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下册《月球之谜》教学反思

2024-07-09

三年级语文下册《月球之谜》教学反思(共15篇)

篇1:三年级语文下册《月球之谜》教学反思

《月球之谜》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中的一篇非常有趣的介绍月球知识的文章,作者从皓月当空的美好景象落笔,说到人类第一次登月后看到的月面,接着列举了一些与月球有关的不解之谜,最后以“对神秘的月球,人类还将继续探索下去”结束。学生通过学习上一篇说明文《太阳》之后,对说明文的特点和说明方法已经有所了解,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和学习内容,我确定了本课时的学习目标是:1、会认8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掌握“夜幕、降临、悬挂、曾经、奥秘”等词语。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月面的基本情况,以及课文提到的和月球相关的未解之谜。3、培养学生就掌握的材料提出问题的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对照课标的要求,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我觉得有以下几点是做得比较成功:

1.激趣导题,确立目标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三年级的小学生由于年龄小,注意力还不够持久,他们对学习内容的兴趣是决定学习成效的关键因素。在简单地复习了上一节课的学习内容之后,我就开门见山地提出了本节课的课题《月球之谜》,引导学生通过读题质疑: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由问题入手,让学生产生阅读期待,自己确定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带着急切的求知欲望去阅读课文,感知文本,并进而参与教学的全过程。

2.精读文本,感悟神秘

课程标准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在初步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我让学生抓住“遐想”一词,引导学生想象:人们会产生哪些遐想?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把这些话有感情地朗读;接着,我再用“你还有哪些感悟?”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中,加深对文本的更加深入的理解和感悟,培养学生的语感;随后,又以“为了探索月球之谜,科学家做了哪些努力?”来激发学生了解科学家探索月球奥秘的经过,产生“我也要学好文化科学知识,长大之后才能像科学家那样去探索自然界的无穷奥秘”的动力,体现了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三维目标”的综合。

3.遵循规律,层层推进

阅读教学就是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语言文字的规律,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整体感知——品读感悟——总结升华——迁移运用。”本节课较好地体现了这一教学思想。首先,扫清生字障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接着,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文本,自主阅读、合作交流、深入探究,用“从你读懂了什么?你还有哪些感悟?为了探索月球的奥秘,科学家做了哪些努力?”三个问题,引导学生层层推进,理解内容,品读感悟,在发展语言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最后,总结课文内容和学习方法,指导学生写好要求会写的生字,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会学习。

当然,由于本人的教学理论水平、教学能力和学校教学条件的限制,再加上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还相对较差,因此,这节课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激发学生的兴趣做得还不够到位,感情朗读方法的指导还有所欠缺,有的学生还是读得结结巴巴,漏字、添字的现象依然存在,学生的想象力还不够丰富,口语表达能力还有待进一步培养。

篇2:三年级语文下册《月球之谜》教学反思

1、了解月球,就掌握的材料提出问题。

2、积累有关月球的诗句。先问问学生们读完课文,你觉得月球是什么样的?生“神奇、奇异、古怪、神秘”课文浅显易懂,先要让学生们读明白一段是人们的遐想。人们遐想中的月球什么样?两个字“美好!”板书“美好”人们有什么遐想呢?生畅所欲言“月球上有没有生命?月球上真的会有嫦娥吧!月球上五彩斑斓,可美了!”指导读一段的几个问句,读出好奇的语气。

那现实中的月球给你什么感受?生“荒漠。”师“一片荒漠是月球的样子,老师问的是感受,用一个词形容。”生“荒凉。”板书“荒凉”指导朗读。然后分别学习3-7那几个未解之谜的段落。让学生汇报课文写了哪些未解之谜,然后指导朗读。第七段只一个省略号。生“表示还有很多未解之谜。”师“说得好,就是说列举没有穷尽。”用一个词概括月球。生“神秘。”板书“神秘”。读、背课后的古诗。同桌间互相比,用最快的速度记住资料袋中的信息。

教学本课还要展示月球魅力,激发学生探索月球和宇宙奥秘的兴趣。所以要讲的神乎其神,让孩子们有求知的欲望。授课结束时我说:“回家可以搜集一些自己感兴趣的月球知识。”今天早上李京宇递给我一张小纸条,展开一看:月球每年离地球3、8厘米。月球又叫太阴。月球不发光,只反射太阳光。月球是扁的。月球是壳、幔、核组成的。”我心里有点小小的讶异。我问他:“李京宇、这是自己在家是找的吗。”我不想让孩子们觉得这是一个任务。他说:“恩,在电脑上查的。”我很开心,他在班级并不是特别喜欢出头,围绕老师转的孩子。但他的行为貌似是在表达一种喜爱。不论是对这节课还是对我。我满足了。

篇3:三年级语文下册《月球之谜》教学反思

相传, 宋王朝举办绘画高等考试, 皇帝赵佶采用大文学家王安石的诗“万绿丛中一点红, 动人春色不须多”作为题目。结果某人大笔一挥:“丛林中有一小楼, 楼上有一凭窗美女, 唇上有一点口红。”由于红在“一点”上, 对比“万绿”, 更显得突出、可爱, 并因为“一点”而使整个万绿有了灵魂, 犹如一支乐曲的“导音”。于是此人位列第一, 金榜得中。

那么教学上是否可以寻得“一点”, 对比“万绿”?是否可以从关键词语切入, 进而研文品人, 成功破解教学疑难, 达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合理统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中指出“能联系上下文, 理解词句的意思, 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 体会其表达效果”。叶圣陶先生也说:“一字未宜忽, 语语悟其神。”指的就是引导学生读中感悟, 让文本中一个个生动的词语、一句句鲜明的句子, 为学生与文本之间架起桥梁, 倾情交流。

【片段摘录】

师:李广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生: (异口同声) 神勇无比。

师:同学们找得很准确, 文中直接告诉我们这个词语了, 谁能解释一下这个词语什么意思?

生:“神勇无比”就是像神一样的厉害。

生:“神勇无比”就是力气很大的意思。

生:“神勇无比”就是没有人能比过他的意思。

师:同学们说的都有些道理。我们知道, 词不离句, 句不离段, 段不离篇。要想深刻理解这个词, 就要回到课文中去研读探究。请同学边默读课文, 边画出能够理解“神勇无比”一词的句子。

师:找好了吗?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都有哪些句子。

生:“猛然间, 李广发现前方的草丛中, 影影绰绰蹲着一只老虎, 连忙拈弓搭箭, 运足气力, 拉开硬弓。‘嗖’的一声, 一支白羽箭射了出去。”

师:从这一段, 你体会到什么?

生:可以看出李广力气很大, 因为他可以“拉开硬弓”。

生:我也觉得李广力气很大。因为猛然间, “嗖”的一声, 一支白羽箭射了出去。在一刹那就快速射出白羽箭, 这个很难做到, 所以他很神勇。

师:你说得真好, 该怎么读知道吗?请你把这句话读给大家听。

生:知道, 要读得很快。 (生读)

师:谁还可以读得更快些?

(生快速地读。读成了“拈……拈弓搭箭”, 同学大笑, 纷纷指出)

师:一紧张难免会读错, 情有可原, 我们可以放松地多读几遍。试想, 李广在当时的情况下能否犯错误, 也把“拈弓搭箭”这两个动作搞错。

生:不能, 因为慌乱了, 老虎就会扑上来。

生:不能, 因为李广是飞将军, 很神勇, 射箭射得很熟练, 不会出现慌乱的情况。

师:面对危险, 李广不慌不忙, 看出李广是个心理素质极好的人, 我们可以说他镇定自若、临危不乱。这大概就是他神勇的表现之一。

生:老师, 为什么是李广第一个拈弓搭箭, 随行的这么多士兵都没有发现啊?

师:这个问题很有价值。谁来帮助他。

生:从“李广想到这一带常有猛虎出没, 便用警惕的目光四处搜寻着”可以看出李广的警惕性很高。

师:对, 这也许就是李广超出士兵, 神勇无比的原因之一。文中还有其他地方体现其神勇无比的吗?

生:课文最后一段讲“那白羽箭深深地扎进了石头里, 任将士们怎么拔也拔不出来”可以看出李广的力大无穷。

师:假如这根教棒是那支白羽箭, 它深深地扎进了石头里, 假如你们是士兵, 你们会怎么拔?

生:我会用两只手一起拔。

生:我会用脚蹬着石头拔。

生:我会先在箭上拴一根绳子, 然后找人一起拔, 就像拔河一样。

生:我会用两只牛拔。

师:方法很多, 结果怎样?

生:“那白羽箭深深地扎进了石头里, 任将士们怎么拔也拔不出来。”

师:刚才我们想尽了办法, 可结果还是失败了。你们是不是觉得很夸张, 很离奇, 不可思议。

生:是。

师:夸张、离奇、不可思议恰恰说明李广的 (神勇无比) 。

师:“那白羽箭深深地扎进了石头里, 任将士们怎么拔也拔不出来。”试想一下, 将士们会怎么议论, 又会怎么去禀告将军李广?尝试写一写。

【反思总结】

《李广射虎》通过讲述李广将军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拈弓搭箭, 把白羽箭深深射进石头中的故事, 表现了李广将军的力大无穷与神勇无比。基于此, 我采用“品词析句”的方法去学文品人, 学文悟诗。教学中, 我觉得以下几点处理得较为成功。

1. 在学情梳理中顺学而导

“以学定教, 顺学而导”, 顾名思义就是课前预先确定好目标引导生成, 另一方面又要关注学情的发展变化, 调整策略, 引导生成。教学开始, 我以“你们觉得李广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来梳理学情。学生对“神勇无比”一词的理解还停留在旧知的基础之上。因此, 我根据学情变化, 在明确的目标导向下适时调整教学过程, 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 引导学生结合文段理解“神勇无比”一词, 最大限度地给学生独立学习实践的机会, 认识李广的形象。

2. 在细节捕捉中启发探究

教学中, 我抓住学生朗读“拈弓搭箭”一词的失误这一细节, 适时提出“试想, 李广在当时的情况下能否犯错, 也把‘拈弓搭箭’这两个动作搞错”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进而在思辨中认识到李广“临危不乱、镇定自若”的“神勇”之处。这告知我们, 不应对学生的一些错误和偏差作简单的否定, 更不能认为这是课堂上“不和谐”的声音。相反, 有些“失误”“错误”会成为我们教学的最佳切入点, 为课堂教学创造出不曾预约的精彩。

3. 在情境创设中活化表达

篇4:三年级语文下册《月球之谜》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认识“悬、遐、奥”等8个生字,会写“幕、临、悬”等14个字,正确读写。

2、朗读课文,创设情境,通过合作学习,讨论交流初步认识月球及其未解之谜。

3、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了解月球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文中写了月球的哪些未解之谜?

教学难点:

利用资料交流和想象等手段,引导学生真正感受月亮的神秘与奥秘,同时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课前准备:

1、乐曲《春江花月夜》

2、《月球之谜》的。

3、学生收集月亮的有关资料

4、收集古诗词中描写月亮的名句。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激发阅读兴趣

1、导入课题

师:在浩瀚无边的宇宙中有无数美丽的星球,每一个星球都是一个未知的神秘的世界,今天就让我们走近离我们最近的美丽星球——月球,去探索探索它的奥秘吧!

