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评价的特点与方法

2024-09-10

研究性学习评价的特点与方法(共11篇)

篇1:研究性学习评价的特点与方法

研究性学习评价的特点与方法

作者:张友肃 文章来源:语文探究学习更新时间:2007-12-10 8:26:4

5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就是通过研究性学习在整个学校课程体系中作用的判断,系统地收集、分析有关信息,对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方案、课程计划、实施过程和研究结果做出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通过对研究性学习的评价,能鼓励学生对知识的好奇心和探究心,激发学生对科学研究的积极情感体验,培养学生合作和分享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加社会责任心和自信心,改变学生学习方式,提高学习质量,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同时也能帮助学校和教师掌握和提高课程教学的质量,促进研究性学习课程开发的完善。

一、研究性学习评价的特点

1.主体性特点

研究性学习的课程目标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主动学习和探究。在课程实施中,学生将自主地决定研究学习的课题,设计课题研究方案,选择学习的场所,聘请研究的指导教师,自主撰写研究报告。这就改变了以往只有教师对学生单向参与评价的状况,学生既是研究性学习的主体,又是自我评价、相互评价的主体。这样,使教与学在评价中得到和谐的统一。

2.多元性特点

以往学科课程的评价者主要是各科教师或班主任,以“分数的高低”或升入“重点学校多少”作为评价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不能从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给予学生全面完整的评价。在实施研究性学习中,评价者是学生个体,或是学习小组和整个班级;或是单个指导老师和课题指导小组教师们;或是学生家长和与研究性学习有关的部门、社区组织和各行业人才。建立学校、家庭,社区相结合的评价网络,形成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的内容包括学生发展的基本素质,既有对学生把学到的学科知识加以综合并运用到实践中探究新知的评价,也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客观存在的各种非智力因素的评价,比如对研究性学习的认识、态度、方法、体验和品质的评价。还有对学生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能力、收集和加工信息能力、人际合作交往能力、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评价。这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评价体现了研究性学习评价内容的丰富性、灵活性、综合性和多导向的特征。

3.形成性特点

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强调研究全过程的评价,即做好开题阶段、实施阶段和结题阶段评价。

开题评价要注重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应评价前期的资料收集工作,如何确定好研究课题,制定好课题研究方案,进行开题论证和报告,促使学生以积极态度投入问题解决中。

实施阶段评价要注重检查课题研究方案的实施情况。研究中要评定资料的加工和分析,掌握课题研究的活动进程,认定阶段研究目标的达成等。对评价结果要及时反馈,重视对学生课题活动的指导。

结题评价要关注学生参与过程情况。给予学生学习方式、思维方式、知识的整理与综合、资料的收集与加工、结题报告与答辩、人际交流与小组合作、研究成果的评定与展示等进行评价。在学生选取课题、开题阶段、实施研究和结题阶段等环节通过评价进行诊断,逐步调整完善,按研究方案科学实施,探索最后在全过程基础上形成总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是内部导向,有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4.激励性特点

研究性学习的评价以激励性评价为主。一是团队评价的引入,激发学生具有共事合作、尊重他人意见、发现别人长处、遇到挫折相互鼓励、群策群力的精神;二是研究性学习的价值取向强调每个学生都有充分学习的潜能,具有创新的精神和创造能力,为他们进行不同层次的研究提供学习条件,激励学生全员参与;三是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要用发展的眼光去评价研究性学习成果,要纵向地评价他们的发展和提高,肯定他们的成绩和优点。才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鼓励学生发挥自己个性特长,展示自己的创造才能。

5.实践性特点

研究性学习评价强调的是学生把学到的基础知识、掌握的基本技能应用到实践中去,关注在问题解决或跨学科、综合性学习中对科学研究一般方法、过程、原理的体验。学生在实践中获取大量的感性知识和情感体验,也培养了观察、思维、表达和操作的能力,因此,研究性学习评价应注重实践性。

二、研究性学习评价的方法

根据研究性学习评价的主体性、多元性、形成性、激励性和实践性等特点,从有利于课程目标完成,有利于充分调动师生参与,有利于课程实施管理出发,在进行研究性学习评价时,只有综合运用多种方法,才能充分发挥评价的诊断、调控、激励、管理功能。

1.档案袋评价法

档案袋评价法,是收集学生某一科目学习过程的作品,以学生的现实表现作为判断学生学习

质量依据的评价方法。其关键是建立学生的档案记录,实事求是地汇集学生在研究性学习的全过程和成果的档案材料,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和真实性,充分表现了学生在较长时间内在实施课程标准的一个或多个领域所做的努力、进步和学习成绩等,展示某个人独特的风格。

档案袋的内容,可以记录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的时间、次数、内容和行为结果,它包括观察日记、访谈记录、开题报告、活动记录、社会调查表、实验记录、各种原始数据、学习体会、结题报告等与课题研究有关的各种信息资料。档案材料的积累为学生获得研究性学习的成功感和满足感,对研究性学习进行调整和反思提供依据。

2.小组评价法

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我们大多采用小组研究策略,课题研究组一般由对同一研究问题感兴趣的5~8位学生组成,课程学习主要是小组合作的方式。小组评价法的基本思想是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就是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会关心,尊重别人意见,遇事商量,学会以团队的集体力量去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群策群力,相互鼓励,争取课题研究的成功。自己的伙伴合作帮,自己的成绩自己争。

“小组评价法”的运用,首先,教师根据各研究小组课题研究情况,分阶段地对学生团队合作进行目标管理;其次研究小组认真填写研究性学习活动情况记录表,如实反映每次活动同学间团队合作情况和小组成绩;再次进行阶段性总结和评价。根据预定目标,对小组开展研究情况和个人表现给予评价,运用小组间互评及课题组指导教师阶段性总结,肯定成绩,发现问题,对影响小组团队合作和研究任务的因素进行分析,指导今后研究工作。通过学生自评、互评的体验和验证,可以全面地反映团队合作精神在课题中发挥的作用,及时获取小组和个人的成绩。

3.参与评价法

参与评价法,就是把学生自我评价、相互评价、家长评价及社区评价纳入评价的主体范畴。参与评价的主要做法如下:

(1)学生的自我评价

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应抓住评价前准备、评价中诊断和评价后改进等重要环节,由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具体表现,提出自己评定的等级与特长认定,在课题组内相互交流与评定,指导教师与学生的认定建议,以使学生自己对研究性学习活动不断地反思,看到自己优势,发现自己的不足,对课题研究进一步自主探索,获得研究的能力和情感的体验,激发学生自觉、积极发展,使研究性学习评价成为学生自我评价、亲身实践、自我改进、鼓励别人的过程。

(2)学生互相评价

研究性学习课程学习方式主要是以小组合作方式进行。在研究性学习课程评价上,应以课题组为单位,兼顾个人的表现。通过课题组每个成员的积极参与,组织总结会、讨论会、分析会、交流会、评审会等,让学生开展个人研究成绩的自评与互评,给出每个学生的参考分,最后由课题评定组或班主任认定,评定出等级。学生在互评中实际上也提高了自我评价能力。

(3)家长或社区的评价

学生家长或社区组织是研究性学习重要的校外教育资源。向家长或社区进行宣传教育,争取支持和帮助,是搞好研究性课程学习的重要方面。在学生自我评价基础上,组织家长或社区组织参加学生开题评审和结题答辩、研究性学习主题班会和评审会,对学生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某方面环节进行诊断和评价,能够使学生抱着正确的动机和态度,积极认真地参与全过程研究,保证课题研究方向和学生学习方式沿着正确轨道前进。

采用学生自我评价与互相评价、家长或社区评价相结合,以学生的自我评价为主。

4.定量与定性评价法

教育评价中常凭借直接计数、工具测量等,进行定量评价,根据研究性学习实施的进程,可按开题、过程、结题三个阶段量化指标制成量表,分阶段考核,权重积分以百分制测量。但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的动机、态度、能力、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很难进行定量测定,大多采用定性的方法。定性评定是把评价对象的表现与某种标准做比较,然后做出价值判断。对学生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的认识和态度,学生在活动全过程中的表现,对小组研究结果贡献的大小,研究性学习中的收获体会和情感体验,给出等级、评语、学分制结果表达。

采用定量与定性评价相结合,以定性评价为主。

5.作品与技艺展示法

通过评选学生研究性学习成果的作品和文章,评价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最终成果。先由学生在完成作品的基础上,自评能代表自己水平的作品和文章,然后采用他评方式,评出最?/td>牌罚怀浞终故竞徒涣餮?a href=“http://”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研究性学习的技能技巧和表达能力,要求学生在其他观众面前进行直观演示或生动表演,相互间交流与学习,获得启示和成功感。

6.评审答辩法

在研究性课程学习的评审答辩中,通过评审教师或相关专家对照评价指标与标准,做出直觉判断,然后再折算出各项具体指标的得分或等级。在评审答辩中,通过教师或有关专家直接与学生质疑和追问、肯定或指导,提出改进意见,写出成果综合评价,记载答辩成绩,进行师生互动

性的直觉评价,充分展现学生的思维深度和广度,并进一步引发学生反思、探索和创造。

篇2:研究性学习评价的特点与方法

今天是国培计划第二阶段课程开放,今天我学习了《中小学体育课教学评价的特点与方法》下面我来谈谈自己的学习体会.首先我了解了什么是体育教学评价,其含义是促进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教学评价的目的,是通过客观、公正、及时、可靠地评定体育教学工作的质量和效果,发现教学活动中的优点和不足,提供具体、准确的反馈信息,促进体育教师认真分析教学中的成败得失,帮助其改进教学工作,促进教师自身的发展和教学水平的提高。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认识到针对体育教学内容的非逻辑性和学科目标多样性的特性以及体育学科没有统一的考试,所以我们所要求的标准也不一样,只有从新课程的理念入手介绍教学评价的一般知识;掌握体育教学评价的一般方法;了解体育教学的过程性评价,以及如何对教师的教学进行评价。

