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国学经典,树孝德新风

2024-07-13

学国学经典,树孝德新风(精选4篇)

篇1:学国学经典,树孝德新风

学国学经典,树孝德新风

——谈《弟子规》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

校本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近年来,我校以孝德教育为核心,启动了孝德教育工程——“做一个有孝心的孩子”,并选择《弟子规》为我校校本课程开发的读本,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打造学校“孝文化”特色,使学生形成良好人格,积极做好我校校本课程《弟子规》的开发研究与实施工作。

一、课程的开发意义

《弟子规》是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后经也是清朝的贾存仁先生修订改编,列举出为人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应有的礼仪与规范。

我们生活在形形色色的大千世界中,只有时刻刻关注社会,了解社会,注意社会的发展变化,才能适应社会。所以我们要求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留心观察社会,关心身边的人和事。可是,现在我们的许多孩子身上缺少灵性,胸无点墨,开口不能言,闭口不能思。外界的许多诱惑使他们的心灵和情绪无所归依,五花八门的广告词和一些低级趣味的打油诗时不时从学生的口中朗朗诵出。更为严重的是,我们的学生普遍存在意志力薄弱,是非观念模糊,学习动力匮乏等等让人堪忧的现象。

为此,我校以《弟子规》为范本,为大家讲述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传统文化教育,把小公民道德教育的重心放在为孩子的将来服务,向前人学习,传承中华美德,以“诗教”陶冶孩子,引领孩子们修养中华美德,筑起坚实的人格长城。

二、课程的总体目标:

本课程坚持 “科研兴校”与创建“特色学校”相结合,传承的读书文化,丰富学校文化内涵,努力实现学校课改总目标。在校本课程开发、实施中,本着“塑造完美心灵,培养健全人格”为目标,以人的发展为核心,以“陶冶学生情操,完善学生人格,丰富学生文化底蕴”为宗旨,积极组织和引导全校师生以孝为先,孝行天下,在诵读和故事教学中广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兴起读“经典”、“国学”的热潮,营造学校良好的读书文化、孝德文化的氛围,真正让学生受益、进步、成长、成材,让经典美丽他们的人生。同时,通过该课程的实施,促进书香校园的营造,推进文化校园的建设,打造人人学习、终身学习型学校。具体目标如下: 知识与能力:

1、使学生领略到行孝的意义,激励同学们多读书、读好书,拓展知识界限,引导同学们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生活习惯、行为习惯等。

2、掌握故事材料以及经典句子,培养阅读、表达等能力,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

3、让老师在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中,发展教研和科研水平,形成我校一支良好的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的教师队伍。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创设情景,提供知识信息源,进行课堂教学及课后活动引导学生认识到孝德与人生的关系。

2、在教学过程中感悟人生道理。

3、掌握正确的读书方法,在诵读积累中,学会读经典、品故事、写感受。情感与价值观:

1、教育学生孝敬父母、体谅父母。

2、培养学生的爱心,爱长辈,爱老师,爱同学,互相关心,互相帮助。

3、积极营造学习氛围,兴起爱书、读书热潮,培养学习情趣,提高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

4、让学生在“国学”文化的熏陶中长大,塑造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品行。感悟到孝顺父母、诚信有礼的重要性。

5、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学生终身发展。

三、课程的内容简介

一年级:学习《弟子规》“总叙”、学习“入则孝” 二年级:学习“出则弟”、学习“谨” 三年级:学习“信”、学习泛爱众 四年级:学习

亲仁、学习

余力学文

四、课程的具体实施

1、各班每周利用班队活动时间和周四晨会时间教学,完成1-2句教学任务,直至总量完成。

2、学生能大概了解意思并能指导自己的行为,会熟练背诵相应的内容。

3、每学期学校组织一次教学检查活动和教学研究活动。

4、德育骨干老师要积极组织好学生学习,在年级中起带头作用,并参加学校《弟子规》研究活动。

五、课程的监督管理

1、成立领导小组:为了确保校本课程顺利的开展与实施,学校成立了学习指导课教研组,建立起校长统筹(主要负责制定校本课程规划,校本课程开发、审议,教材管理以及培训教师),主任指导(具体负责校本课程的实施和管理,包括查阅备课、上课、评价和日常管理),组长负责,教师落实的管理网络,加强学指课教学研究。

2、加强过程的规范管理。

3、理论学习。加强教师培训,集中培训与分科培训相结合,明确学习教育的目标、内容、途径、措施、形成共识,提高教师对校本课程的认识,积极开发校本课程意识,认真上好校本课程,提高学指课的质量。

