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秋北师大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生死攸关的烛光

2024-07-07

2018年秋北师大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生死攸关的烛光(精选12篇)

篇1:2018年秋北师大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生死攸关的烛光

生死攸关的烛光

【教学目标】

体会“生死攸关”的含义,感受情况的危急和伯瑙德夫人一家的机智勇敢。能自学生字,读准课文中的字音。能通过重点词语和句子感受人物的镇定、机智、勇敢。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教学重点】

了解故事一波三折的情节,感受情况的危急和伯瑙德夫人一家的机智勇敢。教学难点:

能通过重点词语和句子感受人物的镇定、机智、勇敢。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教学准备】

有关二次战争的图片、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课

1.同学们,今年是庆祝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六十年前,以德国为首的军团组成征服世界的队伍开始了血腥的屠杀,世界各国的人们都参与到这场战争中,为了和平,为了胜利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出示录像和图片)2.在法国,人们就忘不了这样一件事——板书课题,齐读

3.什么是“生死攸关”?烛光为什么会决定人们的生死呢?学习了课文就会明白。

4.课前同学们都预习了,读了几遍课文?(读书百遍,其意自现)

二、检查预习,初读课文

1.课文都预习了,谁能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情?(教师指导学生概括要简练)

2.伯瑙德一家保住了一份怎样的情报? 3.为了保护情报,他们想了一个什么办法?

4.可是这半截蜡烛被无意间点燃了!伯瑙德夫人一家是怎样与敌人巧妙周旋的呢?

三、细读课文

1.默读课文,看看伯瑙德夫人一家是怎样做的?画下相关的句子。2.集体交流:

①伯瑙德夫人是怎样做的?

出示句子:“她看着两个脸色苍白的儿女,急忙从厨房中取出一盏油灯放在桌子上。”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说着轻轻的把蜡烛吹熄。

从这句话中你看出伯瑙德夫人怎样?(镇定、急中生智、沉着……)你是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的?说说理由。

把这些词语重读,练习朗读。

一场危机过去了,从哪里看出伯瑙德夫人更紧张了?

出示句子:“伯瑙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上,她似乎感到德军那几双恶狼般的眼睛都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一旦这个情报中转站暴露,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不堪设想”是什么意思?你能想象事情的结果吗?

配乐朗诵感受当时的紧张氛围。

学生评价朗读。

②确实是危急时刻,浏览课文,看看儿子雅克和女儿杰奎琳表现怎样?雅克表现怎样?(聪明、沉着……)从哪些词语中看出来的?指导朗读。

③就在千钧一发的时刻,杰奎琳娇声说——学生分角色朗读对话。端走烛台的杰奎琳会说什么?

3.小结:在这场没有硝烟却惊心动魄的战斗中,谁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4.这一波三折的故事让我们感受到了战争的危险,情况的危急,让我们记住伯瑙德夫人一家机智勇敢,临危不惧的精神吧!

板书设计:

生死攸关的烛光

在生死攸关的时刻 博稻德夫人

儿子雅克 女儿杰奎琳 作业设计:

1.自学生字,词语 2.排练课本剧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表演课本剧,想象敌人走后,母子仨人会说些什么? 学生学习过程:

一、复习

1.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朗读。2.交流生字新词的自学情况。

注意“档”字的读音。

二、表演课本剧

1.学生给予评价。从对课文的理解,人物语言的处理,表情是否到位等方面进行互动交流。

2.想象敌人走后,母子仨人会说些什么?小组排练。以表演的方式展示。

三、学习金钥匙

1.一件事情的发展,常常经过曲折的过程,有的故事有一个起伏,有的有几个起伏。可以试着用曲线把这个故事的情节表达出来。2.看看本课的板书,有几个起伏? 3.故事一波三折才引人入胜。

4.讲一个自己曾经看过的故事。品味其中的波折。板书设计:

生死攸关的烛光 情节——一波三折 故事——引人入胜

作业设计:

1.看看自己遍的历险故事,是不是引人入胜? 2.找一个自己喜欢的故事,讲给同学们听。3.预习《鸡毛信》 【课后反思】

课文讲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一家母子三人机智勇敢的保护装有情报的半截蜡烛的事迹,歌颂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篇2:2018年秋北师大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生死攸关的烛光

2、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对人物有自己的评价,并能从中感受到课文中人物在危险面前所表现出来的机智与勇气。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关键词句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请同学们自由轻声朗读课文,然后用简洁的语言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围绕“金钥匙”整体把握故事情节

1、出示“金钥匙”(课件出示)问:那这篇课文是一个起伏?还是几个起伏?(生答)本文有几个起伏?哪几个起伏?每次起伏突出了哪个人物?(快速浏览课文,在书上圈画)

2.生答:(三次:(1)当德军把蜡烛点燃;(2)当德军把吹熄的蜡烛重新点燃;(3)当端走的蜡烛被德军夺回。)

师板书:点  点  夺

三、研析情节

1、过渡:在这一波三折的故事中,随着敌人的步步威逼,蜡烛燃烧着;随着时间的步步流逝,蜡烛越来越短,绝密情报的暴露也就在一线之间。此时对伯瑙德夫人一家人来说,已经到了生死攸关的时刻。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课文3~7自然段,思考:当危险步步逼近时,伯瑙德一家三口是怎样和敌人巧妙周旋的?(大屏幕出示)要求:①小组内先确定学习哪一部分?②画出描写伯瑙德夫人一家动作、语言、神情和心理活动的词句去体会批注。③再把你的理解、感受融入到朗读中。

2、小组学习

3、组织交流。

A、先看看伯瑙德夫人的表现?

(1)当德国军官把蜡烛点燃时,伯瑙德夫人的表现如何?谁能读读有关句子? “她看着两个脸色苍白的儿女,急忙从厨房中取出一盏油灯放在桌上。“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说着轻轻把蜡烛吹熄。”

(2)出示句子,从句子中你体会到伯瑙德夫人表现怎么样?

(3)指名汇报。

生1:镇定。(从哪个重点词看出?)从轻轻吹这个动作。(你能轻轻吹吗?)为什么要轻吹?

生2:机智。(从哪个重点词看出?)从急忙取灯、吹熄。

生3:她迫切想把蜡烛吹熄。(从哪里看出?)从她的语言看出。

(4)指导朗读。师:从伯瑙德夫人的动作和语言中我们体会到她的急中生智。假如你就是伯瑙德夫人,面对着三位德国军官,面对着脸色苍白的儿女,你能通过朗读表达你内心的感受吗?哪位同学愿意试试?(指名读)真是外表镇定,内心焦急啊!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伯瑙德夫人的心情吧!(齐读)(指导读出合适的语气,读出人物情感。)

小结:中尉点燃蜡烛,一家人的心都被揪紧了。尽管情况危急,伯瑙德夫人内心十分焦虑,但她还能表现得这么从容、机智,这不正是她热爱祖国的表现吗?蜡烛熄灭了,危机似乎过去,但万万没有想到轻松的心情没有持续多久,蜡烛又被中尉重新点燃,形势再一次变得严峻起来。

此时房间里气氛会怎么样?(紧张,恐怖)。从哪里感受出来,指名朗读有关句子。这里提到的 “不堪设想”如何理解?但我们可以大胆地设想一下,后果会是怎样?(指名说)这么可怕的后果即将发生,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蜡烛越来越短。真令人担心哪!此时谁站出来了?