篇3:研究性学习的评价方法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评价方法,多元性,全面性,多样性,延续性

研究性学习是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 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 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在我国, 2000年1月, 教育部印发了我国基础教育面向21世纪新一轮课程计划《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计划》将研究型学习列入国家规定的必修课, 开设研究型学习旨在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进行学习, 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 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评价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环节。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评价不应当仅仅通过测量与评价学习者的行为和结果来评价其学习, 而是要对学习者获得知识的过程、学习方式的变化和学习效果进行测量与评价。这种测量与评价应当就是学习机制的一部分。那么, 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应当如何开展, 评价应该包括哪些内容, 评价的方法有哪些?研究性学习的评价依据应该与研究性学习的目标相结合, 根据研究性学习的目标结合研究性学习的不同成分分别设置各自的评价标准。

一、研究性学习的目标

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在教育部《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 (试行) 》中列出了六条: (1) 获得亲身参与探究探索的体验; (2) 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4) 学会分享与合作; (5) 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 (6) 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研究性学习要求突破传统的认知性单一的课程目标, 把能力目标和情意目标提到与认知目标同等的重要地位。研究性学习的实施过程特别强调“体验”这一心理过程, 其目的在于通过实践体验, 改变学生的心理态度、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使得学生在这些对人的发展有深层影响的指标上有所进步。基于以上目标定位, “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内容与常规课程应该有所区别。评价内容的增加会导致评价主体的变化, 类似于体验的情感内容, 可以通过学生自评完成。

二、评价特点

(一) 评价主体的多元性

传统的单科课程的评价主体是教师, 一般是任课教师对该科目的学习结果进行评价。由于研究性学习内容的丰富性和目标的多样性, 显然由单一任课老师作为评价主体是不合适的。研究性学习的评价需要从多个方面同时进行, 可以包括指导教师、指导教师小组、学生个体、学习小组、与课题相关的企业、单位、部门, 甚至如果研究性学习的成果有发表论文或者报奖的话, 那么专业的研究人员也参与了评价。

(二) 评价内容的全面性

教育部《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 ( 试行) 》中指出:研究性学习评价的内容通常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 (1) 参与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态度; (2) 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所获得的体验情况; (3) 学习和研究的方法、技能掌握情况; (4) 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情况; (5) 学生学习的结果。

从这一指导来看, 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内容包含了知识、态度、能力等3个方面的内容。有研究者对这三方面的内容进行了更深入的阐述:知识评价包括:经验性知识、跨学科知识和方法技能性知识;态度评价主要包括对待科学、对待科学知识、对待自然和对待社会4方面的内容;能力评价包括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综合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评价手段的多样性

传统课程的目标是传授知识, 这就决定了他的评价手段多为使用试卷进行考试, 根据考试成绩来判断该课程的效果。然而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包括了情感体验、能力培养、交往技能培养、科学态度和道德的培养, 等等, 显然传统的考试并不适合研究性课程的评价。

因此, 研究性学习的评价手段宜采用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结合的方式。可以采用以下一些手段:问卷、访谈、小组讨论、口头报告、活动总结、研究成果汇报、鉴定会等。在评价方式上也可以采用互评和自评结合的方式。

(四) 评价时间的延续性

对研究性学习所进行的复杂的、系统的考察和评判过程不是一次性活动, 而是一个连续的、动态的过程。必须在早期做出一次评估, 再在后期做出几次评估, 从而才可能确立所发生的变化。因此, 研究性学习突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 主张评价不是目的, 而是改善教师指导和学生学习的手段。

从时间上看, 一次研究性课题的开展少则需要几个月时间, 多则需要半年甚至一年的时间, 在过程中进行评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监督学生的进度。从内容上看, 研究性学习是一个研究和探索的过程, 学生是对社会、自然和生活中的课题进行研究, 具有一定的难度, 在过程中进行评价有助于学生理解研究的课题, 纠正研究中的错误思路和方法。

从阶段来说, 宜采用3阶段的评价:

1.开题评价。评价内容主要包括课题价值评价、研究方案评价和开题报告评价。

2.中期评价。这种评价一般在课题进行过半的时候进行, 评价的内容包括:活动情况评价 (包括出勤、活动情况和活动记录等) 和课题进程评价 (包括资料收集、研究方法和研究进程等) 。

3.结题评价。评价内容包括研究成果评价、现场答辩评价、学生的体验情况评价和成果的创新之处或社会效益评价。

三、研究性学习评价的意义

(一) 对学生而言, 有助于指导学生有效地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学生通过评价活动所共的各种信息, 逐步学会对过去的行为的反思, 对未来的计划的修正和补充;正确地认识自己和团队在态度、能力、知识等方面的成绩和问题。

(二) 对教师而言, 有助于帮助教师有效地知道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活动。通过评价, 教师可以参与到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去,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给予相应的指导。

(三) 对学校而言, 正确的评价对该课程的开设、实施和开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有利于学校日常教学工作的开展。另外, 研究性学习评价可以帮助学校全面贯彻素质教育思想, 有助于学校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 (试行) 的通知》[M].教基[2001]6号, 2001.

[2]教育部.关于印发《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 (试验修订稿) 》的通知[M].教基[2000]3号, 2000.

[3]霍益萍.研究性学习:实验与探索[M].广西教育出版社, 2001.

[4]徐勇, 龚孝华.新课程的评价改革.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6.

[5]尹后庆.关于“研究性学习”若干问题的思考[J].上海教育, 2001, (17) :21-23.

[6]张人红.对研究性学习课程评价的思考与实践.教育发展研究, 2001, (6) :19.

篇4:研究性学习评价的特点与方法

关键词:过程与方法 高中历史 研究

新世纪钟声的敲响,不但让科学技术得到了飞速的发展,还让文化思想取得了日新月异的变化,让教师们的教学方法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教材,敦促教师们转变新的观念和思想。

一、关于过程与方法目标的高中历史

过程指的是为了达到给定目的而执行的一系列活动的有序集合。方法指的是解决具体问题的途径。过程与方法指的是认知的过程和方法,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认知过程中人际交往的过程和方法。

(一)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内容

在新课标当中,过程与方法主要表达的宗旨是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学会发现问题和思考问题,懂得考虑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学习,养成创新和实践的能力等。

(二)重过程

高中历史的过程目标包括了教与学,这也是两个最基本的活动,教与学不仅是相互统一的,而且是相互区分的,历史教学过程的本质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统一。站在历史学的角度,重视历史过程,包括了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发生以及发展演化等过程。历史学习对象经常要涉及历史过程,主要包括在一定时空范围内,按一定规律运动或变化的历史过程,新旧更替与盛衰消长的演变历史过程,通过对过程的了解推断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发展趋势及可能产生的历史影响。

(三)重过程,转变观念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不应该仅仅是按照教材内容照本宣科地教学,指出教学的重点让学生去死记硬背,而是要总览全书,对历史的发展要有纵向和横向的认识和理解,使历史知识变得生动形象起来,让学生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力和素质都得到提高。例如,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采用情境教学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学习知识和相互之间共同合作统一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的各方面能力都得到一个质的飞跃和更好的锻炼,实现重视过程的这一教学目标。

(四)重方法

方法主要指的是教法和学法。布鲁纳就认为:现代的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合作的方法。历史的教法和学发其实是互为一体的。教法可以理解成教会学生学习历史知识和培养能力的方法,尽量不要狭隘地理解成教授学生学习历史知识就好。学法可以理解为学生怎么样去学习和研究历史,形成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方法。

实施新课改的目的就是使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得到全方位的提高,为了实现这样的一个目标,教师应该在教学方法的实施上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地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引导和指导学生学习。在高中教学中会有许多评论性题目,比如,对于秦始皇的功过评论,这需要掌握一定历史资料并且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才能做出,对于其评价应该全面客观。在教学中,教师便可以总结解答该种题目的有效方法,并且进行针对性的锻炼,使其转化成为学生自己有效的学习方法。

二、评价

现代教学当中,评价占了举足轻重的位置。为了可以更好地完善教学,评价应运而生,带着新时代的新要求。

自从新课改实施以后,各方面的要求就发生了难以置信的改变,比如说,其要求改变传统评价单一的情况,评价不再是教师单方面的评价,评价的对象也是在不断的变化着的,这样可以让大家共同参与到评价中来。把教师点评和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和家长评价互相完美相结合配合,实现评价全面客观化,这对学生的成长来说,是具有非常积极促进作用的。

新课程还倡导评价标准的多元化,对于不同的学生评价标准也是不同的,学生是不是优秀的也不再是过去传统的考试试卷分数决定,而是通过建立多元的评价标准,帮助被评价的人提供空间,评价的多元化不仅仅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评价结果的可信度和有效度,还可以发挥很好地评价激励作用。

最后,新课程主张摒弃书面的评价方式,强调本质的重要性,不要一味地寻求数量上的多,提倡鼓励选择多种多样的评价方法。

曾经有人说过,江山是用白骨堆成的,历史是用鲜血写成的。换个角度想,觉得学习历史这门科学,除了是对价值观的正确认识之外,还得有客观的理解。读史使人明智,历史总是会以一种特有的方式,告诉后来人不知道的往事。在高中历史的教学中,教师应该要学会摒弃传统根深蒂固的腐朽观念,选择适合当前的形式的创新模式,打开一扇属于适合新世纪的大门。

参考资料:

[1]程婷.浅论“过程与方法”目标:从初中与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过程与方法”目标的比较[J].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1(1).

[2]缪宏.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现状调查及对策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0.

[3]杜慧芳.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策略[J].都市家教:上半月,2011(11).