(板书课题:月球之谜)

2、(出示能反映月色皎洁、环境清幽的图片)

师:每当夜幕降临,一轮明月悬挂在高高的夜空,那皎洁的月光会引起你什么样的遐想呢?你说(指名说)你真了不起能联想到写月亮的诗句,你说(指名说)你想到了杨力伟叔叔登月的情景,掌声送给他。你说(指名说)哦,你联想到“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看来咱们班的孩子知识面真广。嫦娥奔月、吴刚伐桂都是民间传说。人们多想登上月球,去解开心中的疑问。1969年7月20日,美国的两名宇航员首次登上月球,发现了更多的月球之谜。(齐读课题)

师:下面就请小朋友自己自由的去读读课文《月球之谜》,注意在读的时候画出生字新词,练习把带有生字新词的句子读正确、读流利。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提出自读要求

画出生字新词,练习把带有生字新词的句子读正确、读流利。想想课文中列举的月球上有哪些难解之谜。

2、检查生字词,初读课文。

悬挂遐想奥秘努力土壤

细菌水藻一项估计皎洁

师:好了吗?都说“不动笔墨不读书”,刚才咱们班的孩子读书的习惯非常好。谁愿意成为我们的小老师带着大家读读生字组成的新词。

好,你来。(指名当老师带读)。你读得真棒,不仅读得对,声音又响。

还有谁想读?(指名读)你来读。

那组愿意开火车来读?(开火车读)第3组开火车读。

读着读着,你们有不理解的词?你说。(指名提不理解的词)水藻不理解?谁能帮他?哦,你知道的真多。同学们看,这些都是水藻类植(师出示水藻图片做简单介绍)。

大家一起来读读这些词语。(齐读词语)

3、检查课文朗读

师:各组选派代表或组员接读的方式,向大家展示朗读的正确、熟练程度,其他小组注意对生字词的正音。

第1小组代表来读。要注意读准遐想的“遐”字。

请第2小组代表读2小节,第3小组的代表读3、4小节。

请第4小组的代表读5、6、7小节。

看来你们都已经把课文读通读顺了。真不错。

4、做游戏

师:下面,我们来玩一个快速搜索的游戏,谁能用最快地的速度把课文中带有“遐想”(出示词语)这个词的句子找出来。你说---[大家的眼睛真犀利,一下子就找到了]

师:我们班上,哪位小朋友最勇敢,请你把手举起来,请你把你找到的句子大声地读给大家听。你来读---[读得很流利,声音真大声,不愧是我们班上最勇敢的孩子]

师:(出示第一句)找到的同学咱们一起来读。

5、换词,展开遐想,师:夜幕降临,一轮明月悬(xuán)挂在高高的夜空,那皎洁的月光曾引起人们多少美好的遐想。

这里的“遐想”可以换成什么词来说呢?--你说---想象你说---幻想你说--猜想---大家的词汇量真不少。

师:面对这一轮明月,你想到了什么?

(如果生:神话)师:是啊,自古以来,月亮就有许多美丽的传说。

(如果生:问题)师:(书本上的)

(非书本上的)师:你是个爱提的问题的孩子,真棒!

(如果生:古诗)师:月亮这么神秘、这么美,许多文人墨客和伟大的诗人都情不自禁地写下古诗来赞美月亮,你还知道哪些描写月亮的古诗句?你说-你说--我仿佛看见了一位小小诗人。

师:你还有什么不一样的想法呢?你说

师:过渡:面对这轮明月,我们有多少美好的遐想呀!让我们带着这些遐想登陆月球吧!

三、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感受月亮的荒凉)

1、看录像

师:大家请看大屏幕,边看边想月球是怎样的一个世界?你说—月球是个寂寞的星球---你说,月球是个荒凉的星球(板:荒凉)[训练学生把话说完整]

2、师:课文哪些句子描写了月球是一片荒漠呢?谁来读一读---你来读---(月球上满是尘土、岩石和环形山,没有水,没有任何生命。月球是一片荒漠。)

3、师:是啊,月球之所以荒无人烟,都是因为月球上只有尘土、岩石和环形山,没有水资源和生命。谁能把这两句话用“因为……所以”连成一句话说一说

(出示:因为月球上___________,所以说月球__________。)

你说---你说---你说----对,因月球上满是尘土、岩石和环形山,没有水,没有任何生命_,所以说月球是一片荒漠_。

4、这些宇航员们不仅拍了照片,还做了些什么?自学课文后面部分,看看他们给我们带来了哪些月球之谜?

5、交流汇报

(1)月球上的尘土有杀菌的本领吗?

(2)为什么不同植物种进月球尘土里生长得不一样?

(3)月球的年龄比地球大吗?

6、出示句子:这一连串实验结果是多么令人费解啊!(指名读句子,说说“费解”的意思。)

7、月球就这几个现象令人费解吗?带上你的资料,约上你的好朋友,一起去猜测、探索一下,看看你们还发现了什么新的不解之谜,比比哪一组收获最大。(学生学宇航员在月球上行走的样子,找好朋友合作学习、交流。)

8、同学们通过激烈的讨论、认真的探索对美丽的月球产生了各种各样的疑问,这些疑问对于我们来说是种种不解之谜,希望同学们在不久的将来努力探索揭开这团团迷雾。

9、同学们,因为月球上没有空气,不适合我们久留,所以我们只能依依不舍与它告别。(再见了,美丽的月球!再见了,奇妙的月球!)

10、(老师扮演记者角色)欢迎你们的归来,我是“天文报”的记者,今天很荣幸有机会进行独家采访。谁愿意第一个接受我的采访,说说这次月球之旅的收获。

老师扮演记者采访学生,提问:(1)在登上月球时,你看到了什么?(2)月球与我们地球相比有什么不同?(3)这些谜底能揭开吗?

三、总结升华,激发探索宇宙的兴趣。

感谢你们接受我的采访,这次太空之旅,收获真不小,相信你们还有很多的问题需要解决,希望你们能够去查阅更多的资料,让大家对月球有一个更全面的了解,下节课举行一次新闻发布会,接受更多记者的采访,好吗?

板书设计:

月球之谜探索

篇5:三年级语文下册《月球之谜》教学反思

诸城市程戈庄小学 郑焕勋、李文兰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小学

2、学科:语文

人教

三年级

下学期

3、课时

2课时

4、学生课前准备:(1)预习课文了解内容。

(2)通过百度搜索引擎http://。1969年7月,太阳系的行星──地球上的人类第一次在月球上留下足迹,我们代表全人类,来这里做一次和平的旅行。然后,又在月球表面安装了电视摄像机;又安装了一台太阳风测定装置,用来检测宇宙射线;还安装了用来精确测定月球和地球间距离的激光仪,测定月震的月震仪。他们又取出美国星条旗,神色庄重地把它插在月亮上。这些工作完成后,他们舒了一口气,跟美国总统尼克松进行了月亮和地球间的第一次通话。

e.21~22世纪,人类将移民月球,建立月球村。月球村将利用太阳能取暖,利用月球上发现的水生产蔬菜、粮食,建立各种生活设施。月球村的重要任务是开采氮-3,并运回地球,利用这一热能源发电,供应全球所需电能。人类还将开发地球人拜访月球村的旅游业。

f.从“阿波罗”8号开始,10号、11号、16号、17号都曾目击或拍摄过月面不明飞行物的照片,甚至早在1966年,美国的“月球轨道环形器”2号就发现,在月面上有一些排列有序的12~23米高的塔状建筑物,随后,苏联的宇宙飞船也发现了这些建筑。

同学们请看:

http:// 3.举行月球奥秘发布会。

a.各小组选派代表有感情朗读本小组感兴趣的月球之谜,力争通过朗读激起同学们强烈的好奇心。

b.派中心发言人有条理地说清本组对月球之谜的猜想。

c.听了其他小组的发言,你们对月球又产生了哪些疑问?

作业:(二选一)

1、根据下面的情境,展开想象,写一段一二百字的文字。

你驾驶着一艘宇宙飞船,在茫茫的太空中寻找外星生命。你离开地球已经好几天了。这时,透过舷窗,你看到一个美丽的蓝色星球……

2.根据自己搜集到的和下面提供的参考资料,以小组为单位办一份手抄报。

教学反思:

《月球之谜》这是一篇非常有趣的介绍月球知识的文章,从皓月当空的美好景象落笔,说到人类第一次登月后看到的月面,接着列举了一些与月球有关的不解之谜,最后以“对神秘的月球,人类还将继续探索下去”结束。了解月球是个什么样的世界,了解课文中所写的月球之谜,是本文的重点。

这是一篇科普文章,如何有效的利用多媒体,推进课文内容的发展,而不失为一堂语文课?这是我设计教学时的主旨思想。

通过一堂课下来,我觉得最精彩的地方是把信息技术带进课堂,有利的推进了课文内容的发展。孩子们在课前的预习中,充分施展了信息技能,根据课文需要收集了月亮诗句,登月图片和资料,及月球其他相关知识,人类对未来月球的计划,孩子们能在短短的课堂时间里迅速接受许多课文以外的新的信息。教师在课堂里针对课文的需要进行合理的整合,让信息技术有效的为文本服务,推进文本的发展。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在宽松、民主的氛围里充分展开交流与对话。

篇6:三年级语文下册《月球之谜》教学反思

1、会认8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掌握本课生词。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月球的基本情况,以及课文提到的和月球相关的未解之谜。

3、通过自读自悟、讨论,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月球是个什么样的世界,文中写了月球的哪些不解之谜。

难点:利用资料交流、古诗诗句积累和想象待手段,引导学生真正感受月亮的神秘和魅力。

教学准备:

1、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人类第一次登上月球的纪录片。

2、学生查找有关月亮的资料,可以是有关月亮的故事、诗歌或知识。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太阳的有关知识,了解了它的特点及它和人类的密切关系。今天,让我们再来了解另一个与地球关系相当密切的星球--月球。

2、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

3、观看人类第一次登上月球的纪录片,相机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自主学习生字词

1、自由轻声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或词语做个记号,可以向你的学习伙伴请教,也可以向字典求助。

2、课件出示带生字的词语,学生在小组内认读。

3、鼓励质疑,引导学生联系课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4、学生能解释的请学生解释,不能解释的,指导学生边学课文边理解。

三、整体感知,展示朗读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说说课文中提到的未解开的月球之谜和已解开的月球之谜。

2、找出你最想读的段落读给小组里的同学听,让你的学习伙伴也对它感兴趣。

3、小组合作,展示朗读。

四、理解词语,书写生字

1、读课文过程中,相机指导理解词语。

2、指导书写词语“悬挂”“奥秘”“努力”“估计”中所含生字:悬、奥、努、估。

五、课堂作业:1、词抄写生字;2、完成《语文同步》第一、二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月面的基本情况,以及课文提到的和月球相关的未解之谜。

2、培养学生就掌握的材料提出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回顾课文内容

默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二、小组合作,探究感悟

1、小组选择感兴趣的“月球之谜”进行探究性学习。

(1)我们最感兴趣的月球之谜是?

(2)让我们合作划出重点词句。

(3)你所选择的月球之谜是否已解开?

2、各小组汇报学习成果并相机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并鼓励学生积累。

3、在小组汇报学习成果时,请学生找到相应的段落,教师指导朗读。

三、拓展延伸,鼓励质疑

1、课文中提到了许多有关月球的知识,还有令你费解的吗?(鼓励学生质疑)

2、你所提的问题人类是否已经解开?如有学生知道可当堂解决,如不了解,鼓励学生课余查阅资料。

四、激发想象,鼓励探索

著名的宇宙航行科学家齐奥尔可夫斯基说过:“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是人不能永远生活在摇篮里。”神秘的天体宇宙正在向我们招手。假如30年后你登上了月球,你准备去做什么?

