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教育科学规划

2024-07-06

江西省教育科学规划(精选6篇)

篇1:江西省教育科学规划

江西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成果鉴定结题细则

(修订)

(2006年3月)

为规范我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的管理,建立健全教育科学的评价机制,不断提高我省教育科研成果的效益,根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管理办法》、《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成果鉴定结题细则》的要求和《江西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特制定本细则。

一、鉴定组织 成果鉴定由省教科规划办承担。根据情况,省教科规划办可委托某一组织或团体进行鉴定。

二、鉴定范围列入江西省教育科学规划的所有课题完成后,原则上最终成果均须进行鉴定,通过鉴定后予以验收结题。

三、免于鉴定的条件最终成果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可申请免于鉴定:

1、获得国家级评奖二等、省部级评奖一等以上奖励的。上述奖项包括国家科学技术奖、国家教学成果奖、全国教育科学优秀成果奖及省级行政部门哲学社会科学奖、省级科学技术奖、省(政府)级教育科学成果奖等。

2、主要成果主体部分被省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明确采纳,并附有基本材料和证明。

申请免于鉴定的,在填写《江西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成果鉴定申请书》时,要说明理由,并附相关材料(发表、获奖、转载等原件)。

四、鉴定形式成果鉴定为同行专家通讯鉴定和会议鉴定两种方式。为提高成果鉴定效益和质量,具备会议鉴定的单位应尽可能采取会议鉴定方式。重点课题和有影响的研究成果需会议鉴定。会议鉴定要有研究报告答辩记录。

五、工作方法鉴定专家在认真审读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照课题申请书预期达到的目标,实事求是地对成果提出客观、公正、全面的鉴定意见。

采取通讯鉴定方式的,先由专家提出个人书面鉴定意见,再由省教科规划办根据专家的多数鉴定意见确定课题是否通过鉴定。

采取会议鉴定方式的,由鉴定组集体评议,形成综合性鉴定意见报省教科规划办。经省教科规划办确认后确定成果是否通过鉴定。

每个课题的鉴定专家一般为3人,最多不超过5人。课题组成员(顾问)以及上级单位相关人员不能担任该课题鉴定专家。

六、经费保障成果鉴定所需经费由课题负责人所在单位解决。每位鉴定专家的鉴定费一般为200元。

七、时间省教科规划办在收到鉴定申请后的10天内将审查结果通知申请人;鉴定工作在省教科规划办收到申请人寄送的鉴定材料后的1个月内完成。

八、处理未通过专家鉴定的有再次申请鉴定机会。省教科规划办将未通过鉴定的结果反馈给课题申请人,课题组可根据专家意见对成果进行修改,并重新申请鉴定,重新鉴定仍不能通过的,按撤项处理。

九、鉴定程序

1、课题研究工作完成后,课题申请人填写《江西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成果鉴定申请书》(以下简称“《成果鉴定申请书》”,可从下载),经所在单位科研管理部门审查合格后,将《成果鉴定申请书》、结题报告(研究总报告,主要内容为研究目的、研究意义、研究方法、研究结果)、最终成果(以课题申请书填报的为准。主件应是原件,附件可以是复印件)和最终成果简介(简述课题基本情况、重点介绍研究成果的学术观点、理论创新和实践意义)报送省教科规划办(除成果原件外,其余材料应同时提供电子版本)。

2、省教科规划办对《成果鉴定申请书》和最终成果进行审查。最终成果须符合《江西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申请书》的内容和形式。资格审查合格后,省教科规划办向课题申请人寄发“关于批准成果鉴定申请的通知”。

3、最终成果鉴定通过后,由省教科规划办负责验收工作。验收合格的,省教科规划办发给《江西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结题证书》。

篇2:江西省教育科学规划

“十二五”规划2012课题申报工作的通知

各系、各部门:

根据陕西省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通知(陕教科规办[2012]1号),为做好我院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2课题申报工作,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研究目的:

本课题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和陕西省《实施意见》,围绕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2012年中心工作和重点工作,着力研究和解决我省教育改革发展中存在的现实问题,集中破解当前教育热点、难点问题,关注前沿问题,加强应用研究,注重理论观点和研究方法创新,强调实证数据,着力提高课题研究质量和使用效益,着力在若干领域实现新突破,为大力改善教育民生,推动教育强省建设提供智力支撑。

二、课题类别:

本陕西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分为重点课题和一般课题两个类别,申请人可依据实际选择申报。

三、申报要求:

1.课题负责人只能申报一项课题,且不能作为课题组成员参加其他课题的申报。课题组成员不能同时参加三个以上(含三个)课题的申请。目前承担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且未结题的负责人,不能申报本课题。2.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实行信用管理制度,申报者要如实填写申请材料。凡在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申请过程中弄虚作假者,一经发现并查实后,取消申请人三年申报资格。如已获准立项,一律按撤项处理。

3.本立项课题要求在1—2年内完成。研究成果必须符合学术规范,无知识产权争议,突出创新,重视应用,为教育决策服务,为教育实践服务。

四、课题材料报送要求:

1、申报课题所需的各种材料,《陕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2课题指南》、《陕西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申请评审书》及《课题设计论证》活页等,均可从陕西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网站下载(网址:http://,“通知公告栏”下载相应文件,于右侧“相关资料下载”处下载《陕西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申请评审书》),所有申请材料要求一律使用计算机填写。

2、《申请·评审书》3份(原件1份,复印件2份),《课题设计论证》活页6份,单独装订,材料统一用A4纸打印,左侧装订。

3、课题申报受理截止日期为:2012年4月23日——4月25日,逾期不予受理。所有申报材料以电子和文本两种方式报送,文本材料报送到科研处办公室(行政楼329室),电子版发到科研处邮箱shanxijykyc@163.com