4、实践研究。定期进行观摩课,研究课活动,请专家、领导给予指导。

5、阶段小结。加大课程的评价、研究和实践。重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强调质性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现评价方法的多样化;强调参与与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注重过程,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每学期教师总结学习指导课的情况,学生进行学法交流,评教评学,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

在“啃老族”日益壮大的今天,在“忤逆子”日益增多的今天,在“老龄化”逐渐来临的今天,在家庭结构呈现“倒金字塔”的今天,孝道的重振与重构更显迫切与艰难。但这是每个教育人的义务与责任!同时,也希望我们所有的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中学会做人、学会选择、学会合作、学会交往、学会自信、学会探究,成就为“全面发展有基础,个性发展有特长”的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最佳的我”。

新建小学

2014.03

篇2:学国学经典,树孝德新风

初二(1)班

陆佳瑶

读《论语》,寻人生真谛七间中学 秦德彬孔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于今社会,人们的民主意识增强,强调人性化的呼声普遍提高,对于长官意志、家长作风已不认同,现代的青年思想很自由,很活跃,他们不愿接受任何束缚,要求自由发展。对于别人的东西,不是你施于不施于的问题,而是他愿不愿意接受,如何选择的问题。这种情况反映在社会上,是新潮思想与传统观念的激烈对撞;反映到家庭里,则是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代沟形成;反映在学校就是教师与学生谁是中心的角色变化。

篇3:学国学经典,树孝德新风

办学特色不仅是一所学校的重要标志, 也是学校的竞争力之一, 更是关系学校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学校是传承文明、培育人才的场所, 是孕育思想、传播文化的阵地, 打造特色教育, 加强特色发展, 有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有利于素质教育的推进, 有利于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正是意识到了特色办学的重要意义, 羊坊店四小近年来在标准化办学的基础上, 努力挖掘自身传统和优势, 以海淀区小学特色建设“绽放计划”及“四个十工程”为契机, 在构建充满智慧、蓬勃向上的高品位校园文化过程中, 着力推进国学教育, 打造书香校园, 让“国学之花”盛开绽放, 在传承文明的同时, 也逐步形成了自身的办学特色, 推动了学校教育教学各项工作的发展。

一、整合资源, 科学定位, “国学教育”正当其时

羊坊店四小重视国学教育的传统由来已久。学校不仅在全校开展国学诵读活动, 开设古琴、围棋、书法、国画等课程, 激发了广大师生学习国学的热情, 而且在营造书香校园过程中, 创设国学教育氛围。

教学楼的墙壁上, 校园里的景观中, 都有国学元素, 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浸润在国学的阳光雨露之中。包含“文人简介”“国学经典”“名人名言”“书法作品”等内容的文化墙, 让师生充分感受经典, 让阅读有滋有味;用生动鲜明的实物造型展示京剧脸谱、面塑、剪纸、泥人、唐三彩等中国传统工艺, 配上说明文字, 让孩子们知晓我国传统的艺术瑰宝, 那些最鲜明的中国符号;浮雕《源远流长》形象地展现了汉字变迁的历程, 以这种方式对我们优秀的文化寻根溯源;等等。

学校特色专用教室, 如书法教室、绘画教室、音乐教室、舞蹈教室、围棋教室等的建成, 更是为学校系统开展国学教育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条件。

结合现有资源, 并综合考虑时代特点以及自身实际, 学校领导班子经过缜密研讨, 确定了一条特色发展的道路:创立羊坊店第四小学国学书苑, 走国学特色的发展道路;利用“国学书苑”这样一个具有丰富文化内容的概念和机构来引领学校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将学校特色发展定位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 定位于国学经典教育。

在校长李静看来, 小学开展国学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可以借此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提高学校文化实力, 改善学生道德水平, 打造教育特色, 扩大教育影响, 弥补人文教育的缺失, 有利于引导社会、家庭更加关注学生综合素质, 关注学生终身发展。

国学书苑的创立是扎实推进素质教育、打造高品位校园文化的具体措施, 目标就是将学生培养成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才, 真正实现“少年强则国强”。所谓“读书养心, 练字养气”, 开展国学教育的一大功用就是让整个学校摒除浮躁之气, 形成踏实、稳健的校风、学风。教师踏踏实实授课, 学生踏踏实实学习, 整个学校就能形成健康向上的氛围, 这对学校的长远发展无疑大有裨益。

二、铸就乐土, 孕育童年, “国学书苑”乘风扬帆

学校北楼的二层, 就是“国学书苑”所在地。一到二楼, 迎面墙上悬挂着一面牌匾, 上书“书画课堂”四个大字, 系著名书法家、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李铎先生的手笔。牌匾下摆放着一条仿古几案, 上面整齐摆放着文房四宝, 一股浓郁的古典气息扑面而来。