五、作业:完成《语文同步》

板书设计:

22、月球之谜

月面      月球之谜    月球年龄

(景色奇异)   (令人费解)   (有待探究)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月面的基本情况,以及课文提到的和月球相关的未解之谜。

2、培养学生就掌握的材料提出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回顾课文内容

默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二、小组合作,探究感悟

1、小组选择感兴趣的“月球之谜”进行探究性学习。

(1)我们最感兴趣的月球之谜是?

(2)让我们合作划出重点词句。

(3)你所选择的月球之谜是否已解开?

2、各小组汇报学习成果并相机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并鼓励学生积累。

3、在小组汇报学习成果时,请学生找到相应的段落,教师指导朗读。

三、拓展延伸,鼓励质疑

1、课文中提到了许多有关月球的知识,还有令你费解的吗?(鼓励学生质疑)

2、你所提的问题人类是否已经解开?如有学生知道可当堂解决,如不了解,鼓励学生课余查阅资料。

四、激发想象,鼓励探索

著名的宇宙航行科学家齐奥尔可夫斯基说过:“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是人不能永远生活在摇篮里。”神秘的天体宇宙正在向我们招手。假如30年后你登上了月球,你准备去做什么?

五、作业:完成《语文同步》

板书设计:

22、月球之谜

月面      月球之谜    月球年龄

(景色奇异)   (令人费解)   (有待探究)

篇7:三年级语文下册《月球之谜》教学反思

一、字词教学——扎实有效

在日常的教学中, 有很多老师, 特别是中、高年级的老师, 对字词教学都比较懈怠, 总以为识字、写字那是低年级老师应做的“功课”, 似乎与自己无关。在武老师的课堂上, 我们欣喜地看到, 识字与写字教学没有被冷落和忽略, 武老师扎扎实实地在课堂上进行了识字及写字教学, 给听课老师留下了深刻印象。如在揭题导入环节, 武老师是这样设计的———

师:月亮啊不仅名字多, 而且月亮上还有很多很多的难解之谜。这节课, 我们就来学习《月球之谜》。

师: (边板书课题边指导字形) 这个“谜”字不怎么好写, 看清楚老师先写什么, 再写什么。注意:写“米”的时候要和“言字旁”离开点距离, 看清“米”的最后一笔是什么?最后写“走之儿”, 起笔“点”要比“言字旁”的“点”低一点。

(指导学生书空“谜”, 相机巩固笔顺和写法。)

师:这个“谜”可以组什么词?

生1:谜团、谜底。

生2:谜语、谜面。

沙建华

生3:灯谜、猜谜。

师:“谜”可以组很多很多的词, 它有着不同的意思。 (随机出示“谜”的两种意思) “月球之谜”的“谜”应该选择第几种解释?

生:第二种。比喻还没有弄明白和难以理解的事物。

师:那么, 《月球之谜》告诉了我们哪些有关月亮的难以解释的谜团呢?下面, 我们一起来读书!

学生在武老师一步一步地引导下, 从字音、字形、字义等方面对“谜”这个字有了深入的理解。

二、朗读训练——呵护有加

重视学生的朗读训练是武老师这堂课的一大亮点。尽管这是一篇说明文, 但武老师仍然将朗读作为教学的重要手段。在通读课文环节, 武老师请了一个胖乎乎的小男孩站起来读课文。不知道是紧张呢, 还是已经成了习惯, 短短的一段话, 这个男孩子一个字一个字地读起来, 而且拖腔拿调, 听起来极不舒服。一遍读完, 台下听课的老师们已经开始窃窃私语了, 因为这孩子的朗读实在不像是中年级学生应有的水准。面对课堂上的突发状况, 武老师巧妙地加以了引导和处理。

师:我发现, 你读得很认真, 而且一字一顿, 一个字都没读错!正因为读得认真, 所以把节奏给慢下来了。相信你再读一遍, 一定能把节奏控制好, 武老师给你起个头。

(师不厌其烦地给学生范读了几遍, 引导学生再次读书, 结果这名学生一连读了三遍都和第一遍没有两样, 引得台下听课的老师哈哈大笑)

师:你听, 你的朗读进步真快, 台下听课的老师都笑着在夸你呢!

生: (一边向台下鞠躬一边美滋滋地坐下) 谢谢大家!

课后, 武老师在报告时说了这样一句话:“评价一堂课好不好, 主要看孩子在这堂课上成长了多少。”我想, 那个被武老师夸赞的小男孩一定会不由自主地喜欢上朗读, 他的朗读水平一定会在今后的日子里有一个大的飞跃。因为, 在武老师的这堂课上, 他收获了自信和勇气, 这是任何说教都望尘莫及的效果。

三、内容概括———指导有方

能够读懂一段话的意思, 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和提炼, 这是语文学习中学生应该具备的阅读能力之一。学生进入中年级以后, 训练其对一段文字的概括能力逐步成为教学的重点内容。在揭示课题以后, 武老师请几位学生分自然段通读了课文, 然后紧紧扣住课题中的“谜”字, 要求学生看看书, 想一想, 用自己的话概括说说课文主要写了哪几个有关月球的“谜团”。教学片段如下:

师:还有其他的谜吗?

生1:水藻一旦放在月球尘土里, 就长得特别鲜嫩、青绿。

师: (追问) 这是什么谜?

生1: (思索片刻) 水藻生长之谜!

师: (继续追问) 水藻在哪里的生长之谜?

生2:是水藻在月球尘土里的生长之谜。

师: (点拨) 这一节除了写水藻生长, 还写了什么?

生:玉米。

师: (引导) 玉米在月球尘土里生长和水藻一样吗?想想这个谜该怎么概括?

生3:植物在月球尘土中的生长之谜。

师: (引导) 而且是两种植物, 是不同的植物!

生4: (恍然大悟) 不同的植物在月球尘土中的生长明显不同。

师:是呀, 这是为什么呢?这又是一个谜。

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 武老师没有仅仅停留于表层的训练, 而是不断地进行点拨和引导, 促使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归纳逐渐变得准确、精练起来。我想:这个环节的教学, 既训练了学生的阅读和概括能力, 更训练了他们的思维, 使得语文教学有了更多一些思维含量。反思当下我们的有些课堂, 尽管教者也设计了归纳、概括环节的教学, 但在实际操作中往往是走过场, 学生们并没有得到真正意义上的训练。武老师的课给我们所有语文老师这样的启示:我们的语言文字训练一定要一步一个脚印, 扎扎实实、循序渐进。只有这样, 学生的语文素养才能在日积月累中得到切实的提高。

四、写法指导——挥洒有度

语文课, 不仅要关注文本写了什么, 更要关注文本是如何写的。这样一篇说明文, 在写法上能给学生怎样的启发呢?在课堂学习的最后, 武老师巧妙地整合文内外资源, 对学生进行了说明文选材及命题的方法指导。

师:刚才, 我们说了那么多的月球之谜, 文中为什么只选了三个谜呢?那么多好玩的谜为什么不都写上去呢?

生:谜团太多了, 文章用省略号写出来了。

生:全写出来显得特别啰嗦。

师:哦, 不能都写上, 要有所选择。咦?既然有所选择, 为什么教材只选了这三个谜写出来呢?

生:我觉得这三个谜都很有趣。

生:我觉得这三个谜是最简单的, 先让我们初步了解一下月球, 然后再去慢慢深入了解。

师:你真聪明!如果这篇课文不是写给我们同学看的, 而是要到世界科学家大会上去交流发言, 那他一定会写什么样的谜?

生:一定是很有难度的谜, 很深奥的谜。

师:原来, 写说明文一定要看读者是谁。如果是写给小朋友看的, 一定要写得有趣、简单!

通过以上的交流, 学生逐步明白:说明文根据阅读对象的不同, 应选择不同的说明材料, 而且所选材料要生动有趣、能吸引人。接着, 武老师又引导学生给文章换题目, 在争论和交流中再一次让学生明白, 说明文的题目要一目了然, 不能“故作玄虚”。

篇8:三年级语文《月球之谜》教案

1、认识“悬、遐、奥”等8个生字,会写“幕、临、悬”等14个字,正确读写。

2、朗读课文,通过讨论初步认识月球及其未解之谜。

3、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

【课前准备】

1、课文插图,月球表面及能表现出月色皎洁、清幽的图片,乐曲《春江花月夜》。

2、有关月球奥秘的图文资料。

3、学生收集的古诗词中描写月亮的名句。

4、媒体资源:教学演示课件《月球之谜》。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题,激发阅读兴趣

1、导语:

茫茫太空,有着不可计数的星球。上一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太阳,今天,我们要走近地球的近邻──月球。

2、(出示能反映月色皎洁、环境清幽的图片)同学们,古往今来,人们仰望天上的一轮明月,总会激起无穷的疑问。北宋大文学家苏东坡就曾问道“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今天,我们面对着这散发着冷冷清辉的明月,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她吗?

及时肯定鼓励,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

3、嫦娥奔月、吴刚伐桂都是民间传说。人们多想登上月球,去解开心中的疑问。1969年7月20日,美国的两名宇航员首次登上月球,发现了更多的月球之谜

(板书课题)。

4、点击课件主页中的登月图片,观看人类登上月球相关视频。

二、听范读,整体感知课文,然后再自读

1、提出自读要求:

⑴画出生字新词,练习把带有生字新词的句子读正确、读流利。

⑵画出课文中列举的月球上有哪些难解之谜。

⑶就你最感兴趣的一个不解之谜,结合上节课搜集的资料和小练笔,在空白处写一写自己的猜想。

2、组内交流:

⑴小组长设计形式,检查组内同学的生字、生词认读情况和课文朗读情况。

⑵组内同学交流所画出的月球之谜。

⑶讨论大家都比较感兴趣的关于月球之谜的猜想。

3、全班交流:

⑴各组选派代表或组员接读的方式,向大家展示朗读的正确、熟练程度,其他小组注意对生字词的正音。

⑵你在阅读中发现了哪些月球之谜?

①有条理地说出文中直接描述的未解之谜,如,月球是从哪儿来的?它跟地球一样吗?月球上的尘土有杀菌的本领吗?为什么不同植物种进月球尘土里生长得不一样?月球的年龄比地球大吗?等等。

②鼓励学生依据课文内容提出自己的疑问。如,月球上为什么会有那样奇异的景色?月球上的环形山是怎样形成的?月球上真的没有任何生命吗?宇航员在月球上怎么行走?