4、本课题每项需交纳评审费200元。

科研处

2012年3月1日 附件:

陕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2课题指南

1.本课题指南供教育科研工作者选题论证时参考。2.指南中的重点课题和一般课题均实行会议评审。

3.重点课题反映了我省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热点及现实问题,申请人可从中确定具体的研究课题,也可根据实际对题目作适当修改,但不能改变课题的研究方向。

4.一般课题表明了研究领域范围,申请者可从中确定具体的研究课题,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自拟研究课题。

5.鼓励理论研究者和教育实践者合作开展研究,鼓励跨学科、跨部门、跨地区、跨国别的合作,鼓励提出新问题,发现新材料,运用新方法,形成新认识,创造新成果。

一、重点课题

陕西省教育强省建设实践研究;经济带和跨行政区教育协作发展战略研究;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研究;陕西省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实施现状调查研究;陕西省学前教育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陕西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践研究;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有效策略研究;陕西省基础教育质量提升实践研究;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问题政策研究;中小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践研究;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化、优质化发展实践研究;大学与普通高中联合培养创新型人才“春笋计划”实践研究;陕西省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素质提升实践研究;陕西省中小学“蛋奶工程”及阳光体育运动实施现状调查研究;陕西省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实践研究;招生考试与质量评价制度改革研究;职业教育相关专业课程体系研究;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创新研究;校企一体办学模式研究;加快农业职业教育发展的对策研究;中等职业教育督导评估制度研究;省内高校教学质量提升与教学改革实践研究;高水平大学建设实践研究;高校办学特色研究。二、一般课题(领域与方向)

(一)教育发展战略研究

国际教育发展大趋势研究;教育应对国际化、区域化发展战略研究教育惠及困难群体战略研究;区域教育特色化、品牌化发展策略研究;地方教育发展战略规划研究;区域教育协同发展研究;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研究;教育决策科学民主模式研究;区域经济产业结构调整与教育发展方式转变实证研究;内地与港澳台教育协同发展战略研究;省级政府教育统筹发展战略研究;城镇化进程中的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战略研究;学校发展战略研究;教育办学体制与管理体制政策研究;农村教育发展战略研究;民办教育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西部经济强省建设中的教育因素研究等。

(二)教育经济与管理研究

教育预算管理研究;教育对社会和个人收益率实证研究;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收益率实证比较研究;学前教育成本研究;普通高中教育成本研究;学校生均经费基本标准研究;高校毕业生薪酬研究;非义务教育教师收入水平校际比较研究;非义务教育学费浮动影响因素研究;教育产权研究;家庭教育消费研究;教育对经济社会的贡献研究;教育捐赠制度研究;学校财务安全研究;学校公共安全教育模式与预警机制研究;城镇化进程中闲置教育资源再利用研究等。

学制改革实验研究;学校建设标准研究;学校“软实力”建设问题研究;学校和班级适度规模效益研究;现代学校管理制度探索研究;学校品牌建设研究;学校布局调整研究;农村寄宿制学校管理研究;校长领导力建设研究;校长队伍专业化研究;优秀校长治校个案及治校规律的研究;教师岗位分类管理研究;教师流动状况调查研究;教师任用制度和评价激励机制改革研究;城乡教师流动交流机制研究和补充机制研究;教育突发事件危机应对能力研究;教育舆情分析研究;集团化办学模式研究;教育督导评估问责制度研究;教学管理模式研究;民办学校分类管理研究;公民受教育权保障研究;教育中的歧视现象研究;非政府教育组织发育研究;我省民间教育组织机构发展现状调查及管理研究等。

(三)基础教育研究

基础教育教学质量检测体系的构建与实践研究;新课程改革实施难点及改进研究;基于终身学习的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实验教学研究;语言文字教育规范标准研究;社会实践学习研究;缩小校际教育质量差距研究;中小学薄弱学科建设研究;适合学生的教育模式研究;高效课堂和有效教学模式研究;大班额条件下的因材施教研究;研究性学习指导研究;少教多学模式研究;学生学习共同体建设研究;教师备课、说课、上课、评课案例研究;小班化教学研究;流动儿童城市生活和学习适应性研究;流动人口子女在流入地义务教育后升学考试研究;流动人口子女社会融合教育研究;学习困难学生教育援助机制研究;区域研训共同体的构建及其运行机制研究;校外教育基地建设研究;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研究;普通高中选修课多样化研究;高中教育与大学教育衔接问题研究;建立高中学生发展指导制度的实践研究;高中生发明创造和动手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普通高中选修课多样化研究;中小学生出国留学现象研究等。民办幼儿园自身建设的经验研究;新建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模式研究;幼儿教师职业准入标准研究;幼儿教师供给保障机制研究;学前保教结合研究;幼儿教学资源开发研究;幼儿游戏教学研究;超常儿童早期教育追踪研究;幼儿亲子教育研究;学前教育质量评估研究;托幼一体化研究;幼小衔接研究等。

特殊儿童全纳教育研究;特殊教育学校专业化研究;特教学校教育教学生活化的研究与实践;学习技能障碍儿童的特殊教育研究;残疾学生早期融合教育研究;残疾学生随班就读分类研究;残疾学生职业教育研究;残疾学生体育康复活动研究;超常儿童早期教育追踪研究等。

(四)高等教育研究

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研究;高校行政和学术权力的运行机制研究;高校优势学科和特色专业培育研究;高校课程教材开发研究;高校实践教学研究;高校学风建设研究;高校社会科学创新研究;高校产学研结合研究;高校社会服务模式研究;高职教育与应用型本科教育衔接研究;高校在继续教育中的作用和模式研究;高校教学质量评估与保障研究;高校教师工作绩效评价研究;学科带头人成长规律研究;高校青年教师成长研究;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研究;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大学生通识教育研究;大学生培养模式创新研究;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研究;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等。