篇5:研究性学习的特点与学习方法

延展性:研究性课堂学习的选题是基于课堂学习的话题或技能进行的拓展,如知识面的扩大、话题的深入或论点的辩异等。要求学生在掌握课堂学习的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在拓展性学习中实际运用所学的知识技能,扩大知识面并构筑新的知识技能平台。

协作性:英语的习得需要一定的语境,即交际实践。英语研究性课堂学习中,学生之间的协同合作就是模仿真实社会中人与人的信息交流,有利于学生的语言技能发展;另外协作研究可让学生取长补短、集思广益、各尽所能;也能避免少数学生一言堂而部分学生胆怯畏难的心理。

参与性:基于课堂的研究性学习的全过程不一定也不必要都在课堂完成。师生在课堂上的工作主要是题目的选定、研究方法的探讨、分工的明确、成果的评价和经验的交流;而研究的过程,改进的步骤可放在课后。研究的成果不宜评判优劣,而应鼓励学生参与不同话题和途径的研究活动中,培养他们的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

篇6:研究性学习评价的特点与方法

公路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特点与方法

摘要:对目前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进行科学的总结和系统的分析,可为公路建设项目实现环境保护的目标提供保障,从而进一步提高公路建设环境管理水平.同时,通过对公路建设项目环境评价的`特点与方法的分析,构建完善的环境影响评价体系,更好地为促进公路发展创造条件.作 者:孙翠娟  作者单位:广州环发环保工程有限公司,广东,广州,510180 期 刊:中国科技博览   Journal:ZHONGGUO BAOZHUANG KEJI BOLAN 年,卷(期):, (12) 分类号:X734 关键词:公路项目    环境影响评价    特点    方法   

篇7:研究性学习评价的特点与方法

现在,人们已经进入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与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这就要求人们具有创新精神与探索能力,具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但是传统的接受性学习很难适应这一要求,研究性学习无疑是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最有效的、占主导地位的学习方式,它能有效地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观念与教学方式,可以为学生的自我发展提供足够的空间,有利于学生形成主动探索、主动思考问题和勇于创新的能力。研究性学习的根本出发点,就是改变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为了社会的需要及发展学生的生存能力、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世界各国的课程改革都把学习方法的转变视为重要内容。欧美各国纷纷倡导“主题探究”与“设计学习”等研究性学习活动,日本在新课程体系中设立了“综合学习时间”,开展跨学科的,综合性的学习,法国的研究性学习被称为“多样化途径”,由此可见。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是国际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共同趋势。我国当前的新课程改革强调学习方式的转变,设置“研究性学习”课程,顺应了世界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回应了时代对教育的需求,是信息时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必然选择。

二、研究的理论研究和指导思想

1.《中央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部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改与发展的决定》、《基础研究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等指明了进行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深远意义和方向。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学生的综合素质,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已成为共识,研究性学习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找到了一个极佳的突破口。

2.研究性学习就是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培养学生具有永不满足、追求卓越的态度,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基本目标、以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提出的各种问题或项目为基本的学习载体、以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全过程中获得知识、经验和心理体验为基本内容,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自主采用研究性学习方式下开展研究为基本的教学形式的课程。

3.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实践中,允许学生自由讨论,提高学生协作、交流、表达多种功能,体验成功的喜悦,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任何时候教学都要以学习为本,以学生为本,教是为学服务的;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个性潜能,研究性学习可以充分发掘学生的个性潜能,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充分的发展;学生之间存在个性差异,但每个学生通过努力,都能在不同方面、不同层次获得成功,体验快乐。

三.课题研究的方法

如何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研究,我们的构想是:学生在学习时,其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必须充实且有新的变化,即创设一种情境,让学生主动设问和探究,去发现规律,获取知识和各种体验,从中学会对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使学生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培养起应对急剧的变化环境的能力和创造力。这种学习方式关注的是学习过程,不是学习的结果,学习者是否掌握了某一具体知识不是最重要的,关键是能否对所学的知识和已积累的经验有所选择、判断。解析和运用,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以实验方法为主,采用调查研究方法和比较法,借鉴有关文献资料和其他地区先进的教学经验。组织课题组全体成员认真学习,研究学习材料,课堂教学研究等,并结合课题的研究,借鉴、充实、互补,使其趋于完善。在实验过程中对每个阶段的实验过程,做好记录,及时调整、总结。课题组成员不断交流、讨论,互通研究情况,及时修订计划并制定下一步目标,及时做好每一阶段总结、汇集、整理材料,确保研究的科学性、客观性、准确性。

四.具体操作

实验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9-.8)理论探讨。在理论上探讨,转变教师传统的教学观念和学生单一“接受性”学习方式,主要研究研究性学习的途径、方式及遵循的原则,制定研究目标,以“研究心得体会”、“研究性学习初探”为总结。(张来梅 、孟斐、高平银、董会灵)

第二阶段:(2007.9-2007.12)课堂实践。针对上述研究进行实践,学生自主选择载体、组织学生进行具有自主性、开放性特点的.研究性

学习,给学生自由空间并及时对教学效果进行总结。(郭克强、孟斐、张来梅、刘宗毅、侯园春)

第三阶段:(.1-2008.6)研究报告。在各研究阶段的基础上,对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方法、途径和评价的研究进行全面总结。并能推广应用,使之成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张来梅、孟斐、郭克强、孔凡玉、郭春霞、高俊香)

五.研究成果

1、写出“研究心得体会”、“研究性学习初集”论文。

2、写出“对研究性学习的反思”经验集锦.

3、写出总结课题研究过程的总结性论文。

实践结果,课堂教学发生可喜的变化,学生思维活跃,勇于质疑,愿意与同学交流,勇于发表不同见解,乐于表现自己。一个体现师生交往互动,学生自主探究交流学习的新的课堂教学模式逐步形成,从而使课堂教学达到了比较理想的效果,也提高了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这种课堂教学模式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学生学习热情大大提高,成绩进步显著。

六.成果分析

通过实验成果来看,本课题预期的研究目标已较好的实现。 研究性学习改变了学生传统的接受式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了开发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主动发展,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发展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研究性学习也极大地促进了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通过学习有关教育方针政策和现代教育理论,教师的教育观念得以更新;在教学实践中,为了更好的发挥主导作用,教师则应更深入地研究教材,了解学生,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素养,提高教学实践,教师的组织能力,驾驭课堂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篇8:研究性学习评价的特点与方法

关键词:高职学生,思政课,教学方法

近几年,高职教育发展迅速,但同时也带来了很多问题。高职学生教学管理难的问题日渐突出,而作为两课的思政课教学更是难上加难。通过分析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积极探索思政课教学方法,提高该学科的教学质量,对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一技之长+综合素质”的人才,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一、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

1、理论基础薄弱,接受能力欠缺,学习困难较大

近年来,高职院校不断扩招,生源质量因而大幅下滑。报考高职的一般是分数较低的高中生和中专、职高、技校的“对口生”,文化基础一般较差,而他们大多数从中学开始就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基本功非常不扎实,学习困难相对较大。

高职学生由于文化底蕴缺乏,思维因而受到限制,导致他们的接受能力不强,这给教师的教学带来较大的困难。很多任课教师都认为,高职学生难教,他们上课不认真听,下课又不愿意学,学习面临较大的困难。

2、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求知欲和上进心,学习动力不足

高职学生在中学阶段自主学习的能力欠缺,以致他们很难适应大学的学习方式,遇到困难便退缩放弃,缺乏自主学习的毅力和行动。

部分学生进入高职院校学习是出于无奈,他们只是想混个文凭,或是为了应付父母,逃避社会家庭压力,根本不了解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及所学的专业。而部分学生到课堂听课,则是因为受学校考勤纪律的约束,或是为了应付考试。他们上课时各显神通:有的听歌、有的看课外书、有的谈悄悄话、有的睡觉、有的飞鸽传书、有的打手机游戏、有的混时间等等。出现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缺乏学习动力的局面除了学生本身的原因外,还跟教师的教学经验不足、授课缺乏吸引力有关。因此,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

3、学习心态浮躁,个人功利主义倾向明显

由于受市场经济带来的不利因素(如拜金主义思想等)的影响,加之缺少远大理想和目标,很多高职学生思想趋于现实和功利。他们认为谈奉献是在唱高调,是自欺欺人,只有现实的物质利益才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甚至为了追求功利而宁愿放弃做人的准则。如在入党、奖助学金、奖先评优和干部竞选中,学生争名夺利的事件屡屡发生,他们就是为了自身利益的实现。同样,相当部分学生认为学习就是为了考试及格,就是为了混毕业证,帮老师干活就是想让从老师那里得到实惠和好处等等。令人遗憾的是,这些思想在高职学生中已广为流行。

不少高职学生只看眼前利益,重实际想赚钱,对自认有用的知识就努力学习,自认为无用的知识就不闻不问,他们认为基础课的知识没有多大用处,所以,相当部分同学表现出重视专业课而轻视基础课。

4、心理素质不高,思考决策与行事不够独立,学习依赖性强

高职学生存在自卑、焦虑、失望等一系列的心理问题。步入大学校门,他们面临新的环境和新的人际关系,往往会出现不适应,他们有的茫然不安,有的甚至会引发一些生理上的毛病,从而影响了学业。这种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的巨大差距,让他们开始怀疑自身能力,进而对人生目标和学习目的感到困惑。大学中人际关系压力、学业压力和就业压力等也给学生带来不同程度的负荷。而部分学生则眼高手低,不愿意到生产一线从事收入较低、劳动强度较大的工作,造成高不成、低不就的困惑局面。

高职学生中很多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长的溺爱下,心智发育不够成熟,没有形成独立人格,遇到困难不知如何解决,反映在学习上便是不能独立自主地完成学习。另外,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认为只要跟着老师走,照老师的做就没错,这导致学生在学习上存在着严重的依赖性,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和探索创新精神。