4、合作学习,探究问题:

⑴对某一未解之谜感兴趣的同学结为一组,大家共同猜想谜底。

⑵据老师提供的“资料袋”展开讨论,组内成员分工,将讨论结果记录下来。

(教师提供的资料,供参考)

①课后“资料袋”。

②月球起源之谜:

目前,人类关于月球的起源,一共提出了三种假说:月球被捕获说,地月同源说和地球分裂说。到目前为止,三种假说都没有取得强有力的证据,因此产生了第四种假说──“月球──宇宙飞船”说。

③月球年龄之谜:

根据从月球带回的岩石标本,可以测定月球的年龄。经分析发现,与地球上90%年龄最大的岩石相比,月球岩石99%年龄更长。1973年,世界月球研讨会上曾测定一块月球岩石年龄为53亿岁,而地球上最古老的岩石是37亿岁。有些科学家提出,在地球形成之前,月球早已在星际空间形成了。

④两位宇航员在登上月球后,马上开始了紧张的工作:

他们检查了登月器的着陆情况,一切正常;他们拿出铁锹,采集了月壤和月岩的样品;他们从登月舱中取出一块纪念碑,把它竖立在月球上,纪念碑上刻着地球东半球和西半球的图像,上面还刻着:

1969年7月,太阳系的行星──地球上的人类第一次在月球上留下足迹,我们代表全人类,来这里做一次和平的旅行。然后,又在月球表面安装了电视摄像机;又安装了一台太阳风测定装置,用来检测宇宙射线;还安装了用来精确测定月球和地球间距离的激光仪,测定月震的月震仪。他们又取出美国星条旗,神色庄重地把它插在月亮上。这些工作完成后,他们舒了一口气,跟美国总统尼克松进行了月亮和地球间的第一次通话。

⑤21~22世纪,人类将移民月球,建立月球村。月球村将利用太阳能取暖,利用月球上发现的水生产蔬菜、粮食,建立各种生活设施。月球村的重要任务是开采氮-3,并运回地球,利用这一热能源发电,供应全球所需电能。人类还将开发地球人拜访月球村的旅游业。

⑥从“阿波罗”8号开始,10号、11号、16号、17号都曾目击或拍摄过月面不明飞行物的照片,甚至早在1966年,美国的“月球轨道环形器”2号就发现,在月面上有一些排列有序的12~23米高的塔状建筑物,随后,苏联的宇宙飞船也发现了这些建筑。

⑦月球表面照片和课文插图。

3、举行月球奥秘发布会:

⑴各小组选派代表有感情朗读本小组感兴趣的月球之谜,力争通过朗读激起同学们强烈的好奇心。

⑵派中心发言人有条理地说清本组对月球之谜的猜想。

篇9:三年级语文《月球之谜》评课稿

三年级语文《月球之谜》评课稿

《月球之谜》是一篇介绍月球知识的科普文。从皓月当空的美好景象到人类第一次登月后看到的月面,接着列举了一些与月球有关的不解之谜,最后以“神秘的月球,人类还将将继续探索下去”结束。文章内容简单,但要借此引领学生感受月球的魅力,激发学生探索月球和宇宙奥秘的兴趣难度还是比较大的,科普文章比较难上出语文的味道,要想上好一篇科普文是比较难的.今天听了卢老师的这一堂课,现谈谈自己的几点感受。

1教学做到扶放有度。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卢老师在教学有关月球的不解之谜的段落时,先教学第3自然段,教给学生方法,完成表格,再让学生自学4~6自然段,独立完成表格。让学生找出课文中的谜,引导学生解决谜,最后提出还有很多谜等着我们去探索,设计思路从“生疑——解疑”这样的思路展开,脉络十分清晰,环节简洁。

2:合理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有效达成目标。

感受月球的神秘和美丽,引发学生探索的愿望,是本文教学的一个重点。卢老师在课堂上通过多媒体的合理运用,在情趣盎然的情境创设中达成情感目标,激发了学生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如教学本课第一句时,课件出示一轮明月挂在高空,带给学生美的享受、美遐想。在这样的情境创设下,加上老师优美抒情的引导语,引导学生感情朗读诗句。让学生说说眼前有怎样的画面,既达成积累语言的目的,不知不觉中理解了“遐想”这个词。同时也给这堂课增加了浓浓的文学味。学生读得有滋有味,完全被带入了一个神秘充满美丽的月球世界。“阿波罗”号探月车和两名宇航员在月球上的图片,激发了孩子们继续探索科学奥秘的信心和自豪感。也很好地体现了文字训练和思想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3.引导语优美,富有激情.卢老师的语言优美,每句过渡语都精心设计,她那优美且富有激情的语言,给学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导入新课时,很快地把学生带到了浩瀚神秘的宇宙中,激发了学生探索月球之谜的欲望,使得这节课获得了一半的成功。接着,我展示了几幅关于月球的美丽图片,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当夜幕降临,一轮明月悬挂在高高的夜空,那皎洁的月光曾引起你怎样的遐想?”在这句更具有启发的语言激励下,学生想入非非了,插上了想象的翅膀,飞到了神秘的月球之上。探索月球之谜的欲望吞没了孩子们的心。他们的心里由最初的美好的遐想到渴望探索、到惊奇景色奇异、到产生疑问。她抓住这一契机,顺势引导“随着科技飞速发展,人类探索发现了月球许多奥秘,但也发现了新的未解月球之谜。你有哪些未解之谜?课文介绍了哪些未解之谜?老师的一句话,好比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室里一下子开了锅,学生的思绪在无边的宇宙中尽情的遨游。

篇10:《月球之谜》语文教学反思

如:《月球之谜》一揭题,林青老师先引导看课件,引导学生:看到月亮,我们会想到什么问题?(这月球有哪些“谜”?)学生通过初读课文便会带着课题的这些疑问去研读课文。

二、引导学生抓课题再质疑细读课文。

朗读课文,林青老师又可引导学生:哪一部分你最提出什么问题?(月球的哪些“谜”已经解开,哪些还没有解开?)有了这个疑问,学生便会饶有兴趣地投入到学习中。这样的学习才是学生自己真正的、有目的、有兴趣的主动学习。在读文的过程中,老师可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或工具书来辅助自己解决问题。

此外,引导学生学文过程再质疑,即让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根据课文内容随时去发再问题。如当学生学懂了月球上的景色奇异后,让学生来说此时在头脑中会产生什么疑问。学生便会自然地想到:月球上的景色为什么会这么奇异?这样就更有利于知识的课外延伸——去阅读更多的科普说明文,以致于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

篇11:《月球之谜》的“!”和“……”

“那皎洁的月光曾引起人们多少美好的遐想!”读着这个句子, 我们仿佛就进入了那“皓月当空”的夜晚, 看到了那“白玉盘”似的月亮, 想到了很多很多, 归结为一句, 那就是:它藏着多少秘密呀?这就使“月球之谜”的悬念陡然而生。

“这一连串试验结果是多么令人费解啊!”这是对文中写的前三个月球的不解之谜的总结之语。其一是“天空是黑洞洞的, 表面却洒满灿烂的阳光”。“没有任何生命”;其二是月球上的尘土具有“杀菌的本领”;其三是月球的尘土对水藻有一种特殊的作用:“长得特别鲜嫩青绿”。“令人费解”是“让人猜不透”的意思, 也就突出了“月球之谜”。

文章在阐述了“难道月球比地球的年龄还大?或者是月球的火山活动比地球还早?”这样的“又是一个谜”之后, 出现了省略号“……”, 而且独占一段。这个意味深长的省略号不仅表示文中的列举并未穷尽, “月球之谜”还有很多很多, 而且也使文章具有更大的启示性, 引发人的联想。是啊!对于这样“神秘的月球”, 我们怎么能不“继续探索下去”呢?

篇12:三年级语文下册《月球之谜》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学习,认识月球,了解月球,讨论月球未解之谜。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教学重点:

通过探究性学习,大体知道月球是个什么样的世界,知道文中写了哪些月球的不解之谜。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月球神秘的魅力。教学准备:

利用课余时间找出和月球有关的知识和古诗。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月亮自古以来,就于人们结下了不解之缘,它尤其受诗人们的钟爱。那皎洁的月光,富有变化的月形,激起了诗人们多少怀念与感慨,同学们知道哪些关于月亮的诗歌?(师生背诵有关月亮的诗词)

月亮在诗人们的描绘下是如此的美好,课前大家针对自己不同的特长和兴趣分小组展开的对月球的探索,现在就来看看我们的成果。(分别展示图片、诗歌、神话传说)我真为大家的聪明智慧所叹服!

检查预习,让学生们来读一读黑板上出示的字词。开火车,玩游戏的方式,检查生字词的掌握。

二、学习课文,解疑问答

1、自读课文

现在就让我们登上月球,去看看那是个怎样的世界!打开课本大声朗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疑惑?

3、小组活动:写出人类探索月球未解之谜。教师准备红、黄、绿、蓝、紫、橙六色卡片四套,分别写有1、2、3、4、5、6。由学生随机抽取,按照数字相同的规律做在一组,每组发给1张白纸,然后按照顺时针依次传给其他同学,在规定的时间内,提出尽量多的问题,最后一名同学汇报,比赛哪个小组获胜。

4、总结表达,读懂了什么,讲述疑惑,三、交流探究,自主学习

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人类不会永远生活在摇篮里。人类选择走出地球,那么第一站就自然而然的选择了离我们最近的“未知”土地——月球。可能许多年后回首人类登月的历史,我们会觉得我们现在所取得的成绩很微薄,但是对人类进步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正如一位踏上月球的人所讲:“虽然这只是我的一小步,却是人类的一大步!”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本,看看月球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世界?请特别关注人们探索月球之谜的历程。

四、小组讨论

结合实例,从古至今,人类一直孜孜不倦的探索着宇宙星空的奥秘,不仅仅是月球,还有火星,银河系等等,为什么会出现哥伦比亚事件?为什么美国对于火星的探索遇到困难的新闻牵动了全世界的关注?我们知道就是因为这样一种探索的精神使得今天的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和进步,那么科学进步的含义仅此而已吗?提出不完整的等式,科学进步=牺牲+探索+…+…+…+…启发学生思考,小组讨论填写不等式。说出相应的理由

小组活动:按照形状相同的规律划分小组,小组讨论填写等式,然后按照颜色分组到别的小组讨论,了解别人的想法,最后回到自己的小组,修改本组的观点,红色留下负责解释本组的想法,全班汇报交流。

五、课堂小结

篇13:三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

《揠苗助长》是S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寓言。讲的是古时候有个农夫为了能够让禾苗快些长高,而将之一棵一棵往高处爬,结果禾苗都枯死了的有趣故事。本课的教学目标就是要学会本课生字词语,读懂课文,并能从中明白所要告诉我们的道理。我从教材实际和学生实际出发,在第一则《刻舟求剑》的教学时重点教会学生学习寓言的方法,因此本课的教学设计,我主要是要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点拨下自读自悟,掌握学习的方法,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本课教学基本上能够达到我预期想达到的教学目标,所以在听完课后,老师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看法,那就是本课教学无论是老师的教学模式,还是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真正贯彻新课标的教学理念,确实落实新课程改革。在对学生的朗读训练上做得到位,也是这节课的亮点之一。首先,在初读课文的设计上,能够让学生带着问题初步感知,并能利用观看动画课件,让学生整体感知。再读课文时,带着一定难度的问题深入学习,步步深入,循序渐进,自渎自悟,在小组里合作探究,真正落实单元目标,突出教学重点,敢于放手,给学生足够的自主学习机会,并在此基础上拓展延伸,将自主学习的空间还给学生。但不足还是存在的,如果教师能够更全面地关注全体学生,善于抓住学生的闪光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那将更锦上添花。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正视自己的优点,祢补自己的不足,使自己不断成长。

篇14:三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

三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1

每次上过类似今天这种情况的网络课,总是引发很多的思考和争议,许多人关心的总是他与语文课的关系,把脱离语文教学目标和听说读写能力作为强有力的驳斥论据,以前我也曾懵懂的认为我是不是脱离了目标,在走俏啊?在确定了这堂课的教学目标之后,我坚定了自己的信念,要体现课程与技术的整合,体现新课程的理念,体现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变革,体现多元智能学习,最终实现融合性学习,以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信息素养的形成为最有力的说明!