“国学书苑”的走廊设计也颇有韵味, 两侧墙面上均饰以金黄色的壁纸, 上面有数十种字体的“书”字。天花板以仿古镂花窗造型加以装饰, 相当唯美。

书苑由5间教室组成, 分别为“琴”“棋”“书”“画”教室, 其中书法教室2间。这几间教室里的桌椅造型古意盎然, 这种设计就是给孩子们创造一种学习国学经典的氛围, 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国学书苑以“国学铸就乐土, 书苑孕育童年”为教育理念, 概括了国学书苑对自身教学内容、教育方式的理解。同时, 这句话还传达了一种鲜明的小学教育观:让孩子拥有一个快乐的童年, 并为未来奠基。国学书苑不是一个僵化而沉重的场所, 而是一个灵动而轻松的“乐土”, 是一个用国学素材装饰起来的美丽乐苑。在这里, 学生们能够自由地学习, 快乐地成长, 能够受到传统艺术的熏染, 获得丰厚的文化积淀, 从而留下美好的童年记忆。从教育者的角度看, 学校希望通过书苑这一平台, 播撒文化的种子, 为孩子的幸福人生奠定基础, 为祖国的文化传承尽绵薄之力, 并放飞对未来的希望。

由此, 书苑确立了自身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机构以及规章制度。从总体上说, 国学书苑是一个以学习国学经典为主、以锻炼国学才艺为辅, 以砥砺道德品行、提升小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的小学教育园地。具体来说, 这个园地包括以下四方面内容:

其一, 书苑以国学为主题建立机构与规章制度, 确立国学教育的方向。“国学”指的是优秀传统文化, 代表书苑的主要教学内容。“书苑”代表机构, 是指一个具有鲜明主题的教育园地, 用以指导学生学习和实践。不管是教学内容, 还是机构设置, 都体现了国学教育理念。

其二, 书苑的教育活动以国学课程为主要载体。作为一个教育机构, 课程是核心。国学课程不同于现有的分科课程, 如语文、数学、外语等, 它是不分科的, 从便于学习角度出发, 将其分为诵读 (国学) 、才艺 (国艺) 等不同类型。

其三, 书苑以国学主题活动为辅, 力图将学与用、点与面、师与生结合起来。国学教育不仅要有课程, 还要有主题活动, 这是将学与用、知与行结合起来的有效方式。同时, 这也是将国学与学校教育结合起来的重要途径。

其四, 书苑还是教师研修的一个平台。推行国学教育, 首先要从教师入手。因为教师是引导者, 是完成教学活动的关键因素。所以书苑为教师学习和研讨国学搭建了一个良好平台。

三、一举多得, 效应显著, “国学之花”绽放可期

国学书苑无疑是一种新式的教育机构, 也是羊坊店四小对于国学教育的传承与创新。独特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内容, 使其能够发挥多方面的教育功能, 对学生的学习、教师的成长以及学校的发展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书苑秉承的教育理念有益于学生全面发展, 提升综合素质。在这里, 不仅有知识教育, 能让学生了解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 而且有文化教育, 能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培养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不仅有智力教育, 能够帮助学生开启智慧, 而且有道德教育, 能够帮助学生培养人格品格, 奠定道德的根基;不仅有理论教育, 能让学生了解我国传统的思想文化, 而且有实践教育, 能够培养学生实际技能和动手能力。总之, 学生在这里能够获得多层次、多方面的教育, 从而成为有知识、有文化、有品行、有实践能力的人。

国学书苑虽然主要是为学生而设, 但是它提倡教学合一、师生相融共处, 并没有将教师排除在外。教师不只是“教”的一方, 也是“学”的一方。一方面, 教师只有通过“学”, 才能具备教国学、教学生的能力;另一方面, 书苑本身就提倡教师不断学习, 所以设立国学讲堂, 供教师学习和研讨国学。通过书苑的课程与活动, 尤其是通过国学讲堂的研讨, 教师可以学习国学经典和传统文化, 以此增进自己的学识, 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同时, 国学课程有利于教师创新课堂, 探索不同的教学模式, 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国学书苑对于推动学校进行改革和创新, 提炼自身的办学特色, 提升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作用也显而易见。

首先, 国学书苑有利于学校整合资源, 创出特色。羊坊店四小有开展经典诵读的基础, 有开设国学才艺课的想法, 同时又利用校舍抗震加固工程创设了一些国学专用教室。这些资源如何整合起来?国学书苑就是一个很好的方式。国学是内容, 书苑是机构, 课程是载体, 活动是补充, 这样的思路有效地整合了学校的各种资源, 也为学校指明了发展方向。

