的,和平是需要维护的。只有人人都珍爱和平、维护和平,只有人人都汲取战争的惨痛教训,和平才是有希望的。我们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举行公祭仪式,是要唤起每一个善良的人们对和平的向往和坚守,而不是延续仇恨。中日两国人民应该世代友好下去,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共同为人类和平做出贡献。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否认罪责就意味着重犯。我们不应因一个民族中有少数军国主义分子发起侵略战争就仇视这个民族。战争的罪责在少数军国主义分子,而不在人民。但人们任何时候都不应忘记侵略者所犯下的严重罪行。一切罔顾侵略战争历史的态度,一切美化侵略战争性质的言论,无论说了多少遍,无论说的多么冠冕堂皇,都是对人类和平和正义的危害。对这些错误言行,爱好和平与正义的人们必须高度警惕、坚决反对。

上一篇:细菌和真菌教学设计下一篇:观看最美孝心少年颁奖典礼活动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