反思课堂教学设计,我认为教学策略的设计最为重要,同样,我们教师在日常教学设计中应加强对教学策略的研究和探讨,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课堂效率,提高教学质量。

一、问题策略的设计

这个主题活动,我始终贯穿着这样几个问题的设计,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一种思维的框架,那么将来无论做什么事情如果都能受到这种思维的启发,相信这就是一种良好的思维习惯,继而有利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1、你知道什么?关于月球的知识你了解多少,是对以前知识的一个积累和概括。

2、你想知道什么?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习惯。

3、你怎样知道的?对于学习的方法和途径的认识。

4、你学到了什么?总结学生经验。

教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要注意层次性,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关键要设计好基本问题,基本问题的设计要体现高级思维的训练,比如教师在设计“科学进步=探索++”就是要培养学生利用自己掌握的知识经验和具体事例从不同角度和层次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

二、活动策略的设计

有效的小组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集体的团队精神和协作精神。通过两次小组活动的开展,一次问题接龙,展现一个小组集体智慧的结晶,比赛哪个小组提出的问题多而且精彩有价值,使得每个学生的头脑细胞活跃,富有创新意识,“月球上有传染病毒吗?”“月球和地球哪个的年寿高?”“月球的尘土具有杀菌的作用吗?”另一个活动是小组讨论填写等式,然后到别的小组吸取经验,回来补充自己的观点,这个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表达、倾听、再思维的能力,可以说选择一种好的组织形式,对于提高课堂效率也是相当的重要。

三、评价策略的设计

这堂课中我认为比较失败的就是没有很好的体现评价的过程,无论是对于学生精彩的展示还是小组活动,教师的引导,教师的语言显得有些干瘪,吝啬,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也是上好课重要标准,另外教师的情绪直接影响了教学的过程和效果。

三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2

1、这是一篇开发学生智力的有趣故事。教学伊始,教师可以创设情境,或者从类似的民间故事入手,或者营造一个相同或者类似问题情境,以启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生的思维和兴趣充分调动的基础上,导入本课的学习。

2、课文篇幅短小,文字也比较浅显,但讲述的道理很有启发性。要放手让学生把课文读懂,可以先让学生参照课文前的提示语,明确学习的要求,独立阅读、思考,在大体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全班学生讨论、交流,让学生体会到为什么小徒弟的画能得到画师的称赞。要在一张同样大小的纸上,画出尽可能多的骆驼,大徒弟想到的办法最简单,也是常人一般的画法,那就是把骆驼画小。当然,骆驼画得越小,画出的骆驼就有可能越多。二徒弟的方法与大徒弟相比,有一定的进步,他用骆驼的头来代表整个骆驼,这样,他画出的骆驼数就比大徒弟多了。不过,无论是大徒弟还是二徒弟,他们画出的骆驼数毕竟都是有限的,都没脱出俗套。与他们相比,小徒弟的办法之所以最好,是因为他用有限的两只骆驼代表了无限的可能,谁也说不清究竟会有多少只骆驼,给人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因此,他的画最好。教学中,老师也可以问问学生,还有没有其他的办法也可以画出更多的骆驼。

3、课文最后学习伙伴说:“我也想到过别人没有想到的事。”目的是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学习中拓展开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也可以从生活实际中提出一些问题,启发学生提出改进或解决的办法。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把自己随时想到的一些好点子记录下来。

4、老师可以在学生广泛思考、交流的基础上,提示一些“想别人没想到的”例子。可以回忆一下学过的课文,比如,曹冲称象、司马光砸缸、聪明的华佗、爱迪生救妈妈的故事。也可以列举生活中的一些例子。如果时间允许,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讲画家作画的一些巧妙的构思。

三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3

《花瓣飘香》是一篇洋溢着浓浓亲情的课文,情节直白,情真意切。课文通过一个小女孩给生病的妈妈送花瓣的事,表明了她是一个敬重父母懂事的孩子。在教学中,我认为在感悟懂事和深化主题的环节,我处理的还算是成功的。

在第一课时充分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说说这是一个怎样的小女孩,抓住“懂事”这个词,让学生再自读课文,找出认为小女孩懂事的地方。新课标倡导课堂应该还原给学生,不应该是传统的教师的告知代替学生的思想。此时,我鼓励学生主动积极地思考,并配上音乐,为孩子营造一种安静祥和的气氛,果然,有的孩子认为小女孩摘花瓣送给生病的妈妈,是非常关心妈妈的;也有的学生认为她没有摘整朵花,而只是摘了一片花瓣,可以看出小女孩懂得珍惜花草,非常善良,还有的学生认为小女孩的爸爸交待她要听妈妈的话,不要惹妈妈生气,感觉小女孩非常懂事;可见学生透过语言文字真切地感受到小女孩是个懂事的孩子。

为了让学生将小女孩美好的品质牢牢记在脑海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作者被小姑娘的懂事深深感动了,于是第二天早晨——引读最后一段。我想在这两盆花中会藏有一张贺卡,请你选择其中的一张写一写。花瓣有时代表一份心、一片情,如果你手中有这样一片花瓣,你打算送给谁?你会对他(她)说些什么?通过这一情境,让学生也学一学小姑娘对周围关心过自己的人表一表心意,让我们的爱心也像这花瓣一样向周围的人散发出淡淡的香味。

三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4

《小虾》一文的教学,我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读写结合的方式

课文是北师大版三年级第四单元“可爱的小生灵”中的一篇课文。文章第三自然段写的是小虾非常有趣,是文章的重点段,也是教师执教的重点,它是通过写小虾吃食很小心来说明的。文中具体写了小虾吃食是怎样小心的:“先……然后……接着再……直到、才”等词语,把小虾吃食的有顺序的动作写得生动、具体,突出了小虾吃食很小心。为使学生体会这段话是如何写具体的,我先用不同形式的读理顺文章,再找出表示顺序的词,并告诉学生:“有顺序地说话能使人看得清楚听得明白。”最后让学生用这些表示顺序的词语说一段话,学生在充分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后说:“放学后……”在这个教学片断中,我引导学生以读段训练为重点,着重注意一段话里面句子与句子之间的联系,这样既承接了三年级的字词句的训练,又为以后的习作打下了基础。这一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又提高了能力,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创新的天地,从而也为夯实写作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二、小组学习的方式

本课第三、四两个自然段结构相似,第一句都是总写小虾特点,后几句都是围绕这一特点具体写的。教学时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第三自然段,在体会了小虾有趣的特点之后,立足于学生的发展,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小虾脾气不好的部分,学生在学习中采用自主读悟,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在独立品悟的基础上彼此交流。这样不仅深入理解了小虾的脾气,还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还有几点体会值得在今后的教学中学习借鉴:

一、抓住重点

本单元的主题是“可爱的小生灵”,教学重点之一是“激发学生仔细观察小动物的兴趣,体会作者的喜爱之情”。在教学中我还应该多注重从学生情感上培养他们对小动物的喜爱。作者怎样知道小动物的可爱?是长期仔细观察的结果。正因如此,作者才把小虾的样子、吃食、脾气写得活灵活现。我们在学习中不仅要学习作者写文章的方法,更要知道作者是怎样写出来这篇文章的。如果课堂上激发了学生观察小动物的兴趣,那么在写作时他们自然会把自己的感受写出来。

二、学会备课

平时我们的备课通常是面对一篇文章先读一遍,再看看教参和参考资料,然后就开始备课,最后在教学时把教参要求的内容讲出来。通过这课的教学,我知道了备课时不要着急看教参,要以读者的角度去反复读文,想想文中哪些地方打动了你,教学时要把这种感受也让学生体会出来。另外每一课的教学都要对照课标要求,想一想这课教学要落实哪一点,用什么方式方法去落实。备课点子应打在研读教材上。教师在读文章时要能把握作者的思路,把握编者的思路,领会其意图后,再从内容上设计教案,从表达方法上设计教案,从而达到真正备课的目的。

三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5

《燕子》这篇课文主要写的是在桃花盛开、绿柳轻扬、燕子飞来的情景。根据教材的特点和该年级的教学要求,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位于以下几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

2.理解课文,抓住描写燕子和春天的语句,感悟燕子的活泼可爱和春天生气勃勃的景象。3.正确读写“燕子、赶集”等词语。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确定的教学重点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教学难点是:感悟燕子的活泼可爱和春天生气勃勃的景象。我在教学中注意了以下教学策略的实施:

一.以读为主是当今语文课堂教学的主旋律。本课教学我把朗读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强调“以读为本、以讲助读”,我认为学习语言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外部语言不断内化的过程,实现这一内化的过程最重要、最根本的手段就是朗读。所以我鼓励学生自读自悟,避免老师讲的多,提问多,大力提倡“以读为主,以读代讲,以讲带动读、以问促进读”。让学生自读自悟、边读边思、相互讨论、边读边想象中去学习朗读,去理解词语,去培养语感,去接受潜移默化的语言熏陶。“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因此“入境悟情”是我始终追求的教学境界。

二.情境的创设在语文教学,尤其是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学生对课文叙述的一切,只有在情境中调动起学生的各路感官,让他们在情境中积极地观察、感受、操作,才能实现对语文的感悟积累和运用。本课教学中我在情境的创设上是花费了一番心思的:

1.以生活体验情境。这课要让学生从生活中体验春天的特点。课前让学生注意观察身边春天的景物,或搜集有关春天的图片以及诵读歌颂春天的诗歌和文章,让学生对春天有一个切身的感受。可见,学生获得的体验能够很好地帮助他们理解和感受课文。

2.画面再现情境。根据教材和学科的特点,这节课,我运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精美的画面和恰当的音乐,加深了对课文描写的意境的直观感受,比如,青草、柳叶、鲜花、小溪流水、青山绿水、燕子、蝴蝶等,让学生体会到春天的特征和美丽。由此看来,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使得这些生活经历有限、生活感受粗浅的低年级学生,不仅眼里有语言文字,还有相对应的形象画面,“符号”对应了“形象”,“形象”又激起了“情感”。

三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6

《荷花》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文章。课文写“我”在公园的荷花池边观赏荷花,被如诗如画的美景陶醉而浮想联翩,赞美了荷花以及大自然的美丽。

本文的重点与难点是引导学生展开想像,达到审美的.目的。在学习第二自然段时,我先让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然后结合课文中的插图,边读句子,边找出相对应的图,加深对句子的理解,感受荷花的姿态美。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做多元解读,让他们说说还可以换成哪些字?学生思维很活跃,有:长、钻、冲、露、伸等,再让学生把这些字放进句子读一读,谈谈体会。有的说说“长”太平常了,让人感觉不到荷花竞相开放、亭亭玉立的姿态。有的说“冲”字少合适,感觉花儿开得太快了。也有的说“钻”字一般用在比较结实、坚硬的地方,因此用“冒”字让人感觉白荷花生机勃勃、喜气洋洋、亭亭玉立的样子。通过交流再让学生读文,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在学习第四自然段时,让学生展开想像,对文中的省略号进行补充,让自己与花共舞,与虫共语,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的生活情趣。

三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7

1、教学方法可能太老式,提问不恰当。

陈旧的一问一答太多,应采用问题式探究。

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作为发现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学生的精神世界中尤为重要(苏霍姆林斯基)。学生有尝试的欲望,探索的愿望,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和发展这种探索心理。问题式探究是创设一种问题情境,引导、鼓励学生去发现、去探究、去解决。我们所说的问题式探究不是教师提问,学生回答,一问一答的问答式教学。应该是教师创设一种和谐、民主、宽容的课堂氛围,学生在反复的阅读,尝试,比较,自主的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积极地探究解答疑问,在疑问解决的同时发现新的更深层次的问题的一种反复的思维训练的过程。问题解决不是最终目的,整个探究过程才是核心。让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真正沉浸在问题情境中,探究性学习得到了落实,学生的思维空前活跃,这样的阅读教学学生会提出一个个具有学生味和个性特点的问题,闪烁出具有学生味和个性化体验的精彩回答,问题意识、创新意识得到了培养。