(五)职业教育研究

地方政府统筹职业教育发展的实证研究;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的实证研究;职业教育特色学校建设研究;中等职业教育惠及困难群体战略研究;各层次职业教育专业体系、课程设置、培养模式衔接研究;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衔接研究;职业院校促进校企合作的体制机制研究;职业院校专业建设研究;职业教育信息化研究;职业教育数字化信息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研究;职业教育质量评价与保障体系研究;基于互联网的技能性课程学习策略与实现途径研究;以提高质量为重点的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研究;中等职业学校课程改革创新研究;校企共建职业教育校园文化的研究与试验;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研究;特殊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研究等。

(六)德育研究

学校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学校德育有效衔接研究;品格与公民教育实践模式研究;青少年文明素养与行为研究;学生德育综合素质评价研究;学生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育人功能研究;学生社会责任感养成研究;学生诚信教育、关心他人和团结合作教育研究;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研究;学生劳动技能教育研究;学生社团组织建设研究;学生自主能力培养研究;学生互助合作能力培养研究;学生环保和低碳生活教育研究;增强学生积极社会交往能力的研究;校园网络语言和流行语教育价值研究;校内非正式团体现象研究;留守儿童德育研究;青少年犯罪预控研究;学校禁烟、反毒品教育研究;优秀教师人格魅力研究;教师专业伦理研究;师德建设研究;教书育人楷模研究;大众传媒对学生道德影响的调查研究等。

(七)教育心理研究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评价体系研究;校园暴力预防和应急机制研究;青少年心理健康行为模式研究;教师心理素养标准和心理干辅导技能研究;寄宿制学校学生心理健康调查研究;学生心理素质模型研究;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研究;学生应激和抗挫折心理训练研究;学生认知诊断技术研究;学生孤独症、多动症、抑郁症等异常行为干预研究;学生焦虑、厌学的行为分析及心理疏导研究;学生压力管理研究;学生心理发育特征研究;学生领导能力培养研究;具身认知的心理机制及其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研究;学生性别角色社会化教育研究;特殊学生的教育与心理救助研究;情绪和行为障碍儿童的矫治研究;儿童异常行为调查与干预研究;超常儿童心理与行为发展的鉴别研究;网络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研究;教学改革的心理学研究等。

(八)体育卫生艺术教育研究

体育教育课程研究;学生体育运动标准研究;体育学力及其评价研究;阳光体育活动的实施效果研究;教体结合培养高水平运动员有效模式研究;学校健康体育实施模式研究;学生竞技运动能力研究;学校趣味体育研究;学校运动队和运动会竞赛制度改革研究;体育专业升学考试制度改革研究等。

学校卫生教育有效模式研究;学校卫生教育标准研究;学校建筑美学和卫生学研究;学校突发卫生事件防控体系和工作体制研究;公共卫生与健康教育的实施与管理研究;学校卫生设施建设研究;学校医教结合研究;学校营养配餐及卫生状况调查研究;学生作息时间研究;学生健康行为养成教育研究;儿童健康相关行为研究;学生肥胖症防控研究;学生近视预防和矫正研究;学生逃生避难教育研究等。

学校美术教育课程研究;学校音乐教育课程研究;艺术特色学校建设研究;学校艺术教学质量标准研究;学生规范书写能力培养研究;学生艺术素养培养研究;学生特殊才艺能力培养研究;文教体卫艺结合的长效机制研究等。

(九)教育技术与传播研究

教育信息技术开发转化研究;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现状分析研究;数字化资源共享及其权益保护机制研究;教育信息化使用效益研究;数字化教学的公共服务模式、运营机制与监管体系研究;数字化校园网研究;农村智能学校研究;农远工程环境下有效提高农村学校教育质量的案例分析;网络新技术对教学方式的影响研究;网络交互教学成效研究;基于专题学习网站的知识建构研究;高校信息技术课异步教学研究;学校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研究;电子教科书研究;师生信息素养研究;学生数字化学习研究等。

(十)继续教育与终身教育研究

现代继续教育制度研究;社区教育网络建设研究;开放式现代远程继续教育研究;继续教育培训类型和形式研究;在职人员学习状况调查研究;不同类型在职人员继续教育质量标准体系研究;继续教育发展模式研究;教师、校长、教育行政领导培训模式创新研究;校外农村青年学习需求研究;农村新成长劳动力免费劳动预备制培训研究;企业职工文化教育和技术培训实践研究;企业员工岗前培训制度研究;各级各类学校参与新型农民培养研究;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研究;农村功能扫盲教育研究;退役士兵职业技能培训研究;继续学习成果认定和转换制度研究;非正规教育体系研究;社区学院能力建设研究;家庭健康教育研究;社会教育培训机构经营资质和模式研究等。

终身学习体制机制创新研究;不同行业在职人员继续教育制度和激励机制研究;学习型组织的发展机制和评估指标研究;学习型社区运行机制和评估指标研究等。

(十一)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

篇3:江西省教育科学规划

忻州市位于山西省中北部, 是黄河第二大支流、山西第一大河——汾河的流经地区和忻州城市群的地理中心。忻州市古称“秀容”, 从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居住, 迄今已有18000年的历史。全市总面积为1340.5平方公里, 是著名的“摔跤之乡”, 北邻朔州、大同, 南毗太原, 西隔黄河与陕西、内蒙古相望, 东以太行山与河北接壤, 因其险关要塞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素有“晋北锁钥”之称。