二、思政课教学方法探讨

1、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在很多学科中已经开展多年,在实践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并有相关的成功经验。由于高职学生接触社会较少,迫切希望了解有关工作实际的案例,以更好地理解相关理论知识,因此,教师如果能在思政课讲授中很好地结合实际案例,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将会极大地调动他们学习和交流的积极性,从而收到很好的授课效果。

但是,教师在案例教学中应该有所选择地使用经典而科学的思政课案例,因为好的案例不仅能充分调动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学习积极性,更能培养他们理论联系实践的创新能力。因此,教师应当认真收集、整理思政课教学案例。怎样选取好的案例呢?必须遵循一些基本要求,如:必须与我国的实际环境相适应;必须与实践(如实际生活、国家政策法规、企事业单位实际等)紧密结合;必须与教学目标的需要相吻合,有明确的针对性;必须与所涉及知识的前后衔接性;必须将正面与反面案例相结合等。

当然,案例教学法并非全盘否定传统教学方式,它是一种与传统讲授相结合的更为灵活、高效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与传统讲授进行有机的结合,将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不过,教师在案例教学过程中主要起引导作用,不能自问自答,应创造良好的自由讨论气氛和环境,让学生成为主角,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

2、互动参与式教学法

传统的思政课教学方式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思维,是灌输式的理论讲授,效果一般。思政课教师在授课时应以交流、讨论为主,更倾向于启发与引导。互动参与式教学法提倡教师与学生的平等交流与对话,强调学生的参与。这种教学方式,可以变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为主动地思考与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形成教与学的互动,有效地提高思政课课堂的教学质量。

互动参与式教学法应贯穿于授课的整个过程,教师可以综合运用角色扮演、案例研究、让成人学生参与讲授等多种形式,发动学生一起参与。当然,教师还应注意将学生的讨论范围控制在课程内容之中,不能漫无边际,并对学生的讨论加以总结等。

教师在采取互动参与式教学法时可采取如下具体方式:第一、加强教学双方的日常沟通,教师应提供机会,让学生讲述自己身边的经验;第二、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授课理念,教师主要发挥引导作用,师生之间是双向交流的过程;第三、教师要有民主的教学作风,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营造良好的自由讨论气氛;第四、教师要通过深入浅出、生动幽默的语言来激发学生与其自身经验挂钩,帮助他们归纳和提升自身的经验。

3、启发式教学法

启发式教学包括两层涵义:第一、学生自主学习和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独立学习;第二、教师依据教学目的和要求以及学生的特点进行启发和引导,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挥,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以充分调动。

启发式教学强调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教师要结合思政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学习经验找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培养出能够自学的学习技能,并为学生自学提供必要的指导;同时,教师还必须引导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启发式教学体现了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的教学理念,它可以使学生的学习目标更明确,内容更精当,步骤和方法更合理。

4、专题式教学法

传统的面授讲授法将思政课内容泛讲一遍,学生将难以把握要领,而采用专题讲座形式,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思政课程的兴趣,而且可以让学生系统地接受思政领域的相关知识。

教师如果能提高专题讲座的水平和信息量,将各学科知识进行融汇交织,形成跨度大、信息量大的讲座,而不是局限在思政课程知识范围之内,学生对此将会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因为,这种教学方式能让学生体会到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的密切联系,使他们所学到的知识系统化、实用化,并拓宽了他们的视野与思路,提高了他们综合应用各门学科知识的能力。实践证明,思政课是可以利用这种教学方式的,关键是教师能否将知识融会贯通,紧密结合思政专业实际,并将知识的讲授放到思政专业知识的应用中去。

5、激励教学法

激励教学法在教师授课中同样体现出较好的效果。以下几种激励方式可供思政教师参考:第一、目标激励。如果教师在授课中及时给学生提出明确而适度的目标,便能产生激励效应,活跃学习气氛,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第二、环境激励。教师应该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应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实现课堂教学的理想目标创造有利条件;第三、情趣激励。教师应该善于利用那些易吸引人、感染人、打动人的教学内容,让学生产生情趣,而一旦产生了情趣,便有了教育人的力量,并达到激励的预期效果;第四、需要激励。教师必须艺术地去启发学生形成精神和物质追求的需要,让他们深刻体会到学有所用、学能所用,激励学生有所求地投入学习;第五、竞争激励。合理、公平的竞争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激励方法,在课堂上,教师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展开竞争,激发学生积极动脑;第六、成功激励。教师应该设法(如在课堂上提出有易有难、有深有浅的问题)让学生人人都能获得一些成功的机会,以最广泛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6、分层次因材施教法

分层次因材施教法是根据学生不同的基础和学习需要进行的一种教学手段。教师可通过个别谈话、开座谈会等多种形式了解学生目前的发展水平,进行分层次教学。对于知识基础牢固、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应着重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引导他们多角度、多层次地思考问题,帮助他们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可多安排他们自学,教师适时加以点拨;而对于基础知识薄弱,知识结构不全的学生,教师则应该对他们做好知识铺垫,讲好知识要点,使他们正确理解基础知识,并对他们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等。

7、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使用方便,表达内容清楚。尤其是在信息时代,思政领域的图片与影像资料丰富多彩,应用多媒体教学,特别是播放相关影片资料,对学生进行喜闻乐见的感性教育,既可丰富教学内容,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同时也能更加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应更多地采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设施,用直观的方法创设教学情景,生动形象地展示所学内容的过程与结果。

三、结论

总之,要让高职学生喜欢思政课程,就必须研究探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师应该结高职学生的特点,以学生为中心设计思政课教学方法,在教学中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同时,还必须不断创新思政课教学方法,加强和拓展其理论体系,为推动两课教学的发展,实现提升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做出努力。

参考文献

[1]冯国凡.高职学生心理特点及对策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31).

[2]吴开龙.开放教育法律专业教学方法探讨[J].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3,(3).

[3]赵蒙成.建构主义的教学方法评析[J].外国教育研究,2002,(9).

[4]赖赛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改革探索——问卷调查分析及思考[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3).

[5]许昆鹏.适应高职学生特点的《西方经济学》教学方法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09,(7).

篇9:中学体育课教学评价的特点与方法

【关键词】中学体育;教学评价;特点;方法

中学体育教学评价是对教学内容和结果进行客观的评价,大体可以分成三个层面进行解读。从教学目标看,主要看中学体育是否完成上课内容,是否合理安排课时,是否有效的完成了教学任务。从教学结果上看,是否通过“教”达到“学”有所成的目的,检测教师的师德和教学行为。从教学内容上看,教学手段是否得当,教学效果是否明显。这三项的有效实施,是衡量中学体育教学成果的重要因素。

一、中学体育教学评价的基本特点

(一)教学评价要关注学生个体差异

中学体育较之其他学科,有自身的特点,更多的强调身体协调力,身体素质、运动技巧和兴趣爱好等,对于先天的身体条件考察更为重视。显现在成绩上表现为通过自身的努力,存在不达标现象,而有些同学不锻炼,仍然可以取得优异成绩。从这个角度看,就给体育教师提出了新的课题,要鼓励并激发每一名同学对于体育的热情,并挖掘他们的性格特点,针对个性进行潜能开发,通过综合评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教学评价要有全局观

在中学体育教学评价过程中,体现全局性的特点,要对学生的技能和知识掌握进行综合评价,要将学生的品质纳入到考核范围之内。同时,在规定性的动作完成后,可以适当的给予学生选择权力,学生可以选择适合自身特点、较为擅长的项目进行体检,从而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参与热情。

(三)教学评价要有即时性

体育教学评价是根据学生的动作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并且对于每一次动作完成进行指导和评价,这就存在评价的即时性,外显突出。课堂教学中,对于体质差,体育掌握慢的学生可能存在畏惧心理,要舒缓学生这一情绪,就要对学生的即使评价进行调整,扬长避短。

(四)教学评价要可持续发展

结果是教学评价的终结,要关注过程性和评价结果的有机结合,观察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努力程度,如何处理教学中遇到的问题等。

二、中学体育教学评价的方法

(一)学生体育学习评价方法

学生体育学习评价是依据客观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结果进行综合性评价,以提升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教育的能力。

1.教师对学生体育课学习过程评价

教师通过对学生上课情况的了解,对学生进行教学指导,同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和修整,以期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教师可以对学生课堂态度、表现、习惯、控制力、努力程度、参与意识、动作和技能掌握等多维度进行评价,促进学生熟练掌握动作要领。

2.学生自我评价

在新课标体系中,要求学生对于体育学习的内容和态度等方面进行自省,结合自我暗示、自我激励和反馈等方法,唤醒学生学习意识,提高学习力。小组讨论,组员互评等方式较之教师评价更容易被学生接受。有效的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使学生能够针对自身生理和心理特点完成体育教学内容。

(二)中学体育教师教学评价的方法

1.即时性与阶段性评价相结合

评价是为了教学更好的开展,通过不断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手段,提升教学效果。体育教学存在即时性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记录学生日常训练的表现,将课堂表现作为期末考核的一部分。教师记录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纠正,即时评价直接、具体、及时,这种教学评价形式能够有效的与学生面对面交流,记录学生情况。即时性评价可以连续几次,结合期末总结性评价,给予学生整体指导,促进学生体育课堂知識的全面掌握。

2.定时性与定量性评价相结合

中学体育教学过程中,可以将定量和定性的教学评价有机结合起来,将课堂教学内容多元化。课堂讨论、师生点评、动作评述等定性评价,教师可以划定不同等级,对学生动作定级。教师也可以通过制定评价表的方式对教学进行评价,保持价值中立,客观的对学生完成课程情况进行分数判定,以衡量教学质量的好坏。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二者各有利弊。定性分析更倾向于主观判断,对量的评价不够完全,建设性意见存在。定量分析更倾向于数量标准的判断,对标准化更为侧重,通过数量分析后能够为教师提供整改方向。二者的有机结合恰恰起到了互补的作用,各持所长,优势互补,使体育教学评价更为科学、合理、全面、准确。

3.他人评价与自我评价相结合

一般情况下,体育教学评价往往以他人评价为主要方法。这个评价分别来自领导和同行两部分。在新课标体系下,对于体育教学也提出了发展性评价意见,更加侧重于评价教师的参与程度,评价教师教学的多元化体系,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表现,以领导、同行、学生、自我评价等多种因素共同考虑,有效完善评价体系,以促进体育教学的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三、总结

新课程改革过程中,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健康成才为目标,通过不断更新和改进教学手段,评价方法,从全局考虑,综合评价,有效的将即时性评价与阶段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他人评价与自我评价相结合,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合理规划,精心设计,全面促进中学体育教学的教学评价和新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竞竞.浅谈中学体育课教学内容及考核的方法[J],华章,2012(21).