2、阅读指导注重方法。

在阅读教学中应该允许并鼓励学生从各自独特的视角去体会,去解读课文。只有这样,学生才是一个真正的阅读主体,他在阅读中才能真正体验到自己的精神劳动所带来的快乐,他才可能拥有真正属于自己的思想。如“看看该怎么读,争取把它读好。”另外,朗读也是一种极具个性的融理解和表达于一体的综合性活动,不同的人对一篇文章的体会即便一样,朗读的方式也肯定是有差异的。因此,在朗读指导中,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他读得最好”,这样的评价激励了一个,扼杀了一片。“你今天发挥了最佳水平。”“你很有自信心!”“我很佩服你的胆量。”“勇敢些,只要把自己的最佳水平发挥出来就行!”“为点评小专家送上掌声。”老师不断地鼓励,引逗,使底下的同学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竟相朗读和评议朗读,获得了阵阵掌声。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领域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便能发挥其高度有效的作用”;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人受到有效激励后的学习与工作的效能是激励前的三到四倍。在阅读中,当人的身心处于激活状态时,大脑会把意识的、潜意识的一切与文字内容相关的储备充分提取起来,勾连贯通,进行意想融会,意会整合。在这种状态下最容易产生顿悟和灵感,言语的、思想的创造性浪花常常会不断飞溅。课堂教学更需要我们走进儿童的心灵,走进儿童多姿多彩的内心世界,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也许这是小学语文教学一个更新、更美的境界。

三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8

1、布置学生搜集有关资料。

2、本课生字不多,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借助拼音认读,可在检查学生朗读时纠正读音。

3、教学这篇略读课文,可以通过学生自主阅读领会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并就自己读后的感受与同学进行交流。

对于主要内容的把握,学生不会遇到太大的困难,但要注意体会人们在处理这棵橡树与路时的心情和开始时不同的态度。

⑴ “突然,工人们停下来,把排水管放在地上。”工人为什么停下来,他们看到了什么,又是在想什么呢?原来,“在这条路应该延伸过去的地方,挺立着一棵高高的橡树”,这棵橡树“是那么粗壮、结实、挺拔,就像草原的哨兵一样”,充满了生命的活力,同时与环境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它又是一个“美”的象征。面对这个结合着生命与美感的高大的橡树,他们或者是为橡树的生命力与美感所震撼,或者是不愿砍伐橡树埋上排水管,总之工人们停了下来。学生阅读时要注意读好“那么粗壮、结实、挺拔,就像草原的哨兵一样”这句话,声音要响亮、有气势。

⑵ “工程师向工人们走来,他什么话也没对工人们说。工人们也沉默不语。”为什么工程师和工人们都沉默不语呢?工程师“什么话也没对工人们说”,表明他在此时也注意到了那棵象征着生命的活力与美感的橡树,内心深处同样也受到了震撼,因此没有命令工人将其砍倒,但该怎样做呢?他也还不是很清楚,于是工程师沉默不语;工人们不想砍掉这棵橡树,但又必须得到工程师的同意,他们沉默不语是在等待工程师考虑清楚以后作出安排。学生们读这两句话,语速要舒缓、语调要略显低沉,以便表达出人们当时肃穆、不知如何是好的情境。

⑶ “工程师长久地看着筑路计划,然后把目光转向橡树,叹了口气。工人们也沉重地叹着气。”“工程师长久地看着筑路计划”,一个“长久地”说明了工程师在内心深处经历了比较复杂的心理斗争,他“把目光转向橡树,叹了口气”,那么,工程师是为什么叹气呢?联系上下文可以知道,一方面橡树应该得到保护,另一方面“(要修筑公路的 )计划是不可以修改的”,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就是使公路绕过橡树,但这样一来,公路就不会像箭一样笔直了,因此,这声叹息含蓄地传达出工程师为了保护橡树,在没有改变筑路计划的前提下而不得不作出的无奈的选择。“工人们也沉重地叹着气”,表明工人们在没有得到明确的答复之前,看到工程师在叹气,内心非常担心、沉重。这两句话语速也要舒缓、语调同样要略显低沉。

⑷ “‘计划是不可以修改的。’工程师说。‘橡树也不可以砍。’工人们说。”工程师的话是陈述了一个客观的事实,因此,他的语气应该比较平静。工人们的话则是出于对橡树的爱护,因此他们的话应该含有一定的激动的情绪,读出来应该略显激动。

⑸ “工程师拿出一根楔子,走到离橡树100米的地方,把楔子打进了地里。‘现在谁也不会责备我们了。’他轻声地说。”工程师的行动给了工人们一个最好的答复,也使整个事件得到了较为圆满的解决;“现在谁也不会责备我们了”,表明了工程师在解决问题之后的一种轻松心态。因此,这段话读起来要轻快,但一连串的动作名词“拿出、走到、打进”,语速稍缓、语气略重。

⑹ “它像箭一样笔直,但只在一个地方弯曲成马蹄形。”“笔直”与“弯曲”在这句话里构成了鲜明的对比,作为公路来讲,自然是“宽阔、平坦、漂亮、笔直”为好,但人们为保护橡树却将其筑成“弯曲”的,显示了人们爱护树木、注意环保的高尚品质;“只在一个地方”则突出地强调了人们的良苦用心,只有一个弯儿,这个弯儿还是为橡树特别设置的。因此,这句话中的“笔直、只有一个地方、弯曲”需要注意重读。

⑺ “坐车过往这里的人不约而同地赞叹道:‘筑这条路的人一定有一颗高尚的心。’”“不约而同地赞叹”,表明人们都很认同、赞赏工程师和筑路工人的决定、行为 (正应了上文工程师的那句话“谁也不会责备我们了”),因此,他们也赢得了人们的尊重;“高尚的心”则是对工程师和筑路工人的非常准确的、也是最好的评价。学生阅读时要注意这两处的词语。在准确把握主要内容和领会人物心情的基础上,组织学生以小组或全班为单位,围绕课文前面导语中提到的“交流一下对这件事的看法”进行讨论交流。

4、引导学生积累词句。如果学生有兴趣,可以把自己认为优美的词句摘抄下来。

【参考资料】

〖橡树〗

落叶乔木。果实叫橡子,富含淀粉。树皮和壳斗可提单宁酸。有些种类的叶子可饲养柞蚕。

〖灌木〗

无明显主干的木本植物。植株一般较矮小,近地面处枝干丛生。例如紫荆、木槿、迎春、海桐等。

〖工程师〗

技术干部的职务名称之一。能够独立完成某一专门技术任务的设计、施工工作的专门人员。

〖排水管〗

排除雨水和各种废水的管道。

〖沥青〗

有机化合物的混合物,黑色或棕黑色,呈胶状,有天然产的,也有分馏石油或煤焦油得到的。用来铺路面,也用作防水材料、防腐材料等。通称柏油。

三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9

刚上完20课《恐龙》,对这种近乎神话里才有的动物,学生太有兴趣了。这节课,我安排了两个环节,一是画画,就是选一种你最喜欢、最熟悉的恐龙,画出它的形态,在环境中体现它的生活习性。二是根据自己的画,写出该恐龙的生活习性,并在学习小组中展示自己的画,同时向全组同学口述该恐龙的生活习性,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意想不到的是,刺激了一些绘画功底差的学生努力去学绘画。《恐龙》教学反思二

这个学期,我把功夫下在课前。就是要求学生在预习时自学生字,读通课文,每个学生在预习时就能把课文流利地读下来,基本弄清课文大意。在教学《恐龙》时,我也这样要求。养成习惯了,只要一提到预习,学生都会这样做。很好的。一上课,我就叫学生齐读课文,再完成一张表,即写出恐龙的名称、形态、特点。由于学生对课文已经很熟悉,完成这个作业得心应手。最后让学生根据自己所填的内容,叙述自己的观点。多让几个学生说,互相补充,互相完善,老师不费吹灰之力,一堂精彩的课就结束了。

三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10

《刘胡兰》这篇课文记叙了刘胡兰为了同党的安危,在敌人面前英勇不屈、钢铁般的坚强,最后终归壮烈牺牲的感人事迹。她牺牲时年仅十五岁,花一样的年华,却在残暴的敌人面前勇敢坚定、视死如归。回想起自己上小学时,老师讲这篇课文时,那时候对敌人的残暴我们心里就非常的气愤,对刘胡兰的勇敢坚强非常的佩服,对她的牺牲感...

《刘胡兰》这篇课文记叙了刘胡兰为了同党的安危,在敌人面前英勇不屈、钢铁般的坚强,最后终归壮烈牺牲的感人事迹。她牺牲时年仅十五岁,花一样的年华,却在残暴的敌人面前勇敢坚定、视死如归。回想起自己上小学时,老师讲这篇课文时,那时候对敌人的残暴我们心里就非常的气愤,对刘胡兰的勇敢坚强非常的佩服,对她的牺牲感到非常的同情、惋惜。学习的过程中,有股默名的情感,仿佛那情感一直延续到今天。现在,轮到我教学生学习这篇课文了,我也真的很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同我一样能感受到这些。

上课开始,我想想通过朗读让学生体会到敌人的凶残、刘胡兰的英勇。课前也让学生预习了一下,没想到学生对课文缺少了解,在读与敌人的对话时脸上充满了笑容,觉得很好笑。根本无法体会到当时的情境。虽然当时有股无名之火涌上心头,但仔细想想想想也不能怪学生,他们这些年龄的孩子喜欢的是动漫、科幻、武侠,试问了一下学生哪些人看过《地雷战》、《地道战》等这些革命战争年代的电影呀,寥寥无几,难怪孩子们对这段历史的漠不关心,又怎么会对过去的历史有深刻的认识和体会呢?

我想作为老师有责任让学生知道这段历史,应该在平时的教学中,生活中潜移默化地渗透这些历史知识,介绍有关的书籍让学生阅览,播放有关的电影、录像让学生欣赏,同时,还可以利用朗读课外资料、比赛等形式向学生介绍革命烈士们的英雄事迹,让学生收集有关的资料相互进行交流。我想这种渗透应该是持之以恒的,不是因为教了这篇课文而形式一下就心满意足。

三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11

这是一个开发学生智力的有趣的故事。我首先创设一个类似情景:如何用最少的钱装满整间屋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导入本课的学习。

课文篇幅短小,文字也比较浅显,但讲述的道理很有启发性。我就放手让学生把课文读懂,让学生先参照课文提示,明确学习要求,独立阅读、思考,在大体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全班学生交流、讨论。

在学生广泛思考、交流的基础上,提示一些“想别人没想到的”例子,开阔学生的思维。如:画出《山深藏古刹》《十里传蛙鸣》。

三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12

《荷花》这篇课文以“我”的感受力为线索,写出了荷花的美。怎样引导学生通过课文的阅读来欣赏这种美呢?在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先指导学生理清了课文记叙的顺序,接着,指导学生理解“看荷花”这节课文是怎样写出荷花的美的。通过范读,引导学生把在“看荷花”这节课文中感受到的荷花的姿势美、颜色美、动态美,充实到“赞荷花”这节课文中去,再要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部分课文,这样,学生在读到“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的时候,那赞美之情就溢于言表,把这一池花读“活”了。最后,我启发学生想象,化为课文中的“我”,化为池中的一朵荷花,身历其境,一阵风吹来怎么样,风停了又怎么样,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怎么快乐,小鱼告诉我昨夜做的是什么好梦。

下课了,学生意犹未尽,还沉浸在课文中,我也真切地认识到丰富的想象必须以鲜明的表象为前提,必须以深切的感受为基础,有感情地朗读是把学生导入情境,引起感情共鸣,过渡到想象的重要手段。今后此类课文我还遵循这一模式。

三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13

在课堂上,教师是知识的指导者、引导者。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握教材,机智地发现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灵活地加以引导,课堂上教师能够机智的处理问题,会让整个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在教学《画杨桃》一课时,我深深地体会到教师的机智是课堂的灵魂。在教学中由于自己的教学不够机敏,致使课堂上的许多亮点没有爆发出来。我认为在课堂上需提高引导的机智和评价的?