其次, 国学书苑的教育活动是对现有小学教育活动的一种创新, 也是一种有益的补充。从课程上看, 经典诵读课是对校本课程的完善, 也与语文学科横向呼应, 相辅相成;国学才艺是对小学音乐、美术等课程的有益补充;国学体验课则是一种课程创新, 是对其他所有课程的有益补充。从活动上看, 国学主题活动为学校集体活动、德育活动提供了思路。总之, 国学书苑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宽广、更为灵活、更有底蕴的教育资源和学习机会。

再次, 国学书苑的机构对小学教育是一种管理创新。国学书苑的机构是在现行小学机构的基础上形成的, 带有鲜明的教育理念;同时, 又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和操作性, 在开展教育活动时更加灵活。这样的机构与原来的机构并行不悖, 是对学校管理的有益补充。

在特色兴校理念的引领下, 2013年学校获全国校园文化创新奖、全国最佳校报一等奖、全国最佳教科研专刊一等奖、海淀区“落实督导评价, 促进自主发展工作成就奖”以及海淀区“校园文化建设最具品位的学校”称号。

篇4:学国学经典,颂教育赞歌

国学是我们中国的国粹,它承载着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灿烂文化内涵。而我们教育工作者又是国学精髓的传授者。要教好学生,我们就必须做一个有师德有修养的教师。就要学好国学,掌握好国学的精华。曹廷华教授讲到:“师德是师业之魂,身教重于言教,没有师德就没有师魂。”以“个人自身修养,追求人格品位,生活情趣。出淤泥而不染,得意而不忘形,失败而不气馁”“师德是师才之本”“师德是师风之根”。我们每一个教师还要懂得“教师”的两个含义:一是教师可以教人学习,能者为师。二是让人学习,是学习的榜样,是学习的表率,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古人讲:德者得也。就是说如果你有人格修养,你只有进步、才有收获,这个“得”不是物质性的,而是精神和心灵的升华。在此基础上我又总结了两条:三是要专心致志,知难而进。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意思是读书的人要立志于追求道义、真理,要专心致志,不要为世俗所累。四要虚心求教,不耻下问。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说明学无常师,每个人应随时随地向他人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一切的根本,欲修其身,先要获得完善的知识,只有用知识武装自己、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德行,才能再谈家国论天下。正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再远大的理想,再宏伟的打算,没有实现之前就只有把眼前的做好。知识能够让你更懂得怎么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去完善。比如,在工作中,我们要做的不是发怒、不是指责,而是要从自身找不足,或是制订一个短期和长期目标,放在一个最显眼的位置,能够时时地看到并提醒自己,这样你就能比较容易地实现目标了。

学习了《论语》,我的收获也是很大的。在论语中,孔子表达的“学”,不仅仅是读书学知识,而是泛指学习做人处事的道理。孔子认为,追求学问首先在于爱学、乐学,这是关键。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即真正爱好它的人,为它而快乐的人才能真正学好它。其次,学习要“默而识之,学而不厌”。通过学习《国学》,我明白了许多人生道理,如对自己的父母长辈应该感恩;对有困难的人应该乐于助人;对犯错的人应该以宽容谅解。它在教我们如何做一个善良的人、做一个孝顺父母的人、做一个有修养的人。可以说,国学是人生道路上的一个指南针,在你看不清前方时,为你拨开迷雾,为你的前行导航。

丁永忠教授所讲的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因材施教”让我茅塞顿开。他指出因材施教就是“长善救失:培养优点,挽救偏失。”学习后给了我四点启发:1.因性而教:不同性别。2.因龄而教:不同年龄。3.因个别差异而教。4.“因材施教”与“因教而学”“因材择学”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啊,只有因材施教,学生才会全面发展,我们的教育才会得到更好的提升。

通过这一段时间的学习,我深深地感受到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文化绵延五千年而没有中断的国家,正是因为国学文化一直贯穿于每一个中国人的成长历程。作为一名教师我希望在国学经典的丛林中漫步,可以在经典国学的长河里凌波;可以在国学经典的宝库里采撷如花的词语,构筑我心中最美好的教育诗篇;可以用心中的最美的画笔描绘一幅幅山青水绿欢声笑语的画卷;可以用凝重的深情,唱出我心中最优美的教育赞歌。我们应该以此为傲,也希望大家能继承发扬中国传统国学文化,使其在历史的舞台上熠熠生辉、永不衰竭!

上一篇:中国的节日英文翻译下一篇:一1家长会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