篇10:研究性学习评价的特点与方法

中国论文网

关键词:高职学生;汽车专业;学习特点;调查研究、;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2012)10-0157-02

在国家大力发展高职教育,高职院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的今天,越来越多的学生进入到高职院校接受职业教育,其教学质量问题日趋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而学生是高职教育过程中教学服务的对象与重点培养的人才。提高高职教育的教学质量,必须关注学习的主体。只有从学生“学”的角度入手,分析研究他们的学习特点,再从教师“教”的角度出发,通过调整教学方式和方法以适应学生的特点,提高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效率。从而,达到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为实现这一目标,首先必须通过调查获得高职汽车专业学生的学习特点方面的数据和资料,并进行有效的统计和分析,以发现总体规律,了解个体差异,才有可能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改进教学,探讨适宜的课程教学方法。

一、调查的背景与方法

为了推动职业院校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工作,梳理职业院校学生学习特点,研究职业院校教学模式和方法,深化职业院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大力培养一线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2010-2011年科研规划课题《职业院校学生学习特点与教学模式及方法研究》(课题编号:100142)按照职业教育的类型划分研究子课题,第一批将以汽车专业为研究对象。2011年6月,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汽车工程系承担了子课题“高职汽车电子技术专业学生学习特点与教学模式及方法研究”的研究工作。基于此背景下,课题组精心准备,细致安排,以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汽车工程系全体三年制高职学生为研究对象,有针对性设计调查问卷,下发问卷150份,回收143份,有效回收率为95.3%。在保证调查问卷真实性、客观性的基础上做一下调查结果分析。

二、调查的结果与分析

通过对高职汽车专业学生学习内部因素的调查分析[1],探索影响学生学习效果和学习效率的因素,诸如围绕学习动机、学习规划、学习态度以及学习方法和学习技巧等方面,紧扣研究目的设计调查问卷的问题,研究过程中注重将学生的学习特点及教师的教学方法紧密结合。

(一)汽车专业学生的学习动机

高职教育相比本科教育而言,虽然各有千秋,但当前人们还是更多的想进入本科院校学习,高职高专往往是分数不够的无奈选择,这也就直接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通过对学生学习的目的的调查,尽管有57.3%的学生选择来高职学习是目的是学习一技之长为将来谋生打基础,但还有14.6%的学生是因为高考失利无奈读高职,而14.0%的同学是想进一步升本科而读高职。这也印证了高职教育和本科教育的差别。

对于学习的目的性,有60.1%的同学是为了自己的未来,而20.3%的同学是为了父母的期待。对于是否知道自己的擅长和感兴趣的工作,有39.2%的同学确定自己的兴趣与擅长,有近41.3%的同学对就业状况只是了解一、二,这说明大部分同学的学习大方向是确定的,但是具体的奋斗目标还是不明确,对未来自己的就业情况了解不多。

(二)汽车专业学生的学习规划

在学生学习规划问题方面,只有28.7 %的同学每学期开始前就制定了明确的学习计划并按照计划执行,14.7%的同学是依据学校制定的课表来学习。在安排课余时间方面,在一下三个方面:努力学习准备考本科、参加各种课外组织活动以及休闲娱乐,选择的比率各占26.6%、哈尔滨旅行社 iem

27.3%和25.9%,可以看出学生们的课余时间利用各不相同。

(三)汽车专业学生的学习态度

通过对学生学习态度的调查,发现多数学生的学习态度是认真的,38.5%的同学认为学习是一种精神需要,可以提高自身素质,但还有32.2%的同学认为学习只为了通过考试。近65%的同学认为学好本专业知识,多考证可为以后多一些就业选择做准备。大多数同学能独立支配时间,有一定的学习自主权。

在对待汽车专业课的学习上,只有31.5%的同学课堂注意力集中时间在80%以上,而39.9%的同学课堂注意力集中时间在50%左右。基本不听的为8%。那么,高职课堂学生注意力放在哪里呢?28.7%的同学注意力会放在教师身上,39.9%在课程内容上,18.9%在周围同学身上,而还有12.6%的同学会把注意力放在手机上。

(四)汽车专业学生学习的方法和技巧

高职汽车类专业学生在校学习阶段有较为明显的学习特征[2],例如,时间短、课程多;逻辑思维要求较高;需要大量的动手实践训练。在现有招生制度下,高职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学习能力存在先天不足,相对其他专业学生而言,汽车专业学生必须面临着大量的具有一定难度的课堂学习,和长时间的设备操作训练。那么,什么因素最能激励学生学习汽车专业课?有28.7%的同学出于兴趣;有37.1%的同学是因为与生活密切相关,今后用得着;有16.8%的同学是为了考试;17.5%的同学是为了今后就业。学生们普遍认为,学习专业课主要目的还是为了今后的职业发展,能够在未来生活中学以致用。

针对现有的高职汽车专业课学习过程中,有47.5%的同学认为师生互动,活跃的课堂气氛是学生们所喜欢的;有23.8%的同学喜欢课内动手实践性强,能够锻炼动手能力的课堂。有42.3%的同学认为,课堂应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在课堂上是主要活动者,学生主要是听,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完成任务,25.9%的同学则偏重自学后再请教老师的课堂学习方法。尽管学生的学习方式以传统学习形式为主,但还是有41.3%的同学乐于参加积极活跃、动手操作的课堂。

在调查汽车专业课教学方法改革实施情况的一些问题中,通过统计,37.8%的教师选择过项目教学,30.1%的教师选择过小组学习的模式,18.9%的教师选择过角色扮演,12.6%的教师选择过情景模拟。通过教师所做的这些改革,与传统的教学形式相比,有37.8%的同学认为这种课堂改革的好处是生动、利于记忆;具体、利于理解。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篇11:小学数学学习特点与规律的研究

课题研究报告

莱州市实验小学“小学数学学习特点与规律研究”课题组

【内容摘要】: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和新课程标准的颁布与实施,我们逐渐意识到,数学学习特点和学习规律的掌握与运用是进行有效教学的根本,教师的教育理论、教学策略直接影响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方式。要推进素质教育的内涵发展,就要改革教师的课堂教学,优化教学策略。我们以问卷调查为切入点,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从教材对学生学习的影响来研究数学学科的学习特点与规律,并根据数学学科的学习特点与规律探讨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经过两年多的实践研究,我们从课堂教学过程的角度探讨了课堂教学的导入策略,合理设置有效教学情境串策略,有效组织合作学习过程策略,恰当的问题点拨引领策略,适时有效的课堂评价激励策略。

【关键词】:数学学习特点与规律 有效教学策略

一、课题的提出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和新课程标准的颁布与实施,我们意识到,数学学习特点和学习规律的掌握与运用是进行有效教学的根本,教师的教育理论、教学策略直接影响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方式。学生对学习策略的掌握和学习习惯的养成与学生的应用水平和学业水平密切相关。纵观目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虽比以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高耗低效的弊端依然存在:有的教师片面地教导学生抓取关键词、句,寻找固定的数学逻辑联系,追求标准答案,使数学成了封闭的系统,数学教学使学生成了数学的工具,成了解题的工具;有的教师重视了课堂教学的艺术却忽视了对文本的深入钻研,对文本的理解和把握不够准确和到位,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学科特点,背离了学科学习规律,课堂上热衷于展示新鲜热闹的教学形式,而忘记了数学到底要什么,课堂教学到底要给孩子什么;还有的教师忽视了学生的感受,课堂沉闷无趣---------面对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面对需要每个人发挥创造力的现实社会,要推进素质教育的内涵发展,要有效推进我市“和谐高效,思维对话”型课堂研究与实践活动,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使课堂教学优质高效,就要研究学科学习特点与规律,改革教师的课堂教学,优化教学策略。为此,我们提出了“小学数学学习特点与规律的研究”课题,进行小学数学学习特点与规律和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

二、课题的设计

以问卷调查为切入点,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从教材对学生学习的影响来研究数学学科的学习特点与规律,并根据数学学科的学习特点与规律探讨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从课堂教学过程的角度探讨课堂教学的导入策略,合理设置有效教学情境串策略,有效组织合作学习过程策略,恰当的问题点拨引领策略,适时有效的课堂评价激励策略。

(一)课题研究的目标:

1、通过学习培训与钻研教材,从理论与实践结合上总结小学数学学习特点与规律。

2、研究低、中、高年级学生学习特点,选择和探究最佳的教学策略,寻求提高课堂效率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构建与新课程标准相适应的教学流程。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使学生获得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积极思考和操作实验的机会,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3、通过实验研究,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培养出一批富有创新和科研型的中青年骨干教师。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

1、小学数学学科学习特点及学习规律的研究,对该学科进行研读分析,挖掘其学科学习特点,发现该学科的学习规律。

2、各个阶段小学生的学习特点

3、基于小学数学学习特点与规律的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针对学科学习特点与规律,研究寻求有效的教学策略(方法、模式、措施等)。

(三)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1)关注继承与创新的关系。研究中主要观测:在解读教材文本上有没有继承传统教学的优势和独到的新见解?在教学设计上有没有新思路?在课堂教学模式上有没有新的尝试?蕴涵的数学思想有没有站在时代的前沿?