B、交流雅克的表现。

(1)谁来汇报雅克怎样做呢?(指名读)出示句子:这时候,儿子雅克慢慢站起来,“天真冷,我到柴房去搬些柴来生个火吧。”说着伸手端起烛台朝门口走去,房子顿时暗了下来。从雅克的做法你体会到什么?

(2)指名汇报。

生1:机智。(从哪个重点词看出?)(天真冷--)(从语言中看出他马上想出计策,借搬柴之机要取走蜡烛)

生2:镇定。(从哪个重点词看出?)慢慢站、端、从这些动作中看出。为什么能这样?

(3)指导朗读。

师:是啊,雅克一个十二岁的男孩,正和你们同龄,面对着三个凶恶的德国军官他没有被吓破胆,而是表现得如此从容机智。可以说是妈妈对祖国的热爱,是妈妈的镇定机智影响了他。所以雅克能镇定机智地端起了蜡烛,再平了一波(板书|端起)多了不起的雅克呀,带着这份感动和钦佩把句子再读。(齐读)

C、交流杰奎琳的表现

(1)过渡:然而雅克仍然没有保住蜡烛,中尉又夺走了蜡烛,蜡烛越来越短,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了,蜡烛微弱的烛光仿佛是一颗定时炸弹,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候,在这生死攸关的时刻,杰奎林挺身而出。她娇声对德国人说:……(谁说)(出示句子)体会到什么?

(3)师:这么一个可爱礼貌的小姑娘提出合情合理的一点不过份的小要求,让人实在无法拒绝,从而巧妙地化解了危机。

(4)有感情朗读

师小结:刚才,我们抓住了人物的行动、语言、神情和心理活动进行学习,体会到了人物的品质,同时也深深感受到了作者对人物形象刻画地是淋漓尽致,栩栩如生,用词准确巧妙。

四、 小结,升华

1、师:在这场生与死的较量中,故事有起有伏,有波有折。你能用曲线把这个故事情节表达出来吗?(画弧线),我们还可以用一个什么词来形容呢?

在这个一波三折、扣人心弦的故事中,我们感受到了伯瑙德夫人一家三口的机智与勇敢、镇定与从容。(板书:勇敢   机智)

五、 续写

故事到这,应该是最精彩的部分,作者却戛然停笔,留给我们想象的广阔空间,那么故事会怎样发展呢?敌人走后,母子三人会?请同学们展开想象,拿起笔继续往下写。

六、结语

1、生谈这节课的学习收获。

2、师:同学们,在危难时刻,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镇定、勇敢,更需要的是机智。

板书设计:          生死攸关的烛光

点              点           夺

吹              端                端(熄)

伯瑙德夫人          雅克           杰奎琳

镇定               勇敢          机智

篇3:2018年秋北师大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生死攸关的烛光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摘录印象深刻的句子。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与同学讨论。抄写印象深刻的句子。3.环境描写、人物心理描写的作用。

4.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从老教授的言行与“我”的心理、行动变化两方面感受人对“我”的爱护、鼓励,以及“我”对她的敬佩、感激之情。【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从老教授的言行与“我”的心理、行动变化两方面感受老人对“我”的爱护、鼓励,以及“我”对她的敬佩、感激之情。【教具准备】

MP4(小提琴曲《月光》歌曲《感恩的心》)、重点语句的幻灯片。【教学过程】

(一)激发情感、谈话导入。

MP4播放小提琴曲《月光》(多么美妙的小提琴曲啊!我想每位同学都愿意成为它的听众(板书)可是,曲子好听琴难拉。在上一节课的学习中我们认识了一位小提琴的爱好者,刚开始,他拉出的小夜曲,被人当作是锯桌腿的声音,他感到十分沮丧和灰心,而我们刚刚听到的这么美妙的音乐正是那位被父亲和妹妹认为是音乐白痴的人演奏出来的,是啊!他成功了。那么这成功的背后是谁制造了奇迹呢?(老教授)是的,这都得益于他的这位——唯一的听众。(板书)

(二)整体感知,梳理层次。

1.说一说文章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想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文章通过一个音乐白痴成长为能奏出真正音乐的小提琴手的故事,告诉我们: A.默默的关怀、真诚的帮助、持久的关注、热情的鼓励,能够帮助一个孩子树立起自信心。

B.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有信心,有毅力,刻苦学习,一定能获得成功。2.文章层次

①家中练琴遭冷遇

②林中练琴遇知音 ③舞台演琴生感慨

3.在遇到老妇人之前,别人对“男孩”的评价是怎样的?男孩的心情有是怎样的?

别人对“男孩”的评价:在音乐方面简直是一个白痴,拉出的小夜曲听起来就像是锯桌腿的声音。

男孩的心情:沮丧灰心

(三)深入阅读,品悟佳句。

1.唯一的“听众”是何时进入我的眼帘的?“听众”来林中的前后目的是否一致?因何而改变?

(我独自来林中拉琴,正感到懊恼,不由得诅咒自己的时候发现了老人。“听众”来林中的前后目的不一致,之前是为了到林中坐一会儿,之后是为了帮助我,因帮我而改变。)

2.以点带面,品味全文。

(1)浏览课文,找出描写老人神态的关键词。(平静)

(2)描写老人神态平静的句子,总共出现了几次,在文中画出来。幻灯出示:

一位极瘦极瘦的老妇人静静地坐在木椅上,平静地望着我。她一直很平静地望着我。

她慈祥的眼睛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 A.第一次“平静地望着我”。

①在什么情况下,老妇人“平静地望着我”?对我产生了什么影响? 再读课文,并画出描写“我”的心理活动的语句。读一读,体会我的心理变化。(沮丧──充满了神圣感──沮丧──羞愧、兴奋)

可以联系上下文体会人物心理。如,沙沙的足音,听起来像一曲悠悠的小令。(环境描写,侧面反映人物心理活动。)

②是谁给了我动力,让我的心理产生这么大的变化? 划出描写老教授的语言的词句,读一读。

“是我打搅了你吗,小伙子?不过,我每天早晨都在这儿坐一会儿。” “我想你一定拉得非常好,可惜我的耳朵聋了。如果不介意我在场,请继续吧。”

“也许我会用心去感受这音乐。我能做你的听众吗,每天早晨?” 第一段话是当“我”为在树林里也拉不好小提琴而感到懊恼,认为这难听的声音一定破坏了林中和谐的美,一定破坏了这位老人在幽静树林里的平静心情,深感内疚、抱歉地冲老人笑笑,准备溜走时,老妇人对我“讲”是我打搅了你吗?小伙子。不过,我每天早晨都在这坐一会儿。这句话中老妇人自己承担责任,“是我打搅了你”,让“我”不要过意不去,老妇人并表示她每天早晨在这儿坐一会儿,可不是今天特地打搅“我”说得非常客气。接着老妇人又讲:“我猜想你一定拉得非常好,只可惜我的耳朵聋了。如果你不介意我在场的话,请继续吧”。这是老妇人在鼓励“我”,让“我”不要再懊恼,灰心,并打消我的顾虑不要在意她在场,拉好拉坏她都听不见,对她不会造成任何干忧,让“我”毫无顾忌地大胆练习。老妇人给了“我”勇气和力量。