近年来, 在忻州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 忻州市规划勘测局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围绕全力打造人文忻州、绿色忻州、和谐忻州的总体目标, 合理配置城市资源, 科学打造宜居家园, 全面树立“规划先行"的理念, 精心绘就了忻州城乡发展的宏伟蓝图。

然而, 工业化和城镇化一直以来都是忻州发展的短板, 虽然近几年工业化的速度已经明显加快, 但城镇化进程的相对滞后却成为忻州进一步发展的主要瓶颈。溯本求源, 忻州市作为一座古老的城市, 城区的成长在很长时期内存在较大的随意性, 城市建设也缺乏科学规划的指导。新中国成立后, 原忻县与忻州行署并存, 造成规划不统一, 尽管撤地设市后城建规划权收归市级, 但积重难返。同时, 经济发展的相对滞后也一度阻碍了这些问题的有效解决。历史的遗留和发展的困境固然是客观事实, 城镇化亦是大势所趋, 现实抛给忻州的复杂问题考验的不仅是决策者的智慧, 更是他们的魄力。

事实上, 肩负着历史使命的忻州市委、市政府决策者按照“3581”发展战略的总体要求, 高屋建瓴地把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全市经济社会统筹协调发展的突破口和切入点, 把2012年确定为“大干城建年”, 启动实施了市区“七路四桥、五馆一院”重点工程建设 (简称“7451”工程) , 为拉大城市框架、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品位、打造百万人口市域中心城市掀开了崭新的一页, 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七路四桥、五馆一院”中的“七路”指的是中心城区规划区域新建七条主干道, 形成四横三纵的干道网。四横为龙翔街、风栖街、梨花街、雁门大道;三纵为牧马路、慕山路、云中北路, 另外还有和平街西拓及建设路北拓。

“四桥”分别是牧马路桥、慕山路桥、云中路桥和七一路桥。牧马路桥, 全长240米, 桥宽43.5米, 结构形式为三跨预应力钢筋混凝土变截面连续梁桥, 双向八车道, 投资概算1.33亿元;慕山路桥, 全长215米, 结构形式为五跨下沉式复式钢箱系杆拱梁组合桥, 双向八车道, 投资概算1.453亿元;云中路桥, 总长210米, 结构形式为五孔钢筋混凝土拱桥, 双向八车道, 投资概算1.17亿元;七一路桥改建工程, 桥长240米, 双向八车道, 投资概算0.944亿元。

“五馆”分别是图书馆、博物馆、艺术馆、科技馆、体育馆, 均位于梨花街以北, 凤栖街以南, 七一路以西, 慕山路东西两侧。投资约12亿元, 总建筑面积19.68万平方米, 现已开始施工建设。

对于忻州这样一个地级城市而言, 如何规划构筑比生态园林城市有更高要求的宜居城市, 对城市规划工作者来说既是一种挑战, 也是一种责任;既是一种高度, 也是未来城市建设发展的趋势, 更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宜居城市”顾名思义就是适宜人类居住的城市, 概念看似简单其实有着丰富的外延与内涵, 它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概念, 也是一个内容多样、不断丰富的概念。人类从未停止过对理想生活与住所的积极探索与追求, 中国古代强调的“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传统思想是宜居城市理论基础的雏形。20世纪90年代, 联合国第二届人类居住地大会提出了城市应当是适宜居住的人类居住地的概念并得到了国际共识, 成为21世纪新的城市观。

让我们把时光倒流至2012年2月。为把“7451”这一千秋工程、民心工程规划好, 不留遗憾, 忻州市规划局按照“高标、实用、节俭”的原则, 积极组织规划设计单位, 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了“7451”工程的规划设计, 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的提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3月9日, 《忻州市城市总体规划 (2011-2030) 》在省规划评审委员会专家们挑剔的眼光中通过了评审, 标志着忻州城市规划工作方案历经艰难, 顺利通过“大考”。这些工作引起全市广大干部群众的高度关注, 但人们并不清楚在这背后凝聚着市规划勘测局干部职工的多少心血。

忻州市规划勘测局成立于特定的历史时期。2010年1月, 为了加速推进全市城镇化进程, 忻州市规划勘测局应运而生, 性质为正处级事业单位, 编制19人, 内设7个科室, 两个下属单位:规划执法监察大队 (全额事业) 、城乡规划设计院 (企业) 。这个新单位一成立就担负起了重要的职能:负责全市城乡规划管理, 城乡规划勘测设计、测绘、雕塑、户外广告设置等地方性法规草案, 地方政府规章草案送审稿的起草, 制定规范性文件并组织实施;负责市本级规划委员会的日常事务;负责全市城乡规划管理、城乡规划勘测管理并组织实施;承办忻州市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修编、调整、补充;组织或会同有关部门编制、修编、调整、补充专项规划;负责市本级近期建设规划、详细规划、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划的编制、修编、调整、补充并监督实施;指导各县 (市) 的城镇总体规划编制、实施与管理工作;负责城市规划区、风景名胜区、重点工矿区及市、县范围内建设项目的选址, 按审批、核准和备案权限进行审查或核发《选址意见书》;负责市本级规划区内建设用地规划管理, 提出规划条件, 核发《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负责市本级规划区内各类建筑物、构筑物、户外广告、雕塑、可变建筑物外立面和色彩等及城市规划区内和行政区域内跨县区的重要基础设施、公用配套建设工程的规划管理, 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负责组织和审核市级城市规划区内村镇规划, 依法实施规划管理, 核发《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负责建设工程的现场放、验线管理, 对建设工程是否符合规划许可内容予以核实, 核发《建设工程竣工规划认可证》;负责违反城乡规划用地与建设的监察管理, 行使城市规划管理方面法律、法规、规章等规定的行政处罚权。