如果我能及时让其他学生对这位学生的说法进行评价,说说你是否同意他的观点,学生就会各抒己见,说明自己的看法。课堂上就会出现不同的声音,思维产生碰撞。同时也进一步地深化文章的主题:当别人的看法、想法和自己不一样时,不要忙着发笑,要看看人家是从什么角度看的。

提高引导的机智

课堂上教师的引导尤为重要,它可以让学生杂乱的思维变的有序、深刻;同时也能使知识的掌握更具条理性。而我在教学《画杨桃》一课时,恰恰忽视了对学生的引导作用。如当学生在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时,不是用简洁的语言进行叙述,而是在复述课文时。我这样处理会更好:再找一个学生用概括的语言说说主要内容,然后引导,我们在说文章主要内容时,如果能用简短、概括的语言叙述就会更好,而你好像是在复述课文内容。这样一引导学生就知道如何说文章的主要内容,对其他同学也起到指导的作用。

再如,在教学理解老师的一段话时,如果这样处理学生的理解就会更深刻些。让学生把老师说的这段话都来读一读,再谈自己的理解和体会,学生的思路就会更清楚,理解起来会更顺畅。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当发现学生读的并不理想时,教师加以示范朗读,效果就会不一样。

通过上《画杨桃》一课,我认为自己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自我提高:

1、深入钻研、挖掘教材,灵活地处理教材。

2、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机智。

3、深入地研究自己的薄弱之处,提高评价的能力。

总之,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我将在这门艺术的殿堂中不断提高。

三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14

教材简说:

这篇课文讲述波兰一所学校的儿童队员,在国庆来临之际,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在国庆游行检阅时,让拄拐的博莱克走在第一排。游行时,他们的检阅队伍获得了大家的一致喝彩。课文的思路很清晰:先是交待了事件发生的时间和背景,然后细致描述了两个场景:儿童队员准备参加国庆检阅,商量怎么解决一件“棘手的事”;国庆节那天儿童队员参加检阅的情景。

教材分析

本课打算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学习一至九自然段,第二课时学习十至十自然段。本次开课我上的是第一课时,我就说说对这一课时的想法。本课时的学习目标是:1、会认俱、拄等五个生字,理解“检阅、鸦雀无声”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会人物心理的变化。3、感受儿童对残疾人博莱克的关爱。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以直接的方式导入新课。由于对“检阅”一词较难理解,所以我把这个问题放在学生的预习当中。这个学期我让学生借助词语手册进行预习,所以学生能说出检阅的大致意思。那么对检阅这个词语的意思我是这样想的,我不要求学生完全理解这个词语的意思,但想应该让学生明白检阅是一件严肃的事,隆重的事。对下文儿童队员为什么感到为难作好准备。

二、初读课文

学生自由读课文,祭出自然段,同时大声地读一读词语。这篇课文的生字很少,而且三年级的生字大多数也是要求写的,所以对生字的教学放入词语,用红色标出。然后用各种形式计新词,如指名读、开小火车、齐读。指名读时基本上叫比较优秀的学生,让学生正确感知新词的读法。

读完新词,我提示学生这篇课文可以分成两部分,让学生再读一读课文,学生能正确找出两部分,并让学生说说两部分分别讲了什么,让学生知道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和对这篇课文的框架也有一定的了解。

第三步是学习一至九段

了解了第一部分主要讲的是儿童队员们商量博莱克是否参加检阅的事,我首先让学生理解怎么样的事是需要商量、讨论的?让学生知道商量的事都是比较重要或难办的事,为学生接下去体会儿童队员的心情作好准备。学习第一部分我又把它分成两部分,体会两部分的不同感受,形成一个对比。接着出示三至六自然段,找一找哪些句子让你感受到儿童愉员的为难和矛盾。这一部分的学习是随机的,因为是随机的,所以让我感觉到很难。这四段翻来复去,其实就是一句话:让博莱克去,担心队伍不整齐,不去,担心博莱克伤心。第一次试教时,我设计了很多小问题,我觉得这些小问题还是能引导学生一步步深入,学生感悟得也比较好,但是老师的话显得太多。所以这次去了很多小问题,可是发现学生很难体会姪儿童队员们的复杂心情。

对七、八、九这三个自然段的讲解,我想要比三至六段要简单些,主要是让学生感受儿童队员们的另一种心情,这种心情是高兴的,兴奋的、激动的,与前面的为难、矛盾形成对比。但是由于对三至六段感悟的肤浅,学生对这一部分内容的感悟也不深入。所以最后对“这些小伙子真棒!”中这个棒字的理解也不够到位。我上完课也在想把“这个小伙子真棒!”这句话放在这儿是否合适,因为这些小伙子真棒,包含了两点,一是整个队伍走得很整齐,二是对残疾人的关爱。

第一部分中儿童队员的心理活动非常丰富,虽然三至六每一段都是很简短的,但是内涵却是很丰富的。学生不能深刻感受儿童队员的内心感受,是因为学生还没有走进儿童队员的内心世界,而学生没有走进儿童队员的内心世界的最关键原因是我的引导还不够。所以我需要学习得还有很多。

三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15

从文中的拟人句中感受到了山村早晨的美丽:正是因为作者采用了拟人的手法,让没有生命的事物赋予《山村的早晨》是s版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更是一首语言优美、意趣盎然的诗歌。诗歌语言简洁精炼,意境清新明丽,描绘了山村早晨的美丽和宁静,展现了山村里人们生活的祥和、愉快,表达了对山村的热爱和向往。

新课程目标指出: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读”贯穿了全课时的始终。培养文本意识应抓住阅读,强调以读为本。众所周知,“感悟”是从“感”开始的,无感之“悟”乃“空悟”,“假悟”,犹如空中楼阁。

因此,我首先让学生细心研读文本,从字里行间中去感受山村早晨的美丽——你从哪儿感受到了山村早晨的美丽,边读边画,边读边想,并写下理由。学生很快了生命,让不是人的动物赋予了人的动作、思想,顿时这些事物便充满了灵性,让这山村的早晨充满了生机勃勃,作者的喜爱之情也就跃然于纸上了。再通过学生个别读、男女生赛读、教师引读、想象画面读等多种方式的朗读,老师也及时给予真切的鼓励,学生一次比一次读得好,很明显,学生已经走进了文本,进入了诗歌的意境中,与作者产生了心灵的碰撞,真切地感受到了作者笔下的山村的早晨是如此的美丽而又宁静,她就是一幅水墨丹青哪!

语文教学以大阅读为核心

“以读引读”、“以读引说”、“以读引研”、“以读引写”是语文教学的一条主线。而我的这节语文课上,仅仅呈现了“以读引读”这一个环节。早晨的美文精彩片段,并说说喜欢的理由或从中感受到了什么。学生进行了课前阅读,还做了记录、交流,所以课堂上能够有所呈现。这期间,不仅有学生的阅读交流、情感交流,更有老师与学生的对话,因而,参与阅读分享的学生还比较多,基本上达到了“以读引读”的目的,但是离“推进大阅读”的目标甚远。

阅读教学以课文为基点,引发学生更广泛地展开阅读,从大量的相关主题内容的研读中,感悟语言、感悟文学并学习以语言为载体的多种文化。在课堂的交流碰撞中,他们不断感受汉语言的魅力,形成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如果能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写一写,让他们在阅读中形成思想,在写作中表达思想,在讨论中交流思想,那就更完美了。另外,小组合作学习是生本课堂的主要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中读书、交流,以达到共同提高之目的,凸显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篇15:三年级语文下册《月球之谜》教学反思

师:今天我们来讨论一个人生的大问题:人活着是为了什么?

生:为了赚钱!

师:有钱就能生活得很好吗?如果是这样, 为什么有些千万富翁还活得不快乐呢?为什么明星大腕还选择自杀呢?我觉得, 钱不能成为人生的追求。

生:人活着, 是为了学习。

师:学习怎么可以成为人生的目标呢?那还不学成书呆子了。

生:为了找个好工作。

师:什么工作是好工作呀?

生:挣钱多的。

师:唉, 又说回钱上来了。看来, 同学们还没有思考过这个人生的大问题。老师给大家一个答案, 保准让你满意:人活着是为了追求幸福。 (板书:幸福) 你们说的学习、找好工作、多赚钱, 都是为了追求幸福, 但是, 幸福的含义不只是学习、工作和赚钱。请大家欣赏一首题为《泥土》的短诗:“老是把自己当成珍珠/就时时有被埋没的痛苦/把自己当作泥土吧/让众人把你踩成一条道路”。你们说, 珍珠和泥土, 谁更幸福?

生:诗中说珍珠经常痛苦, 可是泥土被人踩成了道路, 它怎么会幸福呢?

师:光芒四射的珍珠, 总要显示自己;显示不成, 它就痛苦。有一个同学告诉我, 艺术节的时候, 班级里要选一个同学去参加歌唱比赛。这个同学一直都认为自己唱歌是最好听的, 所以, 她认定老师一定会让她参加比赛, 于是, 这个同学激动得满脸通红, 心怦怦直跳。结果, 老师却说出了另一个同学的名字。这个同学立刻委屈得眼泪都要流出来了。这都是因为她把自己当成了珍珠而造成的痛苦。如果她把自己当成泥土, 为别人铺一条回家的路, 或者上学的路, 谁都不会把她忘记。你们有没有想过, 没有泥土的世界, 会是怎样的呢?

生:没有泥土, 就没有我们住的房子;没有泥土, 就没有花草树木。我们脚下的大地, 就是泥土呀!

师:泥土就像空气、阳光和水一样, 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宝贝呀!没有珍珠, 人类一样可以活着, 但是没有泥土, 人类就不能生存了。这么宝贵的泥土, 它却没觉得自己有什么了不起, 没有被埋没的痛苦, 它该多么幸福啊。

读书信, 议奉献

师:《给家乡孩子的信》这篇课文的作者是一位著名的大作家, 他写这封信时, 已经87岁了。当时的他, 连写字都困难, 但他还是饱含真情地写下了对家乡孩子的期望。这位大作家就是巴金, 他1904年出生, 2005年去世, 活了102岁。你们知道巴金为什么这么长寿吗?

生:不知道。

师:我觉得, 这与巴金老人“愿化泥土”的精神有关。年少的巴金, 生活在四川省成都市一个富裕的家庭里, 他的爷爷和父亲, 都是清朝的高官。但渐渐长大的巴金, 却越来越不喜欢这个家庭, 因为他认识到, 富人的钱, 都是靠剥削穷人得来的。所以, 巴金就离开了自己的家, 留学法国。30岁左右, 他创作了长篇小说《家》、《春》、《秋》, 揭露了旧社会封建大家庭的黑暗, 为老百姓说话, 为民族的未来焦虑。一个抛弃了荣华富贵, 把自己融入泥土的人, 经历了岁月的洗礼, 苦难的折磨, 在人生暮年的时候, 会对家乡的孩子说些什么呢?