第二段话是当“我”指了指琴,摇了摇头,意思是说“我”拉不好时,老妇人说:“也许我会用心去感受这音乐。我能做你的听众吗?就在每天早晨。”这又是老妇人在鼓励“我”,不管“我”拉成什么样,老妇人耳朵听不见,但心里却能感受到音乐的美妙,她愿意每天都来做“我”的听众,目的是让“我”树立信心,坚持每天面对自己的听众来练琴,“我”一定会越练越来劲。

第三段话是以后每天清晨,“我”都会到小树林面对“我”唯一的听众练琴。每天“我”停下来,老妇人都会说:“真不错,我的心已经感受到了。谢谢你,小伙子。”这是老妇人不断地对“我”进行肯定,鼓励“我”不断努力,继续练下去,使“我”开始有了信心。

第四段话是在以后每天清晨,“我”都要全力以赴去面对早早坐在木椅上等“我”的惟一听众--老妇人练琴时,有一次她竟说:“你的琴声能给我带来欢乐和幸福。”这又是老妇人再次给我信心和力量,她的话使“我”感到:只要刻苦练习,琴声能给耳聋人带来快乐和幸福。老妇人是在鼓励“我”继续苦练下去。

练习读好这三句话。

③出示“一位极瘦极瘦的老妇人静静地坐在木椅上,平静地望着我”。读一读,谈谈自己的感受。(老人在默默地鼓励我,在给我信心和继续练琴的勇气)

B.第二次“平静地望着我”。

①出示“她一直很平静地望着我”,从老人平静的眼神中,你品味到了什么? ②找出描写老妇人语言的句子,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感谢、称赞)③在老人耐心热情的鼓励下,“我”的技术在不断提高。再读课文,说说老妇人的称赞和鼓励使“我”发生了什么变化?(信心倍增,行动、心理均发生变化)

C.第三次“平静地望着我”。

①这次老人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平静地望着我”的?找到有关句子读一读。引导体会“手指悄悄打着节奏”等隐含的信息。(琴艺长进)

②出示“她慈祥的眼神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为什么说老人的眼神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你体会到了什么?

教师小结:如果说老教授善解人意的语言是有声的鼓励,那么她平静的神态,特别是每天早晨作“我”唯一的忠实听众的举行,就是无声的激励,从而使“我”最终能面对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

引读:“只看见老人微笑着靠在木椅上,手指悄悄打着节奏。她慈祥的眼神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

那双眼睛永远定格在我的脑海里,那双眼睛使“我”战胜自卑,重树信心。齐读文章最后两句。配乐(感恩的心)引读最后一段:“后来,拉小提琴成了……”

3.“听众”的关注、鼓励、帮助、宽慰对我的心理变化作用如何?

使我有了信心勇气和毅力:暗暗有了几分信心、心里洋溢着一种从未有过的的感觉、一种力量在我身上潜滋暗长、我渐渐感觉我奏出了真正的音乐。

(四)读写结合,拓展延伸。

1.课件出示三组句子,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一位极瘦极瘦的老妇人静静地坐在木椅上,平静地望着我。她一直很平静地望着我。

她慈祥的眼睛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

2.平静的神态背后,老人在想什么呢?请同学们联系上下文,发挥想象,描写一段老人当时的心理活动,可选一两处写。幻灯出示:

当我沮丧地想离开小树林时,她平静地望着我,仿佛在说…… 当我每天去小树林拉琴时,她平静地望着我,仿佛在说……

当我渐渐奏出真正的音乐时,她慈祥的眼睛平静地望着我,仿佛在说……

3.交流所写的内容,简单评议。

4.当“我”初次遇到“老妇人”时,如果老妇人告诉“我”她是音乐学院教授的话,“我”的情形将怎样?

5.文中妹妹这一角色可以删去吗?你的理由是什么?

(五)品读评点、创新思维。

任选一段令你动心、与你情感、生活贴近,易诱发你创想思维的场景片段进行研读,品味作品的特色和方法,为下面构想生活故事打基础。

(六)生活故事、感悟人生。

在你的的生活中,是否也遇见过这样一位能理解你、关爱你、宽慰你的“听众”,使你摆脱了困难、困境、困惑,请你以“感恩”为题,把它记述下来,讲给大家听。

(七)检测反馈、拓展延伸

1.人世间最动听的话语是关爱的语言,最感人的故事是真情故事,最伟大的力量是爱的力量。老师这儿还有一个故事,大家想不想看呢?阅读《心灵有耳》,思考:短文中的老人与《唯一的听众》中的老人有什么相同之处,有什么不同之处?

2.在你成长的过程中,一定也得到过许多人的帮助和关怀,选择一件写一写,表达你的感激之情。

(八)教师寄语

课文学完了,老师有一句话送给大家:

篇4:2018年秋北师大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生死攸关的烛光

【教学目标】

1.通顺流利的朗读课文,掌握本课9个生字,正确理解读写“粗制滥造、新陈代谢、吐故纳新……”等词语。

2.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充分认识到水和我们的生命的关系,抓住重点词句体会说明文用词准确,体会文中的比喻句,积累好词佳句。

3.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能为课文中的段落拟定小标题,拟出提纲;学习课文围绕中心按一定顺序准确生动的说明事物的方法。

4.在体会文章内容的同时,理解“水就是生命”,使学生感受到水的重要性,从小养成良好的饮水习惯。【教学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自读自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水和人类的密切关系,理解“水就是生命”,理清课文脉络,并为课文中的段落拟定小标题,拟出提纲。2.抓住重点语句,体会文章的说明方法。【教学准备】 1.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收集有关水资源的资料。【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谈话,导入新课

1.利用多媒体,播放有关水的资料片,让学生体会水的美丽,水的激情,水在大自然中的重要地位和它的神奇魅力,并且让学生谈谈自己观看后的感受。2.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与水有关的课文。(板书、齐读课题)3.读了课题你想到些什么?

4.刚才同学们就这个课题,谈了自己的看法。让我们看看从课文中能否有新的发现?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情况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2.出示生字词,指读,解释词语“不言自明、粗制滥造”等

三、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哪些内容?(理清文章的脉络)(1)自读思考。(2)集体交流:

(帮助学生梳理出课文主要写了以下三方面的内容:没有水,就没有生命;水在人体中的作用;喝水的道理。)

四、品读课文,感受水的伟大

1.出示:液、汗、泪、尿、泄,齐读,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回答,教师随机评价)

这些都与我们的健康息息相关,它们又都和水有关系。

2.水在我们的身体中扮演了“技艺高超的化学师”“优秀的运输兵”“体温的调节器”“良好的润滑剂”“勤奋又忠诚的卫士”等角色,哪些段落对这些角色内容进行了详细介绍? 3.学习2~6自然段。

4.品读句子,体会水的伟大,并理解“新陈代谢”“昼夜不停”“不言自明”等词语的意思。

5.再次品读课文第四段,说说水是一个怎样的调节器。

6.指读板书。由此可见,水的重要性不言自明。齐读第七自然段。7.看到水对于我们的身体这么重要,你想对水说些什么?(学生畅所欲言)8.的确,不吃饭可以坚持几十天,但是不喝水一个星期也活不成!水在我们的身体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维持着我们的生命,(板书:维持生命)所以我们要讲究科学饮水。(板书:科学饮水)

9.应该从哪几个方面加以注意呢?读读课文的相关段落,和小组同学说一说,然后帮助老师完成板书。(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五、总结升华 学案设计:

1.掌握本课9个生字,正确理解读写“粗制滥造、新陈代谢、吐故纳新……”等词语。

2.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充分认识到水和我们的生命的关系。3.抓住重点词句体会说明文用词准确,体会文中的比喻句,积累好词佳句。4.用生字组词。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

回顾一下课文的主要内容。(学生边回答,教师边板书)

二、研读第三部分

1.讲究饮水卫生应该从哪几个方面加以注意呢?读读课文的相关段落,和同桌交流一下。(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2.集体交流。(归纳板书)

三、归纳提纲:

1.学生对记录下来的课文中有关水的内容进行修改,试着归纳成提纲,在小组中交流。

2.集体交流。将学生写的提纲与课后提供的提纲相对照找出不足。

(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并让学生明白写比较详细的提纲笔记,可以帮助我们比较具体的掌握内容要点)

3.现在同学们已经成为研究水与人类关系的专家啦,有一位科技日报的记者,想采访一下专家们,了解水与人类的关系,以小组为单位根据提纲进行对话。(通过这种方式,调动学生兴趣,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四、补充资料,课外延伸

1.补充课前学生搜集的水资源现状的资料。

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水与人类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可是当你听了刚才同学们交流的这些资料后,你有什么想说的话吗?(学生畅所欲言)

2.教师总结:水的确像大家说的那样非常重要,大自然离不开水,“白水明田外,碧峰出水后。”山,因为有水才变得秀美,“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因为有春水的环绕,才使得农家小院更加舒适,花草鱼虫离不开水,人类也离不开水,让我们爱护水吧,否则,人类见到的最后一滴水将是自己的眼泪!(让学生懂得要保护环境、珍惜水资源)

五、作业: 1.写心得体会。

2.以“珍惜水资源”为主题办一份手抄报。板书设计

化学师 运输兵 维持生命

水就是生命 调节器 润滑剂 科学饮水

卫士

【课后反思】

篇5:2018年秋北师大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生死攸关的烛光

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有感情朗读课文。

2、在生死攸关之际,母子三人怎么做的,体现出怎么样的品质。

3、结合课文内容理解生死攸关含义。

教学重点和难点:通过重点语句的朗读,体会人物的表现和品质。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1、激情导课。

同学们,今年是全世界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60周年,在60 多年前,爆发了一次全球性的战争,这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年,德国,意大利,日本组成了法西斯轴心国,把侵略的爪牙伸向全世界,全球20 多亿人卷入战争长河,9000万人伤亡,3000万人流离失所,男女老少为了把侵略者赶出自己家园,都加入了为正义而斗争的行列,在法国,人民就忘记不了这样一件事情,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齐读课题。

2、理解生死攸关的含义。

3、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初步了解课文大意。

用简洁的语言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4、伯瑙德夫人保护的是一份怎么样的情报?绝密,绝密的情报是怎样的情报?。为保护绝密情报,伯瑙德夫人想了一个怎样巧妙的办法?

5、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注意听清老师要求,思考:当危险步步逼近时,伯瑙德一家三口是怎样和敌人巧妙周旋的?边读边画出有关语句,可以在课文旁边写写自己感受。

6、交流:先看伯瑙德夫人是怎么做的?

(1)请学生读句子“她看着两个脸色苍白的儿女,急忙从厨房中取出一盏油灯放在桌上。”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说着轻轻把蜡烛吹熄。”

出句子,请大家认真读读,看看从句子中你体会到伯瑙德夫人表现怎么样?抓住“急忙”“轻轻”和说的话,体会镇静和急中生智。

(2)教师过渡:危机似乎过去,但万万没有想到,德国人又把蜡烛重新点燃,板书,此时房间里气氛会怎么样?(紧张,恐怖)。指名朗读有关句子。结合前文理解“不堪设想”的意思,以及“不堪设想”的后果。

(3)从描写雅克的段落中体会雅克的从容镇定和冷静。

运用刚才抓住重点词语的学习方法去理解文章。

(4)教师小结:多了不起的雅克呀,带着这份感动和钦佩把句子再读。教师渲染:蜡烛越来越短,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了,蜡烛微弱的烛光仿佛是一颗定时炸弹,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候,在这生死攸关的时刻,杰奎林挺身而出。她娇声对德国人说:……

5)重点体会“娇声”一词。杰奎琳利用娇声打动德国军官,唤起他对女儿的思念。指名读杰奎琳的话。

(6)师生合作读:少校瞧了瞧这位可爱的小姑娘,一把拉她到身边,用亲切的声音说:“ ”蜡烛即将熄灭,时间不允许她听故事了,她仰起小脸高兴地说:“ ”杰奎林镇定的把烛台端起来,道过晚安,上楼去了。

(7)端起烛台的她会想什么呢?

7、句式训练:

教师:同学们,故事到这里戛然而止,在这场没有硝烟却又扣人心弦的战斗中,勇敢机智的一家人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面选择一个你印象最深的人,仿照句式说一两句话。

伯脑德夫人……

在生死攸关的时刻,儿子雅克……

女儿杰奎琳……

教师总结

篇6:2018年秋北师大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生死攸关的烛光

第一课时

一、引入课文。1.大家喜欢下雪吗?

2.讲述:四十几年前,在我国的胶东半岛上,下过一场大雪。当时,正是自然灾害严重,农业欠收的时候,这时候下一场雪是多么的及时啊!著名作家峻青怀着异常高兴的心情写了一篇文章《瑞雪图》,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

二、整体感知,学习字词。

(一)学习字词

1.师范读,生边听边划记生字词。2.认读生字,相机释义。

瑞雪 胶东半岛 骤然 彤云密布 簌簌 万籁俱寂 咯吱 嗬 眺望 粉妆玉砌 投掷 3.给生字扩词。4.比较形近字。

瑞 端;眺 挑 逃 桃;掷 郑

5.默读课文,推荐好词语,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师生答疑。

(二)整体感知课文

1.生默读课文,说说课文写了什么内容。

2.生有感情的自课文,对照金钥匙思考课文是按什么顺序记叙的? 3.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思考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4.师总结: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可以分为4部分,一、下雪前;

二、下雪时;

三、下雪后;

四、点题,赞扬雪景。

三、再读课文,要求准确流畅。

1.点名读,师生评议。主要侧重字音准确,是否流畅等。2.全班齐读。

第二课时

一、旧知导入。

课文是按什么顺序记叙的,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二、学习课文,理解课文。

(一)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指名读课文,思考:下雪前,天气有什么变化?