(2)关注主体与主导的关系。

研究中主要观测:教师是否能正确把握学生学习的起点,找准难点?是否敢于设计开放性、挑战性的问题?教师是否重视原生态教学过程的展现,暴露学生的思维问题,鼓励质疑问题?教师是否及时收集反馈信息,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顺着学生的思路调整改进教学过程,生成有价值的学生感兴趣的教学亮点?学生在教师的教学组织过程中是否呈现出积极地精神面貌和良好行为习惯?学生是否具备了与自身年龄特点相当的理解、表达、推理能力?

(3)关注学与用的关系,注重学用结合。

研究中主要观测:是否注意用生活中的情景和数据编制数学问题?是否用开放性的策略来教学封闭式的内容?是否改革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是否创造机会,让学生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是否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优化课程教学内容?是否充分挖掘教材中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是否注意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四)课题研究所遵循的原则

1、主体性原则。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有的新知识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再创造”活动,才能纳入其认知结构中,才可能成为有效的知识。因此,在研究中要尊重学生,以学生的基础和年龄特征出发,投其所好,给学生一个民主自由的空间,在平等、和谐的情感中帮助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使他们主动地得到发展。

2、导向性原则。小学数学学习特点与规律研究应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精神,体现出“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的正确导向,使学生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教师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采取新颖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是敢于大胆怀疑与猜测,敢于提出不同的问题,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能独立探索,合作学习。

3、差异性原则。学习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在发展上是存在差异的,要求没有差异就意味着不要求发展。我们要尊重这个差异,研究差异,让差异成为一种资源,为学生自由发展创造足够的空间,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

4、趣味性原则。兴趣是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基础,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前提。因此,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努力把知识讲活,做到新颖、有趣,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五)课题研究的措施、方法及过程分段 课题研究的措施

1、学期初,课题组和实验教师分头制定课题研究计划。

2、学期中,做好课题实验记录及实验资料的收集工作

(1)实验教师填好课题实验记录卡,内容包括:本学期重点研究内容、研究措施、开展的活动、成功的经验、研究中的困惑、研究成果小结等等。按月份进行记录。

(2)做好课题实验资料的收集工作。对实验中的教学设计,研究故事,教学反思等,及时收集整理。

3、学期末做好课题实验总结工作

(1)实验教师对实验情况进行自查,完成研究自查报告,内容包括:本学期课题研究解决的主要问题;课题研究的过程、方法、措施、策略;阶段成果展示;研究反思等。

(2)课题组、实验教师分别对本段研究工作进行总结,全校进行交流。(3)整理课题研究成果。将研究中的过程性资料分类整理,装订成册。目前,我们已分类整理出研究故事集、教学设计集、教学案例集、教学论文集、教学反思集、实验教师研究记录档案、学生实践作业等几个类别。研究的方法:

1、问卷调查法。(研究准备阶段)

2、文献法——文献资料研究,理论归纳。(研究准备阶段)

3、行动研究法——以行动研究,经验总结为主(探索实验阶段)

4、经验总结法——一理论升华、归纳总结、经验汇编为主。(评价总结阶段)

本课题历时二年时间,分三个阶段进行实施。

1、准备阶段:2008年6月——2008年8月成立课题组,落实人员分工,明确职责,力争使研究工作规范化、科学化。制定课题实施方案,组织课题论证,做好实验前测工作与相关文献资料的收集工作。在理论和业务方面对教师进行培训。力争使研究工作规范化、科学化。

2、实施阶段:2008年9月——2009年1月 开展实质性的研究与实践,逐步落实课题的任务,研究教材,弄清学科特点与学习规律,探究有效的教学策略,研讨学生有效学习策略和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的方式方法,注意收集积累资料,逐步推出阶段成果,征集优秀教学案例、优秀课例、教学故事、研究论文等成果,并则优推荐上报。

2009.2—2010.1 学习借鉴外校经验,修订完善已有研究成果,深化研究,提升经验。

3.总结阶段:2010.2—2010.6 整理分析研究资料,总结完成结题报告,接受烟台教科院的成果鉴定。

三、课题研究的实施过程

一、课题实验准备

1、进行问卷调查分析,成立课题研究小组

根据实验课题,2008年9月我们分别从老师和学生两方面拟定调查问卷,老师问卷主要调查小学数学教材的使用及教师教学方式、教学策略等情况,学生问卷进行数学学习兴趣、学习习惯的调查,并对情况进行了认真的分析,确立实验中应解决的重点问题,分头成立《小学数学学习特点与规律》课题下的小课题组,例如:“小学数学教材研究分析”“ 小学生学习特点研究”“ 解决问题的教学策略研究”“小学生学习心理研究”“整理和复习课的教学模式研究”等,为课题的研究展开摸清方向,找准路子。

2、组织实验教师学习,制定可行性小课题计划

我们采用集体学习与个人自学相结合的形式组织老师们学习理论。内容有:新课程标准、小学生学习心理学、教材的编写特点、名师教学艺术、观看优秀课堂教学录像、交流学习心得等等。这些活动的组织,提高了实验教师的素质,为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奠定了基础。同时要求实验教师广泛查阅资料,立足课堂,针对自己申报的小课题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

二、搭建研究平台

1、立足课堂研究

课堂是课题实验的主阵地,抓好课堂实践研究对课题实验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每学期组织三轮听、评课,每一轮都要求执教教师详细地写出教学设计,教后反思,听课教师写出听课分析和体会。整个研讨过程我们做到:

(1)、借助《和谐高效思维对话》理论丛书提升内涵修养(2)、借助市优质课评选活动推进有效教学策略的深入研究(3)、借助课题实验形成具有本校文化特色的整理与复习课模型

2、加强集体备课

集体备课有利于发挥群体智慧,有效地弥补个体备课的不足。尤其是单元整体课例的研究,对于《小学数学学习特点与规律的研究》有着深远的意义。在单元整体课例研究方面,我们采取了先教师自主研究、再年级组集体研究、最后参照教研室发布在网上的课例对照研究的模式,完成了实验教师研究教材从自主探究到合作提高的全过程。每一位实验教师在每一单元教学前都能做到下列项目了然于心:单元知识简析、教学目标、知识连接、情景图的整体把握、问题策略、例题的处理、思想方法、对自主练习的处理、作业设计、单元整合(知识整合与能力整合)。特别是问题策略、思想方法、单元整合三大板块在《教师用书》上没有现成的内容,老师们上网、跑图书室、找专家一一解决,从实质上解决了对小学数学教材的总体认识。

集体备课让教师在思想认识上相互融注自己的教学观点,在碰撞交锋中端正自己的教学行为,在实践中提升自己的教学理论,实现资源的有效使用和共享,从而提高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如何开展好课时集体备课,借鉴他校成功的经验,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我们总结出课时集体备课“四步曲”。

第一步、自研教材,形成有自己思想的第一教案——个案 第二步、集体研讨,形成有群体思想的集体教案——共案 第三步、个人修正,形成有个性特色的教案——特色教案

第四步、实践反思,形成完善可行、对他人有借鉴意义的教案——通案

3、扩大课题研究交流

为促进老师间相互学习,学校每月组织一次课题研究论坛活动,为老师们搭建学习的平台。在这里,老师们交流研究困惑,讲述研究故事,畅谈研究反思。不同的做法,不同的思想,在这里相互磨擦、相互碰撞,老师们收获的不仅仅是专业上的提高,更有心灵的震撼,热情的激荡……

除了这种面对面的交流,我们还留下大量的时间与空间扩大交流范围:(1)、创办教科研小报

我校创办自己的教科研小报,由教导处编写,每月一期,本校老师人手一份。内容涉及教育教学理论、课题研究知识讲座,最多的还是教师们的实验实践经验、教学成果展示、实验心得体会等等,为教师的教科研工作起到引路指航的作用,深受广大教师的喜欢。

(2)、充实学校网站

莱州市实验小学网站首页有一个专题板块:《教育教学专题最新文章》。其中的文章月月更换,内容来自各学科教师的一线心得,是展示精彩的绝佳阵地。我们课题组成员深知这是学校的窗口,作品质量的高下直接影响学校形象,提交的文章选了又选,改了又改,每每都凝结着集体的智慧,在这反复的评选与修改中,课题组成员的理论水平直线上升。

(3)、利用校内网络

自2004年改建峻工以来,我校教师实现了办公、教学自动化:隔断式办公区域、人手一台微机、校内网络畅通、教室电化教学程度一流,为老师们的交流学习开辟了绿色通道。有了问题,一个电话三言两语就可以豁然开朗;文章修改、发布通知,登录ftp://,几秒钟就可以完成。

(4)、开通个人博客

今年课题组要求每一名成员开通个人博客,网易的、新浪的……五花八门,除正常的备课、上课、实验,八小时之外课题组老师们浏览博友网站、撰写个人日志、读博文、加评论…..不知不觉间打开了一扇与外界沟通的大门。

四、课题研究的结果及成果

(一)小学数学学习特点与规律: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还要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提高和发展。课题研究表明,小学数学学科学习具备以下特点:

1、小学数学是学生自己的数学

小学数学知识是学生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具体活动产生的;数学教学要向学生提供探索、讨论、实践、调查和解决问题的各种机会,其基本方式不应该是“授予”,而是“引导”,给学生的思考和发展留下充分的空间,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数学学习不再是单纯的记忆、模仿和训练,而是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等多种形式的学习;数学课堂应由单纯的知识传授的殿堂转变为学生主动从事数学活动的场所;数学教师应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2、小学数学是生活化的数学

从儿童的生活经验来看,数学学习不再是局限于教室中的活动,而且是一种社会性的活动。学生的生活环境及任何一个活动场所都应该作为数学学习的课堂。校外的买卖活动、房屋的建造备料、面积的估计测量都含有丰富的数学问题和知识。学生数学学习的内容应当是现实的、生活化的、有趣的和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有利于学生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交流等能力的培养。