组建伊始, 忻州市规划勘测局可谓“白手起家”。当时规划编制经费不到位, 办公场所是临时租用的, 执法办公车辆一部也没有, 专业人才更是严重匮乏。更让人担忧的是“建市晚、底子薄、基础设施欠账多、城市功能不完善”, 而且城市规划基础滞后, 规划编制不到位。如何尽快开展工作, 怎样才能在忻州转型跨越发展的大潮中冲在前面, 发挥规划的先行先导作用, 瞄准“建设生态宜居中心城市、新型工业旅游城市”的目标, 全力做好城乡发展规划工作, 是他们认真思考的一项重大课题。为此, 规划局把做好忻州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作为工作突破口, 克服种种困难, 多次邀请国内规划方面的知名专家、教授进行把关, 组织相关人员亲自外出学习借鉴一些城市的成功经验, 与编制单位一道, 几易其稿, 历时近两年, 终于完成了规划编制, 履行完相关程序, 为全市人民交上了满意的答卷。

在推进“7451”工程规划的过程中, 全局干部职工主动放弃节假日, 顶风踏雪, 一次次地穿梭在全长33公里的规划建设区, 进行实地勘测、放线, 共出动宣传车40多台次, 张贴公告500余份, 顺利完成了3443个桩点的交接工作, 总行程约250公里。共拆除建筑物2700多平方米, 围档1030平方米, 户外广告牌300多平方米, 完成了总长度约34.9公里的7条道路10条规划控制线的划线验收任务。同时, 执法队员冒着严寒, 主动承担了2000米的示范打桩任务, 共打桩3400多个, 保质保量地完成了任务, 为“7451”重点工程顺利实施开了好局。接下来, 他们又紧锣密鼓地筹划了“五馆一院”概念设计座谈会、云中新区概念性城市设计和《忻州市城市总体规划 (2011-2030) 》的最后评审, 个个成功, 场场精彩!同时, 伴随着“7451”工程及忻府区城中村改造工程的全面启动, 他们未雨绸缪, 制订了相应的工作方案, 将所涉及的办理内容全部纳入规划审批绿色通道, 积极主动做好服务, 确保优质高效完成各项规划服务工作。

2012年8月29日, “7451”工程所含的7条道路工程全部竣工通车!

2012年11月29日, “7451”工程所含的4座桥梁工程全部竣工!

忻州市规划局初战告捷!

忻州市城建初战告捷!

忻州规划局用有目共睹的骄人业绩, 赢得了广大干部群众和社会各界的一片赞誉。大家一致认为, 2012年是忻州城建力度最大的一年、城市面貌变化最显著的一年。“7451”这个名号不仅传遍了忻州大地, 而且传遍了三晋大地。通过“7451”宏大工程的实施, 广大干部群众深受鼓舞, 从中看到了一座美丽新城市崛起的曙光, 看到了新忻州的希望, 也对大干城建、改变忻州城市面貌有了新的期盼和更高的要求。因为, 全市人民已经深深地意识到, 如果没有城市的发展和建设, 实现新型工业旅游城市的目标就是空中楼阁。

第二章

思路决定出路, 认识决定高度。

忻州市规划勘测局领导层认为, 城乡规划是政府调控城乡建设和发展的基本手段, 对于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一个好的城市总体规划的实施不仅能提升城市的品位, 使广大市民宜居宜业, 更能提升城市竞争能力, 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而且规划之所以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是因为规划本身也是一种生产力, 对提高经济效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规划, 其实是让资源效益最大化的一种有效手段。好的规划可以带来更大的效益。忻州市南近太原城市圈, 北依津京唐, 以“山、水、关”著称, 高速公路和铁路连贯南北纵横东西。这样独特的生态、资源和区位优势在全国也不多见, 只要规划好了就可以“点石成金”、“点土成金”, 甚至“石破天惊”, 化为科学发展的巨大财富。在这方面, 全国全省都有过成功的范例。抓规划, 其实也就是抓发展、抓大事。实现忻州跨越发展, 科学的规划必不可少。因此, 在规划工作中, 忻州市规划勘测局强化全民参与的观念, 建立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城市规划重大事项社会公示、专家论证、集体会审、民主评议、群众听证等制度, 实现规划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 克服行政决策的随意性。

忻州规划人胸中怀有忻州发展的宏伟蓝图, 把规划当作神圣的事业, 攻坚克难, 全力以赴!

忻州规划人有能力、有信心、有决心和全市人民一道把忻州打造成富裕文明、开放和谐、充满活力的新型工业旅游城市!

2013年的新春, 忻州市委三届四次全会暨全市经济工作会把2013年确定为第二个“大干城建年”, 明确了“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提升”的工作重点。这是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高瞻远瞩, 从忻州经济社会长远发展战略的高度做出的又一重大决策, 也是巩固第一个“大干城建年”——“7451”工程成果、加快推进中心城市建设和发展的重大战略。

善谋势者得势, 善驭时者得时。

第一个“大干城建年”, 在规划者和建设者的共同努力下, 忻州城区不仅拉大了城市框架、提升了城市品位, 而且积累了宝贵经验、锻炼了过硬队伍、激发了社会活力、凝聚了人气力量、提升了对外形象, 奠定了实施第二个“大干城建年”的思想基础、政治基础、群众基础和社会基础。只有大干第二个城建年, 才能延续第一个城建年所铸就的辉煌。

于是, 在市委市政府的加强领导下, 在广泛征求社会各界和广大市民意见的基础上, 忻州市规划局为建设美丽新忻州精心描绘出了一幅新蓝图:在继续完成“7451”后续工程的基础上, 以拓宽出入口、建成东环路、贯通中轴线、改造旧街巷、畅通微循环、美化新城区、建设特色街为重点, 大力实施新一轮城区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进一步提升承载能力、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品位, 为打造百万人口市域中心城市打下坚实的基础。