2.齐读课文,说说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能不能用一个词语来概括这一段的主要内容?(板书:骤然变冷)

(二)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1.齐读课文,思考:这是一场怎样的雪?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 2.默读课文,找出这一段的的象声词,说说它们模拟了怎样的声音。3.自渎课文,想想这一段怎样才能读得更好。

4.总结:“开始的时候,还伴着一阵小雨。”——读得轻、快。“大片大片”“彤云密布”——读得厚重。“夜里……”——读得轻,脆。

5.师范读。生揣摩,再读。给本段课文加上小标题。(板书:雪大夜静)

(三)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1.师范读课文,生思考105页填空题:雪后的景色,先写(),再写人;先写色彩,再写();先写静,再写();先写(),再写近处。

2.课文,找到写“景物、人物”“色彩、声音”“静景、动景”的句子,读给老师和同学听。

3.读下面2组句子,说说哪句更好一些,为什么? 那些落光了叶子的树木上,挂满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那些落光了叶子的树木上,挂满了银条儿。

那些冬夏常青的松树和柏树上,挂满了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儿。那些冬夏常青的松树和柏树上,挂满了雪球儿。

4.指导朗读。试一试,怎样才能读好这一自然段。强调读好“嗬”“蓬松松沉甸甸”

“毛茸茸亮晶晶”等词语。比较枯枝被积雪压段的“咯吱”声与人踩在雪地上发出“咯吱咯吱”声的不同读法。

5.总结:通过语速语调的轻、重、缓、急表现人们雪后的愉悦心情。6.根据老师的指导,有感情的读课文。说说这一部分用一个什么样的标题合适。(板书:景美人欢)

(四)学习课文第四部分。

1.齐读课文。说说作者向我们描写了哪些“图画”。2.师生补充“瑞雪兆丰年”的理由。

三、总结全文。

1.说说你学了这篇课文有什么收获? 2.你还有什么疑问? 3.齐读课文。

篇7:2018年秋北师大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生死攸关的烛光

教材分析

这首诗的作者是宋代政治家王安石.在有关春节的古典诗歌中,没有一首能像王安石的这首《元日》那样流传至广,影响深远.这首七言绝句之所以获得历代人的喜爱,不仅在于它节奏明快,语言流畅,雅俗共赏,更主要的在于它通过对春节风俗的描绘,表达了全民族欢度佳节的美好祝愿和共同追求.特别是诗歌中“总把新桃换旧符”一句中的“总”和“换”字,表达除旧迎新不可逆转的规律和坚定的信念.题目《元日》.元日,本意为吉日,我国古代以正月初一为元日,为一年的第一天.“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这句是说在欢快的爆竹声中又送走了一年,在送暖的春风中,阖家欢饮屠苏美酒.“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句说在守夜中,千家万户迎来了曈曈红日,然后用新的桃符来换去旧符.曈曈:太阳初升时光亮的样子.教学目标

1、写会4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和默写.2、查字典,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提出不懂的问题.3、了解诗句所描绘的欢天喜地、热热闹闹的节日景象,感受诗中表达的全民族欢度佳节、辞旧迎新的美好愿望.教学重点、难点

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气氛,体会人们的美好

愿望.教学建议 关于课文

1、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自学古诗,提出不懂的问题,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教师要善于启发引导,不要直接讲解.可以让学生试着讲讲诗句的意思和自己的理解.不懂的地方,要指导学生通过查阅工具书、小组或全班讨论等方法解决.2、古诗的学习除了要加强朗读和背诵外,还要引导学生结合诗句的内容,展开合理的想象.先把诗句变成画面,加强情感体验;然后再把画面变成语言,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以达到发挥学生的想象力的目的.3、学习本诗之后,可鼓励学生查找资料,了解诗中提到的过节的各种习俗的来历.关于生字

本课的几个生字 “爆、苏、桃、符”都可以用记形声字的方法记忆.拓展习题

1、默写古诗.元 日

,.,.2、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想象画面,并把想象到的内容用通俗的语言描述出来.要求句子通顺,描写形象.相关资料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人.宋仁宗庆历二年中进士后,曾任过地方官,后任参加政事、宰相等职.世称荆公.他的文学成就很高,影响甚巨.他的诗文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体现了他的政治主张和抱负.其诗长于说理,精于修辞,内容亦能反映社会现实.词虽不多,却风格高峻豪放、感慨深沉、别具一格.散文雄健峭拔,旧时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遒劲清新.教案精品

元 日

教学准备: 课前搜集有关春节的诗句;录音《新年好》 教学过程:

一、激发情感、导入析题.1、听唱《新年好》后,教师激情导入:是呀,过新年时我们唱歌、跳舞,心里多高兴呀!你们知道吗?过新年时还有很多更让人高兴的事.就让我们一起来,读读宋代诗人王安石写的《元日》吧.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说说对课题的理解.二、自学诗歌、感知大意.1、读通古诗.1)自由练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2)检查初读情况,正音.2、读出问题

1)轻声再读古诗,想一想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2)交流读懂了什么?

3)不懂的问题在四人小组内交流.4)汇报解决不了的或意见不统一的问题,师生梳理、归纳出重点解决的共性问题.三、精读品味,理解诗歌.1、自主学习,读中感悟.1)自读自悟,看看前面提出问题哪些能自我解决.2)借助工具书,试想想诗句的意思和自己的体会.2、同桌交流,互相说说自己的理解.3、全班交流

1)交流要求:先读诗句,再说说诗句的意思和自己的体会.2)教师对学生的不同体会给予肯定,并相机引导A、理解 除:除去,过去.B、曈曈:太阳初升时光亮的样子.C、体会“总把新桃换旧符”中的“总”“换”表达除旧布新不可逆转的规律和坚定的信念.D、感受诗中全民族欢度佳节、辞旧迎新的美好愿望.4、吟诵古诗,启发想象.1)指生吟读,师生评价.2)师配乐范读,生评.师生交流读好古诗的秘诀.除了注意语速、语气外,还要边读边想.这样,才能把诗中的感情读出来.3)学生练读,边读边联想.4)指生读,评议读、齐读、背诵.5)画一画,说一说,把诗中的情景根据自己的想象画出来,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四、拓展延伸,感受民俗

篇8:2018年秋北师大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生死攸关的烛光

第一课时

一、交流“钱能做什么”的课前问题 1.互相汇报调查结果:10元钱能做什么? 2.小结钱的重要性

二、复习预习课文的方法,预习课文。1.小组交流。A 认识多音字: B 指导书写 C 理解生字新词:

辩解、筋疲力尽、懒惰、熊熊大火 2.朗读课文,想一想:

A 本文写谁?写了一件件什么事? B 尝试给课文分段,归纳大意。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一枚金币》,昨天讲到短短的文章中,介绍了一件怎样的事情呢?

教师小结,随机板书 [板书] 儿子 父亲

二、讲授新课:

(一)学习1-8自然段:

1.学生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思考:老人为什么“再也受不了“? 2.小组内交流,要求每个人都要发表自己的意见,可以互相进行补充。3.指导想像儿子懒惰的程度让父亲受不了?

读读父亲痛恨的话,再次体会父亲的“受不了” 4.指学生进行集体交流,为什么父亲要这样做?

(二)学习9-26段

熟读课文,找找课文中写了父亲与儿子的几次对话? 引导质疑;

前两次父亲扔掉儿子的金币,儿子只是笑笑,第三次为什么会是那样? 引导学生一边读一边想,小组内交流讨论。想像儿子在一个星期的工作中都遇到了哪些困难?

指导学生读出儿子的愤怒的语气。

对比儿子上两次的表现,说说你体会到了什么 通过刚才的学习,你能试着说说父亲为什么要这样做?