3、小学数学不同于科学数学

(1)目的不同。作为科学的数学以揭示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为目的,往往通过逻辑推理形成数学理论,主要着眼点是精确阐明某些数学理论。小学数学不是为了构建一个逻辑体系,而是使学生乐学,活学,以促进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为学校数学教育的基本出发点。数学教学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推动思维的发展,并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

(2)形式不同。数学科学中,需要对相关的定理和法则进行严格的推证,这是非常重要的。在小学数学中,有关的定理和法则往往不是以严格的证明方式呈现,而是借助观察,通过一些不完全归纳得出结论。学校数学必须从学生的智力结构特点和生活经验出发,逐步加深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如学生学习三角形知识时,可以让他们观察三角形纸片,并撕下三个角拼成180度,使学生了解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度。(3)起点不同。作为科学的数学,对所有的定理、法则都要严格论证。小学数学的认知起点往往不是逻辑公理,而是学生生活中的一些具体实例,如我们讲运算法则时,并不是从定义出发,而是从学生生活中的事例出发,然后总结法则和意义。

4、小学数学是大众数学而非精英数学

大众数学的理念首先是:数学教育必须照顾到所有人的需求,以促进全体公民数学素养的提高。其次,在数学学习中,人人都能学有价值的数学,每个人都可以学习他所需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可以达到不同的数学水平,构筑不同的数学世界。数学教育应该为大众服务,满足全社会各领域的人对数学的不同水平的需求。

从以上四个角度看小学数学,实质上是强调数学与学生生活的本质联系;强调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主体作用,突出了数学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强调各种生活化的活动,启迪和诱导儿童的多种智能,因此,小学数学的学习规律是:

1.小学数学学习是一种符号化的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经验相结合的学习过程。

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上小学之前的幼儿生活中,孩子们已经遇到许多数学问题,已经积累了一些初步的经验。他们玩过各种形状的积木,折过纸工,比过物体大小、长短、厚薄、轻重、宽窄和多少,他们知道几点起床几点睡觉,他们随着父母外出购物等等,所有的活动,都使他们获得了有关数量和几何形体的最初步的观念。虽然这些概念或观念往往是非正规的、不系统的,甚至是模糊的、错误的,但是都为他们上学后学习数学奠定了必要的基础。所以可以这样说,小学生学习数学是以自己经验为基础的一种认识过程,数学对小学生来说是自己对生活中的数学现象的“解读”,这是儿童学习数学与成人不完全相同之处,当前数学课程改革中特别强调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模型从而应用。把数学与儿童原有的生活经验密切联系起来,使他们感到数学就在身边,学起来备感亲切、生动、真实,也容易激发兴趣。

2.小学数学学习是一种不断提出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对数学学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它决定了思维的方向,也是思维的动因。那么数学问题来自何方呢?一种来自数学本身,即数学内部;另一种则来自数学外部。来自数学内部的问题在小学阶段有很多,例如,学会了20以内的进位加法后,又出现退位减法;懂得有限小数后,在小数除法中又出现了循环小数;学习了同分母加减法后,又出现异分母加减法等等。而更多的是来自数学外部的实际生活中的,这些问题更具有挑战性。例如:在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后,提出这样的问题:“在一个长6米,宽4米的长方形中,剪掉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剩下的面积有多大?”象这种具有挑战性的、新奇的问题,对小学生更具有吸引力,他们都愿意通过自己的探索、尝试、分析、合作交流,从而求得问题的答案。数学教学为学生创设各种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认知失衡,从而促使学生主动地去探索和解决问题。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解题活动不仅指解决问题的过程,更重要的是指提出问题的过程,解决问题最困难的部分之一是提出正确的问题。

3.小学数学学习是获取数学知识、形成数学技能和能力的一种思维活动。通过数学学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尤其培养创新意识是不言而喻的。从这个意义上讲,那些死记硬背、反复而无意义的操练都不能算做真正的数学学习。换句话说,数学学习如果没有学生自己的主动内化(即思考),其学习效果等于零。根据几年来的实验研究,我们认为小学生的数学思维是在直观行动思维基础上,由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逻辑思维为主的过渡阶段。小学数学教学必须在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活动中学习数学。小学生的数学思维是逐步发展的,低年级更多的是具体形象思维;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积累,到了中年级,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减少,而抽象逻辑成分逐步加大;但是,即使这样,到了五六年级,学生仍然不能像成人那样完全依托着抽象的数学概念进行思维,他们还往往要以具体的表象作为认识的支柱。而且,小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过程,也不是单纯的一加一减的关系。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形象思维、初步的逻辑思维,乃至直觉思维往往是相互补充的。

4.小学数学学习是有指导的“再创造”的过程。

著名的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指出:用自己的思维方式重新构造知识就是再创造。小学生学习数学并不是像有的成人那样的理解——只是停留在概念、法则、定律、方式的弄懂、记牢和背诵,而总是根据他们自己的经验和知识去经历学习过程,用他们自己理解的方法去探索数学知识,当然他们探索的是自己不知而是别人已知的,这就是“再创造”。所以,作为数学教师,应该充分估计学生的潜能,为学生创设更大的思维空间,向他们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的机会,引导他们通过自己的观察、实验、思考、交流,用自己理解的方式去探索数学的知识,获得数学技能和数学思想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把培养创新意识的目标落在实处。

(二)各个阶段小学生的学习特点

1、低年级儿童学法的特点

低年级儿童活泼好动,注意的持久性较差,思维中具体形象的成分占优势。概括水平的发展处于概括事物的直观的、具体形象的外部特征或属性的直观形象水平阶段。他们所掌握的概念大部分是具体的、直接感知的。因此,低年级儿童学习方法的选择和运用应注意直观形象性和游戏活动性。操作学习法、游戏学习法、竞赛学习法、故事描述法往往是组织和吸引低年级儿童积极、主地地学习的有效方法

2、中年级儿童学法的特点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学校学习常规的训练,中年级儿童学习的自觉性、组织纪律性有所增强。与此同时,中年级儿童的学习能力伴随着生理的发育和心理素质的完善逐步发展起来。感知能力的发展,注意品质的进步,记忆中有意识记忆能力的提高,都为小学生的学习进步创造了条件。尤其是中年级儿童思维能力的发展,更使小学生学习方法有了新的特点。中年级儿童具体形象成分和抽象逻辑成分的关系发生着变化。在直观形象成分增加的同时,抽象逻辑成分开始增加。概括水平的发展处于直观形象水平向抽象逻辑水平过渡的状态。在他们的概括中,直观形象的外部特征或属性逐渐减少,抽象的本质特征或属性的成分逐渐增加。实践表明,小学三、四年级的儿童已能学习运用归纳、演绎、类化和对比推理的思维方法。因此,中年级儿童学习方法的选择和运用应充分考虑机械识记法和意义识记法的交叉渗透性,直观形象法和抽象逻辑法的自然过渡性

3、高年级儿童的学法特点

尽管整个小学阶段,儿童的无意注意、机械识记和形象思维仍占优势,但是高年级儿童的有意注意能力、意义识记能力和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进一步发展起来。他们初步学会对事物本质特征或属性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关系进行抽象概括,并逐步接近科学的概括。较为熟练地掌握了各科学习的方法、方式、技能和技巧,自觉能力进一步增强。因此,高年级儿童学习方法和选择和运用一是要注意发展思维的抽象逻辑性,二是要注意学法运用的综合性和独立自主性。

(三)针对小学数学学习特点与规律的教学策略

1、课堂导入策略(1)紧扣教材

导入是为了学生关注新的学习内容,是为了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新的内容。所以,设计导入环节,一定要紧紧围绕课堂教学内容,为完成教学任务服务。在紧扣教材的前提下,教师要将一节课所要学的内容巧妙而自然地引导出来,把教学的目的巧妙而自然地传递给学生。

(2)要启迪开导

导入是为了能有效地引起学生对新知识、新内容的强烈探求,这就要求导入必须具有启迪开导的作用,启迪开导的关键在于学生的思维活动。所以,导入的设计要根据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寻求新旧知识的结合点,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维,使他们产生新奇感,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题作用,提高教学效率。有效的导入,不但能起到启迪开导的作用,而且还能起到打开学生思维想象和创新的闸门作用。

如在教学“米的认识”时,根据孩子的认知特点,从“量黑板的长度”这一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入手,引入新课的学习,一开始,我通过让学生用小尺子量黑板的长度,让他们感觉厘米这个单位太小了,这样1厘米1厘米地量太慢了,从而产生需要大一点的单位的愿望,这时再引出“米”这个长度单位,就顺理成章了。接着,我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1米长的绳子,说:“1米有多长呢?请你们借助身边的事物或自己的身体记住它。”这时,学生们忙开了,有的用1米量自己的身高,看看到哪儿,有的去量桌子的高度,还有的下座位去量窗台……当我让他们汇报时,虽然他们的语言不很严密,但是大多数学生都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1米有多长,当学生自己通过操作知道了米和厘米的关系时,我让学生用米尺分小组去量自己喜欢的事物,他们可高兴了,并且在测量中知道了要把0刻度对准被测量物体的一端,再看另一端对着几,就是多长……由于我所创设的情境、选择的教具、学具等等都取材于学生身边的事物,所以使学生感到亲切、有趣,使教学活动更富有生气和活力,更能使学生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从而形成良好数学意识。