拓宽出入口就是拓宽改造两个高速出口, 即改造和平街、顿村两个高速出口连接线;建成东环路就是完成108国道改线工程;贯通中轴线就是完成慕山路、新建路和建设路南延北拓等3条干线的建设;改造旧街巷、畅通微循环就是对城区17条次干道、支路和小街小巷进行建设改造;美化新城区就是实施好云中河景区建设工程和9条主要道路沿线的全面绿化。按照大生态、小精细, 大统筹、分板块, 大经济、高效能的设计理念, 坚持生态与景观相一致、景观与运营相统一、聚人气与聚财气相融合、近期效果与长期效益相兼顾、服务市民与服务大旅游相结合的原则, 努力打造蓝绿交融、城景共赏的城市生态景观区和高品位的生态居住、商务办公区。建设特色街就是建设酒吧、名吃、古玩和康乐4条特色街。结合云中河景区建设工程的实施, 以滨水生态绿地为本底, 以都市休闲为主题, 同步配套建设集康体健身、休闲娱乐、文化展示、主题商业等多功能为一体的休闲度假乐园。此外, 还要按既定目标完成好七一桥和“五馆一院”建设工程。

目前, 这几项浩大工程正如火如荼、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值得一提的是, 尽管属于传统的欠发达地区, 但忻州却具备相当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文化优势, 矿产资源丰富, 历史悠久, 人文荟萃, 这些因素无疑增加了这一地区的投资潜力和价值。

而且, 在新区建设的同时, 忻州市也拥有了一定的项目储备, 诸如城市广场、饮食、物流、医药、房地产、机械加工、钨钼、电力项目等。随着城市建设的推进和城市品位的提高, 忻州城区将成为潜力巨大的投资洼地。

据此, 忻州城市规划者可谓居功至伟。

结束语

有一种执著, 虽不惊天动地、轰轰烈烈, 却犹如一盏航标灯, 指引着航船乘风破浪, 去开辟新的航程。

有一种追求, 虽没有豪言壮语, 却在兢兢业业、埋头苦干中, 把心血和汗水奉献给了所钟爱的事业。

一次次的艰辛跋涉, 一次次的奋力拼搏, 造就了忻州市规划局这个与时俱进的坚强集体。

忻州市规划勘测局工作已渐入佳境。忻州市规划勘测局已连续两年被评为“全省住房城乡建设工作先进单位”。

这是忻州规划人的骄傲, 也是忻州人民的骄傲。

篇4:江西省教育科学规划

杨慧文详细介绍了规划编制过程、规划编制原则和基本架构,以及关于规划的几个重要问题。《规划》共分三个板块。第一板块是开头语,主要是描述教育规划的重要性,以及编制教育“十三五”规划的主要依据。第二板块是主体部分,从11个方面阐述“十三五”教育规划的主要内容,用了“11个新”来展開。第三个板块是规划的组织实施,主要从加强统筹协调、明确责任分工、加强监测评估、主动接受监督、广泛学习宣传、支持社会参与等方面提出工作要求。

杨慧文强调,《江西省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是进入新世纪以来第一个以省政府名义印发的五年教育规划。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将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认真做好任务分工。同时,建立完善教育规划中期评估制度,根据形势发展适时对相关指标进行必要的调整,提出对策措施,确保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全面完成。

篇5:江西省教育科学规划

(2011-2015年)

为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国家《教育规划纲要》)精神,深入实施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和《江西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省《教育规划纲要》),根据我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以下简称“基地”)发展实际,特制定本发展规划。

一、研究基地建设回顾

自2002年启动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建设工作以来,全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现已发展到了36个,基本覆盖了我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的主要学科与领域。研究基地建设汇聚了一批学术精英、培育了一批学术骨干,取得了一批研究成果,已经成为我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主力军,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为我省文化繁荣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和智力保证,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科研能力进一步提高,已成为产出丰硕成果的学术平台。形成了一大批优秀成果,其中在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2545篇,被SSCI、A&HCI和CSSCI收录发表论文779;出版学术专著304部;多项成果获得省部级奖励。

(二)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已成为高端人才培养的摇篮。形成了一支学历高、职称高的专兼职研究队伍,成为留住和吸引人才的重要平台,大批课题负责人正成长为本专业的学科带头人或学术骨干。一批中青年教师在基地中成长为业务精湛的学术骨干,若干特色鲜明的创新团队和国家级教学团队在基地中锤炼造就。全省基地有科研人员共539名,其中专职研究人员322名、兼职研究人员217名,具有教授职称的占62.7%以上,具有博士学位的占49.5%以上。

(三)社会服务进一步发挥,已成为党政决策的思想库和智囊团。“十一五”期间,重点研究基地直接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有的产生明显经济效益,有的转化为国家政策法规,有的成为政府决策参考,切实发挥了思想库和智囊团作用。先后向中央、省部级和地市级党政部门和大中型企事业单位提供咨询报告、政策建议300余份,其中有159份直接被采纳,被省级以上部门采纳的占20.8%,有12份获得省部级以上领导批示。基地先后承担实际工作部门应用研究课题200多项,有50多名学术骨干成为实际工作部门的顾问,全方位、多层次地提供咨询服务。不少重点研究基地已成为全省知名的思想库和咨询服务基地,在为党和政府提供政策参考、决策咨询服务方面发挥了突出作用。

(四)科研体制进一步创新,已成为高校科研体制改革的示范点。基地建设将个体、分散的科研力量集合为团队的、综合的力量,推动了高校科研组织形式从分散走向整合、从封闭走向开放、从固定走向流动,促进了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从传统 组织形式向现代组织形式转变,引领了高校科研平台建设的新形式。研究基地建设展现了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价值,有力地推动和促进了我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