三、课堂小结:

今天学习了这篇文章后,你觉得这篇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通过学习,你的体会是什么?写在日记本上。布置作业

通过学习,你的体会是什么?写在日记本上。板书设计:

一枚金币 老人

“受不了”

篇9:2018年秋北师大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生死攸关的烛光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涟漪”“舒适”“心旷神怡”“踱步”“钳子”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中蕴含的哲理,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从中受到的启发。

4.领悟作者按时间顺序记叙的表达方法。教学重点

领会课文告诉我们的道理和自己从鹬蚌相争中受到的启发。教学准备 课件或挂图、小黑板。教学时数 1~2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

孩子们,喜欢猜谜语吗?今天,老师也给你们带来了几个谜语。不过,这是几个画谜。认真地看,从每一张图中都能猜出一个成语来呢!(课件出示图画:滴水穿石、藕断丝连、狐假虎威、守株待兔。)呀,都猜对了!瞧,电脑博士奖励我们一本书作为奖品。(课件出示一本书。)认真看,你发现了什么?(“寓”字里面有“道理”,“言”字里面有“故事”。)聪明的孩子们,这回,你知道什么是寓言了吧?指名说或齐答。那你知道学习寓言要先学什么?再学什么?(先学故事,再学道理。)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鹬蚌相争》这则寓言。(板书课题,“鹬”“蚌”两个字写在田字格里,“相争”写在下面。)

二、新授

(一)初读课文。

1.自由读这则寓言,读准字音。

2.同桌读,互相听一听,读得正确吗?

3.读词记形:鹬:“鹬”是一个生字,而且非常不好记,不好写,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吗?(指名说)从这个字的字形我们就能知道——?“鹬”是一种鸟,瞧,(出示图),所以它是鸟字旁。左边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上面是“矛”字,下面不是“同”,可要仔细观察了,是同字框里加“八”“口”。认识了,也记住了。能在作业本上端端正正地写一个吗?别着急,先观察一下老师在田字格里写的这个字。相信你会比老师写得更好!蚌:从这个字形你知道了什么?出示图,这有一个蚌,你见过吗?啄:什么意思?能做个动作吗?啄一下。钳:什么意思?做一做这个动作。能用这四个词语,结合课文内容说一两句话吗?别着急,先快速地把课文浏览一下。(鹬啄蚌,蚌钳鹬。)(板书:啄 钳)过渡:这件事发生在什么地方,鹬和蚌会怎么说,怎么做?结果怎样呢?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表达的?

(二)读故事。

1.过渡:故事的发生都有时间、地点。

(1)请大家默读课文第1、2段。

(2)指名汇报。

(3)指导朗读:这么美的地方,我们应该怎样朗读?(引导学生带着一种欣赏陶醉的情感,用优美舒缓的语气来朗读,边读边想象这幅迷人的画面,想象水鸟和河蚌们的自由自在。)

(4)指名把自己想象到的画面描述出来。

2.了解故事是怎样发生的。俗话说有果必有因,那么它们相争的原因是什么呢?

(1)默读课文第3~5段,然后与周围同学交流在朗读中的发现。

(2)全班交流,了解:和暖的阳光、柔柔的微风,是河蚌张开蚌壳,在舒适惬意中进入梦乡的原因。正因为河蚌张开了蚌壳,又睡着了,所以才没发现身边的危险,使得鹬鸟有机可乘,一嘴朝河蚌的肉啄去。

(3)指导朗读。引导学生用一种享受的语气,读出河蚌的舒适惬意、心旷神怡,读出鹬鸟看到鲜嫩的河蚌肉时迫不及待的心情。

36~12段。

(1)过渡:由此发生了鹬蚌相争的故事。此时,它们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是怎样的呢?哪几段进行了描写?把学生分成两组,一组读描写河蚌的语句,一组读描写鹬鸟的语句。读后评议,是否读出了河蚌的生气和鹬鸟的后悔。

(2)它们相争的时间有多久呢?用“——”勾画句子(课件或小黑板出示):“时间慢慢地溜走了,太阳的唇已经吻住了山峰。”学生读句子,结合课文插图,想象鹬蚌相持的画面,感受相持时间之久。

(3)此时,在你们头脑中产生了什么问题吗?指名说:鹬蚌为什么要一直相持下去?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这个问题。小组合作找原因,再全班交流。

(4)指名读9~12段,男女生对读,师生分角色读,或两人一组,边读边做动作,把鹬蚌相争的过程表演出来,再指派代表上台表演。课件(小黑板):鹬鸟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会有死蚌肉吃。”河蚌反唇相讥:“今天不放你,明天不放你,就会有只死鹬鸟留在沙滩上。”让学生反复对读,感受它们的互不相让。板书:互不相让 引导学生从鹬蚌的心理和语言描写中了解相持的直接原因:它们都只想伤害对方,打败对方。

(5)猜一猜:鹬和蚌这样互不相让,最终会有怎样的结果?(估计:两败俱伤;被渔夫捉走)

4.是这样吗?齐读第13、14段,学生谈收获。教师相机板书:渔夫得利 5.快速默读课文,梳理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表达的,怎么判断的?

(三)明道理。

1.发散思维,同桌说一说。课件或小黑板出示:渔夫提走了鹬和蚌,心想:。这时的鹬和蚌垂头丧气,鹬心想:,蚌心想:。

2.这则寓言故事想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合作讨论、交流,再全班分享。

3.小结:课文在优美的景物描写、生动的语言描写、准确的行为描写、细腻的心理描写中告诉了我们一个哲理:生活中如果像鹬蚌那样互不相让、争执不下,只会落得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得利。

三、拓展延伸

1.这则寓言故事出自古书《战国策•燕策二》,这是原文,读一读吧!(课件或小黑板出示原文。)

2.“鹬蚌相争”也由此变成了一个成语。像这样出自寓言的成语还很多,如:自相矛盾、掩耳盗铃。你还知道哪些?

四、总结

一个简短的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这就是寓言的魅力。有兴趣的话,课下可以多读一些寓言故事,你会懂得更多。

五、作业

篇10:北师大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本单元课文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言行、心理等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本课设计无论从哪个角度入手学习课文,都以体会彭总的语言、动作及神态变化为重点,突出表现彭总的精神品质。设计中以学生为本,依据教材,因学定教,连击重点,以期深刻领悟课文,逐步提高学生独立阅读能力。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初步了解课文内容,提出不懂的问题,拟定学习方案。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抓住描写彭总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彭总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学习做批注。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检查预习。

1、自由读全文,说说你对课文有了哪些了解?

适时交流收集到的资料。(如彭德怀彭总的有关情况、朝鲜战争等历史背景资料)

2、自荐读课文,看是否做到正确、流利。

强调“符合、分量、弹药库、前沿、乱弹琴”中加点字的读音和“彭、耽、筷”的字形。

二、再读课文,初步感知。

1、用你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懂的问题。可以在书上批注一下。

2、个人充分自读后在小组内交流一下。(交流读懂的内容或解决简单问题)

3、集体交流。

(1)用自己的话说说“在炮兵阵地上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整体感知课文)

(2)提出小组交流后仍未解决的不懂问题,或提出认为有价值的问题,师生共同梳理归纳。(交流质疑情况)

学生可能存在的问题

①彭总火气为什么那么大?

②什么是“电闪雷鸣般地发作了”?

③彭总压住了火,声音轻了,为什么批评的分量可更重了?

④彭总为什么向团长道歉?

⑤团长为什么流下了泪水?

……

三、确定学习目标,拟定学习方案。

1、学习这一课,你们觉得应该重点研究什么呢?为什么?