2、合理设置有效教学情境串策略

创设学习情境是为了更有效地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研究数学,是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服务的,而不是为了创造情境而创造情境。创设情境一定是围绕着教学目标,紧贴教学内容,遵循儿童的心理发展和认知规律。因此,在课堂实践中教师要用智慧为学生创设多种有利于促进学习的学习环境。但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也出现了一些情境牵强附会和情境过滥的现象。更有对情境创设认识进入误区的现象发生。我们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常常发现,我们的教师在创设情境时,绝大多数把情境创设的方法定位在了“童话情境”和“生活情境”上,狭隘的定义了情境的创设范围,从而失去了一些有效的情境创设方法。那么在创设情境这个问题上,我们不禁思考:什么是有效的学习情境?数学学习需要什么样的学习情境?怎样创设数学学习情境?面对这样的思考,我们说:创设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的学习情境;创设有思维价值的数学活动情境;创设美丽的童话情境;创设思维认知冲突的问题情境;创设源于数学知识本身的问题情境。而对于情境创设的这些方法,要因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具体情况而定,不能泛泛使用。如“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整理和复习”韩老师创设了一个源于数学知识本身的问题情境:准备四张卡片,分别写上2、2、0和一个小数点让学生用这四张卡片拼出所有的小数(0.22,2.20,22.0,2.02,20.2),由读出和写出这些小数引领学生回顾小数的读写法,由按一定的顺序排列这些小数引出小数的大小比较方法―――――几张不起眼的小卡片竟然能串联起一个单元所有的知识技能点,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有的学生联想到:2.02吨=()千克,引出单位改写的知识技能点,有的学生看到2.20末尾的0想到小数的性质:小数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有的学生想到2.20去掉0前后意义不同――――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如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认识正、负数”教学时,顾老师创设了一个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的学习情境:水果仓库运进哈密瓜2吨,运出葡萄干2吨,仓库保管员为了省事只记录“哈密瓜2吨,葡萄干2吨”行吗?为什么?有没有一种既科学又简洁的记录方法呢?学生很自然地想到运进2吨,就是增加了2吨,可记为+2吨;运出2吨就是减少了2吨,可记为—2吨,为后续学习做好了准备。

3、有效组织合作学习过程策略

合作、自主探究学习首先要给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空间。一个人没有自己的独立思考,没有自己的想法拿什么去与别人交流?因此,独立思考是合作学习的重要基础。其次,合作学习要有明确的问题解决的目标,明确小组成员分工,组织好组内、组际之间的交流。对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教师要加强指导。除了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外,还要注意对学生合作技能的训练和良好合作习惯的培养。如倾听的习惯、质疑的能力,有条理汇报交流的能力,合作探究的方法策略等。对良好习惯的养成,合作探究技能的培养要持之以恒。当然,自主探究、合作学习都需要空间,教师要为学生的活动搭好台,留有比较充分的时间和空间,以确保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质量,使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得以落实。如在整理和复习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小数乘法”时,刘老师创设了帮奶奶到超市买菜这一场境:萝卜1.35元/千克,豆角3.65元/千克,根据本单元学习的知识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你能解决吗?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思考,注意分工合作,看哪一小组想到的多,把你用到的本单元知识用图表的形式展现出来。这一问题情境既简单又富有挑战性。教师预设:“买3千克萝卜多少元”或“2千克豆角多少元”之类的问题可引领学生复习整理“小数乘整数”这一知识技能点及“有关价钱问题的数量关系”,“买1.5千克萝卜多少元”引领学生整理“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付出10元,买2千克豆角找回多少元?”引领学生总结两步应用题的解决策略和方法及“乘减类型”四则运算顺序,“萝卜和豆角各3千克用多少元?”引领学生在计算1.35×3+3.65×3时,一方面认识巩固“乘加类型”四则运算顺序,一方面培养学生养成先观察思考能否运用运算规律简算的学习习惯,从而发现和总结整数乘法的运算规律对小数乘法同样适用――――――另外教师准备引发生成性的数学情境:“1.5千克萝卜多少元?1.35×1.5=2.025(元)怎样付款?”学生在解决一个个问题过程中知识技能得到了提升,数学思考的方法策略得到了丰富充实,解决问题能力得到了强化提高,学习数学的情感在思考与争论中升华。

4、恰当的问题点拨引领策略 问题的设置既要有挑战性,要能够起到发展学生的思维、想象的目的,但也要难易适中。正如大家都熟悉的摘苹果理论:枝头的苹果要是让摘的人感觉努力跳一跳就能摘到的,他才会有兴趣,有信心,但如果他一看就觉得即使努力跳了,使劲跳了,还是连够都够不着的话,那那个苹果再鲜艳,再诱人他也可能不会感兴趣了。同样,如果是一个已经蔫了的甚至是烂掉的苹果的话,就算摘的人一伸手不费一点力气就可以摘到,但谁会稀罕呢?“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贻”,阐明“学”与“思”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可以说没有思考就没有有效的教学。思考,是人类智慧的源流;思考,是一种深刻的体验;思考,是推进有效学习的内部动力。问题的设置要给学生提供思考的空间。教师上课,要有强烈的目标意识、质量意识、效益意识,每一句话都要力求字字珠玑,每一个问题都要力求富有启发,每一种设计都要力求精心巧妙,每一道习题都要力求典型规范,每一步环节都要力求严谨相关,切忌漫不经心,切忌随心所欲。如在整理和复习三年级上册“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时如果仅仅停留在回顾和整理多位数除一位数的除法口算、估算、笔算方法,反复强调竖式笔算中几种易错的题型,学生就会在整理和复习的课堂上感受不到一丝新意,特别是优秀学生感受到的只有时间的浪费和课堂学习的单调枯燥;如果教师能根据本班学生学习特点和自已的教学个性偶尔穿插进诸如“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你们已熟练掌握了,那四位数或是五位数除以一位数你们会吗?”这样的教学情境,学生就会感到新奇和挑战性,争先恐后地去尝试并顺利解决,从而运用知识的迁移拓展学生的认知面,达到课程标准中“降低计算难度,但不影响学生计算技能的形成”这一要求。

5、适时有效的课堂评价激励策略

“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更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这是新课程提倡激励性评价的宗旨。有效的评价,有助于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有助于教师改进教学。但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得出,评价的首要原则应该是“客观公正”,在这个基础上,再坚持鼓励为主,才是富有魅力有价值的评价。作为教师我们一定要正确处理学生出现的错误,不能把激励评价用到极端,对于学生的错误不能敷衍了事,一定要引导学生说出解题思路。对那些有错误,但又蕴涵创新思维的想法,在指出不足的同时,再给予鼓励,这样学生的评价也能锻炼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避免导致学生“表扬依赖症”的产生,让评价真正发挥保护自尊心、树立自信心、激活进取心的作用。记得一次听课,有这样一道两步计算应用题:“公园里下午来了55名游客,比上午多3名。公园这一天一共来了多少名游客?”随着一名同学的答案出现在黑板上:55-3=52(人),下面坐着的同学都哈哈大笑,而到黑板板演的同学也从同学们的笑声中意识到了自己可能做错了,紧张得涨红了脸,眼泪含在眼圈里。此情此景又怎能让教师再对这个同学做出斥责,韩老师先用手势缓解了一下学生的笑声,随即做出了这样的评价:“同学们不要笑,××同学,你没有做错,只不过你还没有写完,你再仔细检查一下,你一定可以的,是吗?我相信你!请相信他的同学给他掌声!”听了老师充满关心、安慰的话语和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他平静下来又认真地读了一遍题目。经过简短的分析他终于他把这道题解对了:“55-3=52(人),55+52=107(人)”,而且,我可以看到回到座位上后他露出了成功的笑容。这样一个及时而又肯定的评价,极大地鼓舞其他学生,学生们又提出了不同的解题方法:“55十55=110(人),110-3=107(人)”,体现了学生独特的思维方法。通过这样的评价,既婉转地道出了他错误的原因,又保护了他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这样和谐的教学氛围又为其他同学的创新思维提供了情感基础,这样的教育也必然对他们以后的学习产生深远的影响。反之如果韩老师也和其他同学一样对他进行嘲笑:“真是的,这么简单的题也不会……”我想,在后来的教学中我们就会看到一个讨厌数学的学生。从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学生有时解不出题并不是他的学习态度差,我们教师应对他的学习做出合适的评价,而且应该是以鼓励性的评价为主。就如同上面的评价片段,建议性的批评不但照顾了学生的自尊心,同时也纠正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一个小错误,尊重与批评并重,教育的效果不言而喻。

以上各种策略的目的是引发学生的有效学习。教学要讲求效率,教学方法要讲求效果。面对新课改,我们要尽最大可能采用效果最好、效率最高的教学方法,让课堂的每一分钟都体现出价值。

(四)在课题组成员围绕课题大胆探索、积极实践的基础上,我们积极鼓励教师把实践中的好的做法、点滴经验、体会反思及时总结,形成文字,上升到理论,认真撰写研究性文章,并有学校组织,择优参加各级各类论文、案例的评选;同时也鼓励教师个人向各级各类报章杂志投稿发表。一年来,课题组成员有多篇研究论文在各级各类评比中获奖或杂志上发表。其中:韩月明老师的教学设计《小数的意义和性质》、论文《关注细节,让课堂生辉》、《创境生疑,怡情提效》,周永林的《我对比例的看法》、《小学数学考试命题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对小学数学教科书中几个概念问题的看法》、孙秀平的《挖掘思维资源,关注思维过程》,王燕玲的《“小组合作学习”现存的问题与解决策略》、《巧用错误资源,生成精彩课堂》等在各级各类刊物上发表。所有这些文章的发表和获奖都是课题组成员开展扎实研究、善于总结、勤于反思、乐于笔耕的初步成果体现,我们将继续发扬这种科学、严谨而有实效研究态度。

五、讨论和思考

课题组在领导的关怀、专家的引领、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初步形成的一些有效的教学策略还不能有效地在课堂教学中运用,课题研究的关注点开始关注学生,还没有完全从学生的视角去探索课堂教学中所有的问题等。

六、附录和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上一篇:大学生创业更应该立足于自身优势一辩稿下一篇:红岩读后感4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