尽管我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产生了较大影响。但是,也必须清醒认识到,基地研究整体力量还比较薄弱,研究水平和方法有待进一步提高。主要表现在标志性成果不多,创新能力不强,高、精、尖人才偏少,服务社会意识偏弱以及在全国的影响力和地位还不够,等等。这些都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改进。

“十二五”期间,伴随着国家《教育规划纲要》、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计划,以及省《教育规划纲要》的贯彻落实,哲学社会科学迎来了更加繁荣发展的新阶段。我省高校基地建设应牢牢抓住这个重要发展机遇期,以科教兴赣和人才强省战略为主线,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为契机,科学谋划“十二五”基地发展大计,使基地成为探索我省高校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改革实验区”,为建设适合江西省情的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提供有力支撑,为繁荣发展我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二、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始终把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贯穿到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教学科研全过程。立足创新、提高质量、增强能力、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江西科学发展、进位赶超、绿色崛起提供坚强的理论支持和智力保证。

(二)总体目标

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和江西高等教育事业改革发展实际需要出发,按照省《教育规划纲要》的要求,继续深化科研体制改革,构建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结构合理、协调发展的重点研究基地体系。根据突出重点,分类管理,整体推进,实施高水平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建设计划(简称“123”计划),即在“十二五”期间,全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建设总量控制在60个以内,按照三个层次来规划和建设。

具体目标是:第一层次是重点培育10个左右的高水平创新基地,经过一段时间的建设,整体水平力争在全国同类学科和研究中处于先进和领先水平,部分基地冲击和进入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第二个层次是积极建设20个左右在全国有一定影响的省级高水平特色基地;第三个层次是继续建设好30个左右的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按照成熟一个建设一个的原则,通过现有基地建设的提高和吸收新增基地工作,在“十二五”期间逐步实现“123”计划。

通过实施建设计划,整个基地布局能够覆盖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力和发挥重要作用,在全国相关领域具有重要的影响力。具体来讲,各基地要产出一批有自己的研究特色、研究品牌、研究优势、研究个性的优秀科研成 果,形成一批符合自身研究方向的,并在全省乃至全国有影响的标志性成果和代表性成果;建设人文社会科学信息数据中心和文献资料中心,加快建设一批社会调查、基础文献、案例集成等专题数据库,加快高水平学术网站建设,推动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力争在国家和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招标项目上有新的进展和提高,重点和一般项目立项数增幅明显,全省基地招标课题导向作用显著,课题经费增长明显。

三、主要任务

(一)凝炼学科方向。根据研究基地的总体目标和自身特点,着眼于基地的长远发展、可持续发展,进一步凝炼学科方向,找准定位,明确发展目标,科学合理进行规划。始终发挥学术委员会在学科发展方向上的指引作用,紧密围绕基地的学科方向,始终站在学科发展前沿,瞄准对学科发展具有前瞻性、长远战略性的重大基本理论问题开展研究。

(二)强化内涵建设。围绕激发科研活力,创新运行机制,整合优质资源,形成监督指导有力、管理科学规范、责权关系明晰、组织运行高效的科研管理机制。健全以问题为导向、项目为纽带、机构开放、人员流动、内外联合、充满活力的科研组织,建立研究人员流动和固定相结合的体制模式。建立跨学科、院系、学校、地区、部门的开放型科研组织形式,营造既有效促进协同攻关,又充分发挥个人积极性的科研氛围,形成团队合作与自由探索相结合的研究机制、基地内外合作、学科交叉和融合的研究体系。

(三)增强研究实力。练好内功,依托基地科研力量,增进学术研究创新力,提高研究成果质量,提升学术影响力。以江西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为导向,抓住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重要史料整理和历史文化研究问题、以及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社会普遍关心的重大问题展开深入研究和学术研讨。课题选定和研究要注重前沿性、创新性、学术性、理论性,突出学术特色、提升学术优势、拓展研究领域、打造学术品牌。广泛开展国际合作研究和学术交流活动,形成有影响的学术高地,增强学术话语权。创建科研工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多元化成果形式。

(四)加强人才培养。注重学术带头人和科研骨干的培养管理,坚持培养和引进并重,培育学术梯队,造就一批国内外有学术影响力的高水平人才。按照梯队结构和学科发展需求,有计划地培养和引进人才,提升科研队伍的素质,加大学术带头人的培养力度,着力培养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的中青年科研骨干和后备人才。促进科学研究与教育教学、社会实践相结合,形成拔尖人才培养的模式与平台。要从基地建设的整体目标考察和引进新人,加大力度引进高层次人才。

(五)建设创新团队。把握梯队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按照“出精品、出人才、带队伍”的规律,通过课题研究汇聚、引进和培养相结合建设学术科研创新团队。从凸显“区域、水平、应用、跨学科”特色等方面,建设一批引领作用显著、团队效应突出、攻关能力较强的优势学科创新团队。

(六)推行科学的评价导向。确立以成果质量和创新程度为标准的评价导向,以服务国家和江西发展需求、引领学术发展的实质性贡献为核心尺度,更加注重研究成果的学术原创性和实际应用价值,改变简单以数量评价业绩、评价人才的做法。大力推行优秀成果和代表作评价制度,健全符合哲学社会科学特点的评价标准,完善科学合理的评价制度和监督机制。构建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同行评价与社会评价、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当前评价与长远评价相结合的多元评价体系。

(七)注重社会服务。采取措施,促进研究成果为党和政府决策咨询服务、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鼓励产学研用结合,创新成果转化方式,充分发挥社会效益。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大力普及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提高公众人文素质。