(结合课文中彭总的语言、神态、动作体会彭总是一个怎样的人。)

原因:①这是一篇写人的文章。(课后一题)

②同学们提出的疑问,可以从中得到解决。

2、根据应该研究的重点问题、不明白的疑难问题、想研究的感兴趣问题,确定你的学习目标,拟出进一步学习的方案。

预测学生可能从以下几方面拟学案

①抓重点问题:结合课文内容说说彭总是一个怎样的人。

②抓不明白问题:彭总火气那么大?原因是什么?从文中哪些地方看出火气大?谈谈体会。

③抓感兴趣的问题:团长为什么流下了泪水?体会团长态度的前后变化,试从文中找出原因,谈谈自己的理解。

……

3、展示自拟学案,师生共同修改完善学案。

4、师建议性学案。

学案①:默读全文,用“”画出描写彭总语言、动作、神态的句子,想想彭总是一个怎样的人。

学案②:默读全文,用“”画出让你感动的语句,说说你为什么感动?带着自己的感受,有感情地读一读。

四、学生依自己拟定或选择的学案,自探研究,因需交流。(因时间情况而定)

五、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选做:继续搜集相关资料,也可自学。(可阅读自读课本里的故事——《彭德怀的大黑骡子》。读读这个故事,想一想彭德怀同志为什么要这样做,从彭德怀的言行、神态中你能体会出什么。)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深入领悟课文内容,从不同角度,不同方法体会人物品质,知道彭总是一个对工作认真负责,处理事情实事求是,严于律己的人,产生敬仰之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抓住描写彭总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彭总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学习做批注。

教学过程:

一、齐读课题,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13课“在炮兵阵地上”(齐读课题)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对彭总有了哪些认识和了解?(生可能谈一些初步的印象,相机展示如下之目标。)

这节课,我们将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更加深刻地认识和了解彭总是一个怎样的人。

二、自探研讨,因需交流。

交流上节课拟定好的学习方案,并出示师建议学案,确定学伴,自主探究,因需研讨。(根据第一课时情况确定学习时间)

三、共议交流。

师:通过学习,你体会到彭总是怎样一个人?

汇报时,先说你是从哪个角度学习的,你的看法,并读出有关语句,再谈谈你的体会。

(一)假定学生先由师建议的学案①从彭总的语言、动作、神态的句子入手,想想彭总是怎样的一个人。(依照学生发言的顺序组织教学)

师:我们欢迎按其他学案学习的同学随时参与到讨论中来,也可适时穿插汇报自己的学习收获。

1、谈到弹药库的问题时

(1)预测学生会从以下几个地方来说

①(出示课件)

“彭总向他提出了不少问题”

看出彭总检查工作深入实际问题,不敷衍了事。

②(出示课件并结合生之存疑情况)

“彭总的脸色有些不好看了”

“再也忍不住了”

“电闪雷鸣般地发作了”

说一说,什么是“电闪雷鸣般地发作了”?

读一读,联系上下文思考:为什么彭总会发这么大的火?

请选择从这个角度学习的同学可以谈自己的体会。(融合自拟学案②)理解彭总对工作是高度负责的,而对那些不负责任的工作态度绝不能容忍,所以发了大火。

③(出示课件)

“别的事?什么别的事!”

“还有比守住你们的阵地,不让敌人的炮弹把你们的阵地掀翻更重要的事吗?你们啊,你们坐在敌人只要一发炮弹就能送你们升天的地方,还在忙什么别的事!乱弹琴!”

“你们几个都留在这儿,现在就动手,把这个弹药库拆掉重修。看还有什么问题,你们就地研究解决。过一个月,我再来检查!你这个团长,撤职,送军法处!”

(依学生汇报顺序,逐条出示上面句子)问:彭总的话你是怎样理解的?谈谈你的体会。

比一比下面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说说你的看法,再想想应该怎样读。

(出示课件)

没有比守住你们的阵地,不让敌人的炮弹把你们的阵地掀翻更重要的事了。

还有比守住你们的阵地,不让敌人的炮弹把你们的阵地掀翻更重要的事吗?

与评读结合,体会彭总办事果断,说了就干,雷厉风行,真抓实干,并一抓到底的工作作风。

(2)小结并指导朗读

师:从彭总的语言、动作和神态变化中,我们分明感觉彭总就站在我们面前,彭总对工作的高度负责任,办事的雷厉风行,对不负责任的工作态度绝不容情的工作作风,深深地感染着我们。想一想,这些地方应该怎样读呢?

①自由读体会。指名读。评读。请选择从这个角度学习的同学先读。(结合文中问号、感叹号很多,要读出气愤、惊奇、不可容忍、坚决果断、不可动摇的语气。)

②师重点范读后,生自由练读,指读并评价。

2、谈到吃晚饭时

(1)预测学生可能从以下几个地方说

①(出示课件)

“小景,去,把团长请来!”

看出彭总非常关心下级。

②(出示课件)

“我今天又说了错话,向你道个歉!但是只错了一句,不该说把你撤职,送军法处。其余的话都对!当然,你认为不对的,还可以批评我,不能赌气不吃饭啊!”

抓住“向你道个歉”、“只错一句”、“还可以批评我”等处体会彭总勇于自我批评,为人坦率,实事求是,严于律己,平易近人。

(学生说出意思来,但表达不简炼时,师给予整合提升。)

③(出示课件)

“都对是不可能的,大部分对就可以了。想想吧,人民把一扇大门交给你来守卫,你就得千方百计把它看好啊!”

抓住“大部分对”、“一扇大门”等处理解彭总实事求是,心中时刻想到人民,对人民交给的重任高度负责,对下级十分关心,告诉他如何工作。

(2)小结:彭总和团长谈心后,团长激动地流下了泪水,这是为什么?

请选择这个角度学习的同学先发言。其他同学可随时发表自己的见解。(融合自拟学案③)

(3)让我们再来读读这段话,体会彭总实事求是的品质,严于律己的工作作风,平易近人的亲切态度。

自由练读。指两名同学对比读,看谁读得好,哪好?

请选择从这个角度学习的同学先读。

请同学再自己练读。

(二)假定学生先由自拟学案②理解彭总发火的原因入手来体会彭总是一个怎样的人。

1、引导学生按自拟学案②汇报完,中间插入汇报自拟学案①及师建议的学案①和②。

2、汇报自拟学案③(团长为什么流下了泪水?体会团长前后态度的变化,试从文中找出原因,谈谈自己的理解。)总结全文彭总是一个怎样的人。

(三)假定学生从自拟学案③理解团长的态度变化原因入手体会彭总是一个怎样的人。

1、先汇报自拟学案③,中间穿插汇报自拟学案②(彭总火气大,原因是什么?从文中哪些地方看出火气大?谈谈自己的体会。)和师建议的学案①和②。

2、以自拟学案①总结汇报彭总是怎样的人。

(四)回归整体。

1、“在炮兵阵地上”发生的事情,给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请自拟学案①的同学总结发言。

2、彭总的精神和品质感动了你我,你有什么话想对彭总(或其他人)说吗?请用因果关系句式说一说。

_______,我想对你说:“_______,因为________。”

四、总结全文。(看板书)

此时此刻,不仅是团长,还有谁不被感动呢?彭总对工作高度负责的精神以及实事求是的品质、严于律己的工作作风,让每一个人都为之敬仰,为之感动。他不愧为一个合格的、称职的国防部长。

五、交流解决学生的其他问题。

六、作业

必做:有感情地朗读让你感动的段落。

选做

1、当彭总再次视察炮兵阵地时,会是什么情景,展开你的联想,写下来。

2、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继续搜集一些彭总的资料,以加深对彭总的了解。

3、你喜欢课本剧吗?小组内演一演。

板书设计:

13、在炮兵阵地上

改建弹药库:电闪雷鸣般地发作

工作负责

彭总实事求是

团部吃晚饭

“向你道个歉”“只严于律己

篇11:北师大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天马教案

张笃

教学目标:

1.朗读,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体会天马作文中国旅游的图形标记的象征意义。2.积累文中的优美词汇和语句,反复诵读。

3.体会作者严谨、生动的表达方法,学习作者此语表达的准确性、严谨性、负责性。教具准备:课件、电脑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天马”所体现的奇特艺术想象力。

2.了解铜奔马在整体上保持平衡所包含的科学原理。3.从构思设计上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本单元的主题是“马”。马,因为它的性格粗犷、坚毅又积极进取,所以一直得到人们的颂扬和赞美。

1.让学生用一句话说一说看到了什么?