师: (朗读课文后) 巴金在这封信的最后说:“希望在你们身上”, 你们知道这里的“希望”指的是什么吗?

生:希望我们能“好好地学习”。

师:你是从结尾这句话看出来的吧?那我们再仔细读一读这句话:“你们心里有那么美好的事物, 爱惜你们可以使用的宝贵时间, 好好地学习吧, 希望在你们身上。”爱惜时间, 好好学习, 希望在你们身上, 谁能给这句话加个关联词语?

生:因为爱惜时间, 好好学习, 所以希望在你们身上。

生:只有爱惜时间, 好好学习, 希望才会在你们身上。

师:感觉到了吗?爱惜时间, 好好学习, 只是实现希望的前提, 并非巴金对孩子们的希望。大家再仔细找一找, 巴金的希望, 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句, 在文章中能够找到。

生:“我和别人一样, 也希望看到自己的生命开花。”

师:差不多少了, 可是, 什么是“开花结果”呀?中心句都不会说得这么委婉, 而是直接说明文章的含义。

生:“人活着不是为了白吃干饭, 我们活着就是要给我们生活其中的社会添上一点光彩”。

师:对!那怎样做, 才是为社会添彩呢?

生:当科学家!

师:好, 有理想, 有志向, 祝你成功!但是, 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科学家。大家想想, 一位清洁工把马路打扫得干干净净, 一位出租车司机把乘客安全地送到目的地, 一位邮局的投递员及时地把信件、报刊投入报箱, 这是不是在为社会添上一点光彩?

生:是。

师:所以, 巴金说:“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于享受。”“我们每个人都有更多的爱, 更多的同情, 更多的精力, 更多的时间, 比维持我们自己生存所需要的多得多。只有为别人花费它们, 我们的生命才会开花。一心为自己的人什么也得不到。”无论是著名的科学家, 还是普通的劳动者, 只要对社会有贡献, 就是在为社会增添光彩, 就是在让自己的生命开花。

生:巴金是大作家, 他为社会增添的光彩应该更大。

师:巴金从来没把自己当作了不起的人物, 他在信中说:“不要把我当作什么杰出人物, 我只是一个普通人。我写作不是我有才华, 而是我有感情, 对我的祖国和同胞有无限的爱, 我用作品表达我的这种感情。”这绝不是空话。许多作家都为自己取了个含义深刻的笔名, 而“巴金”这个笔名却取得非常随便, “巴”字是他的一个同学的姓, “金”字是他喜欢的一位外国作家名字里的最后一个字。他把自己的名字看得很轻, 只要简单好写就行了, 这不正是泥土一般朴实的精神吗?刚才我们说到巴金老人长寿的原因, 正是因为泥土一般朴实的精神使他拥有了博大的胸怀, 烈日晒不化他, 风雨击不垮他。曾经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作家海明威, 专写硬汉题材的小说, 代表作是《老人与海》, 可是他却在62岁的时候开枪自杀了, 因为他觉得自己再也写不出比以前更优秀的作品了。请看《泥土》这首诗, “老是把自己当成珍珠/就时时有被埋没的痛苦”, 珍珠一旦不能放射光芒, 就觉得自己没有了价值, 可是, 泥土呢, 它本来就很普通, 无论何时, 它都在默默地尽着自己的义务, 默默地奉献着, 看四季变化, 看花开花落, 它在奉献中获得了幸福。

讲故事, 悟幸福

师:有一篇童话, 叫做《幸福是什么》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 北师大版语文五年级下) , 讲述了三个放羊的孩子疏通了一眼山泉, 做了好事, 山里的仙女出来感谢他们, 并祝他们幸福。他们问仙女:“幸福是什么?”仙女说:“你们应该自己弄明白。十年以后, 如果你们还不知道幸福是什么, 我再告诉你们答案。”十年后, 三个放羊的孩子变成了三个青年, 他们又聚在一起, 谈论起幸福。第一个青年说, “咱们分手以后, 我就去一个城市里, 在那里进了学校, 学了很多东西, 现在成了一个医生。我弄明白幸福是什么。我给病人治病, 他们恢复了健康, 多么幸福。我能帮助别人, 因而也感到幸福。”第二个青年说, “我做过很多事。我在火车上、轮船上工作过, 当过消防队员, 当过花匠。我勤勤恳恳地工作, 对别人都是有用的。我的劳动没有白费, 所以我感到幸福。”第三个青年说:“我耕地。地上长出麦子来, 麦子养活了许多人。我的劳动, 也没有白费, 我也感到幸福。”突然间, 那位仙女又出现了, 她说:“你们的话, 我全听到了。你们三个都明白了:幸福……”这篇童话, 我就讲到这里, 请同学们写一句话, 你认为, 仙女会说幸福是什么呢? (生写, 师巡视, 5分钟后朗读)

师:仙女说:“你们的话, 我全听到了。你们三个都明白了:幸福是……”

生:幸福是付出, 不是索取。付出你的知识, 付出你的能力, 为更多的人创造美好的生活。

师:你强调了“付出”二字, 非常准确。巴金在一篇散文中写过这样一句话:“我一生最高的目标就在于‘付出’二字。”

生:幸福是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为我们的社会增添一点光彩。

师:你的回答很巧妙, 既联系了这篇童话的内容, 又引用了巴金信中的话。我们来听听课文中的仙女是怎么说的吧!她说:“幸福要靠劳动, 要靠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 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看来, 你们跟仙女想到一起去啦!

化泥土, 结果实

师:巴金曾写过一篇题为《愿化泥土》的散文, 回忆了童年时代那些普通的劳动者对他的教育, 他把那些抬轿子的轿夫, 门房里的听差, 都称作人生的“老师”。在文章的结尾, 他写道:“我家乡的泥土, 我祖国的土地, 我永远同你们在一起接受阳光雨露, 与花树、禾苗一同生长。我唯一的心愿是:化作泥土, 留在人们温暖的脚印里。”巴金先生是多么敬佩泥土, 渴望化作泥土啊!下面, 请同学们想一想, 泥土有什么特点。

生: (纷纷回答) 松软、肥沃、潮湿、无言、宽厚……

师:现在, 请你们结合泥土的特点写一句话, 格式是这样的: () 的泥土, 像 () , () 。“像”的后面要把泥土比作一种人, 最后要写的是泥土的作用。这个作用既是泥土的作用, 又要和这个人有关联。修饰“泥土”的词语, 就从泥土的特点中任选一个, 看哪位同学能把这句话写得既准确又生动。 (生写, 师巡视, 10分钟后朗读)

生:肥沃的泥土, 像辛勤的园丁, 让大地绽放出五颜六色的花朵。

师:园丁为花草修枝剪叶, 浇水施肥, 与“肥沃”紧密相连, 你的比喻很准确。

生:无言的泥土, 像朴实的农民, 让大地翻滚着金灿灿的麦浪。

师:农民种麦子, 土地让麦子生长。你联想得很好。

生:松软的泥土, 像温柔的母亲, 让自然万物在自己的怀抱里健康成长。

师:我用巴金先生的话, 为你们精彩的回答作个结尾:“我愿化作泥土, 留在人们温暖的脚印里。”把同学们说的句子连起来, 就是一首诗了, 我给这首诗起个名字——《泥土的奉献》。

师:大自然的美丽, 离不开泥土的功劳。不过, 人们常常只看到高挂在枝头的果实, 看到碧绿青草间的鲜花, 没有谁会注意到脚下的泥土。可这些美丽的花草树木, 瓜果蔬菜, 都是泥土孕育的呀!你们说, 泥土这样默默地奉献, 它能得到什么回报吗?

生:它什么也得不到。

师:真的吗?你们再好好想想。当你踏踏实实地做一件事, 当你真心地为他人付出时, 虽然你没想得到什么, 但是回报自己就会来找你的。泥土也是这样……

生:我明白了, 飘落的花瓣和树叶都会变成它的养料, 让它更加肥沃。

生:如果草木茂盛, 就不会出现泥石流和沙尘暴。

生:树根可以牢牢地抓住泥土, 使泥土不分散, 不会发生山体滑坡。

生:植物多了, 动物也会增多, 它们的粪便也是对泥土的回报。

师:你们瞧, 泥土并没有想过要得到回报, 它只是默默地付出, 但最后, 它得到了最大的回报, 它可以与天共生, 它得到了永恒。所以, “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于享受”, 因为在奉献的同时, 你会得到最大的享受, 那就是你的生命开花结果的时候。同学们, 从巴金老人写给家乡孩子的这封信里, 我们读到的不是枯燥的说教, 而是泥土的芬芳、奉献的幸福。

备课笔记

放长线钓大鱼

任公子为了钓到大鱼, 制作了一个很大的鱼钩和一条很粗的黑绳子, 用五十头牛来做鱼饵, 独自坐在会稽山上, 将鱼饵投到东海, 平心静气地等着大鱼上钩。这样过了一年, 也没有钓到一条鱼。后来, 有一条大鱼吞食了鱼饵, 牵引着鱼钩, 沉到海里, 翻腾搅动, 巨浪滔天。任公子钓到这条大鱼后, 将它分割开来, 晾成鱼干, 浙东一带的广大百姓, 都曾饱食过这条大鱼的肉。

“放长线钓大鱼”, 这是庄子笔下一则荒诞的寓言故事。我羡慕任公子的大气魄, 大耐性, 他平心静气地等了一年, 也没有放弃自己的目标。我们的语文课, 多么需要这种钓大鱼的气魄与耐性啊!

囿于教材全解, 不肯深入思考, 不敢独立探索, 语文老师就成了围着“教材全解”拉磨的驴子, 每堂课都转着同样的圈子, 老师的头眩晕了, 学生的头也迷糊了。难道语文课就是为了让学生机械地抄写笔记, 枯燥地解答训练题吗?殊不知, 那只是一些可怜的虾米。语文是最能与学生的灵魂相通的一门学科, 它能为孩子们的精神世界奠基, 它能培养内心充实的人, 特别是充实被美好的事物感动的情操。巴金先生在写给小朋友的赠言中说:“我们有一个丰富的文学宝库, 那就是多少代作家留下的杰作, 它们教育我们, 鼓舞我们, 要我们变得更好, 更纯洁, 更善良, 对别人更有用。”语文课就应该是这样的一座宝库, 一片汪洋, 这里藏着数不清的大鱼。

我选择执教《给家乡孩子的信》, 是对自我的一次挑战。这封信, 是一位返璞归真的老人说给孩子们的心里话, 读不到生动传神的描写, 找不着令人赞叹的文采, 有的只是近乎空洞的说教:“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于享受”, “人活着不是为了白吃干饭, 我们活着就是要给我们生活其中的社会添上一点光彩。”这样的文章怎么教呀?弄不好, 就教成了思想品德课。可是, 这封信同时入选两个版本的小学语文教材, 必有道理。

一根手指头指向月亮, 但那根手指头并不是要点, 你必须离开那根手指头去看月亮。我们应该把目光放远一点, 因为那里才是我们追寻的方向。于是, 我抛出联想的长线, 用多年的读书积累与人生感悟做鱼饵, 钓出了隐藏在朴实语言背后的那条大鱼, 那是高尚灵魂的博大胸怀, 那是愿化泥土的无言大美。巴金的笔名、巴金的经历、巴金的《随想录》, 甚至巴金的长寿, 都成为理解课文的途径, 丰富文本的材料。一封朴实无华的书信, 就这样变得丰厚起来了, 崇高起来了, 优美起来了。

上一篇:呼叫中心述职报告下一篇:公司旺季营销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