四、保障措施

(一)明确管理责职。省教育厅主管部门负责重点研究基地建设规划的具体实施,负责本规划实施细则制定,组织重点研究基地申报、专家评审和检查评估,指导重点研究基地建设并提供经费支持;高校要加强对重点研究基地的领导,建立对基地主任考核制度,认真落实《江西省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管理办法》,确保措施到位、管理到位、防止出现“重申报、轻建设”的问题。高校科研管理部门要负责对基地的管理和工作指导,制定本校重点研究基地具体建设计划和实施细则,对基地进行跟踪管理。

(二)加大资助力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经费以高校投入为主,每年投入不少于10万元,列入经费预算。在此基础上,省教育厅将结合我省实际,加大投入力度,每年按三个层次的类别对基地分别投入,高校按照不少于1:1的比例配套。研究基地要建立经费账目管理制度,加强经费管理。积极探索与社会各方开展合作的途径,拓宽建设经费和研究经费的筹措渠道,并努力促进科研成果的利用和转化,实现研究成果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形成经费来源的多元化机制。

(三)实施分类管理。按基地的建设水平,划分基地类别,建立基地分类评估标准体系,实行分类指导、分类支持、分类管理和分类评估。严格新增基地审批程序,严把新增基地入口关。大力支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加大对申报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的支持力度。

篇6:科学育儿教育规划

谢浩晨是一个健康、顽皮的小家伙,刚满一周岁,却有浑身使不完的劲儿,而且绝对是属于那种“身体倍儿棒,吃嘛嘛香的”小宝宝,

(同期:浩晨和妈妈在家里玩)

小浩晨在出生的第二天,医院早教门诊作52项神经系统检查,宝宝的得分是44加4分—绝对的优秀!全家人都为有这样一个健康的小宝宝而高兴。

(采访妈妈:因为我们去的早教门诊它是一整套的包括大运动精细动作到认知,还有生活交往方面,一共四个方面的练习课程。所以他的精细运动认知方面的培养,包括生活交往方面,我们都按照每个月不同设定的去锻炼他。)

宝宝2个月23天时,自己就可以独立翻身,4个半月时开始爬了。看着宝宝一天天发生的变化,妈妈心里真是由衷的高兴。原来,在小浩晨刚满月时,妈妈便咨询了医院的早期教育门诊,并开始根据医生的指导进行系统的训练。

(采访妈妈:最开始他生下来以后,就要给他做拉坐的练习——增加手的力量臂部的力量,为以后爬行做基础嘛,所以他爬的特别早。四个月时就可以往前蹭,刚开始是往后蹭,到五个月时就爬得非常好,包括会坐会走走第一步,大概在十二个半月时他能走第一步了。)

在浩晨五六个月的时候,妈妈开始有意识的培养宝宝的认知和阅读的能力。现在小家伙对故事书、童话书已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同期:妈妈讲故事)

(采访妈妈:在整个他的成长过程当中,我们对于他认知这方面的.训练还可以。最开始他会拿小东西,应该拿小东西嘛。当时我就记得特别清楚,应该有个球,没满月的小孩,在月子里的时候就应该给他一个球,红球蓝球这样带颜色的,然后在他眼前晃动,让他跟踪到一百八十度,

资料

还有挂图,我们生了他以后马上,家里就贴了好多挂图,整个我们房间里墙壁上就都是那种挂图凹凸形的。我记得特别清楚就是他刚出满月的时候,我们带他就特别多了然后每天固定的时间听会儿音乐,那时候他睡觉时间特别长,清醒的时候就只有两个小时左右他一醒来以后我一般会抱着他,到挂图跟前跟他指然后让他认,什么都跟他说:桌子碗奶瓶都告诉他。)

随着小浩晨的渐渐长大,玩的花样也多了起来,一些玩具及各种生活用品,对小浩晨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在这方面,妈妈可是颇有研究。

(采访妈妈:其实我觉得在孩子玩具的选择上比较精一点。而且是对他的益智开发比较有效的玩具应该多选一些。比如说在孩子小的时候,给他准备一个床头音乐铃,然后准备体育架,墙上贴满挂图,这些都会对他非常有效的,这些都是我们自己过来的。然后孩子再大一点呢,我就建议选择这种锤盒,孩子他应该有那个阶段比较爱敲敲打打的五六个月的时候,他把锤子敲到球上,球一滚出去以后他就爬,爬了以后就把小球捡起再放回原处。他特别有乐趣。还有像穿珠气圈都对他的智力开发特别有帮助。因为对他来讲,他是一个新的生命的开始,生活的一切对他来讲,都是非常新鲜的好奇的,所以,生活当中的一切都可以作为一种玩具,只要对他的益智开发非常有好处就可以。)

现在13个多月的小浩晨已经能够听懂很多的话了,而且他还能自己收拾玩具呢。(同期:收玩具)

而且,在饮食方面,浩晨也从不让爸爸妈妈操心,爸爸说,浩晨吃药就像和糖水似的,一点儿不困难。

(采访爸爸:吃”这个问题,如果哪个家长他觉得自己的孩子不愿意吃东西,其实就是因为家长他老强迫孩子吃东西造成的。我们这孩子就是从来他愿意吃就吃,不愿意吃就算,所以他觉得吃饭是一种乐趣,所以他现在就特别爱吃长得就比较胖。)

在小区的运动场里:浩晨从不闲着,一会爬滑梯,一会爬栏杆,所有的运动器械,都想亲自玩一下,他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参与意识。而且,他还是一个义务“小园丁”,经常拿着他的小喷壶,到楼下的花园里去浇花,看来呀,绿化小区也有小浩晨的一份功劳。

(同期:在外面玩儿、浇花)

上一篇:农村合作银行柜员资格准入管理暂行办法下一篇:预付款申请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