2.让学生看课文插图“天马”,用一句话说说你见到的这匹“天马”是怎么样的? 3.(激起学习兴趣)想不想了解作者陈树青怎样描写“天马”的? 板书:天马(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

要求:①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出不认识的生字、词,用方便可行的方法解决。②不理解的地方画出“问题泡泡”。

2.指名朗读,其他同学认真听,注意读音是否正确。①纠正读音。

②你对哪些词不理解?谁来解答?你是怎样得出答案的?(学习方法的指导)③你认为哪个字容易写错?怎么样些才漂亮? 3.快速默读课文,说说你还有哪些不懂的问题。

(为什么以“天马”作为中国旅游的图形标记?为什么不采用“马踏飞燕”、“青铜奔马”等称呼?“天马”一出土,为什么全国震惊?……)(质疑方法的指导)

三、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1.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为什么以天马为中国旅游的图形标记?仔细读读课文的2-6自然段,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可以把自己的想法,跟同学交流一下。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解决问题,小组交流。3.全班交流:

?历史悠久——汉代的艺术作品,刚出土就震惊全国轰动世界,因其造型独特、工艺精湛,造成很大的影响。

?艺术品中的杰作——样子:体态轻盈、神形兼备、生动、感受到力量、激发人们的联想,高超的设计构思令人叫绝,细微之处具有浓厚的中国特色和风格。

?象征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国——中国,正在腾空飞速前进。

4.通过读书我们都知道,天马原来有个非常形象、优雅的名字——“马踏飞燕”,后来为什么改了?

5.哦,原来是这个原因啊!(了解飞廉),我们的文物考古工作者对待工作非常认真,有着非常严谨的工作态度,对待艺术品反复研究,给我们还原了最接近真实情况的历史。

小结:作者在这里是非常谨慎的说法,不是十分肯定。并不是因为作者说话模棱两可,而是因为作者也无从考察史实是不是这样,所以表达上非常严谨、准确,体现了作者细致负责的写作态度。

四、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用词要生动、准确、写作态度要细致负责、感受到了“天马”是艺术珍品、象征意义,作旅游标记的原因,掌握了快速阅读的方法。)

五、作业

1.“日积月累”中给我们提供了许多四字词,请你把它们抄写两遍,掌握写法,注意再从课文中找一些类似的四字词,抄写两遍。

2.熟读课文,做到有感情的朗诵。第二课时

一、复习1.听写生字、词。

2.说说为什么以“天马”作为中国旅游的图形标志? 3.全班齐读课文。

二、积累、运用

1.你昨天都搜集了哪些四字词?能不能说说它们的意思?怎么用?

2.通过预习和昨天的学习,我们已经掌握了课文中的内容。课文主要围绕“天马”展开叙述,你们认为课文围绕这一点讲了那几方面的内容呢?(旅游标记;介绍来历;介绍外形;名称由来;点明意义。)

3.同学们谈得很好,课文基本上是按照“总——分——总”的说明顺序来描写“天马”的。请同学们把自己对课文层次的理解整理成提纲笔记写下来。

4.再读课文,说说读了课文之后,你对马有了哪些新的了解?(不仅是人类的好朋友,而且象征了不断进取的精神。)

板书设计: 历史悠久

天马

体态轻盈 神形兼备

严谨 旅游标记 艺术品杰作 生动、力量、联想 细致 含义深刻 令人叫绝、中国特色和风格

篇12: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1.通过理解课文内容,教育学生留心生活,认真观察,勤于思考。

2.朗读课文,培养学生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能力。

学习目标:

1.从找骆驼这件事中,懂得遇事要仔细观察,抓住事物间的因果联系,进行分析和判断,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2.积累词语。

3.朗读课文,读出人物对话的语气。

教学过程

一、设疑导入,提出要求

1.设疑导入。一个人走失了一只骆驼,四兄弟虽然没有见过那只骆驼,却帮助这个人找回了骆驼,你想知道是怎么回事吗?读了《丢失的骆驼》这篇课文后,同学们就明白了。

我们一起来学习《丢失的骆驼》。(板书课题)

2.围绕课题质疑。(丢失的骆驼是什么样子?找到了吗?怎么找到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完全自由地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对难读的词、句可重点练习,多读几遍,读通为止。

2.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再读课文,尝试解决质疑的问题,圈画有关的句子,并找出不明白的地方。

三、研究问题,合作探究

1.带着问题自读课文,尝试解决问题。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四兄弟非常详细地说了骆驼的哪些情况?

(3)这些详细的情况四兄弟是怎么知道的?

2.小组合作探究。

小组讨论交流,互相启迪解决问题。

3.各小组汇报学习收获,师生共同归纳整理。

4.重点段阅读指导。认真阅读四兄弟说的一段话,解决下列问题:

(1)读一读,议一议:四兄弟是根据什么知道骆驼的有关情况的?

(2)填一填,说一说:(出示)

因为老大看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知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因为老二看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知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因为老三看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知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因为老四看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所以知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尽量用文中的语句,也可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话填空,先在小组内互相说,再推选代表在班上说。)

(3)读一读,想一想:为什么四兄弟能指点骆驼主人找回骆驼。

(启发学生思考理解,四兄弟留心生活,善于观察、分析骆驼留下的种.种迹象,并且通过这些迹象来确定骆驼的特点。)

5.启发学生思考:读了这段话,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可从四兄弟留心生活,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方面来说,可从四兄弟乐于助人方面来说,也可从自己的生活、学习实践方面来谈。)

6.教师小结。

四兄弟没见过那只骆驼的模样,却凭着他们敏锐的观察力和准确无误的判断,凭着骆驼留下的几处迹象,就分析得出骆驼的详细情况,达到了“窥一斑而知全豹”的境界,真可谓是观察与思考的典范。

四、再读课文,创新表演

1.朗读课文,想一想骆驼主人和四兄弟说话时的动作、神态、心情和语气等,给文中

的人物语言补充恰当的提示语。

(启发指导学生抓住人物的特点,结合课文的内容来补充。)

2.小组合作讨论补充的提示语,并练习分角色朗读。引导学生注意人物语言的多样化和丰富性,如“一点不错”“谢天谢地”“真奇怪等,积累运用语言。

3.各小组根据补充的提示语进行创新表演汇报。

4.师生共同评议,指出优点及不足。

五、拓展运用,练习说写任选其中一项练习说一说,写一写。

1.骆驼主人找到骆驼后,心情怎样,心中会怎么想,对四兄弟会说些什么?

2.在学习、生活中你有没有留心观察、认真思考的经历、亲身体验?如果有,试着举

上一篇:难忘的诗歌朗诵比赛作文下一篇:压力容器自检报告